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声传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让世界了解你《译海之梦》述评2004
热度 1 sinosophy 2014-3-23 06:02
中央电视四台 2004 年 6 月分两次播出《译海之梦》,介绍同声传译,观后受益颇多。然而,其中有数处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个人之管见,评述一下节目中的观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请明眼人明鉴。做到即不以人废言,亦不以言废人。` 本次节目中一共有六组人:(顾)宜凡,(蔡)德成,(朱)维钧,(胡)志德,(唐)占晞,及(学生),以便引用。 翻译,通常被认为是两门语言的艺术。记得当年学习研究翻译时,有几句话记忆犹新, 不妨在此 重复一下;仅凭记忆,可能有误,尚希见宥: “ 翻译,翻译,反叛之意;译员,译员,译不完全。 ” 这句是说,很明显,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不管是叫翻译,译员,通事等等,实际做起来不易。 “ 说出的话,刮过的风,无影无踪;纸上的字,板上的钉,篡改不容。 ” 这当然是指口译同笔译的不同了。另外还有一句在翻译界流行多年的话,取自意大利文, Traduttore traditore (Pierobon, 2001); 英文就是 translators are traitors 。这同胡在后面的说明同文馆的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顾:名师出高徒,用来评价费正清( John K. Fairbank )先生,恰如其分。然而在北美近半个世纪的 anti-intellectualism (Hofstadter, 1963;Howley et al., 1995) 的影响下,不容易为北美接受,包括很多挂着博士学衔的人物,会认为名师不见得会出高徒,非名师也不见得就不能出高徒。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底出不出,出多少,还要有以概率计算作为根据的研究来探讨。重要的则是“明师”,真正明白的“明师”,而不是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名师”。因为,能够认出“明师”的,不一定是只会捧“名师”的智力水平根本就不到位的家伙们。 蔡:翻译家的摇篮。画面上出现的 A Cradle Of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似乎应该改为 A Cradle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介词如果少于 5 个字母应该小写,而 用在此不够正式,除非学校名字非要如此使用。如果摇篮的面貌居然时有错误,摇出来的如何就难说了。 胡:超越功利。很好。大概只有不到百分之四的活人能够做到超越功利,其中不乏百无一用的书生,而这百分之四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了。孔夫子三千弟子,不过只出了七十二贤人,连百分之三都不到。邓明道 (Deng, 1990) 在其论道教的著作中曾提出好的教师及好的学生的特点,其中所谓好的,很有参考价值。精英教师及精英学生,均属凤毛麟角。 学生:困难是口语,词汇,英语思维,实际上很容易解决。如果将翻译同学习分开来,先以学习为主,更容易解决。首先要学好至少两门语言(多门更好),才可以谈翻译。像林琴南当年“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快倒是快了,不过,连洋大人都会“拂袖而去”的翻译只能是贻笑大方了。顾应该在此发挥一下。记得是 Otto Jespersen 曾经有个例子,说是有个小村子,位居两国交界,村民均能用两种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每种语言都地道无误,然而却并非能找到一一对应。可以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非翻译。 胡:高明,用中文思考,同用英文思考,不同,而且头痛。两种语言有形合同意合之分,相对应的思想有曲线同直线之分。胡言意义深远,学习中文要像学习中文那样,而学习英文要像学习英文那样。用中文学英文,或是用英文学中文,不单单是头痛,将来能改正的几率都很小。 胡:同文馆,一者显示学识,二者兼回答顾的提问。提到背叛国家,可参见前面的意大利引语。 唐:两个噩梦,含义深远,年轻人不一定懂。轻松之中饱含辛酸。 朱: so you are an underachiever. 简单说,就是“不如你女儿。” Rimm (1995) 曾提出 Underachievement Syndrome 的概念,可参考。浮世新人换旧人。顺便提一下,拼写 underachiever 时,不必用 hyphen ,两词发音上以 linking-r 连接。 胡:同声传译需要训练,不错。在精彩的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中,偶尔也可以见到对讲英语的人讲汉语,对讲汉语的人讲英语,尉为壮观。在此,胡又一次强调,学习语言,同翻译语言,是不同范围。进一步说,应该是先学好语言,再谈翻译。而学语言时,最好不要翻译,方向不同。 朱:《 Forget and Forgive 》并非很难翻译,此处建议不妨翻译为《不舍,不得》,用了钟述孔 (Zhong, 1980; Zhong,1983) 增值( AddCoins )理论中的 Conversion 及 Negation 两技巧。另外可参见后面蔡的话。在交际过程当中,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人们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将别人的谈话“翻译”出来,或者用不同的语言,或者用同一种语言。这将是今后传媒及翻译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蔡:教师的师德,至关重要。在 globalisation 的今天要难多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华洋同理,可参见有关论个性死亡的论著 (Colson, 2000; Hunter, 2000; Russell, 1967) 。 朱:基本功配合知识面,很对。不过,歌唱得稍微弱些。介绍 Capetown 的例子,最好用拉丁原文, veni, vidi, vici ,此句亦为语言中的著名例子,首尾双韵,除 veni 外极为工整。 唐:文化冲击的例子比较浅。只有在一种文化进入他种文化时才会有冲击,此时要多观察他种文化的微妙之处,所谓 nuances 。另外,文化冲击时人的本性可以曝露很多,因为处于一种新环境中,正如 Francis Bacon (1612-1625) 近四百年前所言: A man’s nature is best perceived in privateness, for there is no affectation; in passion, for that putteth a man out of his precepts; and in a new case or experiment, for there custom leaveth him 。这是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在内的目前最新研究方向。 学生:学术型对立于生动活泼。在此我想说,应该想到你们是大学生,是成人了。不能希望教师都是演员,都是大腕。如果看戏是学习,可以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但是都不等于学习。学习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其中的部分,不等于整体。没有教会的,只有学会的。蔡讲的语同文的不同,可以理解为活泼同学术的不同,大学生了,应该注重学术了。 学生:留学美国不是最佳选择,要靠自己。一个真正的学生,是不需要老师的,这样的学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 (Gagné, 1965) ,这是学生中的学生,真正的高手。 朱:许国璋的 6 册,有点不对头。如果我记忆对的话,尽管我经常出错,应该是前四册是许国璋主编,五、六是俞大茵主编,七、八是徐燕谋主编。语言学习讲文道统一,文是材料,道是方法,文道统一才出成绩。法不对,道不对,都要出问题的。 学生:环境,习惯。环境是自己创造的,习惯是自己养成的。 学生:素质教育。对于所谓的素质教育,要深入探讨,特别是希望大学生,特别是学翻译的学生,深入探讨。当年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要有这种探讨精神。美国素质教育的名家, William Glasser (1975) ,曾著书多部,其中有反对闭卷考试的,不妨引来奇文共欣赏: The fourth poor educational practice, closed-book examination, is based on the fallacy that knowledge remembered is better than knowledge looked up. Most tests depend upon memory;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not allowed (1975, p. 72). 为了证明他说得对, Glasser 提出了下面的论证: I have seen experienced surgeons call for a surgical book to be brought to the operating room when they were faced with an unfamiliar situation (1975, p. 72). 我想在此请问将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同时又反对应试教育的人士,哪一位愿意让这样的外科医生给您做手术?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才会全面。不要人云亦云。 蔡: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上面已经谈过。同学们想要了解美国教育的发展,不妨认真读一下 Lucas (1971) 的书,该书总结了美国教育发展至七十年代的过程。然而, the United States is always reforming but not always improving (Stigler and Hiebert, 1999, p. xi) ,好大喜功,成效甚微。其他批判性的也不少 (Noss, 1999; Stout,1999; Stout, 2000) 。 胡:应试教育在美国增加了,正确,很对。但是两个国家的学生在某些方面不能比较。在美国或加拿大有某些大学入学前要学生参加某些考试(有些考试鲜为人知),如果学生拿了满分,或高分,每年可获得高达五万元的奖 / 助学金,另外也要看其他能力,既要素质,也要应试,缺一不可。 蔡:语同文的区别,而同学们还停留在语的水平。语同文的进展水平是不同的,在各本族语应该都有研究。对不同的学生也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朱:外国不等于外语,很精辟。朱见过五年在外国没有学好外语的,我见过十年如一日没有学好外语的(同时坚信也目睹过有廿年如一日、卅年如一日的)。不要学是第一原因,不会学是第二原因。 朱:聪明, 聰明 ,简体可如朱般解释。繁体则是耳通心,谓之 聰 。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学习要走脑子,或者说学习要走心。 我于十六岁始教英文,未敢自专,随时自励,夜觉晓非,今悔昨失。电视上的一点错误,影响的不是三、五位,而可能是上千位,不能不慎重。点滴体会,附上仅供参考。 References Bacon, Francis . 1612-1625. Of nature in men. Essays, Civil and Moral, 335-39. London Glasgow: Collins' Clear-Type Press. Colson, Chuck . 2000.The death of character. vol. 2003: Prison Fellowship Ministries Deng, Ming-Dao . 1990.Scholar warr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ao in everyday life.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Gagné, Robert Mills .196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lasser, William . 1975.Schools without failure: Perennial Library ; CN421. New York, NY: Harper Row. Hofstadter, Richard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NY: Knopf. Howley, Craig B. , Howley, Aimee and Pendarvis, Edwina D. 1995. Out of our minds: anti-intellectualism and talent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schooling: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the gifted serie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unter, James Davison . 2000. The death of character: moral education in an age without good or evil.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Lucas, Christopher J. 1971. Our Western educational heritage. New York, NY: Macmillan. Noss, Richard . 1999.Deprofessionalisation of teachers: a mathematics educator's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British Congres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Northampton. Pierobon, John Michael . 2001. Traduttore traditore. vol. 2003 Rimm, Sylvia B. 1995.Why bright kids get poor grade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New York, NY: Crown Publishers, Inc. Russell, Bertrand .1967. Last essay. vol. 2002 Stigler, James W. and Hiebert, James . 1999. 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tout, Maureen . 1999.The feel-good curriculum: the dumbing-down of America's kids in the name of self-esteem. Cambridge, MA: Perseus Books. —.2000. The feel-good curriculum: the dumbing-down of America's kids in the name of self-esteem. Cambridge, MA: Perseus Books. Zhong, Shukong . 1980. Ahandbook of translati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3. A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http://www.skyarc.com/wqhg/fanyigushi.htm http://news.sohu.com/2004/06/17/26/news220582635.shtml http://www.kanzhongguo.com/news/pub/view.php?aid=146161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36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高普遍科学素养 培养专业化的专业人才
热度 1 zhangyunliang 2012-1-28 17:42
2011年参加了一些会议,有一些会议邀请了国外专家,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往往还是需要依赖同声传译,但是也有问题,遇到专业术语翻不了或者翻错了,反倒不如听原版的,这种情况下一般还可以现场看讲稿,不至于造成太多的误解。另外有一些大会,规模非常的庞大,有很多的分会场,又不提供视频和讲稿,只有速记员的速记稿,但是质量比较差,没有专业审核,有一些东西听不懂也是乱写,比如看了一篇关于移动操作系统的,提到LS,以为是一个新的流行系统,看了半天才明白是IOS,类似的还有很多。 这说明这些专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可能不够,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专业化的专业人才,如对同声传译和速记员不但要求其外语水平和打字水平,还要要求对会议主题的了解和理解,所以应该有信息技术甚至具体到网络技术的速记员,物理学甚至到量子物理的同声传译。
个人分类: 思考记录|40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农民工如何练成多语种翻译的?
yuyin110 2009-10-23 21:27
看农民工如何练成多语种翻译的? ------- 农民工朱立军成功的故事 2009 年 4 月 15 日,阿努图瓦总统马塔思凯莱访问加拿大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为他做 英法翻译 的竟然是个中国人。加拿大和阿努图瓦都是以英语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法翻译人才济济,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能够脱颖而出 ? 而且这名翻译还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打工仔,甚至还有点口吃。那么,一个乡村小结巴又怎么会成为国际大牌翻译 ? 朱立军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响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知耻而后勇,小结巴天生不信邪       1975 年,朱立军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一个农民家庭。他本来是个口齿流利的孩子,但是,小学二年级时因为顽皮,模仿一个说话口吃的同学,结果弄巧成拙,最后真的成了结巴。    1995 年,他高考成绩不理想,仅仅被一所高等专科学校的营销专业录取。朱立军觉得自己口吃,毕业后也不会有公司聘用他。于是,他放弃了学业,去北京打工。   不料,找工作时也遇到了麻烦。有的老板一见他是个结巴,客气的说你去别家问问吧,不客气的干脆挥挥手:赶紧走远点 ! 你嗑嗑巴巴的,回家种你的地好了。好不容易有个姓朱的老板,起了恻隐之心,把他留在建筑工地当小工。   有一天,朱立军和一个工人准备用铁线勒紧一个包装箱,朱立军的手指被勒在铁线里。他大喊:勒站在箱子另一侧的工人就用力勒一下;他又喊:勒对方又紧勒一下;勒手啦 ! 等他把这三个字喊出来时,手指已经被铁线勒得露出了骨头。这件事传开后,朱立军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闲着没事,就有人冲他喊:勒勒勒手啦 !    1998 年 ,朱老板旗下的电力安装公司承包了加拿大卡尔加里油田的一项电力安装业务,老板从建筑工地挑选了一批工人,朱立军作为力工,也被选中派往加拿大参加这项工程。半年后,工程竣工了。当时正值卡尔加里这座新兴的石油城劳动力奇缺,朱立军顺利获得了新签证,在当地一家机械加工厂开铲车当配料工。   配料工是工厂里的低端工种,又苦又累,收入还最低。朱立军决心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在北美,想找好工作,只有拥有北美学历才行。可是,培训学校只对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才免费,像他这样的工作签证人员,是需要收取巨额学费的,他根本念不起。   为了延长签证,朱立军需要向移民局提供自己的学历等资料。他找到一位姓张的中国专业翻译。在张翻译那里,一张中学毕业证,短短的几行字,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盖上一个翻译协会通用的章,收费竟然高达 50 加元这是政府统一定价 !   看到朱立军对这样的价格有些难以接受,张翻译傲慢地说:你以为这是国内呀。这是加拿大 ! 不是谁都能从事翻译工作的。我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英语专业,又在加拿大读完英语硕士,通过了翻译协会的考试,才能从业的。朱立军问:谁,谁都能去考么 ? 张翻译问:你难道也想当翻译 ? 朱立军说:好,好活儿呀,谁,谁不想呢 ? 张翻译几乎笑翻了,用手指点着朱立军,故意结结巴巴地说:就,就你想,想当翻译 ? 我,我看这事儿准成 ! 你有天,天赋呀。   朱立军受到了侮辱,忍了又忍,才愤愤地说:你,你也别,别狂,我,我还就真要成为一名翻译,比,比你强得多的翻,翻译。       世上只有懒死的汉,哪有学不会的话      想当翻译,首先要治好结巴的毛病。中学时,他曾经有过几次矫正口吃的经历,但都因为太难而失败了。这回,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世上只有懒死的汉,哪有学不会的话让结巴见鬼去吧。   他在图书馆上网查治疗口吃方面的资料。他的口吃在医学上属于那种可以康复的连发性口吃,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发音神经障碍的病例。他按着资料上介绍的方法,开始了艰苦的矫正治疗。   每天早晨,他四点起床,去住处附近的一个大公园里练发音。他先把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分开来,一个一个地念:你,你,你好,好,好然后,再慢慢地把它们连在一起来念。这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的练习,每一句话,他都要练上几百遍甚至上千遍,直到说得流利为止。   半年来,朱立军用这种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熟练地背诵下来三千多句汉语。在一个天气明朗的周六早晨,朱立军决定检验自己的成果。他来到街上,走进中国商店,见到中国人就打招呼。店员和老板惊奇地说:哇,你国语说得好棒呀。   朱立军怀着惊喜的心情,连续又走了几家中国商店,最后又去华人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咨询了好多事基本正常 ! 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回住处的路上,忍不住打了好多个侧手翻。   结巴治好了,朱立军开始攻英语。他进了社区的免费英语班,每天下班后学到晚上十点下课。他给自己定下任务,每天背 50 个新单词,听一小时录音,读一小时课文,与别人聊半小时英语。   他没有过目不忘的神奇能力,记忆力很一般,每天还要在工厂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要背 50 个单词谈何容易。背了忘,忘了再背,如此往复。后来,他发明了一种被自己命名为情景记忆的背单词方法。这个方法其实是时间紧而逼出来的。每天工作时,没有时间学习英语。但是他发现,其实在工作中间,有好多的空闲时间:上洗手间的几分钟,开铲车等待上料的几分钟,给铲车加油的几分钟这样的几分钟每天出现好多次,何不把它们利用起来 ? 于是,他就在这几分钟里背单词。比如,中午在食堂大厅吃饭时,他就背诵眼前的单词,诸如奶酪、沙拉、三文鱼等。他发现用这种现场面对面的方法背下来的单词,印象深,不易忘记。   他还信奉当地 华人学英语的经验:脸皮厚,学个够;脸皮薄,学不着。 所以,他就像一只苍蝇,一有机会就叮当地人,与他们英语会话。可是,他天生就不是一个脸皮厚的人,跟人家会话时,心理上总是很紧张,常常几分钟的会话下来,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裳。最令他郁闷的是,平时背得流利的话,实际使用时,总是说得吭吭哧哧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   有一次,他在 Zeler 商场买理发推子,在收银台付款时,一个暗中盯梢的理货员走过来,说:我需要检查一下。说着撕开包装盒。原来,他怀疑朱立军对理发推子进行了调包。朱立军来加拿大这么长时间,还从未受过如此的侮辱,他大怒了,高声说:你是什么意思 ? 你认为我是小偷 ? 你侮辱了我 ! 那个理货员自知理亏,把经理找来摆平。朱立军滔滔不绝地说: 难道你们商店对所有的顾客都开包检查 ? 不是吧 ? 为什么专门对我进行这种检查 ? 我认为你们的行为是种族歧视。种族歧视可不是小事,经理吓得连忙道歉。   事后,朱立军找准了感觉:原来, 只要说话时自信,气足,别想汉语原意,尽量用英语思维,就说得流利。   从 1999 年到 2003 年 ,整整四年时间里,朱立军放弃了与别人合伙开装修公司的机会,也放弃了无数业余时间挣外快的机会,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不但能像当地人一样听写说,甚至能跟当地人很生动地吵架了。 2003 年秋天,拥有一万多单词量的朱立军参加了安大略省翻译资格考试,一次成功,获得了省翻译协会颁发的中英专业翻译资格证书和营业执照。一个高考英语只老了 60 分的高中毕业生,四年之内,登上了英语的最高殿堂。       金口玉牙,一天狂赚三千刀      朱立军考取的是安大略省的翻译资格,所以,他来到安大略省省会多伦多,租了一个办公室,开始了自己的翻译业务。加拿大的华人绝大多数集中在多伦多,所以中英文翻译有一定市场。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中英文翻译的业务基本局限于中国移民的文件资料的翻译工作,每笔业务多的一二百加元,少的三十加元,业务上升空间十分有限。而且在多伦多执业的中英文翻译有六十多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朱立军兢兢业业地干着,到处揽活,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年下来,除去房租等各项费用,赚了三万加元。虽然不算少,但离他的理想相差太远。他开始琢磨给自己拓展新的空间。   有一天,他陪来自浙江的一个商务考察团去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参加一个国际纺织机械洽谈会。在会上,他认识了一位陪同巴西代表团的英法翻译。在闲谈中得知,这位英法翻译拥有加拿大国家翻译工作者协会和北美同声翻译工作者协会英法专业两个证书,巴西代表团聘用他的报酬是每小时 300 加元 ! 而在加拿大,中英翻译最高价是每小时 30 加元, 两者相差十倍之巨 。   回到多伦多,朱立军开始着手去魁北克市学法语。朋友们听了他的打算,都认为他疯了:当英法翻译,谈何容易 ? 英法翻译一般都是英语母语或法语母语的人士,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干这个,能行么 ? 朱立军却信心满满,他说: 语言这个东西 就是学一点会一点,只要你努力,日积月累,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他说的有道理,但其中的辛苦,又有几个人能吃得起 ?    2004 年冬 ,朱立军在漫天大雪中,来到了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进入魁北克大学法语初级班,从笨如何 ( 法语:你好 ) 开始,向一个几乎无法到达的高峰发起了冲击。   英语、法语的发音截然不同,朱立军怎么也不习惯把 R 这个字母读成喝。为了习惯法语发音,朱立军咬了咬牙,退掉了租住的廉价学生公寓,高价租了一个房间,房东是一对法裔老夫妇。朱立军跟着他们每天学法语。   与在卡尔加里学英语不同,这次是全职脱产学习,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原来手里的一点积蓄渐渐地被掏干了。为了应付每年两万多加元的生活费和学费,朱立军不得不在课余时间打累脖工。魁北克市是行政中心,经济并不发达,工作很难找。朱立军饥不择食,只要有活就干。冬天,给人家车库门前除雪:春天,到旅游公司当导游:夏天,去农场摘草莓、拔大葱。不论在哪里打工,他每天都坚持学习法语到夜里一点,有时第二天没有工作,他就常常熬个通宵。   艰苦卓绝的法语学习结束了, 2006 年冬,朱立军参加加拿大国家翻译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英法翻译考试,结果, 75 分及格,他只得了 37 分。   多伦多的朋友都劝他回多伦多重操中英文翻译旧业,但他觉得自己有希望,坚持留在讲法语的魁北克省。他来到魁北克市西边的三河市,在一家老人院里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活是又脏又累又恶心,但朱立军却非常开心,因为,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退休法语教师姬丝拉。姬丝拉知道朱立军准备考英法翻译,便每天给朱立军辅导,从纠正发音,到帮他阅读理解古代法语。在姬丝拉的指导下,朱立军阅读了大量的法语书籍,法语水平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2007 年冬 ,朱立军第二次参加英法翻译考试。当他用流利的古代法语激情四射地回答主考官的问题之后,三位主考官都惊诧了: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一个亚洲人竟然能用古代法语来回答复杂的问题。这就好似一个西方人能够用文言文做七律诗歌一样了不起。 400 多人参加考试,最后仅通过 10 人,而名列第 5 名的,竟然是一位中国人。朱立军成为翻译协会成立以来唯一一位非法语母语人士通过者。魁北克省法语电台、电视台以及各大报纸,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一时间, Lijun Zhu 这个名字传遍魁北克省。   朱立军再接再厉, 2008 年 1 月 ,他参加了北美同声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翻译考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再次脱颖而出,以全场第 3 名的成绩通过考试,成为被誉为金领中的金领的北美同声翻译。   朱立军一跃成为北美同声翻译行业的翘楚,北美三大翻译公司卡龙、贝尔桑德和北温赛同时向他伸来橄榄枝,他同时与三家公司签订了从业合同,另外,他还在魁北克市开办了独立的翻译工作室。他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展览会、国际商业谈判、大型庆典、政府官员国际互访活动中 2008 年 4 月,他由北温赛翻译公司推荐,为加拿大贝尔电话公司赴巴黎谈判代表做翻译。在法语的故乡巴黎,人们几乎无法相信,世界著名的贝尔公司的法语翻译竟然是一位中国人而不是法裔加拿大人。然而,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没有。朱立军在谈判桌前那精准流利的英法互译,折服了所有人。   知名度的提升,也同时提升了他的身价,到 2009 年 6 月,已经涨到了每小时 400 加元的新高点。真可谓金口玉牙。    2008 年春天,朱立军用自己赚的钱,买下了魁北克市郊一处 85 万加元的豪宅,面对浩浩淼淼的圣劳伦斯河,风景美极了。在这里与他同住的还有他的法裔未婚妻、也就是姬丝拉老师的女儿。两人正在筹划在魁北克市创办一所法语学校,专门为来自其它国家的新移民培训法语。    高中毕业的乡村小结巴,身家百万美元的国际大牌翻译 ,这两者似乎难以联系到一起,但朱立军却做到了。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朱立军认为,只要刻苦努力,选对目标,天下的打工仔都能成功。 朋友,从朱立军成功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什么?对你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