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区块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区块链

相关日志

如是我闻皆于梦中10.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4)
dhlyd300 2020-6-23 20:01
笔者问:“通过 CT 的类比图示说明,我基本明白了“ 基于区块链的科研绩效评价系统 ”的工作原理,但这个系统的实施路线图是如何展开的呢?” 四维永道答:“系统的展开实施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 原始数据积累阶段:最初发起“基于区块链的科研绩效评价系统”的建设者们很有智慧,他们首先基于第三代区块链技术建设了一个初步的系统,然后通过游说,说服了几个省的高校工委的书记们,选择了几个条件合适的高校作为试点,具体操作如下:试点高校教师通过本校区块链节点进入系统,完成代表作发布、对他人代表作打分、对他人对自己代表作打分的再打分,按照规定数量完成打分的教师,其年度科研绩效的基础部分即视为合格,足额发放,科研奖励性绩效的评价则延续已有的方案执行,但是没有完成区块链打分的教师,不能发放科研奖励性绩效; 2. 心智评价算法初步应用阶段:当区块链打分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向全社会公开招募算法开发者,经过筛选合格的团队,可以发放证书进入区块链系统,访问区块链的打分数据,开发完善心智评价算法;高校工委组织专家定期测评各开发团队的评价算法,通过评审的算法,在系统上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发布,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多个算法(被选中的算法,通过智能合约给开发团队付费),对本校教师的科研进行评价,每种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每个教师,由教师对每种算法打分评价(教师多数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算法),学校汇总教师对评价算法的打分情况,按照分数的高低排列,最终选择本校本年度的执行评价算法(通过教师投票选择评价算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分歧阻力),最终执行算法不能固定,必须每年投票决定; 3. 系统的推广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不断积累完善,系统向更多的高校推广,并且对大企业、专业研究机构开放,比如: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和中科院系统,同时更多的算法评价团队进入系统参与各具特色的评价算法开发;科研的公平、公正、公开和诚信的风气开始初步建立; 4. 系统的完善阶段:更多的机构进入系统,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良性发展的超级生态系统,比如:( 1 )央行的数字货币在系统里得到充分测试和应用,所有数字产权交易都是通过数字货币完成;( 2 )国家基金的选题、评审和结题都是在系统内完成;( 3 )一些工程技术类的研发性项目的招投标和验收也在系统内完成;( 4 )几乎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出现了许多超级研发团队,获得了高额的投资,产生了强者恒强的现象;( 5 )系统自然涌现出公平、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仲裁机制。 之后,系统更名为“ 基于区块链的心智评价系统 ”” 附注:原创图文, 转载请予以标注。
个人分类: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是我闻皆于梦中9.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3)
dhlyd300 2020-6-23 20:00
笔者问:“这个“基于区块链的科研绩效评价系统”是如何开启解决科研评价问题之门的呢?” 四维永道答:“ 2020 年中国最高层发布了所谓的“揭榜选帅”政策后,刺激了一批人,他们决定开发一套全新的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人类心智的客观、公正和高效评价,从而彻底解决科研绩效的评价问题。 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他们决定创建一套类似 CT 原理的系统,来评价科研绩效,其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第三代区块链技术 (联盟链技术: Hyperledger Fabric )创建一个超级账本区块链系统,每个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一个节点接入区块链,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个体作为用户,通过各自单位的节点进入区块链系统,利用智能合约( Channel Code 或者叫做通道链码)进行 三种交互 : 1 )发布自己的代表作品(自己的文章、专利,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也可以发表自己认为最有水平的他人文章、专利的评价综述,总数不能超过 N 篇); 2 )对他人发表的代表作品进行评价打分 (数量不限); 3) 对别人评价自己代表作的打分评价再评价打分(要求对最开始的 M 个评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给出评价打分,超过 M 的评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亲自给予评价打分,还是由系统给出一个默认的回应分数);最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每个科研人员的 四种分数 ( 自己给别人代表作的评价打分、自己打给别人评价自己代表作打分的再打分、别人给自己代表作的评价打分、别人给自己评价别人代表作打分的再打分 )的情况,设计相应的算法,给出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 通过四种分数重建科研人员心智的实现原理,参照类比 CT 工作原理,用图 2 来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心智进行投影重建比 CT 复杂多了,所以对算法和数据的积累都有很高的要求。” 图 2. 四种评价分数的 CT 类比投影图 注释 第三代区块链技术的说明: n 区块链作为一种由多种技术创新组合诞生的新技术,主要涵盖密码学,网络传输协议,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概念。主要概念包括:(1)交易: 区块链数据存储的基本单位;(2)区块:区块链数据存储的主要单位;(3)节点:构建分布式区块链网络的基本单位;(4)共识算法:对交易达成共识的算法逻辑或机制;(5)记账权:添加区块链账本记录的权利;(6)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共识的逻辑代码。 n 第三代区块链实现模型 注释 两种评价打分表的说明: 附注:原创图文, 转载请予以标注。
个人分类: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是我闻皆于梦中8.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2)
dhlyd300 2020-6-23 19:56
笔者问:“ 求败者联盟是一个什么东西?为何能解决如此困难的问题?” 四维永道答:“求败者联盟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是科研评价系统不断完善的产物,要理解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需要通过一个类比来说明,很多人都有医院做 CT 检查的经验,这里就用 CT 来做类比说明。 CT ( Computer Tomography 计算层析成像)的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其数学基础是 Radon 变换,本质上是利用对同一个对象的多个不同角度的低维投影信息获取高维信息。其核心构成包括: 1 )能够穿透检测对象的投影射线源(对象的不同内部组织必须对射线有不同的吸收率); 2 )探测穿过对象射线的传感器阵列; 3 )旋转机构(通过旋转对象或者射线源 - 传感器,获取对象不同角度的投影信息); 4 )算法程序(根据 Radon 变换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算法,把算法编制为计算机程序,计算传感器阵列数据重构对象)。根据 Radon 变换的数学原理,只要投影变化的角度足够小,投影数据足够多,就可以实现任意精度的目标对象重构。 图 1. CT 工作原理图 ( 利用多个一维投影数据重构一个二维对象 ) 与 CT 原理一样,对人的心智评价,也需要投影射线源、探测传感器、旋转机构和重构算法。事实上这套人类心智评价系统,最开始的名字并不是“求败者联盟”,而是叫做“ 基于区块链的科研绩效评价系统 ”。” 附注:原创图文, 转载请予以标注。
个人分类: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是我闻皆于梦中7.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1)
dhlyd300 2020-6-23 19:50
笔者问:“ 关于未来,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最为关心的首要问题是: 中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能够在现有社会制度体系下做颠覆性的重构吗?如果可以,这种 重构的原理是什么 ? 过程又是如何展开 的呢 ?” 四维永道答:“科研评价实质是对人的心智的评价,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中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所谓“血亲政治,人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尤其困难,以契约精神建构的现代西方科研评价体系,情况比中国好一些,但也是问题丛生,事实上,西方科研评价系统的腐败趋势正在加速。 很多人已经意识并揭示了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比如网络上关于“论师娘的优美感”论文的讨论,又比如“钱学森之问”等等,但总的情况是批评揭示问题很多,建设性的方案很少,体制内专家们的一些所谓的改革方案实际上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事情的转折点,其实就发生在 2020 年(中国农历庚子年),中国最高层发布了所谓的“揭榜选帅”政策,这实际上向外界宣示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目前评价体系的严重问题,并且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揭榜选帅”实际上就是类似过去的“揭皇榜”,意味着“有重疾,太医院的众多国手太医们已经束手无策了,没办法只好向天下遍寻高手,而事实上,这种所谓民间高手,几乎是不存在的,所谓“大贤隐于朝,小贤隐于野”,当前时代下的“贤达们”实际上还是在体系内,只是评价体系把他们都隐藏了”) 2020 年末,有一批人开始建设一个所谓的“ 求败者联盟 ”,正是这个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彻底解决了中国科研评价问题。” 附注:原创图文, 转载请予以标注。
个人分类: 求败者联盟——心智评价系统|0 个评论
清华大学雨课堂主讲嘉宾邹晓辉大综合公益课直播回放 第九课 人工智能之魂
geneculture 2020-6-10 18:4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5411W7DA/ 一键搞定视听回放
个人分类: AI系列|1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融合区块链技术的机构知识库科学数据监护模型研究
terahertz 2020-1-2 10:23
(本文发表于《现代情报》2020年40卷第1期P101-109) 摘要 建设可长期使用和保存的数据监护平台是开展科研数据监护服务的核心环节和关键。 文章针对机构知识库科学数据监护平台存在的数据规范性、可信任度、安全性和隐私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安全、公正和去中心化等特性,提出融入区块链技术的机构知识库科学数据监护模型。 本模型能够实现机构知识库科学数据监护的基本功能,保障数据存储的安全,提高科学数据共享的效率、利用率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关键词 :区块链,机构知识库,数据监护,科学数据,数据管理 链接:融合区块链技术的机构知识库科学数据监护模型研究 http://221.8.56.50:90/Jwk_xdqb/CN/abstract/abstract4746.shtml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1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仿量子计算机设计免费培训势在必行
accsys 2019-12-16 07:22
区块链在彷量子计算机面前十分脆弱。为避免国外捷足先登,特免费培训那些有志于彷量子计算机设计制造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关于彷量子计算机,本人博文有相关论述。有兴趣者可以查看。本次培训初定于一月学校放假前一周。食宿自理。地点在北京。参加者需有CPU设计经验。请先将姓名等信息发往accsys@126.com,回信会通知具体培训时间和地点。 参考资料:自己设计制作CPU与单片机(人民邮电出版社) 姜咏江 2019年12月16日
个人分类: 仿量子计算机|1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是多方互不信任但平等记账且人手一本
lennylv 2019-11-13 11:38
区块链的特色“去中心化”和“抗抵赖”实际上是通过数据冗余来解决的:预设所有参与方互不信任(否则中心化效率更高)但是人人平等,所以通过人手保留一本全体参与方(更精确地说 51% )认可的账本,从而达到区块链最迷惑人的特色。 我们来看中新网介绍的“成功应用”: “把全国 491 个城市的公积金中心用区块链连起来,使得这 491 个城市里面的每一个市民,如果要办理公积金的话,非常方便。 如果不用区块链技术,你要么把数据全部集中在一起,要么就是分散在各地。 以前大部分人可能在一个单位工作到退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一年在杭州,一年又在北京,再半年在上海,因此他每次要办理公积金就很不方便。比如他搬迁到杭州,他要去查之前在北京、上海的公积金,从技术上说,没有区块链以前,杭州的公积金中心要去北京公积金中心调数据,很麻烦。而有了区块链,杭州的公积金中心就能很方便又可信地调到他几年前在北京交的公积金。 491 个公积金中心连起来的系统,这就算是链上,而每个公积金中心管理自己的市民的信息系统,是传统的信息系统。这样通过链上的跟链下的结合起来,就是数据协同。当然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好多在金融等其他领域的运用。” 这完全是为用区块链而用区块链的多此一举、误用区块链的故事。我们只要看银行用户的应用场景就可以了:大银行的用户在杭州存钱然后到青海取钱,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通过中心化的技术支持的非常好。更加极端的例子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存取完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这 491 个公积金中心是互不信任吗?不是!完全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信息孤岛。中心化反倒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只要中央的政策而已。就好比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问题,在金融完全电子化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取消省界的路卡而同时又保证了各个地方的经济利益。这完全是政策方面的问题,而非技术方面的问题。 区块链的“链”不是为了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数据动态扩展的问题。就上面举的公积金中心的问题,技术上是“不共享”的问题,用“链”绝对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中心化存储是自然的高效解决方案。天猫、微信的金融数据不会比公积金中心少吧? 这里还要辨析一个误区:中心化存储和分布式存储。常有误解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优于银行的中心化记账。实际上,银行等中心化记账,指的是逻辑上只有中心一本账,但是物理上自然是被“分布”记在多个物理设备上的,甚至重复记录了不止一本的物理账本。就好比富豪把一份遗嘱复制了放在好几个地方一样。 而区块链的所谓分布式记账,则是每个参与方各自拥有一个物理账本!这与传统上的“分布式”技术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区块链实现了参与方独自记账并独立持有账本的方式。这样看来,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就不再是那么普遍了。
2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问题测准你懂多少区块链
Babituo 2019-11-13 10:44
区块链技术最近被热捧,多少出乎技术人的意外。 为方便领导干部努力学习区块链技术,有人甚至推出了《领导干部区块链技术读本》。 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实属罕见。 领导一起学技术,是好事,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完区块链技术之后,到底学懂了多少呢? 我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来进行测验: 请问,在区块链共识机制中,为什么要设计通过矿工比拼算力来选举记账权? 当然,我在这也帮各位领导问问给你们上课的老师,也请他们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反正,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所以想,能回答这么设计的理由的人,必定对区块链技术理解得比较到位了。 或许回答这个问题等价于回答:为什么要通过比拼现代军事五项全能来选举美国总统的选举人? 请高手指教。
个人分类: 信息探索|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认知比特币:价值多次元的两面钱
热度 1 liuyu2205 2019-11-7 02:27
认知比特币:价值多次元的两面钱 周剑铭 在通俗化的解释中,比特币及它的组织结构过程 —— 区块链被解释为 “ 去中心化 ” 的分布式 “ 账本 ” ,这只是一种借用现实中的熟知事务进行的类比,由于比特币具有完全不同于现实事务的特殊性,这样的解释反而妨碍了人们对比特币的认识,常常是把支持比特币的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基本属性去解释比特币,使人无法真正理解比特币的本质 —— 比特币的价值,如何?为何?因此无论是技术细节上的何种解释或是以熟知事务的类比,都使很多人对比特币的认识不得要领,一头雾水。实际上,比特币在技术上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与传统货币不同並不是比特币的本质性所在,以此不但不能解释它自身和作为货币的真正本质,反而把比特币和区块链本质的虚拟属性直接作为了比特币的实在性,使无数的热情处在不理解的崇拜和追求中。 全面地看,比特币在形式上是一种虚拟符号,这种虚拟符号与信息的基本单位 “ 比特 ” 相同,但作为比特币的比特信息以特定规格的信息 “ 块 ” 以链式(线性)的自组织过程中产生、存贮和流通,这种区块链式组织方式具有产生、记录、存贮的自身唯一性并同时具有已发生的信息块链记录的匿名式确认、以及可复制并再发生的公共性。 比特币的产生(最大数量 2100 万枚)、存贮、流通是由特定的算法、机器算力和互联网的加密通信等技术的规则(协议)和能力决定的,特定算法的算力和互联网上的通信、存贮的加密技术和能力是比特币和区块链的物理基础,这由物理实在支持的虚拟符号表达确定性成为了比特币的自身使用价值。这样,比特币具有了虚拟性与实在性结合的两面,是虚拟性和实在性的两面钱,但在确定性上是一致的,可以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价值 —— 一般性等价物,符合作为货币的交换价值的用途,而且符合人们所期望的 “ 去中心化 ” 的 “ 信任 ” (价值)的要求,从而使比特币可以成为一种(虚拟的)现实货币。所有这些性质和关系是作为货币的比特币的本质。 与传统纸币的价值的历史形成和现在由市场及中央银行或国家银行的支持和保证不同,比特币作为货币的交换价值并不直接在市场中产生,而首先是由人们直接以货币身份接受的程度和普遍性所决定的,这实际上是比特币的二次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实现,这种交换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作为现实货币的比特币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的两面钱。对于作为货币的比特币来说,如何融合这种两面性才是真正的问题。 一旦采用了以比特币作为现实(虚拟)货币,比特币就承接了货币原初和本质的价格 - 价值决定机制(市场调节功能),这种去中心化的优越性,正是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孜孜追求的目的。 人为什么需要比特币的替代,主要地(技术上的方便和经济性等在此不论)是人们想利用比特币这种虚拟符号形式所具有的自身确定性去替代传统货币的社会机制决定的(欠)稳定性,这里的前提思想就是存在这样一种复杂性替代:传统货币的原生市场的决定性(即黄金的货币价值功能)被人为的机制性(中央银行、国家银行)所僭越。因此现在的比特币替代主要就是因为,人们需要比特币自身本质的虚拟形式的确定性去取代传统货币中人为的机制对货币原生市场机制的僭越,因此历史地看,这是以虚拟符号机制的形式确定性去取代社会机制的(欠)稳定性。我们也可以这样超简化地说:作为货币的比特币的出现就是对一种已有货币机制的替代的再替代。 中本聪发起的 “ 比特币 ” ( Bitcoin )只是由区块链技术支持的 “ 代币 ” 或 “ 通证 ” ( Token )中的一种,已具有作为商品交易支付货币的现实性,这是比特币作为真正货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但目前的比特币交易主要是比特币从业企业的投资融资,即将存量的比特币直接交换传统货币,这实际上是比特币的第三次价值化了,而且其它很多借助区块链技术正在大量产生的代币,大部份都是采用直接发币融资( ICO )的道路,这样就将代币与数字货币和其它数字金融工具直接挂钩,这就造成了代币与传统货币和金融工具的混淆和混乱(从政策层面上看,比特币大体上是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而被勉强按受的),也就会造成与现行货币管理制度的直接冲突。 在理论和认知上,对比特币的性质和功能仍然存在很大的、甚至对立性的分歧;同时,比特币的接受性也被自己进入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所左右,人们暂时无法形成对比特币的本质的理解和普遍性的接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对比特币本质的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历史性地解决。 人类社会对虚拟现象的现实可接受性一直是人类自身的秘密,从神话、宗教、到艺术和心理,以及今天的 “ 虚拟现实技术 ” 的各种应用,都是与人自身直接相关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今天对比特币的多重价值属性的认知和它所具有的虚拟形式的确定性与现实应用的不确定性的融合性问题及解决,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一个具体反映。 注:此文转载于: - 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860.html -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1649324638368775/
个人分类: 周剑铭论中国思想与中西文化系列文章|24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区块链上拍卖的案例
outcrop 2019-11-6 23:09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对很多博友来说可能没有近距离的基础和感受。刚好正在关注并参与一场完全在区块链上的进行的拍卖活动。 这次拍卖的数字资产是AENS(Aeternity Naming System)系统的域名,全球范围内任何拥有Aeternity代币的用户都可以发起任何域名的拍卖,发起之后这个拍卖会进入公示期,域名越短,公示期越长;如1-4位域名的公示期长达2个月。任何账号都可以对公示期内的拍卖域名进行加价,加价后拍卖公示期重置。如果新的公示期内没有其他人竞拍,那么这个域名就归最后拍卖赢家拥有。 为了展示完整的拍卖过程,我就注册一个13位长的iousciencenet.chain,公示期为0,可以马上生效。 1、准备注册 2、确认注册 3、注册成功 成功拍得iousciencenet.chain域名后,对这个域名就可以做指向pointer操作;指向钱包地址的话,就可以通过任何能够解析域名的网站来访问钱包,如: https://www.aeknow.org/iousciencenet.chain 而这一切,全部发生在区块链上;拍卖成功之后,所有Aeternity的全节点都记录了拍卖过程的细节。如: iousciencenet.chain成功拍卖的交易hash: https://www.aeknow.org/block/transaction/th_hsvkdSyxyBgQWLthsH5SLW3zZwJ5uZtGAcvkX8SyVkmGH1fPx 已成功拍卖的域名: https://www.aeknow.org/aens/finished 正在拍卖的域名: https://www.aeknow.org/aens 拍卖加价记录示例: https://www.aeknow.org/aens/viewbids/Microsoft.chain 而这一切过程,是透明切无人监督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区块链拍卖场景,应该也走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拍卖系统的最前沿。 拍卖的AENS域名,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域名系统,也是值得探讨的另一个应用场景。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5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其实是“多中心化”
lennylv 2019-10-31 10:47
常常听到宣传区块链的特性时,用到了“去中心化”这个词,并且根据解释描述,似乎可以理解为“无中心化”,从而可以突破中心化的垄断云云。其实,这是对区块链的大大误解。 实际上,区块链是通过“多中心化”来“去中心化”:区块链的所有参与者(账本拥有者)都是一个平等的中心,通过一个独有的物理设备,保持一个独立的账本。通过所有中心的一致表决来实现平等。所以,不要轻易理解“去中心”就是“无中心”。 由于通过多中心一致表决来实现平等,所以,如果参与者少了,就不容易实现平等:因为容易控制 51% 而作弊。但是,参与者一旦多,那么,存储成本和访问效率必然是个大问题。
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种新型区块链浅析:DAG-based和Sharding-based
threewells14 2019-10-29 22:25
本文假设读者有一定的区块链背景知识。 1. 引言 区块链起源于中本聪在 2008 年发表的比特币白皮书,它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分布式加密货币。由于其核心技术——区块链具有数据持久化、防篡改、防抵赖、可靠性高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在金融、征信、审计等众多重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业界广泛的重视。 区块链系统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应用层组成。其中,数据层包含交易数据和加密技术等;在网络层,区块链采用 P2P 网络模型,消息转发和传播机制也属于网络层的范畴;共识层包含不同区块链系统采用的各种共识机制,大多数区块链系统都采用了基于工作量证明 PoW 共识机制;激励层则决定了系统中货币的发行机制与分配机制;合约层和应用层,可以运行智能合约,支持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 然而目前基于比特币风格的区块链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缺点: 1 )可伸缩性差 :随着系统中节点数量不断增加,无法提高系统的吞吐率和交易处理速度。 2 )吞吐率低 :比特币系统平均每秒处理的交易数量是 7 笔。 3 )确认延迟高 :由于比特币区块产生速度为 10 分钟,确认延迟至少 10 分钟,而且由于分叉现象,习惯上认为 60 分钟后才可以认为交易已经被确认。 4 )高能耗 :由于 PoW 机制,节点需要通过挖矿来争取记账权,因此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据估计,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数十 T 瓦时电量,足够一个中型国家的耗电量。 因此,为了使得区块链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必须解决以上问题,尤其需要提高区块链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吞吐率。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涌现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有向无环图( DAG )的方法,将单链结构变成图结构;另外一种是基于分区( Sharding )的方法,将单链分布存储变成多链并行分布存储。 2. DAG 图型区块链 DAG 图型区块链主要改进了比特币区块链的数据层和共识层,如下图所示。 图 1 DAG 图型区块链与比特币的不同 2.1 系统概述 2013 年 9 月, NXT 社区中有用户提出以 DAG 图作为区块链的底层数据结构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将比特币区块链系统中的链式存储结构改成 DAG 图存储,即区块 DAG , DAG 图中连接粗粒度的区块。 2014 年 12 月出现第一个细粒度区块的图型区块链系统 RaiBlocks 。每笔交易作为单独的存储单元,或者说,一个图区块中,只包含一笔交易。 Byteball 是另一个细粒度区块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它通过最短路径最优父节点算法,选出一条全网共识的主链。 DAGCoin 虽然提出较早,但是后并没有代码实现,直到来 Byteball 出现。它在 Byteball 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让每一笔交易都直接参与维护全网的交易顺序。这样,图型区块链进一步演变成了完全抛弃比特币区块链的一种解决方案,当交易发起后,直接广播全网,无需打包区块,提高了处理速度。 2016 年 7 月推出了 IOTA 系统, IOTA 里既没有区块,也没有挖矿和矿工,这就代表没有交易费,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吞吐量。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图型区块链系统是 Nano (由 Raiblocks 更名而来),采用了一个用户一条链的方式,只记录自己的交易,也只有自己可以修改记录,不与其它帐户共享数据,从而使所有的交易都可以并行执行,能提供秒级的交易确认速度和无限可伸缩性。 2.2 系统模型 DAG 图型区块链沿用比特币区块链的 P2P 网络结构来组织全网节点, P2P 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是对等的地位且互相连接,不存在类似于 C/S 架构中的中心化服务器,不存在特殊层级的节点,这保证了区块链系统的自治性、开放性和公平性,每个节点都承担着验证数据区块、保存数据区块、转发消息等功能。 比特币区块链上,新发布的区块会加入到原先的最长链之上,并且以所有节点都认为最长的链为准,依次无限延伸。而 DAG 中,一个网络节点要发起一笔新的交易时,需要在网络中找 2 笔(或更多)其他交易去验证,并且将自己新发起的交易指向这两笔交易,整个网络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扩大出去的。正因为这样的设计,整个网络中验证交易的责任从传统的矿工转移到了网络的每个节点上,这样的设计促使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积极的参与验证其它交易。 2.3 数据结构 比特币区块链将粒度较大的区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不可篡改的链条,而 DAG 图区块链采用了以每笔交易为基本存储单位和处理单位,相当于细粒度的区块。在执行过程中,由每笔交易对它之前的两笔或以上交易进行验证。如图 2 所示, DAG 区块链中每个节点只保存一笔交易和该节点验证过的节点哈希值,节点 U1 被 U2a 和 U2b 两个节点所验证,节点 U2a 被节点 U3a 、 U3b 和 U5a 所验证。 图 2 DAG 区块链的数据结构 当用户向区块链中添加数据时,它创建一个新的存储单元并将其广播给其他节点,每个单元中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先前单元的哈希值,与本单元直接相连的单元称之为父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各单元之间有序,如果尝试修改其中一个单元,必须改变它所有的子孙单元,如此就保证了数据的防篡改性。如果沿着父子链的历史单元前进,当同一个单元被多个后来的单元引用时,会观察到很多分叉,当同一个单元引用多个较早单元时,就会出现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有向无环图 DAG 结构。 2.4 共识机制 DAG 图型区块链采用的共识机制分为 PoS 、 Witness 、 DPoS 、 Tangle 几种,下面分别介绍。 2.4.1 基于权益证明 (PoS) 最初由 PeerCoin 区块链系统所采用,该方法与要求证明人执行一定量的计算工作不同,权益证明要求证明人提供一定数量加密货币所有权即可,权益证明机制根据每个节点拥有代币的比例和时间,等比例地降低节点的挖矿难度,从而加快了寻找随机数的速度。这种共识机制可以缩短达成共识所需的时间,但本质上仍然需要网络中的节点进行挖矿运算。值得一提的是,以太坊目前虽然采用 PoW 共识机制,但是其创始人 Buterin 提出,以太坊会经过一个过渡期 PoW+PoS ( Casper 协议),然后转变共识机制为 PoS ,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络效率。由此可见, PoS 相比于 PoW 更适合实际应用。 2.4.2 见证人机制 (Witness) Byteball 区块链中提出的共识机制,它根据规则选取主链从而决定交易的全局顺序,见证人( Witeness )是系统中长期实名并且声誉比较高的组织或者个人,他们参与系统维护,并自愿频繁发起交易单元的节点,对于消极工作甚至作弊的见证人,可以经过用户投票更换。在 Byteball 中,从任何一个顶端单元出发到达创世单元的最优路径称为候选主链( Candidate Mainchain )。最优路径通过选择最优父单元产生,全部节点运行一致的选取最优父单元算法,递归的选取出主链。如图 3 描述了稳定主链和稳定点的形成。 图 3 稳定主链和稳定点的形成 最优父单元选取策略需满足的 3 个条件: 条件 1. 在选择最优父单元时,见证级别最高的父单元为最优父单元; 条件 2. 如果见证级别相同,则单元级别最低的作为最优父单元; 条件 3. 如果见证级别和单元级别都相同,则选择单元哈希值( base64 编码)更小的作为最优父单元。 其中,单元级别是由当前单元出发至创世单元的最长路径长度定义为单元级别,见证级别是从当前单元的最优父单元开始沿主链回溯,并对路径中不同见证人进行计数(相同见证人只计数 1 次),当遇到的见证人数足够多时(超过大多数的已知见证人,以当前单元的见证人列表为准)停止回溯;然后计算停止位置的单元级别,将其称作当前单元的见证级别。 不同的候选主链会在某个单元位置交叉(最差的情况是在创世单元交叉),该交叉点称为稳定点( Stable Point )。对于所有候选主链,从稳定点到创世单元的路径完全相同,该路径称为稳定主链( Stable Mainchain ),如图 3 所示。稳定主链是一条确定的路径,根据这条路径,与之相关的所有单元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其序号称为主链序号( MCI, Main Chain Index )。创世单元的 MCI 为 0 ,依次加 1 直到链尾。对于不在主链上的单元,其 MCI 等于主链上最先包含(直接或者间接)该单元的那个单元的 MCI 。 MCI 代表了从主链视角来看单元在 DAG 中的总序,总序使得全网达成共识。 DagCoin 是建立在 Byteball 上层的全新区块链,因此它的共识机制和 Byteball 相同。 2.4.3 基于代理权益证明 (DPoS) 该方法是基于权益证明的改进, Nano 项目采用了 DPoS 共识机制, DPoS 的方法由 EOS 系统创始人提出,即每位持币人都有权投票选出代理节点,持币量少的人也能参与投票。在 Nano 中每个节点基于持有的 XRB ( Nano 中的流通货币)数量来选取代表,拥有的 XRB 越高,所选的代表权重就越高,最终全网会产生若干个权重较高的代表来验证交易,维护网络运行。为了使一笔交易生效,节点必须发送交易到验证器节点,即,所选取的高权重代表,该节点验证交易,然后将其广播到与其连接的其他验证器节点。每个后续验证器节点都会执行相同的验证和传递过程,直到交易传遍整个网络。 2.4.4 缠结( Tangle ) Tangle 是 IOTA 系统采用的共识机制,是一个有向无环图( DAG )数据结构。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被添加到缠结中,一个“权重”被添加到附属的祖先交易中。当交易有足够的权重时,交易将显示“确认”状态。理论上,如果整个网络中有足够的交易流,这个确认过程可以在快到几秒钟内完成。该共识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再采用网络中的一个子集(如矿工)去专门负责维护共识,而是全网所有的参与者都进行网络交易的验证工作。 IOTA 中共识机制与交易过程是一体的,它是其内生的组成部分,可以使 IOTA 系统在没有任何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进行扩展。 2.5 小结 表 1 总结了几个比特币区块链和 DAG 图型区块链出现的年份( Year )、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 )、体系结构( Architecture )、共识机制( Consensus )、项目状态( Project Status )、开源情况( Open Source )几个方面的情况。在数据结构上比特币区块链将多笔交易打包进区块,区块之间形成稳定的链条,而 Byteball 、 Dagcoin 、 Nano 和 IOTA 区块链中,每笔交易以及父母单元的哈希值构成一个基本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哈希值紧密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有向无环图,其中 NXT 较为特殊,它将仍然以粗粒度的区块作为基本单位,只是不再是一个区块连接一个区块,而是一个区块连接若干个区块。在体系结构上,列举的区块链均采用 P2P 网络结构。在共识机制上,比特币采用 PoW 共识机制,而以太坊采用 PoW+PoS 混合的 Casper 共识机制, DAG 图型区块链中, NXT 采用了 PoS 共识机制, Dagcoin 系统是基于 Byteball 的源码修改而来,所以也暂时采用和 Byteball 相同的 Witness 共识机制。目前,表 1 中的各个项目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发行货币,开始流通,属于在生产环境下的系统,大多数已经开源,但 Dagcoin 仍然没有开放源码,而 IOTA 只是开放了部分源码,对系统中的协调器部分代码闭源,因此导致其公平性备受争议。 表 1 DAG 与传统区块链的对比 3. 分区(Sharding)型区块链 分区型区块链主要在系统模型和共识层对区块链进行了改进,每个区块中的数据结构几乎和比特币相同,因此,可以参考比特币的数据结构。 3.1 系统概述 数据库中拓展存储容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分片技术,其目的是将庞大的数据集划分成多个子数据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使得不同节点上的交易可以被并行处理。对于区块链系统,分区机制通过将全网节点划分成不同的集合,划分系统的通信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使每个集合独立并行地运行,从而提高区块链系统的吞吐率和可伸缩性。 目前,已经提出许多基于分区的区块链的解决方案,最初提出将分区技术应用于公有链的是 Elastico 系统, Elastico 系统将区块链网络划分成了多个组,每个组处理互不相交的交易数据,在每个组中,独立运行 PBFT 共识机制 , 然而 PBFT 协议需要极高的网络带宽,且对于可任意加入的公有链系统来说,容易遭受女巫攻击( Sybil attack )。因此, Elastico 系统设计了基于 PoW 的准入机制,防止女巫攻击。分区的方法虽然提高了吞吐率和可伸缩性,但是它没有解决跨区域的交易产生的事务原子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 Zilliqa 系统和 OmniLedger 系统。它们在事务的原子性问题上,对 Elastico 系统进行了改进,其中, OmniLedger 系统在跨区交易过程中,加入了两段封锁提交协议,保证了事务的跨区事务的原子性,并使用了称为 ByzCoinX 的共识机制,它是由 ByzCoin 改进而 来。随后 RapidChain 系统被提出,它将 PBFT 与纠错偏码( erasure-code )相结合,减少了 PBFT 带来的巨大通信量,但是它对网络带宽仍有较高的要求。 Monoxide 是一种在继续沿用 PoW 共识机制的分区方案,它提出了诸葛连弩挖矿( Chu-ko-nu mining )算法解决了 PoW 共识机制在分区后算力被稀释,从而导致对单区域恶意攻击难度降低的问题,也通过最终一致性原则解决了跨区域交易的事务原子性问题。 分区型区块链在数据层几乎和比特币相同,但是它改变了网络结构,采用了多层的 P2P 网络,并且消息转发的方法也进行了优化。部分分区型区块链在共识层采用 PBFT 类型的共识机制,而 Monoxide 在解决了算力稀释问题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了 PoW 共识机制。 图 4 由 8 个节点构成的分区型区块链 3.2 系统模型 区块链是一种线性的单链结构,单链结构并发度低。分区的方法将全网的节点分成了若干个组,每个分组相当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块链系统,每个组中有若干个节点。所有的区块数据也被划分到多个组中,每一组只保存和本分组相关联的区块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组合起来仍然是一个完整的账本数据,尽管物理上是分区存储多个小组中的多条链在逻辑上组成了全局链。如果全网包含 n 个分组,区块数据被分成 n 份,分别保存在各组中,全网所有节点的存储开销缩小为原来的 1/n 。同时,在需要处理的交易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每组可以分别处理交易,使得系统吞吐量变为原来的 n ,在不考虑跨区域交易的情况下,通信量也会随着分组而减少为原来的 1/n ,系统的伸缩性也得到了提升,因为随着分组的增多,系统整体处理能也会呈线性增长。 如图 4 ,在一个由 8 节点组成的网络中,每 4 个节点组成一个分组,各组内组成了 P2P 网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通信,这样组成了一个两层的 P2P 网络。一个完整的区块链数据被分割到 2 份,每个分组中保存其中的一部分。而各个分组内的 P2P 网络节点保存着相同的数据,因此构成了一个可以并行处理交易数据并产生区块的系统。 3.3 数据结构 分区型区块链的各个分组中包含了多个并行延长的区块链,它们的区块结构和比特币区块链类似 , 如图 5 ,分区区块链和比特币区块链都是由一系列包含了交易信息的区块组成,它的基本组成单元我们称之为区块。每个区块分为区块头和区块体两部分,区块头包含了版本号、父区块哈希值、时间戳、难度值、随机数和默克尔树根等信息,区块体包含了所有具体交易信息,这些信息经过默克尔树生成过程,最终生成树根保存在区块头中。如上所述,区块头中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子区块又会包含它的哈希值,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联系紧密的链条,其中某个部分修改,就要修改之后的所有区块。特例是区块链中的首个区块叫做创世区块( genesis block ),它没有父区块。 图 5 分区区块链的数据结构 3.4 共识机制 分区区块链的共识过程发生在每个小组内部,在每组中并行地运行着共识协议,处理并存储交易信息。部分分区型区块链系统之所以不使用 PoW 共识机制,是因为分区带来算力稀释问题导致单区域对攻击难度降低,所以采用了 PBFT 协议,它可以避免基于算力的恶意攻击,但是 PBFT 会伴随着巨大的通信开销,同时也面临着女巫攻击的风险,通常这些系统提高了准入系统的要求,使得其成为系统内节点的难度大大提高,从而避免女巫攻击。 Elastico 采用了 PBFT 共识机制, OmniLedger 采用的是 ByzCoinX 共识机制,而 RapidChain 采用了改进的 PBFT 协议, Monoxide 则采用了 PoW 共识机制,因为它通过诸葛连弩挖矿( Chu-ko-nu mining )算法解决了 PoW 共识机制在分区后算力被稀释问题,使得攻击单个分区和攻击整个系统一样困难。 3.4.1 实用拜占庭协议 PBFT 及其改进协议 实用拜占庭协议 PBFT 共识协议每一轮共包括 3 个阶段: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和确认阶段。在准备阶段,由主节点发布包含待验证记录的预准备消息。接受到预准备消息后,每一个节点进入准备阶段,主节点向所有节点发送包含待验证记录的准备消息,每一个节点验证其正确性,将正确记录保存下来并发送给其他节点。直到某一个节点接收到 2f 个不同节点发送的与准备阶段接收的记录一致的正确记录,则该节点向其他节点广播确认消息,系统进入确认阶段。在确认阶段,直到每个诚实节点接收到 2f+1 个确认消息,协议终止,各节点对该记录达成共识。 Elastico 系统采用了 PBFT 共识机制。 OmniLedger 系统中的 ByzCoinX 共识机制实际上是对 PBFT 的修改,但是相对减少了协议的通信开销。 OmniLedger 区块链由一条身份链和多条子链构成,它使用了一个随机分配协议将所有的验证器(全节点)分配到不同的子链中。在每个子链中仍使用 PBFT 共识算法达成一致性。而在 RapidChain 中延续了 PBFT 共识协议,但是它通过被称之为 Gossip-IDA 的消息传递协议减少了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它将每一个即将传播出的消息分割成若干个块,在网络中传播消息的碎片而不是整个消息从而减少了通信量,各个节点通过接收到的消息通过纠错偏码的方法组合成原消息。 3.4.2 诸葛连弩挖矿算法( Chu-ko-nu ) 比特币等大多数区块链系统都采用 PoW 共识机制, PoW 最初用来应对服务与资源滥用、或是拒绝服务攻击等。在比特币中,必须选择一个节点来记录一段时间内的交易信息。最简单的办法是随机选择,但是这种方法极易受到攻击而失效。另外的办法是提高成为记账人的条件,即工作量证明。 诸葛连弩挖矿算法是对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算法的改进, PoW 算法矿工节点经过算力竞争,由胜出者产生全系统中唯一的下一个区块,它的安全风险在于当恶意节点掌握全网算力一半以上时,可以逆转已经发生的交易造成双 (double spending) 问题,由于这样的算力很难达成,这种攻击难以实现。在分区后,总体的挖矿算力被划分到不同的分组中,会导致攻击单个区域只需要达到该区域的算力的一半即可,所以在分区后仍然使用 PoW 会带来安全隐患。 诸葛连弩挖矿算法允许任何一个分区内矿工在成功解决哈希难题时,同时在多个分区产生多个区块,但是每个分区最多产生一个区块,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每个分区内的矿工算力放大,从而达到攻击单个区域和攻击整个系统有着相同量级的算力要求。 3.5 小结 表 2 分区区块链与传统区块链的对比 表 2 总结了几个比特币区块链和分区型区块链出现的年份年份( Year )、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 )、体系结构( Architecture )、共识机制( Consensus )、项目状态( Project Status )、开源情况( Open Source )几个方面的情况。在数据结构方面,分区区块链保留了比特币区块链中大部分的数据结构,均以区块为单位组织数据。相比于数据结构,分区区块链变化较大的是体系结构,分区区块链不再是所有的节点组成一个 P2P 网络,而是将多个节点分成若干组,每组中有局部的 P2P 网络,组和组之间又形成一个高层次的 P2P 网络,形成分区 -P2P 的模型。在共识机制方面, Elastico 采用 PBFT 协议,但是该协议面临着巨大通信开销,因此 Zilliqa 共识将 PBFT 与 EC-Schnorr 多重签名结合, Rapidchain 共识将 PBFT 与 ErasureCode 相结合减少了通信量,而 OmniLedger 中的 ByzCoinX 是指每个分组包含了若干验证器节点,分区内通过 PBFT 达成共识后,各验证器节点之间通信,分区之间不再需要运行 PBFT 协议,从而也减少了通信量。特别的, Monoxide 系统采用了 PoW 共识机制,它解决了分区后总算力被稀释导致的 PoW 共识机制的安全性问题。上述的分区系统中,只有 Zilliqa 开始投入运营,并且公开源码,其它的分区区块链均处于实验阶段,且没有公开源码。 4. 总结与展望 表 3 列举了各区块链系统的性能指标,包含区块链类型( Type )、容错性( Fault Tolerance )、是否需要挖矿( Mining )、交易手续费( Transaction Fee )、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交易确认延迟( TX Confirm )、吞吐率( Throughput )以及可拓展性( Scalability )。 表 3 各区块链系统的性能对比 在容错性方面,两种传统区块链和 Monoxide 容错率都达到 1/2 ,而采用 PBFT 类共识的分区区块链 Elastico 、 Zilliqa 、 OmniLedger 以及 RapidChain 的容错率和 PBFT 本身的容错率一致,为 1/3 。在挖矿方面,采用了 PoW 类共识的传统区块链以及 Monoxide 需要挖矿,而 DAG 图型区块链 NXT 、 DagCoin 、 Byteball 、 Nano 以及 IOTA 和采用 PBFT 类共识的 Elastico 、 Zilliqa 、 OmniLedger 以及 RapidChain 分区区块链不需要挖矿。在交易手续费方面,两种传统区块链一般需要支付较多的手续费才可以在系统中发起交易, DAG 图型区块链中 NXT 、 Dagcoin 、 Byteball 只需要支付较少的手续费, Nano 、 IOTA 和分区型区块链不需要手续费。在交易确认速度上比特币至少 10 分钟,以太坊约 18s , NXT 约 1 分钟, Dagcoin 约 30s , Byteball 在 1 分钟以上, Nano 在 10s 之内, IOTA 在 60s 之内, Elastico 约 800s , OmniLedger 、 RapidChain 、 Monoxide 分别是 20s 、 8s 和 15 秒。在吞吐率方面,以每秒处理的交易次数为单位( TPS ),比特币达到约 7TPS, 以太坊平均 30TPS , NXT 约 100TPS , Nano 和 Zilliqa 在理论上分别可达 7kTPS 和 1.4kTPS, 而 OmniLedger 、 RapidChain 和 Monoxide 在实验条件下最高可达 6kTPS 、 7kTPS 和 6kTPS 。在去中心化程度上,两种传统区块链、列举的分区区块链、 NXT 以及 Nano 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而 DAG 图型区块链 Byteball 和 IOTA 的共识机制中分别存在存在着 “见证人”、“协调器”等中心化的组件,因此并不是完全去中心化。在可拓展性上,两种传统区块链几乎无法实现拓展,而 DAG 图型区块链有较好的可 拓展性,分区区块链在理论上可以随着网络节点和分组数的增加实现线性的无限拓展。安全性方面,传统区块链既有理论上基于算力的容错模型,又经过实际运行,充分证实了其安全可靠,分区区块链经过分区,面临着单分区遭受攻击的风险, DAG 图型区块链中的中心化组件遭受攻击也给系统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图 6 区块链不可能三角 就目前来看,无论采取哪种区块链的变种结构,都很难同时在去中心化性、扩展性、安全性三个方面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图6的去中心化需求-扩展性-安全性的不可能三角,每种技术都很难同时在这三方面获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考虑不同的业务应用对三个性质的要求各不相同,未来可能需要一种能够在不可能三角之间灵活调节的区块链系统,甚至是一种能够自适应调节的区块链系统,以满足各种业务不同的去中心化性、扩展性、和安全性需求。 本文来自东北大学大数据研究组 作者:张长贵,李晓华,张岩峰,聂铁铮,于戈 http://faculty.neu.edu.cn/cc/zhangyf/
个人分类: 区块链|6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等
热度 3 outcrop 2019-10-28 12:03
在今年6月份Libra预热的时候,写过一篇博文《 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可能没有防御战 》;没想到习主席上周就明确提出认真学习发展区块链,今天也出来了权威消息:《 黄奇帆:中国央行或成全球率先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国家高层的响应速度很快! 基于区块链(或类似技术)数字人民币出现的话,对内可能对资金的流动做精准的监测、分析和控制;对外则意味着突破地域的局限,让人民币惠及全球每个有电子设备的角落(网络都可以不是刚需)。这也是扎克伯格的梦想。中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站在世界前沿,但对周边以及全世界的渗透力,仍然有限;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技术上目前已经比较成熟,阿里腾讯等公司有天然的技术和应用优势。如何走出去,是接下来需要直面的问题。 无币区块链,则可能集中在企业机构之间以联盟链的形式出现,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的可靠、可信、透明和可溯源等特性。 但无论讨论何种区块链技术,是无法绕过比特币(Bitcoin)以及相关的加密数字货币;如同谈飞机绕不开莱特兄弟的飞机。虽然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之一,但区块链这个概念本身,直接源于比特币。另外,数字人民币走向全球的话,当下的加密数字货币已经具备很好的国际化构架和受众,作为切入点可能具备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的加密数字货币与国家的区块链产业,初期以共生共赢的状态存在,可能更利于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最后希望区块链这一项通过计算解决信任问题的好技术,能被切实地用于更多造福人类的场景,而不仅仅是资本的狂欢与收割。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571 次阅读|8 个评论
祝贺央行锚定了数字货币的回归路
caozhengjun 2019-10-7 14:13
一、要闻回顾 日前央行行长易刚在记者会上阐述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计划。 其要点是:( 1 ) 研发中的数字货币只替代一部分现金 。( 2 ) 坚持中心化管理 。( 3 )在现有电子支付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技术。( 4 )没有时间表。 二、要闻解读 数字现金 ( e-cash )并不是一个新生概念,早在 1990 年代,就有一些激进的密码学大咖投身进去,设计了框架、算法,投入资金成立了公司。在 2000 年代初,这些公司都 相继失败,脱离了人们的视线。失败的主因是什么?过分迷信于密码技术,忽视了货币的本质和人们的消费习惯。 这些数字现金和人们日常使用的纸币相比,缺点是非常明显的。纸币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数字现金必须存放在磁性介质里,比如 U 盘,需要借助于外来电子设备读取数据,转移数字现金,颇为麻烦。数字现金的安全性也不如纸币安全,浸水后就毁啦,不小心磁化后就蒸发啦。数字现金是肉眼看不见的电子数据,毫无实感,不能用来擦手、点烟,连耍酷的道具都做不了! 数字现金和当时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支付技术相比,唯一好处是 --- 匿名的。电子支付是在后端结算系统的实时帮助下,先把 A 电子账簿里的数额扣除掉,然后再记入 B 的电子账簿,它是一种电子化的 记账系统 ,后端结算系统能够追查出每一笔交易的具体情况。这种记账式的交易系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监管效率,也增强了个体用户存款的安全性。银行卡的丢失、损坏,不会危及用户的存款安全。无处不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的闪付都是记账式的,方便快捷,安全高效。 面值型的数字现金是没有出路的 ! 央行坚持中心化管理, 这与依托于区块链的比特币等各种数字货币截然不同,过去各种媒体宣扬的去中心化已经被央行摒弃了。用户在去中心化交易系统中保留的一点点隐私和生活中无意间泄露的隐私比起来,太不成比例啦!坚持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只是某些人自娱自嗨的炒作标的,割韭菜的道具。下手早溜得快的比特币的伪信徒正在地中海游轮上,看着 K 线喝着美酒啦。 下表列出了银行卡、数字现金、数字货币的一些区别。比特币系统也是记账式的,与密码学上讨论了很多年的数字现金相比,无论是系统的稳定性还是交易的便捷性,比特币都没啥优势可言。比特币信任系统所依托的区块链思想来源于公钥密码学发展初期的公钥链,已经被淘汰了。 借助于区块链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简直就是笑话! 所幸的是利用区块链收割的对象都是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科技认知敏感的中上阶层,整天忙于插秧割稻的农民兄弟是不会迷信这些术语和概念的,因此它的社会危害还没有各种 P2P 非法集资来得严重。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比特币系统的白皮书都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会议论文。至今那些声称自己是中本聪、澳本聪的人士都是些没有 PhD 的社会闲人。这个系统极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热爱网络游戏的中级工程师开发的,当初没有玩客响应,他(他们)自己都没当回事,最初找到的那些比特币 ( 一些特殊的比特串,它们的数字指纹满足一定的格式 ) ,可能早就丢弃了。比特币沉积几年后突然被炒火了,到底是啥原因,或许只有 FBI 能够洞悉这一切。 三、技术聚焦 历经 5 年的研发后,央行坦然承诺数字货币的推出没有时间表,技术也可能依托于现有的电子支付技术,本质上还是记账式的,这对于那些已经被广大用户认可的公司(腾讯、阿里,银联等)无疑是个好消息。 五大行客户的存款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三峡大坝,因此央行数字支付技术研究后续的研发可以聚焦于: (1) 硬件设施的自给自足。目前,数据存储设备尚可依赖于国内的一些生产企业,但数据处理设备,尤其是电脑芯片,我国的生产能力明显不足。将来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设备进不来,市民们难道还要排队到营业点去题写存折吗?因此,央行数字技术研究所可以利用自己的超然地位,组织人力物力,集合相关行业的技术精粹,制造出足以应对危机的硬件设施,哪怕只是适合行业的芯片,不是通用的芯片,也是造福于民的大功德! (2) 专有操作系统及软件的自主创新。据说一些网点操作系统用的还是微软的 XP ,数据库用的是前不久宣布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甲骨文公司的 Oracle ,认证算法用的是 RSA , …… (3) 电子支付接口的整合工作。如今有些地方用户需要下载安装多种 app ,以便应付不同消费点的支付要求,这显然是工作整合没到位,监管滞后造成的。 数字货币这样的字眼极易产生误导,易行长的这次解释澄清了许多疑点,央行锚定的技术回归路径是清晰的,与当前各种炒作的数字货币彻底划清了界限,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个人分类: 应用密码学|5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刘锋大作《崛起的超级智能》所写的序(下)——四大关系
lvnaiji 2019-7-9 19:42
吕乃基 书中还涉及到该领域前沿的若干重大关系。 其一,互联网大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部自然史,存在以下一组组关系: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地球(太阳系)演变与生命起源。 上述各个环节中,前者的作用类似于熔炉或舞台,后者则类似于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与演员,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例如,地球(太阳系)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进而改变了地球,典型事例就是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随着自然界的演化,在演员与舞台的关系上,演员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具有越来越大的“能动性”;与此同时,演员与舞台越来越彼此融合,不可分割。 历经跌宕起伏,人工智能强势回归。什么是人工智能的“舞台”或用武之地? 一方面, “在人工智能大规模与互联网结合之前,互联网的大脑还处于半休眠和肢体局部瘫痪的状态,人工智能激活了互联网各个节点和各神经系统,使得互联网作为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开始运转起来” 。 演员——人工智能,赋予舞台——互联网,以生命。 另一方面,互联网赋予人工智能以用武之地,或许更确切地说,互联网赋予人工智能之“舞台”以特定的形式——网络,以此协调人工智能各分支的关系 :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视对于人间美食如此重要的味觉,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于所有动物不可或缺的嗅觉,意味着某种不同的进化道路)的关系,由社交网络等形成的群体智能,反射弧所连接的决策与行动,特别是左右脑,也就是人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上述所有关系的关系。关于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后文还将述及。 其二, 中心还是网络? 表现之一是互联网大脑与区块链的关系。 回顾互联网的“初心”,阿帕网的意图是,“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这些“分散”的指挥系统彼此间平权。“所有计算机生来都是平等的 ,”此言令人想到“人生而平等。” 人际,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是契约关系,计算机之间则由 TCP/IP 互联。 然而作为“脑”,必然有层次,例如条 - 行业,块 - 区域、城市,企业,以及条块结合,进而必然指向、形成、需要一个中心。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云计算及其集中化趋势也验证了这一点。区块链则 “对应一种(在进化史上)古老的神经系统试图反抗互联网的神经中枢化趋势”,“区块链也只能作为互联网云计算架构的一种补充而无法成为主流。” “互联网形成了两大类型的应用架构,中心化的B/S架构和无中心的对等网络(P2P)架构”。 在技术上,分散,每一个点都要存储和计算海量的数据,付出能耗,需要自行升级,实际上难以做到;集中,则有信息传输时滞和失真等问题。中心化还伴随着权力的集中和侵犯隐私。 作者认为,对于“中心”这样 “同时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份的问题等等,将来可以通过商业的方式,政治的方式逐渐解决。”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或许提供一个案例:大部分内容和时间段中心化,包括着陆区域,最后由探测器自主决定着陆地点。 分散与集中,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发散与收敛,某种程度上还有上文述及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关系,会是互联网大脑和超级智能未来发展中的某种 “张力”,既是发展的动力,又将影响演化的方向。 “过去装在电脑机箱里的各个单独部件——存储信息的硬盘、处理信息的微型芯片、操控信息的软件——现在已经可以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集成,并供每一个人分享。” 这番话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表现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关系:中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流动变化着的每一个人。 其三,互联网大脑的智商与情商。 作者及其团队提出并测算了包括互联网大脑等在内的一系列智商,开拓了对于认识与实践均有重大价值的领域。笔者以为,由此可以提炼出相应的“规则”,成为作者提出的“十大规则”中的某项新的规则。 实际上书中已经突破“智商”的本来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进入“情商”的范畴,例如“ AI 价值智商”中的“价值”。“十大规则”中的 “规则7: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 ,还有“沃民高科建立的沃德社会气象台”等,实际上关系到人的“意向性”。 就人工智能界所区分的强、弱人工智能而言,书中所述大致都是“弱”人工智能,由此最终形成的 “统一的互联网大脑” ,以及“超级智能”,在这样的“叙事”中,作者并没有专门述及“强”人工智能。不过,既然在实际上关系到“意向性”,也就涉及到作者未直接提及的“强人工智能”。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是基于人类的水准和需求,这一点在目前阶段合理且可行,问题在于今后。作者认同互联网大脑所拥有的超级智能是一种“涌现”。 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一直以人类的智商和情商标准来衡量吗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大脑“左右脑”的关系。 十年来,作者思想的一大飞跃,是将人类的智能,“群体智能”引入互联网大脑。“人”成为互联网大脑新的重要元素, 从外在到内置,从高高在上引领,到人机平等相待。 由此引发两个问题。 其一,“群体智能”中的“群体”是谁? 人,或许只是在基因和生理上属于同“类”,在文化基因和心理上不是同“类”。人类,因“文明的冲突”而在漫长的岁月内耗、争斗不断,乃至你死我活。刘锋看到, “科幻电影中‘天网’、‘矩阵’、‘奥创’与人类的对抗,在现实中归根结底依然是不同人之间的斗争。” 赵汀阳 进一步描绘了这样的图景: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存在两个上帝,其结果可能非常惨烈,战争的可能性将远大于联合的可能性,类似于两种一神教难以相容。从当今世界的状况来看,这样的预见未必是杞人忧天,无稽之谈。 “群体”还有知识和经济上的贫富差别,“折叠”。能够作为“群体”,有相应的权重,有资格有能力与机器智能互动者是少数人,贫者少有或没有机会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如果考虑到基因编辑,这种状况就更为现实。 “群体智能”中的“群体”是谁?这是另一个题目,留给人文社会科学的课题。 刘锋的新作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体与互联网大脑的关系。 “一方面将右侧的人类、商业机构、军事机构、政府机构链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右大脑-云群体智能,另一方面将左侧的传感器、音频视频监控、机器人、交通、生产、办公、家庭智能设备链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左大脑-云机器智能” 。 重要的是,互联网左右大脑的关系。 “ 互联网的左大脑-机器云端智慧并不具备独立的智慧和进化能力,互联网的右大脑-人类群体智慧是驱动互联网前进的核心动力。 ”“ 失去人类支持的互联网,它的智慧和进化速度也将几乎为零。 ” 在一篇谈论百度搜索的文章中,作者写道 ,社交筛选 + 机器筛选,成就了目前最好的搜索引擎解决方案。在微信 7.0 版,机器推荐依然不是形式上的重点,这不是微信团队不懂机器筛选技术,恰恰是他们对技术局限和期望目标之间矛盾的认知清晰,不想滥用技术。把微信做一些日常的搜索,因为这里有类似传统搜索引擎推荐的机器算法网页,也有微信公众号意见领袖的观点,也有朋友圈里身边意见领袖的评论。这就是“社交和机器双重筛选。” 其二,动态来看,互联网左右大脑的关系就是“人机回圈”。 正是在人机之间的一次次回圈中,人的智能渐次转移到“机”,转移到左脑。即使来无踪去无影的“棋感”,也可以条分缕析。由阿法狗到阿法元,从一个局部可以窥见这一转移过程。在人机回圈之时,“机机回圈”悄然发生。排除不相干的“意向”(还有味觉、嗅觉),更加高效;没有彼此间的争斗,故而形成中心。此消彼长,机机回圈终将取代人机回圈,同时也超越属于人类,也限于人类的意识运动和意向性。 在更大范围,技术作为整体,倾向于有自己的动力、体系,甚至目标(直接),倾向于引导需求,而不是被需求所引导。(《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人类的智能乃至生命,最终在未来的超级智能中获得永生。 显然,以上所论之四大关系,仅述及所涉及领域沧海之一粟。 两点未尽之言。 其一是生物技术。既然类比人类大脑,大脑有其物质基础,由 DNA 和蛋白质等构成的脑细胞和组织;那么可以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大脑的“载体”或者物质基础,群体,机器,还是群体 + 机器?鲍捷提出“脱碳入硅” ,基因编辑是否可能为“碳”的未来留有一席之地? 谷歌公司已宣布进军基因科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即实现“人工智能 + 基因科学”。人类身体的技术化与人类精神的技术化终将合一,成为同一个进程,也即从自然人向技术人演进的过程 。最新的进展是“脑机接口”。 其二是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原理和语言与现有的计算机大不相同,有可能对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产生深刻影响。 2016 年 7 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的挑战与机遇》报告,认为量子计算未来有望颠覆人工智能等诸多科学领域。 洋洋洒洒 15 余万字。作者翱翔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在灵光闪现之时提炼出“互联网大脑”。在互联网大脑的视野下,科技前沿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有了头绪,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未来的趋势也有了眉目,新的可能也将不断涌现。作者及其“互联网大脑”不会止步,必将伴随科技大潮继续前行。 作者在书中写道, “‘上帝’不再需要,也不能‘创新’出新的,未知的知识。因此上帝的f(C)=0,这是非常奇特的结论。” 而 “活着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 为那1%的概率努力 让未来的生命能终有一天自省终极目标 让未来的生命能进化到地平线之上” 感谢刘锋,让我先睹为快,以及受其大作的激发而写出上述文字。 是为序。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e811c1412759a312a92e55ffr=qingtianlemmaId=9969353 赵汀阳 https://mp.weixin.qq.com/s/4nStnWwlfRpX_FsDMsSfng https://mp.weixin.qq.com/s/ENIRMhsrNDi72rE44zJMkQ 鲍捷, http://36kr.com/p/5070536.html 孙周兴 |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命哲学 https://mp.weixin.qq.com/s/QdAnGRZMcfdPUuptgCELGQ
个人分类: 科技|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可能没有防御战
热度 1 outcrop 2019-6-24 11:17
最近随着Facebook计划推出Libra区块链加密货币的消息,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相关的解读文章比较多,我就尝试用大白话稍微做一个介绍。 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有三个核心的概念: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指的是不可篡改(篡改代价极大)分布式账本,全世界每一个全节点,都(尽量)实时同步着同样的账目,比如全球比特币节点的账目,一定是一致的。加密指的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公钥可以用来作为钱包地址,私钥可以用来签名交易,加密消息等;比如Aeternity项目采用了ED25519椭圆曲线算法来实现公钥私钥。数字货币则比较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 作为数字资产,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首先要安全,需要有共识算法来作保障。所谓共识算法,就是在数学算法上来解决一个问题:人们凭什么相信你这个数字货币是可靠的?目前流行的共识算法有POW(工作量证明)、POS(股权证明)、DPOS(授权股权证明)、BFT(拜占庭算法)等。比如比特币采用的共识算法是POW(工作量证明)。 根据价格的稳定性,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两种:稳定币和非稳定币。稳定币如TUSD、USDT等通过公司铆定的法币美元代币。非稳定币如比特币,随着供需的变化,价格变化极大。 前面是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基础知识,回到最近的主角Libra。技术实现上,Libra采用BFT共识算法。从发布的测试网络来看,功能还很简单,支持命令行工具,还没有api、sdk等外围支持,应该是以技术展示为目的。 上周(6月18号)Facebook发布的这款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的白皮书,目标宏大,尝试锚定一篮子货币。这个起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元锚定黄金,然后抛弃黄金单飞的往事。由于互联网的无地域限制,Libra一旦在部分经济强势地区(如美国)流行,积累到一定的社会能量后,只要不断网,Libra可能率先直接取代部分小国家的法币,接管其铸币权。成长后的Libra对其他国家法币的冲击力,可以远甚于美元。 相对于微信、支付宝等中国强势的互联网支付产品,Libra借助区块链技术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账目的透明性:账目在每一个节点都有;这一点对很多用户来说,意味着透明、安全、可靠。 Libra的最初阻力,可能源于欧美等国家自身;不过从预留71个席位来看,这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示好,虚位以待他们的加入。一旦稳定的联盟形成,那么在下一代互联网下,区块链+5G,可能爆发出极大的金融能量。只要不断网,很难拒绝。 中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站在世界前沿,但对周边以及全世界的渗透力,仍然有限;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技术上目前已经比较成熟,阿里腾讯等公司有天然的技术和应用优势。但如何走出去,可能还需要加紧出台相关策略。 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如互联网一样,没有地域限制;对中国来说,短期的防守可能没问题,但CNY想要想走向全世界,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还需要积极努力进取。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4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区块链能让学术传播改头换面吗?
热度 1 editage 2019-6-14 12:20
区块链这一概念十多年前被首次提出,近几年才 逐渐 得到应用。别看它刚起步不久,凭借比特币(数字加密货币支付系统)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短时间内已经风靡全球。数据的去中心化和自我监管是区块链的两大主要特质,使其能在多个行业中发挥作用。科研界的一些利益相关者认为,区块链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研和学术传播中现有的问题。 去年底,科技公司 Digital Science 发布了一份名为 《科研中的区块链应用:关于新型学术传播的观点》 的报告,探讨了如何用区块链解决出版业和学术传播面临的挑战。本文在简单概述该报告的基础上,强调了其中最精彩的几个论点,最终把话题引到区块链是否能被学术传播接纳上。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区块链及其主要功能进行简要介绍。 零基础入门篇:什么是区块链,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区块链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但在 2008 年发布的一份白皮书 中,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概念才正式成型。该文署名为 Satoshi Nakamoto ,其真实身份尚未证实,可能是某位或多位研究人员。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看作一个由无数区块组成的数字分类账。每个区块记录着一笔交易,并在加密后链接到前一个区块,从而形成一个链条。 谈起 对区块链的理解 , Blockgeeks 公司 CEO 、企业家、营销专家、区块链推广者 Ameer Rosic 说:“把它想成计算机网络中被复制了数千次的一张表格,定期更新该表格是整个网络存在的意义。当你有了这样的画面,那你对区块链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区块链独有的特质已经让它被捧成下一个 人工智能。 这些特质分别有: 数字化: 区块链中的所有信息都实现了数字化,可以省去手动记录的麻烦。 权力下放 / 去中心化: 区块链分类账既不属于某一个人所有者,也不存储在单一系统中。系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手握一份分类帐副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 全票审计: 区块链承载的信息是有门槛的。简单来讲,当有新的区块想要加入时,只有在其他参与者通过对其数据的验证后,该数据块才能成为链条的一部分。 加密: 区块链上的每个数据块都带有加密保护和时间戳。这就意味着,数据块的建立是不可逆的。只能添加新的区块,不能编辑或删除旧的,也让整个链条更加稳固安全。 对区块链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它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了。如果你对区块链产生了兴趣,可以参考文末链接进行更多深入阅读。 区块链如何解决研究和学术传播中的问题 合作和沟通是搞研究的两大特点。从研究本身到后续发表,都需要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然而,共同作者间要经历的数百甚至数千次沟通,再加上地域阻隔带来的障碍,不可避免地让合作变得更具挑战性。此外,确立研究结果的优先级、不可重复性、注册研究方案等其他科研常见问题也有待解决。而在发表和传播研究结果上,不断涌现的同行评审和掠夺性出版商相关的问题同样让人难以忽视。 区块链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上文的 Digital Science 报告中阐述了如何用区块链技术重新诠释、完善研究和学术传播 。以下关键问题都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 可重复性: 当人们说科学已死时,常会用研究的 不可重复性 加以佐证。导致研究不可重复的原因有很多,报告中提到这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多面问题,没有任何一方能对其单独负责,也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最常见的导致研究不可重复的原因包括数据采集失误、研究方法不完整或不准确以及复杂的技术。 区块链有助于简化研究过程,让调查结果来得更直接。利用区块链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注册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数据块不可逆的特性让这些实验假设和记录一旦建立就没有修改的空间。此外,在上传和维护数据时使用时间戳给这些记录拉出一条天然的时间线。项目组成员能接收和处理来自全球的数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将以一个新区块的姿态加入整个链条,也意味着其他项目成员也能随时获取这些数据。总的来说,区块链的使用可能会降低研究的不可重复率、加快研究过程、防止篡改数据。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 向来 被视为学术出版的支柱。这一机制试图用同一研究领域审稿人的认可作为背书,增加文章可信度。然而,同行评审体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编辑常找不到匹配的审稿人、审稿人存在偏见、评审过程容易被人为操控等。因此,缺乏透明度和成本高就成了同行评审为人诟病的两点。此外,大多时候它还让发表流程变得拖沓缓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术界已经尝试了“开放式同行评审”和“发表后同行评审”这类不同的变体机制。不过这些解决方案都有着各自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能在发表前后都给审稿人提供一个匿名安全的评审环境。区块链技术对新增数据要求验证的审核特点会让同行评审的可操纵性降低,从而让整个流程更客观安全。 期刊: 期刊 持续在 论文发表的诸多媒介中挑大梁。问题是,尽管处于数字化时代,但作者要想对发过的论文作出修改还存在一定难度。此外,期刊还无法灵活地接受数据集和实验报告等多元的研究形式。越来越多的掠夺性期刊也成了一大隐患。 用区块链技术向读者推送任何论文相关的修改和变更,都能确保信息的同步更新,运营起来更加轻松、有条理。此外,上传到区块链中的数据集和实验报告也能不拘于形式得以发表。作者和期刊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透明,且所有记录都将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中,这就让掠夺性出版商很难施展。 区块链会被学术界采纳吗? “以诚实、高效、协作和创造性为宗旨,区块链具有重塑整个科学激励机制和结构的潜力。” 德国放射学家、 Blockchain for Science 创始人 Soenke Bartling 博士说。他的项目致力于收集关于区块链如何让科学更开放的各种观点。 能为科研界正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带来答案,包括增加流程透明度、简化知识传播过程,区块链技术显然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然而, Digital Science 的报告中也承认从当前模式切换到区块链并不简单。我们今天看到的科研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运转模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利益相关者身体力行去学习和适应。此外,报告中还提到,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来源又是另一个问题。 “人们正在接受区块链这种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发挥作用。”国际 科学技术医学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STM) 协会,标准与技术负责人 Eefke Smit 说。她认为,了解区块链如何运作,并承认这可能会成为彻底改变学术界的一种技术,是利益相关者要走出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 Philipp Sandner 教授 / 博士补充说:“总的来说,区块链技术肯定能用在学术传播和科学上。”他预计区块链将用于众筹,基金单位会将其作为分配基金的途径,还能用来记录追踪每笔款项的去处。 总之,区块链技术在学术出版和传播中的应用前景不错,但要落地还要克服很多困难。 Digital Science 的报告中也指出“区块链的现状和早期的互联网类似”。因此,出版商、研究人员、基金单位、期刊都应该积极探索将区块链引入学术界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紧迫性。 意得辑专家视点相关推荐阅读: 现代科研最令人忧心的问题是什么? 科研发表落入不端深渊? 学术沟通的数字化变革:我们期待更多改变 科研发表的未来 给青年研究人员的建议 欲了解更多区块链信息,可参考下列文章: What is Blockchain Techn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What is Blockchain Technology? - CoinDesk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chain - Deloitte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2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
热度 4 lvnaiji 2019-5-30 09:40
吕乃基 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相当于存在两个上帝,其结果有可能非常惨烈,战争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联合的可能性,其中的道理类似于两种一神教难以相容。 (赵汀阳, https://mp.weixin.qq.com/s/4nStnWwlfRpX_FsDMsSfng ) 初读这一段文字,有石破天惊之感。 在某种意义上,赵汀阳提出这一假想的缘由,较之假想本身更值得玩味。 一句常听说的话是,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库兹韦尔预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奇点人”将会到来。 类似地是否也可以说,奇点人无国界,但是先成为奇点人的人有国籍。特朗普在2017年底放弃“网络中立”,俄罗斯正在打造“第二互联网” 。为此,已经有人提出“互联网宪章”。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防火墙。 自互联网问世之日起,现实世界就开始了向虚拟世界的移民。虚拟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世界,是“喧嚣的小镇在湖面上平静的倒影”,去除了偶然、情感、曲折、倒退,留下了必然、理性。一开始移的只是知识,地图、百科全书,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开始移过程、关系(智能合约)和价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随着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移民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虚拟世界在“总和”中的权重日益增加,以至有必要考虑在虚拟世界的“球籍”。如果不能在虚拟世界立足和拥有一席之地,在现实世界的影响也将萎缩。 十几年前,刘锋首次提出“互联网大脑”这一概念。笔者曾多次与刘锋讨论互联网大脑与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关系。现在看来,还要考虑是否可能出现两个互联网大脑。 在中美技术战中,美国正在不择手段把华为驱逐出西方的5G阵营,华为的5G或许可以在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布局。分裂,不仅是5G,而且是整个科技领域。 赵汀阳的可怖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个人分类: 科技|2919 次阅读|8 个评论
区块链4.0(下)
热度 4 lvnaiji 2019-2-2 19:32
吕乃基 四、区块链+人工智能 溯源链创始人王鹏飞在18年初提出,人工智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区块链代表新的生产关系 。这一说辞将现实世界的两个核心的概念范畴移植到虚拟世界和未来世界,有助于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类,理解人工智能与区块链在虚拟世界和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限制相应的想象力。类似的说法是 ,人工智能是自学习,区块链是自组织。 1.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相互赋能 用人工智能优化区块链的各个层面及其基础设施。 每个智慧合约都会生成关于交易的人工智能模型,按照输入条件设定执行出来的结果应有一个合理区间,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肯定不对。用户可通过申诉委员会申诉,人工智能模型容易对此进行分析判断。 基于人工智能的形式验证技术,可以理解为区块链的杀毒软件。在形成智能合约的过程中主动发现代码与合约的漏洞。 生成对抗网络,通过不断自我攻击,发现漏洞。合约生效前,人工智能一直在进行自我攻防测试。 吃一堑长一智。虚拟现实技术的价值之一是,虚拟吃一堑,现实长一智。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一优势可以应用到区块链 。 其一,可以作为学习机。新手做区块链,会碰到一些不能在链上的操作,可以先在虚拟区块链上做场景化、有序化的案例。 其二,可以作为实验室。很多攻击实验、安全实验需要在虚拟区块链上测试。 其三,也可以作为孵化器,。新的想法、算法、难度调整的机制,先在虚拟区块链上做,如果表现良好,再拿到真实链上去,保证区块链的项目从法律上、政策上合法合规。 反过来,区块链技术也可以推进人工智能 。 各种 人工智能 设备通过区块链实现互联、互通。统一的区块链基础协议让不同的人工智能设备在互动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提升人工智能的智能。 开源的公链用于管理人工智能,对外输出人工智能服务。 算力通过区块链离散地组合起来,更多公司参与大规模计算,厘清分配奖励,成本端会发生大的变化,对中心化的算力机构依赖性变弱,甚至会出现新的组织形态,从而改变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布局。 人工智能所需的资源是 数据 。区块链打破信息孤岛,去中心化鼓励数据共享。获得数据溯源,保障数据的可靠性,保护隐私。 2. 超能硅基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系统 有人曾以一个活生生的小镇与之在湖面上平静的倒影,比喻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有感性、理性与悟性,类似量子叠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有契约关系,更多是无需契约的彼此间的 默契 和情感关系,类似量子纠缠。移到虚拟世界的只是理性与契约(智能合约),排除“不确定”;如同量子态的坍缩。 区块链的作用不只是“信任”,而且是“确定性”。“确定性”是结果,“信任”是建立“确定性”的过程 。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 互联网的自我意识觉醒 ,有区块链生态网络大数据基础,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合约将成为互联网“灵魂”的 载体 。另一方面是 人的数字化,人因区块链而获得永生。 众多业内人士预言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作为哲学家的赵汀阳的观点颇有价值: 超能硅基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系统 。 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 不是孤立的拟人个体。一些个体形态的机器人,只是属于超能系统的各种专用“零件”,可以在各个相对独立有限的领域,例如围棋、记忆和计算等单项超过人类,但不是全能冠军,更不可能是独立思想者。 超级人工智能的最优存在形态不是与人形相似的个体,而是与网络相似的 系统 。以网络形式无处不在的系统化存在,其优势是使任何个人的反抗都不再可能,因为人类的生活将全面依赖智能网络,而且网络化存在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很难被彻底破坏。 只有一个“灵魂”或主体性的 系统化存在 才是超级人工智能的最终形式,有业内人士称之为“互联网大脑”(刘锋)。如果说,超级人工智能的最终形式,其灵魂(生产力)是人工智能,那么这种“系统化的存在”(生产关系),或许就是正在不断扩展和完善的区块链。 硅基生命的人工智能最终将超越拟人模式进入 上帝模式 ,成为像上帝那样无处不在的系统化存在。人类只有像思考上帝的概念那样去思考超级人工智能,才能理解超级人工智能的本质。 3. 如果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 赵汀阳进一步设想, 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存在两个上帝,其结果可能非常惨烈,战争的可能性将远大于联合的可能性,类似于两种一神教难以相容。 这一设想有石破天惊之感。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赵汀阳提出这一设想的缘由,较之设想本身更值得玩味。 一句常听说的话是,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库兹韦尔曾提出未来人工智能的“奇点人”。类似地是否也可以说,奇点人无国界,但是先成为奇点人的人有国籍。 特朗普在2017年底放弃“网络中立”,俄罗斯正在打造“第二互联网” 。为此,已经有人提出“互联网宪章”。 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区块链有没有国籍? 近日发生的中美贸易战震惊了世界,围绕芯片的中兴事件更是震惊了中国。由芯片而操作系统而根服务器在美国的互联网,每一个层次的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 改革开放,中国由与国际接轨一路走来,而今,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濡以沫,还是各奔前程?未来中国有可能面临中美纽带从经济到科技及教育等一定程度的脱钩。中国是否下定决心自力更生,对中国乃至世界是非常重大的战略判断 。 要虚拟世界的球籍,还是赋予虚拟世界以国籍? 目前,中国和美国在同一起跑线上,或相距不远。区块链基础技术的竞争主要在主链,全球范围内大部分主链在美国诞生,运营。中兴事件,痛定思痛,“我们不能像错过芯片、操作系统一样去错过主链这样的机会。”陈磊表示,迅雷作为做区块链基础底层研究,致力于做世界上最快主链的公司,特别希望能够看到政府的支持和国家的关怀。 金融地摊玉丰的观点(文献8)是,没有公链,中国的区块链就等于是现在的手机和电脑一样,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都用以太坊技术,那么基本等于中国的区块链不用搞了,又是第二个中兴。所以中国区块链的技术人员一定把中国的公链底层协议,公链标准,公链基础做出来,尤其是国家的法币。 陈磊和玉丰的希望或许表达了部分业内利益相关者的心声,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已提及政府方面对区块链的理解。未知公链与公链之间的界面或接口,是平稳过渡,还是“非常惨烈”。面对上述观点,元道先生的观点是,不会有中国区块链和美国区块链,正如互联网一旦产生就是全球化产物。 库兹韦尔预言,“奇点人”将于2046年降生,另有研究者认为会在数百年后,更大的可能是,由人类社会到超级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一个经历几十年到数百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种形态的存在并存,逐步演化。 按赵汀阳关于超级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是“系统化存在”的观点,实际上可以说,这一过程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已经发生,被称为“价值互联网”或互联网“下半场”的区块链,将这一过程大大往前推进了一步。“以虚驭实”,意味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超级人工智能,这并存的两种形态至今的关系发生某种质的变化。 上帝,是超级人工智能的系统化存在,还是在其之外的某个或某些监管者? 一方面,以虚驭实,区块链将以理性、规则和确定性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也将以强大的惯性,譬如人类社会的权力,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巨大争斗,抵御区块链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以及扭曲、分裂区块链;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将在数十年到数百年的时间维度,以及全球或更大的空间展开。 对超级人工智能的未来,赵汀阳多说了一点,漏说了一点。多说的是在人类社会建构所谓“天下体系”,看看现实世界,乌托邦了;而漏说的则是基因编辑。 4. 哥德尔程序炸弹与51%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为人所熟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一再提示人类,要对人工智能“留一手”。 赵汀阳给出的建议是:“ 哥德尔程序炸弹 ”。 如果人工智能试图主动修改或删除给定程序,就等于同时启动自毁程序;如果人工智能试图修改或删除自毁程序,也等于启动自毁程序。相当于为人工智能植入任何方式都无法拆除的自毁炸弹,即任何拆除方式都是启动自毁的指令,这是技术安全的保证。 这种自毁炸弹具有类似于哥德尔悖论的自毁程序,即使人工智能具有哥德尔水平的反思能力,也无法解决哥德尔自毁程序 赵汀阳承认,“哥德尔程序炸弹”只是一种哲学想象,在技术上能否实现,取决于科学家的能力。 不过,由“哥德尔程序炸弹”可以联想起区块链的一个关键数字:51%。 单个矿池的算力超过51%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比特币这么多年下来,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出现过很多次,包括BTCGuild、ghash,都曾经接近甚至超过51%的算力,然而最终没有出现51%通吃。 这是因为,一旦矿池算力接近甚至超过51%,群众就开始担心,币价会下跌,矿工们纷纷退出这个矿池,最后矿池自己主动限制算力增长。因为比特币设计的是一种共赢机制。大家都在一条船上。 算力如此,分布式账本的51%也是如此。 本文第二部分提及,把政府对区块链的监管本身做成智能合约。同样,有没有可能以区块链来实现人工智能的自我监督? 由此看来,区块链是否具有某种“反身性”? 人工智能可以在双手互搏中进化;区块链,是否也可以在反身性中自我迭代? 代结束语 未来已来。 普里戈金分岔图的分岔点既偏离、突破原有的轨迹,同时又留有“记忆”或路径锁定。在“未来”中必然“选择性”地 包含了当下人的一部分心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基因,譬如某种自爆设置,如“哥德尔程序炸弹”,以及不舍的权力。 选择,既是未来与现在的博弈,也在于被分裂的现在自身的博弈。 区块链4.0:区块链+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中的“人”是谁? http://industry.caijing.com.cn/20180122/4397443.shtml 金融地摊玉丰 https://mp.weixin.qq.com/s/dBmhia-dozzmBfz7jvC6sQ https://mp.weixin.qq.com/s/mkm36wJNavrHE4oB6HGsPQ http://m.sp.uczzd.cn/webview/news?app=hwnewty-iflowaid=6197068064097717850cid=100zzd_from=hwnewty-iflowuc_param_str=dndsfrvesvntnwpfgibicpktrecoid=14871715679584891407rd_type=recosp_gz=1activity=1dn=16086021892-204167e9 https://mp.weixin.qq.com/s/zksnfgA4i-tmh6-NHWdg6w http://www.ciotimes.com/ctqy/131505.html https://mp.weixin.qq.com/s/4nStnWwlfRpX_FsDMsSfng http://news.sina.com.cn/o/2018-06-10/doc-ihcufqif2071768.shtml 秦晖 https://mp.weixin.qq.com/s/wQBE3ZxhfUbewNi9k3RYJw
个人分类: 科技|5784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