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深度测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疫苗安全争议
yanjx45 2020-9-15 09:22
疫苗安全争议 撰文 严家新 前言 :  此文原载世界著名科普杂志《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中文版《 环球科学 》 2010年 第7期。 当前由于 新冠病毒 全球大流行,相关疫苗的 有效性 和 安全性 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列举了疫苗发展史上几个典型的例证说明: 科技的进步将为疫苗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证。由于科技进步没有终点,人类对疫苗安全的探索也永远没有尽头。 2008 年,全球共有 1.06 亿婴儿接种了疫苗,创历史最高记录。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多次接种疫苗,疫苗安全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相对于要预防的疾病所导致的危险,疫苗通常非常安全 。每 10 万剂 麻疹疫苗 ,只会引发一例严重过敏性反应。现已证实,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疫苗接种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的怀疑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 但 疫苗接种引起副作用的事例也确实存在 。曾在瑞士销售的一种通过鼻子接种的 流感疫苗 ,可能增加接种者患面瘫的风险;多年前,曾在美国销售的一种 轮状病毒 疫苗,在婴儿中可能引起肠套叠(可致命);这些疫苗的生产许可证后来被吊销。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品,主要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疾病,主要受众是健康人群而不是病人 ,所以 国家对疫苗的监管比对普通药品更严格,在评估利弊风险时标准更高 。 疫苗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注册上市后,还必须继续进行监测( IV 期临床研究),这是发现低发生率副作用的唯一途径。 不过, 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常常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相关的技术手段需要不断完善,因此与疫苗相关的疑虑和争议一直没有消失。 最近,世界疫苗生产巨头 葛兰素史克公司 和 默克公司 的股票价格双双大跌,直接原因是,利用一项新的 深度测序( Deep sequencing )技术, FDA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在这两家公司生产的轮状病毒疫苗中,发现了 猪圆环病毒 (PCV ) 的 DNA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两家公司生产的此类疫苗在全球销量都达数千万剂。 2010 年 5 月 14 日, FDA 正式公布对受到污染的这两种轮状病毒疫苗的处置决定。 FDA 认为,根据对各种科学信息的审慎评估,轮状病毒疫苗的效果明显,效益远远超过 PCV 污染在理论上可能带来的微小风险。在数万人中所做的临床试验,以及在数千万接种者中进行的跟踪监测都显示,这两种疫苗是安全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 PCV 会对人类安全产生威胁,也没有 PCV 感染人类或引发疾病的报导。因此, FDA 建议继续使用这两种轮状病毒疫苗。 FDA 同时指出,这两种产品的标签必须更新,以反映该疫苗含有 PCV 污染的事实,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葛兰素史克公司已决定从源头上重建轮状病毒疫苗生产所用的细胞库和毒种库,以便确保以后生产的疫苗不含 PCV 。默克公司还没有作出类似决定,但相关专家强烈建议默克公司也应采取相似措施。 如果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上述深度测序技术就已存在,那么 猴空泡病毒( SV40 )是否会致癌的问题,就不会长期困扰曾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数亿人了。 1960 年,美国科学家、现代疫苗之父莫里斯 ● 希勒曼( Maurice Hilleman )首次在脊髓灰质炎疫苗中发现了污染物 SV40 。而且,在美国 1954 年- 1963 年生产的所有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科学家都检测出这类病毒。直到 1963 年,美国才建立了筛查程序,以确保脊髓灰质炎疫苗不会混杂 SV40 。但在那 10 年里,全球数亿人接种了被 SV40 污染的疫苗。 SV40 来源于生产疫苗时所用的恒河猴和短尾猴肾细胞,在地鼠中可能引发肿瘤。多年来,对 SV40 是否会在人体致癌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争议也一直未停止。 SV40 病毒不会在自然宿主 ――猴子体内引发肿瘤。但是,在猴以外的宿主(如仓鼠)体内,该病毒 DNA 的片段偶尔会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 DNA 上。如果这些整合的病毒 DNA 编码病毒 T (肿瘤)抗原,宿主细胞就会不停分裂,也就是说,该细胞被转化,将逐渐形成肿瘤。有研究表明, SV40 病毒 T 抗原在体外也可以转化人类细胞,因此在理论上,这种病毒可能引发人类肿瘤。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数千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者患癌症的风险并未增加。但最近又有报告称, SV40病毒DNA存在于人类肿瘤之中。此类报告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SV40与人类癌症关系的争论。这一争论说明, 要确定疫苗与后续症状的因果关系有时相当困难,最好还是在疫苗开发初期就严格把关,采用当时可能获得的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疫苗中不含任何偶然混入的因子。 科技的进步将为疫苗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证。由于科技进步没有终点,人类对疫苗安全的探索也永远没有尽头。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6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转录组方法研究Alu元件的外显子化
Bearjazz 2011-2-17 16:13
使用转录组方法研究 Alu 元件的外显子化 熊荣川 编译 Alu 元件 作为灵长类动物基因组进化和基因调控的主要贡献者而被人们所认识。 Alu 元件大约在 6000 万年前随着灵长动物的进化而出现,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有 100 万个拷贝,占所有 DNA 的 10% 左右,是含量最丰富的可移动元件。以前,曾认为 Alu 元件为基因组中的垃圾元件,没有明显的功能。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在基因调控和基因组进化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 Alu 元件的外显子化被认为是人类和灵长动物中外显子再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Alu 元件 的通用序列包含有类似外显子 5 ′ 和 3 ′端剪接信号位点的序列位点。这样的 Alu 元件插入既有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后,特定的突变可能导致这些位点的激活,或者引入新的剪接调控信号,从而创造出新的外显子。虽然很少有 Alu 元件被整合成转录产物,最近的一些表达序列标签、外显子芯片研究表明少量的 Alu 元件具有很高的剪接活性或者组织特异性剪接模式。一些实验性研究证明了 Alu 外显子在少数一些基因中对与基因功能的影响及其进化史。这些数据表明 Alu 元件的外显子化在人类和灵长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中发挥了一定的贡献作用。 本研究对使用高精 RNA 测序方法得到的转录组数据进行 Alu 外显子剪接分析。这种方法比起之前的表达序列标签和外显子芯片等方法,基因覆盖率和精度都有显著的提高,并且能对包含 Alu 外显子的转录产物进行量化评估。重要的是,研究发现 Alu 外显子多分布在基因的 5 ′端非编码区域,且分布于这一区域的 Alu 外显子显著地改变 mRNA 的转录效率。这一结果暗示 Alu 元件的外显子化在人类和灵长动物转录调控的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转录组进化 可转移元件 选择性剪接 深度测序 上游开放阅读框 原文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and regulatory impact of Alu exons in human genes Alu elements have emerged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gene regulation and genome evolution in primates ( 1 – 3 ). Created ∼60 million years ago during primate evolution, Alu is the most abundant type of mobile elements in the human genome, with more than 1 million copies occupying ∼10% of the human genomic DNA ( 3 ). Historically, Alu elements were regarded as “junk DNA” with no apparent function. However, studies in the past decade have revealed diverse roles for Alu elements in gene regulation and genome evolution ( 1 – 3 ). The exonization of Alu elements is a major mechanism for de novo exon creation in primate and human genomes ( 4 ). The consensus sequence of Alu harbors sites that resemble the 5′ and 3′ splice site signals ( 5 , 6 ). After the insertion of an Alu element into the intronic region of an existing gene, subsequent mutations could activate these splice sites or introduce additional splicing regulatory signals,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a new exon ( 6 ). Although the vast majority of Alu exons are rarely incorporated into transcripts ( 7 ), the analyse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and exon array data recently have revealed a small number of Alu exons with high splicing activities or tissue-specific splicing profiles ( 8 , 9 ). In a few genes, the functional impact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lu ex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experimentally ( 9 – 12 ).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lu exonization contributed to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primates and humans. In this work, we carried out a genome-wide analysis of Alu exon splicing using transcriptome profiles generated by deep RNA sequencing (RNA-Seq) ( 13 ). Previous studies of Alu exons using ESTs and exon arrays were limited by the incomplete exon coverage and low resolu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By contrast, deep RNA-Seq enabled an unbiased analysis of Alu exonization events and allowed us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ly the transcript inclusion levels of Alu exons. Importantly, we found that Alu exons with high splicing activities were strongly enriched in the 5′-UTR, and a large fraction of 5′-UTR Alu exons significantly altered mRNA translational efficiency. These results suggest an important role for Alu exoniz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in primates and humans. ( Shen et al., 2011 ) Keywords : transcriptome evolution ; transposable element ; alternative splicing ; deep sequencing ; uORF 参考文献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and regulatory impact of Alu exons in human genes.pdf Shen Shihao, Lin Lan, Cai James J., Jiang Peng, Kenkel Elizabeth J., Stroik Mallory R., Sato Seiko, Davidson Beverly L.,Xing Yi (2011).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and regulatory impact of Alu exons in human ge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7): 2837-2842.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5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niupiye 2010-4-16 10:28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测序一次革命性的改变,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所以又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自从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2007年该公司被Roche正式收购)推出了454 FLX焦磷酸测序平台(454 FLX pyrosequencing platform)以来,曾推出过3730xl DNA测序仪(3730xl DNA Analyzer)的Applied BioSystem(ABI)这家一直占据着测序市场最大份额的公司的领先地位就开始动摇了,因为他们的拳头产品毛细管阵列电泳测序仪系列(series capillary array electrophoresis sequencing machines)遇到了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个就是罗氏公司(Roche)的454 测序仪(Roche GS FLX sequencer),,另一个就是2006年美国Illumina公司推出的Solexa基因组分析平台(Genome Analyzer platform),为此,2007年ABI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 SOLiD 测序仪(ABI SOLiD sequencer)。这三个测序平台即为目前高通量测序平台的代表。 公司名称 技术原理 技术开发者 商业模式 Apply Biosystems(ABI) 基于磁珠的大规模并行克隆连接DNA测序法 美国Agencourt私人基因组学公司(APG) 上市公司: 销售设备和试剂获取利润 Illumina 合成测序法 英国Solexa公司首席科学家David Bentley 上市公司: 销售设备和试剂获取利润 Roche 大规模并行焦磷酸合成测序法 美国454 Life Sciences公司的创始人Jonathan Rothberg 上市公司: 销售设备和试剂获取利润 Helicos 大规模并行单分子合成测序法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家Stephen Quake 上市公司:2007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IPO) Complete Genomics DNA纳米阵列与组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 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首席科学家radoje drmanac 私人公司:投资额为4650万美元 这些平台共同的特点是极高的测序通量,相对于传统测序的96道毛细管测序,高通量测序一次实验可以读取40万到400万条序列。读取长度根据平台不同从25bp到 450bp ,不同的测序平台在一次实验中,可以读取1G到 14G 不等的碱基数,这样庞大的测序能力是传统测序仪所不能比拟的。 能否以有限的成本用一台仪器产生足够数量的序列标记也是另一个需要改善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被Roche公司解决了,应用他们的系统,仅花费阅读35bp或者更小片段的成本就能产生比35bp多10倍的序列标记。 一、高通量测序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可以帮助研究者跨过文库构建这一实验步骤,可以非常轻松完成基因组重测序(re-sequence)。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高通量测序读取长度的限制,使其在对未知基因组进行从头测序( novo sequencing)的应用受到限制,这部分工作仍然需要传统测序(读取长度达到850 碱基)的协助。但是这并不影响高通量测序技术在 全基因组mRNA表达谱,microRNA表达谱,ChIP-chip 以及 DNA甲基化 等方面的应用。 2008年Mortazavi等人对小鼠的大脑、肝脏和骨骼肌进行了RNA 深度测序,这项工作展示了深度测序在转录组研究上的两大进展,表达计数和序列分析。 高通量测序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领域是小分子RNA或非编码RNA( ncRNA )研究。测序方法能轻易的解决芯片技术在检测小分子时遇到的技术难题(短序列,高度同源),而且小分子RNA的短序列正好配合了高通量测序的长度,使得数据不浪费,同时测序方法还能在实验中发现新的小分子RNA。 在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上,染色质免疫沉淀深度测序(ChIP-seq)实验也展示了其非常大的潜力。染色质免疫沉淀以后的DNA 直接进行测序,对比ref seq可以直接获得蛋白与DNA结合的位点信息,相比ChIP-chip,ChIP-seq可以检测更小的结合区段、未知的结合位点、结合位点内的突变情况和蛋白亲合力较低的区段。 二、高通量测序的原理 Solexa测序原理: 边合成边测序 Solexa 方法是利用单分子阵列测试 genotyping ,此种测序法首先是将 DNA 从细胞中提取,然后将其随机打断,并回收 100 - 200bp 大小的片段,再将接头连接到片段上,然后将片段放到测序的玻璃片上,玻璃片上固定的有与接头片段互补的序列,对这些DNA片段进行原位扩增。在下一步反应中,四种荧光标记的染料应用边合成边测序( Sequencing By Synthesis )的原理,在每个循环过程里,荧光标记的核苷和聚合酶被加入到单分子阵列中。互补的核苷和核苷酸片断的第一个碱基配对,通过酶加入到引物上。多余的核苷被移走。这样每个单链 DNA 分子通过互补碱基的配对被延伸,利用生物发光蛋白,比如萤火虫的荧光素酶,可通过碱基加到引物后端时所释放出的焦磷酸盐来提供检测信号。针对每种碱基的特定波长的激光激发结合上的核苷的标记,这个标记会释放出荧光。荧光信号被 CCD 采集, CCD 快速扫描整个阵列检测特定的结合到每个片断上的碱基。通过上述的结合,检测可以重复几十个循环,这样就有可能决定核苷酸片断中的几十个碱基(50bp)。   454测序原理: 焦磷酸测序   依靠生物发光进行DNA序列分析的新技术;在DNA聚合酶,ATP硫酸化酶,荧光素酶和双磷酸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引物上每一个dNTP的聚合与一次荧光信号释放偶联起来。通过检测荧光信号释放的有无和强度,就可以达到实时测定DNA序列的目的。此技术不需要荧光标记的引物或核酸探针,也不需要进行电泳;具有分析结果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和自动化的特点。 Roche GS FLX System是一种基于焦磷酸测序原理而建立起来的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系统。在测序时,使用了一种叫做Pico TiterPlate(PTP)的平板,它含有160多万个由光纤组成的孔,孔中载有化学发光反应所需的各种酶和底物。测序开始时,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碱基,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循环进入PTP板,每次只进入一个碱基。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这个焦磷酸在各种酶的作用下,经过一个合成反应和一个化学发光反应,最终将荧光素氧化成氧化荧光素,同时释放出光信号。此反应释放出的光信号实时被仪器配置的高灵敏度CCD捕获到。有一个碱基和测序模板进行配对,就会捕获到一分子的光信号;由此一一对应,就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待测模板的碱基序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865a70100g9n9.html
个人分类: 实验笔记|21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三代测序技术简介
热度 4 toptip 2009-11-23 13:30
如果有人告诉你用显微镜实时观测单分子DNA聚合酶复制DNA,并用它来测序,你一定会认为他异想天开,没有一点生物的sense。 我最初就是这样认为的,然而它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已经实现了!这个就是被称为第三代的测序技术,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推出的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 (SMRT) DNA Sequencing(单分子实时DNA测序)。 我有幸在NIH听到了这个技术发明人Stephen Turner博士的讲座,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记录整理一下。 要实现单分子实时测序,有三个关键的技术。 第一个是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显微镜现在再厉害,也不可能真的实时看到单分子。但是它可以实时记录荧光的强度变化。当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掺入DNA链的时候,它的荧光就同时能在DNA链上探测到。当它与DNA链形成化学键的时候,它的荧光基团就被DNA聚合酶切除,荧光消失。这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不会影响DNA聚合酶的活性,并且在荧光被切除之后,合成的DNA链和天然的DNA链完全一样。 第二个是纳米微孔。因为在显微镜实时记录DNA链上的荧光的时候,DNA链周围的众多的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荧光背景。这种强大的荧光背景使单分子的荧光探测成为不可能。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发明了一种直径只有几十纳米的纳米孔 ,单分子的DNA聚合酶被固定在这个孔内。在这么小的孔内,DNA链周围的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有限,而且由于A,T,C,G这四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非常快速地从外面进入到孔内又出去,它们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背景荧光信号。而当某一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掺入到DNA链时,这种特定颜色的荧光会持续一小段时间,直到新的化学键形成,荧光基团被DNA聚合酶切除为止(见图)。 第三个是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地快速地对集成在板上的无数的纳米小孔同时进行记录。由于我对显微原理的物理知识匮乏,而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又没有非常强调在这方面的发明,不做进一步探讨。 他们还对这一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第一个是把双链DNA环化反复测序。人们可以在双链DNA的两头连上发夹结构的DNA adaptor,从而使DNA环化。而DNA聚合酶就能够以环化的DNA作为模板滚环复制,反复测一段DNA序列。这种反复测序,纠正了偶尔出现的复制错误,从而使测序精度非常高。 第二个是激发光中断测序法。DNA聚合酶虽然很稳定,但是在强大的激发光作用下酶也是有一定寿命的。如果把激发光中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DNA聚合酶继续复制DNA,当激发光重新开启以后,人们就可以测到长DNA链后面的序列。 第三代测序技术非常可怕。1、它实现了DNA聚合酶内在自身的反应速度,一秒可以测10个碱基,测序速度是化学法测序的2万倍。2、它实现了DNA聚合酶内在自身的processivity(延续性,也就是DNA聚合酶一次可以合成很长的片段),一个反应就可以测非常长的序列。 二代测序现在可以测到上百个碱基,但是三代测序现在就可以测几千个碱基。这为基因组的重复序列的拼接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3、它的精度非常高,达到99.9999%。 此外,它还有两个应用是二代测序所不具备的。 第一个是直接测RNA的序列。既然DNA聚合酶能够实时观测,那么以RNA为模板复制DNA的逆转录酶也同样可以。RNA的直接测序,将大大降低体外逆转录产生的系统误差。 第二个是直接测甲基化的DNA序列。实际上DNA聚合酶复制A、T、C、G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常的C或者甲基化的C为模板,DNA聚合酶停顿的时间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的时间,可以判断模板的C是否甲基化。 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预计2010年或者2011年就会推出商业化的测序仪器。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他们能和二代测序一样集成100万个纳米微孔,那么一台仪器15分钟就能够准确地测出一个人的基因组。以后每个人的基因组测序成本将变成100美元,人人都可以消费得起。想想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30亿美元,费时十几年,无数科学家参与其中,技术的革新意义是多么重大啊! 介绍完三代测序技术之后,请允许我贩卖点私货: 1、创新创新再创新。国内多数导师为了掩饰自己idea的匮乏,极力压制学生的冒险欲望,鼓励学生对一个小的问题花无数的时间用data堆成文章。其实想做真正有挑战性的课题的想法是非常可贵的,导师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评估他们想法的可行性,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闯。从想做真正科研的学生的角度来说,让那些不能激动你的保险课题见鬼去吧,花大力气去寻找一些真正能贡献科学,贡献社会的课题,不要害怕一时的挫折,这是科研的真意! 2、不要鄙视公司。有很多人以为学院派的科研是最好的,其实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绝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和研究所的科研。公司同样能做非常令人晕眩的研究,经济意义,社会效益有时候恐怕远甚于学院派研究。美国的许多应用研究就是在公司里面完成的。 3、学科交叉。紧咬你的可贵想法,然后横跨各个学科,自己学或者寻合作者。光是生物背景,想要发明第三代测序技术,那就是个笑话。 公司链接:http://www.pacificbiosciences.com/ 文章: Real-Time DNA Sequencing from Single Polymerase Molecule. Science 2 January 2009: 133-138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27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的应用
toptip 2009-10-21 11:14
导读:有很多生物学工作者尽管知道高通量技术的大概原理,但是却以为它仅仅是更快而已。其实高通量DNA测序技术不仅仅是替换传统的测序技术,它有三大优点是毛细管测序法所不具备的。首先它把平行处理的思想用到极致,可以在几百万个点上同时阅读测序,所以它是快速高通量的技术,这一点是大家所熟知的;另外它实质上是单分子DNA的测序技术,通过单分子DNA结合在某个点上进行扩增测序,所以它可以测一个DNA的mixture(混合);最后由于在一个mixture中某种DNA的丰度反应在它能在多少点上结合并被测序,也就是说被测序的次数反应了DNA的丰度,这个技术还有非常完美的定量功能。 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已经在如下领域掀起了革命。 测基因组的: 1.re-annotationofthegenome。测序难免有错误,通过反复的深度测序,可以将这种错误降低到很小。另外通过反复测cDNAlibrary,纠正了以前splicing位点的错误。 大规模地,便宜地,快速地测物种的序列,比如果蝇的subspecies的序列,对于理解进化非常有必要。 2.疾病相关基因以及突变的hotspot的发现。以前的测序可以通过设计很多已知基因的引物,对来自病人的很多sample的平行测序,可以发现它们突变的位点集中在哪里,然后通过其它功能实验(比如酶活变化,致癌能力)来确证。现在的测序技术可以coverwholeexon。比如收集某个病症的1000个sample,通过对这些sample平行测序,有可能denovo地发现新的致病基因突变。同理,从phenotype到genotype(比如狗的个体大小,最简单的是单基因导致的),理论上如果收集足够的样本,就可以用统计去除个体差异的背景,分离到这个genotype。 3.甲基化的pattern。通过亚硫酸氢钠处理后甲基化的胞嘧啶C不变,而普通胞嘧啶变成U的原理,可以定量地看在genome上DNA甲基化的pattern。 测cDNA的: 1.现有的技术已经基本上取代了ChIP-chip。以前array的chip,在定量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原来差异在100倍的,反应在信号的上的差异可能只有30倍,信号饱和。现在的技术是通过hit目的片段的次数来定量的,也就是表达量越高,基因越大,被测序的次数也越多。这种定量比chip要准确很多。 2.完全并且更好地取代array。比如细胞分化过程,应激反应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通过cDNA库的测序,更加定量地,可重复地记录这个过程。有些物种的array没有商业化,如果自己设计定制array成本很高。而深度测序技术无需自己定制array就可以直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测序技术成本已经比array要低了。 总之,高通量DNA测序技术不仅只是来测基因组,它还可以作为readout。这个就是技术促进生物学研究的很好的例子。以前不敢想的,现在有办法做了。 另外提一句:深度测序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它会产生海量数据。以后纯粹靠生化或者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实验室将会很难生存,这就是我认为以后每个学生物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的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1626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