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认知水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是非阶段:从最热年可信度38%说起
热度 2 杨学祥 2015-1-31 19:49
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是非阶段:从最热年可信度 38% 说起 杨学祥 2014 年,全球平均气温为 14.6 ℃ ,比 20 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 0.69 ℃ ,成为 1880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尽管此前有科学家质疑,自 1998 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停滞”,但事实并非如此。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 1998 年高出 0.04 ℃ 和 0.05 ℃ , 2014 年更是高出了 0.07 ℃ 。 2014 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http://roll.sohu.com/20150127/n408098576.shtml 有报道称,虽然不乏“全球变暖是阴谋”的论调,但科学记录在忠实记录这个星球的体温。继 美国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英国 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 日本 气象厅之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这个难得有共识的世界上,也许只有这种难以做手脚的数字才会让人们暂时消停一会,想想如何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也将是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面对的棘手难题。 http://news.hexun.com/2015-01-27/172801310.html 因为没有见到不同的意见发表,我以“ 铁的事实: 2014 年成1880年以来最暖年”为小标题,转载了多国气象机构的报告结论,提出了温室气体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共同对2014年最热年有贡献,因为2014年南极海冰40年来的最大面积无法用温室气体的增加来解释,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减少,减弱两极和赤道的热交换,可以使低纬度地区变暖,两极地区变冷。 网友发来的信息令我吃惊: NASA: We ’ re only 38% surewe were right.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们仅以38%可信度认为我们是对的。) http://www.climatedepot.com/2015/01/18/update-feds-conning-the-public-scientists-accuse-nasa-of-misleading-lying-about-hottest-year-claim/ thealleged ‘ record ’ amounted to anincrease over 2010, the previous ‘ warmest year ’ , of justtwo-hundredths of a degree – or 0.02C. The margin of error is said byscientists to be approximately 0.1C – several timesas much.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数据之间的差距太小,数值的误差太大,可信度自然不高。 有人会问,美国人在说谎吗?显然不是,因为100%可信度的科研报告是不存在的,测量误差、计算误差和分析水平的高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是和非是最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判断,适于确定性事件的判断。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和人们尚未完全认知的事件,我们认知的可靠性就不会是100%。 以中国的天气预报水平为例,我国1~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也达到了83%的高点。但总体来看,我国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年。有专家指出:干旱是因为降水少,气象学界大部分人都研究温度变化,研究降水变化较少,那是因为降水预报十分困难。比如,在降水方面,今年的梅雨季节到底是早来还是晚来,降雨量多少,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是预报难度相当大。专家解释,灾害性降水预报的准确率也就20%,甚至更低。 以2014年最热年的数据为例,图1给出了 1880-2014 年美国航天局与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对比(上图)以及日本气象厅数据(下图),上图和下图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上图中, 1998 、 2005 、 2010 、 2014 年的温度是逐步上升的,而下图中, 2005 和 2010 年比 1998 年低。 图 1 1880-2014 年美国航天局与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对比(上图)以及日本气象厅数据(下图) 按照美国数据,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 1998 年高出 0.04 ℃ 和 0.05 ℃ , 2014 年更是高出了 0.07 ℃ 。 2014 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按照日本数据,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 1998 年低,与美国数据相比,误差高出 0.04 ℃ 和 0.05 ℃ ,那么, 2014 年更是高出了 0.07 ℃ 的可信度会有多大呢? 一定不会是 100% 。自认 38% 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盲目相信者应该自省。 图 2 2014 年 1-12 月全球气温变化水平(不包括两极海冰覆盖地区) 图 2 给出 2014 年 1-12 月全球气温变化水平,由于不包括两极地区,所以不能反映全球气温的真实变化。例如, 2014 年南极海冰面积40年来最大值,在图2中只表现出德雷克海峡海水变冷。这样的真实资料的取舍包含太多的主观任意性。 2014 年 10 月 14 日 凤凰科技讯 科学日报报道,近日消息称今年南极洲的海冰结冰程度创了新的记录,相比科学家们自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的海冰结冰程度长期卫星记录相比,今年的海冰覆盖了更多南部海洋。然而,南极洲这一上升趋势只相当于北冰洋海冰丢失程度的 1/3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以来,北极每年丢失了 53900 平方千米的冰;南极每年增加了 18900 平方千米的海冰。今年 9 月 19 日,自 1979 年以来南极洲的海冰结冰区域首次超过了 2000 万平方英里,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这样显示。这一基准的结冰程度持续保持了几天。 1981 年至 2010 年间平均最大的结冰范围为 1872 万平方千米。 今年单日最大结冰量发生在 9 月 20 日 ,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天海冰覆盖面积为 2014 万平方千米。今年五天平均最大结冰量发生在 9 月 22 日 ,海冰覆盖了 2011 万平方千米。 图 4 2014 年 9 月 20 日 南极海冰分布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10/qhbhyw/2209601.shtml 是非判断是简单判断,人世间的纷争正是这种简单判断的产物。事实上,争论双方不是 100% 的对和 100% 的错,各有对错的百分数才是最准确的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正像我们准确预测 2014 年最热一样,我们的研究得出冷暖极端事件将连续发生的结论: 结论之一:如果 2015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与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形成比 2014 年更高的气温。 结论之二:赵得秀教授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预测, 2023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之叠加,将产生极冷气温,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了这一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可真 2009-10-31 00:39
我在《 我们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的差别究竟在哪儿? 》(发表于 2009-10-22 12:31:34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 ?到目前为止,已有 9 位博友、网友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qiaoqiao1980 指出 他们(马克思、爱因斯坦)有着内心的终极关怀,并以此为来思考自己,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内心是否具有终极关怀 。 jlxt33 认为或许是做为学者和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上的出发点、切入点及终极目的的不同吧, 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切入点及终极目的 。 liujie72 说: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能提出这个问题来,佩服佩服!我也来抛砖,同时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是抽象能力,或者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因为看透了本质则自然研究的出发点、切入点和终极目的就不一样了。 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如何去看透它呢?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 liujie72 并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影响事物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要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我想其步骤有主要下面一些: 1 、罗列出影响它变化的因素,去除干扰项; 2 、分析影响变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去除因变因素,得到相互独立的一组因素; 3 、剩下的就是整合最后得到的那组因素,并构建关系式。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相对简单的事物,对于像物理学界的质能关系式,洛仑兹变换,广义相对论等等就不适合了。但是这种方法对一直没有数学化的人文学科应该都是比较好用的。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认知,可以看穿一些浅层的关系。 lijy 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这里的世界观 主要是指如何去认知客观世界,观察、实践;方法论 主要指如何思考、分析客观问题。 zhulin 则直言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首先取决于他对什么东西真正地感兴趣 。 luoma-home 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 DNA 及其时运 。一群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叠加及发酵。一 ' 类人 ' 的认知水平取决于时间与节奏。 甘永超 先生评论说: . 中国科学的崛起必须走非主流科学的道路! . 为它( 主流科学 )的发展基调和框架早就被几个原创的权威确定了下来,后面尽管跟着百万雄师,但主要是验证原来的基调和框架,或者加以补充乃至重新组织原有的理论体系 ( 相当于对已经建起的科学大厦进行装修、粉刷 ) 倘若我们能另辟奚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我们就有可能在某些洪荒之地创造出辉煌 ,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是否能另辟奚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 zlyang 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取决与头脑!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是这个意思。 贫农 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所掌握广泛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头脑思维方式 。 在我看来,上述几种看法之间具有如下相关性: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头脑,这个头脑应该是指同他的 DNA 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的他的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对信息或知识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他的世界观当然也包括终极关怀,他的思维方式则包括他的研究兴趣、出发点、切入点及终极目的其中切入点应该包括另辟奚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如果撇开 DNA 这种先天因素不谈,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其时运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由于一个人的 DNA 和时运是他所无法左右和把握的,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倒是他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学习行为对他来说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亦即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我决定到底学习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如果我的上述看法或理解是合理的话,那末,是否可以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看似持有不同看法的人们其实却是趋向于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关键是取决于他选择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这个观点,我暂时不置可否,似乎也不宜置可否,因为我自己是搞哲学的,而哲学常被认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故假若我肯定这个观点,就有可能被视为这不过是我作为一个从事哲学专业的学者的主观偏好罢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就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否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抒己见。应该说,这个问题比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要具体些,这也表明,此前的讨论是有一定成效的,因为它使原来的问题变得比较具体从而更加明确了。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1088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们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的差别究竟在哪儿?
可真 2009-10-22 12:31
网友 liujie72 先生在拙文《 某些人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两回事 》有几则评论,其中他提到 马克思只是一个学者而已,其学说并非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回答说 马克思是一个学者,其学说并非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意!补充一点:马克思不只是一个学者而已,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伟大的思想家 ,他又在回复中提到 拜托,他(马克思)再怎么说也仅仅是一个学者而已,一个博士而已,他的认知水平不可能比别人强多少的 ,我再回复 马克思的认知水平不可能比别人强多少 , 这话完全正确,正如爱因斯坦的认知水平也不可能比中国科学界的任何人强多少,其差别也就是那么一点点 。 通过与网友 liujie72 先生的对话,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认知水平上,我们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之间那么一点点的差别究竟在哪儿? 孟子曾说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汉赵岐注: 几希,无几也。知义与不知义之间耳。众民去义,君子存义也。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之间其实相差无几,也就是人知义而禽兽不知义这么一点点的差别而已。在伦理观上孟子是一个先验论者,对他来说,知义是属于人的良知良能。在他看来, 君子与庶民的区别,也就在于君子能够保存住人生而具有的知义之心(良知良能),庶民却放弃了这种知义之心(良知良能)。对于本文所提出的问题,信仰科学的人当然是不应该用先验论的观点来加以解释的,那末,怎样来解释我们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之间在认知水平上所存在的那么一点点差别呢? 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科学的同时也是哲学的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 对此,我没有做过研究,甚至也未曾有过专门的思考,故希望有所研究或有所思考的博友、网友发表意见。我认为对该问题的探讨是有意义的。想当初,培根就是通过对发明知识的方法的思考和研究,最终提出了他的归纳法,这个新工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类知识发明的效率,使人类知识获得了迅猛发展。我想,思考和研究怎样提高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的方法问题,这对于普遍地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是有必要的。如果有人能提出一种提高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的科学方法,这必将会大大提升人类的认识水平。 (顺告:最近要出差几天,故要休博几天。)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75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