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胚胎发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针对“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评论:点赞师生观点一致
ericmapes 2017-2-7 16:36
针对“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评论:点赞!师生观点一致! 2016-12-119:06 对“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评论:尚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18084.html 这篇文章同时转载发表在: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3作者:韩健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a4681e6873 认真看后我毫不犹豫地点赞了。赞同每一句话。 不过,政府、商人、学界和企业家就是这么拥有共同概念才行动的,特别是政府就需要这个才肯花钱的,有此魄力的科技人员就如鱼得水了。 也算作政商学企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目标吧! 其实早已存在至少63年了,科技界付出了长期努力探索和实践,只是奥巴马总统的政治理想和学者浪漫科技理想的完美结合造就的概念. 本来在探索范畴,却直接说精准医疗,似乎与产业目标和病人需求直接融合了,针对恶性肿瘤其实还差得远着呢! 人体生物学与基础医学认识严重不足,刚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医学向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开始迈进,只能说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精准医疗研究与发展任务才刚刚提出,基于过去至少63年的实际探索,才敢说尚处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而不像上世纪90年代基因治疗研究与发展处在婴幼儿阶段,就那样20多年过去基因治疗依旧还在婴幼儿甚至倒退到胚胎阶段了,怎么突然又冒出更前卫实际的精准医疗呢? 当然,是现实需要吗!过去,基因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恶性肿瘤与爱滋病,死马才好当活马医吗! 相关新闻 1 詹启敏院士:精准医学,我的“命运”我做主? 2 5G、VR……十大前沿科技燃爆2016 3 王锡山:结直肠癌防治向精准医学模式进发 4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市场巨大困难同样巨大 5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可能促进四大相关产业发展 6 国家脑血管病精准医学启动队列研究 7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或可改变医疗健康基本概念 8 精准诊疗或助儿童摆脱“孤独” 附上: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作者:陈润生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2/716:04:5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7311.shtm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 自从精准医学成为大众热词以后,大家认为我们现在什么都可以精准,医学很容易精准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精准医学虽然从本质上可能带来变革,可能引导新的产业的发展,也许产业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现在才刚刚上路,才刚刚开始。因为在精准医学的概念下,我们目前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为什么说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呢?我们的创新的机遇在哪里?我们的挑战在哪儿?拿组学来举一个例子。当前,在我们人类的遗传密码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信息”,即人类的遗传密码目前我们能够从规律上分析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他还不能分析的就是基因组当中的所谓暗信息。人类的基因组有约30亿个碱基对,即大概有30亿个遗传密码。如果在一页纸上打印3000个遗传密码,100页装订成册,会有1万本书;如果一万册书每本厚1厘米,那么我们的基因密码书就是100米高。如果你全都读懂了,你就能做到完全精准。但此前,集全世界的科学家之力,我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但人类基因组的编码序列约1亿碱基对,只占到3%,而非编码序列,除已知对基因起调节作用或参与染色体构建和功能活动的小部分外,大多数序列还不清楚。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们的遗传密码97%是暗的。因此,对整个非编码RNA的研究,是基因组学当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进入21世纪,科学家提出问题,说这些我们还不了解的、占人类基因组97%的暗物质遗传密码,那是否有转录产物,是否有信息发放?这个结果是100%肯定的,这些非编码序RNA和我们制造蛋白的那些基因一样,每时每刻都在表达,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以肿瘤发病为例来说,现在临床医学用的所谓分子标记以及肿瘤所谓“靶向治疗”的靶点,全是来自那3%,但有很多例子证明,非编码RNA也和肿瘤的发病有关。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个97%与疾病情况有关的东西,迄今没有那么融入到我们诊断治疗的视野当中,这就是精准医学面临着组学的所谓的暗信息的巨大挑战。 此外,精准医学的基础是组学大数据,包括组学和大数据都存在着挑战。比如组学,我们很容易测量得到数据,但对数据的内涵大部分我们并不知道;同时,从大数据的挖掘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包括数据本身生物学含义的挖掘,包括数据样本、数据集本身的缺陷等等,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对于未知数据的研究,了解一点,我们就可以推进一点,然后应用一点,从而推动整个精准医学的发展。(本报记者彭科峰整理)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Neuron——亨廷顿病为什么要在胚胎发育之前就进行治疗?
CZC 2017-1-29 12:55
Neuron——亨廷顿病为什么要在胚胎发育之前就进行治疗? 亨廷顿病(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为HTT。HD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导致的一种神经变性病,主要表现为运动过多-肌张力减小综合征。HD患者在出生后就已经发生了各种异常,提示HTT可能跟发育有关。 研究人员于是想在动物胚胎发育实验中研究HTT是如何影响大脑皮层的发育的。他们发现了胚胎发生的第14.5~16.5天时,HTT为大脑皮层形成正常的极性层状结构所必需。 HTT敲除损害皮层发生; 2. HTT敲除导致皮层分层结构异常; 3. 急性HTT敲除可以引起皮层神经元极性异常; 4. HTT调节神经元极性及其辐射状迁移; 5. HTT介导了皮层发育中N-cadherin的迁移; 6. RAB11能够rescueHTT敲除导致的N-cadherin的迁移缺陷; 7. PolyQ-HTT能够损害神经元的辐射状迁移; 8. HTT为皮层神经元形态发育所必需。 总结 这项研究表明PolyQ-HTT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就已经对大脑造成了损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治疗HD,那么必须在神经发育之前就进行治疗,比如改造配子、改造受精卵等。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评论:尚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
ericmapes 2016-12-1 19:06
对“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一文的评论:尚处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 这篇文章同时转载发表在: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3作者:韩健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a4681e6873 认真看后我毫不犹豫地点赞了。赞同每一句话。 不过,政府、商人、学界和企业家就是这么拥有共同概念才行动的,特别是政府就需要这个才肯花钱的,有此魄力的科技人员就如鱼得水了。 也算作政商学企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目标吧! 其实早已存在至少63年了,科技界付出了长期努力探索和实践,只是奥巴马总统的政治理想和学者浪漫科技理想的完美结合造就的概念. 本来在探索范畴,却直接说精准医疗,似乎与产业目标和病人需求直接融合了,针对恶性肿瘤其实还差得远着呢! 人体生物学与基础医学认识严重不足,刚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医学向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开始迈进,只能说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精准医疗研究与发展任务才刚刚提出,基于过去至少63年的实际探索,才敢说尚处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而不像上世纪90年代基因治疗研究与发展处在婴幼儿阶段,就那样20多年过去基因治疗依旧还在婴幼儿甚至倒退到胚胎阶段了,怎么突然又冒出更前卫实际的精准医疗呢? 当然,是现实需要吗!过去,基因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恶性肿瘤与爱滋病,死马才好当活马医吗! 附上: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3作者:韩健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 Tags: 梅斯医生有奖内测 精准医疗 科研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a4681e6873 韩健:HudsonAlphaInstituteForBiotechnology,研究员 没想到,几天前的一篇普通博文 “精准医疗”的泡沫被捅破了?! ,经微信里大大小小的朋友圈放大后,竟然成了行业里的热门话题。有人称赞,也有人反驳。其实,只要能让大家冷静地思考,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精准医疗是一个吸引人的热门的概念。谁不想精准呢?谁不希望药到病除呢?我的原则是,玩概念者,自己不能被玩弄,更不能去玩弄病人。 概念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有了热门概念,创业者不用太费力就能找到投资,投资者不用太费神就能把热钱投出去,企业不用太费口舌就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试想想,如果没有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创业者拿钱多费劲?作为创业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二十年,我成立了四个公司,最挠头的就是集资。没有好的“概念”,每次集资都要磨破嘴皮,撞破头皮,剥一层皮。 一个好的概念可以迅速吸引社会的兴趣,集聚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社会资金。但是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公就会产生副作用。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我博客里面提到的两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作者担心的是资源浪费的问题。而美国人担心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浪费问题,他们的泡沫还没有蔓延到伤害病人利益的程度。他们担心的还仅仅是太多的单位,花太多的钱,去重复不必要的临床实验。可是在中国,泡沫已经有侵犯病人利益的危险了。 精准医疗的最终收益者应该是病人。可是至少在现阶段,病人受益非常有限。首先,能够被精准使用的药物非常有限。精准医疗的口号就是把正确的药,在正确的时间,用在正确的病人身上。如果能够使用的药物本身就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国外用于精准医疗的抗肿瘤药物在中国市场都没有),诊断技术上面再打点折扣,科学性(肿瘤的进化和异质性)上再打些折扣,价格上再给些压力,最后能够受益的病人就变成很少数的一些人了。 有人说,精准医疗不仅仅是肿瘤,其它疾病也需要。的确是,我前几天还写文章讲感染性疾病和耐药基因检测更需要精准医疗。可是肿瘤的精准治疗是喊得最响的,进入市场运作做多的,对病人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要关心。 泡沫的产生本不是医疗科研行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做为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我们大家都欢迎有更多的钱投向我们的行业。钱多,本不是我们担心的事情。如果我是在国内创业的“局内人”,我是不会去捅破这个泡沫的。不过,看到很多本不是搞精准医疗的人,不懂精准医疗的人,靠着人缘好,靠着会吹,搞到了超多的资源,然后乱买一堆昂贵的仪器,摆出一个干事业的可笑样子,于是我们又忍不住说几句。说几句公道话,因为我知道有许许多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去吹,所以泡沫里的钱他们也没有机会沾光。相反,泡沫的形成会把本来属于他们的经费吸引去了。 我在国内也接触过上百个形形色色的投资人了,绝大多数看项目的也都是留洋的博士,可是决策拍板的则大都不是搞技术的。所以精准医疗这样的概念就变得很方便,因为这个概念可以让投资决策人误认为风险很小,可以放心地投。其实,和所有风险投资一样,关键还是看创业者是否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普遍,难度越大,价值也越大。 通常,概念的后面都有利益集团。如果精准医疗这个概念的后面最后受益者不是病人,那概念本身就值得质疑。如果这个泡沫的破裂损害了你的利益,而你又不是病人,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一个方便的比喻就是地产。地产的最终受益人应该是买房者,可是如果行业的实际受益人是开发商和中介,那是否就有问题了? 概念总有被澄清的一天,如果是泡沫,也总是要破的。只要我们每天在做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维护病人的利益,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迟早会被认可的。我宁可钱少,但是干着有意义的事,也不愿意钱多,干着自己心里没底的事。如果你真想创新创业,你早晚会成为一个有用概念的创造者,也不必为一个别人提出的概念浪费太多宝贵的时间。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韩健 2016-11-300:4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052do=blogid=1012224 没想到,几天前的 一篇普通博文 ,经微信里大大小小的朋友圈放大后,竟然成了行业里的热门话题。有人称赞,也有人 反驳 。其实,只要能让大家冷静地思考,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精准医疗是一个吸引人的热门的概念。谁不想精准呢?谁不希望药到病除呢?我的原则是,玩概念者,自己不能被玩弄,更不能去玩弄病人。 概念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有了热门概念,创业者不用太费力就能找到投资,投资者不用太费神就能把热钱投出去,企业不用太费口舌就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试想想,如果没有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创业者拿钱多费劲?作为创业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二十年,我成立了四个公司,最挠头的就是集资。没有好的“概念”,每次集资都要磨破嘴皮,撞破头皮,剥一层皮。 一个好的概念可以迅速吸引社会的兴趣,集聚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社会资金。但是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公就会产生副作用。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我博客里面提到的两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作者担心的是资源浪费的问题。而美国人担心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浪费问题,他们的泡沫还没有蔓延到伤害病人利益的程度。他们担心的还仅仅是太多的单位,花太多的钱,去重复不必要的临床实验。可是在中国,泡沫已经有侵犯病人利益的危险了。 精准医疗的最终收益者应该是病人。可是至少在现阶段,病人受益非常有限。首先,能够被精准使用的药物非常有限。精准医疗的口号就是把正确的药,在正确的时间,用在正确的病人身上。如果能够使用的药物本身就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国外用于精准医疗的抗肿瘤药物在中国市场都没有),诊断技术上面再打点折扣,科学性(肿瘤的进化和异质性)上再打些折扣,价格上再给些压力,最后能够受益的病人就变成很少数的一些人了。 有人说,精准医疗不仅仅是肿瘤,其它疾病也需要。的确是,我前几天还 写文章 讲感染性疾病和耐药基因检测更需要精准医疗。可是肿瘤的精准治疗是喊得最响的,进入市场运作做多的,对病人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要关心。 泡沫的产生本不是医疗科研行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做为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我们大家都欢迎有更多的钱投向我们的行业。钱多,本不是我们担心的事情。如果我是在国内创业的“局内人”,我是不会去捅破这个泡沫的。不过,看到很多本不是搞精准医疗的人,不懂精准医疗的人,靠着人缘好,靠着会吹,搞到了超多的资源,然后乱买一堆昂贵的仪器,摆出一个干事业的可笑样子,于是我们又忍不住说几句。说几句公道话,因为我知道有许许多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去吹,所以泡沫里的钱他们也没有机会沾光。相反,泡沫的形成会把本来属于他们的经费吸引去了。 我在国内也接触过上百个形形色色的投资人了,绝大多数看项目的也都是留洋的博士,可是决策拍板的则大都不是搞技术的。所以精准医疗这样的概念就变得很方便,因为这个概念可以让投资决策人误认为风险很小,可以放心地投。其实,和所有风险投资一样,关键还是看创业者是否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普遍,难度越大,价值也越大。 通常,概念的后面都有利益集团。如果精准医疗这个概念的后面最后受益者不是病人,那概念本身就值得质疑。如果这个泡沫的破裂损害了你的利益,而你又不是病人,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一个方便的比喻就是地产。地产的最终受益人应该是买房者,可是如果行业的实际受益人是开发商和中介,那是否就有问题了? 概念总有被澄清的一天,如果是泡沫,也总是要破的。只要我们每天在做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维护病人的利益,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迟早会被认可的。我宁可钱少,但是干着有意义的事,也不愿意钱多,干着自己心里没底的事。如果你真想创新创业,你早晚会成为一个 有用概念的创造者 ,也不必为一个别人提出的概念浪费太多宝贵的时间。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遇乐·十月怀胎
热度 2 kongmoon 2015-5-11 10:21
精卵交杯,基因重整,合子分裂。 并蒂绒球,萃核桑葚,渐镂空织箧。 囊胚茁壮,花桥折柳,欲辟子宫租界。 寐温床,萦怀抟土,砌叠自成三叶。 肝肠萌内,肤脑绽外,骨肉中胚生蘖。 眉目初开,瓦璋可辨,近百天拂掠。 胎盘脐带,十月滋养,多少娘亲心血。 羊膜破,呱啼阵阵,母恩万谢!
个人分类: 生物|3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一些科学发现总能震撼人心
ATang 2013-9-26 22:11
日前,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的科学家们发现,从成体细胞中除去一种蛋白质可使得它们有效地回到干细胞样状态。 胚胎干细胞具有治疗并治愈许多医学疾病的巨大潜力。这也正是2012年的诺贝尔奖被授予用皮肤细胞生成诱导胚胎样干细胞(iPS细胞)这一研究发现的原因。然而这一过程一直以来都极其的缓慢且低效,生成的干细胞还不能完全用于医学用途。 来自魏茨曼科学研究所YaqubHanna博士实验室的新研究将大大改变这种状况: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揭示出了阻止干细胞生成的“刹车”,并发现松开这一刹车不仅可以同步重编程过程,还可将重编程效率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100%。这些研究发现或能帮助推动生成医用干细胞,并增进我们对于成体细胞能够恢复原始的胚胎状态这一神秘过程的理解。 胚胎干细胞就是指那些还没有经受任何“特化过程”的细胞;因此它们能够生成身体中所有的细胞类型。这就是它们极其具有价值的地方:它们能够用于修复受损组织,治疗 自身免疫 性疾病,甚至用于生成移植器官。然而由于利用率和伦理关注,利用取自胚胎的干细胞尚存在问题。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有可能实现对成体细胞“重编程”,点燃了利用干细胞的新希望。通过将4个基因插入到成体细胞的DNA中,就生成了这些“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尽管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重编程过程仍然满是困难:它需要4周的时间;无法协调细胞之间时间同步;并且最终实际上只有不到1%的处理细胞变成了干细胞。 于是Hanna和他的研究小组提出:在大多数细胞中是什么主要障碍(或存在一些什么障碍)阻止了成功实现重编程?在他的博士后研究中,Hanna曾利用一些数学模型表明有一个障碍对其负责。Hanna第一个确认了在生物学上需要试验数据来支持模型。当前的研究不仅提供了证据,还揭示出了这一障碍的特性,表明除去它可以显着提高重编程。 Hanna的研究小组与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蛋白组学中心基因组学部门的成员展开合作,侧重研究了功能未知的蛋白MBD3。MBD3之所以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是因为,它表达于发育每个阶段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这相当的罕见: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蛋白质类型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由特定细胞生成,且具有特定的功能。 该研究小组发现了这一蛋白质普遍表达规律之外的一个例外:在受孕后的头三天不表达。正是在这三天中受精卵开始分裂,初生胚胎还是一个最终可供给机体所有细胞类型的生长多能干细胞球。从第四天开始,分化启动并且细胞开始丧失它们的多能状态。就是在这时MBD3蛋白才第一次出现。 这一发现对于生成医用iPSCs具有重大的意义。山中伸弥利用病毒插入4个基因,然而出于安全原因,重编程细胞没有被用于患者。且这一过程只有大约0.1%较低成功率。研究人员证实,从成体细胞中除去MBD3可提高效率,加速这一过程达几个数量级。生成干细胞所需的时间从4周缩短至8天。一个额外的收获是,由于细胞同时经历重编程,科学家们现在能够第一次逐步对其进行追踪,揭示它的运作机制。Hanna指出,他的研究小组所取得的成果是基于对胚胎发育自然信号通路的研究:“从事重编程研究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更深入地了解胚胎干细胞自然生成的机制来从中受益。毕竟,自然以最有效地方式使得它们处于最健康的状态。”( 生物谷 Bioon.com)
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奥秘有新发现
xuxiaxx 2013-8-9 19:23
8月8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报告该院干细胞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孙毅教授团队成员薛志刚博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一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人及其他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前发育的转录调控网络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相关论文已于今年7月2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起始于卵子和精子的融合。经历迁移、基因组和表观遗传时空表达调控以及受精卵/胚胎基因组活化等过程形成桑椹胚,进而形成囊胚,植入子宫壁并进一步发育成胚胎。长期以来,对早期胚胎的转录组研究受到样本细胞数少、无法定量分析的制约,因此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的早期胚胎发育基因调控知之甚少。   此次科研人员利用单细胞表达谱研究技术,突破了样本量少的瓶颈,对人胚胎早期发育各阶段全基因组RNA转录谱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在胚胎发育早期各阶段中存在着父亲或母亲来源的单等位基因表达差异。同时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胚胎早期发育各阶段中的细胞周期、基因调控、蛋白质翻译以及代谢通路的转录变化,以分步进行的方式按顺序发生,并且发现了驱动胚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关键候选基因。该研究明确了早期发育调控机制在物种间保守存在,仅在发育特异性和时序上有所差异,证明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进化上的共性。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还系统分析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全能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得到了细胞分裂各阶段的分子标记,这将有利于规范细胞全能性评判、干细胞鉴定、纯化及移植,特别使一些如神经系统损伤与退变、肿瘤等难治性重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成为可能。   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将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福音,研究中发现的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关键候选基因,将有助于改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生殖中心刘嘉茵教授课题组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范国平教授课题组也参与了该研究。 来源: http://www.jkb.com.cn/htmlpage/37/379807.htm?docid=379807cat=09CsKeyWord=null
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发现“垃圾DNA”驱动胚胎发育
genesquared 2012-12-6 16:20
研究发现“垃圾DNA”驱动胚胎发育 发布:2012/12/04 来自:生物探索 阅读数: 934 导读 编码microRNA的基因组区域曾经被当做是“垃圾DNA”,但是新的研究发现,microRNA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胚胎细胞的去向。 胚胎 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从一个初始的细胞可以 发育 成一个完整鲜活、会呼吸的机体,充满了功能细胞与器官。毫不奇怪, 胚胎 发育 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一切都在恰当时机安排到正确的位置。发育与细胞生物学家就是以此为研究对象,揭开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分子线索。 “在发育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所有的细胞分布至三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这三个胚层最后发育成了身体的各个组织与器官,”美国桑福德儿童健康研究中心的专家Mark Mercola教授解释说。 Mercola和他的团队最新发表在Genes Development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在发育中,microRNA在这种细胞与胚层引导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MicroRNA: 此之垃圾,彼之珍宝 microRNA是一小段遗传物质,与携带蛋白编码信息的mRNA类似。MicroRNA不编码蛋白质,因此,多年来科学家把基因组中编码这些短小、不具蛋白编码功能RNA的区域当做“垃圾”。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microRNA远非垃圾,它们虽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但是却与信使RNA结合防止信使RNA编码的蛋白质形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microRNA在决定某个时机上哪些蛋白该表达,哪些蛋白不应该表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microRNA是正常细胞功能以及人类疾病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microRNA在胚胎发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指挥细胞交通 为了找出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是那些microRNA在影响胚层的形成,Mercola和他的团队分别研究了人类基因组中大约900种microRNA。他们对microRNA指导 干细胞 生成中胚层和内胚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他们发现,两个分别被称为let-7和miR-18的microRNA家族在加强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形成时阻止了内胚层的形成。 通过停止let-7的功能并研究随后的结果,研究人员证实了他们的发现。let-7停止发挥功能显著地改变了胚胎细胞的命运,本来应该发育为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变成了内胚层,这表明了microRNA在发育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并未就此打住。Mercola的团队为了了解let-7和miR-18的作用方式,继续研究发现这些microRNA是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途径来指导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形成的。TGFβ是一种影响多种细胞行为——包括增殖和分化的分子。当这些microRNA改变TGFβ的活性后,细胞通过一种特定的途径一些变成了骨头,而另外一些则变成了大脑。 “我们现在已经证实microRNA是强大的胚胎细胞命运调节者,”Mercola表示。 Whole-genome microRNA screening identifies let-7 and mir-18 as regulators of germ layer formation during early embryogenesis Mark Mercola et al. Tight control over the segregation of endoderm, mesoderm, and ectoderm is essential for normal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all species, yet how neighboring embryonic blastomeres can contribute to different germ layers has never been fully explained. We postulated that microRNAs, which fine-tune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 might modulate the response of embryonic blastomeres to growth factors and other signals that govern germ layer fate. A systematic screen of a whole-genome microRNA library revealed that the let-7 and miR-18 families increase mesoderm at the expense of endoderm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Both families are expressed in ectoderm and mesoderm, but not endoderm, as these tissues become distinct during mouse and frog embryogenesis. Blocking let-7 function in vivo dramatically affected cell fate, diverting presumptive mesoderm and ectoderm into endoderm. siRNA knockdown of computationally predicted targets followed by mutation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let-7 and miR-18 down-regulate Acvr1b and Smad2, respectively, to attenuate Nodal responsiveness and bias blastomeres to ectoderm and mesoderm fat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crucial role for the let-7 and miR-18 families in germ layer specification and reveal a remarkable conservation of function from amphibians to mammals. 文献链接: Whole-genome microRNA screening identifies let-7 and mir-18 as regulators of germ layer formation during early embryogenesis 相关热点 时代周刊:2012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Nature子刊:新技术让体细胞重返祖细胞状态 研究发现“垃圾DNA”驱动胚胎发育 研究证实来自骨髓的干细胞可改善帕金森症病情 利用血液制造干细胞成为现实 推荐热点 哈佛科学家在DNA芯片中成功存储电子书 盘点伦敦奥运会可能出现的兴奋剂种类 疟原虫基因组测序揭示抗疟的挑战与机遇 Nature和Science同期刊登肿瘤干细胞的发现 Nature:奥运会背后的科学家们 探索最有价值的生物资讯,欢迎参与共建生物家园。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news.biodiscover.com/hot/research/103078.html
个人分类: miRNA|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育和再生
热度 1 xiaofengh 2012-7-24 08:56
发育和再生 生命科学研究中,胚胎发育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很多科学家得到了应有的荣誉。我国童第周关于蟾蜍胚胎发育的研究也为发育生物学做出贡献。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大量被应用到了发育生物学的领域中,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成熟,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的兴起使得发育生物学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当时发育生物学也是炙手可热啊!我是没赶上。 随着 20 世纪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发育生物学逐渐被冷落,标志性杂志 Development 的影响因子在 2010 年和 2012 年公布的数据中跌到 7 以下了。幸亏神经发育生物学目前尚热,拉动了发育生物学继续前进的步伐。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研究干细胞,在进行再生的研究。可以说干细胞和再生的研究目前红得发紫。而在趋势上逐渐被冷落的发育生物学研究队伍一直未曾扩大,而且很多发育生物学的实验室也都逐渐向干细胞方向转型,或者从事一些干细胞的工作。 但是,先不说器官再生的原理我们至今尚未清楚,器官发育的原理我们也并不明确。当我们应用现有的发育生物学知识来从事器官再生的工作,明显的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我们的工作大部分是这样做的:先把干细胞导入,看看是否有再生的作用,然后再寻找机理。也就是说,先撒网,捞到鱼之后,再看是如何捞到鱼的。这和物理学上各种粒子的发现是有明显区别的。物理学上很多粒子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一群物理学家和 / 或数学家通过计算,认为这些例子存在,然后花大把银子去寻找。这些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家伙为物理学创造了大量实验基础。也就是先知道有存在,再寻找。这和找矿、找石油一样。生命科学中好像至今没有出现理论生物学家这么一说。 可能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成果还不够多,再生研究的科学家等不了了,直接就上了。这也难怪,做发育生物学的人太少了,先不说国内寥寥几个,国际上每年参加 Golden Conference 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300 人左右。还都是老面孔。发育生物学研究,研究时间长,花费高, Bench work 超多,重复一次实验时间太长。在这个要求高产出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发育生物学,进入了干细胞的领域。 但是,千万要记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语录)。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要回到发育生物学中去寻找组织器官再生的根本。能坚守的还是要坚守啊。
个人分类: 发育|53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上海交大Cell Res揭示干细胞表面新标记物
crossludo 2012-5-11 23:28
上海交大Cell Res揭示干细胞表面新标记物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鉴别出了一个小鼠多能干细胞特征性的新型表面标记物Claudin 6,相关论文“Claudin 6: a novel surface marker for characterizing mouse pluripotent stem cells”发布在5月8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的曾凡一教授。主要致力于基因诊断、干细胞、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PNA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曾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造血干细胞的人/山羊嵌合体,并因证明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干细胞表面蛋白一直以来被用作分离和纯化未分化多能干细胞(PSCs)的标记物,并在调控这些干细胞的多能性和分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未分化多能干细胞中只有极少的特异性高度敏感的标记物被鉴别出来。这严重局限了它们应用于分析和获取功能上重要的未分化多能干细胞。因此,扩展干细胞标记物的目录,详细研究调控多能性和分化的分子机制对于干细胞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鉴别新的干细胞标记物,曾一凡研究组将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拟胚体(Embryoid Bodies,EBs)、成骨细胞、神经元、骨髓单核细胞以及其他分化细胞的表达图谱进行了比较,由此鉴别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分子Claudin 6 (Cldn6)。相对于非干细胞,Cldn6始终以高水平表达于干细胞中。Cldn6是紧密连接蛋白家族成员,曾被报道在小鼠胚上皮形成和内胚层组织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ldn6表达水平与上皮细胞去分化和恶性增殖相关。然而对于Cldn6在小鼠PSCs中的特点和作用却还知之甚少。   为了确定Cldn6是否只在干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研究人员在RNA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了干细胞和体细胞之间Cldn6的表达水平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ldn6只在干细胞中高表达,而小鼠成体组织则显示非常有限的表达水平。   为了进一步确定Cldn6表达是否表明了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研究人员接下来分析了整个干细胞分化过程中Cldn6的表达。随着干细胞分化,Cldn6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Cldn6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Cldn6下调伴随多能性的丧失,表明了干细胞早期分化状态。   随后,研究人员又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检测并证实了Cldn6是一种有潜力的选择性标记可用于分离和纯化干细胞。   新研究证实了Cldn6特异性表达于未分化干细胞中,可作为一种特异选择性标记用于鉴别小鼠未分化多能干细胞。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今日科研动态 4月5日
xupeiyang 2012-4-5 08:07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 · 戈鹉平最新Nature解析脑癌形成新发现 (4-5) · Science: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 (4-5) · 上海巴斯德所J. Virol获病毒感染基因调控新 (4-5) · Nature文章揭示癌症与染色体重排机制 (4-5) · Cell:人造胸腺的早期里程碑 (4-5) · Science子刊:星形胶质细胞的新功能 (4-5) · 对话Life Tech:Ion Proton台式基因组测序仪 (4-5) · 多数抗癌药疗效取决于癌细胞基因组成 (4-5) · 世界最大人类基因数据集将免费对外开放 (4-5) · 美国坚持在食品中使用双酚A (4-5) · 科学家称心脏病疫苗有望在五年内问世 (4-5) · 研究揭示动物长寿之谜 (4-5) · 膳食血糖负荷对男女两性影响不同 (4-5) · 患者手术时听音乐可缓解焦虑情绪 (4-5) · 日本研究人员正开发抑郁症诊断新法 (4-5)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次开发出观察胚胎着床的方法
热度 1 xuxiaxx 2012-3-2 20:59
发育的细胞。图片来自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 2012年2月14日,《自然-通讯》期刊报到了一种研究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新方法。这项研究是由英国剑桥大学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实验室完成的。它能够让科学家观察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而这在以前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 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能够培养胚胎从单个细胞即受精卵到胚泡(blastocyst)---单个受精卵经过几轮细胞分裂产生的64细胞阶段的球体。在实际应用中,这允许科学家开发出体外受精技术辅助生育。 它也能够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在胚胎发育早期阶段哪些细胞最先对它们的命运作出决定。这是因为在胚胎最初4天发育中,人们能够观察到它们经历的发育事件,而且在模式动物如小鼠中,人们可以操纵涉及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所起的作用。 64细胞阶段的胚泡由三种细胞类型组成,其中一种类型是少量的将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的干细胞,它们由另外两种胚外层细胞(extra-embryonic cell)类型所抚育,而且这两种胚外层细胞类型不仅促进胎盘产生,而且当干细胞群体扩大时发出指示特定发育事件产生的信号。当前,人们对导致这三种细胞类型形成的分子和细胞事件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 然而,科学家对随后发生的发育事件的了解相当有限。这时所处的发育阶段(大约发育第4天)是发育中的胚胎在母亲子宫着床,当这发生时胚胎的发育人们便不能观察到。然而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胚胎外组织将给干细胞提供信号指示它们在何处产生身体上的头部和尾部。 研究人员应当可以从诸如小鼠之类的模式生物系统中复原出这种胚胎发育过程:当该过程发生时,人们从拍摄的图片中构建出当中到底发生什么。但是直到现在,当它发生时,人们一直不能够记录这种过程,更不用说理解参与到当中的其他过程。 利用小鼠胚胎作为模式动物,Zernicka-Goetz教授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开发出一种能够观察胚胎在子宫中着床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母亲体外培养发育到第8天的胚胎并对它们拍照。 最为重要的是,Zernicka-Goetz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如今能够对这个关键性的发育阶段制作出影片。该影片正揭示关于指示胚胎在何处产生头部的胚外层细胞簇来源的秘密。他们使用一种只在指示这种“头部”产生的区域中表达的基因,而且该基因被一种能够发出荧光的蛋白标记以便在体外培养的胚胎中追踪这些胚外层细胞。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确定这些细胞起源自胚泡阶段的一到两个细胞,它们的后代细胞最终在胚胎一个特定部分簇集在一起,然后集体地迁移到它们指示头部发育的位置。引领这种迁移的细胞似乎在引领剩余细胞的迁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充当着先锋者的角色。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Zernicka-Goetz教授说,“这种方法不仅揭示出人们之前不能观察的发育事件,而且它还有着其他重要的潜在性应用。正是在这种发育阶段自然的干细胞群体发生扩增为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身体打下基础。” “在小鼠中,在能够产生所有身体组织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全新的有机体的胚泡阶段从胚胎中建立干细胞系是相当容易的。然而在人类中,这种干细胞系更加难建立。这种新技术为人们提供希望:通过允许人们以一种类似体内胚胎正常发育的方式在体外扩增自然的干细胞群体,它应当使得人们很容易建立干细胞系。毋庸置疑的是,它将允许人们直接研究这种胚胎发育阶段,因此应当提供一种更好地在胚胎干细胞的自然发育过程中理解它们的手段。” 这项研究是在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完成的,实验中所采用的培养基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院共同开发的。来自: 生物谷 :towersimper编译
1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特殊基因名称
liujd 2012-2-17 17:59
个人分类: 进化分析|0 个评论
[转载]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可修正先天缺陷的胚胎新机制
xuxiaxx 2011-11-23 15:46
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称为“发育延迟”的新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能够在其发育出现异常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避免先天缺陷。   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即胚胎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很容易出错,这些错误会导致先天缺陷,如先天畸形、智力低下、聋哑等,其比率大致在3%到5%之间。   为研究如何避免这类先天缺陷,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小鼠胚胎形成过程中 牙 齿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他们在小鼠臼齿发育过程中造成Barx1基因突变,从而使该基因功能丧失,结果发现,Barx1基因功能的丧失并没有导致小鼠臼齿异常,而是使得臼齿出现了24小时的发育延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延迟是由BMP信号通路减少造成。在延迟期间,BMP活动会稳步提升,最后达到正常水平之上,从而使臼齿的后续发育提速,最终赶上胚胎其他器官的发育水平。   研究人员认为,发育延迟可能是一种普遍机制,这种修正细胞信号错误的自发机制,可使处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和器官能够自我修复信号交互中的任何微小错误,从而避免发育异常。了解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对于人类婴儿先天缺陷的研究至关重要。(记者刘海英) 来源:人民网
1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发现发育延迟机制
dongzg101 2011-11-22 21:05
科学家发现发育延迟机制 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的一篇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称为“发育延迟”的新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能够在其发育出现异常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避免先天缺陷。 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即胚胎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很容易出错,这些错误会导致先天缺陷,如先天畸形、智力低下、聋哑等,其比率大致在3%到5%之间。 为研究如何避免这类先天缺陷,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小鼠胚胎形成过程中牙齿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他们在小鼠臼齿发育过程中造成Barx1基因突变,从而使该基因功能丧失,结果发现,Barx1基因功能的丧失并没有导致小鼠臼齿异常,而是使得臼齿出现了24小时的发育延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延迟是由BMP信号通路减少造成。在延迟期间,BMP活动会稳步提升,最后达到正常水平之上,从而使臼齿的后续发育提速,最终赶上胚胎其他器官的发育水平。 研究人员认为,发育延迟可能是一种普遍机制,这种修正细胞信号错误的自发机制,可使处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和器官能够自我修复信号交互中的任何微小错误,从而避免发育异常。了解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对于人类婴儿先天缺陷的研究至关重要。(来源:科技日报 刘海英) 更多阅读 PNAS 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免疫就没有生命
xuxiaxx 2011-10-12 08:14
——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揭示免疫系统的奥秘 2011年10月3日上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本年度获奖的是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 三位获奖者的成果 霍夫曼发现了一种称为Toll的基因参与了果蝇胚胎发育,同时也在构建果蝇的防御病毒和真菌的先天性免疫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果没有Toll基因,果蝇就会死于病菌的感染。1996年,他与其同事把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杂志。 两年后,博伊特勒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类似的研究结果。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另一种类似Toll基因的突变基因,称为Toll样受体(TLR),它编码的蛋白称为Toll样受体蛋白,这种蛋白在小鼠天然的免疫系统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博伊特勒也发现,这种Toll样受体能识别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脂多糖,免疫系统能对后者产生可致命的过度危险反应。这些发现揭示,在遭遇病原微生物时,哺乳动物和果蝇在使用相似的分子来激活体内的先天免疫系统。这也意味着,Toll样受体是先天免疫系统的感应器,是它们启动了先天免疫反应。这也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这些发现迅速扩大了对Toll样受体的研究,以及后来的适应性免疫研究(又称获得性免疫)。后者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会集中火力消灭已被感染的细胞和病原菌,消除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斯坦曼正是在从事获得性免疫研究中获得了重要成果。 发现一个大家族 Toll基因编码的蛋白称为Toll受体,后来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动物和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Toll受体,称为Toll样受体(TLR)。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在果蝇对抗真菌感染的免疫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它能调控抗真菌多肽果蝇霉素的合成,而果蝇霉素能让果蝇对抗真菌感染。这种抗感染的功能首先要归功于Toll样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即外来入侵者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是一个大家族,迄今在哺乳动物及人类中已经发现的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有13个,可分布在20多种细胞上。它们能感知入侵的外来微生物以及机体内变异的细胞,如癌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博伊特勒发现,TLR4能够探测到细菌脂多糖的存在,从而促发免疫系统抗御细菌,称为免疫应答。博伊特勒等人同时发现,如果使小鼠中的TLR4突变而丧失功能,小鼠就不会识别和对脂多糖起反应。除了细菌本身和细菌的脂多糖,细菌身上的其他物质,如鞭毛蛋白、非甲基化DNA、透明质酸酶、硫酸肝素、纤维蛋白原、酵母多糖、脂蛋白、脂肽、脂磷壁酸、肽聚糖和酵母多糖等(统称为抗原,也称为Toll样受体的配体),都能够激发宿主(人)免疫应答,但是如果这样的应答持续过久或者强度过大,也会对人造成伤害。 由于Toll样受体扮演着免疫应答感应器的角色,它首先起到的是免疫监视和识别的作用,每种TLR可识别不同的一类抗原,也就构成了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其次Toll样受体可抗御和限制病原菌对宿主的伤害;最后Toll样受体也参与获得性(适应性)免疫反应,尽管这种反应主要是由树突细胞所引发的。 这种抗御病菌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可以概括为: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膜表面表达的TLR感受入侵病原的相关分子模式刺激后,由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进入细胞核内活化NF-кB,启动核内相关基因,转导出相应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从而合成白介素1、6、8、12,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并释放到细胞外,引起粒细胞、巨噬细胞趋化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淋巴细胞浸润等,发挥攻击和消灭入侵病菌的免疫应答效应。 当然,Toll样受体启动的免疫效应还包括抗病毒感染。比如,通过诱导产生白介素6等,促进机体清除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也限制了一些病毒对人的伤害。 Toll样受体启动的免疫效应同样可以参与获得性(适应性)免疫反应。多数Toll样受体可以诱导抗御病原微生物的防御系统,产生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健康哨兵”引领免疫疗法 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由斯坦曼首先发现的,即树突细胞(DC)被抗原激活而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应答)。 树突细胞分布在人体外周组织和器官中,像哨兵一样对身体进行警戒,但是,它们处于非成熟状态,需要通过吞噬抗原并加工处理抗原后,才可以分化成熟,同时发生迁移,由外周组织通过淋巴管和血液循环进入次级淋巴器官,然后激发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根据树突细胞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髓系(DCl),另一类为淋巴系(DC2)。它们都起源于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但它们各自的前体细胞不同。DC1的前体是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及粒细胞有共同祖先;而DC2的前体是浆细胞样T细胞,与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有共同祖先。因此,从它们的来源可以看出,树突细胞本身就具有细胞免疫的功能。 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细胞启动的第二道免疫防线(获得性免疫)不只是可以抗御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且在今天产生了一种新的可以抗御癌症的疗法,即癌症的免疫疗法。斯坦曼本人患癌也采用了由树突细胞研制的治疗性疫苗进行治疗,这类疫苗可以调动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发起攻击。同时,斯坦曼和霍夫曼、博伊特勒的发现所开启的更多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治疗其他一些炎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树突细胞是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现在的癌症治疗性疫苗就是利用或瞄准树突细胞来研制的,称为树突细胞疫苗。由树突细胞制成的治疗前列腺癌的疫苗Provenge已于2010年4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试验治疗。 树突细胞被致病抗原(如肿瘤抗原)激活后,可以促进特异性T细胞来杀死肿瘤细胞。Provenge疫苗的研制首先是,把人体中的树突细胞分离和提取出来,在体外把它们暴露于一种叫做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的癌症相关蛋白中,使树突细胞致敏。然后把这些致敏树突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这时致敏树突细胞就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有针对性地杀灭前列腺癌细胞。 用Provenge疫苗对512名男子进行临床试验,得到Provenge治疗的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25.8个月,而那些对照组的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21.7个月,治疗者生存时间增加了4个月。三年之后,Provenge治疗的病人中32%仍然存活;而对照组只有23%存活。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树突细胞是不同的,因此Provenge疫苗需要为每个病人单独定制,这也造成了治疗费用较为昂贵,治疗一个病人开支为9.3万美元,疗法为一个月内三次注射。但是,利用树突细胞研制的疫苗也不只是治疗前列腺癌,而是可以治疗其他癌症,如神经胶质瘤。美国《临床肿瘤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在接受树突细胞疫苗治疗神经胶质瘤的22名病人中,有9人在一年后仍然存活,而且病情没有恶化。神经胶质瘤是一种发展极快的恶性肿瘤,这证明树突细胞疫苗治疗这种肿瘤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位不知自己获奖的先行者 事实上,斯坦曼生前和其他研究人员也正在计划采用不把树突细胞提取出来、而是直接致敏体内的树突细胞来治疗癌症患者。2007年,斯坦曼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后,他就意识到自己可以充当一名先行者,用自己发现的树突细胞研制的疫苗来试验治疗自己的癌症。这可以建立一种新的疗法,而且也有可能治愈自己的疾病。斯坦曼试用的许多实验性疗法中有两种就是树突细胞疫苗治疗。阿哥斯治疗公司研制了一种治疗肾癌的树突细胞疫苗,基于此,该公司为斯坦曼个性化地设计了一种树突细胞疫苗以治疗他的胰腺癌。 同时,斯坦曼也寻求另一种树突细胞疫苗GVAX进行治疗。人体中有一种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用GM-CSF基因修饰肿瘤细胞之后,可以成为一种树突细胞疫苗,称为GVAX瘤苗。GVAX瘤苗经放射线灭活后注射到患者肿瘤周围,可分泌GM-CSF,以增加局部的炎性反应,从而吸引大量多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聚集浸润。这些细胞能吞噬注射局部的肿瘤细胞。试验表明,Gvax肿瘤疫苗对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肾脏肿瘤及黑素瘤5种肿瘤都具有抗癌活性。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成熟树突状细胞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因为,未成熟树突细胞摄取、加工抗原的功能与成熟树突细胞递呈抗原、激活T细胞的功能相互协同作用,加上树突细胞能促使自身成熟并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进一步激发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生成,因而提高了抗肿瘤效果。 尽管斯坦曼接受树突细胞疫苗治疗延长了寿命,但因其癌症比较特殊,加上树突细胞疫苗也只处于实验阶段,因而疗效并不显著。他在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其获得本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前三天去世。尽管这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但他和博伊特勒、霍夫曼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所发现和揭示的免疫系统的奥秘将在未来造福更多的病人,而不只是癌症病人。 Toll基因的发现 Toll基因并非由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但是霍夫曼发现了Toll基因具有免疫功能。 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哈德最早发现Toll基因,并阐明其在果蝇发育中的作用,因此他成为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 沃尔哈德等人发现,该基因突变后果蝇长得很怪。有人认为之所以叫它Toll基因,是因为沃尔哈德等人当时发现它的作用后很激动,用德语大呼Dasistjatoll(太棒了)! 人体两道免疫防线 第一道防线(先天性免疫)——Toll基因编码的蛋白,称为Toll样受体(TLR),扮演着免疫应答感应器的角色。 作用①: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菌 作用②:抗御和限制病原菌对宿主的伤害 作用③:参与第二道防线作战 第二道防线(获得性免疫)——树突细胞被抗原激活后,从身体的外周组织通过淋巴管和血液循环进入次级淋巴器官,激发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作用: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消灭已被感染的细胞及“入侵者”。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47798cat=09C
1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陡山沱期动物原肠胚化石的真实属性
kejidaobao 2011-9-19 15:20
长期以来,包括人类在内的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一直是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也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产出后生动物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精美绝伦的实证材料。1998年以来,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三维磷酸盐化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这为古生物学家探索早期后生动物胚胎发育方式及其生物多样性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 瓮安生物群(Weng'an biota)产于贵州省瓮安县翁福磷矿采区埃迪卡拉纪(震旦纪)陡山沱期一套含磷地层,距今有约5.8亿年。迄今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蓝细菌、真核多细胞藻类、多细胞动物胚胎以及一些亲缘关系尚不明了的疑难化石。其中动物胚胎化石因其惊人的丰度、显著的多样性和堪称完美的保存质量举世闻名。但这些动物胚胎化石多数是处于早期卵裂阶段的标本,原肠胚期及其之后阶段的化石相对罕见。然而,由于动物胚胎在原肠胚期才开始形成不同发育潜能的胚层,胚体细胞有了明显分化,较之细胞尚未分化的早期卵裂阶段的标本能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有利于揭开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演化水平之谜,因而原肠胚化石显得尤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瓮安生物群中报道的原肠胚化石不仅稀有,而且不少标本因存在争议而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已报道的动物原肠胚化石的可靠性究竟如何?瓮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确凿的内陷式动物原肠胚化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一方面关系到陡山沱期后生动物的属性判定及对当时多细胞动物演化水平的评估:这些5.8亿年前的动物始祖究竟是后生动物的基干类群还是冠支类群?如果是冠群,究竟有哪些门类的动物已经出现?另一方面也对动物胚胎化石的埋藏学研究给出新的启示和挑战:为什么化石库中卵裂胚胎标本丰度极高却鲜有原肠胚期的标本保存?原肠胚期标本难以保存的埋藏学机制是什么? 《科技导报》2011年第26期18—24页刊登了殷宗军、朱茂炎的“瓮安生物群中‘内陷式动物原肠胚化石’的同步辐射无损成像及其亲缘关系的重新解释”论文,利用同步辐射硬X射线三维无损成像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术,在不破坏化石标本的前提下,对瓮安生物群中“内陷式动物原肠胚化石”的三维立体标本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分析,表明瓮安生物群中的“内陷式动物原肠胚”化石是多细胞藻类而非动物胚胎。本期封面图片由殷宗军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育神经生物学的新起点
热度 1 acthinker 2011-9-4 22:10
记得当初上神经生物学发育方面的课程时,其内容主要还是神经系统结构方面的发育,比如前脑,中脑,后脑的划分,轴的发育,以及一些重要分子比如 Notch, Wnt,BMP的作用等等。当时的感觉,发育生物学研究就是这样的。然后后来有一段时间,就觉得发育生物学可能不好研究了。 这几年过来,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有很多神经细胞的分类被明确了,转基因技术和很多电生理数据也实现了在体标记特定类型的细胞,并能够分析其形态和兴奋特 征。这几年成年干细胞,胚胎发育的一些新进展,好像打开了神经发育生物学的新时代--分子和细胞发育神经生物学。这是一个真正可以谈具体的哪一种干细胞怎 么发育成某一类神经细胞的时代,是可以清晰的研究某一个基因如何去调控某一类神经细胞的发育的时代,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研究某个区域的发育和某个基因有很 大的关联。 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对神经系统有爆炸性新发现之时期的开始。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306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成体动物细胞也没有问题
Helmholtz 2010-2-15 18:03
09年12月9 日 HZI 研究人员澄清免疫细胞的关键发育环节 免疫系统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它或者是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肝脏干细胞、或者是出生后由骨髓而形成。截止目前,研究人员一向认为在出生之后各种免疫细胞的发育业已完成。若是胚胎肝细胞或者儿童骨髓未能形成某些细胞,那它们就会终身缺失。 不伦瑞克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的研究人员现在找到了反证: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在成年小鼠的身上成功地造出各种免疫细胞。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的《blood》杂志上发现了此项成果。免疫系统是由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共同组成。B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所谓的抗体。这些抗体识别入侵的病菌,并沾附在它们上面。由引或者降低其危害或者为吞噬细胞作出标记。在人体内有两类B细胞,分别是B1和B2细胞。B1细胞是由胚胎肝细胞所形成的,而B2细胞是在出生之后由骨髓干细胞形成的。这两种B细胞的任务也不同,B1细胞属于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可能很早就在演化中出现并形成可以附着在细菌的一般性的表面结构上。而B2细胞相反可产生针对不同结构的特定抗体。它们比如可以用于疫苗接种从而保护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一向认为在出生之后不再会形成新的B1细胞。他们猜测现有的细胞有较长的寿命并通过时不时的细胞分裂而实现自身的再生。HZI的科研人员现在否定了这些猜测,并由此成功地向理解免疫系统及其灵活性迈出了一大步。 HZI“分子免疫学”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改造了了小鼠的遗传基因。他们人为关闭了这些小鼠身上的一个启动免疫系统发育的基因- 于是这些基因修饰的动物在出生时就没有免疫细胞。只有当这些动物获得一种化学物质之后,这个基因才被激活,小鼠才开始制造免疫细胞。研究人员已经能够证明,与其年龄无关,即使在成年小鼠身上能发现新的B1细胞。 “我们由此率先证明,这些免疫细胞不仅产生胚胎也同样产生于成年动物身上”,一位在HZI进行重组小鼠课题的研究者桑德拉.都伯尔(Sandra Düber)说。通过这种特殊的小鼠,科研人员现在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各种属性,更方便地进行研究。 科研人员可以把这种方法用于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我们将借助它来研究诸如多发性硬化症以及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科研团队负责人西格弗里德.韦斯(Siegfried Wei)说。 “由于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外界手段干预形成阶段的免疫系统,因此就能研究免疫系统为何会向自己发起进攻,并导致机体患病。”为了能理解这些包括人体在内的出偏的免疫反应,并最终预防乃至治疗这些疾病,这项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原始文章: Induction of B-cell development in adult mice reveals the ability of bone marrow to produce B-1a cells. Düber S, Hafner M, Krey M, Lienenklaus S, Roy B, Hobeika E, Reth M, Buch T, Waisman A, Kretschmer K, and Siegfried Wei. Blood, 3 December 2009, Vol. 114, No. 24, pp. 4960-4967.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板泄露太太的‘假设理论’
haiyan1228 2009-10-21 10:24
我的老板是个可爱的美国大男孩,他和他的太太由于热爱科研工作没有生育子女。 他们同是PMCB的教授,酷爱科研工作,为科研如痴如狂。老板很听太太的话,吃饭后每次他洗碗,太太说他胖他就不吃蛋糕,尽量在短距离时步行。好,背景先说这些。 今天是我们每周例行lab meeting. 老板讨论embryo development的问题,比较玉米,水稻,和其他grass等的胚胎发育异同,顺口说She thinks that, she is his wife. 他把太太的一个假设理论, which is very likely to be true, at least they think so, 告诉了我们组里的人。我当时只是觉得有趣,没想到后来。。。。。。 晚饭的时候,老板和太太来lab 洗餐具,问好之后,老板说我们讨论什么什么了在lab meeting 上。 太太瞬间惊讶道why do you tell them that, that is my theory 老板很急地忙着解释。 我偷偷笑了,这一对科研狂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