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罗马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罗马

相关日志

罗马中转:第二日
热度 2 Mech 2016-1-2 11:29
该文是去年暑假里参加 ICSV22 归途的日记。或许是航班一折腾,回家后就忘记贴在博客上了。现在补贴出来。 会议在中午就结束了。我赶一点多的快车从佛罗伦萨到罗马。不到三点已经到了宾馆。快车晚点十分钟,但我找宾馆一点没有耽搁。路线不仅正确,而且最优。 烈日当空,天气很热。起码还有五个小时的日照。我决定去凭吊古罗马遗址。鉴于时间较紧,而且脚也起泡,改变边走边看模式。直接乘地铁去斗兽场。罗马站的地铁在火车站下面两层,而且是两线交汇站。连找带问,总算乘对了车,只有两站。 从地铁站出来,马上就看见斗兽场。虽然在电影和照片见过,见到本尊还是很震撼。规模巨大,苍凉中带着遒劲,与意大利那种迟暮美人的印象不太协调。旁边就是 君士坦丁凯旋门,相比之下。没有斗兽场那种震撼感。 排长队,购票。入场仔细观看,拍照无数。鉴于地方重要,想自己也留张照片。而且斗兽场取景容易,那个方向都可以。请位带相机的白人女孩子帮忙,她还挺认真,照了两张。我又问她是否需要帮忙,也帮她拍张照片。 斗兽场出来又在凯旋门另一侧拍照。入斗兽场前已经在一侧拍照了。 在斗兽场就凭高远眺了罗马城市广场遗址,心向往之。出来赶紧走过去,又要验票,但买票人不多。我突然想到与斗兽场可能是联票,不用再买。问过售票员果然如此。 我理解,罗马市场是一大片罗马遗址的总称。遗址的建筑用途各异,政治、宗教、经济等。面对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感慨万千。中国人或许对罗马兴衰别有情怀。雄霸全球的文明古国,先被外来的基督教思想征服,最终被蛮族毁灭。罗马文明其实已经中断,不论是罗马教廷还是东正教已及意大利各邦国,都不是罗马文明的继承者。边看边想,不知不觉到了七点清场的时候。好在我基本看完了。 乘地铁回去。比来时难度稍大的是没有人工售票了,只能在机器上买。好在已经知道票价,也不是难事。 到宾馆后,脚已经很不像话。穿休闲鞋脚底板磨疼,换成凉鞋,脚后跟上面都打出泡。罗马市场里面的地更糟,连不平的石头地也没有全覆盖。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经罗马到雅典
Mech 2016-1-1 18:37
在雅典召开的 ICSV23 的 Early OWL 注册在去年年底截止,比随后的提前注册少 80 欧,比正常网上注册少 135 欧,更比现场付费少 180 欧。我想还是缴费算了,开会申请不至于不批准吧。 这次的 session 有些变化。去年参加 ICSV22 的非线性振动 session 没有了。相近的只有振动半主动控制 。我拟交流的结果是关于非线性隔振中传递率定义的讨论,严格而论,不算是半主动控制,但有些相关。因此投摘要时还有些忐忑。我是很想去雅典的。结果组委会还抓差让我 chair 这个 session 。现在已经有 12 篇摘要。我看在 ICSV23 的近百个 sessions 中已经算不错了。便无为而治,没有再去主动邀请同行投稿。 注册时同时把宾馆也订好了。会议提供链接的价格比网络上的似乎略高,但对雅典的宾馆不熟悉,也就不折腾了。会场的宾馆太贵,另外找一家报销额度之内的。名字我也喜欢,用天后之名。 除了报批手续,唯一的问题就是航班了。我这才注意到,上海与雅典居然没有直飞的航班,而且国内其他城市似乎也没有。这就有境外转机的问题了。 单纯从距离考虑,伊斯坦布尔可能最近。过去换过机,但没有出机场玩过。但土耳其不是申根国家,要出机场就需要签证,因公护照也许不需要,但总是不太方便。比较近的申根国家城市又有直飞航班,大概就是罗马了。当然德国法国的城市也有,但毕竟远些。 综合考虑,可能就要在罗马中转了。去年去佛罗伦萨开 ICSV22 ,在罗马中转,走马观花,市内的主要名胜应该算是都去过了。希望今年的故地重游能顺利成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和最后依然为帝国所取代
jiangming800403 2015-11-24 21:54
罗马共和国最后依然为帝制所取代。当然罗马最早的独裁者比元老会更能代表平民和自由人的利益。民主的雅典也先后败于斯巴达和马其顿。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天使和殉道者圣母大教堂
Mech 2015-7-27 11:30
天使和殉道者圣母大教堂用戴克里先浴场 (Thermae Diocletiani) 残余部分兴建。由米开朗基罗在 1563 年修建,一年后他就以 89 岁高龄辞世。戴克里先可能是最后一位残酷迫害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把以他名字命名的浴场改进的教堂名称中有殉道者。 教堂入口就建在浴场的残垣断壁上,大师构思固然奇特,但有些其貌不扬。教堂内部却是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除主祭台外,两边还各有小礼拜堂。 天使和殉道者圣母大教堂入口 主祭台远景 主祭台近景 小礼拜堂远景 小礼拜堂近景 另一个小礼拜堂远景 圣母大教堂,有许多圣母塑像。还有些比较少见的彩色圣母塑像。这些圣母像的来由我完全不清楚。有个小礼拜堂上还有幅圣母升天的油画,不知道出自何人手笔。 圣母塑像 圣母塑像 圣母塑像 圣母塑像 圣母塑像 圣母塑像 圣母升天的油画 教堂有个小庭 教堂有个小庭院,更能看出是当年罗马帝国浴场遗址。庭院中还有伽利略的铜像,是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WFS 的礼物,由李政道教授设计。 庭院一角 伽利略铜像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8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圆柱广场及其他
Mech 2015-7-26 13:47
从圣王路易堂出来,准备原路往宾馆走了。不料走错了路,到了圆柱广场。这段路当时走得就比较糊涂,事后就更不清楚了。 快到圆柱广场时,看见个教堂,圣安德鲁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ndrewDella Valle) 。门前有喷泉。没有进去。 圣安德鲁大教堂 广场上的圆柱最初是 193 年所立奥勒留圆柱,纪念奥勒留皇帝带兵战胜日耳曼人。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Antoninus Augustus) 真正是“哲人王”,著有《沉思录》传世。不过皇帝当得似乎不怎么样,在安敦尼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择点。前 4 位皇帝都没有按血缘传位,他破例传给自己的儿子,安敦尼王朝的末代皇帝。圆柱由大理石柱体和铜像构成,柱体上有浮雕。铜像原来可能是是奥勒留,现在的是圣保罗,由教皇西斯廷五世在 1589 年下令更换。 奥勒留圆柱 奥勒留圆柱 广场周围的建筑有东侧的圆柱宫 ( 又称圆柱画廊 ) 、南侧的圣巴多罗缪小教堂、西侧的魏德金宫 (Palazzo Wedekind) 和北侧的基吉宫 ( 意大利政府总理官邸 ) 圆柱宫 圣巴多罗缪小教堂 魏德金宫 基吉宫 不远处,有个教堂,未入内,也不知道名字 一个不知道名字的教堂 还有个带塔楼教堂,而且是橙色和红色,有些特别。是 圣西尔维斯特堂 (Chiesa di San Silvestro inCapite) 。在院子里转转,有些柱子似乎是古罗马的遗迹。出来不远,又是个教堂,不知道名字,也没有进去。 圣西尔维斯特堂正门 圣西尔维斯特堂一隅 圣西尔维斯特堂中的古代柱子 又一个不知道名字的教堂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6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圣王路易堂
Mech 2015-7-25 08:06
在 万神殿 即 圣母和殉道者大教堂 和 纳沃纳广场 之间,有个不是特别显眼的教堂,就是 圣王路易堂。教堂建于 1518-1589 年,曾得到得出身于佛罗伦萨梅第奇家族的法国王后凯瑟琳 (Caterina Maria Romoladi Lorenzo de' Medici) 的资助。这座教堂的外立面由摩尔人喷泉 ( 没有中间那个摩尔人 ) 的雕刻者波尔塔设计,内部由摩西喷泉的设计者方塔纳完成。外立面上有些法国名人像,查理大帝、圣路易、圣克洛蒂尔德等,可惜我实在是与塑像对不上号。 圣王路易堂正面上部 圣王路易堂正面左下部的雕塑 圣王路易堂正面右下部的雕塑 该教堂是献给圣母、圣丹尼和法王路易九世。因此主祭台上有圣母升天像,众人对玛利亚的空棺墓议论不定,圣母已在天使簇拥下升往天堂。教堂中还有凯瑟琳王后的画像。她不仅是法王亨利二世之妻,也是随后三位法王之母,还差点儿成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婆婆。据说凯瑟琳王后对细腰女儿的喜爱开了西方束腰之风尚,虽然她自己的腰围达 40 厘米 。 圣母升天图 凯瑟琳王后画像 该教堂最有名的画是卡拉瓦乔的三幅描绘圣马太生平的名作,《圣马太蒙召》、《圣马太受天使启迪》和《圣马太殉教》。有一张没有照好,还有张无法正面拍摄。很无奈。 圣马太受天使启迪 圣马太殉教 另有几幅画和雕塑拍摄得挺清楚,但没有仔细看名字和作者。现在也写不出了。贴出来看个热闹吧! 虽然教堂外面看起来有些平常。里面的建筑还是有恢宏的感觉。尤其是屋顶的壁画,更增加气势。 内部建筑 屋顶壁画 力与美 据说圣王路易堂是法国在罗马的国家教堂,而 共和国广场 旁的圣女苏撒纳堂是美国在罗马的国家教堂。国家教堂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清楚。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6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纳沃纳广场
Mech 2015-7-24 10:51
纳沃纳广场是罗马帝国时代的遗址,虽然遗迹现在已经不可见。公元 1 世纪,皇帝 提图斯 (Titus) 下令修建 该椭圆形竞技场。到了 15 世纪,已经是市场。 17 世纪, 教皇英诺森十世 (Innocent X) 启动广场修建, 建成了著名的雕塑和建筑,遂为观光名胜。 广场上最著名的要算四河喷泉 (Fontanadei Quattro Fiumi) 雕塑。由贝尔尼尼建于 1651 年,是其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喷泉中的人物雕塑分别象征着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和恒河,这四条河似乎代表着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多瑙河神手里托着英诺森十世的牧徽,由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钥匙、三重冠和一个盾牌组成,盾牌上是三朵百合和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喷泉中的方尖碑是罗马的仿制品,埃及花岗石上用象形文字刻着罗马皇帝维斯帕西安 (Vespasian) ( 提图斯之父 ) 、提图斯与多密提安 (Domitian)( 提图斯之弟 ) 的名字。在惊悚电影《天使与魔鬼 (Angels Demons) 》 ( 与《达芬奇密码》一样是根据丹 · 布朗小说改编 ) 中,四河喷泉代表科学派水的祭坛。 四河喷泉 四河喷泉 四河喷泉 多瑙河河神背影、恒河河神和尼罗河河神侧影 多瑙河神背影、英诺森十世牧徽和恒河河神 在广场南端还有座喷泉,由波尔塔于 1575 年设计。 1653 年贝尔尼尼在原有的海豚和人鱼 (Triton ,海神之子,海中信使 ) 之外,增加个摩尔人站立正中。因此被称为摩尔人喷泉。不过,现在的摩尔人雕塑为复制品。喷泉后面的白色建筑是英诺森十世出资兴建的潘菲利宫,现在近百年来是巴西住意大利大使馆。 摩尔人喷泉 摩尔人喷泉 除喷泉外,还有座讲堂,圣阿涅塞教堂 (SantaAgnese in Agone) 。据说阿涅塞是位修女, 13 岁因不愿意嫁给异教徒而惨遭杀害,遇难的地点就是现在的教堂。广场旁还有 圣安德列亚教堂。 圣阿涅塞教堂 圣阿涅塞教堂 圣安德列亚教堂 纳沃纳广场本不在旅游计划上,事先没有做功课。而且当时还在纠结要不要往回去,因此看得也不仔细。海神喷泉都没有看。四河河神应该有正面照片,哪怕是逆光。这些实在是件憾事。只是走过路过,自然可能有所错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6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圣母与殉道者大教堂
热度 1 Mech 2015-7-23 10:55
圣母与殉道者教堂是昨天贴出的万神殿的正式名称。现在万神殿是一神教的教堂。意大利的教堂中都有艺术品,油画和雕塑。用相机翻拍油画需要光线巧合,至少我用的傻瓜机如此。拍摄几张油画效果都不理想。贴些全景和雕塑的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罗马万神殿及其他
Mech 2015-7-22 10:21
万神殿是罗马帝国时代的遗迹,机缘巧合,全貌得以大体保存,虽然局部也有损毁。有人说该神殿是保留最完整的古罗马遗迹。 人们有时候误以为万神殿是公元前共和国时代的遗物,那其实是现在已经不见踪迹的旧庙。该旧庙为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在公元前 27 年为纪念屋大维击败罗马对手安东尼和及其盟友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所修建。不幸在 80 年被大火焚毁。 125 年,罗马 皇帝 哈德良 命人在旧庙原址上兴建了现在的万神殿,却不知道为什么在廊柱上方任性地刻下了阿格里巴修建的说明 (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 ,让人们误解是共和国时代的建筑。公元 609 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其名为圣母与殉道者大教堂 (Basilica Santa Maria ad Martyres) ,保存至今日。十六世纪教皇乌尔班八世,为了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铜华盖,命人拆下并熔化了万神殿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还命人在万神殿门廊两侧各建钟塔以与其它教堂一致,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拆除。 由于这段历史,我认为万神殿的建筑属于罗马帝国时代,而室内的教堂属于基督教时代。教堂的照片另文贴出。 万神殿 万神殿正面 万神殿的建筑特点是有直径 43.3 米 、高 43.3 米 的巨大穹顶,据说仅次于建成于 1436 年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 43.7 米 穹顶。穹顶顶部更有个直径 8.9 米 的圆形采光孔。穹顶无法用相机拍摄全貌,采光孔的壮观也无法用照片反映。这正是旅行需要身临其境的原因。贴三张照片,聊胜于无。 穹顶及其圆孔 穹顶及其圆孔 穹顶及其圆孔 万神殿对面有个小广场,其中有根高 14.5 米 的方尖石碑。从网上查到,这根方尖石碑原来为埃及法老王拉西斯二世公元前十四世纪 ( 古埃及最强盛的时代 ) 建造并立在赫利奥波利斯 ( 开罗附近 ) 。十八世纪被移至万神殿店前,并在方尖石碑顶端装饰了一颗代表教皇克雷蒙十一世的星形十字架。石碑的周围喷泉建成于 1711 年。泉水不断从石人嘴里流出,两旁有石雕的动物。 方尖碑正面 方尖碑侧面 万神殿附近还有亚德里安诺神殿遗址,只剩下 11 根巨大的柱子。这个圣殿的历史我不清楚,没有找到中文或英文资料,意大利文又看不懂。亚德里安诺似乎是哈德良皇帝的妻子,因此该神殿有时也称为哈德良神殿。完工于 145 年。现在遗址被嵌入一座十七世纪的建筑。受场地限制,相机无法在理想角度拍摄全景。 亚德里安诺神殿遗址 亚德里安诺神殿遗址 亚德里安诺神殿遗址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8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许愿池
Mech 2015-7-20 11:18
由于《罗马假日》,许愿池名声远扬。许愿池 (Fontana di Trevi) 的本意只是三岔口喷泉。很不巧,我到的时候正在维修。据说该喷泉经常处于维修中,因此也不能说是特别不巧。 泉本身已经不可见,泉后面站在战场上的海神 ( 图 1) 仍可见,但战车和马被遮住了。海神管水,雕像常在喷泉附近出现。后面的宫墙上有多幅浮雕。侍立海神左右的是两位女神,姓名不详 ( 记忆中不是罗马神话中主要神祗 ) ,左边的象征丰收 ( 图 2) ,右边的象征健康 ( 图 3) ,丰收和健康自然也是水的副产品。宫墙顶端的雕塑 ( 图 4) 寓意不清楚。稍微下面一排的四位女神代表四季。我推断,未必正确,左边两位是夏和秋 ( 图 5) ,右边两位是冬和春 ( 图 6) 。另有两幅浮雕,似乎是讲述罗马大军缺水 ( 图 7) ,有少女指出泉眼 ( 图 8) 的故事。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由于维修,难见全貌,只拍摄上述局部的照片,也难以完全避免工程的影响。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共和国广场
Mech 2015-7-18 23:01
从宾馆往许愿池方向散步,路过共和国广场。该广场是《罗马假日》中公主出逃遇到记者的地方。 在网上查到该广场 是为纪念 1885 年意大利从王制改为共和制而建造。核心为水仙女喷泉 (Fontana delle Naiadi) ,四位水仙女 (Naiadi)分别靠 在不同动物上,动物 ( 及其代表水的来源 ) 有海马 ( 海洋 ) 、水蛇 ( 河 ) 、天鹅 ( 湖 ) 、怪蜥 ( 泉水 ) 。说实话,我在现场没有看出各种动物是什么。而且我个人理解,希腊神话中 Naiadi 只管溪水和泉水,海、河、湖有更大的神来管。喷泉正中有位抱着大鱼的男人或男神。 东北方向有两座几乎对称的弧形建筑,一个是宾馆,另一个不清楚。虽然是实用建筑,装饰也很精美。照相机没有广角,不能拍全。 水仙女喷泉及其弧形建筑 水仙女喷泉局部 另一座弧形建筑及其水仙女喷泉局部 建筑上的雕塑 北和西北方向有三座教堂。最南的是 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门面为米开朗基罗利用古罗马旧浴室设计。这个教堂后来有专门去过,更多的图片以后贴。几乎正北面的是胜利之后圣母教堂 (Santa Maria della Vi) ,好像是乙级宗座圣殿,但没有进去,其中有贝尔尼尼的雕塑《圣女特蕾莎的沉迷》。贝尔尼尼风流倜傥,体现情欲之深刻,超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等不近女色的大师。中间一座教堂是圣女苏撒纳堂 (Chiesa di Santa Susannaalle Terme di Diocleziano) ,没有进去。据说特色是有英语布道等。前面有个很小的喷泉,好像叫摩西喷泉,墙上那位雕塑自然是摩西了,我第一眼看以为是朱庇特,第二眼看又像龙王。 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正门 胜利之后圣母教堂正面 胜利之后圣母教堂侧影 圣女苏撒纳堂 圣女苏撒纳堂 摩西雕塑 走过路过,随手拍些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中转:第一日
Mech 2015-7-14 03:25
第一个半天的计划变动很大。这里只谈行程,照片整理好后另贴。飞机稍微有些误点,机场大巴能赶上的跳掉一班,下面一班又误点。到市内车站天完全黑了。我发现谷歌地图的截图和路线都不足以找到宾馆。没有 WIFI 不能在线,谷歌地图威力大减。 翌日启程出师不利。按谷歌地图上车,发现车行方向是反的,而马路对面并没有车站。当时虽然已经快到 9 点,但为周末,行人稀少。我只好回宾馆前台,问清楚反向的车站距离挺远,而且在马路转角的路上。我匆匆赶上车,又有新的问题,必须用交通卡,不收现金,我硬币白白准备好了。这样乘了一站赶紧下来。 面对上述变故,我想还是把车票买好再说。上次去意大利,在网上买了车票似乎也没有太大便利,因此这次现场买。其实我下车的地方离车站可能更近,但我为保险起见,还是先回了宾馆,再从宾馆到车站。 车站很大,刚到感觉很乱。连买票的地方都找不到。车站好像没有问询处。问了警察,找到了售票大厅。买票排队用银行的方式,先排队取号。我前面有 20 多人。有很多售票机,而且有美女要帮我到售票机上买票。我不知道该付多少小费,再说自己估计也会用,就自己试试。很容易就买好了票。有了票,心里踏实些,可以专心去观光了。 经过前段尝试,发现谷歌线路并不好用。路牌不是很完备。因此决定放弃乘车到最远处的计划,从近往远玩,走到那里算那里。 先去许愿池。路上路过一个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属于乙级宗座圣殿。进去看看人很多,就没有仔细看。路过有四仙女喷泉的共和国广场 (Piazza della Repubblica) 。还有另外两个教堂,但都没有进去。到许愿池,发现正在维修。因此也不能许三个愿望了。其实我本来也没有打算许,因为必须有个愿望是再回罗马。罗马再有机会去也挺好,但毕竟不是我的愿望。许愿池的名气大过内容,在维修中也不觉得特别遗憾。 从许愿池往万神殿去,路不远,也好找。路过亚德里安诺神殿 (Tempio Adriano) 遗址。虽然只剩排柱子,仍很壮观。万神殿的正式名称为圣母与殉道者教堂 (Basilia Santa Maria ad Martyres) ,看过后,不打算再往远走去圣天使城堡,周围随便看看。纳沃纳广场 (Piazza Navona) 正面看看,没有进去,体会一下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前面还有著名四河喷泉和摩尔人喷泉。也进附近的 圣王路易堂 (Piazza di San Luigi de'Francesi) 看看。 本打算原路返回以求保险。不小心走错路了。到了圆柱广场 (Piazza Colonna) ,旁边有意大利总理官邸基吉宫 (Palazzo Chigi) ,门口有 2 个仪仗队般的兵。还有圣巴尔多禄茂及亚历山大堂 (Chiesa dei SantiBartolomeo e Alessandro dei Bergamaschi) 。 又路过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时,里面人已经不多。少去了甲级宗座圣殿圣彼得大教堂,就加个乙级的看看。里面隐隐约约有乐声,颇有 仙乐飘飘处处闻 的意境。很意外在后面的院子里见到李政道主持设计的伽利略铜像。当时没有看出来。因为感觉像在古罗马遗址上所修,以为那个大胡子的铜像是主神朱庇特。但手里拿着个旱烟杆,不对劲。如果是伽利略,那自然是望远镜了,实在是太细了些。 回到宾馆取行李,时间还早。旅游的悲哀是时间还有,力气没有了。当然,中转更悲哀的是力气还有,时间没了,没赶上车。按说走几个小时对我应该没有什么。但路实在不好,很不平。结果到后来腿有些要抽筋的感觉,好像打羽毛球到 2 个小时差不多。另外穿着凉鞋,脚好像起泡了。鉴于自己在意大利有乘错车的前科,还是早些去车站吧。 在车站很顺利,就是等得久些。乘车去佛罗伦萨,在罗马的第一个半天结束。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中转:计划篇
Mech 2015-7-13 00:44
总体上,第一个半天侧重基督教文化,第二个半天侧重古典遗迹。由于位置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绝对。看看非常简略的地图,对方位有大概的了解,就订好了两个半天的行程。 第一个半天,圣彼得大教堂 (Basilica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和广场 (Piazzadi San Pietro), 圣天使堡 (Castel Sant’Angelo) 和圣天使堡桥 (Ponte Santa Angelo), 万神殿 (Pantheon), 许愿池 (Fontana di Trevi)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天使城堡和万神殿都是古典建筑改用于基督教。许愿池是相对较新的建筑,但因为电影《罗马假日》而名声鹊起。 第二个半天,古罗马广场 (RomanForum), 罗马斗兽场 (Colosseo), 君士坦丁凯旋门 (Arcodi Costantino), 马杰奥尔圣母堂 (Santa Maria Maggiore) 。前三个都是古典建筑的遗迹。后一个教堂离我住的的宾馆比较近,有空也可以去。 后来又借助谷歌地图,准备了具体路线。第一个半天,从宾馆公交车到圣彼得大教堂,车行 18 站 20 多分钟,两边步行 700 多米不到 10 分钟。然后走 800 米 10 分钟到圣天使城堡。过圣天使桥走 1.2 公里 15 分钟,到万神殿。万神殿到许愿池 700 米 。从许愿池到车站买票,然后去宾馆取寄存的行李乘火车去佛罗伦萨。 第二个半天,从宾馆到斗兽场, 1.3 公里 ,走 15 分钟。这可比我订宾馆的网站上说得远多了。君士坦丁凯旋门离斗兽场不远, 400 米 , 5 分钟。再去罗马广场要走近 1.3 公里 13 分钟,要先回到斗兽场。罗马广场去圣母堂, 1.6 公里 , 23 分钟。圣母堂到车站只有 500 米 。买了票,去宾馆取行李乘车去机场。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中转:功课篇
Mech 2015-7-12 04:45
到佛罗伦萨开会,需要在罗马中转。由于航班时间,往返都需要在罗马过夜。这样就各有半天时间,可以各处转转。 罗马是个非常特殊的城市。西方文明的源头有两种在这里集大成,肇始于雅典的希腊罗马文明和肇始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文明。用现在的话说,罗马人善于集成创新。时光流逝,战无不胜的罗马帝国面对蛮族的入侵不堪一击,兴起生机勃勃的基督教随着体制化也渐渐失去吸引力。随着文艺复兴向罗马的传播,用黑格尔的术语,古典与基督教经历了正和反,走向了和。于是理性和信仰相映成辉。补充了诞生于不列颠、成型于美利坚的经验,理性 - 信仰 - 经验的三重奏成为世界文明之歌的主旋律。 功课主要是了解罗马的历史。较为详尽但仍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书当推《世界文明史》第三、四、五卷 ( 共 7 册 ) 。其中也不是全关于罗马。第三卷《凯撒与基督》中基督教的形成就是在中东。第四卷《信仰的时代》也包括主要在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和犹太文明。在关于文艺复兴《 世界文明史 ( 第 5 卷 ) 》,罗马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虽然因为教皇在罗马而成为重要部分。 罗马的历史,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征服了解比较多,因为很多是打仗的故事,小时候就感兴趣。也是多种罗马帝国史的侧重甚至主题。基督教征服罗马的历史,也了解比较多,毕竟这是纯粹理念完胜强大暴力的罕见 ( 如果不是唯一 ) 例子。因此第 3 卷限于时间就暂时没有读,以后有时间再读。第 4 卷读了前两册,第三册在出发前扔在读,但没有读完。只有第 5 卷全部通读了。 除历史外,理解艺术作品还需要罗马神话的知识。这方面我读过《埃涅阿斯纪》和《变形记》等拉丁经典作品的汉译本和英译本,还有有些常识。出发前没有另行补课。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到底是个什么国?——“罗马”的国号问题及其他
热度 19 lev 2015-2-24 23:09
“罗马”到底是个什么国?——“罗马”的国号问题及其他 引子 今天看了一部近期上映的电影...... 就这部“大片”本身,兄弟我就不发表意见了。之所以去看,是因为其中涉及的一个自己十分关心的历史素材,即远征帕提亚( Parthian , 本国史书称为安息)的罗马第一军团余部之下落(这个问题和同一历史时期北匈奴西迁终局都是兄弟素来感兴趣的素材,只可惜那些看起来“极有意味”的观点直到今天还没有配备足够强的证据链,更多依赖于零散的旁证与假设推演)。 当然,历史素材毕竟只是电影的佐料,电影需要这点佐料,但我们不必在电影里去 考究史实和逻辑——我们付钱进戏院是购买娱乐,不是去评阅试卷。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聊聊的,尤其是那些具有那些具有“史普”价值的“经典小瑕疵”(所谓“经典”就是复现率极高的意思),比如...... “罗马帝国”,您穿越了吧? 罗马将军立在阵前,身后是东征军团的残兵败将,眼前是未知的东方世界...... “罗马”赋予的荣耀支撑着别无选择的将军,在战阵前报上了名号(好吧,是 English ):我是“罗马帝国”( Roman Empire )...... 打住! 电影的故事背景大致在53BC到20BC之间(以罗马与安息的战争状态计),即汉元帝、汉成帝在位期间。这一时期的罗马,按其基本政治制度,确实处于“帝国时代”,也就是所谓“罗马帝国”的由来,而之前先后经历的“王政时代”与“共和国时代”,一般习称为“罗马王国”( Roman Kingdom )与“罗马共和国”( Roman Republic )。 但是,所谓“罗马帝国”(还有“罗马王国”与“罗马共和国”)均是后世史家的创造,系后世历史学名词,怎么可能出自一个帝国时代的将军口中呢? 对以纪律和法制闻名的古罗马人来说,国号的使用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尤其是在军国政事、法令文书以及战争外交等重要场合——打个比方,今天的 China、Republic of China、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还有个 Chinese Taipei ) 就务必在不同场合谨慎选择使用。 而所谓“罗马帝国”的正式国号其实与“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国号是一致的,拉丁语为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缩写为 SPQR, 一般英译为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 汉译为“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兄弟我窃以为这个汉译有些别扭,故意译为“元老院和人民的罗马”。 SPQR 这个国号沿用时期自“共和国时代”始(509BC)历经“帝国时代”直到“东罗马帝国”(1453)灭亡(至于东西罗马与神圣罗马无涉主旨,按下不表),近两千年历史。这个国号的“长寿”与共和国末期到帝国初期的政治变革有关。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历史节点一般有两种算法:其一以执政官凯撒击败“前三头同盟”的克拉苏(即东征帕提亚的统帅,后兵败身死)与庞培后晋位“独裁者”算;其二以屋大维晋位“元首”(首席元老与第一公民,加尊号“奥古斯都”)算。两种算法的产生源自凯撒和屋大维的共性与差别。“共性”即凯撒的公开独裁和屋大维的实质性独裁都在实际上破坏了以元老院为基础的贵族民主政治(共和制度),催生建立了帝国制度。所谓“差别”即凯撒名实兼具的无上至尊剥夺了元老院最后的“尊严”(也就是名义上的尊严,元老院制度的建立就是为限制“王政时代”遗留的独裁制度,王国被推翻后,任何与“君王“相联系的东西都是不被容忍的),他最终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屋大维的高明在于吸取凯撒的教训,向元老院支付名义上的尊贵换取更多的实际权力,最终营造出一副元老院与奥古斯都“共治天下”的和谐假象(比如把帝国境内的部分行省划归元老院支配),其中保留共和时代的国号更是安抚元老院的点睛之笔,后世东西罗马自然因袭不爽。 总而言之,罗马将军自报家门时称“罗马帝国”不如称“罗马共和国”靠谱,称这些后世历史学名词不如直接呼“罗马”靠谱! 当然啦,对一部电影(又不是历史纪录片!)而言,这个问题根本不能算错误——至少比电视剧里孝庄太后动辄自称“我孝庄......”(那是她老人家的谥号)靠谱多了。 外篇·“东西南北,有前有后” 唐尧虞舜夏商周,齐楚燕韩赵魏秦...... 别看中国字那么多,能作国号的就那么几个。历史足够长久,政权生生灭灭。五胡汉化,追慕远祖,凡此种种,国号重名也就不稀奇了。 为分辨计,后世史家不得不做相对区分,常规方法如下: 一、法统相继,中兴复国者以“前后”分,比如前汉后汉等; 二、北狩东迁、衣冠南渡者以“东西南北”分,比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也就是前汉后汉)、西晋东晋、南宋北宋、西辽、北元、南明等; 三、群雄并立、割据地方以地域、姓氏分,比如蜀汉、成汉、冉魏、萧齐(南齐)、刘宋与赵宋(北宋南宋)、朱明等。 凡此种种均为后世名词,原则上不可能在指谓政权的当时出现。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就出过问题:诸葛亮北伐誓师时的旗帜上写有“蜀”,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刘备在蜀地建立的政权申明继承汉的法统,其国号为汉或者大汉——在国号前加“大”(相当于great)亦是循例(尤其是统一政权),旨在恢复中原,若称“蜀”则无异于自贬为地方政权(其他人不知道,诸葛亮肯定不答应嘛)。蜀国在当时是魏晋两代对刘备政权的称呼,即意指其为地方割据政权,在魏晋的法统传承体系中,汉已经寿终正寝了(通过名义上的“禅让”),所以他们也不会称呼“蜀汉”。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采纳魏晋法统体系,故也称故国为蜀(类李密《陈情表》中 “少仕伪朝” 云云)。 结论 只有四个字——小心穿越!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5706 次阅读|45 个评论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
热度 1 maqingping 2014-3-20 11:36
本文 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拙著《 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一小节,贴于此处与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感兴趣的博友、网友交流。拙著在当当网似乎得到一些好评,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729768.html 公元前 123 年,罗马共和国保民官 ( Tribune ) 盖约 · 格拉古 ( Gajus Gracchus, 158-122BC )建立定额供应低价粮食的政策,所有罗马公民都可以按固定价格购买每月的定额谷物 ( Garnsey P, Rathbone D 1985; Barlett 1994; Hedenberg 2010 ) 。最初的目的不完全是作为食品补贴,更多的是减少谷价季节变化。这一做法与中国在 1953-1993 年期间实行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十分类似。 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即统购统销的决议),并在全国实施。 1955 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根据城镇居民的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分别确定市镇居民的具体供应级别和每月口粮定量标准。居民可持购粮证到指定粮店购买规定品种的粮食。 1993 年 2 月 18 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颁发,《通知》提出,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 40 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 ( 即统销制度 ) 被取消。 罗马共和国的定额供应低价粮食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独裁官 ( Dictator ) 苏拉 ( Lucius Cornelius Sulla Felix , 公元前 138 年 - 公元前 78 年) 执政期间,政府在公元前 90 年左右停止以固定价格供应谷物 ( Barlett 1994; Hedenberg 2010 ) 。在公元前 73 年,政府恢复低价供应谷物给罗马公民 ( Barlett 1994 ) 。公元前 58 年,保民官克劳迪乌斯( Publius Clodius Pulcher , 93-52BC )取消对供应谷物的收费,免费供应谷物。免费供应吸引了大量农村贫民到罗马,同时奴隶成为自由民后也有权利得到免费谷物供应。到恺撒执政时期,有 32 万人领取免费粮食。凯撒通过要求有关部门更仔细检查领取人的公民权而将免费领取粮食人数减少为 15 万人。到奥古斯都执政期间,领取免费粮食的人数又增加到 32 万人。公元前 5 年,奥古斯都开始限制免费粮食的发放,根据收入情况,只发给贫困家庭,最终领取的人数稳定在 20 万人左右。此后,领取人需要凭票领取免费食物。免费提供粮食一直延续到(西)罗马帝国灭亡 ( Barlett 1994; Hedenberg 2010 ) 。罗马帝国的其他城市,包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和安提克也逐渐开始提供免费食物 ( Jones1986 ) 。 公元 98 年上任的罗马皇帝图拉真( Trajan ,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 ,公元 53-117 ,公元 98-117 在位 )增加了社会保障项目,设立了贫儿补助金( Alimenta ),帮助各地的孤儿和贫穷儿童,为他们提供金钱、食品补贴和受教育的机会。贫儿补助金最初的资金来源是达契亚战争得到的战利品,后来由物产税和慈善捐助维持。现代学者对图拉真的贫儿补助金实际获益人的数目有争议。不少学者认为很多贫穷儿童没有得到贫儿补助金的帮助。塞佛留( Septimius Severus ,公元 145-211 ,公元 193-211 在位 )任皇帝期间在免费粮食中增加了免费食油 ( Barlett 1994; Hedenberg 2010 ) 。公元 274 年,皇帝奥勒利安(又译奥勒良, Aurelian , 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 公元 214 或 215 –275 , 公元 270-275 在位)将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改为烤面包,并增加了免费猪肉。有时免费食物还包括葡萄酒。罗马政府不仅提供免费或低价食物,而且提供公共娱乐和艺术项目,例如竞技场和角斗等活动多由政府出资举办 ( Barlett 1994; Hedenberg 2010 ) 。 罗马的社会保障制度像现代福利国家制度一样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古罗马货币有金币奥里( aureus )、银币第纳尔( denarius )、铜币阿斯( as )和赛斯特提( sestertius ) , 其中以银币第纳尔最为重要。古罗马还没有现代货币系统印纸币的选择, 因此选择了降低银币中银含量的办法来增加货币(银币)发行量,使货币实际上贬值。这与现代福利国家通过财政赤字、发行货币来维持高福利是一样的,结果都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当第纳尔在公元前 268 年首次发行时,含有 94% 的银。尼禄( 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 公元 37-68 ,公元 54-68 在位 )将含银量降低为 90% 。图拉真( Trajan )又把含银量降低为 85% 。马克 · 奥勒留(马尔库斯 · 奥列里乌斯,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 公元 121-180 , 公元 161-180 在位 )将含银量减少为 75% 。塞佛留( Septimius Severus )进一步将含银量降低为 50% 。到三世纪中叶,第纳尔含银量只有 5%, 而到公元 268 年含银量为 0.02% ,“银币”实际上已基本上不含银了。奥勒利安( Aurelian )在公元 274 年的货币改革中,将银币含银量恢复到 5% ( Barlett 1994; Hedenberg 2010 ) 。由此可见,实行福利制度的政府的财政措施惊人的相似,两千年来并无太大变化。
个人分类: 经济学|4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圣诞游罗马,论宗教与科学及两性平等
热度 20 AlecXu 2014-1-4 09:20
圣诞假期间,我和女友选择去罗马晒太阳,好补补因为瑞典冬天日照时间不足可能短缺的维生素D。由于意大利在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去罗马晒太阳得到的自然不仅仅是维生素D了。 谈到罗马,不能不提及梵蒂冈,而谈到梵蒂冈,又不得不提宗教。梵蒂冈这么一个世界上最小,占地0.4平方公里的城中之国,本就是罗马帝国赐给天主教教皇的封地。因为 教皇 在天主教中的地位,而天主教又是基督教中最大的一支,梵蒂冈自然也成为了基督教圣地。对于基督教信徒而言,拜访梵蒂冈其意义应该不亚于藏传佛教的信徒拜访布达拉宫的那种敬畏之心。对于我这样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除了观光旅游这样直接目的,目睹一下处于森严等级之顶的神职人员生活的奢华,就是想象一下中古世纪教会对底层人民的物质盘剥和精神控制有多残酷。 要说教堂,不同国家大大小小的教堂,我是看得很多了。如果抛开建筑艺术的角度,此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悬挂着一条已经干化的小偷手臂,用于警醒后人不要偷盗的圣詹姆斯教堂( Church of St James )。这条手臂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看不出手臂的形状来,有点像烧焦了的熏肉。 布拉格 的 圣詹姆斯教堂 在富丽堂皇的建筑里挂“熏肉”,除了原本所具有的警示性现实意味,又是怎样一个令人感慨的行为艺术啊! 位于梵蒂冈,作为世界最大,而且又是基督教圣殿的圣彼得教堂( St. Peter's Basilica ),当然不会把彰显宗教丑恶,践踏人权的证据堂而皇之地拿出来展览,它展现的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在雕刻,绘画和建筑艺术和技术的瑰丽和宏大, 以供世人以及信徒瞻仰膜拜。圣彼得教堂的内饰金碧辉煌,雕塑硕大而栩栩如生,让人赞叹教宗搜刮的民脂民膏之丰厚。而瑞典最大的乌普萨拉大教堂相比之下,寒酸得不是一点半点。北欧设计的现代简约之风大概也是因着历史上经济不济的现实原因而做的考量和妥协吧! 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 罗马值得逛的教堂,除了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值得专门一提的是始建于1562年的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 它非常值得去,倒不是因为艺术和其聚集的财富(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并不突出),而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和科学的邂逅(虽然这场邂逅一点也算不上罗曼蒂克,但的确让科学和宗教之间多了一点暧昧的意味)—— 教皇 克雷芒十一世( Clement XI )雇佣了 天文学家 Francesco Bianchini 于 1702 年在这座教堂的地板上完成了长达45米的日晷线( Meridian line )的刻画,用于检验格里历法( Gregorian calendar ,今称公历)的准确性。为了完成这个日晷线的刻画,人们不得不“凿壁偷光”,将教堂顶部原有的一部分截去,于是今日我们能看到教堂顶部一处明显的缺口,如见我这次参观时专门拍摄的照片。 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教堂内部的凿壁偷光(手抖了,没拍好) 在我看来,如果忽略教堂本身的宗教意味,这座建筑几乎可以被当成一个博物馆。堂内如今还安置了一个伽利略球摆,这可算是机械钟的鼻祖了。无怪乎这座教堂顺带就做起科普来,摆上了海报,介绍起来伽利略 及其球摆和日晷线的设计以及日晷方位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因为该座教堂与天文学的关系,华人科学家李政道还设计了一个5米高的伽利略铜像通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赠与了该教堂。下有照片为证。 (哈,我是拍摄者,并非景中人) 不为大家所知的是,尽管在今日伽利略被 认为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鼻祖,他却因为1610年使用自己发明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天体运动而被天主教认为有严重异端嫌疑在1633年被判处终身监禁,禁止向外界宣传自己的研究,最终 软禁 终老在家。直到1992年, 教皇 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才公开承认天主教对伽利略的审判不公。 当然,更为人所知的宗教对人类探索自然提出不同于宗教的见解而遭受不公正审判的故事,是布鲁诺被烧死。对比布鲁诺,伽利略遭受的待遇就好多了。公正地说,宗教在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是复杂的。在人类的自然科学史上,也有不少科学家是在接受神职人员的资助下,开展的科研工作,甚至科学家本人就在某个教堂担任神职。 面对这样一个悖论,徜徉于恢宏的教堂,我想: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某种程度上承担了部分制衡皇权的制度性角色。皇权和神权,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既相互利用与合作,又有着彼此制约的功能,套用现代政治术语,这相当于两权分立。皇权掌有对物质(包括土地和人)的直接统治管理和所有权(这其中也包括军权)。神权,也就是宗教,掌握的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控制权,同时它也能 在很大程度上 做到的经济独立(比如信众的捐赠)。西方历史上,皇权的继承,程序上需要神权的授予,但又因为皇权具有军权,神权也不可能真正能挑战得了皇权的权威,而要受它的限制。但科学的发展依然得益于两者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是这权力制衡的作用,并不需要由神权来完成。现代法制基础下的政党政治,具有非常强的权力制衡的能力,对于已经越过了有神论的中国,并没有必要再回到借由神权控制思想的时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事实上也得益于宗教和科学的最终剥离。在这一点上,英国历史学家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BBC 纪录片《文明:决定人类走向的六大杀手锏》也认为自然科学在西方之所以能够青出于蓝从而超越阿拉伯世界正是因为西方宗教和科学的分离。这里打个岔, 尼尔·弗格森和BBC合作拍的纪录片个人观点非常强,目前6集我看过3集,其中的不少观点我并不认同。比如第一集中谈到中国在技术上长期领先世界,却在 明朝 郑和下西洋之后因为皇权更替莫名其妙地闭关锁国从此走向衰败之路, 尼尔·弗格森就在节目中流露出对西方敢于征服世界,从外界获取(坦白说是抢夺)资源的肯定...... 离开了教堂,兜兜转转,不时地也能在街头看到不少修女,有的戴着白头巾,有的 戴着黑头巾。不觉心生奇怪,难不成修女也分种类(话说,在瑞典生活超过6年了,我还真没见过修女)?问题的答案是,没错,修女也分级别的。用通俗的话讲,白头巾的算是学徒级的,黑头巾的才是正式的。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更是让人确认了宗教对人的盘剥和控制。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基督教道德观是名副其实的对人的欺骗。修女这个群体的存在,其本身就是基督教违背人人平等原则的一个赤裸裸的证据。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得先讲讲什么才是修女。修女者,首先得是宗教信徒,但是普通的女信徒还远不能被称为修女。修女是需要在教会多年修行的,从开始修行到正式成为修女,通常需要5到8年。要成为正式的修女,女信徒们必须要宣誓所谓“三绝”——即绝财,绝色,绝意。绝财者,并非简单的要求不可有拜金思想,事实上是要求她们要把个人资产全部捐出给教会(连医保,退休金都没有)!绝色者,自然是承诺不可有性行为了。而绝意者,是绝个人之独立意志,其实是强调要服从,英文正是obedience。正式做出承诺前,要做一个临时承诺,相当于大约三年的考察期。 经过那么多历练,正式“三绝”了的修女,在教会中相当于什么角色呢?通俗地说,她们是不拿工资的服务员,服务对象是神职人员和普罗大众。有一亟需说明的地方是,把私有财产悉数捐出的修女们,她们并不属于神职人员,在绝大多数宗教国家,修女的生活费也需要靠自己(比如卖果酱,面包等为生),教会并不负担。传统地来讲,天主教对于修女们有一个所谓的封闭宗教秩序(enclosed religious orders),修女是不被允许和外界世界接触的,所谓的不让人世间的事情侵扰了修行。 由于这个封闭宗教秩序的存在,甚至在英国都存在特殊情况以外修女不可外出,如果外出修女也不被允许谈论外面的世界。 当然,今天的修女们并非所有的都这样被限制人身自由,否则即便我们在罗马街头也肯定难得见到修女了。相比之下瑞典,则是先进太多了。在瑞典,女性可以做神父,和男性一样成为神职人员,这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使是号称“自由”的USA。我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梵蒂冈推选出女 教皇 ,是比中国足球队拿上世界冠军还要不靠谱的事情。 是为2013年底我的罗马游记。 电影“罗马假日”提到的真理之口(貌似在古代可以用来吓唬人,当测谎仪用) 关于修女话题的拓展阅读: 1. http://www.dailymail.co.uk/home/you/article-2518262/Extroverts-make-best-nuns-A-rare-insight-cloistered-lives-silent-sisters-Londons-Tyburn-Convent.html 2. http://romancatholicvocations.blogspot.se/2008/04/nuns-facing-grim-retirement.html 3. http://www.standard.co.uk/lifestyle/lifting-the-veil-on-life-in-a-21stcentury-monastery-676727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8609 次阅读|32 个评论
闲说“元旦”
热度 7 fdc1947 2013-12-31 08:18
 明天是2014年元旦,祝各位新年快乐!在这新年前夕,与各位闲说“元旦”。 元者,始也;旦者,朝也,明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又称元日、新年。新年新岁,人们往往有所感想,诗人就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怀。如年过四十的孟浩然,仍未出仕做官,写一首《田家元旦》,抒发了他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的情怀:“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政治家王安石则用一首《元日》表现他推行新法的心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时间坐标轴上,每一天似乎都是等同的,元旦这一天也是人为地指定的。但是,一旦被指定了,这一天就显示了它与其他日子的不同。 古人对于时间的认识,我想,最显眼的莫过于日、月。日出东方,晚上日落西山,一日就过去了,第二天,便是一个新的日。这就是一日。月从一点儿也看不见,到一个月牙儿,变成半个月亮的上弦月,又变成圆月,即“望”,有变成半个月亮的下弦月,又变成残月,最后又看不见了。随即又是一个新月......这就是一月。用日、月两个天体的名称来称呼两个时间间隔,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比月再长的时间间隔,那便是年。从植物春天的发芽,夏日的茂盛,到秋收冬藏,这一年四季的物候,应当是最直观的年。《说文解字》:年,谷熟也。这应当是人们对年早期的认识。更精确的认识,应当建立在天文观测上。至少可以从可观测的影子的长短来判断。于是就有了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最长的冬至,有了日夜中分的春分和秋分。今天人们知道了,日、月、年这三个时间间隔分别对应着地球自转、月绕地公转和地绕日公转的周期。但是,月不是日的整数倍,年也不是月和日的整数倍。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不同的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历法。 在中国的历法中,月是从人们尚难以见到月亮的那一天——“朔日”,开始计算的。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朔日。所以,元旦又称元朔、正朔。历法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只有定下来历法,各地才能够弄清楚何时应当做何事。《尚书·尧典》就说:“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日历由天子发布,故称皇历。而定下何日为一年的起点——元旦又是制历的出发点。 所以确定“正朔”是一个朝代的头等大事。改朝换代就叫“改正朔”。 辛亥革命以前,我们中国都使用阴阳合历。元旦一定是朔日。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革命党人用“黄帝纪元”避开了“宣统三年”这样讨厌的字样,他们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西洋的格里历为标准纪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朔日的元旦。在这个意义上,这是开辟历史的大事。 民国元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从此,元旦便割断与朔日的联系。 我们用了西洋的历法,西洋的新年成了我们的元旦。那么,西洋的元旦是从哪里来的呢? 上面曾经说起过,年、月并不是日的整数倍,年也不是月的整数倍。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回归年是365.2422日。后者是前者的12.368倍。我们可以把一月定为29日或30日,以使其平均为一个朔望月。如果这样的话,一年就不能只是12个月。反过来,如果要坚持一年有12个月,那么。要么放弃月的长度平均等于朔望月,要么放弃年的长度是回归年。 有些人选择了放弃年的长度是回归年而坚持月的精确度,这样他们能够在一月之内精确地看到月圆月缺的整个周期。但是,他们的一年只有354到355天。这样的历法称为阴历,现在的伊斯兰教历就是一种阴历。 他们的新年元旦有可能在春夏秋冬的各个季节 。 我想,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历法大概都是阴历,因为看到月圆月缺的整个周期毕竟是除了日出日落以外最明显的自然周期。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春夏秋冬的周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越发显露。于是,有人便选择了放弃月的长度平均等于朔望月而坚持回归年的精确性。这便是阳历。在阳历中,月只是在字面上与月亮保持着一致罢了(英语中也是如此month——moon),与月的盈缺无关。 犹太人和我们中国人既不想放弃有月圆月缺的月,又不想放弃有春夏秋冬的年,于是,有了阴阳合历。用29天或30天的月,平均起来就有了可以看到月圆月缺的月,用12个月或13个月的年,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作平均,这“年”仍然与回归年一样。 这体现了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慧 。 但是,古代的罗马人不愿意这样。他们最早也曾经用过阴历和其他历,到了被人们称作凯撒大帝的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他们接受了最早由埃及人创造的阳历。这就是儒略历。儒略历与现在的“公历”,差别不是很大。据说,开始时,凯撒希望把冬至作为新历的元旦,可是执政官的上任日期是原来的初一即朔日。那天是罗马纪元709年,即现在所用的公元前45年1月1日。 从此,他们的元旦就与朔日分家了 。 儒略历规定,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在与一回归年的365.2422日多了11分14秒,这个差数虽然不大,但累积下去,128年就差一天。春分的日期,在公元325年是3月21日,到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时的1582年,竟提前到了3月11日。于是,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内容是: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其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仍长26秒,过3000年只存在1天的误差。这是一个相当小的误差。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用的格里历,也就是所谓“公历”。明天元旦,就是从他们那里引进的。 教皇管不了东正教,东正教仍然用儒略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的俄国革命被称作“十月革命”,因为那是儒略历的10月25日。到了1918年,列宁的俄罗斯国家也开始用格里历,可是东正教却仍然用儒略历。因此,现在俄罗斯的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那时候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热闹非凡——正是儒略历的12月25日。 如果他们继续用儒略历 ,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圣诞节将变为“公历”1月8日。 东正教的新年元旦也将从现在的“公历”1月14日变为1月15日 。 我们虽然在100多年前已经从理论上把新年、元旦与朔日脱离了关系,可是,我们在心底里总是不大情愿承认元旦就是新年,在人们的心里,只有正月初一才是新年。我们中国人最擅长调和,于是,1914年,也就是在推行西历后的仅仅两年之际,袁世凯政府就给了旧历新年一个新的名分——春节,并放假一天。 2014年是春节诞生一百周年 。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官方的年节。 到了30年代,南京的国民政府比北洋的国民政府“西化”一点,也即现代化一点,他们企图学习日本的样子,把历法一元化,称原来的夏历为“废历”,想把春节的习俗平移到新历的元旦之上。但是,中国实在太大,质量大,惯性就大,改变就难,加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领域,当时的南京政府并没有真正强有力的一统天下,当年设想的各种“现代化”措施都被日本人的炸弹炸得灰飞烟灭。 1949年以后,我们对于当年的许多西化的措施并不感兴趣,相反, 我们的春节比元旦更像个过年的样子 。至于这样的两次“过年”对于经济、教育等领域是否带来不方便甚至损失,那就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503 次阅读|16 个评论
条条大路真的通罗马吗?——议中国“教学方法”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3-11-4 12:19
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中国的教学理论,一些极其错误的教学思想充斥中国教育界,使中国教育不但没有向前,甚至倒退几十年。 最近一个怪相,70年以前的“民国”教材竟然被大家争相传颂。 有消息报道,全国20000多人不愿到学校学习,宁愿自己在家学习。 为什么我国教育部不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呢? 我找到“天下第一”教学方法,竟然找不到任何地方推广。 一、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部是错误的 我通过研究,终于发现中国的教学方法全部是错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各个学科,有很多错的离谱。 举例来说,中国小学数学教学。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数学教师、大学生、研究生、教授,解答出来的小学数学问题的方法都是错误的,老师是不给分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了一个“所有人”都不会采用的“思维方法”。浪费学生多年的时光,却收获了大量的垃圾。 二、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部都算错误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目标是“从长沙到北京”,结果我们是“从长沙到广州,但从广州我还是到达了北京”,我的“走法”正确吗?恐怕没有人会说我的“方法”正确吧。 中国的教学方法就是这样一个方法。学生花费很多时间,绕了很多弯路,没有学到需要学习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每天学习 10 多个小时(好像违反劳动法耶),效果并不好的主要原因。 三、条条大路真的通罗马吗? 不通的。 如果没有目标,哪里都是罗马,没有多少价值。 如果目标很小,随便什么方法都很容易到达,当然方法不重要。 如果是真正的“罗马”呢?恐怕还没有到达“罗马”,人就“牺牲”了。要知道,“唐三藏”仅仅到达印度,都花了 10 多年,何况还有“神仙”相助。 这也是中国“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科学家都“牺牲”在“路”上。 四、国外的教学方法科学吗? 我稍微了解了一下美国的教学方法,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远优于中国的教学方法。 两个方面: 1. 把“前人”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这是很正确的方法,虽然他们也没有找到思维规律,思维规律一定“寓于”思维过程中。 2. 采用“案例”教学,这也是教学思维的重要方法。 很多人会告诉我,中国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教学。 不要忘了,中国人“心很急”,不会教学“思维过程”的,总是喜欢“吃快餐”,把“结果”告诉学生。 再次呼吁,中国教育部应尽快研究并推广“天下第一”的“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
55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