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市场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说中国当下那些“难事儿”“怪事儿”
cherrylu1960 2010-7-6 16:59
最近有空学习了一下时事,学出一堆当下的难事儿、怪事儿,与大家念叨念叨,无论是想看热闹,还是想思考点什么,想必都不能完全成为一个能置身事外的人。 关于政府参与的市场经济 政府参与市场,其行为、运作方式随即市场化,政府已成为最强大的、最主要的、无所不在的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这盘大游戏中,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且比谁跑的都快,比谁都强壮。这难道就是改革开放30年创造的中国模式吗?这的确是个问题。如何构建民主法制下良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这是个难题。 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过热宣传 关于中国软实力的宣传,相信大多是被媒体传播出来的,被吹出来的,有钱就可能买来传播,就可以输出我们的中国模式,媒体被政府掌握,政府是很有钱的,所以可以开足宣传机器,传播我们原本被压制、被西方围剿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现在是太平盛世,我们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抵御证明了中国现行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不管你是什么价值观,你是怎么想,反正我是官方,以我说的为准。听不得反面意见,一味夸大宣传中国软实力。这实在是一件怪事儿,难道这种强硬的一边倒的、缺乏实事求是的宣传模式,会起到长久的效果乃至达到预设的目标吗? 贫富分化的难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人均GDP从几百美元上升到几千美元,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但贫富分化却越来越大,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 . 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早已突破合理界限。有人说,GDP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大多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不能有效解决?在商品生产过剩的今天,如何增加穷人的收入,提高人们的货币支付能力,这是一个难题。 关于熊彼特经济增长模式 斯密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熊彼特增长主是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是靠不断的创新来维持。但每一个创新,对企业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对于不完全市场化的中国经济来讲,无疑是很不容易承受的模式。看看中国的所谓经济奇迹已经演绎了三十年之久,但我们的大部分行业,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技术含量上,定价能力太低,最怕的就是人民币升值了,只要升值几个点,这些企业就会利润全无。如何突破政府保护企业的怪圈,真正鼓励企业的创新,由单纯追求低劳动成本创造的利润,转变到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又是一个难题。 关于实现民主政治主张的难题 说了半天,问题的症结又归于民主政治的实行。这恐怕也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内部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这个大家知道的。(新)做左派强调回归社会主义,限制私有制、扩大公有制,以消除特权利益集团作为实现政治主张经济保障,挺毛是他们最有力的政治诉求。这个基于否定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政治改革主张,对于执政者来说,实施不仅十分困难,还且潜藏是巨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靠政治干预保持公平的时代已经过去,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转型,很容易引发激进政治运动甚至革命,这也是执政党害怕的,因此,对左派言论,仅仅是容忍或暗许。与(新)左派对立的是自由主义者,他们强调政治民主化,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是推行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近年,自由主义者将关注转向分配、维权、公民民主等话题,推动维权运动、扩大政治参与、要求言论自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政治体制的核心――权力,因而被视为危及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政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很自然的了。因此,如何找到一套执政者们可以承受的行动方案和路径,成了难题。 有人提出,在中国,同西方一样,中产阶级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力推动者,他们首先是坚决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因为自身利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保护已有的资产和权益不受侵犯,是他们能够以比较缓和的方式参与政治民主的直接动因,他们也容易与执政党达成积极的妥协。如此看来,中产阶级才是执政者争取的主要力量,他们才是公民的主体,再怎么着,民主也且轮不到最底层的百姓呢。有人认为,民主政治的有效运动,并不等于大多数人的政治。如何如执政党所想像的,推行以他们为主导的、以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改革,实行政治制度的创新,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政治程序将公共事务的运作制度化,以达到民主政治制度的和平转型,这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个人分类: 时事浅谈|43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市场经济的塔形结构
fanxiaoyingz 2010-7-6 03:42
市场经济的塔形结构 市场经济派学者总是鼓吹说市场具有自动的、合理地配置资源的作用,有促使交换公平合理的作用,然而我却发现,市场经济和其它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层次性,具有塔形结构,而这种塔形结构对于资源配置,对于商品流通,对于市场自发垄断势力的产生有决定性影响。 首先,市场不是坦途一片,不是一个资源公平流动体,而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层次结构。处在这个层次底部的首先是农业,农业为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政治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没有长久繁荣的农业,没有长久稳定的收成,以上事业都不会持久,所以农业处在市场经济的最底层。处在最底层的另一个门类是环境事业,环境事业是一个基础行业,目前基本没有利润可言,而且技术难度极大,谁也不愿意去做,所以政府包揽了。处在这个金字塔底部的还有采矿业,没有工业原料,一切都是白谈。所以处在市场金字塔底部的就是农业、环境业和采矿业。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是工业,其中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之上的第三层是通讯业、物流业和商业,在通讯业、物流业和商业之上的第四层是服务业,在服务业之上的第五层是金融业,保险业。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研究机构,然而最上层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欺骗性、虚假性和虚拟性、主观性成份越大。从而越容易被人或者财团所左右。这一点宋鸿兵同志已经在他的《货币战争》中讲的很清楚。 所以,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五层金字塔。这个金字塔有以下特点: 第一,随着层次的增加虚拟经济的成分越多。 越到高处经济单元所拥有的资金量就越巨大,呼风唤雨的能力就越巨大,其所设立的游戏规则就越有利于虚拟经济发展。在高层所谓的资产重组,投资,并购,参股,溢价发行等活动越活跃。 第二,随着层次的增加层次间行业利润的距离越大。也就是说金融保险业的利润大于服务业,服务业的利润大于通讯业、物流业和商业,而通讯业、物流业和商业的利润大于工业,而工业的利润大于农业、环境业和采矿业。尤其是现代社会,基本上把农业和环境业的利润挤压得成为负值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采用补贴的办法维持。 在这个金字塔中,上面的总是设法挤压底层行业的利润,努力使底层行业的利润减少,最后被击垮。比如工业也是这样,工业企业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曾经利润多么大,最后都被银行收买了,被证券公司收买了。高层的吸干底层的利润,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总的趋势。随着这种吸干的深入进行,实体经济逐渐被虚拟经济代替,实体经济之所以会被吸收,也是因为虚拟经济的数字游戏法则是包容实体经济的。 有的专家已经发现,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虚拟经济成份已经占市场经济总量的 90% ,这个时候经济被金融绑架了。而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只占经济总量的 60% , 40% 已经被虚拟经济侵占了。虚拟经济替代实体经济使得经济本身成为空中楼阁,虚拟经济使得经济本身含有很多很大的泡沫。所以西方世界要渡过这次金融危机所爆发的经济危机是难上加难。 第三,资源的合理配置只在本层次内部比较合理,流动也比较顺畅,但是在层次之间的配置很不合理,也无法达到高效。 在市场经济的高层,经济主体往往对底层有制约作用,要么是在垄断着交易市场,要么是有更加巨额的财力,所以上层经济体的呼风唤雨往往引起下层经济体的重病。 所以,市场经济学者,尤其是吴敬琏等人所鼓吹的市场可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只是一个谬论。我们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自发力量作用下,大量资源被大户和超大机构,或者机构联盟所垄断,最后形成囤积居奇的效果。而吴敬琏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论。我们看到,在市场强大的垄断势力控制下,钢铁矿石价格被国际巨头垄断,在国内,最近绿豆、生姜、蒜等农资被几个最近几年形成的超级大户所垄断,价格几乎半年翻了几番。所以,吴敬琏的结论和现象是颠倒的,错误的。 资源的配置之所以在层次之间不合理,是因为层次之间总是存在压迫,不压迫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中各个竞争主体因为塔形结构而处在相对不公平的地位上。处在底层的个人和单位天然的处在竞争的劣势,而处在高层的天然地处在竞争的优势。所以,往往会发生处在高层的兼并吸收和管理底层行业企业的现象,使得底层行业处在被压迫的地位。而且高层压迫底层往往把底层的利润压迫到最低程度,使得这些行业处在微利、无利或者亏损状态。纵观我国的现状,农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处在行业尽亏损状态,迫使中央不得不从新世纪开始对农业进行大规模补贴。而我国工业中目前纺织业、电器业、电视业、农机业等逐渐成为尽亏损行业。 资源总是向利润最大的地方流动,而不是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所以,阿拉伯国家尽管不需要资源和资金,却拥有很多财富,广大发展中国家很需要建设资金,却丝毫没有。 过去人们认为行业亏损是因为过渡竞争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因为市场饱和后上层行业压迫的结果。 第四,在本层次内部的自发势力总是在不断生长,总是存在大鱼吃小鱼的事情,而这种自发势力的产生在不断地产生垄断,从而阻止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它们只向利润最大的地方流动,而不是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流动,换句话说,资源只向有更多资本的富裕户流动,而从来不向苦难的劳苦大众流动,因为很简单劳苦大众总是想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资源和商品,而这引起利润的最低化,不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富裕户会以高价收购资源,在形成资源垄断和市场垄断以后,太高价钱获得更大利润。这样,小麦的价值为 1 元,穷人希望以 0.9 元购买,所以购买不到,而富人以 1.1 元购买,全部收购,收购后形成资源垄断,他却以 1.5 元的价格卖出,因为需求是刚性的,所以垄断利润是必然的。其它许多行业也是如此吹泡泡的。以低价格收购原材料,以高价格销售商品导致许许多多的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了国际欠债大户。 第五,市场经济的市场有欲罢不能的扩张能力。如果市场不扩张,市场就会死亡。这在以上的举例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不在价值基础上增加价格,那么这个市场的流通性将不复存在,市场也就不会存在。这种现象在许多行业看得清清楚楚,比如房地产业,自从 90 年代市场化以后,房产价格就一直在上涨,因为如果它不上涨,房产的流通性和房产资金的流通性就会失去,房地产业也就会死亡。又不如,美国次贷危机,如果美国人不搞出金融产品的新花样,那么金融业内在的流通性就会失去,资本的流动性就会失去,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和商品的流通性就会大大降低,经济就会衰退。所以市场强迫金融专家吹泡泡。这是市场的悲哀。因为如果没有利润,就没有市场资源和商品的流通性,而没有流通性就没有产品的销售,没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利润就象市场经济这个大机器的燃油一样,一旦没有了燃油,机器就会立即停止。所以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利润催化起来的运转体系,为了市场的正常运转,没有利润的行业也必须人为制造利润。所以品牌价值、虚拟经济等概念应用起来。 第六,市场经济企图包容一切对市场有利的东西,而排斥一切对市场不利的东西。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它企图侵入权力中心,寻找权力寻租,所以凡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腐败是根深蒂固地难于根治。因为市场企图侵入政府事务,寻找权力价值和权力利润。这只能表明,在政府权利中,权力还是有价值的,只要全力有价值腐败就不会停止。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分异政府,把政府中对市场有利的东西推到市场中,从而不断弱化政府职能,弱化政府权力。可以看出,凡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多党制,竞争制,实际上是市场势力寻租政治势力的结果。对劳动人民和国家综合国力影响不大,甚至在有汉奸的情况下有衰弱的趋势(例如俄罗斯)。市场经济不但产生腐败,产生不同市场势力的政治派别,还形成汉奸和里通外国的间谍。这些都是利润和金钱诱惑的结果。但是,对于没有利润的事物,市场经济一律排斥,最为典型的就是垃圾处理。各个国家都无人问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加困难。原因就是垃圾是利润负产品,所有垃圾都是已经产生过利润的产品使用物,可能垃圾本身还有使用价值,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剩余价值,所以他们成为垃圾。所以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垃圾中可能就有好电视,电脑,沙发,家具等,因为他们没有价值所以就没有利用。在封建社会不存在的垃圾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成为大问题。 第七,市场经济产生大量的利润毒瘤。例如在市场经济中,妓女是无法消除的,性工作者是公开的;例如,毒品制造和贩卖是无法根治的,各种各样的毒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流通;又如,黑恶势力、黑帮势力总是无法根除的,在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总是存在大大小小的黑帮,他们控制着偷渡、额舞厅、妓院、娱乐业、博彩业等行业。 第八,市场经济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这一点,从以上的描述就已经很清楚地看出了。过去,市场经济国家每隔 20 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已经爆发过一百余次经济危机。为了化解经济危机,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新创了一系列理论。这样做的结果似乎使得经济危机不再爆发,或者很少爆发了,于是许多人都欢呼说市场经济是永恒的。然而,人们忽略了,这只不过表明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危机在经济领域是减小了,但是这种随机危机已经转化系统危机和系统风险,当这种风险释放,危机爆发的时候,危机是毁灭性的,全面的,持久的,系统的。所以,次贷危机仅仅是个导火索,它可能导致市场的利润金字塔倒塌。而且迟早要倒塌,因为利润在向零无限趋近。 系统风险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方面市场经济中上层的利润大,下层的利润小,上层利润在不断地压缩着下层的利润,导致下层的破产,而下层的破产导致对下层有强烈依赖的上层很不稳定,当这个利润的倒金字塔不堪重负的时候就必然会倒塌。经济领域将重新洗牌,重新建立。第二个来自于市场经济不断地膨胀性和自然界的和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以利润为原动力,而把各个行业的利润总加起来他们的总和必然远远大于零,就是说,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都是盈利的,这样必然产生一个矛盾,就是市场总是处在膨胀状态,市场中货币的供应总是在增加。但是消费市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没有范围限制,也不可能是无限扩张的。所以当市场达到饱和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经济主体的无利状态。这个时候市场经济的组织原则和目前建立的结构会受到毁灭性挑战。第三,市场经济的成就总是以人为自然来代替自然界的一切(因为人为的东西才有利润),所以,人类在挑战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严重制约和无情报复,人类破坏自然破坏家园的现象已经达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了。 第九,市场经济有强迫人们消费的趋势和压力。在市场经济下,人们为了追求利润总是设法增加消费量,或者把消费品做得很精致。前者导致超前消费、贷款消费、高消费等现象的出现,后者则出现奢侈消费和高消费等。这些消费基本上都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所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浪费现象。浪费资源、浪费物质、污染环境。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无效生产和无效消费。这些消费品似乎只有价值,而不存在使用价值,所以市场经济出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异现象。例如高级包装就是典型的有价值无使用价值的现象,又例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用品等,它们的使用价值都接近于零。尤其是对能源的浪费更是十分惊人,在市场经济下人员流动和物品流动的速度十分巨大,而这些流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流动,或者是非必要流动。例如人人都有了小汽车,如果人从甲地走到乙地要消耗 1000 焦耳,但是如果用小汽车就得 5000 焦耳,这 4000 焦耳的能量实际上就白白浪费了。所以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甚至在人类历史上不可饶恕的浪费现象。而这种浪费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 第十,处在市场经济底层的经济体客观真理性越强,对科学技术要求越高,对于环境的依耐性越强,而科学技术进步对它的贡献越大。处在市场经济高层的经济体主观规则性越大,客观真理性越差,资金越活跃,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投机性越强。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折点在何时?——吉登斯的“脱域”
lvnaiji 2010-5-30 19:00
吕乃基 现代社会始于何时?一般而言,在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即有现代性的萌芽(请见 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 中国当代城市化 走出中世纪之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158 ),还有多种说法。虽然萌芽是漫长的过程,博主愿意把现代社会兴起的元年定在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理论。 理由之一,在这之前,社会的发展渐次背离传统,社会的各项资源,各种生产力要素,从原有的束缚中释放出来进入流通之中。这一过程激起巨大的利益纷争 (此刻的中国同样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的变化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这一步。 社会的发展终于抹掉了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让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以及自由组合。这应该是吉登斯所谓脱域的更广泛的含义。 博朗尼( 1944 )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通常将工业化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然而有充分事例表明,在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的状况与后果,由此并不能通往现代化, 即使能做出原子弹。 正是市场经济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把文化区分为前后两段,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理由之二,由此开启了一个由社会内部产生的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海尔布罗纳写道,一个漫不经心的个人与别的一个人保持行动一致的机制,会影响到社会自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将发生变化的机制。市场由自私走向协调一致。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人都是追求自利的经济人,但也正是斯密,看到经济中的交换与分工必然培育合作精神,以及培育我们现在所缺乏的诚信。他在《国富论》中写道: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里兴盛起来,由于市场交易的自愿性和重复性 (如果说当代中国仍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理由就在于缺乏自愿性和重复性) 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会有欺诈行为,但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最后自然而然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在未开化的国家里,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这种差异并不是象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出于国民性方面的原因,而是由经济交往内在地产生出来。 自古以来,中国似乎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转折点,看来今后也再不会有这样的转折点。
个人分类: 经济|99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的大学就这样继续扩招下去吗?
wangxh 2010-4-16 19:24
我们的大学就打算这样继续扩招下去吗?不顾一切质量下降、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毕业生待业等,一直这样扩招下去吗? 今天看了两则消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1) 2010 年高考招生计划 657 万 扩招幅度 12 年来最小 ; (2) 2010年研招规模约为46.5万名 全日制专硕将招生 。 第一则消息里说, 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 657 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 3 %,其中本科生 339 万。这一扩招幅度是 12 年来最小的一年,也是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增幅连续第 11 年下降。 自从中央一道金牌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来后,各行各业争先恐后实行市场经济,俨然只要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好评,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这种情绪下,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市场化乘坐着洲际导弹降临到中国大地上,扩招扩招再扩招,市场市场更市场! 什么是市场经济?俺不懂,俺小时候在农村的集市上卖过大葱、萝卜、白菜、鸡蛋等。每次临出门时俺娘总是嘱咐:不要着急,问一问人家的价钱,比一比人家的东西,你就有数要价了。卖不了就推回来,千万不能赔了!如果鸡蛋的确比别人的大( 农村集市论个卖,有时候大个儿的价钱也稍高点儿。 推 就是淮海战役中出动了数十万辆的 独轮车 ,也就是陈毅元帅那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独轮小车 推出来中的 独轮小车 ),价钱差不多就能很快出手,早早回家;如果某一次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那只能等到最后俺娘说了卖不了就推回来,千万不能赔本!有时候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别人卖完了回家了,不就少了嘛 )可能出手或部分出手,但有时候只能推回家去过剩喽!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里头一段很是令人回味: 凤姐方觉睡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进来,含笑说道:婶娘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娘,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娘,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娘,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又道是: 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不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娘好痴也 !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 ,岂人力所能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常远保全了。 既然是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呢?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已经过剩 ,为什么还继续扩招呢?产品已经过剩到害怕引起恐慌的地步了,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看一看行情呢?难道就不能不增加、或稍稍缩减吗?搞不明白哟!GDP我们是不能缩减的,大家都理解,这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经济蒸蒸日上、突飞猛进。难道待业大学生数量的猛增也是经济繁荣、祖国昌盛的标志吗?我们是不是得了三高GDP增长速率高,房价高,大学生待业率高! 新华网: 大学毕业生2011年将迎来就业最高峰 约758万人
个人分类: 社会|44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3暨总结):外生之路的悖论——权力缩小?
热度 1 lvnaiji 2010-3-7 09:42
上文回答了外生之路在理论上的悖论。那么怎样看待和处理在操作层面官员自己反对自己,也就是权力缩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突变式(推翻、革命等)苏联和东欧的社会转型不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渐进式的社会结构转型,类似于由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是在原有社会结构的呵护下推进并孕育新的社会结构。具体而言(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750 及其他),是在由计划经济延续下来,并与计划经济相耦合的权力的发动和领导下,渐次走向市场经济并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所以, 干部继承下来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权力, 于是便会有意无意地把改革限于或纳入体制内,维护甚至强化体制内的一切,如国有企业,强化对资源如土地、信息和石油等的控制,以及有意无意地制约体制外的发展,如民企和民间融资等。实质上就是把住权力 , 把住原来由自己做的事情不放 , 甚至去压制三弱。如果是这样,那么社会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 甚至半途夭折,倒退回计划经济。 从根本上说 , 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初级阶段这一特定时期, 之所以赋予干部以权力 , 是要以权力去改造权力。 在前苏联瓦解后,一位原官员的反思是, 权力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当成为乐趣时,就会付诸东流。 因而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 干部拥有的权力并没有因此而缩小 , 只是权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式发生了变化 , 从在计划经济下所获得的不合理的权力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权力 , 从直接到间接 , 从参与到监督,从指令到调控 , 以及从微观到宏观。所以,政府的权力绝不是越小越好。在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上,在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上,以及在民生事项上,显然看到政府的缺位。 究竟什么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权力?概略地说大致有以下方面:调节收入,二次分配,削高填低;提供社会信息和公共产品,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和生态;制定游戏规则和监督执行,保障信息透明、准确、充分;保障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如治安、控制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外交和国防。总之,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效率和稳定。 自 1978 年以来 , 虽然期间也有曲折和风波,但在总体上中国正沿着这条道路健康前进。目前,在权力的改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依然是一个过于强势的政府,实际上几乎是无限责任政府(一位官员私下说,原则上,没有政府办不到的事)。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这些年,权力的改造基本上停滞不前。当市场和社会主动或无可奈何与其保持一致时,也就强化了这样的权力,失去了由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其次,权力也确实发生了某种意义的改造,那就是钱权交易。钱在投靠权力之时,也就收买了权力。 周可真 老师对此有精辟分析。这一路径的前景,就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权贵社会。改革开放至今,权力的改造刻不容缓。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即在于对权力的改造。 外生之路 , 中国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否定自己。否定 , 孕育了来自民众、个体和经济的新生命;否定 , 赋予政权、整体和政治以新的意义;否定 , 是要将双方融为一体 , 要将政权建立于自强、自立的民众这一坚实的基础上 , 要将系统整体建立于富于活力、积极参与的个体及其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 以及要将政治建立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健全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否定,是要深刻地反省过去,特别是计划经济及与之相连接在一起的一切,积极地面向未来。正是在否定中 , 外生之路逐步由初级阶段发展到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 从而不断为现代化及其深入创造更宽松有利的环境 , 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669 次阅读|5 个评论
希望地产商提供廉价住房=与虎谋皮
wliming 2010-3-6 15:43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腾飞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人民也从市场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在市场经济下,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等高端商品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廉价。为什么住房却不是这样而是越来越贵甚至超越大众的购买力呢?我分析这里面有如下几个原因: 1. 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住房主要由富人占有,富人通过出租或转手住房获得差价从而 不劳而获 地从终端用户穷人那里获得财富。 2. 中国经济腾飞,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大量城市低端住房的承接者,促使住房供不应求,从而无形中提升了高端住房的价值。 3. 政府为了刺激GDP增长而鼓励房产投资,银行向富人提供资金支持,成为房价上涨的帮凶。 4. 中国人拥有一个家的传统观念驱使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套住房,以致每个成年人都把拥有住房当做一生的追求。 5. 贪得无厌的地产商从涨价中获取巨额利润。同时政府也从中获得巨额税收。地产商已经公然与人民为敌,某地产商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公然叫嚣,买不起房回老家。 基于这样的分析,希望地产商提供廉价住房的愿望等于是与虎谋皮。地产商也没有这样的义务。能赚更多的钱,他们不可能放弃。廉价住房只能来自于人民自己和人民的政府。 人民的政府有义务满足人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土地是全民所有,不是地产商特有。只要政府管理好人民的土地,人民就不至于生无藏身之处。我觉得,政府起码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 1. 按照人民能够承受的价格向人民出租住房。 2. 按照人民能够承受的价格为有需要的人民出租一定面积的住房用地。 3.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可以适当向社会出售土地使用权,这部分土地完全进入市场。
个人分类: 社会|16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抱怨还是跳槽?
jlxt33 2010-2-7 22:50
【前言】在有关代课教师的问题上,看到这样一篇博文代课教师的悲剧性教训何在?(链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49958.html ),产生了一些联想,故写此文,与各位探讨。 【正文】 该文中总结的教训之一是:如果不满意所在单位,不要一边抱怨一边留恋。曾经有人给我写信抱怨在单位里的不公正待遇。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时代,要么满意,要么走人。最耗费青春的是在抱怨中留恋,既错过了单位以外的海阔天空,又错过了认真努力而导致的内部升迁。简单来说,就是干脆一点,满意则整个身心留下,不满意则整个身心飞走,三心两意只能害自己。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是完全赞同的,当然不仅仅是就工作单位而言。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说的就是这道理。 大至国家,如果真的不喜欢这个国家,那么就离开,到喜欢的国家去。如果离不开或者不能离开,那么就全心全意地留在这里,这个国家或者政府会有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生存在这里的人要做的是用真诚的心去批评并且尽自己的力量去改进。如果不能变成美国人,就做个骄傲自豪的中国人,中国和中华民族总有令人骄傲的地方。即使做了美国人,也可以全身心地回来,全身心地投入。 再到家乡,我没有做过北京人,不知道做北京人究竟有多自豪,我知道我的家乡山西好像总是爆出矿难等不幸的事,可那也是我的家乡,我还是说我是山西人,尽管山西不是我的籍贯,但我在那里生长。在东北读书多年,能说一口东北话;在广东也多年了,也能听懂广州话了,可是我知道这辈子也成不了东北人和广州人。 小到工作单位,不论这个单位多强大或多弱小,都是我们生存之地,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如果这个庙真的太小,实在放不下那尊大佛,那么这佛一定会挪到更大的庙里了。既是大佛就不会埋怨庙小,更不会抱怨为什么别人不把这庙给他修大些。 (这是真正的南海观音) 佛在会不会挪庙的问题上,会问自己:为什么挪? 答1:为了普度众生,促进人类进步,有好的传道的环境 结论:挪,不论那庙大还是小 答2:其他的佛太不友善 结论:挪,不论庙大还是小 答3:这个庙太小, 那么接着问:自己是不是最大的佛? 答1:是 结论:挪,一定有更大的庙在等着 答2:不是 结论:仔细思量一下 佛还会接着问:有没有更大的庙可以遮风挡雨? 答1:有 结论:挪 答2:没有 结论:全心全意建好这座庙,念好这庙的经,否则会有更大的佛进驻。 最后,佛又想想,我本就是最大的佛,何需庙宇遮挡?就在这烈日和风雨中普度众生吧!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2975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钱能使人推磨”
jitaowang 2010-1-12 15:28
科学发展 自组织现象 一个钱字居然把整个世界经济的大磨盘推得团团转,真是了不起的复杂系统自组织现象。 有钱能使人推磨可以说是当前市场经济为主导的 世界经济的 一个通俗形象描述,而且推磨者推得越起劲就从磨盘中流出越多的钱,推磨者也得到更多的钱。于是 整个世界经济就被自动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大网络,社会得到科学发展和进步。本文所说的推磨者, 绝大多数是人而不是鬼。 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经济大磨中总是流出基本相同的钱给每一个推磨者,推多推少一个样,结果大家都逐步不推了,经济大磨就转不起来了。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不符合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 问题也不要绝对化,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例如,毒枭贩毒就可能是在反方向推磨,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这就需要法律、政策等的管理控制、监督和调节,使人推磨而不是鬼推磨,或者控制鬼推磨的现象最小化。总的来说,我国最近几十年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整个国内经济都相应地,由绝大多数老百姓共同参与的,经济发展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是成功的。 相应地在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不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改革开放是相对落后的。尽管我国科技投入有明显增加。但是最近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鬼推磨的现象,或者是学术不端高价医疗等现象都是一些负面的现象。其实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不良现象的推磨者还是人。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性和根本性的改革开放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幅度地提高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人员的钱就是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改革措施。 大幅度地缩小国内外相应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从业人员的待遇差距,大幅度地缩小洋龟、海龟和土鳖的待遇差距(实行同工同酬),大幅度地缩小院士和非院士的经济收入差距(回归院士的荣誉称号本质),消除自然科学和医学出版领域的书号垄断现象(国外从来没有的)等等都是当务之急。我国迫切需要在加大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让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广大科学家等(而不是少数人员)投身到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磨盘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战斗中去。不仅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磨盘,还要在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大磨盘中作出我国的应有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市场经济的中性价值体系——经济学理论新基础的探索研究
tianli99 2009-11-10 12:10
working paper 002 市场经济的中性价值体系 ——经济学理论新基础的探索研究 武爱 aiwu5@sina.com.cn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连,116023,中国 摘 要 价值理论在经济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迄今为止,价值理论研究共主要经历了6种重要形态,研究存在很大的理论困难。我们根据自然理性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中性价值概念,并把中性价值定义为自然人决策的利益所得与利益所失之数值比,由中性价值这个二元非线性关系式引申出3个基本概念:商品价值、生产者价值和消费者价值,其中商品价值是客观的,生产者价值和消费者价值建立在客观的商品价值基础之上,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成分,这就为市场交易中的讨价还价留下了回旋余地。这些形式化概念定义中包含了4个决定价值的参量,分别是:商品的成本C、商品销售价格P、商品功能F、商品销售利润π。就这样在自然理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逻辑较为一致的中性价值体系。 关键词 价值理论;市场经济;商品价值;生产者价值;消费者价值;理性;交易;商品 Neutrality Valu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Ai WU aiwu5@sina.com.c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116023, China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1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重建资本主义道德与重新界定市场经济
panfq 2009-11-6 19:06
前面的一片博文涉及 学术资本主义 ,它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大学精神,使人文学科的课程和研究受到影响。这里转载一篇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该文章从此次危机出发探讨资本主义道德重建问题,认为此 次危机的真正根源 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文中提到的道德精神浓缩成一条简单的原则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怎样去对待别人。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重建资本主义道德 作者:拉扎德国际董事长 肯科斯塔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9-11-05 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石已经松动。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重点对资本、股本和结构方面的漏洞进行了补救。这些努力当然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解决造成此次危机的真正根源 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如果我们不为经济行为重新确立健全的道德准则,那么我们注定会重蹈覆辙。 近些年来,金融业已经忘记、或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它自身的角色是从属者,而非主导者。让市场做主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观。 我们逐渐认同了市场 ,但 却忽视了这一道德观的真正目的:使我们能够履行一种责任,这是由于共同的人性对更广泛人群欠下的责任 。金融家们凭空创造了信贷,却回避了作为创造者的责任。 但是,我仍然坚信,资本主义是我们所知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正因为如此,财富创造才是一项责任,企业才必须得到扶持,后一点正是英国影子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 (George Osborne) 所强调的。整个社会也因此受益只要单个企业都建立在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明白这点。他决不像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是一位鼓吹残酷竞争的人士;相反,他认为, 如果没有道德基础,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 。他认为,人们在做出行动时不应完全漠视他人。 为什么我们似乎不这么认为?为什么我们似乎丢失了道德准则,至少是在商业领域?根本的原因是, 全球化带来的短期利益冲昏了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忽视了长期责任和互相关联的好处。市场是由人组成的,全球市场也不例外 。 在商业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这些人(整个社会)是始终存在的、无形的合作伙伴。他们的存在是对人性本质之微观看法的一种驳斥,这种看法在近些年来很是盛行。 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 重建道德,重新发现资本主义的道德精神,以使它最大限度的服务所有人 。监管尽管必不可少,却不足以做到这一点。在方框里划勾的草草形式是不能尽到责任的。它没有解决人类的复杂性。我们有精神欲望(对幸福的渴望),有道德精神(一种直觉:若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正确行事),还有财务责任。 上述道德精神浓缩成一条简单的原则就是: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怎样去对待别人 。尽管措辞像是圣经上的字眼,但这一训诫却可在各种宗教、各种文化和各个时期找到。它在实际影响力显而易见:如果那些提供有时带有欺骗性的次级抵押贷款的人,曾经遵守这一黄金法则,那么许多苦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尽管金融市场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法则,而且很少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我们现在正在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我们未能遵照这条举世公认的原则行事,这不仅仅是因为 我们受到了极具诱惑性的短期利益的强烈吸引 ;更深刻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缺少将这条法则融入日常行为的办法。 把原则付诸实践需要一种世界观。从本质上讲,世界观有两个要素:一组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假设,以及如何把这组假设应用到生活中。如果把世界观比作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描述的就是人类历程的最终目标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社会。我认为,故事应该是这样: 市场是人民的奴仆。 然后,我们就可开始依照资本主义的道德精神行事,把我们道德和精神观念赋予市场。 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实践中需要采取三个步骤: 范例、教育和参与。 范例意味着,领导者必须定下基调。教育意味着,在未来的领导者中 建立一种健康的商业文化 ,并在企业中建立与(比如说)薪酬委员会地位相同的道德委员会。参与则意味着,与其它所有可促进商业发展的社会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增加慈善捐赠,并应对环境退化和贫困。由此,我们就可着手重建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石。 本文作者为拉扎德国际 (Lazard International) 董事长、格雷欣商学教授。本文内容是基于作者 11 月 3 日晚 在伦敦格雷欣学院 (Gresham College) 的一次演讲 译者 / 汪洋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538 重新为市场经济定义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凯 2009-11-05 1989 年 11 月柏林墙倒下,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济事件。它标志着社会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受控试验的结束即将德国划分为两个经济区域,一个为中央计划经济,另一个为市场经济。 40 年后,两个区域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巨大,实验不得不终止。 但原因何在呢?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常见描述,将贪婪视为人类的主要动机。承认这一现实,并且尽可能不要施加限制,最容易实现经济发展。尼日利亚和海地都实行这种经济制度,但却没有成功。人类学家柯林特恩布尔 (Colin Turnbull) 所描述的 Ik 山人也身处这种商业环境,而且依照前副总裁劳伦斯麦克唐纳 (Lawrence McDonald) 的记述,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的情况同样如此。在这两个案例中,市场经济同样没有成功。 关于市场的成功之道,更为全面的描述包括三个因素。 价格是信号 由价格机制指导资源配置,而非中央计划。市场是一 个发现的过 程让经济制通过混乱的试验过程适应变化。第三个因素是 市场实现政治与经济实力扩散的能力 。这是保护社会不受寻租文化影响的最有效的办法。在这种文化中,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不是创造财富,而是依附于别人所创造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和经济政策过于注重第一个因素。但后两个因素可能更为重要 。其结果是,无论是市场经济的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混淆了支持商业的政策与支持市场的政策。这种混淆 损害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和政治合理性,并产生了严重的政策错误。 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 (Friedrich von Hayek) 是市场作为发现过程的最雄辩阐述者。他的论点是先验性的,但得到了事实的论证。从战后东欧集团的失败中,我们得到了这些计划经济在开发上落败的更清晰证据,不仅在消费者产品领域,还包括商业方法,以及除军火之外的几乎所有应用技术领域。 中央化经济体制开展的试验太少。它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说明为何新提议会失败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正确的。但市场经济的繁荣依靠的就是持续不断、毫无道理的乐观情绪。当这些试验偶尔获得成功的时候,它们便迅速受到模仿。 如果说市场经济更善于创造和传播新观念,它们也更善于摈弃错误观念 。在庞大的官僚机构里,诚实的反馈是不受欢迎的,英国政府的药物顾问可以就此作证。在一个威权政权中,这种报告会置提交报告者于死地。 市场迎来颠覆性创新的最常见途径是通过新进入者。市场经济的健康取决于创意的持续补充,其来源往往让人意想不到。如果你在上世纪 70 年代筹划电脑产业的未来,你会去请教比尔盖茨 (Bill Gates) 和保罗艾伦 (Paul Allen) 吗?如果你在上世纪 80 年代筹划欧洲航空业的未来,你会去请教迈克尔奥利瑞 (Michael O'Leary) 或斯泰利奥斯哈伊楼诺 (Stelios Haji-Ioannou) 吗?如果你在上世纪 90 年代筹划零售业的未来,你会请教杰夫贝索斯 (Jeff Bezos) 吗?当然不会:无论是政治局、内阁还是大公司董事会,都只会去咨询那些与他们一样穿着西装革履的无趣人士。 市场不是一架润滑良好的机器,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与适应的生物系统。 多元主义是它的动力,混乱是它的本质,而固有的不确定性则贯穿于它的发展始末。如果我们可以预测市场将如何演进,那我们也就不需要市场了。 本期专栏基于约翰凯 (John Kay) 在温考特基金会 (Wincott Foundation) 发表的年度演讲。 译者 / 何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535
个人分类: 国际|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有力量?
tianli99 2009-10-16 11:09
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还将持续地存在。 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如此有力量? 美国白宫的农菜市场 就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合乎人性的自然体制,它能够自然地协调不同人之间的利益。有了市场经济知道什么稀缺,没有市场经济则似乎什么都缺,需要票证才能保证有限的、似乎是越来越少的供应。 机制设计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类似于同一个问题,他们的目标都在于:如何保证市场经济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只不过机制设计是从博弈论的博弈规则出发,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就是新制度经济学家来源复杂的一个原因:有研究计量经济史学的,有研究政治学的,有研究社会学的,有研究人类学的等。 但机制设计和新制度经济学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和主流经济学能和谐共处,理论逻辑上能够自恰?这正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南美洲 巴西(Brazil) 圣保罗的集贸市场: 香港(HongKong)長洲市场: 意大利(Italy) 市场: 日本(Japan) 东京 鱼市场: 美国(USA)的市场: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爱: 市场经济从哪里而来? 读吕乃基老师博文
tianli99 2009-10-11 20:13
久读吕老师文章,颇受教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547 下面谈一下我对市场经济的看法。 从文献上来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斯密在这方面进行了卓越的理论工作。但在中国的《易经》和《周礼考工记》、《管子》里对市场的功能都是正面评价,这些著作大都不晚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 而在西方经济学则大都把亚里士多德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我由此认为,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要比西方更早更深入。 现在我们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是因为我们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伟大变革和计划经济实验。当这个实验作完以后,我们又回到了传统认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原因。从历史的长河中更能看出邓小平先生等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领导气度。 下面上传宋朝和清朝的清明上河图(虹桥片段): 宋朝的: 清朝的: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1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lvnaiji 2009-10-11 17:24
吕乃基 如所知,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历来是自然经济,即使存在市场经济,至多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辛亥革命后,国际列强争战,国内军阀争霸,在较少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一度繁荣。建国后奉行计划经济, 1978 年开始转向,至 1992 年明确市场经济,同时附加各种修饰词,形成至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比较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以及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无疑是饶有兴味的。 在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启蒙与近代科学精神(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226 一文中,将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 GDP 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 2. 保障每个个人自由发展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每一个交易者的自愿和交易行为的重复 3. 由下而上构建社会,构建权力,以及监督权力的制度安排。 从亚当斯密至今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市场经济已日趋完善,以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对市场化达不到领域的关注,社会的公平、民生,以及对市场的监管等。 比较以上几点,大致可以窥见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以下特点。 对照第一点,显然,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 GDP 导向。国庆 60 周年之际,人们纷纷回顾 60 年成就,将 60 年视为一个整体。有人则强调改革开放 30 年前后之不同。但是有一点似乎并未受到关注。前 30 年的计划经济以赶超为重任,后 30 年,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则是 GDP ,尽管要求以人为本,但实际上相去甚远。 GDP 是目标,人倒反而成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在这一点,确是 60 年一贯制,后 30 年尚未脱离前 30 年的轨道。 对照第二点,当前同样有一系制度安排以设定和左右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大量的行政干预。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关系,拆迁中政府的作为,发生在吉林和山东的钢铁企业的并购,山西煤炭行业的反复无常,还有被称为政策市的中国股市。这种行政干预还有一个特点是意识形态化,在早期是经济活动的政治周期,持续至今的是形形色色的献礼,如各种生日,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等。 其二,国家对资源的控制甚至垄断。在 1992 年转向市场经济后,在资源 - 生产经营 - 销售这三个环节中,政府先从最难控制的销售环节退出,于是商品率先市场化,民众先是在各类商场体会到选择的自由。然后是生产经营市场化,民营经济崛起,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民众有了越来越多的择业的自由。但是至今国家仍牢牢控制着资源,如土地、矿产,再加上庞大的税收和从当作提款机的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企业获得的垄断收入,以及贸易顺差获得的巨额外汇,使国家拥有巨大的资源,轻而易举地做它想做的事情,大到申办奥运、国庆庆典,小到一项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和各类申报,以及在各行各业和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例如曾引起热议的教授的工资。与此同时,民资投资无门或渠道狭窄。国家控制了资源,也就以国家的意志控制了社会。资源,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最后一环,是政府最不愿意退出的一环。 其三,一方面是一些行业该市场化而未市场化,另一方面,却把不该市场化的社会公益事业,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公园等推向市场,被业内称为逼良为娼,以及忽视民生,尤其在金融危机前。秦晖把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分为数类:高效率低福利,高福利低效率,高福利高效率,以及低福利低效率。中国在那里? 近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国进民退。一家报纸多篇文章的总标题央企凶猛,形象地描绘了目前的这种情况。央企借金融危机国家 4 万亿、地方 18 万亿救市之东风,凭各种优惠政策之便,在股市和楼市一路高歌猛进,在钢铁和煤矿等领域并购民企,收复了 1992 年来的多少失地。携举国之力,通吃市场。 于是,社会的自愿性渐次隐去,面对高油价、高房价,消费者很少或没有选择余地,高校教师们在政策的安排和资源的垄断下,只能唯一的进京跑课题,没有选择权,还有众多无奈的被。市场的重复性几乎荡然无存。在行政力量各行其是,官员喜怒无常的干预下,各类交易者或者只能走官场路线,或者一次性交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正因为此,亚当斯密预期的道德规范难以形成,必然导致信用缺失。众多的无奈加上信用缺失,市场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对照第三点,亚当斯密的自组织是市场经济由下而上生成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在权力的领导下转向市场经济。显然,如果当真发生这种转向,必然伴随权力的改造,因而必然受到原有权力拥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抵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种抵制才造就了如上之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当前各种消极社会效应的温床,也是生活于其间的国人酸甜苦辣各种感受最为真切的源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799 次阅读|5 个评论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启蒙与近代科学精神(二)
lvnaiji 2009-10-7 11:45
吕乃基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称为ldquo;经济启蒙rdquo;。在ldquo; 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rdquo;一文中说明启蒙运动深受近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作为牛顿的朋友,洛克努力客观地看待社会,看待人,希望揭示出社会中的ldquo;万有引力rdquo;。启蒙运动受牛顿和英国光荣革命的鼓舞,要求排除社会的干扰和影响,追溯人的ldquo;自然状态rdquo;。 在经济领域,随着经济活动与教会和皇权分离,才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 亚当middot;斯密并没有如人文主义者那样,在思维中追溯到在实际不存在的ldquo;自然状态rdquo;。当时的经济活动 本身 就是ldquo;自然状态rdquo;,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对处于自然状态的经济活动的抽象。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在古希腊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却没有经济学家。理由是,直到亚当middot;斯密的年代,经济才君主和教会那儿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亚当middot;斯密才可能客观地研究客观存在的经济。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的变化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摆脱 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让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以及自由组合。 博朗尼认为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通常将工业化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然而有充分事例表明,在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的状况与后果,由此并不能通往现代化。正是市场经济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把文化区分为前后两段,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一旦与政治和宗教分开,经济活动就如同太阳系或自由落体那样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济学家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亚当middot;斯密认为,正如行星在自己轨道上和谐运转、受看不见的引力作用而不相互碰撞一样,即使人们都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只要存在竞争和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实行ldquo;明显、简单的完全自由的制度rdquo;,就能公正地分配财富,人类也可以和谐活动。亚当middot;斯密在看来平淡无奇和混乱的世界中揭示秩序和意义 :趋利避害mdash;mdash;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不仅如此,亚当middot;斯密在ldquo;漫不经心rdquo;之际,开启了一个由社会内部产生的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海尔布罗纳写道,ldquo;一个漫不经心的个人与别的一个人保持行动一致的机制,会影响到社会自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将发生变化的机制rdquo;。个人经济自由的巅峰,同时也是最严厉的监工,ldquo;没有什么人从中指导rdquo;。追求自我利益的人被ldquo;看不见的手rdquo;牵着走,最终促进了全社会的利益。要做的只是搬开一切障碍,扫除束缚。这些贡献表明,亚当middot;斯密确是如他自称的ldquo;伟大的自然设计师rdquo; 。 亚当middot;斯密发现了任何契约和政府都不能违背的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在此基础上自组织。至此,科学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结出硕果。如同科学要由机械论出发和为基础构建自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要由自然状态及相应的理念,以及由经济人和市场经济出发和为基础构建人类社会。 人类的三大关系在远古时期浑然一体,由希腊始于天人关系,到中世纪终于人己关系,之后又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在扫除了种种障碍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摆脱束缚,脱域,取得了本应有的位置:历史上的出发点和逻辑上的基础。从此,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现代社会开始其进程,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发展出人际关系和人己关系。市场经济的意义不仅是在制度上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 而且正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触发并推进了工业革命。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middot;斯密第一个提出ldquo;人都是追求自利的经济人rdquo;,也正是斯密,看到经济中的交换与分工必然培育合作精神,以及培育我们现在所缺乏的mdash;mdash;诚信。他在《国富论》中写道:ldquo;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里兴盛起来rdquo;,由于市场交易的 自愿性和重复性 mdash;mdash;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会有欺诈行为,但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最后自然而然ldquo;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在未开化的国家里,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这种差异并不是像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出于国民性方面的原因rdquo;,而是由经济交往内在地产生出来 。 人性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先回溯至其源头,达到机械、ldquo;自然状态rdquo;,以及达到ldquo;经济人rdquo;。机械、自然状态和经济人,只是人性之ldquo;底rdquo;,然后在此基础上回过头来构建社会,提升人性。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GDP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 2. 保障每个个人自由发展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每一个交易者的自愿和交易行为的重复 3. 由下而上构建社会,构建权力,以及监督权力的制度安排 顺便说,五四运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缺乏经济启蒙。陈志武在一次对话中认为, 过去对金融市场的认识、金融通识的认知,对自由市场的认知,都是被忽视。包括像胡适。胡适应该说是 20 世纪中国主张个人自由最好的学者、最好的知识分子,但是连他都反对私有财产,反对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 https://mp.weixin.qq.com/s/7oJdYyUTw0xhfYKXeW3zhg )眼下的贸易战,不论各方是否你情我愿,在客观上倒是起到了某种经济启蒙的作用。 罗伯特 .L.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 1994 , p12 黄洋.现代性与欧洲古代经济史研究.文汇报, .文中指出,古代社会同样存在ldquo;经济人rdquo;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p9 同上. pp46 ~ 64 卢周来.ldquo;信任rdquo;的危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72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 ( B C G Matrix )
geneculture 2009-1-13 02:11
http://wiki.mbalib.com/wiki/波士顿矩阵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CG_Matrix_in_both_English_and_Chinese.JPG
个人分类: 百科全书|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带来发展活力 监管保护良性循环
geneculture 2009-1-4 16:09
首先,回顾几个术语。 市场机制 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 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 价格机制 、 供求机制 、 竞争机制 和 风险机制 等构成。 创新 (Innovation) - 将原始 生产要素 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 熊彼特经济模型 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金融创新 (Financial Innovation) 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 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 创新 (Innovation)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 《经济发展理论》 (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 生产函数 的建立,也就是 企业家 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按照这个观点,创新包括 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与 工艺创新 )与 组织管理 上的创新,因为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具体地讲,创新包括 五种情形 :(1) 新产品 的出现;(2) 新工艺 的应用;(3) 新资源 的开发;(4) 新市场 的开拓;(5) 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 的确立,也称为组织创新。 金融监管 (Financial supervision)金融监管是 金融监督 和金融管理的总称。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 中央银行 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 内部控制 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其次,(有兴趣的人)可再进一步深入了解有关背景。 1 什么是 市场机制 2 市场机制的构成 3 正确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 4 市场机制的优点 5 市场机制的缺点及分析 6 市场机制的缺陷与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分析 6.1   一、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分析 6.2   二、市场的有效与失效 6.3   三、政府职能界定 1 创新 理论概述 2 创新的五种情况 3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4 创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 什么是 金融创新 2 金融创新的历史考察 3 金融创新的的动因 4 金融融创新工具的分类 5 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6 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6.1 货币流通速度的模型 6.2 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6.3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变化的实证检验 1 金融监管 的定义 2 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 2.1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 2.2 金融监管的原则 3 金融监管的方式 4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最后,必须指出,无论是否深入了解上述有关知识背景,都可在其知识框架内来思考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这同时也是笔者关注的一个重大原理)及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涉及导致 泡沫经济 (Foam Economy) 和 次贷危机 (subprime lending crisis)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注:本页用一个话题创新带来发展活力 监管保护良性循环(这同时也是笔者的一个基本命题)及其蕴含的一个原理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统帅并驾驭一组重要且基本的经济学术语或共享知识点反映出当前市场经济中实际存在的几个热门问题。 文献:MBA 智库 百科 附录1 1 泡沫经济 概述 2 泡沫经济形成的两个重要原因 2.1 第一、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 2.2 第二、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3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区别联系 4 世界各国的泡沫经济 附录2 1 次贷危机 概述 2 什么是次按 3 什么是次贷危机 4 次贷危机的源头 5 次贷危机事件时序 5.1 2007年上半年 5.2 2007年8月 5.3 2007年下半年 5.4 2008年 5.4.1 1月 5.4.2 2月 5.4.3 3月 5.4.4 4月 5.4.5 5月 5.4.6 6月 5.4.7 7月 5.4.8 8月 5.4.9 9月 5.4.10 10月 6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 7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 8 次贷风暴之鉴 9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百科全书|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赛结束了,今天想起来的人们..
moxj 2008-12-3 21:33
不是说过我要去干活了吗?怎么这几天还有这么多人进来看?还留言? 本来在比赛最后一天我写完 《 古往今来上下四方网络博客之废话连篇 》就告诉大家,要暂时离开了.因为我刚上研究生一年,一直在做实验,数据积累了很多没有处理.而且在 《 系列报道 ―― 几个地质队员在天山的一天 》 就表明自己将来还想做那样的地质工作(几个月没有通讯和外面). 那时 QQ 三个月没有打开就自动没有了.我不知道博客是什么样子.所以在上面那篇文章告诉大家:想把这个博客送给热心科普公益的人,或者我的东西不保留版权,你们管理就可以了.结果只有杨静回复了我,而且是让我有时间继续写.晕倒!(域名已经送人了,就不要要了,呵呵.好象兄弟用它做地质软件的一个网,我不懂,你们有兴趣将来就去看看吧.) 同学也在 QQ 里问我为什么不写了.科普没有人喜欢,只有恭维的话,虽然我写的很烂.( 本来我就只想写一点思考,现在获取信息这么方便,科普最少等自己 50 岁以后学了点东西再独立写. ) 但今天申明下,如果人有对油气方面有兴趣,我还是愿意在网上和您学习的.因为我接下来的工作是集中对准葛尔盆地油源和运移的一些分析. 废话不说了,今天上来看到宝俊同学说评委很忙,不会看大家的博客.我想也合理.不过我毕竟写了不少,好象也在 50 入围里面.所以想再次提醒下评委老师,我前面的博文废话很多,您就不要浪费时间了.但我提到的 刘玉平老师 写的东西很好,听说没有他入围,你们去他那里看看好吗?还有 刘卓老师 也花了很多时间写东西的. 把我刚吃饭时看新闻的一点联想用下面几张图表达一下,送给近来看这篇文章的人.更送给那些正在修公共管理,计量经济和一些建模工作的同学.(我不懂这些,只是提出这几个问题表示对你们曾和我讨论这些问题的回报,同时盼望你们再次给我提示和指教.) 还有最后一张想到的图片就是 谁在为政府提供数据库服务 里面的一点想法了. 干活去了,88
个人分类: 民生了望|3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金融危机敲碎了市场经济的神话
杨学祥 2008-10-29 13:43
  一个姓丁的年轻女子在湖南图书城遍寻一套名叫《资本论》的书,结果没找全,脱销了。枯燥、深奥的《资本论》为什么突然间这么畅销呢?全是金融危机闹的。此前快报报道过,《资本论》在德国也卖得很火,成为今年热门的圣诞礼物。对于《资本论》畅销,专家分析说,主要原因是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轮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造成的,并且认为结束危机完全靠市场不行,必须有国家干预,而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写的《资本论》已经清楚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和将来遇到的问题,现在看《资本论》很有现实意义 。 与 2008 年金融危机可以对比的是, 1991 年下半年,美国人大卫科茨访问过苏联,曾直接观察到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若干情况。大卫科茨根据当时的见闻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本世纪中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了一次系统的分析。他写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概括了这个研究成果。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说明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国在试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 。 现在关于苏联解体的解释,西方有个主流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 80 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开始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第二,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提出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上述观点来说明解体的原因,在大卫科茨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这不符合历史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当资本主义面临大萧条的危机时,作为统治阶级的资本家倾注全力拯救这个制度,因为另一种制度与他们不共戴天,社会主义意味着他们永不再能作威作福。像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一个统治集团,它统治着社会并在其中占有特权地位。但是,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统治集团不拥有生产资料。而且,根据官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在管理经济和政府时要无私地服务于劳动人民的利益。但是,这个统治集团并不想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棵树上吊死,更不用说什么传统。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和主要人物的个性都在事态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根本的结构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没有能形成一个与之利害共存的统治阶级,这样的统治阶级应能保卫自己所统治的社会。一旦社会陷入略微严重一些的社会经济危机,统治集团的绝大部分马上抛弃旧制度,倒向资本主义。如果这种分析是正确的,这就说明为什么这样一个表面上看起来稳定的和比较成功的社会经济制度竟然如此迅速和如此平缓地垮台了 。 经济发展也要遵从自然规律。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美国挑起的这场金融战争将提前结束 21 世纪头 20 年的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美国在 20 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历的大萧条显然比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是并没有导致政治经济崩溃。世界资本主义虽然在大萧条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设法生存了下来,接受了改革,但并不触动基本制度 。这一时期就是 1925-1946 年的拉马德雷的暖位相时期,即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1914-1944 )。相比之下,苏联的领导阶层轻易地抛弃了马克思理论, 2008 年的金融风暴是对他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经济理论外行的莫大嘲笑。 我在 2004 年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受自身制度的缺欠和自然变化的影响呈波浪式的变化规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规律,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该不断高涨,因而在自然规律形成的经济衰退面前张皇失措,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出现了问题,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教训 。 2008 年世界金融风暴再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当格林斯潘用一句我错了宣告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确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时,全世界的目光又会集中到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写的《资本论》 。 周俊生指出, 美国国会把格林斯潘请到国会问责,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实,一直以高傲形象示人的他终于低下头颅,承认自己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确实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失误,特别是过于相信自由市场自我调节的力量,终于酿致了今天的巨大损失 。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表明,缺乏政府管理和计划的经济也是行不通的。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写的《资本论》再次敲碎了市场经济的万能神话。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因金融危机脱销。 2008 年 10 月 29 日 03:15 都市快报。据三湘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0-29/031516544257.shtml 2. 〔美〕大卫科茨。美国人对苏联解体的分析。 http://www.cccpism.com/tl/tl/teen.htm 3. 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27/content_65180.htm 4. 杨学祥 . 经济发展也要遵从自然规律 : 世界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规律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5365.html 5. 周俊生。格林斯潘是否应该接受审判。 2008 年 10 月 29 日 来源:解放网 - 新闻晨报。 http://forex.hexun.com/2008-10-29/110590670.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后的世纪(之八)——1929年经济危机的分析
自我源于思考 2008-4-18 22:24
身后的世纪(之八)1929年经济危机的分析 绝对过剩是社会生产率提高,达到市场饱和的客观结果,失业则是市场将要饱和前生产减少而引起的必然现象。这给社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科技研发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其实就是政府通过调控使失业减少、生产继续增长从而满足对科技、文化的支持作为条件的,也即为政府对经济调控提出了需要和目标。 投机的实质是财富的集中,使用收缩银根的策略不能构成影响,反而会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针对性收税, 征收高比例交易税(印花税),但是降低股息所得税,在抑制投机的基础上鼓励投资。 正文: 在一战中,国防科技进一步发展。法国的空军和德国的潜艇还有英国的坦克的都赶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德国把化学武器也派上用场。马克沁重机枪造成了一战中 70% 左右的伤亡,这些武器的战绩促进了各国政府在国防科技上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批科技工作者应征入伍,战争观念对威胁着自由创新的科学观念,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但是在客观上提高了从事国防事业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地位,加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一战以后,这种情形得到改变,政府减少了对相关科技的投入。美国的情形不同,大型企业的科研中心,科研型大学的增多及技术人员大批培训;虽然英国在民主、福利上的措施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从马克思在 1878 年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对英国工人的抱怨英国的工人阶级已经堕落为资产阶级的的附庸可以看出劳资矛盾的缓解,社会环境好转,但是由于英国把大量资本输出到国外,如在印度大修铁路,这必然对国内的科技研发工作重视不足,因而在科技上逐渐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在经济上也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在战争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在英国和美国先后获得了选举权,这是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的最好表现。 一战后,大批士兵复员,作为工人和技术人员回到工厂,加入到生产中去,世界知识传播体系也重新正常运作,在基建和制造设备的需求刺激下,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世界市场和世界金融的一体化,这个条件是建立于发达的交通、通讯基础上的贸易与资本的全球流动。资本对于利润的需要,会主动地开辟市场,创造财富,即经济侵略,这一点体现在工业资本上非常明显,可前沿的工业技术是不会传入殖民地的,因为会引起与自己的竞争,所以只是从对殖民地倾销商品及自身的发展受益,而很少从殖民地的进一步的发展受益。银行业的发展促成了金融一体化,尤其是欧洲,在 1873 年的危机中马克思认识到法兰西银行简直成了英格兰的分行,一旦伦敦证券交易所出现告急,大量的法国货币就会自动涌入。这当然是由于罗斯彻尔德家族的内部扶持,但是也反映了世界金融间的联系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一国的经济波动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他国,在 1929 年的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有多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作出的解释,而对其原因的深层分析要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说起。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人是自私的,从这一观点出发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而在其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又从人富于同情心出发,宣扬人的博爱精神方面,虽然他对此作出了解释,即同情是建立在利己心基础上的同情心,很明显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由此两方面不断各自发展,一般的革命理论,和平理论,都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宣扬人的利他性;而法西斯则不是,它建立在对武力的公然肯定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宣扬民族、国家的利己性。 关于人性与经济制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中个体具有独立性与团体性,前者是个体的固有属性,而后者又是社会的固有属性。许多人在考察这一问题时,先入为主动地把人分为自然性(或动物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并往往会把人的独立性做为自然性来思考,但是在实际上并非如此。个体独立性是由于人类的创新性特点为基础的,在没有创新的动物社会形态中,独立性必然难以存在。社会中个体独立性确定的是交换的必然性,而交换规则是建立于团体性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则就是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欺骗、掠取或者平等基础上的双方对于利润最大化的博弈。在经济学上,交换主体的差异被掩盖了,认为交换的双方是平等的,重点研究交换的内容及互利;而在政治学上,交换的内容被掩盖了,重点地研究起交换主体的动机及不平等的基础。 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然而货币并非交换必须的。一战后鲁尔区的煤堆积成山,德国向战胜国提出要求,把它们换成食品以救济失业者,这与海湾战争中石油换食品类似;在内战末期国统区居民由于不信任纸币而采用大米作为交换尺度;在文革下台期间,邓小平更是在大街上看到穷困人家被迫用女儿交换食品而大受刺激。这说明货币在交换中并非是必须的,它的出现是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客观需要。对于劳动(生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能够全部为机器所替代劳动的为一般性劳动,不能够全部为机器所替代的劳动为创新性劳动。而对于生产劳动,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创新性的劳动根植于一般性劳动之中并逐渐发展取代一般性劳动。马克思所侧重的是一般性劳动,这种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逐渐下降,邓小平所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对创新性劳动的重视。 生产(劳动)、交换、分配与消费构成经济的整个过程,学者关注的是四个经济过程的侧重不同,但经济的客观规律其实是经济的整体效率的规律,由于这四个经济过程是由货币联结起来的,并且由于各种劳动的不同及其相关性而使货币流通的形式和结构均不相同,构成了复杂的整体经济运行结构。但经济的整体效率可以用货币利用率来体现,即货币利用率的提高会导致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还原论来看,社会可以分解为各种对立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的转变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主观地认定社会必定不断发展。而并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社会整体是一个系统,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可以通过系统间的联系放射到整体,而系统论对社会关注的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最普遍的联系。并且虽然社会系统有其优点,但是不排除系统不能抵制内外破坏力而崩溃、消失的可能性,如玛雅文明。当然,相较于古代社会,我们更关心对于内外破坏力抵御更加坚强的当代社会。 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可以得出以下观点。物质能的摄取是个体存活的基础,物质能通过劳动可以被大量开发并转变为经济能,经济能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通过物质能的交换形成。在社会中对于经济能的的交换和分配要按照熵最小的原则进行,而管理和信息则作为负熵输入社会,即为了使经济熵降低,社会对于经济能不断增加的需要与管理和信息不断输入的需要是同时的,而社会中个体不断增多及不平衡发展而使社会整体的熵不断增加,于是形成了这种模式,管理僵化和信息阻碍不能把经济熵降低到一定水平,于是经济能就以降低的方式使社会经济熵降低。这种模式被反映到货币流通上,在交换当中货币本身代表的是物质能转化成的经济能,经济能的增长要与货币的发行量增长形成一定比例,而货币的流通效率则代表经济熵的高低,如果货币流通畅通则经济发展,如果货币流通受到阻碍则经济倒退。在实际操作中,货币在与经济能成比例增长时,为了提高其利用效率而产生了虚拟货币,即形成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代表着货币流通效率的提高,然而虚拟资本的泡沫,则代表货币的无效流通,反而使货币流通效率降低。 从这一观点出发,货币流通严重受阻,即 社会资金链的断裂是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包括:大量社会成员赤贫化的形成,社会投资需求的降低这两个内在原因,由此而引发资金流通效率严重下降,导致社会的经济能的大量降低。据此推断,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也可以有经济危机的出现,只不过被剧烈动荡的社会危机所掩盖。我们由这一理论出发分析 1929 年的大萧条条件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得到美国的贷款,欧洲的技术、管理人员使社会生产迅速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本身没有受到大战的太大影响,民用科技加速发展,生产率大幅提升。大众文化日益繁荣,好莱坞影视娱乐使许多电影演员获得了全世界的知名度。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使资金利用率增加,金融资本通过参股和控股扩大影响,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和以科芬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美国的繁荣使得对于大企业主动进行鼓吹的声音很大,企业史的研究工作正式纳入历史的一部分。一片大好光明的背后悄悄地起着变化,社会资金链条开始不断绷紧,终于在最薄弱的一环断裂,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链的整体停滞,社会经济大幅倒退,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相继抬高关税抵制进口,贬值货币增加出口,贸易纠纷、债务纠纷不断,各国关系恶化,由此形成了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环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征收达 60% 的所得税用于财政,这一政策在战后维持了相当长时间,客观上抑制了社会贫富分化。梅隆财团的首脑梅隆担任财长后,改革税收计划把所得税从 65% 降低到 20% ,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在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压迫工人时,工人也通过各种斗争获得各种权益和福利,这即是劳资矛盾的博弈过程。而在经济危机中失业增加,导致工人工资降低,虽然降低生产成本,但使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落后于总体经济增长,并且积蓄不多。 在 1929 年的经济危机与以前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 1929 年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以前的经济危机都是相对过剩。在 1929 年之前,普遍采取利用工业对于农业的剪刀差不断地扩大市场,增加工业发展,于是农业逐渐沦为工业的附庸。在 1929 年前,美国的农业基本亏损经营,经常有农场破产而致农民暴动时有发生,难以再对工业提供剪刀差利润。大萧条之后,罗斯福实行的新政中开始工业对农业反哺,今天的中国农业不交税等保护政策也算是一种反哺,但如果农业经济结构本身不合理,则施行时机有些早,非但得不到使整体经济提高的回报,反而可能会拖一下整体经济的后腿。在 1929 年之前,小企业过多,使得社会资金链过于分散而不稳定,这也是引起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所以一般大企业和大的银行会在经济危机中对小企业进行低价收购和兼并而获取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金融垄断。到 1929 年时,垄断的程度已经相当惊人,所以大萧条由于绝对的过剩而使大企业也自身难保,损失惨重。 以上两点是内在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整体经济债务化, 即依赖于预期收益而进行的企业对于生产,个人对于消费的负债性投资 ,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获取更多利益而大举借债,高负债经营;个人则为了更好的物质生产而从银行获得分期付款用于高档商品,好比如今天的 房奴 。再一点就是对于证券的投机,投资于证券得到股息等收益是一种投资,它本质是社会资金的更高效流通;而证券投机则是从其在市场上的升值而获益,本质是财富的集中,表现在货币流通上属于货币的无效流通,增加了经济熵。对于证券,要坚决提高印花税,但是要降低股息所得税,以鼓励投资,抵制投机。整体经济的债务化趋势使得社会资金链越绷越紧。 世界市场逐渐饱和,由于运输成本极为低廉,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失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压制殖民地的发展,从而使殖民地成为其产品倾销地,殖民地的落后科技条件而不能够创造财富,因而没有设备、交通与基建方面的大量需求。发达国家制造设备的折旧期相对长,从而延长了社会经济循环的周期,同时也抵制了科技研发的进展。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借助剩余的人力、物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使各设备的折旧加快,从而促进科技增长,但由于与科研联系在一起,投资加大,这必须获得政府的补贴才能产生更吸引企业的利润。于是在市场饱和以后,社会陷于恶性竞争,结果使经济倒退而平衡了供需,而没有把多余的人力、物力用于科技研发。 在 1929 年证券危机前 6 个月即有工业产量的下降,银行信贷注入证券市场,美联储的财政原因,为了限制投机而制订的紧缩银根政策,而不是提高交易税。这一措施对于投机活动影响有限,在美联储调低利率后,由于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没有产生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实际利率反而不断升高)。当时社会资金链处于一触即断的状态,由于负债化的经济对于预期收益过度依赖,虽然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了社会的资金利用潜能,但是对于社会资金链的依赖程度过高,于是社会资金链的过高绷紧状态而使证券暴跌产生了级联放大效应,当时其实采用的是金汇兑制,实际虚拟资本大大提高,银行为了利润又把大量信贷投放到证券市场,证券投机的崩溃使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严重,银行信贷大批抽回,并且银行遭到挤兑,于是企业和个人还不了债,银行也收不回贷款,最终引起了资金链停滞,引发大萧条。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使得美国的资金链断裂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链断裂。为了应付危机,美国银行收回短期德国和奥地利的债务,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德意志银行由于数十亿马克被提走而破产,维也纳银行倒闭,德证券交易所关闭连锁发生,而外国银行的破产最终又反过来影响到美国银行。 在危机开始蔓延阶段,许多政府官员都以为以往常一样,属于正常经济波动的低潮阶段,引起一下企业购并就会过去,但是猛烈的经济倒退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社会危机的出现,导致严重的政府财政缺口,通过印发纸币是必然的出路,由于法律制度的成熟,并未出现通货膨胀,整体上仍表现为价格大幅下跌。出于对纸币的不信任,黄金的需求增加而导致各国政府黄金储备减少,由于黄金储备的降低,金本位的取消,且宣布货币贬值,并限制黄金出口。 1931 年,英国、日本相继宣布货币贬值,由于出口的商品在原有的价格上可以换取更有价值的外汇并兑换成黄金。即商品更加廉价,出口贸易的实际效益更加明显,货币贬值双可引起外国进口的产品减少,这又增加本国工业的活力。但是各国相继宣布货币贬值,反倒使得人们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信心降低,并且使贬值政策的意义并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货币的贬值是以较少的外债为基础的,当然,也可以像当时的英国那样,在美国威胁索取外债向英国的货币贬值政策施压时,英国政府拒不归还。但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可以,如墨西哥货币贬值后外资大批出逃债务又增加搞到经济衰退;再如泰国,受到索罗斯的阻击而使货币贬值,同样外债偿还困难,大批外资出逃引起经济衰退。在保守派胡佛的领导下, 1930 年,美国通过斯慕尔 - 霍利关税法,顽固地提高关税到 53% ,以保护国内贸易,引起了一场世界关税战。 由于经济形态一再恶化,社会两极分化,苏联形式的革命一再爆发;各国矛盾加剧,又使法西斯主义也成为许多人信以为可以改善局势的真理。在这思想混乱的社会中,罗斯福以新政的口号赢得大批拥护者,被选举为总统。新政的施行标志着政府开始积极地调控社会经济的开始。新政的重点在于劫富济贫,重新建立社会奖金链的运行包括:机会平等,实行超额累进遗产税制,超额累进所得税制,征收奢侈消费品税等新税种;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利益;禁止信贷投机股票;在以工代赈、房屋补助、养老保险等方面立法;减少工时和增加工资,刺激消费。另一个方面是节约人力、物力:减少农场的种植面积,以农业调整法规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予以农产品保障,实行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用于提高整体社会生活水平和用于科技研发。 而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则采取军国主义的方式,大兴军备。德国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全面的工厂开工来生产武器,即使这样也远远未能满足德国在二战中的武器需求(相对于同盟国而言),最终导致其失败。日本采取侵略中国东北,并进攻上海的方式解决危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武器生产,最终大量的航空母舰、飞机被击毁,陆军的武器生产更是严重不足。在诺门坎战役中,仅有的装甲师团被歼,德国的战场观察员评价日本军事力量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虽在亚洲威风一时,但在美国的压倒性工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前,最终投降了事。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4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民主
剑走偏锋 2008-4-1 15:21
记得在80年代一直到1992年前,经济学界没有一个人敢说市场经济这个词.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象征.大家只能说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深圳南巡时,讲了"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大家才敢说市场经济. 记得南非黑人领袖,社会主义运动者,曼德拉曾说过:人类政治上两个最大的文明,一个就是英国的议会制,一个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我们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文明,包括先进文化与政治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才能监督政府,才能使政府免于腐败. 现在大家都不敢讲三权分立,议会政治.10年前江泽民讲三个代表,也只能讲到,先进文化的代表,吸收全球先进文化而已,不敢再讲一步.现在需要一个新的邓小平,来为议会民主与权力制衡监督摘掉污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