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益事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破坏性执法劳民伤财:天津200米高层公寓擅自更改规划将被拆除
热度 2 杨学祥 2015-12-16 08:20
破坏性执法劳民伤财:天津200米高层公寓擅自更改规划将被拆除 杨学祥 中国很富裕吗?天津200米高层公寓擅自更改规划将被拆除,是不是劳民伤财? 大型建筑建设要全程监督,事后处理损失巨大,拆了盖,盖了拆,是小孩搭积木吗? 城市建筑的频繁拆除是城市雾霾发生的重要原因。规划可以改,建成的高楼却不能改。 建议将违建大楼没收,交给相关部门或慈善机构另作他用。也可做养老院解决迫在眉睫的养老难,那就更好。 破坏性执法的观念要改变,执法的目的是惩戒违法和对社会有益事业做贡献。 浪费资源和能源同样是犯罪,相关部门要谨慎行事。 相关报道 天津200米高层公寓擅自更改规划将被拆除 2015.12.15 16:45:22 2 / 4 12月15日,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十二经路与海河东路交口的水岸银座。该楼盘紧邻海河、大光明桥,属天津市黄金地段。 12月15日,天津市大光明桥上的雕塑与其身后的水岸银座高楼。该楼盘紧邻海河、大光明桥,属天津市黄金地段。据媒体报道,这座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公寓存在擅自更改规划等问题,将全部进行拆除,或将成为天津首个被拆除的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2841_92834.html#p=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游苏宁:学术期刊应纳入非营利性公益事业(转载科学新闻博文)
mygirlpink 2014-8-24 17:19
2010年对于中国学术期刊业来说将是重要的一年。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计划,这一年中国的期刊将迎来改革。作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的游苏宁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未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科学新闻 :目前国内有9000多种合法期刊,这些期刊现状如何? 游苏宁 :目前全国有9000余份期刊,其中有三大集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科学院系统和中华医学会。中国期刊数量号称世界第二,但是重复办刊现象严重,导致低品位学术期刊泛滥。 科学新闻 :这些期刊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游苏宁 :目前,中国的期刊中许多存在着刊出率高、论文质量低、杂志变厚、订户下降的现象。对于期刊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的稿源,好的稿源流失严重,越是大刊越严重。 另外一点在于,目前国内的期刊存在各自为政的弊病。9000多份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出版单位,集约化程度差导致中国期刊多而不强,大而不优。同时,由于政策原因,导致期刊的服务对象由读者转向作者。 科学新闻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游苏宁 :在我看来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所谓“长官意志,俗人得志,匹夫夺志”。也就是说,原因主要出现在国家的科研导向和管理体制上: 目前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被看做一个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依据我们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来看,如果要完全满足中国迫于毕业、职称评定的论文发表需求,每年全国需要发表480万篇论文,而目前全国所有正式期刊每年仅能发表140万篇。大家都不得不发表论文,导致文章质量良莠不齐。 同时,由于对于国外期刊的崇拜,导致了大量好文章的流失。据了解,在单位对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给出的奖励中,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和国内期刊的奖励相差甚远。比如,某医院对于在世界著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给予每篇100万元的奖励,而对于在中华医学会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给予1000元左右的奖励。所以好的论文肯定会首先考虑发表在国外期刊上面。 科学新闻 :什么是好的学术期刊? 游苏宁 :一本好的期刊应该包括三个条件:一是有好的导向;二是能够吸收到优秀的稿源;三是主编的人格魅力。 在我看来,期刊本身的作用应该是传播科学。作为专业的学术期刊应该是像一个沙龙一样,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学术期刊本应该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研究,而现在由于政策导向的原因使得这些变成了被强迫的。而期刊也成为作者为评职称等而发表论文的工具。绝大多数期刊不再是“读者”的期刊,变成是“作者”的期刊。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在数十万论文中只有几十篇真正能够让人心动。重要的不是论文的数量,而是论文的质量。可是政策非要我们发表论文,导致论文整体质量低下,作者抱怨期刊薄而论文短,读者抱怨期刊里的东西都没有可读性。我一直主张办“双效双爱”期刊,“双效”是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双爱”期刊是指读者和作者都喜欢看的期刊。 科学新闻 :中国的期刊质量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游苏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的期刊少而精。其原因在于当时国内期刊较少,合作性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合作性研究成果投入很大,故文章质量较好。再者,当时写论文的人也没有现在这些评职称需要论文的顾虑。而在过去十年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国际著名期刊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如《自然》《科学》在中国都设有办事处。这使得好的文章更易流失。 科学新闻 :在你看来,中国的期刊如何能够转变这种“质量差”的现状? 游苏宁 :事实上,我做了20年的期刊从来没有觉得中国的期刊差劲。今天所谓的“期刊差”并不是真的说“期刊差”,而是成果差,以及政策的局限。并不是期刊差,而是中国的学者更多地将好的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没有好的内容,这怪不得期刊本身。 对于中国期刊的发展来讲,我有几点建议:第一,相关部门应该实施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管理,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国家准备将绝大部分科技期刊归入“经营性文化产业”,窃以为不妥,建议国家将学术类期刊纳入“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实施管理。 第二,扶持重点,分层发展。将期刊分为两类:一部分是英文版的,向世界展示中国较强的一些学科。绝大部分的期刊应该立足于本土发挥中国的优势。 第三,加快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国家可选择一批办刊实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期刊社,重点支持和培育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同时,还应该重点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在全球科技日趋数字化的今天,数字出版代表了21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而中国尚缺乏科技期刊的国家级数字化平台;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高端的精品科技期刊行业平台也迫在眉睫。 对于期刊本身而言,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于加快报道速度,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始尝试开辟“重点号”以缩短出版时间,对一些优秀稿件甚至采用了审稿“绿色通道”。严格对论文进行把关,比如没有好稿源就应该准备将半月刊改回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于今年开始学术期刊改革后,一些期刊会被关停并转,一些不合格的期刊面临关门,而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期刊得以凸显。而只要我们把期刊办好,我相信总有一天好的论文会大量回归。(采访:闫岩)
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私人公益事业基金会——读书偶录(9)
热度 1 cswen 2014-4-5 15:34
再谈私人公益基金会 ——读书偶录( 9 ) 温景嵩 ( 2014年4月5日写于南开园 ) 有鉴于此问题的重要性,所以资中筠女士在《美国十讲》这本书里对私人公益基金会问题就讨论了两次。前面一个第五讲《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里她谈了此机构的性质、作用和特点。这第六讲就来谈私人公益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 首先,她谈到成立基金会后要到政府的相关部门去登记注册。美国有结社的自由,但不是放任的自由,而是有管理的自由。你成立了基金会,就要到政府那里去登记注册。政府然后就给你这个组织定性。基金会不但不营利,反而要捐赠社会,那很好,政府就给你就定为非营利组织,那就免税。否则政府营利性的组织是要收税的。随后还要向政府说明你这个组织的活动范围,这与定性有关,而后政府还要监管。 第二点点最重要,最值得捐赠人深思。这一点就是政府还规定,你这笔财产一旦捐赠给了基金会后,就成为基金会的永久财产,叫做公益基金。作为公益基金,任何个人都无权收回,或再取出一些钱来由他个人使用和挪用。 第三点就是董事会,或叫理事会的组成问题。这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这机构的上述两种叫法是一个意思。英文叫 Board of directors, 前面第五讲里那幅由协和医学院所提供的照片,把它翻译成董事会,这一讲资中筠却把它翻译成理事会。总之是一个意思,就是你这个基金会的最高决策机构。在一般公司里的董事会,这是要由公司的股东大会来决定的事。在基金会里就应当由你这个捐赠人的家族来决定了,还可包括几位亲朋好友,再就是从社会上请来一些知名人士,比如律师,还有就是与你这个基金会活动范围有关的专业人士,帮你运作这个基金会。当然最主要的构成还是你自己的家族成员,而且还可以传代。像上一讲里那位出席协和医学院建院90周年大会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Richard Rockefeller 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的掌门人。 这真是一个妙主意。老洛克菲勒没有把他的巨额财产直接传给他的子孙,而是捐赠给了基金会,实即社会上的公益事业。以免贻害自己的子孙,使他们成为一个只会享乐不会做事的废人。另一方面,在基金会的董事会的组成问题上,老洛克菲勒规定必须有自己的子孙,而且董事会的主席只能由自己的子孙来承担。这就给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一个铁饭碗,作为基金会的董事,他们仍然掌管着这一大笔财产,来建设公益事业服务社会。 这可真是太妙了! 一方面不直接把遗产交给自己的子孙而成立了公益基金会,另方面却叫自己的子孙来掌管这个基金会,这就给自己的子孙们交给了一个永远砸不破而又十分高贵的铁饭碗。这可真是一举两得,绝妙的好主意,美国的富人们实在是太聪明了!确实值得其他国家里的富翁们深思、效法和学习。 第四点是关于基金会的会长问题。 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但它不负责日常的事务。基金会的日常事务则要由基金会的会长来处理。这会长就像一个大企业的CEO,十分重要。会长的人选是由董事会来决定的。这很关键。会长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基金会运作的好坏,成效大小。 所以各个基金会都要聘请那些水平高的人来担当会长的职务。当然这样的人才要给以高薪才聘得到。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几个任职较长的会长,水平都十分高。每年他们所做的工作报告,其水平都不亚于美国总统所做的国情咨文。从国际到国内,最后落实到基金会当年的任务部署。其目光都十分远大,而又能落在实处。例如,对整个亚洲的问题他就有个亚洲区主任来处理。2007年参加庆祝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90周年的活动的,除董事会的主席外,还有一位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区主任Alan Feinstein;此外,基金会还直接开展学一些学术研究,例如美国的汉学研究就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开创的;1943到1944年间他们还聘请过几位著名的中国学者到美国讲学,其中有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罗常培等。 最后一点,基金会的投资部的设立。 基金会的基本任务是捐赠社会以建设各种公益事业。这就要有不断的资金补充,否则就会坐吃山空。因此这类基金会都设有投资部。以补充资金来源来维持基金会的运作。但是这类投资不能去搞投机,也不能去搞高回报,其目的只要有固定的回报,以抵消掉由捐赠活动所造成的损失即可,不能再多。此外,这类基金会还会不时地接受其他私人或一些大企业的捐款,这也是他们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财源。 在公益事业上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当然不可代替。于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等的带动下,1930年以后,才使美国政府把这类公益事业也放到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诸如像医疗保险等。其实,只有政府把这些事业也担当起来后,才能解决起全社会的问题。私人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力量,自然无法与政府的力量相比,于是他们就自然退到了第二位。然而私人公益事业基金会的功绩却仍然功不可没,永存青史。 正是因为在洛克菲勒家族,卡耐基家族的带动下,美国的富翁们都把他们的巨额财产,捐赠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在美国才不会出现阶级革命的风潮,也不会出现社会主义的思潮。因为这些富翁们早已把他们的财产反馈回给社会了。哪里还会再有社会主义思潮滋生的土壤?这些富翁们早已把他们自己的财产给“共”掉了,美国共产主义革命一类的事情,自然就不再可能发生。 以上我这点感想,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9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诚谢科学志愿者----Ben. D. Wang
livingfossil 2012-5-27 23:01
《古植物学的故事》诚谢科学志愿者 ----Ben. D. Wang 古植物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冷门中的冷门,它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显然,古植物学是十足的“小众文化”。 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完全是舶来品,因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古植物学主要是从欧美逐渐传入中国的。 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从无到有,逐步兴起,但尚未完全发展起来 ---- 尚未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土壤,也尚未进入世界古植物学研究的大国与强国之列。 中国的古植物学 在学科之林 已被严重边缘化,似乎成了后娘养的“冷美人”:它一直在混沌中挣扎,一直在昏暗中摸索。然而,古植物学不是任人打扮的“冷美人”,因为古植物学有其内在的学科自身发展之规律。我们关注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实际上是在关注世界古植物学的未来。 《古植物学的故事》的编写工作是一项长效公益事业,也是一种天然历史责任。我们要努力推动古植物学研究的“ 小众文化”大众化,努力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在工作中,我们不仅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学术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包括一些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科学志愿者 Ben D. Wang 的热情帮助。科学志愿者非常给力,彰显公益精神的活力与魅力。在此,我们诚挚地感谢科学志愿者 Ben D. Wang 对本项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 我们期待更多的科学志愿者热情支持 《古植物学的故事》的编写工作,也大力 支持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事业。 孙启高 2012 年 5 月 27 日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苏宁:学术期刊应纳入非营利性公益事业
sciencenews 2010-2-25 12:54
2010年对于中国学术期刊业来说将是重要的一年。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计划,这一年中国的期刊将迎来改革。作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的游苏宁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未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科学新闻 :目前国内有9000多种合法期刊,这些期刊现状如何? 游苏宁 :目前全国有9000余份期刊,其中有三大集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科学院系统和中华医学会。中国期刊数量号称世界第二,但是重复办刊现象严重,导致低品位学术期刊泛滥。 科学新闻 :这些期刊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游苏宁 :目前,中国的期刊中许多存在着刊出率高、论文质量低、杂志变厚、订户下降的现象。对于期刊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的稿源,好的稿源流失严重,越是大刊越严重。 另外一点在于,目前国内的期刊存在各自为政的弊病。9000多份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出版单位,集约化程度差导致中国期刊多而不强,大而不优。同时,由于政策原因,导致期刊的服务对象由读者转向作者。 科学新闻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游苏宁 :在我看来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所谓长官意志,俗人得志,匹夫夺志。也就是说,原因主要出现在国家的科研导向和管理体制上: 目前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被看做一个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依据我们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来看,如果要完全满足中国迫于毕业、职称评定的论文发表需求,每年全国需要发表480万篇论文,而目前全国所有正式期刊每年仅能发表140万篇。大家都不得不发表论文,导致文章质量良莠不齐。 同时,由于对于国外期刊的崇拜,导致了大量好文章的流失。据了解,在单位对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给出的奖励中,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和国内期刊的奖励相差甚远。比如,某医院对于在世界著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给予每篇100万元的奖励,而对于在中华医学会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给予1000元左右的奖励。所以好的论文肯定会首先考虑发表在国外期刊上面。 科学新闻 :什么是好的学术期刊? 游苏宁 :一本好的期刊应该包括三个条件:一是有好的导向;二是能够吸收到优秀的稿源;三是主编的人格魅力。 在我看来,期刊本身的作用应该是传播科学。作为专业的学术期刊应该是像一个沙龙一样,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学术期刊本应该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研究,而现在由于政策导向的原因使得这些变成了被强迫的。而期刊也成为作者为评职称等而发表论文的工具。绝大多数期刊不再是读者的期刊,变成是作者的期刊。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在数十万论文中只有几十篇真正能够让人心动。重要的不是论文的数量,而是论文的质量。可是政策非要我们发表论文,导致论文整体质量低下,作者抱怨期刊薄而论文短,读者抱怨期刊里的东西都没有可读性。我一直主张办双效双爱期刊,双效是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双爱期刊是指读者和作者都喜欢看的期刊。 科学新闻 :中国的期刊质量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游苏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的期刊少而精。其原因在于当时国内期刊较少,合作性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合作性研究成果投入很大,故文章质量较好。再者,当时写论文的人也没有现在这些评职称需要论文的顾虑。而在过去十年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国际著名期刊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如《自然》《科学》在中国都设有办事处。这使得好的文章更易流失。 科学新闻 :在你看来,中国的期刊如何能够转变这种质量差的现状? 游苏宁 :事实上,我做了20年的期刊从来没有觉得中国的期刊差劲。今天所谓的期刊差并不是真的说期刊差,而是成果差,以及政策的局限。并不是期刊差,而是中国的学者更多地将好的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没有好的内容,这怪不得期刊本身。 对于中国期刊的发展来讲,我有几点建议:第一,相关部门应该实施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管理,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国家准备将绝大部分科技期刊归入经营性文化产业,窃以为不妥,建议国家将学术类期刊纳入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实施管理。 第二,扶持重点,分层发展。将期刊分为两类:一部分是英文版的,向世界展示中国较强的一些学科。绝大部分的期刊应该立足于本土发挥中国的优势。 第三,加快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国家可选择一批办刊实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期刊社,重点支持和培育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同时,还应该重点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在全球科技日趋数字化的今天,数字出版代表了21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而中国尚缺乏科技期刊的国家级数字化平台;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高端的精品科技期刊行业平台也迫在眉睫。 对于期刊本身而言,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于加快报道速度,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始尝试开辟重点号以缩短出版时间,对一些优秀稿件甚至采用了审稿绿色通道。严格对论文进行把关,比如没有好稿源就应该准备将半月刊改回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于今年开始学术期刊改革后,一些期刊会被关停并转,一些不合格的期刊面临关门,而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期刊得以凸显。而只要我们把期刊办好,我相信总有一天好的论文会大量回归。(采访:闫岩)
个人分类: 采访手记|45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慈善公益事业不能仅靠官办,
jinwsapa 2009-10-24 18:23
慈善公益事业不能靠官办, 要靠民办, 要靠高人打理, 政府要给与松绑, 给与税务减免, 给予引导宣传, 鼓励全民关注. 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很发达和规范, 最大的慈善基金是比尔盖茨基金会.有好几十高手管理,每年用本金赚钱几十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健康,扶贫,教育和科研项目等. 尽管这次金融风暴,让比尔盖茨基金会缩水20%,但并没有放慢该基金会对外投资和赞助公共医疗和教育扶贫的捐赠。 巴菲特之所以把300多亿美元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 是因为他相信该基金会能管理好运用好慈善基金, 他绝不会把他的钱捐给政府运作的慈善基金. 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一篇论文, 指出要象风险投资基金那样管理运作慈善基金, 这很有道理。管理不善的慈善基金是不能持久的,也无法募集更多的资金, 对外发放的资金也不见得能用在最值得扶植的项目上. 诺贝尔先生设立的奖励基金如果不是采用新的管理模式, 早就关门息火了, 不会有今天的影响力和财力. 向当今科技牛人发放高达百万美元的奖金.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上千亿美元的捐款,其中80%是个人捐赠,而在这些捐赠者中,大约70%是普通人 另外还有统计表明,每年美国前50项数额最大的个人慈善捐款中,大约有1/5来自遗产捐赠。美国的税法对遗产捐赠征收很高的税款。加上在多数美国人的观念中,包括美国首富和二富都不希望把大笔遗产留给子女。认为这是害了子女,不如把遗产早早规划好捐给指定的慈善机构。 美国的学校和医院通常每年通过校友和病人家属捐赠大量的慈善基金。大学校长和医院院长可能要花费许多时间来向校友和病友募集慈善捐款和发展基金。中国的医院很少得到社会捐赠,政府的政策偏差导向使得医院走出自己生财有道之路,反而断了民间捐款的路。 过去若干年,中国许多大学过于热衷于教育产业化,越来越偏重于创收而不是通过教育和科研提升学校品牌和影响。尽管各类收费多多, 但多数资金被用于硬件扩张, 买地造楼, 造成债台高筑,财务困难。不少校友和社会捐赠的基金基本都没有被管理运用好. 不象国外的捐赠发展基金本金几乎都不会减少, 管理收益和追加捐赠年年看涨, 这才有今天哈佛斯坦福MIT等数百亿美元的学校发展基金的盘子. 中国大学实在望尘莫及.(注:哈佛的学校捐赠发展基金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损失100亿,主要是风险管理上出了问题). 不要小看慈善事业, 管理得好, 捐赠的人会多, 受益的人会更多. 我们国家的立法, 观念和管理体系实在不能让人放心. 慈善事业在中国发展还有很长路要走. 当政府意识自己的定位是服务和引导, 而不是自己出任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 对民间慈善事业进行过多的干涉和限制. 中国的慈善事业才会大发展. 有人说中国能否出行善的盖茨或巴菲特,要看官员们是否乐意放行,因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大门是由官员们看守着的。 民间慈善机构如此难批,如此被官方垄断,这是中国慈善事业无法得到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李连杰的壹基金不设在中国内地,设在香港,自然有其运营和管理上的重要原因。在中国设立和募集慈善基金实在是难。政府对民间的慈善事业总是不那么放心。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对慈善事业的立法和关注度始终不在官员的重要视线中。而政府管理的慈善基金的透明度和规范度是远远不够。让捐款人怎么能放心? 其实国外的经验和比较盛行的做法有几条值得借鉴: 1)政府主要制定严格而可实施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以垄断者自居,同时做运动员和裁判。 2)从遗产课重税,捐赠获减免税,宽松慈善机构审批备案等方面给与扶植和鼓励 3)尽量鼓励让成功企业家和投资者兼职去管理慈善基金,这比富人只捐钱,让非成功人士去监管要好的多。 4)捐赠要形成社会风气,要增加捐赠渠道。多多设立由民间资助的调研机构和智囊团 5)对现有的官办慈善机构和善款通途加强严格审计,避免挪作他用。 6)制定私人慈善基金会和公众基金会的游戏规则。避免私人基金会的洗钱或不正当避税行为。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5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