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理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龟壳结构:科学理论的坚守与突破
热度 1 puhj 2016-3-31 16:05
科学理论的发展史,曾出现过一些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发现。这些“怪异”、“奇特”的成果,因其非常的超前性,难以被当时通行的理论、人们的心理定势所兼容、接纳,往往命运多舛,以致在科学发展史的记叙中常被视为憾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固然超前,在他有生之年为世所公认,无疑是幸运的。然而该理论虽然突破了牛顿理论的局限,却并没有推翻牛顿理论,仍承认牛顿理论有效的适用范围。在我看来,这是其通往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似乎有这样一个规律: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对前期理论成果的个人与社会心理的自然惯性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将原已存在的理论像龟壳似地庇护起来,尽可能延续其生命;理论的发展或突破,就像探头探脑的龟头,被限制在一定的尺度之内。因此,这个乌龟的行动步伐也必定是缓慢、渐进的,而不可能动如脱兔。这是一种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的科学发展规律,也为千百年来的科学发展史所证实。因此,恐怕不能简单地将某些一流科学家对某些新理论的拒斥态度仅仅视为“傲慢”与“偏见”。 若新理论超凡脱俗,猝然而至,对旧理论呈脱缰之马、离弦之箭之跨越,可能是件危险的事情——哪怕它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可以想象,如果在其形成之初,人们立刻接受它,旧理论顷刻瓦解,横空出世的新理论,因连锁链条断裂,在人们还缺乏心理准备与相应知识增援的条件下,也很难有强大的生存空间。而等到各种相应条件具备,“原已存在着的各文化要素的合成”(美:怀特语)的时机成熟时,水到渠成,科学的发展才可能维系其生生不息的有机生命。 如此,我们对一些怀才“不遇”的历史与现实,便多了一分顺从与理解。 科学的进步,既是一个动态发展乃至突破的过程,也是一个需时刻维持其必要之常规生命“体温”的过程;新的生命,需要“十月怀胎”,才能瓜熟蒂落;缺少前期的营养补充或过量的“运动”,即使是聪明儿,早产也未必是件好事儿。就像恋爱谈得太久,会产生审美疲劳;闪婚也难免“形同陌路”一样,这里边儿的道理大概是相通的吧?
18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笔记(8)物理假说科学性的基本判据
热度 2 jmluo0922 2016-1-21 15:55
物理是自然规律的描述, 自然规律是固有的,并具有可重复性。 即某个现象规律,在相同条件下会必然发生; 因此,描述自然现象的物理模型与数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数学只需满足逻辑自洽; 物理模型中的逻辑不仅要自洽,而且满足因果必然性。 即不同的条件会发生不同的现象,其内在逻辑不同。 学者提出的关于自然规律的假说或学说, 如果逻辑不能自洽,即自相矛盾; 或逻辑自洽,但违背因果性, 都是不能称其为是科学的。 因果必然性与逻辑自洽是科学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 是假说与学说是否科学的基本判据!
个人分类: 杂谈|2749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网将成为理论科学研究成果发表最好的地方
热度 10 accsys 2015-6-17 05:28
曾几何时科学研究的发表也成为了一种产业?这种携带经济利益的商业化模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多大的作用,不太好说。然而影响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迅速鉴定和推广却是不用争论的事实。 我认为科学网是中国人发表科学研究成果,开展科学讨论最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出理由大致有几条: 1、真正能够作到及时公开公正发表和评价探讨问题; 2、方便作者与评论及有不同观点者直接讨论; 3、创新理论和方法不会被那些尚无基本概念与方法的编辑们所枪毙; 4、不用为不是母语的英文发表过分伤神; 5、平等自由地探讨科学问题,没有山大王一样的权威; 6、不受经济问题所左右。 还会列出许多理由,就暂时说这几条吧。 科学网为快乐自由的中国科学研究者创建了一块乐土。 愿科学网越办越好! 姜咏江
个人分类: 随笔|3496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科学理论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吗?
热度 8 jmluo0922 2015-4-17 21:13
这个问题本来是一句话就可以论证清楚的简单问题, 由于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和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对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结果,无论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还是形而上凭空想像的, 都应该通过实践的检验, 得到验证与确认后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往往具有唯一性,对已知的事实可以做出全面正确解释。 逻辑的缜密性、因果的必然性,以及事实的全面证明,是科学理论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 因此,科学理论是不可能由某人自由创造的, 除非自然和自然规律本来就是这个人自由创造的结果!!! 对于自然规律,做到“述而不作”; 对于科学真理,应该“信而好古”。
个人分类: 杂谈|4455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中国创造的瓶颈
benlion 2014-11-24 20:18
人类文明历史,从轴心时代古典文明到中古代中国文明,而后,到查理曼欧洲文明和英美文明,再到亚太文明,构成文明发展的路径;因而,必须将视野从古代移向现代和未来。 妨碍中国创新的是思维瓶颈,在文明的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循环纠结,妨碍了大踏步向现代文明转型和向世界文化学习,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从而,走向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文明。 如果,以轴心时代为东西方文明的基准线,那么,近现代欧洲,经历文艺复兴到地理发现,以达芬奇的工程范式为标志,已经与中国明朝的文明走到了同一个基准线。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迅速进入了近现代科学与工业文明的建立,从而,进入了全球化文明的发展时期。 因而,必须学习与研究近现代文明的深层思想发展历程,而后,才能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融合东西方文明的精神,走向创造未来的文化、教育、科学和产业。 启蒙运动的自然神论,形成第1推动观点,然而,依据道家思维,道法自然和“自己所然”的“非常道”,而应该是自然运动和外力的干预改变运动,自然的构造运动自始至终存在;因而,赋予了人天性就存在的创造能力,而教育和体制,就是释放和发挥人“自然”的创造力。 -(全球化文明)-
个人分类: 2014y|1893 次阅读|1 个评论
鉴别科学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热度 4 x2t6j8 2014-10-28 15:11
鉴别科学理论正确与否的三项标准: 一是科学理论从事实中总结出来,又放到事实中经过检验证明是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二是科学理论能够反过来圆满的解释和说明其概括和总结的事实; 三是科学理论应经常放到事实中检验,随着人们对事实认识的全面和深化,不断的对科学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保证科学理论客观反映事物真相。
个人分类: 理论鉴别|3582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语言”并不是西方语言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8-8 17:29
科学语言——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体系、数学运算符号等也并不是西方语言,至少并不是古希腊时代就有的,而是文艺复兴前后被引进的,和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发展出来的。 如果说汉字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古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古英语最后同样没有科学发展中最不可缺少的要素——逻辑与数学算符,实际上任何科学理论都是通过自然语言可以表达的,这一点汉字与作为字母文字的西方文字并没有本质区别。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1666 次阅读|5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 – 理论与工程
benlion 2013-6-12 15:56
近代欧洲文明,经历艺术、科学与宗教分离,英国的经济学和市场机制、法国的法律学和民主制度、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与教育学等建立,奠基了科学与工业模式的社会基础。 从实验到系统科学,建立了物理学 - 化学、生物学 - 心理学和社会学 - 语言学,以及机械、化工、电气工程和信息、生物技术等,不但发展了物质和能源科学,而且生命与信息科学的方法体系。 20 世纪中叶贝塔朗菲论述了以系统理论和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概念,系统生物学词汇提出于 1968 年美国西保留地大学举办的系统理论与生物学国际会议。 数学理论:经历了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的理论生物学时期,生物化学系统论、代谢反应控制论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超循环理论,以及神经 - 免疫网络和代谢链网络、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等发展,包括,数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等范畴。 工程技术:经历了传感器酶工程、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转基因生物等,以及差异显示分析技术、微 - 纳生物芯片( 90 年代)技术和生物信息软件技术等发展,包括,纳米生物学、化学生物学( 90 年代)与合成生物学等范畴。 也就是说, 20 世纪 60-80 年代发展了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形态, 90 年代开始系统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形态。 21 世纪的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科学家,基本属于 2 类: 一类是早在 20 世纪就开展生物和医学的系统理论、数学模型( biosystems modeling )和计算机模拟( simulation )方法研究的科学家; 一类是新开始采用组学( omics )技术和数据软件( in silico )、计算机辅助设计、 DNA 分子人工合成与转基因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的科学家。 - (究竟什么是科学?) -
个人分类: 2013|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学功利主义的思考
热度 18 sqdai 2012-5-18 07:17
近年来,关于科研评价体系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见链接),有些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者在言论中提及了科学功利主义,但是,对科学功利主义没有进行细致剖析。我认为,要真正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必须从理论上解决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因此对科学功利主义和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兴趣。最近,仔细阅读了《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一书,发现早在十年前,我国哲学界就对科学功利主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我很认同其中的一些理念和观点,下面谈谈我学习该书有关章节(见参考资料 ,第九章第三节)的一些体会,以期与博友们深入讨论。 科学功利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我们来界定“功利主义”和“科学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原意是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现今引申泛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行为标准的学说”。“科学功利主义”指的是“以实际功效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的学说”,强调科学理论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以此作为评估科学理论优劣的主要甚或唯一的标准。 应该认识到,科学功利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迅速实现旧貌换新颜。在人类的科学不发达阶段,在总体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度里,情况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它对科学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科技异化形态,乃至部分科学工作者的心理失衡。因此,要充分发挥科学功利主义的积极作用,更要采取积极态度规避和消解科学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科学功利主义存在已久,而且已经名声远播在外。美国著名科学家亨利 • 罗兰在《为纯科学说几句话》一书中说:“要运用科学,就必须让科学自身独立下去,如果我们只注意科学的应用,必然会阻止它的发展,那末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他们几代人没有在科学上取得什么进展,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而根本不去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因此,消解科学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当务之急,要不然,想在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一种空想。 重新认识科学的功能 要消解科学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首先要端正对科学的功能的认识。 学过一点科学认识论的人都知道,科学有双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而且认识功能高于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认识功能的衍生物。 从历史上来看,对科学的认识功能的理解有两个层次:追求科学真理和满足好奇心。前者是柏拉图的说法,后者是亚里士多德的见解。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 这里哲学的涵义包括自然科学——引者注 )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成为西方科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而且西方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是人类好奇心或求知欲引导下的自然生长过程。正如哲学家约翰 • 齐曼所说:“好奇心无疑是许多(但并非全部)杰出科学家最突出的品质之一。例如,爱因斯坦、达尔文、巴斯德、居里夫人、霍奇金,等等。可以这么说,几乎任何一位真正著名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都对各种新奇古怪的想法保持高度的警觉,并为之深深着迷。”因此,科学的本质是求知,求知的出发点是满足好奇心和进行求真。 在我国,科学功利主义很有市场,过分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而对科学的认识功能的认识不足;即使接受科学功能以认识功能为主的人,也只是把认识功能局限于求真,仍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建立科学功能的科学的双重标准 如上所述,在评价科学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时,必须端正对科学功能的认识,必须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既然科学有两种功能,就必须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标准(或简称为社会标准),这是从实践角度来考虑的,主要从实用性、效益或理论的物化来衡量科学理论;一是科学的认识功能的标准(或称理论标准),这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是科学界自身内部的标准,以学者自己的良知和兴趣为基础,以理论的创造性为原则,以探究未知世界、解除理智困惑为目的,而与理论的实用性无关。应该堂而皇之地弘扬个性化、自洽性、独创性和反制度化精神,它是科学家精神气质的产物。如以前的博文理提到过的,爱因斯坦主张,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外部的确认”,即理论与经验事实不矛盾;“内部的完美”,即理论前提的自然性和逻辑的简单性。 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了以科学的认识功能评价科学理论的各种准则,例如,库恩的五个“充分准则”: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雷斯彻提出的科学选择和评价理论的八个指导原则:简单性、规则性、一致性、包容性、内聚性、经济性、统一性以及和谐性。我个人认为,库恩的准则更为简约清楚。 应该承认,社会对科学的理解和科学家对科学的理解是有区别的,科学家必须有独立的传统和评价标准,社会或行政部门不应干预这种评价,把科学家对科学评价的理论标准等同于社会的或政治的标准是错误的,要不得的。就目前情势而言,需要努力建立并在科学理论评价中的科学的理论标准。 要建立科学的理论标准,科学家共同体形成良好精神气质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关键因素,如哲学家李醒民所说:“在科学共同体内,承认是科学王国的唯一硬通货,荣誉是科学劳作的最大报偿。科学的奖励系统不仅能激发科学家作出开创性的成果,而且也能在科学的社会控制负面发挥作用,约束科学家按共同体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办事。”(见 )与此同时,保持科学家在科学理论评价中的独立性也极其重要。如果科学共同体的思想或行为失控,如果科学理论的评价上存在非科学的行政干预,就会出现欺诈、舞弊、诡辩、夸夸其谈、自我吹嘘,乃至“走后门”、“跑关系”等等,目前学术不端现象的大量存在,也许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要把科学成果的评价纳入正确的轨道并非易事。文 的作者指出,如何对上述思想认识转换进行理论解释是个大问题,“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学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深入人心,现在提出纯科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分开,这在理论上如何说明?如果认为科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认识世界而不是为了改造世界,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理论难题。此外,社会心理能否接受这种转换又是一个问题。 消除科学功利主义负面影响任重而道远 因此,在对科学功能的全面认识上消解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任重而道远。文 的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了科学功利主义在我国产生的渊源,特别详细地描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在我国的传播历史,剖析了产生科学功利主义的生长土壤。要在科学理论的评价中消除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上述转换。 2000 年 6 月,江泽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指出:“中国政府支持科学家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上开展基础研究,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从好奇心出发’的研究。”(见 )在近年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上,也出现了科学发展“双力驱动”的提法。这无疑是好兆头。 然而,一切仅仅是开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期建立认识上的真正转换。并付诸实践,这是一件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大事。 以上是我在学习中的一些初步体会。博主的理论修养很差,理解和认识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写此文的目的在于引发大家讨论,请博友们评头论足。 参考资料: 1. 林振武,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科学出版社, 2009. 2. 李醒民,科学的精神和价值,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写成于 2012 年 5 月 18 日晨 【链接】科研评价怎样才科学? 科研评价怎样才科学?杜绝功利主义 加强同行评价 来源 : 日期: 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万人问卷调查显示, 78.5% 的科技人员认为当前的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 67.0% 的科技人员认为成果鉴定不真实。有 87.7% 的科技人员认为科研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 新华社 记者: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的关节环节。目前,在国内,看 SCI 论文数量、看获奖情况的评价方式广受诟病。那么,国际通行的评价方式是什么?您对确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和体系有什么建议? 郭雷: 科研激励机制的基础是科研评价体系。既不能简单地将经济管理模式套用到科学技术管理中,也不能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照搬到基础研究中来。 “ 功利主义 ” 导向只会使人减少甚至失去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 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应努力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科研活动不同于纯粹的 “ 机械 ” 运动和 “ 自然 ” 现象,因此有效的科研管理与科学评价,往往不是表面的 “ 数量指标 ” 等简单做法所能完成的。建议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从根本上减少 “ 外行评内行 ” 做法,进一步促进科研评价的科学化。 具体到我国科学技术奖励体制,建议进行大幅度改革。政府层面可以只颁发少量终身成就奖,而对于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奖励,要尽量 “ 下放权力 ” 。一般来讲,对基础研究成果应该依据其学术价值或对科技发展所起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主要由公认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来评价奖励;而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应该考察其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情况,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等来评判奖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真正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的基础研究成果、或真正经受住市场检验的应用研究成果得到恰当评价与奖励,从而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起到正面激励作用。 王小凡: 解决科学评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被谁评价的问题。目前,中国科研方面的评价,完全由中国专家打分提供的信息,不少都没办法用。比如,对一些基金申请的评价,分数区间是 1-9 分,中国专家都给 4 到 5 分左右,显而易见的是人情因素在起作用。而受邀的外国专家,打 1 分到 9 分的都会有。科研领域的人情文化,需要彻底打破。 要使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我建议引入国际同行的评价。比如, 2008 年,我们受邀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评价的时候,当时有两个年轻的研究员,一篇文章都没发,他们很紧张,担心评估过不了。但受邀的这些国外的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却对他们打分非常高。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研究问题是国际前沿问题,一旦取得进展,就会有积极的成果。结果 2011 年,其中一个研究员,发了两篇文章,一篇在《自然》,一篇在《科学》。另外一个研究员,也发了两篇文章在《分子细胞》,其中一篇还被做了封面。如果找不懂行的人来评估,那就麻烦了。我认为,要组建评估委员会,要积极引入国外的同行参与进来,这样,可以确保客观公正。 现在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不应该在评估时重视 SCI 论文。这是片面的。实际上,我们在国外做科研也有同样压力,如果几年不发东西,只是说自己在做重大尖端问题,别人并不了解,那很难让别人信服。我认为,在科研评价上,不能走两个极端。科学家不应被逼迫着 “ 大跃进 ” 式地发表论文,不能在评估中简单地看论文数量,做分数的相加,而是应该看科研的系统性和论文质量,通常以发表在领域内有影响的杂志上为标志。 孙锐: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以 SCI (科学引文索引)为主要依据。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在一定学科领域中(比如某些学科我们还不发达或者水平不高)鼓励发表 SCI 论文,或以 SCI 论文作为一种科研评判依据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其实,发表 SCI 期刊论文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 “ 同行评议 ” ,只有被同行专家认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质量的成果一般才会被发表。这一过程的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对成果的评价过程。被 SCI 收录可以看作是对成果质量的简单判断,当然这个判断可能是片面的,这里是基于对 SCI 期刊 “ 同行评议 ” 把关的信任。 随着我国整体科研实力与水平的提升,单纯发表 SCI 论文已经不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更加关心的是产生原创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科研成果。在这个背景下,单纯的 SCI 评价导向显示出其问题和弊端,如基于这个评价规则,更多的科研人员会选择那些短期内可以出成果的课题,而忽略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我们现有要做得就是要完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不再片面强调 SCI ,不再注重数量,更要强调高质量工作,强调与世界一流学者的竞争和比较。 2012-03-23 17:33:53 http://www.jsrcgz.gov.cn/2111111208/2111111387/2111112276/2012/03/2111191152.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553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卢伯斯顿教授致方是民公开信:汉语授权版
热度 15 fs007 2011-8-7 11:50
【由于此公开信较长,属于正式文件,翻译传播此类文件需要获得授权。卢伯斯顿教授书面明确授权我翻译此公开信,并允许我在博客上全文登出。】 致方是民公开信 罗伯特*卢伯斯顿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 地址:East Lansing, MI 48824 USA; 电邮:rootbern@msu.edu;2011年8月3日 不少人,包括我自己,指控你抄袭了我的作品。你及你的支持者否认了这一指控。让我们基于这些不同的观点来学习什么是抄袭,看我们是否可以达成一致。 在我开始前我要说明,我的观点是基于世界通用版权协议,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遵守此协议。 1) 你承认你使用了我的《论界定科学理论》一文作为你一篇文章的基础,该文在1995年发表在互联网你的博客上,后来收录在一本书中。我的文章的详细文献索引信息是:Root Bernstein, R. S. "On Defining a Scientific Theory: Creationism Considered," in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Ashley Montagu, ed. (Oxford: Th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64 94.) 牛津大学出版社进行了版权登记。 2) 你以及四位你的中国同行给我寄送了四份不同的你的文章的翻译件。尽管译件语言各有不同,但都显示同样的论述结构,循着同样的逻辑顺序并使用了同样的例证。 3) 根据版权法,一个人可以用多种方式剽窃别人的作品。首先是复制语言而不归功于其创造者。其次是未从版权拥有者手中获得允许而采用了超过一定量的内容。比如,在美国,如果未获得版权拥有者的同意,即使适当归功于人,从同一源作品中引用文字仍然不能超过250字。有人告诉我,在中国作者不能引用超过3%的内容,而如果抄袭超过了25%,就会被剥夺学位。第三种剽窃包括不告而取,抄袭别人的观点与例证。因此,即使没有原文语言的复制甚至指明了出处,你也可能算抄袭,尤其是涉及的论点与例证有独特性,占据了涉嫌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时。 4) 其他人宣称,我也认同,你采用了所有的上述三种方式剽窃了我的作品。让我们来逐项检验吧。你宣称因为你没有复制我的语言,你就没有剽窃我的作品。从一种语言把思想与文字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对剽窃案例产生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语法与文化用语习俗的不同必然产生跟原文字的差别。再将译文译回本来的语言又会产生更多的变异。虽然采用译文难以证明文字的复制,你文章中大量的句子跟我的原文一样有同样的结构与相同的先后顺序,这高度提示你复制了我的原文。因此,在鉴别译文剽窃时我们不能仅仅只看精确地复制用词。 5) 在精确用语复制之外,我们还要问原文中究竟有多少被用于新的语言文字,以及新的语言文字是否复制了原文中的语言逻辑、论点陈述、以及特别的例证。对于你的文章来说,包括了所有这些剽窃形式。你的许多句子(译回英文后)跟我的原文一样拥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与排列顺序。这高度显示了你在复制我的作品。更有甚者,此种逻辑与顺序的雷同肯定超过了250字,你显然未取得我的同意使用我的作品。最后,无论是否可以确证你简单地复制了我的作品,显然可以证明你所表达的论点与论据顺序跟我原文中的一样,提供的例证大多数也一样。因为这些论点与例证几乎是我原文的全部内容,也几乎是你的文章的全部内容,我只能结论说你的文章是我的原文的拷贝。从语言逻辑、论点排布、以及例证选择上说,你的文章复制了我的原文。 6) 你及你的支持者宣称你用了数个例证代替了我原文中的例证。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从我的原文中窃取所有论证结构、要点的确切先后顺序、以及大部分的例证这一事实。 7) 你及你的支持者也争辩说你的确在发表文章中提及我的名字,但你提供的唯一证据是从没有注明日期的一本书中的所摄的一页中文照片,其中显示了我的名字。此证据不足之处有二,一是我们争论的焦点不是你在书中是否提及我,而是你在你1995年的最初博文中是否引用了我。我得到证据表明你并没有在你最初的博文中引用我,而你在被揭发剽窃时才随后修改了你的刊登文章提及我的名字。即使你在最初的文章中提及我的名字甚至给出我原文文献索引信息,如同现在你的书中所示,剽窃指控仍然成立。因为你采用了我原文的同一逻辑、同样的论述结构、以及很大程度上同样的例证选择,还因为你除此外再无新内容。你的文章就是我的作品的一个翻版,你仍然需要获得我的书面明确授权,才能以任何形式发表该文。 8) 此外,你及你的支持者宣称我自己的原文《论界定科学理论》本身就是科普或者其他学者的著述的“总结”,因此不受学术作品一样的版权法方面的保护。我推测你相信你能在其它地方找到我的文章中所表述的内容,我的文章就是派生品,因此属于没资格享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从两个角度来说这都荒谬至极。首先,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确对我的文章进行了版权登记,它受法律保护。实际上,任何普及性作品都受版权保护。其次,我的文章不是普及性作品。它是一个重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更进一步而言,你找不到其他作者论证一个科学理论需要同时满足四项要求:逻辑、证据、社会学、与历史学。你可能找得到其他学者讨论其中的一到两个要求,我知道没有人把其中三个并列,我确信自己是第一个提出历史证据也必须是系列要求之一的学者(请参见我的书《发现》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因此,我的文章代表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针对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通过剽窃我的著作,你因此偷窃了我的独特的针对理性思想的学术创造,它从未出现在其他学术或者普及性的作品中。换而言之,你不能在其它地方找到这些思想,你也创造不出这些思想。 9) 你及你的支持者也声称普及性作品并不采用学术文章与书籍与引用规范。这个说法跑题千里。普及性作品作者不能剽窃任何他人作品,不管他是否引用该作品。 简洁地说,我认为无论你是否用了我的原有文字,你显然剽窃了我的著作,抄袭了我的独特学术论点、其内在逻辑、用来佐证的要点、以及我辛苦搜获的例证。我进一步申明因为你的全文都来自剽窃的内容,你在你的博客以及书面文章都实实在在地剽窃了我的作品。由于你剽窃程度如此之重,此种剽窃指控无论你在博客或者书面文章中是否提及我的名字都成立。换句话说,鉴于抄袭量之大以及你在我的著述基础上并无其它内容,你的文章是我的著作的一个不可被接受的抄袭之作。这种层次的复制,在你登出博文或发表文章前,你按律当求得我的明确的书面允许。 言至于此,我需要从你那里得到什么?答案很简单,一个道歉。我是一个教师,我很高兴用此机会教导人在智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复杂性与细节。我们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会从错误中学习。你需要学得的一课是你所需要的无非是寻求我的允许,让你将我的文章普及化,我肯定会说,“没问题!”毕竟,你在1995年写该文,当时我跟你在密西根州大学仅一墙之隔。进一步而言,我跟其他多数学者一样,非常高兴有人使用我的作品——只要我被认可做出了那份贡献!因此,我对你及其他学者的建议是我在事业起步之时认识的一个真理:把对自己思想的贡献归功于人,于已毫无损失;相反,忘记别人的贡献总让自己得不偿失。寻求版权许可从不于已有损,即使你可能并不一定需要它;但未得许可而试图蒙混过关则总是陷已于不义之中,难免召损。 我期待你的答复! 真诚地, 鲍勃 卢-伯斯顿博士,生物学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27375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实
热度 3 hongkunhui 2011-3-27 12:29
作者:斯蒂芬 ·… 文章来源: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环球科学》 11 月号   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求能够统一所有物理学的那个终极理论。现在看来,他们或许不得不止步于一组理论,无法将它们合为一体。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 “ 现实 ” 世界变得扭曲。抛开这一法案给可怜的金鱼带来的福祉不谈,这个故事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 “ 现实 ” 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 “ 现实 ” 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据我们所知,就连我们自己说不定终其一生,也在透过一块扭曲的镜片打量周遭的世界。   在物理学中,这个问题并非纯理论空想。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他们自己眼下的处境和金鱼差不多。数十年来,我们一直上下求索,渴望得到一个终极的万有理论,可以用一套完备自洽的基本定律来解释 “ 现实 ” 的方方面面。但现在看来,最后我们得到的或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大家族相互关联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 “ 现实 ” 都有一套自己的描述,就像透过它自己的圆形鱼缸观察世界一样。对许多人来说,这个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其中还包括一些圈内的科学家。大多数人都相信存在一个客观的 “ 现实 ” ,无论是我们的感知还是我们的科学,都在直接表达有关这个物质世界的信息。经典科学就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即有一个外部世界独立存在,它的属性是确定的,与感知这个世界的观测者无关。在哲学上,这种信念被称为唯实论 (realism) 。   不过,对蒂莫西 · 利里 (Timothy Leary) 和上世纪 60 年代记忆犹新的人应该知道另一种可能: “ 现实 ” 的概念也可以取决于感知者的心灵。这类观点大同小异,有的称为反唯实论 (antirealism) ,有的则称为工具主义 (instrumentalism) 或唯心论 (idealism) 。按照这些 “ 主义 ” ,我们所知的世界是由人类心智以感官信息为原料构建的,是由我们大脑中的解释结构塑造的。这种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却不难理解。你不可能将观测者,也就是我们自己,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中抹去。   随着物理学的逐渐发展,唯实论的地位正变得岌岌可危。在经典物理学中,牛顿体系能非常准确地描述我们的日常体验,对 “ 物体 ” 、 “ 位置 ” 之类术语的诠释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常识 ( 即我们对那些概念的 “ 现实 ” 理解 ) 相符。然而,作为测量工具,我们人类是非常粗糙的。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平常所说的 “ 物体 ” 以及令我们看到它们的光,都是由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物体 ( 如电子和光子 ) 构成的。这些物体遵循的不是经典物理,而是量子论。   量子论的 “ 现实 ” 与经典物理的 “ 现实 ” 截然不同。在量子论体系中,粒子既没有确定的位置,也没有确定的速度,只有当一个观测者去测量那些量时,它们的值才会确定。有些情况下,单独的物体甚至无法独立存在,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出现。量子物理还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 “ 过去 ” 的认识。在经典物理中,所谓的 “ 过去 ” 就是一系列已成为历史的明确事件,而在量子物理中, “ 过去 ” 是不确定的,仅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跟 “ 未来 ” 没什么两样。甚至连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过去,或者说历史。因此,量子物理暗含了不同于经典物理的另一种 “ 现实 ”—— 虽然经典物理与我们的直觉相符,而且在我们设计建筑、桥梁之类的东西时仍然可以帮上大忙。   这些例子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为诠释现代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在我们看来, “ 现实 ” 不可能脱离图景或者理论而独立存在。相反,我们采纳了一种新观点,称之为 “ 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 ”(model-dependent realism) 。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物理理论或世界图景都是一个模型 ( 通常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模型 ) ,是一套将模型中的要素与观测联系起来的法则。按照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追问一个模型本身是否真实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在于它是否与观测相符。如果两个模型都与观测相符,那就不能认为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加真实。谁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更方便的那个模型来用。   别去评判真实   另类现实 (alternative realities) 已经成为今日大众文化的主流。例如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 (The Matrix) 中,人类就毫无察觉地生活在一个由智能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中,计算机通过这种方式让人类保持安定并心满意足,以便从他们的肉身实体上抽取生物能量 ( 姑且相信有这么种能量 ) 。我们怎么能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角色,此刻就生活在一个黑客帝国那样的世界中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想象的世界中,事件之间就没有必要存在任何逻辑,不必自圆其说,也不用遵循任何规律。掌控这个虚拟世界的外星人说不定仅仅因为有趣或者好玩,纯粹为了看看我们的反应,就会让全世界突然对巧克力深恶痛绝,或者一夜之间消除战争实现世界和平 —— 可是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外星人坚决不肯违背自洽规律,那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确定在这个虚拟现实的背后还存在另一个现实了。你当然可以说,外星人生活的那个世界是 “ 真实 ” 的,计算机生成的世界是假的。然而,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生物无法从外部观察他们的宇宙 ( 我们也一样 ) ,也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生活的世界并非 “ 现实 ” 。   金鱼的处境也是如此。它们在圆形玻璃缸里看到的景象与我们在鱼缸外看到的显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发展出一套科学定律,来描述它们观察到的鱼缸外物体的运动。比方说,由于光在由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在金鱼看来就应该沿曲线运动。尽管身处一个扭曲的参考系,金鱼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始终都很正确的科学规律,让它们能够对鱼缸外的物体未来的运动做出预言。它们的规律会比我们的规律复杂得多,但简单与否只与品味有关。如果金鱼能够发展出这样一套理论,我们就必须承认金鱼的观点也是对 “ 现实 ” 的一个有效描述。   还有一个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的著名例子,同样说明对 “ 现实 ” 可以有不同的描述,那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之争。尽管人们通常都说,哥白尼证明了托勒密是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哥白尼和托勒密就好比我们和金鱼,选择任何一种描述作为宇宙模型都可以,因为无论假设是地球不动还是太阳不动,我们都能很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天象变化。抛开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有关宇宙本质的哲学争论上所起的作用不论,它的真正优势只不过在于运动方程在太阳静止不动的参考系中更为简洁而已。   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不仅对科学模型适用,对我们创造出来表述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意识和潜意识心智模型也同样有效。例如,人类大脑从视觉神经接收原始信息,将来自双眼的信息综合起来,增强细节并填补诸如视觉盲点之类造成的信息缺失。不仅如此,大脑还从视网膜接收到的二维信息中创造出了三维空间感。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一把椅子,实际上不过是利用椅子上散射的光,建立起了一个心智图像,或者说是椅子的模型。人类大脑非常擅长这种模型构建,如果给人带上一副特殊眼镜,让呈现在他眼睛里的图像上下颠倒,大脑会改变这个模型让他看到上下不颠倒的物体 —— 但愿在他想坐下来之前,这种改变就已经完成。   管窥深层理论   在追寻终极物理理论的探索中,从未有哪个理论像弦论 (string theory) 这样让人满怀希望,又如此饱受质疑。弦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被首次提出的一种尝试,目的就是要将自然界中所有的作用力都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去 —— 确切地说,是要把引力并入量子物理体系。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物理学家发现弦论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同时存在 5 种不同的弦论。对于鼓吹弦论是唯一可行万有理论的那些人来说,这确实相当难堪。到了 90 年代中期,研究者开始发觉,这些不同的理论,以及后来才出现的所谓超引力论 (supergravity) ,其实都是在描述同一个现象,这给了他们一些希望,认为这些理论最终可以统为一体。确实,这些理论通过物理学家所说的 “ 对偶性 ” (duality) 彼此关联,这种对偶性就像是在不同概念之间来回变换的某种数学词典。但很可惜,每种理论只能很好地描述某一特定条件范围内的现象 —— 比如说低能现象。没有哪个理论能够描述宇宙的方方面面。   弦论学家现在相信,这 5 种不同的弦论只是对更基本的一种理论的不同近似,后者被称为 M 理论。[似乎没有人知道这里的 M 代表什么,可能是 Master( 统领 ) ,可能是 Miracle ( 奇迹 ) ,也可能是 Mystery( 神秘 ) ,或者兼而有之。]尽管人们还在努力参详 M 理论的本质,但看上去长期以来期待的单一终极理论或许不会出现,要描述宇宙万物,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理论。因此, M 理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个理论,而是众多理论组成的一个网络。这有点类似于地图。要将整个地球如实记录在二维平面地图上,人们必须使用一套地图,其中每一张只覆盖一个有限区域。这些地图会互有重叠,在这些重叠的区域,不同地图都展示出相同的地貌。与此类似, M 理论大家族中的不同理论看上去可能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看成是同一个底层理论的某种版本,在适用范围相互重叠之处,它们都会预言相同的现象,但没有哪个理论能够涵盖所有情况。   只要我们发展出一个描述世界的模型,并且发现它大获成功,我们就会说这个理论描述了 “ 现实 ” ,或者说绝对真理。但就像金鱼那个例子一样, M 理论表明同样的物理场景可以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每个模型都有一套不同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概念。或许,要描述整个宇宙,我们必须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 “ 现实 ” 或许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根据基于模型的唯实论, “ 现实 ” 的这种多样性是可以接受的,不可以说哪一种 “ 现实 ” 比其他 “ 现实 ” 更真实。这不是物理学家传统意义上期待的大统一理论,跟我们日常对 “ 现实 ” 的理解也相去甚远。但这或许正是宇宙的本来面目。   本文作者简介:   斯蒂芬 · 霍金的研究为今天我们理解黑洞和宇宙起源奠定了基础,不过据他本人指出,他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 (The Simpsons) 和科幻剧集 《星际迷航:下一代》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中的演出也同样精彩。从 1979 年到去年,他一直是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教席数学教授,牛顿也曾执掌过这一教席。他的著作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迄今已售出超过 900 万册。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2376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理论如何被民科推翻
xbyang 2010-3-3 13:51
  某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宇宙奥秘》的书。2009年,《宇宙奥秘》的修订本出版。不久之后,责任编辑收到一封来自某中学的信件。   信中这样写到:尊敬的编辑老师:我是XXX中学初二学生,我非常喜欢您出版的《宇宙奥秘》。2005年,当我还是名小学生的时候,我就阅读了该书。今年,你们出版了修订本,我又买了一本,发现又有了许多新的知识,并修正了一些错误。但是,我发现有一处重大错误没有修订。2005年时,该书说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可是,4年过去了,你们还说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连小学生都应该知道,宇宙的年龄应该是137亿零4岁。   其实,一部分所谓的科学爱好者或者民间科学家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宣称推翻了一些著名的科学理论或科学成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为何难出世界性科学理论
liufeng 2009-10-4 02:00
中国人有过伟大的发明,重要的发现,深邃的思想,然而中国却很少有能影响世界的科学理论。 仅仅是因为我们浮躁,缺乏科学素养,或是没有创新精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西方人往往经济独立,由兴趣决定如何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家大都由国家供养,研究方向易受制与行政官僚。 西方人较多不知天高地厚,无论是否成熟,先抢占理论制高点再说 中国人城府较深,喜欢深思熟虑,等成果出来已是昨日黄花 西方人更多把提出理论当做游戏娱乐,而中国人把理论当做神圣供奉 西方科学环境宽松,正确的,错误的,可笑的,愚蠢的理论都可以存在,基数大,历史筛选后留下的就多 中国研究环境严酷,新科学理论提出时必须要求规范,完美,否者会受到嘲笑和愚弄 西方有着良好的科学理论筛选机制,企业,专家,媒体,第三方支持机构都会帮助有价值的成果出线 中国人对理论抱有复杂情绪,一方面崇拜西方理论,另一方面又藐视中国科学理论研究者,认为他们是空想家 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筛选后的科学成果会受到企业,学会,甚至国家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人喜欢集体主义,一个新科学理论往往在集体内部就被争夺,批判和撕裂 西方人深知科学理论首先来源于自然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中国很多人喜欢亦步亦趋,必须到西方寻求理论支持,然后用实验去实现别人的理论框架 科学理论并不神圣 纳什因为三角恋爱提出纳什均衡 牛顿因为吃苹果提出万有引力 达尔文因为世界旅游得以发现生物进化 中国人也许应该用游戏娱乐的心态多提新科学理论,用严谨求实的态度去验证新科 学理论,用宽厚平和的眼光对待新科学理论 也许能够影响世界的中国科学理论会多一些。。。。。。。。。 作者:刘锋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7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化时代的求善思维与科学理论的未来命运
可真 2009-3-20 17:37
对李亚辉先生信息化简论的解读 李亚辉先生在我的博文(《 科学演绎及其与归纳的关系 》)下留言: 演绎和归纳,实际上是一回事儿,都是信息的主观压缩,就是化简 。 真是言简意赅,令人大受启发!我已知从事信息研究的亚辉兄有很好的逻辑功底和感悟力,他这 信息化简 四字,似乎把演绎和归纳的思维共性给点透了!这里我就所受到的启发,对亚辉的评论试作如下解读: 选择性的摄取或输入信息是归纳,选择性的释放或输出信息是演绎。人的思维(大脑)就象一个信息过滤器,在输入信息的归纳与输出信息的演绎的过程中,外部或内部的信息都经这个过滤器的过滤而被简化了: 归纳在认知性的经验过程中,主体所获得的外部信息(实物信息)只有与主体需要相一致的信息被思维所摄取而内化(创造性的转换)为主体性存在(语言信息形态的思想或理论); 演绎在实践性的经验过程中,主体的内部信息(思想或理论)经思维的修改而合于新的情况(由于实践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主体需要的变化)之后被释放于主体实践而成为外部信息(实践指令),并通过其实践而对象化为客观事实(感性的实践结果)。 这就是说,信息简化包括信息的两次转换:第一次是外部信息转换为内部信息,这是反映外部事物的客观信息与反映主体需要的主观信息相互融合的过程;第二次是内部信息转换为外部信息,这是新的客观信息与新的主观信息相互融合(原信息的修改)的过程。 这样,演绎和归纳的思维共性就可以被归结为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的相互融合。就客观信息合于主观信息而言,这个融合过程就是求善;就主观信息合于客观信息而言,这个融合过程就是求真。大致说来,归纳是偏重于求善,演绎是偏重于求真。 我由此联想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问题而有新的感悟: 在西方,前培根时代的思维方式是崇尚演绎的求真思维或崇尚求真的演绎思维;培根以来的思维方式是崇尚归纳的求善思维或崇尚求善的归纳思维。 在中国,前理学时代(汉唐经学时代)的思维方式是崇尚归纳的求善思维或崇尚求善的归纳思维;宋明理学时代的思维方式是崇尚演绎的求真思维或崇尚求真的演绎思维;顾炎武所开创的清朝朴学时代的思维方式是崇尚归纳的求善思维或崇尚求善的归纳思维;刘逢禄所开创的晚清今文经学时代直到文革影射史学时代的思维方式是崇尚演绎的求真思维或崇尚求真的演绎思维;改革开放以来的思维方式是崇尚归纳的求善思维或崇尚求善的归纳思维。 但是,中国思维方式中的演绎与归纳不同于西方思维方式中的演绎与归纳: 我在《 中国学术界最缺乏的是真正的演绎思维 》的博文中曾指出,中国传统的演绎思维是主观性类推,中国传统的归纳思维是特殊性举例。无论是主观性类推还是特殊性举例,它们与科学思维方式尚有较大差距,实质上还不能算是科学思维,而只是在形式上看起来同演绎和归纳有相似之处而已。 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的类推思维是缺乏逻辑规则的无序性演绎,中国传统的举例思维是缺乏理论建构的非论理性归纳。无序性演绎所得出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即同一个前提可以得出无数结论,故堪称为开放性演绎;非论理性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是武断的,即不讲道理的干巴结论,故堪称为 直觉性归纳。相对而言,西方传统的演绎则堪称为内敛性演绎,其归纳堪称为理智性归纳。 不过,现在看来,中、西方思维方式有趋同于求善的发展势头,这种发展势头是表明,全球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整个说来是属于实用思维,实用思维所依据的理性是工具理性,所依据的观念是实用主义。这种发展势头反映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就是反实在论思潮的勃兴,这种思潮有把科学理论虚无化的倾向。如果反实在论思潮有一天占据科学界的统治地位,则科学理论可能将面临被终结的命运。
个人分类: 逻辑学|47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共同体的交往规则与科学理论的思维结构——试答刘全慧先生(上)
可真 2009-3-17 01:55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刘全慧先生读拙文《 鸿飞的科研方法论的缺失 》并留言曰: 给博主一些命题作文的题目: 1 ,科学理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和科学理论的证实问题。 2 ,在王 - 张讨论中看出最本质的何在 ? (本土著只关心物理问题,但是后来的争论似乎转到土壤问题,甚至学术迫害问题了,何以至此 ? ) 3 ,整个科学归纳过程有四个阶段说非常好,是否能讨论一下整个科学演绎的过程的步骤或阶段 ? 这里,我就刘老师所出的题目,试予回答,敬请刘老师及其他各位博主和网友批评指正。 科学理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属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范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们的基本关系就是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在中国知识界是属于哲学常识范畴,因为中国大学所开的马克思主义课程都要讲到这个内容,这也是历年考研复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哲学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原则性的,其内容过于抽象。要把这个内容具体地展开来讲,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在科学理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中,客观存在是科学理论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也就是科学实践中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构成现实的科学实践运动的物质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关系。科学理论就是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反映。 科学实践中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是科学实践的社会形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实践的自然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故科学实践中的自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其社会关系的性质,其社会关系的性质必须与其自然关系的性质相适应或相一致,科学实践才能顺利发展;反之,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相背离的社会关系,则会消极地反作用于自然关系,从而阻碍科学实践的发展。 更具体地讲,科学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就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人对人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具有历史性,即科学实践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科学共同体内部有不同的交往形式。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往形式,是人对人越来越平等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本质上是由于科学实践中人对自然越来越平等的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所谓人对自然的交往关系越来越平等,就是人对自然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人对自然的交往形式决定着人对人的交往形式,因而人对自然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越强,人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平等性就越强;反之亦然。反过来说,人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平等性越强,其于人对自然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积极影响就越大;反之,人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平等性越弱或等级性越强,其于人对自然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消极影响就越大。 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经济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又集中地表现为政治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关系。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往形式,本质上是由政治共同体内部的交往形式决定的。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平等交往形式,本质上是由其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交往形式决定的。民主交往形式所直接表现的是交往主体(人)在政治共同体中各自享有相对独立而互相平等的权利(人权),而归根到底的说,民主交往关系中的人权不过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自主权即人对自然的支配权的社会表现形式。 作为科学实践中的社会关系,科学共同体内部人对人的交往关系在科学思维领域的表现形式,就是科学理性。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平等交往关系在科学思维领域的表现形式,就是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 拙文《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 》把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的主要表现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肯定个人有凭自己的理智来判断是非的自由权以及由此权利观念所衍生出来的蔑视一切权威的怀疑精神;其二,把科学知识作为征服世界的一种力量来看待;其三,把科学知识本质地理解为可能得到经验证实的知识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对经验事实无比尊重的态度。拙文还指出,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之极端的表现形式是:绝对信赖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之最合乎理性的活动,可能得到经验证实的科学知识是征服世界、统治世界唯一可靠的力量,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西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愈来愈快的发展,无疑是同这种科学理性密切相关的,它是受这种科学理性支配的人们对科学技术所倾注的近乎疯狂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所必然引致的结果。 不过,上述这些都还不是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在科学理论内部的表现形式。它在科学理论内部的表现形式,是在于科学理论的思维结构(或曰思维形式)。所谓思维结构,就是由 人通过其感官所获得的其实践领域内的实物信息转换而来的由某些不同含义的语词作为其标志的概念的搭配和 排列,也就是通过定义、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建构起来的概念体系(理论)的逻辑结构。其逻辑结构的具体情况不好说,但根据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原理,其逻辑结构似乎可以被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类型是基于观察先于理论的实证主义思想所建立起来的以某些确切事实作为前提的观察 - 归纳型,另一种是基于理论先于观察的历史主义思想所建立起来的以某些被公认的理论作为前提的假说 - 演绎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结构牵涉到对观察(经验)与理论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归纳与演绎之间相互关系的自觉的意识形式,其意识形式不同,在其意识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就会有相应的区别。 要之,科学理论的思维结构是由科学方法决定的,而科学方法又是由反映科学共同体内部交往关系的科学观念决定的。科学理论中观察 - 归纳型和假说 - 演绎型两种不同的逻辑结构,归根到底是反映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往关系的。观察 - 归纳型所反映的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交往关系中人们要求平等交往,然其平等交往规则又尚未实际形成这样一种情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所谓观察先于理论的科学观念。这里所谓的观察,其实应该被本质地理解为人人自行其是的科学活动;理论则应该被本质地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内部公认的交往规则。在公认的交往规则尚未实际形成的情况下,人们当然只能自行其是,只不过这种自行其是,并非主观的自行其是,而是客观的自行其是,即按每个人通过其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和数据来进行科学思考。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科学共同体尚未真正确立,或者说科学共同体还处在形成过程中,故其组织尚且松散而缺乏统一的内部交往规则。假说 - 演绎型所反映的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公认的交往规则已然确立,并且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必须按这种交往规则行事,否则其科学成果就不为科学共同体所承认这样一种情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所谓理论先于观察的科学观念,这种科学观念本质上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按照科学共同体内部统一的交往规则来开展科学活动。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科学界会普遍轻视理论的作用了,原来这是反映了中国科学共同体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从而科学家之间缺乏统一的交往规则这样一种现实的情况的。正是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科学界普遍信奉科学 理论的发现和形成是来自于对经验的观察与实验并进行归纳,从而也决定了其 科学理论的思维结构具有观察 - 归纳型的特点。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1236 次阅读|6 个评论
晒一晒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九(理论和定律的导出)
biozhang 2008-10-5 14:56
张星元:理论和定律的导出 理论是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似乎真实的(相对真理)、能解释事件为什么发生的基本科学观念的概括和总结。 生物学理论的一个例子是疾病的生源说(thegermtheoryofdisease)。这个理论指出,某些疾病是由能够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的活的微生物引起的,这样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当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繁殖时,它们的数目上升,引发疾病。正如你所知,这是一个非常完全的陈述,这个陈述是多年观察、设问、实验和资料分析的结果。这个疾病的生源说(理论)为传染病的性质和对它们的控制方法提供了一个明朗的概观。 因为我们也确信,这理论的关于某种疾病为什么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极端的保护措施,如采取消毒饮用水,外科手术时维持环境的无菌状态等措施来防止微生物对人的感染,以防止免疫系统减弱的人遭受感染。 理论(theory)是已经过实验证实的、可以用来解释有关事实、偶然事件或自然现象的原则,是根据客观存在的普遍原理对事物做出解释的思想体系。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地接受的观念,理论为我们怎样看世界和怎样建立新的假说指出正确的方向。 一种理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检验的停止,我们继续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会发现对理论来说是例外的信息,甚至偶尔会有能证明理论不正确的信息。 定律(lawofnature)描述自然界发生什么的始终如一的、恒定的大自然运行的实际情况,是对于某种情况下经常发生的事件的真实的陈述,或者说,是指给定条件与对应的现象之间的不可变动的顺序,也就是自然规律。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law)就是生物学定律的一个例子,该定律指出所有生物(livingthing)来自先前存在的生物。 定律描述事件发生什么(规律),而理论解释事件为什么发生(原因),定律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相似。它们都要经受反复的检验,并且都被认为能够预报大自然怎样运行。 在整理大自然运行方式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于概括(generalization)来组织信息。然而,概括必须得到事实的支持。概括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条双向道。通常观察完成了,假说检验了,导致一般结论、原理或理论的模式也就形成了。这种从分析许多组特定的事实出发而导出一般原理的过程,叫做归纳(induction)或归纳推理(inductivereasoning)。例如,人们考察了成千上万种鸟,观察到所有这些种类的鸟都生蛋。根据这些观察,他们可能导出生蛋是鸟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原理(principle),然而并没有(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观察每一种鸟。 定律、原理或理论一旦建立,就能用来预测自然界更多的观察结果。一般原理用来预测某种情况下的特定事实的过程叫做演绎(deduction)或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例如,鸟生蛋的一般原理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演绎出新发现的某一种鸟也能够生蛋。 在科学的程序中,归纳和演绎都是重要的思考程序,都可以用来增强我们对大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个人分类: 接力棒|4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工业发酵理论的思路(附:录像和ppt)
biozhang 2008-4-2 16:25
张星元:研究工业发酵理论的思路( 点击这里观看张星元讲课录像 ) 工业生产上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这样定义的发酵就是工业发酵。微生物是工业发酵的灵魂,没有微生物就没有工业发酵。 工业发酵就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发酵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微生物产品的过程。 工业发酵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依靠生物氧化提供的代谢能来支撑,因此工业发酵应该覆盖微生物生理学中生物氧化的所有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发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1)工业发酵的研究从典型的工业发酵开始 最常见的工业发酵一般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使用的菌种属于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②目的产物属于初级代谢产物或能量代谢副产物, ③目的产物在细胞内生成后被分泌到细胞外。 符合以上条件的工业发酵叫做典型的工业发酵。 对工业发酵理论的研究从典型的工业发酵开始。第一个台阶,系统地研究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工业发酵的理论;第二个台阶,系统地研究其他营养类型微生物的工业发酵的理论;第三个台阶,系统地研究微生物利用碳以外元素工业发酵的理论。 (2)工业发酵理论 第一个台阶的研究建立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设(发酵学三假说)。它们是我们改造和利用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用这三个基本假设来分析典型的工业发酵,出现了: ①工业发酵的微生物生物机器的新思路,②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发酵若干推理,③工业微生物育种和发酵工艺控制的五字策略。 (3) 研究工业发酵的思路(点击这里下载 ppt) 工业发酵 【从一般到特殊】 典型的工业发酵 【从特殊到一般】 细胞机器的概念模式 【深入研究以发现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 【从一般到特殊:将自然规律运用到典型的工业发酵】 细胞机器亚稳态物流模式 载流路径 五段式 五字策略 【从特殊到一般】 对未来发酵工业生产的预测
个人分类: 细胞经济假说|4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