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共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王兴民老师争论转基因
热度 9 bioxncai 2016-5-2 22:55
王老师,不好意思啊,你这几天火气大,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好意发了转基因的科普资料,好像很不如你的意,拉黑什么的话都出来了,我决定不在你博文下面说话了,在这里贴出我们的争论。你可以在我这里争论,我绝不拉黑你。 蔡小宁 2016-5-2 21:48 你对国家的态度存在误解,国家不但支持转基因研究,也支持转基因推广。最近农业部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强调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前一段时间稍微慢一点是因为由于某种原因某些团体散布了大量的转基因谣言,造成群众的误解,今后随着科普的深入,推广速度将会逐步加快。 博主回复 (2016-5-2 21:51)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司长在会上表示,中央对转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强调,要 “ 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 。 蔡小宁 2016-5-2 21:56 你所谓的种子安全问题。中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也已经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并不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现在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位,这说明只要推动起来中国人不笨,外国人想独占中国市场很难实现。相反强行阻止转基因在中国的推广,只会打击中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走向相反的方向,那才是帮助外国人占领中国市场的做法。 博主回复 (2016-5-2 21:58)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司长在会上表示,中央对转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强调,要 “ 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 。 蔡小宁 2016-5-2 22:05 所谓转基因技术尚存在争议说法,其实没有反映真实情况,转基因安全性有保障、风险可控、值得推广,已经在主流科学界达成共识,当然有极少数人反对。至今还有人反对相对论,你能说相对论尚存争议,只能锁在抽屉里吗? 博主回复 (2016-5-2 22:13) : 有共识吗?就这科学网里面反对的一点也不少,支持的也不少。 博主回复 (2016-5-2 22:07) : 能提供给我这方面的论文看看吗?谢谢! 博主回复 (2016-5-2 22:06) : 我需要看到动物实验的结果和志愿者实验的报告。 蔡小宁 2016-5-2 22:14 你可知道食品安全性是要经过特定的实验后才能确定的吗?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制定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实验准则,各国按照此准则的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公认,就具有法律效应。绝对不是找几个志愿者来吃了做实验,你说的是外行话。 博主回复 (2016-5-2 22:18) : 那我也没看到实验报告呢,为什么不公布出来。那比一群人咋咋呼呼更有说服力的。 蔡小宁 2016-5-2 22:19 你除了拷贝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司长在会上表示,。。。其它话没有看到?一场发布会的关键点是什么你没有弄清楚?这点敏感性都没有,你连国家态度都看不明白,搞政策研究能搞什么啊? 蔡小宁 2016-5-2 22:21 博主回复 (2016-5-2 22:18) :那我也没看到实验报告呢,为什么不公布出来。那比一群人咋咋呼呼更有说服力的。 —— 老兄,有公布的,反对转基因的人有几个人看了,你不是也在问吗?对反对转基因的人只是托词 蔡小宁 2016-5-2 22:25 科学网里都是些什么人,我指的是主流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与隔壁的大妈达成共识,你觉得科学结论就错了? 博主回复 (2016-5-2 22:30) : 不用激动。去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下载几篇关于转基因研究的文献读读,都没你那么自信,争议还是蛮多的。尤其长期效应,没有人确信完全安全的,还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 蔡小宁 2016-5-2 22:38 博主回复 (2016-5-2 22:30) :不用激动。去知网和 webof science 下载几篇关于转基因研究的文献读读,都没你那么自信,争议还是蛮多的。尤其长期效应,没有人确信完全安全的,还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 —— 你眼界真够宅的,看到几篇论文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至今还有几个人反对相对论,你说 “ 争议还是蛮多的 ” ,由于你前篇博文发了狠话,不准在你博文里发支持转基因的资料,否则就拉黑,我怕怕,我不方便贴佐证资料,请谅解。
150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共识台灣留意:熊本地震恐是南海海溝大地震前兆
杨学祥 2016-4-21 15:35
共识台灣留意:熊本地震恐是南海海溝大地震前兆 杨学祥 熊本地震從 14 日的前震,到 16 日的本震,一直接連不斷的震。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所環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高橋學在《現代商業》雜誌中發文警告,熊本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大地震的前兆。若發生巨大海溝型地震也可能危及台灣、沖繩、西日本和東日本的一部分。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04 月 17 日 07 时 58 分在厄瓜多尔(北纬 0.35 度,西经 79.95 度)发生 7.5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http://news.xinmin.cn/world/2016/04/17/29855330_2.html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04 月 16 日 00 时 25 分在日本九州岛 ( 北纬 32.75 度,东经 130.80 度 ) 发生 7.3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6-04/8811708.html 我们在 2016 年 3 月 14 日指出,日本大震风险:多地频发巨大地鸣疑是灾难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2565.html 2016 年 4 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2016 年 3-6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7182.html 我在 4 月 16 日指出, 4 月 16 日日本九州发生 7.3 级地震仅仅是强震发生的序幕: 警惕 8.5 级以上地震在此期间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4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754.html 17 日厄瓜多尔强震证实了这一趋势: 3-6 月地震活动逐月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754.html 特别关注: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后,中国 7 级以上地震也频繁发生,特别是台湾地区。 关注台湾地震的继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6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577.html 相关报道 台灣留意!日專家:熊本地震恐是南海海溝大地震前兆 2016 年 04 月 16 日 16:56 黃菁菁 熊本地震從 14 日的前震,到 16 日的本震,一直接連不斷的震。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所環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高橋學在《現代商業》雜誌中發文警告,熊本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大地震的前兆。若發生巨大海溝型地震也可能危及台灣、沖繩、西日本和東日本的一部分。 高橋指出,板塊的移動與內陸直下型地震、火山爆發、海溝型地震都息息相關。若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彈起,發生巨大的海溝型地震時,在那之前可能發生內陸直下型地震,也就是像這次的熊本地震,而台灣、沖繩、西日本和東日本的一部分都應該注意。 日本方面還應該留意,因板塊間的摩擦減少,造成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沈陷到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下面。如此可能引發兩種情形,一是,陷下去的板塊溶成熔岩,引起大型火山爆發,或是下沈的板塊速度過快,使得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斷裂,再度在海底引發大地震。 高橋推估,南海海溝地震將引發海嘯,受害人數可能達 47 至 50 萬人,故這次不能將熊本地震當成單獨的地震來看,而是應該當成日本整體危機的前兆,且有必要事先採取對策。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指出,「熊本地震的本震是日本國內發生的內陸活斷層地震當中,最大的一次。」 熊本地震發生後後,熊本縣的阿蘇地方、大分縣西部和中部等其他地方接連發生地震。 橫貫九州東西的「別府-島原地溝帶」有許多活斷層,這些活斷層通過四國和紀伊半島連接到中央構造線斷層帶。 古村指出, 14 日起發生芮氏規模 6.5 級地震是在稱作「別府-島原地溝帶」的地區發生的,這個地帶有許多活斷層。不過,地震活動好像已經從引發「熊本地震」的斷層,轉移到附近的其他斷層了。 《朝日新聞》引述京都大學地震學名譽教授川崎一朗的話指出,震央漸漸向東移動,斷層一動,在其延長線上的斷層也容易跟著動,周邊的斷層便容易引發地震。 京都大學地震學教授,也是地震預測聯絡會會長平原和朗表示,「大分的地震離震央約 100 公里,不太可能發生餘震,但可能引發大分縣別府的萬年山斷層帶的連動。所以今後會發生什麼事,真的難以預測。假設中央構造斷層帶的某處震動的話,也許可能引發長期的南海海溝大地震也說不定。 ( 中時即時 )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16003810-260401 相关报道 环太平洋地震相对活跃期 熊本再次地震下个可能是菲律宾和台湾 2016-04-19 09:34 文章来源: 光明网   今早,汤加 6.1 级地震又一次霸榜网络,为什么日本地震后又爆发汤加 6.1 级地震,难道汤加 6.1 级地震跟日本地震是否有关联,最新监测显示,日本的地震板块有 2000 个以上,这次地震发现了一些新板块,让日本的地震学家困惑。难不成汤加 6.1 级地震是日本地震新版块中的一块。   美国地质勘查局表示,太平洋,岛国汤加今天发生 6.1 级地震。地震震央位于首都努库阿洛法东南偏南 277 公里,深度为 66 公里。暂时未有伤亡报告。 16 日凌晨,日本九州发生 7.3 级地震,据日本媒体统计,已经造成至少 15 人死亡、逾千人受伤。而日本九州 14 日晚发生的 6.5 级地震已造成至少 9 人死亡、 950 多人受伤。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本次日本九州地震震级为 7.3 级,震源深度约 12 公里。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陆地,震级高、震源浅,但目前地震造成的遇难者人数相对较少。而近年在日本发生的 6 级以上地震中,人员伤亡相对也都比较轻微。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是怎么做到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的?   据统计,地震灾害中近 90% 的人员伤亡都与建筑物倒塌破坏有关。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保护民众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由《建筑基准法》和《建筑基准法施行令》严格规定。《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只有设计符合该法的建筑才被允许建造。根据这部法律,建筑材料都要经过官方认证,不合格的建材很难在市场上流通。 4 月 16 日,在日本熊本县益城町,救援人员走过一处损毁的街道。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尽管地震难以准确预报,但地震发生时,如果有完善的监测网络发出警报,还是能为人们避险求生争取宝贵时间。此外,沿海地区的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震监测网络的预警也有助于减少海啸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汤加 6.1 级地震跟日本地震是否有关联?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 200 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 800 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上千个监测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网络。一旦发生地震,有关部门立即分析由监测站传来的数据,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由气象厅迅速发布紧急地震速报。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 4 月 18 日报道,日本九州熊本县地震抗灾活动 17 日进入第三天,余震不断。由于出现了一些日本地震学家不曾知道的新板块,日本地震学家认为日本存在了更深的地震隐忧。同时,当局还未对当地重启的川内核电站叫停,也隐藏一定风险。   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的地震板块有 2000 个以上,这次地震发现了一些新板块,让日本的地震学家困惑。   京都大学教授川崎一朗说:“ 14 日发生了 6.5 级地震之后,震源正渐渐向东移动,大分县的地震距离震中 100 公里,可能引发大分县别府的万年山断层带出现联动反应。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实在难以预测。假设中央构造断层带的某一处震动的话,也许就会引发日本当局最为担心的南海海沟大地震。”   还有专家分析称,地球进入地震相对活跃周期,预计未来两个月内,全球范围内仍有多次发生 7 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专家称,熊本地震的能量也可能触发台湾、菲律宾等多个邻近国家发生连锁地震。 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6/0419/137032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国地震学家的不同观点:全球进入“地震模式”?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21 06:07
各国地震学家的不同观点:全球进入“地震模式”? 杨学祥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分为两派:承认或否定地震活跃期。中国专家大多数在走中间路线:承认相对活跃期,但不认为当前处于振动模式。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 2004-2008 年已经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强震(见表 3 ),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04-2007 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经过两年能量积累,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 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 2016-2018 年爆发 8.5 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 4 月 10 日 阿富汗 7 . 1 级地震、 4 月 13 日 缅甸 7 . 2 级地震、 4 月 16 日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058.html 我们在 2006 年提出的观点已经变为全球学者的共识:环太平洋地震带随时会发生超大地震。 如果相关国家的相关部门没有达成这一共识,天灾将变成人祸被历史牢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500.html 相关报道 日本第二次地震威力超首次 30 倍 专家曾称强震几率 100% 发表时间: 2016-04-2016:36:56 关键字 : 日本 , 日本地震 , 日本九州地震 , 九州地震 日本九州地震之后第五天,死亡人数已经超过 40 人,据媒体报道,近来亚洲地区地震频发,不过仍处在正常水平 . 另外,日本本次的地震之前早有专家预警,强震的几率高达 100%. 地震致近 20 万人疏散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以日本熊本县为中心的连续地震中发生山体滑坡和房屋倒塌的熊本县南阿苏村 17 日继续搜寻失踪者。据该村灾害对策总部称,尚有 8 人失联。警察厅消息称,另有 5 人左右失联。 熊本、大分两县 17 日发布消息称,地震已导致约 19.6 万人疏散。熊本县截至上午 9 点半疏散人数为 183,882 人,大分县截至上午 8 点半为 12,443 人。之后因部分居民回家等,疏散人数减少,熊本县下午 2 点半时疏散人数为 110,816 人。 熊本县 14 日晚观测到最大震度为 7 (日本标准)的地震。房屋倒塌致 9 人遇难。 16 日凌晨再次发生震度 6 强的地震。南阿苏村有学生等因公寓楼一层坍塌而遇难。 第二次地震威力超首次 30 倍 堪比阪神地震 据 CNN 报道,美国地质专家 VictorSardina 分析,凌晨 7.3 强震威力较前晚“前震”大,推估有 30 倍,这么一震,必定对当地造成众多损伤,后续灾情恐比前晚首波地震影响严重。 清晨 7.3 强震相当于 1995 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内阁统计,这次熊本震灾通报受困 53 件、遭活埋 23 件,其中清晨 7.3 强震灾情至今上午 9 时已传出 11 死 880 伤。 专家曾预测大地震几率 100% 近来日本列岛地震和火山喷发频发,专家警告,日本可能进入新一轮地壳变动的活跃期,并敦促为下一场大地震的来袭做好准备。 神户大学名誉教授石桥克彦认为:“从整体来看,受 2011 年日本东部大地震的影响,日本列岛变得活跃起来。”东海大学教授长尾年恭甚至表示:“确切地说,自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以来,日本列岛地震活动变得活跃。” 日本是典型的地震和火山之国,虽然其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0.28% ,但是,全球 10% 的地震和 7%-10% 的火山活动发生在日本。 地震活动有其周期性,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东部发生 9 级巨大地震以来,根据地震周期来预测地震成为日本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日本专家预测中的巨大地震主要有两个,一是南海海沟地震,二是首都直下型地震。据预测,在南海海沟沿线, 30 年内发生 8 至 9 级地震的概率高达 70% 左右,而首都直下型地震的主要震源区域——东京附近的相模海沟沿线今后 30 年内发生 7 级左右地震的概率也为 70% 左右。 南海海沟从静冈县骏河湾延伸到四国、九州近海。南海海沟是菲律宾海板块插入欧亚板块的边界,历史资料显示,其附近每隔 100 至 200 年会发生一次 8 级或以上规模的地震。 日本内阁府的地震专家研讨会 2012 年公布预测结果:南海海沟如果发生与“ 3 • 11 ”东日本大地震持平的 9 级巨大地震,某些地区遇到的海啸高度最高可达 34.4 米 。大阪府 2013 年宣布,如果南海海沟发生巨大地震后导致海啸,预计不到两小时海啸就会到达大阪市内,大阪府辖区内最大将有 13 万人死亡。 针对关东地区的地震,日本流传着 70 周年间隔一说。 1923 年,关东地区发生 7.9 级大地震,此前一次大地震是 1855 年的安政大地震,两者间隔 68 年,而之后一次大地震发生在 1992 年,两者间隔 69 年。 日本政府 2013 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如果东京附近发生 7.3 级直下型地震,东京及邻近地区的死亡人数最高将达到 2.3 万;经济损失方面,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遭受的损失推测约为 47 万亿日元(约合 2.3 万亿人民币),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带来的损失约为 48 万亿日元(约合 2.4 万亿人民币) 不过有专家对 70 周年间隔一说提出异议。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濑野彻三认为,这一学说只是统计位于关东南部的镰仓历史上发生烈度 5 度以上的地震的次数而来,并不能代表以相模湾为震源的板块间大地震的周期。他通过对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等的研究,认为关东地震的最短周期是 220 年,平均应该达到 400 年以上。 虽然专家们的观点形形色色,其间也难免有相左的观点。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东北和关东一些地方,最近两年的地震活动频率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的约 100 倍。 这项统计由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完成。他们分析了 2013 年 3 月 11 日 至 2015 年 2 月 18 日 日本东部震源深度 20 公里 以内、震级 1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频率,并和“ 3 • 11 ”大地震之前 10 年间的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了上述结论。之所以排除大地震之后的两年,是因为这两年有大量余震,地震次数会明显多于常年。 此外,对首都直下型地震可能波及的地区,研究人员分析了震源深度 100 公里 以内的地震发生频率,发现最近两年 3 级以上地震的频率是 2011 年大地震之前 10 年平均水平的约两倍。 不管是关东地震的 70 周期还是 400 年周期,也不管是南海海沟地震的 100 至 200 年周期,或者是西日本巨大地震的 2000 年周期,按照长尾年恭的说法,巨大地震再袭日本的概率是 100% 。只不过,发生时间可能是今后 30 年内的某一天,或许就是明天。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4_20_357661.shtml 德媒:专家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随时会发生超大地震 参考消息 2016-04-1900:20:54 阅读 (73) 评论 (0)   参考消息网 4 月 19 日 报道德国《图片报》网站 4 月 17 日 刊发题为《先是日本,然后是厄瓜多尔》的文章称, 4 万公里 的死亡区!地球上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一线每天都在发生地震——而且十分强烈。 14 日日本发生 6.5 级地震。 15 日日本再次地震,强度 7.3 级。 16 日厄瓜多尔地震,震级为惊人的里氏 7.8 级,至少 233 人死亡。地球为什么突然如此频繁地震动?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方?《图片报》对世界最危险的地震区进行解答。   已测得地球五大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文章称,“环太平洋地震带”从北澳大利亚经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美国西部沿海、中南美一直到南极形成了一个马蹄的形状。全球大约一半的活火山位于这个约 4 万公里 的环形地带上。   这是因为:太平洋板块的边缘(以及南美纳斯卡板块等邻近板块)与相邻大陆板块相遇。洋底下沉的地方出现巨大的海沟,海沟后面紧接着就是高山。   在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幔往往只有几公里厚。压力和热使上地幔部分融化。岩浆喷出,火山爆发。巨大的地下压力总是突然一下子释放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余震和海啸。   文章称,先是日本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地震(共 41 人死亡),现在则是厄瓜多尔:环太平洋地震带目前似乎开始了炼狱模式。但是,德国地质学研究中心的地震专家弗雷德里克·蒂尔曼认为,此次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地震纯属偶然。在地质学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两次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蒂尔曼对《图片报》说:“环太平洋地震带一线有剧烈活动时偶尔也会出现在时间上相隔很短的地震。这种活动已经是该地区的常态了。”   到目前为止测得的地球五大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一线:   智利, 1960 年 5 月, 9.5 级, 1655 人死亡;   阿拉斯加, 1964 年 3 月, 9.2 级, 125 人死亡;   苏门答腊, 2004 年 12 月, 9.1 级,之后引发了海啸, 23 万人死亡;   日本, 2011 年 3 月, 9.0 级,之后也发生了海啸, 1.58 万人死亡;   堪察加, 1952 年 11 月, 9.0 级,无人死亡。   文章称,有一点学者们是一致的: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场更大的地震。对“大家伙”——一场无与伦比的超大地震的担心对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城市和国家来说虽然不是无所不在,但是在学术界却已经是如此。   它具体什么时候会来,学者们也无法预测。能够确定的只有:灾难将是可怕的。   德国地质学研究中心的蒂尔曼教授说:“因为全球人口的增长,届时受到威胁的人数将比 50 年或者 20 年前更多。”   厄瓜多尔遭遇整个城市的倒塌   文章称, 16 日晚上厄瓜多尔发生 7.8 级地震。这是该国自 1979 年以来所发生的最大地震。震中位于西北沿海城市佩德纳莱斯和科希梅斯之间。目前至少 246 人死亡。死亡数字还在上升,还有很多被埋在废墟下的人没有包括在内。   总统拉斐尔·科雷亚发表推特说,地震“导致了重大损失”。   人口约 250 万的厄瓜多尔最大城市瓜亚基尔的一座桥倒塌;海滨城市曼塔机场的控制塔倒塌;在邻近哥伦比亚边境的埃斯梅拉达斯有 71 幢房屋倒塌;距离震中 300 公里 的首都基多的建筑物有零星石块落下,部分城区断电。   接近震中的佩德纳莱斯受影响尤其严重。该市市长呼吁迅速提供救援人员和重型机械援助,称那里倒塌的不是一幢房子而是整个城市。   更糟糕的是盗贼洗劫受损房屋,而警方无力介入,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寻找伤者。   厄瓜多尔政府宣布多个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但滑坡令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相应地区。   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厄瓜多尔经历了 135 次余震(最大震级 5.6 级)。进一步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编译 / 赵涟) http://mt.sohu.com/20160419/n444831279.shtml 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新华社 2016 年 04 月 18 日 08:17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事实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国。比如印尼每年都要发生数千次地震。地震的具体成因十分复杂,但从宏观上说,日本和印尼等国地震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移动。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况与全球板块的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有明显关联。据统计,全球 85 %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这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 8 . 7 级地震,就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一个名为“安达曼弧”的构造带上。那次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震引发了大海啸。 虽然判断地震是否进入频发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但仍有专家认为,对一些地区的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是必须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 7 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http://tech.qq.com/a/20160418/011987.htm 地质学家:加州两断层一相逢 恐引发 7 级大地震 2016-01-05 20:14:00 中国日报网 分享 参与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1 月 4 日 报道,科学家警告说,美国加州面临着爆发重大地震的风险。加州地下有两条极其危险的断层线,两者一旦交汇,可能会诱发 7.3 级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中一条断层名叫“海沃德断层”,是全世界断层之中,常住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另一个名叫“罗杰斯·克里克断层”。美国地质学家珍妮特·瓦特科担心,这两个断层有可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勃罗湾的地下“暗结连理”,有机会诱发 7.3 级的大规模地震。 中国 1976 年爆发的唐山大地震为 7.8 级,造成了逾 24 万人死亡、 16.4 万人重伤。 这两条断层究竟会不会连上,学界对此已经争论了多年。断层附近的当地居民也早早收到警告说,地震可能爆发,百姓要做好准备。 瓦特说:“我们现在拥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断层在湾区越来越近,或者有可能已经直接相连。如果这两条断层都发生地震,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地震。”瓦特在圣巴勃罗湾利用声学设备进行水下调查时,得到了这一发现。瓦特认为,湾区当地居民应该做好准备,以防地震当真发生。 旧版地图显示,两个断层之间相隔大约 4 公里 。不过,瓦特的最新发现显示,两个断层已经相当接近了。 2014 年 8 月,旧金山湾区北部爆发了 6 级地震,导致 3 人受伤。地震持续在凌晨 3 点 30 分左右发生,持续了 30 秒。这是湾区 20 多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 ( 信莲)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1/8322646.html 全球进入“地震模式”? 听地震专家怎么说时间: 2016-04-20 11:12:23 ( 作者:陈会忠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导读 2016 年 4 月 14 日 日本熊本县发生 6.2 级地震, 4 月 16 日 再次发生 7.3 级地震。 4 月 17 日 ,厄瓜多尔西北海岸佩德纳莱斯地区发生里氏 7.5 级地震。最近,世界各地强震频发,缅甸、日本、厄瓜多尔相继发生 7 级以上的强震,全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 日本地震,会波及到中国吗 ? 来听听地震局的研究员是如何解读的。     1 缅甸、日本、厄瓜多尔接连强震,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   日本九州岛 4 月 16 日 再次发生 7.3 级地震, 4 月 17 日 07 时 58 分 在厄瓜多尔沿岸近海附近又发生 7.5 级地震, 4 月 19 日 01 时 10 分 在北京房山区 ( 塌陷 )( 北纬 39.91 度,东经 115.75 度 ) 发生 2.7 级地震。接连的地震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 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的确,今年的 3 月份以来,全球 7 级地震多发。 4 月 10 日 以来不到 8 天的时间内,全球连续发生了 4 次七级以上地震,大家都认为这太恐怖了,过去没见过这样密集发生大地震,可是经地震部门分析研究,这种活动的态势以往也曾经出现过。据统计,自 1900 年以来,全球在 8 天之内发生 4 次 7 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曾经出现过 37 次。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html    全球 Ms ≥ 8. 0 地震 M-T 图   百年来全球地震活动并不均匀,呈现活跃时段和不活跃时段 ( 见上图 ) 。从 2004 年到现在,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变化明显,进入了全球 8 级以上巨大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这个相对活跃的时段是从上世纪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比较差异来看的。最近十几年,地震活动的特征和上世纪上半叶地震活动特征相类似,有很多 8 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上世纪下半段, 1964 年以后,直至 2004 年,全球发生 8 级以上巨大地震频次明显减少,没有发现有 8.5 级以上巨大地震的记录。   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活动特征,这个特征表明了 2004 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全球 8 级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预计这个活跃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也有人认为这个活跃时段即将结束。 2 连环地震对中国有影响吗 ? 如前所述,全球连环大地震出现过 37 次,可是其中只有 3 次在这种状况出现之后的 3 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有 7 级以上地震。这表明全球 7 级以上的地震密集活动和中国内部发生 7 级以上地震之间关联程度不大。从以往的震例来看还不到十分之一,所以是个相对比较少的对应关系。所以不能认为全球出现了 7 级以上连环地震就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内部很快就要发生 7 级以上地震,这两种情况之间没有一个显著的统计关系,也就是说看不到其中有必然的联系。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2.html   全球 Ms ≥ 7. 0 地震空间分布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 19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2 年 4 月 30 日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大陆发生的地震是属于板内地震,而日本和厄瓜多尔地震是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板块边缘的地震。中国大陆地震主要发生在所谓中国蒙古大三角地震区内,它主要受印度板块的影响,最近阿富汗和缅甸的地震是属于这个板块边缘的地震。因此我们可以说最近地球两个地震带,即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比较活跃,但并不等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也会活跃起来。 3 日本近日频发地震是因为太阳黑子活跃造成的吗 ?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太阳还产生日冕。日地关系的科学家早就发现太阳黑子的 11 年活动期。有些研究地震的科学家也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也有些发现日冕活动和地震有关联。太阳系是个系统,日地关系影响到地球是必然的,太阳黑子也影响地球气候,造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和太阳黑子 11 年左右的周期有关。 但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和地球板块运动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强太阳活动时会对空间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地球空间喷发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磁暴,影响地球磁场,通过电磁感应的地磁效应对地面的通讯、高压线和输油管道等造成影响。这些都是电磁效应或者粒子的直接撞击产生的效应,对地壳本身和地球内部影响甚微。 1859 年发生的一次太阳风暴,被命名为“卡林顿事件”,导致加勒比海地区出现极光,使全球范围无线电报系统出现故障。 1989 年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整个配电网发生故障。这些都是影响到地球表面,具体到熊本地震,不能证明和最近太阳黑子的爆发有关。但是地球科学学家仍在研究太阳黑子和地震的关系,作为探索地震趋势预测的一种手段。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3.html    熊本地震的余震分布 4 日本福冈震后现泡沫,地震后的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 ? 这次日本熊本地震规模比较大, 6 及以上强震成丛出现,两天之内 3.5 级以上的余震就有 100 多个,可见在短短时间里释放的能量非常之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神秘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地震发生时的蓝色闪光的地光现象,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福冈出现大量泡沫。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4.html    熊本地震的地光 ( 右上天边的闪光 )   关于泡沫出现说法不一,但是应该和地震有关。据央广网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地下管道遭到挤压,导致地下水带着气体造成了大量的泡沫从地下涌出。还有一种说法是消防用的泡沫药品库,地震时被震破,造成泡沫溢出。我们也想法通过留学生进行调查,泡沫产生原因已查明:在福冈市中央区今泉的弹子 (Pachinko) 游戏店灭火系统误工作,消防剂的泡沫溢出附近道路 ( 据日本雅虎 ) 。 5 熊本地震福冈出现大量泡沫,地震后的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 ?   大地震发生时,会出现很多奇怪的想象,但一定是地震造成地表面剧烈运动而产生的。比如大地震后经常下雨,唐山、汶川地震后下雨。这次熊本地震后也下雨,可能是出现很多的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的释放出来,同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并且使得地下的一些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地震后,空气中粉尘增多,也就是凝结核,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也就形成了降雨。   地震时地光,较多是像闪电那样的蓝白色 , 再就是红色、紫色、白色、橙色、黄色、绿色等。地声,地震时会有隆隆声,有些像打雷。地光和地声是因为地面震动造成灰尘或地面裂缝逸出一些气体,形成静电造成。熊本地震出现了兰光和地声。 地震后喷沙冒水,这是地震波造成土层挤压,地下水使土壤液化造成。还会有植物开花异常 . 植物的花季是稳定的 , 而花季突然异变 , 比如冬季开花等。地震发生是的这些现象,只要仔细分析都是地震的伴生想象,不要相信这些谣言。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5.html 孙士鋐:目前全球处于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 杨学祥,杨冬红   央广网北京 4 月 16 日 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当地时间今天 1 点 25 分,日本九州岛熊本县,继 14 号发生 6.5 级浅源地震后,再次发生 7.3 级强震,目前已造成 16 人遇难,上千人受伤。 日本接二连三的地震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又来临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认为,地震活跃期早就来了。从全球这个角度来说,从 2004 年印尼 8.7 级地震以后,进入的一个相对活跃时段,全球这个相对活跃时段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活跃时段过程中,它的地震活动有时候会多一些,有时候会少一些。总体上来说,目前全球处于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 http://china.cnr.cn/qqhygbw/20160416/t20160416_521894628.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60416/48480345_0.shtml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 1970 年至 1999 年,全球 30 年未发生过 8.5 级及以上地震,但 2004 年以来却发生了 6 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 1900 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 17 次矩震级 8.5 级及以上地震, 2004 年之后的 8 年占了 6 次。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 8.5 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xmtcb.com/a/20120416/44614.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 1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6 ( 6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 内数据为最新数字。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2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7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701 次阅读|2 个评论
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前言(加拿大共识会议CCCDTD 2007专辑介绍)
tcmsuccessor 2015-9-14 09:00
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前言 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专辑介绍 霍华德 • 切特柯夫( Howard Chertkow ) 医学博士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a series based on the Third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 CMAJ ,2008 ,178( 3): 316-321 在未来 3 年中,北美的人口结构将到达一个转折点,目前临近 60 岁的 “ 婴儿潮 ” 一代开始步入 65 岁的老年期。 1991 年加拿大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 11.6% , 2016 年将增长至 16% , 2041 年为 23% 。伴随人口结构的转变,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前所未有地成为关注的中心。痴呆(包括各类型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 )患病率随年龄显著增加。 AD 患病率在 65~74 岁人群中为 1% , 75~84 岁人群中为 6.9% , 85 岁及以上人群中为 26% 1 。即便采用上述过时数据,可以预计未来十年中加拿大(图 1 )和美国记忆下降和痴呆患者数量将大大增加。在加拿大,每年有 60 150 例新发痴呆病例 2 ,目前约有 450 000 人罹患各类型痴呆。预计 30 年后这一数字将翻番 1 , 3 。与总体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 VaD )将显著减少(由于高血压控制的进步)。预计 AD 患病率将急剧增加,除非有新的显著的预防方法出现。 框 1 :痴呆通用诊断标准 4 A .发生多种认知功能缺损,表现如下 2 种情况: 1 .记忆损害(学习新信息或回忆已学习信息的能力受损)。 2 .下列一种或更多种认知功能紊乱: — 失语(语言功能紊乱) — 失用(进行运动的能力受损,运动功能尚完整) — 失认(无法识别或辨别物体,感觉功能尚完整) — 执行功能紊乱(如计划、组织、排序、抽象) B . A1 和 A2 标准的认知缺陷均造成社会或职业功能严重损害,且较此前的功能水平有实质性的下降。 C .认知缺陷并非只发生于谵妄期间。 痴呆是一组有确定临床命名的疾病(框 1 )。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领域的支撑,使得对痴呆细节的认识达到新水平,对痴呆分类的理解在继续演变。 40 年前,痴呆分为皮质型痴呆和皮质下痴呆 5 。这种定位方法很不精确,但用于强调两类痴呆的差异,即无运动症状的痴呆(如 AD 、额颞叶痴呆)和更多类型的其他痴呆(典型表现为伴随运动和步态的异常)。图 2 所示为加拿大痴呆门诊常见的痴呆类型 6 。在这种分型中,常见的是混合性痴呆(通常为 AD 与 VaD )。混合性痴呆患者大脑中存在 2 种不同情况(退行性病变和血管性侵害),二者协同与单一情况相比,较早产生痴呆临床症状 7 。 AD 在给患者和受累家属带来强烈损害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相当的经济负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尤其明显。据估计,每名轻度 AD 患者每年经济负担为 10 000 加元,重度 AD 患者为 37 000 加元 8 。如果这些患者均未入住长期照料机构,则将造成照料者的负担,而照料重任通常由患者配偶或子女承担。进行照料者支持,处理和治疗他们的压力,日益成为加拿大医师面临的问题。 图 1 :加拿大总体痴呆、 AD 和 VaD 预计患病情况 2 , 3 痴呆研究新进展 自从 1999 年第 2 届加拿大痴呆共识会议的建议发表以来 9 , 10 ,包括生物学与遗传学、风险评估和管理在内的诸多领域均取得进展。在神经影像学方面实质性进步有,磁共振成像( MRI )测量海马体积 11 ,以及应用 F- 脱氧葡萄糖和淀粉样蛋白配体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 PET )扫描 12 。其他进展包括认识到同型半胱氨酸在 AD 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13 ,以及新发现的散发晚发型 AD 14 和某种类型额颞叶痴呆的相关基因 15 , 16 。已经认定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将增加 AD 和 VaD 发病的可能性,这就为加强痴呆预防提供了契机。上述最新进展为选择痴呆最佳诊断方法提出了新课题。 在改进痴呆诊断的同时,痴呆处理亦有进步。尽管这方面研究存在固有困难,但仍研究和开发了新型非药物疗法。并已经推出了关于痴呆与驾驶的指南。虽然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但仍广泛地应用于实践。美金刚(易倍申)已在加拿大引进。作为谷氨酸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该药对中重度 AD 有少许益处,但对轻度 AD 未显示疗效 17 。很多医师仍不能确定该药在 AD 治疗中的地位。在第 2 次共识会议上,对支持应用 Vit E 作为治疗药物已有异议,发表的指南中亦未推荐作常规应用。此后, Vit E 作为一种治疗干预手段受到冲击。 图 2 :加拿大记忆门诊常见的痴呆类型 6 。注:其他类型的混合性痴呆占总病例数的 10% 。 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面对痴呆的诊断和治疗的重大进展和最新证据, 2006 年 3 月召开了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CCCDTD3 )。本次会议的组织、筹划和结构尽可能依托 “ 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 AGREE )协作机构 ” 建立的指南 18 ,符合其 23 条标准中的 19 条(见附录 1 )。由加拿大国内痴呆各领域著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组织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政府、企业和非赢利性慈善组织赞助(见附录 2 )。会议总经费中制药公司的总投入未超过 50% 。对所有捐赠不加限制,组织和公司不对本建议的形式和内容有任何影响。 指南产生过程 在过程早期,通过与加拿大全科医师学会建立联系,在组织委员会中纳入该学会的代表。工作组成员的入选条件为在痴呆或相关领域富有专长且为国内享有声誉的带头人,或者因从事高质量的工作并具有开放协作的精神而著称。在各工作组中均纳入了一名家庭医师,以便从全科实践的角度审阅各项建议。每名成员均提供了一份书面利益冲突声明。 各工作组进行文献检索、准备背景文章并就一系列建议的草案达成一致。之后,文章和建议在网站上登载,并征求全体成员的反馈意见。以上过程历时数月。工作组对各疗法证据的质量(包括采用加达德 量表 19 对研究质量分级),以及统计显著性和疗效幅度等定量数据 20 ,作了标准化分析。 可获证据的质量评级系统改编自加拿大预防保健特别工作组( Canadian Task Force onPreventive Health Care )(见框 2 、框 3 )。评定推荐强度所采用的系统与加拿大第 2 次痴呆共识会议一致。理想情况下, A 级和 E 级建议有 1 等水平的证据支持,而 2 等水平的证据有时也认定为充分。 C 级建议并非意味着该措施无效或有害,而是指尚无充分证据作出更强有力的建议,或者目前报告的研究结果有冲突。本专辑的文章将于未来数月中在《加拿大医学杂志》( CMAJ )发表,并附有支持证据的分级和强度。 框 2 :证据水平(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采用) 1 . 至少有一项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 2.1 .设计良好的对照非随机试验作为证据。 2.2 .设计良好的多中心(或研究组)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作为证据 2.3 .无论有无干预,不同时间或地点的比较作为证据。包括结果显著的非对照试验。 3 . 权威专家临床实践的观点,专家委员会的描述性研究或报告。 与会人员审阅各工作组准备的背景文章后,对各项建议投票(形成共识需达到 80% 的得票率)。对未达成共识的建议进行修改(对修改后的建议需提请进一步讨论)或取消。有 5 次的情况是,修改后的建议最终得票率在 60%~80% 。经认定,这几项建议达到低强度共识。 由各工作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为期 2 天,与会者还包括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指派的 2 名家庭医师、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和 AD 协会的代表、以及制药公司等其他方面的观察员。各工作组作简要概述之后,就修改的逐条建议进行发言、讨论和投票。投票过程公开透明,会前已详细列出了制定建议的过程。数条建议尚须修改以获得工作组认可。 总共 215 项建议最初登载于网站,其中 146 项建议最终达成高强度共识, 5 项为低强度共识,其他建议则被拒绝或修改后并入其他建议。整个进程及建议条目,就其范围和广度来讲都是空前的,成功之处在于取得了不同领域的医师和专家的一致赞同,且确定的内容成为相关普通内科医师的实践指南和建议。全套的建议可从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网站( www.cccdtd.ca )和加拿大 AD 协会网站( www.alzheimer.ca )获取。 建议的传播 在未来数月中, CMAJ 将推出涵盖 5 个部分的专辑。该专辑以病例为基础,突出最新进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并将为临床医师的痴呆处理提供实用和循证的方法。本专辑着重强调以下主题: 1 . AD 及痴呆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已知某些基因与早发型 AD 和晚发型 AD 相关,那么基因检测是否应该进行?目前对痴呆环境危险因素也有了相当的认识。对于进入晚年希望保持自己记忆的患者,医师应给予哪些建议? 框 3 :推荐强度分级(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采用) A .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充分。 B .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尚可。 C .推荐本措施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但该推荐可基于其他理由。 D .不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尚可。 E .不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充分。 2 .痴呆实验室检查和诊断。作为最为棘手的疾病, AD 诊断缺少简便的血液检查、明确的影像检查或活检指南。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在诊断中应采用哪些现行的检测?未来会出现哪些? 3 .轻度认知损害( MCI )与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作为轻度记忆下降的早期阶段,对其定义、诊断和处理均已付出了努力。相应进展又会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4 .轻中度痴呆的处理。鉴于近期症状性治疗的进步、对痴呆血管因素认识的提高、以及改变疾病进展新方法的出现,应该推荐何种治疗? 5 .重度痴呆的处理。在疾病的这一阶段,应采用哪些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来处理认知和行为问题? 知识差距 虽然本专辑文章中明确了目前痴呆处理的现状,但知识差距(框 4 )的存在毋庸置疑,未来仍要大力推进痴呆临床治疗。迫切需要简便的诊断和监测方法。 10 年来,一直希望有一种如同测血压的袖带那样的工具来测定认知( “ 认知测量袖带 ” ),或者能有一种生物标志物可极早期诊断 AD 。也希望有明确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和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来调控和预防本病。还希望改进医务人员的分配,改革卫生保健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医师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老年痴呆患者的诊断、处理和治疗,以及为照料者提供支持当中。 框 4 :知识差距 l 因缺乏近期前瞻性的起始队列研究,发病率估算值存在局限性。 l 已知危险因素尚未经初级预防纵向研究的调查 l 尚需深入了解晚发型 AD 的基因贡献率。 l 尚无广泛接受的、得到确认的、易于操作的诊断工具用于预测痴呆发展。 l 治疗选择仍局限于对症治疗。 作为针对重大疾病的完整指南,要鉴别并综合大量的文献确有难度。更困难的是,要在证据有限或缺乏的情况下,得出明确结论并作出建议。同时尽最大努力确保方法学严谨、证据基础完整、制定建议的决策过程公正和透明,并且也常需要专家的观点和判断。随着最新信息的获取,无法实现建议的频繁更新和清晰明确,故本建议可能会日渐过时。也应认识到这全部 146 条建议可能会遭遇不被认可的阻碍,以致难以实施。 本指南并未采用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制定不同类别建议的模式,并且在本专辑的文章中明确将 AD 和 VaD 作为重点,而非较少见的痴呆类型(如路易体病、正常压力脑积水)。在本建议的背景文章中,则对不常见的痴呆类型及其处理予以相当详细的介绍。 希望本指南的公布及其通过 CMAJ 的传播,将会改进痴呆患者的危险评估、诊断和治疗。并鼓励 CMAJ 读者向工作组提出反馈意见,以使下一次的建议能够建立在对医务人员需求的广泛评判之上。 本文已经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霍华德 • 切特柯夫获加拿大辉瑞公司( 顾问委员会委员、发言人、获奖者 )、神经化学公司(顾问委员会委员)、加拿大灵北公司( 顾问委员会委员、发言人 )资助,另获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加拿大 AD 协会和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资助运行资金,为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全国研究员。 编者按 : 本建议的 18 篇背景文章及支持证据 , 在《 阿尔茨海默病 与痴呆》 ( Alzheimer’s and Dementia ) 2007 年 10 月号发表 , 可从 www.alzheimersanddementia.org 获取 , 亦可免费从 www.cccdtd.ca 获取 ( 已经爱思唯尔同意 ) 。 参考文献 1. Canadian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Canada. Neurology 1994;44:2073-80. 2. The incidence of dementia in Canada. The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Working Group. Neurology 2000;55:66-73. 3.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study methods and prevalence of dementia. CMAJ 1994;150:899-913.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 4th ed. Washington:The Association; 1994. 5. Wells C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Alzheimer's dementia: affective disorder. In: Reisberg B, e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Standard Reference.New York:Free Press; 1983. p.193-7. 6. Feldman H, Levy AR, Hsiung GY, et al. ACanadian cohort study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related dementias (ACCORD):study methods and baseline results. Neuroepidemiology2003;22:265-74. 7. Snowdon DA, Greiner LH, Mortimer JA,et al. Brain infarction and th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Alzheimer disease.The Nun Study. JAMA1997;277:813-7. 8. Hux MJ, O'Brien BJ, Iskedjian M, etal. Relation between severit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osts ofcaring. CMAJ 1998;159:457-65. 9. Patterson CJ, Gauthier S, Bergman H,et al. The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ng disorders:conclusions from the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mentia. CMAJ 1999;160(Suppl):S1-15. 10. Patterson CJ, Gauthier S, Bergman H,et al.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mentia: a physician's guide tousing the recommendations. CMAJ1999;160:1738-42. 11. Jack CR Jr, Petersen RC, Xu Y, et al. Ratesof hippocampal atrophy correlate with change in clinical status in aging andAD. Neurology 2000;55:484-9. 12. Klunk WE, Price JC, DeKosky ST, et al. The applications ofamyloid-imaging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emen 2005;1(Suppl):5. 13. Seshadri S, Beiser A, Selhub J, 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2;346:476-83. 14. Rogaeva E, Meng Y, Lee JH, et al. Theneuronal sortilin-related receptor SORL1 i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Alzheimer disease. Nat Genet2007;39:168-77. 15. Baker M, Mackenzie IR, Pickering-BrownSM, et al. Mutations in progranulin cause tau-negative frontotemporal dementialinked to chromosome 17. Nature2006;442:916-9. 16. Mackenzie IR, Baker M, West G, et al. Afamily with tau-negative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neuronal intranuclearinclusions linked to chromosome 17. Brain2006;129:853-67. 17. Areosa SA, Sherriff F, McShane R.Memantine for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s 2005 Jul 20; (3):CD003154. 18. The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Evaluation (AGREE) Collaboration. The AGREE Instrument. London(UK):The Collaboration; 2001. Available:www.agreecollaboration.org/pdf/agreeinstrumentfinal.pdf (accessed 2007 Dec 20). 19. Jadad AR , Moore RA, Carroll D, 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s blindingnecessary? 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2. 20. Natural Standard. Explanation of Columnsin Natural Standard Evidence Table. Cambridge(MA): The Standard. www.naturalstandard.com/explanation_columns.html (accessed2007 Dec 20). 21. Woolf SH, Battista RN, Anderson GM, etal. Assessing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ve maneuvers: analyticprinciples and systematic methods in reviewing evidence and developing clinical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 report by the Canadian Task Force on the PeriodicHealth Examination. J Clin Epidemiol1990;43:891-905. 22. Patterson C, Gauthier S, Bergman H, etal. The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ng disorders:conclusions from the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mentia. Can J Neurol Sci 2001;28(Suppl1):S3-16. 通信作者 : Dr. Howard Chertkow, BloomfieldCentre for Research in Aging, Rm 408, Sir Mortimer B. Davis–Jewish GeneralHospital, 3755 Chemin Côte Ste–Catherine, Montréal QC H3T 1E2 ;传真 514 340-8295 ; howard.chertkow@mcgill.ca 指导委员会(以字母为序): 霍华德 · 伯格曼博士(麦克吉尔大学约瑟夫 · 考夫曼教授;加拿大老年医学会主席;魁北克衰老研究网络总监);霍华德 · 切特柯夫博士(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教授;加拿大临床认知研究中心联盟前主席;指导委员会主席);约翰 ·W· 费特纳(家庭医师;西安大略大学家庭医学教授);霍华德 · 费尔德曼(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教授;加拿大神经病学会联络员);赛日 •G• 高赛尔 博士 (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医学和精神病学教授;麦克吉尔衰老研究中心 AD 研究部门主管); 内森 • 赫尔曼博士(老年精神病学医师;多伦多大学新宁医院老年精神病学主任、教授;加拿大老年精神病学会联络员);大卫 • 霍根 博士(布伦达 · 斯塔福德基金会主席;卡尔加里大学老年医学教授);伊夫 • 琼尼特博士(神经心理学和言语 - 语言病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 •J• 帕特森博士(麦克马斯特大学老年医学教授)。 工作组成员: 危险因素及预防: 克里斯托弗 • 帕特森 医学博士 (协调员),约翰 · 费特纳 医学博士 理学硕士,安吉丽丝 • 加西亚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克里斯托弗 • 麦克奈特 医学博士 理学硕士。 轻度记忆下降状态: 霍华德 · 切特柯夫 医学博士( 协调员),齐亚德 • 纳斯尔丁 医学博士,伊夫 • 琼尼特 哲学博士,瓦莱丽 • 德雷特 哲学博士,约翰 • 科克 医学博士,法迪 • 马苏德 医学博士,西维尔 • 贝尔维尔 哲学博士,莫里斯 • 弗里德曼 医学博士,霍华德 · 伯格曼 医学博士。 诊断: 霍华德 · 费尔德曼 医学博士(协调员),克劳迪娅 • 雅科瓦 医学博士,安德鲁 • 克尔特斯 医学博士,默文 • 布莱尔 理学士,迈克尔 • 博瑞 医学博士,海曼 • 席佩尔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约翰 • 费斯克 哲学博士,阿兰 • 罗比拉德 医学博士,蒂芙尼 • 周 医学博士,安吉丽丝 • 加西亚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 遗传学: 熊景岳(音)医学博士(协调员), A• 德萨 • 萨多夫尼克 哲学博士(协调员)。 轻中度痴呆: 大卫 • 霍根(协调员),彼得 • 贝利 医学博士,安妮 • 卡斯威尔 理学硕士 哲学博士,巴里 • 克拉克 医学博士,卡洛尔 • 科恩 文学士 医学博士,多罗茜 • 福布斯 注册护士 哲学博士,文松青(音) 理学硕士 医学博士,克里斯塔 • 兰克托特 哲学博士,黛布拉 • 摩根 哲学博士,莉莲 • 索普,医学博士。 重度痴呆: 内森 • 赫尔曼 医学博士(协调员),赛日 • 高赛尔(协调员),保罗 • 利西 医学博士。 伴血管性成分痴呆: 克里斯蒂安 • 伯克蒂 医学博士(协调员),桑德拉 • 布莱克 医学博士(协调员),克里斯 • 弗兰克 医学博士。伦理学:约翰 • 费斯克 哲学博士(协调员),林恩 • 贝蒂 医学博士(协调员),玛莎 • 唐纳利 医学博士,安娜 • 比谢夫斯基 教育学硕士 医学博士,弗兰克 •J• 莫纳 医学博士。 未来标准修订: 肯 • 洛克伍德 医学博士(协调员),雷米 • 布夏尔 医学博士(协调员),理查德 • 卡米乔利 医学博士,加布里埃尔 • 雷捷 医学博士。 附录 1 :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对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 AGREE )工具 18 标准的符合情况 标准 符合 不符合 范围和目的 × 明确描述指南的总目标 × 明确描述指南涉及的临床问题 × 明确描述指南适用的患者 ×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指南制定小组成员由各相关专业组织成员构成 × 结合患者的观点和倾向 × 明确规定指南的目标人群 × 指南已在目标人群试用 × 制定过程的严谨性 × 采用系统的方法搜索证据 × 明确描述证据的选择标准 × 明确描述制定建议的方法 × 制定建议时考虑健康受益、副作用和风险 × 建议与支持证据之间关系明确 × 指南在发表前经外部专家审查 × 提供指南更新的程序 × 明晰与表述 × 建议清晰、明确 × 明确提出处理病症的不同选择 × 关键的建议易于识别 × 为指南的应用提供相关工具 × 适用性 × 讨论建议应用中组织上的潜在障碍 × 讨论建议应用中潜在的费用影响 × 指南提出供监测和(或)稽查的关键审查标准 × 编撰的独立性 × 指南的编撰独立于资金机构 × 记录指南制定成员的利益冲突说明 × 附录 2 :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的资金来源 现金或实物资助来自: l 加拿大卫生研究院 l 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 l 加拿大 AD 协会 l 加拿大临床认知研究中心联盟 l 加拿大神经病学会 l 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 l 加拿大老年精神病学会 l 魁北克衰老研究网络 l 加拿大老年医学会 l 制药公司(各家捐款数量不限于 10000 加元):加拿大灵北、杨森 - 奥托公司、加拿大辉瑞、诺华、神经化学公司、赛诺菲 - 安万特,勃林格殷格翰
3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得的共识:今年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热度 1 杨学祥 2015-5-29 16:24
难得的共识:今年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杨学祥,杨冬红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昨日起,“史上最强厄尔尼诺正在形成”刷屏。今日(5月29日),中国气象局回应称,预计厄尔尼诺仍将持续发展,并持续至秋季,将达到中等以上强度,比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弱,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名学者阿克塞尔·蒂默曼认为,今年这次很可能是一个“超级厄尔尼诺”,“这次海面下的水温非常高,它不仅向东移动而且将要抵达海面。”据蒂默曼介绍,目前美国的气候模型分析显示,这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可能堪比1997年至1998年的那轮。 超级厄尔尼诺的预测引发网民的极大关注,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不得不出面澄清。 这不是超级厄尔尼诺的第一次预测,2014年就有一次失败的超级厄尔尼诺预测。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我们在5月15日和19日已经指出,20世纪最强的两次厄尔尼诺发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2015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厄尔尼诺的规模不会超过1997年。2014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3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8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160.html 相关报道 气象局:今年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分类:国内2015-05-29 14:26:03来源:新京报新媒体作者:邓琦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昨日起,“史上最强厄尔尼诺正在形成”刷屏。今日(5月29日),中国气象局回应称,预计厄尔尼诺仍将持续发展,并持续至秋季,将达到中等以上强度,比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弱,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对我国有何影响,中国气象局表示,受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影响,预计我国夏季长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汛情较重;西南地区东部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夏旱的概率较大;夏季我国北方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高,但不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   其实,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5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频繁,北方出现高温天气。5月以来南方出现5次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多1-2倍。5月下旬以来,京津冀三地有13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35℃。北京5月下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2℃,为近14年来同期最高。另外,近期印度高温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名词解释: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的一种现象。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分为5个等级,持续时间越长,月累计偏高值越大,其强度就越高,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编辑:陈思 刘喆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5/05/29/365226.html 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529/c188502-27077204.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28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家评说:习近平G20峰会重要讲话、共识、成果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4-11-17 20:19
专家评说: 习近平 G20 峰会 重要讲话、共识、 成果 2014 年 11 月 17 日 17:15 来源: 人民网 - 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11 月 15 日 至 16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举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倡导做共促经济改革的发展伙伴,落实全面增长战略, 推动世界经济从周期性复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 并与与会国家达成系列共识。 这些重要讲话将带来哪些影响? 专家如下评说: 1. 习近平 G20 峰会讲话 刷新中国形象 凸显中国“底气” 与往年的 G20 峰会相比,这一次习近平的讲话有什么不同?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杰进表示, 这一次 G20 峰会给人最大的感受在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 从这次 G20 峰会上习近平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自信心增强了,“底气”也更足了。可以说,这次的 G20 是由中国“塑造”的。 “引领”、“信心、”、“塑造”……这些词构成了外界对这次习近平出席 G20 峰会的评价。 2. 经贸合作 寻求共识 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 这次峰会,习近平主席这两方面讲话引起与会各国普遍关注。 在 11 月 15 日 举行的 G20 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说, “中方在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将互联互通作为核心议题之一,目的就是开辟新的增长点。”、 “落实全面增长战略,重要的是发掘和培育持久增长的动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新局面。” 在 11 月 16 日 举行的 G20 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二十国集团有能力、有责任推动建设统一、开放、普惠的全球大市场,推动多哈发展回合谈判早日完成,还要营造有利于各国发挥特长、实现优势互补的贸易环境,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获益。” 对此,朱杰进表示,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习近平这次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联动增长,这向西方国家表达了鲜明的态度: 不能一味采取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不管有多难,也要进行经济结构上的改革。要拿得出政治勇气,才能发掘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陈凤英表示, 自由贸易区的安排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透明的,不能是相互竞争的,否则会导致世界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封闭化,对各国都没有好处。要实现真正自由开放的自由贸易,仅靠中国是难以推动的。所以说,习主席 的讲话是在引领 G20 的其他成员国,共同把自贸区建设好、完善好。 3. 国际反腐 加大力度 让外逃贪官无藏身之地 反腐败是当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议题。 在 16 日的会议上讨论增强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议题时,习近平指出, 要加强全球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要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 在本次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里斯班峰会公报》上,与会成员领导人核准了支持增长和抗风险的《 2015-2016 年 G20 反腐败行动计划》,同意采取行动建设反腐败合作网络,包括加强司法互助,返还腐败资产,拒绝为腐败官员提供避罪港。 对此,朱杰进表示, 严重的腐败问题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抵消作用,这一点在 G20 与会各国中的共识度是比较高的,所以说反腐败能够成为本次峰会的议题是有合理性的。 G20 在建立之初只是一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机制,缺乏实实在在的协议性内容。这次从反腐败问题出发,在这个领域培养逐步培养互信,有助于 G20 本身形成向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型。 4.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破解弊端 发挥中国引领作用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有助于增强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习近平在 15 日的会议上说, “今年是布雷顿森林会议 70 周年,各方都在总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这一点也引起了普遍关注。 对此,陈凤英表示,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一直是中国在 G20 峰会中的核心诉求。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习近平讲话把这一议题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与此同时,今年金砖国家的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是二战后第一个没有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对于国际金融体系是一个补充,也对 G20 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延伸阅读 : · 新京报:高规格峰会安保已成常态 · G20 峰会公报四大看点:公开不满美国阻挠金融改革 · G20 峰会启幕 “中国主张”将影响全面增长战略制定 · 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 ·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开幕在即 布里斯班准备就绪 · G20 峰会上有哪三大经济议题“值得关注”? · G20 布里斯班峰会 , 法国怎么看 · 澳前国库部长称 G20 峰会有助澳大利亚国际化
个人分类: 其它|2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粮食安全达到全球共识了吗?
蒋高明 2013-11-30 20:46
以下的内容来自海外学者的分析,特转发在这里供科学网网友参考. 关于“转基因粮食是安全有全球共识”。 那是中国挺转帮特别是中国农业部既得利益官员学者们搞的欺骗宣传。且不说全球,转基因种子公司被赶出了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禁止转基因食品作物的法令,那是什么“安全共识”?就是转基因最大推销国美国,也没有那个“共识”;举例,这里是美国的官方文字: Questions Answers on Food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FDA, 04/07/2013 http://www.fda.gov/Food/FoodScienceResearch/Biotechnology/ucm346030.htm 。 3. Are foods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safe? Foods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must meet the same requirements,including safety requirements, as foods from traditionally bred plants. FDA hasa consultation process that encourages developer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plants to consult with FDA before marketing their products. This process helpsdevelopers determine the necessary steps to ensure their food products are safeand lawful. The goal of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is to ensure that any safetyor other regulatory issues related to a food product are resolved beforecommercial distribution. Foods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intended tobe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have been evaluated by FDA through theconsultation process have not gone on the market until the FDA’s questionsabout the safety of such products have been resolv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2432.htm Potential risks include: Modified plants or animals may have genetic changes that are unexpected and harmful. Modified organisms may interbreed with natural organisms and out-compete them, leading to extinction of the original organism or to other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al effects. Plants may be less resistant to some pests and more susceptible to others. 美国主管部门FDA-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之回答是不置可否;卫生部的公民常识普及材料则说明了转基因食品“潜在效益”的同时也说明了“潜在风险”、且是危害足够严重的风险。那叫什么“安全共识”? 2013 年 07 月,美国农业部的业务报告说:要在中国推销转基因食品作物,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是 “ 缺乏科学界的一致声音 ” ( Lacking of unified voices from scientists and weak risk communication,the public are concerned about safety of biotech products.) 。美国官方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作物推销机构也不承认有什么 “ 共识 ” 。 至于美国国防部等国家安全部门,则是明确指出转基因食品及其农作物可以成为搞生物战争或恐怖袭击的武器。因而有了个对比: 中国的“一号文件”讲的是“转基因大跃进”,而美国的“一号文件”则讲的是以防御转基因技术武器攻击或袭击的“农业反恐” 。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崔永元实话实说:谁说美国对转基因没有争议?
热度 5 蒋高明 2013-10-28 18:30
蒋高明 说到转基因,挺转专家最得意的是拿美国人说事。什么美国人认可转基因食品,美国对转基因高科技是认可的,达到了高度一致,美国人种植了快20年,吃了快20年,都没有出事。上述说法,被深入美国“敌后”的小崔逐步否定。美国人是否认同转基因?再来看崔永元在美国发回的消息。 现在看来,所谓认同、认可、无争议,正如国内那61个院士一样,无非是一个小圈子而已。放眼全世界,也不过那么几万人,且以中国发出的声音最大,什么最安全最环保最健康,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途径,比喝凉水还安全,比吃食言还安全,这些豪言令转基因发源地的的英美科学家都感觉不自在。。。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40 次阅读|5 个评论
安全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共识
热度 3 Greg66 2013-1-6 11:31
在各种交流中感觉到,在安全学科学界,对安全学科最重要的,各个学科分支、各个研究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共识,以至于在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研究乃至各种人才考评(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制定中等存在很大分歧。笔者认为,缺乏共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安全学科(这个学科有三个官方名称,即“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及其下的“安全工程”)的内涵尚未有共识。一旦对学科内涵达成共识,大家对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就能够达成共识。笔者在研究了安全学科的“内涵”之后,对安全学科各个学科分支、各个研究方向所共同需要、安全学科及其他学科本科阶段就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阐述如下,供参考。为方便,将学科内涵也列入其中了。 0.学科内涵 学科内涵包括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学科属性、基本名词、基本理论基础共8项 、13个问题。早期观点见本文最后的参考文献。 1.安全的概念与安全指标 这里主要指安全的实用概念(状态),而不是抽象、不便于应用的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安全(状态)用安全指标来描述,所以这里涉及中外安全指标及其统计方法,其中安全指标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确定性的事后指标(事前指标,各个组织都不同)。 2.事故、危险源、风险的概念 其中事故的概念最为基础,与它相关的有事故的概念、事故的损失、事故的四大基本规律。 3.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事故致因链,它是事故分析方法、事故原因定位、事故责任划分、事故预防路线制定的理论基础;二是事故归因论,它是制定事故预防具体方法和策略的理论基础;三是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度间的关系,即安全累计原理,它是重大事故预防的理论基础。事故致因链又分为古典、近代和现代事故致因链。 4.学科分类体系 根据安全学科的内涵和事故致因论,可以对安全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形成分类体系(其实国家已经分好类了,理解就行了)。有了分类体系就能够明确安全学科的各个分支、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提高事故预防效果,达到学科的研究目的。 上述安全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安全学科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必须掌握,将来从事安全学科任何方向的研究(其实都是事故预防的研究)都极其必要。对于非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知道事故是怎样发生的,对于他们的个人生活、将来安全地从事任何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实事故就是带来损失的意外事件,做任何工作与非工作的事都期望不出意外、按计划进行,所以上述知识对于人身安全以外的任何事项,都很有益。也因此,笔者说他们是最基础的。 注:作者关于安全学科内涵的早期看法,见:傅贵、张江石、许素睿,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涵,中国工程科学,VOL6(8),2004。可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下载。
个人分类: 1|47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蔡英挺率团访美强调中美关系共识中方主权原则立场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8-26 08:05
蔡英挺率团访美强调中美关系共识中方主权原则立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蔡英挺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于8月20日抵达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先后会见了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卡特、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温尼菲尔德、美陆军副参谋长奥斯汀、美副国务卿舍曼等美方高级官员,参观了美军一些基地,并与美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举行了座谈。 北京军区参谋长王宁、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郑群良、广州军区参谋长贾晓炜、战略规划部副部长陈守民等随同访问。 他向美方强调: 希望双方按照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达成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推进两国新型军事关系发展,深化在高层互访、磋商交流、军舰护航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增进互信,减少和避免战略误解误判。 在涉及中国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阐述了中方原则立场。 强调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强烈主权意识,指出日本非法侵占钓鱼岛的行为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把钓鱼岛作为美日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敦促美国为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维护中美友好关系大局多做努力。
个人分类: 其它|3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缅甸民主化得益于共识
热度 1 fqng1008 2012-4-2 13:02
缅甸民主化得益于共识
刚刚看到 @徽博精选 :“66岁,15年被软禁。99%人拥戴她。她赢了。昂山,一座高山!众望所归!”我在下面留言:“缅甸的民主化进程这么迅猛,共识非常重要。” 看到昂山素季这么高的支持率,不由想到1984年“小平,你好!”的亲切标语。那时候中国的共识不亚于今日的缅甸,但是时过境迁,今日中国再也难以出现当年的和谐。虽然民间左、右两派都对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存在共识,甚至官员、富豪内部也不乏愤慨之情,但一涉及利益谁也不肯让步,因为法治社会并没有在那个共识的年代里一起哈成,基本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在那个共识的年代里建立起来。 看着今天的缅甸,他们已经迈过中国当年的坎坎,下一步的大计是经济增长。看着今天的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大幅度向前,自由平等、法治社会什么时候可以到来? 附:昂山素季当选缅甸议员 中国派观察员监督选举 1日,昂山素季与支持者握手。    这是一个面积不到68万平方公里的东南亚小国举行的选举,它甚至不是一次正规的大选,只是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小部分议席的补缺选举。但是,这场并不改变缅甸政局的选举依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被称为“缅甸历史性的选举”。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一位66岁的女候选人昂山素季。在经历长达15年软禁后,这位被称为“缅甸曼德拉”的反对派领导人,正经由这次选举,重归缅甸政治舞台。    缅甸4月1日补选联邦议会和省、邦议会45个空缺席位,而焦点人物在外界看来仅一人,即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民盟当天晚些时候宣布,昂山素季赢得选举,当选联邦议员。    为参选户口迁农村    缅甸选举委员会说,17个政党的150名候选人以及7名独立候选人参选,其中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候选人角逐所有45个席位,民盟候选人竞选44席。    投票站当天6时开放,16时结束,640多万选民有资格投票。预计初步计票结果当晚揭晓。官方承诺一周内正式公布全部结果。    昂山素季的选区位于仰光省南部高穆镇区瓦丁卡村。她今年年初把户口迁入这座“贫困村”一户克伦族家庭,以竞选高穆镇区空缺的联邦人民院议员席位。    投票站设在学校、宗教场所、社区中心等地,选民在屋外静静排队等候。多名选民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他们会把票投给昂山素季,而非她在当地的竞选对手,即巩发党候选人、原军医梭敏。    缅甸2010年11月举行多党制全国选举后,部分当选议员加入内阁,自动失去议员身份,由此腾出总计48个空缺议席,其中联邦议会人民院40席,民族院6席,省邦议会2席。出于安全考虑,政府先前宣布推迟补选代表克钦邦的3个议席。    承诺削弱军队影响    昂山素季现年66岁,自1989年以来大部分时间处于遭软禁状态,2010年11月最近一次软禁期满后获释。如果选举委员会最终确认她当选,将是这名民盟领导人首次出任公职,象征缅甸政治和解进程迈出一大步。    昂山素季竞选时承诺,民盟首要任务是推行法治,结束联邦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的冲突,修改确保军队影响力的2008年宪法。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貌察尼说,为打破过去20多年的政治僵局,缅甸政府需要“国际认同和对外关系正常化”,“钥匙”握在昂山素季手中。    若入议会影响力大    即便民盟在补选中大胜,联邦议会多数席位依然由巩发党和军队掌控。民盟支持者大多相信,昂山素季只要进入议会,就能对政府决策施加相当大影响。    一些支持者觉得,昂山素季人气高,保守派议员不敢在议会直接反对她的主张,尤其是那些打算2015年竞选连任的议员。许多议员希望显得与昂山素季关系密切,借助她的人气给自己加分。    另一些支持者担心,昂山素季支持总统吴登盛改革、参加补选是政治赌博,可能帮助巩发党政府巩固地位,而她可能不会掌握多少实际立法权力。    (新华社专稿)    选民    “几乎每人都把票投给她”    从黎明开始,选民们就开始鱼贯进入设立在学校、宗教中心和社区大楼的临时投票站。一些选民在投票箱中为昂山素季投下选票后,显得格外兴奋。    在Kawhmu的投票站,聚集了大批选民。59岁的农民Naw Ohn Kyi说:“毫无疑问她将获得胜利,我们全家都为她投了票,我相信我所有的朋友和亲戚都会支持她。”    “我已经问过了我所有的朋友,几乎每个人都把票投给了她。”27岁的商店老板Ko Myint Aung说。    竹农Nyant Thaung表示,投票的前一晚他难以平静。“对于投票,我很兴奋,几乎整夜未眠,”他说。天亮后,他骑着自行车,迫不及待地到投票站,成为首批为昂山素季投票的缅甸人。    2010年,缅甸曾经举行过大选,尽管那是一次全国性的大选,但52岁的Nyant Thaung没有参加。“没有我喜欢的候选人,”他微笑着说。“但现在我们有了昂山素季女士,我们非常喜欢和渴望她参选。”    当天,昂山素季在数百名支持者的陪同下,来到一个投票站。昂山素季的到来让选民兴奋不已,甚至造成交通大堵塞。    一名选民奋力拨开拥挤的人群,看到昂山素季后,激动地说:“我们是来支持昂山素季的,感谢她为我们做出的牺牲。”    另一名选民Go Khehtay承认,目前昂山素季难以做到所有的事,但“总有一天,她将带来真正的变革”。    (冯中豪)    目前昂山素季难以做到所有的事,但总有一天,她将带来真正的变革。    ——缅甸选民Go Khehtay    缅甸政府需要国际认同和对外关系正常化,钥匙握在昂山素季手中。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貌察尼    监督: 中国派观察员监督选举    东盟观察员肯定投票进程;西方可能因此次选举取消部分对缅制裁    缅甸政府邀请驻缅外交使团、联合国、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和成员国以及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欧洲联盟等东盟对话伙伴各派数名观察员监督选举。    东盟秘书长素林·比素万1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说,东盟观察员报告的情况显示,投票进程“相当不错”。“对缅甸来说,这是好兆头。”    欧盟观察员、欧洲议会议员伊沃·贝莱特当天上午说,“我们高兴看到一切平静,希望全天投票不受干扰”。他们准备全天工作并设法监督计票,随后作出评估。    西方国家先前暗示,如果选举“自由公正”,可能部分取消持续多年的经济制裁。    一些外交官说,美国可能尽快解除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欧盟可能取消对缅甸林木、宝石和金属行业的投资禁令。那意味着资源丰富的缅甸将迎来一轮外国投资潮。 (新华社专稿)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有什么可以形成共识?
热度 4 lvnaiji 2011-11-7 10:23
吕乃基 当今中国,还有什么可以形成共识? GDP ,有国家统计局数据、专家的论证或质疑,以及民间的七嘴八舌。 CPI ,有国家统计局数据、各路专家针锋相对的评论,以及民间更多的分歧、更贴近的感受。有趣的是,这里的情况是,越不直接感受到物价者,越有发言权,发言的权重越大;而越有切肤之痛者,却越没有发言权,以及人微言轻。 房价,更是云里雾里。 723 ,在依然讳莫如深的海洋里,无论达成共识与否,似乎已渐渐淡去。 在上述情况中,似乎能摸到一些规律。当下中国,大概可以归结为三种“识”:国家之识,专家之识,以及民间之识。 国家之识具有权威性,基本一致,然而越往下,越是千姿百态。具体生活在一方水土的芸芸众生,往往不知听上面,还是父母官?上面,无疑要保持一致,但下面,县官不如现管。这可是千年智慧的积淀。要是现管如佛山市再出尔反尔,那么黎民百姓就更无所适从了。即使上面,各部委之间也未必是同一种声音。民间听惯了一致,倒是对此饶有兴味,想“多听听,多看看”(这本是领导难得下基层时的习惯用语)。 至于专家,实际上没有一致的声音,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接近政府和偏向民间,大概就是把官府或民间的言论以专业的词汇加以修饰、提升,使之显得公允,有理有据。既然如此,当年称这些人为“墙头草”,应该有几分道理。再加上专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此类句型现在很给力,因而望任何方向偏,皆有可能。不排除也有站的直的专家,他们不是草,就是墙本身。不过,这些专家基本上都处于边缘。 民间之识,深深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与每个个体的历史、利益不可分割。既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又难以集腋成裘。 这当然是粗浅的划分。要是考虑到市场与官场的复杂关系,共识和达成共识的途径就变得越发暧昧。 如此看来,共识之难,难于上青天。 然而不然。当今中国,确有一事,在上上下下,在全社会,在全民中形成共识。 那就是认同:当下中国诚信缺失。 在现象层面:到底了吗?还要延续多久? 在本质层面:谁之过?原因何在? 在实践层面:如何解救?什么途径? (又,看来在科学网上,乐迷或许是稀有动物了……)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2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检验针对的是逻辑和证据,而不是“主流”和“共识”
热度 6 Amsel 2011-10-7 10:12
秦四清研究员《为何重大科学发现易被视为异端邪说?》一文读了之后实在让人不以为然:我们看过太多人拿这样的借口来给自己不规范的研究辩护。这种思维发散实际是转移话题——科学检验针对的是逻辑和证据,并不是针对你的看法是否为“主流”和“共识”。“主流”当然不见得对,但是你提出个不主流的学说,也并不就此就有了天然的学术优势。 比如拿“准晶体”和秦研究员热衷的地震预报新方法来对比。“准晶体”得到接受,并不是相关研究人员用多大嗓门来和主流做斗争,而是理论可以解释,结果可以重复。而秦研究员的地震预报方法,我们没看到他摆出成功的统计结果(相反现在还处于动辄预测几月几年之后地震的阶段),所以怎么痛斥“主流”压制,是不可能把入流的时间提前的。 说到 逻辑和证据,科学也就此有了软硬之分。准晶体理论容易解释(非周期平铺)、实际证据容易得到( 显微镜下的、 宏观的),因而属于硬科学。而地震预报虽然可以验证(这是地震预报家的大不幸),但是因为系统复杂、 推理的逻辑链条较长、影响 因素众多,结果花费了当代科学三十年的时间来指出这是条死胡同,所以 地震预报的检验 是不太硬的硬科学(这是地震预报家的一点小幸,总能找到点自己活动的时空)。 一旦离开了逻辑和实证,而去纠缠主流、共识、乃至专家评审和同行评议,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就走偏了。不但会动辄有人声称自己的研究受压制,也会出现某些人动辄拿“主流”、“共识”来排斥异己,甚至不惜去捏造子虚乌有的 “主流”、“共识”。“全球变暖”争论就是当代最大的例子。谓予不信,请读一下这期《自然》杂志的评论:The voice of science: let's agree to disagree(科学的声音:让我们同意去“不同意”)。科研人员和中国的科普家们都值得去读一下这篇文章。 自然杂志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1005/full/478007a.html
个人分类: 杂谈|34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读郝柏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交叉”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5-21 08:50
突变是一种临界现象,它发生在某一个参数缓慢变化达到特定值的时刻,突变前后系统有质的差别,会出现或消失某些对称和有序。任一小的非零值代表新的对称和有序,这个零与非零的差异,有与无的差异决定临界现象的突变型。物理系统的相变,如气液相变或铁磁相变,是临界现象的经典实例。这个比较有意思,其中说, 在统计物理学相变模型中,一般来说对于同样的相互作用,配位数高的晶体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出现序相,如果把其延拓到社会系统中,先定义社会的配位数,把人看做人际关系网中的节点,每个人际关系网的节点相联结的节点数目比较大类似社会上每个人平均认识的人数比较多,又因为社会配位数远远大于一个晶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故大的活动并不需要社会大多数的共识,相当少数人就可以意见很不相同的情况下做轰天动地的事 ,故在配位数很高的国度内,很少的一部分人就能活跃一个国度。物理中的相变都是平衡态、静态的状态突变,静态平衡一般维持在系统“自由能”最小值附近,但动态平衡却可能在最不稳定能量“极大值”附近(马戏团),由持 续运动保持的使得处于不稳定点附近事物的状态自发生成的平衡,这些状态发生的突变所需要的临界现象同样可以延拓的社会系统中,比较典型的是似静实动的沙堆模型,如新添加的每粒沙可在维持平衡锥面和导致一次的雪崩之间徘徊。表征为自组织临界的沙堆模型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中的很多领域 。 如北京街道上的交通流,车少的时候,是无序的,车多的时候,自发的生产秩序;同时 拥挤的各类车辆挣道而行,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的临界状态附近发生自发的生成组织,形成看似稳定的交通流。无论平衡态相变或者是非平衡自组织临界现象,系统远离或接近临界状态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在于远离临界点时,系统中局部变化不会向全局传播,而在临界点附近的的扰动都会导致全局性的的后果。 突变有时是单参数的微小变化引起,而其他大量参数在突变点附近上下并无明显变化,因为单参数引起的突变经常发生,故突变的类型才是有限的。 恩格斯说过,“革命与其说受平时决定社会发展的法则支配,不如说在更大的程度上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的纯自然现象。或者更确切的说,这些发展在革命时期具有大得多的物理性质,必然性的物质力量表现得更强烈”, 即使处在平衡态的复杂系统,许多变量也会发生局部或者短暂的起伏涨落,对于处在远离临界点涨落,对系统状态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有时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是一些偶然的次要的,微不足道的初始差异,这就源于若涨落发生在临界点附近,其就往往决定着系统在突变后的命运的功效。 这样的实例太多了,铁磁相变后宏观磁场的最终取向是偶然或次要因素决定的,一个光学谐振腔力最初有很多振动模式并存,微小的差异使得能量向某一个模式集中,最终选择一个优秀的振动模式。同样在选拔干部时候,在零级近似下所有的候选人都必须具备基本条件,最终决定取舍的可能是一些次要的因素,譬如言谈举止。 远离临界值的不必担心偶然和次要因素,而只有在临界值附近的事物才较容易受小涨落的影响 。故远离临界点、靠近临界点和在临界点上物体的状态的统计性质是不很一样的。 但任何改变都是有过程的,可能尺度不同吧,故突变也不是瞬变,它也有一个在时间上比较小的尺度上的过程,假如我们找到并选取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突变的变化过程本身,那对理解复杂系统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有重要意义。 突变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在于系统中出现了使原来状态不稳定。而使得新状态不断放大的机制,而在于引发突变的具体事件。社会科学任务不是论证党的中央政策多么正确,那是中宣部的责任,惹事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在这点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无原则型的差别,并且其对象都是承认真理,而不承认权威,故不要老是拿谁说的,滥用权威。在比较上都要求是同一量级的,或者是在无量纲上进行比较。还 有过去都认为社会科学不能做实验,因为其认为因素不可分,对象不能受控,但在受量子力学统辖的信息时代,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在数字化和量子化,监控、采集以及处理数据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各行业的日常生活,这使得计算机模拟成为必要。如用蚁群去模拟人工的社会,用游戏去反演历史中的冲突和关系的形成,一系列的算法和模型应用而生,如活性行走模型,在如上述的沙堆模型 。更现实的模拟股市中的价格轨迹走势,对人口结构进行估计和预测,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进而调控。 正如郝所说:“虽然现在对物理经济宣传有夸大之处,但对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的确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刘仲林 . 中国交叉科学 (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 01 ) :21-22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18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共识和繁殖
zhangxp 2010-5-13 23:47
在jake的 《系统中的观察者》 中提到的客观来自于共识的观点: 7、媒介 ......我们把这些观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叫做 沟通 (Communication)。 ......换句话说,媒介也就是使得两个观察者之间能够发生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观察者们的 共识 ,或者也可以称作是观察者之间的 公共协议 。 ......到此,想必你也看出来了,其实这个公共媒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 客观世界 。 讨论到此,如果把客观世界理解为某种媒介,我们完全可以抛掉客观这个假说......这也就解释了网络游戏世界里面的物体在媒介这个层面上是和真实世界等价的。再进一步说,其实所谓的真理也并不是必需的,只要有 通信和共识 ,我们就完全可以创造真理。 我之前写了一篇《存在和认识》,预告了一篇《个体的认识和共同体的认识》,想法和jake是一致的,但是我还没写。有一个重要问题,jake在这里没有提及,就是共识是怎么来的?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共识比较多,人和狗的共识就少一些,人和虫子的共识就更少了。 共识来自于信息系统的繁殖,因为繁殖后的 亲属信息系统 有大致相同的结构,所以信息处理方式也大致相同,这就是 共识和沟通之所以可能的原因 。人和狗同属哺乳动物,在这个层面是可沟通的,但人和狗肯定达不到人和人之间的亲缘程度,所以人和人的共识就比人和狗的更多。 我感觉这个思路是科学的,我说科学的意思是这个不是神秘的,而是有可能能够进行形式化的,不妨从我们熟悉的电脑程序例比一下:拷贝的程序是完全复制,具有相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它们之间对于数据就有共识,或者不同的程序它们复制了共同的协议,也能有共识,但是不同种类的程序就不行,比如图形处理程序和声音处理程序就难对数据有共识。
个人分类: 物理|1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取弃大辩论逐渐走向共识
yindazhong 2010-2-9 22:39
选取几段网上近日搜来的与中医存废之战相关的文字,觉得真理已越辩越明,大家可以心平气和,携手共进,2010,做该做的事了...... 钱学森:大家都说用多学科来发展中医,也就是让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展中医要用强大的现代科学体系来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式的、思辩式的论述解脱出来。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理论。 方舟子:我虽然主张废弃中医理论体系,但是并不主张完全废弃中药和中医的疗法,只不过是希望对后者进行科学的检验、挖掘,保留其合理的成分。所以并不意味着就废弃了中医,而是希望改造中医,让中医科学化、现代化。 英研究显示针灸可引起大脑神经变化 (转载)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检查中国传统针灸的效果,发现它可以引起大脑相应部位神经的变化,这有助于分析针灸的作用原理。 英国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脑研究》( Brain Research )上报告说, 17 名受试者接受了手上合谷穴针灸,并同时接受大脑扫描。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下方。研究人员发现,在那些认为有得气感觉的受试者中,与处理疼痛有关的大脑某部位神经出现活动降低的情况。 得气是指针灸过程中患者产生的酸、麻、胀等感觉,被认为是针灸取得效果的重要条件。如果针灸时患者没有得气而只是感觉疼痛,那么针灸效果可能不佳。本次研究发现,在仅感觉疼痛的患者中,大脑相关部位的神经出现复杂变化:一些部位的神经活动增强,而另一些部位的神经活动减弱。 参与研究的休麦克弗森说,这项研究提供了的科学证据说明,针灸可引起大脑产生一些特殊变化,这有助于理解针灸复杂的作用原理。 英国约克大学相关报道(英文) http://www.york.ac.uk/news-and-events/news/2010/acupuncture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4310 次阅读|7 个评论
共識與定論——再論河南“曹操”墓之爭
LEOLAND 2010-1-13 15:43
曲津華 定論,無疑是確定的結論。在不同的情況下,顯然有不同類型的定論。 一種定論是權威麾下做出的,權威認為確定了,就定論了。另一種定論是非權威狀態下做出的定論,具體內涵包括民主、協商、公開、平等、理性、科學的方式和方法,總之很多正面的詞彙都可以用來形容和美化之。還有,還要包括程序的正確(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事辦壞了其實都是程序不對)。 河南安陽的曹操墓(請注意括號的位置)一事,有很大爭議。兩派爭議的焦點就是墓主的真假(墓是真的,主人被爭議),但兩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公認墓地的發掘和研究還在進行中。 這就怪了,尚在進行中的事情就被宣布出了定論,豈不咄咄怪事?想想,這也就是在中國才有之怪現狀。 幸運的是,宣佈定論的有關方面,雖是官方,但級別卻還比較低級和地方,尚未見高層次的機構(注意,請不要理那些個人)來發言。這是否可說,那些已經參與到認定是曹操墓的人,就不是高層次的人呢?從他們的表態的急迫性、語氣、內容、論據和怕質疑的心理,人們好像找不到高層次的影子。 可怕的是,有一個據說比較高層次的傳媒機構公然打出了曹操墓的字樣,而且是在全國人民面前。對,就是央視。這裡的括號是我加的,人家可是沒有加任何括號,也就是說,人家在近期的討論中都對那個古墓被稱為曹操墓表示了認同。作為一個大媒體,這種態度和職業道德,讓人驚詫。 再接文首的話。我們在科學昌明的21世紀,所認同的定論無疑應該是非權威下做出的。在理想情況下,定論應該為百分之百地認同,即毫無異議。對有些情況,也可以適當留有少量的質疑而推出定論,以利於事業的發展;但在考古領域,這個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顯然不適用。現在,既然質疑派的聲音還不小,那無論如何還不能蓋棺定論。當前這個時段,離辦成鐵案還有一段距離,那麼急,不知道認定派急的是什麽? 這時想起一個看到的段子。有些專攻古墓的盜墓賊,也許是幽默,也許有什麽講究,每次盜走寶物的同時,還要把若干的古物仿製品留在墓中。他們也許喜歡日後若干年看到某某地方宣佈某某重大發現。吊詭的是,這一習慣動作不知始於何時,有幾百上千年了也說不定。 安陽這個墓的認定,其實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這其實也不是權力所擅長的。所以,不妨說一聲,權力請走開。 (請參見日前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992 ) 2010-01-13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要发展软实力必须在价值观上建立共识
bochang 2009-10-21 17:52
一个国家,不论在迎接重要的挑战,还是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时,都必须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共识(consensus),这样才使得各方面的努力都能目标一致,各个成员也能够共体时艰,一起克服困难 。 一个国家或社会要能够发展和壮大,不止要看硬件的建设(包括经济与军事实力),还需要有强大的软实力。中国作爲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崛起,要完成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不但要赢得经济上的竞赛,军事上的竞赛,还要赢得道德上、文化上的竞赛!这其实就是要求软实力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在硬实力发展方面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在软实力方面,不管是中国人自己还是外国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内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心中国是否欠缺软实力,而软实力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绝不低于硬实力的。 什幺是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对社会的认同感或者自豪感,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力(也可以叫做精神文明),它能使社会里的成员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并且愿意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软实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包括:第一,文明的积累,例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包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和治国理念,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文明的伟大。第二是宗教,例如犹太人的国家在两千年前已经被消灭了,但是依靠宗教强大的凝聚力,他们还能长期团结在一起,最后成功重新建立一个国家。第三是民族(或者种族)的认同,例如中国的对日抗战,或者在满清末年同盟会要推翻满人统治的革命,都有依赖民族主义。第四是共同的政治理念 , 例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或者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等等。最后,软实力可以是通过教育在社会上建立了一套行为的道德规范,包括守法和互助的精神。 软实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要符合几种要求。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使人在心理上感觉有吸引力,产生一种自豪感;第二,它应该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使社会更加稳定、社会力量更加集中。其实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没有理想,只追求各自的利益,社会是很难向前的。但如果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很多社会成员的自豪感,大家都知道为何工作、为何奋斗,就会产生一种凝聚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经建立过许多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在封建时代,东方的社会崇尚仁、义、礼、智、信,而西方社会崇尚荣誉、尊严、以及对神的敬畏。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开始注重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在二十世纪时,有些国家建立了反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由于阶级斗争本身并不足以提供自豪感,因此它也提出了平等、自由和民主(人的解放)。在马克思着作和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自由和民主一直很受推崇。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掌权时,左翼文化界也一直宣传自由和民主,并据此要把国民党的独裁政权推翻。但是很不幸地,在革命成功以后的苏联和中国,并没有切实地发扬了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有些时候,尤其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和中国的反右、文革阶段,鼓吹自由和民主会成为极大的罪状,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软实力的发展要求有共同的理想,采纳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现时,我们在软实力的发展上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因爲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内部思想同时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包括 (a) 传统文化 (b) 共产主义 (c) 资本主义 它们之间互不兼容。现在的中国社会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在互相争斗。首先,对中华民族有根深蒂固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已经深深地渗透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影响尤其深远。中国过去一直是个农业社会,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它的政治组织主要是一种封建统治,因此发展出来的文明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中华文明也有它优秀的一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古老文明,她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有她一定的道理。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和外族文明的冲击,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中国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和孙子等,对于人性的分析和人的行为规律的论述就已经非常细致和正确。而且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明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与基督教文明不同,儒家文明不鼓励扩张和侵略。这种文明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比较吃亏,因为它不强调竞争与征服。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已非常有限,国家与国家通过战争向外扩张的情形也不可能再发生时,这种比较保守、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就比较适合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另外一种对现代中国人有强大影响的思潮是共产主义,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近代历史发展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初、从五四运动开始,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向西方国家(包括苏联)寻找强国之道。共产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思想,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中国并没有根源。严格来说,中国的农民并非无产阶级,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要素,并不同于马克思眼中的工人;中国在革命前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马列主义在中国其实并不具备发展的条件。但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教育,很多中国人从开始识字、唱歌起,就已经大量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教条。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阶级斗争理论更加成为神圣的真理,所以对于不少出生在 40 年代以至 70 年代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他们的脑海,成为中国社会中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潮。事实上,共产主义追求平等的理想,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里面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与之相反的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向往。这种思潮的发展有多个根源。第一,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倡导的是一致的,因此资本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容易被人接受;第二,共和国建国最初的三十年,出现了极多的问题。在文革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从今天解冻的很多文献中可以看出,在文革的后期,中国的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由于前三十年执政的失败,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其他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中国,这就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资本主义是更优胜的制度。改革开放同时加速了与西方的交流,包括文化、教育等,国内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社会的自由思想的空间更大,资讯更加丰富,更加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不合理,因此更加崇拜西方社会,更加向往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而事实上,由于目前正在广泛推行市场经济,有不少人趋向于认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很自然的事。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共识 所以现在中国社会里面,起码有三种主要思潮,它们都在争夺社会的认同。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目前比较难以建立一种社会共识。怎样打破这个困局呢?我们必须要跳出这三种不同思潮的框框,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意识形态的藩篱打破,用更科学的态度来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建立一种新的、超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但在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在进行。政府由于政治上的考量,在思想发展上只能做一些短期口号性的宣传工作(例如摸着石头过河、三个代表等等),并没有鼓励在社会上进行深刻的讨论,所以目前很难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有人可能会提出来,将民族主义当成今天中国人民的共识。但是这样做也是有问题的。民族主义 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凝聚国人思想的一种正面作用,也可能有导致民族自大或狭隘的种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且中国作爲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会使其他国家担心。即使对于中国的内部来说,片面强调民族主义也可能会造成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要建立的共识,不能够过分依靠民族主义。 那么,我们的共识应该建立在什麽基础上呢?我认为,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进步的、适应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观之上。这种新的价值观 不但要吸收东方和西方既有文明中的优秀部分,不但能符合中国的需要,还要有可能成爲未来社会全人类的价值观。 作爲当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去探索这个未来世界的价值观应该是什麽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我准备在科学网上发表一系列的博文来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一些有意义的讨论。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