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洋博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土博士’的路在何方?
热度 13 lin602 2013-10-13 11:07
我的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不读博士工作去了,其中不乏优秀之才。 有时候与他们聊谈,他们说想参加工作。 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来选择,我读博士吗? 土博士在洋博士的冲击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现在211学校招聘教师,绝大多数要有洋博士学位,甚至在国外有博士后经历,还有文章要求。 不少非211学校的部分学科都要洋博士。 985及211对土博士关上了大门!! 许多三流学校也要好点学校的博士,但那里的研究条件已经不行了,有的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现在许多博士毕业到高校收入比较低,因为科研还没有起动,职称不高,所以收入与企业来比不高,如果纯粹靠自己收入来买房子,非常吃力。 硕士到企业工作,稍微好点的,过几年工资都超过我们教授工资。读博士几年,同期毕业的硕士已经在企业工作了几年,有了工作经验,说不定工资比三年后毕业去的博士们要高。甚至已经占据了部分领导岗位。 当自己在苦读博士的时候,发现不少硕士同学已经开着车,买了新房,带着心爱的人,过着滋润的生活,而自己还苦战在实验室,仍然是一无所有。 当然如果一心想好好发展自己,将博士读完,心甘多少年收入不占优势,靠后发力量取胜,这种人也是非常厉害的。但许多人不优选。硕士毕业已经年龄不小了,工作无定,没有房子,甚至还要向家里伸手,确实心有不甘。 土博士路怎么走?好象出国是最让其动心的选择。 现在读博士的人数不多,许多学科招不满名额。当然有一些同学读国内博士,精神可佳。
418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谁说“土博士不如洋博士”?
xuecw 2011-9-23 12:19
这几年大学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且对海外博士的待遇普遍好于国内博士的待遇。于是有些人感叹“土博士不如洋博士”。 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土博士”指把本科毕业就留在本校、争取到一官半职之后,通过在职途径拿到博士学位的一些人称为“土博士”,而把从外校引进的成为“外来博士”。 从某些社科领域看,似乎“外来博士”不如“土博士”。 看一看某些大学的一些关键岗位,大都本地官僚或本校留校后的从政的毕业生在操纵。本科毕业留校工作几年,有行政职位后,再读一个联合培养的博士或在职博士,读博士时工作学习两不误,博士学位拿到后更是名利双收。本校和省级项目的利好多由此类人获得,外校毕业的博士只有去申请“狼多肉少”的国家级课题了。到年终你就知道津贴的差额了,行政兼学术者赚得盆满钵满,外来的博士反而显不出水平。 我忽然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我是博导(社科领域),我也倾向于招收在高校里面兼有行政职位的作为博士生,因为这些人发展的前景可能更为乐观。像我现在,博士毕业多年,真有点无颜见江东父老(我的导师)了。 相关链接: 地方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本土势力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0913do=blogid=300424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5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曾经这样评审‘教授’
热度 27 lin602 2011-8-15 23:11
刚刚看了饶毅先生的博文‘ 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 ’,觉得写得非常好。中国目前的职称的确出问题了,毛病太多,不好一一写出。 前几年我接到一个大学给我几份评职称的材料,都是报化工类的教授职称。其中一个教师是近期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发表的文章的确是在好的外文杂志上,好象有十多篇还是二十多篇,许多篇都是第一作者,但通讯作者都是他原来在国外的导师。对于这个评审材料,我的评语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在国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讯作者是国外导师,不能确定这位教师的真实水平’。(大概意思,原文可能文字上有点出入)。另一位教师的审报材料,有多篇SCI文章,当然杂志级别上比上一个要差不少,但他既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从文章内容上看,可以确定是他本人工作所做的,或者是指导研究生做的。对于这篇材料,我的评语是‘符合教授的学术水平’。因为他的材料与目前国内教授的水平相当。 现在国内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从国外做完博士或博士后,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尽管通讯作者是导师,但回来马上就考虑给他教授职称。对于这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在导师指导下做出的研究,经常是导师的学术思想,这位博士或博士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出自己的路。许多国外的博士或博士后回国后,许多年都没有再独立申请到课题,也做不了企业的项目,原因是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形成,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许多‘土八路’做得并不比‘洋博士’差,你仔细看看你的身边,这现象不稀奇吧。 国外回来的博士与博士后,应该给他副教授(或其他),资助他一些研究经费,让他做上几年看看,具备不具备独立申请到项目,并得到同行们认可的学术水平。
7688 次阅读|52 个评论
小学生揭露鲜蘑菇中的增白剂与洋博士力挺面粉增白剂
热度 5 蒋高明 2011-3-12 10:53
蒋高明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久前发生的两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耐人寻味。这两件事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年龄不过十来岁,判断问题可能有些幼稚;一个是留洋博士 ,被公众尊为“打假斗士”,有四十五六岁了,考虑问题应当到了“老谋深算”的年龄了。 这两件事,一个是鲜蘑菇中的增白剂,另一个是面粉中的增白剂。这两个增白剂如今也面临两个命运:一个被判定“科学”上站不住脚,一个被“很遗憾地”叫停了。 先来看蘑菇中的增白剂。据中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记者费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大约九成的鲜蘑 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是如何想到要对食用菌(蘑菇)进行检测的呢?小张皓说自己很爱吃蘑菇。有一次去吃烧烤,他妈妈却不让他吃蘑菇了,原因是他妈妈听人说蘑菇被什么东西 泡过了,吃了不安全。小张浩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就动了“明察暗访加实验”的念头。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科技馆老师刘建华介绍说,作为科技指导老 师十分支持张皓的调查研究,帮助他查找资料。在妈妈的大力支持下,张皓在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以及5家市内的社区菜市、超市选择了不同产地的16种食用菌样品 。    他们是在一天时间内买的食用菌,即在一天内采集样品。“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实 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小张皓经过两 天的实验最后得出了“鲜蘑菇九成含漂白”的结论。      然而,针对上面的报告,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的详细报道可参见: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9/1/994795.shtml 再来看面粉增白剂,这个让国人稀里糊涂吃了10年的面粉增白剂,一旦让消费者知道后,舆论哗然,叫停声音不断。然而,面对公众质疑,2010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发了 下面的文章,力挺面粉增白剂: 《中国青年报》消息 著名打假斗士XXX日前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反驳面粉增白剂有害论,称反对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者的理论经不起推敲。 XXX说:“国内有关面粉增白剂的争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是争议,其实在媒体上听到的几乎是一面倒地认为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应该被禁用的专家意见。食品添加剂长久以来已 被妖魔化,人们对之本就疑虑重重,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如果换一种食品添加剂做调查,结果估计也差不多。 面粉增白剂用得最多、成为众矢之的的是过氧化苯甲酰。国内为其辩护的人声称它还具有促进面粉后熟、改善口感的作用,但是英文的专业资料并不支持这种观点。过氧化苯甲酰 的作用只是给面粉增白,需要同时用别的后熟剂才能促进面粉后熟。面粉的白净已经成为面粉高质量的标志,影响到人们对面粉的选择,而让面粉自然变白又不现实,那么使用增 白剂也不能说毫无用处,前提是这种增白剂必须是对健康无害的。国内有专家称长期服用过氧化苯甲酰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并没有科学文献能够支持这种说法。过氧化苯甲酰在国 际上被普遍作为食品增白剂使用,除了用于面粉,还用于奶酪的增白等。” 原文可参见: http://news.163.com/10/1230/12/6P5BKLMF00014AED.html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11年3月1日,卫生部等部门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这 个决定显然没有给洋博士和中国青年报留面子。中国老百姓从此可告别面粉增白剂了。 卫生部叫停面粉增白剂的报道见: http://www.yangtse.com/news/gn/201103/t20110302_790253.htm 小学生的话和洋博士的话,哪个更真,哪个更假?您自己判断吧。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3515 次阅读|7 个评论
洋博士是水做的骨肉,土博士是泥做的骨肉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1-1-31 08:49
洋博士是水做的骨肉,土博士是泥做的骨肉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 。 历史真的很巧合, 现在的人才大流动就是按照贾宝玉的思路进行的。 洋博士在于洋,一个 三点水 就印证了贾宝玉的话是对的。 土博士土于土,“土”字的弊处是下面的一横偏长。 如果下面的那一横偏短,“土”就成了“士”, 这也正是高档洋博士所追求的, 当然了不少土博士也在追求把 土 变得下面短上面长。 洋博士是水性杨花的漂亮女人, 不但看薪水,还要看雇主的长相。 (在美国博士都是大张旗鼓地往上流动) 土博士一般都只能从一而终,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洋博士是女儿身, 不但能生儿育女, 有时还能装点江山。 所谓的“不爱江山爱美人”, 就是“女儿身可以装点江山”的注释。 今天漂亮的洋博士仍然可以像美女一样装点江山。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4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说“洋”贵“土”贱
Bobby 2011-1-9 11:42
目前大学研究所对待人才,基本上是洋贵土贱,不论是 毕业的 博士,还是教授副教授。实际上,这种基调从民国时期起就是如此了(我看过一个资料,大体上那时候的留洋回来的博士就给教授做,就是留洋教授挣得大洋要比土鳖教授要多)。当然,洋贵土贱早就如此,并不等于完全合理,但这种做法却是早有历史渊源的。 从成本核算或经济角度来看,洋贵土贱 似乎 符合公平原则,毕竟出国留洋不论是经济成本,还是人事 / 精神成本都要比国内的高些。其实海外留学经历也是一种收获的财富和资本。另外,一般人认为基本上洋博士洋教授学术水平要比土鳖博士教授要高些(这不能绝对)。还有,人才如同商品,价格受供求控制,跟实际价值联系不大,如同大蒜一样,你说一斤大蒜十多元钱公平吗?用人单位出的价码是根据眼下需要来出的,不是根据人才(对本单位)的贡献和成果来出的,否则的话,好些国内做出重要贡献的土鳖博士教授要重新估价,将价码抬高。用人单位怕引不来留洋人才,不怕你土鳖博士教授坐地要价(有本事你离开这个单位)。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人们信这个,也不管他真会念还是假会念。你说中国的用人单位失掉自信力了,也可能是。更有可能是确实不行,本来就没有自信力,那里谈得上失掉。 洋贵土贱这种趋势要等到中国可以大量向海外输出高端人才的时候也许就会停止。现在只是纯引进的阶段,要做到真正公平还有些难度。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670 次阅读|3 个评论
土、洋博士,别比了!
pony911 2010-1-24 10:55
很久没上博客了,今天一看,土洋博士的问题,成了个大问题。现在学校也出台了,所谓1:1:1,不过不是金龙鱼那个,是教师留校的选择比例。看似非常科学严谨。但是,自然出现大家现在热议的土博士与狗的问题,以及如何评价土洋之实的问题。正像王鸿飞老师指出的那样:越是看起来规范,就越可能规范不了。可是在中国有一个更难的问题就是:不规范就更不规范。 所以,现在要想争个明白,恐是难上加难,想要行政化的高校体系中的大大小小行政领导改变思路,则是难上加难。领导们的反问必定是:你说怎么管理?真是,中国的事情很多都复杂在你说怎么办这个问题上了。 大环境中非左即右,难于平衡的局面,已反反复复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上,单单争论,怕是没有任何用处。我想,不论土洋,低着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让事实说话,或许更好些。当然,这个过程中,势必要牺牲一批人,可是我们的历史似乎一直要通过不断地牺牲来唤醒世人。这可能也是中华民族颇多悲壮色彩的因由。牺牲了的,和让别人牺牲了的,可能都会被历史遗忘,但历史确实是前进了。 不过时下,让人真正担心的倒是:在这纷纷扰扰中,是否有一批栋梁之才被伤了心、被压抑,或被逼无奈,远走异国他乡。纵然,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对祖国满怀深情,对父老乡亲恋恋不舍,但是否也带着几分愤懑呢?此种情形下,还能设想离家出走的每个人都义无反顾,热情高涨地在若干年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么?我想很可能,他们或无奈或愉悦地进入到自己那时的现实角色中,而渐行渐远。那么,我们现在这种用人模式,或者说新思路,则成为人才战略规划中的一种无知而无情的短视。当然,就像现在的海外才俊一样,有人出钱,经常回来省省亲倒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争论之下,除了痛快一下、发泄一下之外,实质收获几何呢?说不说,其实都是人人明白。 无论土、洋博士,无论力挺土或洋,大家不如都想想不如人处,看看应该怎么做,似乎更务实,更妥帖些。 各位老师,情急之中,不都是为了大学的本质和中国的发展么?既然目标一致,一起想想合力之举,是否更有意义呢? 土、洋博士如何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把弄土、洋博士于鼓掌之间的土、洋博士领导们(有些可能还不是博士),想想如何融合中西,和谐(这真是个好境界,可是在众人口中进进出出,很少看到真正的落实)发展,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自己也是刚刚在一次活动中,认识到了自己与洋背景的大大小小人才们的差距。这种差距有些是可以心平气和接受并认真反思的,有些确实是一味崇洋而让人难以接受的(只挂名,不到职,也可以被计入本校教师,分享有限的国内资源。脚踩两只船一直是国人所不齿的行为。但似乎到了引进、兼职....,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了,一种分享的无私了)。好在学校领导(恍如包青天一般,依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解决了问题。 但是,寄希望于任何人,都不如寄希望于自己,自己不努力,纵有千般理由亦是苍白! 老问题: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落脚点偏了! 奥运会结束了,洋人朋友们走了,突然发现北京大街小巷在奥运前夕突然增加的垃圾箱也随之消失了。更为夸张的是,增加时密密麻麻,撤销时毫毛不见!!我们一直要这样崇洋么?崇点本质的好吗? 参考文献: 王宝山:国内博士到底哪点不合格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83 刘进平:国内到底有多少博士不合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395 吕喆:本文引用地址:也谈国产博士是否合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662 叶剑:别把土鳖不当脊椎动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94 丛远新:被歧视的并非土博士,而是(补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730 陈继春:空中飞舞的不是博士,是无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393 王鸿飞:文凭买卖和论文作假泛滥的根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689 金拓:就事论事评说中外博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685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跳楼自杀者是“土博士”
wangxh 2009-10-23 20:46
一位海归博士,可能由于待遇问题,跳楼自杀,马上引起科学网博客一片哗然,各种评论纷至沓来,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该这样,不该那样......有人竟然拿此事与钱学森老相提并论,真是荒唐。钱老为了回国效力付出了多大代价,难道大家不知道吗?钱老们回国效力跟祖国讲价钱了吗? 当然,无论是谁,英年早逝,尤其是非正常死亡,的确令人遗憾和扼腕叹息。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事情真有那么严重吗?非走这条路不可吗?难道真的没有活路吗? “海归”为什么变成“海龟”、甚至变成“海带”?海外学子归国干吗来着?假如国内的待遇与国外一样,有多少洋博士还会归国吗?假如归国的待遇与土博士相同,又有多少海归还会归国吗?假如......另外57平米住房怎么了?在中国目前住57平米住房的博士难道只是极少极少数吗?大有人在!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科研成果出自6平米的办公室!老爱也是先有成绩后做教授的!只有“残疾脑袋”的校长及其智囊才会制定出—— 先给“教授”头衔及丰厚待遇,后出成绩 的政策! 假如跳楼自杀者不是海归洋博士,是土博士,又当如何呢? (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实际上,由于受到许多领导“外来和尚好念经”不正确思想的影响,有许多很有能力的土博士没有得到很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至今他们仍然在挣扎着......
个人分类: 社会|62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