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涂博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抑郁(症患者)心情科学家最可知——科学或始于抑郁
ljry8044 2010-6-7 09:11
摘要: 抑郁实为人类一种适应能力,一种既给思维带来损耗又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状态。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更能细致且又深入地思考问题,思维方式更加科学这种对解决复杂问题非常有利的反应可能正是最初引发抑郁的原因。 抑郁使思维更具科学性,有利人类进化 其实,抑郁未必就是坏事,因为会促使人本能地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处于抑郁状态时,思维方式分析性很强,善于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深入思考清楚后再综合起来处理,如此,整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抑郁的人往往只会持续地、专注地思考自己的问题,之间,对其它问题不屑一顾。这正是科学家最难得可贵的性格,也是一般人最难具备的性格,因为很难就着某个单一问题深入下去,而且也容易受外界干扰。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数学难题时,感到抑郁通常为一有效反应,可能会帮你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在解决智力测试中的复杂问题时被弄得越抑郁的人,在测试中的得分越高。 我不能说现代科学的发展拜抑郁所赐,但抑郁后,人们都会本能地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所以,适当地抑郁实有利于生存进化,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这些正好是引发抑郁的那些问题:它们极具挑战,需要专注的分析思维才能解决,也因此足以驱动抑郁这种耗费心思的心里状态演化至今。 抑郁是一种进化适应性得到了基因、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药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以及对抑郁病人的治疗效果等多个层面的证据支持。 总之,抑郁不是大脑障碍,而是对生活难题的正常反应。 鉴于此,抑郁的一些症状就很容易理解了。 【深沉】分析问题需要大量思考,而且不能中断,抑郁会协调人体内许多变化,让人们在思考时不分心。 【孤立】为了避免参与到其它社会情境而被迫思考其它问题,抑郁的人倾向于与社会隔离。 【厌食】为了避免吃得太饱导致头脑昏沉,精神萎靡,抑郁的人往往食而无味。 抑郁之弊 万事皆有度,否则,物极必反,显然,抑郁也不例外。一旦过度,其优势就转化为弊端甚至致命的危害了。 比如,抑郁有助于人排除社会、情感等等一切杂念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可如果该复杂问题一辈子也解决不好,则有可能一辈子困于其中,拒绝娱乐、社交、亲情、友情、美食、性爱等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由右脑支配,研究表明: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平均变薄28%,严重退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事业,甚至可能使人自杀。 如何解决抑郁的危害: 这一直是心理学家头疼不已的问题,因为治愈率极低,一般只能帮助病人在一定时段内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但中国的相关专家、教授常常宣称自己能80%地治愈,远领先于美国达到了世界超顶尖水平。 不过,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治愈率:顺势化解、鼓励患者沉思,协助解决使患者抑郁的复杂问题。 这就是说,当我们常被数学问题困扰而抑郁时,不要回避( 除非我们能确信以后不再受此问题困扰 ),而是找本系统、连贯的高数书籍进一步学习,多做题,如此,自然能逐渐化解抑郁的弊端。 可现今心理学家常常在鼓励人转移注意力,回避问题。 所以,抑郁症总是那么难治。 这就是说,被抑郁困扰的人大多沉思不够(中国则可能更多地是被抑郁),思维缺乏深度,须多从事相应训练。 事实上,调研数据也证实这一点:经济越是发达,患抑郁症的概率越高,另外,女人患抑郁症的概率也高于男人。 总之,生活可以舒适、安逸,但大脑不能退化,相比于其它动物,人类的一大根本优势就在于能深层次思考问题,如不想倒退至猿人的智商,请永远不要放弃深层次思考习惯 ,至少,不要像以下销售员一样: 看到有的专家建议早起和一杯白开水,而另外的专家则建议早起喝一杯蜂蜜水后,她就不知所措,然后采取了一让人哭笑不得的折衷方法,就是白开水与蜂蜜水各喝一杯,好像白开水和蜂蜜水到了腹中还能各行其道、泾渭分明一样。 尽管她年薪数十万,但如不能适当地深思,就只能永远张悟本之辈忽悠蒙骗,然后痛骂专家不说人话,被养身问题搞得抑郁不已,有钱也解决不了问题。 智商是不可能直接用钱来购买的。 另外,研究表明,从事适量快走或者其它运动有助于调节心情,缓解抑郁。其道理与运动有利于促进科研一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至少可以促进睡眠,是大脑清醒、锐利,从而能进一步解决深层次问题。 推荐链接: 【置顶】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抑郁症与自杀: 最后强调一下,尽管 重度抑郁者自杀率更高,但是,对于真正尝试自杀的人来说,重度抑郁并非有力的预测指标。被疼痛、受伤或者死亡的经验磨练成的无所畏惧才是! 这就是说,抑郁症患者之所以自杀往往并非抑郁本身,而是被使其抑郁的复杂问题给困住,该问题对其非常重要,使其痛苦不堪,却有解决不了。 所以,真正导致去年浙大海归涂新序博士自杀的根因并非抑郁症,而是使其抑郁一系列问题,比如住房、职称、科研等等,使其痛苦不堪,终不能承受。 主要参考资料:进化出来的抑郁,自杀预防手册等。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5518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为什么会自杀?涂尔干《自杀论》的解释
EDUMAN 2009-10-28 21:05
涂博士的自杀事件发生一来,一直让学术界同仁们感觉心情无比沉重,毕竟这无论对家庭、社会都是一个损失。科学网网友们对此发表了不少高见,因时间关系只拜读了几篇,总体感觉大家的视角侧重于对环境的思考,也有的是我们长期压抑的一种宣泄。事件发生后,个人感觉把涂博士的自杀完全归因于社会环境可能还不够,除环境的压力外,毕竟个人的性格、心理、经历乃至病理原因起着很大作用。很自然地想到了涂尔干的著名的《自杀论》。以往对该书的了解主要是关注了涂的高明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虽然很想读上一读,但找了两次没找到,再加上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已提炼到专门研究方法著作中,也就放弃了。涂博士的事又引起了想看看此书的冲动,但图书馆找了一次还是未果。在网上找到一些介绍文章,下面两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涂尔干的生平,虽然只看到了一些片段,但感觉还是非常有解释力的。根据涂尔干的自杀分类(利已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涂博士的应该属于失范型自杀吧。 将两篇博文贴于此供朋友们参考。也请有这本书电子版的朋友是不是贡献出来共享一个,谢谢。 涂尔干《自杀论》选段 前段时间,因为周围的事情原因,从ZM那里借了了本《自杀论》,乏味的社会学纯学术名著,但是看起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花了好些天才看完。其中分为三编:自杀的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从结构上看,是作者将比较多的论文集结而成的大作。 埃米尔迪尔凯姆(又译作涂尔干)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4种类型 。 主要的研究结论是:男人的自杀率高于女人,但是女人的自杀倾向大于男人;女人的自杀免疫高于男人,并且在寡妇和鳏夫也是如此;夏天是自杀率最高的季节,然后是春天,秋天,冬天;不冷不热的季节人容易自杀;一月到六月自杀率逐渐提高,七月到十二月逐渐降低;自杀的人一半都在白天,因为白天的社会活动最频繁;自杀和精神病,嗜酒,模仿,遗传没有必然性的联系;科学的发展和自杀率有一定联系;处与社会上层阶级的人自杀率大大高于其他阶级;天主教的自杀率远远低于新教的信徒,犹太教的受教育程度最高,自杀率最低;在30---3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更容易自杀;已婚者的自杀率小于未婚者的自杀率,城市的自杀人数多余农村的人;日耳曼人和日本人更容易自杀;家庭关系的牢固程度和自杀有很大的关系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 ,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 ,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考虑到要归还,有一个段落印象特别深刻,收录如下: 有一种基本的自杀形式肯定古已有之,但是今天格外多:拉马丁笔下的拉斐尔给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典型。这种自杀的特点是某种长期的忧郁状态触发了行动。事业、公职、有益的劳动甚至家务只能引起自杀者的冷漠与厌恶。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相反,思考和内心生活成了他的全部活动。由于避开了周围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做他固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对象,吧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作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这种专注的扩大了他和外界之间的鸿沟。一个人一旦自爱到这种程度,他就只能进一步脱离不属于他的一切,并且进步一吧自己的孤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关心自己就找不到理由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互动都是利他主义的,因为它是离心的,并且扩散到自身以外。相反,思考是某种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重新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而且越是完全会到主观世界,思想就越是集中。同社会混在一起是不能进行思考的,要思考就必须停止和社会混在一起,以便能从外部来观察社会,自我反省就更需如此。因此,全部活动都转向内心思考的人对他周围的一切变得无动于衷。他之所以恋爱,并不是为了献身给另一个人,也不是为了和另一个人一起生儿育女,而是为了对他的爱进行思考。他的情欲只是表面上的,因为这种情欲不会开花结果。他的情欲小时在形象的徒劳结合中,不会产生出自身以外的任何结果。 但是从另一方面拉看,任何内心生活都从外部汲取它的养料。我们子还能思考某些客观事物或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方式。我们不能在一种完全不确定的状态下思考我们的意识;在这种形式下,意识是不可思考的。意识只有在受到自身以外的事物影响时才能确定。因此,如果意识在一定范围之外个性化,如果它过于彻底地脱离人或事物等其他存在,它就不再与它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养料的来源有联系,也就不再有用武之地了。由于在它的周围形成空白,所以它也使自己成为空白,除了它自身的不幸,再也没有什么可思考的了。除了自身的空虚和由此而引起的悲哀,它就再也没有思考的对象。它以一种病态的喜悦满足于这种空虚,沉湎于这种空虚之中。拉马丁了解这种空虚,并通过他笔下的任务之口出色地描绘了这种空虚:我周围的一切事物的萎靡不振和我自身的萎靡不振非常合拍。一切事物的萎靡不振诱使我更加萎靡不振。我陷入了忧伤的深渊。但这种忧伤是活生生的,充满了思想、印象、与无限的交往和我灵魂深处的半明半暗,使我不希望从中摆脱出来。这是人的病态;但对这种病态的感觉是一种诱惑,而不是一种痛苦;在这种病态中,死亡就像令人愉快地小时在无限之中。我决心从此完全投身于其中,决心摆脱任何能把我从中脱身出来的社会,决心在我遇到的芸芸众生中用沉默、孤独和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在精神上的孤独是一层遮盖物,通过这层遮盖物,我不再愿意看到人类,而只愿意看到自然和上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16f3f0100dm50.html 迪尔凯姆和他的《自杀论》 □ 评/ 匿名 摘要:简述迪尔凯姆的生平和著作,以及他对社会学的贡献;详述迪尔凯姆的著作《自杀论》的主要内容和该书的社会学意义和社会学贡献。 关键词:迪尔凯姆〈自杀论〉 社会学鼻祖孔德提出了实证精神,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从而认为社会学可以像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证方法由此成为社会学学科存在的根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孔德并未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作深入探讨,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58-1917)。   迪尔凯姆的实又名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实证主义精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本质的特殊看法,即认为社会现象是待发现的客观事物,包括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都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事实;二是关于获得这些知识的手段的独特观点,即认为应该通过超然的、价值中立的科学观察方法来获得。迪尔凯姆认为收集实证材料的过程,就如同自然科学家所进行的化学或者物理实验研究一般。   迪尔凯姆的研究程序通常是:首先给所要研究的现象下定义。为了达到客观性,必须依该现象的内涵属性来处理该现象,而不是把它作为观念来处理。所谓事物的内涵属性,不是靠感官知觉,而是须依据现象容易被认识的外部特征来下定义。 第二步是根据定义收集资料,并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对既有现象的各种假设、解释进行分析、批驳,这些假设或解释通常是从个人的心理的、经济的、自然的角度做出的。   在批驳他人解释和构造自己的理论时,迪尔凯姆使用的方法是共变法,即间接科学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前者是指如果某一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种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第一个现象就有可能是另一现象的原因。后者是指为了清楚地解释问题,引入第三个变量去分析两个变量关系之间的原因,被引入的第三个变量称为控制变量。   最后,对所要研究的现象作一番真正的社会学解释。在建构自己的理论时,迪尔凯姆常常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而且他总是倾向于认为,一旦确认一类事实的涵义后,人们就能对这类事实做出解释,而且只有一种解释,一定的后果总是出于同一原因,例如,如果说犯罪有多种原因,那就是说有许多类型的犯罪。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与观点受到后世一些社会学家的批评。   对自己这种方法理论的实践,迪尔凯姆是在其著作《自杀论》中的过程中进行的。迪尔凯姆从自杀现象的定义开始,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继而驳斥了以往关于自杀原因的解释,大都着眼于生理、心理、天象、种族等各种非社会性因素。接着确定自杀类型:自利式自杀、利他式自杀和失范式自杀。最后由这种分类发展出有关自杀现象的一般性理论。他认为:自杀虽然是一种个人现象,但其原因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当然,这些潮流并非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如果这个人自杀了,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结构、神经衰弱或神经失常造成的,但这种心理先存异兆状态,却是由某种社会情境下自杀潮流的影响而来的,它们起间接促进作用。  理论研究与经验社会调查的结合是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1897)为标志的。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建立理论假设──经验调查──理论检验这一实证研究程序,他采用了多种统计技术,并将变量分析和多因素相关分析引入社会研究,为如何利用统计调查资料建立社会理论提供了范例。  可以说,迪尔凯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鼻祖,他对实证主义方法准则的提出及其在《自杀论》中的应用,为以后的社会研究准备了基础。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迪尔凯姆的《自杀论》。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迪尔凯姆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尔凯姆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   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迪尔凯姆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自杀论》迪尔凯姆著 《现当代西方社会学》 www.chinasociology.com(中国社会学) www.3see.com《迪尔凯姆的贡献》 www.scu.edu.tw/society/index.htm(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 自 http://www.yadian.cc/review/509/
个人分类: 读书|105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涂博士的女儿基金: 编辑部及涂博士前实验室的答复
raoh 2009-10-28 01:05
涂博士的女儿基金: 编辑部及涂博士前实验室的答复 1)  涂博士前实验室(NorthwesternUniversity)的WaiChing HiRaoHai, Thankyousomuchforyouremail.IhaveforwardedyourmessagetoXuxin'sadvisorProfessorAndrade.AsfarasIknow,ProfessorAndradehasbeenworkingonafundforXuxin'sdaughter.IwillkeepyouupdatedifIreceiveanynewsfromhim. BestRegards, WaiChing 本人注:在美国这种做法很通常的,我们有同学车祸过世就是这样。为活着的小孩。。。,dowhateveryoucando,给她们关爱。一般是做成长教育基金,有时可分期付到成年。 另个人感觉:请别把这种情况下的捐款当做救济,这种行为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是因为时空间隔下少数几种可行的一种关爱的表现。 2) 发表评论人:科学网编辑部 删除回复 各位博主好!我们对博主们自发的捐助行动表示支持,但是由于科学网作为公众媒体,不具备发起和组织募捐的资格,因此很遗憾不适宜出面组织此次募捐活动。博主可进一步商榷看能否自发组织直接联系到受捐方,或依托合法的的募捐团体等方式进行募捐。科学网近期也有意尽量去联系受捐方,博主有好的提议可以联系我们。 期待。。。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26 次阅读|6 个评论
假如涂博士生在文革?或留在美国?
cwhm 2009-10-27 03:44
在开始这篇博文前,我想先抛出两个问题 (1)如果涂博士继续留在美国,他会自杀么? (2)如果涂博士换个身份—四人帮迫害的老干部,他会自杀么? 或许我在抛出这两个假设的时候,我自己已经有了某一种倾向姓的答案,所以任何评论和观点都是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性的,不代表事实的真相! 涂博士可以说一直是社会的佼佼者,清华年级第一,有名的西北大学,又在国内985高校任职,对于这样的履历,国内很多人都是带着崇拜的眼光。但是这些光环背后的不平衡和落差又有多少呢?在美国博士,博后的待遇至少可以过得体面的生活,开着私家车,整体消费水平不会比国内高,无忧无虑的搞科研,可是回到国内高校给的待遇普遍不能让人满意,国外奖学金每个月省下来的结余或许都比国内每月剩下的工资高,而身边曾经的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高中同学或者早参加工作的大学同学现在或许都混的很不错了,有房有车了。再说工资之外的事情,国内除了科研或许还要面对很多其他的杂事,今天学习这个讲座,明天学习那个讲座,今天参加这个培训,明天参加那个培训,甚至还要带本科生班主任,这些或许都不是他所希望面对的。 但是我觉得上面所有这些都不足以让一个人觉得生活无望,对于科研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又是知道国内大学市场的人,我们都会预料到即将面临的艰辛,如果连这一点准备都没有也不太合理。 或许给涂博士的压力并不只如此,更多的压力可能来自于社会的目光,父母亲戚对一个博士应有的待遇和地位的期待,再则就是妻儿方面的压力,不知道她的妻子是否是心甘情愿的原意和他回国,是否关于回国目前的现状他们之间发生了争吵?这些都是新闻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发问这么多,只是觉得自杀不是一件表观上的事情的驱动,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以我标题中文革老干部结束吧,文革多少革命老同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多少经历了天上地下的反差,多少干部的家庭频临破裂,自尊和人格受到无尽的羞辱和折磨,一些人坚持下来了,再次回到了历史的中央,一些人没有坚持下来,他们成为了文革的烙印。涂博士也一样,他如果坚持下来了,他也许就是将来的长江学者,知名教授,但是他没有,他成为了一段海归史中的烙印!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143 次阅读|9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设立为涂博士的女儿捐款账号
raoh 2009-10-26 22:45
建议科学网设立为涂博士的女儿捐款账号 科学网有多位博主愿为涂博士的女儿捐款,见虞左俊老师的(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39),望科学网协助!可设立涂博士的女儿捐款账号?作为日后的教育基金? 涂博士在世最大的牵挂是他的女儿,他的女儿是世界上最想,最需要他的人。 如果科学网能帮给地震灾民捐款,这事应该可做到。 如果支持此建议,请推荐。 如果不支持,没人怪您。  注:此帖非动员大家捐款,只是建议科学网协助。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18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又没了一个----海外博士之死
chile 2009-10-23 18:10
这个消息是惊人,最近几年国内也有不少同志前仆后继的去找马克思。事情的留下的伤痛最终往往都是在强大和谐的各层官员有意无意的淡化了,但是留在心里的伤痕确实无法消去。 人又去了一个,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只是一个过客,而且那个单位会承认是亏待与你那? 希望善良的人心里有更多的承受能力! 希望领导们也给年轻人一个可以养家的薪酬。 也希望单位都可以承担起员工的责任,不能成为葬送人才的墓地。 希望教育部的领导在歌颂自己的业绩死后,算算每年非常死亡的尸体有多少吧! 本不想说什么话,看了几篇文章后感觉心如刀割,不知道我满怀希望看着的高校,是不是将来也让我失望那?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3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跳楼少的是一个博士?
shushenlw 2009-10-23 16:34
刚刚获悉,涂博士跳楼了。涂博士不是土鳖博士,也不是混文凭的博士,算起来应该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博士了,这样的人在我们国家竟然无法生活,说起来一般的平民百姓谁会相信呢?博士养活不了自己,这不是扯淡么?以后中国千千万万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否又会成为臭老九?以后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博士? 目前我是一名硕士生,前段时间我是非常想读博士的。可是 也许还会有一些徘徊在读博路上的人和我有着相同的想法,这么看来,涂博士跳楼,少的不只是一个博士了。
个人分类: 评论热点|1243 次阅读|3 个评论
求是与“难得糊涂”
zhulin 2009-10-23 10:48
浙大的涂博士在求是村跳楼了!震惊之余,感觉或许是抑郁症 + 求完美的心里和一直顺利的经历,断送了这么有才 华的前程似锦的 博士?太可惜了! 浙大的求是村我在 84 年 85 年住过,期间曾有过莫名的失去自我的感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没了意义,怎么也找不到有何意义,好像自我意志丢失了,支撑不起所思所想所为的一切了。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迷失感觉最最痛苦---象少年时曾有过一次的在整天走过的最熟悉的大街上迷路的感觉(失去了方向感和意义感,仔细辨别周边好像还熟悉有点印象,但不知自己在哪,想不出自己要干啥要去哪,心中无底有些发慌,仿佛跟这个世界模模糊糊地隔离了,好在迷路也就只有十来分钟就渐渐清醒过来了)。通过读了《圣经》和佛学、道学以及一些哲学书,加上漫无目的随处走走,常常到附近的玉泉、杭州植物园随意观察花草树木和昆虫鱼儿,听听鸟鸣闻闻花香等,才慢慢地缓解过来。 建议住求是楼的朋友在室内挂个难得糊涂等类似的牌子或条幅。人生不能时时事事求是,过于较真,有时还需要难得糊涂,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己对人宽容大度。当然,从聪明再到糊涂还是一个很艰难的心路历程,这需要人生大的智慧和真正觉悟。其实连随心所欲、休养生息的住处都冠以求是的名字,大概对提高浙大的学术水平和声誉没什么作用,反倒可能不利于高知们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和觉悟,还是改个名为好,若实在找不到恰当的名称,就叫无名村吧,反正一心想求纯粹高知献身真理的人们,一般多为人梯,在有生之年与名利无缘。 现在北京工作,但我常常想起年轻时在杭州的经历,关心浙大的消息,迷恋杭州秋季到处弥漫的沁人心脾的桂花之香。衷心祝愿浙大人幸福安康,多多保重!可千万别辜负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坚信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需拍案惊奇,记住涂博士的讣告很重要
sheep021 2009-10-22 15:44
9月17日凌晨2时,涂博士从11层楼顶跳下。留下6页遗书,遗书里,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不知何故,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来自: 人间奇文:一位海归博士的讣告竟然是这样写的! 讣告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不用全看完了,这哪像是讣告阿,简直是招聘广告嘛 讣告是长了点,但最后一句实在是点睛之笔,用 词很像中央电视为去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的讣告的最后一句。只是因病二字,实在有点语焉不详,难道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没有偷? 最后,为涂博士悲伤,希望他在天堂安息。 后记: 我曾有过找个高校轻轻松松做教师的梦想,现在才知道没有走这条路也不值得遗憾。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