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潜意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
kejidaobao 2011-6-2 15:51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八:写学术论文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七:作口头报告,本文谈谈其之八:写学术论文。 如果向你提一个这样的问题:发表学术论文是不是博士学位的一个重要部分,你的回答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在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攻博的时候,并没有谁硬性规定我一定要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结果我反而在答辩之前与导师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可见在潜意识中我是热衷于这个工作的。事实上,我第一次与导师写论文,开始于某学术刊物要我导师就一篇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评述,导师让我在这个论文稿中加上一些刚刚得到的数据,我从中知道了这个稿件是一篇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后来导师给了我抽印本,这就知道论文已经发表了。这样的过程让人感到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而且其与科研的边界也完全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兀。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用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更重要的是,你让自己的名字为出版界(期刊社、出版社)和科学共同体所知。这些通常是主张发表一方的认识。一般来说,反对发表的一方总是从博士生攻博的有限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这样一对矛盾出发,认为不应该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把时间挪作他用。有时候会有人从保守商业秘密的角度反对发表,但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理由。写学术论文和保护知识产权是两回事,而且实践证明后者是可以处理好的。 事实上,对于在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没有思想准备的博士生,现在很少了。博士生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而且是要求甚高的学术性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竞争性的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你也许有所不知的是,你和你导师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成文字之前,就什么也不能算。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主编心语”中谈到: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学术领域,要体现自己的成果就只有呈现写出来的东西才行。不仅要求是成文的,而且必须是发表了的。我在另一篇“主编心语”中谈了这样做的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思想的共享和交流 。这个系列的“主编心语”取题为“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其中就“学术论文”这件事共谈了9次(文献 、 是其之一和之二),你也许可以读一读。 本刊编辑部在2011年的“新年寄语” 中说:“如果说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学术论文就是对‘珍珠’的采集。你对科学技术真理的追求,也是由学术论文来记录的。你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之时精益求精是非常值得的。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都是被科学研究雕刻而成的。……学术论文被引用的真正意义是‘珍珠’被传播和被传承,是被具有相同专业才华和科学资格的专家们认可。”你对真理的追求、你向科技界展示你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的文字来判断的。在这方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在任何一个短期内都是一本一本、整卷整卷地迅速产生、出版,人们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性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研究者越多,研究项目越多,也就意味着晋升(或评优)时的竞争越激烈,这又使得对成果发表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内外概莫例外。 面对竞争值得你记住的是,在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写优秀的论文。的确会有许多原因让你止步于写平庸的论文,但这肯定也不是你的初衷。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武夷山 在本刊以此为题讲了他如何写的优秀论文,令人茅塞顿开。如何及时、快速地写作论文呢?书店中有一些这样的书可以作为指导,但其中讲规范的多,讲如何处理博士生面临的问题(或障碍)的少。你不妨看一看本刊“主编心语”另一篇文章 。写一篇好论文是你崇高的责任。“优秀”总是有一些特征的。比如虽然你的困难在于你总是写不出与别人不同的表述,但你却不懈地努力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你在寻找学术论文要引用的参考文献时,不找到同一题目最优秀的论文,决不罢休,虽然有的作者正好是你的竞争对手。学术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反映科学共同体对优秀论文的挑选,是当前一大问题,这使得许多论文失去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的资格(优秀的作者决不会引用这类论文)。问一问你的导师你找到的参考文献是最优的吗?你在学术论文中敢于大胆讨论自己的结果也是优秀论文的特征之一。你的大胆包括决不有意掩饰那些对自己研究结论不利的研究发现,也决不“隐瞒”对结论并不加分甚至喝倒彩的那些个别数据,在此同时,优秀论文往往用显式语言准确评价那些你引用的优秀参考文献。你可能不知道,正是你这种做法,使得你的论文和那些“上位论文”(即参考文献)构成了本课题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水平,这样的学术论文是令人骄傲的,也是非常值得写的。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7) . 科技导报, 2011, 29(13): 83.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 . 科技导报, 2009, 27(19): 125.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4) . 科技导报, 2009, 27(20): 125. 《科技导报》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 武夷山.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 科技导报, 2009, 27(1): 107.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 . 科技导报, 2007, 25(18): 89.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异地学生的第二封信
热度 1 沈海军 2011-4-20 21:14
沈老师: 您好! 有点事耽误了,现在才回复,老师见谅! 上次老师对我的意见和批评我认认真真的思考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的确太浮躁、太不踏实了,总是眼高手低,自己没有做出东西,没有认真踏实做好本份工作,却一个劲的在指指点点,毫无理由的怨天尤人,没有比别人更多的辛勤付出,却想得到别人羡慕的成果,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唯我独尊,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有哪些不足…… ××+××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是,可能我从这个项目的波折中一直对它存在心理上的偏见,从开始就一直比较排斥,所以我潜意识里找各种理由想远离他, 其实,说实话,这种心理在我替#老师做工作的时候也有,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读研是失败的,本来以为找到在学术方面有很多成果的沈老师做导师是非常幸运的,以后应该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当时还有过读博的打算,不过,很不巧,沈老师又要调动工作,当时那段时间,我心态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不光是有么有老师指导学术的问题,而是,怎么说呢,没有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吧,就像是别人都是有家庭,自己却是个孤儿似的那种感觉,我们宿舍其他3个人都是我本科同学,而且其中2个是全校最优秀的工研班出来的,当时因为您到上海的问题,大家难免会有时候拿来开玩笑,大家关系好,这点无可厚非,不过有时候玩笑开的有点过了,虽然我表面上不会生气,但是,心理上真的很失落,觉得很自卑,看着他们各自“大家庭”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如火如荼的学习,而自己却像是个过路人一样,或者更像一个流浪的猫,被好心的#老师收留下,我负责陪他打发下寂寞,而他则回馈我生存的食物,这种感觉,不像师徒,交易,而这种感觉我非常厌恶,非常不舒服而带着这种心态,#老师的事情我都是当成“负担”来完成,而且,有时候#老师的观念、做法跟我的发生冲突的时候,虽然我表面认同,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毕竟是两代人,工作的方式有很大差异,我的是最简单的方法,他OUT了。当我抱着“早日完成、早日脱离苦海”的心态做事时,就别提什么积极性和创造性了, 既然研究生读的如此窝囊、如此失败,所以我一直巴不得早日混毕业、走人,以前那种安安心心搞学术的心早就被我藏到内心的一个角落了,我需要赶紧离开南航、去工作、去一个新的环境,那时候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到时候大家再一决雌雄。工作后,我相信自己在事业上会比大部分人要有成就!这点我很自信, 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心理都是抱着混毕业的心态的,我觉得研究生没有达到、而且不可能达到我期望中的样子,我只需要赶紧毕业,所以,我才会对论文如此的不思进取, 当然,如果老师说我对未来不思进取,我是完全不同意的,除了论文,我相信我其他方面做的都非常好,我没有一刻放弃自己对未来的拼搏,我只是觉得现在的论文很讽刺而已,本来我是打算以后去%%%工作的,所以,我很早就准备%%%的各种面试,可惜,很戏剧化的是,上学期航奖面试的时候,###没来,我就顺便面了下,打算为研三找工作的时候热身(其实我工作后再去%%%,是很容易的,万一最不济被刷掉的情况下,我有个本科宿舍的舍友、最好的哥们之一,他今年过年的时候,200%打包票的说可以让我很顺利的进去。只是,我不想因为这个玷污了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所以我想靠自己的实力进去,而且,我还要争取那更好的奖学金)。 而让我意料不到的是,竞争很激烈的%%%,最后竟然能被我撞上,我当时真的很诧异,大概的可能原因如下: 1、本科飞设出身,本科绩点挺好,得过几次奖学金,党员,六级,有体育特长,参加过不少学生组织(第二轮面试“综合素质”和“口才表达”的时候体现作用了)。 2、研究生阶段考试成绩排名很好(因此,奖学金等级升了一级),研究生阶段拿了一个“社会活动先进个人”, 3、@老师带我跑东跑西、积累参观了不少有“工程实用的小项目,“闪电防护项目”本身就是×××委托的, 4、最后。。。。 而上次我恬不知耻的给老师写完邮件后,特别是老师第二天回复、“点醒”我这个“梦中人”后,我第一反应是觉得老师不理解我,但,仔细琢磨了几天,才真正的庆幸自己给老师发了这份邮件,也开始反思,我难道真的就放弃现在的学术了吗?如果这样混下去,工作了我还能跟别人在一条起跑线上吗?给乔老师做的事情,就真的没有用吗?吊舱的问题,就真的不敢自己好好的踏踏实实的研究下吗?还有那可笑的幼稚的归属感问题,我那工研班的舍友、老师的弟子,我之前很羡慕他的状态吧?但现在,我拿到了奖学金,而他落选了,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完全不比他差、我之前那可怜的归属感,同样是我自己的心理问题、全是我可笑的自尊心在作祟呢?由此,现在的我可以再重新燃起斗志吗?…… 但是,当我这几天反思后,决定要开始搞论文时,我突然发现,自己晃悠了这么长时间,学术状态已经很差了,没有紧迫感,总是迟迟的不敢走出第一步,不敢算第一个模型的…、,害怕自己不会,害怕完成不了,所以,我考虑了好久,直到今天,我才下定决心,我要走出第一步,所以,我打算给老师列一个时间列表,列出我下面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任务, 这样,我可以督促自己,逼着站在钢丝上的自己往前跑。到时候老师记得要检查我,万一我还是没完成,你要狠狠的批评。 节点如下: 1、4月205月20:强度计算完成(4月295月12中间我需要回家参加两个婚礼,一个是表妹的,要去泰州,一个是我亲二姐的,都不能不参加) 2、5月206月15:气动计算完成(之前的强度计算中没有考虑气动载荷) 暂时就先这两个,这两个完成了,基本上就可以试着写提纲了,最后的模态分析应该跟强度分析差不多,待定。 8月中旬打算报名考雅思,现在两手抓吧。8月15以后就基本开始写论文了!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一些想法,都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心里话(这也是我没有急着回复老师的部分原因吧),老师说:“人浮于事肯定不行”,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也非常愧,不过,我在努力改正,前段时间我做的的确是很不对的,在这里我向老师检讨!希望老师原谅! 另,。。。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 我的回信: 小: 您好! 真的不要什么反省,你能顺利毕业是我最大的希望。你一毕业,我××那边就彻底没有牵挂了。 祝你学习顺利。 敬礼 沈海军
67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手語錄:左右互搏術簡介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4-8 21:03
蔣科學按:本網常有不開博僅做 。 女遊客咱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如果您真不知道,那就該補課了。 有位男遊客 anonymity 非常了得,過去只看到他與鬼王糾纏,粗粗看過幾則留言,就知道這廝功力深厚,且很有耐力,常常與死鬼磨到深夜,大戰幾百回合,也不落下風,端的是一位高手。 以下是他老人家在我的博文後面的留言,有識之士自然會欣賞他的高明: anonymity 2011-4-8 18:48 人只要在潜意识里认同某人、某物,就会极力为之辩护,甚至完全不顾逻辑,甚至自己都没察觉到自己如此不讲理。这样的事情我见得多了。 所以说,人只有很有限的理性。 防止“误入歧途”,我的办法是:暂时放下自己的立场,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强迫自己换位思考,我称之为“左右互博术”,是从周伯通那里学来的。 真是自己的立场,就不担心会丢了。暂时放下就改变了的,那不是你自己的。科学网上有太多的实例了,当事人一直执迷不悟。 博主回复(2011-4-8 18:52) : 高手啊,致敬!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8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绝大多数”和“极少数”之说的潜意识
热度 2 wangxh 2011-3-5 12:53
人们常说“绝大多数的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的人属于极少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潜意识或动机。 比方说,“绝大多数的教师/导师都是合格的”,其潜意识或动机就是“自己是合格的教师/导师”,但是又不能直言,只能含蓄巧妙地“把自己包含在合格教师/或导师之列”,那 只能让这个合格的群体“增大”到包括自己的程度 ,所以只能是“绝大多数”之说。 该说法也适用于医生、律师、领导干部等。【特别声明,不包括“党员”——无论什么党。这里顺便提出一个观点:不要认为“党员”都是好人,不是的,“党员”没有义务非得是好人!】 还有,“极少数”之说也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潜意识或动机。只不过正相反, 只能让这个不合格群体“减小”到不包括自己的程度 。 在一湖臭水中,您还认为您那滴水是纯洁的吗?
个人分类: 心之悟|307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创新的主要方式:潜意识思考
fhylren 2011-2-28 17:00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的哲学小册:《科学与方法》(李醒民译),其中提到数学创新的方式问题,深有同感,虽然不能说英雄所见略同(不可比啊),但是其观点值得推广,这篇文章的多数观点来自于这本书,我只不过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首先, 人的思考能力有两种:有意识思考和潜意识思考 .所谓有意识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问题。拿着书,拿着笔,或者来回徘徊,冥思苦想。这些都是受人的主观控制的思考行为,都是有意识思考。潜意识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不受人的控制的一种本能的思考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所谓的灵感。庞认为,有意识的思考所产生的科研结果往往都不是最好的成果,只能给课堂里增加一点教学的材料。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意识思考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一个重大的突破往往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有时候甚至是落差很大的阶跃,这些突破显然不在有意识思考的工作范畴。潜意识思考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可能产生各种组合和结果,但是往往是少量的几个结果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到,这就表现为灵感。潜意识工作的机理并不清楚,但是似乎可以说其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的机会确实很少。这个捕捉的过程类似于人的意识的选择过程。庞认为是有个类似阈值的选择机制在起作用,而这个阈值是人的意识的兴奋程度,也就是说,当某个结果让人的意识兴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主管意识所感知。 有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 有意识的思考主要负责收集信息,整理材料,把显而易见的逻辑路线都走完,等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有意识的工作就只能停止。当潜意识的工作有了结果之后,有意识的思考开始接管,完善并继续拓展潜意识思考的结果,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两者不断地交替,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的基本模式。 那怎么才能让这个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既然潜意识不能为人所控制,那似乎就没有办法,只能看上帝的眷顾了。其实不然,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方法来推动这个机制。下述的几个方面似乎都比较有关。 一、 深厚的专业知识不可或缺。 潜意识思考的所有原料都需要有意识来提供,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等于没有加工的原料,所谓的潜意识也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都不能理解,那就不能奢谈灵感。 二、 人活得更纯粹。 潜意识可能并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活得不够纯粹,整天淹没于鸡毛蒜皮,那么潜意识就会混乱,不能有效地工作。它不能确定哪个是它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纯粹,更专注似乎更有利于潜意识的工作。 三、 更好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更好的选择潜意识结果。 前面说过,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数量庞大的组合,但是只有少量可以输出,而输出的阈值就是我们对可能成果美的判断。只有主观上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其选择的结果的正确性就更好。否则,连续输出很糟糕的结果,会使潜意识的努力浪费,主观意识的捕捉欲望也会因此降低,长此以往,灵感将不再光顾。 四、 需要经常换换脑筋。 持续不断地攻一个问题,会使得大脑疲劳,潜意识同样会疲劳。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段时间之后,应该放一放,做点别的轻松地事情,让潜意识去干活,这样的方式似乎更有效。 五、 保持纯净的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因此引发不好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哀怨,等等,这些情绪似乎会大大的抑制潜意识的思考能力。保持快乐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而心灵的纯净对于快乐似乎是关键的。 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科研能够不断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潜意识的发挥和利用就成为一个课题。这方面虽然还很难进行分析和验证,但是上述的说法应该不至于离最终的真理偏差太大。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科研|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创新的主要方式:潜意识思考
热度 17 stone1971111 2011-2-28 07:40
昨天看了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有译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的哲学小册子:《科学与方法》(李醒民译),其中提到数学创新的方式问题,我深有同感,虽然不能说英雄所见略同(不可比啊),但是其观点值得推广,这篇文章的多数观点来自于这本书,我只不过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首先, 人的思考能力有两种:有意识思考和潜意识思考 (李译为无意识工作,窃以为不甚贴切)。所谓有意识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问题。拿着书,拿着笔,或者来回徘徊,冥思苦想。这些都是受人的主观控制的思考行为,都是有意识思考。潜意识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不受人的控制的一种本能的思考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所谓的灵感。庞认为,有意识的思考所产生的科研结果往往都不是最好的成果,只能给课堂里增加一点教学的材料。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意识思考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一个重大的突破往往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有时候甚至是落差很大的阶跃,这些突破显然不在有意识思考的工作范畴。潜意识思考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可能产生各种组合和结果,但是往往是少量的几个结果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到,这就表现为灵感。潜意识工作的机理并不清楚,但是似乎可以说其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的机会确实很少。这个捕捉的过程类似于人的意识的选择过程。庞认为是有个类似阈值的选择机制在起作用,而这个阈值是人的意识的兴奋程度,也就是说,当某个结果让人的意识兴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主管意识所感知。 有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 有意识的思考主要负责收集信息,整理材料,把显而易见的逻辑路线都走完,等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有意识的工作就只能停止。当潜意识的工作有了结果之后,有意识的思考开始接管,完善并继续拓展潜意识思考的结果,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两者不断地交替,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的基本模式。 那怎么才能让这个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既然潜意识不能为人所控制,那似乎就没有办法,只能看上帝的眷顾了。其实不然,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方法来推动这个机制。下述的几个方面似乎都比较有关。 一、 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潜意识思考的所有原料都需要有意识来提供,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等于没有加工的原料,所谓的潜意识也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都不能理解,那就不能奢谈灵感。 二、 人活得更纯粹。 潜意识可能并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活得不够纯粹,整天淹没于鸡毛蒜皮,那么潜意识就会混乱,不能有效地工作。它不能确定哪个是它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纯粹,更专注似乎更有利于潜意识的工作。 三、 更好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更好的选择潜意识的结果。 前面说过,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数量庞大的组合,但是只有少量可以输出,而输出的阈值就是我们对可能成果美的判断。只有主观上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其选择的结果的正确性就更好。否则,连续输出很糟糕的结果,会使潜意识的努力浪费,主观意识的捕捉欲望也会因此降低,长此以往,灵感将不再光顾。 四、 需要经常换换脑筋。 持续不断地攻一个问题,会使得大脑疲劳,潜意识同样会疲劳。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段时间之后,应该放一放,做点别的轻松地事情,让潜意识去干活,这样的方式似乎更有效。 五、 保持纯净的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因此引发不好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哀怨,等等,这些情绪似乎会大大的抑制潜意识的思考能力。保持快乐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而心灵的纯净对于快乐似乎是关键的。 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科研能够不断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潜意识的发挥和利用就成为一个课题。这方面虽然还很难进行分析和验证,但是上述的说法应该不至于离最终的真理偏差太大。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12559 次阅读|38 个评论
用梦来编织现实还是用现实来做梦
shuilinxi 2011-2-24 22:38
在半梦半醒之间看完了《盗梦空间》。那些奇妙的构思,一层又一层的梦并没有吸引到我。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倒是那一次又一次重复的两个小孩走开时的景象和两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垂暮时的景象。 剥开一层又一层的梦境,我看到的是一个现实社会父爱的缺失。 A成功了,为大家仰慕,但背后却是以亲情为代价的。在小孩成长过程中,父亲忙于事业,并未跟儿子有过真正的沟通。直到死的那一天,还做着一个帝国的美梦;或者直到死的那天才明白,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比成功更加珍贵。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 B人人羡慕,他居然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走入别人的梦境,窥探潜意识最深层的秘密。但最后发现,他也迷失在梦和现实之间。故事得最后,他找到了一直困然他梦的根源,才发现自己毕生追求的伟大盗梦境界竟然敌不过内心深处的深层结构。他内心深处其实很希望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很多人活在现实,但一直在梦里,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岁月已逝。很多人手中握着的那些无数在做梦的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不属于他自己的深层结构。现实或者也喜欢编一种结构的梦境,让你看到一幅伟大瑰丽的景象,回过头来,你才发现原来最珍贵的就在自己手上,但自己一直视之为草履。 很多世界五百强的CEO回答一个问题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如果让你的人生重来,你会选择什么? 答案是陪自己的小孩一起成长。 现实的社会,物化的社会,浮躁的心灵,忙碌的身体,每个人都在做梦。 盗梦者也在做梦,梦醒后才发现自己的深层结构不是看到的结构。再复杂再瑰丽的结构的背后都是简单的,因为他的背后就是深层结构。
个人分类: 生活|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达成目标的9大步骤
热度 3 muchunyang 2011-2-11 12:04
快速达成目标的9大步骤: 1、做一个决定,决定要成功 2、写下已经量化的目标,并且给每一个目标列出10条以上为何要实现它的理由 3、用多叉树制定计划,分解目标,倒推至今天拟定计划,设定时间表 4、列出所有必要条件,以及充分条件,注明解决方法 5、告诉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必须变成什么样的人,改变自己 6、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正面的自我暗示,永远积极思考 7、行动第一,立即行动,大量行动,让自己开始忙起来,记住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8、每天睡觉的时候,做一次自我的检讨,衡量进度,做积极的修正 9、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到成功!
个人分类: 智慧人生|3885 次阅读|4 个评论
操纵自我
sunphase 2011-1-18 20:48
尽管你费尽心力锻炼意志,仍然避免不了烦恼和痛苦,因为你把你的自我放到危机四伏的观念世界里,任由想象推来推去,饱受假设的折磨。如何摆脱这一切呢?可以把自我安置到理性之外,置于观念世界中的黑暗大陆中去,那里存活着人们所说的潜意识。在那里,你的自我可以冷冷的潜伏着,像一条凶悍的鳄鱼默默等待猎物一样,像一个老兵等待敌人炮火结束以后跃出战壕投入战斗一样。这样,他人再也不能仅凭言语伤到你,因为你已从他人模拟的地狱里跳了出来。这种方法就是超越自我的实质所在,这就是无私。我所知道的另一种超越自我的方法就是爱别人,像耶稣一样。
1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古筝的心态
热度 1 yzsymcys 2011-1-13 22:09
随着最后一次院系会议和年终聚餐的结束,学校开始放假了,我在业余古筝班的课程本周日是最后一节课,古筝班开学的日子几乎与学校同步。回想当初报名学习的情景还依然清晰。从小时候开始就比较羡慕和钦佩会弹奏乐器的人,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也让她学过一年半载的钢琴,一方面是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其实潜意识里也有圆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无奈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就在一年半之前,偶然之中看到报纸上招生成人古筝班学员的广告,古筝是中国弦乐之王,和西洋乐器之王的钢琴相比,投资少,难度低,妇孺老幼皆可学习。当时正逢暑假期间,扬州又是中国的古筝之乡,古筝制造厂不计其数,于是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学习的过程并不艰苦,每周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教古筝的老师是个名师级的老先生,脾气出奇的温和,所以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班上的学生也不多,最多的时候就十来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越来越少,成年人学习在时间、精力、毅力方面和儿童相比确实有很多额外的困难。一年不到,学员就减少到一半,这时候的人员基本稳定下来。在同班学员中我的年龄比较大,其它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子,有些没有成家,有些成家了也还没有孩子。时间不长,我发现差距明显出现了,每次还课时发现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远远跟不上年轻女孩子们,记忆力也落后了,乐曲谱子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记住,学到后面的经常把前面的忘记,只要一段时间没有练习,一准全部还给老师。好在当初报名时自己确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来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也不是为了表现和炫耀,而是颐养性情,自娱自乐。更何况在古筝学习期间工作、学习、家务、子女教育一样也没有耽搁,所以时常会以精力有限,年龄偏大等理由来宽慰自己,悦纳自己。不过令我引以自豪的一点是:一年半的时间上了七十多次课,无论是冰冷刺骨的寒冬还是大雨滂沱的夜晚,除了一次缺勤,其它的我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每次只要来到课堂,就能被那里的氛围所感染,激起学习的热情,还时常和同班的小学员们相互鼓励,大家谁也不准掉队。所以尽管技不如人,学习的态度还是应该值得肯定! 今年的元旦日,培训班要举办名为“琴筝雅集”的集体活动,活动的目的是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和机会,没有评奖,只有参与。曲目不限,弹奏形式也不限。尽管我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独自弹奏过,但在这样的活动面前也有些心动了,同时自己也很清楚,要想有良好的表现,必须苦练一段时间,尤其要恶补前面拉下的部分和没有掌握的内容。于是准备从简单的曲目开始,选择的第一首曲子是古筝曲中的经典曲目《渔舟唱晚》,这是三级考试的必弹曲目;第二首是温婉典雅的《高山流水》,第三首选择的就是我的老大难曲目《浏阳河》,经过几天的练习之后,果然效果显著,前两首几乎可以不看乐谱比较流畅的弹奏下来,速度也明显快了很多,《浏阳河》中的快板和流水尽管还不太熟练和流畅,但也能够完整地弹奏下来。于是信心大增,兴趣和热情也增强了很多,每天将古筝练习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哪天没有练习居然还有些失落。对于后面难度较大曲谱较长的《香山射鼓》和《秦桑曲》也有了弹好的信心。 回顾学习古筝的一年多时间,真学了不少曲目,算起来大大小小也有了十多首,现在学习的是《阳关三叠》,每首古筝曲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背景或者典故,我愿意将古筝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长久地培养下去,关于古筝“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我要实现古筝的升级换代,将练习琴换成演奏琴,我想啊,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8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命、意识、潜意识和灵魂
sheep021 2010-9-2 11:03
一、生命 生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人认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是:生命体能够通过自身的物理感知系统感知自身的存在,并可以根据自身的感知做出对外界环境的种种反应和行为。也就是说生命体(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生存。 生命的本质,在于它的 意识 。这种 生命意识 ,也就是 自我 意识,或者灵性。 生命与非生命的界线一直模糊不清。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组成元素与土壤的组成元素一样,甚至与宇宙的组成元素都是一样的。宇宙以人体的方式运作,为啥不行呢?地球以人体的方式运作,为啥不行呢?如果连宇宙、地球都有生命的话,那花花草草,沙粒石头岂不是都有生命 ? 有人也许会问,地球如何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生存? 地球行云布雨、沧海桑田、或日月丽天,或狂风骤雨,或山崩地裂,或飞沙走石,难道不是在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生存吗? 一切皆生命,也就意味着一切皆有意识。 2005 年 7 月 7 日 出版的《 Nature 》 杂志发表一篇怪怪的短文 《 智性宇宙 》,似乎就是这个意思。看来,科学的先驱《 Nature 》也开始崇拜自然了啊。 二、意识 意识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这一概念主要是人的意识。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意识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 是人类对意识的模拟。 1 、 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 唯心主义哲学 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的荀子提出 形具而神生 ,范缜主张 形质神用 。《黄帝内经》则认为形神毕具,乃成为人。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 笛卡尔 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 二元论 ; 巴克莱 主张 存在就是被感知 ,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 霍布斯 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辨的形式阐发了意识的能动性问题;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作出了 辩证唯物主义 的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 知觉 、 表象 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具的社会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2 、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 抽象思维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 、 丘脑 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 丘觉 ,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可以自由合成发放或被样本点亮,样本点亮丘觉,丘觉发放意思产生意识。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 后天 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无限广泛,样本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样本与丘觉通过学习建立的意义对应关系就是联结,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丘觉、样本、联结是产生意识必需的三个条件,丘觉是意识的内核,样本是意识的外壳,联结是点亮的路径,点亮是产生意识的方式。丘觉不是随意发放的,必须由样本点亮。 丘觉是我们通过遗传获得的意思结构,这些意思是丘脑核团的神经元本身蕴含的,并能够被样本点亮发放出来。丘觉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当被点亮意思才能发放出来,形成意识。丘觉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丘觉具有遗传性和联结性,丘觉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意识的性质。如果将丘脑简单比作彩灯,彩灯的颜色如同丘觉的意义,电力如同能量,彩灯通电发出彩色光线,丘觉在能量支持下发放意义,样本不但是意识的符号,而且还起到开关丘觉的作用。 三、潜意识 潜意识(心理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 一般意识 之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 意识 的一种思想。又称 右脑意识 、 宇宙意识 ,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 祖先脑 。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 潜力 ,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 宇宙法则 ,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潜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 心灵感应 等超感官知觉( ESP ,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能力也将一一出现。 每一个人都具备潜意识的存在。潜意识的发现始自 催眠术 。现代催眠术的原始型态是奥地利 维也纳 的医师梅斯梅尔所创立。但是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潜在意识学说的人,是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又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 然而,佛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卡尔 荣格全盘否定了佛洛伊德的理论基石。主张的潜意识大部分是与个人经验及性本能无关的「集体潜意识」。荣格理论中的潜意识包括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是由曾被意识了但又被压抑或忘却的、或最初不够生动,不能引起有意识印象的内容构成的。理解集体潜意识就理解了同各理论的最核心部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不仅全部人类历史的各个片断能在极其潜意识中找到,而且进化为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或动物祖先的踪迹也能在集体潜意识中发现。既然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或一直都具有的共同经验,那么 集体潜意识对于一切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出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这些印在人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种时期被称为 种族的记忆 、 原始意象 或更通常称为原型。原型可以解释为一种对世界的某些方面做出反应的先天倾向。正如眼睛和耳朵的进化能对环境的某些方面反应极为敏捷一样,所以人脑的进化也同样是个人对他或她所接触到的无数的世世代代以来反复经历的某类经验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对于无论哪种普遍的、每一代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经历的经验来说,都存在着一种原型。 客观说来,荣格是一个有较大包容量的学者,他对神话、宗教、神秘哲学与现象的广泛接触,也许是品味使然,但多少亦反映了一个科学研究者的包容度,而这也使他发现,他自身经验与病人梦中或幻想中出现的象徵,与古老神话或宗教中的象徵极为类似,这些心灵的产物并非得之於个人的过去经验,而很可能是来自人类祖先共同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集体潜意识。 他虽也同意个人潜意识的存在,但却认为集体潜意识的比重远大于个人潜意识。 荣格对任何可提供他了解人类心灵之秘密的东西,譬如炼金术、不明飞行物、超心理学、鬼魂等都有兴趣,也都乐於发表意见,这是他一贯的立场:容忍的态度与表达的合理性。他对东方的宗教与哲学,譬如佛教、禅宗、印度文化、易经、老子、孔子等也都有过不少接触,他接触这些东西,也许是为了证明其学说,把太极图和十字架等量齐观,认为是具有相同含意的原型,这也使得他的学说在和佛洛伊德相较之下,具有某些东方色彩,也就是齐物与包容的色彩,而佛洛伊德的差别眼与克服则是相当西方的。 四、灵魂 谈到意识,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灵魂。各个古民族,都相信有灵魂存在,灵魂是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东西,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许多宗教、哲学、社会学等均承认灵魂存在,近世哲学出现现象论、现实论、唯物论等学说,则大抵反对灵魂存在而否定其为实有。 灵魂学说在宗教界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最为著名的古书如周易学,各宗教界的明文经典所阐述的生物灵魂,鬼魂,神仙等,都已经记载了可能是人类灵魂的潜在现象。而灵魂的存在与否要用大量的科学实践去探讨,分析,总结才能下结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大量的科学数据证明灵魂的存在,也没有注意到研究灵魂对于人类科学发展的影响,除了一些心理学家之外,很少有科学家去总结和研究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真实存在的潜在奇异现象。甚是奇怪啊。 五、荣格现代灵魂研究的先行者 荣格相信灵魂存在,但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神秘主义」者。在《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一文里,他跟二十二岁时一样,假设「灵魂」是存在的,但此时,他已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认为「灵魂」可能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他说:「 把心灵动向低估成腺体活动现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脑的分泌物,如此一来,我们所得到的便成为一种没有心灵的心理学 」。唯物科学认为心灵只是完全依附於肉体的附带现象,但唯物科学却无法解释一堆分子、原子如何产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意识、思想、情绪,那么「我们自然可从另一个角度去推论与假设」,有一无形体的存在,它「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体之固定特性,经由「遗传」而铭印于吾人心中,它先于个人意识而存在,也不是个人意识所轻易能觉察的,这种与个人比起来几乎是「不朽的物体:永恒的经验」,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灵魂」,但荣格则将之称为「集体潜意谐」或「客体的精神」( objective psyche )。 荣格是如此领先于他的时代,以至于今天人们也只能逐渐地追赶他的种种发现! 西方享有盛誉的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以及伊里斯性学领域的专家、英国著名传纪作家温森特布罗姆著《荣格:人与神化》记载荣格:每当他谈到灵魂的时候,他总是对此深信不疑在他看来,灵魂是非物质形式的,超过时间和空间的但尚未被科学地了解和研究;对梦游症,催眠术以及魂灵显现(招魂术)的研究是认知灵魂的有效途径。因此荣格认为,招魂术在其实质上并不神秘,而是一种未知的精神现象,需要用适当的科学方法来加以观察、探究。 又如《 灵魂学 》 一书介绍:在苏联, 1924 年苏联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组建了苏联灵魂研究委员会,非属于国际灵魂研究会。后来,灵魂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研究即告中断。只是在 1959 年以后,美国已成功地在水下核潜艇和陆地之间实行了思维传感,苏联才恢复了这方面的研究。;英国灵魂研究会会员册上列有许多在科学、学术、文学和政治领域做出成绩,致使其声名远扬的男性和女性。会员中,有 11 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好几名皇家学会会员。不列颠科学促进会的 8 名主席都是灵魂研究会的成员,其中 4 人还当过灵魂研究会主席。许多著名的灵魂研究会会员的名字都列入了《国家传记词典》。他们对灵魂学研究的看法可以用曾经当过英国首相的 W E 格拉德斯通的下面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世界上正在做的最重要的工作简单是至为重要的。;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招收灵魂学的研究生。 五、小结:传承千古,挥之不去的灵魂 对于生命研究来说,灵魂是个扑朔迷离,纠缠不清,招之不来,挥之不去的千古话题。各民族的祖先都留下来丰富的灵魂学说,现代科学昌盛以来,意识否定了灵魂,没想到灵魂又以潜意识的形式冒了出来,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不得不佩服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伟大,他相信灵魂的存在,但为了与时俱进,不被打入迷信行列,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 集体潜意识,来表达这个东西。利用集体潜意识可以很容易解释 女孩变蛇娃 现象返祖而已。阴差阳错,她的集体潜意识中有关蛇的那点经验显现了,所以举止如蛇。这种解释显然比所谓的蛇精附体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 现在,有人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甚至有人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即脑电波,人死后有部分脑电波离开了肉体,游荡于虚空之中。也有人认为灵魂是一种可以穿越障碍的暗物质。无论正确与否,这些说法都可以解释一些奇异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19 世纪中叶时,美国已经开始将灵魂学视为一种运动,后来急速向西欧传播开来。 对于灵魂学研究,英国前首相 W E 格拉德斯通认为:这是世界上正在做的最重要的工作简单是至为重要的。;更令人吃惊的是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招收灵魂学的研究生。 最后,本文以《灵魂学》一书第一卷的标题结束: 灵魂不是鬼,而是我们的生命象征。 参考资料: 王溢嘉 荣格心理学 1 :科学与神秘之间   周诗淳 有关对集体无意识(潜意识)学说的认识 延伸阅读: 灵魂纠缠:人兽之变,相差几何? 没有灵魂的人 武夷山: Timothy Ferris的著作《心智的天空》 武夷山: 《 智性宇宙 》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1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缘差找找自己的原因
dplin2000 2009-11-8 09:31
人缘差找找自己的原因 从心理学就角度上来说,我们对于外部人和事的看法是受自己潜意识决定的,你讨厌一个人其实和那个人是无关的,与自己有关,我们可以从自己内部找原因。下面几种方法教你正确对待自己:一、学会看清自己。人生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如果在做选择之前先清理一下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之路会平坦些,心灵也会多几分快乐和宁静。二、善用补偿。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某些方面遭遇挫折后,不要灰心丧气,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好人追求来代替,为自己开辟一块新天地。三、学会承受,是与自己想出好的一个前提。只要还有最后一丝希望,就要学会站起来承受,不被外在的的东西打败!
个人分类: 社会感想|2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潜意识如何为科研服务?
chrujun 2009-10-21 13:44
潜意识【1】在科研中的作用一直被认为是很神秘,无法捉摸的规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2】。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 被认为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出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 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启示,一早醒来就能写下很多其他人花毕生精力也无法发现和证明的公式【3】。因此,潜意识对科学家来说,就像上帝之手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助科学家一下,让科学家一下子就有了伟大的发现。但潜意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挥作用? 在什么时候会向科学家伸出上帝之手? 成了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海明在《你和你的研究》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他的答案【4】。 如果你日复一日,天长日久地献身于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不干其它事情,它就专门为你的问题工作。因此,当你某天早晨或下午醒来的时候,你有了答案。对于那些不专注于他们当前问题的人,潜意识就在其它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不会带来重要结论。 海明讲到,然后对有志从事科研的人提出了他的建议: 因此你要一直思考你的问题,让你的潜意识一直为你的问题工作,然后你可以安心睡觉,并且在早晨免费得到答案。 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在干什么? 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每天在干什么? 我们就会发现,海明对潜意识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上帝之手发挥作用,你必须每天时时刻刻专注于你的科学问题,不要想其它问题,直到你得到上帝之手帮助为止。 注:海明的讲话是我英文翻译过来,意思可能出入。原文与翻译如下: If you are deeply immersed and committed to a topic, day after day after day, your subconscious has nothing to do but work on your problem. And so you wake up one morning, or on some afternoon, and there's the answer. For those who don't get committed to their current problem, the subconscious goofs off on other things and doesn't produce the big result. 如果你日复一日,天长日久地献身于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不干其它事情,它就专门为你的问题工作。因此,当你某天早晨或下午醒来的时候,你有了答案。对于那些不专注于他们当前问题的人,潜意识就在其它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不会带来重要结论。 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 Keep your subconscious starved so it has to work on your problem, so you can sleep peacefully and get the answer in the morning, free. 因此你要一直思考你的问题,让你的潜意识一直为你的问题工作,然后你可以安心睡觉,并且在早晨免费得到答案。 参考连接: 【1】 潜意识:http://baike.baidu.com/view/19944.htm 【2】 门捷列夫:http://baike.baidu.com/view/4476.htm 【3】 拉马努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356.htm 【4】 Richard Hamming, You and you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net.cn/blog/admin/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1330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