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理需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出人意料的自主性动机:胜任心理需要挫败的激励作用
热度 1 BuenosAires 2018-11-17 10:1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或大或小的挫折。有时这种挫败感让我们偃旗息鼓、一蹶不振,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会被打倒,而会积极寻求机会,再度证明自己。举例来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一场重要的面试中表现不佳,没能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面试的结果已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时我们或许会选择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在赛场上重拾信心与满足感。有人可能会说,这不科学,即使在羽毛球比赛中大获全胜,面试的结果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话说的没错,然而,我们永远不要小觑这一举动在人们的心理重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助人们恢复之前受到挫败的胜任感。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胜任心理需要的恢复机制的存在:在发生胜任心理需要的挫败之后,人们会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控、从而去恢复胜任感。这也是我们系列研究的起源。 为了更好的解释多种因素对于人们动机水平的影响,心理学界与管理学界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动机与激励理论,包括心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这其中,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已成长为最具学术影响力、最为系统的动机理论体系之一。自我决定理论的一大贡献是总结、归纳了对于人们的心理成长与幸福感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三项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胜任和归属。自主指的是人们希望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自由裁量权,希望拥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的能力。在三项基本心理需要中,自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我决定理论因此而得名。归属指的是人们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其他人产生有意义的情感联结,希望有机会传递自己的爱与关怀,并且获得他人相似的回馈。胜任指的则是,个体希望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获得成功、体现自身能力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潜能,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感兴趣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有益于自身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构成了人类行为的自主性动机。换言之,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将会提升个体的自主性动机 。 针对胜任感的满足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在包括教育、工作、医疗健康和体育在内的不同领域中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一致显示,胜任感满足可以带来更高的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以及整体的幸福感 。除了研究胜任感满足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胜任感挫败的负面影响。胜任感挫败指的是个体感受到失败与不胜任、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当人们面对难度过高的挑战、收到负性反馈、受到针对性的批评或在社会比较中落下风时,通常会体验到胜任感的挫败。研究显示,胜任感的挫败通常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性结果,包括职业倦怠、反生产工作行为、工作疏离和较低的自主性动机。 考虑到胜任感满足在人们的心理成长与幸福感建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难以想象人们会在不做出任何防御反应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胜任感的挫败。近年来,逐渐有研究指出,基本心理需要挫败可能会引发心理需要的恢复过程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自主性受到挫败的被试在一项后续任务中对自主性相关的刺激材料投入了更高程度的注意力。此外,相比普通被试,先前在任务中体验到自主挫败的被试会在后续的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内在动机。当然,前提是他们在这项后续任务中能重新获得自主心理需要的满足 。 这一系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它们跳出了原有的研究框架,探究基本心理需要挫败的跨期影响,并且揭示了基本心理需要恢复机制的存在。尽管已有学者就自主需要挫败的跨期影响开展开拓性的研究,遗憾的是,在胜任需要挫败方面,类似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一项高等教育情境的田野研究和一项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室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历经胜任感挫败后个体胜任感的恢复机制,特别是先前的胜任感挫败与个体在后续活动中的自主性动机的关系。这两项研究分别于 2017 年 12 月和 2018 年 8 月发表在知名 SSCI 期刊《心理学前沿》(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和《人类神经科学前沿》(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 。 我们的第一项田野研究,是在我国南方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开展的,来自 11 个不同专业的 680 名大二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课)是我国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相较《高等数学》等课程而言,历史课难度不高。在研究开展的高校中,历史课被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因此,在上历史课之前,同学们首先要参加《高等数学》《数学分析》《会计学原理》《大学英语》等不同课程的教学。统计结果显示,相比前面的课程,历史课的胜任需要挫败程度较低。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前面课程结束后、历史课开始之前的间隙,以自愿的形式填写了有关前面课程与历史课的课堂感受的问卷。问卷中,我们设置问项测度了同学们在两门课中感受到的胜任挫败程度和内在动机水平 。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前面的课程还是历史课中,同学们在课堂中感受到的胜任需要挫败与内在动机水平都显著负相关,且问卷题目的顺序、专业、班级等因素与内在动机均不相关。有趣的是,当我们探究同学们在前面课程中的胜任需要挫败与历史课中的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当前面课程中的胜任挫败程度较低时,我们无法通过其预测历史课中的内在动机;一旦前面课程中的胜任挫败程度较高、超过一个临界点,则可以显著预测历史课中的内在动机——前面课程中的胜任挫败越强,历史课中的内在动机就越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体验工作和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满足感而自发、主动的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因而,这项研究发现假如同学们在历史课之前先上了一门难度较高的课程、胜任心理需要受到了挫败,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中。换言之,原本有些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这一刻都变得那么有趣、有吸引力。 这项研究第一次证实了个体在遭受较高程度的胜任需要挫败后存在恢复其胜任感的动机和过程。之前针对自主性挫败的研究指出,这种恢复基本心理需要的动机可能发生在人类的潜意识中,且恢复过程不受个体自身认知过程的控制。尽管在高校课堂上开展的这项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学术发现,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对于同学们在不同课程中的内在动机水平是通过量表测度的。内在动机实际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通过量表只能间接测度内在动机、不是源自大脑的直接响应,获得的数据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从而偏离内在动机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中,个体胜任需要的挫败不是被直接操纵的,无法建立起先前的胜任需要挫败与个体在后续任务中内在动机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更深入的探究个体胜任需要的恢复机制,我们开展了一项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室实验 。这项实验中,我们采用被试间的实验设计。两组被试均需完成两阶段的实验,并且在实验的第一、第二阶段分别完成估算时间任务和停止秒表任务,唯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阶段任务的难度设置。实验组在第一阶段完成的是高难度的估算时间任务,平均成功率在 15% 左右;控制组完成的则是中等难度难度,平均成功率在 50% 左右。之前的研究表明,通过任务难度的设置可以很好的操纵个体胜任需要的挫败。在第二阶段,两组被试完成的均为中等难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胜任感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反馈相关负波的差异波( d-FRN )的波幅来表征个体的自主性动机水平。根据情感 / 动机理论, d-FRN 对于个体的动机水平高度敏感:个体的动机水平越高、对于任务结果就越在意,结果的反馈会诱发越大的 d-FRN 波幅。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相比控制组,先前胜任感受到挫败的实验组在第二阶段表现出更大的 d-FRN 波幅,这表明他们在第二阶段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动机。这一发现建立起了先前的胜任需要挫败与个体在后续任务中 的自主性动机 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为胜任心理需要挫败的激励作用提供了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有趣的是,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影响个体胜任感恢复过程的个体差异因素。根据动机与激励问题的另一项主流理论——成就目标导向理论,个体可能会具有掌握、绩效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导向。掌握目标关注的是掌握相应的技能、获得自身的成长,绩效目标关注的则是在他人面前体现自身的能力。每个人都会或多多少的具有这两种目标导向,但其中一种导向会占据主导性地位。根据成就目标导向理论,设置掌握目标有助于个体的内在动机的提升,设置绩效目标则与外在动机高度相关。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的绩效目标导向与第二阶段中的 d-FRN 波幅显著相关。具体来说,个体绩效目标导向越高,第二阶段中的 d-FRN 波幅越小、自主性动机水平越低。该发现表明绩效目标导向会阻碍胜任感的恢复机制。 本研究发表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定的关注。 2018 年 10 月,自我决定理论的联合创始人 Richard Ryan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顶尖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上发表的综述性论文中,对于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结论进行了详细介绍 。 Ryan 指出,长期以来学界较少关注到基本心理需要挫败对个体心理成长的作用,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潜能: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受挫时,可能会诱发恢复机制。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指导、借鉴价值。现实生活中,有时企业雇员会面对高难度的挑战,如果用尽全力后依然业绩不佳,可能会对其胜任感造成挫败。假如胜任感的挫败已经发生,管理者应当努力创造机会让雇员恢复自身胜任感:如果接下来可以安排一项难度适中的工作、雇员垫垫脚可以够得到,其胜任感可以较好的得到恢复。雇员回馈给公司的则是出人意料的自主性动机,他们会在这项工作中表现出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要鼓励管理者故意挫败雇员的胜任感,毕竟当胜任感受到挫败时,人们在当前任务中的自主性动机和工作绩效实实在在降低了。真正重要的是,一旦胜任感挫败的“悲剧”发生,我们应当如何去补救。除了企业的管理实践,其实该发现也适用于人们的自我调节。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至关重要,希望我们都有机会从事感兴趣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有益于自身能力发展的活动。 作者简介:孟亮,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晨光学者 、 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浙江省优博、浙江大学优博、浙江大学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担任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评阅专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科技与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作动机与激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多项基金。科研成果发表于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Social Neuroscience 等 SSCI/SCI 收录的知名国际期刊,曾获得《哈佛商业评论》《阿贝赛报》、《郝芬顿邮报》、《参考消息》、《钱江晚报》、澎湃新闻、浙江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参考文献: Ryan, R.M., and Deci, E.L. (2017).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New York, NY : Guilford Press. Van Den Broeck, A., Ferris, D.L., Chang, C.-H., and Rosen, C.C. (2016). A Re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t Work. Journal of Management 42 , 1195-1229. doi: 10.1177/0149206316632058 Aarts, H. (2009). Unravelling the motivational yar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stigation of implicitly motivated behaviour resulting from deprivation and positive affect.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 , 345-381. doi: 10.1080/10463280903388665 Radel, R., Pelletier, L.G., Sarrazin, P., and Milyavskaya, M. (2011). Restoration process of the need for autonomy: the early alarm st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 919-934. doi: 10.1037/a0025196 Fang, H., He, B., Fu, H., and Meng, L. (2017). Being Eager to Prove Oneself: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Frustra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Another Ac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doi: 10.3389/fpsyg.2017.02123 Fang, H., He, B., Fu, H., Zhang, H., Mo, Z., and Meng, L. (2018). A Surprising Source of Self-Motivation: Prior Competence Frustration Strengthens One’s Motivation to Win in Another Competence-Supportive Activit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2. doi: 10.3389/fnhum.2018.00314 Ryan, R., Soenens, B., and Vansteenkiste, M. (2018). Reflections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s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terfaces, integrations, issues, and unfinished bus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Doi: 10.1111/jopy.12440
38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满足教师心理需要的一些做法
罗帆 2009-10-25 22:38
博文管理者应重视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受到科学网编辑的推荐,引起了不少博友的关注,非常感谢。在评论栏里,有人说本人是痴人说梦。那么,这个痴人就把现实中已经有的一些做法说一说。 在火车上,曾经遇到一所 211 大学的老师,谈起所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办法。她说,该校老师年初可以自行申报某个类别,如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并自己选择某个级别。年终考核就参照教师自行选择的类别和级别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部分薪酬挂钩。而且,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可以互补,教学工作不饱满的,可以多做些科研工作;科研经费不足的,可以多发表论文,或者多上课或搞教学研究。如此,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达到合格标准,心情比较愉快。那位老师是教学为主型的副教授,主讲的课程较多,课时费不少,有少量的科研经费可资助研究生和学术交流,虽然收入远比不上科研大户,但心理比较平衡。该校的管理者也对教师进行考核,但制订政策时比较注意考虑教师的心理需要。 某校某学院以前每年双向选导时,先由研究生填写第一、二、三志愿,然后在某天要导师集中开会,由导师反过来挑选学生。导师可带的学生数,仅由上一年度的科研经费额决定。集中选导时,先叫第一志愿人数超额的导师选,这些导师挑过自己想选的学生后,将未选的学生退出来;然后考虑第二、三志愿的导师,最后才是调剂。整个过程费时很久,排在后面的导师即使分到了学生,总认为是别人挑剩的,有的年轻导师最终可能选不上学生。在显得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在场不少老师心理上是不大舒服的。因此,有的导师拒绝参加选导会。后来,学院召开了导师座谈会,听取了大家的建议,进行了选导程序上的改革。导师可带的学生数除了与科研经费、项目级别有关,也与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奖成果相关。管理人员事先让第一志愿人数超额的导师按限额预选,正式选导时,这些导师直接在已看过的表上签名,速战速决;余下的学生选导表将直接给第二或第三志愿导师选择,并优先调剂给没有学生选的年轻导师,原则上保证每个导师都有学生带。虽然这次改革的幅度并不大,但是不是更体贴一些呢? 本人所在的管理学院,已经取消了对年终考核未完成工作量教师扣罚绩效津贴的规定,只奖不罚。学院要求学科带头人加强科研和教学团队的建设,其中包括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计划和落实。为了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本院要求教授与青年教师自愿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师带徒的活动,互相听课,共同切磋。学院还提倡青年教师去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填写听课记录表并由任课教师签名后,即可获得每课时 25 元的听课补贴,每学期不超过 20 学时。学院还请来心理咨询专家做心理健康讲座,帮助教师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满足教师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的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国内 高校管理者已经在满足教师需要的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如果充分重视,就能做得更好。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071 次阅读|2 个评论
管理者应重视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
罗帆 2009-10-24 10:48
孙中山先生说过:需要者,创造之母也。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总体来看,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般来说,随着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生理需要逐渐减弱,而心理需要逐渐增强。人在某一个时期,往往有一种需要是占优势地位的,会对人的动机和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是管理和激励教师的有效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教师经常戏称自己是赚工分的农民,普遍表露出对教师量化考核的不满。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的生理需要,但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每年考核后,没有完成任务而受罚的老师 心情郁闷 ,完成任务而受到奖励的老师也未必感到高兴。考核指标是动态调整的,完成任务后,明年的指标就会上浮,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为了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老师们没有足够的精力集中于创新性、探索性的科研工作,以及耗时耗力的教学改革工作。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戴着紧箍咒的他们往往不得不放弃长期目标。因此,多数教师的 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很难得到满足,而同事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使人际关系不时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许多高校规定教师每年的额定教学工作量是 300 多学时,只有面向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工作量才算。由于各专业都是合班上课,选修课人数不足就停开,在教师多学生少的系,每个教师每学期还不能保证有一门课可上。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没有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完成定额的难度更大。根据强化理论,激励应以正强化为主,惩罚具有一系列的副作用。若教师因没有完成教学或科研考核指标而受到经济处罚或被取消导师资格,对教师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是严重的。为了建设和谐组织,有的高校领导决定取消对未完成工作量教师扣罚绩效津贴的规定,只奖不罚。此后,布置教学任务时就出现了部分老师拒绝接课的现象,他们宁愿去搞项目,或者去课酬较高的三本院校上课,也不愿意给本校的本科生上课。 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组织因素,主要是近年来高校教师管理政策导向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对教师的激励,最有效的是激发其尊重、自我实现或成就需要。而目前国内高校的激励方式比较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重视满足生理需要而不是心理需要。现行的许多做法没有鼓励教师去追求成长或成就需要的满足,根据阿德福的挫折回归假设,教师受挫后会导致需求层次下降,不愿专心于利益回报低的教学工作,更不可能致力于搞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黎波特的研究证明,社会性动机比个人性动机对人的激励力量更大,甚至使人能够忍受超过生理极限的痛苦。而国内高校对教师的激励过于看重个人性动机的激励,不仅短期激励的效果不佳,更不利于长期激励。 此外,高校青年教师是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基本工资较低,其他收入来源少,要过教学关,又要在短期内出科研成果,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 最近,网上热议海归涂博士的悲剧。涂博士之所以满怀希望地回国,应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对于他来说,满足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更为重要。学校在讣告中公布涂博士租住由校方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 57 平方米 ( 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 ) ,估计是想说明校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不过,这些条件只能满足他的基本生理需要,而面对陌生的环境,他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他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关注,但很难获得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刚到一个新地方、新单位,社交需要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满足的。而在人才济济的名校,作为一位年轻的博士,想要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难度更大。他在学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 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按照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如果他可以确信自己能够晋升,也许不会如此绝望。 作为知识分子,期望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相对而言,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失落感、挫败感和无助感等消极情绪就会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沉浸在阴郁的心境中,只要外界出现一根稻草,骆驼就可能会被压倒。 其实,涂博士如果去了另一所高校,类似的悲剧未必就不会发生。除了海归人员,国内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的心理危机也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总之, 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满足教师多方面的需要,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更应该满足其心理需要,尤其是他们的优势需要。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609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