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东京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赴东瀛(10)---城市细节
xuxfyuwp 2014-4-22 15:22
日本的自行车不是很多,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也不算少。日本是一个公交系统很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地铁,四通八达,所以一般人上班、办事都不开车,乘公交车、地铁或打出租车。在东京都政府办公大楼地下楼层就有一个地铁站,若在大楼内上班,肯定很方便,若有上访者,也会很方便。在街上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自行车,在校园里就更多了,热闹的地方还会有集中存车的地方。在新宿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负责看管一些停放的自行车,感到很熟悉,国内曾到处都是,现在也开始少了。 走在日本街上,常能碰到有人戴着口罩。我问同行的日本朋友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有两种可能,一是有过敏症,如对花粉、灰尘等;还有就是患了感冒等病症,也会自觉地戴上口罩,以免传染别人。注意考虑别人,在日本确实可从一些细节处感受到,如在正式场合,很少听到手机的铃声,在公共场所打手机的人也很注意压低声音讲话,尽量不打扰别人。在商场的电动楼梯上,尽管上下楼的人很多,但都很自觉地向左靠,在右边留下一个通道,让有急事的人快速通过。下雨天,商店、宾馆、餐厅会在门口准备好包装雨伞的塑料袋,顾客会自觉将淋湿的雨伞用袋包好。日本的垃圾分类很细,想象中做起来一定会很麻烦,但仍然可以执行得很好。这些细节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基本面,也可以算是一种软实力的展示吧。 日本的自行车不是很多,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也不算少。日本是一个公交系统很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地铁,四通八达,所以一般人上班、办事都不开车,乘公交车、地铁或打出租车。在东京都政府办公大楼地下楼层就有一个地铁站,若在大楼内上班,肯定很方便,若有上访者,也会很方便。在街上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自行车,在校园里就更多了,热闹的地方还会有集中存车的地方。在新宿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负责看管一些停放的自行车,感到很熟悉,国内曾到处都是,现在也开始少了。 东京的夜晚还是很漂亮的,特别是由于整体规划做得比较到位,夜色中的灯光很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但夜晚的亮度并不突出,好像还赶不上现在的上海。有人说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也有人说是为了节能减排,可能都有道理。 在日本街上走时,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的玻璃上会贴着红箭头标志,不知其为何用。经询问,方知这是一种为消防队员准备的标志。一旦发生火灾,打开红箭头处的玻璃,就可以找到水源。日本人的防灾意识是比较强的,在街头很容易发现防灾疏散指示牌,在宾馆里就更多,每间房里都有指示图和逃生的必备用品,如手电筒。一位日本朋友给了我一个救生包,说是遇到灾害后带上这个包可以确保几天之内生存没问题。包里的水、压缩食品据说可以确保几年不变质。还有雨衣、电筒等用品。 在东京的高楼上眺望市区,可以看到一片林木茂盛的区域,那就是天皇住的皇宫了。皇宫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在向外是一条环绕皇宫的林荫道,据说长约5公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跑步锻炼,甚至还有组织长跑比赛的。二战前,日本天皇与中国的皇帝类似,是以神的化身自居的。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授意下,发表了《人间宣言》,将神格降为人格,天皇的地位则从国家元首改为国家象征了。看来是人是神,还得人说了算。据说天皇、皇后在皇宫里也常从事一些劳动,如种水稻、养蚕等。 都说东京的房价贵,如果看绝对值,也许是这样,据介绍,如果按人民币换算,东京一般公寓楼要5万元一平米。但若考虑东京一般人的工资大约是中国的8倍左右,从相对值角度看,东京与北京相比,房价也就未必算贵了。 谈到工资收入,我知道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一般最好别问。但出于希望对日本加深了解,还是找机会问了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华人。他告诉我,在日本对工资可以有一种简单、笼统的判断方法,即按年龄算,工作以后,多少岁大约月薪就是多少万。比如,20岁参加工作,月薪应为20万左右,相当于两千美元吧,30岁大约可以提到30万。个体之间、单位之间会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这样估计。不过,年龄也是个敏感值,一般也是少问为佳。这位日本华人还谈到,在日本企业高管与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相差不算大,一般在10倍左右,较欧美发达国家要小,对此,我就没有什么概念了。 (原文写于2010-06-22 10:47:0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石原的先祖
热度 1 huailu49 2012-7-11 14:55
最近,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为“买岛”一事再次红火了一把。 此人为何三番五次地与中国作对? 据昨晚 CCTV-4 《海峡两岸》栏目透露,石原的先祖曾为一名倭寇,在明代多次参加过骚扰我国沿海的行动,后死于“戚家军”之手。石原一族由此埋下了仇华的种子。 可惜网上有关此事的详细史料甚少。
个人分类: 时政话题|29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京都将直下型地震预估死亡人数上调至9600人:海岛强震连续发生
热度 3 杨学祥 2012-4-19 05:09
东京都将直下型地震预估死亡人数上调至9600人:海岛强震连续发生 杨学祥 人民网东京4月18日电(记者于青)据共同社报道,东京都防灾会议的地震分组会18日公布报告,把首都直下型地震预估死亡人数上调至约9600人,比6年前的预估值多出3000人。 印尼苏门答腊岛在2004、2005、2007、2012年连续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已经打破百年来的历史记录;其次是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3次连续发生8.5级以上地震、2次9级以上地震;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值得关注,日本特大地震也有连续发生的可能。 苏门答腊岛(4次)、阿拉斯加半岛(3次)、勘察加半岛(2次)、日本列岛(1次)、库页岛(1次)的连续强震可能值得关注。 印尼和日本9级地震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亚洲东部和南部双向交叉挤压形势已完成,北半球和中国地震将进入高潮。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附近海域8.6级地震敲响了亚洲强震的警钟。 表1 全球1900-2011年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2 1922-11-11 智利 8.5 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4 1938-02-01 印尼班达海 8.5 5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6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7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8 1960-03-22 智利 9.5 9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0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11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2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3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4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15 2010-02-27 智利 8.8 16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后补)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490 相关新闻: 东京都将直下型地震预估死亡人数上调至9600人 2012年04月18日20:3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东京4月18日电(记者于青)据共同社报道,东京都防灾会议的地震分组会18日公布报告,把首都直下型地震预估死亡人数上调至约9600人,比6年前的预估值多出3000人。   与今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项目组汇总的报告一样,东京都的报告书中也把地震规模预想首次提高到了震度7(日本标准),首都职能届时可能瘫痪。东京都政府将根据这份报告于9月汇总地区防灾计划修正案。   根据预想,东京湾北部发生里氏7.3级地震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最大。东京23区约70%地区的震度将达6强以上。如果地震发生在冬季下午6点且风速为每秒8米,东京的遇难者数量将达9641人。 联系本文记者 于青 (责任编辑:吕峥(实习)、苏楠) http://world.people.com.cn/GB/17690723.html 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 2012-4-11 19:39 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 杨学祥 我在2012年3-4月一再指出,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4月是上半年第2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647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676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700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704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704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746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7857 据外电报道,印尼和美国地质部门称,当地时间11日下午,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8.9级地震,当局已经发布海啸预警。 中国地震网报道为8.6级。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年3月28日和2007年9月12日又接连发生8.6级和8.5级两次以上地震。后两次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3778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7.90587度。 2005年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8.6级地震: 2005年3月26日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0度。 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8.5级地震:2007年9月11日为日月大潮,9月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021度。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8.6级地震:4月1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1.81396度。 前三次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但是月亮赤纬角的极值大小相反,对应赤道圈的膨胀收缩相反。 最后一次与第一次的月亮赤纬角都处于极大值,潮汐强度相反,日月大潮为强,日月小潮为弱。 印尼苏门答腊岛在2004、2005、2007、2012年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已经打破百年来的历史记录;其次是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3次发生8.5级以上地震、2次9级以上地震;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值得关注,日本特大地震也有连续发生的可能。 2004、2005、2007年苏门答腊发生3次8.5级以上地震后,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2011年日本9级地震和2012年苏门答腊8.6级地震后,中国的地震形势严峻。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0914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0-2010年中国7级以上强震共发生7次,远远低于1947-199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十年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前十年尚未进入强震高潮。 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强震和中国强震都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有三个周期的冷位相时期满足这一规律,特大地震集中在前17年。2004-2018年全球强震进入高潮。 特大地震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先从北半球开始,中国7级以上强震在前十年达到高潮;特大地震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先从南半球开始,中国7级以上强震将在中间十年和后十年达到高潮。 中国7级以上强震目前尚未达到高潮。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双向挤压是中国强震频发的原因。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415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2004年、2005年、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连续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强震,2010年智利发生了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强震。美国和日本不仅具有强震的构造基础,而且频现地震的相关前兆,表明全球强震正在向北半球转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116 日本地震表明,伴随特大地震向北半球的转移,中国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中间十年和后十年将进入地震高潮,东部地震和中西部地震都值得关注。 中国7级以上强震目前尚未达到高潮。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双向挤压是中国强震频发的原因。印尼和日本9级地震后,双向挤压形势已完成,北半球和中国地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219 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附近海域8.6级地震敲响了亚洲强震的警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818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7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生活啊,学术啊,博客啊,啊,啊,啊......
热度 2 guozhenru 2011-3-30 21:59
[转载]生活啊,学术啊,博客啊,啊,啊,啊......
【转载】 日媒:中国大使对日接受救援物资做法提出批评 2011-03-29 22:12:0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跟贴 10327 条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东京3月29日电 据共同社报道,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29日在东京都港区的中国大使馆召开记者会,对于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他向遇难者表示衷心的哀悼,并希望灾区人们早日重建家园。此外,程永华对日本在接受救援物资方面的做法提出批评,称应该使救援物资更加顺畅地送达地震灾区。 程永华表示, 中方提供的矿泉水等第二批救援物资28日运抵日本后,日方称中方应负责卸货并将其运往灾区, 对此感到不解。他提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中方接受国际救援物资的情况,称国际上一般都是由接收方来安排运送的。 程永华称,为了尽快将物资送往最需要的地方,中国大使馆已经安排运输公司运送。 他透露,14日运抵日本的第一批救援物资由日方负责运送。 另一方面,日本外务省在28日发布新闻公告称,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政府的协助深表感谢。 http://news.163.com/11/0329/22/70BK10FP00014JB6.html 以上是来自《人民网》的一则消息。 以下是来自CCTV-1介绍贵州山区许多中小学生的贫困生活,孩子们在自己烧饭,睡在潮湿阴暗、四面漏风的农家房子里求学。 贵州罗甸县一所小学因无食堂,宿舍,也无法享受 国家的优惠补贴政策, 全校600多名学生背着柴火,带着菜米油盐上学,租出在附近农民的房子里,休息时集体露天砍柴烧饭,他们的年龄平均只有1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7.8岁,看了之后触动很深,令人感慨万千!看看,谁更像灾民? [http://www.yongxiuren.com/attachment/Mon_1103/10_17117_b86acf2a263723a.jpg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2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人说: 对不起中国,没有照顾好大熊猫
welcomezp 2011-3-25 17:30
日本人说: 对不起中国,没有照顾好大熊猫
 昨天在日本NHK电视上看到,东京车站、机场聚集了很多人。为了节电,东京铁塔的灯光都消失了。 前不久,从成都运往东京的两个大熊猫,在地震中受到了惊吓,日本人在大街上举着牌子“对不起中国,没有照顾好大熊猫”。 这个镜头令我们研究室的所有人都很受触动,大伙儿一直在议论这事。 新闻链接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东京都政府9日宣布,从中国租借至上野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的日本名分别为“力力”(雄性)和“真真”(雌性),它们本来计划于于22日下午1点起与游人见面,而在地震中受到惊吓 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
个人分类: 看日本|3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京都夜景
黄安年 2009-10-19 11:12
东京都夜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19 日发布 今年 10 月 19 日随旅游团来到东京,夜间入住位于闹市区的宾馆,在旅游车上感受东京的夜间景色。 以下是即时拍摄的照片 24 幅。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4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