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魔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魔鬼的覆灭
热度 1 smallland 2018-4-28 17:09
一个恶魔统治着一群人,群体足够大,跟一个国家差不多。这个恶魔,每天要吃一个孩子;这是他的本性决定的,不吃不舒服。没办法,人民只能忍受。当然,也有一些人愿意接受恶魔的统治,因为恶魔也需要一部分人的协助,这些人甚至也能分到一点残肉剩骨。更多的人,思维被恶魔的宣传所固化:不听我的,更大的恶魔来了,每天要吃掉10个孩子。 有一天,一个更大的恶魔降临,推翻了小恶魔。大魔不吃孩子,只是从小魔统治的地方取得别的好处。当然,推翻小魔的过程中导致成千上万的孩子死于战乱。 此时,外面世界的一些保守派看不惯了:你看,让小魔继续统治多好,不管他多坏,总是社会稳定,人民有序,不至于导致许多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再让他统治50年,也不至于死这么多孩子。 每一个魔鬼的灭亡,每一个暴君被推翻,总有一些人扼腕叹息。有些人,对小恶魔的同情主要基于对大恶魔的厌恶及其贪婪的动机。也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这样的思维,永远不会改变。 萨达卡姆扎塔菲利本班拉登等等的覆灭,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叹息甚至仇恨。在这些人的眼中,当年推翻清政府也是罪恶:大清永远存在,哪有后来的军阀割据社会动荡?要那样,今人仍甩着大辫子,山呼万岁,壮观。
2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使与魔鬼
热度 1 ninglz 2015-10-17 08:49
天使与魔鬼 有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有说“人的心中住着天使也住着魔鬼”。不管怎么表达,说的都是人的两面性,不统一性。这一点毋容置疑,想说的是,人的天使性与魔鬼性的显现,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 忽然想到,整洁干净的日本也不乏堆满垃圾的家庭!反过来,在中国那污垢斑斑的大楼里,也不乏室内漂亮奢华的房间! 工作状态下的日本人,多是和善亲切。可回到家里,无言冷漠自私者,也不乏存在。反过来在中国,面对朋友、亲戚、家人等熟人时,热情好客几乎到了极致。可是,面对陌生人时,那种冷脸蛮横真是不足为奇…… 做天使需要理智,需要忍耐,不轻松是自然的。做魔鬼,不需要学习,放纵自己魔鬼的本性就好,所以,做魔鬼轻松容易。 只是,做天使的结果是正回馈,多半不存在后患,生活会过得踏实。做魔鬼,痛快是痛快,可痛快完了,会有后患,会有副作用。 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说到底就是“因果报应”“自食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的是什么?付出了多少?代价不会付之东流的,上天是公平的。 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做天使,那样会爆炸的。人需要发泄,做魔鬼便是一种精神压力的发泄方式。做人就是在天使与魔鬼之间的平衡。 何时?何地?面对何人?做天使?还是做魔鬼?选择决定结果。众多的选择,连成一线,就是命…… 何时?何地?与何人为伍?是去走近天使?还是与魔鬼同流合污?哪里是公开自由的文明殿堂?哪里是可以藏污纳垢的隐私天地?区别决定结果。众多的结果连成一线,就是运…… 人人都在在天使与魔鬼之间舞动,命与运!命运就在自己的选择与区别中成就。 红叶随笔 20151016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特斯拉与魔鬼——创新的时机
热度 21 lvnaiji 2014-6-21 08:46
吕乃基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天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帝派来的,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另一种是魔鬼派来的,比如特斯拉,因为特斯拉的发明太超前和太令人惊奇”。出处已经找不到了。 无论出于谁的笔下,无关权威与否,这番话还是有点意思。短短两行字,涉及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关系到技术发明的时机。 为何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上帝派的,而特斯拉却是魔鬼派的?这是因为“特斯拉的发明太超前和太令人惊奇”吗?难道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他们的时代不超前吗?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功绩在于认识世界。且不论上帝是否创造了世界和人,毕竟,在有人之前,世界就“摆”在那儿,并不因人类的意愿而异(当然,现在的科学还要去认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和人自己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和转基因)。上帝派牛顿和爱因斯坦是来纠正人类先前的认识,或者增加新的认识,从而让人类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牛顿;上帝说光线弯曲,于是有了爱因斯坦。要是没有牛顿,早晚会有别的什么“顿”;要是没有爱因斯坦,早晚会有别的“斯坦”来作出相同或类似的发现。科学史上,不乏多人同时发现同一个现象或原理的事例。 特斯拉则不同,是发明了上帝所没有创造的新的世界。没有什么东西预先“摆”在那里。要是没有特斯拉,这样稀奇古怪的发明可能就永远都不会摆在世人眼前。魔鬼与否并不在于“超前”和“惊奇”,而是在于诱惑。“诱惑”人的不是圣经中的苹果,而是在人类的面前展现了新的可能,是乔布斯的苹果。在此意义上,乔布斯也是魔鬼。这样算起来,技术发明者才是魔鬼。 可是,技术发明者都是魔鬼吗?看看黄道婆和珍妮,看看瓦特和他的蒸汽机,恰逢其时,生逢其时。正当人类的脚步遇到障碍难以前进之时,“一滴水化为蒸汽,把人类的疆域推向无穷的边缘”。此处的关键词就是“其时”。 于是,特斯拉之所以是魔鬼,还是在于“太”。特斯拉在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发明之后竟然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被遗忘”,原因主要也在于“太”。虽然比尔盖茨有言道,技术发明从来不会等到人们做好准备才问世;然而当前一项发明尚未充分为社会(企业、商家、消费者……)所吸收和消化,新的发明接踵而来,后者往往被束之高阁。存在两种创新:为社会所呼唤和期待的创新,以及超越时代的创新,二者之间还有或多或少领先时代的创新,形成某种谱系,这就是创新的时机。 社会需要创新,社会也需要喘息;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同样需要休养生息。 几乎在百年之后,当下的社会,似乎正在,进而已经为特斯拉的转世做好了准备。
个人分类: 科技|10047 次阅读|62 个评论
[转载]【恐怖】【魔鬼碟仙2 Witchboard 2 (1993)】【美国】
lcj2212916 2014-6-5 23:03
导演 : Kevin Tenney 编剧 : Kevin Tenney 主演 : 阿米·多伦兹 / 拉瑞恩·纽曼 / 提摩西·吉布斯 类型: 悬疑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3-07-28 片长: 98 分钟 / UK: 94 分钟 IMDb链接: tt0108577 佩姬是位美丽的艺术家,为了专心创作,她独自在外租了间公寓,在公寓的衣柜里,她发现一块占卜板,藉由此占卜板,前任房客苏珊竟阴阳连线上了。苏珊表示她是在这个房子内被杀死的,由于对此灵异事件异常好奇,佩姬每晚都玩起了占卜板,而她不知此举正释放出她无法控制的恶灵,而随著公寓内的房东夫妇惨死,佩姬明了只有她自己能阻止这场恶梦蔓延下去,但代价可能是她自己的灵魂。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5982112
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与魔鬼同车 Devil in My Ride (2013)】【美国】
lcj2212916 2014-5-25 08:40
导演 : Gary Michael Schultz 编剧 : Mike Dozier 主演 : Sid Haig / Erin Breen 类型: 恐怖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年10月6日 IMDb链接: tt2072939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5266896
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血月初生 Blood Moon Rising (2009)】【美国】
lcj2212916 2014-5-20 05:54
导演 : Brian Skiba 编剧 : Laurie Love / Brian Skiba 主演 : 罗恩·杰里米 / Davina Joy / 乔斯·罗赛特 / Taylor Hogue / 大卫·哈耶斯 类型: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9-04-14 片长: USA: 94 分钟(theatrical version) IMDb链接: tt1242605 复古的拍摄,丧尸,吸血鬼,魔鬼,人类大乱斗,夸张的对话,夸张的动作,恶俗的剧情,搞笑的配乐,喷射的血浆,渣特效,看着很欢乐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4973808
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蛇年说蛇
sheep021 2013-1-15 10:29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蛇年说蛇
蛇,身体结构简单,全身覆盖着鳞片,没有四肢,但却行走如飞,攀墙爬树,如履平地,跋山涉水,无所不能,故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 蛇类的历史可比我们人类长多了,它们可能是恐龙的后裔,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于 2 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那时还是恐龙的天下。后来恐龙消失了,它们却生活得很滋润,枝繁叶茂。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蛇类多达 2700 多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范围也非常广,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白雪皑皑的高山,从茂密的热带雨林到荒芜的干旱沙漠,到处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蛇排在第六位,紧跟龙之后,因此,蛇也被看做是龙的兄弟,又叫小龙,但是待遇却和龙有着本质的区别。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与龙有关的传说、故事、民俗,甚至诗词、成语,大都记载着龙的威武、英勇、创新精神,因而龙的精神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蛇和龙可能渊源差不多,甚至长相也有些类似,但是命运却差之远矣。当龙舞九天之时,蛇只能躲在石头下、草丛中,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对蛇的恐惧是天生的,但是这种恐惧对蛇来说也是一种灾难,常常招来杀身之祸——或成盘中餐,或成壶中药,或者暴尸田野。人类见到蛇的本能反应除了躲避之外,估计就是想杀死他。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 。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复杂心情。在民间传说中,蛇的形象也是富于两面性的。比如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以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等等广为流传。所以蛇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两面性,既有邪恶歹毒的一面,又有善良美丽的一面。这类传说使人相信:蛇超越了它的生理局限,具有超于物外的神秘能力,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这也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蛇毒很容易置人于死地,但蛇毒又被称作软黄金、液体黄金,用它制作成的药物,用于临床医疗,能治很多种疾病。已有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蛇毒攻克癌症。蛇毒的成分主要是由复杂的蛋白质或多肤类物质组成。随着科学 技术 的不断发展,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从蛇毒中分离提纯的蛋白酶为人类所利用后,成为医药和生化研究的好原料。蛇毒中分离出来的成分为治疗癌症、脑血栓及脉管炎等病症有明显疗效。一滴毒液就能使哺乳动物立刻毙命,同样是由一滴毒液中提取出来的酶,还能够帮助人类对抗癌症。蛇毒远比黄金还贵, 1 克 蛇毒价值数万美元。 由于蛇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导致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现在的野外蛇越来越少, 生 态 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 猖獗 ,而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人工养蛇必然成为一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蛇的需求与自然界蛇数量日益减少的矛盾。 关于蛇的本草知识: 《神农本草经》记载:蛇蜕,味咸平。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火熬之,良。一名龙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龙子单衣,一名弓皮。生川谷及田野。 《本草纲目》中记载蛇类 17 种(包括蛇蜕),各种蛇的性味不尽相同。其中在白花蛇下说到: “气味,甘、咸、温、有毒。 主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脚弱不能久立、暴风瘙痒、大风疥癞。”。究其原因,李时珍认为:“风善行数变,蛇亦善行数蜕,而花蛇又食石南,所以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 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小儿骨疮∶《海上方》诗云∶小儿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脓实可怜。寻取水蛇皮一个,烧灰油抹敷疮边。操作手法:水蛇一条,去头尾,取中截如手指长,剖去骨肉。勿令病者见,以蛇皮包手指,自然束紧,以纸外裹之。顿觉遍身皆凉,其病即愈。 关于蛇的轶闻趣事: 唐代的张在所著的《朝野佥事》中记有用蛇来治麻风病的事实∶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罂。病患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临沂的“女子飙车撞倒母女,脱衣阻拦施救“
热度 1 zhangchunyu 2012-6-27 08:55
本是昨天下班前看到的这条新闻的视频,本不想多说什么,今天早上一来又看到了这条新闻,本性促使我不得不说: 首先,做为一个人,谁都有生气的时候,我曾在以前的博客上写过,生气的时候开车比喝酒后的开车更可怕,出事后应该突然一下清醒了,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因为人是有理智的! 其二,一个人生气可以,不能暴发之后自己收不回来,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发脾气!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其三,人的生命都知道是非常宝贵的,你的生命你可以不在乎,但是,你有什么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而且还是一个4岁的孩子,她是不是和你的孩子一样大?同为母亲,你的良心在哪?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样想? 其四、在出事之后,你没有马上清醒过来,反而进行了更加不理智的行为,那就是阻拦与伤害,本来还有一线生还希望的生命就这样彻底地毁在了你的手里,你这样做是不是故意杀人?前不久,我评过小悦悦,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做为一位母亲,我知道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多么地可气,因为孩子没有反抗的能力,因为孩子的幼小就应该让你去伤害吗?伤害孩子是痛苦的,一个母亲失去孩子会多伤心,你的心呢?是不是真的让魔鬼吃掉了? 冲动是魔鬼!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3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必须的
热度 1 zjzhang 2011-4-20 22:15
每个人心中有木有一个天使? 每个人心中有木有一个魔鬼? 必须的, 天使不许战胜魔鬼 !
个人分类: 文学|1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热度 1 arithwsun 2011-2-13 17:51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王永晖 这实际上是那篇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的整理版。尚未联系到她们。这个文档中提到的方法,我虽然在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中实践得很成功,但是能否推广,心里没多大把握,所以放到博客上,敬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们指教。 正文: 儿童不遵守规则叫做“犯错”,这些错误中,如果伤害到了他人、伤害到了环境,就叫做“恶行”。 我们只要是生活在真实的家庭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儿童既像“天使”,有时候又有点像“恶魔”,往往二者兼具,变来变去,有时候甚至搞得家长们不知如何应付。 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儿童的“恶行”呢,这里略作探索性讨论,不是结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们,他们虽然有“恶行”,但是绝大多数没有“恶意”,那些“恶行”,本质上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尝试,我们人类历史,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么,孩子们,只不过是在发育中,重复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生命冲动。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文明,人类也已经意识到,我们不能再通过战争,通过伤害环境来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的文明化,反而有可能让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生命冲动,要用大人们的文明标准来要求孩子们。当今社会,跟几十年前也不相同,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家长们跟孩子的关系因此非常紧密,记得三四十年前,3岁大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独自离家串门,不需家长陪同,现在的情况是,恐怕11岁的孩子,也从未这样做过一次。 想想三四十年前,孩子有远离大人,独自成群玩耍的机会,这方面真是好啊,孩子们到山野里玩,打个架啊杀个鸟啊,自然可以把那些"生命冲动",尽兴地释放出来,有些孩子文静,自己不做,看着别的孩子做也是一种释放。这些事情,反正大人也不知道,释放满足够了,回到大人们面前,孩子反而更能规规矩矩。 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些家长,成天跟孩子呆在一起,面对孩子们的“恶行”,不能为了让他们释放原始生命冲动,就不闻不问,那也是不对的,这样容易让孩子们产生错误的感觉,以为这样做没什么关系,变本加厉,养成不良的习惯。 我们这时候,可供选择的处理方式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上节说的“良性批评体系”(注:尚未正式发布到博客上),直接对孩子说“不”,反复多次,直到孩子不再有此“恶行”。 这个方法,是否会有副作用呢,值得我们思考啊,因为它一下子就把孩子当文明人对待,一下子就隔断了孩子身上的微观人类历史成长进程。我们如果强求孩子们做一个完完全全的“文明人”,孩子原始的“生命冲动”释放不出来,是否会对他们的发育不利,是否会对社会的成长不利,未可知,因为这些都是需要数代人几十年的观察。 幼儿教育还是需要谨慎,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这里提供另外一个方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甚至更有趣味,再者说了,教育方法应该多元化,多条路子,多一种选择,更利于实际操作。 我们用一个普遍存在的案例来解释这个“迁移--反转--结晶”法则吧,就是儿童说“脏话“,这种“恶行”,既不是特别极端,又比较普通,所以值得选出来供我们示范。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她的处理方式是,当孩子说脏话时,“请孩子们去卫生间洗嘴巴”。 我觉得这种办法并不好,反而强化了孩子们“脏”的意识,原来不过只是“话”脏,现在连“嘴巴”都脏了,需要洗干净,实际上相当于把这种不美好的感觉固化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并非良性的“心钥”。 这位老师,是传统的威权家庭出身,而我的父母更像是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们所倡议的那种现代父母,这种分歧,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歧。 这位老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批评学生,语气也很温和,还用了“请”字。比传统的那种威权家庭的暴力型批评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但是,她没有想过她这个做法,同样也是有着不好的副作用,也许存在着其他更好的做法值得尝试。 一个很简单,但是比这位老师做法会更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使用上节所说的“良性批评体系”(注:尚未正式发布到博客上),多说几次。不用将这种现象联系到不美好的感觉,不用固化到身体部位,多说几次,说的多了,孩子试错够了,自然就停止了。 那位老师的做法,如果以此看来,实在属于多此一举,徒增烦恼。 我们接着就可以说到,除了“良性批评体系”这个方法外,其实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迁移-反转”法则,并不直接地去批评孩子。 这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理解,孩子说“脏话”,应该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了“语言”的威力,总想试试它,这时候,家长们单纯地说“不”,简单的制止,也未必是最佳的策略,有可能遏制住他们本来的生机发展规律, 认识到前面两个方法的局限性之后,我实际采用的另外一个新办法就是,当孩子喜欢说笨蛋的那天,就把鸡蛋煮熟了,然后让孩子对着鸡蛋说“笨蛋”(告诉他不能对人说),让他对着鸡蛋使劲地说个够,说的不再想说的时候才停,这个时候,我原来的计划是准备把这个鸡蛋,给邻居家的狗吃,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狗会不会变笨。 结果“弄巧成拙”,孩子们一定要求我把这颗笨蛋吃下去,我为了祖国和家庭的教育事业,只好甘冒风险,把鸡蛋吃完。然后,孩子们问我1+1=几,我的答案是“3”,果然变笨了。 这种游戏,其实持续的时间,并没我想象中长,2、3个月就结止了,孩子长大后,早已不爱说脏话了。我有时候真得表现笨的时候,就会“怪”他,都是你给爸爸吃了“笨蛋”啊。现在,你给爸爸吃个“聪明蛋”吧,为了爸爸能聪明地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不是每次都乐于助人)会愿意对煮好的鸡蛋,说“聪明蛋”,爸爸吃了之后,当然会1+1=2,10+10=20也会。 这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实际上用到了“迁移”之法,将孩子们对人说脏话,“迁移”到对鸡蛋(特定之物,其他均不允许),既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轻易伤人,又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一把“语言的威力”。第二个过程,用到的是“反转”之法,本来是对鸡蛋说脏话、念咒语,结果“反转”成对鸡蛋说好话、念祝福。 一迁移、二反转,就将孩子说脏话的问题解决了。数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起伏。 反转之后,我们还可以开启第三个过程,将孩子们口中的祝福,结合于某些固定的“仪式”,我喜欢称之为“精神化结晶仪式”,一个人祝福和祈祷,跟一个群体进行祝福和祈祷的仪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华德福幼儿教育中使用的晨圈非常好,老师和学生们围成圈,身体节奏与语言活动相伴,因此亦可称为“仪律圈”。我们可以尝试将“反转”之后的祝福和祈祷,仍然用食物作为载体,放入这个晨圈的最后阶段。 比如早上晨圈结束时,可让一个孩子,拿着一个装满米的小碗,给每个孩子发一粒米,让孩子们对这粒米,说一句祝福的话(当然,如果他们想恶作剧,非要说“笨蛋”,老师们也不干涉吧)。然后,将这些米粒收回,置于某处(华德福的班级里有一个季节桌),等真正做米饭或米汤的时候,可将这碗米粒混入。 下午放学的时候,也可能有类似的仪律圈活动再放学,此时可以将碗放到教室或幼儿园的出口处,老师或指定的学生,给每个孩子手心发一粒米,这个孩子对这粒米祝福,离开时放到碗里,孩子走完后,这个碗再收回来置于原处。 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一般都比较疯,有些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为此头疼不已,想了不少办法,都很难奏效。我们这里的仪式性做法,可以让孩子保有一个安静祈福的心态,也许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迁移-反转-结晶”之法,即是首先将孩子的“恶行”,迁移到一个安全的小范围,不同案例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迁移妙法,比如有些孩子有打大人的习惯,那就可以规定,只能打身体的某个部位,其他地方不能打,更不能打头,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家长。 孩子本身就有“打架”的冲动,特别是男孩子,对于这类孩子,还可以进一步制作一个“战争游戏”,布置好环境,让孩子们手拿大枕头互相打,或者跟家长们玩“柔道”。这就是将“打架”冲动,迁移到一个小范围的场所,限制到那种环境和情况下。 “迁移”之后,随时存在着“反转”之机,大人要善于把握,比如打疼了之后,孩子疼痛想哭总是难免的,大人们就可以利用此契机,施行博爱与和平的教育,讲个历史上的战争故事,最简单的,大人可以反转成孩子,装疼作哭,让孩子来安慰大人,启动人生和平善意之旅。 伤害环境的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要点明,我们不能通过"掠夺型"的方式生活,一个随意摘花破坏环境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养成"掠夺型"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她们的行为,家长们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全盘否定,搞得生活没有一点意趣,处理法则仍是,"迁移"到一个局部可控的小范围,不要养成贪婪的习惯。 "反转"之后,自然可接着将孩子生发出的"和平善意"/"幸福感"/"安全感",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化活动"结晶",比如利用吃饭的前后时间祈祷,其实祈祷可以随时随地,因为幼小教育的特点,我们将之跟食物相联系,更易于操作,效果也会更明显。
个人分类: Book-W|47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伤害喜欢自己的人
ccpicasso 2010-8-11 14:13
我是鬼魔鬼 2008-09-0608:36 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是上帝的使者 来这里解决你 哈哈 你还不快跑 以为我会仁慈些 我会的 让事情完成更快 嘿嘿 但不可以选择方式 你说什么 你有心爱的人 是谁 快说 你的坚忍让你坚持不说 我只能离去 魔鬼的单纯 在于不会去伤害爱自己的人 甚至不让存在这种风险 其实你什么也没说 而是我的思绪充斥 【魔鬼尚且不冒这样的风险,大家平时也该好好想想了,特别是可能会伤害他人时,万一他喜欢你呢。还有就是,从今不用怕鬼咯,他的弱点就是让他知道你喜欢他,或者可能喜欢】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2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能源是“魔鬼”!
王惜宝 2009-11-14 17:30
能源是促使一切物体运动的源动力,当今社会对能源的追求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就像炒股,涨疯了! 可以人们应该认识到,能源在人类使用它以前,它是静止的,没有动力,它对地球及任何事物没有不良影响。但是,人类一旦使用它了,它就会产生热量,这种热量使物体获得动力,产生运动。大家可能没想到,由于能量守恒的缘故,这种热运动是永恒的!一旦产生,它就永远不能停止! 虽然你的汽车熄火停止了,当你开车时燃烧的汽油产生的热能通过产生动力变成了你的汽车与路面、空气等的摩擦热进入地表系统,使地表系统获得了加热,因此,汽油燃烧产生的热能变成汽车的动能,汽车的动能又变成了空气和地表的热能,所以汽车的热运动最后变成了地表系统(地球)的热运动。 所以,能源利用越多,地表系统的热运动就会越剧烈!从热力学角度,地球的熵就会越高!自然就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加剧,从而出现各种极端气候!地球熵的增加是地球衰老的表现!要延缓地球的衰老,请大家控制自己对能源的欲望!慎用能源(包括太阳能)吧! 对于个人,能源是好东西!但对于地球,能源却是魔鬼!一旦把它从封印中释放,其危害将会不可估量!我们还是少做那个释放魔鬼的人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的魔鬼
chrujun 2009-10-22 18:47
牛顿20来岁的时候,为了躲避瘟疫长期独居乡村。在一年多时间里,牛顿除了吃饭就是做实验和计算,为科学研究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照亮人类前程的成就。科学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惊人的成就。一些成名后的大科学家,在成名往往只取得很小的成就。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心再也静不下来了,成了各种诱惑和干扰的俘虏。 科研的魔鬼是指使人无法集中精力从事科研的内外因素的总和。内部因素包括为名誉而干科研,为个人利益而干科研,为钱财而分心,为家庭而分心,为团体矛盾而分心,为嫉妒而分心,为争吵而分心,为整人而分心,为玩乐而分心,为各种诱惑而分心,为潜规则而分心。受到上述因素影响的人,无法干出一流的成就。 外部因素包括因生活无着落而分心,因家庭矛盾而分心,因待遇差而分心,因领导批评而分心,因各种政治运动而分心,因填各种考核表格而分心,因被人欺压而分心,因配偶不忠而分心,因实验条件差而分心,因受人整而分心,因各种明和暗的干扰而分心。受到上述因素的人,很难想象他们会干出一流的科研成就。 科研的魔鬼无所不在。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赶走科研人员身边的魔鬼;另一方面,更需要科研人员加强自身的修炼,自觉打败来自内心和外部世界的魔鬼。只有为了科学问题而全身心奉献,把其它一切利益、诱惑和干扰都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够干出惊人的一流的成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4610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