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熵产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荐和学习黄筑平教授著: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热度 1 jitaowang 2011-3-19 11:58
推荐和学习北京大学黄筑平教授著 : “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一书 . 作者是积 16 年 (1986-2002) 给研究生上这门课程的经验 , 而写成的 . 当时的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前辈还为该书写了序 , 给予很高的评价 . 我只能是在学习和热力学相关的第三章谈一些学习感受 , 和初步意见 , 供参考 . 我还将进一步拜读学习 . 1. 该书中最让我兴奋的是以 “ 第二定律 ” 为标题下这样一句话 (p. 141, 末 1 行 ): “ 第二定律 : 能量转化和传递的热力学过程可分为 ‘ 正过程 ’ 和 ‘ 负过程 ’, 前者可以自发进行 , 而后者必须伴随 ‘ 正过程 ’ 才能实现 . ” 这就让我马上想起几乎从来没有在过去的热力学教科书找到的 1865 年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 “ 第二基础原理,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尽管 黄筑平 教授 并没有直接引用 1865 年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的原话 , 但是从含义和内容上看几乎都是一样的 . 显然这一表述的研究对象是同时包含 “ 自发过程 ” 和 “ 非自发过程 ” 的复杂 “ 补偿 ”( 又称热力学耦合 ) 体系 . 这是属于现代热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 2. 同时应该指出 : 对复杂耦合系统的现代热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是不能从只含单一自发过程的其他表述中推导得到的 . 所以 黄筑平教授一书中接下去的第一句话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 (p. 142, 1 行 ): “ 以上关于热力学过程进行方向性的定律有许多相互等价的表述 , 如 : Clauius 说法 (1850):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它影响 . Kelvin 说法 (1851):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得热量使之完全转变为有用功 , 而不产生其它影响 . Karathéodory 说法 (1909): 对任意一个热力学平衡态 , 总存在这样一些邻近状态 , 使得从该平衡态出发不能通过绝热过程达到这些邻近状态 .” 其中这第一句话中 “ 以上 ” 可能改为 “ 以下 ” 才是正确的 . 因为 “ 以上 ” 的热力学表述是对复杂系统 ( 同时包含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 ) 的表述 . 而 “ 以下 ” 三种是对热力学简单的单一过程系统 ( 只包含自发过程 ) 的表述 . 这三种单一过程进行方向性的定律的确是相互等价的表述 . 但是对复杂系统的表述和对简单系统的表述 , 这两者之间不是 “ 相互等价的表述 ”. 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恰恰就是现代热力学和经典热力学之间的差别 . 需要非常认真地对待 . 3. 该书中从 (p. 143, 末 1 行 ) 到 (p. 144, 22 行 )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讨论和 “ 相互等价的表述 ” 的证明我也是基本赞同的 . 例如 : “ 热力学第一定律要求在热力学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 , 但对热力学过程进行的方向并没有加以限制 . 关于热力学过程进行的方向问题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要讨论的内容 . 它可以有许多相互等价的表述形式 , 如上小节提到的关于热量从高温物体自发传递给低温物体的 Clausius 说法 , 关于摩擦生热的 Kelvin 说法以及 Caratheodory 说法等等 .” 对接着的关于 Kelvin 说法和 Caratheodory 说法等价的证明 , 非常简洁 , 我也是完全赞同的 . 4. 该书中 §3.7 对绝对温度和状态函数 - 熵和自由能等的引入作了详细的描述 . 在 §3.8 中引入了熵增的定义和熵增原理 . 5. 该书中 “§3.9 非平衡态热力学 ” 中引入了 “ 假设 2: 对于任意热力学过程 , 局域熵产生 Qa ( 时间变化 ) 率总是非负 ” 的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 Qa 时间变化率 ≥ 0. (3.130)”. 这也是很重要的 . 但是这一节是以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引入这些内容的 . 而另一个假设是 “ 假设 1: 一个非平衡热力学状态可通过内变量的适当引入而与一个虚设的处于约束状态的热力学平衡态 (constrained equilibriun state) 相对应 . 如果 “ 假设 1” 就是热力学中的 “ 局域平衡近似 ”, 那就很好理解 , 也是必须的 . 但是 “ 假设 2” 的表述和热力学中的熵产生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 , 在热力学中是根据经验得到的基本定律的一部分或可以直接推出来的 , 为什么在连续介质力学中却要以假设的形式引入 ? 在整个黄筑平教授著 : “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 中 , 更突出地用张量运算作为数学的基本工具 , 表述更简洁 . 肯定是一本好书 , 特此推荐 . 但是对数学基础差的我来说 , 就更需要好好学习和思考 . 即便如此以上内容还可能有我个人理解的错误 . 仅供参考和讨论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678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彭少方和张昭的熵产生计算实例
jitaowang 2010-11-10 15:29
引自:彭少方 张昭编,线性和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进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6 , p. 2-4. 这是一个计算热传导过程的实例。结果和我前面介绍的计算方法相同。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熵产生也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续)
jitaowang 2010-10-30 09:10
谢谢张学文老师在我的前面博文 “ 同位素分离中的现代热力学 ” 和 “ 熵产生也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 ” 提出的评论中所包含的重要基本问题。因为对等温等压可逆过程的图作了省略,回复还不够清楚,为此继续在博文中通过作图等作进一步回复和扩展。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hangxw 删除 回复 王教授,您好! 您的此文中,到公式 2 的计算,我明白也承认了。 可由于这个过程中对环境没有影响。所以环境也不应当有因为里面的气体膨胀而引起的状态变化,于是环境不会因为该膨胀过程而有状态变化。所以我自然理解环境没有熵的变化,所以后面您的分析我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 这就是我简单想法。 您说 “ 可逆等温膨胀时的环境熵变是 -19.14 J×K-1” 这句话我就不理解其来源。 张学文 博主回复:如果我把等温等压可逆膨胀过程的虚线孤立体系图也画出来。这时环境就有熵变,因为环境提供的热量 dQ 除以温度 T 再积分就得到 -19.14 JK-1 (环境是放热所以是负值)。而等温等压可逆膨胀的熵产生还是体系的熵变 19.14 JK-1 和环境的熵变 -19.14 JK-1 相加。结果等于零。这完全符合虚线表示的孤立体系熵增原理,内部只有可逆过程熵增等于零。 王季陶 为了了解熵产生的真正含义,我再补充可逆等温膨胀时的图: 1 mol 理想气体作等温膨胀到 10 倍于原来的体积。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可逆途径来实现,见图 3 。可逆等温膨胀时体系 的熵变是 Δ S rsyst = Q R / T 的积分 = 19.14 J × K - 1 。 可逆等温膨胀时的环境熵变是 - 19.14 J × K - 1 ,因为对环境而言,是提供热量取负号, Δ S surr = - Q R / T 的积分 = - 19.14 J × K - 1 。这样从图 4 中孤立体系 来看,可逆等温膨胀时孤立体系的熵变是 Δ S iso = ( Δ S syst + Δ S surr ) = 0 。 这完全符合孤立体系的熵增原理,即孤立体系内只有可逆过程时熵增为零。但是请注意:在这样短短的讨论中,又已经引入了两个 “ 体系 ” 的概念。 (1) 把气体膨胀的部分 称为封闭体系。 (2) 把气体膨胀的部分和环境 称为孤立体系。引入 “ 熵产生 ” 的概念后就没有这样的容易混淆问题。 根据前面的熵产生定义式 d S = d i S + d e S ,也可以写成 Δ S sys = Δ i S + Δ e S 。于是体系的熵流 Δ e S = Δ S syst - Δ i S 或 Δ S surr = - Δ e S 。因此,可逆等温膨胀时体系的 熵变 Δ S syst = 19.14 J × K - 1 ,环境的 熵变 Δ S surr = - 19.14 J K -1 . 于是可逆等温膨胀的熵产生 D i S = ( D S syst + D S surr ) = 0 ( 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19.14 J K -1 . 请注意在前一博文 “ 熵产生也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 ” 的讨论 不可逆真空膨胀的 图 1 和图 2 图中涉及了两个孤立体系,即实线包围部分的孤立体系和虚线包围部分的孤立体系。这次讨论了 可逆等温膨胀 的 图 3 和图 4 图中涉及了一个封闭体系和一个孤立体系。下面再讨论 可逆气体分割开放体系 的 图 5 和图 6 ,这样就 涉及了一个开放体系和一个孤立体系。熵产生计算的方法和原则完全相同,因此熵产生原理是普适的。 根据前面的熵产生定义式 d S = d i S + d e S ,也可以写成 Δ S sys = Δ i S + Δ e S 。于是体系的熵流 Δ e S = Δ S syst - Δ i S 或 Δ S surr = - Δ e S 。假定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的熵值为 S 0 ,则分割前后体系失去了 0.5 S 0 的物质,体系的 熵变 Δ S syst = - 0.5 S 0 ;环境得到了 0.5 S 0 的物质,环境的 熵变 Δ S surr = 0.5 S 0 。 于是可逆气体分割的熵产生 D i S = ( D S syst + D S surr ) = 0 ( 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 - 0.5 S 0 . 注意:这是负的熵流,但是和生命毫无关系,熵流的正负不是热力学的判据! 结论完全相同:熵产生就是 孤立体系的熵增,当然也一定就是孤立体系的态函数的变化值。千万不要把这个大范围的 “ 孤立体系 ” 和我们讨论的普适 ( 孤立、封闭或开放 ) 的具体 “ 体系 ” 混淆起来!当然也不能把 “ 熵增原理 ” 和普适的 “ 熵产生原理 ” 混淆起来! 对更复杂的体系如何计算熵产生 有的老师可能会担心:计算这样简单体系的熵产生就如此复杂,那么计算复杂体系的熵产生一定很困难。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以上的讨论是为了弄清楚标题所说的“熵产生也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如果要直接计算以上三个例子非常方便。例如,气体可逆分割开放体系和可逆等温膨胀封闭体系中都只有可逆过程,根本不用计算就知道它们的熵产生都低于零, Δ i S = 0 。而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时的熵产生的计算也非常方便。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必须通过对应的可逆等温膨胀熵变来计算,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时环境没有熵变。于是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时的熵产生 Δ i S =(Δ S syst + Δ S surr )= 19.14 J×K -1 。 此外熵产生是和不可逆过程直接联系的,因此如果一个体系中有多个不可逆过程就可以分别计算,然后相加就得到体系的熵产生。 如果体系中多个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有的是正,有的是负,也只要直接相加就可以了。这就叫做克劳修斯的“补偿”或叫做“热力学耦合”, 或 。 于是你就进入到现代热力学了!多么方便! 1990 年以来,激活低压金刚石的一系列计算就是这样完成的,先后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几本中英文专著,全世界的低压金刚石实验数据都“免费”提供给我们计算和发表论文,所以,当时我的硕士生和每人都发表好几篇论文(包括 sci 论文),有一二届博士生达到 10 篇论文发表,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和独创。国际上至今没有发现有第二个激活低压金刚石的热力学理论模型可以成功解释,更不用说定量计算了。这就是客观事实的检验。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6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熵产生也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
jitaowang 2010-10-29 09:15
在我的前一博文“ 同位素分离中的现代热力学 ”的评论中,张学文老师进一步提出一个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基本问题:按我的理解就是“ 熵产生是不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 ? ”。本文作肯定的回复。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拍砖和讨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hangxw 删除 回复 王教授好! 感谢您对过去的问题的热情说明。 可我认为我的疑问依然没有解决。 熵是状态的函数,状态没有变化,熵的值就没有变化。状态是计算熵的基础。这个论点是热力学的基本认识,我想,您也是承认的,对吗? 所以我就简单地抱着这个理,即状态没有变化,它的熵自身就没有变化!所以 dsi=0. 而且用量热学( + 计算)的办法,我们也得不出熵变化了。 关于普里高津的热力学提出的熵流概念,我大概相信过一年,后来就一直持怀疑态度。现在的解释是让我们接受普氏公式,而以牺牲熵的态函数的基本认识为代价的。这我认为是不能这样做。 按照这个理解思路,似乎外来的熵流决定了内部的熵产生,而这个熵产生根本不能用实验测量(内部的熵依然的可以计算的,而且温度不变,物质没有丢失,熵值不变。不变就是变化量 =0 ,而不是大于 0 。 博主回复:我完全同意: “ 熵是状态的函数,状态没有变化,熵的值就没有变化。 ” 但是 “ 状态没有变化,它的熵自身就没有变化!所以 dsi=0.” (我不了解什么是 dsi=0 )这句话可能不对,因为 “ 熵自身就没有变化 ” 不等于 “diS=0” ,因此是错的。 “ 熵流概念 ” 不是普里高津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普里高津同意和使用 “ 熵产生和熵流 ” 是正确的。 在热力学中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极其重要。相对而言,状态函数的绝对值除非为了物质的特性列于热力学数据手册中和计算以外,通常不会去使用。与此相反,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往往是热力学的判据。例如,孤立体系的熵增 (Δ S ) iso ,等温等压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Δ G ) T,p 等。长期使人困惑的是这些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的适用面都很狭窄。 (Δ S ) iso 仅仅适用于 孤立体系, (Δ G ) T,p 仅仅适用于 等温等压体系。普适的熵产生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从 康狄普特 (Dilip Kondepudi) 和普里高京合著的 “ 现代热力学 ” 一书中可以知道: 在 20 世纪初期 杜亥姆 (Pierre Duhem, 1861-1916), 纳坦舜 (L. Natanson) 和乔曼 (G. Jaumann) 等人引入了熵产生 (entropy production) 和熵流 (entropy flow) 的概念 , 把体系的熵增 d S 分成熵产生 d i S 和熵流 d e S 两部分 , 即 : d S = d i S + d e S . 其中熵产生就是由于体系内部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部分 , 而熵流就是由于体系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增部分 . 于是得到比熵增原理更普遍适用的熵产生原理 , 它可以适用于任何孤立 , 封闭和开放的宏观体系 . 熵产生原理的文字表述就是 :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永远大于或等于零 . 参见我的博文 正熵产生原理 , 即 熵增原理的普适化 . 普适的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 d i S = 0 . ( 1 ) 普利高京在 1978 年荣获诺贝尔奖以后,正值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曾经应邀到我国访问,这时他大力宣传介绍熵产生原理,对国内有较大影响。他对推广熵产生原理是有贡献的。但是不要把它误称为“普利高京熵”。 为了了解熵产生的真正含义,我们先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1 mol 理想气体作等温膨胀到 10 倍于原来的体积。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可逆途径或通过一个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来实现,见图 1 。它们的熵变必须是相同的,因为两者的初态和终态都相同。可逆等温膨胀和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时体系 的熵变都是 图 1 气体向真空膨胀的不可逆过程 可逆等温膨胀时的环境熵变是 - 19.14 J × K - 1 ,但是从图 2 中孤立体系 来看,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时的环境熵变是零。因此,可逆等温膨胀时孤立体系的熵变是Δ S iso = ( Δ S syst + Δ S surr ) = 0 ,而不可逆的向真空作膨胀时的孤立体系熵变是 Δ S iso = ( Δ S syst + Δ S surr ) = 19.14 J × K - 1 。 图 2 孤立体系 中的气体向真空膨胀的不可逆过程 这样的情况都符合孤立体系的熵增原理。但是请注意:在这样短短的讨论中,已经引入了两个“体系”的概念。 (1) 把气体膨胀的部分 称为体系。 (2) 把气体膨胀的部分和环境 称为孤立体系。引入“熵产生”的概念后就没有这样的容易混淆问题。 正如 李铭老师所 归纳 的“ 计算熵变三部曲 ” : (1) 根据实际的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 (2) 在初态和末态之间假设一个可逆过程; (3) 沿着假设的可逆过程对 d Q / T 做积分。 而 熵产生计算的方法 实际上就是在 “ 计算熵变三部曲 ” 的基础上,最后增加环境熵变的计算。 (1) 根据实际的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 (2) 在初态和末态之间假设一个可逆过程; (3) 沿着假设的可逆过程对 d Q / T 做积分; (4) 环境熵变的计算。最后把前三步得到体系的熵变 Δ S syst 和后一步得到环境的熵变 Δ S surr 相加就是体系的熵产生 Δ i S ( 即另一 孤立体系的熵增 ) 。如果实际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 体系的熵产生一定等于零。如果实际的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 体系的熵产生一定大于零。前面的熵产生定义式 d S = d i S + d e S ,也可以写成 Δ S sys = Δ i S + Δ e S 。于 是体系的熵流 Δ e S = Δ S syst - Δ i S 或 Δ S surr = - Δ e S 。 同样的例子: 1 mol 理想气体作等温膨胀到 10 倍于原来的体积 . (a) 可逆等温膨胀 . 从前面已知 : 体系的 熵变 Δ S syst = 19.14 J × K - 1 ,环境的 熵变 Δ S surr = - 19.14 J K -1 . 于是可逆等温膨胀的熵产生 D i S = ( D S syst + D S surr ) = 0 ( 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19.14 J K -1 . (b) 向真空膨胀 . 从前面已知 : 体系的熵变 Δ S syst = 19.14 J K -1 , 而环境的初态和末态未变 Δ S surr = 0. 于是不可逆真空膨胀的熵产生 D i S = ( D S syst + D S surr )= 19.14 J K -1 ( 不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 0. 模仿李铭老师的话说: “只要你遵守我这个四部曲,你就对熵产生有了准确的把握。” 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熵产生就是 孤立体系的熵增。普适的熵产生原理就是从熵增原理的扩展。“熵产生”概念和普适的熵产生原理也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结论:熵产生就是 孤立体系的熵增,当然也一定就是孤立体系的态函数的变化值。千万不要把这个大范围的“孤立体系”和我们讨论的普适 ( 孤立、封闭或开放 ) 的具体“体系”混淆起来!当然也不能把“熵增原理”和普适的“熵产生原理”混淆起来!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9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反对卡诺定理不会有前景
jitaowang 2010-9-29 13:05
我的博文 现代热力学 1:扩展卡诺定理 后面的评论继续得到增长。最近从 2010-7-19 至 2010-9-13 kkoo111111 接连发表 9 篇评论。主要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他 从逻辑表达形式上证明卡诺定理错误以及他认为:卡诺定理和热 2 定律逻辑上不成立等。 对 kkoo111111 评论, 博主回复:至今我不认为反对卡诺定理会有什么前景。 kkoo111111 的评论中又说:他的 新型热机改变内部热容后发现新的热动力原理 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 25 期上。据知目前科技创新的导报只出版到 21 期,因此这篇认为卡诺定理和热 2 定律逻辑上不成立的文章,迄今还没有正式公开发表。但是他在其他网站上 已经张贴了不少缺少图形的文字描述。从中也可以知道端倪,除了他的逻辑表达形式错误连篇,不会有什么价值。 此前我也发表过 物理学界的伪科学富集区热力学 的博文, 是不是当前的热力学教学也应该反思一下其中的原因所在。我相信如果在热力学教学中及时添加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熵产生原理和 1865 年克劳修斯对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等内容,一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不会再有我说的 公鸡抱着一只未受精的鸡蛋在授精 等的笑话。 真不知有哪一位讲热力学课程的教师敢于在实践中迈出这勇敢的一步!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再坚持:“你(指王季陶)的熵产生原理”就好
jitaowang 2010-5-31 10:28
不再坚持 : 你(指王季陶)的熵产生原理就好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李铭老师尊重科学和事实
jitaowang 2010-5-29 15:51
在我发表了 2010-5-15 认清热力学现代化发展的大局 ,及 2010-5-18 百年的熵产生原理确立是定局 有关熵产生原理的博文,李铭老师马上发表了一篇 王季陶老师我再问你,谁在反对你的熵产生原理啊? 其中就 涉嫌捏造事实及篡改历史。 例如 标题中 所谓你(指王季陶)的熵产生原理 就是我早已声明否定过的不符合事实和历史的。因为熵产生原理是前人在 20 世纪初提出来的。此外又例如内容中我早已向李铭老师明确指出熵产生原理,是得了诺奖的耗散结构的基本内容的说法是错的,也是不符合事实和历史的。衷心希望李铭老师尊重科学和事实。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犯熵增原理PK熵产生原理的基本错误
jitaowang 2010-5-26 09:47
不要犯 熵增原理 PK 熵产生原理 的基本错误 熵增加原理适用于孤立(或绝热)体系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这是任何一个学过热力学基础知识的学者都应该知道的常识。方舟子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博文:“ 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 ”批评了那些滥用 熵增加原理于一般开放体系的情况。甚至愤怒地说: 神创论者在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说法时,完全无视了其前提:孤立系统。 李铭老师也加以转载并加了一句评论说:“ 这是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足以让物理人惭愧。 ” 由于现实的热力学教学基本上停留在 19 世纪教学内容的水平,往往至今也没有介绍 熵产生原理,结果 在物理老师中也同样会犯类似的基本错误或者把 熵增原理和熵产生原理 两者混淆或对立起来。 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p. 172 在 得到熵产生原理(即“ d i S (熵产生)却永远不会有负值。”)数学表达式: d i S ≥ 0 ( 2.124 ) 以后明确地说明: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最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是 熵产生原理 而不是熵增加原理。 原文(黑字为注释)如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最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是式( 2.124 ) 而不是式( 2.125 ) 。 北京大学韩德刚等编著的“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p. 264 ”也明确指出, 熵增加原理是熵产生原理的特例。 原文如下: 熵产生原理不仅把熵增加原理作为特例包括在内,更重要的它已经成为广义热力学派(以 Glansdorff 和 Prigogine 为代表)创建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出发点。 欧阳百容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科学出版社, 2007 , p. 104 ”和 汪志诚的 “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p. 179 ”对熵产生原理都有介绍或指出, 熵产生原理对任何系统均成立。 欧阳百容一书的原文如下: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任何系统,下式 d i S ≥ 0 (4.1.8) 均成立。 “熵增原理”和“熵产生原理”是“特例”和“普适规律”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个别”和“一般规律”之间的关系。或者更形象地说,“熵产生原理”就是“扩展熵增原理”。 把“ 熵增原理”滥用于开放体系肯定是错误的。同样把“熵增”和“熵产生”基本概念混淆起来或者把“熵增原理”和“熵产生原理” 两者混淆或对立起来,都是属于这类基本的错误。 再次呼吁承担热力学教学的老师应该及早向同学介绍熵产生原理,哪怕用最少是时间介绍也为培养新一代的热力学家作出贡献。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7516 次阅读|6 个评论
百年的熵产生原理确立是定局
jitaowang 2010-5-18 07:40
最近再查阅了学校中开架书库的相关热力学书籍。不论在化学类的物理化学教科书还是在物理类的热力学教科书中,引入并介绍 熵产生原理(就是我前面所称的正熵产生原理)的趋势非常明确。 例如北京大学韩德刚等编著的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 7 章非平衡态热力学, 7.2 熵产生与熵流:熵产生原理及平衡方程一节中,不仅介绍了熵产生、熵流和熵产生原理,而且特别指出( p. 264 ): 熵产生原理不仅把熵增加原理作为特例包括在内,更重要的它已经成为广义热力学派(以 Glansdorff 和 Prigogine 为代表)创建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出发点。 应该说:熵产生原理也是创建现代熵理论和现代热力学的重点。此外该书也还在( p. 270 )介绍了 7.2 化学反应的耦合条件。同时也应该指出该书在( p. 156 ) 5 .6.2 化学反应的耦合一节中未能消除 D G 和 D G 0 的 混淆。 再例如胡英主编的物理化学,第五版, 2007 第 6 章 II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6.6 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率( p. 220 )指出: 可见熵产生就是当 T = T 环 时的不可逆程度。熵产生总是正的,即 d i S 0 。 其实只要在物理化学类教科书中提及非平衡(态)热力学或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简介内容的教科书中几乎都不会遗漏介绍熵产生原理的。 在物理类的热力学教科书中情况也基本相同。例如,欧阳百容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科学出版社, 2007 第 4 章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指出( p. 104 ): 在 d t 时间内,系统的熵的变化 d S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因系统内的不可逆性引起的熵产生 d i S ,另 一部分是由于系统同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而出现的熵流 d e S ,即 d i S = d e S + d i S 0 (4.1.7)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任何系统,下式 d i S 0 (4.1.8) 均成立。 另一本使用面较广的汪志诚的 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一书的第五章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中也介绍列出了熵产生原理( p. 179 )。 遗憾的是一部分参加热力学讨论的网上老师可能在本科阶段都没有学过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自学,对这部分已经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内容并不知晓。更不用说对其他现代热力学的进一步发展的理解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在本科生中迅速推广熵产生原理和热力学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8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认清热力学现代化发展的大局
jitaowang 2010-5-15 09:49
前辈王竹溪的热力学和傅献彩等的物理化学( 1990 ,第四版)是我经常学习的两本经典热力学教科书。并且常常引用其中一些正确的基础观点和论点。当然这并不表示这两本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科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王竹溪的热力学出版时间较早。这里就介绍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1990 )和第五版( 2005 )中的一些发展的内容。 例如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p. 171 2.15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的熵产生和熵流小节中对正熵产生原理(该书没有采用这一名称,而是直接说 d i S (熵产生)却永远不会有负值。)作了介绍: 我们把熵的变化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体系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即由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引起的),这一部分熵变称为熵流( entropy flux ) , 用 d e S 表示 ; 一部分是由体系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即由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引起的),另一部分由体系内部的不可逆过程产生的 , 这部分熵变如前所述称为熵产生( entropy production ) , 用 d i S 表示。于是有: d S = d i S + d e S ( 2.123 ) 显然, d e S 一般说来没有确定的符号,而 d i S 却永远不会有负值。 接着还说明: 如果在体系中的同一区域内同时发生着两种不可逆过程,例如两类化学反应过程,若用 d i S (1) 代表第一过程引起的熵产生项,用 d i S (2) 代表第二种过程引起的熵产生项,而 d i S (1) 0 , d i S (2) 0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0 这样一种情况是可能的,这便是不可逆过程之间的耦合。 这样的介绍实际上就是引入了现代熵概念的重要基础 -- 熵产生概念、正熵产生原理和热力学耦合的基本概念。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在 2005 年出版的该书第五版 p. 171 有着同样的介绍。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这样的内容在国内外的其他热力学本科生教材中可能还是不多见的。 又例如,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p. 15 中说: 例如上世纪末进行了从石墨制造金刚石的尝试,所有的实验都以失败而告终。以后通过热力学的计算知道,只有当压力超过大气压力 15000 倍时,石墨才有可能转变成金刚石。现在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个转变过程。 这句话是有弊端的,因为这仅仅是经典热力学或平衡热力学的结论。在 1970 年前后在前苏联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在非平衡条件下从石墨到金刚石的低压转变。因此 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五版( 2005 年) p. 65 中在上述同样一段话后面添加了一句: 又例如,近年来人们改变反应条件在低压高温下,通过等离子体的耦合反应,研究金刚石的气相合成已取得进展。 这一教材中所指的 耦合反应 就是指 1990 年我们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的 金刚石低压气相生长的热力学耦合模型(见王季陶等的专著,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对我们的热力学耦合理论, 2001 年郭国钦等 (Gogotsi et al.) 在 Nature , 2001, 411: 283 上发表的文章说: 通过反应 (1) 和 (2) 方式来阐明 ( 低压 ) 金刚石生成的热力学耦合模型已经被很好地发展出来了 . : 国内 2001 年戴达煌和周克崧等编著的低压金刚石专著中第二章金刚石膜沉积的非平衡热力学与形成机理中几乎用了整章大部分篇幅对热力学耦合模型也作了详细介绍。 从 1986 年低压金刚石在日、美重复成功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效应以来,所有基于经典热力学的理论模型都没有取得成功。而我们的 热力学耦合模型则是基于现代热力学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的,能够实现定量化计算并且和大量可靠实验数据相符的理论。 因此可以说, 低压金刚石新工艺就是检验现代热力学的试金石。 衷心希望热力学本科生的教材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科学发展步伐。同时也要指出,在傅献彩等编著的该书第四版和第五版上册后面有关热力学耦合的具体内容反应的耦合一节中还是有差错的,其中把 D G 和 D G 0 混淆了。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铭老师,“确实应该看些书了”
jitaowang 2010-5-11 09:54
李铭老师,确实应该看些书了 这个标题的文字我对李铭老师讲过不止一次。先引一段新的曹博士评论和我的回复: 反对物理和反对现代物理 ,您在说谁呀?人家与你争论,怎么就是反物理了?哈哈,你在二十四年前是不是革委会主任、扣帽子成了习惯?哈哈 博主回复:我完全赞同你的说法, 二十四年前是不是革委会主任 ,如果此人年龄够格的话。原话和我的回复如下【王老师,物理学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是那么容易反对的。希望你还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物理学。你要反对不是不可以,我希望你找到真正的突破口。我自己其实也整天在做梦,找到这样的突破口。博主回复:我没有反对物理学,也没有反对热力学。热力学现代化的突破口就在复杂体系的热力学。 ATP 生物合成,低压金刚石生长等都超出了经典热力学的研究范畴。傅献彩第四版 p15 说: 经典热力学只考虑平衡问题 。我同意,而你同意吗?而 ATP 生物合成,低压金刚石生长等都不是平衡问题,因此就可能成为突破口。】引用你说的 扣帽子成了习惯?哈哈 你看是谁 ! 其实还有: 王老师,你开始走斜路了。 你对科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完全背离了科学的道路。 博主回复:对最后一句(段)话应该适用于你,知错不改,暂时保留,以后再回复。 对这类无端上纲上线的语言,曹博士作出强烈的反应,我完全理解,我也丝毫没有指曹博士的意思。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应该结束我李铭老师的这次讨论了。所以我一再建议确实应该看些书了。李铭老师要求我再厚道,见 王季陶老师真的有点不厚道 ,这次已经不可能的了。其实我自认还是够厚道地指明他的一些明显错误如下: 你认为 现代物理学不再认为卡诺定理是实验的总结 的说法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就是你一再发生错误的根源。例如,你的博文 如何理解生物体的负熵流 是错误的。你认为 正熵产生原理我很清楚,那是普利高进耗散结构的基本思想。 也是错误的。还有你认为 事实不能证明定理! 也是错误的。 至今连普利高京著作中都说正熵产生原理是 20 世纪初的前人工作都没有搞清楚,一条真正的具体反对意见都提不出(很可能除了博文我的书都没有看过)。就转移话题变成反对物理学的所谓 物理学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是那么容易反对的。希望你还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物理学。 , 你对科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完全背离了科学的道路。 也是背离事实 上纲上线 的极端错误。希望你不要一再回避你的这些错误事实,端正态度,才是至关重要。 至于李铭老师采纳不采纳,接受不接受,我都不强求,更不要说王老师提供的这些教材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类错话了(注当时我仅仅引用了王竹溪和傅献彩的教材)。 当前科学网的学术风气确实要提高一下, 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在认真看好别人论文或专著以前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的。 再引一段新的曹博士评论和我的回复: 可利用能量( exergy )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普适条件是 非耗散 的能量转换 , 而不是 可逆 的能量转换 . 这就是扩展卡诺定理 .-- 这可是你说的,您怎能要别人举证呢? 博主回复:请你不要转换话题。我对扩展卡诺定理为基础的现代热力学的举证专门写了一本书。难道我还要求别人去抄袭?我要求反对 扩展卡诺定理 或虚假 质疑 或虚假 提问 的人摆出自己的事实依据。对吗?你说的 多位教授 不就是一两位或两三位吗?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在认真看好别人论文或专著以前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的。对曹博士所说的 难道有多位教授请你解释一个名词你都不肯吗?分明是因为你无法解释 这类 提问 不会回应,更没有必要来 反讽别人不懂? 。曹博士已经说白了, 钓鱼 的目的就是证明 你无法解释 ,不需要举证,多轻松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013 次阅读|4 个评论
评“百年大战”:“曹云全错 普利高京全对”
jitaowang 2010-4-12 07:53
科学发展 评百年大战 本博文评论由经典熵理论到现代熵产生理论的百年科学发展进程。这场大战和具体人员关系不大,统称曹云再加上以往著名的反科学人士形成玩派。普利高京是名人,不敢隐瞒,他是现代派的代表。他在 1977 年荣获诺奖后,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应邀访问中国期间,大力宣传现代熵产生理论,因此有人把现代熵产生理论改称普利高京熵。普利高京本人对此则如实说引用了 20 世纪前后杜亥姆等现代派先行者的工作。当然卡诺和克劳修斯是经典派的代表人物。 玩派的基本特征:混淆经典熵概念和现代熵产生概念,并混淆经典熵增原理和现代熵产生原理的适用范围,然后用经典熵理论来否定现代熵产生原理。甚至直接否定整个熵理论、直接把普利高京及现代熵产生理论称为民科或诡辩、或篡改他人理论来混淆是非。 现代派的基本特征:按科学发展的理论,继承发扬了经典熵理论并把经典熵理论扩展成现代熵产生理论,主要用于复杂的多过程体系和非平衡态之间的变化。他们没有也不需要否定经典熵理论。还坚持在经典熵理论和熵增原理的适用范围内它们仍然正确,以及在其适用范围外不能用。经典熵理论和现代熵产生理论这两种理论不同的适用范围是不容混淆的。 经典派的基本特征:创建经典熵理论,包括熵增原理等。在其适用范围内完全正确,同时有历史局限性,不是普适的。经典熵理论主要用于简单体系和平衡态之间的变化。经典熵理论有个别缺点,如热死论但不影响全局;也有个别超前,如克劳修斯的补偿 可以归纳在现代熵理论中。 现代派是科学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力量,推动科学发展。玩派是科学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和障碍,阻扰科学发展。当前的矛盾主要在现代派和玩派之间。由于上述现代派的这部分工作中没有我的工作,因此可以客观评论。 结论是: 曹云全错 普利高京全对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dcao 删除 回复 你的说法与普利高京的说法是不一致的。希望你在三天时间内找出这些不同,否则,过几天我再批你。 博主回复:你的说法与普利高京的说法是不一致的,我基本同意,因为不算论文我已经写了6本现代热力学的专著。不用三天,我现在就明确回答你:如果和前辈人完全一致,岂不是我在抄袭吗?在我专著的内容中有错误,欢迎随时批我。如果是我的错误,我也就不会推到普利高京身上。请你批我个人的错误时,不要扯上普利高京。 本博文的内容讲明限于玩派和普利高京为代表的现代派前辈之间的百年大战。玩鼓派和现代派之间的战争历来存在。当然如果我的评价有错,也欢迎批,那是我的错,也请你不要扯上普利高京。当然我也不反对你直接批普利高京的错,但是请谨慎不要像这次那样乱批,成为全错。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572 次阅读|6 个评论
答曹博士:“试评”中的“熵产生”
jitaowang 2010-4-10 15:06
1. 曹博士说: 答:我的主张: 。我的举证:引自我的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博文: ========== 熵产生 概念出现的背景: 1. 众所周知,熵增原理是仅仅适用于孤立体系的。正熵产生原理则不同,它是普适于任何宏观体系的。因此作一般性的讨论时都应该采用正熵产生原理。这是热力学中的一个 最基本的要点 。 2. 随着经典热力学的发展,特别是吉布斯函数和化学势的引入对等温等压的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几乎都可以使用。相比之下熵函数的适用面就明显地太狭窄了。于是在 20 世纪初, 杜亥姆 (Duhem) ,纳坦舜 (Natanson) 和乔曼 (Jaumann) 等人引入了熵产生和熵流的概念。于是得到比熵增原理更普遍适用的正熵产生原理,它可以适用于任何孤立、封闭和开放的宏观体系。 熵产生 的概念不是普利高京首先引入的,不要把它称为 普利高京的熵 。 正熵产生原理: 体系的熵增 d S 可以 分成两部分,即 : d S = d i S + d e S 。其中熵产生( d i S ) 就是由于体系内部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部分,而 熵流( d e S ) 就是由于体系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增部分。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都是正的,即 ,这就是 正熵产生原理。 ========== 2. 曹博士说: 答:我的主张: 。我的举证:引自我的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博文: =========== 熵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科学网上有关熵的讨论也已经不少,但是似乎过于经典或有些偏颇。特别是熵增原理被滥用于非孤立体系是不正确的。 ============ 3. 曹博士说: ,而把 耗散 (的能量转换)定义为 从非平衡初态到非平衡终态而产生可利用能量相关的消耗和散失 , ] 不回答,只希望曹博士对自己的主张举证。 4. 曹博士说: 答:我的主张: 。我的举证:引自我的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博文及 Kondepudi Prigogine : Modern thermodynamics 副标题略 , p. 89. : ======= 正熵产生原理就是 :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永远大于或等于零。它的数学表达式: d i S ³ 0 。它适用于孤立、封闭和开放体系,因此正熵产生原理也称为普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 For isolated system, ... d i S ³ 0 (3.4.8) For closed system, ... d i S ³ 0 (3.4.9) For open system, ... d i S ³ 0 (3.4.10) Whether we consider isolated , closed or open system , d i S ³ 0. This is the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Law in its most general form. = ======== 5. 曹博士说: 答:我的主张: [ 曹博士这段话中 这是指整个系统是孤立的( diS 0 ) 是不正确的因此其他描述也不正确的。 我的举证:可以同上述第 4 点的举证,如需要有更多的举证。 其他我的评论和曹博士的回复就不重复了。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50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 共同提高
jitaowang 2010-3-22 11:36
科学发展 千金难求 最近十天我几乎完全投身于维修自制国产设备,每天 10-12 小时(中午有休息),包括周末,现在己基本完成,否则会影响我们实验室的全局。同时有一个好消息,我的中文版现代热力学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已开印了一周多,预计再有 1-2 周即可完成。 衷心感谢张星元老师,王云平老师、李铭老师、 gradient 先生、华明老师、葛素红老师、曹天德博士、吕喆老师、刘全慧老师、 jackie309 先生等的学术讨论,深感受益不浅。特别是感谢最近的王云平老师,李铭老师, gradient 先生等的热情讨论。我们学术讨论的特点大家都努力是按照 王云平老师 提出的 有效的科学讨论的五条建议 进行的,深感千金难求,共同提高。特别对我来说,和年轻人的讨论,使我也感到年轻些。 这次的讨论应该说首先是 葛素红老师 2010-2-20 在 又见熵字 的博文中提出来的。她说: 非常现实。于是我就在 2010-2-23 写了一篇 伤心的熱二律 的博文。由于熵、卡诺定理、可逆和非耗散等都是热力学的核心基础概念, 毕竟熵、的概念问世至今已经有 145 年的历史,而卡诺定理的提出至今更有 186 年历史。 尽管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估计由此引发的讨论还会断断续续地、不会局限于我们之间、不会局限于科学网、也不会局限于国内,可能延续一代学人或更长时间(一代学人约 10 年)。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带个头,那有多好。何况 李铭老师 早就提出 科学网博客非常缺乏学术性 ,如能借此改进,又有多好。 从目前的具体环绕熵和扩展卡诺定理等的积极有效讨论来看,似乎还可以归纳为以下 60 个字: 科学讨论,千金难求,共同提高。 严谨要求,统一明示,深层讨论。 两大障碍,先入为主,经典牢笼。 百家争鸣,直言不讳,友好互敬。 破除权威,实践检验,勇于创新。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678 次阅读|30 个评论
熵产生的计算
jitaowang 2010-2-25 15:15
现代热力学 -- 熵产生的计算 李铭老师教过热力学课程很有经验,问题提在点子上。我非常高兴回复李老师的评论 , 但又不敢冒然回复。为此等了一两天才写本文,如有差错欢迎拍砖。李铭老师所说的“ 计算熵变三部曲 ”也是熵产生的计算的基础,但要增加一步环境熵变的计算。参见我的博文 正熵产生原理 , 即 熵增原理的普适化 . 熵产生计算的原理: 1. 根据实际的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 2. 在初态和末态之间假设一个可逆过程; 3. 沿着假设的可逆过程做积分 \int dQ/T . 4. 环境熵变的计算 . 结论 : 前三步得到体系的熵变 D S 体系 , 后一步得到环境的熵变 D S 环境 , 两者相加就是体系的熵产生 D i S . (即另一假想的孤立体系熵增) 如果实际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 体系的熵产生一定等于零 . 如果实际的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 体系的熵产生一定大于零 . 于是体系的熵流 D e S = D S 体系 − D i S 或 D S 环境 = − D e S . 实例 1 :在 373.2 K 和标准压强下 1 mol H 2 O 作等温等压蒸发时吸收热量 40620 J. 答 : D S 体系 =40620 J/373.2 K=108.8 J K -1 , D S 环境 = − 108.8 J K -1 . 于是 熵产生 D i S = 0 ( 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108.8 J K -1 . 实例 2: 1 mol 理想气体作等温膨胀到 10 倍于原来的体积 . 答 : (a) 可逆等温膨胀 . D S 体系 = Q R / T = \int (1 to 10) p d V = R ln = 19.14 J K -1 , D S 环境 = − 19.14 J K -1 . 于是 熵产生 D i S = 0 ( 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19.14 J K -1 . 答 : (b) 向真空膨胀 . 初态和末态未变 D S 体系 = 19.14 J K -1 , D S 环境 = 0. 于是 熵产生 D i S = 19.14 J K -1 ( 不可逆过程 ) 以及 熵流 D e S = 0. 模仿李老师的话说 : “只要你遵守我这个四部曲,你就对熵产生有了准确的把握。” . 通过实例也可以知道:从熵增原理扩展到正熵产生原理是非常巧妙和严谨的 . 本文实际上是在计算 另一假想的孤立体系熵增 . 注意 : 不要把这个 “ 孤立体系 ” 和文中讨论的 “ 初态和末态 ” 体系 相互混淆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9867 次阅读|4 个评论
复杂体系的定量熵理论
jitaowang 2010-2-4 10:54
复杂体系的定量熵理论 熵 , 熵产生 , 热力学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热力学耦合 , 补偿 现代热力学--熵 最近网上对熵引起了热议,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 19 世纪中叶引入熵概念以后,经典热力学得到相当完美的发展。可以说,熵理论,主要是熵增原理(仅仅适用于孤立或绝热体系),是功不可没的。在 20 世纪初,熵理论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正熵产生原理 (适用于任何体系)的出现。但是此后 在整个 20 世纪中,熵理论的发展进入了误区。正熵产生原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应用。 克劳修斯在 1865 年著名论文中引入这熵函数时说 : 我建议把 S 称为物体的 熵 , 就是希腊字 t r o p h , 转变的含义。 而在中文里, 正如张星元老师所说: 熵 (Entropy) 这一中文译名是意译而来的。 1923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做翻译,他根据 Entropy 为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汉字 熵 。 经典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吉布斯 在 1881 年 有一句名言: 在任何知识领域中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找到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主题的观点。 其实,目前对熵理论,即 正熵产生原理 ,的很多困惑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是定量化的进展。用通俗而又严谨的语言来说, 熵产生(或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可以直接翻译为耗散,即 任何宏观体系都是(正)耗散的,非耗散体系是理想的极限。如果在等温等压下,这儿的耗散就对应于有用能量(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对应于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即 -d G = T d i S )。在这儿完全是定量的关系。 克劳修斯在他引入这熵函数的著名论文中就说 :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第二基础原理断言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用当今 正熵产生原理就是正耗散原理的 通俗的语言来翻译的话,就是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第二基础原理断言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耗散的方向,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耗散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耗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现在补偿就称为 热力学耦合。 注意这段引文是我从克劳修斯原著中找到的,如果有人发现还有其他前人引用过,就请告诉我。 于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就是: 能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宏观体系中,能量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形式,但是能量不会产生或消灭。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就是: 任何宏观体系都是(正)耗散的,非耗散体系是理想的极限。 如果在等温等压下,这儿的耗散就对应于有用能量(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对应于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即 -d G = T d i S )。在这儿完全是定量的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说就是熵理论, 熵产生(或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可以直接翻译为耗散,等温等压下就是有用能量的减少, 就是这样简单!有谁发现过任何负耗散的体系没有?没有,因为负耗散体系就是第二类永动机。 生命体也不是负耗散体系,而是以吃能量(包含在食物中)为生的,不是以吃负熵为生的。因此一定要慎用所谓负熵的理论。 网上说: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我相信这是真的。其实客观规律就是这么简单,应该成不了新闻的。只是由此创建了非耗散热力学、耗散热力学、现代热力学和完整的热力学学科。 (2010-2-5 8:30am添加了一个公式和少许调整。)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jitaowang 2010-1-9 15:33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现代热力学 18- 正熵产生原理 正熵产生原理就是 :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永远大于或等于零。它的数学表达式: d i S ³ 0 。它适用于孤立、封闭和开放体系,因此正熵产生原理也称为普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科学网上有关熵的讨论也已经不少,但是似乎过于经典或有些偏颇。特别是熵增原理被滥用于非孤立体系是不正确的。最明显的代表就是薛定谔在 1934 年出版的 生命是什么 一书中基于熵增原理提出的 负熵 (薛定谔自己就称之为: 取负号的熵 )概念,显然这不是新概念,把熵增原理用于开放的生命体系也是不恰当的或错误的。但是由于薛定谔在量子力学方面荣获诺贝尔奖的声望,一直误传至今。本博文中将致力于用简短的文字来阐明正熵产生原理。特别是对学过经典热力学的各位老师,难免容易发生新旧概念的混淆,重复看几遍可能是需要,短短一文对正确理解现代热力学却可能是极其重要的。 熵产生 概念出现的背景: 1. 众所周知,熵增原理是仅仅适用于孤立体系的。正熵产生原理则不同,它是普适于任何宏观体系的。因此作一般性的讨论时都应该采用正熵产生原理。这是热力学中的一个 最基本的要点 。 2. 随着经典热力学的发展,特别是吉布斯函数和化学势的引入对等温等压的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几乎都可以使用。相比之下熵函数的适用面就明显地太狭窄了。于是在 20 世纪初, 杜亥姆 (Duhem) ,纳坦舜 (Natanson) 和乔曼 (Jaumann) 等人引入了熵产生和熵流的概念。于是得到比熵增原理更普遍适用的正熵产生原理,它可以适用于任何孤立、封闭和开放的宏观体系。 熵产生的概念不是普利高京首先引入的,不要把它称为普利高京的熵。 正熵产生原理: 体系的熵增 d S 可以 分成两部分,即 : d S = d i S + d e S 。其中熵产生( d i S ) 就是由于体系内部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部分,而 熵流( d e S ) 就是由于体系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增部分。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都是正的,即 ,这就是 正熵产生原理。 正熵产生原理的基本推论: 1. 对于孤立体系, d e S = 0 ,所以 (d S ) iso = d i S ³ 0 。因此对孤立体系来说, 正熵产生原理和 熵增原理是等价的。 但是 d i S ³ 0 的数学表达式不仅适用于孤立体系,也适用于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所以 d i S ³ 0 被称为 普适的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对于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熵流 d e S 可以是正、负或零 . 但是 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 因为 d i S 0 已经违反 正熵产生原理。 这也意味着 熵在一个体系中被 吸收 掉,而通过体系的足够大正熵流来补偿是不可能的。 3. 如果把一个孤立体系分离为 I 和 II 两个宏观部分,那末必须是 d i S I ³ 0 和 d i S II ³ 0. d i S I 和 d i S II 分别表示 I 和 II 两部分的熵产生项 . 如下的一种物理状况,即 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式中 d i S = (d i S I + d i S II ) 表示体系的熵产生。因此, 在体系的一部分中熵被 吸收 而依靠在体系的另一个部分中足够的熵 产生 来补偿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只可能在体系的相同区域中发生。 4. 必须严格区分另一种情况 : 如果在同一个体系中同时发生两个不可逆过程,分别用 d i S 1 和 d i S 2 表示过程 1 和 2 过程所引起的熵产生项。那末 的情况是可能的。 因为只有 d i S 1 + d i S 2 的总和才表示该宏观区域的总熵产生 d i S 。而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³ 0 完全符合普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这就是 热力学耦合 ,或者称为 克劳修斯的补偿 。 热力学耦合是现代热力学的核心,因此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以上表述就距离掌握现代热力学不远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内容,普利高京在实际使用热力学耦合概念上出了差错,限制了他对热力学发展的贡献。 对等温等压封闭体系, T d i S = d G 。因此在理解上有困难时,可以转换成吉布斯函数的形式先来帮助理解。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5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三个世代的“现代热力学”
热度 1 jitaowang 2009-11-10 15:10
现代热力学 8-- 三个不同世代 现代热力学这一名称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用法和理解。 1. 人们很习惯地把热力学学科的最新发展现状总称为现代热力学。也就是热力学学科当时现状的总称。 2. 人所共知,经典热力学或传统热力学的名称大体上是在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之间出现的。这样就应该有一个现代热力学或近代热力学的名称与经典热力学的名称相对应。可是这种情况在过去长期没有被普遍地接受,使用或承认。最近则得到改观,将在以后的博文中再进一步明确定义。 热力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对术语的使用应该有明确的界定或定义。对第一种含义的现代热力学我们应该称之为广义的现代热力学。通常作为书名和热力学学科概貌等情况来使用。这样广义的现代热力学就和具体书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密切有关。恰好在热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本现代热力学( Modern Thermodynamics )代表性书籍出版,反映了不同的三个世代。 一. 19 世纪的现代热力学 第一本 现代热力学 (Modern Thermodynamics) 是在 1933 年出版的。它的全称是 现代热力学 --- 采用吉布斯的方法 (Modern Thermodynamics --- by the methods of W. Gibbs) 。 显然该书的中心内容是归纳 19 世纪的热力学。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应该称为 经典热力学 ,或者称为: 19 世纪的现代热力学 从学科分类来看,当时的热力学分为两大类: 平衡热力学 和 非平衡热力学 ,如图 1 所示。 Fig.1 十九世纪的热力学分类系统 , 又称经典的热力学分类系统 二. 20 世纪的现代热力学 在 1998 年又有一本 现代热力学 (Modern Thermodynamics) 出版。如果包括副标题则它的全称是 现代热力学 --- 从热机到耗散结构 (Modern Thermodynamics --- from heat engines to dissipative structures) 。 也就是说,该书的内容是反映了 20 世纪中热力学学科发展状况,只能称之为 20 世纪的现代热力学 或者称为 传统热力学 。 该书主要反映了 20 世纪昂萨格引入非热力学假定(微观可逆性阶段或细致平衡假定)和普里高京引入非热力学模型(三分子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近似方法和定性的讨论。书中把 平衡热力学 又称为 可逆过程热力学 ,把 非平衡热力学 又称为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并且再区分为 线性非平衡热力学 或 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和 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 或 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也可以根据推动不可逆过程的力 X 和不可逆过程的流 J 的关系直接分为三类(或称三个阶段),如图 2 所示。 Fig.2 二十世纪的热力学分类系统 , 又称传统的热力学分类系统 三.当前 21 世纪的现代热力学 本人的专著 现代热力学 (Modern Thermodynamics) 的全称是 现代热力学 ---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Modern Thermodynamics --- based on the extended Carnot theorem) 。直接根据克劳修斯的 补偿( compensation ) (又称 热力学耦合, thermodynamic coupling ) 把整个热力学学科分成 经典热力学(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 和 现代热力学( modern thermodynamics ) 。注意此处和 经典热力学 相对应的 现代热力学 一词是 狭义的现代热力学 。然后根据数学表达式的等式和不等式在经典热力学中划分成 平衡热力学 和 非平衡热力学 ;而在现代热力学中划分成 非耗散热力学 和 耗散热力学 。在 耗散热力学 中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为 线性 和 非线性 ,并没有本质区别,如图 3 所示。这样就全面反映了当前 21 世纪的热力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只能称之为 当前 21 世纪的现代热力学 。 这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热力学 ( 广义 ) 。 Fig.3 当前 21 世纪的热力学分类系统 , 又称现代热力学的分类系统 热力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约一、二个世纪。所以只能称为 三个世代的现代热力学 。归纳起来, 就是把卡诺定理发展为扩展卡诺定理,把一门强调 可逆、平衡和退化的经典热力学变成强调非耗散、发展和进化的现代热力学(广义)。 我深信这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的。 四. 结语 在我的热力学研究生涯中,前 10 年基本上忙于解释现象,同时也不自觉地踩实了地基。在 20002002 年提出我的第一个构架热力学分类,仅仅在第二定律等式中添加一个 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 。从 2002 年末就形成了类似于图 3 的构架。完善图 3 的分类就花费了约相当于过去抗战的 8 年时间。 最伤我脑筋的就是考虑:为什么图 3 现代热力学的大厦和经典热力学或传统热力学的会有这样大的差异?答案:原来大厦的构建是最初就不知不觉地基于扩展卡诺定理的基石上。这可能是过去从来没有的。 当前21世纪现代热力学(广义)的最大特点就是 : 没有引入任何非热力学的近似假定或非热力学的动力学模型,也没有包含任何重新定义。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普及版
jitaowang 2009-11-3 09:59
热力学第二定律普及版 现代热力学 7 第二定律 b 在博客中并不适宜于讨论太专业的内容,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很特殊的。现在甚至都进入了高中课程。当然它更是每个自然科学家都应该知道而过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知道的基础常识。因此目前应该加以普及和宣传,甚至在人文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中也应该得到一定的普及。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 如前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通常至少应该同时列举两种 克劳修斯的表述,和两种开尔文的表述。即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的第一种表述: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的第一种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的第二种表述: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得到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的第二种表述: 第二基础原理,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这是克劳修斯 1865 年的原文。可是在过去可能从来没有被他人或其他教科书引用过。) 克劳修斯的第一种表述和开尔文的第一种表述可以被认为是等价的,也比较形象。但是它们都仅仅讨论单一过程的简单体系。在经典热力学中它们往往被夸大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文字表述的全部。如果接受了这样的夸大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经典牢笼。因为它们和后面两种表述都是不等价的!克劳修斯的第二种表述讨论的就是多过程的复杂体系,对现代热力学特别重要! 开尔文的第二种表述具有概括性,容易普和使用。同时必须注意通过其它的三种表述作为例证来加以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切切不能遗漏克劳修斯的第二种表述。 当然还应该再加上卡诺定理和扩展卡诺定理 --- 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起步点和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起点;以及加上以后还要介绍也是普遍适用的耗散减少原理。这样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文字表述的认识就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的。 以上的这些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都是人类宏观日常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先驱者的原话,丝毫也没有涉及数学或任何其他学科的基本定律。如果有人试图作一定的文字改进和讨论,都是益的,还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有人仍然妄图反对或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把你的相反经验摆出来,或者直接把你造出来的第二类永动机当场运行一下。否则就免开尊口。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基于实验事实的 . 人们相信自然界是服从相对简单而又具有普遍性的法则或定律的 , 而且这些法则或定律又是可以被人们通过实验对物理量的定量研究而用数学公式的形式来表达的 . 目前热力学教科书中常用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主要有三种: 1. 适用于孤立体系的熵增原理形式: (d S ) iso 0. 2. 适用于等温等压封闭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减少原理形式: (d G ) T, p 0. 在引入化学势概念后也可以进一步适用于等温等压的开放体系。 3. 适用于任何宏观 ( 孤立,封闭和开放 ) 体系的正熵产生原理形式: d i S 0. 体系的熵增 d S 被分成两部分,即 d S = d i S + d e S . 其中 d i S 就是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称为熵产生; d e S 就是体系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增,称为熵流。体系的熵流是可正可负的,而 体系的熵产生是永远不可能是负的,这就是正熵产生原理的文字表述。 这三种形式的缺点是没有进一步细分适用范围。根据体系中是否包含补偿(又称热力学耦合)现象,区分为(简单的)非耦合体系和(复杂的)耦合体系。研究前者的称为经典热力学,研究后者称为现代热力学。于是就得到: 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 其中的 d i S p 是体系内自发过程的熵产生 , 及 d i S 是体系的熵产生。 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 其中的 d i S 1 是体系内非自发过程的熵产生 , d i S 2 是体系内自发过程的熵产生 , 以及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 是整个体系的熵产生。 在我的 现代热力学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一书中,经常使用熵产生的形式,如果有人对它不很熟悉,可以在等温等压情况下转换成吉布斯自由能形式来帮助理解。转换公式是: (d G ) T, p =T d i S . 例如: 等温等压情况下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 : . 其中的 (d G p ) T,p 是体系内自发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 及 (d G ) T,p 是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等温等压情况下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 : . 其中的 (d G 1 ) T, p 是体系内非自发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 (d G 2 ) T, p 是体系内自发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 以及 (d G ) T, p = 是整个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以上在这一节介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 如果有人希望对此作进一步的改进,当然欢迎。甚至提出完全更新更好的数学形式,只要取得更好的定量指导实际效果,也都是欢迎的。可是如果有人用任何借口,以数学表达式有问题就来推翻整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包括文字表述部分和数学表达式部分),那就是不可能得逞的。 注意以上的讨论中,我没有也不需要再引入任何非热力学的假定。在处理非平衡态时还需要引入局域平衡近似,这也是大家接受的通行规则。同时也必须强调指出:以上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以往任何其他国内外热力学教科书(包括其他所谓的现代热力学)中是从来没有的。特别是对年青下一代的热力学教学中是不能再延续过时内容继续误人子弟。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4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代热力学6:克劳修斯的“补偿”
jitaowang 2009-10-23 09:08
现代热力学 6 -- 克劳修斯的补偿 书本上和网络上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很多,但是对究竟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缺少一个明确的说法。可能马上有人反对我,并认为: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非常明确。那么我们就看一下现实情况。 绝大部分热力学教科书中,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时列举了一种 克劳修斯的表述,两种开尔文的表述。即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第一种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第二种表述: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得到的。 并且强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第一种表述是完全等价的。而且可以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二者,甚至更多的表述是等价的。其实, 1. 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第一种表述都包含了类似于我的博文经典牢笼中所说的仅仅适用于单一过程的简单体系的前提。 2. 克劳修斯表述或开尔文第一种表述和开尔文第二种表述就不是等价的。 3. 在所谓的开尔文第二种表述并没有对第二类永动机有足够明确的描述。事实上又往往把克劳修斯表述或开尔文第一种表述搬出来说明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这样 140 年来,大体上就始终没有跳出我的博文所说的经典牢笼。 这就是经典热力学! 1. 请注意不要推翻经典热力学。 2. 也不要认为经典热力学是宏观普适的。 3. 更不要把上述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就认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全部! 从另一方面说,这些话都不是克劳修斯和开尔文给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的定义或结论,而仅仅是他们在论文中的一句话而已。一旦被人引用以后就变成了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或开尔文表述。 今天,我也在此列举一下 1865 年克劳修斯引入熵函数和克劳修斯不等式著名论文中的一段原文。我就把它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第二种表述。克劳修斯说: 第二基础原理,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The second fundamental theorem, in the form which I have given to it, asserts that all transformations occurring in nature may take place in a certain direction, which I have assumed as positive, by themselves, that is, without compensation; but that in the opposite, and consequently nega-tive direction, they can only take place in such a manner as to be compensated by simultaneous occurring positive transformations.) 显然,克劳修斯所讨论的体系中至少包含两个(或两类)过程: 1. 正的方向的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的自发过程;和 2. 负的方向的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的非自发过程。 现在用熵产生的数学式来表达克劳修斯的这段话,于是就得到了以下的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注意:这就是我们的现代热力学。 其中, 非自发过程的熵产生是负的,即 d i S 1 0 ;自发过程的熵产生是正的,即 d i S 2 0 ;而经过补偿以后体系的熵产生仍然不可能是负的,即 d i S = ( d i S 1 + d i S 2 ) ³ 0 。 可能有人立即反对说:难道克劳修斯时代就有现代热力学!我的回答是: 克劳修斯本人已经明确地区分了两类体系: 1. 没有补偿的简单体系,和 2. 包含补偿的复杂体系。只不过我们现在把研究前者的热力学叫做经典热力学;而把研究后者的热力学就叫做现代热力学。 所以,我们不要用简单地用时间来区分经典热力学和现代热力学。 到此为止,你能自己得到我的第一篇博文中的热力学的现代完整分类系统图吗 ? 如果你说: Yes 。那么, You got it. 如果你说: No 。那么,你很可能连我的第一篇博文也没有看懂。因为卡诺定理一直被认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起步点,因此扩展卡诺定理就一定是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起步点。 如果要测试一下自己是否看懂我已发表部分普及版的内容,就请回答以下的思考题,并把答案发到我的邮箱( jtwang@fudan.ac.cn )。 11 月底将公布我的解答。 思考题: 1. 请根据博文现代热力学 1 :扩展卡诺定理来推导出热力学的现代完整分类系统图的框架(不包括数学表达式)。 2. 请 根据博文现代热力学 3 到现代热力学 6 来推导出热力学的现代完整分类系统图的框架(包括数学表达式)。 3. 为什么热力学的现代完整分类系统图中只有线性和非线性没有近平衡和远离平衡的概念?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232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