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曼德拉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曼德拉

相关日志

曼德拉的自省
jlpemail 2017-6-2 10:01
在自传《long walk to freedom》中,曼德拉回忆过一段打麻雀的旧事。其中,有一固定搭配aim....at.,是英文摘要中经常使用的。含义和曼德拉的句子略有差异。曼德拉的句子是One day,I was on the front lown of the property and aimed the gun at a sparraw perched high in a tree. 朋友阿瑟的妻子,注视着曼德拉,开玩笑说,他不会击中目标的。话音未落,麻雀就从树上掉下来。曼德拉得意洋洋,脸朝着她,还没有来得及骄傲地发话,就看到朋友之子,五岁的保罗眼泪汪汪地责问曼德拉:戴维,您为何要杀死那只可怜的小鸟?他妈妈会伤心的。 曼德拉的感觉,瞬间由自豪转换为羞愧。他写:我觉得,小男孩远比我有人性。(固定搭配的故事之一)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植物学生要励志-3-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
livingfossil 2014-9-19 05:06
古植物学生要励志-3 被关押 27 年的反种族隔离斗士 — 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 1918—2013 ) 有人问: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甘愿忍受孤独和寂寞吗?我以为,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尽管如此,但我相信拥有“ fortitude ”的人会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乐观向前。所以,我愿意向青年朋友介绍左宗棠( 1812--1885 )、彭真( 1902--1997 )和纳尔逊·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反种族隔离( anti-apartheid ) 斗士,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尊重和敬仰。 一、家庭背景 纳尔逊·曼德拉的曾祖父是: Ngubengcuka(born c.1790 — 10 Aug 1830) 。 纳尔逊·曼德拉的父亲是: Gadla Henry Mphakanyiswa (born ca. 1880, died ca. 1928) 。 纳尔逊·曼德拉的母亲是: Noqaphi Nosekeni (?—died 1968) 。 以下英文引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lson_Mandela Mandela was born on 18 July 1918 in the village of Mvezo in Umtata ,then a part of South Africa's Cape Province .Given the forename Rolihlahla, a Xhosa term colloquially meaningtroublemaker, in later years he became known by his clan name,Madiba. His patrilineal great-grandfather, Ngubengcuka ,was ruler of the Thembu people in the TranskeianTerritories of South Africa's modern Eastern Cape province. One of this king's sons, named Mandela, became Nelson's grandfather and the source of his surname. Because Mandela was only the king's child by a wife of the Ixhiba clan ,a so-called Left-Hand House, the descendants of his cadet branch of the royal family were morganatic , ineligible to inherit the throne but recognised as hereditary royal councillors. His father, Gadla Henry Mphakanyiswa, was a local chief and councillor to the monarch; he had been appointed to the position in 1915, after his predecessor was accused of corruption by a governing white magistrate. In 1926, Gadla, too, was sacked for corruption, but Nelson was told that he had lost his job for standing up to the magistrate's unreasonable demands. A devotee of the god Qamata ,Gadla was a polygamist ,having four wives, four sons and nine daughters, who lived in different villages. Nelson's mother was Gadla's third wife, Nosekeni Fanny, who was daughter of Nkedama of the Right Hand House and a member of the amaMpemvu clan of Xhosa. 以下两段中文引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B3%E5%B0%94%E9%80%8A%C2%B7%E6%9B%BC%E5%BE%B7%E6%8B%89 曼德拉是 騰布王朝 ( Thembu ) 非長子家族 的一員,其統治 南非 開普省 的 特蘭斯凱地區 。他出生於 牡韋佐 ,一個坐落於特蘭斯凱首府 乌姆塔塔 一帶的小村莊。他的父系曾祖父 努班庫卡 ( Ngubengcuka ,逝於 ?? 1832 年),以 國王 ( Inkosi Enkhulu )之姿統治著騰布人。國王其中一個兒子名為曼德拉,成了納爾遜的祖父,也是他的 姓氏 的由來。然而由於他的母親來自於伊克斯伊巴家族( Ixhiba ,所謂的「左方王室」),因此依照傳統,他的後裔並沒有資格繼承騰布的王位。 曼德拉的父親葛德拉·漢瑞·孟伐肯伊斯瓦( Gadla Henry Mphakanyiswa ),在牡韋佐城鎮擔任部落 酋長 。然而,由於與殖民當局之間的格格不入,他們奪去了孟伐肯伊斯瓦的地位,並將他的家族移至庫努。儘管如此,孟伐肯伊斯瓦仍然是國王的 樞密院 的一員,擔任瓊金塔巴·達林岱波( Jongintaba Dalindyebo )登上騰布王位的要角。 二、被关押 27 年的反种族隔离斗士 1962 年,纳尔逊·曼德拉因为开展反对种族隔离斗争被捕入狱,开始了长达 27 年的监狱生涯。 1964—1982 年,曼德拉被关押在罗本岛( Robben Island )的秘密监狱长达 18 年之久。 1982—1988 年,曼德拉被关押在 Pollsmoor 监狱。 1988—1990 年,曼德拉被关押在 Victor Verster 监狱,然后获释。 1993 年,曼德拉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4 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 2013 年,曼德拉病逝,享年 95 岁。 (孙启高 2014 年 9 月 18 日整理) 相关阅读 --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lson_Mandel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B3%E5%B0%94%E9%80%8A%C2%B7%E6%9B%BC%E5%BE%B7%E6%8B%89 http://en.wikipedia.org/wiki/Ngubengcuka http://no.wikipedia.org/wiki/Gadla_Henry_Mphakanyisw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ben_Island ================ 古植物学生要励志( 1 ) 左宗棠命士兵抬着他的棺材打仗:誓死收复新疆,可歌可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6332.html 2014-9-9 23:17 古植物学生要励志( 2 ) 意志坚强的中国政治家彭真( 1902--1997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7555.html 2014-9-1400:02 古植物学生要励志( 3 ) 反种族隔离斗士 -- 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 1918—20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8951.html 2014-9-19 05:06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Ecosinic 2014-4-12 01:3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013do=blogquickforward=1id=276630 这是我2009年在这里发的一篇博文,今天读来仍然有些意思。温故而知新,故又提到这里。
个人分类: 台海|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dvdscr.mkv/1.73G][英语/中字][美
lcj2212916 2014-2-6 20:56
◎译  名: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曼德拉:漫长自由路 ◎片  名: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 ◎年  代:2013 ◎国  家:美国 / 南非 ◎类  别:剧情 / 传记 / 历史 ◎语  言:英语 ◎格  式:mkv ◎豆瓣评分:6.9/10 from 2,520 users ◎连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字  幕:中字 ◎片 长: 143分钟 ◎上映日期: 2013-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3-11-29(美国) ◎导 演:贾斯汀·查德维克 ◎主 演:伊德里斯·艾尔巴 / 娜奥米·哈里斯 / Mark Elderkin / 格兰特·斯旺比 / Theo Landey / Gys De Villiers ◎剧 情:   出生于1918年的曼德拉是深受全世界人民尊敬的民主斗士与政治家,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他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被南非当局关押了27年( 1962—1990年)。在1994年南非举行的首次民主大选中,曼德拉成功当选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 ,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   电影《漫漫自由路》改编自曼德拉的同名自传,故事将从曼德拉的孩提时代一直讲到他的总统就职演说。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6319586
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种瓜得瓜,爱可以化解一切——向曼德拉致敬!
热度 2 dxk990720 2013-12-18 22:08
种瓜得瓜,爱可以化解一切——向曼德拉致敬! 曼德拉是我的偶像,坚忍、果敢、乐观、博爱、善待孤独是他带给这个世界的精神财富。 最近他走了,满载着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怀念微笑着走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 句中国的经典俗语,用在曼德拉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魂飞西天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在这么短的旅途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如何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们要认真进行思考的。 看看最近几年,从萨达姆、卡扎菲开始,到国内倒台的薄熙来、刘志军,再到刚刚惨遭清洗的张成泽(前几天还位居权贵显要之列(仅次于金正恩的朝鲜二号人物),被誉为朝鲜改革的设计师,几乎一夜之间被剥夺一切,还被审判为“ 天下头号千古逆贼、卖国贼”而惨遭清洗 。。。。。。 “ 耶稣遂对他说, 收刀入鞘 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马太福音26:52)是圣经的铭言用在这些人身上一点都不为过,还是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些曾经的强人,他们的功过是非暂且不表,但是这些人的下场却无不让人唏嘘不已,这些人曾经也算是胸怀大志,热血沸腾的人吧,但是一旦脱离了大爱,把人民当做棋子和工具为自己牟官发财甚至是显示权利淫威时,估计,凄惨的的结局也就离他们不远了。 清洗了张成泽,金正恩就会高枕无忧了吗?我看他目前的日子也不会那么快活,因为已经遭到了来自全世界的质疑和愤慨,为了一己之之利,竟然视别人的生命为草芥,残忍至极!我想他很快就会尝到自己所酿的苦酒了。 与之相反,再来看看曼德拉先生的故事吧:(以下资料,来自于百度)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被誉 为南非的 反 种族隔离 和歧视制度的斗士 。 先看看曼德拉逝世后,人们给他的待遇: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 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2013年12月10日11时起,曼德拉官方追悼会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银行体育馆中举行。 2013年12月11日,曼德拉的遗体将被转移到比勒陀利亚的联邦大厦中陈列三天,供民众瞻仰。 2013年12月11日至13日的每天早晨,曼德拉的棺椁将在比勒陀利亚的主干道上进行巡展,以供人们向他们的国父进行最后的道别。 南非官网公布,将有91个国家元首、政府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曼德拉的追悼会和葬礼。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 李源潮 、美国总统 奥巴马 、英国首相 卡梅伦 、英国王子威廉和查尔斯、法国总统 奥朗德 、加拿大总理哈珀、德国总统高克、意大利总理莱塔、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度总统穆克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布莱尔和布朗等。 2013年12月15日上午,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国葬仪式在曼德拉儿时生活过库努村隆重举行,具体地点是曼德拉的家族墓地。来自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葬礼仪式并讲话,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后一程。 曼德拉五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为了推翻 南 非 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1962—1990年)。最终,从 阶下囚 一跃成为 南非 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南非终身名誉总统。因脸上常带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称之为“微笑大使”。 纳尔逊·曼德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坛上一颗最耀眼的和平主义者。他领导的非国大在结束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 新南非 诞生,标志着 非洲大陆 反帝、反殖、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解放任务胜利完成。最终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 。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 伦敦 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 1994年 12月中旬,非国大第4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会议开幕式在学校体育馆举行,当曼德拉精神焕发、笑盈盈地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台下群众一片欢腾、雀跃,高呼“曼德拉”、“曼德拉”,像一阵阵热浪激荡着整个体育馆,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经久不息。曼德拉频频招手致意,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发表主旨讲话,阐述了新南非政府将以《重建和发展计划》建设南非,解决广大人民所关心的住房、水电、教育、就业等问题。开幕式结束退场时,曼德拉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代表们纷纷争着要与自己爱戴的领袖握一握手,沸腾的场面足足长达半小时之久,晚上他又与代表们欢歌共舞。让我想起了那条标语牌“小平,您好!”我们尊敬的邓小平同志,获得人民真心爱戴也是当之无愧的。 尤其难得可贵的是, 曼德拉让贤举贤的高风亮节,更博得人们广泛赞誉。曼德拉经历铁窗生涯27年,就在他出任总统仅两年时间,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之刻,即毅然决然于1996年12月非国大全国代表大会上辞去非国大主席职务,举荐 姆贝基 担任,为其接任总统作准备。这一举动震惊国内外。此后,曼一直以谦谦长者之风度宣传姆贝基,说“他比我这老头强”。这个举动说明曼德拉的政治诉求是真正为南非每个公民的服务的,意义不亚于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曼德拉招牌式的微笑 曼德拉是一个标志,他代表了历经千辛万苦、南非人民用生命作为代价所换来的政治转型。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扮演了“国父”的角色。 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 诺贝尔和平奖 。2 009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为表彰南非前总统对 和平文化 与自由的贡献,宣告7月18日为“ 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同时推崇的政治家,他的“天下为公”的受到了普世的赞同,无疑这两位伟人的共同之处都是用他们博爱(而不是狭义的民族之情)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这应验了那句俗语:只有你弯下腰来,你才能背负起别人的尊重。 为此, 黄家驹 在1990年专门 创作了一首《 光辉岁月 》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种族歧视的厌恶与憎恨。据说 曼德拉在听到这首歌曲之后,立即找人来翻译了歌词内容,当他听完歌词中的含义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光辉岁月 演唱:Beyond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 在他生命里 彷佛带点唏嘘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 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著期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可否不分肤色的界线 愿这土地里 不分你我高低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 分开每种色彩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著期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1959 次阅读|3 个评论
曼德拉笑傲江湖——名动天下的南非水资源立法与生态水权
hillside 2013-12-15 11:42
由于研究之需,我曾遍览世界各国水法。放眼望去,在各国国家基本法层面的水法中,明确主张生态用水权利的似乎凤毛麟角,而在曼德拉主导之下制定的南非1998年水法就是其中的翘楚,而且正在对其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水资源立法、修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南非作为一个缺水国家,竟有如此巨大的法律勇气在国家水基本法中明确、具体地写入生态环境的用水权利,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部,国土面积为122.1万平方公里,人口4480万人,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南非地处副热带高压带,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475毫米,国土面积中21%为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200毫米;47%属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约200─600毫米。全国的地表径流量为501.1亿立方米,可开采的地下水储量为25亿立方米。南非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全国60%的水资源来自只占国土面积20%的东部沿海地区,全国19个流域中,有7个流域水资源量小于需水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从外流域调水。可以说,南非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的国家,未来的水紧缺状况将更加严峻。在用水中,灌溉用水占总用水的50%。南非的水资源管理和河流骨干工程的管理都由中央政府负责。另外,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土地和水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纠正历史形成的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公正状况是南非水资源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南非现行宪法于1996年通过,并于1997年起分阶段实施。新宪法的签署为平等和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和今后的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石,其中所包含的公正平等和民主自由原则是广大南非人民,尤其是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群众300多年来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主自由解放斗争目标的最高体现。因此,新宪法的诞生被广泛誉为新南非的“出生证书”,标志着“一个新国家的诞生”。 南非新宪法给南非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专业人士不太留意、貌似寻常的南非新水法则给世界树立了榜样、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生态用水保护的潮流。 1994年,曼德拉政府上台后,制订了一系水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1998年颁布的新水法(National Water Act),新水法同1956年首次颁布的水法相比,具有较大的改进,新水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水资源优化和高效使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公平性原则。新水法规定,所有的水资源,不管在水循环系统中从陆地的哪一部位产出,都是南非人民共同的资源共享源,对它们的使用都必须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进行。同时,所有的水资源不管在哪里产出,在法律上的地位都是一致的。个人或组织对于水资源只有使用权,或通过授权获得使用权,而不具有所有权。新水法规定在南非全国建立19个流域管理局(水委员会)负责境内水资源的计划和分配。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水资源的基本储量,以保证在当地及流域汇聚范围内水资源可以长期持续利用。1998年《水法》在序言中规定,“人们认识到水是一种稀有的,且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国有资源”;“人们还认识到水是一种属于全体人民的自然资源,而以往南非的种族歧视的法律和制度妨碍了人们公平公正地得到水,也妨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现在人们承认应由中央政府全面负责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包括公平公正地分配水资源使其得到有效益的利用和分配”。 必须说明,在曼德拉掌权之前,南非政府也十分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南非在近三十年来的生态用水方法研究以及保护方面已取得引人瞩目的发展。南非的科学家在1992年发展出目前国际上比较领先的第四代生态用水评估方法“Building Block Methodology” (BBM) 。自1956年颁布实施《水法》后,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方针和管理制度也发生重大的变革,到1998年,在32年时间内,南非对《水法》共作了24次修订。1997年,南非政府制定了南非国家水政策(NWP),1998年新《水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证所有人都能公平公正的用水。 然而,在生态水权方面,作为国家层面的水资源成文法,南非《水法》可谓世界最强音之一(参看本人文章:Environmental Flows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Enlightment to China.pdf。该论文重在研究欧洲,非洲仅一带而过)。1998年颁布的南非新水法里,明确地把”生态用水需求” (Ecological needs) 放在“人类基本用水需求” (Basic human needs) 之后,位居第二。该法明确规定通过保证河流的水资源储备量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在对全国的河流进行分级,确定其保护目标的基础上,规定河流必须维持的最小流量,包括人的基本需求储备量和生态储备量。生态储备量涉及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并随水资源等级而变化。水资源储备量确定后亦由部长在政府公报上发布通告。 耐人寻味与称道的是,在南非1998年新水法的制定进程中,曼德拉在南非水资源管理机构最高官员的任命上施出了令人叫绝的一手,饱含着曼德拉的深思熟虑。 曼德拉执政以后,选拔的水利部长不是学水利的,而是一个人权律师(Kader Asmsl),曼德拉希望能够从法律上解决南非面临的河流危机等问题。这位律师上任以后,果然不负众望,修改了南非的《水法》,使河流的生态用水得到了法律的保证。 南非新水法的制定吸取了多国家、多方面的智慧…… ,已属公认的全球范围内环境立法的杰作与典范。 在国际河流方面,南非地区长期以来的水冲突通过1995年南非曼德拉政府与12个国家签署水资源合作协议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除此之外,这位律师部长还曾担任世界水坝委员会(WCD)主席,呼吁保持全球河流水体自然生态,与代表大坝业主的国际大坝委员会唱对台戏,遭受建坝热情高涨国家的指责。 据称,世界水坝委员会首先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详细研究了八项有关大型水坝的具体案例,编写了关于印度和中国的国家分析报告,编写了俄国和新独立国家的简要分析文件,编写了关于125个大型水坝的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还就一些社会、环境、经济问题以及水坝的“替代方案”、“管理方法”和“体制安排”编写了17项专题评论报告,并在4个地区性的咨询工作中提交了947项文件和报告。所有这些调查和研究都为完成《水坝与发展报告》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后来一统欧盟国家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欧盟水框架》,特别是生态水权与河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时间上落后于南非新水法。在《欧盟水框架》约束之下制定的德国新水法对于生态用水似乎也无清晰的规定。 附1:南非共和国水法 http://www.mwr.gov.cn/zwzc/zcfg/gwsfgf/200912/t20091209_153037.html 附2: 南非水权发展历程_D_D_特瓦里.caj 附3:世界水坝委员会及其工作简介(注:此工作可能是Kader Asmsl部长精力过剩,关心国际事务,并不见得受到曼德拉安排,但曼德拉抱支持态度是可以肯定的) 世界水坝委员会于1998年2月正式启动,委员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12名成员,包括来自工业界、水坝拥有者、政府和环境团体的代表。该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机构而设立,其成员也是独立的,既不代表机构,也不代表政府,秘书处设在南非的Cape市。同年5月,12位小组成员第一次见面。       “这12个成员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不发达国家的。有政府人员、大学教授、非政府组织人员、专家顾问、医生、公司高层等,他们的观点基本是基于研究结果,但是缺少了水坝建设、使用等相关方的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淡水项目主任马超德告诉《科学新闻》。       从1998年到2000年,世界水坝委员会的委员们对可能存留的大型水坝进行了回顾,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世界123个大坝进行了分析和审核工作。对巴西、挪威、巴基斯坦、南非、泰国、土耳其、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的8个大坝进行了立项研究,并将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以及新成立的中立国家作为研究参考。历时两年半后,一份题为《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报告出炉,并于2000年11月16日在伦敦举行发布会。       报告的发布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报告会当天共有400多人出席发布会现场,包括90余家媒体,同时还有数千人通过世界水坝委员会网站了解会议。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现场进行了发言 。在随后近半个月时间里,秘书处的许多委员和成员们环游世界宣传、介绍他们的工作成果。       “在报告发布后的若干年内,世界银行终止了一些水电项目,对水电项目的贷款也大幅减少。”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廖文根告诉《科学新闻》。 据泰德在《大坝的未来》一书中回顾:2001年,世界银行在给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的回应中曾明确表示,“世界银行共享世界水坝委员会核心评估,并与促进七项优先权的需求相一致。而且世界银行为水资源策略闭门草拟的议案将是世界银行的主要机制,也就是把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和世界银行制定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一体化。”        回忆那一年的发布会,前世界水坝委员会主席、南非国会成员Kader Asmsl说:“世界水坝委员会完成了它的 历史 使命。同日,委员会的工作结束了,它在各处的影响逐渐消失,它的榜样作用将淡化,最终报告可能被束之高阁。”       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报告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与之相关的争论便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它甚至成为了世界水坝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       2001年,世界水坝委员会解散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成立了一个专门推广《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项目小组,简称DDP(Dam Developing Program)。然而事实上DDP的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其实,报告发表后,中国、印度、西班牙、土耳其等一些主要建坝国家都开始抵制报告,也有部分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官员、国家水电协会(IHA)和国际排灌委员会批判它。他们认为由大坝产生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指导方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大坝的建设。       “许多国家认为水坝建设是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不需要来自其他外部组织的干预。同时也出于发展的需要,该报告遭到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马超德告诉《科学新闻》。       “这个报告当时遭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水电协会的反对,许多专家又针对这个报告进一步作了大量的调查评价。”廖文根说。       针对这一报告,世界学术性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于2001年在其成员国中开展了广泛的评估,最终形成了评估报告。国际大坝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目前由81个国家委员会组成,其宗旨是通过相互信息交流,对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和社会现象等问题的研究,促进大坝及其相关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技术进步。       2001年2月16日,当时的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C. V. Varma公开表明对于《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最终立场:“WCD报告对大坝效益的评论失衡且缺乏足够的解释,导致目前反建坝群体要求暂停工程建设,这一意见对发展中国家是致命的;世界水坝委员会建议的项目评价方法过于繁琐,对投资是一个巨大的阻力,需要在不失其本意的情况下进行简化;国际大坝委员会愿意合作,帮助形成适宜的原则,以帮助那些明显需要建设的工程尽快上马,并与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和习惯相一致。”    而国际大坝委员会对于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的公开表态,被广泛地认为是大坝的建设者与反对者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正面交锋。 Kader Asmsl本人在《大坝的未来》一书的序中写道:“到今天,争论的双方没人挑出‘世界水坝委员会的全球回顾’的原则性问题,没人对‘出路’有异议(虽然有人认为现实太痛苦,建议太尖锐)。然而,虽然报告完成了委员会的使命,但是报告没有直言大坝危险的前景。回顾过去并展望将来,我们不得不压抑个人情感。”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曼德拉在永恒里
热度 1 pingguo 2013-12-15 11:35
在自由里与在囚禁中保持一致 在做总统时与做平民时保持一致 在天堂里与在地狱里保持一致 在生与死里保持一致
个人分类: 诗歌|1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纳尔逊•曼德拉所受到的尊敬,看普世价值观
xiaoyanghe 2013-12-12 08:27
受世人所尊敬的曼德拉去世了。全世界,无论是各国(不分社会制度)的政要,还是普通民众(不分种族、性别、年龄、阶层),都对其的去世表示了哀悼。人们都尊敬这位老人,在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时期,他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斗,不惜坐牢十余年。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际,又努力地推动种族和解,为消除种族仇恨而努力。 大家对曼德拉的尊敬,完全就是对公平、正义、人权、自由、和平、民主价值的追崇。这些不就是普世价值观吗? 除此之外,宽容、善良、仁慈、诚信等,也应该是全人类的价值观。 我实在不理解,为何有些御用文人,要一再地否认普世价值观。他们似乎更乐意把公平、人权、自由、民主、和解这些正面的概念推给资本主义制度,而将专制、集权、不自由、禁锢、阶级仇恨这些概念揽给社会主义。 也许就是有了这些人,咱们国家才会有什么“嫖宿幼女罪”这种怪胎;才会有“禁止在节假日期间卖官买官”的规定;才会有“没有退休金也没关系,女的去洗衣服,男的去做园丁”,“雾霾使中国人更团结,更幽默”,“纳税起征点太高就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 各种奇谈怪论。 一味地强调国情、中国特色,只会使我们距离世界越来越远。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蛮和文明——纪念文明斗士曼德拉
热度 4 qyu111 2013-12-9 09:05
南非领袖曼德拉去世了。 4 年前曾经上映了一部讲述曼德拉故事的电影叫《Invictus》(中文名:《成事在人》)。电影里面有一句白人歧视黑人的话:“足球是野蛮人的文明游戏,橄榄球是文明人的野蛮游戏”,意指喜欢踢足球的黑人是野蛮人,而喜欢玩橄榄球的白人是文明人。其实,不管是足球还是橄榄球,所有的体育竞赛都一样,都是文明人的野蛮和野蛮人的文明。 说体育竞赛是文明人的野蛮,因为它是肌肉的、激素的、情绪的、因而是动物的竞争。说体育竞赛是野蛮人的文明,因为它是有规矩、懂尊重、守规则的、因而是文明的游戏。同样的,黑人、白人和世界上其他的人也都一样,既是肌肉的、激素的、情绪的动物人,也是大脑的、自觉的、理智的文明人。 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依赖这个地球上的共同资源,所有的人为了生活的更好都会竞争。当人类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互相欺压和打杀的时候就是野蛮人,当人类懂得了友爱和尊重而能够互相协商和妥协的时候就是文明人。 野蛮来源于竞争,而规则造就了文明。曼德拉,就是一个懂尊重、懂规则,为消灭歧视和争取平等而战的文明斗士。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11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巴马和曼德拉的差别大了去了!
热度 5 黄安年 2013-12-8 10:16
奥巴马和曼德拉的差别大了去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2 月 8 日 发布 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有着非洲裔血统的总统 , 曼德拉则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和曼德拉都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奥巴马高调评价刚刚逝世的曼德拉,并大有和曼德拉一较高下的劲头 , 他的表态真有点以曼德拉自诩的样子。 然而仔细比较 , 两人的差别大了去了! 两人的经历极其不同 , 曼德拉是体制外的政治活动家 , 在狱中度过了整整 27 年 , 而奥巴马则是体制内一帆风顺的政客;曼德拉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名至实归 , 奥巴马的获奖则是挪威诺奖委员会讨好美国的举世罕见的丑闻。 最重要的是 , 曼德拉所以赢得全球赞颂,主要是他的不结盟、非暴力、反歧视思想和主张。奥巴吗哪一条符合曼德拉追随者的条件呢? 1991 年以来的美国政府没有放弃结盟称霸战略 , 而且在亚洲还变本加厉,美国结盟要干什么 ? 他在亚洲太平构筑对画层层包围圈,还声称中国威胁了亚洲太平洋的安全 , 要来“再平衡 ” ,这和曼德拉一致在哪里? 奥巴马上台以来,并没有彻底改变美国军事干涉他国内政的施暴和军事高压路线,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埃及等中东、北非、西亚地区如此 , 在东亚,美国实际上也是东亚紧张局势加剧的源头 , 美国政府的作为适应了称霸世界和军火交易商的需求 , 现在的美国正走向军火库所有、军火库所治、军火库所享的道路。 奥巴马上台后在消除种族歧视问题上左顾右盼没有重大突破。在当今排华趋势抬头的情况下 , 没有看到他有什么令人瞩目的作为,迄今也没有正式为 131 年前美国政府排华法案的正式道歉! 奥巴马夫妇,要亲自参加曼德拉的葬礼,希望奥巴马认真思考怎样走曼德拉的不结盟、非暴力、反歧视道路,真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2215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曼德拉先生的宽恕,看人类进化及道德文明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热度 7 fuxy 2013-12-8 02:37
从曼德拉先生的 宽 恕 ,看 人 类进 化及道德文明 发 展的生物学基 础 傅新元 曾看 过 一个 电 影, 讲 述史前人 类 的不同氏族或种族在相遇 时 ,一定会相互屠 杀 , 直至弱的一方的 灭 亡。我相信, 这 是人 类 早期 进 化的一部分。 现 在已知, 远 古的 尼安德塔人 ( H.neanderthalensis 距今 约40万年前)的 消 亡,大概就是当今 人类 的先祖“智人”的功 劳 。同此,在四川三星堆 发现 的人 类遗 迹,其主人很有可能是被我 们 的祖先所 灭 。人 类 的“相互屠 杀和残暴 ”是真实的 历 史的 过 程。 而此 电 影中“理想化”了一 对不同氏族的, 偶然 相遇的男女青年,逐 渐 跨越氏族 间 的不信任和仇 杀 ,建立 爱 情的“ 罗曼 史籍”。 这或许 是人 类 “文明”起源的一个 艺术 描述或想象。 现代文明的 进程 ,或 许 可以用不同种族,或民族,和随之建立的国家, 以及其中不同背景的个人,群体, 阶级 之 间 的相互理解,信任,减少暴力,进而共存,甚至最终融合的 过 程来描述和衡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明行 为 是 对以往不共戴天的敌 人的 宽 恕。 刚刚 逝世的曼德拉先生,是 现 代文明人的一个象征。 他的作 为 很 简单 ,是放弃仇恨, 选择宽 恕。 这是他个人修养和理智的一个表述,却反映了人类文明进化的一大步。 从生物学的角度, 为什么在大多数同族人被仇恨和屈辱所控制,而曼德拉却选择“宽恕”这一“高贵”的道德行为?而他的宽恕,从人类学的角度,也取得了很好地社会效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英国 进化生物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 于 1976年 出版一书《 自私的基因 》。 自私的基因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可以想象为生命进化中的一个选择和作用的单位。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文明史前的人类行为,也许符合“自私的基因”的选择。 而“宽恕“这一道德,理性和文明的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早在 1871年, 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 The Descent of Man ) 一书里 ,已提出人类道德进化的问题。 但是此问题从来没有如同自然选择的理论为人重视。 自然选择是所有生命演化都会遵循的现象。而道德的进化,似乎是人类演化的特有现象 (虽然某些高等动物或有简单的,本能的“道德“或行为规范)。 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及心理科学的进展, 或许我们可以开始探究 人类是如何进化出“宽恕”以及和道德相关的分子遗传机制? 从曼德拉先生现在被全世界文明社会所赞赏的事实来看,“宽恕”以及有关的道德行为应该有普遍的人类生物学的基础。 文明进化有其生物学基础,这也是人类必有共同的文明价值根本原因,也是人类文明将最终普及,道德和理性的明灯将照亮人类社会所有角落的信心所在。 谨以此短文纪念曼德拉先生。 (Pictures were taken from internetfor non-profit purpose)
6102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眼中的曼德拉
热度 2 aejj 2013-12-7 09:45
我第一次知道曼德拉当然是小时候听新闻联播。直到现在提到他我的第一印象依然是从小在国际新闻时段里听到的“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声音(小时候是新闻联播最后五分钟的铁杆粉丝,前面的内容就暂且不提了 … )。他的名字和“侯赛因”,“阿拉法特”,“叶利钦”,“阿萨德”,“西哈努克”等等名字构成了我小时候对电视除了动画片之外的最早印象,不管他们算不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的名字肯定是我的老朋友。后来逐渐长大,我逐渐对这些“老朋友”有越来越多的了解,“老朋友”也一个个不是下台就是故去。我尤其对他们去世的新闻特别敏感,有时候因为对他们有一些了解的原因,也竟然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感情。我依然记得阿拉法特离世的时候是我一个期中考的第二天,我跟当时(早恋的)女朋友说今天我很难过,因为“蓝天下少了个战士”。 如今,小时候印象深刻的名字基本都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他们大多已经离世。有一些人当然是值得人铭记的(比如阿拉法特),而有些人直到我长大才知道原来留下的是恶名(比如阿萨德)。而只有曼德拉一直活着,而且随着我对他的了解,对他的佩服也与日俱增。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平庸的社会里,能称的上是“伟人”的人越来越少,而曼德拉肯定算是一个。人们对他的敬意当然也因为他的功成身退和高寿而有增无减。以至于他几乎成了今天极少数不论从国家领导、体坛精英到很多普通民众都爱戴甚至敬奉的精神偶像。 我想曼德拉有这样的地位当之无愧。他最伟大的贡献当然在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首先当然在于他的宽容。我以前觉得宽容好像也不算一个太难的品质。但是越细想曼德拉那样的宽容,就越觉得它的不可思议。他的宽容不仅仅在于饶恕了几乎毁掉他近三十年自由的敌人和对手(这本身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还在于试图以一己之力让被压迫了那么久的本族群也放弃仇恨来一起原谅!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曼德拉一定不会不清楚点了火的群体力量会很轻易地把任何对他们哪怕皱一下眉头的个人轻易地碾碎,曼德拉以最显眼的方式主动夹在两个风吹草动就也许会血战到底的群体之间,一旦有任何的不测发生,他几乎肯定就是第一个被疯狂的人群瞄准的靶子(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实在是数不胜数)。这时候的宽容已经远远不是个人的胸怀问题了,而是超凡的勇气和智慧了:这是需要对各种势力的观察和把握有多么的精到,对自己的眼光和选择有多么的自信才能到达的境界。古往今来,也许只有几个名声最显赫的政治家才能与之比肩。看看他们的命运便也知道曼德拉冒着多大个人生命和民族的危险:林肯还算是幸运(当然还是和曼德拉不能比),虽然最终牺牲但是血没有白留。与巴勒斯坦言和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平还只开了个头便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之下,而之后的巴以和平便瞬间崩盘。以色列从此便只有强人(比如沙龙)或狡诈之徒(比如内塔尼亚胡)当政,奈何勇猛与智慧兼备的阿拉法特也只有被生生困在私宅里耗死(甚至有可能是害死的),换了一个表面上平和实际软弱且无谋的阿巴斯。巴以到今天也一直在流血和以暴易暴的死循环中。 回到曼德拉。国家内战在他的大智慧和勇气下得以避免,现代国家体制得以在一个之前仅以部落和种族隔离制为主的国家内那么短的时间内基本成型。曼德拉众望所归,当选总统但仅一届之后便功成告退。古往今来真正众望所归、且自己完全有能力把权利握下去,而且其他人和他自己都知道他是再符合这个最高权力资格不过的人选,在这个时候却卸甲归田的政治家也许只有像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这样的极少数人。前面所说的品格几乎已经是一个超凡政治家的典型。而这样完全不出于外界原因、在权利和荣耀之巅而功成身退,要求的几乎是超人的清醒和情操(想想我小时候连当个班委都得瑟的不得了,差距真是天生地下)。古今贤者当政当到老死的例子也很多(当然古代的一些“贤君”们不退位,确实也由不得他们),一个还算不错的政治家拿到大权甚至无限权力之后祸国殃民的例子太多,但大位一直坐下去下去搞得还不错的例子也不少(现成的例子也许普京算一个?)。像曼德拉这样在权利和荣耀的顶峰完全出于主动的隐退,实在要有对整个国家和历史的大眼光和胸襟——看看华盛顿为后面两百年的美国留下的遗产。 而在现实的世界中,大多数政治家哪怕只要有曼德拉的一种品质,这个世界也许都会太平很多。政治一向是唤醒人的恶的天性的最佳温床。而恶一旦被唤醒,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以暴制暴,不惜先下手为强把任何可能对自己有威胁的力量提前铲除。两千年前古罗马的史学家塔西陀就已经面对他的祖国残酷的现实,而教导后人要逃离这个恶的循环。近代大哲霍布斯已悲观地不求改变人性的这般现实,而寻思设计一大国家权威以为社会设立一个超越个人算计的稳定底线。而作为个人的政治家,能做到像马基雅维利所倡导的那样能在行动上不惜以一切手腕达到自己所定义的那个正义,便已经是很多政治家所渴望不可及的了(当然马基雅维利本人所怀的对人类的悲悯,大多数政客也远远达不到)。而到今天,人们依然重复着一直就有的恶的循环。一国之变迁如果能避免今天埃及那样的乱局便已经阿弥陀佛。而像奥巴马那样哪怕只是从地球另一端的外国撤出本国军队便都可以被授予诺贝尔奖。曼德拉那样的人物更是早已成为一个活着的传奇。 晚年的曼德拉是真正的宠辱不惊。经历苦难的人大多或愤懑或消极避世(关于牢狱之灾的经历和所能在人身上产生的后果,一个生动的刻画当然是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而荣誉和权利可以让无数原本异常出色的政治家在老迈之时走向昏庸甚至荒唐。对于曼德拉,我记得有一次南非国会里所有的议员竟在会场内为他载歌载舞以表达他们对曼德拉的敬意,而曼德拉只是微笑地坐在当中默默地欣赏。不管是27年的牢狱,还是后来无数的光环和荣誉,似乎完全没有在他的心灵甚至身体上留下任何的痕迹。他身心的强健和稳定可见一般。他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三年前的南非世界杯。因为曾孙女去世他只是出席了世界杯闭幕式,然而不论在曾孙女的丧礼上还是在闭幕式上,身体的柔弱、亲人离世或是举国的狂欢都似乎没有影响他内心的超然。 记得与阿拉法特和拉宾因为对中东和平的贡献而同获诺贝尔奖的佩雷斯曾经在一个演讲中痛苦地对台下的年轻人说,不要学我们这一代,忘掉我们这一代的愚蠢,你们这一代要重新开始。要不是那两颗罪恶的突然夺走拉宾生命的萨姆弹,也许他们三人苦心缔造的和平的种子已经能开花结果,而如今,前两人都早已非正常死亡,佩雷斯纵然90岁依然不离开政坛,可也连以色列本国的政治气候都左右不了。曼德拉的成就当然也不完全依靠他一己之力(比如一个同样不凡的人物是同样识时务有魄力的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他亲自签署了释放曼德拉的命令并且下台),但是他的人格和成功鼓舞着无数在21世纪依然生活在战乱和政治的愚蠢和血腥中的人们,让他们还没有丧失希望。 曼德拉当成为后世人们心中的光明和楷模。
个人分类: 读人|4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曼德拉的伟大之处
热度 5 lin602 2013-12-6 22:34
曼德拉走了,世界追悼他。 走在不少国家及城市的大街上,看到不少当地民族英雄的雕像,他们手里拿着剑、骑着马,这是民族英雄。他们可能征服过其他民族,可能打败其他民族解决了自己的国家与人民。 不少伟人都有这个壮举:征服、斗争与统治。 曼德拉伟大之处,他的口号不是:打倒白人!黑人将白人打翻在地让其永不翻身!白人与黑人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曼德拉的理念:白人与黑人应该平等,都是平等的公民,和平甚至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具体原话是什么我没有去搜索,但他的思想内涵让我对他尊重。 曼德拉不是播阶级与民族仇恨的种子,而是给大家和平共处的橄榄枝。 看看我们当今的世界,安倍又开始慢慢发展军国主义,大国支持小国中的二派或几派互相战争,大国可以选择性地对小国以打与亲,恐怖集团以平民为对象进行报复。 曼德拉伟大,但这种理念要成为全人类的准则,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爱是永恒的!爱让人们追悼与怀念!这种爱也让其伟大与永存。
4880 次阅读|7 个评论
向曼德拉先生致敬-2013
lincystar 2013-12-6 20:41
今日,曼德拉先生逝世,致敬,走好!又一个伟人离我们而去了! 曼德拉先生是我很尊敬的几位伟人之一:华盛顿,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周恩来。 拉斯维加斯以赌场(Casino)闻名世界,其中有个赌场叫Mandelay Bay,不知道是否和曼德拉先生有关。 第二,第一次在美国过曼德拉国际日节日,放假。 曼德拉的自传。我看过曼德拉的电影,自己从Clark County图书馆,借的CD。看的泪流满面。 1. The greatest glory in living lie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 最大的荣耀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到后总能站起来。 2. 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 在事情未完成之前,一切都看似不可能。 3.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which you can use to change the world. 教育是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4. After climbing a great hill, one only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more hills to climb. 登上高峰后,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山峰要翻越。 5. If you want to make peace with your enemy, you have to work with your enemy. Then he becomes your partner. 若想与敌和平共处,就要与敌并肩作战。敌亦将为友。 6. I learned that courage was not the absence of fear, but the triumph over it. The brave man is not he who does not feel afraid, but he who conquers that fear. 我懂得了,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恐惧。勇者不是感觉不到害怕的人,而是克服自身恐惧的人。 7. A nation should not be judged by how it treats its highest citizens but its lowest ones. 评判一个国家不应看它如何对待地位最高的民众,而是看它如何对待穷人或一无所有的人。 8. No one is born hating another person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is skin, or his background, or his religion. People must learn to hate, and if they can learn to hate, 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 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to the human heart than its opposite. 没有人生来就因为皮肤颜色、出生地或宗教信仰去恨另一个人。恨需要学习,既然人们能够学会恨,那么同样可以教会他们爱。爱比恨更容易走进人类的内心。 9. 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 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10. As I walked out the door toward the gate that would lead to my freedom, I knew if I didn't leave my bitterness and hatred behind, I'd still be in prison.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明了: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伟大的人
热度 14 mdzhao 2013-12-6 16:46
今天早上看到曼德拉去世的新闻的时候,就想着要抽空写一篇博文,虽然对曼德拉的生平和事迹其实我知道的并不多,不过 ,他能做到既反对白人种族统,也反对黑人专制,为促进种族和解,带领南非和平转型,他不恋权力,在巅峰时刻主动让位放权,作为一个政治家实在是非常难得的。而他在当选南非总统后还实现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和解,实在是需要有大爱和大智慧的,无论如何,他称得上一个伟大的人。 但今天却一直在忙忙叨叨,上午开了一个超级无聊不过也算得非常温馨的会,下午便忙着处理压下来的事情,直到现在才告一段落,便想完成这个博文,不过突然发现不知道写什么好了。科网上好像没多少人关心这个事情,而网络和媒体已经有各种各样对曼德拉的报道和介绍了。所以,想想算了,就算是记录下自己的一个心情吧,胡乱敲打几个字作为给自己的一个交代。看了看曼德拉去世后各界人士的反应,从奥巴马的讲 话,到各国的哀悼活动, 可以 看出人们对他的尊敬是发自心里的。其实奥巴马说的话还是让我很有点感动的:“我们再也看不到曼德拉这样的人了,因此我们有责任竭尽全力追寻他的榜样,以爱而非恨来做出决定,永远不要因为人微言轻而忽略我们有可能带来的改变,努力创造一个值得曼德拉牺牲的未来。”
个人分类: 其他|2668 次阅读|31 个评论
铁窗中成长起来的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
黄安年 2013-12-6 16:45
铁窗中成长起来的南非黑人领袖 — 曼德拉 黄安年推荐《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2 月 6 日 发布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 1918.7.18 —2013.12.05 ) , 是新南非第一位总统 , 当代不结盟、非暴力运动斗士、非洲之子。他的逝世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和哀悼,是因为在这里和平与发展大潮中 , 他是一面旗帜。他不搞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他主张用不结盟和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南非国内严重的种族冲突 , 从而产生了一个新南非 , 也影响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潮流。 这里发布的是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主编的《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中《铁窗中成长起来的南非黑人领袖 — 曼德拉》一文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的影印件,共5页。 1, 2, 3, 4, 5,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敬曼德拉先生,这个神一样的男人!
热度 48 张海霞 2013-12-6 16:16
狂奔到机场,在休息室里坐定,电视里传来哀乐,是曼德拉先生逝世了!祖马总统那悲伤的表情,也催下了我的泪,敬爱的曼德拉先生,您走好,在遥远的中国,我们向您致敬! 致敬曼德拉,致敬这个神一样的男人,这个人类灵魂的导师,他的执着和坚强,他的正义和善良,他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让世界上不分肤色、不分民族、不分宗教的每一个人都敬仰您! 敬爱的曼德拉先生,您走好!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生平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 特兰斯凯 ,先后获 南非大学 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 律师 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 书记 、 主席 。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 总统 ,被尊称为南非 国父 。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 种族隔离 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 诺贝尔和平奖 。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当地时间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去世。百科带你回顾这位伟人的一生。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13910 次阅读|37 个评论
曼德拉不死
jiangming800403 2013-12-6 15:29
曼德拉不死 参见: 非洲“三圣”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祭曼德拉:自由的战士和最后的世界领袖
张能立 2013-12-6 13:54
作为一个备受尊敬的民族精神领袖和南非国家和解统一的象征,作为最后一位享有世界性声誉的著名政治领袖,南非国父、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牵动着全球公众的目光。人们都在为一个失去曼德拉的世界慢慢调整心理。 民主斗士曼德拉 曼德拉成长、斗争和领导的国家位居非洲大陆最南端,毗邻好望角,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之后,南非逐步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强国,并成为区域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历史上,它也曾一度是世界上种族制度最多的国家。恶劣的环境迫使他们奋起反抗,积极开展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非洲人国民大会正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中,逐步成长为深受底层民众拥戴的黑人解放组织和推动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实现民族和解的主要政治力量。 作为非国大的领袖,曼德拉出生在贵族家庭,他自愿放弃了继承部族酋长的机会,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黑人解放事业,与白人种族主义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他身系牢狱27年,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他早已成为一个历史传奇,将个人命运与非国大在南非的反种族主义斗争始终紧紧连在一起,写进了民族与国家的灵魂。 曼德拉的影响早已走出国界,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受到各国政要和民众持续不断的声援和营救,曼德拉最终在1990年2月获释,1991年7月众望所归当选为非国大领袖,从此主导了与国民党领导下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进行斗争,推动政治解决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进程。其中有标志意义的是,南非新宪法于1997年开始分阶段实施,确立了公民权利法案、三权分立制度、联邦制政府管理体制、多党制等重大原则和制度,为实现种族平等、保障民主和自由、促进国家发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基石。 虽然曼德拉隐退已久,但仍然被视为国家的精神领袖和种族团结的象征,这与曼德拉一生的主要三大历史功绩密不可分:一是卓越领导了南非黑人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改变战略和策略,取得了针对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斗争的伟大胜利;二是团结各大政治派别和南非人民,实现由白人政权向多种族联合政权的平稳过渡,领导缔造了新自由南非,推动国家建立民主制度,结束了黑人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提高了黑人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三是在新的国家诞生后,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奉行和解、稳定、发展的政策,妥善处理种族矛盾,全面推行社会变革,实施“重建与发展计划”、奠定了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我们凝视曼德拉的生平,不得不慨叹——在南非这样一个国家成功实现民主转型和政治的和平过渡,在过渡期和全面实行新的国家制度后,民主选举顺利进行,社会没有发生动荡,国家持续走向稳定、发展和繁荣,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提高,区域和世界影响不断扩大。这值得全世界人民特别是那些具有相似国情的国家人民的深思。 在滚滚历史潮流激荡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启示。 曾几何时,南非国民党曾执掌国家政权长达40余年,但形势比人强,在人民的民主诉求不断高涨和世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向人民低头,而不是制造“历史决定说”来维护和谋求永远执政,是南非国民党的一项明智决策和历史性贡献。 历史创造英雄,英雄也创造历史,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真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政治人物都会顺应历史和形势发展要求,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抱着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精神,自我改变,推动变革,而不是留恋个人权位,执着地维护其所在利益集团的狭隘既得利益。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作为一个政治家,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必将因在重要历史时刻所做的正确决定而永受世人尊重。他和国父曼德拉一起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表彰,就是世界人民对其个人成就充分肯定的表现。 成功实现国家的重大政治转型和政权的和平过渡,社会和解和政治改革是必由之路,不同政治势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政治妥协是关键。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三个启示 。 南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所作的政治转型,使得其成为世界上完成和平过渡的标志性国家。在南非黑人争取解放的历史过程中,非洲人国民大会放弃武装斗争,执政的国民党放弃永保政权的幻想,其他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此时刻保持团结,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妥协,是新自由南非诞生并完成和平过渡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在宪政和法治基础上的民主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确保国家和社会稳如磐石,经受社会和政治动荡的风险和考验。这是我们得到的第四个启示 。 南非和平过渡期间和新自由南非成立后,及时制定临时宪法和新宪法,并颁布施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宪政和法治原则,是确保政治顺利转型、国家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要素。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说失去国家根本大法的约束和法治的效力后还能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保证国民的安全感。 保障民权和自由平等是大势所趋、历史所向,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这一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五个启示 。 南非在国民党之下就把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也曾将非国大、南非共产党等党派定为非法组织,并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但这一切都最终灰飞烟灭,归入尘土,就在昭示着一个颠簸不破的社会基本法则:灭人欲,天理就无法永存,只有顺乎人心人望,才是人间正道!(作者:丁咚) 文章出处: http://star.news.sohu.com/s2013/mdl/index.shtml 【后记】:科学网各位师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民目前过的生活不如南非的百姓,为了让中国人也能够过上南非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一起努力!向伟大的曼德拉先生致敬!曼德拉先生永垂不朽!
个人分类: 政论|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逆行自由路漫漫:曼德拉之孙和新南非
fking86 2013-12-6 13:09
曼德拉的生平代表了所有南非人的生活轨迹:从文盲众多的贫困农村移民约翰内斯堡这样的文化熔炉。但他的长孙曼拉・曼德拉2007年却从城市迁回穷乡僻壤,追溯他祖父的脚步逆流而上,在种族隔离的记忆淡去之际为国家寻找新的身份。 逆行自由路漫漫:曼德拉之孙和新南非 曼拉・曼德拉(右一)在穆维佐(Mvezo,见注1)陪同祖父、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美联社) 纳尔逊·曼德拉乌鸡变凤凰,十几岁逃离农村老家,在大城市成长为律师,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游击队领导人和最受追捧的政治犯之一。27年的铁窗生涯之后,他于1990年获释,1994年当选全球最年轻的民主国家之一——南非的首脑。一届任期结束后,权力平稳过渡,他退隐后台,但一直被奉为国父。 曼德拉的生平故事代表了所有南非人预料之中的平常生活轨迹:从文盲众多的贫困农村移民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见注2)这样的世界文化大熔炉。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长孙曼拉斯兹维・曼德拉(Mandlasizwe Mandela)2007年反其道而行之,从城市迁回穷乡僻壤,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失业率高企,犯罪猖獗,城市不再必然代表纳尔逊·曼德拉的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党(非国大党)对所有南非人所承诺的“更美好的生活”。 年幼的曼德拉生长于索韦托(Soweto),一个位于高速现代化的约翰内斯堡边缘的巨大贫民窟。他曾在南非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攻读硕士学位。曼拉・曼德拉和他年轻的妻子来到曼德拉的老家穆维佐,出任酋长(nkosi,南非人对部落首领的称谓——译注),即传统议会(the Traditional Council,见注3)的头领。在这期间,这位新任酋长将矛头直指这个新生国家成立之初即被掩饰了的核心冲突——保证在一个无种族、无性别歧视的国家里一人一票的权利与依然大行其道的世袭传统头领不受制约的王权之间的矛盾。 我第一次去穆维佐的时候,驾车通过了也许是这个国家最破的公路,一路颠簸来到这个村庄,目睹纳尔逊·曼德拉的孙子被奉为传统头领。全国上下,人们从最落后、最贫困的农村地区向城市迁徙。不过,对于大多数曼德拉的同胞来说,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的生活依然遥远,就像肥皂连续剧《几代人》(Generations)和《以斯丁哥》(Isidingo)(见注4)里的名角们惹的麻烦那么遥远。 山形圆润,像滚动在地平线上的半个月亮。姆巴歇河(the Mbashe River)蜿蜒穿过山谷。曼德拉就职庆典的前一天,我在德班(见注5)的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了为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见注6)举行的豪华生日派。当时,祖马已经向时任总统的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发出挑战,最终分裂非国大党,废黜了时任总统,促成祖马2009年当选总统,其纲领是强调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国际会议中心有着光滑的大理石地板,宽阔的大厅,璀璨的灯光,政商界的新精英们迤逦成行、衣着华丽;这里则是尘土砂砾,衣衫褴褛,原野空气清新。 道路九曲十八拐,爬过陡坡我来到这美得荒凉的所谓圣地(the Great Place,见注7)。人们早早出行,起伏成行,头顶初升的太阳,涌向村子,希望一睹他们家喻户晓的土生子。70年前,纳尔逊·曼德拉的父亲,穆维佐传统委员会的首领,被一名英国殖民法官草率解职。滕布王朝(amaThembu,曼德拉所属的大部落名——译注)的国王告诉我,其间村庄酋长的位置一直空缺,除了姓曼德拉的人,村民拒绝接受任命任何人。在这里,酋长世袭的传统仍然盛行。 纳尔逊·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里提到过1920年代末亨利·加德拉·曼德拉(Henry Gadla Mandela)被解职一事,作为殖民压迫的鲜明例子。曼德拉写道,那位地方法官传唤他父亲,但他父亲不肯向英国的统治低头,据传他用科萨语(isiXhosa)答复说:“Andiza ndisaqula”——我不会来,我准备战斗。历史书上的故事版本更为复杂,包括指控亨利·曼德拉酋长非法出售沿河的土地。不论哪种情况,自从纳尔逊·曼德拉1990年获释,村民们就时常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位置来领导议会。不过,纳尔逊·曼德拉被推举为非国大党和国家的领袖。 纳尔逊·曼德拉1999年从总统的位置上退下来,村民们的希望再次燃起,但他不同意,说年事已高,难以继任。依照惯例,他的长子应该继任。但长子廷比(Thembi)在曼德拉被囚禁于罗本岛(Robben Island)时死于车祸,次子马克戈托(Makgotho)2005年初死于艾滋病并发症。于是不得不隔代男性继承。如今,马克戈托的长子、纳尔逊的长孙曼拉斯兹维同意披上狮子皮。 这次反向迁徙很稀奇,和纳尔逊·曼德拉从农村生活到城市律师再到革命英雄的方向完全相反。由于对大都市现实生活的失望,一些城市居民返回了农村的家园,这位传统准头领并非独一无二。虽然迁徙主要还是流向城市,但也有少数人在大城市经历了失业、疾病、犯罪侵害等可怕的生活挫折之后,回到农村。 曼拉斯兹维,或者叫曼拉,在索韦托长大,获罗得岛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他早先曾在中国和中东经商,小有成就。和他的姐姐和兄弟们一样,曼拉受约翰内斯堡国际化氛围的影响,基本上是个都市人。不过,他仍然决定回到祖父的出生地,担当起一个保守而传统的角色。纳尔逊·曼德拉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穆维兹“一个远离世界尘嚣的小小世外桃源,那里的生活延续数百年不变。”我很快得知,曼拉回到了祖先的土地,满脑子是如何改变村庄的蓝图。 强风吹过峡谷,摇晃着我的车。驶离高速公路几英里后我停了一下车,于是车里挤进了穿着传统服饰的四位老妇人和六七个孩子。车坐得太满,都快开不动了。没办法换档,所以只能挂二挡,艰难前行。女人们的脸颊涂着红泥,表明她们是amaqaba,即说科萨语的传统主义者。我的乘客们指着迎面而来的amagqoboka,即那些开化的人,捂着嘴大笑。 豪华轿车像脱缰的野马超过我们,飞速冲上山去。在弯道附近,一辆宝马四驱吉普车骑在路边停着,爆了两个轮胎。稍远处,一辆锃亮的奔驰车头盖支起,冒出缕缕蒸汽。女人们看到豪车爆缸,衣着光鲜的男子从驾驶座上探出身体,对着发动机疯狂地挥动着双臂,叽叽喳喳地乐个不停。 路的尽头可以俯瞰到穆维兹,支着的帆布帐篷挡住毒辣的太阳,庇护着人们。空地的中央是四方形的平台,以狮子皮和豹子皮做装饰。躲在一旁的狗骨瘦如柴,尾巴细得像鞭子。突然,一架军用直升机掠过,降落在附近的山脊顶部。一辆大型四驱车停下来,看得见纳尔逊·曼德拉坐在乘客座上,脸贴着车窗,凝固着古怪的笑容。即将在这一天荣登酋长之位的孙子曼拉和次孙纳达巴(Ndaba)搀扶着祖父和祖母格拉萨·马谢尔(Graça Machel)下车来。 年轻的男人们光着上身,身披传统长袍,头和脚踝缠着珠带。他们跟着老者走进帐篷,帐篷是专为他们搭的。一阵狂风乍起,狗开始狂吠,大家站起来,向国父欢呼。由于仪式主持人用卡车拉来的发电机短路,音响系统也烧坏了。只有我们这些站在跟前的人听得见老兵们和传统头领声嘶力竭的系列讲话,拉开了庆祝活动的序幕。 曼拉被请到前面,看上去有些幼稚。瘦长结实、一脸兴奋的滕布国王达林耶波(Dalindyebo)是位中年男子,脖子上绕着几串珠链,他把狮子皮披在年轻人的背上。一群老人,有宗教头领和王室成员,把手放在狮子皮上,为曼拉・曼德拉举行即位圣礼。祝福完毕,人群中的妇女呜呜叫起来,以示庆祝。兄弟俩在一队裸胸的年轻妇女中间跳起舞。格拉萨·马谢尔(Graça Machel)也加入其中,拉着曼拉妻子的手,带着她随节奏起舞,在这一刻之前,只有男人才能跳。 终于,该年长的曼德拉发言了。人们搀扶他起立,但他坚持自己独自走上讲台。曼德拉昂首挺胸,拾阶而上,一路摇晃着。当他走过你面前,你可以看到88岁的他已经多么脆弱。风从一面扑向他,他就朝着那个方向走,然后风又从另一面扑向他,他摇摇晃晃地倒向右侧。他在风中咧嘴笑着,向穆维佐传统议会的新任酋长致敬。然后曼德拉用科萨语喃喃说起来。他的话引起了一阵令人震惊的沉寂,随后我身边的人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说什么了?”我问站在我旁边一位记者。“现在我可以平静地死去了,”他说,听上去也惊呆了。 当老曼德拉讲完话,他和格拉萨·马谢尔在贵宾帐篷里会晤旧友,年轻的客人们登上讲台,跪行到他们的新酋长面前。这是一种代际敬拜传统权威的仪式。正式仪式结束后,我跟着曼德拉兄弟走到一处眺望点,离他们祖父出生的地方不远。岩石嶙峋的峡谷之外,看得见一片肥沃的土地在休耕。这时候我注意到纳达巴·曼德拉背部正中纹着一头狮子,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转过身来,面带疑惑。我问他,现在他哥哥已经是穆维佐的酋长了,他是否打算在周边的乡村转转,力求在邻近的社区当酋长。他呼地转过来,低声说道:“你疯了吗?老兄,我是个彻头彻尾的约堡男(Joburg boy,见注8)。”农村的慢节奏生活和传统的男女关系观不适合他。他说自己是“彻头彻尾的约堡男”,于是有了后来长时间的会谈,一直延续了四年,主题是作为南非最有名家族的成员和内心是约堡男意味着什么。不过,那一刻他似乎兴致很高,观赏着他兄弟胜利的时刻。 另一方面,新酋长脸色凝重,仿佛他突然意识到了新职责的份量。他说:“发电机今天令我们失望。但这无论怎么说也是个奇妙的典礼。”这位新任的酋长报告说,村里还没有电。他知道,很难说服电力供应商Eskom公司(见注9)给这样一个偏远的地区输电。路也糟透了。他注意到一些贵宾们的车爆了胎,引擎受损。他打算在该地区恢复小规模的农业,已经把自己的公牛提供给邻居配种,为村民生产新的牛群。穆维佐的酋长设想了一种新型村庄——也许是“地方分治”,但也是个农村行政区,完全代表着新国家的理想。穆维佐将更多地参与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如果曼德拉酋长如愿得偿,它也将受到保护,穆维佐还将受到保护,远离现代生活的某些异化现象。 我不在穆维佐的时候,曾在一天早晨拜访了曼德拉在霍顿(Houghton)的豪宅,和马克戈托·曼德拉四个儿子中的两个小儿子交谈。他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两个和他们的哥哥一样,年幼时就从索韦托接到祖父的房子里和哥哥们生活在一起。不过安迪勒(Andile)和姆布索(Mbuso)和他们的哥哥不一样,天生就是自由一代(Born Free generation,见注10)。他们生在城市,长在新体制下。纳达巴从一个婶婶那里把这两个年幼的男孩接过来,他们当时住在不远处,海德公园(Hyde Park)里的一个高尚社区。他们三人蹲在沙发上,纳达巴作为我们谈话的监护人。 16岁的姆布索穿着红白相间的阿联酋航空(Fly Emirates,见注11)的足球队球衫,而13岁的安迪勒身着白色耐克运动衫,拉链一直拉到他的喉结处,下身是粉蓝色七分牛仔裤。他们三人并排坐着,活脱脱一幅肖像画;纳达巴最像祖父,但两个弟弟就如老人少年时的模样。我问道,自己的爷爷就是现代南非历史的核心人物,学习这段历史有何感想。姆布索回答说,他一直在学校攻读黑人觉醒运动(Black Consciousness Movement,见注12)的历史。他告诉我说,他最仰慕的人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史蒂夫·比科(Steve Biko,见注13)。他说,毕竟是比科让南非黑人相信,做黑人很自豪。 关于他的祖父在促进多民族精神中的作用,姆布索·曼德拉没有冒昧发表意见,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经常与这种思潮相左。不过他觉得很爽,历史课上看电影时,他的祖父出现在屏幕上,他的同学们就戏弄他说,“噢,姆布索,你上电视了!”从我们的谈话一开始就明显看得出来,年轻的男孩们认为种族隔离时期像古老的历史一样遥远而陌生,这一点和他们的哥哥们不同。姆布索说:“真是奇怪。你想都想不到人可以卑鄙到这种程度——他觉得长得不像自己的人就是地球上的垃圾。”姆布索主动说道:“我才不会用过去来判断人。我只看现在,看现在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变了。不能总是记仇吧。” 兄弟俩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尤其钟爱里尔·韦恩和杨·杰克(Lil Wayne and Young Jack,见注14)的歌。这个古老的家族曾专注于政治,但他们的叔叔婶婶们现在投身于各种私营业务。姆布索认为他未来要做管理;安迪勒希望能在音乐制作方面找到出路。他们说,和祖父一起出席的大型典礼,以及长兄就任穆维佐酋长的仪式都令人难忘。但他们也承认,他们不清楚大部分过程,因为两人都不懂科萨语。安迪勒说,他的第一语言是祖鲁语,因为他的母亲说祖鲁语,但他的哥哥姆布索在他只有5岁时就开始教他说英语。于是,纳尔逊·曼德拉在其自传里那么深情赞颂的科萨语和科萨语文化的根意识在他的孙子辈中几乎消失殆尽。 姆布索说起自己身份的方式让我想起墨西哥移民的孩子,当我还是名年轻的记者时,我在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山谷农村认识的那些人。他们常常一上学就不再说西班牙语,你经常会看到家里的父母只会流利的西班牙语,大部分的话孩子们听不懂。当然,区别在于,曼德拉家族并没有跨境移民,他们不过是城市化了,融入了多种族多语言的环境。他们的故事并非经典的移民故事,由于移民导致流离失所、丧失语言和文化,因为某些新东西填补了他们丢弃的身份——一个新兴的全球身份,跨文化、跨阶层、凸显包容的南非人。 “那么,说起你的身份,你认为自己是科萨人吗?”我问道。换句话说,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是说科萨语的人。“不,”姆布索认真地回答道。纳达巴的眼睛都瞪大了,难以置信。“你不承认自己是科萨人?”他质问道。姆布索脸一沉,转头不理他哥哥。“我说什么了?”他抗议道。纳达巴瞪着他。“人家问你你怎么看你自己!”他吼道。我打断了他们,把注意力引向安迪勒,试图缓解紧张:“如果一个人从火星上来,他问你是谁,来自哪里,你会怎么说?” 我脑子里回响起雅各布·祖马做自我介绍时的磁带:“我是雅各布·祖马,来自恩坎德拉(Nkandla)。”安迪勒面露疑惑,不过他还是回答了,语速很快:“我会说,我叫安迪勒,住在海德公园。”我步步进逼:你们是否认为长兄是你们家尊重传统生活的原因之一?“科萨是我血脉的一部分,”姆布索喃喃地说,挪了挪屁股。“但如果有人问我‘你是谁?’,我不会首先说这个。” 此刻门开了,他们的长兄走了进来。曼拉和他的妻子珊多(Thando)前来拜访祖父,随后将去中国进行商业访问。曼德拉酋长正涉足石油业务,经常会到北京和中东出差。不幸的是,从机场出来的路上出了事。他的妻子单独一人旅行,被人用枪指着,不得不驶离公路,被迫下车。第二天就要出发,临时再换衣服必然手忙脚乱。虽然是穆维佐的酋长,还是曼德拉家族的一员,依然逃不脱现实中日常的犯罪行为。弟弟们站起身来,离开了房间。面对付出了相当努力选择自己的余生重塑归属感的兄长,他们可不想讨论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对于科萨语言和文化的归属感。 圣诞节的早晨,我开车回到穆维佐,看看新酋长事情进展得如何。承担起酋长的新角色后,他和妻子就一改在约翰内斯堡和格雷厄姆斯敦(Grahamstown)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开始了农村生活。在其间的几个月里,纳达巴·曼德拉曾几次暗示,新酋长和妻子的过渡期比任何人所预料的都困难。这一次我开车离开高速公路时,再没有遇到政府的部长和王室的游客在可怕的道路上颠簸。倒是有赤脚的年轻妇女和小男孩拎着水桶上山。 等我找到山脊口,然后驱车到了标着曼德拉出生地的眺望点时,太阳正在仲夏的天空燃烧。曼德拉酋长拂晓就起床了,为他当上村子酋长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做准备。一帮男子帮他屠宰七头绵羊,供给周边地区的儿童。为了接待曼德拉的家人新建了5座新圆形茅屋,茅屋后面的篝火上,巨大的金属锅在煮肉。从我看到他就任以来,新酋长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承担起这个崭新而复杂的角色。他从村子里带去20名孩子到北京出席世界小姐大赛,还监护一个少女孩代表团到斯威士兰(Swaziland,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译注)出席芦苇舞蹈大会(the Reed Dance,见注15),她们在那里举行了传统的处女检验仪式。 和他一起去中国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坐飞机。我想起乔纳森(Jonathan,见注16)第一次从开普敦飞到约翰内斯堡去会见纳尔逊·曼德拉。村里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走出过村子。曼德拉酋长面带微笑说道:“他们第一次看到中国人。我们去看了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对于他们来说,最惊奇的是看到崇拜另一种宗教的人。”他回顾说,随他到斯威士兰的女孩子们用歌声博得了斯威士兰人的喝彩,他称她们为“我们的姑娘们”。他说:“我们的姑娘们出席芦苇舞蹈大会,和那里的姑娘们会面,了解斯威士兰的文化价值,告诉那里的孩子们我们这边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不过,虽然他为这些成就感到骄傲,新酋长仍然深感痛心,他努力为穆维佐带来变化,却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他无数次呼吁省里和国家的官员帮助他拓宽道路。当地亟需一个卫生诊所。他计划在村子周边开展技术含量低的经济发展项目。但曼德拉觉得省政府的官员在阻挠他。他气得头顶冒烟,头8个月来本来可以做得更多。现在他说他切身体会到了,为什么传统的头领们对非国大和中央政府有这么多的怨气。 1994年以来,国家政策的重点集中在城市“发展的节点”。农村领域几乎无所作为。曼德拉告诉我:“我觉得我失败了。你会想着罢手,弄弄明白为什么某些事情没有按照应该的方向发展。你重头再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曼德拉酋长穿着一件长袖蓝色衬衫和褪色的粗布工作服,系着镶钉的棕色皮带。他的脸因忧虑而布满皱纹,有一抹淡淡的忧伤。在授职仪式上他昂首挺胸、身材高大。如今弯腰驼背,面色沮丧。 约60名儿童在凸凹不平的地上排着队,等着圣诞糖果和一块面包。曼德拉指挥孩子们坐在一块水泥板上,旁边是他祖父的大幅照片,身着传统服饰,那是40年前,他正准备在利弗尼亚叛国罪审判(the Rivonia Treason Trial,见注17)现场出庭,他被裁定罪名成立,被判入狱。当时的纳尔逊·曼德拉和现在的曼德拉酋长年龄一般大。这个孙子完成了循环,把家传的影响力带回到家乡的村庄。 孩子们等待着,推来搡去,取他们的特别伙食。纳达巴、他的兄弟们以及表兄弟们从祖父的居住地古努镇(Qunu)赶来帮忙。曼德拉酋长责备他们来晚了,让他们立刻开始干活儿。他们从陡峭山坡上的煮锅里用纸碗盛上热气腾腾的羊肉,端上来给孩子们。孩子们伸着手,屁股靠屁股挤坐在水泥板上。看着纳尔逊·曼德拉的孙子孙女们在他的出生地给贫穷饥饿的孩子们奉上一顿难得的肉食,真是令人动容。 曼德拉酋长穿上淡黄色的运动外套。在我们的身后,妇女们注视着,其中许多人背上缚着婴儿。酋长坚持让父母把孩子放在空地边上,父母在田里等着。一些村民不准孩子来,因为他们不赞成他只给孩子们吃大餐的决定。小雨下起来,父母们饿了,淋湿了,怨忿了。孩子埋头狼吞虎咽,酋长帮着最小的孩子把碗放在他们腿上。有大人叫孩子把食物带上山去分着吃,他挥手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曼德拉颠覆了传统,压制了父母分配家人口粮的权力。 等到大多数小朋友吃完羊肉,细雨变成了倾盆大雨。风暴笼罩了奄奄一息的太阳,把周围的一切抛进突如其来的黑暗中。村庄外可以看到燃烧的篝火,青少年聚集在篝火边。曼德拉告诉我,他很失望,不来出席庆祝活动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当我们离开圣地时,才明白那些青少年这段时间都去了哪儿,他们在狭窄、危险的道路边开派对。 汽车从他们身边经过时,年龄稍大的女孩子和年轻妇女跳着舞迎向汽车,在烂泥里跌跌撞撞、滑来滑去。湿衣服紧贴着她们的身体,在车的前大灯下呈半透明。“带上我们吧,你难道不想要我们吗?”一个女孩冲着我喊,伸出双臂,胸部贴在侧窗玻璃上。另一名年轻女子跳着西迷舞(shimmy,一种扭臀摇肩的性感舞——译注)走向副驾一侧,拼命勾引我的同伴,那醉醺醺的呼喊——带上我们吧,你难道不想要我们吗?——一路上都萦绕在我耳边,一直到乌姆塔塔镇(Mthatha)我们住的地方。 圣诞节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路泥泞开车回到穆维佐。路上空无一人。头天晚上所有的篝火都被浇灭了。只有烧焦的木头四处散落,诉说雨中发生过狂野不羁的派对。天阴沉沉的,乌云压城。当我们到达圣地时,曼德拉酋长正和十多位当地居民在山脊下的一座大圆形茅屋里开会。 这些村民们是被派去参加在波罗克瓦尼(Polokwane,见注18)举行的非国大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他们大多数是老年男性,披着毛毯。每个人轮流讲述这次会议上的见闻,全部说着机关枪似的科萨语。一片欢声笑语,甚至有人说起讨论政策和候选人时的争论以及后来庆祝胜利时的活动还手舞足蹈起来。曼德拉转身对我说:“他们说,‘马迪巴(Madiba,曼德拉的族姓——译注),我们完全按照您的指示行事。’”我心中随之一动,这个家族的族姓一般是纳尔逊·曼德拉专用的,居然已经用于称呼穆维佐的新任酋长了。他接着说:“他们说,‘我们没有在投票上妥协。’”这位酋长一口咬定自己并没有影响他们投票,只不过警告过他们,不要受他人的不当影响。酋长主张代表们应该代表本地各分会成员的真实意思。当然,实际结果就是加盟祖马的阵营,因为他在当地非国大分会中赢得了62%的选票,对手是塔博·姆贝基。 政治讨论进行到一半,陶瓷碗送了进来。碗里是烤得微糊的美味——羊脑,羊是圣诞节给孩子们宰杀的。羊脑松软偏咸。曼德拉吃着自己的那一份,坐着一直听长老们谈论了一个多小时。他扬起头,不时点点头,插话提问。波罗克瓦尼大会的结果令他高兴,因为他一直支持祖马。他告诉我说,他的祖父和他完全一致。 他补充说,老曼德拉看到党在塔博·姆贝基的领导下如此混乱,一直很痛心。“我祖父告诉我:‘我说过我只任这一届,为其他非洲国家做个榜样。身为非国大的一员,我一生中我从没想过非国大愿意讨论第三个任期的问题。’”酋长透露说,姆贝基对权力的恋恋不舍“一直困扰着他”。他让我放心,波罗克瓦尼大会的结果会让老曼德拉“高兴地看到南非已经有了成熟的民主,你知道,我们可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了。” 酋长和从波罗克瓦尼刚回来的代表们畅谈着,天空云开雾散。脚下的山谷明媚,坡上草木繁茂,有常见的藏红花灌木,一簇簇无花果树,以及好望角类梣楝。上世纪初,当他祖父的父亲当酋长时,家族控制着整个山谷,一直到地平线尽头。斗转星移,土地被瓜分、出售和转售。不过,收回所有权比他想象的更难。曼德拉告诉我,省政府设置了程序性障碍。首先,省督向当前的所有者提出给与补偿,但评估的价值在曼德拉看来是虚夸的,然后省督又没能提供这笔钱。最后,国王达林耶波建议纳尔逊·曼德拉个人去筹集购买土地所需的资金。 酋长说,甚至在老曼德拉把筹集来的钱存入银行后,国家和省里的官员仍然拖着不办理转让手续。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这个问题会继续恶化。曼德拉原以为能够简便利落地收回家族财产,结果却是一场漫长、艰苦、复杂的跋涉。土地边界争端最终将使他不仅与政府官员对立,而且还会和相当数量的本村村民关系恶化。数年后,穆维佐的居民将会把他告上法庭,指控他这个酋长强行在村庄边上建豪华旅游点,手段粗暴、非法攫取土地。除此之外,穆维佐的居民还将指责酋长把他们赶出了传统的家族墓地。 在2011年10月的一次社区会议上,一名《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和一名摄影师被强制滞留了八个小时,曼德拉指控他们非法侵入,谴责在法庭上挑战他的村民。这位酋长明确表示,他认为报刊杂志是反叛他的力量的代理人。“这是战争。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有人引用曼德拉的话说。“这将是一个难熬的周末,我们要宰牛。祖先把这些人给我们带来了。”从他来当酋长之后的几年里,他所在位置的权威——也许,他并未预见到那是何种权威——似乎已经令曼拉·曼德拉方寸大乱。当时我虽然定期给曼德拉打电话和发电子邮件,我们却很难在手机上说上几句话。他从来不作书面答复,并且缺席预定的会议。当我得知2011年年底在穆维佐的冲突时,不禁回想起三年前他的计划听上去多么高尚。 1906年,殖民地法官褫夺了他曾祖父掌管这个村子的权力,2007年年底,新酋长努力重新夺回控制权,这显然很重要。该地区的许多村民都有穆维佐一部分土地的契约,可追溯至1910年,是在老酋长曼德拉下台时颁发的。曼德拉的孙子对所拥有的周边土地的控制权迟迟得不到认可,他将之归咎于政府官僚缺乏对传统头领的尊重,不过确有许多相互冲突的合法要求。 可是,年轻的曼德拉与官僚的冲突导致他得出奇怪的结论。他预计非国大政府和传统头领之间将爆发历史性大规模冲突。“如果你看到核心的问题,那么这个国家今天可能出现的唯一真正的革命是脱离传统主义,”他说。“因此,对抗非国大统治的反革命依赖于传统主义分子。我们有群众,我们有人民。” 酋长突然打住话头,招呼一群路过的少女进圆形茅屋。这些年轻女子美艳惊人,穿着短裙和人造丝的衬衫,高綰头发,笑容灿烂。不过,他们的酋长一开口,她们的笑容就没了,低下了头。他脱口而出一大串责备来。年轻的女子们感谢他奉劝她们以后要行为规矩,拿起吃剩的面包,退出了门口。“她们刚刚在派对时被逮住了,你大概见识过那些派对,”他解释说,把路边狂野派对归咎于住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的青年男子的影响,他们只在假期返回家乡的村庄。“他们在圣诞节前三天回来,带着钱(回家),可他们不做有意义的事,不协助家里人,反而和这些酒吧女打得火热,”他说。 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长大,也曾经在酒吧里年少轻狂。现在他说话就像经历过重生的禁酒主义者。他感叹道:“他们只知道酗酒!”他知道回来度假的游客仍然觉得自己是穆维佐的一员,但酋长觉得他们更像是一种传染性病原。他抱怨说这些年轻人已经“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的侵蚀,他们脱离了传统,脱离了习俗。” 我注意到酋长的妻子珊多不在。头一天是他就任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宴会上就没有她的身影。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一直期待了解她对于适应农村生活有什么感受。当我问起他的妻子是否安好时,曼德拉一屁股瘫在他的座位上。他有些凄然地承认,她决定和娘家人一起过节,并坦白说穆维佐的生活对她打击很大。毕竟,他们两人步入婚姻殿堂时是一对现代情侣。他们的关系同旧规则发生了磕碰。她在小村庄的身份仅仅是酋长的妻子。 “我本就一直喜欢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她做出了很多牺牲,”曼德拉说。“她是一个现代女性,但远离都市来到这里,文化变了。”例如,她在村里不能穿短裤,必须披头巾。还有一个导致他们关系紧张的更重要的原因,曼德拉没有提,但我知道一些,因为我们恰好有共同的朋友。那就是一夫多妻制。在特兰斯凯(Transkei,见注19),人们期望酋长多娶几个妻子,通过婚姻把该地区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联系起来。珊多·曼德拉显然不愿意在他们的二人世界里接纳其他的妻子。 “整个摩擦爆发的根源就是现代意识,”曼德拉解释说,相当含糊地提到他和妻子在这个问题上的争端。许多人在协调农村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时都遇到过类似麻烦,我觉得他这是一种新版本。曼拉·曼德拉和雅各布·祖马一样,经常穿梭于这个国家的内地和最国际化的城市之间,内地受传统势力控制,城里人们的身份多变、相互交融。如果你频繁往返于恩坎德拉、穆维佐这样的村庄和德班、开普敦、约翰内斯堡等城市之间,就很难不相信曼德拉酋长是在为心目中的村庄恸哭,而这村庄已然没落,渴望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 芝加哥大学的两名南非人类学家约翰·科马若夫(John Comaroff)和让·科马若夫(Jean Comaroff)曾指出,这种紧张关系是新体制所固有的。该国备受称赞的宪法包括保护人的尊严、个人权利和保障平等待遇,但同时也承诺尊重传统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特征就是他们所谓的酋长-臣民关系。他们写道:“对于许多——也许是大多数南非人来说,它是公民和臣民两种身份的共存,这种共存构成了民族归属感的实际内容。” 当传统婚姻剥夺了女性的继承权,当寡妇因拒绝在其配偶去世后留在室内守寡一年而受到惩罚,当一名妇女在夸祖鲁-纳塔尔省(KwaZulu-Natal,见注20)因穿长裤被杀害,当丈夫觉得妻子不听话就殴打和强奸,而人们觉得这很正常,勉强维系在一起的各种南非生活方式就四分五裂了。通常,这些国民矛盾引起的纠纷最终会闹上法庭,而最棘手的案子都涉及到妇女的角色问题。 在穆维佐,即使在酋长的私人生活中,这种紧张关系到了圣诞节也暴露无遗。文化与权力的冲突势必不时打断第二个十年的民主。不过,当曼德拉酋长得知他在旧时生活中结识的人们认为传统方式从根本上是压迫女性的,他的腰板硬起来了。他竭力推动改述腾布人的历史,他们曾一度受女王统治。“我总是说,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群体,就像平行的铁轨,”曼德拉说。“没有哪一方高于另一方,双方相互依存。如果男女不相互协助,那就什么也做不好。一旦一方占据主导,就会出现压迫制度。” 结果,珊多·曼德拉不久决定不再回穆维佐。次年她提出离婚诉讼,指控丈夫威胁和殴打她。曼德拉并没有直接谈及他个人生活挫折的严重程度。他大致承认他履行新角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令他有点心灰意冷。我们一直聊到下午,曼德拉仿佛在挣扎着调和他那多面的身份——索韦托的年轻人、罗得岛大学的学者、国际商人——以及作为传统头领的新角色。 我们交谈之际,他突然说道,你可以在更大的世界里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失去你在祖先的土地上特殊的、脆弱的根。曼德拉对这种窘困的描述让我想起了他的弟弟,那个否认自己属于科萨文化的弟弟。转折点在于酋长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应该在国家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2009年举行了1994年以来的第四次选举,他进入了非国大党候选人名单,当选国会议员。任职期间,他常常发表性别歧视的言论,批评南非法律保护男女同性恋者不受种族歧视,并因此上新闻。 曼德拉酋长越来越向往和中国进行贸易,以此积累发展需要的成本,帮助更多的南非人摆脱贫困。他肯定希望在中国为自己寻找到商业机会。为了兑现他就职时给穆维佐人民的承诺,这位酋长惟有在一件事上效仿他的祖父。他一点点地回归在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的国家权力中心,并走向南非之外的世界,那里正在做出的决策将决定世界的未来。最终,曼德拉酋长认定,为了拯救村庄,他必须离开。 节选自道格拉斯·福斯特(Douglas Foster,见注21)的《后曼德拉时代:种族隔离时代后的南非为自由而斗争》,利夫莱特出版社(Liveright)。 注1.穆维佐(Mvezo):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出生的南非村庄,紧邻姆巴歇河。 注2.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又称Jozi,Jo'burg,eGoli或Joeys,南非第一大城市。 注3.传统议会(the Traditional Council):联邦认可的部落统治机构。 注4.《几代人》(Generations)和《以斯丁哥》(Isidingo):南非著名英语肥皂剧;Generations首映于1994年,以广告业为背景讲述南非人的梦想和愿望;Isidingo原名Isidingo: The Need,1998年上演,2001年更名,剧情大致延续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肥皂剧《村民》(The Villagers)。 注5.德班(Durban):继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之后的南非第三大城市,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第一大城市。 注6.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2009年非国大在大选中获胜,通过国会选举雅各布·祖马为南非总统,1999-2005年还任执政党非国大的主席和南非副总统。 注7.圣地(the Great Place):在南非村庄姆克海凯泽韦尼(Mqhekezweni)附近,据说是纳尔逊·曼德拉的生长地。 注8.约堡男(Joburg boy):指在约翰内斯堡出生长大的典型城市男子。 注9.Eskom公司:即Electricity Supply Commission (ESCOM),南非公用电力公司,成立于1923年。 注10.天生自由一代(Born Free generation):南非的90后,未经历过种族隔离时代,故而生来自由。 注11.阿联酋航空(Fly Emirates):是一些著名球队(如英国的阿森纳队)的赞助商,受赞助的球队队服上印有Fly Emirates,印有此标识的足球衫也供商业出售。 注12.黑人觉醒运动(Black Consciousness Movement):于六十年代末兴起的南非草根政治意识觉醒运动,反抗种族隔离。七十年代初、中期出现了数十个以黑人觉醒思想为指南的黑人群众组织,统称黑人觉醒运动,其中坚力量是黑人学生。 注13.史蒂夫·比科(Steve Biko):1946年12月18日–1977年9月12日,南非二十世纪60-70年代反种族隔离活动家,黑人觉醒运动的学生领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并阐述说“人啊,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把自己当个人吧”(man, you are okay as you are, begin to look upon yourself as a human being)。 注14.里尔·韦恩和杨·杰克(Lil Wayne and Young Jack):里尔·韦恩原名Dwayne Michael Carter, Jr.,生于1982年9月27日,美国说唱歌手,首张白金唱片是Tha Block Is Hot;杨·杰克也是说唱歌手。 注15.芦苇舞蹈大会(the Reed Dance):斯威士兰著名的年度文化节,以姑娘们节前一日到王后母亲的皇家广场(the Queen Mother's Royal Palace)敬献芦苇得名。 注16.乔纳森(Jonathan Ball):作家,著有Nelson Mandela: the authorised comic book和Nelson Mandela and the rise of the ANC两本关于纳尔逊·曼德拉的书。 注17.利弗尼亚叛国罪审判(the Rivonia Treason Trial):又称利弗尼亚审判(the Rivonia Trial),发生于1963至1964年间的南非,非国大党10名领导人被控颠覆种族隔离制度,共计221项罪名。 注18.波罗克瓦尼(Polokwane):南非最北端的林波波省(Limpopo)的首府,曾经叫彼得斯堡(Pietersburg),主办过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FIFA World Cup)。 注19.特兰斯凯(Transkei):正式名称为特兰斯凯共和国,位于南非东南部,少数民族保留地,首都乌姆塔塔(Umtata,2004年后改名为Mthatha,音相近,一般仍译作乌姆塔塔)。曾在种族隔离时期宣布独立,1994年重返南非怀抱,成为东开普省(Eastern Cape province)的一部分。 注20.夸祖鲁-纳塔尔省(KwaZulu-Natal):南非的一个省,1994年前分为两个部分:纳塔尔省和夸祖鲁(祖鲁人的保留地)。该省是现任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的出生地。 注21.道格拉斯·福斯特(Douglas Foster):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副教授,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曾当过报纸和电视台记者、编辑、纪录片制片人,目前教授本科和研究生写作,同时监督南非新闻实习项目,著有《后曼德拉时代:种族隔离时代后的南非为自由而斗争》(After Mandela: The Struggle for Freedom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原文地址:http://select.yeeyan.org/view/257632/320520
个人分类: 翻译|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曼德拉逝世
chemicalbond 2013-12-6 07:01
化学大师,蛋白和核酸测序的先驱 桑格(08/13/1918-11/19/2013)【1-2】的小哥哥,曼德拉(07/18/1918-12/05/2013)逝世了。【3-4】 这两个伟人,前后脚来到人间(那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代),又前后脚与人间作别,难道约好了去天堂开会啊?讨论啥呢?因为2人都从斯德哥尔摩的国王手中得过炸药奖,也许他们会谈论彼此的颁奖晚会。不谈那个,难道还会是大英帝国在南非的殖民历史啊? 曼德拉留下很多名言,这里摘录一句: “人们不能对正义无所作为、无所表示、无所反应,不能不抗议压迫,不能不为建设一个好的社会、好的生活而作出努力。” 【4】 参考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746088.html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Sanger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ndela 【4】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2-06/5586847.shtml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曼德拉 生平
jinfgni 2013-9-13 09:18
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 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从1962年8月到1990年2月, 从44岁到71岁, 27年间被单独光在荒凉海岛鉴于的一间狭小牢房中。 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994年至1999年南非总统, 首位黑人总统 人物语录 尽管我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但是我更喜欢孤独,我希望自己左右自己的机会,自己做计划、自己思考、自己谋划。 自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的人民任何一个人身上戴着枷锁就等于所有人身上都戴着枷锁,而我的人民身上都戴着枷锁也就等于我的身上也戴着枷锁。 有许多黑暗的时刻,人道主义信仰一时经受了痛苦的考验,但是,我将不会也不可能会向悲观低头。向悲观低头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人类的错误总是离不开战争,而且其代价通常是昂贵的。正是由于我们知道要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作出武装斗争的决定时才显得那么慎重和无奈。 当一个人被拒绝相信他所相信的生活权利的时候,他就没有了别的选择,只能成为一个违法者。 希望似乎是无限的,此时的我就像是经过长长的跋涉到达了终点。但事实上,这只是在更长更长的旅途中迈出的第一步,它将以我当时没有想象到的方式继续考验我。 我已经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登上一座大山之后,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山要去攀登。 如果你用他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之交谈,那么你的话只能说到他的脑子里;但是如果你用他人的本族语言与之交谈,那么你的话就能说到他的心坎里。 精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灵往往是个不可思议的组合。 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 “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曼德拉对战争与和平拥有独特的认识。 “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曼德拉将审讯法庭变成了揭露种族隔离制度罪恶和唤醒广大民众的讲坛。他那长达4个小时的声明是这样结束的。 “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退休后的曼德拉甘愿做一个平民。 “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曼德拉84岁时曾在南非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主题是监狱生活。在27年的铁窗生活中,曼德拉用木炭和蜡笔绘画来打发时间,渐渐形成了独特画风:线条简单、色彩丰富。他最喜欢用画笔讲述自己的铁窗故事,但并不选用“黑暗、阴沉”的颜色,而是明亮轻快的色彩,以此来表现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 “别担心,放轻松,要快乐!”——85岁的曼德拉依然精神矍铄,性格开朗。在这位尝过近30年牢狱之苦的老人心中,自由就是幸福。·“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相伴晚年。
0 个评论
[转载]曼德拉:一棵不朽的胡杨树
duzhanchi 2013-7-20 15:20
  7月18日,联合国大会特别设立的“纳尔逊·曼德拉日”跨过13个年头,曼德拉本人也卧床迎来95岁生日。坚强的曼德拉已风烛残年,媒体甚至不时爆出他告别人生的传言。其实,无论早晚曼德拉都要走,但他的形象和精神已成为世界典范,一如不死、不倒和不朽的胡杨树。   曼德拉何许人?或许是个伪问题,因为他几乎人所共知, 其贡献之大,罕有比肩 ,以至联合国大会专门为他设立纪念日,实乃不二之人,可见 他的影响即使置于不同价值体系,都堪称楷模 ,即使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都不易磨灭。   2009年11月,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2010年起每年的 7 月18日设为“曼德拉日” 以示表彰,决议称曼德拉“作为人权律师、良心囚徒、国际和平缔造者和自由南非第一位民主选出的总统,献身为人类社会服务67年”。呼吁 每一位世界公民在该日拿出67分钟帮助别人 。决议认可 曼德拉的价值观及他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涉及解决冲突、种族关系、促进和保护人权、和解、两性平等、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权利、改善贫穷和不发达社区等领域,以及在国际上争取民主,在世界各地促进和平文化发展。   曼德拉的价值观核心构件并不复杂,简而言之便是 平等、自由、和平、包容和自律 。这些口号是亿万人高喊很多年的理想,但是,仅有极少数人能身体力行,以致在曼德拉形象光照世界几十年来,世界依然没有摆脱族群歧视、暴力游戏、对抗思维和专制痴迷。   曼德拉首先征服世界的,是其圣徒般的 自我牺牲和忍耐 ,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就久陷牢狱之灾而不怀怨愤和仇恨。曼德拉用27年的漫长岁月和美好青春消解了最顽固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仅完成自己的人身与精神救赎,埋葬祸害千百万人的不平等制度,也实现整个民族、国家乃至南部非洲的文明救赎。同受牢狱之苦,后来也只有韩国总统金大中做到超越个人恩怨,能够爱对手爱仇敌,相反,牢狱之苦也锻造了“基地”领导人艾曼·扎瓦赫里这样的变态杀戮人格,以及用合法手段复仇的一些所谓政治家。   非洲的部族冲突由来已久,血亲复仇天经地义,但是,这一残酷而顽虐的文化基因由于曼德拉的出现,在南非被奇迹般阻断,这个黑白族群不共戴天的国家没有出现卢旺达那样的种族报复和屠杀,反而共享全民族的和解与和平。我至今认为, 曼德拉与其白人对手德克勒克总统在1993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是最干净、最无争议也最有普遍示范意义的荣誉。 南非和解之后,欧洲出现科索沃战争,苏丹南北分裂,巴以和谈停顿,非洲数国重现内战,都向人们展示曼德拉精神与情怀的可贵与稀缺。   曼德拉是旧时代人物,那是个“吉利马斯”式政治领袖如鱼得水的年月,民族英雄和开国之父大都一经登临,借力民众崇拜拥戴之势,自诩担负党国百年兴旺之责,长久盘踞权力之巅直到寿终正寝或被迫放权。 曼德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宁可把牢底坐穿,也绝不把王座坐穿,不仅很快放弃执政党领导职务,而且拒绝连任总统,在最辉煌的阶段急流勇退,感动国人,感动世界,也足以彪炳史册。 人类数千年,也只有尧舜主动禅让、华盛顿制宪自律和玻利瓦尔反复请辞等几个先例,而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曼德拉告别舞台的时代,被民众或反对派武力赶下台的恋栈者比比皆是,通过修宪曲线专权者,也大有人在。可见, 说曼德拉易,学曼德拉难。   物以稀为贵,人以贤为尊。接近百岁的曼德拉不愧是当今世界不可多得的政治楷模和人格典范, 他一生就是一部民族史、政治史和个人自我净化史,更是一盏不灭的指路明灯,足以让下至普通民众,上至政治领袖,大至族群和国家这样的命运共同体备受启发和激励,选择取舍与进退,斟酌策略与路径,追求和平与光明。   面对烽火连天的天下风云,我们的生活空间一如希望渺茫的沙漠,人们渴望和平、和谐、友爱与充满欢声笑语的绿洲。曼德拉则是那象征绿洲的胡杨树,无论死活,丰碑已立:“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 (作者:马晓霖(博联社总裁)原载:北青网) 引自: http://bjyouth.ynet.com/3.1/1307/20/8150916.html
个人分类: 转载|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迪巴:健康地久天长——写在“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hucs 2013-7-19 17:20
马迪巴:健康地久天长 ——写在 “ 纳尔逊 • 曼德拉国际日 ” 胡春松(南昌大学 在职博士) 二零一三年夏天 全球关注您:与病魔斗争的老人 您是前南非领导人:一位反种族隔离斗士 您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平等、尊严与和解的象征 六十七年奋斗:从律师、活动人士、囚犯到总统 您成就一位时代巨人 六十七分钟纪念:全球民众为您祈祷 人生更幸福 世界更美好 七十三、八十四、九十五:长寿的三道坎 马迪巴啊马迪巴 * 一个多月病情“危急但稳定” 您顺利挺住 , 迎来 “ 纳尔逊 • 曼德拉国际日 ” 南非人民祝愿您 世界人民祝愿您 生日快乐! Happy Birth Day! 注:作于南昌大学, 2013 年 7 月 19 日。 十四行抒情诗。该诗包含从一到十的全部数字,寓意 曼德拉总统十全十美的人生。 * 解释:马迪巴是 曼德拉的族名。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南昌大学在职博士,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 《青春诗语》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青春论语》 (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 《美丽中国》 (待出版)、 《青春私语》 (写作中),是“岭峰体”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代诗歌评价的“五美”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另有: 科学网博客 (2009.10-), 人民微博 (“颂子”,2013.3-),雅虎博客(2007.6-2009.9) 工作描述 :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 相关链接1: 致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委的推荐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57058.html ) 相关链接2: 颂歌与祝福—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2年12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56211.html )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曼德拉生日 1918年7月18日生
xupeiyang 2013-7-18 20:50
1986年,南非政府已废除限制非洲人在白人的领域内移动、居住的法律及在工作场所保护白人的相关劳动法规; 1990年解除戒严; 1991年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集团地区法及依据种族区别进行教育的法规。 1994年4月,实施所有人种都能够参与的议会选举。 【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一个部落酋长家庭。 1994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今天,是他的95岁生日,也是第4个“曼德拉国际日”。 这位举世瞩目的政治英雄此刻也是位苦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请为他祈祷祝愿,生日快乐!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氏微博】曼德拉先生93岁了,是否当年南非的监狱还挺人道?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6-10 19:25
   曼德拉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干完自己的总统任期,就撤了,而曼德拉的老婆倒是想沿着无产阶级路线继续革命来着,最后因为曼德拉妥协不继续革命,她居然和老爷子离婚了。    老爷子最近又住院了,一看新闻说93岁了,看来南非当年的监狱还是人道的,非但没有洗脸死、躲猫猫死,居然能有如此长寿年龄,受罪应该不算多啊。    同样的,缅甸的昂山素季虽然很瘦,可是似乎很健康,估计监狱条件也还可以。
个人分类: 人论|3362 次阅读|5 个评论
曼德拉
entangle 2011-6-11 10:47
曼德拉 2010/10/2 今天看了一部关于曼德拉的电影,讲的是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之初通过橄榄球比赛来改变当时的种族隔离的情况。电影叫着《成事在人》,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就是其中的一句话,到现在我也没有想通,就是橄榄球队队长的一句话:“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 30 年,他为什么一出狱就能够原谅这些关他进去的人?”这种原谅需要有多大的决心才能实现?将近 30 年的监狱生活,他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其中的一首诗,曼德拉说是这首诗伴随着他走过这那么多年的监狱生活,在他跌倒的时候鼓励他爬起来。有机会找他的自传来看看,真的需要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 Invictus by William Ernest Henley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Black as the Pit from pole to pole, I thank whatever gods may be For my unconquerable soul. In the fell clutch of circumstance I have not winced nor cried aloud. Under the bludgeonings of chance 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 Beyond this place of wrath and tears Looms but the Horror of the shade, And yet the menace of the years Finds, and shall find, me unafraid. 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d with punishments the scroll,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个人分类: 成人礼|2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京沪高速铁路
xupeiyang 2011-5-11 06:23
5月11日 是阳历年的第131天(闰年是1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4天。 1901年,世界上第一起 交通 罚款 1964年,3倍 音速 的b-70轰炸机首航 1994年, 曼德拉 宣誓就任南非总统 1995年,中国成为第六个研制成功 磁悬浮列车 ... 2008年, 奥运圣火 传递到福州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开工,从 北京南站 出发终止于 上海虹桥站 ,总长度1318公里,总投资约2209亿元。它的建成将使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往来时间缩短到5小时以内。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 直辖市 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 高速铁路 。2010年11月15日铺轨完成。2011年2月20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在京沪高铁上海段上“试跑”,3月中旬,北京段启动联调联试。2011年5月11日,京沪高铁开始进入运行试验阶段,计划于2011年6月通车。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證嚴法師很像曼德拉?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2-12 11:14
「證嚴 很像曼德拉」 【聯合報╱特派員傅依傑/哈佛大學專訪】 2011.02.12 02:39 am 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度將慈濟列入個案研究,主導的哈佛商學院教授李納德在哈佛四十年,目前同時是商學院與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並在多個公私機構或人道組織任董事。他就此事接受訪問。摘要如下: 記者問:你以前從未接觸過慈濟,為何選擇慈濟作為MBA課程個案研究對象? 李:挑選慈濟,是因為它與我研究過許多西方組織團體顯著不同,它發展出的策略、決策方式,都很特別。慈濟沒有所謂「戰略計劃程序」,不預設長程策略目標,而是遇事立即決策,快速因應;它不是傳統組織的「先計劃,再執行」,慈濟將執行放在計劃之先,但非常有效率,這些都使慈濟與眾不同。 我相信學生會對慈濟的理念及作為感興趣,譬如慈濟志工在捐助災民時,還向對方鞠躬致謝,這是很有力量的利他助人精神,對日後可能成為企業領袖的MBA學生,是很好的啟發。 我接觸過不少世界領袖,曾在一九九○年代見過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幾次, 我感覺證嚴與曼德拉有相同的領袖特質,他們都有一種寧靜、堅毅的力量,而他們最大的力量,是提供追隨者生命的意義。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00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曼 德 拉 的 顿 悟
jiangjinsong 2010-2-8 12:12
曼 德 拉 的 顿 悟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 27 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 7 英里 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 3 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 1991 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 3 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 27 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 3 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 :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 , 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581 次阅读|8 个评论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ecosinic 2009-12-7 01:00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上面这句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语言是曼得拉在走出罗宾岛的监狱大门很久之后回忆当天的心情是所说的话。曼德拉认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种族主义者同样也是囚徒,他们“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监狱里的曼德拉失去了人身自由,却获得了精神的解放。 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迫切需要曼德拉的这种精神与智慧。 曼德拉不是一个天生就温情脉脉的人,其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是天生就是温和、充满人性的,但是监狱的生活,特别是监视他的狱警格雷戈里(据电影的描述)让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凤凰涅槃般的巨变,让激进的心渐渐变得温和。因为,在监狱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日子里,曼德拉从狱格雷戈里警身上看到若隐若现的人性,就是这点点人性的光辉使曼德拉恢复信心并坚持下去,并在 1990 年 2 月 11 日走出了监狱。 走出监狱的曼德拉更没有把自己的悲痛与怨恨随时带在身边,随时发作。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样他身虽自由了其心仍然在狱中。想一想一个在狱中度过了 26 年美好时光,受尽非人的折磨与摧残,而从走出监狱的那一刻开始,就能将过去留在身后;并能带领自己的民族抛弃过去的仇恨与积怨,以全新的思维和温和的民族主义政策与白人共同走向未来。这种宽容与智慧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使其成为世界公民的典范,使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一去不复返,使白人黑人从此和谐地居住在一起。 中国人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杀父杀子杀夫杀妻。。。之仇不共戴天;有仇不报非君子;更不用说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民族自残,朝代更迭,那一次不是充满血腥。所有这一切,都反衬出我们的基因中缺少了那么一点点象曼德拉一样闪光的东西。如果把目光转向台湾海峡,我们可以看到,说话满口仁义道德,民族大义,并总是以自己的道德、文明或文化为标准,俯视他人,将自己凌驾在他人之上的人与曼德拉相比到底有多差劲。 我们不说国共两党几十年的分割,给两岸人民带来的不堪,以及现在局势缓和的情况下,双方所存在不少芥蒂。就是标榜已民主化的台湾,其实际情形与曼德拉相较高下立现。尽管陈水扁曾经自比曼德拉,就我看来,只是个笑柄。台湾民主进步党的成立以及后来执政的表现看,他们到现在还只会抹黑,只会清算,只会揪着过去不放 。象这种只看得见过去看不见未来的小党如何能领导台湾的未来。也难怪台湾人民把台湾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今天又把 17 个县市长的位子中的 12 个再次交给了国民党。再看国民党,他们还被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把持,其中更不乏将自己等同于民主进步党的人。他们只看得见眼前那一点利益,并以与民进党中间一些人相互掐架为乐。台湾岛 2300 万人的未来与前途好象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至于远离政权的党外人士,即便是自认 5000 千年来白话文第一的人物,也只是一个喜欢揭人隐私的搞笑角色。 多少年来,我们总在说自己是智慧与聪明的民族,但我们必须知道世界上智慧高我们一筹的还是大有人在,曼德拉便是其中之一。曼德拉在监狱中可以从狱警的行为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并获得力量,我们这些智慧民族的人为什么不能学得更多,走得更远呢?特别是在两岸问题处理上,我们能不能向曼得拉哪怕是学一点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会要好办的多。目前两岸问题虽然出现缓和,但两岸未来的发展则需要有新的思维和办法出现。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曼德拉。希望曼德拉的智慧象一座灯塔,照亮两岸智者(与决策者)的心,更希望在曼德拉智慧的光辉照耀下台海两岸有一个和平和稳定的未来。
个人分类: 台海|3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民主
剑走偏锋 2008-4-1 15:21
记得在80年代一直到1992年前,经济学界没有一个人敢说市场经济这个词.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象征.大家只能说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深圳南巡时,讲了"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大家才敢说市场经济. 记得南非黑人领袖,社会主义运动者,曼德拉曾说过:人类政治上两个最大的文明,一个就是英国的议会制,一个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我们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文明,包括先进文化与政治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才能监督政府,才能使政府免于腐败. 现在大家都不敢讲三权分立,议会政治.10年前江泽民讲三个代表,也只能讲到,先进文化的代表,吸收全球先进文化而已,不敢再讲一步.现在需要一个新的邓小平,来为议会民主与权力制衡监督摘掉污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