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区块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区块链

相关日志

漫谈比特币和区块链
热度 7 caozhengjun 2018-4-24 10:24
漫谈比特币和区块链 曹正军 目前区块链的研究如火如荼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品种繁多 , 宣传资料满天飞 . 既有正面的吹捧 , 也有反面的诋毁 . 那么这种技术到底使用了哪些密码算法又有啥特点呢 ? 比特币的历史起源 2008 年 8 月 18 号 , 域名 bitcoin.org 注册成功 . 2008 年 10 月 31 号 , 署名为 Satoshi Nakamoto ( 中本聪 ) 的用户在 http://www.metzdowd.com/pipermail/cryptography/ 讨论区发帖 , 声称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 , 并提供了论文预印本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的下载链接 http://www.bitcoin.org/bitcoin.pdf . 论文共 9 页 . 从专业角度看 ,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 l 文字间距大小不一 , 没有经过专业的排版处理 , 像样点的 IEEE 会议都会拒稿 . l 列出了 8 篇文献 , 但文献 在正文中没有被引用 . 本科毕业设计出现这种情况心里都会犯怵的 . l 文章的主体是由 8 个流程图和对应的解释文字构成的 , 没有定义名词、术语 . ``bitcoin 只出现过两次 , 一次是在标题中 , 一次是在域名中 . 2009 年 1 月 , 中本聪在 SourceForge 网站发布了比特币系统的开源软件 , 制作了第一个区块 ( 按约定格式组织起来的一些数据 ), 这个区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 年 1 月 3 号 , 泰晤士报 , 财政大臣将对银行进行二次纾困 ). 开源软件发布后 , 据说中本聪大约挖了 100 万个比特币 . 比特币的第一次转让是在中本聪和 Hal Finney(1956-2014) 之间发生的 , Finney 获得了 10 个比特币 . 2010 年 , 中本聪把网络预警密钥 (network alert key) 和代码的控制权移交给了 Gavin Andresen. 2014 年 , Ted Nelson 声称 , 比特币的创始人是京都大学数学教授望月新一 (Shinichi Mochizuki). 此人因为宣称证明了数论方面的 ABC 猜想而名声大噪 . Nelson 给出的三个依据是 : 望月新一足够聪明 , 可以开发出比特币;望月新一不使用传统科学同行评审机制 , 习惯于自行发布论文 , 让其他数学家探索其中奥妙;比特币符合望月新一的水准 . 这样的理由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 2016 年 11 月 , Andresen 宣称中本聪是澳大利亚人 Craig Wright 的化名 , 但质疑并未停息 . Ted Nelson (1937---), 美国人 , 他创造的词汇 hypertext 、 virtuality 已经成了行业术语 . Shinichi Mochizuki (1969---), 日本人 , 京都大学教授 , 1992 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 导师 Gerd Faltings). 2012 年 8 月公布了关于 ABC 猜想的预印本 . 什么是比特币 比特币既不是有面值的电子图案 , 也不是一串特定的电子数据 . 根据原论文的描述 , 比特币是由一个依附于互联网的点对点开放平台、一个公共的交易账簿、一个约定的奖励机制和一个交易验证方法构成的系统 . 用户需要下载专有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或使用在线应用程序才能加入该系统 . 一个系统本身是没有计量单位的 , 那么为什么又常常说 1 个比特币、 0.25 个比特币呢 ? 事实上 , 这个系统中的电子货币没有专用的名称 , 人们借用了系统的名称来称呼它 . 该电子货币究竟是什么样的 ? 它就是一个数字签名链 (We define an electronic coin as a chain of digital signatures) , 没有固定的面值 , 数据中记录了电子货币的个数 . 比特币是怎样 `` 炼成 的 比特币是通过运行哈希函数 (SHA256) 生成的 . 每 10 分钟 , 一旦某个用户最先找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比特串 , 使得与之相关的哈希值符合约定格式 ( 比如哈希值的前 16 位都是 0), 系统就打赏 50 个比特币 ( 也就是一段用来描述该事件的文字 ) 给该用户 . 赏金每四年减半 , 系统也会更新约定格式 ( 比如哈希值的前 32 位都是 0), 使得计算难度越来越大 . 2018 年的赏金是 12.5 个比特币 . 据估计 , 比特币的总数大约是 2100 万 . 寻找哈希函数的输入使得它的输出符合指定格式 , 这是毫无意义的靠蛮力计算解决的问题 , 绝不是宣称的数学难题 . 这是对数学难题的曲解 . 数学难题一般是指有一定理论意义的命题 , 需要一定的研究章法和数学技巧 . 中本聪在论文中明确指出 , 要想“挖出”比特币就必须付出工作量证明 (proof-of-work), 也就是利用计算资源不停地选择比特串 ( 固定长度 ) 输入到哈希函数 , 验证其输出的字符串是否符合约定的格式 . 用户获得比特币的途径有 : (1) 挖矿 . 每隔 10 分钟 , 靠蛮力计算最先找到符合要求的比特串 ; (2) 购买 . 用法定货币向他人购买虚拟的比特币 ; (3) 赚交易费 . 新交易广播后系统需要确认它的合法性 , 最先确认该交易的用户可以获得一点交易费 . 确认的方法是追溯哈希链 , 需要计算若干个哈希函数值 , 验证若干个数字签名 . 比特币使用的密码算法 比特币系统仅仅使用两种密码算法 , 哈希函数 SHA256 和数字签名算法 ECDSA. 比特币系统内的信任关系是通过数字签名来实现的 . 加入比特币系统的用户需要自行配置自己的私钥和公钥 ( 实质是公开参数 , 不依赖于公钥基础设施 PKI). 私钥用来做数字签名 , 公钥供别人用来做验证 . 不需要任何加密算法 , 这个真相会不会让那些动辄就说加密货币的大 V 们露出底裤呢 ? 比特币系统使用的是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 ECDSA, 曲线方程是 y^2 = x^3 + 7 (mod p), p=115792089237316195423570985008687907853269984665640564039457584007908834671663. 基点 P 的坐标 (x, y) 是 : x=55066263022277343669578718895168534326250603453777594175500187360389116729240, y=32670510020758816978083085130507043184471273380659243275938904335757337482424. 用户随机选取 sp , 计算 Y=sP. 公钥是 Y, 私钥是 s. 比特币的优 / 缺点 任何交易都需要信任基础 . 利用第三方 ( 比如银行、支付宝等 ) 搭建信任关系的优点是 , 系统稳定、方便快捷、效率高、易于监管等 . 缺点是用户必须是实名的 , 尽管交易双方有时不知道对方是谁 , 但第三方能够追查出来 . 中本聪声称比特币的主要特点是 : 利用 P2P 网络阻止双重消费 ; 无需铸币厂也无需信任中心 ; 交易参与人可以是匿名的 ; 新币是通过工作量证明产生的 . 结合其实践情况 , 比特币的优点可以归结为 : 发行机制是公平的 , 大家都可以参与;交易是匿名的 , 能够保护用户的隐私;如果 51% 的用户是诚实的 , 那么资产就是安全的;总量是有限的 , 能够抵制通货膨胀 . 可以看出 , 比特币最大的优点就是匿名性 . 匿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 它是把双刃剑 , 是在用稳定性换取隐蔽性 . 对于资产保管来说 , 这是极不明智的 . 一旦用户自己丢失了开启比特币账户的口令 , 谁帮你挂失呀!如果用户的私钥被盗取 , 又有谁能帮你追回资产呢 . 纸币发霉了 , 去银行还能换新的回来 . 存储比特币的 U 盘掉进泰晤士河 ( 有过这样的报道 ), 消防员山姆大叔能帮你捞回来吗 ? 因此 , 无论哪种电子货币 , 只要把保管责任 完全归咎于 用户的 , 都是为了占便宜 . 比特币系统很安全吗 ? 一个依附于互联网的点对点开放平台 , 如果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修改规则怎么办 ? 断网、断电怎么办 ? 51% 的用户呼啦啦地都跑了怎么办 ( 一个自发的、松散的组织何来向心力和凝聚力 )? 到时候能找到一个可以拉横幅的地方吗 ? 比特币系统中的每一笔新交易都要全网广播 , 每个参与人都可以参与挖矿竞争 , 或者参与追溯它的哈希链 . 这种松散的、无序的竞争机制导致平台的管理效率非常低 , 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 比特币的最大功能就是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虚拟标的物 . 它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 , 包括美学的、科学的、宗教的 , 反而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计算资源 . 它也不具备稀缺性 , 人们已经炮制出一千多种虚拟货币 . 下面的截图只列举了一部分虚拟货币 ,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网上搜搜 . 互联网是个只需要概念不需要氧气的生态环境 . 无论是风币还是火币 , 盯紧的都是人民币 . 区块链 比特币系统利用区块链 (block-chain) 技术来组织数据、关联数据、验证数据、更新数据 . 每个区块 (block) 看作是一个电子帐簿 , 它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 (Prev Hash), 临时选取的标识符 (Nonce) 和若干个交易记录 . 系统内所有区块构成了一个超级账簿 . 每个区块内部按如下方式为各个交易建立起追溯链 . 下图是包含 4 个交易的情形 . 每个区块占用的存储空间大约是 1M, 平均包含 2500 笔交易 . 每笔交易记录主要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 l 当前交易内容 . 描述交易比特币的数量 , 网络时间戳或者工作量证明等 . l 收款人的公钥 . 指明交易比特币的归属账户 . l 付款人对前一个区块和收款人的公钥串接后的指纹作出的数字签名 . 供收款人验证交易本身的合法性 , 同时防止敌手篡改数据 . 每笔交易的数据结构如下图所示 : 哈希函数便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 是区块链的核心工具 . 它保证了交易与区块之间的隶属关系 , 保证了交易与交易之间的关联性 , 保证了区块与区块之间的关联性 . 哈希函数的单向性还被用来 `` 炼币 . 因此 , 称比特币为哈希币 ( 杂凑币、散列币 ), 将显得更高大、更贴切、更形象 . 从会计学角度来看 , 区块链的创新之处在于 , 只管交易不管人 . 它无需为每个用户创建一个专有账户 , 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发地为自己创建若干个账户 . 总账簿只按照交易归类 , 不按照用户归类 . 每增加一笔交易 , 总账簿都得更新系统的哈希链 , 必须做到牵一发动全身 . 这种极端低效的技术 , 我们真的伤得起吗 ? 本文来自作者的书稿《现代密码算法概论》
个人分类: 应用密码学|314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区块链
热度 1 richor 2018-3-18 17:04
比较认真的入门文: http://www.wanbizu.com/baike/201610277824.html 或 公众号文章 (内还附视频哟) 【理论基础】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其本质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系统。 在比特币系统中,节点是这么组织交易的:发生时间相近的交易会被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块,然后每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首尾相接,后一个区块里会写着前一个区块的编号,所有区块组成一个链条的形状。这个链条从第一个区块(也就是创始块)开始,到最新的一个区块为止,记录了比特币历史上所有已经确认的交易记录。 Leslie Lamport ,因其在分布式计算方面的贡献,获得 2013 年图灵奖。他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拜占庭将军问题”。区块链是对该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比特币的通俗理解】 目前成功的应用就只有比特币,可以通过比特币来理解区块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94848 王恒的回答。 这里的重点就是,从 A 找到 a1 这个解到被确认得到一个比特币这个过程,涉及的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 【拜占庭将军问题的区块链解决】 http://www.cnblogs.com/charlesblc/p/6271472.html 注意拜占庭将军问题与“两军问题”不同。 这里的才是拜占庭将军问题,而不是许多小城主觊觎拜占庭城内财富的那个。 【比特币发展历史】 1991 年,由贝尔通信研究所( Bellcore )的 Stuart Haber 和 W. Scott Stornetta 第一次提出关于区块的加密保护链产品。 1992 年,他俩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Dave Bayer 发表论文,将哈希树引入产品设计中,提高了效率。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2008 年 11 月 1 日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并于 2009 年 1 月 3 日首次挖出比特币。他是比特币的开发者兼创始者。但其本人是谁,至今没有发现。 关于比特币的通缩属性,有各种说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37793 我认为这些讨论是有益的,但人类社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区块链技术相关】 荣膺 MIT2017 十大突破技术的 zero-knowledge proof (零知识验证)的密码协议,就是基于的区块链。该技术一举解决了加密货币背后的隐私隐忧,使得加密货币得以更加蓬勃的发展。 但是最近这是有点过了,其中炒作成分为大, 此文 很中肯。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发现区块链解决方案是最好的方法,从而变成区块链信徒的。 \0 比特币与其说是货币,更像是一种商品。社会建立在其之上,则相当不稳固。 \0
2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大教授蔡剑:量子计算突破很快,区块链不改造可能失效
quantumchina 2018-3-16 21:14
来源:人民网   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在清华MBA学生加密经济学俱乐部沙龙上进行分享时表示,虽然这个量子计算机目前(体积)还是很大,但是这个技术很快就会突破,现有的区块链技术如果不改造可能就会失效,很容易被解构和重构,也将可以做假。   蔡剑还同时指出,对区块链和比特币的争论把一个好的技术和一个代币等同起来,是有问题的。区块链是一种好的技术,但好的技术如果被错用,可能更会大量超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 区块链这种技术的价值是需要整个社会体系里面在区块链之上有一个社会货币定价的准则 。   他还表示,一个货币当中如果不能根据市场的价格增加货币供应量,是很差的货币,会出现通胀紧缩,被人囤货。当被锁定的代币快速进场交易之后,目前持有的那些用户可能一夜之间经历币值大跌。 而且,政府监管措施的出台,有可能会让ICO所发的代币一夕之间被打回原形,成为旁氏骗局 。   以下为演讲内容(有删改):   今天讲的只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组织,这个题目我没有答案,希望在座同学们提供答案,一块来探讨。区块链、代币背后影响了我们过去好几个学科的基础假设,都在这几年当中受到了质疑,现在不只是经管学院焦虑,计算机系也焦虑,可能传媒学科也焦虑,这是一次整个科学范式的改变。   区块链对经济学的影响   从科技哲学来讨论,讲几个例子:第一个,在经济科学里面,区块链把过去长期使用的货币概念颠覆掉了。因为我们经济学关注两个概念,一个价格,一个价值。过去价格是基于货币,这个货币我们默认是国家法定货币,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建起来经济学整个宏观的大厦。现在出现了自发货币之后,经济学家开始茫然了,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现象:每一个公司、每一个社群都可以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这样我们所谓研究的变量就会非常复杂,过去很多模型就不好解释了。   举一个简单例子,最早马歇尔讲经济学里面的定价,商品经济情况之下是一个供求曲线,这个是经济学的定义,教科书里面讲的二维的分析,需求和供给取得了一个中间市场的均衡价格。但今天就不是一个二维图了,关于这个定价,就会有上万种的货币可以去定价的,出现了超级货币市场,这是个题目。这是第一个区块链对经济学的影响。   过去讲货币是什么,为什么谈比特币和区块链的争论?我觉得应该做一个辨析,我们是否犯了一个基础错误,把一个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货币等同起来?这是有问题的,区块链是一种好的技术,是一个好的“印钞机”,但好的“印钞机”如果被错用,可能更会大量超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津巴布韦货币最大面值一百万亿,只能买一筐鸡蛋。但津巴布韦在纸币印刷技术跟人民币差不多。所以好的货币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稳定币值,我不希望明天出去以后滴滴打车,包括我们生活服务价值每天涨50%,这肯定不是好的货币,不是好的市场。但我也不希望这个价格每天跌50%,也不是好的市场。   所以区块链产生比特币以后,比特币的增值并不是因为比特币本身含义增值,比特币是一个媒介,媒介本身没有价值,是因为这个概念的增值,因为我们讲互联网当中一直谈论互联网商业模式,很多人说怎么看商业模式,看待经济价值,实际上很多时候看的是流量,流量本身背后代表并不是点击有价值,而是社会知名度,社会知名度就像荷兰的郁金香,是通过口碑传播出去的。我们说是一个网络,还不是完全网络,是一传十十传百的病毒式的传播,基本上很多公司,很多股票,很多价值事物,当80%人都认定它有价值的时候,意味着他开始准备崩盘了,区块链是这样,比特币是这样,乐视股票也是这样,荷兰郁金香过去也曾经是这样的,过去我们炒的邮票也是这样,只要它能够进入到一个网络化的传播的场当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情形产生出来,这叫价格和知名度对比。   几年以前我就判断,说区块链这种技术是好的,但是它的价值是需要整个社会体系里面在区块链之上有一个社会货币定价的准则,这个准则目前不掌握在区块链或者比特币这群人手里面,还是掌握在经济学家,或者是中国人民银行这样的决策者手中,目前区块链理论还没有突破。   量子计算对区块链技术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出现以后,我在思考,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区块链背后是一个叫层层加密的打包算法,这相当于每个人都要钥匙放在钥匙里面,这个钥匙里面带着钥匙,所以你要把这个钥匙破解的成本非常高。一个好的货币技术一定要提高破解成本,降低识别真假的成本。中国宋朝当时白银出了问题,白银当时鉴别真假成本很高,几钱银子搞一小时,但是白银破解成本很低,做假成本很低,这就是差的货币。实际上今天的区块链是一个好的技术,降低我们识别真假的成本,人们都相信它,用技术很快计算出来,同时增加了破解成本,这是区块链作为货币技术的两大假设。   但今天区块链有一个重大假设也已经立不住了,比如说区块链是不是不可以被攻破?量子计算机已经出现了,可以在一秒钟当中把这个链重解再重构,可以做假的。这个技术已经宣布,准备量产了,虽然这个量子计算机还是很大,但是很快这个技术就会突破。五年以后我们可以判断,现有的区块链比特币的技术如果不改造的话,它可能就失效了,是可以被做假的。你想一想,如果这个加密技术有人把钥匙轻易破解以后,整个货币技术还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了,那个时候就相当于每个人不但有比特币,每个人还有自己建的印钞机,在自己家里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个系统又崩塌掉了,所以我是不看好比特币这个技术。   量子计算与区块链背后的线性计算用传统CPU(1010这样分解集数算法)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量子计算是用量子干涉,这边是20个量子,那边20个量子,它们进去以后互相交涉,出来以后甚至计算设计者本人也不能来得及想里面是不是科学,就信就好了,因为宇宙当中追寻最小作用原理,你只要相信这一条就相信他计算出来的结果,就可以做分析,原来你可能花好几天时间,现在它可以一秒钟给你算出来,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原理是不一样的,是用量子生产,有一个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反而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计算方法,最近我们研究提出每个人心智都带有量子计算特性,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这种感觉和直觉定量化了。   所以区块链并不是单纯的金融技术,它警醒了我们,计算机要改变。现在这一步当中核心知识产权和IP,很多还在竞争当中,所以华为和阿里巴巴花了重金,上千亿争抢下一个高地。 来源链接: http://capital.people.com.cn/n1/2018/0315/c417685-29868762.html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智能合约将重塑经济世界
热度 1 SmartHandsome 2018-2-22 23:00
先说一则新闻:近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法者已经提交了一项法案,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该州的电子记录法律将会认可区块链签名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是什么? 时间进入2018,仿佛人人在谈论区块链。那么,作为比特币的底层实现技术,区块链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去中心化?当然重要!区块链就是要来革“中心化”的命,依靠参与者自身达成共识,产生信任。P2P传输的分布式技术? 当然重要!区块链系统的消息机制(广播、同步、传输等)就靠这个了。加密技术?当然重要!没有加密技术,分布式账本“裸身”公之于众,数据和交易安全谁来保证? 然而,这都不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token。 既然是分布式,既然节点是自由加入和退出,对于一个区块链网络,我为什么要加入,还要贡献我计算机的算力、存储和电力呢?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图片来自互联网) 没有token就没有游戏规则,没有token就不会有参与者,产生token是为了激励参与者积极参与,产生token,整个体系才能正常和顺利运转。 token 解决了谁愿意来参与达成共识,为了什么而达成共识的问题。 以郎咸平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比特币这些虚拟货币,没有对应任何实物,仅仅是虚拟世界的算法产生的,怎么可能会有价值呢?笔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体力劳动可以产生价值,脑力劳动可以产生价值,在虚拟世界,算力劳动同样可以产生价值。你有拥有计算能力,你的计算能力参与了“劳动”,自然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有人举例说,试想,这个世界突然诞生了一个小国家,然后发行了自己的货币,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币,你愿不愿跟它兑换,愿不愿意跟它发生经济活动,可以认为是同样的问题。 虚拟世界的QQ币,游戏币不在十几年前就存在么?有人愿意花钱买,有人管么?因此,现实中的法币与虚拟币的兑换,不是什么问题。 不同之处在于,很多区块链项目,或者披着区块链外衣的项目,为了项目的推进,在项目之初,把一部分系统将会产生的token进行预先发售( Initial Coin Offering , ICO ),购买的人相当于先入为主,既成为了系统的第一批玩家(参与者)——作为分布式节点算力的提供者,也拥有先发优势,以便项目成功了,token可以看涨。 (图片来自互联网) 然而,项目是谁在运作?要干什么?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成功?风险有多大?是不是募集了钱之后就跑路了?……在所谓的技术风口上,对于广大参与者,可能很难判断。因此,为了防止大规模诈骗行为发生,从社会治理和影响的角度,国家进行了叫停。不过,笔者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也会妨碍真正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虚拟世界的治理,这些年越来越有挑战,而我们远远还没有跟上。一味的逃避和拒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终将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 区块链可编程意味着什么? 区块链可编程就是在区块链上编写和运行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如果说区块链技术是让人们可以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达成共识,那么,智能合约则决定了可以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如果说区块链只是一个分布式的记账方式形成的公共账本,那么智能合约则进一步结合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经济活动,约定了谁与谁、在什么情况下记账,进而产生什么样的账本。 因为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记录可追溯,不可篡改,同时条件达成了就自动执行,无法人为干涉,以及被第三方机构控制,所以,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商业活动透明化而增强信任。 (图片来自互联网) 商业场景中,只要合约条款能够程序化、条件化、逻辑化,都能够用智能合约来表达。 因此,区块链智能合约在这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不会编程的法律专家不是好谈判官 插一句题外话,笔者最近想提高商业谈判技术,就利用不太多的闲暇时间怀着无比认真和上进的心情看了杨幂和黄子韬主演的电视剧《谈判官》。尼玛!都看到二十多集了,字幕上一个字都没有放过,居然一条有用的谈判技术都没有学到。全是一派“狗血”的商业活动和剧情,以及“过家家”一样的人际关系。我呸!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回到正题。未来,区块链体系基础架构搭建完成,大多数人利用区块链就是编写智能合约了。合约合约,就是共同约定的规则。现实中的商业活动,常常需要法律顾问或者律师,来帮忙制定合同或者合约的条款。智能合约,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计算机程序,需要用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出来。编写智能合约的跨界人才,将会非常稀缺,要么程序员学法律,要么律师学编程,然后代表公司或者个人去谈判,一边谈一边协商,一般形成条款,一边敲代码,保证准确无误,方能部署运行。 (图片来自互联网) 智能合约的局限和挑战 当然,智能合约并不是完美的。比如下面就是它的缺点或挑战。 1 、一旦部署,不可更改 现实商业活动中,一旦发现合约有漏洞,或者情况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可以双方或多方协商,对合约条款进行修改。然而,智能合约一旦在区块链上部署,就无法修改或撤回。最多只能重新部署,且无法覆盖。因为,智能合约必须保证任何一方在任何时候看到的执行结果都是一致的,且不可篡改,同时,同样的输入,输出必须是确定的。 2 、当前的法律地位 智能合约既然是合约和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产生争议,一旦一方不认可执行结果,需要上诉,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涉及了法律问题,就仍然需要人的权威机构介入和仲裁。当前,区块链的地位尚未确定,智能合约又将如何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公平公正的裁决呢?或者,至少得到法律的保护呢?这才有了开头美国加州提交的法案的重大意义。 结束语 有人说,麻将是中国传统的区块链项目,四个矿工一组,先碰撞出13个数字正确哈希值的矿工可以获得记账权并得到奖励。乍看起来,貌似大家都在为了先生成一组符合规则的数据吃吃碰碰,争先恐后,先成功生成的人赢了这一局,输家给钱,结束,进行下一轮。跟工作量证明中生成区块哈希值挺像,然而这个形象的例子勉强算是在生成“区块”,却没有重要的“链”,同时,这个体系和机制也没有在生成新的token,更没有非对称加密技术。所以,这个,准确说,跟区块链项目的边都不沾。 (图片来自互联网) 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段子,却不可否认,当前人们对火热的区块链技术的认识,尚存多少片面和偏见。泡沫有多严重。 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比特币的价格疯涨也罢,遇冷也罢,都阻挡不了区块链技术席卷和改变世界的滚滚之势。 各国对比特币、各种币的态度欢迎也罢、拒绝也罢、暧昧也罢,即将承载新型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悲不喜。
1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亦来云——未来口袋里的云系操作系统(Part 1)
steemitcn 2017-12-8 09:22
解说:Bradley 转译:慢慢行走的玄子 已经解说者同意转译。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亦来云。 你们应该还不了解这是什么。 这是一个革命性和令人兴奋的区块链项目,它是区块链应用小蚁NEO背后的系统。 我们将要介绍的是小蚁NEO的stellar概念,你懂的,亦来云的合作商。 我们提到它,因为在上个月30号旧金山有一个聚会,里面有我要为大家揭开的关于亦来云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部分是从陈榕聚会中说的内容中获得的非常重要的信息点——亦来云是什么。 陈榕是亦来云团队的核心人物。我们会看到亦来云是什么。 第二部分,我将介绍我们研究发现的亦来云和其他重要企业间的关系,包括Onchains。 所以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亦来云到底是什么? 亦来云实际上是一个操作系统,它的主要核心成员要韩锋教授。 韩锋教授是很关键很重要的人物,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他跟区块链的明星人物都有很强的关系,他也对这个系统有很多的贡献,因而是一个聪明的家伙。 还要给大家介绍的人物是陈榕,他也是关键人物,因为在聚会中作了演说。他构建了亦来云的很多基础概念, 也是亦来云背后的关键人物,将介绍他们在推动NEO全球化中的作用。 所以亦来云是世界上首个基于互联网基础框架的操作系统,而不是应用。 很显然,这是一个像微软系统的东西,但亦来云是基于互联网基础框架的操作系统,让各种应用包括NEO在亦来云巨大的框架上运行。 所以网络信息传输应该会在操作系统分离,禁止应用程序直接访问网络。 当我们谈论陈榕到底在meetup中的ppt讲了什么的时候,他本质上讲的是禁止程序直接访问网络, 让我们从电脑病毒入侵的高度关注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加关注系统。这个革命非常重要,让亦来云跟以太坊有别。 陈榕在演说中讲了亦来云如何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子。 本质上我们认为亦来云包含两种概念: 一个就是亦来云是区块链操作系统,是区块链驱动操作系统,但我们认为这里有中国云的概念,你可以在亦来云官方网站上看到这个概念,一个辉煌的网站。这就是亦来云的云的定义,把我们从区块链的深坑中纠正过来,走向一个更强健的本质上基于云端的应用操作系统。 所以当我们谈论云的时候,你谈论的是这么一个重要东西: 不仅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起着重要的角色的云。 为什么说这个具革命性的意义,因为它是与区块链有关的云端技术平台,并且它有17年的积淀。 还没有经过市场的验证,但它很可能成为和微软系统一样伟大的平台。 我尝试想清楚亦来云到底是什么,因为我获得Dapp和云之间许多的关系图像, 这也让它们间的联系更加清晰。直到他们的演说前,这种关系图我已经积累一些了。 他们在正式场合提及云概念。因为stellar是非常快的网络系统,是非常快的区块链,在它的关键设计上。 非常关键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的p2p网络。 电脑和移动端的应用在p2p系统运行是非常不同的。 还有陈榕,他是网络智能生态经济系统方面的教授,于清华大学工作, 是区块链领域的专家,在亦来云初创阶段首先提出了亦来云的概念,开创了17年历史的亦来云。 还有个关键人物是Jed McCaleb ,他被戏称为中本聪,更重要的是他是Stellar和ripple的创建人, 他是p2p网络的创建人。他提出p2p为各种应用在NEO连接亦来云平台间起桥梁作用的可能性。 他的点对点网络让各种应用良好运行在亦来云。非常帅的家伙。 这一系列的公告,是我获得关于亦来云的一些信息的文章,你们也可以从这些链接中下载。 让我们看看团队的核心成员。戴眼镜的这位是陈榕。第二位的是韩锋教授,也是核心团队成员之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或者说明星级成员是,他是最早比特币社区五位中国成员之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接下来介绍的第二部分会提到他,他同时也是NEO和onchains的CEO,他是亦来云和小蚁NEO直接关系链,这对于NEO关系链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会介绍理事会。 我这里将要插进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介绍,我确定一下他的名字, 你可以认他为主要顾问,他对于小蚁NEO的讲解不错,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非常感谢来自chico顾问团的tyler。 如果没有你们,我不会获得这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是了解和stellar内部关系的关键点。这个点本对于我来说是不清晰的。我再次思考stellar的重要。这就是它。 接着让我们看一下框架。 Elastos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互联网作为基础层基础设施而不是应用程序的互联网操作系统。 Elastos方法强调,网络通信应与应用计算分离,禁止应用程序直接访问网络, 以消除互联网上的大部分病毒和攻击(特别是DDoS攻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Elastos是一个开源系统,已经获得富士康集团和其他行业巨头超过2亿人民币的研发赞助。 我怀疑微软也有参与进去,因为有许多证据表明。 但也有许多中国投资家参与进去,这个我将会在第二部分做介绍。 所以,看看富士康也参与进来了,你就意识到他们有多大,一系列的企业参与进来。 亦来云开发了很长时间,17年了,有适当的窗口时间,很明显是现在。因为现在有区块链的新气象。因为我们能看到它在做大动作。 所以它是什么呢? 在大规模的分散式应用的帮助下,Dapps和apps可以通过区块链上准确的确认和合同转让安全地植入,数字化的各种作品、合同、创意和知识产权成为数字世界的资产。 Elastos在传统的互联网上创建一个全新的智能经济区。 这里有一个更重要的信息要提及,就是在12月底,他们会重新启动和发行亦来云代币——ELA。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点要提及就是它的整个基础框架实质上是各种云技术的守护端。 这很重要。 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操作系统能够做成这样子,能够让基于它的应用和应用支持通过点对点技术传输信息,这是亦来云做的一个非常宏伟的事情,很有趣的事情将发生。 所以在旧金山聚会中揭开的安卓系统的问题,安卓被转译成C++,这样做与安全有关与提升效率无关,这就是为什么本体网络ONT非常重要的原因。 是安全和信任的城堡。并排运行或者和通过NEO对齐。这就是亦来云和本体网络ONT有关的原因,因为信任系统是必需的,因为它把信任分散化。 你不用出去外面做区块链上的信任鉴定,你只需要通过网络或者任何的外设认证,只需要通过数据机制。这个绝对厉害,因为这个能不是传统模式的像以太坊那样直接接触区块链,它不需接触到云端,因为信任系统直接就在NEO这样的区块链应用中, 这意味着网络不是必需的。然后你应该关注的叫做映射的智能技术,它允 许移动端点对点信息传输,这就是亦来云。 亦来云是通过云底层技术,让移动端点对点进行信息传输的操作系统。 它通过云端控制应用,允许应用通过NEO上的信任系统进入。更重要的是点对点网络,让它更与众不同,让它相互作用。这让它和以太坊不同。不仅它自身的互联网层阻隔病毒入侵, 这是一个运用NEO作为框架作为区块链运行的开源项目条款。它在12月底公测和发布。用了17年做亦来云, 实在不可思议。 从陈榕那听说,它本应在2018年12月运行,成为一个可行的操作系统, 从而最终的开关隆重打开。 分散式ID被用来发布所有这些数字资产、网站、虚拟系统和各种浏览器。 因而这里面有个本体网ontology包含其中。 让大家了解虚拟网络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虚拟系统在亦来云系统上创建。 它在系统中内建。这是亦来云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云端正常运行。 分散式ID直接与本体网Ontology关联,因为这是它运行的前提,这提供了直接和NEO关联的识别地图,很明显地也就是现在能和亦来云关联。 因为这属于NEO协议。 因而,下一点是亦来云正在建立虚拟系统,正在建立虚拟浏览器、正在建立虚拟网络以及数字内容。 他们为什么做这些呢? 因为他们想让任何事物可溯。因为如果任何信息可溯,就有信任,就有系统性。 因此,实质上在售卖一个系统,就像微软那样,不同的是它基于云端运行。 这是它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点,因为它的底层也有区块链技术。 因而它和中心机制的微软有很大的不同。 海量的点在这里总结: 不要忘记的是亦来云和以太坊不同点是,dapps不是运行在区块链中的, 而是运行在互联网基础层技术的亦来云技术基础框架中的。 因而Dapps可以在移动端、在电脑端、在云端、在网页端运行。 但如何实现这些呢? 事实上Dapps就像我们说的运行在云端。如果去调查,如此之多的主型企业这样做,实际上反映亦来云的兼容性。 云端,比如说阿里云等云服务商的信任系统会为Dapps使用,而不是为区块链使用。 我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这些,是因为这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如果你知道BAT,BAT是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都是第二部分内联系的内容, 我非常确信举的阿里巴巴只是反映云技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实例。 所以NEO为亦来云带来区块链技术,亦来云操作系统为NEO提供Dapps和云端和操作运行技术。Dapp让两者关联。 Stellar在Dapp和亦来云之间起什么作用呢? 它是点对点的网络系统。在演说中叫做edonkey。 用它可以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把信息通过更重要的出口传给世界,非常棒。 关于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拥有这样功能的云能让任何事情能实现,比如说分享视频分享观念分享研究报告分享游戏分享图像, 你能在任何地方分享。在这个层次,这就是怪不得为什么一些企业,比如说脸书不能成为像亦来云这样的操作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油管不能像亦来云这样。这就是亦来云了不起和有益的地方。 然后总结一下。 第一点,NEO是区块链平台。 第二点,stellar是在亦来云上点对点的网络。 jed很显然是ripple和stellar的创始人,他是点对点网络的核心人物, 陈榕和他共同工作过五年时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构成了这完整的结构系统,让亦来云和小蚁NEO联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源区块链基础应用服务平台。 可以把NEO想象成平台上的房子。 一句话总结说,他们做着的亦来云将成为很著名的网络时代3(web3),或者说智能网络。 任何人都能够从使用亦来云技术中得益。智能网络需要很多的应用。 所以智能网络相当于瞬时的应用,因为这些应用不需要通过第三方中介, 而是直接从亦来云网络中发送信息到各种移动客户端。关键点就是他们在最顶层建立的虚拟系统。最顶层的系统建立了信任机制返回到本体网络ONT。 Jed说下一代chrome系列浏览器会基于点对点构造,将没有ip地址,这令人震惊。 你知道的,现在的网页系统都有ip地址。未来浏览器的改变是在亦来云基础上作出的。 我现在要讲一点其它的从会议中得来的关键信息。 我在之前一些日子里做调查得到的亦来云和其他更大的企业间非常重要的关系,甚至还包含一些与政府之间引起争议的问题。 主要会放在企业上,比如说作为亦来云重要投资商的富士康,调查发现他们之间有非常重要的科技金融间的联系。 同时如果你做调查,会发现中国政府在ICO被禁之前还是支持亦来云的,中国政府也是亦来云背后的支柱。 如果你关注富士康、中国政府支持亦来云这些点,这些和NEO也有关。你会发现onchains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我确实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由于NEO的关系, 更是因为亦来云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区块链项目,很明显的也有它有企业市场还有大型企业甚至是政府支持的因素在里面。 关注一下亦来云的重要点,亦来云和以太坊相比,不同的地方是,它不是把应用或者说dapps装在区块链而是把它们放在云端运行,这样它成为世界性的操作系统,这让NEO也成为有竞争性的平台应用,这让NEO也成为有竞争性的重要平台应用,因为亦来云是如此重要,它具革命性的技术将改变互联网系统。 这让人们重新思考信息将如何在设备之间传输,因为点对点技术让它如此的具分散性,它会在区块链上运行。
个人分类: 投资理财|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用例分析-挖矿——续3
Babituo 2017-11-30 11:10
挖矿 用例价值: 为记账提供一张共同认可的账簿。 用例启动时机: 完成交易验证后,为抢先找到一张账簿,矿工们开始一个人为设定的计算力竞赛的过程,率先计算出结果的人,有权创建一张新的账簿。如果得知账簿已经被其他矿工抢先创建出来了,自己就会放弃这一轮,转到为下一轮记账做准备,因为要争取时间在下一轮胜出。 用例脚本 1. 矿工启动一个计算过程,寻找一个随机数,使得用这个随机数进行一连串复杂计算后,取得的结果能满足一个验证条件。 a) 这个寻找和计算的过程很费计算资源,也需要一定的计算时间,而且取得正确的结果,谁早谁晚,还靠点 “运气”,好比瞎猫撞死耗子。当然,跑的越快的瞎猫(算力越强的电脑),撞到死耗子(算出随机数)的机会还是大些。 b) 但对这个计算结果是否合乎统一的计算规则的验证却很容易,可以让得知结果的矿工立即作出验证。 2. 撞到死耗子的矿工立即创建一个新数据块,附上上一个数据块的验证码,以及根据验证码算得的本数据块的验证码,以及自己找到的随机数(供大家验证我是费了劲才算出这个账簿来的)。这就是一张新出炉的账簿了。 3. 接下来就是回到记账用例中做记账和广播了。 例外: 2.1如果在不同的地点,有多个矿工“几乎同时”找到新的账簿,广播到每个其他矿工处,由于有网络传输的延迟,而且延迟时间和传输距离及网络路径相关。可能导致不同地点的人最早收到的最新账簿不同,或同时收到多个不同的账簿。接收者会同时记录多个可能会得到发展的新账簿,由此会产生链接分叉的情况。但在连续的后续几个链的发展中,很快就会自然分出胜负,唯一最长的链会“自然”形成共识。 用例实现的要点: 1. 挖矿的过程,看似是毫无意义的计算,浪费电力。这也是比特币系统被诟病较多的槽点。但这却是为了让新账簿创建工作不被某大佬独霸,同时,也不让太多的矿工同时得到有效新账簿而设计的一个 “巧妙”做法。好比跑一百米,分出第一名胜负难的话,那就跑42公里,看第一还有几个人来争? 2. 把这个做法和新比特币的发行挂钩,可以用 “挖矿的能量消耗和现实货币的造币相比较,消耗的能量其实小得多”的辩驳,来获得一丝安慰。同时,也解决了新比特币的发行问题。 事实上,这是利用了经济社会的逐利本质的假设建立起来的机制。矿工为了获得建账和记账的报酬,自然不惜投入重金构建自己的计算力。而造成算力竞赛的局面。算力竞赛的结果,最终是否能自行形成均衡的态势,只能走着瞧。 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比特币的最终命运,是收敛在某种算力均衡的平衡态(所谓纳什均衡),还是崩溃于算力竞赛的失衡 ?还有算力的“无意义”消耗,随着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断加大,最终也难以收敛,最终必将成为比特币系统自身发展的障碍。 3. 抛开挖矿机制的经济学意义不说,对于比特币系统而言,却是维持区块链的可靠性和群体信赖的关键机制。也就造就了区块链(就是那个分布式账本)这个可以得到普遍信赖的数字记录媒介。而区块链的应用价值,正是依赖于它的不可篡改的公正性来消灭了人们对信任的心理需求 ——人们只有在缺少信任的时候,才需要信任,当信任可以成为自然的背景,人们在心理上自然会“忘记”对“信任”的需求,就像人对“空气”的需要一样。确实,当人不需要为“信任”支付成本的时候,“信任”存在于经济学中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节省”。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挖矿是虚拟货币系统的最佳实践机制,却产生了可靠的分布式数据媒介 ——区块链这个高价值的“副产品”。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直接得到这个副产品,而不必建造一个虚拟货币系统,我们还一定要“挖矿”么? 点到了。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3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系统的用例分析——续2
Babituo 2017-11-29 14:40
用例分析 转账 用例价值: 让比特币能可靠地从买家转移到卖家。 用例启动时机: 在一个交易方需要转移比特币到任意指定的另一方的任何时候。 用例脚本: 买家选择要转移的目标卖家以及要转移的比特币数量,确定转移。 系统可靠地将买家的比特币转移到卖家。 在转账的同时,系统会保存转账记录(使用 “记账”用例)。 买家和卖家都可以查询到转移的记录。 例外: 2.1如果系统接到一个虚假的转账要求,系统将识别出来,阻止转账。 2.2如果系统接到一个无法执行的转账要求,将阻止转账。 用例实现的要点: 系统要确保每次转帐都需要可靠完成。 需要从正确的发送者转移到正确的接收者处。 需要转移正确的比特币数量。 需要保证发送者有足够的比特币转移数量。 系统自动为交易者记录交易数据。 系统不需要通过唯一的中心服务器来实现转帐及记录(银行模式)。 系统能识别无效转账(冒充别人给自己转账,转账金额超过余额等); 记账 用例价值: 在不依赖任何中心服务器情况下完整、可靠、严密地记录全部的交易数据。 用例启动时机: 在连续的时间段内持续进行,通常是每 10分钟左右进行一次。 用例脚本 系统把所有的交易记录广播给所有矿工。 矿工收集到时间段内所有系统进行的交易记录。 矿工验证交易的有效性。 矿工进行 “挖矿计算”(扩展“造币”用例)获得账簿。 矿工将交易记录记入账簿。 系统评选最快完成账簿,串链到全局统一的账本中。 例外: 3.1系统对无效的交易记录进行报警和剔除。 6.1如果串链时产生分支,系统会自发地选取一条唯一的主干来串联账簿。 用例实现的要点: 交易的有效性验证包括交易过程中的业务规则和例外的处理。需要所产生的账本记录不可被恶意篡改,如有篡改应会被立即发现并自动抛弃,修复正确账本。 会有很多矿工顺着他们手头的账簿链回溯验证账簿之间的关联性,如中间有任何篡改之处,回溯就会失败,篡改就会被立即发现,结合后面谈到的奖励机制,矿工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获得认同,会毫不犹豫舍弃这些被篡改过的链。 所以,被篡改的账簿,不仅可以被立即发现,而且根本就 ”活不下去“。 产生记录交易的账簿的权力不能轻易被垄断,否则,账簿就容易被恶意操控,失去可信赖的基础。这也是系统不能通过唯一或少量的中心服务器来实现转帐记录的原因之一。 一个统一账本不断用 “账簿链接”的方式来收录“随时间推进陆续产生的账簿,这些帐簿是用来记录这个时间段内产生的所有交易记录的。如何确保整个网络的账本唯一(以一条账簿链为准)?不仅需要账簿之间上下关联,而且需要整个网络所记录的上下关联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分叉(几乎同时在不同的矿工处产生了两个以上账簿,并发到了全网的所有结点处,虽然记录的内容是正确的而且相同的,但会导致后续记录链的分裂,使系统无法提供统一的验证依据),系统的后续记录会自动地做出唯一的主链选择。 上述两点实际是以谁产生的记录为准的问题,目前用这样的机制来解决: 人为地让产生一个账簿记录变难,使得记录不能随便就能产生。 让成功产生出新账簿的矿工获得奖励,成功的条件不仅仅是账簿能最快产生出来,而且是处在后续账簿链接 ”生长“最快,也就是最长的链上,这样两个条件自我激励,就会让矿工总会自动选择当前最长的链来产生后续的账簿,以确保自己的账簿获得公认的有效而获得奖励。 对矿工的奖励,就是发行新的货币给矿工,这样的设计 巧妙地 解决了等价于 ”在现实的货币中要让制造假币困难“的问题。为人为增加账簿产生的难度找到了合理的价值定位。所以,在”造帐“的同时,也在”造币“。 如果有人想通过恶意攻击得利,那攻击者就需要垄断或操控系统足够数量的矿工,大批量地来制造交易假象,这样所需成本高过 N倍的制造假币的成本,因而变得无法实施。 待续...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系统的顶层用例模型-续1
热度 1 Babituo 2017-11-28 22:37
比特币系统的顶层用例模型 比特币系统: 是本文建模的目标系统,为交易者提供 “通过比特币网络进行交易”的服务。 用例视图 主角及关系分析 主角:交易者,买者,卖者,矿工。 交易者: 通过使用比特币在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的人。 买者: 通过使用比特币在网络上进行购买某种价值的人。 卖者: 通过使用比特币在网络上进行出售某种价值的人。 矿工: 通过 “挖矿”争建帐簿创生比特币,并通过记账赚取记账费。 主角关系: 买者是交易者的一种;卖者是交易者的一种;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 一次交易是卖家和买家之间发生的一次交换行为。矿工为交易行为提供基础服务。 待续...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39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比特币系统模型分析——区块链技术研究心得之一
Babituo 2017-11-27 09:09
对于以“无处不在的可靠计算”为目的的分布式计算系统而言,区块链技术意味的是“无处不在的可靠数据”。所以,应该好好学习、研究和发展区块链技术。 从比特币谈起。 人类贸易活动中的一个巨大问题 自从人类发明了货币,物物交换的行为被商品交换的行为替代。货币的巧妙之处在于:人们可将一次交易分解为了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即价值转移和权证转移的过程。这样就彻底从 “ 物物交换要求交换双方必须同时拥有对方认可的等价物 ” 的强约束中解放出来了,自此开辟了大大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繁荣昌盛的商业贸易活动。 也正因如此,人类的贸易活动,天然就产生了这两个过程必须同步的问题,也就是: “如何保证价值的转移和货币的转移两个过程要么同步完成,要么同步取消?”的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主要是在执行货币的生产,储存及其使用转移过程及其管理上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就是对这些代价的一个统一的称呼。简言之,对于交易双方而言,银行业的服务就是代价。 一般侠义以为,交易成本仅包含管理货币及其转移活动带来的消耗,殊不知:几乎人类社会所有的交易相关的问题,本质上都只不过是 “ 对货币及其转移过程的管理失当 ”所造成的一种具体现象。由该管理不当带来的损失,也是交易成本不可忽视的大块头部分。简言之,对于交易双方而言,为建立信任付出的代价,以及因信任缺失带来的损失,让交易这个简单的行为付出了极其高昂的成本。 这么说来, 交易成本高始终是困扰人类贸易活动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回顾到人类在发明商品交换的行为之前的交换行为,是 “物-物交换”,直接交换价值,交易中只发生一次价值的转移过程,而且是双向的转移,因此交易成本几乎是0。如果能找到一种交易方法,既可获得“物-物交换 ” 的 0交易成本的好处,又获能得商品交换的 可灵活异步交换价值 的好处,不就会发起一场交易方式的革命么?怎么才能做到? 有一个办法是:保证商品交换中的货币转移过程能伴随价值转移的过程绝对可靠地进行。即,能确保如下两点: 价值转移成功,货币转移也自动成功,价值转移失败,货币转移也失败; 货币转移能成功,价值转移才进行,货币转移不能成功,价值转移就不会进行。 这样的话,货币完全可以 “隐形存在”,交易者可以完全不必关心货币转移过程是怎么进行的。一个交易的过程被分解为如下两个环节串行地进行: 提交交易合约,请求验证; 验证通过,则执行交易,验证不过则取消交易。 如果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的话,交易者只需把精力放在形成合约上,验证的事会及时可靠准确地进行。人类贸易活动的交易成本,就可缩减为维持一个系统运转的成本,这个系统负责对所有的货币及其转移过程进行自动同步处理。这个系统的运转是永不犯错的、而且是任何个人和私利集团都无法实施有效干涉的。 基于互联网的 P2P对等网络协议来构建和运行一个这样的系统,就是比特币系统给出的解决方案! 待续...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4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剧透: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权服务系统
热度 1 Babituo 2017-11-16 09:50
......。此处删节2000字 .....。此处删节1000字。 .....。此处删节5000字。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27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别让“云”飘走你的财富
ncepuztf 2017-10-22 20:01
  云集品与云联惠       十一回老家探母发现:云集品泛滥内蒙古凉城县,据公安的同学说全县 24 万人口参与云集品者达 4 万,于是上网查了查,也问了问周围的人们,多数人被套在里面不能自拔,少数人还做着发财梦。 云集品和云联惠的套路都是利用行为决策科学的“ 沉没成本谬误 ”,先引诱人们投入,后人们逐步被以美丽大大饼引导和担心已投入的金钱损失,在推拉双驱动下,人们“自愿”不断投入或通过拉人头回本。其实,用当地的话说,这叫: 破 瓦片擦屁股,越划越深! 对于这种明显有传销嫌疑的,为何人们纷纷上当? ( 1 )看其演讲宣传视频可知,这类组织宣传的慷慨激昂,扛着习主席中国梦的大旗和手拿李总理互联网加的法宝,政府怎么好意思打击? ( 2 )其获利机制较为复杂,拉人头,有层级,按照层级返利相对隐蔽,这为公安机关界定增加了困难,但其事实表现确实如此。 ( 3 )根据其宣传明显是为梦想一夜暴富的人设置,交钱返点买东西,质次价高,入后各种套路,拉人头回本。 云集品的危害已经相当明显: ( 1 )回家吃的米面全是劣质的,都是云集品消费者被“强迫”购买又低价卖出的,人们为了早日回收投入必须将其商品高价买回变现;为了返点,会员每月还有低消限制; ( 2 )整天被亲朋间的拉人头入会骚扰,严重影响人们的关系,威胁社会和谐。由于没有听从“共同致富”劝导而翻脸者数不胜数; ( 3 )邮局院内云集品商品堆积如山,卫生纸酒类米面整车拉回,甚至各单位办公室也是成堆,这些用不了的商品占用三分之二的物流运力,主要是卫生纸,米面,酒; ( 4 )有亲戚被同事雇帮忙专门网上买东西,买回来也不好找到,因为快递几乎爆仓。 ( 5 )市场被扰乱。能入住云集品商城和云集品同流合污的,甚至可以卖空买空,直接赚差价,本地一家声誉良好的粮行就是因为走空单赚差价被食药局查处退出。但是如果他不和云集品狼狈为奸获取利益,他在当地的经营便举步维艰,因为人们高价购买的云集品正在当地低价倾销! 云联惠也好不到那里去,我表妹的婆婆被劝诱入会,还为表妹和妹夫办理入会,正梦想拉够下家 出彩 赚大钱,我喊她,醒醒吧!我还知道华电有老师已经卖掉房子专门从事云联惠“事业”,几次拉我爱人听讲座入伙,几近恼羞成怒。我不得不整天劝说她以抗拒被洗脑。 关于云集品,知乎上有些较为详细的解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97447?sort=created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08945 关于云联惠,腾讯曾有详细说明: http://news.qq.com/a/20170615/027439.htm 从事证券 20 多年的同学告诉我,一切超过 7%年 收益的投资都不要相信(风险极大),如果说有人告诉你有短期翻倍的投资项目,如果这个人你能相信他,不妨借钱给他,只要他给你固定年收益 10% 即可,大头让他去赚,这叫反证法,如果他这都不肯,显然这故事连他自己都不信,你又怎么信呢?如果是不熟悉的,你又何必信他? 还有个值得警惕的是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没怎读过书的同学的妹妹拍着胸脯大谈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言必称中央首长已经向其保证,绝对合理合法还能增值发财,她是卖酒赠送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居然做得有声有色,行销全国!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很热门(171012)
热度 4 ymin 2017-10-12 09:10
区块链很热门( 171012 ) 闵应骅 最近区块链特热火, IEEESpectrum 2017 年 10 月号上发表了 7 篇长文是关于区块链的,还有一篇介绍中国区块链发展,国内这方面的文章就更多。我关心的是区块链的软硬件有什么新的东西。大致翻了一下,有点失望。没有人谈区块链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的数据结构和方法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主要是功能方面的创新。现在 IT 系统的功能简直是无所不包,而关注点常常是去中心化。本来,分散和集中、民主和专制问题的争论在 IT 行业持久不断。 P2P 是计算机想摆脱通讯的限制,事实证明可行,自己就可以点对点通讯;比特币想甩掉纸币,进行商品交换,试图用密码和程序取代中介服务。实质上,区块链不过是一个分布式而且安全的数据库。 一个比特令牌由一人传给另一人,与政府无关,可信性全靠一堆计算机。其他服务是不是也可以不要中间人?譬如,给视频和文艺作品的存储或重播的作者付版税、给飞机延误的旅行者付赔偿费?这三件事情已经在以太虚拟机上实现,但响应者寥寥。而区块链现在每天都有方案出现。微软给用户提供试验工具, IBM 和英特尔合作开发开源的区块链,大银行也在跟随形势,适应自己。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任何人都可以对这个公共账本进行核查,但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用户可以对它进行控制。在区块链系统中的参与者们,会共同维持账本的更新:它只能按照严格的规则和共识来进行修改,这背后有非常精妙的设计。 原则上说,钱只是一个会计工具,即体现价值、分配所有权和提供交易工具的方法。一直以来使用现金,由于制造假钞很困难,所以无需记录某人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也无需追究这 50 元现钞是谁印的。但如果你能跟踪每张票子的流动,这张纸就没有必要了,钞票就变成数字记录了。创造一个单一的世界通用的数字总帐就是区块链。其所以称之为链,是因为只有最终端用户得到了新信息才能产生变化,每一个新的添加或区块包含数千个链中的交易。交易检测、聚集、验证、添加区块都由一批所谓矿工 (Miner) 负责。用户的占有关系由比特币区块链确定,通过公钥和密钥。矿工的主要职责是保证交易的不可逆性。他们没有集中管理,操作自治。 比特区块链记录每一分钱的输入输出 , 及相关内容,每个记录的元数据只能用 40 字节。存储量是个大问题。而相关记录可能很多,譬如飞行保险系统还要知道何时起飞、何时降落。分布式文件共享服务可能解决这问题。可信用户是否真可信?教育记录,譬如毕业证、成绩单,索尼、 IBM 正筹建这样的区块链。各种东西都可以用区块链。但是,你是否真需要一个区块链,下面这张图回答了这问题。 据我看,这个事理论上说实现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技术问题还是很多。主要问题是可靠性、安全性能不能达到人们的要求。这个问题很大,现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许多人不敢用,就是担心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散的设备容错过去做得比较少。过去对集中式的大型计算和存储设备的容错方法比较多,而让分布式的每台计算机都搞冗余就比较困难。过去强调第三方验证,特别是我们国家,你听广播、看文章,碰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管理,其实就是尽量集中。管理也可能发生问题,发生贪腐的可能性更大。 当前互联网的服务平台,本质上是信任中介。比如淘宝这样的平台,除去线上买方和卖方流量,他们解决的其实就是几大问题,一个是信任和安全,一个是支付,还构建了一个买和卖的网络平台。区块链是一个超级平台,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 种链式 数据结构 ,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空洞地可以这样讲,实现和推广可不那么容易。是不是能得到广大群众和政府的认可,还需要走着瞧。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1134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虚实之间的“区块链”
热度 4 lvnaiji 2017-8-29 08:22
吕乃基 原文的缩写稿刊于《高技术与产业化 》 2017,7。与马老师多年合作愉快。以下是未删减的原文。敬请指正! 在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将区块链技术称之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共同维护、透明、不可伪造篡改,以及有明确归属权信息,存放在虚拟世界的记录系统,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 作为支撑比特币发展的基础技术,区块链被普遍推崇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逐步转变成为价值传递,从而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包括去中心化等等。 从根本上说,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在于重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尽可能详尽和一一对应地把现实世界的信息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只是现实世界被动的映射,到虚拟世界日益深入地回过头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操作;也就是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其核心是改造现实世界,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 一、由实到虚 第一步,“移”。 由信息高速公路到互联网的初衷是传输知识,以及存贮和提取知识,把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例如《百科全书》,甚至大英图书馆搬到虚拟世界。移编码知识,移信息,谷歌地图旨在把所有地理地貌人文景观商店学校一网打尽。越来越多、已经、正在,以及有待移动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汇成“大数据”。眼下进一步的发展是移人类在面向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如自动驾驶,以及所有人类有规可循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如博弈,哪怕是围棋中的棋感、美学和大局观。一句话,把“客观”存在的知识,不仅是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3,而且客观的意会知识,移到虚拟世界。 一旦这些知识(广义)移到虚拟世界,就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完全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羁绊,摆脱与特定主体的牵连,摆脱上下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束缚,进而打破国家与民族的壁垒与界限,去除意识形态的纷争,屏蔽掉现实世界的所有随机涨落,“人间喜剧”的喜怒哀乐,让知识和规律说话。让知识飞!知识可以在虚拟世界重新排列组合,只有一个条件,按已知的规律飞。虚拟世界既可以让人充分体验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的经历,让稀缺并易于陷入争辩的理想实验在虚拟世界看得见,甚至“摸得着”,也可以回过头来用于现实世界,在 虚拟世界吃一堑,现实世界长一智。 有些现实世界的数据和知识因产权归属而不允许或只能部分移,或因“有关部门”的封闭而移不过去,由此导致大数据的割裂、缺失而不成其为大数据。还有那些被篡改作假的数据,如点击率、好评等,能否以及怎样进入虚拟世界尚有待时日。 第二步,编程。 可编程经济 的基础就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和设备完全互联互通,以及完全被数字化。 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依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规则,如校友、老乡、同事、亲戚等来规定人际关系,而是数字化的关系。先抹掉人与人的差别,都是陌生人,处于启蒙运动者提出的“自然状态”,或者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继而抹掉人与物的差别。在物联网,机器设备都会拥有户口。IBM物联网白皮书称“设备民主”(可以联想到技术哲学家拉图尔的“对称”概念)。虚拟世界的运行由此超越现实世界的纷争而建立于严格的规则——编程——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编程”也是“移”,只是“移”的不是数据,而是“规则”。 从现实到虚拟,从中心、干预、嵌入、模糊、意会,到去中心化、非嵌入、精确和编码;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重构。虚拟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简单的映射、投射,而是选择性重构。这样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革命”的核心是虚拟世界的“球籍”。个人也好,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存在于现实世界,至少可以“我思故我在”;然而随着越来越大的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权重越来越大,不参加者将在虚拟世界自我边缘化。软件定义一切势在必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软件,定义了数据、模型、功能,定义、过程,定义了规则、网络,虚拟的数字世界,定义了可以定义的一切 。 现今世界约 50 亿人以及 20 万亿美元的资金被挡在全球经济活动之外,原因之一是资产所有权存在争议。这些财富将因区块链技术得到释放 ,加入市场,加速资本流动,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机遇。已经有人在想象一个当地法律均靠以太脚本订立的小镇 。甚至想象一个不靠地理边界而是基于智能合约的法规和权益的国家,未来的人们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虚拟国度。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种新的法律形式已然诞生。当人类社会做不到时,虚拟世界可以做到。 任何一种哪怕是再强大的社会“软件”,如果不能遵守互联网的逻辑和规则行事,不想或不善于嵌入到互联网所构造的操作系统当中去,它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在现实世界被边缘化,沦为现实世界的弃儿和“价值孤岛”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社会关系不断由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乃至以后者为重,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就受到动摇。没法移到虚拟世界,不能映射,更不能操作的现实世界,有可能在虚拟世界被开除球籍,回过头来没法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交往。 二、以虚驭实 1. “动词” 在自动驾驶 的事例中,摄像头先将道路实时场景转化为数据,“移”到虚拟世界,编程。下一步就是替代,产生具体可执行命令输出,排除人的疲劳、误操作和形形色色的情绪干扰。 区块链技术意味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进入了新的时期。“我们将会有很多 动词 ,一些无形的东西,一些服务,可能会比一些实际物体更重要。” 这些动词的核心,就是“以虚驭实”。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共同维护、透明不可伪造篡改的、有明确归属权信息的记录系统,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重新构造,存放在虚拟世界的一种信任机制。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进步的长河就是一部不断消除摩擦的历史 。所谓“摩擦”,包括信息摩擦;互动摩擦,如交易成本,随着规模提高,以及需要管理的资源(包括中介机构)的增加而上升,还有很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进入市场;创新过程也会产生新的摩擦。从引入货币取代易货交易,到以数字签名代替火漆印章,见证了消除摩擦的努力。区块链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边界,乃至主权国家的边界,从而将进一步消除“摩擦”。 长远来看,行业和社会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区块链网络,期待整个行业的业务模式,甚至总体经济实现结构性转变。有关条文,例如WTO在现实世界争议不断,在执行过程中充满欺诈、违规或者自说自话。在相当程度上,WTO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名存实亡。如果把相应的规则由区块链技术移到虚拟世界,那么这些条文就能真正发挥作用。数字化抹掉现实社会源于利益、权力、亲疏、信用,以及意识形态等形形色色的纷争;虚拟社会可以强制执行,以虚驭实。一旦发生背叛、双重标准和强权,就会被虚拟世界所唾弃,回到现实世界也将不受待见。 区块链技术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供应链结构性改革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 其一,由于数据在交易各方之间公开透明,从而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一个完整且流畅的信息流,以确保参与各方及时发现供应链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率。其二,避免供应链纠纷。数据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的存在性证明,能很好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体系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纠纷,实现轻松举证与追责。其三,用于产品防伪。数据不可篡改与交易可追溯,可根除供应链内产品流转过程中的假冒伪劣问题。 目前,在国家的层面上也已经有一些设想与计划 。澳大利亚与俄罗斯试图将区块链引入到选举中,防篡改、可追溯、匿名和安全。从公司选举和社区选举这类小型选举做起,然后逐步推广到议会选举,甚至全民公投。 2. 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区块链让具有价值负荷的事项得以推行。在此意义上,区块链的作用,在于由数字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从以“知你为何”为基础实现自动化,转化到以“望你为何”为依据争取智能化 。“望你为何”,即充溢着价值。人们对区块链的信任逐渐超过对中心化公司与机构的信任。 在更大的视野下,区块链可以类比为互联网的TCP/IP协议,就像互联网刚开始出现时那样。因此,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世界运作范式的转移 ,甚至从根本上颠覆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 在虚拟世界运行的区块链,胜过无时无刻都要面对信任和意识形态之类而内耗的人类。人因其社会属性而决定了在超过150人后就难以管理,或意见不一,或难以沟通,每个人一有机会就可能选择背叛。正如弗里德曼所言 :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区块链的核心就是两个字:规则。各方同意,甚至无需第三方,按规则运行,从而保证重复博弈,进而演进博弈。现实世界把涉及人际关系的部分主动让渡给虚拟世界,是人相互竞争下必然发生的转移。以“有规无情”的区块链来约束人无时无刻自发的回归自利本性的趋势,这是人类改造自身的大方向。人类的基础契约,如教育、经济和法律,其正常运作都将由区块链来承载,最终所有的社会组织在不同程度上都会被以区块链为代表的社会机器取代 。 关于共产主义的两句论述: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前者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共享经济等的发展,可以做到,其中也确实含有精神的提升,如创新和共享 ;但人的自利本性,决定了精神不可能“极大提高”。至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半句做不到,后半句想得美。 区块链为解决人作为“类”的精神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那就是“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三、虚实之间 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可以、需要,以及乐意移到虚拟世界。 公众世界与私人世界 迄今为止,社会的运行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情感,美,以及宗教情怀;随着区块链的推进,留在现实世界的只是个人隐秘的信仰,也就是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 。区块链从降生之日起就在于处理人际关系,取代各执一词难以执行的法律,说不清道不明的伦理,进而难辨高下的道德,排除人际关系的亲疏好恶,摒弃种种违规或无限规则。 至于“意向性”与喜怒哀乐,虽然不可避免与他人有关,但主要是个人自己的事情,留在现实世界便是。形形色色的情感纠葛,围棋大赛中的荣誉感,乃至李世石“为人类而战”等等,不能“编程”也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到虚拟世界的主要是公众世界,而留在现实世界的主要是私人世界。虚拟世界按规则处理公众事务,现实世界则为个人的内心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即使在区块链席卷现实世界,在“奇点”到来之后。区块链也为所涉及的个人隐私设置了安全保障。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就像一个小镇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 真实的小镇与平静的湖面不可相提并论。 从一个角度看,由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是“降维”,舍去了五光十色或高尚或邪恶的现实,剩下的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程序;而从另一角度看,由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是“升序”,是熵减 。 国家主权 区块链,尤其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将如何影响现有体系,对于现有的监管机构和行业来说,有哪些与区块链不兼容?政府和行业相关利益方对此的立场,将会对区块链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数字货币的核心就是一套高可信度、高一致性、高透明度;规则严密;公平、公开、公正的数学算法,虚拟货币必然对法定货币构成威胁。货币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之一,政府一定要有实际控制能力,不然宏观调控无法施展。公有链是无须许可、点对点对等网络,而央行则希望成为拥有某些专属权力的特权节点,可以运用这些专属权力,许可或不许可某些节点的加入、监督和追踪数字货币的流动。区块链相对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与人类习以为常的中心化和第三方担保认证的中介模式,存在巨大的冲突 。有人认为,“讨论用技术的创新手段替代或者部分替代传统体系,实际上是在讨论如何在旧有的法律、社会和金融机构中重新分配权力。”这或许是问题的根本。 此外,当存在着多方互信问题时,区块链方案体现出高效性,但当不存在信任问题时,中心化方案效率更高 。 有人认为 ,虽然主权国家的金融制度被区块链金融颠覆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但这种“不可能”“一定不是永远”。 中国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其包容性与和谐的主张,被认为将在21世纪走向世界。然而,在互联网,特别是区块链的发展中,“包容”与“和谐”难以被“编程”和“定义”。有关的主张,是否会还没有来得及走向世界,先被虚拟世界抛弃,继而在现实世界打入冷宫? 中国还有太多因种种因素,如权力的干预,情感的渗透等,致使公众事务往往成为个案和下不为例,还有难以把握的“精神”、“原则”等等;这些处理方式同样因过不了编程这一关而被屏蔽于虚拟世界之外。此外,中国拒绝谷歌,设置高墙屏蔽。这些移不过去的部分,哪怕再有价值、传播的力度再大,也难以逾越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壁垒,也有可能死在“最后一公里”。除非改变现实世界,否则将被虚拟世界排除在外。 2016 年4月下旬刚成立的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认为 ,“我们不能在还没有想清楚区块链在中国金融领域如何落地的情况下,贸然与国际上的区块链组织接轨,也不能让每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中国拥有足够大的大数据和最强大的政府,后者的核心就是区块链技术所要“去”的“中心”。 当下的状况可以认为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某种博弈,要么现实世界因前述种种原因不能移到虚拟世界,区块链因达不到51%的多数比例而受阻;要么整个商业、整个市场都是建立在区块链上,当区块链上的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智能合约可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大,才更不容易被外界条件所干扰 。Facebook 和谷歌都有超过20 亿人挂在他们的主要平台( Facebook 和安卓)上,其他十几个服务上也拥有十亿多用户。有人认为 ,这种覆盖面更有用,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以及多样性。中国的科技公司可能很强大,但数据单一,缺乏国际影响力。 最新的一项进展是量子计算机。即使具有高度随意性例如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随着关于量子与意识关系的研究升温,量子计算机发展成熟,是否可以期待有新的计算机语言,譬如“全球脑” ,将遵循模糊(fuzzy)逻辑。概念是这样,行为是那样; 有时这样,有时那样;从而可能在区块链技术的一侧另辟蹊径? 四、质疑 区块链走到舞台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为各种质疑的众矢之的。 2016 年7月,Gartner公司发布了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参见注释22)。眼下的区块链正处于“期望膨胀期”,随即可能就会进入断崖式的“幻灭期”。 对于目前的“期望”存在以下争议。 其一,信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区块链的核心是“程序公正”,并不关涉前因后果,这一点类似于三段论,保证推理过程,至于大前提是否正确与之无关。信用亦然,不是绝对的真,而是有条件的真,技术中立,不能判断是否公平。有可能一开始的记录就是错误的,只是如实记录下来了(参见注释22)。智能合约的设计者也需要考虑合约在执行后外界条件变化(非区块链内条件)的情况下的业务方案,例如所谓“不可抗力”。还有,“最终解释权”又该如何处置?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私钥泄漏或丢失将损害用户的信用资产。用户“被遗忘”的权利与区块链无法篡改的特性存在本质矛盾 。 其二,争论的一个核心是“去中心化”。争论各方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在哲学的高度,认为区块链技术不应该贴上“去中心化”的标签 。开放是必要的,但全面、无限制开放不合理。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阴阳相互依存,符合相互演化的道家辩证哲理。在现实世界,“人人”不可能彻底平权,国家并没有消亡,这样的现实必然会在虚拟世界有所反映。 在行政层面,前中国银行行长、现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金融领域并不适用。 在具体操作上,区块链如果要保证信用的去中心化,需要用户等待公链上的确认,就不太可能做到高频交易。而私有链则触动了区块链的核心——信用。或许,可行的是以牺牲一定信用为代价,既提高交易频度,又实现隐私保护的“广义侧链” 。去中心化共识技术的应用将会服从幂律分布 ,大多数的应用太小不足以保证自由区块链的安全;大量的去中心化应用,尤其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需要进行应用之间的交互。作为编织这一金融基础设施的基本平台,企业级区块链的基础建设将变得十分重要。 此外,区块链在资源占用和能耗方面先天具有很大的负担,是一种高成本方案。 目前,业内的一个趋势是,弱化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强调分布式。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副主任肖风认为 “如果我们不确定这一点,区块链很难被金融体系所接受,它也很难被知识产权等等领域所接受,如果你想完全去中心化,它就不可能被应用在现有的很多很多的体系当中”。 区块链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此吻合。区块链1.0——数字货币,可编程货币;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可编程经济;3.0——DAO、DAC(区块链自洽组织、区块链自洽公司)扩展到区块链大社会(科学,医疗,教育etc);4.0 ——区块链+人工智能、区块链+能源。在“版本”的升级过程中,区块链有待与现实社会中的社区、企业、行业、政府逐步融合。 地球不是平的,区块链也不是“平”的,如同无厚度无中心的二维的平面,区块链有一个如同计算机7层那样的金字塔框架,完全的“去中心化”只存在在于深入虚拟世界的塔尖,不食人间烟火;区块链的塔底则越来越植根于纷繁多彩的现实世界,存在形形色色高低不等的中心。 最后,问一个多半是外行的问题。区块链是否可以“自我学习”,区块链是“静态”,还是“动态”? 肖风,区块链 10 年足以翻天覆地,但它到底是什么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57145.html 走向智能 | 数字虚体:深度掌控物理世界解读《三体智能革命》 http://www.v2gg.com/quanzi2016/woailvxing/20160919/103735_2.html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d1.bter.com/article/6918 什么是以太坊( Ethereum )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AVR3um 喻国明:“互联网”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2/21/26799112_494130144.shtm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kk2016/9/14 在武汉的讲演 IBM 范斌:如何选取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http://sowm.cn/tmtpost/article/VvaAzq.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0662290723097wfr=spiderfor=pc 盘点政府可利用区块链的八大方式 http://tieba.baidu.com/p/3897739263 王飞跃:迈向知识自动化 http://www.cas.cn/xw/zjsd/201401/t20140103_4009925.shtml 互联网进化:“区块链 + ”会取代……等“中介”吗? http://m.huxiu.com/article/164219/1.html 卢周来,经济学视角下的《信任》 http://3y.uu456.com/bp_5rllf8919e0088t3wpqm_1.html 脱碳入硅。 http://36kr.com/p/5070536.html 吕乃基,论“物质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辩证法 2006 , 1 《人类简史》作者:算法胜利,自由意志将终结 http://mt.sohu.com/20160830/n466717120.shtml 戴维•杰勒恩特,转引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11/13/4089_2309532.shtml 肖风:数字货币的价值起源 http://mt.sohu.com/business/d20170520/142172866_241625.shtml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wm/2017-06-14/doc-ifyhfhrt4181547.shtml 杨税令:互联网这只神兽正在进化出自我意识 http://www.ciotimes.com/ctqy/131505.html 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今宣布成立 http://www.xnbzg.com/service/article.html?id=103 区块链在传统版权确权与交易中如何应用? http://mt.sohu.com/20160815/n464209002.shtml http://www.sohu.com/a/162408464_473283 全球脑:互联网进化与人类智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29/14/10857169_390729292.shtml 区块链在征信业应用的探讨:优势与特点及场景分析 http://www.sohu.com/a/155742727_305272 区块链是否意味着完全去中心化? http://www.softic.com.cn/content-13-10010309-1.html 刘敬思:区块链如何应用在传统版权的确权与交易中? http://www.tmtpost.com/2436686.html 以太坊 (Ethereum ): 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http://ethfans.org/posts/ethereum-whitepaper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16-08-21/doc-ifxvcsrn881128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7600 次阅读|8 个评论
未来社会:比特币+X
vegagrid 2017-7-23 20:32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而随着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发展将逐步发展成为“比特币+”。 首先,就像互联网技术一样,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将成为全球价值流通的媒介。比特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统一货币的趋势不可避免。尽管美国对比特币持保守甚至敌对态度,比特币最终将把美元体系打垮。 其次,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征将改变目前以中心化结构为主的社会和金融体系。“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降低各个行业在信息互通的成本,提高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而“比特币+”的本质是减少价值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速度。 目前,除了个人之间的比特币交易之外,很多商家已经接收比特币支付,即C2C和B2C已经实现。一旦B2B以及C2G(Goverment),B2G等比特币交易方式得到实现,“比特币+”将成为现实。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2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应开展针对数字货币的金融安全研究
vegagrid 2017-7-20 15:23
国家应开展针对数字货币的金融安全研究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取决于业务模式
vegagrid 2017-7-17 18:59
区块链技术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但是和任何技术一样,区块链技术只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区块链技术的一个特征是去中心化,即需要网络中多个节点达成共识才能完成记账,也就是说网络中没有节点具有集中控制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特征需要和具体业务相匹配。如果业务本身就是集中控制方式的,那么采用区块链技术未必能带来好处。 实际上,很多应用的业务场景都是集中式的,特别是一些成员之间高度信任的组织和结构,很多业务的执行无需采用共识过程。 比特币区块链的初衷是就是实现去中心化的自由货币。人们其实都知道这种方式有显著的优势,只是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无法实现而已。这种去中心化的 业务需求与区块链技术完美匹配,也使得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大获成功。 因此,采用区块链技术之前,需要认真考虑实际业务是否真的需要去中心化,否则采用采用传统的中心化成熟技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区块链:自由货币是大势所趋
vegagrid 2017-7-16 15:10
当各个国家纷纷开始支持比特币合法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应对比特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最简单的一个场景就是,如果未来国际贸易结算采用比特币,意味着所有进出口企业必须使用或接受比特币支付。 同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投资比特币已经是现实的选项。当比特币支付合法化后,比特币的通缩性会使人们更倾向于支付或接收比特币。 当比特币普及到一定程度后,同样由于比特币的保值性,大的电商一定会支持比特币支付。 毫无疑问,比特币的安全、保值特性会得到老百姓的欢迎,而且这个过程将非常之快。因此,现在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怎么禁止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而是何时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拥抱数字货币。
1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技术应用正在走入误区
vegagrid 2017-7-15 00:57
区块链技术似乎已经成为万能药,看上去所有行业都可以用它实现去中介化。 没错,只要你能写个中心化的算法,那么一定可以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一个去中心化的版本。 可是,在我看来,不能说多数,但是有很多应用场景采用区块链技术并不是更好的方案。 如果你深刻理解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原因,你应该知道比特币的使命是代替中心化管理的法币。而这种中心化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货币增发等问题。 而如果用区块链来实现版权登记,那么对应的中心化版权管理算法中的”增发”问题是什么?好像没有这样的问题吧。因为版权只是一种权益证明,而不是可以量化流通的价值。版权和货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因此,我认为,非货币属性的数字资产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管理并不一定比传统方法好。很多中心化算法也可以通过一些增强措施实现安全可信。事事都用区块链来解决并不是有效的方式。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会替代法币吗?
vegagrid 2017-7-13 23:41
毫无疑问,我的回答是会,一定会。 首先,比特币就像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其产生无需谁的准许,自然也就没人有权力禁止它。只要有机会,就会野蛮生长。 第二 ,比特币代表了先进的技术,或者说是先进生产力。人类第一次用一种无法作弊的方式来发行和管理货币,这种方式将传统银行远远抛在脑后。 第三,比特币反映了人类的终极理想:天下大同。未来全世界人民都将持有并使用比特币,再也没有什么汇率或者外币。货币本身不再成为自由交换的障碍。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货币仍然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应用
vegagrid 2017-7-11 22:07
最近,区块链的各种应用开发纷纷出现,ICO也相当的热闹。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目前真正能实际运行、具备完备生态系统的区块链应用仍然还是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莱特币等等。 我自己的一个判断是,只有当加密货币成为主流时,区块链的其他应用才可能繁荣起来。实际上,有点讽刺的情况是,有些人虽然对区块链技术无比推崇,但是对比特币却保持距离。 区块链技术的成功,首先要依赖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成功。因此,如果你是个区块链技术的支持者,那么就先从热爱比特币开始吧!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