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哲学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对我的劝告
热度 13 jmluo0922 2012-5-12 23:53
今年清明刚过,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应成都的几所大学邀请,为这几所大学的师生进行了几次科学哲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史等方面的演讲。桂教授渊博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以及风趣表达迎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许,演讲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一名受益的听众,在此对桂教授表示诚致的感谢! 桂教授这次成都之行前,给我来电话希望这次成都之行期间能有机会与我会面交谈。得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高兴,因为桂教授对我来说有知遇之恩,是第一个正面理解、接受并支持我的学术观点的伯乐,对于我的氢原子结构和光谱新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虽然我们在武汉和广州的研讨会上有几次见面,但从来没有长时间单独交流的机会,因此,我非常想借这次机会表达我的感谢之情。 除讲学之外,桂教授有两三天自由时间,我本想安排他到乐山和峨嵋休闲,但桂教授拒绝了这种安排,他说与我见面主要还是想与我单独学术交流。我接受了他的意见,安排他在成都武侯祠及附近的宝光寺、三星堆等地游玩。与其说是游玩,还不如说是换了个环境进行交流,无论成都的春色多么美丽、美食多么诱人,都没有我们讨论的话题更令他关注。科学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社会学等话题令我领会到桂教授学者风范,领悟到了作为科学家应该有的思想境界。 当桂教授了解到我正在质疑相对论时,他先是感到十分的失望,并认为我不会成功,劝告我: 不要反对相对论,因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而且还会影响我的氢原子理论获得主流科学家的认同;我的理论如果等到认同,其意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完全有资格获得最高的科学奖。 对于桂教授的真诚的劝告,我非常感动,感谢了他的好意,但我还是坚持了我的观点。首先我介绍了我对相对论现有物理基础的看法,包括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收缩和变换、运动长杆相对论运动效应测量、相对论多参照系问题,以及我对麦克斯韦方程无需满足相对性原理要求的理解等。听完我的介绍后,他感觉到我讲得很有道理,没有理由能够反驳我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对我提出了一条忠告, 现在不要谈相对论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我的观点传播和接受,才有可能获得“诺奖”。 我现在的明智之举是应该将科学网和美国SFN上的有关相对论的博文进行删除或隐藏吗? 但至今我还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我研究物理学只是出自于个人的兴趣,写质疑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文章,完全是出自追求物理理论完美性、学术探索的自由性,以及科学竞争的公平性,对于之后是否能够得奖或研究项目的资助,我至今都不太关心。永不停息地追求事物的完美和公平,是我的性格决定的,因为我的星座是处女天枰座,对此我无法抗拒。 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必将面临无比艰辛和坎坷的道路, 对此我并不惧怕。因为我对在生的荣誉并不十分刻意追求, 只要氢原子最终模型由中国人署名,成为标准知识进入全世界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人人必须掌握, 我就心满意足了。
个人分类: 杂谈|9732 次阅读|38 个评论
科學網的不專業讓我丟人了!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4-9 16:58
研究领域: 管理综合-哲学-西方哲学史 在我的頭像下面有這樣的信息,當然是錯的,我的專業是科學技術哲學。 但是,科學網給我提供的選擇路徑中,在哲學下面根本就沒有科學技術哲學,我肯定不是搞馬哲的,也不是搞中哲的,幾乎從未碰過美學,主要也不是研究倫理學的。 還不能不選,我只有捏著鼻子選了西方哲學史。 原來不公開還無所謂,現在當衆丟醜了。 再說一句:哲學也不該算在管理綜合的類目下,這不是胡扯嗎? 科學網可以更專業一點,建議別限定選擇了,讓我們自己填吧! ================ 大寶提示我,可以只選一級學科,那問題就解決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1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叶秀山: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whyhoo 2012-1-8 12:51
研究哲学史,重点还是要在哲学,作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的研究,都不例外。这样就回到一个中心的想法,即学习西方哲学的成熟阶段,学习、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西方哲学史研究已经有了很详细的总结,我个人感到最为重要的或许是:在许多专家共同努力做出的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方面,虽经过种种曲折,但坚持了下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的条件下重新确立了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取得可喜的进步。这个感想来自在中国作西哲史研究的特殊历史条件以及这个条件的历史变化,当然也有学理本身的道理在内。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传统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哲学的研究工作,西哲史也不例外。在一个时期内,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学者,我们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的创始者贺麟先生,之前对于黑格尔哲学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此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在翻译、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著名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我们研究室除贺先生外,还有杨一之、王玖兴和姜丕之都以德国古典哲学为研究重点,相对于全国高校来说,自然形成一个中心和传统。   回顾起来,这个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受了一场考验,黑格尔哲学在当时一些青年学者的眼里,大有再一次成为“死狗”的趋势。年轻人的这种逆反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心目中的黑格尔哲学,离不开这几十年塑造出来的黑格尔形象:一个绝对主义者、极权主义者。绝对权威和君主集权当然是非常讨厌的思想,社会思潮有反对黑格尔的倾向是很自然的。   然而学术的职责在于以学术的工作努力向公众揭示一个真实的黑格尔,揭示德国古典哲学的真实精神。   自从杨一之、贺麟、王玖兴相继去世,我们研究室已经失去了老一代学者的呵护和教育,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和发扬这个传统,以自己的学术工作努力使德国古典哲学得到学界和社会的更多承认。特别是近几年来,黑格尔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受到较多的中坚学者的关注,在人大、武大、北大、复旦等高校哲学系,都有重要学者在作这方面的研究,翻译和研究著作也都成绩斐然。我们可以告慰贺、杨、王诸位老师了。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西方哲学研究的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这个阶段,上接古代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传统,下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叔本华、尼采等,下开胡塞尔现象学以至后现代诸家,就欧洲哲学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就哲学作为学科来说,是一个成熟期。   这个时期的德国哲学,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大综合、大总结的阶段。从康德到黑格尔,他们所思所想,涉及欧洲哲学史的基本问题,无论康德、黑格尔,还是费希特、谢林,其主要哲学著作,既是自己的哲学体系,又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学史。不仅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是哲学史,而且《精神现象学》甚至两部逻辑学都是哲学史。这体现了哲学作为学科,是历史性的,而他们理解的历史,也是哲学性的,是人作为理性自由者共同创造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有效应的历史,也就是在道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例证,也为我们研究哲学史做出了榜样:哲学史最不可以被理解为编年史,须得从哲学的视角从事思想性的工作,使哲学史回到哲学,也使哲学回到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古典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不仅对于研究哲学史,而且对于研究哲学具有普遍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很特殊的科学,它之所以特殊,乃在于它太普遍了。哲学无所不包,也可能做得大而无当;哲学虽大,也有它该—当做的和不该—不当做的事情。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倒不是下个定义就可了事的,但是研读德国古典著作的书,会对这个当与不当的度较为清楚起来。   当然,我们很可能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譬如他们强调的“经验”和“超越(超验)”之间的原则界限,他们之间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他们的著作原本就是要挑动我们去反驳而开动我们的脑筋的。但我们须得学习的是他们思考的理路,亦即他们的思路—理路。这个思路—理路是哲学的。也就是说,研读之后,我们得承认,他们不是胡说的。我们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当然也要批判他们,但我们的思路—理路须得“在路上”,这条“(道)路”是历史显示了的轨迹,而不是随心所欲的野路子。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是高举批判大旗而前进“在路上”的哲学家,这方面为我们做出榜样的还有马克思。马克思在黑格尔几乎要成“死狗”的时候勇于承认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核心价值,同时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作出了彻底的批判。   恩格斯说,德国哲学具有彻底性的传统。这个见解之所以深刻,在于哲学正是一门彻底的学问,哲学而不彻底,则不是“在路上”。彻底性不是否定一切,否定一切未必真彻底;真彻底是要在“根本—根底”处——“基本”的问题上作出推进。哲学在社会—人生的“基础”中思考。“超越—超验”正是回归,哲学从“天”上回到“地”上;这条哲学之“路”,正是德国古典哲学开创出来的,也是和其他学科—科学的不同之处。   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了哲学自身的科学形态,哲学需要天才、灵感,但它也是概念体系,因而可教、可学。一般科学从现实总结、概括出思想—概念,哲学科学则使思想—概念回归现实。如何理解思想—概念的现实性,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我们看到,这是一条现实的道路,而不是一条抽象的道路;是一条“入地”之路,而不是“升天”之路。   正是康德到黑格尔这些哲学家的工作,在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之同一性这样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个原则也有挑战,但这种挑战之所以受到重视,也正因为这个问题是存在于“现实—思想”的基础中。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原则,也就是理性自由的原则。“思想—概念—理性”具有现实性,也就是自由作为主观的“思想—概念—目的”本身就有客观性、现实性。自由乃是创造。正是德国古典哲学把自由牢牢地放置在哲学的科学体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一门自由的科学,是一个自由概念的体系,或者说概念的自由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许多学者在德国古典哲学方面做出的工作,其意义不仅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于普遍哲学理论思考的推进,甚至对于我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工作,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维能力的民族之一。我们的《老子》五千言不可能抵不过希腊泰利士那句可疑的话“万物始基是水”。不过我们应该承认,欧洲人从那些片言只语和《残篇》中,有能力开发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划时代的哲学思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哲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是我们须向人家学习的。   学习是一个缩短的过程,人家花费数千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走过来。就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来说,我们以学习他们哲学的成熟形态入手,未尝不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我们的前辈早已开始了这项工作。贺麟老师早年已经把中西哲学问题会通起来思考并很有成果,他是这方面的先驱之一。王玖兴老师原本跟冯友兰学中国哲学,而杨一之老师在中国的诗书典籍方面家学渊远,他翻译的黑格尔《大逻辑》,过去觉得文字古老不太好懂,现在读起来典雅而又准确,犹如蓝公武所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尽管是从英文转译,但就中文文字来说,值得参考阅读。   我们老师辈里治中国哲学的,大都很重视对照参考西方哲学,如冯友兰老师的西学基础是得到大家一致钦佩的,他后来出版的独卷《中国哲学简史》,直接深入哲学基本问题,我们学西哲的读来,竟有点黑格尔的意味,而不是早期新实在论所能框得住的。   注重中西哲学会通的还有一位牟宗三先生,他的西学得力于康德,他对康德的理解近年受到质疑,但他在贯通中西哲学工作上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   看来,研究哲学史,就学科分工说来可以有两种路子,一是历史的,一是哲学的,而这两条路子原本是同一的。研究哲学史,重点还是要研究哲学,作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的研究,都不例外。这样就回到一个中心的想法:学习西方哲学的成熟阶段,学习、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本文是作者根据2008年一次发言稿删改而成的。)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10
个人分类: 哲学|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心话大冒险-----罗素《西方哲学史》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1-26 06:30
罗素先生因为《西方哲学史》得到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具体的罗素的背景,大家自己读维基吧! 读完了上册一半,下册全部。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看你多有胆子,你有多正直!敢于说出心里话,当然你要有一种思想,那种与众人的思想不同的,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的背景,民科就算了把,不是你的知识,而是你不被主流认可。当然,还要有一种符合西方人的思想观的东西。 你没有时间读,我就帮你读了!我就敢在这里给你讲什么是西方的哲学! 记住一辈子吃面包的人,永远不能想象小葱加豆腐的人的思想有多美好! 西方的哲学,甚至所有的西方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基础给希腊,给一个人,名字叫柏拉图,当然还有他的写作里的苏格拉底,到底这个人是否存在,我们还要怀疑!因为在中国,就有人把大禹说成虫! 柏拉图不是你知道的恋爱精神化的那个牛逼哥,而是一个憧憬这斯巴达的这样的专制极其厉害的国家。所有的西方人动不动搬出柏拉图,而柏拉图,你们西方有了解么?他的目标是什么呢?有一个智者统治的社会。所以,他们还在妄谈柏拉图,民主不是柏拉图的本意,因为,因为民主杀死了他的老师!所以,他讨厌民主! 培根提出了科学的思想,但是自己从来不做实验。 虽然,卢梭的写作很赞,但是他只是一个骗子。 黑格尔,基本是专制的代名词,国家,民族,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个大款哥们,很有钱的开着好车,却好要我这个穷学生请他吃饭一样! 尼采对女人的态度,都是蔑视! 西方人最羡慕中国人了,想象一群德国的大教授在中国的餐厅为了红烧排骨争吵起来,oh,my god! 西方真有民主么? 西方有哲学么?全是刚体的模型,全是分门别类的,我曾经想过西方是走了狗屎运了,想象很多的美国人来中国定居,你不知道啊?马布里,就是啊。在美国被骂成屁,在中国,他特别喜欢,特别舒服,想再中国定居! 西方的哲学很多的时候结论,都是专制,刻板。。。。。 来中国把,尽管不是完美,但是符合你们那些什么黑格尔,尼采的君主制! 西方人来了,中国有些人走了,我们人类不断的重复这一个叫做“围城”的游戏。。。。。。。 忘了说,一个朋友说“西方人对他可好了” 我说,外国人来我家,我从来都是不要他们的钱的, 我的一个新疆的朋友说“金凯,你去新疆,新疆就不会有暴动。。。” 我没必要撒谎,说了我也没有钱赚。。。。。。 西方没有民主,民主哪有呢? 天堂,还是你自己争取呢?
1804 次阅读|4 个评论
无事乱翻书之X
热度 3 zhangyuguo 2011-4-5 16:46
春天正是读书天。女儿与好友在现代文学馆里参观,我在旁边一家名曰泊客咖啡的小店读书。最近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之大快。读到畅快处,不禁把一杯浓缩咖啡一饮而尽。这部书的好处,在于简约、明白,深入浅出。诺大一部中国哲学史,要用二十多万字概括出来,相当不容易。小学初学写作文时,感觉把作文写得长一点非常难。经历过那个阶段以后,就会明白,把文章写得很长,容易;把文章写得简短而又恰到好处,不易。 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多少知道一点中国哲学史。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是一个好文本,以供我们这些中国哲学史的业余人士,了解一点关于这个题目的基本知识。读过之后,一部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史(或者说中国思想史)的脉络,疏理得清清楚楚。 有两部书,我是要经常翻一翻的。不仅为了寻求知识,还为了寻求“快感”。其一是上面提到的冯著《中国哲学简史》,另一部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两部本有一个共同点,原著都是英文,在国外出版后,又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两书著名而且流行的关键,恐怕就在这里。给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讲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必须要用他们能懂得的语言、他们习惯的角度。当把它们翻译成中文再回头来看,竟发现用这种角度看问题,用这种文风写作,竟然能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所谓读这两部书的“快感”,正在于此。 由于工作的缘故,经常出差。这两部书,经常被我塞进行囊。此两书适合在飞机场等飞机时读,或在飞机上百无聊赖时读。适合坐着读、躺着读、站着读。适合配一杯咖啡读,伴一杯酒读。适合自己读,或与朋友共读。 七个月未更新博客,竟然被一本书惹得重新拾起。不多说了,读书去也。
个人分类: 无事乱翻书|4612 次阅读|3 个评论
怀疑先验等于怀疑经验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3-28 07:54
研究抽象和普遍的科学有两种,即数学和哲学,原本却是一体的,近代却分开走了两条互补的路,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上相交, 人们说数学和哲学是个转化装置,就是当你把所有用具体科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转化成哲学和数学语言时候,就能理解了 ,因为在数哲上所有问题应该是等价的,更有人说: 物理运动决定化学运动,化学运动决定生物运动,而生物运动时社会运动的基础,若社会运动是个环,是个闭合的链,那说明这些运动上下两端最终会对接,如果继续探讨,那物理运动的基础是什么,可以这样的回答,物理运动的基础是数学,故数学是自然界的哲学, 而社会运动会引致什么,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运动,即随着对社会问题研究的深入,你就不自觉的进入哲学领域,譬如这种行为为什么存在等已系列问题,故“哲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哲学,而数学和哲学是等价的,又因为其互补,即处在一条直线的两端,又因为直线在无穷远处会相交,则学科之间就类似一个生物链,即就是一个闭合环。 数学是物理的基础,就是物理问题的解决最终归结数学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说,物理世界的所探讨事物的性质和其间的法则实质上嵌入在数学的一系列概念、运算以及所谓的映射中 ,可能你会怀疑这种先验论, 如果你怀疑这种先验,那你就是经验论者,因为任何一项行为无论你有无意识你都坚持一种哲学信仰 ,你的经验告诉你,经常看到接触的东西,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即 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最基本的东西,同时也是最普遍的东西,而能描述和包揽最普遍东西的理论,一定是最抽象的理论 ,若你想获得能包揽更多现象的理论,那你就不能拒绝抽象,数学和哲学就是这样的学科。 一个整天具体在具体的人,其一定是一个很讲究实用的人,则只能说你是一个知识运用者,而不是理论的构建者, 数学和哲学是最看不到其有用的学科,远离功利的,而正是它的这种看不到有用历史却偏偏证明其对人类是最有用的,你可能不信,但你不会不信近代文明发端于文艺复兴,而复兴的重点是希腊文明,而不是注重实用的罗马文明,而希腊文明最重要的是数学和哲学 ;如果你还不信,那你总应该相信近代的科学是计算科学的胜利,总应该相信生活,如果没有数学,估计你就不会用上手机;没有数学,估计你就不能在太空中欣赏地球,如果没有数学,你就不会在电脑前读我的博文,如果还不信,那你就是彻底的经验论,而 经验却告诉我们:怀着先验去探索世界并且我们获得了成功,而成功的证明,就是现代的文明,如果你怀疑先验你就怀疑现代文明。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与审美是可以相通的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21 15:05
文/毕日生 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是人类截然不同的两大领域,但两种活动中,主体的心理要素以及从中获得的内心体验都存在相通的方面。 1 想象是沟通审美与科学活动的桥梁 张世英总结了哲学史上对想象的两种解释 :一种是把外在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就是想象的东西。按这种“原本-影像”的公式来理解想象,仍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种理解是康德提出来的:“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以后,现代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对康德的想象做了发展。这种意义下的想象是把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 正是由于第二种意义上理解的想象,不但使人回到现实,赋予了“物”以意义,并且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 同时,这种意义上的想象也是沟通审美与科学活动的桥梁。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的想象与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有本质区别。但它们是可以相通的。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科学想象(比如科学假说)往往是充满激情的想象,是超越逻辑的想象甚至是幻想。科学实践也表明,某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都与科学家丰富的、充满激情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某种程度上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在自由运用想象上足可做一名艺术家。想象远比知识重要,知识有涯,而想象能环抱整个世界。”难怪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是:“他是科学家,更是个科学的艺术家。”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现象,就形象地使用了“镜中人”的形象比喻来解释“宇称”这个概念。粒子物理里面也广泛使用“镜中人”的比喻,来说明守恒和不守恒。 2 科学与审美共通的特点是自由的精神 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科学活动中追求真理与审美活动中追求美的享受,都是来自人的生命的内在冲动。 张世英认为,科学和审美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但两者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惊异既是求知的开端,是科学(与哲学)的开端,也是审美意识的开端。惊异的特点之一是自由的精神,即不受实际兴趣或者说利害关系的束缚。人在处于惊异状态时是不计较利害的,是完全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和审美具有共通的特点,即自由。 审美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的创造活动,体现了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和独立人格。而科学中的自由精神,是指科学研究活动中不计较利害的、超越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的精神人格。 科学探索的自由精神开始于古希腊时期。其实,科学的成果可以为人们所利用,这一点并不妨碍科学活动本身是不计较利害和效用的活动。科学探索无禁区。科学家更有一种自由的探索精神。爱因斯坦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俗的束缚。” 科学与审美中的自由的精神,就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超越精神,是一种丰富自由的创造精神,是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因此,科学与审美共通的特点就是这种自由的精神。 3 美可导真,真能达美 先说说美可导真。自然美是引导人类开始进入近代科学探索活动的原始动力。自然界神奇、诡丽的自然现象,不仅使人类领略到自然之美,更使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惊异与好奇,于是,开始对现象进行思考、探索、研究,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和规律,试图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这就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牛顿就是文艺复兴之后的16~17世纪出现的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开创的天文学、力学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当然,美可导真,同时还指科学家对美的追求。科学实践中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都与科学家对美的追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模型等都是美可导真的精彩例证。 最后,真亦能达美。科学家对“真”的追求,表现为对自然宇宙普遍性和本质概念的追求。许多科学发现扩大了人们的知识和眼界,为人们进行美的创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真能达美的深层含义是指,当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发现了自然宇宙的奥秘,找到了宇宙的深层规律时,他便能进入一种人与宇宙和谐交融的状态,进而达到一种高峰审美体验的境界。人生境界也由求实境界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人生境界。杨振宁把这时的审美体验叫做“最终极的美”。 注: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751018)。 参考文献 张世英. 哲学导论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刘德华.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4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几个连结点
kexuechuanbo 2010-9-10 22:43
中国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几个连结点 中国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几个连结点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