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华文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华文明

相关日志

[转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kd652 2019-10-18 17:39
https://mp.weixin.qq.com/s/xx8sDAxmLETCNoz6qwqOhA
个人分类: 历史|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品客讲堂: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关系
fqng1008 2019-6-8 13:55
目前已知人类最早的,并有确切证据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距今6000左右。他们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一块富饶的土地上——苏美尔。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也是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文字,并保存至今。我们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可以了解当时苏美尔人的日常生活。 通过现有破解后的文字记载,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就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学校,用以培养国家管理者,除此之外他们还涉及教学植物学、计算学、几何学、动物学、天文学、生理学等等。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月牙为露出为一个月的开端,满月为月中,又以月牙为一个月的终结,由于会出现“年日不足”,又设置了闰月加以补充。 苏美尔人的文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几乎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当时的四大文明古国几乎都还处 于传说、莽荒时代。 现有科技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苏美尔文明的当时的历史现状,但也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了考古学家:苏美尔人来自哪里? 缔造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人并不是苏美尔这片土地上的人。考古学家发现,苏美尔人的长相、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与同时代的人邻居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苏美尔人是一个外来民族,至于从哪里来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苏美尔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圆柱形印章,材质多是贵重金属和玉石,印章上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而在印度河流域,也曾大量发现类似的印章。这足以说明,苏美尔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史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的,究竟是苏美尔文明来自南亚的印度,还是南亚印度河文明来自苏美尔。但苏美尔人语言由于古汉语有点相似,含有不少的汉语语音,难道苏美尔人来自黄河流域,或者说黄河文明是苏美尔人的一个分支? 每个文明都是自己的创世传说,中华文明的创世传说里:有盘古开天辟地,以身躯创造天地;有女娲用泥土造人,人类于此起源。值得注意的是,苏美尔人几乎有一模一样的传说,只是主角名字不同而已。这难道是人类想象的一种巧合,还是中华文明就是苏美尔文明的一个分支呢?可惜的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只能追溯到商朝,商朝以前还是传说时代。 苏美尔人来自哪里,目前都没有一个让业界认可的答案,他们或者来自远东,或者来自非洲埃及,或者南亚,又或者来自外星,众说纷纭,此起彼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清楚良渚文明才会理解为什么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
chunkexue 2018-1-31 14:45
我的科学历史观特别强调要用一般测量的观点来看待一切历史测量数据,并以此作为得出历史结论的依据。所谓测量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剔除测量数据中的误差。一切测量都是有误差的,测量理论很大程度就是误差理论,历史测量数据当然也是如此。一个历史研究中常见的误差是自尊系统的主体误差。每个国家的历史学家都可能存在把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说得令人尊重一些的倾向,例如将自己的民族的历史说得尽可能长一些。 中国人很早就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这个来源据《辞海》所附《辛亥革命时期所用黄帝纪元对照表》说明:“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广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说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说法是来自于一定程度上属于传说的黄帝的年代。但是,这样的说法毕竟从科学证据角度来说欠缺一些坚实的支持。 在我们日常的表达中,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很广。但在专业的历史研究中,对“文化”与“文明”是有所区别的。文化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是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两个以上相同农业文明特征(陶器、农作物等)遗址发现的,都可称为文化。例如磁山文化、龙游荷花山文化等,这些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都是8千年以前甚至远至1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更早期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则不叫文化。例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遗址就不称文化。如果是以文化的标准来衡量,根据已经有的很坚实的考古科学证据,中华民族当然有上万年的“文化史”了。但文明的要求比文化更高,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历史研究中所严格定义的“文明”的确就是至少得出现城市才算数。除了有城市这个标准之外,其他一些标准还包括金属器、文字甚至货币等。当然,有些历史学者对此有争议。我个人以为,城市已经是判断文明非常充足的标准。因为只要能形成城市,事实上已经说明具备其他很多条件了。例如,城市本身是不生产粮食的,那么城市里的人要吃饭就必须进行深入的分工,通过生产手工业品、提供市场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等等,通过交换来获得城市之外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城市越大,这种分工和交换就越深入和广泛。只要有交换,原始的货币就会随之产生。这样大规模的交换和交流,以及数以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城市人口的管理,没有文字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虽然对文明的定义除了城市以外还有其他更细节的标准,但事实上能够形成城市本身就是文字、货币等必然会存在的一个证据。 在2007年发现良渚文明城市遗址之前,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的说法只能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尊心支撑下的说法。但在此之后,这个说法的确就有科学依据了,只是出乎原来中国人意外的是:追溯到5千年前的文明史并不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黄帝,而是钱塘江流域的良渚文明(5300年前到4300年前)。在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城市遗址时间最早大约是在3500年前,例如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其时间最早也就在3800年前,这是目前在黄河流域能够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 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4千年历史,而只有加上钱塘江流域的文明史,整个中华文明才可称得上是5千年文明。 2018年1月24日,我刚刚为杭州宇视科技全公司的中高层领导进行一整天的管理培训。我讲了跨度极大的表面看几乎完全不同,但事实上有内在联系的四个专题: 第一课:跨学科的管理 第二课:营销学大全 第三课:钱塘江——中国文明的另一条母亲河 第四课:如何准确理解人工智能及其未来。 为了讲好其中的第三课,我还在23号特意去习近平主政浙江时建设的西湖博物馆参观了良渚文明晚期的好川文化。没想到2天后的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就被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感觉非常惊喜。因此,特意作此文,并列上讲课的内容作为庆贺! 良渚文明晚期的好川文化玉琮,其工艺水平远远不如鼎盛时期。拍摄于1月23日西湖博物馆 良渚玉琮 从 3000 多年的金沙文化遗址发现的、对当时来说 1500 年前来自良渚的十节玉琮。良渚文化玉器技艺的精湛 达到一个绝世高峰
个人分类: 纯科学|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建设的历史反思与使命: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与民族复兴
热度 1 pww1380 2017-12-23 10:08
信息文明之光(137) 今日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反思与历史使命: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与民族复兴 ——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与思考札记(68) 杨文祥 近年来,我先后在多篇文章里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认知, “ 没有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成功转型,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历史复兴 。 ” 要 成功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同时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首先需要明确实现这一 转型与复兴 所必不可少的 历史前提 。而这一 历史前提 就是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的 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 本人始终认为,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的 历史条件 ,就是人类社会进入到 20 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进入到 21 世纪之后,所逐渐形成并不断迅速深化的 社会信息化 和 社会全球化 的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进程相对应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 。 尽管最近几年 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进程 , 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诸多矛盾与利益冲突 , 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 反全球化的逆流 ,但就国际社会的 整体现实 和 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 而言, 全球化 毕竟是 世界发展的主流 。 而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的复兴 的 现实基础 ,则是 与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同时起步、 同步 发展与深化的世界范围的 信息文明建设 的社会实践与历史实践 。 长期以来, 关于 信息文明 与 信息文明建设 的 理论与实践 , 始终是本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 明确了 今日中国 实现 中华文明由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型 ,实现 民族文化复兴 的历史前提—— 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也就明确了今日中国 文化建设 的 历史使命 。 这一历史使命,毫无疑问,就是 站在 21 世纪世界史的历史高度上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 文明高度 上 ,充分利用当前 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有利国际环境 , 对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 古老民族 进行广泛深入的 现代文明启蒙 。与此同时,对我们这个历史同样悠久的 民族文化 , 做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 , 分别对其中的 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文化成果 与 腐朽没落的历史糟粕 做出 科学的扬弃 。 民族文化中的 优秀传统与成果 , 就是那些 与人类现代文明内在相通 , 并具有相应 历史联系 的 人性关怀、人道传统、 人文精神 和 价值理念 。 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 历史糟粕 , 就是那些在 数千年 封建专制度 下所形成的,以“ 法、术、势 ”及相应的谋略( 阴谋 )为基本内涵的“ 统御群臣 ”的“ 帝王之术 ”为核心内涵,以宣扬厚颜无耻,专门研究对封建帝王进行谄媚和逢迎之道的“ 厚黑学 ”为外延的 封建政治文化 。 回首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 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所遭受的 一次又一次罄竹难书的历史劫难 ,中国 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悲剧 ,其背后的 元凶与黑手 ,就是 作为 历史糟粕 的 封建政治文化 。 我们中国共产党 , 在理论上坚称并坚持自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可是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却始终无法在高度的历史担当和清醒的文化自觉的精神思想基础之上,对荼毒贻害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甚巨的 封建政治文化历史遗存 进行彻底的清理与批判 。 显然,这与我们 中国作为农业社会 , 农民 长期是 社会的主体构成 这一 具体国情 密切相关。 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 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社会生产的农民,在生产关系的角度上,并不具备某些主流理论家为迎合政治领袖个人的个别论断而极力主张的“革命性”和 “ 历史先进性 ”,因为 农民 是封建生产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他们所能拥有的历史文化意识,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文化意识的同构性,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只能如此,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 数千年来, 尽管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战争,可是,战争过后,即使起义农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不过仅仅是完成了一次新旧封建王朝的更替 , 而作为中国的历史,从未因此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历史进步 。其历史原因,就在于此。上面所谈到的建国后,我们始终没有对 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历史文化 展开 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清理与批判 ,恐怕 其深层的历史原因也在于此 。 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 官场中某些经济上贪腐,政治上品质恶劣的人,对深得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精髓”的 厚黑之学 却情有独钟, 悉心研究,反复实践,不仅不以为耻,反而常常会由于屡屡得手而自鸣得意 ,而 普通民众中的大多数人,对深谙帝王之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人物,不但没有在现代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所应有的那种具有足够的理性清醒的历史认知,反而顶礼膜拜,奉为神明,这说明 封建政治文化 的 历史遗存 这些 历史糟粕 ,在今日中国这块土地上,仍然是一股强大的 习惯势力 ,仍然具有十分顽强与坚韧的生命活力 。 20 世纪 50 年代“ 反右斗争 ”所造成的我们这个民族 整整一代知识文化精英的 整体蒙难 ,文革十年的 整个民族的 全面浩劫 ,文革结束对“ 四人帮 ” 的 抓捕和审判 ,以及近几十年来, 每逢国家领导层换届交接,总要伴随一位或几位高层政治精英,因经济、政治等问题而 锒铛入狱 。 上述罗列的种种历史现象 尽管 事由与性质大相异趣 ,然而其背后的 深层原因却并无二致 。应该说,如果没有 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文化历史糟粕 对党、国家和社会机体的长期浸染和侵蚀,我们的国家本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动荡,我们这个民族,本可以减少和避免这些无谓的苦难,而这些长期受到党和国家培养重用的政治精英,不应该,也不会得到这种全然背离其本人初衷和社会期待的悲剧性的人生结局 。 所有这一切都在在说明, 当年温家宝总理所念念不忘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国家领导制度的创新和重构,不仅仅是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政治保障 ,也是 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 法治中国 的必由之路 。 自然也是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 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 而所有这一切工作的前提 , 就是 全民族的现代文明启蒙 和对 封建政治文化历史遗存 这些 历史糟粕 的认真清理与彻底扫荡 。 对上述这一 重大历史课题 的认知,目前还远远没有形成 全社会的共识 ,更没有上升为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如果 这一历史课题继续这样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当下 长期困扰今日中国的 唯利是图民族精神萎靡问题 、 理论困惑思想混乱问题 、 浅薄虚狂 民粹暴戾 问题 、 信仰缺失道德滑坡问题 等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无从得到根本上的——釜底抽薪的解决与缓解 。 建国之初,由于我们缺乏 战略层次的历史考量 ,更缺乏 在民族文化由古典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历史转型的历史高度上的远虑 ,而终于酿就了 如今的诸多乱象与近忧 。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 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成就 ,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辉煌的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对 现代文明的全民族启蒙 如若始终进入不到 高层决策的工作视野 ,就是 全国理论界、思想界的整体失责 。 在 21 世纪 的历史条件和 以创新为基本特征 的 信息文明建设 的背景下,经济上的单兵突进,而不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发展,这种发展就难以长期持续 。而 一时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 也不可能自动地转化为 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成果 与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 。没有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历史转型 和 民族文化的历史复兴 ,文化学意义和文明进步层次上的 民族复兴 , 也就只能变成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长三角民间智库论坛 2017-12-14 姚复监 《一个关于文革的超级笑话》 阅读思考札记 2017-12-20 日 22 :31 定稿时间 017-12-23 日 10 : 05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易〉和中华文明》2
kyotosizumoto 2017-1-18 18:11
我们已经知道了画卦和重卦之人的几种说法,我们上面也介绍了象辞和爻辞。那么,接下来我们的问题就是:这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辞又是谁作的呢? 首先说卦辞。这个问题大致有三说:周文王作卦辞说、周公作卦辞说、孔子作卦辞说。 其次是爻辞。这个问题大致也有三说:周文王作爻辞说、周公作爻辞说、孔子作爻辞说。 在古代易学史上,有所谓的“《易》历四圣”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讲《周易》这部书的形成是经过四位圣人之手创作的,即:伏羲画卦、神农重卦、周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在上述四人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是周文王。大家全知道司马迁说过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这句话。讲的是商周之际,商纣王为了防止周文王造反,就找个借口把他抓了起来,关在今天的河南省羑里城。于是,周文王每天就演算八卦,写出了六十四卦的《周易》一书。此说是最有影响力的所谓周文王作《周易》一书之说。究竟应该怎么理解这一传说?假如夏商二代易书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周文王也就不可能是“重卦”的创始人了。已经有了六十四卦了,还要他重什么?假如夏商易书六十四卦中也已经具有了卦辞和爻辞,那么周文王的作用应该只是作出了《周易》的卦爻辞而已。换句话说,他当时被关押期间手里具有的顶多只是商代通行本的官定易书《归藏》。他不可能再从残暴的商纣王手中得到别的什么书。而周文王则是利用商代易书的占筮方法,革新并重新撰写了卦爻辞,这就出现了周人所津津乐道的自己的占筮书《周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本书出自狱中,在当时又是刻在竹简上,因此就出现了部分象辞或兆辞的丢失和编排顺序错乱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才出现了周公加工整理的个别内容也出现在今天的《周易》卦爻辞中。 ——大家可能听说过,有些学者正是因为看到《周易》书中有些内容是周文王以后出现的这一事实,比如《晋卦》对“康侯”的记载,才以此作为否定周文王作《周易》的。我的这一合理的学术性解释,相信大家还是认可的。当然,您也可以和他们这些学者叫真。这个真怎么叫呢:否定《周易》不是文王写的理由难道就是因为书中出现了周文王死后的历史事实?这怎么就不可能呢?《周易》是干什么的?算卦的。周文王是干什么吃的?古今第一会算卦的天子!这说明人家算得准呗! 经常听有些同志说,刚看几句《周易·乾卦》还觉得多多少少才算懂了一点,可是一看到什么河图、洛书就立刻就晕了。就那几个黑点和白圈在上下左右摆来摆去的,它们和《周易》有什么关系?真有什么“河出龙马”“洛龟出书”的怪事吗?最早出现河图和洛书这一概念的是《易传·系辞传》中。那里是这样说的: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段话很有意思。它的大意是讲自然界中产生了蓍草这一神圣东西,圣人就以它作为推求卦象的法则。天地自然的一切变化,圣人也以卦象来仿效。天象的变化表现出吉凶的征兆,圣人也以卦象来形容它。黄河里龙马送出了图,洛水中神龟送来了书,圣人也以此作为画卦的根据。 究竟送来了什么书、什么图?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回答。更重要的是:圣人是怎么样则河图和洛书而画出了八卦呢?这实在是个千古之迷!而且,关于什么是河图,什么是洛书,古代易学家们一直争论不已。在河图和洛书与《周易》的关系问题上,本来已经够乱的了,却时常还有缺乏基本的学术功力的人喜欢在这个问题上大胆假设。有的说河图和洛书是外星文明的产物,有的说河图和洛书是构成世界秘密的地图,还有的说河图和洛书是什么古天文气象图和古地理方位图,更有的说什么河图和洛书还有八卦全是彝族文化或者说是古巴比伦文化的产物……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两句诗:“女娲练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在种种奇谈怪论当中,《周易》和古巴比伦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怪问题。 最早,这个问题是一位英国法籍来华传教士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提出的。他在1894年出版的《中国文明西方起源论》(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一书中正式提出:中国民族和文化来自古巴比伦。从十六世纪开始,有关中国文化、文字和人种的西来说,就先后登场了。他们力图把中国文化、文字和人种等同到古巴比伦文明或者古埃及文明的范围中去。这样的观点居然一时间连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一度相信。甚至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中也曾认为,“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日本汉学家白河次郎在与人合著的《***文明史》一书中更是列举了中国与巴比伦在文字、信仰、传说、政治制度等方面有70条相似之处,以支持上述观点。有趣的是:在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问题上,日本汉学界总喜欢发一些怪论。比如著名的北京猿人,当北京猿人模拟画像一公布,日本几个著名的汉学家就开始宣称:从体质人类学和颅相学上看,北京猿人更像是今天日本人的远祖。哈哈!这多少有点自作多情了。我想,后来日本侵华期间对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那么感兴趣,原因就在于此! 古巴比伦神话中的黄道“十二宫”和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十二地支”、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创始世界的大神“伏巨”和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伏羲”、古巴比伦神话中“八卦”和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八卦”都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看起来,夏商周三代和古巴比伦文明之间也许有着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这是上古中西交通史和考古学上必须予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郭沫若先生甚至设想商人的远祖就是来自古巴比伦。而拉克伯里居然还宣言黄帝就是古巴比伦国的巴克族人。当然,并非所有西方的汉学家们全赞同此说。比如,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夏德(F.Hirt)博士,他在名著《中国上古史》一书中力驳拉克伯里的假说为穿凿附会,不足为凭。就我个人的研究来说,西方世界的第一部西文《周易》是1624年出版的。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四百年,至今还没有哪一位西方学者对《周易》八卦的古巴比伦起源说这一问题感兴趣。在著名的俄罗斯汉学家休斯基博士的名作《西方周易研究史》一书中,他也根本不提什么《周易》八卦起源于古巴比伦这样的奇谈怪论。而且,从比较古文字学的角度上,我曾比较过中国的甲骨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二者的相似程度,大概只有几十个字很相似,完全一样的也不过十几个字而已。这些相似未必就肯定是文化上的传播,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创始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周易》和八卦有个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还有文字化和体系化的文本存在。而在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八卦”和“伏巨”则完全没有这一发生学意义的具体过程。可以判断,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八卦”和“伏巨”很可能直接来源于夏代或商代早期易学。 那么,河图和洛书在圣人作卦过程中究竟启到了什么作用呢?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解释既能自圆其说,又能得到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易学的证明。 “则之”河图和洛书作八卦说,在本质上只是“神道设教”的一个补充说明! 什么叫“神道设教”?这个术语出自《易传·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圣人观察发现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在四时的节气交替问题上没有任何失误和偏爱,就认为天上有神灵在主持着这一切。于是圣人就决定以天地自然的神明之理来教育臣民,于是天下的臣民就全都从内心中开始佩服和遵从了。在《易传》作者看来,仰观、俯察、近取、远取直接作八卦说还不是百分之百意义上的神道设教说的证明。而“河出图”和“洛出书”的怪异和神奇则成了“天生神物”说的一个证明,于是“圣人则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一来就体现了“神道设教”的要求。 这也就涉及到了《易传》对《周易》哲学的解释。“经”和“传”是古代中国学术史上经常可以见到的一对术语。《周易》被称为“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古代中国,《周易》总是作为儒家经书之一而占据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它常常是群经之首。再说“传”,传是专门用来解释“经”的。解释《周易》的书,一般都可以称为《易传》。至今为止保留下来的第一部解释《周易》的书,即著名的《易传》,又称《周易大传》。因为它由七种共十篇文章组成,这十篇文章成了理解《周易》经文的辅助和羽翼,所以《易传》又被称为“十翼”。因为《易传》中大量出现“子曰”以及典型的儒家思想,古代易学史上一般主张《易传》的作者是儒家祖师爷孔子。那么,《易传》的解释是否就很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原意呢?十几年前,我曾经在书中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我们看《周易》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它的本质是象学。而我们看《易传》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它的本质是儒学。正是这一儒学特点,才是中国先秦哲学走上成熟和发达的重要标志。”今天,我的这一观点依然保持不变。《易传》最有学术价值的地方是它从哲学的角度第一次对《周易》的象学思想体系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从此以后,《周易》就不再是卜筮之书了,而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山经典之一。我想使用“旧瓶装新酒”这句尽人皆知的话来形容一下,那就是《易传》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周易》这个旧瓶被装上了新酒。 首先在对《周易》的基本认识上,《易传》作者正式提出了《周易》学说的四大体系说。即:“《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讲《周易》这一部书实际上却包含了圣人的四个方面可供人们去学习的道理。哪四个方面呢?想要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说话艺术的人,可以直接学习它的文辞;想要以它来指导自己行动的人,就要学习它的变易特点;想要用它来指导自己制造工艺的人,就要学习它对形象的把握;想要用它来算卦的人,就要学习它的占筮方法。而我们已经知道在此之前,《周易》只是具有一个特定的作用:“以卜筮者尚其占”!现在,正是因为《易传》的出现,致使《周易》的占筮特点已经退化到了第四位!原始的唯一性的目的和体系现在被改造成了具有四个并列的功能属性的新学说,即保留了传统,又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整合。 不仅如此,《易传》作者对圣人作《易》的宗旨,也提出了全新的阐述: 首先,《易传》的作者明确了圣人作《易》的具体过程是: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这段著名的观点大意是讲远古时代的圣人究竟是怎么创造八卦的呢?他首先抬头看看天上的各种星象、云象和天气变化,有低下头看看地面上的各种地理现象,还仔细观察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的花纹,以及地面上各类植物的分布和生长,既吸取了自身的生理特点,又吸取了万事万物的生长规律,于是就总结并提炼成了八卦。 八卦诞生之后,于是圣人就开始了“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具体六十四卦卦象和卦爻辞的创作过程。而对于这一观象系辞的具体过程,《易传》的作者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使用占筮用的五十根蓍草,通过“十有八变”(也就是十八次)的占算过程就得出了某个卦的卦象。这就把前面比较神秘的圣人作《易》的过程和我们后人占《易》求卦的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在求出了某个卦的卦象后,《易传》的作者还分别从“象”和“数”两个角度对卦象进行哲学包装。 “象”的角度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这后面几句话很好理解,从两仪中生出了四象,又从四象中生出了八卦,而有了八卦就可以判定吉凶了。但是什么叫“易有太极”呢?从这一生成模式的先后顺序上看,显然“易有太极”要早于两仪、四象和八卦。也就是说“太极”比两仪、四象和八卦要早。可是“太极”又是“易有太极”的,这既为太极图的产生准备了伏笔,也把“易”凌驾于“太极”之上了!因此,这里的“易”字不是《周易》之《易》,而应该是“日月为易”之易。我看到很多人的著作却全是把“易”字加了书名号,变成了“《易》有太极”。从逻辑上说,作为书籍的“《易》”中既然已经包含有“太极”了,那肯定早就有“八卦”了。没有八卦还能称为“《易》”吗?既然已经有了“八卦”何劳再由四象中生出八卦来?宋代的儒学家们为了解释是“无极而太极”还是“自无极而为太极”争论不休,也是因为对这里阐述的宇宙生成模式的理解不同所致。我猜想 “《易》有太极”中的“有”字,它的本字可能是“由”字,作者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易》的起源是由太极开始的,从太极中生出了两仪,又从两仪中再生出了四象,再从四象中又生出了八卦。 假如我的这一理解是对的,那么这里的“《易》有太极”就应该是“易有太极”,即《易传》作者主张:从宇宙生成的先后顺序上,最初的日月同体的阶段叫做“易”,然后日月分开就成为了两仪,两仪再各自阴阳分开就出现了四象,四象再各自阴阳分开就出现了八卦。 接下来,我们再说从“数”的角度的哲学化包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这里按照从一到十把自然数划分为天数和地数两部分。 在另一处,《易传》的作者更进一步强调:“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样一来,数字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数了,而是具有了所谓的“神性”。这些数字被哲学化包装之后,《易传》的作者已经对《周易》的产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模式。 有了这些包装,《易传》的作者就开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什么是《易》的过程,我们通过这位喋喋不休地给我们反复地灌输什么是《易》的老人的诸多观点,发现他已经把《周易》哲学完整地升华成了一种认识宇宙和人生的精密的哲学体系: “夫《易》,圣人所以宠德而广业也。”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在给我们讲述和分析《周易》的本质特点。在“象”和“数”二者中,《易传·系辞传》作者还是倾向于“象”的方面。“是故《易》者,象也”正说明了他特别注重的是《周易》的以“象”来认识世界的象学本质特点。 而《易传·说卦传》的作者则更进一步点出了《周易》以“数”来认识世界的本质。他主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故《易》者,逆数也。” 等等,特别是这里的这句“是故《易》者,逆数也”和上述的“是故《易》者,象也”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一般认为,了解世界一般先是从对事物的形象和外在的了解开始的,对同类事物认识增多了,就到了量化的认识,这是从“象”到“数”的认识过程。而《周易》则是从对“数”的认识开始,也就是利用筮法(所谓的“大衍之数”)通过“十有八变”的占算过程,得出了某个卦的卦象,从而实现了从“数”到“象”的认识过程。二者是相反的,所以叫“逆数”。《系辞传》作者从“象”的方面,《说卦传》从“数”的方面对《周易》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易传》的另一个重大特点是对传统的《周易》象学术语的规范化处理和最新阐释,并且由此而来使这些术语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基石和核心范畴。《彖传》中提出了“性命”概念,“天道”、“地道”和“人道”概念,“神道设教”概念,“时”的概念,“感应”概念,“中正”概念……《文言传》中的“先天”、“后天”概念,“忠信”概念,“德”的概念,“性情”概念……到了《系辞传》中,各种概念更是层出不穷,达到了顶峰。我们在现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大量使用的“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最初就是来源于《易传》的《系辞传》中。其他像什么“天尊地卑”的概念、“刚柔”的概念、“变化”的概念、“吉凶”的概念、“感通”的概念、“变通”的概念、“忧患”的概念……以及“太极”、“两仪”、“四象”、“易简”、“三才”等等。全部《易传》中出现和使用的概念已经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骨架和核心!可以这么说:没有《易传》中的这些概念,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也就失去了它的立论的物质载体!而《易传》中这些概念又有相当多的概念是直接继承自《周易》经文。因此,完整地讲,《易经》和《易传》中的这些概念是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骨架和核心! 过去有很多人以为一讲到《周易》哲学肯定就是“阴阳”二字!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一个误解!这一误解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大家知道,不久以前还有的学者主张《周易》哲学“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观点我们是不能赞同的。我尊重一切勇于创新又大长中华民族志气的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和探索精神。但是,作为一名研究西周王朝的历史、思想和文化的专业学者,我有责任对这些误解进行澄清。早在1922年,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主张,他提出了“中国的哲学家们不需要科学的肯定性,因为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同样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要征服的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当时冯先生是否已经精湛地研究过《周易》,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尽人皆知,十年以后,他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已经使用“以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周易》哲学”。而我有证据证明冯友兰先生在这以后他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在研究《周易》哲学。甚至在生活和生存都很不稳定、外族入侵中国的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冯友兰先生还在认真地研究着《周易》。他当时正在反复地阅读着英国著名汉学家利雅格先生的《英文周易》一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冯先生连续发表了《易传的哲学思想》(1960)和《易经的哲学思想》(1961)两篇著名论文,我们看不出他有指责《周易》哲学“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那样的主张。 不错,假如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理解为物理学上的“宇称守恒”说在《周易》哲学中的理论根据的话,那么“阴阳不测之谓神”就是物理学上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周易》哲学中的理论依据。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某些对古代文化缺乏了解的年青学者,特别是那些以为自己已经镀了金、留过洋的个别肤浅之士,今天否定《周易》,明天否定中医,后天就可能要否定中国文字和文化了!而他们自己不知道这样做的无知和肤浅,却还沾沾自喜地以为他们自己才是拯救中国科学事业的诺亚方舟。请想一想,《易传》中提出的关于《周易》哲学的“以制器者尚其象”的观点,难道不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一个积极的指导?!当我们一想到这样注重实践科学的学术思想居然产生在几千年前的时代,我们就为《周易》哲学的伟大和《易传》哲学的金碧辉煌而赞叹不已! 请问,《周易》哲学的思维方式时候“认为技术不重要的”了?!《周易》哲学什么时候把技术制造等同于“奇技淫巧”了?!而且,中国古代那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史料记载,他们都是在精通《周易》的基础上才去创新的。我想我们不必要再重复地讲道教对内丹的追求和实践开启了中国古代实验化学的先锋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吧,而从汉代的张衡和刘徽到唐代的僧一行和李纯风,从宋代的沈括和李诫到元代的郭守敬,从明代的宋应星和朱载育,到清代的方以智和李善兰……这些中国古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们,他们都是精通《周易》的学者,都是《周易》哲学思维方式中的“以制器者尚其象”学说的积极实践者。特别是李淳风,这位唐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还成为唐代至今算卦和预测的祖师爷一级的传奇性的人物。比如,尽人皆知而又神秘莫测的《推背图》和《藏头诗》相传就出自他和袁天罡二人手下。 我们再看看《周易·大过卦》中的一句卦爻辞:“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在这里,“枯杨生稊”和“老夫得其女妻”是两个象辞,而“无不利”是一个兆辞。这也是多象一兆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它大意是讲枯朽的老树上又长出了嫩芽,年老的男人又娶了一名年青的女子为妻。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这简直就像是藏头诗呀!几千年前的《周易》卦爻辞中的话,为中国爱情和婚姻史上最惊世骇俗的一对婚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心理安慰。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历史巧合。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易》和中华文明1
热度 2 kyotosizumoto 2017-1-18 18:07
今天,可以说《周易》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也经常可以见到那些打着“著名易学家”或“易学大师”,甚至“易学泰斗”旗号的人。从买房子到给孩子起名字,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正在四处活动的“易学大师们”的身影。在大小书店里,《周易》类的书籍数量之多,几乎快可以和通俗小说相媲美了。 我们说中国古籍多得汗牛充栋,但是,根据古文献专家们的粗略统计,在古代中国,这些古籍中只有两类古籍数量最多,第一类是研究《周易》的书,第二类是注解杜诗的书。 今天,大家都津津乐道地从哲学、儒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道教、文艺理论、军事学、阳宅风水、命理、姓名、武术、气功、阴宅吉凶,甚至从禅宗到炒股票等等在畅谈《周易》。好像什么都可以扯到《周易》上,用句古代的话叫做“《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这一现象早在清代就已经大行其旁门左道了,以至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中也针对这一《易》道日益广大的问题,发出了“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的感叹。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周易》研究学者,我想说上述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统正宗的《周易》之学。这是我首先想给大家泼的第一盆冷水。 我想给大家泼的第二盆冷水就是:在现代学术界,我们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读懂《周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周易》学家。实际上,我在国外讲学时曾说过一句很尖刻的话:“整个20世纪,我们只有两个半易学家!”哪两个半人呢?第一个是杭辛斋先生,第二个是尚秉和先生。那半个是谁呢?是张政烺先生。”我个人以为只有这两个半人才是真正把《周易》读懂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周易》学家。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看他是否是大学教授,不需要看他出版过多少部易学研究著作,不需要看他有多少所谓的创新观点,衡量一个人的易学知识水准,只要看看他对传统《易》说的继承和理解的程度,即看看他对杭先生的《周易杭氏学》、尚先生的《周易尚氏学》、张先生研究《周易》的几篇论文的理解程度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多的是什么样的易学家呢?是以偏代全性的易学家。也就是说,现代易学界的一些易学家,他们本来是研究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医学、美学、数学等方面的专业学者,现在又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和角度来研究《周易》。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几乎根本就读不懂杭辛斋、尚秉和、张政烺三位先生研究《周易》的专业论著。而让我感到忧虑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包括港台,目前十分之九的《周易》研究著作全是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学者们变脸后著述的成果。看了他们的那些《周易》研究著作,你可能面临着不知道原始的《周易》究竟是在讲些什么内容的疑惑。似乎我们今天所有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学问,而《周易》中都全有了!很多反对《周易》的人最初正是在这一困惑得不到合理解答之后,就开始走上了把《周易》斥之为伪科学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伪科学在《周易》研究上大肆横行,他们披着“易学家”、“易学大师”、“易学泰斗”等招牌,他们一忽悠起《周易》来,不但和尚、老道个个都成了已经身怀绝技又参透天机的先知先觉,甚至好像连UFO驾驶员和湖北神农架野人此刻也正一手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一手拿着《周易》正在四处寻找着精通《周易》的世外高人似的。不是今天说这个破译了河图或者洛书,就是明天说那个又破译了生命密码或者人生奥秘……面对他们的这些惊天动地的观点,我们只好感叹自己肉眼凡胎、非呆即傻,进而开始怀疑我们自己的大脑容量可能还远不如五十万年前周口店的那个著名的北京猿人,要不怎么只有他一个人的头盖保留下来了呢。这类伪科学和伪易学的“学术”垃圾在当前的易学出版物中居然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让我十分担忧的。 我想给大家泼的第三盘冷水就是:假如您是抱着想学算卦的想法来读《周易》的,那么还是请您打道回府吧。我们大家可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这样一些话:通俗一些的如什么“学会了《易经》会算卦”、什么“懂《易》见天心”、高雅一些的如什么“《易》奇而法”、什么“《易》乃漆室之门”、什么“《易》有一车之怪”等等。不论您是研究《周易》还是一般性的阅读,您肯定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对《周易》占卦实践的验证上来。可是,我想提醒大家,请您千万要记住“善《易》者不占”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真正精通《周易》的人,是不会拿它去算卦的,这是那些真正懂《周易》的学者们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从远古社会走到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每时每刻当然需要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今天,为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天气预报,在商代则是甲骨文占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周易》中也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样的预测天气的内容。因此,在商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并行着两套最为重要的算卦体系,即卜法和筮法。这里的筮法主要是指《周易》。 可是,我想提醒您:您学了《周易》并不能保证您就会算卦,更不要说算得准不准了。类比来说,您学了孙过庭《书谱》,学会了写永字八法,并不能保证您就一定能写手好字,更不要说能否成为书法家了。在这方面,我国的资深易学家张延生先生和李燕先生二人,体会最深,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也会这么劝说大家。 三盘水泼完,关于《周易》和中华文明的若干问题,也就开始登场了。 好听的,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难听的,说《周易》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不发展的罪魁祸首。正宗的,说《周易》是中国古代五经之首、六经之首直到十三经之首。怪异的,说《周易》中蕴涵了宇宙的奥秘。荒诞的,说《周易》是外星文明的产物。在《周易》研究上,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观点都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正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书归正传,让我先对《周易》经传的自身结构、相关概念和由来做一番介绍。 首先解释什么叫《周易》? 《周易》这个概念,目前为止最早出现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那上面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有一个拿着本周易去面见陈国国君的周朝史官。一般人认为这里的“周易”二字就是后人所称的《周易》。 这里的“周易”二字意味深远。因为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年》时的《周易》是这么被记载的:“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这段文字大意是说韩宣子来到鲁国时,曾经参观鲁国的国史馆,意外地见到了两本十分珍贵而少见的书,一本是《易象》,一本是《鲁春秋》,他由衷地赞叹说“周礼全保存在鲁国这里呀!”周史、周易、周礼三个字,都有个“周”字,周是周朝的周,朝代的名字,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而“易”字的含义,从占筮书、变易、不易到日月、守宫等等,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了。 为什么不说“周史有以易见陈侯”呢?为什么也不说“周史有以《易象》见陈侯”呢?从语气上分析,周史、周易并列出现,是为了和当时陈史、陈易的存在相区别的。换句话说,作为一种占筮方法,当时并不是只有一种。 大家知道,《周礼·太卜》中就记载有“三易”和“九筮之法”。所谓“三易”,就是指三种占筮书。我们知道,周王朝是中国古代所谓的上三代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它之前还有夏代和商代。在古代易学史上的一般概念认为,夏、商、周三个朝代各有一部王朝定本的占筮书,夏代的占筮书叫《连山》,商代的占筮书叫《归藏》,周代的占筮书叫《周易》。 把这三种占筮书并称为“三易”,可见“易”字的最为重要的含义就是占筮书,而“三易”中只有周代的占筮书叫《周易》,可以看出“三易”的“易”字和《周易》的“易”字在这里具有同等意义。从字面意义上讲,《周易》就是指周代的占筮书,它原始的名称应该就是《易象》。 但是,《周礼·太卜》中在讲到“三易”之时也同时提出了“九筮之法”。这里的“九筮之法”却成为古今易学史上的不解之迷之一!“九筮之法”也就是指九种占筮方法。今天,我们所掌握的《周易》的占筮方法是通过保留在《易传·系辞》中的“大衍之数五十”一章内容而得知的。除此之外,居然还有八种占筮方法在当时存在!是“三易”各有三种占筮方法、三三得九的“九筮之法”,还是每一种易书都有九种占筮方法的“九筮之法”,抑或是“三易”之外还独立存在着和“三易”无关的“九筮之法”?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千古之迷了。 因为“三易”的记载出现在《周礼》一书中,而刚才我们提到的《左传》中记载的韩宣子评价《易象》一书的话是“周礼尽在鲁矣”,由此可以看出,他也是把《周易》看成是“周礼”的范畴之一。因此,这两者的记载是相一致的,证明了在这一问题上记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周易》在文本内容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卦象。我们一般所说的八卦,是指由一长横“—”(被称为阳爻)或二短横“――”(被称为阴爻)分别组合三次后(即三爻)得出的八个符号,被称为八卦卦象。又称作八经卦。 把阴阳爻分别组合三次的过程,在易学上的术语称为画卦。在古代易学史上,关于谁是八卦的创始人,也即“画卦人是谁”这一问题,一般有四说:伏羲画卦说、神农画卦说、大禹画卦说、文王画卦说。 关于伏羲、神农和大禹这三个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中的人物,或者是秦汉时代杜撰的远古人物?古今众说纷纭。宋代以前多相信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从宋代开始的疑古风气到现代古史辩学派之间,大多主张他们是神话中的人物或者是秦汉时代杜撰的远古人物。但是,最近三十年间,大量考古文献的出土,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印证着这三个人物可能远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史料记载中。比如,张政烺先生在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献进行研究时意外地发现:安阳四盘磨村出土的一片商代甲骨文上同时出现了“魁”和“隗”两个字,根据《帝王世纪》一书中的史料记载,“魁隗”就是神农的别名。也就是说商代史料中已经出现了对神农的直接或间接的记载。再如,最近报导的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上发现了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也就是说在西周时代已经流传着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 八经卦排列的先后顺序和位置,也就引来了著名的先天八卦方位、后天八卦方位这两大问题。按照《易传·说卦》中的观点,将“天地定位,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表示的八卦方位称为先天八卦方位。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将“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表示的八卦方位称为后天八卦方位。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但是,现代一般学者大多认为先天八卦方位、后天八卦方位的问题是秦汉以后到宋代之间的产物。有些学者甚至象模象样地打出了宋代邵雍创始此说的观点。最近十几年来,根据我和连劭名先生的各自独立的研究,作为易学史的难解之迷之一的先天八卦方位和后天八卦方位的产生时代问题,现在,我可以负责地说:在《周易》文本产生前后的商周时代,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根本不是什么到了宋代才产生的。 出现在《周易》文本中的是由八经卦分别两两组合之后的产物,也就是由六爻组成的卦象,共有六十四种,被称为重卦。 六十四卦卦象 在古代易学史上,关于谁是重卦的创始人,还是有四说,还是上述那四个人,即:伏羲重卦说、神农重卦说、大禹重卦说、文王重卦说。 八卦有个卦序问题,同样,六十四卦也有个卦序问题。所谓卦序就是卦的先后排列次序。“三易”的不同,除了内容上的区别之外,就是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也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而《归藏》的第一卦是《坤卦》,《连山》的第一卦是《艮卦》。研究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问题,既是《周易》象数上的一个基本问题,更是一个千古未解之迷。第一卦不同,则相应的其他六十三卦的顺序,在“三易”中也各自不同。 卦象后面的是卦名。每一个卦象都有一个卦名。卦象有六十四个,当然也就有六十四个卦名。这里简单地说一句,卦名的由来颇为复杂,有些卦卦名的由来和含义至今也是不解之迷。一般认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直接继承《归藏》,而《归藏》又直接继承《连山》而来。我们今天根据史料记载的“三易”的卦名进行对比,发现大多数卦名在“三易”中是一样的。可见这一说多少有些根据。卦名的形成最常见的是以某一卦中的核心象辞为主,如《谦卦》核心象辞都讲“谦”(也就是谦虚)的好处和价值。如《咸卦》核心象辞都是讲“咸”(也就是感)的动作。这一特点和《论语》等先秦典籍中的以文章开头的前一两个字作为篇名的方法截然不同。 卦名后面的内容是卦辞。卦辞内容从性质上分为象辞和兆辞两部分。所谓象辞就是描述某种现象的语言。所谓兆辞就是看到某种现象后所得出的吉凶结果。一般是先说象辞后说兆辞的,但是也经常有先说兆辞后说象的现象。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强调色彩。举例来说,第九卦是《小畜卦》,它的卦辞内容为:“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是先说兆辞,后说象辞的。在这里,象辞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而兆辞则是“亨”。这句象辞的大意是说乌云密布出现在城区西面的郊区上空,但是却没有下起来。看到这一象辞后,给出的占示结果却是吉利的。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区分象辞和兆辞是读懂《周易》的关键! 卦辞之后是爻题,它是用来说明某一爻在卦象中的具体位置的,即表示爻位。重卦有六爻,按照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的原则。由下往上依此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看一个卦的卦象组成是从下往上看的。 举例来说,第一爻位称“初”。到了最上面的第六爻称“上”。所谓初九就是指某一卦的最下面的第一爻为阳爻的卦象。所谓初六就是指某一卦的最下面的第一爻为阴爻的卦象。所谓九二就是指第二爻为阳爻的卦象。所谓六二就是指第二爻为阳阴爻的卦象。依此类推。到了最上面的第六爻,不称九六或六六,而是改称上九或上六。六爻中,下面三爻称为内卦或下卦,上面三爻称为外卦或上卦。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为内外卦的中爻。 记住这些爻位的性质和特点是研究《周易》象数学的基础和关键。 爻位后面的是爻辞。爻辞内容从性质上也分为象辞和兆辞。举例来说,我们大家看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一定记得所谓的“降龙十八掌”,记得那招式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名称。 我们把全部六十四卦经文部分内容都应该按照我们的这一方法,进行拆解,区分哪些是象辞,哪些是兆辞。这是读懂《周易》和研究《周易》的关键与基础。因为《易传》作者告诉我们《周易》是圣人“观象系辞”而做成的。 什么叫“观象系辞”呢?就是说看到某种现象,就把伴随着这一现象所出现的吉凶结果记录下来。“系辞”的“系”,也可以读成JI。为什么呢?《易传》作者认为,在没有书写的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曾经存在着一个“结绳而治”的时期。给绳子打某种特殊的结和扣,用来象征某些数或者表达某些事情。这个给绳子打某种特殊的结和扣的动作,可以称为JI(系)。“观象系辞”说明了在《周易》中每一条象辞和它的兆辞之间有对应关系。我们将发现象辞和兆辞之间对应的六种规律,哪六种规律呢?即:一象一兆类、多象多兆类、一象多兆类、多象一兆类、有象无兆类、有兆无象类。比如《乾卦》,它的卦辞就是“元亨”和“利贞”,没有象辞,肯定属于有兆无象类,而且还是多兆无象的。我们知道,无论在甲骨文中还是在金文中,“贞”的意思就是占问,而所谓“利贞”也就是用于占问是有利的,或者说是有利于占问。“亨”的意思是亨通和吉利,而“元”则是具有开始和起源的意思,所谓“元亨”就是讲从一开始就很吉利。但是,假如您没有进行这种区分就有可能把它理解为“元”、“亨”、“利”、“贞”四个单字节,丝毫看不出有占卦和兆示的含义了。这就已经变成了儒家思想式的解读。这样理解有没有错呢?从《周易》的原始意义上说,这样理解肯定不对。但是,《易传》和《左传》中就是这么理解的。在古代易学史上,儒家的学者还把这样的理解美其名为“《乾卦》四德”!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说: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段话的大意是讲元是一切善良之首,亨就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荟萃,利就是所有道义的集合,贞则是万事立足的根本。一个君子能够履行仁就可以来领导别人了,能够荟萃天下美好的事物就可以使一切全符合礼的要求,能够行事有利就可以符合道义的要求,而品行端正和意志坚定才是任何事物的立足根本。君子一般是以这四种德行来行事的,所以称为“《乾卦》四德”。我们把兆辞性质的理解和儒家的四德说理解一比较,就发现了上述二者的区别。这么解释,是有意想把《周易》从占筮书的性质升华到儒家伦理哲学上来。这本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是积极的。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220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根源与核心内涵
sheep021 2017-1-10 14:49
一、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根源 一个字:道 两个字:道德 四个字:天人之道 二、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 内涵 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十个字: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二十个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百个字: 《黄帝阴符经》全文,或者 《心经》全文 五千个字: 《道德经》全文, 或者 《金刚经》全文,或者《易经》全文 三、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 主干和枝叶 儒释道,名墨法,诸子百家,同根同源,相辅相成,一体相通,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气功也好,音乐也好,武术也好,书法也好,诗歌也好,中医也好,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和具体应用而已,均是中华文化的枝叶。也是中华文明的硕果。 四、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特色 根深柢固,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五、长生久视之道 《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中华文明不仅是这个地球上诞生最早 (这个似乎有点争议,先不管他,考古学家们会证明这一点的) ,而且还是唯一留存至今,没有中断的古文明。毫无悬念地,也必然是未来世界的主流文明(没有之一)。 恰似一首古诗所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敬常书鸿,致敬中华文明的守护神!
热度 4 张海霞 2017-1-6 22:03
中午和同事一起讨论下学期要开的新课《创新思维与表达艺术》,谈了很多关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内容,其中说到我们文化的传承,我说要真的要感谢100多年前李大钊、胡适、鲁迅那个时代的那批知识分子们,他们在我华夏文明积贫积弱、面对西方文明的攻城略地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学贯中西的他们没有放弃,甚至是更加深刻冷静狂热地爱着这千年的文明,并万死不辞地把它守住了,没有向西方缴械和投诚,才有了今天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崛起。没想到刚刚就机缘巧合看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故事,真的是完全契合了我的那段话,贵族出身并且是留学精英的他,竟然在书摊上意外发现华夏文明的代表“敦煌”并且从此矢志不渝地守护了敦煌一生,历经战火纷飞、穷困潦倒、妻离子散和造反批斗都不改初衷,坚守敦煌60载,终于让敦煌学回归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瑰宝,让敦煌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殿堂! 看着这些文字,我不仅落泪,感谢常书鸿,感谢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为我们守住了这文明的血脉!致敬常书鸿,致敬以“常书鸿”为代表的这一批华夏文明的守护神! 常书鸿:大爱若痴 发布时间:2014-03-04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常书鸿(油画) 1948 年,常沙娜赴美国学习前夕与父亲合影。 1954 年,常书鸿在莫高窟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 1991 年,常沙娜与父亲在北京合影。 “痴”,在这个时代或许已属罕见,甚至常常和“傻”联系在一起,为人不屑。 其实,无论是搞科学研究,还是从事艺术创作,干事业总需要一些“痴”的精神。这种“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是一种专注忘我的境界。 常书鸿就是这样一个“痴人”,他痴守莫高窟50年,几乎把一生都交付于他所痴迷的敦煌,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这座人类的艺术宝库。 午后的北京,记者如约走进常沙娜的家,窗前绿植环绕,墙上挂着她与父亲常书鸿的合影,从青春到年迈。 常沙娜从柜子里取出一本画册,那是她年少时跟随父亲在敦煌莫高窟里临摹的画作集。 “你看,这是我跟父亲的学生在159号洞窟临摹的普贤菩萨图,那时候我14岁;这是我17岁时,在290号洞窟临摹的飞天图……” 熟悉的画面一页一页翻过,如今已82岁的常沙娜眼里放射出青春的光芒。她说,看着这些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莫高窟大佛殿檐角叮叮当当的铃声…… 痴迷 从此,中国画坛少了一名优秀的画家,但敦煌有了最可贵的守护者 解放周末:您跟随父亲在敦煌生活了多长时间? 常沙娜:我12岁那年跟着父母去了敦煌,一直到17岁。 解放周末:那段时间,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常沙娜:父亲那时候特别忙,常常顾不上我,但我喜欢跟着大人们进洞窟,看他们工作。后来父亲就抽空给我讲壁画里的故事,教我画画的基本功,让我跟着大人们一起临摹。一个人在洞窟里时,我还会对着墙上的“飞天”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长亭外,古道边……”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解放周末:您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设计家、教育家,还编著了《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等,这一切是不是都与年少时在敦煌的经历有关? 常沙娜:是的,父亲给我起名“沙娜”,好像就注定了我们全家与沙漠的不解之缘。 1931 年,一个女孩在法国里昂出生,父母借里昂的护城河名“Soane”,为她取名“沙娜”。 常沙娜的童年记忆都在巴黎。每逢周末,家中的小客厅就成了中国留法学生的艺术沙龙,徐悲鸿、王临乙、吕斯百、刘开渠,这些日后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闪耀的名字,她从小就熟知。而在当时,最令这些人羡慕的,是她的父亲常书鸿。 那时,这位只有三十岁出头的浙江青年已留法近十年,是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画家劳朗斯最得意的学生。他的画作多次跻身法国国家沙龙展,连续四年斩获三枚金奖和两枚银奖,更有作品被收入法国国家博物馆,前途不可限量。与此同时,常沙娜的母亲也在巴黎学习雕塑。这个艺术之家的生活,如轻快的手风琴般,安定舒适。 一天下午,常书鸿像往常那样溜达到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淘书。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册子吸引了他的目光,里面全都是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盗宝时所拍下的图片。常书鸿被迷住了,他第一次知道敦煌在自己的祖国,痴痴地捧着书,直到收摊也舍不得放下。见这个年轻人一连几天都来看这本书,摊主告诉他,吉美博物馆里就有敦煌的艺术品。 从吉美博物馆回来,常书鸿难掩兴奋之情,他激动地对妻子说,自己过去一心倾倒于希腊、罗马的西洋文化,竟不知道自己的祖国还有这么一座不可思议的艺术石窟,真是数典忘祖,不知如何忏悔才好。 “从那天起,敦煌就成了父亲魂牵梦绕的地方。”常沙娜说。 1936 年,常书鸿拿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聘书,踏上了回国的列车。 等待他的,并不是梦想中的敦煌。回国后的第二年,抗战爆发,常书鸿刚刚把妻子与常沙娜接回国,一家人就被裹挟进了长达4年的颠沛逃亡,直到他在重庆谋得了一个教育部下辖的职位,一家人才安定下来。不久,长子于嘉陵江边出生,取名嘉陵。 1942 年的一天,一场“战争”突然在这个平静的四口之家爆发。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成立,在梁思成、徐悲鸿等人的联合举荐下,常书鸿成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所长。 “母亲对父亲说,你疯了!要去你自己去,我不去!沙娜也不能去,她还要上学。她对我说,我们好不容易不必再逃难了,现在你爸爸又要到甘肃去,那里连房子都没有。”常沙娜还记得母亲当时的震怒。 不想去敦煌的,何止是他的妻子。在兰州招募工作人员时,“敦煌”二字几乎无人问津。经过苦苦劝说,一名曾在北平艺专就读的学生终于答应跟随常书鸿去敦煌。后来又想方设法招来了文书和会计,一行6人身穿老羊皮大衣、戴着北方的毡帽,顶着早春刺骨的寒风,开始了敦煌之行。 临行前,梁思成送给常书鸿四个字:“破釜沉舟!” 从此,中国画坛少了一名优秀的画家,但敦煌有了最可贵的守护者。 痴爱 张大千临走时对常书鸿说,“你在这里是无期徒刑啊” 解放周末:在敦煌莫高窟生活的日子,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常沙娜:到那儿吃的第一顿饭我到现在还忘不了:一碗厚面片、一碗醋、一碗颗粒很大的盐。父亲告诉我,这里的水碱性很大,以后每顿饭都要记得喝点醋。父亲在法国的时候习惯喝咖啡,所以把咖啡壶也带去了敦煌,可他喝到的总是又苦又咸的咖啡,因为那里没有糖,而水又是咸的。 解放周末:这样的生活条件和你们过去的日子反差太大了。 常沙娜:我那时候还小,到了那里什么都觉得新鲜。但大人们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最怕的是生病,特别是怕生急病。莫高窟离县城远得很,头一年只能靠一辆木轮老牛车进出,往返至少要一天一夜。我记得研究所有一位职工发高烧,父亲准备用牛车拉他进城,动身前,他含着眼泪说:“所长,我看来不行了,我死了以后,千万别把我扔在沙子里,请你把我埋在土里啊。”病愈后,他就坚决辞职回南方去了。 解放周末:这么苦,父亲有没有后悔的念头? 常沙娜:他刚到敦煌的时候,张大千还在那里临摹壁画,临走时,他对我父亲说“我们先走了,你留在这里可是无期徒刑啊!”但我父亲说,自己是“杭铁头”,就是把“牢底”坐穿,也在所不辞。“杭铁头”是我们杭州人的说法,意思是认定了的事就绝不后悔,永远带着一股子犟劲。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是陈寅恪先生曾经的感叹。 当常书鸿来到心中的圣地,站在曾经轰动世界而彼时已被盗宝者掠夺一空的藏经洞时,他百感交集。突然,“轰”一声巨响,洞窟上方的危檐崩落了一块大岩石,随之是一阵令人呛塞的尘土飞扬。 令常书鸿感到辛酸的是,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早已四散,剩下的千佛洞也一直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在众多无人看管的洞窟里,珍贵壁画早被偷盗者用胶布粘走,剩余有不少被烟熏得漆黑一片,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随意打穿,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堆积在洞窟里,几十年来无人清理,不少洞窟已被流沙掩埋。 “我父亲是艺术家,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工作却无关艺术,都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常沙娜说。 当务之急是修建一道围墙,禁止人们随意出入,破坏洞窟。当地人建议,莫高窟的水很咸,只要夯实了,便可用沙土筑墙。于是,常书鸿带领所里人起早贪黑干了50多天,筑起了一道上千米的沙墙。 紧接着是清理沙子。常书鸿估计,洞窟里面的沙子大约已有10万立方米,如要清扫,按照当时的工价,需要300万元,但所里的经费只有5万元。 “父亲和同事们发明了一种‘拉沙排’。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喊着号子,互相比赛,就这样把积沙一排一排刮到水渠边,然后提闸放水,把沙冲走。” 接着,要给数百个洞窟一一编号、普查。常书鸿不得不频频爬到那些早已颓败不堪的残余栈道上,可有些栈道实在无法攀爬,于是,他们又发明了一种叫作“蜈蚣梯”的独木梯。有一次,他和同事爬上九层楼高的洞窟,突然,蜈蚣梯翻倒了,他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能沿着七八十度的陡崖往上爬,险些摔下山崖。 对洞窟里的壁画进行临摹,更不轻松。临摹洞顶上的壁画时,只能抬头看一眼,低头画几笔,才一会儿,脖子和手臂就十分酸麻。幽暗的洞窟中还需要点蜡烛,烛光摇曳忽明忽暗,眼睛特别酸。 临摹需要大量画笔和颜料,但茫茫大漠到哪去找这些用具?笔秃了,只能简单修理,一用再用;没有颜料,就用红泥、黄泥土法自制。 由于经费短缺,到敦煌不到半年,研究所已债台高筑。为了向敦煌县政府借钱,常书鸿常常只身跋涉戈壁,往返城乡,清晨出发,半夜才归。 许多个梦里,他仍骑着骆驼,在无垠的沙漠中前行,恍惚间,一大块壁画掉落下来,压在他身上。他吓醒过来,只听到大佛殿檐角的铁马铃在夜色中叮当作响。 痴守 “这些东西已经一千多年了,再也经不起哪怕一丝一毫的破坏了” 解放周末:父亲有没有对您讲过,他为什么要坚持守在敦煌? 常沙娜:父亲从不对我讲大道理,但我看到的一切都在告诉我,敦煌如果再没人保护,就快毁了。有一次,一个国民党军官来莫高窟游览,向我父亲提出要从洞窟中带走一件北魏彩塑菩萨像,说是放在家中让他妈妈拜佛用。父亲费尽口舌,最后提出用我画的飞天像作交换,才把那个家伙送走。 解放周末:与大自然的侵蚀相比,人为的破坏和掠夺更可怕。 常沙娜:以前张大千在的时候,习惯用透明的纸在墙壁上把壁画印摹下来,然后再画,这样比临摹要快得多。我父亲给我和其他工作人员都立下规矩,决不允许再拓,只能对着临摹。他对我说,沙娜,你把纸钉在墙上,起码要钉两个图钉,那壁画上就会多两个洞,这些东西已经一千多年了,再也经不起哪怕一丝一毫的破坏了。 解放周末:他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敦煌。 常沙娜:是的,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心头肉。从到敦煌的那年起,他就带头每年种树,他说树木多了,才能为莫高窟遮挡风沙。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惜木如命。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造反派批斗他时,就故意当着他的面砍树。 1945 年的春天,妻子突然向常书鸿提出,自己要去兰州看病。一去就没了音讯。 常书鸿心急如焚,策马狂追,跑了200多公里,昏倒在戈壁滩上。抢救持续了三天,当常书鸿醒来时,妻子已在兰州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与他脱离关系的声明。相守了20年的夫妻,从此成了陌路。 几个月后,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敦煌,常书鸿则接到了教育部的一纸电文:“抗战结束,百废待兴,国家重建,资金有限,从即日起,撤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握着电文,常书鸿泪流满面。 “常先生,我们要回家了。”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向他告别。常书鸿无从挽留,他深知经费已经断绝,每个人都思乡心切,熬了这两年,已属不易。 常沙娜说,她至今还记得那个人去楼空的夜晚,空荡荡的莫高窟只剩下她和父亲、弟弟,还有两个工人。万籁无声的夜,常书鸿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披衣下床,手持一支蜡烛,走进熟悉的254号洞窟。 烛光中,墙壁上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他曾经看过无数遍。佛的前身萨埵那是古印度的王子,他看到山崖下即将饿死的老虎母子,就纵身跳下悬崖。此时大地震动,风云变色,他用自己生命的结束换来了老虎生命的延续。此时,张大千的话又在耳畔响起。常书鸿想,如果守在这里真是一场无期徒刑,那他的刑期才刚刚开了个头,绝不能就这么走了。 常书鸿决心放手一搏,去重庆求援。 “1945年的冬天,两头毛驴上分装着简单的行李,我搂着弟弟嘉陵骑着一头,父亲骑着另一头,流着泪离开了敦煌。”常沙娜回忆道:“临行前,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作为路上的资费。” 途经兰州时,常书鸿为了造势,举办了一场以莫高窟壁画和景物为题材的父女画展。画展异常成功,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女士很喜欢常沙娜的画。几年后,常沙娜在她的邀请下远赴美国学习艺术。 到重庆后,常书鸿奔走相托,陈寅恪、梁思成、徐悲鸿等一批“敦煌卫士”全力相助,纷纷在报纸上写文章,呼吁挽救敦煌研究所。 常书鸿辗转找到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傅斯年。傅斯年当即决定把敦煌艺术研究所作为中央研究院的一个分所,解决经费、编制、材料、设备,还拨给他一辆十轮大卡车。 回到敦煌,常书鸿招兵买马,开始了“二次创业”。几年间,郭世清、刘缦云、霍熙亮、段文杰等几十位后来名垂敦煌史册的工作者,纷纷加入了莫高窟保护的队伍。临摹、维修、加固……研究所的工作逐渐恢复并走上了正轨。 痴心 “如果真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解放周末:父亲在您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常沙娜:大家都说他是个“痴人”,为了敦煌的事业,他抛却了自我,甚至抛下了自由。在我看来,用一生痴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也让他拥有了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解放周末:对事业的一片痴心,带给他无限的幸福感。而这份“痴”,在今天似乎越来越稀缺了。 常沙娜:是的,但我相信“痴”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父亲身上的痴劲,影响了他身边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他离开后,一代代敦煌人都在追随他的脚步,继承发扬父亲开拓的事业,为世代后人守护这份人类的财富和瑰宝。 如今,在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故居里,仍保留着他当年的全部家当:一方土炕、一盏油灯、两张简陋的书桌、几把残破的板凳,还有一架掏进墙壁的土书架…… 1954 年,这方天地里第一次通上了电。当电灯亮起的那一晚,常书鸿激动得像个孩子一般从这个洞窟跑到那个洞窟,在他眼中,这些上千年的壁画和彩塑好像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灿烂光辉。他甚至觉得,墙上的侍女都在对他笑。 在常沙娜眼里,父亲就是这么个“痴人”,总能在困顿中寻找到快乐。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里,常书鸿不得不趴在地上给猪喂食。给他平反的那天,他把全所人员喊到家里,其中也包括那些“打倒”他的人。他笑着亲自下厨,做了几大盆法式春卷。 常沙娜告诉记者,她至今保留着父亲曾经写给她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到了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常沙娜已经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顶、琉璃瓦的门楣栏板、花岗岩台阶上须弥座的浮雕图案、北大厅墙板的“春夏秋冬”浮雕装饰……在常沙娜参与设计的作品里,几乎都有敦煌元素。 晚年的常书鸿搬到了北京,尽管住在高干楼里,他还时常像个孩子一般喃喃自语:“为什么让我住在这里?我要回敦煌,我还要住我那个土房子!” 常书鸿的家中总挂着一串铃铛,他说,莫高窟大佛殿檐角摇曳的铁马铃声听了50年,现在“客寓京华”,挂上这串思乡的铃铛,聊胜于无。 常书鸿生前始终以“敦煌人”自居,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遗愿,仍长眠敦煌。 曾经有人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常书鸿答:“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个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去完成敦煌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477 次阅读|4 个评论
面临质变的“全球化”
热度 4 王中宇 2016-12-3 08:42
面临质变的 “ 全球化 ” 今年六月英国公投脱欧后,我曾写到: “ 虽然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都身陷危机,但欧洲危机的爆发却是最直接而强烈的。现在还看不到任何可能性,使欧洲能从这危机中逃脱。它成为首先被老虎扑到者,将是大概率事件。其他几个资本主义经济体可以窃喜了。 然而,且慢。欧洲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温床,欧洲若垮了,其他资本主义经济体能独善其身吗? ” ( 见 王中宇《不只是英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994571.html ) 果然, 11 月美国大选,被主流建制派视为不靠谱的特朗普获胜。这标志着美国选民对主流建制派已经忍无可忍,宁愿选择一个不顾忌 “ 政治正确 ” 而直抒胸臆的“大嘴巴”。被视为最能代表硅谷精神的创业家彼得•蒂尔( PeterThiel ),在大选后说出了特朗普获胜的原因: “ 我们的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64%55岁以上的人,其名下存款不超过一年,这本就是一大问题 ” “ 千禧一代深深陷入这破碎的体系中,成为生活水平低于其父辈的唯一一代人。美国家庭的开支不断增长,而收入却停滞不前。剔除通货膨胀,美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低于17年前的水平,接近半数的美国人在紧急情况下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 ” “ 华盛顿首府富人区的人过得很好。我在硅谷工作,那里的人们也过得不错,但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生活在特区和旧金山湾。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享受到财富,这些人把票投给伯尼 • 桑德斯和唐纳德 • 特朗普并不奇怪。 ” “ 美国的大笔贸易赤字说明美国有大麻烦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按理应该向欠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然而美国每年要进口超过5000亿美元的产品。这些钱流入金融财阀手中,扭曲经济使权贵们受益。 ” “ 我认为特朗普在重大问题上的方向是对的。例如:自由贸易没有惠及所有美国人。对立方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精英们喜欢自由贸易。受过高等教育、制定公共政策的人解释说,根据经济原理,价格低廉的进口产品可以让所有人收益。实际上,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已经失去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和数以百万的工作,核心区域彻底成为废土。 ” “ 我们的精英长期以来都习惯于否认现实的困境,这就是泡沫的来源。 ”( 《彼得·蒂尔针对美国选举的演讲全文》 http://tieba.baidu.com/p/4876510992 ) 这就是特朗普这只 “ 黑天鹅 ” 的崛起所揭示的现实。 接着,法国国民阵线领导人勒庞在 11 月 20 布的 Ipsos 民调中,支持率领先( 29% ),第二位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 21% ),第三位是左翼党主席 Jean-LucM é lenchon ( 14% ),而萨科齐已经宣布退出选举。于是有人惊呼,勒庞可能成为下一任法国总统,并称其为 2017 的 “ 黑天鹅 ” 。 英、美、法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大国,观察发生在三国的“黑天鹅”事件,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反对 “ 全球化 ” 。而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必然逻辑。 . 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起源与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有关。公元 12 — 16 世纪,热那亚藉十字军东征而逐渐繁荣起来。热那亚经济的基础是对外贸易。造船、纺织、建筑和银钱业也很发达。 14 世纪时,其造船业生产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1 世纪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撒丁岛和科西嘉的控制权后,热那亚以武力在北非沿岸强索到贸易免税权。 11 世纪末参加十字军东侵,在巴勒斯坦建立商业殖民点。 13 世纪帮助拜占庭复国,又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获得许多特权。 13 世纪末~ 14 世纪末,热那亚进入鼎盛时期。 1284 年和 1298 年,相继在海战中击败其贸易竞争对手比萨共和国和威尼斯共和国。以武力保障贸易的扩张,实现大范围的要素自由流动,是热那亚经济体高速运转、从而得以兴盛的前提。实现这一机制依赖的是官商勾结:商人为官方贷款,官方以武力帮助商人扩大贸易范围。 以后,资本主义的霸权中心从热那亚转移到荷兰又转移到英国再转移到美国。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保障贸易的扩张,追求更大范围的要素自由流动,却一以贯之,从未稍停。整个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意识形态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无论前期的殖民主义还是现在的 “ 全球化 ” ,追求的都是扩张贸易范围、推动要素远距离流动。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合理化的方向。然而现实中的 “ 合理 ” 准则,建立在资本利润、亦即资本增殖的基础上:但凡有利于资本增殖的事,就是合理的,所以鸦片战争被英国人称为捍卫贸易自由的战争(可笑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中国的精英在拾英国人的余唾);但凡无利于资本增殖的事,就缺乏合理性,所以尽管全球粮食产量过剩,依然有大量人口忍饥挨饿。 这样的合理性准则必然导致两个趋势: 其一,全球性的两级分化。人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的核心区,所谓的 G7 国家,富裕、整洁、秩序、文雅。而在其边缘区贫穷、破败、混乱、粗野。同样的地球,同样的人类,分别生活在 “ 天堂 ” 、 “ 地狱 ” 中。这驱动边缘区的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富裕区移民,尤其是 “ 非法移民 ” 。正是这越来越强大的移民潮,改变了欧洲、美国选民的政治态度,直接推动了英国的脱欧、美国的特朗普上位和法国的勒庞崛起。 其二,区域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使资本主义的外围地区的工资水准远低于其核心区。于是资本家本能地将产能转移到外围地区,导致其核心区产业空心化,大量原来的工人失去职位,社会地位日渐滑落。于是全球范围内区域间的两级分化推动了核心区内部的两级分化。占人口极少数的精英与社会大众成为两个没有共同语言的群体,由精英群体制造的 “ 政治正确 ” 日益为大众蔑视,直至打出了 “1 : 99” 的标语。 过去五百年,资本主义工商文明蓬勃发展,席卷全球。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对资本主义工商文明推动的全球化,很难找到比上述引文更确切、深刻且正面的描述了。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 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 同上 ) 然而,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的世界,却是一个本质上高度不稳定的世界。近四十年的资本主义道路,使任何中国人都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下述分析: “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 同上 ) 时至今日,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产业链的扩张,已经控制了几乎全球人口,这个文明再无可扩张的空间了。从内涵上看,传统的靠实业获取利润、集聚资本的道路,已经沦为赌博性资本市场的“题材”,金融资本家已经将实业资本家玩弄于股掌之上,(在美国是金融业不成比例的膨胀,而实业步步萎缩,以至于奥巴马提出要“再工业化”;在中国,王石、董明珠就是眼前的案例)。 到此,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已经走近了自己的尽头。英、美、法接连飞起的“黑天鹅”警示人们,这个靠个人逐利动机配置社会资源的文明,正在耗尽自己最后的生存空间。 然而,从历史的视角看,人类社会从一个个相对孤立、独特的文明渐渐融为一个地球村,是不可逆的大趋势。目前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危机、国家对立、文明冲突、暴力事件与战争烽烟则警示我们,建设一个相对协和、稳定的地球村绝非易事,需克服巨大的障碍,面对艰巨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探索人类未来可走的道路。我们的先辈对此曾有过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考古学家们发现,东亚大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新石器时代曾出现过众多互不统属,各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今天它们已演化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了。这一演化过程,与一个先秦时代的观念“ 天下 ”有关。从可考的文字资料看,“天下”一词最初出现于西周。西周金文 《燹公盨》中有 “ 民好明德,寡顾在 天下 ” 。 所谓的“五经”《尚书》、《诗经》、《周易》、《春秋》、《仪礼》是中国最早的典籍。其中除《春秋》外,均出现过“天下”一词。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天下”一词大量涌现:《论语》23次,《老子》57次,《墨子》504次,《孟子》174次,《庄子》288次,《荀子》369次,《韩非子》255次,《吕氏春秋》260次,《战国策》498次。( 见时胜勋《先秦“天下”观考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820130101945b.html ) “ 天”一词早期用于表述政权的合法性。商人的观念是:“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诗经》 ),将自己的统治地位归于“天”的授予。到了周代,统治者发现“ 天命靡常,唯德是从 ”( 《尚书》 )。“天”授的统治地位未必靠得住,只有统治者的“德”才能保住“天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尊严在诸侯的挤压下日渐失色。人们的关注重心渐渐从具有神学色彩的“天”转移到地理学、社会学意义下的“天下”了。 那时列国纷争,杀人盈野,当时整个思想界都在思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我们的先辈没有像17世纪的欧洲人,去选择所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去承认各国的主权与平等。历史证明,这个体系导致了欧洲长期的分裂与战乱,直至引发两次世界大战。今天欧盟的衰微焉知不是拜“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赐? 相反,当时我们先辈的主要学派都是“天下本位”。被认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墨子》,是先秦文献中使用“天下”最多者(504次),墨子主张:“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墨子·兼爱下》 ),《韩非子》为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武器,《庄子》有“天下篇”,开篇就是 “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专门讨论各家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孟子》则提出了自己“定于一”的方略:“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先秦诸子意见纷呈,但在天下要定于一方面,却是一致的。这是秦统一的社会思想基础。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天下“定于一”,才能消弭无休止的战乱。于是自秦以后两千多年里,大多数年代中国都是统一的。一旦分裂,人们总是向往再次统一,并不惜代价地付诸行动。1949年,解放军兵临长江。美、苏都希望国、共划江而治,使南北中国成为美苏间的战略缓冲区。毛泽东坚决指挥人民解放军“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使中国避免了德国、朝鲜、越南长期分裂的命运。大多数古老的文明都于灿烂后衰败消亡,只有中华文明屡仆屡起,究其原因,顽强的“定于一”信念功不可没。 今天的全球,恰似春秋、战国时期的东亚大陆。各国事实上高度相关,但又各自独立。以邻为壑、尔虞我诈是国际政治的常态。虽然有联合国和国际法,但仅被各国视为争斗的舞台和工具。今天的国际政治/外交理论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这样的思想框架中,能诞生梅特涅、俾斯麦、基辛格这样在大国间玩弄平衡的高手,却连人口仅及中国一半的欧洲都统一不起来。在人类已经掌握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破坏力的今天,在人类事实上已经不可避免地紧密相互依存的今天,实现“定于一”是这个物种免于自我毁灭的唯一出路。环顾全球,具有这样能力与历史经验的,只有中华民族。 首先实现“定于一”的,是战国时的秦。 当时最现代化的是齐,齐立国之初,姜太公根据这里的资源禀赋,制定了“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的基本经济国策,使齐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都聚集起一批寄生性的上层精英集团,在繁荣的齐国尤其严重。齐景公奢侈贪鄙,厚赋重刑,以至于被“诈仁”的田氏颠覆,史称“ 田氏代齐 ” 。唐人皮日休在《橡媪叹》里叹道:“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 。“ 田氏代齐 ”后,上层的寄生性与贪鄙短视如故,相国孟尝君养士三千,其中最著名的是冯驩。冯大才子动不动就呻吟“ 长铗归来乎 ”,为伙食、交通待遇发牢骚,名士派头十足。而大才子给孟尝君出的主意,一言以蔽之曰“ 狡兔三窟 ”,整个一个自保之策,而且不是保齐国,只是保孟尝君个人而已。可见,齐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了。 落后的秦同样有一批寄生性的上层精英,但秦励精图治,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李斯《谏逐客书》 ) 秦的改革方向是打击寄生性的精英集团“ 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 ,靠耕战之策给底层百姓开辟上升通道,结果“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 。 齐、秦对比,证实了一条民谚:“ 打铁还需自身硬 ” 。国家“硬”否,但视其百姓的处境。而改善百姓处境,必须抑制豪强。若内政不修,却向外扩张,寻求转移矛盾,终会导致后院起火。美国上层精英集团在冷战结束后,一味在全球横行,却置国内底层百姓于不顾,结果导致主流建制派政客被选民抛弃。 因此,中国若要承担“定于一”的历史重任,首要的任务是修明内政。强力反腐是必须的,追求“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 的目标是正确的。而这建立在官僚群体的价值标准上。传统中国给官僚群体规定的价值标准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一旦视其为标榜的官僚渐多,官场必然腐败。当今中国,是共产党执政。它的价值标准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 ( 《党章》第二条 ) 。 试问,而今有多少党员/官员真正认同共产主义? 依据共产党的价值标准,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绝非为资本家牟利。一个靠个人追逐利润的动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必然导致货币循环阻滞,社会阶级分化。这既为共产党的祖师爷马克思所揭示,又为当今统计数据所证实。不抛弃这样的经济建设路线,共产党的价值标准就只能虚悬,官僚群体的腐败就不可扼制。为了保障经济体运行,就只能向外扩张,以转移矛盾。而这条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已被反复证明势将激起被扩张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其他扩张者的激烈竞争,由此引发的战争比比皆是。 因此,不能再靠个人追逐利润的动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流动力。因此需以极大的努力培育整个社会的经济理性,以解决全社会生产与消费间的衔接问题。网络与云计算为此提供了技术手段,但相应的经济学研究远远不足。现实中,各网络公司、物流公司在进行着相关的实践与研究。连大资本家马云也说:“ 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 ” ( 《马云:未来30年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中国经营报2016-11-21http://finance.ifeng.com/ )。但其立足点局限于本身的“业绩”,仍未脱离资本利润极大化的范畴。 早期的计划经济遵循“ 有计划、按比例 ” 的原则。而分析多年的投入产出表发现:所谓直接投入系数所反映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在现实中是高度复杂的。只有少数关系可近似地用直接投入系数表现,更多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且具有程度不一的不确定性,还有的关系干脆就是随机的。这意味着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高度复杂性,需要持之以恒地积累、分析、研究数据,方能逐步把握经济系统运行的规律,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经济理性。 其次但同样重要,经济动力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现在被尊为“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服务于私人资本家的自由贸易。马科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了这一意识形态起源于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派的宗教伦理。资本主义工商文明五百年的强势扩张,推动了这一意识形态的普世化,使其深深地渗入了社会成员的意识深处。恰如在自给自足+宗法制的传统中国,“ 忠孝节义”“礼义廉耻 ” 被视为天经地义一样。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再可行,就必然需要形成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必然是漫长、艰巨、痛苦的过程。它将迫使人们“ 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 。 可见,当代的“定于一”只能基于一个崭新的文明。这个先进文明将以自己的榜样逐渐同化周边的地区。恰如历史上华夏文明被越来越广阔的地区认同一样。 我这样写,是不是民族自大狂? 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就指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其理由有八。其中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 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的精神,恰恰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 ” 在其历史巨著《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结尾处,他写道: “ 如果中国人真的从中国的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成功地从这种错误的循环中解脱出来,那他们就完成了一项伟业,这不仅对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且对处于深浅莫测的人类历史长河关键阶段的全人类来说,都是一种伟业。 ” 阿诺德•汤因比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写这些话的。不管你是不是个共产主义者,这些话都值得反复思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96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网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天
热度 2 pww1380 2016-6-12 10:02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 ——网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诞辰纪念朗诵专辑)》 阅读收听有感 篱风 (杨文祥) 中华文明 五千年的 上下求索 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 灿烂如花 诗意 生活、思想 情感、艺术 与 美的 结晶 诗意 中华文明的 星空中 最亮的 那颗 星星 在这绚丽多彩的 星光里 徘徊着历代女诗人 挥之不去的 身影 在这闪烁不息的 星光里 流动着她们 鬼泣神惊的 传奇 古典的诗意 有李清照 独上兰舟 现代的诗意 有林徽因对春天与爱的 叹 咏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205 次阅读|5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刍议:宣读用稿 节录稿
热度 2 pww1380 2016-5-4 23:00
信息文明之光(11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刍议: 马克思原生态理论与中华古典文明和当代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历史交会与理论契合 ————白城师范学院七七级中文二班同学会贺词 暨书面发言 (宣读用稿 节录稿) 杨文祥 节录之一 在座的各位老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以一个 老长春人 的身份,欢迎大家前来长春参加同学聚会,同时也为因故不能与阔别几十年的老同学在此一聚而倍感遗憾。 不过,正如柏春同学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人不能在长春与大家团聚,但我的心,时刻都在和大家一起感受和分享老同学们心心相印的温馨。 长春,是我们吉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国际化都市。相信在各位长春的同学的精心组织下,大家一定会在领略长春独特魅力的同时,度过这几天难忘的时光。 在我们尽享团聚的欢乐之际,自然不会忘记见证我们难忘的大学生活的白城。 白城,不但是我们母校的所在地,而且是名闻遐迩的仙鹤之城 。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鹤 , 是长寿的象征,传奇中的道教真人,多以仙鹤为其坐骑。而常被用来表现人的高尚圣洁的道德精神的词汇——“仙风道骨,”据说就是以 鹤的形象 为模本的。为此,古人常把道德高洁,行为高尚之士誉为“鹤鸣之士”。 不过,在我的心目中, 鹤 , 就是我们 中华文明古典智慧表现人的自由意志,体现人的这一价值诉求的精神象征 。 节录之二 在我个人的理论视域里, 中华文明古典智慧 对 人的自由意志 的关注、 信息文明 的 历史特质 与 文明内涵 的 人本特征 、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三个貌似互不相干的方面, 在 信息时代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历史条件下, 实现了不可思议的 历史交会 ,形成了高度的 理论契合 。(简明的理论阐释参见全文稿) 这就是说,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文明的建设,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共产主义社会 的实现,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 ,由此, 共产主义的实现 就不再仅仅 具备理论意义 上的 可能, 而且 具备了现实意义 上的 基础 。 于是, 在理论层面 ,人类社会的这一理想境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真实而清晰地 向我们姗姗走来 , 尽管在社会实践层面,由于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目前一直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 。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经典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只有与 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 相结合,完成其 中国化 的理论建设 ,才有可能 准确地指导 今日中国的社会实践;传统的 马克思主义学说 ,只有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和人类社会日益深化的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与发展,完成其 当代化 的理论建设 , 才有可能 在对当今时代的人类社会实践,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阐释的基础之上,为人类把握世界潮流的历史走向,提供科学的,同时也是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持 。 作为 新中国的同龄人 , 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的一代 ,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 首届高考生和首届大学毕业生 , 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各位同学,具有他人 所不具备的 文化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和社会实践优势 , 于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 中国化、当代化 理论建设 的历史使命,就这样毫无疑义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头 。 节录之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 中国化、当代化 理论建设 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课题 ,将在怎样一种历史水平和学术水平上进行,不但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具有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同时也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具备 足够的理论素养、学术魄力与科学勇气 。 由于理论功底、专业局限、年纪、精力和健康诸方面的限制,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当代化 理论建设 ,我只能提出 这一议题 和个人的 概述性、框架性的粗略思考 ,以此作为年富力强并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学术上的参考。 总之, 白城不但是我们的母校之所在,也是鹤的家乡。我们中文二班的同学,就是在这里起飞的群鹤。 电子信息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通信技术,为我们插上了信息的翅膀,信息文明的万里晴空,便任由我们自由地翱翔。 今天,我们借助信息的翅膀,从四面八方飞来这里欢聚一堂,明天,我们将沐浴着信息文明的第一道黎明曦光,去迎接信息文明全新的朝阳。 空中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鹤鸣,我们便在天际留下一道道仙踪鹤影......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9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118-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刍议:
pww1380 2016-5-4 22:27
信息文明之光(118-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刍议: 马克思原生态理论与中华古典文明和当代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 历史交会与 理论契合 ————白城师范学院七七级中文二班同学会贺词 暨书面发言 (阅读参考用稿 全文稿 初稿) 杨文祥 在座的各位老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以一个 老长春人 的身份,欢迎大家前来长春参加同学聚会,同时也为因故不能与阔别几十年的老同学在此一聚而倍感遗憾。 不过,正如柏春同学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人不能在长春与大家团聚,但我的心,时刻都在和大家一起感受和分享老同学们心心相印的温馨。 长春,是我们吉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国际化都市。相信在各位长春的同学的精心组织下,大家一定会在领略长春独特魅力的同时,度过这几天难忘的时光。 在我们尽享团聚的欢乐之际,自然不会忘记见证我们难忘的大学生活的白城。 白城不但是我们母校的所在地,而且是名闻遐迩的仙鹤之城。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鹤 , 是长寿的象征,传奇中的道教真人,多以仙鹤为其坐骑。而常被用来表现人的高尚圣洁的道德精神的词汇——“仙风道骨,”据说就是以 鹤的形象 为模本的。为此,古人常把道德高洁,行为高尚之士誉为“鹤鸣之士”。 长期以来,国内对 中华文明古典智慧 的研究,多为 对其经典文献进行文字学意义上的考证与注疏 ,而 对其 哲学意义 上的 精神内涵 的挖掘与分析则相对不足 。根据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中华文明中,我们中华先人的最高智慧,表现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通过“究天人之际,”不但要突破人的生命极限,实现长寿,还要突破人的认知局限,洞悉宇宙 、生命和人生的本原,并在天人互动的内在联系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通古今之变”——探寻天地万物的运化规律,从而 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意志 。 因此,在我的心目中, 鹤 , 就是我们 中华文明古典智慧表现人的自由意志,体现人的这一价值诉求的精神象征 。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最具有 人文精神和价值意义 的国际共识,就是“21世纪是一个 以人为本 的世纪”,是一个 终身学习 的时代,一个以 信息资源 为主要 社会 基础资源 ,以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为内涵 的 创新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以 信息资源共享 为基础的 资源共享与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 的时代。 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是 以人为主体的智能活动 。人的智能活动,主要就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这些体现信息时代基本特征,推动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的创造性活动。 这样,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就是通过这些充分体现人类智慧的智能性创新,不断深入地体现人的本质,不断充分地实现人的价值,不断充分地释放人的潜能,从而,不断充分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不断充分地实现人的尊严。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 马克思 的哲学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并非 仅仅 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 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工具, 仅仅 是马克思理论与学说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相对意义 ,而作为一门 揭示人类社会实践与人的认识的本质与内在规律的科学 ,则是其 绝对的意义 。 根据 马克思的理论与学说的科学结论 , 人类的社会实践 与 人的认识过程 ,是一个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的历史过程 。 与这一历史过程相对应,相一致的,是 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与完善及人的尊严的彻底实现 。 根据 恩格斯 对自由的理论阐释我们知道, 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 的 哲学意义 , 具有三个方面,同时也是三个层次内涵,即“ 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 ”、“ 在社会面前获得自由 ”、“ 在自我面前获得自由 ”。 而 人与社会的充分发展与完善的理想境界 —— 共产主义社会 ——则是以“ 每一个人的自由 ”为条件的“ 自由人的联合体 ”。 这就是说, 马克思的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所体现的,始终是 马克思 对人的关注 和 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 “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他自己 ”, 马克思 的这一名言,尽管被认为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的 阶级性 ,然而,这一名言,无论是其 理论内涵 还是其 价值指向 ,同样都是 马克思 的这种独具个人学术特色的“ 对人的关注 和 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 这样,在我个人的理论视域里, 中华文明古典智慧 对 人的自由意志 的关注、 信息文明 的 历史特质 与 文明内涵 的 人本特征 、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三个貌似互不相干的方面, 在 信息时代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历史条件下,居然 实现了不可思议的 历史交会 ,形成了高度的 理论契合 。 这就是说,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文明的建设,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共产主义社会 的实现,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 ,由此, 共产主义的实现 就不再仅仅 具备理论意义 上的 可能, 而且 具备了现实意义 上的 基础 。 于是, 在理论层面,人类社会的这一理想境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真实而清晰地 向我们姗姗走来 , 尽管在社会实践层面,由于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目前一直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 。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经典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只有与 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 相结合,完成其 中国化 的理论建设 ,才有可能 准确地指导 今日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社会实践;而传统的 马克思主义学说 ,只有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和人类社会日益深化的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与发展,完成其 当代化 的理论建设 , 才有可能 在对当今时代的人类社会实践,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阐释的基础之上,为人类把握世界潮流的历史走向,提供科学的,同时也是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持 。 作为 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的一代 , 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的角度上 ,尽管我们这一代无法望前代国学大师之项背,但是,我们毕竟接受了 最基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显然是在 民族文化传统断层 的情况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所不具备的 文化优势 。 作为 新中国的同龄人 ,我们不但 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教育 ,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一作为火红时代历史标志的旋律度过了少年时代,而且 亲历并见证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全面破坏和随之而来的举国上下的饥肠辘辘 ; 亲历和见证了文革十年的全面动乱所造成的民族灾难 ; 亲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与此同时,为此, 我们这一代 也比他人, 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社会成本与历史代价 。 这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不但具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 ,而且掌握有正反两方面 社会实践的第一手材料 和与此相关不可替代的 最直接的 社会实践 与 亲身体验 。 尤其是作为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 首届高考生和首届大学毕业生 ,我们不但 亲身参与和经历了 当代中国三十几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且 在事实上构成了支撑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社会中坚 。为此,对 信息时代、信息文明、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 ;对 信息时代 的 时代特征 与 信息文明 的 文明特质、历史内涵 和 现实意义 ,我们这一代人, 比任何人的认识都更为清晰,更为深刻,也更为深沉 。 于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 中国化、当代化 理论建设 的历史使命,就这样毫无疑义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头 。 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也是一种客观的现实,而非一种主观的意志,更非一种主动的抉择 。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 中国化、当代化 理论建设 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课题 ,将在怎样一种历史水平和学术水平上进行,不但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具有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同时也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具备 足够的理论素养、学术魄力与科学勇气 。 由于理论功底、专业局限、年纪、精力和健康诸方面的限制,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当代化 理论建设 , 我只能提出这一议题,以及个人的概述性和框架性的粗略思考 ,以此作为年富力强并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学术上的参考。 总之, 白城不但是我们的母校之所在,也是鹤的家乡 。我们中文二班的同学,就是在这里起飞的群鹤。 电子信息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通信技术,为我们插上了信息的翅膀,信息文明的万里晴空,便任由我们自由地翱翔。 今天,我们借助信息的翅膀,从四面八方飞来这里欢聚一堂。明天,我们将沐浴着信息文明的第一道黎明曦光,去迎接信息文明全新的朝阳。 空中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鹤鸣,我们便在天际留下一道道仙踪鹤影......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11万年前沈阳已经有人类居住
sheep021 2016-4-15 11:58
考古发现证实11万年前沈阳已经有人类居住(图)-中新网 沈阳到底什么时候有人类生活?4月29日,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消息:经过两年时间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后证实,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到距今11万年左右。同时,还发现了沈阳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这在东北地区是首次发现。 PS: 中国历史又前进一大步。 中华文明史破10万年,值得期待,考古加油!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棋,是古人观星用的天盘
sheep021 2016-3-28 09:24
中华民族自古即称为龙的传人,其文化内涵不离天文。河图、洛书、易学、中医 均 与天文有关,围棋竟然也是观天的工具之一。 围棋,是古人观星用的天盘,黑白子代表星星的区间位置、远近、亮度和天地阴阳的变幻等等等等。后来围棋演变成为兵家敌我对峙的攻防战术。再后来仅仅剩下心智者的享受------“琴棋书画”有着今人远不知晓的深刻内涵! ——摘自毛小妹《 中医要赢在计算机的时代 》 围棋最早是人们用来研究天文的工具。当代老一辈华裔棋圣吴清源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围棋发祥之初,并不是为争夺胜负,而是为了观测天文。在尚无文字的时代,棋盘与棋石是观测天体运行、占卜阴阳的工具。”他还说:“所谓国手,在中国相当围棋名人之地位。在古代,国手原是指占卜阴阳、观测天文、谙知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等活动中担当‘领导国家之手’重任的人。据说,围棋原是作为占卜天文阴阳的工具而发祥,所以‘国手’即操纵围棋的人。嗣后,围棋逐浙演变为一种赌斗胜负的竞技,但‘国手’这一称号却依然保存下来了。” 而围棋本身亦与天文拥有密切的关系。棋盘的纹路,横十九、纵十九,共三百六十一路。除去中间一点,所剩三百六十路合于三百六十周天之数;棋盘一分为四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一隅九十路是一个季度的天数。 再看盘上,有被称为“星”的九个小黑点,四角各一,四边各一,一个居中。中间的那个“星”叫“天元”,也叫“太极”。以每个“星”为中心,把棋盘画为九个区域,正与古人按星相图把中国分为九州相对应。这样画分,在天文学上称为“分星”,在地理学上称为“分野”。 至于棋子更有代表性,分黑白两色,古人“以黑表阴”,“以白代阳”。黑表“黑夜”,白即与“白天”有关。古有“天圆地方”之说,故而以棋盘象征大地是方的,以棋子象征天而采用圆形。 此外,围棋与占卜术也有一定的渊源。“围棋”,二字,在我国古代也曾长期写作“围”,把围写作“围棋”当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应该说,围之“正是来自旋式正之”。应该说明的是,旋式正形成初始时,其主要功用曾经是用以纪时或制定历、法。约在商末周初时,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对天地万物作占卜预测的卜筮器具,这种卜筮器具的形成应该也源于“ㄨ”与“+”两种原始图符的相叠和组合。它就是我国后来沿用了几千年的罗盘,或称占盘。司马迁的《史记》则称它作“旋式正”。目前考古工作者在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占盘都分上下两层,上为圆形天盘,下为方形地盘。天盘中心大多绘有北斗七星图案。司马贞《史记索引》解释“旋式正”的形状及操作方法为“旋,转也。 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之旋式。”可能也正由于此,我国历史上天文纪时和历法术语中有“小劫”、“大劫”、“万劫”、“亿劫”、“劫初”等概念,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使用的围棋术语中,也就有诸如“开劫”、“粘劫”、“补劫”“应劫”等等。我国古代天文纪时历法术语中又有“投暮”、“断梅”、“修飞”、“回提”等辞例,围棋术语中所以也就有“分投”、“断点”、“小飞”、“提空”等内容。 其中有些学者认为,围棋本身还有更多与天文有关的寓意:围棋每一隅 90 路,是一个季度的天数,周遭 72 路对应 72 候;围棋棋子分黑白两色,黑子代表黑天,白子代表白天。棋盘为方形代表着大地,棋子圆形象征着天空,正和古语中所说的“天圆地方”的说法;下棋子不准反悔,正寓意着时光一去不返;此外,棋盘上被称为‘星’的九个小黑点,四角各一,四边各一,中心一个,示意中华九州 …….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该如何定义?
热度 1 sheep021 2016-3-24 10:14
中华文明,又称华夏文明,天天说,年年讲。但如何定义,特别是言简意赅地下个定义,似乎不太容易啊。 孙光荣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华文明:是以易学为基础,以推崇“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理念,由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又称“华夏文明”。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论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阴山学刊》2004年04期 认为: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还有吗,谁能百字以内概括一下?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59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
sheep021 2016-3-22 09:10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 2010 年 6 月 20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出席 “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这是对中医药学(以下简称“中医”)的一个全新评价,使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跃升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但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医不就是看病治病的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瑰宝众多,为什么只有中医才能担当起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重任呢? 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 中医药源头,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两者同宗同源,一同发展,相互交织,水乳交融,千百年来,形成了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一部中医史几乎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史。因此,掌握了中医,也就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之,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掌握了中医的精髓。故古代民间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北宋著名 政治家 、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则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少外国朋友,接触中国文化之后,无论是从饮食、武术还是从文学入手,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开始研究中医了。德国的曼·波克特 (Manfred Porkert) 教授,不仅是一位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而且是一位中医学家。他说,早在 50 年代,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征服了。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并向他们学习汉语。在研究学习中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把中医当作他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数十年里,为了中医的发展矢志努力,耕耘不懈。出版过多部中医著作,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一书,风靡欧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出版。他还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学习班、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在一次“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的专题讲演,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 2、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而且是一种哲学。 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进行理性认识的集大成者。中医学借助中国古代的哲学的思维和方法,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整体观,辩证思维,阴阳五行等等,将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大量感性资料,上升为理性认识,构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学习中医,有助于培养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中医理论是临床医学理论(治疗学),不是基础医学理论(生命科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指导临床。不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也不去探索疾病的发生原理。中医不是形而上的道,只是形而下的器,一个实用的处理病理问题的理论模型,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因此,学中医,只要研究如何治病就行了,还扯那么多哲学做啥?因为高瞻才能远瞩啊。人不是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以天地之气生 , 四时之法成”,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如果单单就病论病,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境地。 因此,中医不仅研究在 “ 疾病之理 ” ,更加注重研究 “ 生生之道 ” 。中医追求的目标不单单是“治病救人”而是 “ 天人合德 ” ,主张顺应自然,因时成序,万物并育不相害,沉浮于生长之门,把天地自然中的一切因素转化为有利于 “ 生 ” 的因素,以掌握 “ 生生之道 ” 的 “ 恒理 ” 与 “ 变术 ” 。 因此,掌握了中医,也就掌握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就掌握了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要知道,自古以来,中国的科学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中国式微也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儿。而且,今日之中国,国力蒸蒸日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不仅总体上紧紧跟上世界的步伐,在个别领域,如高铁、航天、量子计算等,已经再次领先与世界了。这固然与中国人的勤劳有关,更与中国人的智慧有关。 我国 “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 、 “ 两弹一星功勋 ” 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曾对中医有过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 …… 所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科学技术接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 —— 科学革命。 3、 中医是中华古文明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门学问。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完善形成的一门医药学,她具有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文字记载以及独特的疗效,有著鲜明的医学特色。古有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 之说,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至少已有 7000 年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中国汉族及藏族、蒙古族、苗族、彜族、傣族、回族、朝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中国素来以有雄厚的典籍蕴藏闻名於世,其中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文化典籍占有一定的份额,中国医药学典籍,数不胜数,完全可以用 浩若烟海 来形容。它们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岁月而保存下来,流传至今,足以说明其在人们生活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其中很多著作也是几经遗失,又被反复收集、编纂,有些医书更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里仅讲两个故事。 首先要说的是 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整 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因托名黄帝所作而得名。该书依据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创立了具有中华民族医疗特色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据考,该书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跨度 700 余年,是当时医学文献的集成制作,非出自一人之手。我们现在能读到这本著作,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运气! 当时,书籍流传主要依靠用手抄写,因而流传不广且易出错。加之年代久远,保存不易,所以传至唐代,已经出现不少错讹。唐人王冰,号启玄子,信奉道教,精通医理,苦于所见《黄帝内经》多是残本,于是他立志研究,并广泛搜集可靠资料,二十年磨一剑,终于整理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次,即编排次序;注,就是注解)。 在《黄帝内经》成书后,《灵枢》曾经以《九卷》、《针经》等名流传,传至宋代已是残本。但幸运的是,高丽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派使臣到宋朝进贡时说,希望拿《黄帝针经》(即《灵枢》)等书换宋朝的历代史和《册府元龟》等典籍。当时的宋哲宗向大臣们征询意见。 当时的礼部尚书大文豪苏东坡立极力反对。他认为《册府元龟》乃我上邦大国的治国方略,岂可随便送人,就是用多少奇珍异宝也不能换。但也有一些大臣认为,医书对于国民健康和国家兴盛更为重要,可以考虑交换。可喜的是,宋哲宗皇帝最终还是决定用《册府元龟》等换回了《黄帝针经》,使此书复行于世。故事还没完哦,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战火烽起,《灵枢》等古籍又面临着散佚和失传的厄运。这时,又出来了一位有心人,南宋史崧以自己家藏《灵枢经》为底本,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校核《灵枢经》,方流传至今。 因此,相较于其他学术领域,中医学的文献资料更加源远流长,更加博大精深,更加系统完整,而且更加原汁原味,更加接近中华文明的源头。从中医入手,探究中华文明宝库,必将事半功倍。 4、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 不可否认,中华文明,具有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鲜明特点,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文化是半神文化,所以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研究中华文化,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玄学”的深渊,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华文化是玄学,中医也是玄学。其实,这是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文化天大误解。治病救人、益寿延年,中医是实实在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所有的中医理论,最终都要落到实处——临床疗效!,疗效不能造假,所以,中医也来不得半点玄虚。其实,中医的发展史上,也不是没有玄虚过,但“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数千年的砥砺,任何浮华都将退去,留下的都是真金白银。就像《黄帝内经》,由于成书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且涉及甚广,以至于后世医家学人,虽然研究者众多,几乎没有人能将其完全理解。但是,不能因此而说中医玄虚,只能说明中医古典是个巨大的宝库,我们理解得还太少,实践得还不够。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钻研,才能不断体会到中医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一针疗法》的作者,高树中教授,临床上治愈不少难症,顽症,而且经常一针见效的神奇功效,经常跟学生讲,他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没有超出灵枢经的范围,都可以从灵枢经中找到依据。所以这本书我是经常翻,经常看,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心得。《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教授也说,《内经》中的一句话,如果能真正理解了,就够一位医生吃一辈子了。也有做中医科学研究的人戏称,搞中医科研不怕找不到课题,随便从《内经》里找一句话,都够研究很多年了。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 《黄帝内经》非但未被遗忘,反而越来越被学者们重视:中医界继续将其奉为经典 ; 西医界、数学界、哲学界、天文学界、心理学界等亦开始注重对《黄帝内经》的多方面研究。 因此,探寻中华文明中的天人之奥,生生之道,只有从中医入手,身心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沿着古人的标记前行,才能少走弯路。 5、 中医学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和利用。一位外国友人形象地说,你们中国人是“三人行,必有中医” 。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数千年的浸染,中医已经深深地刻入每个华夏子孙的骨髓,无论是爱,是恨,每个人对中医都有故事,每个人对中医都不陌生,每个人都能对中医评头论足,甚至每个人都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中医——感冒了,喝点葱姜水,上火了,喝点绿豆粥、泡点甘草二花茶之类,都是中医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都可能身患绝技,手握秘方,可以轻而易举地治愈已经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的重症患者。古往今来,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时有耳闻,以至于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 由于中医学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临床疗效,中医早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防病、治病只是中医的普及版应用而已,延年益寿、治国安邦、探寻天人之奥、生命之理,才是中医的真谛。但由于其年代久远 , 理论深厚 , 体系庞杂 , 分支流派众多 , 文献更是汗牛充栋 , 非一人一时所能穷尽,需要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合作,才能真正掌握中医,才能打开中华文明的宝库。 总之,不想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中医,不是一把好钥匙! 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中医药学已经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万年时光,早已经锈迹斑斑,满眼沧桑,但依然宝刀不老, 魅力 无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医同好们, 加油了! —— 为中华宝库之开启而努力 !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中国古代天文学 就没有中华文明 就没有中华民族!
热度 1 tongyao 2016-2-18 11:39
没有中国古代天文学就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 童调生 夸张吗?至今吃饭、农耕还得靠祖宗天文学推算的24节气。 有人拿宇宙构造学来说事,古、今、中、外、未来都不可能有终极的完善的宇宙构造学。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是什么?宣夜说最早宣布宇宙是无限的。还有 ,在很多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卓有远见的宇宙构造学。何况宇宙构造学并不等同于天文学。 古希腊最伟大的科学之一是几何原本,最理性,逻辑性最强。那些信奉古希腊文明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伪科学和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不知是怎样逻辑推理出来的? 关于这些问题我还要发博文请教的。
个人分类: 评论|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zhangqq 2015-12-4 17:31
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在“第十届民盟高教论坛——大学之策”上演讲) 章启群 未来三十年应该是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版图翻天覆地的大变局时期,因此也是人类历史地覆天翻的大变局的时期。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今日实质上又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人类历史上湮没的文明很多,例如巴比伦,古埃及,亚述,迦太基等等。现在的希腊人与古希腊文明没有关系,现在的意大利人与古罗马文明也没有关系。由民族国家把古代文明一直传承至今,严格地说,只有中华文明。 马云们是现代中国的神话,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是,三十年后的问题要靠教育来解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台湾现在年轻人的台独思想,主要是教科书出了问题。 2000 年连战和宋楚瑜的票远大于陈水扁的票。张之洞云:“世运之明晦,人才之兴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劝学篇》)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谈开放私立大学。今天谈一点中国的教育结构问题。 中国的教育应该是比较有特点的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的 education 。因为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因此,全面按照西方现成的模式直接搬过来,不会成功。中国的教育必须有大战略。而在中国解决教育问题,首先还必须依靠政府动大手术,搞顶层设计,搞大战略。 一、“师”与古代中国 意大利思想家维科( G.B.Vico 1668-1744 )认为,所有民族国家的早期发展必须具有原始宗教。按照蔡元培的观点,成熟的文明必须具有宗教、科学、艺术、哲学。 从人类历史看出,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异常深厚和十分顽强的影响力。一般人们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宗教提供的。哲学尽管提出真理观(知识论)、善恶观(伦理学)、美丑观(美学),但都是一种学术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且百家争鸣。因而哲学无法像宗教那样为整个社会提供大体恒定的价值观。不懂得哲学思想与不懂得高等数学、量子力学一样,不会影响一个普通人的社会生活。而宗教提供的价值观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在西方,宗教不仅古代人们生活的意义指归,是中世纪的统治思想,实际上伴随整个西方文化的进程。近代以来,康德论证了哲学的对象及其功能,为信仰留下空间。尼采在 19 世纪末叶宣称“上帝死了”,而且尽管现代科技无孔不入,但宗教在西方的领地没有丝毫收缩,依然支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学术是一个互补的整体,是平衡整个社会的精神两翼。不仅是西方,在今天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中,例如日本、韩国,不仅传统的宗教影响力仍然存在,而且新兴宗教可谓如雨后春笋。可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张力依然非常巨大。 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现象。中国的宗教状况有点特殊。在远古中国直到殷商时期,原始宗教对于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甲骨文证明,商王每日占卜,重大事情请示鬼神做主。《礼记·表记》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为确实之论。然而,西周之后,统治阶级树立“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周公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制礼作乐”,理性逐渐主宰了社会生活,从《尚书》、《诗经》可以看出鬼神的影响力式微。国家的管理即处于一种理性的指导之下。因此,作为西周文化集大成者孔子,从来不说“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罕言“性命与天道”。儒、墨、道、法诸家皆鲜有神秘主义。汉代虽有儒学宗教化运动,但最后失败。东汉后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对中国社会现实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有皇帝本人(例如梁武帝)崇信佛法,但仍然没有产生国家宗教。后来传入中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事实上也没有成为国家宗教。而传统的佛教、道教,对于古代的士大夫即知识分子的影响,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层面。中国古代的儒、释、道思想和理论,都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在这些国家的位置和作用不同。瞿同祖先生说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神判法的国家。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国家不同,没有国家宗教是中国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最为不同的特点。这在当今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 除中国以外,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整个社会生活都与宗教密切相关。据权威统计,“当今世界人口约 70 多亿,各种宗教信徒近 60 亿,占世界人口的 85% ,当前中国人口约 13 亿,各种宗教信徒已逾 3 亿。” 可见全世界非宗教信徒的 10 亿人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一项“世界人口信奉主要宗教传统的比例(百分比)”表明:“全世界信奉各种宗教者的相对数量在本世纪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 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大致相同。 当然,这些宗教有现代宗教与传统宗教之分。例如佛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如此。而古代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和佛教的世界,与今日世界的政治势力版图仍然具有一种大致的契合。今日世界上爆发战争的地区,也与古代的宗教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于没有国家宗教,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和现实中,中国从来没有产生由宗教引起的战争。 如果说,一种成熟的文明必须具有宗教,那么没有国家宗教的中国,是如何实现社会的各项运作,而且保持高度的文明程度呢?换句话说,一般社会的宗教功能在中国社会是如何实现的?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国家宗教,但是,儒家思想通过读经、科举等途经渗透在中国智识阶级的精神世界之中,并引领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宗教生活。古代中国的智识阶级通过读经和修身,也能达到类似宗教引领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的人格理想,与一般宗教的圣徒、烈士在本质上相通。而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总有仁人志士赴汤蹈火,舍生取义,其实就是一种宗教的精神。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与儒家舍生取义信念本质上一脉相通。而在这种中国式的宗教生活中,“师”是一个轴心。 因此,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根本。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教养即“成人”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道”就是圣贤之道,即“仁义礼智信”,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智识阶级尤其是“师”的行为方式,为普通大众提供了理想的人格范本。圣贤思想通过“师”的教化形成了“尊德性、道问学”的社会风尚。由此可见,“师”决不能等同于 teacher 、 professor 之类,至少应该是兼有教师和牧师的职责。 另外,构成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深层结构的是儒、释、道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因为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是宣扬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孔子和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制度、教育和风俗习惯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儒家、儒教、礼教之间的关系也是难以分割的。 在这种传统教育之中,即使是孔乙己这样的人,在最落魄的时候,也就是偷书而已。而且还有一个理由:“窃书不为偷。” 随着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转型,这种教育、教化的形态基本终结了。 二、“四部之学”到现代知识体系的变局 在西方现代学科体系被引入中国之前,中国的知识体系(简称“学问”)的总体构架和分类是经、史、子、集,即“四部之学”。《四库全书》即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然而,在现代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古代中国“四部之学”必须要整合到现代学科门类之中。从“四部之学”到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演进过程,可以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转变中的院系、课程设置看到其轨迹。至一批现代大学在中国建立之后,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即“四部之学”,就完全被西方现代的知识体系和范式所取代。以现代中国大学为标志的所有知识传承与创造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范式之下实现的。简言之,这个知识体系就是当下中国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四部之学”相比,这是全新的知识体系。应该说,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理想结果。从“四部之学”向现代学术转换的根本目标,是向西方学习,振兴中华。从观念上来说,这个转换是由古典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换。从方法上来说,转换之后中国学术可以与现代西方学术直接接轨,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学者学习西方,还能够实现在同样的标准之下进行新知识的创造,攀登世界学术的顶峰。 然而,在由“四部之学”向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过程中,有两个重大问题至今难以解决。 第一是学科建设问题。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来说,这种转换几乎是直接进行的,很少出现障碍和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学科特征明确,分类较易。例如屠呦呦先生研究的《肘后备急方》,在古代属于“子”部,现在毫无疑问归入医学。在当下中国进行研究和教学的自然科学与西方的自然科学没有任何区别。对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来说,这种转换虽然遇到一些难题,但并不尖锐。除了一些历史方面的研究(例如中国古代政治、法律、经济史等)之外,就基本范式、主要概念、核心问题来说,中国当下的社会科学与西方社会科学之间相同之处,远大于相异之处。当前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盛行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也与此相关。然而,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建构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将“四部之学”整合进各自的学科。这一工作不是简单、机械的表面名词、术语的切割、焊接和归类,而是要透过文本内容实现内在中西思想的对接。有些重大问题中国学界至今仍然没有共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史”,绝不简单等同于今日的文学和历史学,而中国哲学学科的建构亦是更加复杂,不仅“经”部大多是哲学要典,“子”部等更是哲学重镇,“史”部和“集”部亦有与哲学相关的不能忽缺之作,例如《史记》之“八书”、《汉书》之“十志”及《昌黎先生集》、《刘禹锡集》等。 第二是学术功能问题。中西之间即使是相同学科,承载学术使命和社会功能却不尽相同。例如,从 《诗·大雅·荡》所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可见 以古鉴今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治国的必修课。故修前朝之史为历代王朝必行之事。中国古典“史”学的这些学术的指向和功能,与其说与现代历史学相关,毋宁说与现代政治学更加接近。就现代学术而言,与政治家治国和政治运作更密切相关的学科则是政治学,历史学则基本退居为政治生活边缘的一门学术。 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学科转换之后,读经、修身、科举这种儒家的中国式宗教生活完全消失了。首先是经学的文本划分到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之中,子学中的佛家、道家文献,也划入哲学、医学等学科之中。其次是儒、释、道三家尤其是儒家所承担的中国式宗教功能,在这个学术转换中消失殆尽。 从学科性质上来说,不仅自然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不具备宗教功能。然而,从文明的形态来说,仅仅只有知识体系而没有宗教的文明,则是不健全、跛足的文明。从逻辑上来说,中国不能仅仅把古典学术转换为现代学术体系,而把西方的宗教及其功能完全弃之不顾。失去平衡社会的精神两翼,那样的现代化社会在地球上还没有先例。 就今日中国社会现实而言,随着古典学术范式的退场,儒学从中国人价值观支配地位自然淡出。读经以修身的启蒙必修课,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今日中国虽然也有一些“国学”研究,却只能收缩在学术的象牙塔里。附着于传统经学之上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普通大众,即使是对于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也出现陌生化。他们成为了真正的 teacher 和 professor ,古代中国社会中与“天、地、君、亲”并列,承担社会教化功能而被普遍尊崇的“师”因此缺位。因此,在当下中国,不仅真正的儒家十分稀有,真正的道家、佛家也不多,倒是纵横家们风生水起,各领风骚。 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现代知识体系,即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体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是,“四部之学”的消解导致读经活动消亡,从而拆毁了道德人格建立的基本训练,进而导致智识阶级的修身虚无化。就像必修的功课缺失导致基础知识无法建立一样,当下中国庞大的受教育群体的人格修养和精神世界,从理论上说就必然处于一个价值真空之中。对于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来说,这正是釜底抽薪。 虚无主义由此进入,正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中国当下虚无主义盛行的内在根由。 三、中国教育大战略:兼顾知识创造与人格建构 审视百年来中国教育,大略言之,清末和民国时期是传统教育(私塾、官学、国子监)式微,逐渐西化;建国后到文革前是苏联化;现在是官僚化。民国教育西化比较成功,乡间和偏远地区的传统教育一直延续。苏联模式给中国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今没有彻底消除。当下中国教育官僚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时期,也是建国以来最糟糕的时期。中国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违背教育规律,表面上头头是道,实质上似是而非。真正的教育家缺位。 人格建构与知识创造是教育的两个根本功能。在西方这是由教会和学校分开进行的。建制上大学与神学院分开,并行不悖,当然相互之间也有互补。 中国教育必须把现代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绕不过去坎。怎么办?我的思考不太成熟,姑且抛砖引玉吧。 首先用排除法。我们不可能通过教会、寺庙、道观、清真寺来承担全民的教化功能。那么,剩下的只有一条道:还必须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这两个功能。在以传授知识的教育之外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格教育,除了在学校之中尤其是中小学设立读经学制,大概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为了培养经师,必须设立经学院。只有这样,中国教育的两个功能都得以实现。把大学与经学院分开,独立运行。实际上在学术上也有互补的可能。大学是现代全球化教育,西方教育是样板。经学院培养经师,就像西方神学院培养神职人员一样。经师的待遇职称等等,需要具体研究。 目前大学的国学院实际上是个“四不像”,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完全可以归入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如果改造成为经学院,则名正言顺。 应该说明的是,五四一代读经出身的学人,都可以成为大科学家、大学问家,并且中西兼通,文理建通。杨振宁曾用一个暑假就专门学习《孟子》。李政道在东吴大学附中也曾系统学习过先秦诸子课程。因此,读经不妨碍科学和知识创造。 2015 年 12 月 1 日 於潜白堂,京城最重雾霾 蔡元培认为,每一种文化的精神文明都有四个主要成分: 宗教、科学、哲学、艺术 。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 7 册第 52 页。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1 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 272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5 。 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文化战略——对中国宗教问题的思考》,李四龙主编:《人文宗教研究》第三辑,第 76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 。下同。 塞繆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第 43 、 45 页。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史合参读《大学》——自序
yongzhujushi 2015-9-23 09:40
自序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每个人身体中都流淌着炎黄的血脉,振兴民族的文化,是每个人都肩负着的责任。   中华文明在 历史 上有着璀璨的一页。三教九流未分之前,道为天下之道,儒亦为天下读书人之通称;三家既分,儒家尊孔孟而尚仁义,道家尊老庄而尚清净,墨家尊墨翟而尚侠义,三家虽互有攻伐却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及至后来墨家势微,汉末菩提达摩一苇渡江传下禅宗,中华文化在三家精华互相滋润之间光辉灿烂。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随着物质文明的兴盛,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被破坏;“五四”时期一些志士不分青红皂白,欲将之置之死地而后快;十年浩劫期间,子不以父为父,妻不以夫为夫,纲常逆乱皆为生也,传统文化被摧残殆尽。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仁义”、“中庸”等思想已经超脱了经济基础而存在,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世界文明的持续发展具备重要的借鉴意义。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宝贵,也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断层而心有戚戚焉,因此传薪续火为当务之急。   接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先读经典。《周易》为群经之首,既言天道又言人道,“善言天者必有应于人”,因此由天道而入人道。我先跟大家分享我读《大学》的心得,因为《大学》来自于《周易-系辞》中对乾卦卦辞的发挥,代表了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然后,由《大学》反推至《周易》的文言和系辞两篇,再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指示的不同的人生。这样由《大学》到《周易》,然后再分开来分享《论语》、《孟子》、《中庸》等,开枝散叶以求其全功。   这一部分是我读《大学》的心得体会,之所以叫做经史和参读《大学》是因为我在这里面引入了许多的故事,同时对《诗经》等古文的背景以及字和词进行了介绍。有人认为古文难读难理解,恰恰是因为对这些背景不清楚,甚至只认字不识字。对于有些背景和字词的解释,是我参照《说文解字》等文献得来的,有些是根据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从“六书”的角度理解得来的,或可称为“野狐禅”。   我读这些经典时,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每多读几遍都会加深理解。分享的也许有不正确的地方,但确实是自己所思所虑。读古文的时候,偶有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在心中流过,总会豁然开朗,有“古人诚不我欺”之感。   《愣严经》上佛祖开示“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菩萨和如来我是做不了的,我只愿做“当头棒喝”中的“棒”,又做“晨钟暮鼓”中的“钟鼓”,与大家一起修行。   我有志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心天地可鉴!
3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当代人,对先人的纪念应该采取什么形式?
lxj6309 2015-9-17 20:42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祭拜中华先人的风气,不仅服装形式复古,而且仪式复古。今天又读一篇报道:人大原副委员长建议在河南国祭黄帝 西安副市长反驳(http://news.ifeng.com/a/20150917/44676477_0.shtml)。 记得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移风易俗改革,破除了不少旧仪式,提倡了许多新仪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 时代总是在进步,古代的东西虽然是“古董”之宝,但是,不能抱残守缺丝毫不变,继续古人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卓越人物,拿领袖来说,不仅有炎黄,拿文化先贤来说,不仅有孔子,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对于伟大的先人们,纪念他们、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是必须的,但是,完全可以采取现代的形式。开个文艺大会、学术研讨会、回忆大会是很好的形式。民间可以在不同的日子分别纪念不同的先贤。作为国家行为,建议可以设立一个中华文明节,在这个节日里,不仅纪念汉族的先贤,而且各民族可以纪念各自的先人。国家可以开一个大会,进行中华文明宣扬,可以表彰卓越贡献者,比如可以在这一天颁发类似原来的“五个一工程”奖。节日可以设在国庆或春节前后,或节日少的月份,可以不设假日。但是,千万不要搞那些形式复古!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游
热度 4 bqzhu 2015-7-22 17:53
每当你坐飞机飞経兰州附近上空时,感到下面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黄土地。然而就是这片黄土地,恰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母亲河的上游,并联系着充满着神秘色 彩 的河西 走廊。河西走廊地理与地质上位于祁连山— 西 秦岭 北麓 ,华北克拉通 ( 古老地壳 ) 西南缘。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现代通向大西北的交通要道。 照片1:黄河母亲 兰州往南百余公里的临夏地区有一系列从新石器时代到早商的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 遗 址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 位于 甘肃省 临洮县 洮河西岸的 马家窑村 麻峪 。时 代距今约 5000 年 -4000 年。 齐家文化 最早发现于 甘肃广河齐家坪 ,以 甘肃 兰州一带为中心 广泛 分布 ,为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 距今 4000 年左右 。 辛店 古文化遗址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村 ,时代早于 3400 年 。 甘肃 酒泉向北百余公里的沙丘中 已发现了许多新石器至商早期(称为齐家文化)青铜器的采冶遗址 , 与遗址相近的北山白山堂铜矿 资源密切相联系,并有使用稀有金属资源的同位素证据。这些 遗 址出土了巨量各种造型的陶罐。陶罐表面的彩绘与釉面艺术造型粗犷而又精美,是其它地区同时期陶罐不能相比的。这些陶罐被广泛传输到西域与中原。因此“ 丝绸之路 ”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了。 照片2: 临夏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早商文化遗址的陶罐 这个带上有许多与 河 西 走廊— 丝绸之路相联系,闻名中外的 石窟 。 石窟 内有大量充满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 佛雕、壁画与藏经。 位于 河 西 走廊 起点的是 中国佛教 四大石窟 之一 的天水麦积山石 窟 。该 石 窟 是十 六 国 后秦时 期 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 1500 多年的开凿重修 。 麦积山 为 晚白垩纪的丹霞地貌 。孤山陡崖,十分惊险壮观。我认为 麦积山 佛雕艺术造型精美程度应居国内 石 窟 之首。 千 佛洞位于 天水市西北约一公里 的 武山县 拉稍寺 , 是天然岩洞 。雕 像具 北周 特点,部分造像含有 西魏 遗风 。 但 千佛洞 佛雕破坏得很严重,使人十分痛心。 照片3: 麦积山 孤山陡崖上的石窟 著名的 莫高 窟 坐落在 河西走廊 西端的 敦煌 , 始建于 十六国 的 前秦 时期,历经十六国: 北朝 、 隋 、 唐 、 五代 、 西夏 、 元 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 平方米 、泥质彩塑 2415 尊,是 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 佛教艺术 圣 地。 该 窟 开凿在第三纪砂砾岩中,因此难于直接开凿出好的 佛雕 。 照片4: 莫高 窟 炳 灵寺,位于 刘家峡水库的上游, 临夏永靖县西南 35 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 , 西晋 初年开 凿,分上 下四层。 佛雕只有一尊大佛,其余均为比例小于真人的小佛。 炳 灵寺 风光优美主要是有山峰奇异的 积石山 相陪衬。 刘家峡水库上游岸边的积石山 由 白垩纪 红砂岩构成,红岩磷磷, 奇峰林立, 巍峨壮观 。 照片5: 小积石山中的 炳 灵寺 武威古称 凉州 , 南依 祁连山 ,北接 腾格里沙漠 。 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 “ 武功军威 ” 而得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梽的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 1969 年出土于武威雷台的东汉墓 。墓上有一后期建立的道观。然而去该景点旅游的人恰很少。 照片6: 武威 马踏飞燕 张掖 市 位于河西走廊中 段, 古称 “ 甘州 ”, 该地区应是 河西走廊 上的绿洲。祁连山冰雪融化形成 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 内陆河 。其中最大的 黑河 流经 张掖 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 内陆河 中段用水过度,造成下游很快断流,生态恶化。 张掖 市 的著名古迹有 山丹县大佛寺, 始建于北魏 ( 公元 425 年 ), 距今 1500 多年。 殿内有彩绘泥塑 31 具,为西夏遗物。其中卧佛长 34.5 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 , 号称“ 天下第一佛 ”,值得一看 。 照片7: 山丹县大佛寺 在 河西走廊上可看到不少古长城的遗迹。但一些地段快要移为平地了,看来没有保护措施。 嘉峪关是 古长城的最西关口,也是丝 绸之路上重要一景。 照片8: 嘉峪关 照片9: 古长城遗迹 河西走廊 西北端的沙漠戈壁那是另一番旅游景象。鸣沙山中的月牙泉位于 敦煌市西南 5 公里 处 。 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月牙泉泉形似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 月牙泉曾在 60 年代干枯,后通过人工注入地下水得于恢复。 照片10: 月牙泉 华北克拉通西南边界上有两个超大型矿床;金川镍矿与白银多金属矿。八十年代前,这两个矿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矿冶基地。现在也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它们将成为 河西走廊上的 另一类旅游资源。克拉通边界也是地震高发地段。民勤、古浪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 8 级强震。 照片11: 金川镍矿开采完后的大坑 河西走廊上有许多特 色食品,值得旅游者一品。手抓羊肉是第一选择。其余为牛肉拉面、子瓜瓜子、黄河密、李广杏等等。
个人分类: 人文自然|622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文--中国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双重载体
geneculture 2015-6-25 23:45
甲骨文是刻在龟壳上的。我们的话题,可从甲骨文(物化的中文汉字)和易经的特殊符号(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数字和文字二为一体的极为特殊的双语)说到博大精深的中文(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国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双重载体,及其在计算机时代将再度崛起的双重形式化的中文棋盘(形式化的中文字屋)--这个机会是西方强弱两极的人工智能观点及方法都没有解决的自然语言理解即歧义如何排除的问题,其典型应用之一就是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机译结果--很好的双语对(无论是短语还是句子)的问题。 典型的广义双语(语文和算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当时的中国既没有拼音文字也没有阿拉伯数字,只有汉字和易经符号。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的圣火 不熄的火种 (修订稿)——和兄长杨学祥教授《珍重》
热度 2 pww1380 2015-3-5 22:29
文明的圣火 不熄的火种 (修订稿) ——和兄长杨学祥教授《珍重》 篱风 (杨文祥) 2015-3-5 乙未年正月十五日 (元宵之夜) 题记与诠释 此为2月19日发布的小诗 《 道一声珍重,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 ——和兄长杨学祥教授珍重》 的修订稿。 在中国现代史上, 胡适 、 陈独秀 、 鲁迅 、 钱玄同 、 李大钊 等人发起的以 思想文化革新 与 文学革命 为基本内容,以 民主 与 科学 (时称“德先生”与“赛先生”)为旗帜的 新文化运动 ,不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 标志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和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起点 ——以 反对 帝国主义 、反对 封建主义 为宗旨的 五四爱国运动 奠定了社会思潮上的历史准备,同时也构成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端 。 在此之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 中国文化思想史 上少有的 群星灿烂,文化思想成就辉煌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注定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对后世影响甚巨的 学术思想大师 、 文化艺术大师 以及以救亡图存,实现民族解放为终生奋斗目标的 革命家 、 思想家 。就在中国现代史这样一个历史舞台上, 在这一群星灿烂的星空中,出现了一个风格鲜明,光彩夺目的星座,这就是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 ”。 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与创作做出巨大贡献,对后世同时也对我个人影响至深的诗坛巨擘—— 胡适 、 闻一多 、 徐志摩 等先后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活跃于当时的诗坛。其中,胡适和闻一多这两位大师对我的影响更是多方面的。 在中国历史由近代转入现代的历史转折时期, 胡适 这位享誉世界的学者、诗人、思想大家,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他不仅在学术上贯通中西,涉猎广泛,著述丰富,而且身体力行,为古老的中华古典文明走上现代文明的历史轨道,为中华民族能够与各发达国家一道享受 民主 与 自由 这一 现代文明的历史成果 而奔走呼号,奋斗终生。 闻一多 先生则更是为 古老的中国走出专 制与独裁 的历史窠臼 ,为 中华民族的自由、民主和解放事业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他在《 诗的格律 》一文中所提出的著名的 音乐美 、 绘画美 、 建筑美 的 新格律诗 理论主张 ,则构成了新月派诗学的精华,被誉为 现代诗学的奠基之论 。 “ 文以载道 ” 。在 胡适 和 闻一多 这样的文学、学术和思想大师那里,他们的 文学追求 和他们的 爱国情怀 以及与此相应的对 自由与民主 这一 现代文明历史成果的价值追求 是内在地融合为一体的,是不可割裂和分割的。 闻一多 将其诗学“三美”的理论主张,简略地表述为“ 音乐的美 (音节)、 绘画美 (词藻)、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就是说, 诗的音乐之美 ,可理解为 由诗歌语言的 格式、音节 (也称音尺、音顿)、 平仄、韵脚 所体现出来的诗句的 节奏和韵律之美 ; 诗的绘画之美 ,可理解为 通过诗歌 优美的语言文字 所体现出来的 词藻之美 ; 诗的建筑之美 ,则可理解为 通过诗歌 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 所体现出来的 结构之美 。 我个人的 诗歌美学追求 就是在学习、研读、体会 闻一多 诗学“三美”理论 基础之上所得出的个人心得。具体说来,包括“ 诗歌语言 表现 思想与智慧的 哲思之美 (诗歌语言的思想内涵之美) 、 诗歌语言的 音乐之美 (诗歌语言通过节奏与韵律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之美) 、 诗歌语言的 情感、意象与意境之美 (诗歌语言通过情感与意象的融合与统一所构建的意境——艺术境界之美)、诗歌语言结构的 建筑之美 ( 诗歌语言的语言形式首先是语言的结构形式之美 )四方面内容”。 于是, 哲思之美 、 音乐之美 、 情感、意象与意境之美 、 建筑之美 也就构成了我个人所 主张和坚持的 诗歌审美 的四条 基本标准 。而 哲思之美 、 音乐之美 、 情感、意象与意境之美 、 建筑之美 四者之间的 高度融合与统一 ,则构成了我 诗歌审美 的终极追求 。 中国近现代史,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反对 帝国主义 、反对 封建势力 ,争取民族解放、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民主与解放事业的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今天,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之下,历尽坎坷与曲折的当代中国改革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终于走进了“ 依法治国 ”、“ 依宪治国 ”和“ 建设法治中国 ”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 自由 与 民主 这一工业文明通过现代法律制度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 所取得的 历史成果 和 现代文明 的 精神成果 与 价值理念 也终于纳入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 精神与理念体系 之中。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蕴的时代背景之下,今日中国的文化艺术界,首先是文学界,在为中国改革的深化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充满憧憬的历史时刻,不仅应该为此而深感欣慰,同时也应该为此而缅怀 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闻一多 等一代思想、文化与文学大师通过 新文化运动 对中华民族的 现代文明启蒙 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眼前这首题为《 文明的圣火 不熄的火种 》的小诗,不仅仅是我对包括 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闻一多 诸先生在内的中华民族历代民族精英的凭吊、缅怀与赞颂,同时也是在个人的诗歌创作实践上,为实践 闻一多 先生的“ 三美 ”和我本人的“ 四美 ” 诗歌美学追求 而做的一次探索与尝试。 为此,希望爱好诗歌的朋友们在阅读、欣赏与评价这首小诗时,可分别从“ 音乐美 、 绘画美 、 建筑美 ”三个方面和“ 哲思之美 、 音乐之美 、 情感、意象与意境之美 、 建筑之美 ”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审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审视这几个方面所达到和实现的 融合与统一的艺术高度 。 关于这首小诗的 哲思之美 、 音乐之美 、 绘画之美 ,或 情感、意象与意境之美 这几个方面,各位读者朋友必然是见仁见智,而这首诗歌的 建筑之美 ,即 语 言形式之美 ,特别是这首诗歌的 整体语言结构形式 ,涉及到作者的主观设计思路,因此有必要从作者设计思想的角度略加诠释。 这首诗歌的 整体语言结构形式 ,既可以理解为 象征一株参天的古木 的“ 结构造型 ”,也可以理解为是 一座巍峨高耸的 纪念碑的象征形式 ,而 这座 纪念碑的建筑结构形式 则是 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的造型 。在此基础上,我更希望朋友们做这样的理解: 这是一株具有五千年树龄,象征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 参天古木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从整体上由以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为历史存在形态的 物质型文明 走向以 信息文明 为历史形态的 精神型文明 历史转型的当今时代,这株 参天古木 正在经历着一场 凤凰涅槃式的 历史剧变 —— 中华文明由 古典文明 向 现代文明 的历史转变 ——从而完成 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历史转型 。与此同时, 这株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千年古木 ,化为一把 熊熊燃烧的火炬 ,在人类文明这场 文明形态历史巨变 的大变革中,照亮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 具体说来, 全诗共三十四行诗句 。在 参天古木 这一艺术形象中, 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这八行诗句 象征古木的 树冠 ; 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共十八行诗句 ,象征古木的 树干 ;而 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这八行诗句 ,则象征深深扎入地底的古木的 树根 。 而在 火炬造型的纪念碑 这一艺术形象中, 第一小节四行诗句 构成了这把火炬 熊熊燃烧的火焰 的 造型象征 ; 第二小节四行诗句 构成了高擎这团火焰的 烧杯 的造型象征; 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这十八行诗句 ,构成了 纪念碑的主体结构 —— 火炬的把柄 的造型象征;而 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这八行诗句 ,构成了这座 纪念碑基座 的造型象征。 诗稿:文明的圣火 不熄的火种 ——和兄长杨学祥教授《珍重》 (修订稿) 篱风 (杨文祥) 2015-3-5 乙未年正月十五日 (元宵之夜) 书生论道 笔下春秋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且用仁人志士的睿智 忠臣良将的赤忱 铭刻这株 古松的年轮 五千年岁月的 礼仪教化 五千年岁月的 智慧流光 五千年岁月的 耕耘收获 化作一团 光照千秋的 文明圣火 五千年岁月的 苦雨凄风 五千年岁月的 苦难深重 五千年奋斗的 无怨无悔 竖起一座 万古不朽的 历史丰碑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这一道道年轮间 中华民族永生的精英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这一场场风雨中 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 附杨学祥教授原诗: 珍重 杨学祥 2015-2-19 05:44 书生论道成几何? 忠臣良将苦日多! 且看青松无岁月, 敝帚自珍有新歌。 参见: 1 .杨学祥教授原诗 ——杨文祥《三阳开泰春暖人间——杨门乙未年(2015)春联》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868907 2 . 杨文祥 . 穿越93年时间隧道的历史透视——五四运动回顾与反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6593.html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onbwLyE7U_KwgcqOpHKcz79kEYrdnffpSmzv41NCl6_SA_dP25vi3giwEvJ4Rl97wZMqmmg6JZCLKleS_dXVK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1304 次阅读|5 个评论
道一声珍重,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和兄长杨学祥教授《珍重》
热度 3 pww1380 2015-2-19 10:26
道一声珍重,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 ——和兄长杨学祥教授《珍重》 篱风 (杨文祥) 书生论道 笔下春秋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且用仁人志士的睿智 忠臣良将的赤忱 铭刻这株 古松的年轮 五千年岁月的凄风苦雨 五千年征程的慷慨悲歌 一齐化作 中华文明如炬的圣火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一道道年轮间 中华民族永生的精英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一场场风雨中 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 参见杨学祥教授原诗 ——杨文祥《三阳开泰春暖人间——杨门乙未年(2015)春联》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868907 珍重 杨学祥 2015-2-19 05:44 书生论道成几何? 忠臣良将苦日多! 且看青松无岁月, 敝帚自珍有新歌。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647 次阅读|4 个评论
融智学导论(专著)通俗版(提要简纲)
geneculture 2015-1-1 07:15
(理论、工程、应用)融智学(三部曲)与文化基因系统工程:集人类知识技能之大成的群英实践活动(不仅是中国用“三类双语”化解语言非主流、知识缺原创、软件无根基“三大瓶颈”难题的三大系统工程融大智活动,而且也是国际社会战胜其相应的另类“三大瓶颈”认识理解中华文明文化深厚底蕴的共大享的认知升华活动) 绪言:从字本位与中文信息处理(隐形双语)发展到言本位与广义双文信息处理 1,盲人摸象(普通语言学或普通信息学:西方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的世纪冲突) 2,公婆之争(形式语言学或形式信息学:英文形式化与中文形式化的表里冲突) 3,各就各位(语言知识软件硬件形式化系统工程方法:大小字符并行双重路径) 4,各尽其能(教育管理学习应用社会化系统工程结果:AppMOOR与终身教育) 5,各取所需(报告讲座实训实操智能化系统工程探讨:双融O2O体验场馆到户) 6,各得其所(蓝图模型样板推广一体化智慧城乡探索:自然社会人文人心人工)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恶之首——“奉献”精神
热度 1 yurongming 2014-12-21 12:07
网上经常看到十大球星、十大作家、十大富豪之类的评选活动,在此就来一个十大罪恶评选活动,以表示自己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精神。 为什么“奉献”精神能荣登十大罪恶之首?其实很简单,这种思想影响之广、流毒之深,直到现在都还远远未能肃清,极大地阻碍了现代文明建设,阻碍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第一,它违背了人天生的仁之本性。孔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确实, 人之为人,人之有仁,所有的情感都源之于血缘亲情,源之于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回过头,我们看看文革时期的政治悲剧。妻子揭发丈夫、儿子批斗老子、亲戚朋友相互揭发,都完全得益于所谓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作用于“党的恩情比海深”、“党呀,最亲爱的母亲”,才使得人人勇于揭发、毫无愧疚的心情。试想,党的恩情固然深厚,党的恩情也许真的胜过了母亲,但是,父母孩子是不可割舍的血缘天性呀!一个母亲最大的悲哀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现在,有了“新爹”,有了“新妈”,难道就可以把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亲生父母弃置不顾,甚至将其视为阶级敌人,把他们硬往火坑里推!奉献呀奉献,天下怎有如此之灭绝人性,怎有如此之冷酷无情! 现在,我们不再提阶级斗争。可是看看,时常还能见之报端的,赞扬某某坚守岗位,连自己父母死了都没有见上一面的“奉献”精神。我们批判封建时代,可就是被我们嘲讽为残暴绝情的封建时代,为父母“丁忧”三年,也是作为一个政权的基本法律来执行。试想,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能弃之不顾的人,我们还能设想他会对别人有多少真正的同情?难道自己的父母就不是人吗?难道见上父母最后一面,算不上服务于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定义呀,它的意义只在于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集成。 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还能见诸于报刊杂志,对发生火灾、水灾,致自己幼小子女的危难于不顾,反而抢先去救别人子女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俺真的想问,能写出这种报道的人,你还算得上是人吗?还有没有一点人性?在写这样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摸一摸自己的良心? 想想那种情景,在熊熊突涌的大火之中,在自己子女的哭喊声中,面对他们由惊喜翻转为绝望的眼神,面对他们的嚎叫与抽泣,就此调转身子,抱起别人的子女扬长而去!想想吧,要多么的残忍绝情,才做得出这样的行动和决定! 俺不想再提其他的,只是禁不住悲叹:奉献啊奉献,有多少罪恶以你的名义在世间横行!
个人分类: 其他|3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嗨,“五毛”们,拍张集体照
热度 7 yurongming 2014-12-12 14:21
感谢黄泥岗,虽然这人不够正经,但给我们描绘出了栩栩如生、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五毛”群像,他这种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的赞扬。 为进一步加深广大劳动人民对“五毛”的认识,避免被黑恶势力及其爪牙所蒙骗,早日实现社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今天,俺就再给他们拍张集体照,以作为历史耻辱柱上——永恒的纪念。 首先,郑重有请“五毛”第一精神首席代表郭沫若同志上台领奖(您老反正别的不说,脸皮是没得说,您是当之无愧的 NO.1 ,千万别怪俺不够厚道,就当是为人民多作些奉献,助俺揭下“五毛”的画皮)。 授奖感言: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是当之无愧、伟大的无耻阶级事业的领导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他上承东方朔,中接秦桧,下接汪精卫,将伟大的无耻阶级事业干得有声有色、气震山河。他发扬优点、摈弃缺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拥有了无限众多的徒子徒孙,可说是香火传承、难以断绝。 在此郑重声明,郭老不是“五毛”,他只是被那个可悲年代丑恶的政治环境强行扭曲的一个善良(同时也是懦弱)的老人,他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就算如何委屈求全,最终却连自己的儿子也保护不了!那么,真正的“五毛”,他们不是被政治所扭曲,没有谁给他们必然的压力。他们只是为了切身的一点利益,出卖了自己的良知、出卖了自己灵魂、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为强权而助威吆喝。“五毛”做什么?这绝对是与贪官一样的高智商、高情商的高技术活,光靠脸厚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有足够的政治嗅觉,通俗一点,就是要有一只狗鼻子,味道不对,马上撤退。以故,“五毛”也可以说是叛徒的大本营。 为糊弄大众,“五毛”必须精通各种语言表达的艺术。例如,经济衰退了,不能说衰退,要说“经济比上年有所负增长”,咋一看,还不错,不是继续增长嘛,下一年要衰落更多,则可能是“负增长又有了新的突破”;领导打人、伤人,绝对不能说,实在要说,也是:“他们发生了一些肢体接触”云云,不熟悉情况的人还以为两个人在做基尼,自然大事就化小,小事就化了,世界一片和谐(打人者继续痛打,被打者无处伸冤);饿死人了,不能说饿死,要说“营养性死亡”(据说是某教授的发明,他是实实在在的专家,不一定是这里所说的“五毛”,尚需有关专家进一步查考)当然,此道为小焉者也。要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五毛”,不但白的要能说成黑,死的要能说成活,而且一定要抹掉良心,拼死抢占“道义”的高点。这个道颇有点老子《道德经》里的“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委实是万分的奇妙。 “ 世界真奇妙,是道不是道,就看谁有刀。”俺表演一回“五毛”的伎俩,话说朝鲜有个金三胖,一个年轻的黑老头子,残忍杀死了自己的姑父,逼得自己的姑妈忧郁症发作,下落不明、生死不知。嗨,您别说,朝鲜的“五毛”一定是这样歌颂他们的英明的红太阳:“献身革命,大义灭亲的伟大领袖,我们永远永远热爱您!”厉害吧,以正义的名义,杀死你,死了都还要背一个叛变革命的罪名。 嗨,光顾自己说,冷落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五毛”,请别忙向俺举刀,来,拍个集体照,笑一个!
个人分类: 其他|169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认理,还是认人?
热度 1 lwg 2014-6-5 17:17
认理,还是认人? 西方文明发源于多半岛、岛屿的欧洲西部,畜牧或经商的财富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必须民主讨论、讲道理,长此以往,人们习惯讲道理,认理不认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华文明,发源于季风气候区,农耕的财富流动性弱,并且,大禹治水那样的宏大工程,必须强调有组织、守纪律,长此以往,认人不认理。温总理到中学听了一节地理课,认为老师关于“华北区”的概念讲错了,那么,就只能是老师讲错了。 在中华,“认死理”,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评价。说明,社会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极其深刻。
12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旧作回顾与整理:天路(修订稿)
热度 1 pww1380 2014-6-3 19:17
旧作回顾与整理: 天路 (修订稿) —— 从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跃迁之路 篱风 (杨文祥) 西藏铁路以其不可比拟的海拔高度和建设难度堪称名副其实的天路。 这一条天路的构筑,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伟绩和壮举,也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更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和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历史高度的现实标志。 一个能够在物质世界的极顶地带建设一条与云端比高的天路的伟大民族,必然也有同样的能力和心智在精神世界构筑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天路。 物质世界天路的建设是一个热血、汗水、泪水和人类智慧融为一体的凝结过程。精神世界天路的建设则是一个人类心理、情感、生存意志和人类智慧融为一体的心路历程。遥望远在天边的西藏天路,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心路历程。而这物质天路和精神天路的凝聚与统一就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漫漫征途上所走过的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天堂之路。 回想当年我们为西藏铁路的建成而兴奋不已欢呼雀跃的时刻,不知道是否曾细心地体会到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刻内心的激情和热血的律动?不知道是否曾即景生情,遥想到汉唐盛世那流光溢彩的农业文明的历史辉煌?回想起那错失工业文明崛起机遇的历史遗憾以及这一失足所导致的那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血雨腥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曲折跌宕,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心路历程,是足以让后世子孙自豪、感动、遗憾、痛惜,百感交集的历史记忆。 高高蜿蜒在青藏高原上的天路是当代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是走向信息化进而开展信息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而由此引发的绵绵不绝的历史记忆则是当代中国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尽历史的风雨与坎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铺就的一条由物质走向精神,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记录。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忘记了历史,也就毁灭了人类走向明天的梦想与希望。而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历史记忆,就构成了人类从物质文明走向精神文明,由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天国之路。 初稿:2006-07-06日; 二稿修改于2010-11-17 日; 三稿:2014-6-2日 参见: 1 .天路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950028 2 . 艺林撷英(3):天路 —— 从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跃迁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84607.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2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旧作整理:天路——从原始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跃迁之路 (随笔)
pww1380 2014-5-12 18:48
天路 ——从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跃迁之路 (随笔) 篱风 (杨文祥) 西藏铁路以其不可比拟的海拔高度和建设难度堪称名副其实的天路。 这一条天路的构筑,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伟绩和壮举,也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更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和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历史高度的现实标志。 一个能够在物质世界的极顶地带建设一条与云端比高的天路的伟大民族,必然也有同样的能力和心智在精神世界构筑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天路。 物质世界天路的建设是一个热血、汗水、泪水和人类智慧融为一体的凝结过程。精神世界天路的建设则是一个人类心理、情感、生存意志和人类智慧融为一体的心路历程。遥望远在天边的西藏天路,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心路历程。而这物质天路和精神天路的凝聚与统一就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漫漫征途上所走过的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天堂之路。 回想当年我们为西藏铁路的建成而兴奋不已欢呼雀跃的时刻,不知道是否曾细心地体会到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刻内心的激情和热血的律动?不知道是否曾即景生情,遥想到汉唐盛世那流光溢彩的农业文明的历史辉煌?回想起那错失工业文明崛起机遇的历史遗憾以及这一失足所导致的那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血雨腥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曲折跌宕,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心路历程,是足以让后世子孙自豪、 感动、 遗憾、痛惜,百感交集的历史记忆。 高高蜿蜒在青藏高原上的天路是当代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是走向信息化进而开展信息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而由此引发的绵绵不绝的历史记忆则是当代中国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尽历史的风雨与坎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铺就的一条由物质走向精神,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记录。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忘记了历史,也就毁灭了人类走向明天的梦想与希望。而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历史记忆,就构成了人类从物质文明走向精神文明,由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天国之路。 写于 2006-07-06 日 20:34 ,修改于 2010-11-17 日 10 : 26 am 参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95002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84607.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督、伊斯兰、印度与中华文化的区别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热度 2 sheep021 2014-5-1 09:24
1、 整合精神哲学: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中华文化的区别 谈谈自己对于世界主要几大宗教的看法。这些宗教的内核其实也可以代表当地人民的文化内核。   由于近代中国落后,中国人的眼睛一直是盯着西方的,凡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和西方做对比,下意识地把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对立起来,忽略了世界上还有其他重要的文明形式,这样恐怕会造成一些观念上的失误,解释不通为什么基督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能成功工业化,而伊斯兰和印度则不能完全工业化。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是实在客体,印度文化的核心是虚妄主体,这两种文化才是对立的 。具体来说,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目标是作为实在客体的上帝或者科学规律和真理,而印度文化期待的是虚妄主体的精神上的涅槃。   大致上说,基督教文化核心大致是 75% 的实 25% 的虚,而印度文化核心是 25% 的实 75% 的虚。所以西方人比较实在,发展出实在的科学,印度人比较虚妄,发展出心灵哲学。在看过印度人的壮观的心灵哲学大厦后看西方哲学,会觉得惨不忍睹;看过西方的精致有序的工业后再看印度的工业和工程,也会觉得惨不忍睹。   伊斯兰文化核心相当于 50% 的实 50% 的虚,达成一种静态的平衡,只是在文明初期未完全成型时有辉煌和活力,后来就进入超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它的虚实平衡,平衡就幸福,没有发展动力了。而一旦被扰动偏离平衡,就会强烈倾向于回到平衡,为此不惜一切手段包括圣战。这种平衡也还只是世间的平衡,在平衡和失衡间轮回就是它的宿命。过程中有的人可以走出来,也有人走进去。伊斯兰文化虽然具有不少的实在成分,和基督教相差并不太远,但由于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对基督教文化和西方科学的排斥还是很大。   锡克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某种折中,大致 40% 的实 60% 的虚,由于实在的成分较多,所以锡克教在物质上比一般的印度教地区富裕。    中华文化的核心,相当于太极图 ,观察不同方向的直径可以发现,有时候是 99% 的实 1% 的虚,有时候是 1% 的实 99% 的虚,有时是 50% 的实 50% 的虚,总之 可以是任何比例 。我用“泛易”来表达这一核心,泛带有“飘”和“奉献”的意思,也相当于“虚 X 虚 = 虚的平方”。虚实都属于世间范畴,虚的平方就是否定之否定,要高一个层次,既是大否定也是大肯定,可以算是一种动态平衡吧。    中华文化 并不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对立,也不与伊斯兰和印度文化对立,而 是在层次上高于这些世间文化的,所以以前能够吸收印度文化而没有什么障碍,现在也能吸收西方文明成功工业化。中华文化有时可以表现得比印度还印度,有时也可以表现得比西方还西方 。不象其他几个异质文化,相互间往往本能地打得天昏地暗。所以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往往本能地排斥工业化。   中华文化的这种高一个层次的泛易特点,使得它具有本能的普世情怀,会自然地适合全球化。 PS: 以虚实为标准,区分几大文明的核心区别,这个思路很有意义。但作者将印度教的核心定义为虚妄主体,或许定义为精神更合适一些。精神并不是虚妄的。 一般认为物质和精神是相对的,并为二者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而分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 或许,物质与精神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一样,是有机统一的。 关于中国文化的核心,象太极图,“虚实可以是任何比例”这个说法,让我一下子理解了,中医师父经常给徒弟们说的一句话:“不要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一个活字,就点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诚如《易》,变易,不易,简易。中国文化的核心即使《易》。《 易 系辞》说:“ 君子 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 ,何不利之有?” 2 中国文明复兴促成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日期:2013-01-21 作者:任思蕴;李纯一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莫非 图片说明:图/莫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 中国文明复兴促成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未来10年的中国与世界”系列访谈本周的话题是“未来10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如果从文明的角度看,10年只是瞬间,但对一个人、一代人来说,10年又非常重要。如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似已到来。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文明应该有何担当?为此,本报记者对许纪霖教授做了专访。 本报记者 任思蕴 李纯一      “未来10年的中国与世界”系列访谈本周的话题是“未来10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诚如许纪霖教授所说,如果从文明的角度看,10年只是瞬间,10年的发展对文明的改变很有限;但是10年对一个人、一代人来说又非常重要。“我们在思考未来10年时,要放在一个更长的长时段里来思考。今天恐怕已经不容许我们再犯错误了,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明的发展打什么旗、走什么路建立一个共识,这恐怕是我们在未来10年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纪霖1957年生于上海,从民主党派历史研究慢慢进入知识分子研究,自述喜爱文学的他更关注人的心灵和人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试图从哲学、宗教的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并将他们置于现代化的变迁里加以考察。因为专研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系,他同时大量接触西方政治哲学,也由此具有更深广的视野。   近日,许纪霖教授也参与了“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的讨论,他认同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一个崭新的太平洋文明,即多神教文明的空间并列,但也担心当世界历史期待中国时刻出现时,中国却在文明上陷入某种迷失。不过,他相信, 中国文明可以凭借“多元一体”的历史经验,在尊重各种不同民族、各种不同的教派社群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实现统一的国家认 同,并且为逐渐降临的太平洋多神教文明秩序提供借鉴。    中国文明与现代性文明嫁接融合,为世界带来新的因素   文汇报:眼下,包括您本人在内,学界都在热议“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未来10年,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是否会真正出现?   许纪霖:年前由北航高研院主办的这次思想年会是一个有趣的会,这个题目很有吸引力。你很难想像,在五年前,谁敢出这样的题目。但是在今天,谁都会想一想,世界历史当中,中国时刻是不是出现了。   我在会上提出的问题是,“谁之世界历史,何种中国时刻”?   谁之世界历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是没有世界历史的,世界各大轴心文明相对孤独地分布在欧亚大陆,彼此隔绝。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着西方列强向全世界扩张,整个世界开始走向一体化;到了18、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历史。但是,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这个历史呈现基督教的一元化时间观念,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当中,世界精神从东方转移到西方,最后在日耳曼民族那里到达顶峰。今天,当我们讨论“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时,是否有可能超越这种从基督教到黑格尔的历史一元论?如果不能突破的话,可能又会陷入黑格尔的泥潭,不过是认为世界历史的顶峰不在欧洲、又重新回到东方罢了。   按照我的理解,“中国时刻”在世界历史中的出现,首先挑战的是世界历史本身,世界历史将从一元性文明的线性发展变为多元文明的空间分布。两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两岸,19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20世纪中叶至今,世界是美国的天下。如今,太平洋西岸正在崛起。东亚的发展,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先是儒家文明的边缘地区日本的起飞,然后是半核心区域“东亚四小龙”的腾飞,这20年则是儒家文明的核心中国大陆的崛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谈论很多的是“Chimeri ca(中美国)”这样一种秩序,即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宰这个世界。从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太平洋两岸将会成为世界历史新的中心。过去两个世纪的大西洋秩序是一神教文明,大西洋两岸都是基督教文明的陆地,但即将出现的太平洋秩序是多神教文明:在太平洋东岸,是仍然主宰着世界的基督教文明,但在其西岸,儒家文明以及它的亚生形态日本文明,以及佛教文明、印度教文明,正在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并开始重新书写和定义世界历史。   不过,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何时到来,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谓改变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至今为止,依然是一种趋势和可能性,甚至只是一个梦想。从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唯一因素,乃是中国文明的重新崛起。   文汇报:在您看来,中国文明的重新崛起、中国文化的复兴,将来会是何种形态的复兴?未来10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复兴会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或者说,高速发展的经济会否挤压文化发展的空间?   许纪霖:这几年我一直在谈一个基本观点, 2008年以后中国的崛起只是一个富强的崛起,还不是文明的崛起。 说到文明,这里要区别两种不同的文明,一种是古典的轴心文明,如犹太教-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和中国文明。另一种是17、18世纪后出现的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施塔特所说的新的轴心文明,即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文明如今已经席卷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民族可以置身其外。现代性文明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与富强有关,是价值中性的,包括科学技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俗化与工具理性化,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一套理性化秩序与制度设置,这个层面的现代性从世界实践来看,可以与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嫁接,产生不同的现代性制度类型。第二个层面与文明相关,乃是启蒙运动之后发展出来的一套现代价值观,以及与这套价值观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责任制政府等,福山在他的新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中就有详细的讨论。    中国的崛起,到目前为止还是在富强的层面上,而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非价值性的富强层面,中国人可以说如今比欧洲人还更“现代”, 身上充溢着19世纪的欧洲人冒险、进取、竞争、理性的精神气质,但为的只是世俗的幸福。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向现代性中的文明那一面,即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向开拓,向现代性文明的主流方向靠拢。   当世界历史期待着中国时刻出现的时候,中国在文明上却陷入了某种迷失。如今中国终于在富强层面上实现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但依然没有颠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中国就像当年的日本一样,只是西方文明的“模范生”而已,而且是一个偏科的“模范生”, 这样的文明崛起不能算是中国文明的胜利,或许只是西方文明在东方的一种展现而已 。   文汇报:我们今天为发展承受了很多代价。那么,“中国时刻”到底意味着什么?   许纪霖:这个“中国时刻” 一定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时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作为古老的轴心文明之一,通过与现代性文明的嫁接、融合,重新改变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重新定义了世界秩序,给整个世界文明带来新的因素 。   比如儒家文明中的和谐观念,就是很好的范例。大西洋秩序的基督教文明追求的是绝对的一神论正义,但是太平洋秩序既然是多神教的文明,就需要另外一种和谐的智慧,即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首先承认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其次寻求不同文明之间共享的那部分价值,以建立和平相处的世界新秩序。未来的普适文明,与大西洋秩序不同,不再以基督教文明为唯一“教义”,而是太平洋两岸不同的轴心文明之间,通过对话和交流,能够共同承认的那些价值。只有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展现出既具有现代文明普遍要素、同时又显然不同于欧美的另一种模式时,我们才可以说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出现了,而从那一刻起,中国将重新定义和改变世界历史。   文汇报:中国可以贡献给世界秩序的智慧,除了刚才提到的和谐,还有哪些方面?   许纪霖:历史上的中国文明,虽然以儒家为核心,但从来不是儒家独纲,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心灵秩序上是儒道佛三教并存,政治秩序则是霸王道杂之。无论是处理人的精神信仰,还是建构政治共同体,中国文明有自己的“多元一体”的历史经验,这刚好可以为逐渐降临的太平洋多神教文明秩序提供借鉴。今天的世界已经形成多元文明的格局,问题在于如何在多元文明之中形成一体的秩序?这个一体以一种什么样的建制得以实现?二战后,整个世界在价值观上已经逐渐接近,公认联合国各种宣言、决议所确定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等为普遍的文明价值观,尽管不同国家对其的理解以及孰为优先上不太一样。但是,至今为止,世界的普遍秩序依然在理念形态。康德所追求的“世界永久和平”如何实现?全球的文明价值如何落实为一套有效治理世界不同主权利益冲突的机制?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是一套成熟的机制,但功能有限,哈贝马斯设想的全球的公共领域,《帝国》作者哈特、奈格里想象的全球的“诸众”共同体等等,至今为止都是乌托邦。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恐怕要在这个意义上来思考。过去中国是一个以文明为中心的帝国,近代之后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注重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和特殊价值,但今日的中国更是一个文明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思维不仅要考虑民族的特殊利益,而且也要回到汉唐的帝国气象,从重建世界秩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今天不能仅仅用民族国家的主权语言来自我辩护。文明大国除了主权语言以外,还需要一套全球都听得懂、可以接受的普适文明话语。通过普适的文明话语伸张自身的国家利益,同时又将中华文化提升为普适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要担当的责任。   文汇报:在期待有可能出现的中国时刻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如今的毛病,是胸怀太狭窄,只看到眼底的那些利益。中国士大夫过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天下”意味着全人类,包括华夏蛮夷,带有人类普遍主义意识。近代之后,传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现代的世界主义,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学生上街抗议巴黎和会,主要申辩的理由是说它违背了世界公理,是不合理的强权。五四的爱国主义是具有世界主义背景的爱国主义,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的胸怀非常大。然而,这些年民族主义高涨的结果,使得不少知识分子更多是从狭隘的国家、民族利益来思考,甚至连国家利益都太大,盘算的只是地方利益乃至自身所属的阶层利益或集团利益。   知识分子按照其本性来说,应该是 “天下为公”,中国文明的复兴也要放到“天下”的背景里来思考和衡量。中华文明的复兴不仅仅对中华民族是“好的”,而且对天下和世界同样是“好的”。古代中国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乃是不以夷夏为畛域,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融合天下之精华 :一方面“ 以夏变夷 ”,将华夏文明从中原散布到东西南北,另一方面也“ 以夷变夏 ”,擅长将蛮夷的异质文化内化到中国文明自身之中。今天的中国需要“新天下主义”,以天下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来建构中国未来的新文明。在古代中国,只有像南宋那样的衰世才讲“夷夏之辨”,而 在汉唐盛世,更多展现的是超越夷夏的天下主义。今天的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盛世,更要有汉唐那样的大气,那样的天下主义气势。    寻求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接受普适文明并不冲突   文汇报:文化认同是不同民族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也有可能会加强自身的身份认同以抵制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从而阻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对此您怎么看?   许纪霖:文化认同是19世纪末以后困扰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大问题。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几乎所有后发国家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怎样在全球化当中一方面接受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这在至今仍然有待解决、颇显尖锐。在这方面,近代有两个国家走过的不同极端道路值得我们吸取教训,一个是用文化抵抗文明的德国,一个是用文明压抑文化的土耳其。   德国在近代面临的困境,就是以英法为代表的主流文明的压迫。德国从19世纪开始出现浪漫主义,试图用德国自身特殊的文化去抵抗英法所代表的文明,创造一种另类现代性,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二战之后,德意志民族痛定思痛,重新回归主流文明,同时又保留自身的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传统,到了欧洲普遍衰落的今天,德国反而独树一帜,成为欧盟的中流砥柱、经济引擎。可见,一个追求崛起的落后民族,唯有顺应主流文明,同时借助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所发展和变化,才能有民族复兴的未来。   与德国相反的是近代土耳其的道路。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20世纪初发生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走上了一条全盘欧化的道路,不仅实现政教分离,而且彻底世俗化,原来的主流宗教伊斯兰教被驱逐出所有的公共空间,只能作为个人信仰而存在。这条用文明压抑文化的道路走了差不多100年。土耳其虽然实现了现代化,却再也无法恢复奥斯曼帝国当年的雄风。亨廷顿认为,土耳其成为了一个被撕裂的国家——上层是类似西欧那样的现代文明制度,而底层依然是无法战胜的穆斯林文化的天下。也就是说,文明一直战胜不了文化,反而造成了国家的撕裂。   进入21世纪之后,土耳其开始试图走出这一近代困境,奥斯曼帝国末年的思想家格卡尔普又被重新提及,今天的土耳其所实践的正是格卡尔普当年的思路。格卡尔普认为,在现代性文明到来时,原来的伊斯兰文明应该后退一步,变为特殊的民族文化,但普适的文明无法替代和取消特殊的民族文化,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得以自我认同、保持自己文化特殊性、产生心灵认同之所在。不过,格卡尔普没有解决的是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二者之间的接轨问题。在土耳其,传统的伊斯兰教是否可以发展成为美国那样将国家与社会认同内在合一的国家性“公民宗教”,依然有待观察。   文汇报:接受现代文明与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也非常重要。   许纪霖:是的。寻求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接受普适文明是不冲突的。当然,从1990年代开始的儒家文化热、佛教文化热等各种文化热潮来看,大家都在各自寻找心灵的秩序、文化的秩序,这都是很强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问题在个人层面上争论并不大,争论比较大的是,中国最后的文化认同到底是什么。   将土耳其所面临的困境来回观中国,问题是一样的。对中国而言,多元的轴心文明不是一个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完全是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儒道佛耶回,这五种宗教在中国内部都影响巨大、教众甚多,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多元一体”,在尊重各种不同民族、各种不同的教派社群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实现统一的国家认同?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中国的版图与欧洲差不多大,欧洲今天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乃是因为欧洲各国各民族除了有共同的基督教背景之外,还有近代以来的启蒙价值,成为价值认同的共同基础。美国是一个没有民族却多种族的国家,内部有基于不同移民社群所形成的多元文化,但宪法和开国以来的建国文本形成了一种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价值的“公民宗教”。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建国(国家制度建构)的同时,也面临着建族(统一的国族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任务。这几年不少新儒家提倡复兴儒家,将儒家打造成统一的国教或者“公民宗教”。儒家作为一种“心灵宗教”的复兴恐怕很少有人反对,但是否可以成为“公民宗教”,作为统一国族的价值基础?不要说信奉佛回的西部少数民族难以接受,即使是具有多元信仰的汉族群体内部,也是颇具争议的。在我看来,儒家的前景还是在于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性的“秩序宗教”,渗透到不同宗教和主义的伦理规范之中,将之儒家化,起到整合社会、伦理规范和人心秩序的功能;而更具有政治文化功能的国族认同基础,在于以宪法为中心而得以建构的国家核心价值观。   文汇报:未来10年,中国和印度能否凭借各自优势在全球竞争中有更大作为?所谓的“亚洲价值观”能否真正建立起来?   许纪霖:谈到亚洲,我要特别提到布热津斯基。他最近出版了《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其中对亚洲的看法很值得注意。他说,今天的亚洲很像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当时英、法、德、奥匈帝国同时面临现代化的崛起,民族主义意识高涨,国际利益相互冲突、不可协调。今天的亚洲也是这样。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甚至印尼,先后纷纷崛起,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冲突有强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之前所展望的太平洋秩序并不太平。亚洲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像今天欧洲那样和平共处的价值共识和协调机制。亚洲各国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国家主义主导的战争,但各国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此外,这一地区的文明也非常多元, 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印尼的穆斯林文明、日本的亚文明、韩国的基督教文明等等,等于是一个轴心文明的小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容忍也有相当的难度。   当然我对此也不是特别悲观, 亚洲各国上半身因为意识形态、文明类型和国家利益而相互冲突 ,使得摩擦不断,甚至有产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 而下半身则因为共同的市场网络而连为一体。今天的整个世界,经济、贸易、金融全球化,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冲突毕竟是有限的 。   文汇报: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文明和文化的形态带来巨大的变革。那么未来10年,互联网的发展会否为促进文化的发展贡献更多?   许纪霖:互联网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一体化。文明和文化都是一套资讯,都会越来越为整个世界、而不是一个民族所分享。比如现在中国和日本孩子之间的相似性,要远远超过与他们各自父辈之间的相似性。按照这个趋势,未来世界很可能是通过代际来划分,即接受什么样的资讯、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就会形成什么类型的文化人。   当然,这种共享是有限的,人类的通天塔毕竟难以建成。因为 人不是永远生活在公共世界中,人类还有心灵世界,人类在心灵世界里使用的一定是地域化的语言,因而与自身的文化关怀相关联。在这个意义上,文明永远也不可能战胜和取代文化。 我在想,以后的战争可能不是发生在现实世界,也许更多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因为现实世界的系统生活和日常生活日益依赖网络,一旦网络战争摧毁了现实世界赖以存在的网络中枢,是否会带来某种比二战更严重的毁灭性结果,我们目前都难以逆料。 PS: 衣食足则思文明,文明虽然高于物质,但绝对不能脱离物质这一基础和载体。 未来的中国,不仅会成为全球物质资料的供应地,而且会成为精神文明的领导者,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思想的转变,迎来世界史的中国时刻!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0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整合精神哲学:认识中华文明优越性的意义
热度 1 sheep021 2014-4-28 08:29
10 认识中华文明优越性的意义 一个小段子,说是 2008 年次贷危机以后,美国一些大银行和投行跑到中国来借钱,中国接待的人非常惊愕,由于没有这方面的预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怎么办都可以商量,但没有这方面的预案,说明我们的战略部门有点失职。   另外一个段子,说是各种阿拉伯之春之后,一些部门又忧心忡忡,认为西方操纵传媒和大众心理能力很强,不可战胜。后来实际上出来的“王府井之春”让人大跌眼镜,成了一个笑柄。   总之,中国在一些战略制定上,对西方的“纸老虎”性质是准备不足的。清末中法之战“镇南关大捷”后,战场上赢了外交上却输了的情景,今后会不会再次发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彼此形势判断的话,情况不容乐观。   当然,盲目自信也是不对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好中坏的预案都应该有,冷静观察,实事求是,不亢不卑才是王道。   作为普通人,在即将到来的世界性整体危机中,心态上也应该保持类似状态,不能惊慌失措,其实一切都会有办法的,大家齐心协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   生物进化从猿到人,是先有欲望感情,后有理智。 印度文明代表文明的本初状态,西方文明代表文明的发展状态,发展出欲望,而中华文明则代表文明的成熟状态,让理智成熟并兼容欲望和本初神明。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路线,中华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进化的正确方向。   《楞严经》里说“纯情即沉,纯想即飞”,可以看做分别对应于西方文明和印度文明。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西方文明的堕落是一种必然,印度文明的停滞是一个事实。中国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很多东西,但不能学习西方的社会结构,不能学习西方的社会理想,不能学习西方的大方向。   当前世界状况,是欲望的泛滥和堕落,是否要改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抉择。   精神提升方向,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应该是:发展完整成熟的理智,建立多层关联立交思维模式,在其中的动力层面有控制地发展和激发情感和欲望,犹如受控核聚变,以提供能量;在其中的维修层面则通过开发体验神明,得以养生。   个人的生活,也应该如此。 人生是一种修行,修行也是一种人生。   中国精神犹如龙,引孔子见老子的一段: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合。予又何规老聃哉?这段话是说:鸟兽都有局限,有命门,有弱点,犹如印度和西方文明有命门一样。 龙,很难去给他一个具体规制,也就没有命门,犹如中华文明立于不败之地一样。 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是, 中华文明本质是超越,不立于客观世界,也不立于主观世界 ,所以就算客观的东西被一扫而空,比如服饰建筑等都换掉,主观的东西也一扫而空,比如制度信仰变掉,但中国人的精神依然在那里,不增不减。   非要“规制”中华文明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易经的原理,也就是立交思维,这是真正的普世价值。   在共济会传说中,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建造通天塔,但是以西方文明的单线思维方式只能在地上单线行走,通天塔是建不成的,他们不具备那种思维能力,硬要建只能带来坍塌混乱。传说中通天塔的倒掉符合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而中华文明的立交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上的通天塔,它一直在那里。 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本身就顶天立地贯通古今,所以中国人自然趋向天人合一 ,而西方人自然趋向敬畏恐惧紧张奴性,以及原罪和救赎;中国人的历史记载连续而详尽,而西方人在近现代才想起来根据神话和传说编造很多历史。   中国近代落后,不过是历史的一小段时间,历史上中国也有过其他的窘迫状况,单就状况而言不算什么,主要还是文明的信心受到打击。严格地说,也只是一部分人对文明的信心受到打击,还是有很多人就算在最危急的时候也对文明充满信心,比如毛泽东等一批人。    近代科技落后,有文明的内在原因。一个就是刚才说的中华文明本质是超越,对科技的重视不是那么坚定不移;另外就是文明周期,以唐朝为分界,前期外倾,后期内倾 。 内倾时以涵养性情为重点,对科技的重视就更加不够,不过一旦想发展科技的时候,就可以把科技发展得很完美。对文明而言,涵养其实也挺重要的,需要这么一个蓄能的时期,好比修炼内功,然后才能显发出整合的能力,完成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了?
sheep021 2014-4-26 19:56
看了孟津: 中华文明南、北起源说 一文,有点没憋住,还是把自己关于中华文明定位问题的观点说了出来。国内历史界的人太面,不敢理论创新。 “这个定义的话语权在西方人手上。他们最先折腾这些东西,然后定义了什么是文明 什么东西都听别人的,你还研究个啥? 别人没说过的,别人没定义过的,你说出来,你定义出来,不正好是创新嘛! 老外相信不相信那是另一回事儿,说得多了,中国国际地位强大了,也由不得他不信。关键是要敢于制定自己的标准 古代西方是城邦文明,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为了非要以他的标准来定义文明呢? 远的不说,上海发掘出来的古井、古稻都6000多年历史了,国内其他地方出土的遗址、古物已经八九千年历史了,原文还特别提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考古发现水稻的种植历史都一万多年了,结果国内历史界还按西方的标准说中华文明也才三四千年的历史,甚至夏朝都不承认,只敢从商开始算。 夏商周断代工程,其实就是为了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解决夏朝的定位问题。哎,整一个自己的标准不就结了。 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了? 这更像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考古问题,也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南怀瑾大师的说过 : 我们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多万年 。现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的,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的,是我们的谦虚,在这运气不好的时候,只有谦虚一点,等到运气好的时候,再说我们的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的文化,是从他开始。 ——《易经杂说》 相关博文: 600万年——中国向人类起源地再迈一步 世界文明之根文化之源 ,活在河北泥河湾 神木石峁挖出4300年前城址,或改写中华文明起源格局 一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干啥? 内蒙古再次发现远古人类活动遗迹 远溯高古看《内经》,华夏文化万古流 ====================== 中华文明可追溯到万年前? 查海遗址有8000年历史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一些考古专家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 中华文明史完全可以追溯到1万年以前 。●“万年文明”这一观点是有考古发现为依据和支撑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湖南、江西等省份陆续发现了万年以上的农耕文明遗迹。 ● 我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在1992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80周年题词,明确提出了他对中国历史基本框架的看法:“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古国、两千年中华一统实体。 ” ●万年,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时间概念,深富历史内涵。 中华文明万年前已起步 1992年的8月,苏秉琦在第四届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义而言,农业的出现就是文明的根、文明的起源。这一起源,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到8000年前。证据是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自1万年前至8000年前的连续的文化堆积,并测出了可信的连续的碳14年代数据。在1万年前的遗存中已显现出石器的专业分化。” 他还在阐述对虎头梁尖状器的认识时讲道:“这说明在1万年前,人们已掌握了对付自然的新型工具和新的技术,文明已经起步。 ” 中华文明至少一万三千年 净空法师:中华文明至少一万三千年 摘自《 净土大经解演义 》 印度的婆罗门教,我跟他们有往来,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历史有一万三千多年,我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明绝不在它之下,只是没有文字记载。文字是伏羲到黄帝这一段时期发明的,到黄帝才真正形成,伏羲画八卦,伏羲到黄帝一千年。所以孔子说得好,他告诉人,也就是告诉我们,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不是自己的东西,都是古人传留下来的,这个我们能相信。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专家:比这要的老的多 探源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我国境内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越来越多古文化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 影响较大的5000年前文化遗存包括: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内蒙古红山文化、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另外,河南舞阳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笛子,可以演奏现代乐曲;广西发现1.2万至1.3万年前陶器…… 专家说,大量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中华文明史远远超过5000年,西方学者不得不一再改变对中华文明的看法。 2001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的组织实施下,多学科联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目的是充分揭示早期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解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基本问题。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在磁山遗址内发现88个粮食窖穴,储存大约5万公斤黍子和粟,同时在遗址内发现大量石质斧、镰、铲、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磨盘、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以及鸡、猪、狗、羊、鹿、牛等23种动物骨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带领科技考古课题组对其中一些粮食样品作科学鉴定,结果显示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也是黍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黍的栽培历史可能追溯至大约1万年前。 “ 1万年前就有5万公斤黍子和粟的储存量,足以证明中华农耕文明的发达程 度,”河北省邯郸市文物研究所所长乔登云说,“动物学家对遗址内家犬、家猪和家鸡等动物骨骸作科学鉴定,证明8000年前磁山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家禽,推翻了‘家鸡起源于4000年前印度’的说法。” 追溯 专家们认为,从现有考古证据看,中华文明史已超过1万年。而且,科技进步和考古事业发展会更多揭示中国更早时期的文明现象。所以,“上下五千年”的习惯说法明显缩短了中华文明史 。 王吉怀说,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一脉相承,新的文明现象以先期农耕和渔猎文明为基础,不能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否认文物遗存和文明现象的存在 。 吕厚远说,西方学者或研究团体近年沿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研究经验、成果和“话语权”,积极与中国同行合作,在国际上发表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许多新颖观点,促进了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更需要我国学者提出自己的证据和观点。他认为,“有必要组合多部门科学家联合开展早期人类文明起源过程的研究。”(新华社专稿 记者曹国厂) 泥河湾遗址群发现 百万年 前古人类活动面 - 文化中国 - 中国网 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15日称,考古人员近期在泥河湾遗址群的照坡遗址发现距今136万年大范围古人类活动面。 文章来源: 沈阳日报 学者流波:人类起源于中华,文明发祥在长江 流波在分析地质条件改变引起猿进化为人的观点时,感叹道:“说人类起源于欧洲、非洲,其实都割裂了历史上的地质运动的客观事实,喜马拉雅‘隆起’才是真正的‘上帝’造人的那只‘手’,是猿进化为人的第一推动力”。 而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一些高等灵长类动物,如在湖南衡东县发现了5500万年前的亚洲德氏猴,在江苏溧阳上黄发现了4500万年前的中华曙猿,又正面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灵长类假设。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不是两河流域,而是中华的长江流域 “苏美尔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华人。”流波说。《全球通史——1500年前的世界》这样认为,“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而这在《旧约全书》里得到了论证,苏美尔可译为“苏那尔”或者“西那尔”,也就是“粳糯”、“China”、“支那”,或“示拿“、“希腊”等,苏美尔人就是地道的长江流域的水稻农耕粳糯人。 流波在“新文明文化史观”中提出甄别人类文明发祥的三铁律:一是具备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环境;二是所发现文明遗存相对年代为最早;三是文明从年代(时间)序列上具有连续性从地域(空间)上向周边具有扩散性。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具备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环境,并且都有相当充足的古遗址发现,但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唯独中华文明同时具备三大条件。 那么,为何单认为长江流域才是文明的发祥地呢?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就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玉蟾岩农耕稻作文明为起点向四周延续扩散:向东向南产生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广东英德牛栏洞、浙江浦江上山等上万年的水稻农耕文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长江流域一带水稻农耕文明星罗棋布,如距今9000年之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距今8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年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等等,这个文明向印度半岛延续扩散发展,有距今7000年的阿萨姆邦水稻文明;向东亚、东南亚延续扩散,形成距今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是比比皆是。 但又为什么古代农业的源头种植的是水稻,而不是其它相对更容易种植的旱作物呢?流波结合古气象学、地质学等进行了解释:因为在距今几千年到万年间,正是地球大理冰期过后,大地普遍雨水、阳光充足,流波举例说明近来清华等大学研究的距今八、九千年的河南贾湖人种的是水稻、吃的是大米,完全印证了古代几千年的时段里包括黄河等流域多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史实。 在此,流波诠释了“新文明文化史观”,是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文明文化史观进行反思、结合中华并人类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再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正本清源的结论:“中华文明上万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引领人类直到近代”、“中华人种是人类的祖种祖族”、“长江流域古糯语(人类最早文明发祥者——种植古糯稻的糯民说的语言暨古汉语的前身)为上中古全球通用语”、“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引领人类上万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等。 针对台下出现的“研究人类起源于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下政治经济文明的先进性”的论调,流波说,“人类起源于中华、人类文明也起源于中华”观念的确定,对于拨乱反正近代西方中心论和由此产生的中华民族近代自卑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让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引领人类上万年直到近代、落后一百五十年、今又崛起成为家喻户晓的理念’,中华重回世界第一是中华复兴的必然的历史的必然”,流波强调。 ----------------- “ 流波 ”是“ 刘博 ”的同义词。 刘博,新时期(改革开放时代)左翼民族爱国启蒙思想家和理论家、红色网站创始人之一、人类文明文化史学者、人类学与民族学学者、网络舆情评论家和政论家、《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作者、新文明文化史观和理论的提出者和创建者、集大成者和最给力者。 ------------------------ 季羡林教授约稿: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 世界上其它的古文明都诞生于北纬30度左右,而中华文明却诞生于北纬34度左右,违背了世界文明诞生的规律,国际史学界因而困惑不解,只好以“中华文明是个例外”作解释。      虽然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在距今一、两百万年以前就已遍布全国。黄河、长江、辽河、珠江都有可能产生文明。但许多迹象(包括DNA研究)表明:诞生中华文明的这一支,却很有可能是在距今数十万年前,从滇、黔出发,顺着长江上游的各个水系到达了北纬30度左右的长江中流的两湖平原一带,并在这片淌金流油的沃土上开始了文明进程的。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 考古发现 已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在这一地区,不但在四川重庆市巫山脚下、长江之滨的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发现了14万年前的颇有艺术品位的旧石器时代时代遗址1(出土了鸟形石雕、石哨和有刻画纹的剑齿象牙雕)。又在洞庭湖区临澧竹马村发现了180000年左右的高台式建筑遗址2。15000年前的道县玉蟾洞人工栽培稻遗址3,9000-8000年的彭头山稻作文化群4从8000-3000年,这一带的的稻作文化群更是灿若晨星。中国人最早的衣食住行、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科技文化,国际贸易几乎都诞生在这一片被历史遗忘了的土地上。有6800年历史的“中华第一古城”5遗址也出现在这里。在3000-1000年间,虽然中原已经崛起,成为了强大的东方帝国,长江下游也崛起了吴、越两大方国,但两湖平原的许多科技文化仍然领中华风气之先。如中国最美的青铜器、最早的百炼钢剑、最早的白口铸铁、最精美的外销丝绸、最精美的“釉下彩”外销瓷器、最名贵的进口商品——波斯琉璃珠、吸收波斯技术生产出来的国产琉璃璧、巧夺天工的“随侯夜明珠”……都出现在这个地区。在意识形态方面,能与商王朝抗衡的荆蛮、“诸子百家之首”、周朝三位开国帝王(文王、武王和成王)之师的熊鬻、2000年前的世界超级大国——楚国、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圣人的老师——老子、中国第一位作家、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文学家宋玉……也出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反观这几千年中的中原,能够称为“世界之最”的科技文化却屈指可数。 …… 现在,考古新发现已明确地给我们提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新信息,但是,这些新信息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也较少有人敢于否定“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的旧观点,较少有人敢于肯定“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的新观点 。至于具体发源于长江流域的哪一个地方,更是很少有人作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方面的研究。 当我敢于“冒险吃河豚”,刚刚想改变一下研究思路的时候,反对的声浪就铺天盖地而来。 有些人根本不看我的论文就问“想当年我当教授的时候这小子在哪里?”根本不听我的发言就高喊“我举双手反对!”根本没有接触过文化人类学就高喊“文化人类学岂能代替传统的训诂考据”有的根本没有看过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等经典著作,就高喊“怎么能用现代少数民族的民间风俗去推论古代社会的风俗?”……大有像列宁所说“将婴儿扼杀在摇篮里”之势。但科学从不相信权威!不同的观点只有拿到桌面上来公开公平地辨论,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靠自己正确的理论体系去批驳别人错误的理论体系,才是对学术、对人类、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孔子云:“礼失而求诸野”,孔子的的职业是司寇兼摄相位而非史官,《春秋》是他“吾道穷矣”之后的发愤之作。司马迁曾一度当过史官,却不见他在任内写过甚么传世之作,他的《史记》是在他获罪受了腐刑之后的血泪结晶。因此,《春秋》和《史记》都只能算业余之作而非职业史官的专业著作。 既然至今还不见研究条件优越、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史学家做这种需要承担风险的研究工作,这些风险很大、成败未卜的“寻找失落了的中华文明”之类的研究工作,也就只好由我这样一些专业知识不足、研究条件极端缺乏的业余史学爱好者们来勉为其难了 。      一个业余史学爱好者的研究,在专业知识方面肯定比不上专业史学家的博大精深。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只要将“愚者”的“一得”累加起来,登上高峰的那一天就一定会到来!      我的上述观点在早几年前就已酝酿成熟了,但自认为思想过于超前,怕听惯了“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读者没有心理准备,一时难以接受,因而迟迟没有动笔,想等待时机成熟一些后再写出来。但我已年过古稀,正所谓“风前烛、瓦上霜”,如果万一盼不到那一天而留下“渡河”之叹,那将成为我的终身遗憾。因此,我也就只好让它早产了。为了力求完善, 我化了近三年的功夫才把本文完成 ,完成以后又修改了十几次,但肯定还会有许多不足之处,也就只好留待后人纠错补漏去了。 被称为荒蛮之地的古黔中,竟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一千个没料到,一万个没料到,中华文明竟诞生在古黔中这块被历史遗忘了的土地上.      提起古黔中,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块“鸟飞不度,兽不敢临”(汉·伏波将军马援征古黔中未遂写下的绝笔诗)的荒蛮之地。就会想起那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民谣。也会想起湘西人形容匪首张平的一首民谣:“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鸡犬不宁,人见张平,九死一生”。更有甚者,在民国时期,还有人写文章,将黔中地区比作“中国的一段盲肠”,呼吁政府干脆动手术将这条危害健康的盲肠割掉。      黔中地区真是那样荒蛮落后吗?当我们对这里进行考察以后,才发现我们以前的知识都来自古籍对我们的误导。根据当代的 考古发现 ,早在数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南方先民走出云贵高原的茫茫林海以后,其中的一支就是在古黔中安家落户,并在这里走向文明的。古黔中并不是中国的盲肠,而是一片被 中国历史 遗忘了的黄金宝地。虽然中国的各个民族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若进行一次全国文化起源大评比,古黔中人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贡献却是出人意料的。      原来,中原人之所以视古黔中为偏远的荒蛮之地,一是因古代的中原人见识有限,不知天外有天,对中原以外的地区缺乏了解(如老子还只听说过南方有种名叫凤凰的鸟,孔子采诗,只及周南);二是从“中原中心论”与“华夏优秀论”的视角出发,老是把华夏和汉民族视为正统,把周边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把他们的文化视为不值一提的“蛮荒陋俗”。假若我们从中华文明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创的文明、中国的56个民族都对中华文明作过自己的贡献这一大视角出发看问题, 在中国的史前时期,古黔中不但不落后,而且是中国最先进、最繁荣、最安定的地区 。      只要翻开中国的古籍便可以看到:中原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强势民族征服弱势民族的历史。为了“逐鹿中原”,群雄征战不断,经常是刀光剑影、杀戮不断。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惨状史不绝书。而从 考古发现 中看古黔中的原始文明,却能看到有些古文明往往是承前启后、和平友好、能够持续发展一千多年甚至几千年,只见一个世纪比一个世纪繁荣昌盛,却见不到文明因战祸而中断的现象。例如澧县彭头山的稻作文化,起于9000年前,而在9000-8000年间,相继崛起的就有八十垱、胡家屋场、邹家山、金鸡湾、习家湾、涂家台、坟山堡等好几十处,其中属于石门皂市下层文化的就有30多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彭头山文化群。在8000-7000年间,彭头山文化继续发展,出现了稻田、灌溉用的水沟、水坑等更先进的稻作文化。接连彭头山文化的是距今7000-4000年的城头山文化,它距彭头山仅仅几公里,无论在文化上或是在地域上都是紧连着的。城头山文化产生了更大的文化群,而且出现了城市文化。产生了澧阳平原上的城头山古城、鸡叫城、江汉平原上的阴湘城等十多座古城,出现在这一块土地上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都是出类拔萃的。其影响北至河南武胜关、南至湖南湘乡、东至江西萍乡,洋洋大观,盛极一时。 可以说,从15000-4000年间,古黔中的人民,是一万年来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民族,是一万年来唯一过上了和平幸福生活的民族,是一万年来唯一建立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是一万年来唯一没有遭受过外力干扰的民族。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总的来说,只要没有外敌的入侵,古黔中基本上都处于民族和睦、互助友爱、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货委于地而无人拾取、远客来访则倾寨相迎、盗贼不作、日不关门、夜不闭户、没有富人,也没有乞丐、古风纯朴的“大同世界”。现在国泰民安,我们在古黔中考察时,所到之处,这些古风又得到恢复了。      战乱频繁、军阀割据、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这是国乱时期的必然现象,全国皆然,并非黔中一地的独特现象。因此,把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古黔中和平人民压迫剥削而引起的古黔中人民的起义斗争,说成是古黔中人民的民族性,是一个非常不公正的断语。       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因袭着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的旧说,而考古新发现不断地突破了五千年文明的旧说,却很少有人去探索五千年的旧说合不合理,也不去探索中华文明有没有一万年的可能?这难道是正常的吗?      科学是要讲事实的, 如果我们承认中华文明是中华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文明,我们就不应有“南北之分”,“夷夏之别”,我们就必须承认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创造的文明,都应该是中华文明!不管是“重北轻南”,或者是“重南轻北”,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这些年来,我带着这些问题反复思考,为了不致因轻率而犯错误,曾不断地到古黔中去作田野考察,想看一看古黔中是不是真有那么早的文明,研究一下古黔中有没有资格成为中国稻作文明的发祥地?      和我同样感兴趣的是我的一些日本学术界的朋友们。日本民族也是稻作民族,他们的稻作文明只有三千多年历史,他们稻作文明的根在中国,因此,日本的学者一直想到中国寻找日本民族的文化根源。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地到中国来寻根,开始是在云南寻,后来又把目光转到了贵州,但是,云南、贵州的稻作文化,都与日本稻作文化的历史差不多,不可能是日本稻作文明的根。后来,他们从我的著作里,感受到了古黔中的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便产生了到古黔中来寻根的愿望。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东京学习院大学的诹访春雄教授,便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马泰越、英美德法和日本等国的学者,都曾与我讨论过中华文明的问题,我还多次与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诹访春雄教授等一行对中国的稻作文化进行了多学科的考察。特别是对古黔中的考察,收获甚丰,特撰此文到古黔中去寻找失落的中华文明!      我们在出发之前,首先对“黔中”这一名词作了一些了解。      “黔中”这个名称,起源于楚国时期。由于楚国的扩张,不断地将商代的“荆蛮”(黔语读若Chinm6)之地收入版图,在此设置了“黔中郡”。“荆”才变成了“黔”了。因此,决不能理解成从前的“荆”完全被斩尽杀绝了,突然从天上又掉下来一个叫“黔”的新民族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荆”与“黔”只不过是一音之转罢了。      秦国灭楚之后,分黔中以南的“长沙乡”置“长沙郡”,黔中郡由此分成了黔中与长沙两郡7(不久前出土的里耶秦简中还有“洞庭郡”,它与黔中郡、长沙郡是什么关系待考)。汉朝置荆州(辖湖南、湖北、四川旧遵义、重庆二府,贵州旧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广东连县、广西全县),在唐朝时以江南西道分置黔中道,辖今湖北西南部,四川东南部、湖南西部、贵州北部。民国初年又置黔中道,基本上就专指贵州省了8。因此,它在古代是长江以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省许多地方的统称。它拥有中国最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江中游的荆江水系和洞庭湖的湘、资、沅、澧水系,是中国著名的沃土地带,是中国南方最早融入中原版图的地区之一。      古黔中的地域是那么广阔,无怪乎在这片土地上兴起的古夜郎国会要问:“夜郎与汉王朝谁大?”在中国留下“夜郎自大”这一句对“黔民”不大友好的成语了。我们深入到古黔中地区后,才发现这个地区现在虽然是贫穷落后了,但在历史上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亘古荒蛮?那么地瘠民贫,那么缺乏文化底蕴。恰恰相反,经过我们的田野考察之后,本文最前面所提到的古黔中历史的种种辉煌,更深深地印入了我们的头脑。      但“黔中”为什么要叫“黔”呢?《辞海》上的解释是:“黔者,黑也。贵州省曰黔,沿古之‘黔中郡’得名”。但为什么要用“黑”来称贵州呢?有人说是“贵州的土地黑”,有人说是“贵州的土人长得黑”,有人说是“贵州的土人爱包黑头巾”……都是望文生义的想象之词。却不知, 黔中自古是南蛮之地,它的地名自然是蛮语 ,用汉语去解释,怎么解释得通呢?但南蛮的语言又是什么样的语言呢?      从吴越到黔滇,古代统称为“百越之地”,因此,所谓蛮语,实际上就是越语。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已经考证出:古越人的语言就是今天“黔台语族”。因此,只有研究好“黔台语族”的语言。才能解释得通。      我本人就是“黔台语族”的后代,对“黔台语族”的“语言文化”作过多年的研究,我所写的《〈越人歌〉研究》等论文,还得过学术界人士“研究楚越文化的最大突破”的评语,因此,胆敢言之。      通过各国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发现: 古黔中人是稻作文化的发明者 ,由于他们最早种植的水稻是“粳糯”(水稻分“粳”与“籼”两种,都有“糯”与“非糯”之分。但由于中国种植“籼稻”较晚,古代的“糯”都是指的“粳糯”),因此自称为“粳民”(荆蛮),“糯民”(古译雒民或骆越),此后,凡是粳民新开垦的地区,大都以“粳”或“糯”命名。 粳民栽培粳稻已有一万多年历史 ,甲骨文的发明才三千年,一般只为中原王朝中极少的一部分上层文化人所掌握,他们当然不了解一万年前“黔台语族”的语言,把本来是同根生的“黔台语族”的语言视为蛮语,每当接触到自己不了解的黔语地名时,就只记音,而不会去考察它的黔语含义。古代又没有规范翻译的法律,译音的任意性很大。又由于中原语只有四个简单的声调的变化,而“黔语”有十三个声调以上的变化,用中原音去翻译黔音,有时根本翻译不出来。加上黔语本身也有方言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一音多译”的情况,如果丢开束缚我们的文字枷锁,不看字而只听音的话,按“中原音韵”,“黔”的发音是Qian(今音在“真”韵。古音在“侵”韵),与“粳”的发音Jing(今音在“蒸”韵。古音在“阳”韵),是非常接近的。“Qian”(黔)字实际上是“Jing”(粳)字的近似音。“黔地”实际上就是“粳地”,即种粳稻的民族居住的地方。古代的“荆蛮”,实际上就是“黔民”,也就是“粳民”。古黔中的重镇贵阳市,在贵州省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并不称“贵阳”,而称“粳糯”,就是很典型的古黔语地名。原来,黔之所以叫作“黔”,就因这里是粳民居住的地方。只要是粳民居住的地方,就是“粳地”,翻译成汉语,便会被翻译成五花八门的近音字。我试将南方各省的地名作了统计,长江、江苏、浙江的“江”、两广的“广”、福建的“建”,江西叫“干”、两湖叫“荆”、贵州叫“黔”,云南叫“滇”,此外,越王勾践的“践”,吴王夫谭的“谭”(读寻),都与“黔”字音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雷同现象呢?原来,它们都是“粳糯”的各种译音。“粳”字古音读“更”、今音读“金”,可以译成:更、亢、江、工、攻、共、贡、干、践、浅、柬、金、淦、京、井、荆、广、黔、滇、建等字。一个“糯”字也可译成:糯、雒、傩、倭、罗、诺、娲、挝、僚、捞、纳、那、娜等字。只要我们掌握了语音变化的规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么多的近音字,都是“粳”字或“糯”字的不同音译9。 美丽富饶而文明的古黔中      黔中地区的沅水,从中国的上古时代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是中国西南边陲通往大江南北的唯一的黄金水道,云南的铜、锡、铅、锌、翡翠、琥珀、道地药材,贵州的楠木、丹桂、丹砂、桐油,珍贵皮货,无一不是通过黔中地区的沅水下洞庭而达三江、通四海的。同时,她也是中国内地最早通往黔、滇、缅、印、西亚、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另有专文探讨)。只是在公元19世纪以来,由于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国乱民贫、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导致了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地方割踞,匪盗猖獗。这条黄金水道,才跟着国势的颓唐而衰落下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由于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迂回缓慢的水路交通,这条维系了中国几千年国运的交通大动脉才真正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古黔中的云梦洞庭、湘、资、沅、澧四水,沿岸都是鱼米两旺、瓜果飘香的黄金宝地。桃李梨杏、柿枣梅栗、香橙黄柚、蜜柑甜桔、红菱白莲、瓜子花生,核桃银杏、葡萄石榴……石榴大如碗,西瓜大如箩,柑橘甜似蜜,杨梅遍山红,奇花异果,美不胜收。从楚国诗人屈原的词赋中可以看到,这里的蜜柑甜橙在楚国时代就已名扬荆楚。当今誉满全球的美国脐橙,英文称“太阳果”,实际上就是以其原产地古黔中的“辰溪”命名的。因为“辰”与英文的“太阳”(Sun)音近,因而被附会成“太阳果”的。      古黔中不仅是花果之乡,黔中人也不乏美食,我与日本朋友在古黔中考察的时候,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等的合渣火锅、紫姜麻鸭、从江香猪、竹山鼬鼠,甚至极普通的家常蔬菜,无一不引得日本朋友赞不绝口,伸直大姆指连声叫好!还高兴得与少数民族的姑娘们赛歌,高唱日本的民间歌曲,一齐欢庆这难逢的美景良辰。      黔中人的本性忠厚善良,不打诓语、古朴纯洁、礼让当先,热情好客、宾至如归,也给了国际友人深刻的印象。我们每至一处,都受到了芦笙开路,姑娘们用牛角敬酒、老人们穿古装相迎等等的礼遇。我们离开的时候,全寨的青年男女,都难舍难分地牵着客人们的手送行,歌声泪水,融成一片。客人中的有些外籍教授甚至被这东方的浓郁人情味感动得不思回国了。 古黔中对世界古文明的巨大贡献       在西方的历史学上,西方学者总是把中华文明排在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最后,甚至排在第八位或第十二位。而在中国的历史学上,中国学者总是把中原之外的地区当作化外荒蛮之地,不承认这些地区的文明 。因此,古黔中自古都被中原学者视之为王化不到的荒蛮之地。但我们从 考古发现 中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请看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古黔中的辛勤劳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世界之最吧!      衣着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人类 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 ,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是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      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 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 ,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 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交通方面的世界之最:中国人是船舵的发明者,而 全世界最早的船舵 (原始的艄形舵)是在洞庭湖区澧阳平原距今7000-6000年的城头山遗址中发现的。在澧阳平原的常德市发现的一面东汉铜镜上,有一艘双帆大楼船的纹饰,楼船尾部有一座“舵楼”,舵楼中安装有艄形舵,似与城头山出土的艄形舵有传承关系。常言道,“大海航行靠舵手”,船舵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人类从自给自足式原始渔业时代的结束,商品渔业时代的开始,也意味着短途航运时代的结束,长途航运时代的开始。更意味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物理学方面的世界之最:以上所述,全是古黔中人在物理学知识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实物见证。      化学方面的世界之最:1、玉蟾岩遗址出土的距今15000年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非自然物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化学工业的源头。2、世界上的化学实验起源于中国的炼丹术,而中国的炼丹术所必须的丹砂则是古黔中的特产。古黔中距今8000-7000年的高庙遗址中,发现了了一件被命名为“T200321”的陶簋,陶簋底部刻画有精美的“凤凰产子图案”,为了显示这图案的神圣,古黔中人还特意为这一图案涂上了丹砂中的极品——朱砂。这 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的丹砂,而且还是世界上最早的朱彩工艺 。3、荆人向楚王献长生不死药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的有关化学炼丹的记载。      农耕文化的世界之最:1、道县玉蟾洞遗址出土的距今15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2、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距今9000年前的农耕聚落,是全世界最早的农耕聚落;3、城头山文化出现的第一片“粳糯”稻田,是全世界最早的稻田;4、城头山文化出现的第一条人工垒筑田埂,是全世界最早的田埂;5、城头山文化出现的第一个人工挖造的直径近2米、深1.5米的非常规整的圆形水坑,是全世界最早的农用蓄水坑;6、城头山文化出现的流向圆形水坑的多道小水沟,是全世界最早的农田灌溉水沟;7、怀化4000多年前的高坎垄遗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生产工具最多的农耕遗址。      炼钢工业的世界之最:春秋时代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的“百炼钢剑”,是 全世界最早的钢制品 。      炼铁工业的世界之最:春秋时代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的白口铁鼎, 是全世界最早的白口铁制品 。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时刻刻观自在:灵肉合一的乐感文化才是蓝星文明的出路
sheep021 2014-4-22 22:11
所有的生命,都在主动滴或者被动滴追求快乐。 这些个快乐,分为两大类:欲乐,以及定乐。 欲乐,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快乐。 例如食欲,性欲,触欲……用佛教的观点,就是眼耳鼻舌身,再加意识,5种感官加一个意识想象,可以涵盖所有的欲望。 欲乐,大多来自于感官,感官的刺激,需要借助外界的物质,所以欲乐离不开物质,欲乐也就基本上等同于“物质引起的快乐”。 而定乐,则是主要在精神领域,来自于符合道德的行为,而引起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快乐。定乐,就是不假外求,自然产生的,是接近于永恒的快乐。 普通人,一般只能体会到心理的“定乐”,生理的“定乐”,要在接近欲界定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天人,或者说神仙,是可以更容易体验到身体的“定乐”的。 真正的“定乐”,要在色界才开始,从初禅,二禅,三禅再到四禅,分别对应“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乐”。 真正的定乐,老观也木有体验到,这些都是抄书的。听有过体会的修行人说过,那种滋味,世间的一切都无法相比。 国外很多人沉溺于毒品和致幻剂,一方面是因为毒品本身令人成瘾,从生理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毒品引起的快乐,类似于定乐,令人无法自拔,想一再地体验。 老观这里讲这些,不是鼓励大家去尝试致幻剂和毒品,乃们千万不要搞错了。 那种东西,对人的精神和灵魂有巨大的损伤,会令人万劫不复的,各位注意。 不要把自己过去,花了无数生积累的福报,在今生挥霍干净了。 这才是老观讲“乐”的目的。 老观希望大家都能常乐,在乐的同时还能继续提高,这才是王道,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称许的快乐:符合道德的快乐。 兔子家的文化,是“乐感文化”,是从物质到精神的,欲乐和定乐平衡发展的。 欧美的文化,是“罪感文化”,是从精神到物质,是被强大的物欲把自己从对上帝真主和诸神的“信仰引起的定乐”中拖出来,“充满罪恶”的节奏,是总体向下堕落的。但是又不断挣扎着向上。 脚盆的文化,是“耻感文化”,是精神和物质的同时堕落和升华之间的斗争。脚盆的变态,就在于把”失败引起的耻辱”作为一种快乐了,所以说,是非常可怕和变态的“犯贱文化”。它追逐的是自我和他人的堕落和毁灭。 三哥家的文化,是“冥想文化”,要么完全抛弃了欲乐,一心“冥想”,要么又极端地沉溺于“欲乐”,试图通过“欲乐”来达到“冥想”的定乐。 总体上,三哥家是追求“定乐”的。 这几家里面,只有兔子家是走“身心一体”,欲乐和定乐同步提升的方式,也就是前面有兔子提过的,“一体”的方式。 是灵肉合一的方式,目前看来,则是最安全,最平衡的方式。 蓝星的未来取决于兔子家,其实就是取决于这种平衡发展的模式。 以物欲为主的罪感文化,本质是野蛮和动物化;以定乐为主的冥想文化,本质是脱离现实,流于软弱。 脚盆的双重堕落的犯贱文化,更是跳悬崖式的绝路,必须予以坚决制止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才能挽救脚盆淫民以及全世界的淫民。 只有兔子家,欲乐到定乐,再从定乐到欲乐的不断循环上升的逐步发展模式,才是能够同时达到自我提升并保持强大力量的模式。 既不会因力量过大而自我堕落和崩溃,也不会因过于追求自我提升而无力对抗邪恶力量。 这才是,文殊菩萨,作为千佛之师,综合了无数的星际文明,教给兔子家老祖宗的发展模式。 但是也只有兔子家,尤其是汉族,已经承事了无量诸佛,具足大智慧,大勇气的人,才能走好这条路。 换成任何其他的民族,都木有这种根基和天赋。 兔吧,则更是这种精神和根基的精华所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继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只有具备了这样志向和祈愿的人,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去学好这种身心一体的王道。 老观自己尝试了十年的修行,现在才开始体会到这种“内圣外王”修炼模式的流弊之处。啥民主制度,独裁制度,民主集中,精英统治,都无法和“内圣外王”的模式相提并论。 兔子家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是会是这种绝对最流弊的“内圣外王”模式的统治制度。 如果这种制度消失了,那不仅仅是兔子家的灾难,还会是蓝星甚至是宇宙的灾难。 为了避免那种灾难,无数的生命愿意为之牺牲,乃至于魂飞魄散,彻底的形神具灭都在所不惜。 所以说,兔子们,乃们在自豪的同时,也要不断滴学习,提高自己,开阔视野,不能犯傻,不能片面,不能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博学,审问,明辨,笃行”,是老观推荐给大家的学习和修行的座右铭。 你我共勉啊! 当然了,前面的几种文化,只是总体来说。实际上,兔子家本身也是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小到家庭甚至是个人的不同时期,大到单位,行业和国家,都是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 但是老观个人认为,以儒家的王道思想为代表的乐感文化,其实就是实用理性主义,文武之道,才是出路,不仅仅是兔子家自己的出路,也是蓝星文明的出路。 见:http://tieba.baidu.com/p/2864083897?pn=138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千古未灭之谜
热度 4 sheep021 2014-4-15 15:03
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战方能言和,不能战,只能死。中华民族是最能作战的民族,也是创造和平(次数)最多的民族!所以,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中断的古文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早就灭了,民族也早就没影了,文明只剩下传说 ,最多是一堆残垣断壁而已。回顾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有人说,中国怎么总和战争连在一起,而且是国内战争? 其实,其他任何民族,都不会例外,但只有中华民族能 5000 年不倒,而且能不断融合、吸纳其他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上,凡是与我中华民族作战的民族,不是灭亡,就是远逃,或者最终融入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战争看起来都是国内民族战争。 这其中的精髓倒不是我们最能战,不是我们最顽,而是最能和。和谐思想才是中华民族 5000 年不倒,中华文明 5000 年不灭的根本原因。以战促和,以和止战的和谐思想才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怀,容得下天地万物。 环视当今世界,大国博弈,波涛汹涌,其复杂程度远超远古的炎黄之战,战国之乱。展望未来,世界一统,世界和谐或许并不遥远,但斗争之惨烈恐怕会超出历代战争之上 。生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自豪,因为,我们将有幸亲眼见证一个热血奋发的时代! 看到一篇文章,《什么是中国》,采古纳今,广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慷慨激昂,酣畅淋漓,道出了中国文明为何能5000年不灭、不断。但笔者认为文中给出的理由并不是最终答案。文中认为,中华文明 5000 年未灭是应为中国人性格顽强,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应该是中国人性格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历法、兵法,医学,天文、地理,做人、处事,治国等等。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深深刻在中国人的DNA之上。故能护佑中华文明5000年未灭,并继续护佑中华文明走向未来…… 这个世界上,最有历史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有前途的文明,也是中华民族。不是因为其能战,而是因为其能“容”,不是因为其霸道,而是因为其王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中国君子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化的写照,还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就是一个巨型炼钢炉,融进 “ 天下 ” 优秀文明成果,而本色不改,愈加文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能容 , 故为大。因无欲,故长久。 另,原文中称“中国文明”,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是个动态的概念,从古至今,中国的疆域发生了极大变化,政权更是经历了无数次更迭。 5000年不断的是中华文化,不灭的是中华文明 。文化、文明虽然必须以国家和民族作为载体,但却是可以超越国家的。 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文化。一种文化,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国家。 --------------------------------------------------------------------------------------------------------------------------------------- 转载:什么是中国? 中国,是惟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 。诞生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立国于公元前3000年,为人类带来汉漠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和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文明史延续2000多年。 诞生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立国于公元前32世纪,历经31个王朝,文明史全长2500多年,领土涵盖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以色列、耶路撒冷、土耳其、约旦和沙特,为人类带来象形文字、金字塔、几何学和历法。没有古埃及文明,就不会有后来的古希腊罗马文明。 诞生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立国于公元前3500年,疆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阿富汗。阿拉伯数字即源于古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文明史全长1500年。 因此,古印度并非印度,古埃及也并非埃及。至于古巴比伦,今已不存。 所有的古文明都已灭绝。古巴比伦公元前729年灭于亚述帝国。古埃及公元前343年灭于波斯帝国。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灭于雅利安蛮族,古印度人沦为第四种姓,即今之贱民。 它们灭绝至今均已超过2000年,所以在史书上,它们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 中国文明公元前2800年发源于黄河岸边。四大古文明中惟一从未灭绝的文明。所以,史书上并无“古中国文明”。它从来都叫“中国文明”。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文明从未断绝? 并不是因为中华帝国疆土特别辽阔。 世界史上,疆土更辽阔的帝国比比皆是。例如古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始于公元前9世纪,全盛时国土囊括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马耳他、塞浦路斯、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法国、摩纳哥、卢森堡,奥地利、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英国以及荷兰、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约旦、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及摩洛哥的一部分。 然而,二千多年后的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滚滚铁骑贴地飞鹰般沿地平线汹涌而来,这个灭绝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犹太文明的古罗马帝国轰然倒塌,就地灭绝。 并不是因为中华帝国军队特别骁勇 。 世界史上,更骁勇的帝国军队比比皆是。例如亚历山大帝的军队。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接管帝位时年仅20。这个亚里斯多德的入门弟子率数万铁骑纵横欧亚非洲,军旗所向见阵杀阵,佛挡杀佛,底比斯、雅典、斯巴达、波斯和古印度等一干强大帝国如秋花般纷纷颓然凋零满地,无声染香他的马蹄。亚历山大在打爆世界的11 年中未尝一败,其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版图包括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大部和印度一部。然而,这个帝国几乎从未真正存在过。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豪饮后发烧,十天后去世,年仅32岁。第二天,帝国崩溃。 并不是因为中华民族特别强悍 。 世界史上,更强悍的民族比比皆是。例如斯巴达。斯巴达每一个男人生来就是战士,每一个女人生来就是为了生育战士。斯巴达婴儿出生必经长老检验,不合格立刻抛诸荒山郊野。长老首肯后母亲须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婴儿抽风或昏迷,也马上抛弃。男孩7岁后一律编入军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斯巴达母亲送儿上战场都送一个盾牌,她们说的话都一样:“持盾光荣归来,或让人用盾牌抬回你的尸体”。斯巴达字典没有“逃跑”和“投降”。曾有强敌要求斯巴达国王臣服,否则夷斯巴达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请!”史称“斯巴达式的回答。”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手提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希腊。斯巴达国王莱昂尼达应雅典之请亲率三百勇士在希腊温泉关正面迎击,血战三天,毙敌二万余,最后全军覆灭。但波斯人打扫战场只找到298具斯巴达尸体:有两个战士因眼病和奉命回家报信幸免。逃出生天后,斯巴达全国拒绝与他们说话。最后,一个战士羞愤自杀。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仍然拒绝他入葬烈士墓地。小小的斯巴达正是凭着这样的强悍击败了伟大的雅典,一跃成为希腊霸主。然而,这个全民强悍的国家,只存在了不到三百年。2004年初我去雅典大学客座研究时向希腊教授克拉马里斯提出想去斯巴达看看。他的回答是:你去哪里干吗?现在那里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片农田。你要看田吗? 中国人甚至从未称自己的国家为”帝国”。 中国文明超越所有这些伟大的文明。中华民族超越所有这些伟大的民族。当然是因为中国性格。中国的性格不是辽阔,不是骁勇,不是强悍 。 我告诉你 什么是中国性格 。 中国性格是: 顽强 。失败是成功之母。顽强是伟大之冠。中国文明从未中断,因为它的苦难从未中断。一个国家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相食。人相食,是人类社会所有道德和秩序的终点。你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人相食并不罕见。鲁迅从历史书中只看到“吃人”两个字,即从实际操作来看,亦非虚言。五胡乱华,五胡军队进入中原后吃人成风。羯族军队不带军粮,抢不到粮食就掳掠民女,夜间奸淫,白天宰杀烹食。慕容鲜卑攻占邺城后抢得五万少女,全数分配给部下,士兵们先奸后烹,一个冬天把这五万少女吃得一个不剩,尸骨在城外堆成山丘。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金兵南侵,江淮缺粮致人相食,人肉贱过猪肉和大米。当时军队以老百姓为军粮,称人为“两脚羊”,老瘦男子叫“饶把火”,意即烧这种人肉要多加把火,姑娘叫“不羡羊”,意即味美超过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烂”,意即连肉带骨均可食。元末官军缺粮,亦捕百姓为食,做人肉的方法丰富到可写三本烹饪书。他们称人肉为“想肉”,意即味道鲜美,吃了还想吃。吃人的当然不止五胡,汉族也有很多权威专家。隋末的诸葛昂和高瓒是一对食人魔。某天高瓒宴请诸葛昂,主菜是一对10岁孪生兄弟,头、手、脚分别装盘上席。不久诸葛昂回请高瓒,让一位美妾敬酒,美妾无故笑了一声,诸葛昂即令退下,少顷该妾已被入大蒸笼蒸熟,涂脂抹粉,用锦锻盖着,盘腿打坐放在特大盘子上。上菜后诸葛昂手撕腿肉礼敬高瓒,同席宾客均捂脸闭眼不敢看,诸葛昂却神态自若,撕扯肥美乳房大吃大嚼。 我有更多看了心惊肉跳、夜做噩梦的恶例,不再一一列举。后来遭遇兵乱,诸葛昂和高瓒一同被盗贼抓去索财,他们拿不出钱,盗贼就把他们绑在木桩上,一刀刀活割肉烤着下酒。佛家所谓“现世报”。我的亲爱的中国,你如何竟能从这样的苦难中涅磐?一个国家比人相食更大的苦难,只有亡国。前三个古文明,都随亡国灭绝。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亡过国。南北朝五胡乱华已可算作亡国。其后孱弱的宋朝一直遭契丹、女真和蒙古的烧杀奸掠,上百万平民惨死于屠刀之下。或成为军粮。元军南下,一路屠城,士兵业余体育活动是比谁砍的人头多。当时中国北方登记人口四千五百万,元军过后,只剩六百多万,中原地区赤地千里,白骨遍野,水井塞满死尸,致水不可饮。有愤青说,小小蒙古灭了大宋,并不证明蒙古强大,而是证明宋朝有问题。真知卓见。要知道,指挥元军灭宋的,是河北涿州汉人张弘范。元军后来打弹丸小国越南和日本都攻不进去,可十几万元军,却击败超过一百万的宋军,灭总人口超过一亿的中国,杀人超过五千万!当然是宋朝自己出了问题。这事儿还用咱们在这儿讨论吗?!这是中国第一次亡国。 在电脑上敲下这几行字时适逢北京倒春寒,我浑身哆嗦,夜不能寐。我的亲爱的中国,你如何竟能从这样的亡国中涅磐? 276年后(1644年),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明朝平西伯吴三桂为妓女陈圆圆率数十万雄师激战山海关一片石,清军多尔衮在洪承畴谋划之下斜刺里杀出,大败李自成,轻松摘下北京。1662年,明朝末代皇帝永历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率清军攻入台湾击败郑成功后人,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这是中国第二次亡国。清军长驱南下,明朝养了无数个千日的武将们降了一地,只一介文臣史可法死守扬州七天七夜方告失守,清军屠城十天十夜,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逾八十万。一年后,清军下令江南人民十日内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嘉定人黄淳耀和侯峒曾遂率嘉定人民起义。在徐州守城时望清军旗帜而降的明朝总兵官李成栋此时大勇,亲率清兵攻入嘉定屠城,杀两万余人,女子容貌不佳者当场砍头,年轻貌美者均遭“日昼街坊当众奸淫”,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三日后,嘉定浮尸满河,行舟无处下篙,血污堆过水面数分之高。事后,李成栋运三百船金帛美女回老家。次日江东人朱瑛再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嘉定再遭屠城,“城内积尸成丘”,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后明朝总兵吴之藩造反,再占嘉定,亦败,嘉定三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并非指嘉定被屠城三天,而是指嘉定被连续三次屠城。 明朝军队超过百万,居然被十几万清军纵横中原,如入无人之境,不止扬州和嘉定,被屠城的还有江阴、昆山、常熟、苏州、南昌、海宁、广州、赣州、湘潭、大同、厦门等等等等,不可胜数。在四川更是公示:“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1649年清军在四川张贴的公告)。清军在关内一直杀了37年,共杀人3257万!明朝天启三年(1623)中国登记人口5165万,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朝江山底定,锐减为1908万,全国人口被杀掉三分之二。在电脑上敲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太阳穴被当年如溪奔流的鲜血敲击如鼓,我的身体与当年如山尸堆肌肤相亲而刺骨冰凉。我是独生子。然而,屠城的每一个死难者,都是我的嫡亲兄弟姐妹。 我的亲爱的中国,你如何竟能从这样的血海中浴火涅磐?中国能够浴火涅磐,当然是因为中国性格。什么是中国性格?元军铁骑攻破长沙,岳麓书院数百书生以赤手空拳相抗,全数战死,无一降者。七百多年后,汶川大地震,四川绵竹东汽中学51岁教师谭千秋力抗断墙,身殉学生。谭千秋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就是湖南大学! 元16年(1279年),张弘范率元军在崖山(广东江门)全歼南宋残余部队,末代宰相陆秀夫身背9岁小皇帝赵昺投海,张弘范在崖山石壁刻“张弘范灭宋于此”,高奏凯歌而还。后人在前加刻二字,变成“宋将张弘范灭宋于此。”泰坦尼克号沉没算不算震撼?官方统计死1503人。崖山海战,南宋军民集体跳海殉国,次日海面浮尸10万!所以才落下了那句话: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中国人,从未认可这句话!史载,富饶文明、民风柔弱的江南小镇嘉定,历经“三屠”无一人投降,个个“留发不留头”。史可法城破被俘,清军多铎劝降,史可法说:“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慷慨就义,尸骨无存,家人只好将其衣帽埋在城外梅花岭作衣冠冢,迄今尚在,后获溢“忠正公”。史可法母亲临盆前梦见文天祥进家门,其后生下史可法。不论这个故事是否传说,史可法都已并肩文天祥青史留名。他为国捐躯时比文天祥还年轻3岁。清朝皇帝乾隆盛赞史可法等明朝忠臣为“完人”:“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 1645年,江阴人因“剃发令”公推阎应元和陈明遇为首领造反,24万清军围攻这个弹丸小城,81天不下,连丧“3位王爷和18员大将”,损兵7万5千余人。8月20日城破,杀红眼的清军下令“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全城人民连囚犯与妓女在内“咸以先死为幸,无一顺从者”。屠城持续三天三夜,死者17万2 千,仅余老幼53人。从战略上讲,史可法、文天祥、陆秀夫、黄淳耀、阎应元做的事情毫无意义。他们保卫的政权,已经从上到下烂透了,他们拚上满腔热血身家性命,也根本无法挽亡国狂澜于既倒。 从人类文明史上讲,只有他们做的这些事情才有意义!没有他们,谈何中国性格!你真认为这些长年在朝的高官不明白国家政权已经腐朽堕落?你真认为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帅不明白什么叫做“战略”?你真认为这些饱学之士是书呆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意义”?那是因为你自己不明白什么才是“意义”。那是因为你自己是个没读过书的酒囊饭袋。设想一个只有张弘范和李成栋,而没有文天祥和史可法的中国!那样的中国,还可能存在吗?还有必要存在吗? 佟麟阁,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北京南苑大战前,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下令佟麟阁撤军回城,他夫人更来信称其父病重盼归,佟麟阁回信:“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乃集合所部大呼:“此杀敌报国之时也!”后果然求仁得仁,以身殉国。移孝作忠!壮哉佟麟阁!北京复兴门内,至今尚有佟麟阁路。 中国的性格是顽强。什么叫做顽强? 顽强就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中国文明从未灭绝,端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142年1月28日,精忠报国的岳飞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也许有)谋反的罪名毒死于临安(杭州)风波亭,时年39岁。岳飞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宋臣文天祥顽强抗元,1278年12月20日被伟大的张弘范击败于五坡岭,吞冰片自杀未死。张弘范将他押往崖山,让他写信劝降宋军,文天祥抄下自己的诗《过零丁洋》给张弘范。张伟大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掩卷长叹,遂不再强迫。文天祥被囚四年,降元丞相留梦炎前来劝降,文天祥不见;降元宋恭帝赵显前来,文天祥北跪于地,泪流满面,仰脸朝天曰:“圣驾请回”,赵显无颜以对,废然而返。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马许以宰相之位,一片美意换来的回答是“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1283年1月9日,47岁文天祥在大都(北京)柴市口面南而跪,引颈就刑,永照汗青。 明朝袁崇焕死得比文天祥和史可法还惨。一代名将袁崇焕数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后明思宗听从谗言于1629年12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半年后车裂于西市,弃尸示众,并诏告天下袁崇焕“卖国通敌”,为国捐躯时与文天祥一样是47岁。深受清军荼毒的北京市民不幸相信愚蠢政府,“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袁崇焕被他深爱的、他冒着枪林矢雨满腔热血竭诚保护的人民“食肉寝皮”。超过最伟大的古希腊悲剧。是夜,其卫士佘某趁夜盗取袁崇焕头颅埋于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并嘱子孙不回岭南老家,世代留京守墓。此墓至今尚存,守墓者是60多岁的佘幼芝,她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守墓17代,379年。明朝皇帝后来明白自己是混蛋,下诏为袁崇焕平反。1772年,灭明而立的清朝出了个皇帝乾隆,他隔山打牛再次下诏为袁崇焕平反,称其“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哪一种人最受人尊敬?就是那种连敌人都尊敬的人!哪一种人不受人尊敬?贪生怕死,见钱眼开的叛贼! 1776年,乾隆下令编修《贰臣传》,共收录明朝降臣120余人,亲笔下旨称他们“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实乃“大节有亏”。这些苟且偷生的利禄之徒只好加倍胁肩谄笑,唾面自干。《贰臣传》甲等赫然是洪承畴。看官须知这洪承畴并非等闲之人,此贼乃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国防部长),一度打得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只剩18骑落荒而逃,其军队号“洪军”。松山大战后洪承畴被清军所擒,为劝降,皇太极连自己的宠妃沁博尔济吉特都洗干净喷上香水送给他睡。降清后,洪承畴成为清军总参谋长,一手策划山海关大战,力助清军拿下北京,荡平江南,可称满清第一犬马,但满清最伟大的皇帝乾隆对他的评价是:“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连他写的书都不准流传。 还有那个卑鄙的吴三桂。他后来为私利在云南举旗反清,事败灭族,子孙后代包括襁褓中的婴儿都被杀光,乾隆连《贰臣传》都不准他入。因此,吴三桂,在家族上是个断子绝孙的不孝之子,在历史上是个非明非清的孤魂野鬼。乾隆最后核准表彰的明朝忠臣有3600人之多,他读史可法写给多尔衮拒绝降清的回信后叹道:“惜可法之孤忠,叹福王之不惠,有如此臣而不能信用,使权奸掣其肘而卒致沦亡矣”,遂下令将原为禁书的该信原件全文刊刻,彰表天下。乾隆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统治”。问题是,为什么他这样做,就可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当然是因为中国文化。无论时光如何荏苒,无论人类怎样进步,中国文化里,“爱国忠臣”和“贪利叛贼”,永远是大大不同的两回事。 这就是中国性格。 这才是中国性格。 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性格。 精通中华文化的乾隆知道,他必须唾弃叛贼,哪怕是为打下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叛贼,否则,他就无法“维护自己的统治”。满清屠遍中国,也没能让中国人全盘接受满清文化,而中国文化没杀乾隆身边一个人,他却心悦诚服地全盘接受中国文化。 那么,到底谁征服了谁?或者说:哪一种征服才能称之为征服?没听说过“无剑之剑”?纵观人类文明史,其实只有一柄无剑之剑。这柄无剑之剑就是文化。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路走来,从未改变:每一次的天朝沦落,都会继之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带来鲲鹏展翅,凤鸣岐山。 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巨型炼钢炉,无论有多少不肖子孙,无论有多少叛臣国贼,它永永远远炉火烧得通红,外质一旦进入,其中的杂质就会变成一缕青烟消失,而其中的铁质就会煅造成为精钢。五千年来,没有任何人击败过中国文化。再过五千年,也不会有。 什么叫“中国万岁”? 这就叫“中国万岁”!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性格。 中国性格不是吴三桂,不是洪承畴,不是李成栋,不是张弘范,更不是诸葛昂和高瓒。在任何一个国家,他们都被称作人渣。如同宋恭帝赵显并不代表中国。 中国性格是岳飞,是史可法,是袁崇焕,是陆秀夫,是佟麟阁,是谭千秋,是历尽三屠仍“无一降者”的嘉定百姓,是17万2千“咸以先死为幸”的江阴人民。 他们才是中国!中国,是他们的中国。 中国文化,是充满尊严的顽强 ,是即使已经被贪官污吏祸害到无力抵御外侮、却仍然不屈昂首面对侵略者沾满鲜血的屠刀,心中充满必胜的信念:你们将统治我们的国土。我们将统治你们的灵魂!五胡乱华的那些“胡”,最后都变成了中国人。变成我们的兄弟手足。是的,中国确实经常被打败。但中国文化从未被摧毁! 陈水扁不读史。他想当台湾共和国开国总统,永远都不会成功。不是因为台湾太小,而是因为中国文化。因为台湾不是日本。它属于中国。五胡乱华时中国同时有20多个国家,民国时期,中国先后有7省联治和12省联治等等。联治,等于宣布独立。所有这些分裂,没有一次成功。中国文化中,卖国,是子子孙孙不可承受之重。民进党应当告诉陈水扁,在杭州栖霞岭岳飞墓前,秦桧已经跪八百多年了。 我认同对中国文化阴暗面的任何沉痛反思、尖锐批评甚至切齿怒骂。只要你骂的确实是阴暗面。 你真以为我对中国文化阴暗面的了解比你少?然而,我鄙视那些宣布岳飞、陆秀夫是“愚忠”、诬指文天祥、袁崇焕为汉奸、推崇洪承畴是识时务之俊杰、呼吁为秦桧平反、痛惜汪精卫被误解、听到“爱国”就狂呼“狭隘的民族主义”、听到“中国万岁”就连叫“意淫”的中国人。严重鄙视! 历史书上写着,强大并不自动等于伟大。现在世界上没有比美国更强大的国家。但是,今年初我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学,看NBC时亲耳听到一个美国著名教授说,美国根本不配自称伟大国家。伟大国家,是那些经历过历史最低潮、甚至亡国,却总能够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的国家。是的,至少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教授是对的。见过所有的风雨,走过所有的逆境,挺过所有的失败,不止一次地从血海覆灭中浴火重生,这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伟大国家。 伟大的国家,都拥有充满尊严的顽强。汶川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汶川人在世纪大地震中展示的充满尊严的顽强。全世界都在看!在这个意义上,只有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比肩中国。犹太人。也不是强悍的民族。也不是嗜吃人肉的民族。也是充满内奸和叛卖的民族。那是一个曾经连国家都没有的民族。然而,那个民族的文化,从未中断。岂止从未中断,来自那个国家的宗教,现在几乎是所有世界强国的国教。 伟大到底有多大?伟大不是占领全世界,伟大不是杀死全世界。伟大,也不是让全世界照抄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是让全世界臣服自己的意见。 伟大,是博大精深到无法从地球上抹去的文化。是亡国灭族都无法让它中断的文化。是抽去它世界历史就得完全重写的文化。是连征服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虔诚皈依的文化 。 中国真的是伟大的 。她伟大到甚至根本不需要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来承认。她伟大到根本不会在乎那些以呵佛骂祖为个性标榜、吃饱饭懒得上班、无名悲愤填膺、怀才不遇横溢、张嘴必众人皆醉我独醒、发音皆英文字母表第二位、在每一个可能的场合向她头上倾倒一桶桶充满恶毒咒骂和无知污蔑的臊臭口水的愤青。她平和地微笑着默默地包容他们。因为她知道,就连这些无知而可怜的愤青,也仍然从骨子里爱着她。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并不全对。性格,就是命运!命运,就是性格!中华文明厚重深远绵延至今不绝,其实早已证明中国的性格。 念过这首《满江红》吧?或者,至少听人念过: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你问我什么是中国性格?你真想知道什么是中国性格?就算华夏奔突异族铁骑,就算神州横流屠城之血,就算汉奸国贼弹寇相庆,就算武将怕死文臣志削,就算帝聩官贪政昏国灭,五千年来,我们的中国,依然有无数壮士心决,豪杰义烈,他们总会顽强扛起中国脊梁,出血海而不折,仰首青天,锵然唱一声黄钟大吕,秦腔激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3441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
njauliuqizhen 2014-3-25 23:21
3月25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在成立仪式上强调,各位专家要充分认识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加强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文化、经济和社会等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协助做好标准研制、管理办法制定、项目评审、学术研讨等工作。   杨绍品指出,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填补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而且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为加强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农业部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于2012年部署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在2013年第一批发布了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8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杨绍品强调,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具体举措。成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目的就是集聚各领域专家的智慧,为农业部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的政策研究、咨询服务、技术指导、评审认定、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各位专家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要坚持原则,保守工作秘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业部认定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据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由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27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任主任委员。
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文明基本脉络(值得细读)
热度 3 wangxh 2014-2-10 00:30
2013-11-17 唐加文 阳光雅苑 【 朋友圈的文章, 为了节省阅读时间,略作删改 】 我们一般说中华文化5000年,其实它真的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是离现在4200年。现在是公元21世纪,那是公元前21世纪,等于对折一下,中国文化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门槛。那么文化成熟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这种文化必须有 文字 ,第二这种文化必须有 城市式的居住方式 ,城市可以小一点,但必须有居住的方式。第三必须有 青铜器 ,所谓有青铜器就是必须有金属冶炼,青铜的冶炼熔点很低【 青铜的冶炼温度大约800℃,而纯铜或红铜为1083℃ 】,人类最早能冶炼青铜器就是能冶炼金属的初步了。 4200年前我们跨入了成熟文明门槛,那在世界上是第几名呢?肯定不是第一名。我们中国人喜欢称大王,不是第一名就很难过,但事实上的确不是第一名。第一名是谁?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很不好的地方伊拉克。那个地方古代叫 巴比伦文明 【Babylon civilization】。如果说得更大一点叫两河文明( Euphrate 河和Di Griess 河),两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ivilization】。那是人类最早发现文明的地方。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就是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时候,中华文明仅仅初露曙光,相差比较远,他们比我们早得多了。 那第二名是谁呢?也不是我们。第二名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这是第二名。第三名照理应该是印度, 第四名才是中国 ,一共四大文明。但是由于近六七十年来印度的考古发现很少,而中国的考古成果是较多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在国际上把中华文明说成了第三名。然而,真正有可能把中国的名次往前推的,推到第三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址是 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 ,这个比较早,但这还需要国际上的认定。四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您可能会问,一个对后来世界影响极大的希腊文明怎么没算上呢?是这样的,希腊文明,这是利比亚事件以后中国拆桥,拆到希腊一个岛,叫克里特岛。在这个岛上发现的文明确实很早、很优秀、很灿烂辉煌。但是经过全世界的学者们的研究,这种文明是原来讲的 第一名 巴比伦文明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 地中海 上的遇合 ,尽管后来有所创造但不是原创,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还有一个文明,就是现在伊朗,当时叫波斯,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经过研究以后是 第一名巴比伦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 陆地 上的遇合 。因为它们都缺乏原创性,所以具有原创性的文明是四个古文明。这四个古文明我们不管中国是第三名还是第四名,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断的发展到今天,没有灭亡的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中断的发展到今天的也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有一点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现在为什么总是恐怖主义频发,永远是灾难不断,炮火连连,这完全是一个逆反的状态。留存到今天比较完整的文明确实只有中华文明。伊拉克是很少能够看到巴比伦文明的遗留的,虽然文明古老,但是它没有任何存档,永远是战场,几千年来永远是战场。所以他们自己也搞不清古代的东西是什么了。甚至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情况更是非常的差。我在伊拉克的街头看到两个小男孩在推车,一个11岁一个9岁。我说你们为什么不上学?通过翻译问他们,他们说爸爸死于战争,妈妈生病还有妹妹,所以我们只能劳动。我很难过,口袋里掏出两只笔想送给他们,他们居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因为他们没读过书、没有上过学、没写过字。所以我当时心里面非常难过,我说我多么想告诉这两个孩子:这叫笔,写字用的,你们的祖先是全人类最早创造文字的人! 在埃及则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如今连什么是象形文字都不懂。更严重的是在埃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法老的后裔,在亚历山大我们现在所能遇到的几乎都是白种人,这是欧洲侵略的混血结果,在他们的首都开罗遇到零星的阿拉伯人那也是战争以后混血去的结果。法老的后代在哪里?金字塔时代的后裔在哪里?血缘找不到了。我们在尼罗河南部的西岸找到了一个法老村,但是由于几千年的近亲结婚,他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特别羸弱,而且他们现在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法老的后代荡然无存。 那么印度呢?印度表面上看起来都在,都有遗留,但遗憾的是他们无数次的中断、无数次的灭亡,连这个过程都没有人记述下来。他们的历史已不清晰但是有一点知道,《大唐西域记》里面歌颂的佛教是在13世纪的时候,现在该佛教在印度已经消亡了。现在他们的佛教是道传进去的。 所以,我们 很难设想一个地方还有一代代人,能够很正常的朗诵着2500年前的老人家的话 ,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但是这个在中华热土上真正发生着,所以这是一个从4200年前进入文明以后一个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 我们平常讲五千年是不是讲多了?没有。因为既然我们成了到现在为止唯一还在延续的文明。如果说我们跳远跳得特别好,就是因为起步的助跑动作应该是有很多到位的准备,热身赛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4200年前中国进行了700年到800年的热身赛。在这个热身赛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起跑的过程当中, 有六位伟大的王者 ,引领我们完成了这700到800年的准备。 第一位是炎帝 , 第二位是黄帝 , 第三位 我们可能有点陌生叫 蚩尤 ,一个很难听的名字,但是他依然很重要。 后面三位是尧、舜、禹 。这六位伟大的王者,为我们4200年的跨越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严格讲起来是传说中的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资料,但大体上是这样的: 炎帝是个农业科学家,神农氏 ,他教会了我们中国人 耕种, 播种,收获 , 这很重要。在炎帝之前我们是采野果子吃,打野兽的,这完全是被动的。此第一。 第二炎帝发现了火 ,使我们能够吃熟食,我们能够在夜间工作,而且我们可以用火来防止野兽。 第三炎帝亲尝草药 ,发明了中草药,避免了中华民族最早就有可能完全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传染病,防止了。 那这么伟大的人为什么后来被黄帝打败了呢?黄帝也许是这样想的,我们现在的对敌情形太严重了,敌人是野蛮的力量,他要打就打过来了,所以我们要武装自己,我们要冶炼金属,我们要锻造武器,我们要骑上战马,我们要巡视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要发动战争来消灭那些野蛮的力量。炎帝觉得我安安静静的在过日子,老农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黄帝和炎帝就打起来了,打的结果黄帝胜了炎帝败了,打的地方就是 现在的河北省 。这两位老人家浑身鲜血,面对面站着的时候,不知道几千年以后世界上最多的人群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如果知道的话,他们有可能就不打了。但是他们没有听到我们的呼喊,他们还是打起来了,我们拉不住我们祖先的衣袖啊!炎帝打败了,黄帝胜利了,黄帝把炎帝的文明接过来了,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但黄帝也有一个人打不过,那就是蚩尤, 蚩尤管着现在山东、河南的东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带 ,地方也很大,黄帝打不过他,因为他也有金属冶炼,他也在制造武器。黄帝就像我们常人一样,对于打不过的人对自己的部落讲他是妖怪,因为文字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他把汉字里面最难听的两个字给了他,叫蚩尤。后来由于自然的原因,蚩尤反被打败了,黄帝又一次胜利了。那么蚩尤的后代就只能不断的逃跑,有的就归属于黄帝了,有的继续往南迁徙,黄帝的部队接着再追。追到什么地方呢?贵州附近, 现在的苗族据考就是蚩尤的后代 。在此特别强调,苗族的祖先不是妖怪,您看苗族姑娘的漂亮,看苗族小伙子的英俊,证明他们的祖先绝对不是妖怪,他们的美貌和善良勤劳是对祖先的一个最有力、最好的平反。 尧、舜、禹是黄帝的继承人,一代代继承下来,完成了这个准备,然后进入了中华民族更加重要的4200年,到了我们跨入文明的门槛。 古代的历史我们要跳跃性的来看,再过好多好多年,到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类最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公元前5世纪前后。我们很难相信,我们都以为我们聪明,以为我们越来越聪明,其实不是,我们最多是他们的小学生。最聪明的人那个时候都诞生了。这话怎么讲呢?我们来列个时间表, 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古希腊最聪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差了7岁。 这个座次大家还可以不断的排下去,给大家造成什么印象?聪明人那个时候全出来了,差10岁、14岁不就是同一个时期吗?大家前后跨入了文明的门槛,然后量变到质变。到了公元前5世纪以后智能大爆发,人类一起成熟了,聪明的人都一起产生了。那个时代被德国的法兰克部学派称为轴星时代,就是人类智慧的轴星就在那个时候。 关键时刻中华文明没有缺席,古希腊虽然是不原创,但是它那个时候表现得特别优秀。所以说 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希腊海边思考的时候,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的岸边打坐,中国的哲学家在黄河的岸边散步。 而且他们使命当中也有一个分工: 希腊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物 【 自然界 】 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人的关系。 中国哲学家不管诸子百家哪一家,他们不太去考虑物,他们也不太考虑鬼神,民间信仰到处有鬼神,哲学家不思考,你看诸子百家,他这两头都不太思考。他就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印度哲学家思考人和神的关系,这个神不是迷信,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讲超验世界,就是超出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另外一个高层抽象天地,这就是中国哲学所缺乏的。不要以为他们迷信,恰恰是中国哲学所缺乏的。所以玄奘他们要从印度取经回来。西方哲学思考人和物的关系,主要不是考虑完全物质利益,他主要考虑人和客观世界的事情。所以现在他们自然科学特别发达。 公元前5世纪前后,人类智能大爆发以后马上进入到了帝国时代。虽然这批人在海边思考,另外一批人在河边漫步,思考再高深的思想,如果没有行政资源的加持,没有国家力量的保护,他们的思想,也将会随风飘散。孔子算得厉害了,他的讲话如果没人听,就算学生听后记了下来,但学生的笔记也会很快被烧掉。那又怎么能够留传下来呢?世界上聪明人多得很,为什么留下了他们几个?必须有行政力量的加持。必须由国家的力量来抵抗野蛮,来捍卫文明。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国,印度的孔雀王朝,一个个帝国起来灭亡、起来灭亡,最后地球上有两大帝国,长时间的并肩共存,西半球的罗马帝国,东半球的秦汉帝国,秦朝太短,汉朝时间比较长,秦汉帝国,压住了地球的分量。这两大帝国遇到了共同的敌人,叫做北方蛮族,野蛮力量,遇到北方的野蛮力量。中国的野蛮力量叫匈奴,对付匈奴秦汉帝国有两个方法,秦始皇是造长城,汉武帝是打仗,汉武帝在位50几年一直在打仗,培养了魏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军和他们打仗,打的结果呢,匈奴打败了,跑掉了,汉代也打得非常疲惫。我们在这打匈奴的时候,罗马帝国也遇到了北方蛮族。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被北方蛮族打垮了。那么北方蛮族是谁呢?就是 被汉武帝打跑的匈奴 ,跑到西边去了。他和当地的蛮族联合在一起,经过几代的努力,把罗马帝国瓦解了。那是公元5世纪了,地球上两大帝国,一个帝国灭亡了,欧洲从此进入中世纪,慢慢长夜一千年哪! 此刻,我枯坐在静静的清华园里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话,就是担心当今和未来的年轻人在历史书上往往看不到这样一些很关键的东西。我们有些历史书总在讲着哪个皇帝和他的弟弟搞什么阴谋,和那个妃子谈恋爱,永远讲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重大的事情都没有讲,这个重大的事情就是这些东西,帝国灭亡了。那么中国秦汉文明遇到什么问题?也遇到了大麻烦,也遇到北方蛮族的进攻,匈奴虽然打跑了,但是北方还有很多蛮族。当时的中国被一个少数民族占领,这个民族叫 鲜卑族 。 鲜卑族来了以后立刻就要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汉族人会种地,鲜卑人不会种地,当然无法统治汉人。所以一般认为应该是废除农田,恢复牧场,恢复到游牧文明,那鲜卑人就可以统治了(他们熟悉的是游牧文明)。那么有两个策略,一个就是鹰派的策略,把汉族人全部杀光,鸽派的策略是不要杀光,让他们成为奴隶在那劳动。但是值得炎黄子孙永远万幸的是在鲜卑族里面居然出现了两个极其优秀的人物。一个是女性,她其实血缘是汉族,在那做了太后,叫冯太后,史学上也称其为 文明太后 。另外就是她的孙子,是鲜卑族里面有一个拓跋氏,他一个字的名字叫 拓跋宏 ,这个人在汉族的历史书上叫做 北魏王朝的孝文帝 ,恳请大家记住 这个人 ,他非常重要,他年纪很轻,他死的时候才33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王者,但是他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在他奶奶的带领下(奶奶死后,他一个人掌权的时间不长)。在八九年的时间里面规定了几个东西,一个就是鲜卑人在军事上是胜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是汉文化的学生。因此, 第一,废除鲜卑语,所有的官员都学汉族。第二不准再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第三迁都,从他们原来的首都,现在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迁到农耕文明的中心地,然后实行《均田法》等农耕文明的法律。最后一条鲜卑族的贵族,努力的和汉族通婚,造成血缘相通。 大家不要小看,这几条规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果,这个成果是人们无法想象的。首先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消灭(差一点被消灭,罗马文明其实当时已经被消灭了),而且更强大了,为什么更强大了?我们的诸子百家好是好,有一个毛病就是太斯文了。 光有他们能不能搞成一番伟大的文明事业?不可能,缺少生命力,缺少强悍的力量。这一点,鲜卑族给予了,他们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语言,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服装,他们丢不掉的是马背上的雄风,他们丢不掉的是——前面讲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这一点一旦加给我们的儒家学说,加给我们的诸子百家,中华立刻强大无比。大家理解吗?所以我们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光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能建立伟大的中华文明。不够!一定要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阳刚之气,野性的加入,中华文明才会平衡。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北魏孝文帝觉得自己没有文化,那就拜汉族文化为老师,而且也可以拜其他文化为老师。所以他又拜了印度文化做老师,因为当时正好佛教传入了以后。佛教里面有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留下的希腊文明的遗留;他又拜希腊文化做老师,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很近,他又拜波斯文化做老师;拜巴比伦文化做老师。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请进来当了中华文明的老师。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陕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去看一看,你进去就感到跟奇怪,上去以后怎么感到是罗马的廊柱呢?那是希腊文明的余留。那些佛像是印度文明,不然为什么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呢?这是希腊雕刻家的余留。希腊雕刻家经过几次转折以后,通过迦陀螺文化等等的余留,还有波斯文化,还有巴比伦文化,都在那里,仅仅是 云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会 。 请允许我为您做个比喻,这些文明本来都很骄傲,互相之间没什么关系,就像我们大学里面那些教授都很骄傲,互相之间见面的时候,礼貌点头互相不理,但没想到来了一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把每个教授都当成他的老师,殷勤的找他们喝茶、吃饭,拉到一起开会,结果这些教授关系良好了,融合在一起了。这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就是我们北魏的孝文帝,文明融合了。多么了不起!第一中华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气勃勃的强大。第二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融合了,这样的话诸子百家两个毛病克服了,诸子百家一个毛病就是太斯文没有执行力。第二他们太封闭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文化。我们现在老在讲国学,讲文化,我们要看到它的毛病, 毛病就是这两个,一个没有执行力的斯文 ( 这种斯文根本不是绅士与淑女般的礼仪,而是无病呻吟的装腔作势 ) ,第二个就是不了解其他文明的封闭。 但是在公元5世纪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这两个毛病已经克服了。这两个毛病克服以后,第三个优点又出来了,就是它不是主张通婚吗?主张通婚以后,就造了新一代身体强壮,受良好教育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所以,一个伟大的朝代马上就要来了,这个朝代就叫唐代。 一个伟大的朝代就要来了,这个朝代就叫唐代。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去看陕西大同的云岗石窟,里面那么漂亮的石窟,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中华由此就迈向大唐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就开始了。而且大家注意,大唐之前的隋炀帝和大唐开创者唐太宗,他们的血缘二分之一是鲜卑族血缘。到了武则天的先生唐高宗他四分之三是鲜卑族。所以一个小小的民族由于它的英明的决策,把它的血缘输入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创建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所以,我们对北魏孝文帝这个33岁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种尊重。因为,他不但避免了中华民族的一次非常有可能的灭亡,而且还一次性补强了中华文化所有的重大缺陷。 这个时候公元5世纪以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个时候罗马帝国不是已经沦落了,已经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了。但中国由于孝文帝等人的努力又经过一百多年进入了伟大的唐朝,公元7世纪的唐朝,到现在为止还是让人激动万分。我们不管是在哪个地方来的人,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民对大唐都可以持有一种非常大的骄傲之情,非常了不起。当时,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城的人口不到五万,当时欧洲一个一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城市了。而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城内的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万,70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通用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世界各国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场。物价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极其的少,这我们从唐代的历史书里都可以看到。人们的幸福指数极高,证据之一是几乎人人都在写诗,上至太后下到船夫轿夫都写一手好诗,而且写得水平很高。《全唐诗》里面任何一首诗都超过乾隆皇帝写的那些自鸣得意的诗,唐朝是让人羡慕的。 我有一次到埃及南部的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叫底比斯,一个英文的讲解员在讲解,他说我们这个底比斯很可能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刚一说完她自己赶紧用英文加了一句补充,当然除了唐代的长安。她必须讲当然除了唐代的长安,不讲就没有常识了。因为唐代太伟大了,太辉煌了。有人说 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个,一个就是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 什么叫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这叫文化中心。 与 公元7世纪的长安相比,19世纪的巴黎和现在的纽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缺少诗意。长安那可是充满了诗意。晚上是宵禁,宵禁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管理秩序,108个坊,坊的门关了,人只能在坊里面活动。所以下午就很重要了,有很多很多酒吧,这些酒吧都是中亚,按照现在讲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那些国家的漂亮女孩,叫胡姬来开的。傍晚时分,李白、王维这些人骑着白马就到胡姬酒店喝酒,这都有大量的记述,他们自己也有大量的诗歌来描写这个情景。如果你更开放,你受不了宵禁,那么你可以往东走到洛阳,洛阳也很繁华,不需要宵禁。如果你更浪漫一点,那你继续往东走,到扬州,那是什么限制也没有的了。所以他们的梦想就到扬州去,当时除了这些城市之外,成都也已经很繁华。这是唐代,公元7世纪到8世纪的唐代,中华文明发挥得非常优秀非常精彩,而且由于丝绸之路和日本的交往,所以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动摇的中心了,这一点全世界都公认。 唐代很好,宋代是不是就不好了?宋代你看不好的理由很多,我们打仗老打不过人家,两个皇帝都被人家抢走了,这个很丢人吧?好不容易有个会打仗的人叫岳飞又被杀掉了,你看宋江活不下去了、武松活不下去了、林冲也活不下去了,都只能上梁山了。好像没人能够打仗了,所以只能依靠一个家庭负责所谓的国防,这个叫衙门,衙门里的男人不知道到哪去了,衙门是女将在守着国防。那么他们的司令员是谁呢?叫百岁挂帅的老太太佘老太君,一百岁挂帅,你想这个国家多么的荒唐?皇帝被抢走了、英雄上梁山了,国防由一个家庭的女士们管着,总指挥是个老太太。这个好多都是小说和戏剧的产物,大家不要完全相信。看看蛮好玩的,因为小说戏剧有的时候不完全讲历史,我们不能用历史的真实来要求艺术。所以吴晗说过,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最喜欢看杨门女将这样的事了,因为它没有发生过所以看着特别轻松。这些年人类的历史观已经从朝廷兴旺式转向全民生态式。我们过去相信的全是朝廷兴旺式,这个哥哥怎么把弟弟杀了这个阴谋,这个宰相,完全是朝廷兴旺式。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全民生态式。 宋朝如果从朝廷兴旺来讲不太好,但是按全民生态式来讲就非常好,主要的证据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汴梁的一个商业景象的展现。按照我们现代经济学家的概念, 宋代的GDP是唐代的两倍 ,它的各行各业都很发达,你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从全民生态式来说宋代很不错。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确实打不过游牧文明。几十万匹马队浩浩荡荡南下,你在农田里面抓壮丁抓来的那些士兵是很难抵抗的,有再多的岳飞也很难抵抗。最后把宋朝灭了的是谁的部队?成吉思汗的部队,成吉思汗的部队世界上谁抵得过他?没有人抵得过他!他把半个亚洲占领了,把半个欧洲占领了,在要渡过地中海占领非洲的时候,我们现在可以读到非洲皇帝的日记,说成吉思汗要来了,我们赶快准备投降的仪式吧!其实,那个时候已经不是成吉思汗本人而是他的后代了。宋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朝代。 蒙古部队来了元代就不太好了吧?有的汉族教科书里面老是说元代不好,说元代汉人的地位很低,时间也很短才90几年。其实不,这是汉族历史学家太狭隘的思维,我们今天用当代的世界思维来考虑,元代很优秀。我们举几个证据来证明它的优秀。第一大家知道后来欧洲终于醒来了,醒来以后有一本书使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的航海家拼了老命都要根据这本书去开抢新的地盘,新的地理大发现的这样的一个时代,把它开拓出来了。哥伦布的驾驶台上放着一本书,麦哲伦的驾驶台上也放着一本书,达伽马的驾驶台上还放着哪本书,这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这个旅行家是欧洲威尼斯人,威尼斯在欧洲是最美的了,但是马可波罗告诉欧洲人说我的家乡不算美,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的地方在中国,他去了杭州去了北京去了好多地方,说最美的地方在中国,又富裕、又文明、又有礼貌,结果那些航海家疯了一样往中国走,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他发现的是南美洲,他以为是印度离中国已经不远了。那让整个欧洲激动万分的《马可波罗游记》,它写的是哪个朝代?当然是元代。所以元代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历史老师讲的那么糟糕,元代是非常精彩的。你看看马可波罗的描写就知道了,非常精彩,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觉得元代不错的地方是蒙古军队的强大,是它把 中华帝国的版图安定下来了 。我们现在外交部发言人说新疆从元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实行有效统治,西藏从元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实行有效统治。因为在唐代文成公主嫁过去那还不是有效统治。不仅是新疆、西藏,广西、贵州、云南也是从元代开始实行有效统治的。就是那个蒙古马队,正是它把大中华的国境大体安定下来的,这是元代的第二个功劳。 元代的第三个功劳艺术特别繁荣。富春山居图是什么朝代的画?元代。青花瓷【 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 出最优秀的产品是什么时候?元代。大家记住这是不到百年的一个短暂的朝代,什么都产生了。那时候似乎中国文化什么都有了,遗憾的是就缺了一个项目,戏剧。什么意思?孔子没看过戏,孟子没有看过戏,艺术成就那么高的屈原也没有看过戏,这倒罢了,连李白杜甫都没看过戏,中国好奇怪!2500年前,希腊悲剧很繁荣,印度梵剧很繁荣,中国一直没有戏,中国为什么没有戏剧? 但是到了元代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元代停止了多少年的科举制度,结果使原来要考试的人,他没有饭吃就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说我给你们写点东西吧?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结果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的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使中国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很高兴,所以结果戏剧大繁荣,后来昆剧、京剧其实在文学上都赶不上元杂剧,赶不上关汉卿,赶不上西厢记,赶不上赵氏孤儿,都赶不上。所以元代很了不起,短短的90年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元代是非常不错的。 遗憾的是明代清代反而不好,明代清代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辉煌的时间太长了我们产生了自满保守不开放。第二朱元璋是草根出来的,他实行了文化专制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就是文字狱,你有一个字说的不对全家杀头,有的时候还株连九族,这个字写得好不好对不对,完全看人怎么解释了。朱元璋过生日,人家说生日的生,他说你是不是讽刺我,我做过和尚,是唐僧的僧的谐音,把他杀了,拍马屁都被杀了。在这种思维下就造成了文化思维文化创作力的严重的落后,再加上我们的封闭。结果从明代开始,明代国力开始很强,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开始走向衰弱。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欧洲突然迅猛发展。欧洲夜实在太长,所以他们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文艺复兴的时候欧洲就是这样,他们经过一千年的沉睡,夜实在太长所以他们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而中国唐代宋代历史上太辉煌,所以我们对黎明没有感觉,反而走向平庸了。这是明代和清代的问题。 这里面让我们现在有一点痛心疾首的一点就是我们明代清代的皇帝,他的脑子只管着北方的长城边疆。实际上, 世界上三种文明形态,一种叫农耕文明,一种叫游牧文明 ,成吉思汗他们叫游牧文明, 另一种叫海洋文明 。中国主要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我们和他们打交道,造长城打仗都是游牧文明,后来关系好了不怕了,到清朝已经不修长城了,关系好了。但是对海洋文明我们一直都是井底之蛙,明代的时候出国一次郑和下西洋,但是回来都疯了,我们连郑和先生死在哪里都不知道,他的墓在哪里我们一无所知。就是海禁的时代,结果这个教训我们今天还在承受。海被武装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海被瓜分了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现在东海南海有多少问题都和明代清代有关。我们在历史书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章节,明代的时候打倭寇,我们出现了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打倭寇确实需要打,因为有很多的海盗,但是已经被严重的扩大化了,有好多当时做海外贸易的人我们把他当作了倭寇。因为海外贸易在当时情况下需要武装保护,武装保护自己,明代的皇帝觉得你们怎么能有自己的武装?就把他们当做寇打了。所以如今经过历史研究我们发现,当时的倭寇我们以为是日本人,倭当时以为个子矮的人,以为都是日本人,其实所有倭寇的最高领袖是中国的安徽人叫汪直,他死的时候留下了遗言,给朝廷讲意思是开放海禁,鼓励贸易。如果开放海禁的话,寇也成了商人。如果不开放的话商人也成了寇。这是汪直的遗言,汪直还说如果你们承认我的话,东海66个岛屿都能归入中华版图,都是我管的。但是我们还是把他杀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误会,就是我们的封闭、我们的保守、我们的失误,我们的文化专制主义使明代清代两个漫长的朝代跟原来完全没法比了,和中国历史上原来没法比了。 我们在文化上经明清两代能够和以前的文化相比,就是和孔子孟子屈原苏东坡,和李白杜比相比的人有几个呢?很少,也许只有两个人,明清两代几百年只有两个人能够和早期的那些杰出人物相提并论,一个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一个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他们能够和前面的这些人比一比,其他的都比不上了,文化专制主义。当然我说句更悲哀的话就是近代和现代,我们连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连曹雪芹这样的小说家也没有出过,文化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创造力不断的降低。而欧洲醒来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结果就造成了19世纪的中华文化的悲剧。什么悲剧呢?就是每一个仗都是海上来的,不是长城来的。第二每个仗我们都失败了,输得一败涂地。开始我们败在远方的英美手里,英国和法国手里。但是最后又败在我们原来一个小徒弟日本的手里,甲午海战。至此,中华文化自信崩溃。 现在,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过去了100多年,这个条约规定中国要向列强支付4亿5千万两白金,这个条约是最耻辱的,因为中国当时的人数正好是4亿5千万,就是我们的曾祖父都承受过这样的耻辱,他很可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没见过白银,但是也必须在血汗中赔出一两给外来的侵略者。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当时英国德国法国的一些学者写的书,说这么大的一个赔款,如果落在任何一个富裕民族的头上,叫谁赔,谁也将贫困得万劫不复,万劫不复就是多少年都翻不过身来、永远都翻不过身来了啊!这是当时那个条约签订以后的时候,有良心的欧洲哲学家们所说的话,今天已经过去了100多年,我们今天可以给我们的曾祖父的在天之灵讲了,我们没有万劫不复,我们的外汇储备还是全球第一。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咱中华民族实在是饱经风霜啊……毕竟中华文明走过来了,为什么突然这一百年又过来了呢?这是4200年前的一种雄浑支撑着,在灾难的时候这个民族一定有一种临危意识,在灾难的时候这个民族他有一种历史的光荣被调动起来,其中有一些是孔子他们的优秀的设计使他调动起来了,所以他又回过神来了,成为到现在为止还是生机勃勃的一种文明。 从42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智能大爆发,孔子他们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思考问题。然后进入了帝国时期,我们成为地球上两大帝国之一。到了公元5世纪那个帝国灭亡了,我们中国的帝国反而浴火重生建立了伟大的唐代,又建立了宋代,很了不起,元代也不错,但是没想到人家醒来了,人家一醒把我们比下去了,到19世纪我们被逼得非常狼狈,逼得最狼狈的时候,中华文明过去的一种优势又被唤醒,所以到现在为止还不错。这里面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比如为什么公元前5世纪聪明人一起诞生了?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分工?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还有两个我们完全不理解的事,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马上要灭亡的时候,节骨眼上防卫北京的一个官员叫 王懿荣,就是他发现了甲骨文 ,恰恰是他发现的甲骨文,他在八国联军进入的那一天自杀了,书桌上还放着甲骨文的残片,而甲骨文告诉我们中国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商代,4千多年前。然后就是在那两天,八国联军进入北方的那两天,敦煌发现了藏经洞,告诉大家中国有个唐代。请您允许我对这两件事情做个比喻,就是有一个武士被人家打败了,浑身都是鲜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自己童年的歌声,他又拄着棍子站起来了。这童年的歌声就是那个时候的甲骨文,就是那个时候的唐代曾经辉煌证据的发现,他又站起来了。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作者:唐加文;2012年第10月总第280期《文史月刊》第05至12页封面故事;CN14-1285/K、ISSN1671-0746) 阅读原文 举报
个人分类: 国家|4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故事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 信息文明 信息伦理 扎根与望远等
热度 1 pww1380 2013-11-22 15:49
中国的故事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 信息文明 信息伦理 扎根与望远及其他  ——博文阅读思考札记(24):谢云章佳作阅读札记专辑 杨文祥 1 .(231) 中国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故事。欣赏这一精彩的篇章。 ——杨文祥: 谢云章 《【綜编】美国作家傅高义:中国正走在世界领头羊的路途上(图) ... ...》欣赏手记 2013-9-12 20:17 http://blog.gmw.cn/blog-1123-557414.html 2 .(232) 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杨文祥: 谢云章 《 【綜编】炎黄子孙遍五洲(多图) 》阅读札记 2013-8-15 15:03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123do=blogid=554891 3 .(233) 原则上支持这一思想。 另外, 建议将这一文明建设思想的思路拓展为 信息社会的伦理建设 。 2013-8-16 17:48 树立信息社会伦理观,共建信息文明。 需要 强调 的是, 网络建设与管理 是建设法制社会和具有 21 世纪历史水平的现代文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与法制建设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融为一体,无需另立炉灶 ,否则,便意味着现实空间就不必坚持这些底线 。 2013-8-16 17:49 ——杨文祥: 谢云章 《 【綜编】网民都应共守“七条底线”(图) 》阅读札记 2013-8-16 17:48 2013-8-16 17:49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123do=blogid=555036 4 .(234) 深入基层,才能脚下有根 。 身居高位,犹须高瞻远瞩 。 ——杨文祥: 谢云章 《 【綜编】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多到底层考察(多图) 》阅读札记 2013-11-9 11:08 http://blog.gmw.cn/blog-1123-572220.html 5 .(235) 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视角来回顾与纪念近现代中国既往的历程大有必要。 ——杨文祥: 谢云章 《 实拍:参观大别山烈士陵园(多图) 》欣赏手记 2013-10-2211:31 http://blog.gmw.cn/blog-1123-568407.html 6 .( 236 ) 知识的的宝库,文明的记忆,精神的家园。 ——杨文祥: 谢云章 《 【綜编】世界最美图书馆扫描(多图) 》欣赏手记 2013-8-19 22:32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123do=blogid=555590 7 .( 237 ) 荷风雅韵,荷叶田田 ——杨文祥: 谢云章 《 【綜编】荷花展掠影(多图) 》欣赏手记 2013-8-19 08:33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123do=blogid=555360 8 .( 238 ) 山水相依的自然美景,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 ——杨文祥: 谢云章 《【綜编】凤凰古城美景(多图)》欣赏手记 2013-11-3 16:58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123do=blogid=570910page=3#comment 9 .( 239 ) 自然之美,造化天成,鬼斧神工。 石之奇,石之灵,皆石趣也。 ——杨文祥: 谢云章 《节日赏石 大飽眼福 (多图)》欣赏手记 2013-10-3 13:54 http://blog.gmw.cn/blog-1123-564563.html 10 .( 240 ) 欣赏云章兄摄影联诗有感 一湖天光沉碧影, 满园春色醉群仙。 如焰酷暑知何去? 方识合工胜桃源。 ——杨文祥: 谢云章 《 【七言诗】夏日斛兵塘即景(多图) 》阅读札记 2013-8-4 18:02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123do=blogid=552362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2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华文明宝岛存
yangyongtian 2013-11-10 11:56
怀着一颗忐忑的心, 迟疑着踏上宝岛, 那是十五年前的一个冬日, 时值华灯初上、月上树梢! 天文界的台湾朋友, 早已迎候、张开温情的怀抱. 不再迟疑、不再忐忑, 彼此露出欣慰的微笑。 望着窗外逝去的街景, 彷佛回到久违的乡郊: 淡忘良久的繁体字, 仍然熟稔的竖排匾, 在夜色中, 送出温纯的拥抱!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600万年——中国向人类起源地再迈一步
热度 2 sheep021 2013-9-9 10:12
云南现600万年前古猿头骨 为早期人类起源添新证 http://tech.gmw.cn/2013-09/07/content_8829851.htm 2013-09-07 06:16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此次发现的昭通古猿的年代为距今620万至610万年间的晚中新世末期,是云南古猿中时代最年轻的代表,也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已灭绝以后残存的代表。   考古专家介绍说,云南是世界上发现晚中新世古猿保存最好、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长的地区,包括距今1100万至1000万年前开远种、距今820万至710万年前的元谋蝴蝶种,以及昭通新发现的古猿头骨等。云南可能具备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环境条件,说明云南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探索早期人类起源的理想地区之一。 按语: 没有最古老的,只有更古老。中华文明之根到底有多深,中华文明之源到底有多远——五千年,一万年,一百万年,还是六百万年。也许,这个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只能靠化石说话了。可喜的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发掘出的遗迹和化石层出不穷,年代越来越远。 南怀瑾大师曾说:中华文明历史到底有多长,说五千年绝对是错误的,说一万年是非常谦虚的,一百万年也毫不夸张。当时还有点怀疑他老人家怎么那么自信,现在不得不佩服他的高瞻远瞩。 相关链接: 世界文明之根文化之源 ,活在河北泥河湾 神木石峁挖出4300年前城址,或改写中华文明起源格局 一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干啥? 内蒙古再次发现远古人类活动遗迹 远溯高古看《内经》,华夏文化万古流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2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修订版:补加小标题
热度 3 pww1380 2013-8-11 18:35
信息文明之光( 79 ):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 (修订版:补加小标题)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 气功观 杨文祥 修定于 2013 年 8 月 11 日 题记与敬告: 近日来,周公朴教授的博文佳作《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引起了科学界的朋友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根据本人多年来对信息、创新与人的本质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在昨天的这篇文章里提出了本人关于“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气功观 ”。 文章发布后,根据朋友们的评论,深感气功由于近年来被冠之以“特异功能”之名所形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之纠结。为了使气功能够尽快摆脱目前这种纠结尴尬的被动局面,在此发布这篇文章的补充版。这个补充版增加了关于气功与特异功能的区别及本人对特异功能问题的处理意见的六个自然段的内容。 网友 zdlh 先生 认为文章较长,应加小标题。此议极当。为此,遵嘱补加小标题后形成本修订版发布于此。 引用本文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相应的观点,请务必注明思想来源与出处。 一、中华气功是中华先人的智慧结晶 中华文明的文明成果 在我个人的信息文明文化思维中, 中医 、 气功 、 中华古典哲学思想 、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四大文明成果。 这四大文明成果之间内在联系紧密,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不可分割,共同建构了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 不承认这一点,既无法理解中华先祖的哲学智慧与中医理论与实践在具有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更无从解释经络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当然就更无从解释古人在既没有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更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相关设备的情况之下,何以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与图绘十分精准地描述与把握隐匿在人体内部的经络走向。 至于 汉语中的“人气”、“士气”、“意气”、“力气”、“有气无力”、“气势”、“一鼓作气”等表现“人”、“意识”、“气”、“力”、“势”、“场”的关系的词语,则十分具体而明确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华古典文明在物质、能量、效应三个方面对 人与气 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 显然,如果 没有足够深入的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即现代汉语中的“场”)的认识和理解 , 便无从最终形成成熟而稳定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 。而 如果没有足够成熟,且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的气功理论与气功实践以及与气功实践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作为其现实基础 , 这一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二、坚持科学精神 正确对待中华气功 既然如此,何以至今仍有众多的人士对气功抱有全盘否定的态度呢?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数十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事实上实行的 缺乏科学精神,只注重实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实用的社会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 所导致的结果。这一教育模式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为机械唯物主义,进而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禁锢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所必需的思想多元与学术自由,从而导致了包括气功在内的一个又一个研究禁区, 最终形成了用对气功的批评、批判和妖魔化代替对气功的严肃的科学研究的这一不正常的学术局面 ;其二是 由于上述教育模式所导致的整整一、两代人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无知 ,其三是 由于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足,为数众多的人过于 执著和迷信 自己的有限知识和当代人类社会的有限认知 , 从而对无限的未知世界采取轻率的否定态度 。 在如何对待气功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反对那些 假气功 ,即 借气功之名以谋私 的人, 而非以偏概全,不明是非,不辩良莠地对气功加以全盘否定。 话又说回来, 假借气功之名以营私的人之所以能够频频得手, 恰恰反证了真气功的现实存在 。就是说, 只有那些真正的品牌产品的现实存在,才有可能构成假冒伪劣赝品存在的现实基础 。 在 判断是非明辨真伪 时需要牢记的是: 真品是赝品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前提 , 没有真品,便没有假货出现和存在的现实与可能 。 近年来,人们纷纷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对气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评和批判。其实,在学理的意义上,无论是“外气”、“气场”、“生物电”、“电磁波”、“生物场”还是“心理暗示”,都不过是人们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依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对人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他人 / 他物具有某种作用和影响力这一客观现象所进行的语言描述和理论诠释 。 如果仅仅由于学科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各异就相互指责,相互否定,显然既不科学,更不明智。说得委婉一些是由于学科壁垒未能打通而形成门户之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孤陋寡闻且自以为是。 如果分别从 天人关系 、 哲学认识论 和 认知科学 的角度作一通论性的理论推论,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人类的感官系统 本身就是大自然这一客观世界经过长期进化与发展所造就的一种无比复杂无比精密的探测与感应系统。 这一探测与感应系统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和方面不但必然有其所特有的,即任何人工制造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感应功能,还必然存在诸多我们当今人类由于现实的局限而尚未认识到更未开发和发挥的潜能 。 不承认上述结论,我们人类所孜孜以求的通过对自我和现实的不断超越而“实现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发挥与发展”以及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而开展的为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诸多奥秘的一切科学研究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任何现实上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只有别无选择地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回归到低级生物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在”的,同时也是被动与无奈的不自由状态。 因此说,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哲学修养,不具备通观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跨学科理论视野,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具有 21 世纪 以人为本的 信息时代历史高度的科学工作者 。 换言之, 人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任何感应无疑都必然具有其相应的外部物质条件 。 如果仅仅由于这一外部条件在我们现有的认识范围之内一时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就否认这一外部条件的现实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唯物论者,最起码不具备一位科技工作者所应有的客观立场 。正如红外线、紫外线、 X 射线、超声波、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物质,在相关仪器和设备发明之前,对当时的人来说无不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当时如果有人因此而否认这些事物的现实存在,那么,这些人 仅凭自己有限的主观认识就轻率否认尚属于未知领域的客观事物的做法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 三、中华气功不是特异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 气功就是气功,不必借“特异功能”之名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以防不肖之徒借以行骗 。作为中华文明无可宝贵的文明瑰宝的中华气功,之所以形成今日这种“被妖魔化”的现实悲剧, 除了牵涉当事人以气功之名谋求非分的政治 - 经济利益以致影响到社会稳定等复杂的政治因素之外,被人冠之以“特异功能”借以招摇撞骗恐怕也是一个造成这一无妄之灾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 至于“特异功能”问题,由于本人对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实证性材料,对这一现象究竟应肯定还是否定,本人目前持必要的慎重态度。 不过 特异功能问题与气功不可同日而语 。其原因主要在于气功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不容否定的实际地位,因此气功问题无须证伪,只需在认知层面上拨乱反正。 解决特异功能问题的关键有两点。 其一是科学界须对特异功能的概念做出科学而明确的界定,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世俗社会出于功利目的的魔笛起舞 。其二是必须通过严肃负责地科学检测对社会上所发现的特异功能现象逐一进行或肯定,或否定的事实认定,而不是舍本逐末,徒做毫无现实意义的议论和争论。 就是说, “特异功能”现象究竟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是一个事实认定问题,而非理论争鸣问题。 事实认定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理论争论的必要 。 揭示“特异功能”现象的真伪,对这一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事实认定,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较为困难,很容易被江湖骗子所迷惑。可是对于科学界,利用现有的科学手段来检测这一现象究竟是否存在似乎并不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对“特异功能”现象进行事实认定时, 务必让事实本身说话 , 用证据说话 , 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 , 而不是用科技人员的 主观判断 取代 客观事实本身 的证据功能 , 更不是 长官意志或上级主管部门基于各种非科学因素的指令先行 , 然后 按图索骥 地去搞自欺欺人的“科学检测” 。 四、中华气功与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 21 世纪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类文明的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的历史时代。 信息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资源和现实基础,而且与人的意识与人的本质内在联系。正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点之上,信息时代建构了一个 以人为本的时代 ,信息社会建构了一个 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 ,信息文明则建构了人类文明的一种 以人为本的历史形态 。 气功的修炼对象——气,不仅是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的理念基础,也是中华先人认知世界,探索人体功能和人的本质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 由于 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与人的意念,即人的意识不可分割 ,这样,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气为机,以和为贵(价值取向) 的 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 就构成了本人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与此同时,作为与人的本质和人类意识内在联系,构成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点的 信息资源 便与中华传统文化中 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意念以及以气与意念为研究和修炼对象的气功理论与实践构建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五、结论: 气功就是气功,不是特异功能,也不是迷信,更不是 “伪科学 ” 就是说,气功,就是气功,既不是特异功能,也不是迷信,更不是某些人所指责的那种“伪科学” , 而是中华先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无比宝贵的文化瑰宝,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开展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理论探索与信息文明建设实践无比宝贵的古典智慧资源 。 参见: 1 .杨文祥:周公朴《 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 》阅读评论 2013-8-619: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6306do=blogid=714601 2 . 揭秘气功“大师”背后的大人物:胡耀邦曾不得不让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892do=blogid=715492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1~23 . 查看:科学网“杨文祥的博客——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 》类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classid=147358view=me 6 . 杨文祥 .鲍海飞《打通任督二脉―探秘功夫真谛》阅读评论 . 2012-6-4 12:25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7084 7 . 杨文祥 .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8969.html 8 . 杨文祥 .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1246.html 9 . 杨文祥 . 网海泛舟:关于黄帝、佛、道的超时空天人对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2056.html 10 . 杨文祥 . 鲍海飞诗文佳作阅读与鉴赏札记(15)——过程、结果、汉字、诗情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54762.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36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补充版)
热度 7 pww1380 2013-8-9 23:07
信息文明之光( 77 ):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补充版)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 气功观 杨文祥 写于 2013 年 8 月 9 日 题记与敬告: 近日来,周公朴教授的博文佳作《 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 》引起了科学界的朋友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根据本人多年来对信息与人的本质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在昨天的这篇文章里提出了本人关于“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气功观 ”。 文章发布后,根据朋友们的评论,深感气功 由于近年来 被冠之以“特异功能” 之名所形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之 纠结。为了使气功能够尽快摆脱目前这种纠结尴尬的被动局面,在此发布这篇文章的补充版。 这个补充版增加了关于气功与特异功能的区别及本人对特异功能问题的处理意见的六个自然段的内容。 引用本文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相应的观点,请务必注明思想来源与出处。 在我个人的信息文明文化思维中, 中医 、 气功 、 中华古典哲学思想 、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四大文明成果。 这四大文明成果之间内在联系紧密,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不可分割,共同建构了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 不承认这一点,既无法理解中华先祖的哲学智慧与中医理论与实践在具有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更无从解释经络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当然就更无从解释古人在既没有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更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相关设备的情况之下,何以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与图绘十分精准地描述与把握隐匿在人体内部的经络走向。 至于 汉语中的“人气”、“士气”、“意气”、“力气”、“有气无力”、“气势”、“一鼓作气”等表现“人”、“意识”、“气”、“力”、“势”、“场”的关系的词语,则十分具体而明确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华古典文明在物质、能量、效应三个方面对 人与气 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 显然,如果 没有足够深入的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即现代汉语中的“场”)的认识和理解 , 便无从最终形成成熟而稳定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 。而 如果没有足够成熟,且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的气功理论与气功实践以及与气功实践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作为其现实基础 , 这一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既然如此,何以至今仍有众多的人士对气功抱有全盘否定的态度呢?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数十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事实上实行的 缺乏科学精神,只注重实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实用的社会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 所导致的结果。这一教育模式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为机械唯物主义,进而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禁锢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所必需的思想多元与学术自由,从而导致了包括气功在内的一个又一个研究禁区, 最终形成了用对气功的批评、批判和妖魔化代替对气功的严肃的科学研究的这一不正常的学术局面 ;其二是 由于上述教育模式所导致的整整一、两代人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无知 ,其三是 由于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足,为数众多的人过于 执著和迷信 自己的有限知识和当代人类社会的有限认知 , 从而对无限的未知世界采取轻率的否定态度 。 在如何对待气功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反对那些 假气功 ,即 借气功之名以谋私 的人, 而非以偏概全,不明是非,不辩良莠地对气功加以全盘否定。 话又说回来, 假借气功之名以营私的人之所以能够频频得手, 恰恰反证了真气功的现实存在 。就是说, 只有那些真正的品牌产品的现实存在,才有可能构成假冒伪劣赝品存在的现实基础 。 在 判断是非明辨真伪 时需要牢记的是: 真品是赝品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前提 , 没有真品,便没有假货出现和存在的现实与可能 。 近年来,人们纷纷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对气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评和批判。其实,在学理的意义上,无论是“外气”、“气场”、“生物电”、“电磁波”、“生物场”还是“心理暗示”,都不过是人们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依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对人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他人 / 他物具有某种作用和影响力这一客观现象所进行的语言描述和理论诠释 。 如果仅仅由于学科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各异就相互指责,相互否定,显然既不科学,更不明智。说得委婉一些是由于学科壁垒未能打通而形成门户之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孤陋寡闻且自以为是。 如果分别从 天人关系 、 哲学认识论 和 认知科学 的角度作一通论性的理论推论,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人类的感官系统 本身就是大自然这一客观世界经过长期进化与发展所造就的一种无比复杂无比精密的探测与感应系统。 这一探测与感应系统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和方面不但必然有其所特有的,即任何人工制造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感应功能,还必然存在诸多我们当今人类由于现实的局限而尚未认识到更未开发和发挥的潜能 。 不承认上述结论,我们人类所孜孜以求的通过对自我和现实的不断超越而“实现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发挥与发展”以及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而开展的为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诸多奥秘的一切科学研究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任何现实上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只有别无选择地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回归到低级生物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在”的,同时也是被动与无奈的不自由状态。 因此说,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哲学修养,不具备通观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跨学科理论视野,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具有 21 世纪 以人为本的 信息时代历史高度的科学工作者 。 换言之, 人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任何感应无疑都必然具有其相应的外部物质条件 。 如果仅仅由于这一外部条件在我们现有的认识范围之内一时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就否认这一外部条件的现实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唯物论者,最起码不具备一位科技工作者所应有的客观立场 。正如红外线、紫外线、 X 射线、超声波、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物质,在相关仪器和设备发明之前,对当时的人来说无不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当时如果有人因此而否认这些事物的现实存在,那么,这些人 仅凭自己有限的主观认识就轻率否认尚属于未知领域的客观事物的做法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气功就是气功,不必借“特异功能”之名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以防不肖之徒借以行骗 。作为中华文明无可宝贵的文明瑰宝的中华气功,之所以形成今日这种“被妖魔化”的现实悲剧, 除了牵涉当事人以气功之名谋求非分的政治 - 经济利益以致影响到社会稳定等复杂的政治因素之外,被人冠之以“特异功能”借以招摇撞骗恐怕也是一个造成这一无妄之灾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 至于“特异功能”问题,由于本人对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实证性材料,对这一现象究竟应肯定还是否定,本人目前持必要的慎重态度。 不过 特异功能问题与气功不可同日而语 。其原因主要在于气功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不容否定的实际地位,因此气功问题无须证伪,只需在认知层面上拨乱反正。 解决特异功能问题的关键有两点。 其一是科学界须对特异功能的概念做出科学而明确的界定,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世俗社会出于功利目的的魔笛起舞 。其二是必须通过严肃负责地科学检测对社会上所发现的特异功能现象逐一进行或肯定,或否定的事实认定,而不是舍本逐末,徒做毫无现实意义的议论和争论。 就是说, “特异功能”现象究竟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是一个事实认定问题,而非理论争鸣问题。 事实认定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理论争论的必要 。 揭示“特异功能”现象的真伪,对这一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事实认定,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较为困难,很容易被江湖骗子所迷惑。可是对于科学界,利用现有的科学手段来检测这一现象究竟是否存在似乎并不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对“特异功能”现象进行事实认定时, 务必让事实本身说话 , 用证据说话 , 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 , 而不是用科技人员的 主观判断 取代 客观事实本身 的证据功能 , 更不是 长官意志或上级主管部门基于各种非科学因素的指令先行 , 然后 按图索骥 地去搞自欺欺人的“科学检测” 。 21 世纪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类文明的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的历史时代。 信息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资源和现实基础,而且与人的意识与人的本质内在联系。正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点之上,信息时代建构了一个 以人为本的时代 ,信息社会建构了一个 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 ,信息文明则建构了人类文明的一种 以人为本的历史形态 。 气功的修炼对象——气,不仅是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的理念基础,也是中华先人认知世界,探索人体功能和人的本质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 由于 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与人的意念,即人的意识不可分割 ,这样,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气为机,以和为贵(价值取向) 的 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 就构成了本人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与此同时,作为与人的本质和人类意识内在联系,构成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点的 信息资源 便与中华传统文化中 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意念以及以气与意念为研究和修炼对象的气功理论与实践构建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就是说,气功,就是气功,既不是特异功能,也不是迷信,更不是某些人所指责的那种“伪科学” , 而是中华先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无比宝贵的文化瑰宝,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开展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理论探索与信息文明建设实践无比宝贵的古典智慧资源 。 参见: 1 .杨文祥:周公朴《 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 》阅读评论 2013-8-619: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6306do=blogid=714601 2 . 揭秘气功“大师”背后的大人物:胡耀邦曾不得不让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892do=blogid=715492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1~23 . 查看:科学网“杨文祥的博客——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 》类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classid=147358view=me 6 . 杨文祥 .鲍海飞《打通任督二脉―探秘功夫真谛》阅读评论 . 2012-6-4 12:25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7084 7 . 杨文祥 .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8969.html 8 . 杨文祥 .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1246.html 9 . 杨文祥 . 网海泛舟:关于黄帝、佛、道的超时空天人对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2056.html 10 . 杨文祥 . 鲍海飞诗文佳作阅读与鉴赏札记(15)——过程、结果、汉字、诗情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54762.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553 次阅读|18 个评论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
热度 3 pww1380 2013-8-8 23:59
信息文明之光( 76 ):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 气功观 杨文祥 写于 2013 年 8 月 8 日 题记与敬告: 近日来,周公朴教授的博文佳作《 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 》引起了科学界的朋友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根据本人多年来对信息与人的本质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在此提出本人关于“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气功观 ”。 引用本文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相应的观点,请务必注明思想来源与出处。 在我个人的信息文明文化思维中, 中医 、 气功 、 中华古典哲学思想 、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四大文明成果。 这四大文明成果之间内在联系紧密,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不可分割,共同建构了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 不承认这一点,既无法理解中华先祖的哲学智慧与中医理论与实践在具有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更无从解释经络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当然就更无从解释古人在既没有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更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相关设备的情况之下,何以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与图绘十分精准地描述与把握隐匿在人体内部的经络走向。 至于 汉语中的“人气”、“士气”、“意气”、“力气”、“有气无力”、“气势”、“一鼓作气”等表现“人”、“意识”、“气”、“力”、“势”、“场”的关系的词语,则十分具体而明确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华古典文明在物质、能量、效应三个方面对 人与气 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 显然,如果 没有足够深入的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即现代汉语中的“场”)的认识和理解 , 便无从最终形成成熟而稳定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 。而 如果没有足够成熟,且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的气功理论与气功实践以及与气功实践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作为其现实基础 , 这一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既然如此,何以至今仍有众多的人士对气功抱有全盘否定的态度呢?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数十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事实上实行的 缺乏科学精神,只注重实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实用的社会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 所导致的结果。这一教育模式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为机械唯物主义,进而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禁锢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所必需的思想多元与学术自由,从而导致了包括气功在内的一个又一个研究禁区, 最终形成了用对气功的批评、批判和妖魔化代替对气功的严肃的科学研究的这一不正常的学术局面 ;其二是 由于上述教育模式所导致的整整一、两代人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无知 ,其三是 由于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足,为数众多的人过于 执著和迷信 自己的有限知识和当代人类社会的有限认知 , 从而对无限的未知世界采取轻率的否定态度 。 在如何对待气功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反对那些 假气功 ,即 借气功之名以谋私 的人, 而非以偏概全,不明是非,不辩良莠地对气功加以全盘否定。 话又说回来, 假借气功之名以营私的人之所以能够频频得手, 恰恰反证了真气功的现实存在 。就是说, 只有那些真正的品牌产品的现实存在,才有可能构成假冒伪劣赝品存在的现实基础 。 在 判断是非明辨真伪 时需要牢记的是: 真品是赝品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前提 , 没有真品,便没有假货出现和存在的现实与可能 。 近年来,人们纷纷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对气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评和批判。其实,在学理的意义上,无论是“外气”、“气场”、“生物电”、“电磁波”、“生物场”还是“心理暗示”,都不过是人们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依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对人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他人 / 他物具有某种作用和影响力这一客观现象所进行的语言描述和理论诠释 。 如果仅仅由于学科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各异就相互指责,相互否定,显然既不科学,更不明智。说得委婉一些是由于学科壁垒未能打通而形成门户之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孤陋寡闻且自以为是。 如果分别从 天人关系 、 哲学认识论 和 认知科学 的角度作一通论性的理论推论,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人类的感官系统 本身就是大自然这一客观世界经过长期进化与发展所造就的一种无比复杂无比精密的探测与感应系统。 这一探测与感应系统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和方面不但必然有其所特有的,即任何人工制造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感应功能,还必然存在诸多我们当今人类由于现实的局限而尚未认识到更未开发和发挥的潜能 。 不承认上述结论,我们人类所孜孜以求的通过对自我和现实的不断超越而“实现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发挥与发展”以及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而开展的为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诸多奥秘的一切科学研究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任何现实上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只有别无选择地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回归到低级生物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在”的,同时也是被动与无奈的不自由状态。 因此说,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哲学修养,不具备通观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跨学科理论视野,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具有 21 世纪 以人为本的 信息时代历史高度的科学工作者 。 换言之, 人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任何感应无疑都必然具有其相应的外部物质条件 。 如果仅仅由于这一外部条件在我们现有的认识范围之内一时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就否认这一外部条件的现实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唯物论者,最起码不具备一位科技工作者所应有的客观立场 。正如红外线、紫外线、 X 射线、超声波、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物质,在相关仪器和设备发明之前,对当时的人来说无不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当时如果有人因此而否认这些事物的现实存在,那么,这些人 仅凭自己有限的主观认识就轻率否认尚属于未知领域的客观事物的做法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气功就是气功,不必借“特异功能”之名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以防不肖之徒借以行骗 。 作为中华文明无可宝贵的文明瑰宝的中华气功,之所以形成今日这种“被妖魔化”的现实悲剧, 除了牵涉当事人的政治诉求、政治利益和社会稳定诸方面复杂的政治因素之外,被人冠之以“特异功能”借以招摇撞骗以致造成无妄之灾恐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 21 世纪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类文明的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的历史时代。 信息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资源和现实基础,而且与人的意识与人的本质内在联系。正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点之上,信息时代建构了一个 以人为本的时代 ,信息社会建构了一个 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 ,信息文明则建构了人类文明的一种 以人为本的历史形态 。 气功的修炼对象——气,不仅是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的理念基础,也是中华先人认知世界,探索人体功能和人的本质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 由于 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与人的意念,即人的意识不可分割 ,这样,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气为机,以和为贵(价值取向) 的 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 就构成了本人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与此同时,作为与人的本质和人类意识内在联系,构成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点的 信息资源 便与中华传统文化中 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意念以及以气与意念为研究和修炼对象的气功理论与实践构建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就是说,气功,就是气功,既不是特异功能,也不是迷信,更不是某些人所指责的那种“伪科学” , 而是中华先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无比宝贵的文化瑰宝,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开展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理论探索与信息文明建设实践无比宝贵的古典智慧资源 。 ——参见杨文祥:周公朴《 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 》阅读评论 2013-8-6 19: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6306do=blogid=714601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 1~23 查看:科学网“杨文祥的博客——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 》类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classid=147358view=me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7736 次阅读|7 个评论
海风吹过的地方是否承载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热度 23 gfcao 2013-8-7 11:26
有人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继承得最好的是台湾、香港这些地方,而不是大陆,这话有所偏颇。 中国是个具有五十多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历经了数千年的封建朝代变迁、文化繁衍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历史上,孙中山推翻了封建王朝后,中国才称之为中国。虽然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传统的中华文化在大陆已经逐渐今非昔比,我们在抛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时将中华文化中很多精华的部分也一并抛弃了,但中华文化的根依然在大陆。 香港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无论在制度、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他优越的地方,然而,要说香港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最好的继承者恐怕有点夸大其词。香港曾经是个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在秦始皇时期便明确成为中原领土,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具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不为过。历史的变迁使得它演变成具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这的确是个奇迹。 香港的屈辱史世人皆知,就不需要多说了,这里需要介绍的是,一万多年前,香港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由于山体下沉与海水的侵蚀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得香港岛与大陆分离。香港的主要港口是维多利亚港,港区水域辽阔,据说可以同时停泊五十艘巨轮。港区平均水深十二米多,远洋货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维多利亚港湾也许是香港最美丽的地方。偷得半日闲,我们首先乘坐东铁线到红磡,转西铁线到尖东,步行几分钟便到了维多利亚港口。从天星码头乘坐游轮到达中环码头,转换十五路大巴,终点站便是太平山顶。登临太平山顶,俯瞰山下的海港,只见摩天高楼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放眼远望,维港风光一览无遗。站在凌霄阁摩天台上,可以三百六十度观赏到海天一色、山水相依的绝佳景色。 好美丽的香港! (未完待续) 说明:站在太平山顶俯瞰海湾,光线对比度比较大,最好采用包围式曝光。
个人分类: 游记|5116 次阅读|53 个评论
弘扬诺贝尔精神,为中华文明再造辉煌(代序)
热度 1 yingquanliang 2013-5-22 01:20
为梁国钊《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方法研究》一书作序 弘扬诺贝尔精神,为中华文明再造辉煌(代序) 捧着眼前这本书:《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方法研究》,不禁思绪万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梁国钊教授神往漫步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神世界之中。且不 看他发表在十多种核心刊物和其他学术杂志上的70多篇论文,就看他已出版的著作《科研与道德》、《失败的科学》、《教子有方——诺贝尔奖获得者家教故 事》、《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以及本书,足见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涉及了诺贝尔奖 获得者的整个人生。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命中去研究他们,揭示人生命的价值,这是梁国钊教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最大贡献和成功! 为什么梁国钊教授会拖着病弱的身体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且看他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一书的序言中,所作的热情洋溢的表白: “ 诺贝尔奖是最高的科学奖励,是在科学界居于超级精英地位的一种标志;它也是自然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和平活动及经济理论领域内为世界所公认的最高荣誉。无 疑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各自的领域中登上顶峰的杰出人物,他们本人被世人视为偶像、楷模,他们的成就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坐标和荣耀的象征,他们在全世 界范围内辐射着巨大的影响。……他们都有惊人相似之处,那就是为社会献身、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理想在他们内心驻足。这一理想注定他们都是在事业之路上艰难跋 涉、奋斗不息的人。他们生活在不断的奋斗进取中,思想不断在沸腾闪光,……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不难看出,梁国钊教授就是要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 大力介绍和弘扬诺贝尔科学精神,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中,融入诺贝尔精神这朵奇葩,使中华文化更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行列。 是的,我们必须宣扬和激发诺贝尔精神,让国人为维护世界和平,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真理,攀上创新思维的高峰!诺贝尔的名字,国内大多数人可能已耳熟能 详;诺贝尔奖的数目,也可能心里有底。但诺贝尔的精神是什么?就恐怕不甚了了。大家都知道,诺贝尔是十九世纪瑞典的科学家,是安全炸药的发明者。他逝世前 立下遗嘱,把遗产中的不动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用奖金形式分配给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计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 奖、和平奖五种。 1969年起后人又为其增设了经济学奖。各国已有超过七百人,获此殊荣。 诺贝尔为什么设立这些奖,这就要了解诺贝尔精神了。 以世界公民为己任。 “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反对战争,追求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 “战争是‘恐怖中的恐怖,各种罪恶中的魁首’”。“所有国家都应该履行和平公约,对首先发动战争的国家加 以制裁,这样,战争就不可能发生。”“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想对理想主义和各国人民的友爱有所助益。” 珍惜生命, 把生命献给科学事业。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仰望广袤夜空中璀璨星辰,个人哀伤其实微小似尘。驱散难以摆脱的悲痛、惆 怅,将生命奉献于科学事业的高峰。”“一个青年人应该把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不应该把时光消磨在游戏式的生活。” “一个没有书本和墨水的闲居者,等于是一具有生命的僵尸。” 普及教育,传播知识。 “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荣。”“传播知识就是传播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 “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 索大自然,汲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 正确对待金钱,反对行骗。 “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财富。”、“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 害。”“讲到有儿女的人,如果除去留给必需的教育费用,再传给更多的财产,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这样不过是鼓励懒惰,使他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和才干。” “扯谎是万恶之首。”“在我们这个时代,行骗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实业。” 不务虚名。 “我不晓得我应否得到名望,我不喜欢那样的谀词。”“不必为死者的荣誉铺张。他们既已失去感觉,对于石建的纪念物,也无从留意,还是救济困乏的活人要紧。” (以上所引诺贝尔语录,均出自梁国钊:《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1年版) 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首要的当然是学习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诺贝尔精神,就是珍惜生命,做好一个地球村的公民,从小好好接受教育,专心读书,吸取渊博而浩瀚 的知识,长大了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而奋斗终生。把生命献给科学事业,勇攀科学高峰。淡泊金钱、名誉、地位(即使有了,也把一切归还给全人类和社会),用 思想创造出新的生命。 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的精神,是撑起一个民族的最伟大的力量;人类的精神是使人类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所以诺贝尔说:“思想能创造新的生命。” 人是有精神和肉体的生命。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是宇宙中最美丽的花朵,是非常尊贵的。要非常 珍惜和尊重生命。 人通过身体活动,感知外界的存在;通过大脑思维能够认识世界;通过学习,可以接受先人和他人的知识。于是就形成了他自己的精神。精神在宇宙中的存在,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它是以物质硬件承载下来的符号和讯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第三世界”,就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第一世界是大自然,第二世 界是人类社会)。 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在崇高的理想、科学的精神指引下正确的进行。因此诺贝尔才大力强调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如果人类只听任下意识的盲目,放纵肉 体欲望,在物质世界中姿意挥霍享乐,在性关系中淫乱无度,在相互关系中欺骗、抢掠,甚至互相伤害、残杀(如现代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引发的战争那样),那么 这就不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腐败堕落。所以诺贝尔说:“战争是恐怖中的恐怖,各种罪恶中的魁首。”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破坏,艾 滋病和禽流感的流行,这是全球的问题。如果不保护好地球这条“大命”,人类自己这条“小命”就保不住了。(这里借用姜戎《狼图腾》一书中蒙古族老人毕利格 的说法)相反,如果人类的身体活动在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精神指引下反复练习和实践,不仅可以达到奥运对人体所要求的达到最高、最快、最美的极限,而且也会在 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攀登科学高峰。这样,人类的精神和身体都将达到最完美的状态,人类的生命也就不愧为宇宙中最美的花朵。 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易经》,认为宇宙的特性有三:不易、变易和简易。我对它的理解是:宇宙的本质是不变的,但它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的,是在永恒的运动之 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变也有规律,一旦人们认识了它,却是非常简明易懂的。易经认为,任何系统(卦)都有三种内涵:象、理和数。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任何 系统都有它的运动现象、运动规律(理)及其数学描述。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一个系统的象、理、数,才算是真正把握了这个系统,才能称之为有了关于这个系统 的科学。但孔夫子在为易经的卦辞和驳辞作传时,却完全引向了人文的“理”上,到宋明儒学发展到高峰,提出 “心性内圣”,只做内省的功夫,不去客观地研究对象的象、理、数,遂使中国不能率先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参见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我们现在来弘扬诺贝尔精神,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我们祖先留传给我们思想上的片面性,使我们的精神也与世界接轨,在与世界文明的 交流中,再重振中华文明的光辉! 中国要不要诺贝尔奖? 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全国最高科技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在人民日报记者访问他的时候,高瞻远瞩,又坚定地谈了他的宏愿:要争取在三 十到五十年内,解决工业化生产粮食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到那时全球庞大的人口都有饭吃。国家现在就要着手从人才和经费上准备、安排、组织和启动多学科、多 部门的联合攻关行动。从最基础的研究入手,如关于叶绿素光合作用的机理等做起。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人拿诺贝尔奖就不在话下了。一个在当下用自己杂交水稻 的杰出成就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的人,又在为几十年以后人民的吃饭问题担忧,并提出富于想像力的解决办法,这是多们宽广的胸怀,多么前瞻的眼光,多大 的豪情壮志啊!(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月6日) 我们提倡弘扬诺贝尔精神,并不是以拿诺贝尔奖为目的。而是要使全国青少年的头脑动起来,去追求崇高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生理想。让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 他们的智力,极大地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加强对基础科学的创新研究,就象袁隆平院士所设想的解决粮食问题之路那样。当我们这样做了,拿诺贝尔奖就是 顺理成章的事了!那时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就会实现拿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中华民族应该期待这一天! 衷心祝愿《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方法研究》这本书,也象梁国钊教授其它有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书一样,成为青少年和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攀登各行各业高峰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1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圣经》渗透着中华文明文化理念
热度 1 贾克功 2013-5-20 10:58
摘自——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 第十四章——圣经的中华溯源 从糯到夷进而分化成百濮百越再加上白民黑民的形成,地中海沿岸浸润着伏羲神糯炎黄的文明文化历史,这一切又深深地渗透于《圣经》的方方面面。 ● 上帝是黄帝,有邰氏(犹太人)是使者 《圣经》深受古糯民创造的苏美尔文明文化的影响,苏美尔人的《汉谟拉比法典》在黑色玄武石碑上显示的是太阳神沙马什为两河流域人民立的约,由两河流域的统治者汉谟拉比代沙马什执行。 “太阳神沙马什”显然是石头母亲太阳崇拜的遗风,“沙马什”还是“石(萨)姆氏”,证明苏美尔人是来自长江流域的早期石头萨姆太阳崇拜的糯民,“汉谟拉比”中的“拉比”姓氏浸润着“糯”的亘古烙印。 后来中央黄帝政治集团在意识领域对地中海流域的征服是成功的,这里面有历代西伯、祝融以及后来犹太人的艰苦历程,而犹太人双重的身份——黄帝家族父系血统和炎帝母系因缘更使他们在中东的生存之路险象环生,步履维艰。《圣经》中也反复说上帝选中有邰氏家族承担起重任,也是与他们家族的这种族源有关。 在黄帝后的几千年的统治征服中,在对中央黄帝权威的树立过程中,“上帝”诞生了,是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上帝、帝、(昊)天。而“帝喾”则成为后来西方的“ God ”。有学者考证,中国古籍中,提到上帝近 180 次之多。汉朝学者郑玄在《史记》注解中指出:“上帝者,天之别名也。神无二主。”而在《圣经》中,亦有多处用“天”来表示上帝。 ●《圣经》是中央黄帝与海外中东诸多部族之间的通约 今天西方的学者信徒们认为《圣经》是耶和华对人立的约,其实呢,应是中央黄帝与海外中东诸多部族之间的通约,通过西伯、有邰氏族宣示于地中海沿岸的人们,他们唯一的信仰是中央帝,而不是过去的伏羲神糯炎帝或传统的巫傩万物有灵,遵守立约的便能赎罪得救。面对地中海沿岸众多的长江流域传统部族的阻碍,犹太民族只好自我安慰成是上帝——帝喾有意的安排。其实也没错,他们就是代表中央帝政治集团的旨意来“教化”先到这里的糯民的,无奈糯夷势力驳杂,他们的命运必然坎坷,是为上帝有意让他们经受锻炼。 在这里,当中央帝得知海内外势力又要开始部落联盟——即筑坛盟约建城建塔之时,想到了变乱他们的语言的招数,但由此也使得全球在中华一统文明文化下的底线被突破,民族分化加快。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一变乱语言的使命竟然落在了炎帝后裔互人的头上。 互人部族——西方历史称腓尼基人的,突破中华象形文字大统,创造了字母文字,从此,天下大九洲开始纷呈独立文化格局,黄帝势力驾驭大九洲越发艰难。中东历史也记录说地处迦南之西南靠近地中海边的腓尼基人长期频频袭扰以色列人,在捍卫民族独立安宁、捍卫唯一真神信仰的斗争中,兴起了以色列早期的“先知运动”。这就是希伯来圣经中的《士师记》、《撒母耳记》所记载的“神人”、“先见”、“先知”叱咤风云的活动。这段历史被后人,特别是被掳期间的一些史学家整理和编纂成书,他们深刻地反思《申命记》中上帝借神人摩西之口给他们的警示——顺从神命则昌,违逆神命则亡。 在这里,黄帝势力对地中海沿岸传统伏羲神糯炎帝势力的耿耿于怀是可见一斑的。按原罪教义,人人生而有罪,要赎罪必须遵行耶和华启示的教义和戒律,才能在死后经末日审判由耶稣基督决定灵魂是进入天国享受永生的幸福,还是承受地狱的永生煎熬。也可见从颛顼到尧舜时代不断派宗教使团于世界各地传教是当时维护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中华传统意识贯穿于西方教义的始终 《圣经》本身就是 4000 年前左右西迁中东的有邰氏家族在本已纷繁复杂的地中海沿岸扎根奋斗的历史并宗教发展史,它的最早的旧约时代也已经是黄帝入主中央帝后且主要是中华文明文化基本定型成熟的夏、商、周三代信息史,因此,其无论从哲学思考、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浸润着古老中华文明特别是黄帝以来至三代的文化意识。公元 2 世纪后成书的《约翰福音》开篇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不就是借老子《道德经》的旨意宣誓么。 到达中东的中华西亳庲(希伯来)人有机地将黄帝时代的中华文明文化有意识注入所传的宗教之中,强调对中央帝——上帝的敬仰。《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与《马太福音》九章 13 节耶稣所说的“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是何等相似,又怎能不让人联想起伊斯兰教的“斋戒沐浴”来。中华自古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是为基督信仰的以“爱”为核心;中华“以和为贵”的理念,犹太人当然没有忘记,《圣经》诗歌倡导的“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美善”正是这样的和善美;中华之“人之初,性本善”在犹太教上如此表述,“上帝是良善的化身,人是上帝按自己所造,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二者如出一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的万邦之君与世界大同本身就是中华大统大九洲时代的现实,这当然还是黄帝及以后所有中央帝的理想,犹太人的上帝就是黄帝系中央帝,希企为宇宙与人类的创造者,乃万国之王、万民之父;中华文明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而《圣经》启示的“上帝道成肉身,使信他的人也可以肉身成道,达到神性与人性的合并”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述;中华传统美德之孝敬父母、重视家庭、婚姻与基督教忠孝父母,顺从长辈、顺服权威,认为背叛丈夫或妻子不仅是背叛人也是背叛上帝无有不同。 ●颠倒乾坤,伏羲女娲始祖成了夷 《圣经·旧约》描述的伊甸园正是迁往中东的犹太人记忆中的先民夷人的田园场景。在黄帝入主中央帝后直到“三代”,四夷概念形成,到春秋战国,进一步形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贬损意识。在《圣经》里,伏羲女娲(亚当夏娃)成为上帝造的人,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并被赶出了伊甸园。这样的编造对贬损伏羲神糯炎帝部众是非常到位的。但这个造人的上帝无论是黄帝、颛顼还是帝喾,其实呢都是伏羲的后裔。 《圣经》中的中华细节时不时出现,如砌“巴别塔”用的石灰石漆,中华古代民间习惯用语“籴”字也常出现在《圣经》之中,如说耶稣降临时,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博士之职是春秋战国以来所设立的知识界高职, 掌诗书礼义春秋百家,博古通今,备皇帝顾问,教授弟子,兼议典礼政事,西汉还奉使巡视民间风俗习惯。还如《圣经》诗歌书卷中的雅歌怎能不让人联想起《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汉字与圣经 有些人利用《圣经》故事来解释中华汉字,这些人的目的是想证明中华文明西来说;但既然释义得通,其中必有玄机,其本质还在于中华文明是人类所有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源头活水,况且《圣经》所记录的基本是中华历史进入黄帝时期以来的信息。中国古代汉字的构成,是上万年来中华并人类文明文化的高度浓缩符号,由此形成的对仗、押韵、顶真、拆字、猜谜等等由汉字演化出来的文字游戏五花八门,而《圣经》使徒们利用这些来证明中国汉字与《圣经》的关系,虽然主观意图明显,但客观上还是探求到了《圣经》的源头——中华文明文化。而作为中华上万年来文明文化的载体——古汉语汉字,当然可以拿来解释操此语言民族的思维行为了。古汉字历史上曾被作为猜字猜谜算命之类,对汉字与《圣经》的关系用的就是这些汉字游戏方法。对于这些,我的看法是,于理通则通,于理不通则不通。下面举些例子共赏。 “义”字。甲骨文“义”字,上部为“羊”,下部为“我”字,金文、小篆“上羊下我”更明显,会意。这里的“羊”是那种率领羊群的有着盘曲大角的领头羊,这里的“我”是部族或国家行使权力或讨伐敌人时的一种短兵器,故“义”的本意为“头羊”捍卫羊群时的高大忘我形象,由这样的本意会意引申出后来许多正义之意来。如“舍生取义”、“义薄云天”、“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忘恩负义”等等。《圣经》中约翰称颂耶稣为“上帝的羔羊 , 除去世人罪孽”。《启示录》中“羔羊”出现达 26 次之多,使一切信耶稣的人可以称义。中国“义”之“上羊下我”不正是“我献羔羊,羔羊即我”之意吗?因此说“义”字惟妙惟肖地将整本《圣经》的精义见证出来了。 “光”字。甲骨文的光字是下面一个人举着火把照明,会意恰到好处。有人解释说:“光”字中有“一”有“儿”,指“亚当”,上面三点代表亚当身上的荣光。《圣经·约翰福音》中说:“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这样解释还通。 “靈”字。甲骨文的这个字,显然会意,上为雨字头,下为大雨滴,是为大巫师求得大雨。这种暴雨下时天地一片濛濛,《诗经》“霝雨其濛”正是这样的描述。有人解释说,“靈”字中的“三口”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靈”字的意思是三位巫师作法,向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祈雨,顷刻大雨滂沱,故谓之“靈”。这个解释与字之本意相通性比较大。 “婪”字。甲骨文“婪”字是会意,意为女子在林间与男子苟合,这在上古一定时期是女子的一种贪婪过分的行为。因为在这阶段男女之间的求欢是一种集体行为,如氏族男子在规定的日子集体向氏族的女子联欢,这也是历史上男人国、女人国形成的原因。这个字好解释了,“婪”字是“二木之下一女择果”,表示夏娃受蛇的诱骗偷吃禁果,当初上帝向亚当明示:知识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火”字。甲骨文火字酷似燃烧着的火焰,演进后保留火焰抽象笔态。有人解释说:“火”字中的人就是亚当,两点代表“荣光”。《圣经·创世纪》中说到:“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上帝周围发出荣光,因此,亚当周围也有荣光,等他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他身上的荣光才消失。 “鬼”字。“鬼”底下是一个“儿”字,上面类似“田”字的代表骷髅,右下侧“厶”形表示阴间。古先民认为“活着为人,死后为鬼”,又“阳公阴私”,人死是归,故“鬼”音同“归”,居阴间。《尔雅》引《尸子》说:“古者谓死人为归”。有人解释说:“鬼”字由四个部件组成。“田”代表伊甸园。“儿”代表“人”,“厶”代表“隐私,阴险”,“ノ”代表“灵气”。整体来说,“鬼”代表潜入伊甸园的魔鬼。还是很有意思的。 “西”字。甲骨文的“西”字为上古先民汲水陶罐状。日落西山,古人劳作收工回家,拿陶罐到井边打水做晚饭,于是打水用的陶罐形状被假借为日落之西方。后来的人们又用“东西”假借于物什等,一直到今天。故“西”、“汲”同音。有人解释说,《圣经·创世纪》有:“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西”字中的“口”就是伊甸园,“儿”代表亚当,当时应是上帝造物的第六天的下午,太阳位置在西边,故“西”字词义为西方。不管前面怎么铺垫,后面还是落到了“西”方上。 “船”字。“船”的古意是大舟,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舟”字;右上角是一个“几”字,右下角是一个“口”字,就是多人操纵的舟,当然就是大舟——船了。有人解释说右上角的“几”字是“八”字,下面“口”是“人”,表示“舟里有八个人”。根据《圣经》记载:诺亚顺从上帝的旨意建造了方舟,一家八口——诺亚、诺亚的妻子、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在方舟里躲过了大洪水,生存了下来。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学者谦虚的开场白
热度 1 ywang69 2013-5-13 22:09
在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日本东京工业大学67岁的教授和田章(Akira Wada)有个学术报告,是反思2011东日本地震的抗震设计,他的报告内容由于他不太标准的英语我没有听太明白,但是他的一张ppt引起了我的兴趣。 日本的今天离不开4000年来中华文明的熏陶,你看人家这话讲得多谦虚。 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 5月10号到12号在西南交通大学国际会议厅及镜湖宾馆举行。 在这次会议上也见到了科学网的博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龙珠教授,坐在一起听了几个报告,可惜当天我有杂事缠身而他第二天去汶川,没有好好的尽地主之谊实在遗憾。
个人分类: 会议通知|12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华文明之己任
coral1208 2013-4-4 14:08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2271eb01019kp7.html 峰高谷长、延绵千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将地球自然地分为东西南北。山脉东侧普照的阳光、充足的雨雪沐浴了秀美壮丽、多姿多娇的山川,为万物生灵带来了丰富的天然养分和纯净水源。拉雅山脉的东坡,水分两路,流入长江黄河,再汇聚各路支流,南折北曲、奔泻千里,最终涌入浩瀚的东海。这一江一河浇灌了沿岸广袤无垠的土地,滋养了两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Z文明。经历五千多年的发展和积淀,Z文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底蕴厚实、内涵深邃。 Z文明的主体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初步成形,到唐宋时发展成熟,带来了当时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之后的四百年,文明体系继续发展完善,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催生Z文明的动力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衣食住行——和满足人们心脑感受的精神需求。Z文明因追求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优化改良。衣食在需求之首,因而男耕女织是Z文明的基础。食为先,成就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衣着锦,才需典雅高贵的丝绸。基本的衣食文化被赋予感情的色彩,上升为艺术,因而有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Z文明,朴实而优美的文明。  Z文明又有深厚的内涵,它框定了个人、家庭、国家构成的社会体系的架构、成员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体系良性运转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环境。其内容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人伦关 系,仁义礼智信的行为道德规范和 忠 孝节义的 伦理 精神 , 定国 安 邦、富国安民、以史为鉴、德法兼施的治国理念,以道儒两家为核心的社会哲学体系,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战略思想,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形式的文学艺术,以官学、私学、书院、科考为特征的教育体制和以孔孟之道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除了本土的 道教和民间信仰, Z文明还吸收了源自古印度的 佛教和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而其中追求人格理智、情感和能力同时达到圆满境地的佛教精神对Z文明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清心寡欲、 淡泊名利、 行善积德的为人理念丰富了Z文明的精神内涵。 Z文明推崇和睦友善、上尊下爱的优质人伦关系,提倡男才女貌的两性偶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价值观,重视家庭、家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成员的行为准则。Z文明具有系统完善的基于 精气、 阴阳 、 五行、经络、藏象学说的医学理论,望闻问切、驱邪复正、内治外敷、针灸推拿的诊断、治病、疗伤之术与养生之道。Z文明,是古老悠久、开放兼容、持续发展的伟大文明,它的光辉照耀着炎黄子孙,让华夏大地充满生机。 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优秀的Z文明受到了源自西方的现代文明——X文明——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面对的敌人不再是横刀立马的近邻,而是远道而来、持枪拥炮的西方列强。Z文明因不堪一击而遭遇了空前的损伤,中华民族曾处于生死关头。所幸的是,柔韧的Z文明没有被凶悍的X文明完全毁灭,然而它的威力在面对X文明时显得微不足道。 凶悍的X文明正在征服全球,势不可挡,Z文明无法与之抗衡。象征着Z文明的万里长城曾抵御了无数次外族的入侵,但它却抵挡不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巨能核弹。Z文明没有资格再盲目地骄傲了,也不必再炫耀昔日的辉煌。将Z文明的精髓小心地封装起来,保护好,留给子孙吧。Z文明不能坐以待毙,要学习和吸纳X文明,迎接X文明的到来。X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为Z文明融入X文明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Z文明的传人正在藉机获取对X文明的控制。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跻入X文明的核心圈,最终主导X文明。强势的X文明终将被Z文明所改造,最后变质或者被抛弃。 Z文明的后人会打开尘封的文明精髓,让古老的Z文明回到自己的轨道,并吸收X文明的精华,让重获新生的Z文明绽放异彩。那时候,生态环境将回归自然,高杀伤力的设施和武器将不复存在,朴实的物质生活和适度的精神享受得到张扬,贪婪、奢望和恶性竞争受到抑制而逐渐消失,人们各自营造温馨的家园,安居乐业。 Z文明的传人不会去充当救世主,拯救其他衰亡或者被损伤的文明。优质文明自身的底蕴及其传人的智慧将会让它们重获新生。Z文明的新生至多可以作为一个文明复兴的示范。希望的是,古典的希腊文明会在巴尔干半岛上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神秘的埃及文明会在尼罗河畔再展传奇的风采,罗马帝国神工巧匠的子孙们还能创作出不朽的雕塑,太阳王时期的辉煌将重现法兰西大地。 Z文明,只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
1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取消春节了吗?
热度 1 hcrm 2013-2-9 16:56
作者:这是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当时的题目是《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取消春节》。 今早在微博动议,取消春节。马上就有朋友提醒,别忘了根——仿佛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只能是沿袭“新桃换旧符”的传统,而不能再作其他的改动了。   说到新春佳节,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人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逢年过节,人们团聚在一起,把酒话桑麻,问月道古今,是何等快意的事啊!   然而,这一情景仍停留在过去,于当代人而言只是追忆。如同母亲常讲的旧习,早年春节,家家门前洒松籽,进门拜年晚辈跪长辈,一转下来膝盖受罪。母亲说,她打小就不喜欢这些陈规陋习,如今老了依然如故。   当然,今天的孩子用不着这样,说声给××拜年了,压岁钱就到手了。唯一相同的是,孩子们盼望着过年,大人们愁这年怎么过?这个“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过得更好,一是不知道没钱怎么过。在一切向“钱”看的年代,“钱”是能通“年”的,“年”的“钱味”远远大于其它。   譬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领导慰问困难群众,送的是一个个红包,有的还写上包内钱的数目,以彰显人文关怀。其实,群众的困难大抵与过年也不无关系,再穷的家庭都还有个三亲四眷,“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传统。   这样一说,自然会得罪不少人,并易被扣上“没有人情味”的帽子。周瑜打黄盖,向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国的事大都如此,你不让别人打他还真不行,双方都不情愿啊!打是亲,骂是爱,这条真理适用于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年难过,年年过;人难做,人人做。总之,世事如此吧!这么说,有朋友又得提醒了,别忘了根。   对于一棵大树,根当然重要,没有它,枝叶没有营养,会干枯。然而,树的作用显然不止是对大地“强本固基”,起码对自然生态还有“新陈代谢”的作用,于清新空气而言自不必说了。   人类社会也要进步,中国亦然。对于当代人来说,有一个清新、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可以提高自己生命与生活的双重质量。正如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当形式陈旧得积重难返时,不如另辟蹊径,真正走向活力四射的民间。   民间的意思自然不是回归传统,而是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特别是自娱自乐的能力。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的回答是“不若与人”。   春节,意味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季节如是,民族更应如是。我们今天的觉醒,才会换来整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过不过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播下种子,让天下苍生来年都有幸福地收获。      2011年1月26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2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边芹:中国人的素质,一个被制造的共识
liuxg99 2013-1-14 13:02
读我文章的时候,总有人分不清作为“世界统治集团”的西方和作为个体的西人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概念,一如有人总是把介绍老虎是肉食动物的科普常识诠释为仇视老虎的宣言。我其实只有一个思路,就是告诉国人什么才是西方的真传,学人之长要学真传,而非花招,尤其是人家特意推荐的迷惑对手的花招。 普通人这么浑搅着看问题,是因为即使是留洋“精英”也从来没有将概念分开来,而且从台湾文人开始到大陆后续者接力,写中西比对绕来绕去多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社会行为(主要是公共场合待人接物)的直接比较,既看不到由于社会匮乏水平悬殊,直接比较是极不公平的,也看不到社会行为差异的根源。撇开历史阶段、社会现状和文明差异这些深层因素,单拎出一些公共行为直接比较,结果是不难设想的,就是得出极其浮浅的判断,动则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甚至更绝人种都不在一个档次。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就这么拜倒在一个两百年打劫成功的暴发户脚下。 “中国人素质差”经外诱内导、层层加码,已被制造成一种几乎无人再打问号的共识,浸透民间潜意识,上至文人学者官员下至目不识丁的贫民百姓,日常凡遇不顺,皆以此为凭。这其中不贬真诚的自我批评,以及恨铁不成钢的过激,但大量实为嫌贫爱富、贴附强权的势利之眼,而“共识”为这后一种人提供了道德借口。 我们看到,越是浮浅的判断越是将击打物锁定在深层目标上,如中华文明、华夏种族,以提高其判断的价值;越是目光短浅的人,下结论越是快而直接。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就自己的观察下结论,但世上没有一个种族的所谓“精英”会像中国人这样把自己拔离地面看问题,好像在评判一个对立物,上百年不知彼亦不知己,却敢下这么大而绝的结论。什么东西一旦形成潮流,总能给模仿者带来愉悦,哪怕是自戕的潮流。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大文人在比较中西时落脚点也就是排队是否有耐心、超市买菜是否挑肥捡瘦或政治角斗场握手言和之类,以公共场合的待人接物总结两种文明,甚至判断优劣,那就不仅仅是教育百姓有礼有规,而是误导受众。如果这样下结论,别人一句话也能将此结论推翻:驾车都能让行人的西方人,为什么数百年来打遍全世界恃强凌弱?如此平和的政坛为什么有这么多政治暗杀?同时下此结论的文人是不是潜意识里也有点倚贵欺贱? 看西方如果不把这两个概念分开,就像看一个人总是从他出门的穿戴看待他的品格。我承认出门的穿戴很重要,是个优点,家里一肚坏水出门体面周全总比里外不讲理合算百倍,美俗绝对比美德事半功倍,但因一个人出门穿戴不羁,就得出结论他不如那穿戴讲究的人品,是看人的人之浅薄和势利。要想不得出浅薄结论,就得弄明白出门穿戴讲究从何而来?因为即便要学,也得弄清它的成因才能真学到手,而不是好的没学到,先把自己的自信给卖了。 我们就从浮浅的结论经常引述的公共行为开始。比如超市买菜,中国人喜欢挑挑捡捡,西方人一般拿了就走。当然此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笼统观察不为过。一般喜欢举这类例子的人并非例子在前结论在后,而是事先已经有结论了,就是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素质差。就现象本身比较,的确有口难辩。大量中西比较的文章或著作从台湾文人及大陆后续者的笔下流出,都是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的。后来大陆有些文人跑到西方走马观花不但据此评判中西,还点评西方与剩下的世界。如国内某一级作家(作家只有好与差,不知这个级是怎么评的)去了一趟美国,乘坐一次大巴的时间里,已经为美国白人和墨西哥裔人下了断语。 这其实是一种当事者并不觉察的思维模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思想局限于思维模仿。但思维模仿是当事者意识不到的,他绝不承认自己在潜意识层面被绑架,表面看他也的确是目之所见,大作家觉得自己明察秋毫,一眼看出两个种族的优劣。平民百姓可以这么下结论,大作家思维却不该这么简单。有没有想过这两人可能差异极大的生存背景?有没有问过自己礼貌周全的白人为什么在过往的世纪里一直是后者的屠夫?所以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属于思维模仿,观其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浅薄,不失为灵验的测试方法。 买菜时挑肥捡瘦属于人天性内的自私,做得过分的确既不雅观又损害他人利益。此处用“天性内的自私”以区别于那种以害人为本、损人都不利己的行为。就这个现象我仔细观察过,看出很多微妙的不同。比如六十岁以上的人挑捡得最厉害,在这个年龄段,中国人挑,西人也没落后多少。这其中还分从哪个阶层出来的人,此处的阶层不是其本人的现状,而是生长于哪个阶层,越是从小经历过匮乏生活的人,越是在利益面前容易受本能捆绑,当然还有个人品质的差异,经教养或自我意识及意志很强的人可以战胜或掩饰自己的本能。到了四十至六十这个年龄段,中国人或者不如说移民群和西人明显拉开了距离;但在三十多岁以下,距离又贴近了。 年轻人在挑肥捡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距,得力于两点:一匮乏记忆趋于一致,西方是六十年代以后进入消费社会,中国是九十年代以后,迟了三十年。所谓“消费社会”就是社会基本物资供大于求的社会。但对同样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都出自城市中产阶层),匮乏记忆水平便趋于平等;二这个年龄段进西方超市的华人不少是在本地出生或长大的,学会了西人的规距。即便新出来的,并不太懂规距,若无匮乏感的障碍学起来也快。此处的观察只是个笼统现象,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老人有不挑的,少年也有爱挑的,请不要以特例来反驳普遍现象,那样无聊而浪费口舌。 从三个不同年龄段看,行为的差异与社会匮乏感的水平成正比,匮乏记忆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再以排队为例,单单观察西人,其行为也不能一刀切。年纪越大的排队耐性越差,急猴猴贴在你身后或钻空子插队的多是他们,但做起来比中国人隐蔽。排队公德最好的在四十岁以下的年龄层,各种行为规矩远不如老辈的青少年排起队来优悠有余,你若有急事跟前面人商量,在各个年龄段里,唯一能让的是他们。换到老人,哪怕他们的电影一小时以后开演而你的在两分钟以后,也绝无“让”字可以商量,弄不好还给你几句,同样情况下中国老人要善解人意得多。四十岁以下的人虽然受的礼仪规范教育不如上几代严格,但他们出生于这个社会走出匮乏的年代,因而在排队这类最能测试本能的事情上胜过前辈。匮乏感是一种在潜意识层面左右人的本能的心理状态,会像记忆一样储存下来,其后的物质丰富很难将之抹去。贵族需三代富裕才调教得出来,即这个道理。所以匮乏感不同的人群不宜直接比对,比出来的也是偏面之词。 那么西人在社会行为上的胜出除了匮乏感上优于中国人,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就是规距比中国人严。公德其实并非美德而是规距,规距与美德的不同,就是规距不靠教育而靠驯化,像驯化家犬一样,要从小驯养成习惯;而且不需要里里外外都一样,只要在特定场合不越界就行,特定场合一般就是公共场合。为什么西方人能普遍遵守规距?为什么内心比中国人自私狭隘的他们在特定场合愿意出让一部分私利?这就要从西方文明一个关键词“界”说起,几乎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由此起动的。 在西方住久了,就发现有一个词“solidarité”在其社会生活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英文也有与法文相同的、只一个字母之差的对应词“solidarity”,这个词一般译成“团结”,但这么译只是其中一层意思,很容易误导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概念上的“团结”往往与友爱连在一起,丝毫不带抱团串通的意思,属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利益悠关,因而“团结” 在中国时常流于口号,不到民族危亡的时刻不会被当回事;在西方“solidarité”却是社会行为的基本模式,渗透文明基因,小至公共场合的待人接物,大至政治体制、外交政策,以及西方集团与剩下的世界之关系,皆以此为基本行为模式。所以“solidarité”更准确的理解应为“利害一致、相互关联、连带责任”。 单单解释字面,“利害一致、相互关联、连带责任”是中性的,但我们介绍时必须提醒国人,“solidarité文化”的源头是“排他”,而非我们想当然以为的“容他”。它是在普遍而深厚的“界之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换句话说这个文化是有两面的,它产生于对外的排他,落实于对内的抱团。是对外的恶滋生了一种“属性意识”,再由之生出“自我意识”,是这种“自我意识”让每个人意识到与群体内的人的连带关系,规矩便是在此一共识基础上做出来,并被普遍遵守。所以“solidarité文化”生出了一个双头怪物,对外它奉行双重标准的打手联盟,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简化为“恶恶相联”的“流氓帮会”,你只需对我看不顺眼的也踢上两脚,就进“团伙”了。我们知道善盟难结、恶盟易建,由于骨子里不容异己,拉帮结伙常常只会玩恶的游戏。由此看,人性难有奇迹,不攘外就会欺内。 此处的对外是指国外国际,“solidarité文化”在社会内部也形成“界”与“内外”,也有利与害两面,由于民众随时随地都得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保持精神同一,舆论就变成了一个大家接受的谎言机器,致使这个社会在表面宽容、自由的外壳下,内核非常严苛偏执,其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压抑远非中国社会可比。西欧从南到北精神压抑的水平线恰与“民主”、“自由”的水平线成正比,除了气候纬度的地理因素,精神压抑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心与外表的反差,反差越大的社会,外表越显得宽容自由,所以中国人眼中的“天堂”北欧自杀率远远超过带有“专制余孽”的南欧。鉴于本文篇幅,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探就“solidarité文化”,今天不谈“怪物”坏的一面,只谈“solidarité文化”怎么浸透社会行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界之意识”滋生“属性意识”,再由之生出“自我意识”,其实就是每个人对自己和群体内他人同时负有责任,利则皆利,害则皆害,只图自己占便宜的人实则是害群之马,群之不存,匹马焉去?因此你不作害群之马,并非为他人着想,实际得利的是自己。驯化人划算的自利,要比教育他们一点别自私有效得多,所谓“公德”与“品德”无关,不是无私而是学会划算的自利。 从小受这套规距驯化的人,走进超市,意识到众目睽睽之下,挑挑捡捡有失风度,或看戏终场时无论喜恶拍手是规矩,如有一部分人拍得热烈,不以为然的另一部分人此时不得拆台,必须跟着做,懒得拍或溜走不光丢自己的脸还丢在场其他人的脸,这时想占小便宜的私心和自身形象及与此形象绑在一起的集体契约(多数情况下并无实体契约而是带有强迫性的精神同一),在竞争中会习惯性地败下阵来。有人可能会问:众目睽睽?那些人谁认识他啊?不都是陌生人吗?陌生人不就是转身再也不会打交道了?以中国式熟人生人的概念,上述反问都有道理。中国人的面子类似于西人的风度,不同的是面子只在熟人中生效,所以中国人在熟人中必须克己;西人的风度却不分生熟只分界内界外,他在熟人中不必像中国人那么在意,但脸面要一直延伸到自己不认识的人眼前。 如果你把陌生人换成“他人”,“转身再也不会打交道”的侥幸和遁逃心理就变成了自欺欺人。你在这里损害了陌生人的利益逃掉了,下次陌生人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往哪里逃?在此请读者注意,这里的“他人”是界内的,“solidarité文化”的文明规则只在界内有效,绝非普世的,对界外的自动无效,甚至可无所不用其极。关于界内界外,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论及。 文化中“界之意识”薄弱的民族,很难自生“solidarité文化”(勉强可译为“纽带文化”),而往往任由个体以可自定义的“良心”决定自己在群体内的表现,因而大恶甚少但小弊不断,形成一种“磨合文化”,是这份社会行为上的“自由主义”导致公共场合待人接物少礼缺规,而百多年来被打家劫舍至礼崩规溃,更强化了乱世本能,让本能占了理智的上风。“磨合文化”与西式“纽带文化”虽不能说是对衬的两极,但若只作表面的比对,不探就事物的两面,有时确实有丑美之分,很多文人蜻蜓点水似的哀怨俱来源于此。 其实“磨合文化”也有正反两面,一如“纽带文化”除了对外恶的一面,在内部也并不都是光鲜的。比如“磨合文化”远比“纽带文化”容得下异己,控制他人的欲望没有那么不可抑制。从人性的角度,“界之意识”的确是“纽带意识”成长的温床,“纽带意识”的基础不是善善相砌,而是恶恶相抵。从“风度翩翩”的政治选举制度到“彬彬有礼”的公共举止,源头都来自“界之意识”,当权力欲和统治阶层形象及与此形象唇亡齿寒的集团约定争锋相对时,最后是集团约定占上风,因为意识到在这个统治游戏中真正的“他人”是百姓,而非政治对手。集团约定占上风的外在表现就是遵守游戏规则,人人不失风度。这和一个普通人在超市或马路上的表现没有本质差别。 摸到“公德”的源头,方可更理性的看别人对自己,抛弃空谈和自卑,摸索出解决的办法。多少年来引发中国“精英”呻吟流涕、自卑自艾的那档子事,根本不该乱扯到“素质”上,把自己一抹到底;以“自私”一言以避之也流于简单;概括为“公德”,若分不清与“德”八杆子扯不上只是“公生活”的一个契约,也是舍本求末。怨天尤人是因为“心态”主导了“头脑”,失去了分析事物的能力。头被拧掉的人剩下的事就是骂自己的身体,很难再有别的作为。 (此为解剖学系列文章的继续,通过细致剖析西方文明,为探就自身开拓新的视角。)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a href='http://www.guancha.cn/bian-qin/2013_01_14_120195.shtml'http://www.guancha.cn/bian-qin/2013_01_14_120195.shtml/a
个人分类: 人文|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镇化——中华民族之福兮祸兮?
guyz101 2013-1-10 09:03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繁衍万年,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之源就是扎根土地,接近自然,接地气!一个民族、一个帝国“技术化”的强大就是衰亡的开始! ​实施城镇化战略须要动机纯正、慎之又慎,集思广益、解放思想、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对负面效应要有理性、正信的预计;要树立“万年大计,留有余地”,为后人留下足够的可持续谋划、发展、优化、纠错的操作空间。因为,这个“城镇化”持续实施的结果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千万年来的内部生存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将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成非农业国,长远会导致中华文明类型和性质的转变,很可能会破坏还没有完全被理解的中华民族顽强生存的生命力之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何以独步天下
sheep021 2012-12-28 20:52
这个题目是随便起的,所谓独步天下,不是说她一直是天下文明的老大,而是说:只有她,一直活着!其他古代文明,一个个都昙花一现,各领风骚数百年。唯有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笑傲群雄。 《全球通史》的作者慧眼独到,以文明的更替为线索来统领人类发展史。 但是,他还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程老师也被他牵着鼻子走——无形中认可了其分析过程,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本人认为,斯氏最大的失误是忽略了东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而将其混为一谈。进而认为文明的发展规律是 : 新文明必定是在旧文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而忽视了文明演化的多样性——文明为何不能在旧文明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呢?这显然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演化过程 主要原因在于斯氏所谓的世界通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方世界和西方文明。而对东方文明知之甚少,或未得其精髓。 进而谈到医学,中医和西医,恰恰是东西两种文明的杰出代表。不知道程老师有没有考虑到中医的优点,以及西医不断研发新药的缺点?想想 2003 年非典病毒来袭时的境况就有个大概了。 谈及中华文明在明朝为何因闭关锁国而由此衰落,具体原因绝对是个世界之谜,但绝非必然,而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中华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恰恰相反,她的开放性、包容性非常强大。明闭关锁国之前的中华历史可以作证。 世界上,其他的古代文明,一个个都湮灭了,唯有中华文明繁衍至今,而成为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而发展至今的古文明。虽然,在最近几百年,她似乎睡着了,被西方新兴的所谓现代文明超越过去,但是, 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新成就足以另对手胆寒,假以时日,中华文明再次复兴于世界绝对不是神话,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 中华文明繁衍至今,历久弥新,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哪里呢? 说起传统文化,很多人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言其道,不知道哪一家才是正统的传统文化? 若说是孔子,还要看是汉之前的孔子,还是被董仲舒阉割过的孔子。 《易》说:“天下随时”,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由此可见,孔子又何尝顽固不化呢? 孔子不能预测后世的国情和世界局势,当然不能为后人制定发展道路,但是其“天下随时”的精神何尝会过时呢?后人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会变通,反而埋怨孔子没能为自己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而要将其打倒,这公平吗? 更多信息,请参考: 中国与美国,这名字也够八卦了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木石峁挖出4300年前城址,或改写中华文明起源格局
热度 1 sheep021 2012-12-21 19:21
2012年12月21日 14:55 来源:西安晚报  石峁城遗址内的石砌城址 发掘出的敛口甗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最新考古成果,发现神木石峁遗址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它由 “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构成,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最大城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西安世园会。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    规模宏大    城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1976年就被发现的石峁遗址,经过近两年的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又有了惊人的发现。首先发现了石峁城址,这是一处宏大的石砌城址。   今年开始的考古勘探确认它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城内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内面积约190余万平方米,石峁城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成为目前所知最大史前城址。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城墙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高出地面,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本次调查发现的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变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    历史悠久    石城始建于4300年前   根据清理出年代特征明显的陶器和玉器,并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专家初步认定最早一处是“皇城台”修于龙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兴盛于龙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这个“石城”的寿命超过300年。    发掘成果    考古中首次发掘出玉器    为流散各地的石峁玉器“正名”   这次考古主要对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余平方米的一座城门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从地势上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   考古中发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种类为玉铲、玉璜、石雕人头像等。这是石峁遗址考古中首次发掘出的玉器。玉器就在石墙里,这是奇特的发现。考古工地负责人邵晶告诉记者,调查时当地老乡说过去流失的石峁玉器是在石墙里面发现的,这一度让考古人员很怀疑。可发掘中确实如此。出土的玉器一种是在倾斜的石墙里面,第二种就是在倒塌的石墙堆积里面,距离地面都比较低。   这也给考古人员留下了一个谜团:“考虑到墙未塌时,玉器怎么承受得了这个负重,很难想象。而且还有些石头与石头中间的缝隙最薄只有几毫米,怎么把玉器放进去的?”   “上世纪70年代,就有考古人员在石峁征集到127件玉器。其中不少被陕博收藏着。目前流失在世界各地的石峁玉器有4000件左右。”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告诉记者,石峁玉器世界闻名,但是一直没有“正名”。这是因为没有在考古发掘上发现过石峁玉器,缺乏关键依据。   所以,此次在石峁遗址内首次发掘出的6件完整玉器就非常珍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收获。证明了石峁玉器确实存在,流散各地的石峁玉器也因此“正名”。    发现100多块壁画    为同时代遗址中数量最多的一次   外城东门的考古发掘中,还出现了壁画的身影。考古人员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100余块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这些颜色都是来自铁矿物原料,是从石头中提取的。”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石峁城址考古队队长孙周勇告诉记者。这是龙山时期遗址中发现壁画数量最多的一次。几何图案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流行图案,之前就曾发现过这类图案。   本次考古还发现了48个人头骨。考古人员在下层地面下发现了两处集中埋置的人头骨的遗迹。每处均有24个头骨。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摆放范围,外瓮城外侧呈南北向椭圆形,门道入口处的遗迹略呈南北向长方形。   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意义重大    意义重大    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 提供全新研究资料    距今4000年的石峁城址,超过400万平方米,这个史前最大城址有太多秘密隐藏其中。今年考古人员初探一处城门遗址,就成果丰富。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说“好戏才刚刚开始”。   这次对石峁城址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这也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有国内专家直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石峁城址的发现。石峁城址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所对应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聚落形态演变、人地关系及遗址的功能。   石峁城址还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背景,更对进一步了解早期的历史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据悉,它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人们对中国史前格局的认识。 本版文/记者陈黎 图/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PS: 这个新闻来得可真是时候,莫非是天意?!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09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实乃一万年,并非五千年
sheep021 2012-11-1 14:13
中华文明 " 上下五千年 " ?专家称实际要 " 老得多 " 2011 年 11 月 28 日 沈阳日报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史到底有多长,一直是中外学者的争论焦点之一。国内习惯说法是 “ 上下五千年 ” ,而中国学者依据最新研究成果推断,中华文明实际比这 “ 老 ” 得多。    10 月中旬,在 “ 上下一万年 —— 武安磁山文化与中华文明 ” 论坛上,与会科学界、考古界和史学界专家提议重新审视 “ 上下五千年 ” 的说法。   争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说,西方学者 20 世纪初期提出 “ 中华文明西来说 ” ,认为中华文明源于巴比伦古文明,全长超过 4000 年。    100 年前,我国考古工作尚未起步,用碳 14 同位素测定古物年代的方法尚未发明。王吉怀说,那种状况下,对中华文明的渊源,人们只能根据历史记载以至传说加以推测。西方国家先于中国着手考古,当初中国人拿不出证据, “ 中华文明史 ” 渊源只能任人评说。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 “ 上下五千年 ” 说法本身受到各方面因素局限。   据史学家探究, “ 上下五千年 ” 之说源头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 4609 年为民国元年。专家认定,那是沿用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旧说,是清朝末年革命党人的宣传需要而提出,没有经过科学考证。   探源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我国境内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越来越多古文化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   影响较大的 5000 年前文化遗存包括: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内蒙古红山文化、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 …… 另外,河南舞阳遗址出土 9000 年前的笛子,可以演奏现代乐曲;广西发现 1.2 万至 1.3 万年前陶器 ……   专家说,大量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中华文明史远远超过 5000 年,西方学者不得不一再改变对中华文明的看法。    2001 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的组织实施下,多学科联合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启动,目的是充分揭示早期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解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基本问题。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考古专家在磁山遗址内发现 88 个粮食窖穴,储存大约 5 万公斤 黍子和粟,同时在遗址内发现大量石质斧、镰、铲、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磨盘、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以及鸡、猪、狗、羊、鹿、牛等 23 种动物骨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带领科技考古课题组对其中一些粮食样品作科学鉴定,结果显示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也是黍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黍的栽培历史可能追溯至大约 1 万年前。    “1 万年前就有 5 万公斤 黍子和粟的储存量,足以证明中华农耕文明的发达程度, ” 河北省邯郸市文物研究所所长乔登云说, “ 动物学家对遗址内家犬、家猪和家鸡等动物骨骸作科学鉴定,证明 8000 年前磁山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家禽 ,推翻了 ‘ 家鸡起源于 4000 年前印度 ’ 的说法。 ”   追溯   专家们认为,从现有考古证据看,中华文明史已超过 1 万年。而且,科技进步和考古事业发展会更多揭示中国更早时期的文明现象。所以, “ 上下五千年 ” 的习惯说法明显缩短了中华文明史。   王吉怀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一脉相承,新的文明现象以先期农耕和渔猎文明为基础,不能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否认文物遗存和文明现象的存在。   吕厚远说,西方学者或研究团体近年沿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研究经验、成果和 “ 话语权 ” ,积极与中国同行合作,在国际上发表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许多新颖观点,促进了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更需要我国学者提出自己的证据和观点。他认为, “ 有必要组合多部门科学家联合开展早期人类文明起源过程的研究。 ” ( 沈阳日报 ) --------------------------------------------------------------------------------- 80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兴隆洼文化) 赤峰 8000年前 骨笛将中国乐器史提前3000年 8000年前 济南人生活:住半地穴式朝阳房喝小米粥 - 中国数字科技馆 发现距今 8000年前 的磨床——杭州萧山跨湖桥 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考察... 发现距今 8000年前 的磨床——杭州萧山跨湖桥 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考察报告之一...2006年11月28日,浙江大学柳志青、复旦大学陈宏京、南京大学徐士进等教授在浙江... 8000年前 湘湖人会用弓钻取火 - 萧山休博办官方网 昨天,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退休教授柳志青根据发掘的文物,认为 8000年前 的湘湖人... 对于跨湖桥 文化遗址 发现的弓钻取火技术,柳志青笃信不疑。 磁山 文化 将中华文明上溯 8000年 建议写入教材--各网原创新闻--人民... 长城网邯郸8月2日电(林振轩 韦鹏 王海波) 磁山文化遗址 将中华文明史上溯到8000年前,印证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胡桃的国家。邯郸武安市文物部门昨日透露,武安市政府已正式向教育部发出申请报告,建议将“磁山文化”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目前,高等师范 教材 《中国古代史》、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等一系列教科书中,均对磁山文化进行了完整的记载。可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上,只收录了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而磁山文化却只字未提。 一些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体系,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为此,武安市呼吁 教育部 课程编写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把“磁山文化”写进中国历史教科书,让孩子们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8000年前 就有牙医_网易新闻中心 2009年4月29日 - 8000年前 就有牙医,赤峰学院 磨牙 钻孔直径... 赤峰学院席永杰教授2月26日披露兴隆洼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距今 8000年前 的兴隆洼 文化遗址 出土的人头骨口腔... 中华文明可追溯到万年前? 查海 遗址 有 8000年 历史 - 旅游 文化 - 中... 追寻 9000年前 的上山 文化 小土坡“藏”着久远大秘密—新闻中心—人... 2010年1月29日 - 此次山下周 遗址 的发现对丰富提升金华的国家历史 文化 名城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意义二:说明在 9000年前 ,金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类已经开始从穴居时代走向旷野... 九千 年前 豪宅现身河南 发现中国最早排水系统--莲花县科普专栏 2009年11月24日 - 河南南水北调干渠新郑唐户遗址的考古,近日有重大发现:在这座目前国内已知的最大规模的裴李岗 文化遗址 内发现 9000年前 古人类最大规模的聚居群, 浙江金华发现 9000年前 的人类居住 遗址 - 中国 文化 报 - 头版 2010年1月24日 - 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段菁菁)浙江文物部门近日在金华市婺城区发现 9000年前 的人类居住 遗址 ,为第五处浦江上山 文化 阶段 遗址 。 距今7000~ 10000年前 的磁山 文化 是中国华北文明的起源_roomx的百度... 磁山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 10000年前 。磁山文明 遗址 出土的文物中,有多项“...磁山 文化 比仰韶 文化 更早,但仰韶 文化 的分布地域广,而且与后世 文化 衔接紧密, “上山 文化 ” 10000年前 的传奇 2006年11月7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在浙江浦江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等专家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上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 专家们认定,"上山文化"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中国环境考古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莫多闻说:"3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轰动了世界。 上山遗址的年代约在1万年前,比河姆渡文化还早了3000年,这是很重大的突破,考古学意义尤其重大 。"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与其它
热度 1 shwu 2012-10-28 16:53
看到一篇帖子: 西方共济会文化宣传刻意掩盖中华文明 自己也有一些感慨。 一方面,感觉到那么多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被强盗们掠夺而且现在就堂而皇之地被展览在人家的博物馆里,作为后人的我们却无可奈何。更何况,那些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文物连个名分都没有:不过作为一些延伸、枝叶文明的陪衬而存在。 另一方面,但愿作为后人的我们能也有中兴的(通常叫做复兴)的那一天:哪怕曾经再被掠夺,再被摧残!不过我有个担心:过去我们曾经拥有,可是 (特别是满清后期) 我 们却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今天我们还有多少?我们是否能够珍惜那些还没有被掠夺、侥幸残存下来的“文明”,有重新获得辉煌的时间和机会?现在,那些被掠走 的已经不为我们所掌握,甚至对它的解释权我们都没有:有时候,我们自己不也正用别人(比如让很多人无比艳羡的西方世界)的角度去看、按照他们的而非我们自 己独立的解释去理解那些中华文明的载体么?
3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居然也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一个威胁?不可思议!
热度 8 周可真 2012-10-9 23:07
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华文明从未危害过外族,只有外族侵害过中华民族。以今言之,在中、西之间,只有美西威胁中国,中国何尝威胁美西了?中国谋求发展,只是出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再挨打,而不是为了打击别人。 可不知怎么搞的,美西的舆论界居然会把中国当作一个威胁,让人感到有点儿不可思议啊!
个人分类: 国际政治|3263 次阅读|7 个评论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博文阅读笔记 3(门外谈艺篇
pww1380 2012-8-13 10:54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 ——博文阅读笔记 ( 3 ) 杨文祥 1 .( 21 ) 珍贵的天象摄影记录,美丽的宇宙自然奇观。 ———拜读苏德辰老师《 美轮美奂的日食 — 北京的红太阳( 2012.5.21 ) 》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73233 2 .( 22 ) 佳作。 一首七律,佳句迭出。 ———拜读黎夏教授《《七律 . 陌上花》 - 张玉秀《野花:在河边静静开放》的诗解 》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3049do=blogid=573397 3 .( 23 ) 生命的意义就在,也只能——在生活中去追寻。 因为,生命的意义蕴含在对生命的执著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才华是一切成功焰火的助燃剂。 预祝朋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获得生活,获得生命的意义。 ———阅读王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01do=blogid=568618 4 .( 24 ) 有朋友认为,“ (不针对任何人) 事实上,现象表明,烈士壮年 暮心不已,才更符合现状。 ” 而我的答复则是,青壮之年便暮气沉沉,这样的 “ 现状 ” 恐怕与烈士无关。 ——参见《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 杨学祥教授博文佳作阅读心得手记( 3 ) 》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70547cid=1793493goto=new 5 .( 25 ) 正所谓,网海泛舟处,迎得故乡人。 是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生易老,青山常在。 ——参见《 七绝三首 —— 四弟昆祥古体诗词作品集锦第九辑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4303-557431.html 6 .( 26 ) Touching Poem and Moving Feeling How touching the lines of the poem, What a story it told so moving . I'll remember it for ever, For it's caught me by my deep feeling. Sting, a Wordplay Sting, sting, What is your the very meaning? Are the sharp pains you’ve given me? Or is the trap you want someone to fall in? Sting, sting, What is your the very meaning? ———阅读王春艳《 《沧浪之水(二)》 --- 力荐: STING 》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659do=blogid=571049 7 .( 27 ) 绿或逊红些许艳 花却输果几分痴 ——佳句迭出。 关于古体诗词的创作,我的意见是, 在语义与音韵相冲突而不得两全之时,宁舍音韵不舍语义 。因此,我是赞同你的取舍的。 ——孙彧《 红香绿玉 ---- 题张玉秀老师摄影作品之印度樱桃 》评论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939do=blogid=571151 8 .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伯通”, 这应该是武侠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具体何指,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认为上乘的武侠小说,在引人入胜的打斗表象之下,应该隐含乃至揭示某些历史真相与人生哲理。 不过,以字面观之, 当今世界,大体亦可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视之。我中华文明当以中正通和之功,成寰球整合之业。 即,乘全球化之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势,中华民族当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休养生息,统筹谋划,在完成中华文明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基础上,继而成就整合世界文化实现全球大同的历史使命。 ——参见杨文祥《 新春秋战国时代的 “ 华山论剑 ”——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是中华民族 复兴的最后机遇 》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9551 9 . “ 中华古国,神州福地,随需左摇右摆,徐徐而行,但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赞同并坚信这一点。 古国神州,前途光明。既不怕左摇右摆,也不怕一路坎坷缓缓前行。但须保持三个方面的警惕性: 其一是民族文化传统精华的流失以及与此相应的民族自信心的丧失; 其二是以极左面貌出现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回潮从而导致改革方向的逆转与历史的倒退。尽管极左思潮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但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极左思潮当道,不仅仅在一定的时期内阻滞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且无不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全面的社会灾难; 其三是由于两极分化和腐败趋向得不到有效遏制而引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失控,从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安定局面的丧失。 ——参见同上 10 . 有朋友认为,“ 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唯一的钥匙。每个人向善向好的心是保证钥匙通向天堂的开光法力。 ” 我的答复是:是这样。中华文明的功力即在于此。 在现代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在有效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发扬中华古典文明的文化精华,既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任务,也是世界文化统合与人类文明实现历史形态转型——走向信息文明的客观前提。 ——参见杨文祥《 新春秋战国时代的 “ 华山论剑 ”——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是中华民族 复兴的最后机遇 》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9551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74588.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智慧 大视野
胡业生 2012-8-8 17:08
有时想想古人,觉的很搞笑,整天的之乎者也,满嘴圣贤。不仅说话慢条斯文,而且行动也颇为的缓慢圆润。好像他们似乎在尽力的通过每个细节,传达对天地的敬仰。古人的视野所看的就是一个道。以道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纵横交错的展示着德的文化和内在。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消失后,中华文明却被古人独到的视野,创下的辉煌绵延不断的延续着。 也许因此,古人发明的九九乘法表,易经,草药,星相历法等等,让华夏子孙一用就是几千年。那种远大的具有穿透力的胸怀,也许我们现代人都难以望其项背。而且越来越多的发现,证实了古人的创造,颇有超前意识,就连我们现代的科技,也难以相提并论。秦皇兵马俑,敦煌石窟里的壁画,彩塑上,普遍使用汉蓝( Han Blue , BaCuSi4O )和汉紫( Han Purple , BaCuSi2O6 )颜料,更是震惊科技界。汉紫这种物质的人工合成技术,也是近几年才拥有,即使透过现代人工合成技术,也很难取得,在自然界还没有被发现过。但在古代中国,却已经能够大量的运用这种颜料。这一事实在不经意中,颠覆着我们的固有观念,中国古代并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 在翻阅古典文集时,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对我们现代来讲也很特别,那就是古人的淡定。风起云涌的朝代更替大事,古人用一个词 “ 天意 ” 来概括,对于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是非福祸,人们的思想简单到只用一句 “ 因果报应 ” 来表达。如此淡定的情绪,并不是出于人的冷漠,而是因为视野的宽宏,带来的一种必然。这种基于道的淡定思想,还会带来一个特别的副产品,就是可以把一个人的来龙去向,前因后果看的分明和清楚。比如,众所周知的唐朝宰相李林甫。《历史感应统纪》记载:李林甫本是天上的仙官,因动了凡心,被贬下世。在他未贵显时,有一道士说: “ 你是天仙下凡,以此宿善,可作二十年宰相,将来大权在握,必须多做善事广积阴德,寿终后,还可回天界。切不可自恃才权,妄作非为。 ” 尽管李林甫当时诺诺答应,但在显贵后,得意忘形天良尽丧,转以权害人误国,大造恶业,种下累劫沉沧的祸根。 根据柳宗元《龙城录》中的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六月,惠州雷电震死一娼妓,肋下有红字写着: “ 李林甫毒虐弄权,天帝斥命三震之。 ” 到宋孝宗淳熙初年,汉州震死一女,身上也有红字写着: “ 李林甫为臣不忠,毒害良善,三世为娼,七世作牛;然后,生生世世,永堕水族。 ” 在《感应类编》中也记载:有一耕牛被雷震死,裂肤作字云: “ 此是唐代李林甫,三世为娼,七世作牛;然后,永堕水族! ” 这段记载详实的历史故事,从侧面映出古人的视野,站在道的基点上,挥洒起文字来不仅井然有序,而且仿佛没有限制,上天入地犹如神话般的穿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信史,神话文化能非常完好的保存下来的原因。这也不得不让人佩服老祖宗的汉字发明,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巧妙的组合,似乎有股神力带人进入不同的画面和境界,源源不断的给人启示和警戒,也以文字的洞穿力,带人进入不同时空的美,让人在震撼之余,也会得到精神上的净洗。当然,世俗的鱼目混珠,也会有不肖之人,用文字愚弄世人,蛊惑纯本。 古人特别的视野,在我们现代看来会有些另类。但正因这另类的视野,我们现在可以从中看到他展现出的奇迹。在中国有很多地方至今保存着千百年之久的桥梁,佛塔,寺院,宫廷建筑,石窟造像等等,虽然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战火,但依然坚挺屹立。或许,是因为古人开阔的视野,直接透视着更广阔的宇宙,而带来的循环能量,保证着建筑的高品质量。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常常看到一个又一个的豆腐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几乎司空见惯。豆腐渣工程频频的夺走无辜的生命,而不幸却依然重复的上演。当追逐利益成为眼中唯一可见的视野,丛生的乱象不仅无法制止,而且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也许是,为什么大陆会有那么多的无法禁止的有毒食品,不断涌现的原因。 想想这些,才意识到,曾经认为古人很迂腐很搞笑,原来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严谨态度,对待周围和自然的本份和尽责。因为本份,所以使得古人在创下了无以计数的辉煌后,也没有给后世留下太多糟糠糟粕的东西。因为古人视野的宏观,所以各类创作涵蕴着丰富的智慧;因为视野的高洁,所以艺术服饰展现着天国的美;因为视野的远大,所以使得很多的发明带着超前的意识。 当放开自己的思想,体会古代的生活,欣赏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浏览历史曾经的一页一页,恍然回味,古人的视野带给人的是一种参照,真正的用意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找回真正的自己,不要迷失。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私学与公学
热度 1 yanjunGuochina 2012-8-6 14:01
偷空写两句。先秦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谓中华文明繁盛之地,诸子之中河南人最多(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君,鬼谷子,苏秦,张仪,公孙龙,吕不韦,扁鹊等),其次山东人(孔、孟、墨子、孙武、孙膑、邹衍、许行等),最后有个别山西人(荀子)。当时私学相当发达,诸子百家开办学堂,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辩;这些所谓的子,分布在各行各业之中,看待这个世界的观念以及价值观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略有相同,心忧天下与苍生在这一点上各位思想家都基本上一致;每个思想家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无意中代表一个阶层;孔孟之道,代表一种治国理念,从根本上讲也是代表统治阶级的角度,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改良派,探讨国君如何治国安邦的道理,某种程度上这是为其服务的;墨子则更多地代表下层人民,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反映下层人民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每次战争的发动都可谓是当时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烧杀抢掠,墨子后来一支发展成为侠客,游侠,杀富济贫,都是下层人民的一种思想状态;当然也有一些思想家,选择一种超脱、躲避的态度,这也是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的特点;最后我觉得,反倒是这些搞技术的人,相对好一些,农家、医家等,普济天下。 后来就是太学。国家开始正式开办学校,罢百家,独尊儒术,愚民技俩发展极致,造出一些听话的顺民,万马齐喑的局面;后来发展愈来愈变态,八股文,命题作文;人作为一个人,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在知识上要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一介书生光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多为世人不齿,从一个人长期需要来设置所学,因材施教,这才是应当考虑;而且在独立人格、个人道德、言辞表达、体魄意志等方面有所培养;可谓时过境迁,一个时代需有一个时代思想与之匹配,教条不变,顽固不化,被历史遗弃。 乱语几句,不知所终。
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2-8-2 15:40
(新闻时段:2012-07-11至2012-07-20;★为新闻关注度,☆为★/2) “蛟龙号”胜利凯旋 16日,承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抵达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这标志着中国7000米级载人深潜海试圆满结束,“蛟龙号”历时10年研制与海试后转入应用阶段。 俄美日航天员飞往国际空间站 15日,来自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3名航天员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乘坐俄“联盟TMA-05M”载人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 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冥王星新卫星 11日消息,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项目小组的科学家报告称,观测到冥王星的一颗新卫星,且是迄今已知冥王星卫星中最小的一个。 中华五千年文明已获考古证实 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2012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上表示,经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源头已初现轮廓。面对国外学者“中国文明到底够不够五千年”的疑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至今已开展十年有余。 中国首台“光钟”研制成功 1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克林研究员领导的囚禁离子研究组,经过10年努力,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基于单个囚禁钙离子的“光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美国研发喷漆式电池 17日,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把一般锂电子电池里的5种组成部分变成液体,然后通过喷枪把这些液体喷涂在玻璃片、不锈钢薄板、釉面瓷砖和啤酒杯上,研究者表示,这个方法或许可以把任何物体变成电池。 美科学家拟研制新式真空晶体管 14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宣称,他们打算用真空替代硅电子设备作为电子传输媒介,据此研发出的新式真空管有望突破摩尔定律的藩篱,彻底改变电子学的面貌。 中国科学家首次精确探测世界最深海沟 15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消息,隶属该局的中国大型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日前在执行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警戒与保障任务期间,首次对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南端的“挑战者深渊”进行了高精度多波束测量,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空白。 新研究让癌细胞自己积极“吃药” 15日,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教授加藤淳二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治疗胰腺癌的新疗法,即利用癌细胞能吸收海藻糖的性质,在化疗过程中使癌细胞直接“吃药”,从而能够减少药量,并减小化疗药物对健康细胞的影响。 绘制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 16日消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正在携手绘制一组特殊的图卷,它们中的每一张都由23对染色体,约30亿个DNA碱基对组成,却各有异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3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源于中华文明的另一种逻辑——辩证逻辑
热度 1 brain99 2012-7-29 01:48
辩证逻辑较因果逻辑,具跳跃性,情感上不易为常人接受,说的是, 事物易向对立面,相反方转化,即说,好坏,对错,敌友,事物性质…的暂时性 ,源于3000年前我国周朝的阴阳学说,老子系统总结成道家一派,流于民间,如:阴阳互换、相生相克,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佛教的禅宗里也充满人性、事物关系的辩证逻辑性,只不过弄的有点玄,好像不想让常人轻易掌握,就像会点武功、会点科研、会点中医、会点政治术的成功人士,见机行事,真人不露相,少讲自己的来龙去脉,怕好运走向相反方向。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毛主席都是辩证法大家,后者,一会儿统一战线,一会儿化敌为友、一会儿化友为敌,不单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就是他的战友,也给搞的晕头转向、甚至死不瞑目的都有。 学医的都知道,我们的血压、血糖、体温····都是暂时的稳态,背后都有相关的因素使之升高或降低,一个好的医生,会多角度、多因素下处理一系列临床问题,甚至不拘泥于某个诊断——病人“好了”就行! 看看世界文化史、哲学史,西方这方面并不精,脑筋显得直,他们到黑格尔, 辩证逻辑概念才学会使用,或曰,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我所用,但他们把因果逻辑用到极致。有人说现代科学,就是根据自然现实,建立起的一系列因果链。
270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吴红梅:中华文明的根柢
whyhoo 2012-5-26 10:11
姜义华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讨中心主任。    核心提示   “民惟邦本”与“选贤任能”的政治伦理,“以义制利”和“以道制欲”的经济伦理,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以及中国“德性普施”、“天下文明”的世界伦理,这四大伦理原则使中华文明得以长存并多次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有的肯定曰其有,有的否定曰其无,各种解读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特别多元、主义特别活跃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就特别需要严肃而认真地研究:中华民族复兴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文明根柢,经由怎样艰难的探索和艰苦的奋斗历程,方才走到今天?中国凭借着这一文明根柢,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明天?    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支柱   今天,中国之所以崛起,中华民族之所以复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都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柢,努力“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这一认识,说实在话,连我自己也非常吃惊。因为它同自己往昔所崇信的同传统要彻底决裂这一基本观点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然而,只要认真梳理一下相关的主要历史事实,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历史真理。   即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大一统而论,近代以来,人们在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黑暗统治时,就经常漠视传统的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在西方民族国际理论与实际的影响下,一些人曾试图将中国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改变为单一民族国家,将中国传统单一制国家改组为联邦制国家,将传统集权制改组为分权制,将传统郡县制改组为地方自治制,将大一统精英治国改组为多党或两党竞选治国。可是,一接触中国政治实际,所有这些构想一一碰壁,因为这些方案一旦付诸实施,非但没有将中国引向大治,反而一再将中国引向大乱,引发极为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中国由大乱重新走向大治,是依靠了传统的政治大一统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变革和重建。   再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共同体而论,在中华传统文明中,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且是一种经济结构。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及社会本位主义影响下,一些人致力于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形态上打破家庭关系,打破家族关系,打破乡里关系,打破传统的个人、家庭、乡里、国家、天下密不可分的同构关系,而代之以纯粹的契约关系、商品交易关系以及阶级关系、阶层关系、党派关系。同样,在实践中,人们也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一直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时,这种民族精神被坚守,被弘扬,并获得极大提升。这是中国克服种种磨难,得以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的四大伦理原则   “民惟邦本”与“选贤任能”的政治伦理,“以义制利”和“以道制欲”的经济伦理,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以及中国“德性普施”、“天下文明”的世界伦理,这四大伦理原则使中华文明得以长存并多次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这四大伦理原则,受到近代西方文明所力主的“经济人”或“自利人”观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线型进化观以及弱肉强食的国际霸权主义这四大观念的全面挑战。西方四大观念的输入,给中国人先前一直被压抑着的自利主义、纵欲主义及竞争意识提供了合理与合法的根据,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冲突,并空前激化了中国先前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在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全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的四大伦理原则和近代西方四大根本观念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搏击。事实表明,后者缺位,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世界化中会缺乏足够的动力,而前者缺位,不将后者的作用约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那就完全可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空前激烈的社会冲突而毁于一旦。   160多年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清楚表明,中国今日之所以崛起,中华民族之所以复兴,绝非偶然,它有着极为深厚极稳固的文明根柢作自己坚实的基础。同时,它又具有天下为公、有容乃大的世界视野,勇于吸收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精华来滋养自己、充实自己,并致力于构建和维护一种协和万邦、天下文明的新的世界秩序。很明显,只要继续非常自觉地认知、认同、继承中华文明的主要根柢,非常自觉地“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再“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民族复兴今后便必定能够持续。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实践   除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重大差异外,中华文明还面临着现代文明下人的异化所带来的新的问题。   现代化所造就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人引向了新的异化。现代文明一方面带来了人的新的解放,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新的异化。   如何在中华文明转型过程中,既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又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新的异化?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终于发现,坚持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最根本的准则,将是一条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路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将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作为综合整体加以把握。人的知识传授、积累、更新、创造,不仅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人除了知性生活、知性世界外,还有情感生活、情感世界,即人还有比物质生活及知性生活、情感生活更高的意志生活。人文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信仰和意志的发展,能够“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取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它们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轴,正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生态化相结合,城市化进程和人性化相结合,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公平化相结合,世界化进程和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相结合,还推动着经济成长和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相结合,推动着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东部中部和西部、汉族和所有其他各民族的协调发展。   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德性、知性和诗性的发展,既相统一,又相矛盾。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自身创造性的转化。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推动着中国在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伟大创造。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继承了中国人本主义传统和西方人文主义优良传统,而又高于这两大传统,它不仅对中国的今天与未来有极重要的意义,对世界的今天与未来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姜义华在南京市民学堂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记者 吴红梅整理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wh/whjt/201205/t20120523_159407.htm
个人分类: 文化|1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热度 1 pww1380 2012-5-15 23:28
信息文明之光( 42 ): 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杨文祥整理 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眼下西方各国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与我们‘论剑’”,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价值之战 、 道德人心之战 。在这场价值与道德之战中,“目前,我们显然处于一种被动应战、力不从心的状态。” 与此同时,这篇文章再一次重申了我两年前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后一次历史机遇。今日中国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就看我们能否尽快端出感动世界、征服世界人心的信息文明之道。” 这篇文章发布后,王春艳老师的深度提问与评论以及我的回复进一步深化了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我们二人的网络对话,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关于 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理论思考 。为便于日后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索,现将我们的这一对话整理如下: ( 声明:以下所做的关于这场对话的整理,事先没有征求王老师的意见。王老师如认为有所不妥,可随时提出删改或撤销意见 ) 提问与评论: 何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伯通? 博主回复: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伯通”, 这是武侠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具体何指,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认为上乘的武侠小说,在引人入胜的打斗表象之下,应该隐含乃至揭示某些历史真相与人生哲理。 不过, 当今世界,大体亦可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观之。 如此, 我中华文明当以 中正通和之功,成就寰球整合之业 。 即,乘全球化之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势,中华民族当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休养生息,统筹谋划,在完成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基础上,继而成就整合世界文化实现全球大同的历史使命。 提问与评论: 中华古国,神州福地,随 (应该是“虽”字之误——整理者注) 需左摇右摆,徐徐而行,但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博主回复: “中华古国,神州福地,虽需左摇右摆,徐徐而行,但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本人赞同并坚信这一理念 。 从长远的观点看,古国神州,前途光明,既不怕左摇右摆,也不怕一路坎坷缓缓前行,但目前须保持三个方面的高度警惕性: 其一是民族文化传统精华的流失以及与此相应的民族自信心的丧失; 其二是以极左面貌出现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回潮从而导致改革方向的逆转与历史的倒退 。尽管极左思潮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但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极左思潮当道,不仅仅在一定的时期内阻滞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且无不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全面的社会灾难; 其三是由于两极分化和腐败趋向得不到有效遏制而引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失控,从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安定局面的丧失。 提问与评论: 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唯一的钥匙。每个人向善向好的心是保证钥匙通向天堂的开光法力。 博主回复: 是这样。 中华文明的文明教化之功力即在于此。 在现代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在有效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发扬中华古典文明的文化精华,既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任务,也是世界文化统合与人类文明实现历史形态转型——走向信息文明的客观前提。 参见:杨文祥《 新春秋战国时代的 “ 华山论剑 ”——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是中华民族 复兴的最后机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9551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赞一下年轻人(兼庆祝青年节)——致张玮
yangyongtian 2012-5-5 20:03
赞一下年轻人,难得有此善心。 固守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底蕴。 稍稍假以时日,必定德艺双馨。 热望坚忍不拔,祝愿超越前人。
个人分类: 友谊|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华文明古代智慧的回归到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定——隽永集:9
热度 2 pww1380 2012-4-21 23:30
从中华文明古代智慧的回归到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定 —— 隽永集:思绪缕缕 思想碎片 智慧之光( 9 ) 杨文祥 题记: 《信息文明之光 • 隽永集》在 这里所捕捉的,虽然是一缕缕纷乱的思绪,一瞬间闪现的灵感和看似无序堆积的思想碎片,却很可能是智慧的闪光,更可能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精神主体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智能、情感与意志的交相辉映。 尽管这缕缕不绝的思绪,一道道闪现不止的灵感和这些支离破碎的思想碎片,不过是一个不安的灵魂在其心湖中荡漾的死水微澜,可是我坚信,这既是我作为一个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意志主体个体精神在不同时间点上起步的开端,更是一个个推动文化思考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车轮继续前行的驿站。 留记于此,以为来日思想的启迪与思维之旅再出发的起点。 ————— 篱风 (杨文祥 pww1380 )写于 2011-12-30 日 清晨 ( 06:23 am ) 修改于 2012-1-11 日 1 0:31 am 东海之波未平,南海风浪又起。这几年可以说是中国周边环境的多事之秋。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并不乏处理争端的外交智慧。知己知彼、恩威并用、软硬兼施、围魏救赵、远交近攻等纵横捭阖的种种智力技巧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是,历史如此悠久,智力资源无与伦比的国度,如今在外交舞台上竟然被几个无论是硬实力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远逊我国的周边小国搞得团团转,陷入手足无措的被动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的现实。 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最高形式,莫过于战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既然如此,我们就结合目前周边的现实状态,对有可能发生的战争作一考察和分析。 鉴于中国汉字的表意性,对战争的一般性考察与分析,不妨从相关文字的字源本义入手。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并非仅仅在中国一个国家使用。在历史上,朝鲜、日本、越南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过汉字。在其中有的国家的文字系统中,至今仍有一定数量的“当用汉字”。 在数万个中文汉字中,与“兵”字的字义关系最近的,莫过于“武”字。 众所周知, “ 武 ” ,其造字法是汉字造字六法,即六书, “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 中的 “ 会意 ” 。 “ 武 ” 字所会之意就是 “ 止戈 ” 。 “ 戈 ” 者,兵械也。 “ 止戈 ” ,其意就是 以战止战 。 “以战止战”, 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古典军事思想和古代攻伐智慧的结晶。 既然如此,面对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当除了战争手段之外,其他一切手段都不可能奏效的时候,或者在除了战争手段之外,任何手段都已经不再可能避免战争、消灭战争的情况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可顾此失彼,更不可左顾右盼,当断不断,错失扭转战略被动的战机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遗憾。 总之,只有平时善治国,战时能安邦,定边守疆,保境安民,方能确立国家权威。只有权威确立,才会众志成城。 参见: 《盛世危言:辉煌成就面前勿忘民族危机 ——当前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 》(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1926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801 次阅读|6 个评论
“天人合一”如何可能?——从思想史的逻辑推演
热度 4 zhangqq 2012-3-27 14:18
“天人”如何“合一”? ——用思想史的逻辑推演 提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主要含义有二: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思想以子思、孟子为代表,这里的“天”与天命相关,并可以回溯到上古先民的原始天地崇拜,以及三代的“以德配天”之说;天人相类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这里的“天”是指天体星空,并可以回溯到邹衍的“谈天”之学,即上古天文学的变体——占星学。而把“天人合一”之“天”解释为“大自然”或“自然万物”,都外在于对中国思想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当今汉语中最常用的短语之一,十分流行、时尚。它被看作是关于中华文明、中国思想的关键词,是中国独有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它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一、 颇为流行解释,是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为“大自然”或“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合一;与此相对,则把西方思想和观念概括为“天人对立”或“主客二分”,中西思想和观念在此表现为二元对立,不可调和。由此来观察当今世界各种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恐怖活动加剧、宗教文化冲突升级等等,都归结为西方思想观念主导世界的恶果。于是,在极力倡导“天人合一”的话语中,其实暗含一种救世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实质上成了绿色和平主义观念的代名词。 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为“大自然”,并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张世英先生。他说: ……“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世界万物。人与世界万物的交融或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之处在于,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张世英,第117-118页) “天人合一”就是万物一体:万物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融合,一气相通,这里没有任何二元之分,包括主客之分、物我之分。(张世英,第69页) 中国各派思想家对“天”的解释有多种,我这里所用的“天”只是取其世界万物或自然之义。(同上) 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种思想,当然无可争辩。可是,把“天人合一”简单解释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仿佛几千年前中国就出了绿党,则实属荒诞。这里仅举“黄肠题凑”一例。 2004年北京考古发掘的老山汉墓,四面都是用条木层层垒起,头向内,形如木墙。全部条木开料规整平直,表面打磨光滑,尺寸为20×20或20×10厘米,每根净重约8.1公斤,其中最大的一根重达32公斤。整个木墙用10×10×90厘米条木致累,按现有高度推测,约15000多根。这是以一片森林为代价造出的坟墓!这就是“黄肠题凑”。 这种墓制不是出于某个王侯大臣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礼制。所谓“黄肠题凑”首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据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如果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例外。 墓葬中的这种“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现在还缺乏实物证据。考古已经发现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老山汉墓的木材,其木质显黑心,实为栗木。著名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有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而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是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陵王或王后墓。此外还有长沙象鼻嘴1号墓、安徽六安王汉墓等。古代中国帝王和诸侯、重臣的棺椁和墓葬所大量使用的木头,都采自深山幽谷中的名贵木材,如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他不仅生前建造阿房宫,滥砍滥伐,以至于“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死后建造的巨大陵墓,其规模和实际建制,至今仍然是个谜。 由此可见:第一,中国历代帝王的都城、宫殿、陵寝加上王公大臣府邸、陵墓等,对于资源的掠夺、滥用,比之于今天的西方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西方的帝王将相、富商大贾如何奢侈、挥霍,他们也没有劳民伤财为自己建造死后巨大的陵墓(古代埃及、巴比伦等都属于东方);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之举,恰好符合古代中国核心思想观念,被认为是与“天”意相符。秦始皇的地宫就是模仿天象而建; 第三,如果要反对这种做法,即要爱护环境,便被视为破坏礼制,更是大逆不道,“天”诛地灭。 应该庆幸的是,古代中国由于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的阶段,因此对于环境的破坏毕竟有限。否则,中国大地上被“兀”的绝不仅仅是“蜀山”,黄土高原的命运不知会蔓延到何处。 因此,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明显与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观念以及史实不符,更不能看作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从义理或逻辑上说,把“天人合一”的“天”等同于“大自然”或“世界万物”,没有坚实的依据,很难说通。 二、 了解“天人合一”的实质含义,必须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展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之说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并勾勒了这个思想发展的大致线索。他说: 中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义: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的观念,发源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学。天人相类,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张岱年,第202页) 这种解释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义域之中。明显看出,张岱年所说的“天”主要指“上天”、“上苍”之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天空”,二是“天命”,与所谓“大自然”和“世界万物”无关。 关于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张岱年解释说: 天人相通的学说,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宇宙根本,乃人伦道德之根源;人伦道德,乃宇宙本根之流行发现。本根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亦有宇宙的意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人之心性与天相通。人是禀受天之性德以为其根本性德的。(张岱年,第202页) 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中庸》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思想即是张岱年所谓的天人相通思想,它也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源头。在张岱年看来: 孟子之天人相通的观念,至宋代道学,乃有更进的发挥,成为道学之一个根本观念。道家多讲天人合一,而张子开其端。 以后朱晦庵与陆象山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皆不出二程所说之范围。但朱与陆二派思想不同。朱子本伊川,言性即理;象山本明道,言心即理。(……)性即理说,谓人之性即同于宇宙之根本,人禀受宇宙以为性;性在于心中,而心不即是性。心即理说,则谓人之心即同于宇宙之根本,人得宇宙之根本以为心,心性无别。(张岱年,第204-206页) 例如,张载曰:“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正蒙·诚明》)程明道曰:“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语录》十一)“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语录》二上)“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同上)程伊川曰:“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同上十八)“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同上十八)“问孟子言心性天,只是一理否?曰:然。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同上二二上)王船山曰:“天降之衷,人修之道。在天有阴阳,在人有仁义;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异质离,不可强而合焉。”(《尚书引义》)(见张岱年,204-206页)都是将人性、人伦说成天道、天命。 实质上,天道与人道的一贯,天理与人性的统一,这个观念和思想与中国早期的天命观相关。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在日后人们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渐渐淡化,没有发展。 关于董仲舒天人相类的思想,张岱年则持否定态度: 天人相类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思想,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皆相似。讲天人相类者,是董仲舒,他讲‘天副人数’。天人相类非即天人相通,然亦是一意义的天人合一。(张岱年,第203页) 但张岱年不否认董仲舒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本关联。关于董仲舒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关系,下文继续讨论。 三、 楼宇烈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但他明确否定了这里“天”等同于“自然万物”的说法。他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它的中心是顺自然。……(但是)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我们现在讲的自然界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天地万物”这个词表示的。而在中国传统中,自然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本然”,即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自然不是顺自然界,而是顺从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楼宇烈,第47页) 楼宇烈先生这里说的“天”,其含义与“人为”相对,实际上就是《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的“天”的含义,也是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不知人”(《荀子·解蔽》)的“天”的含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实质意思也是“天道”即“自然”。后来所谓的“民以食为天”的“天”,指的主要也是这个含义。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楼宇烈先生的看法与张岱年具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那儿来的?起源于什么地方?我们发现这种思想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或者说天地崇拜,就是以天地为生物之本这样一种思想是有关的。同时,它又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祖先崇拜相关联。 …… 所以,天人合一中间的“天”,其实是和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结合在一起的意思。后来人们又认为这个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跟人都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概念。(楼宇烈,第46-47页) 他实际上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上溯到比孟子更早的上古社会。 归纳张岱年与楼宇烈先生的说法,“天人合一”的思想大致有三个义涵,都与它们的来源不可分割:一是源于孟子的天人相通说,二是源于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三是天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说。 我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与天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必然相关。而且,这种最原始的崇拜也可以说是孟子天人相通、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源泉,至少是孟子思想的直接源泉。实质上,天道与人道的一贯,天理与人性的统一,这个观念和思想根源于我们祖先的原始崇拜,是从中国早期的天命观中派生出来的。 四、 地球上已有的每个民族都有原始宗教,即对天地自然的神灵崇拜。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案,大汶口文化中大陶缸上的特殊符号,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雕刻,以及近年来发掘的凌家滩玉琮,表明在新石器时期我们先民所具有的原始宗教。夏代以后,这方面的资料便十分丰富。殷商时期,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以后几乎天天有祭祀,事事必占而后决断。这证明了《礼记·表记》的说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陈梦家先生归纳了甲骨文所见殷人祭祀对象:第一是天神,第二是地祗,第三是人鬼。(陈梦家,第562页) 殷人所尊的天神,即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神灵等。(见孟世凯,第150页)帝能降人间以祸福,能发号施令。因此,殷墟中有大量卜辞祈求帝的福佑。成汤认为自己灭夏建商,是因为得到天帝的支持和护佑,有天命在身。《尚书·汤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殛义诛也。《诗·商颂·玄鸟》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在后世得到广泛肯定和传颂。《墨子·非攻下》说得更清楚:“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亳),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不宾服。” 因为有天命,成汤被天下尊为王。《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里说的“王”不仅是尊称,也是一种赞美辞,应该与“德”相关。后世则进一步解释,配天命必须有德,有德者即是“王”。《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荀子·正论》曰:“能用天下之谓王。”因此,天命并非神秘和空洞的说辞。商王对于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即有德者即有天命,应该是有意识的。鉴于此,很多商王勤于政事,修德不止。《尚书·无逸》称赞武丁:“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说武丁的父亲小乙,让武丁年少时久居民间,了解民间疾苦,这样武丁即位之后,勤于政事,天下咸宁。 殷墟甲骨卜辞祭祀的人鬼,即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商人认为人死后都能成为神。除商王外,商族先公远祖死后都是在天国与“帝”所在的天庭共同为神。他们同天帝一样,也能降下祸福,护佑或作难于殷王。所以,死去的祖先也可以称“帝”。甲骨文中还有把先祖称“王帝”。在对祖先的祭祀中,不仅后王称先王为“帝”,儿子称其生父亦为“帝”。后来人们把商末二君也称帝:“帝乙”、“帝辛”,这个称谓不同于天神之处在于加上了人名。(胡厚宣、胡振宇,第86页) 这些祖先神是祭拜的主要对象。此外,有功的先臣如伊尹、甘盘等也同样受祭。具有自然神和祖先神双重身份的河、岳也是经常受祭祈求的对象。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予享之。”可见祭祀祖先不仅是怀念,还让祖先协助商王处理人间事务,消灾除祸,保佑康宁,同时也是通过信仰统治人们的思想。孟世凯先生认为:“商王更多的事情是向祖先祈求,可以说这类占卜为全部卜辞之大多数,因为祖先神虽和帝(上帝)同在天国,却能更多的了解人间社会,主宰人间的大小事情比帝方便。”甲骨卜辞大多是祈求祖先神,自然神居次要位置。据统计,现存关于上甲的卜辞有1100多条,关于成汤的有800多条,祖乙的有900多条,武丁的有600多条。整个有明确记载祭祀祖先的卜辞多达15000多条。他还认为:“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土和新著录出版的资料,作一次重新统计,必然会比我们这个统计总数还要多。”(孟世凯,第151页) 《诗经》今存《商颂》五篇,虽然不是出于殷商时代,但都是出于商的后裔,其中应该保留他们民族早期的传说。从中不难看出商族后人对于祖先虔敬、追怀之情。 然而,一直以为有天命在身的殷王朝,最终却被周人所取代。这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殷人要反思,周人更要回答。因此,武王克殷后,立刻面临的问题是:周王朝取代殷王朝的理由,即周王朝建立的合法性是什么?《尚书·康诰》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大意是:显赫的先父文王,能明德慎罚,不欺辱鳏寡,勤劳,敬谨,畏惧天命,以示之于民,因而缔造周国,与其他一二国家共治西土。由此缘故,传闻与上天,上帝高兴。上天乃颁布伟大使命于文王,灭了强大的殷,接受作帝王的使命,使邦国安定。学界认为,《康诰》或为武王诰其弟康叔之辞,或为周公旦之辞,都代表了周初统治者的思想。可见,“以德配天”是周人回答那个时代最迫切问题的方案。 正如周公在《大诰》所言:“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畝?”天要灭亡殷,我就只能像农夫一样,把庄稼活干了。 可见,周人进一步强化了“天命”与“德”的一致性,有德即有天命。因此,天命既是不可僭越的,即“天命不僭”(《大诰》);又是可变的,即“惟命不于常”(《康诰》)。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有德于民。 故要“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康诰》)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大雅·荡》)很明显,以德配天的“德”,其核心含义就是如何对待子民百姓。因此,“以德配天”不仅能够解决周王朝建立的合法性问题,还是保证周王朝千秋一统、百世传继的指导思想。为此,克商之初武王即拜访箕子,问天命于箕子。箕子告以“洪范九畴”,皆治国安民大法,不外乎爱民敬德,以配天命。据考证,殷墟卜辞中没有“民”字,而今存《尚书·周书》(伪古文除外)二十篇,无一不涉及天命与德与民的关系,其中“民”字俯拾皆是。其提出“作新民”之义,就是教化、改造殷商旧民。 由于对于德的强调,天命的神秘意义自然减少。因此,周人的祭祀内容也与殷人不同,以祖先神为主。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史记·封禅书》)《诗经》中《维天之命》、《清庙》、《时迈》等篇,都是这一方面的记录。《诗经·周颂》虽然以天命、昊天、天(在《大雅》中称帝、上帝),与文王、武王配祀,但祖先神居更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孝”的观念也进一步提升: 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周颂·雝》) 因此,周人把德孝并称,德以对天,孝以对祖,即《大雅》所谓“有孝有德”。侯外庐先生等认为:“所谓‘追孝’(《文王有声》),‘以孝以享’(《既醉》),指继序先王的德业。‘孝’在道德上的规范是与‘褅祖’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这道理犹之乎‘德’在道德的规范上是与郊天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因此,孔子说‘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是治国的大道。‘郁郁乎文哉’的周制,是在文明的道德范畴方面有根据的。”“必须在‘大艰’的人事中寻求公理:德——天,孝——祖。”(侯外庐等,第93、95页)这是周朝一个崭新的变化: 这是维新了的宗教,即天、上帝被改良而为一般的主宰之神,而祖先神是所谓褅后稷而宗文王。这个二元性的分离是适应着国家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于是便产生了上帝和先祖的二元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侯外庐等,第81、83页) 因而在观念上,周人的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不得不延长到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侯外庐等第94页) 其实,从周朝开始,天命与德一体的思想,实质意思就是民为君之“天”。这样,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则是水到渠成,孟子的思想正以此展开。以德配天是后来中国改朝换代的合法性依据。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民造反起义打出“替天行道”的口号就是它的翻版。 五、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中的“天”,不仅是一个类似上帝那样的最高神,而且与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某种程度的同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这即是所谓“人副天数”:人身就是天的副本。比如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意思是一年是366日,因此人体就有366个骨节;每年十二个月,人体就有十二个大的骨节。另外,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觉眠。不仅如此,董仲舒还给关于人的一些伦理规范,找到了一个宇宙论的根源和基础。像仁、义这些人的道德品质,都是与天相关的:“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同时,人类的社会制度、结构,伦理关系、秩序,都是与天同构的:“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秋繁露·基义》)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天”与孟子及宋明诸子所说的“天”有天壤之别。董仲舒这种对于人的看法,与今日对于人的自然科学认识南辕北辙。至于道德秩序与社会制度,与天存在某种对应,则更是无稽之谈。因此,人们常常将董仲舒的这个天人的比附,看作是一种近乎天真的妄断。 然而,在董仲舒所描绘的严密的天人结构中,社会上的每个人,包括真命天子和普通百姓,顺命者昌,逆命者凶。因此,董仲舒提出,必须依照天理对人欲进行调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汉书·董仲舒传》)人的情感和欲望必须与天理相合,才能顺命安生。董仲舒的这个思想上与孟子、下与宋明诸子又确有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因此,侯外庐先生认为,子思、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一脉相承,只是中间经过邹衍思想的过渡而已。(见侯外庐等,第651、646页。)这样就把孟子、董仲舒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了。 综合诸家之说,我们不难看到一条思想史演进的大致线路:从上古人们对于天地、祖先的崇拜,演进为对于天命的认同和敬畏;天命思想在殷商时代渐渐浸入“德”的内涵,后来周朝将之明确为“以德配天”;子思、孟子由此进一步将天道与人道一以贯之,为宋明道学开启了天理与人性统一的先河。而董仲舒的思想,表面上虽然与思、孟南辕北辙,实则内在相通。这基本上是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发展的比较完整的过程。 然而,无论如何,董仲舒仍然是这个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另类”。汉代思想史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六、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以及与此一体的“天人感应”论,在当时影响巨大,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徐复观先生在深入考察了两汉的思想状况后,也提到“天人合一”的问题。他说: 天道由阴阳而见,阴阳则运行于四季十二个月之中,所以天道是由十二个月的推移而见。他们于是把认为与四季十二个月中阴阳之气相适应的政治设施、礼乐及相关的思想,组成一个互相配合的系统,以达到他们“与天同气”,亦即是天人合一的目的,这即是他们所自称的“十二纪”。……《逸周书》取纪首为《月令》五十三,……淮南宾客采入今日所称为《淮南子》,稍加损益,称为《时则训》;戴圣编定《礼记》时,采入为《月令》第六,遂列为儒家不刊之典,这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所没有的盛事。(徐复观,第46-47页) 他把“天人合一”与当时的“月令明堂”之学联系起来,把“天人合一”之说从董仲舒伸展到一个更广泛的学说背景之中,即汉代思想史的原来状态。董仲舒的思想背后深厚的土壤,我们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天人合一”时,则是从《易传》说起的: 《易传》中没有人格神对人的主宰支配,相反,它强调的是人必须奋发图强,不断行进,才能与天地自然同步。天地自然在昼夜运转着、变化着、更新着,人必须采取同步的动态结构,才能达到与整个自然和宇宙相同一,这才是“与天地参”,即人的身心、社会群体与天地自然的同一,亦即“天人合一”。这种“同一”或“合一”,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进行,此即“日新之谓盛德”。(李泽厚,第274页) 这是对汉代思想史的另一个视角。从这个角度看,“天人合一”则并不神秘,更近似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即人要把握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运行、发展。这些论述都是在两汉思想背景下对于“天人合一”命题一定程度的意义还原。 此外,侯外庐提到的邹衍,不仅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师,还被称为“谈天衍”。作为董仲舒的思想前驱,邹衍所说的这个“天”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否有关系?还有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天”为何物?回答这些问题,脱离汉代学术思想背景都是无法完成的。 从子思、孟子我们可以回溯到“天人合一”思想古老的源头——三代以及上古先民的原始天地崇拜;从董仲舒、司马迁,我们可以回溯到邹衍,并由此回溯到“谈天”,即认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即上古天文学。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上古先民在农耕社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顾炎武《日知录》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绝非夸饰之辞。 因此,如果论及“天人合一”命题的缘起,至少,中国古代天文学及其变体——占星学,是与它密切相关的学问之一。舍此,对于这个命题将始终是一知半解。关于这个论题,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旨了。(参阅章启群) 参考文献 张世英,2008年:《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世英,2002年:《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叶朗,2009年:《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1996年:《张岱年全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楼宇烈,2007年:《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 陈梦家,1988年:《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孟世凯,2007年:《商史与商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胡厚宣、胡振宇,2003年:《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1982年:《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痒,2004年:《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徐复观,2006年:《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李泽厚,1994年:《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 章启群,2011年:《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秦汉思想聚变的缘起》,载《云南大学学报》第6期。 古籍(部分):《诗经》,《尚书》,《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史记》,《汉书》,《礼记》,《春秋繁露》,《正蒙》,《语录》,《尚书引义》,《日知录》。 A new explanation about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天人合一):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天人合一) is one of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It has two main meanings: One is the access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that is the thought of Zisi (子思) and Mencius. The heaven(天) here means destiny, this thought is come from the ancient ancestors, heaven and earth of the original worship, include the idea of virtue is the heaven(以德配天) in the Xia(夏) Shang(商) Zhou(周) dynasties; Another is the similar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that is the Dong Zhongshu’s(董仲舒) thought. The heaven(天) here means the sky, and the thought is come from ZouYan’s(邹衍) theory, namely ancient astrology. However, to explain heaven into nature or natural things, i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thought. 与一些流行说法相反,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著名学者很少提到“天人合一”这个说法。例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古思想史长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包括他高度抽象、概括的《中国哲学简史》,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的《中国哲学史》、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甚至海外新儒家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等,都没有“天人合一”之说。 叶朗教授的《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量引用这个观点。例如:“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第73页)“所以,中国美学所说的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就是指照亮这个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状态,就是回到这个自然的乐的境界。”(第75页) 孟世凯先生认为:“卜辞中的帝字有三义:(一)神灵;(二)祭名,与褅同意;(三)用在商王庙号中,如帝甲(即祖甲)、文武帝乙。”(孟世凯,第150页。)郭沫若把殷人的帝与祖先合而为一:“由卜辞看来可知殷人的至上神是有意志的一种人格神,上帝能够命令,上帝有好恶,一切天时上的风雨晦冥,人事上的吉凶祸福,如年岁的丰啬,战争的胜败,城邑的建筑,官吏的黜陟,都是由天所主宰,这和以色列民族的神是完全一致的。但这殷人的神同时又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便是至上神,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郭沫若,第335页。) 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孝”的观念必然产生,而且与祖先崇拜直接相关。试想:一个不被在世商王喜欢的人继承王位,他是如何能够得到先王的福佑?周代把“孝”的观念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郭沫若说:“周人根本在怀疑天,只是把天来利用者当成了一种工具,但是既已经怀疑它,那么这种工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在这儿周人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德’字来。”(郭沫若,第335页。) 侯外庐等人认为:“‘天’在周人的思想中,是‘帝’的一种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不是祖先神‘帝’的否定,而是‘帝’的改良。”(侯外庐,第80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华文明延续的核心原因
热度 1 seawan 2012-3-18 19:3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6bfd30100qg0v.html 周武王以 黄老之术 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治天下,享年四百。 中国历史上最长治久安的两个朝代周朝八百年天下、汉朝四百年国运靠的都是黄老之术为治国理念,缔造一代之盛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初期,以黄老之术与老子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一直被最高执政当局奉为圭臬而恪守不逾。黄老之术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数被后人景慕不已的的辉煌。黄老之术要求帝王按照清心寡欲的原则,克制自身的欲望,力行节俭,避免骄奢,以防上行下效。黄老之术是治国、治术、治军、治家、治身、治气、治人、治物之术,是集人类文明哲学思想的大成者。 而 反观孔儒治国的朝代都极为短命 ,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王莽新朝就是尊孔崇儒的,王莽身死国灭而为天下笑。尊孔崇儒的都是野心家、阴谋家,王莽、慈禧、袁世凯、蒋介石都是最推崇孔子儒教的,不是丧身亡国就是不得善终。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都是孔儒为尊,这种说法是明清之后才有的,因为孔子儒家鼓吹人民不要反抗封建统治者,要人民都做顺民追求功名利禄为封建统治者彻底效忠,因此历代都是毒害人民思想、麻痹人民思想、愚民锢民的鸦片烟,历代封建统治者才刻意美化孔子儒家极尽吹捧之能事。 中华文明的核心与根源都在老子道家思想而非孔儒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都是推崇老子道家思想的,甚至是顶礼膜拜的。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明太祖都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忠实推行者。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专门给《道德经》作注,称《道德经》为“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道家对中国文化科技的贡献更是无人能及。就连先秦最具科学精神的墨家思想也是靠道家保存下来的。中医、火药、天元术是道家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成就。至于伴随修炼养生实践和探索发展起来的道家气功和武术,今天则已风靡世界。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医道不分,某些道家有识之士还大胆地进行过人体解剖,元朝赵元任还曾经主持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光学实验……就连被儒家攻击为无父无君的墨家思想也是靠道家保存下来的。 孔子远不能与老子相提并论,儒家远不能与道家相提并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比老子小20岁。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过,问礼问道,有五次之多。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称赞老子如龙在天,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缺乏能动自觉的盲目性,唯意志论;老子是道法自然、辅其自然、大顺自然,是一种立天道推人道高度理性自觉意识的能动性,是我命由天亦由我的天人合一配天观。老子道家思想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 黄老之术与老子道家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盛世与治世,尧舜盛世、周朝成康之治、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开皇盛世、大业盛世、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无一不是黄老思想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启蒙思潮与科技创新、政治清明,也无一不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 道家“黄老之术”治世思想的主要内容被归纳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刑德并用”。老子的中心思想是统治者无为,而万民积极作为。 为了实现这一主张,老子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自觉,而黄老道家则提出了以道生法清静守法公正执法的主张,这为约束君权走出了关键的一步,道家思想的巅峰性作品《淮南子》更是大胆地提出约束君主专制的办法:“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老子道家思想实为人类民主民权思想的源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道家思想要求当权者们不可以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破坏社会公正。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老子道家思想不是迷信鬼神的道教,而是道法自然的哲学。黄老之术是一个混合体,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黄老之术不能简单从字面上说成是黄帝和老子之术,因为它的创始人比黄帝还远远要早,终结者比老子要晚,黄帝和老子只是其中过程里两个比较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已,不过是为了方便人记忆而称为黄老之术。严格意义上说黄老之术的创始人是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四个人,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时期属于黄老之术的诞生期,神农氏时期属于黄老之术的萌芽期,黄帝时期属于黄老之术的原始期,尧舜时期属于黄老之术的肇运期,夏商时期属于黄老之术的发展期,周朝属于黄老之术的成熟期,汉朝属于黄老之术的完备期,魏晋南北朝属于黄老之术的衰落期,隋朝属于黄老之术的顶峰期,之后的朝代属于黄老之术的死亡期,至今也没能复活过来,这也是中国很久国力没有复原振作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亡国危机五胡乱华、甲申之变、庚子国变,都是被老子道家思想化于无形,中国几次在关键时期亡国,沦落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与低谷时都是老子道家思想拯救了中国。 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当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危及自身生存的世界难题时,不能不在文化的层次上寻求一种共同的观念。近些年,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 老子《道德经》的发行量,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仅次于《圣经》。连冰岛这样地广人稀的岛国都有两种以上的译本。 在德国,《道德经》一书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在奥地利、瑞士等国,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常常把《道德经》赠送给儿女作为结婚的贺礼。美国前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讲话中说:“中国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中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老子》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逻辑思维一致性。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及以德治国、循环经济理论等,这些政治主张,在《老子》中都可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 愚昧无知的世人简单地以消极无为去评价黄老之术与老子道家思想,其实是被洗脑了。道家以虚无为本,倡导无为而治。但这决不是消极无为,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政府主义。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其中心思想是“天道无为,万物化育”,意思是说自然界从来不干涉万物,万物才很好地进行了生长发育。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告诫统治者要道法自然,实行无为而治,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这里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我”的要求,而“我”不是别人,正是历代贪婪的统治者,至于对普通老百姓,老子认为应任其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不加干涉。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依靠万民的有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依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一句话,无为而治是君无为而民有为。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 中华文明几千年,道人作出的贡献占了大半。 南怀瑾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大多是道家人物。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宋朝时的陈抟,宋末元初劝说成吉思汗的邱几处、明朝时的刘基等等。就是像庄子、竹林七贤、鲍敬言、陶渊明、无能子这类纯粹的隐士,也因为他们对君主专制激烈的批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的中国弊病丛生危机四伏,拜金主义横行,物欲横流,唯利是图,贪污腐败,道德体系彻底崩溃,治安不太平,犯罪率持高不下,杀不胜杀、屡禁不止,新中国建国初始的民风淳朴风气已经很难找到。加之两极分化严重、人心沦丧、社会低迷、又遍地都是盲目崇洋媚外之徒,被西方垃圾文化毒害传染深重,又有反华势力在暗中煽动挑唆制造中国族群对立、地域对立。这个时候,黄老之术与老子道家思想就不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也是治理社会风气的灵丹妙药。 中国照搬西方的普世价值只能是病急乱投医、饮鸠止渴,盲目地服用洋人的药只会加重病情甚至死亡,逼中国接受西方价值观就是逼所有中国人民服下慢性毒药。 【本博按:这几句话不认可也。西方先进价值观念中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至于消费等等,则是未必主流。】 中国本土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黄老之术与老子道家思想为何抛弃不用??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中国,只有重拾黄老之术与老子道家思想,中国才能回归正道重现往昔的雄风,旧日的辉煌。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耳熟能详的理念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善若水;天长地久;无为而治;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尊道贵德;以百姓之心为心;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可道,非恒道;道法自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者,道之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功遂身退,天之道;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曲则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自胜强行;安平泰;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邦,若亨小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敢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善胜敌者,不与;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至今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思路网摘|1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不了解中华文明
热度 5 yanjundu 2012-3-12 12:26
想起了前年陪同法裔 Pierre 夫妇去逛位于西安的半坡博物馆。其实原先我给他们的行程安排中是没有半坡遗址的,是他们提出要参观的。 Pierre 夫人问我了不了解半坡博物馆,我说不了解。半坡博物馆很小,如果一个人只看里面不同点的介绍牌和遗址,不出 15 分钟就能看完。可是, Pierre 夫妇逛了一个半小时。她们到一个景点,一定要租一个法语或者英文自动讲解器,若没有就会顾一个导游,然后跟着讲解,仔细反复的对照着看。遇到有 DVD 播放的介绍影片,一定不会错过。从表情上能看出来,他们看的津津有味。 Pierre 问我对中国的丝绸之路那段历史了解吗,我真是不了解。老外问我的问题,我都问过几个博士生同学,他们也和我一样,也基本回答不了。这是怎么了?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甚至还不如老外了解的多。我想到了两个方面: 1. 中国教育体制对历史的不重视。从小,没有人告诉我们历史知识是重要的,没有人去积极引导我们去了解历史。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历史是如此的精彩,历史故事是多么有趣。历史不是一本本册子,摆在那里的小册子,是历史书。只有去阅读历史书,历史才会活起来。当我后来阅读康熙那段历史的四本书时,清朝的大人物们逐渐生动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人名,而是一段段的故事。《明朝那些事儿》很有趣,让我们了解了明朝的历史;《蒋介石》《蒋经国传》以及《孔祥熙与宋霭龄》让我们地了解了从清末到解放这段历史。 2 。 中国教育中应试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的教科书中,往往把短短的一段小故事摘出来,没有连续性,很乏味。我们的老师,没有鼓励学生去大量阅读相关课外专著,特别是那些写的生动有趣的书,没有鼓励大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经常会碰到:欧美游客旅行时,会随身带书阅读;她们在机场接人等待时,一手举姓名牌,一手拿着书在阅读;健身房,老外一边在骑自行车,一边在阅读小说。而我们的国民很少有这种阅读习惯。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对现在的中国人,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方面是“惯性”,某种程度上对“创新”非常不利,相反没有历史惯性的美国等年轻国家就容易有开拓精神;另一方面是“沉淀”,如果大家都能多了解些中华文明,多了解些中国的历史,能够借鉴前人宝贵的经验,汲取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而现在的情形,大家更多的是不了解中华文明,而让那种历史惯性束缚着我们,可悲!
个人分类: 文化感悟|429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梅荣政: 推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建设
whyhoo 2012-2-11 10:08
一、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长期以来,关于人类文明及其发展史的界定多种多样。从理论基础和思想路线看,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关于文明解读的具体表述有多种,但基本理论立场是把文明限于观念形态的文化,把人类文明史仅仅限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史,割断它与物质的社会关系的联系。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历史唯心论为基础,把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文明视为不同层次的文化区别。与此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从人类长期艰苦劳动实践的产物、从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成果意义上解读文明的。认为文明出现、发展的最深根源在于人们谋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文明和文明史离开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差别等角度制定出文明范畴,并且着重论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代文明和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资本主义文明。继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学生和后继者从多角度论述过人类文明。概括他们的思想,大致有如下基本方面。   1. 文明指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人类文明不同于文明时代。人类文明与人俱来,自从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就有了人类文明。文明时代则是“人类经过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达到”开端的,它“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文明一经取得便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它又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文明又享受着文明再创造的成果。   3.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人类文明不断得到演化和丰富。这种演化和丰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按领域分,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按社会形态分,可分为萌芽状态的原始社会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   4.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把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上,第1卷第294页)与此相应,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的文明萌芽状态跨入“文明时代”后,“依次地由奴隶制文明发展到封建制文明,再发展到资本主义文明。这一阶段社会的多种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过程,但是它一直是建立在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明才摆脱了剥削阶级的支配和垄断,文明的成果归属于创造它的劳动人民,社会及其成员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人类历史从此进入真正的高度文明的时代。”(《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2,第92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这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来就是物质文明史(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和精神文明史(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统一。历史中的人类史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人类文明史(即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两个统一的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开化的一个阶梯。胡锦涛同志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3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这个论断是很深刻的。它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在新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文明发展的共同性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的,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最深根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基础,同中华民族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优良民族传统等民族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在时空上包括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文明成果”包括业已取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其中含经过批判改造过的中国古典文明的内在精神及基本内容),也包括将要创造的文明建设成果。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全面性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标志性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成果。   它首先是近16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波澜壮阔的斗争中赢得的人类进步成果。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间,中国人民为摆脱积贫积弱的境遇,实现民族复兴,前仆后继,顽强斗争,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深刻变化。95年前,中国人民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8年前,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这1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可以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和顽强奋斗,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人类进步事业。”这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形成史的最好描述。   第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是根据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需要,把中华文明中的精华提炼、上升到新高度的成果。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讲话中曾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精华(或说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这些精华在今天得到提升和发扬光大,突显出四个方面的时代精神: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二是改革开放中的进取精神。建设国家中的创造热情,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顽强毅力等自强不息的精神。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四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可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既包含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综合了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性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是海纳百川、集八方精义创造出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两个前后相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直接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基础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承继资本主义时代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的基础。正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以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艺术将西方的和非西方的先进经验、传统的和近现代的文明成果引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文明发展之中,使中华文明发生质的飞跃,进入到新的阶段,形成了一种新兴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类文明形态。   这种新兴的人类文明摆脱了资本发展的链条,跳出了世界帝国主义的文明体系,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近代以来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文明的统治地位和多方面的垄断权给以重创。同时,它也突破、超越了原来以过分的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完全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找到的适合本国国情、又反映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方式。   这种新兴的人类文明,在经济上把市场和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日益充分和广泛地实现社会公平;在宏观调控上,运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法,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做到全国一盘棋,即全国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都能保持合理均衡、持续协调地发展。同时国家采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完成,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政治上建立起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同西方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一种本质上全新的政治文明。在思想文化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与西方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明根本不同,努力建立人类历史上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建设上一切以有利于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惠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与西方以资本进行掠夺根本相反。在对外关系上既坚决拒绝外来干预,又主动扩大开放,积极学习世界上所有的先进经验,促进世界的进步事业与和平发展。   这种新兴的人类文明找到了实现人类某些共同追求的具体道路。人类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大主题方面有某些共同点、共同追求。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解决能源、疾病、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等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从理论指导、根本制度、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等多方面为日益深刻地逐渐解决这些共同性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和保证。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在多层面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它又在多个层面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一,在中华文明史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立足于现时代,根据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优良思想(如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宏大抱负(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壮烈情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 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等赋予社会主义的内容,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在社会主义文明史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文明的不可避免性和具体道路的差异性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性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形式的多样性的理论。它汲取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突破了苏联模式,以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丰硕成果,回答了苏联模式未能回答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社会主义文明推进到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新阶段。   第三,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创造的奇迹,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及其理念,特别是为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支援、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和负责任的态度直接推动了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   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不仅继承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且为全面深化和推进人类文明提供了多方面条件和保证。   事实还证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所谓“西方文明中心论”,是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一些有远大历史眼光的卓越的思想家,曾高度评价过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如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在《哲学词典》“光荣”条文中宣称:“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今天,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尽管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但是,它已经展示了伟大的前途。中国人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复兴、促进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不断向前的重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文明史研究》,批准号11azd042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武汉大学教授)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2/201203/201202/t20120209_137830.htm
个人分类: 政治|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取消春节
热度 3 hcrm 2012-1-18 08:51
今早在微博动议,取消春节。马上就有朋友提醒,别忘了根——仿佛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只能是沿袭“新桃换旧符”的传统,而不能再作其他的改动了。   说到新春佳节,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人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逢年过节,人们团聚在一起,把酒话桑麻,问月道古今,是何等快意的事啊!   然而,这一情景仍停留在过去,于当代人而言只是追忆。如同母亲常讲的旧习,早年春节,家家门前洒松籽,进门拜年晚辈跪长辈,一转下来膝盖受罪。母亲说,她打小就不喜欢这些陈规陋习,如今老了依然如故。   当然,今天的孩子用不着这样,说声给××拜年了,压岁钱就到手了。唯一相同的是,孩子们盼望着过年,大人们愁这年怎么过?这个“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过得更好,一是不知道没钱怎么过。在一切向“钱”看的年代,“钱”是能通“年”的,“年”的“钱味”远远大于其它。   譬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领导慰问困难群众,送的是一个个红包,有的还写上包内钱的数目,以彰显人文关怀。其实,群众的困难大抵与过年也不无关系,再穷的家庭都还有个三亲四眷,“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传统。   这样一说,自然会得罪不少人,并易被扣上“没有人情味”的帽子。周瑜打黄盖,向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国的事大都如此,你不让别人打他还真不行,双方都不情愿啊!打是亲,骂是爱,这条真理适用于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年难过,年年过;人难做,人人做。总之,世事如此吧!这么说,有朋友又得提醒了,别忘了根。   对于一棵大树,根当然重要,没有它,枝叶没有营养,会干枯。然而,树的作用显然不止是对大地“强本固基”,起码对自然生态还有“新陈代谢”的作用,于清新空气而言自不必说了。   人类社会也要进步,中国亦然。对于当代人来说,有一个清新、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可以提高自己生命与生活的双重质量。正如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当形式陈旧得积重难返时,不如另辟蹊径,真正走向活力四射的民间。   民间的意思自然不是回归传统,而是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特别是自娱自乐的能力。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的回答是“不若与人”。   春节,意味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季节如是,民族更应如是。我们今天的觉醒,才会换来整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过不过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播下种子,让天下苍生来年都有幸福地收获。      写于2011年1月26日,重新发于2012年1月18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871 次阅读|3 个评论
深圳的橱窗:别给中国人丢脸
热度 4 杨学祥 2011-11-9 06:03
深圳的橱窗:别给中国人丢脸 杨学祥 深圳联防队就这样的素质吗?怎么没有现代化的影子?在发扬中华文明的今天,深圳能否不给中国人丢脸? 金钱和道德一定不可兼得吗?一个电器维修店的监控录像展现的是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太令人失望了。 附件: 联防队员砸民宅强奸毒打女子1小时 丈夫躲隔壁 2011年11月08日 08:32 来源: 新华报业网 字号: T | T 67527 人参与 2215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7日中午,西乡河东社区,杨武(化名)和妻子王娟(化名)绝望无助相拥而泣。 令人发指的强奸案事发电器维修店距离社区警务室和社区联防队仅10米之遥。 店内摄像头拍下了事发经过:长达20分钟里,杨喜利不断采用卡脖子、打耳光、脚踢等暴力手段,威胁王娟(化名)就范。 南都记者徐文阁翻拍 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瘦弱女人躺在床上,脸色惨白,瑟瑟发抖,直勾勾盯着天花板,床下还有一大摊血迹。忽然,她从床上坐起来,挥舞双手,嚎啕大哭。一有陌生人靠近,她就呼天抢地,狠狠地用头撞墙,似乎感受不到疼痛。 ———29岁的王娟(化名)近乎精神失常,半个月来不吃不喝,还数次试图割腕自杀。10月23日晚上,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她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 她的丈夫杨武(化名)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 贫穷家庭飞来横祸 他害怕被打马上躲进杂物间不敢出声 杨武今年31岁,安徽阜阳人,14岁丧父辍学后,一直在外打工流浪。10年前,他来到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租下一栋农民房1楼,开了家修电器的小店。 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带着前妻留下的两个女儿,杨武经熟人介绍与老乡王娟结为夫妻。两人感情深厚,很快又添了一对儿女。 杨武说,他每月只挣1000多元,日子过得非常紧巴,还常受人欺负,但不敢惹事就一直忍着,好歹也勉强活着。 然而,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脆弱的一切。 杨武回忆,10月23日晚上8点多,浑身酒气的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带着两名壮汉闯进他家里,叫嚷着:“老子要弄死你们!”杨武说,杨喜利是一名联防队员,每日在社区巡逻,维护治安,协助警方工作,“性格暴躁,经常打人砸车,没有人敢管他”。 事发时,杨武刚洗完澡。王娟也洗漱完毕,穿上睡衣,忙着做家务。由于害怕被打,杨武马上躲进杂物间,外面的家具和杂物被杨喜利用钢管一通乱砸。 王娟过去制止也遭到毒打。杨喜利揪住她的头发,狠狠朝桌上撞去。她越是挣扎反抗,杨喜利就打得越凶。“你们报警都没用,我是联防队员,跟警察都是哥们!” 杨武76岁的母亲称,杨喜利还对她进行了羞辱,并拿着钢管将她和杨武13岁的大女儿赶出房间很远。杨武躲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大气也不敢出。 亲耳听见妻子被奸 他听到隔壁传来床的晃动声和呻吟声 杨武说,杨喜利以前就经常欺负他们,但夫妻俩胆小怕事,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报警求助。杨武一度以为,这次会和以往一样,被打几下,被砸些东西,等杨喜利发泄完就好了。但他错了。 不到几分钟,杨喜利折返回来,用安徽话喊:“你们两个给我把风,不要让任何人进来!”随后,两名壮汉走出去,把房门关上。 “救命啊,救命啊,要打死人了!”面对王娟的哭求,杨喜利不为所动,反而搂抱着王娟开始乱摸,还说着些粗言秽语。王娟死命推开,又遭来一顿毒打。 “还反抗,打死你!”躲在杂物间里,杨武听见外面劈里啪啦的厮打声、辱骂声,还有妻子凄惨的哭喊声……在这个不到50平方米的房间里,杂物间和里间门挨门,杨武的藏身处与里间的床直线距离仅约两米。杨武说,他能清楚地听到房间里发生的一切。 事实上,记者探访现场发现,如果杨武稍微抬下头,客厅和里间发生什么都能尽收眼底。但杨武只是悄悄垂泪,甚至咬牙不敢哭出声来。 杨武听到,厮打持续20分钟后,杨喜利撕扯着王娟的衣服,将她拖进里间。随后,他听到床的晃动声、杨喜利淫荡的呻吟声。杨武判断,杨喜利正一边强奸自己的妻子,一边继续对其进行殴打。 杨武为防被敲诈而安装在家中的摄像头记录下部分案情经过。监控视频清晰显示,杨喜利将王娟像小鸡一样抓起,毒打十几分钟后,从后面搂抱、强吻和乱摸,跑出门外交代同伙后又将王娟拉进房间。 1 2 同题报道: · 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图) 相关评论: · 肖勇:强奸案咋发生在离警务室只有10米的地方 · 联防队员强奸民女 街道社区责任难逃 · “最窝囊男人”看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的追问 标签: 杨武 强奸 联防队员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11/08/10493033_0.shtml
个人分类: 杂谈|45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张其成: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dongzg101 2011-10-16 05:41
张其成: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2011年08月09日 17:00 来源:凤凰网讲堂 张其成,是著名医学家李济仁、张舜华夫妇的后代。其本人也是著名医学家,哲学家,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以易学哲学研究,中医哲学和文献研究以及养生学研究为主要方向,并有多本著作和主编杂志,也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养生节目,并凭借着其取得的成就多次获得海内外荣誉。他在《中华文明大讲堂--中华养生大智慧》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张其成: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据调查,我国大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超过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人数还在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质量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的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式下,养生休闲将成为热点和潮流。以“养生休闲”为主题的 旅游 活动和产品也会孕育而生,从前一阶段的“森林氧吧”概念,到现如今“温泉养生”理念,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旅游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往往会出现跟风消费心理,无法对症实施,起不到身体所必需的调养效果。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相关新闻: 24种养生书被要求下架 细数不靠谱养生方法 健康新概念:生活好习惯 养护心健康 吴晓蕙 标签: 张其成 习惯 养生 辨证施 知人事 养生方法
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性的真相
yanxun 2011-9-11 09:20
人性的真相   兰溪 | 整理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当中国人不再为衣食而忧,文化断裂,信仰缺失,已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无论儒家的“仁义礼智”,佛家的“因果报应”,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国人立足之根在于身心修养,而身心修养之本在“信”,那么,现在中国人应该信什么?本栏目将向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及其他高僧大德请教,兼容并包,探讨修养与信仰,致力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样都是眼睛、鼻子、嘴巴,但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即使双胞胎,面貌、思想、个性,各不相同,这两句话就是人性问题,非常奇妙。”南怀瑾先生说。   有中欧商学院苏州校友请教南怀瑾先生“人性的真相”,他欣然应允。以下为整理南怀瑾先生讲话。   中国文化的中心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所以,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子,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明心见性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   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字,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么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要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 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他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衣钵传下去,就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国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功夫也很高,就写了一个偈子在回廊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觉,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的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有承受者呢!   惠能后来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存在。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明心见性。南宗是讲顿悟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刚好把这个丢掉了。   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南怀瑾:   国学大师。1918年生于浙江,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兼习武术。青年时钻研道家学术,并发心学佛,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儒、释、道兼通,隐居讲学数十年,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创办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
1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又纪念教师节
yangyongtian 2011-9-10 10:22
二十七度金九月, 尊师重道教师节。 恰逢中秋紧相随, 双节气氛更热烈。 传道授业专业精, 答疑解惑真见解。 中华文明代代传, 国邦昌明永不竭。
个人分类: 节庆|2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不是“儒教文明”,中国文化不是“儒家文化”
热度 3 周可真 2011-8-28 04:31
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很多国内学者都这样说。中华文明是“儒教文明”,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这样说。其实,“儒家文化”和“儒教文明”是有区别的,并不是同一概念,因为不但“文化”和“文明”是互有差异的两个概念,“儒家”和“儒教”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亨廷顿所讲的“儒教”是一个宗教范畴的概念,他认为“文明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但在决定文明的诸“客观因素”中,宗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把中华文明纳入“儒教文明”范畴,并且称中国为“儒教国家”。 远在亨廷顿之前, 20 世纪初的德国学者马克斯 · 韦伯曾著《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他把儒教和道教等量齐观,认为它们是中国的两大宗教。 在 宗教意义上,是否可以把中华文明纳入“儒教文明”范畴,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第一,中国是否存在着一个名为“儒教”的宗教,这是一个并非不容争议而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二,撇开“儒教”是不是宗教不说,姑且先承认(假定)它是宗教吧。中国从汉代就先后产生了道教和传入了佛教,这两大宗教在其后与“儒教”一起曾经长期地如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实在很难说“儒教”曾一直作为中国宗教的主流支配着道教和佛教,事实倒是,魏晋时期还处在“格义”阶段的佛教更多是受到玄学思想而非“儒教”思想的影响,及其“开宗判教”以后,隋唐佛教也曾长期相对独立发展,虽然受到了“儒教”思想的一些影响,但同时也还受到了道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些影响,从被公认为对促成佛教中国化的完成而使之转变成为中国佛教曾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慧能大师的思想来看,其思想显然更多不是受到了“儒教”思想的影响,而是受到了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 ,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坛经》)虽与“儒教”鼻祖孔子“天何言哉”的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更多也更明显的是和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思想相接近,至于宋明时期则是儒、释、道“三教融合”或“三教合流”,这是三教互动的结果,而不能认为是由于“儒教”单向地支配和作用于 道教与佛教的结果; 第三,从其信徒来看, 释、道二教倒是有依其教义而修行的固定宗教团体,释教有僧尼团体,道教有道士团体,“儒教”则并无依其教义而修行的固定宗教团体,所谓“儒者”或“儒士”不过是一个特殊学者群体的名称,这些学者并没有被组织在一个固定的团体中进行修行,至于僧尼、道士和儒者之外的信众,更多半是三教兼信抑或游移于三教之间,固定地崇奉一教信仰的普通信众是很少见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即使承认“儒教”真是一个宗教,如果考虑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也是很难把中国文明界定为“儒教文明”的,因为作为中国文明主体的中华民族,其大多数成员并无专一的宗教信仰,更不用说他们普遍地具有专一的“儒教”信仰了。 “儒家”则原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谓“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之一,系指先秦至汉武帝时六个主要学术派别中“ 以‘六艺’为法 ”的一个学派: “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 ” 这也就是说,“儒家”本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不是一个宗教概念。故“儒家文化”应该是指一种学术文化。所谓“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其意思应该是,儒家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主流。的确,从中国学术典籍的内容来看,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中,经学类者居其首,而儒家作为“ 以‘六艺’为法 ”的一个学派,其学术恰是以治“六艺” (《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本质特征的经学,在这个意义上,把儒学文化视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主流固然是可以的,说“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大体上是不错的。 但是,从文化主体方面看,学术文化的主体是学者群体,中国学术文化的主体则是中华民族中的学者群体,而儒家文化的主体又是中国学者群体中的儒者群体,在这个意义上,要说儒者群体是中国学者群体中的主流,这已显勉强,因为至少在先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西汉初期,儒者群体显然还不是中国学者群体中的主流;魏晋时代“三玄之学”流行,其“三玄”之中只有《周易》为“六艺”之一,《老》、《庄》则均属“道德家”(司马谈语)之经典,故作为当时学者群体之主流的玄学家显然不能被归入“儒家”,有些学者甚至把他们称为“新道家”;隋唐时期,经学虽然是官学,但真正从事经学研究的学者未必就是当时学者群体中的主流,尽管自隋开皇九年设科举以后,举子们为仕官而不得不学习儒家经典及相关文献资料,但这些举子并不等于是学术意义上的儒者,他们之中除了韩愈这样的极少数人后来不但做了官还成为学者以外,绝大多数并不是什么学者,故单从数量方面看,也是很难说研究儒家经典及相关学术文献的学者是当时学者群体中的主流的,倒是由于当时佛教特盛而佛学家亦特多,这些佛学家再加上道教学者群体和唐诗的作家们(其中有少数也堪称儒家学者)以及其他各类学者,由此构成的宏大学者群体与儒者群体相比,实在难以说后者是主流,前者只是支流,除非把从事儒学者及读过一些儒家经典的文人、举子统统称为“儒者”,从而把他们都纳入“儒家”范畴。 五代及其后的情况较以前有所变化,宋、元、明三代的学术是以理学为主流,清代则以朴学为主流,把理学和朴学都纳入“儒学”(儒家学术)范畴,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 如果一定要说“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那也只能说宋元明清(或再加上西汉后期和东汉)的学术文化是儒学文化,或曰儒学文化是宋元明清学术文化的主流,而不能简单地说中国学术文化是儒学文化,更不能说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概念在外延上要比“中国学术文化”概念宽泛得多 。 参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报》, 1994 年 8 月。 “ 六艺 ” 有两种:一为“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另一为礼、乐、射、御、书、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讲“六艺”是指“六经”,所谓“‘六艺’经传以千万数”为其明证。
个人分类: 儒家.儒学|61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医社戏一壶茶
yangyongtian 2011-8-25 11:45
国医新锐格调雅, 四台大戏一壶茶。 南粤北昆唱传统,, 东柳西梆开新花。 望闻问切有学问, 丸散膏丹任由拿。 年纪轻轻爱传统, 中华文明定光大。
个人分类: 感怀|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郑和下西洋
whyhoo 2011-8-8 12:52
六百年前,大明三宝太监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重托率领近三万人、二百五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出使西洋诸番邦,加强贸易往来,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朱棣开永乐之风、不避祖制、力排众议,倾全国之力竭力支持郑和下西洋,取得丰硕成果。郑和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带到海外诸国进行交易,换回来西洋特产,并在沿海港口建立贸易中转站,开海外贸易之先河,也奠定了明代永乐中兴之基。中国历来闭关锁国,主要还是受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影响,明以前的中国社会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出使元朝,并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害怕海外番夷,不愿与其往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郑和一下西洋时,南洋诸国就已经有了繁荣的海外贸易,郑和的船队到达这些国家时也引起了巨大轰动,他们惊叹于中国气势宏伟的船队,并对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郑和船队所带的货物也顿时成了抢手货,番人也纷纷与郑和签订商业协议代理中国商品。郑和带回来的不仅是西洋诸番国的精美物品,更多的是他将中国友及万邦的大国风范展示给了各番国,海外诸国一片祥和景象,和平与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所向往的。下西洋给闭关锁国的明朝带来一股海外的清新空气,当朝中那些腐朽的老臣们还在不断的搬出祖训反对下西洋时,郑和的船队却一次又一次的给朱棣带来惊喜。他的船队走得越来越远,穿过印度洋,到达了非洲、美洲,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三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航海探索的创举,它的意义我想不亚于今天的载人航天工程。大国之争从陆地到海洋、天空、太空,郑和的船队不仅开启了海外贸易,它自身也是海上的一支精锐之师,从战略上来说意义重大。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对明朝诸边国家产生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使他们不敢轻易来犯。朱棣深谋远虑,久经沙场的他有很强的战略意识,“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被其演绎的炉火纯青,郑和的船队就是他战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郑和船队的宝船制造工艺高超,航海技术先进,其他番国都想学习,郑和就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大家,就展现了我大国之风范。郑和俨然就像是一个海上的帝王,不断的找寻新的国家并与之互通友好、开展贸易,他要是生活在今天肯定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国使郑和的受欢迎程度超乎想象,他几乎就是大明的代名词,对于番人来说,他就是一位撒播福音的天使。
1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照古今
yangyongtian 2011-8-7 21:08
国医农历是近亲, 一通全通熟于心。 中华文化忒精湛, 辉煌宏大照古今。
个人分类: 感怀|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热度 3 pww1380 2011-7-17 22:21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杨文祥 长期以来,在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遍布国内外的新儒家群体是一股众所瞩目的学术流派。这一学术流派不仅涌现了为数众多的学术代表人物,而且以其深入地研究和丰富的思想成果形成了一种蔚为大观的学术气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儒家目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流学术思想。 尽管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新儒家又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建设的中流砥柱,却不可因此而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是儒学思想的现代转型。就是说,无论如何,新儒家只能够解决儒家学术与学理的现代化转型,而不能够独立地承担和完成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建设问题。 本人认为, 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建设必须是一种内外兼顾全面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而不可以是一种局限在儒家和儒学自身的框架之内的封闭型研究。 所谓内外兼顾全面开放就是指 在深入发掘儒家具有普世、普适和恒久的人文价值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在中华文化的内部,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建设都必须向以佛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的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开放,兼收并蓄;而在中华文化的外部则必须面向世界各国,首先是各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开放。 就是说, 只有在吸收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先进文明成果的有益营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具有足够先进性的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只有超越儒家 - 儒教的学理局限,在全面整理国故精华的同时,吸纳世界优秀文化营养,构建起一个在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历史进程中主动与世界先进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有效互动的文化建设模式,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富有现代生机与活力的实现中华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立诚《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b8c780100stej.html#comment1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6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革故鼎新:重温《交锋》
pww1380 2011-7-17 20:53
记得 1998 年国内曾出版了一部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政论性报告文学。当年, 《交锋三十年》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009 年 12 月,获国家图书馆第五届文津图书奖。 现在看来,这本书实在有一读再读的必要。 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与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消长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不在世界史和人类文明史的历史高度上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一场严肃深入的历史反思,就不可能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阻挠与干扰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 另外亟需引起当代中国社会关注的是, 在中华文明彻底实现现代化转型之前,变革与保守、前进与倒退的历史交锋始终不会停止。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形势与环境的变化,这一交锋会以不同的议题、不同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斗争方式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马立诚《万里说我发了财》(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b8c780100h1lr.html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西古韵甲天下——兼答网友徐耀
yangyongtian 2011-7-2 08:23
汝居山西, 吾本关东, 现今蛰居京城。 北至大同, 南到运城, 几次寻史悠行。 隋朝演绎, 唐代振兴, 宋赵葆有遗风。 晋商文化, 平遥古城, 大院建筑闻名。 日升昌吉, 雷履泰兴, 中华银行先行。 九曲黄河, 五台山隆, 孕育中华文明!
个人分类: 感怀|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改难,难于上青天,只因医生没赤脚
热度 2 sheep021 2011-5-18 10:30
医改,竟然是一道国际难题。美国难,欧盟难,中国医改也难。 科学昌明,竟然解决不了老百姓的看病问题,实在是和谐世界的一个不和谐音。 粗粗看来,医改有三难: 1.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以切除 首先要打破这个既得利益集团。药厂是最重要的一个利益集团,任何改革都首先要把药厂切割在外。如果医院、医生成了医疗设备、医药的代言人,后果将会怎样? 2 国家的决心(医改战略) 医改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医改为什么这么难?是国家战略出了问题,还是战术出了问题?我认为:是国家战略出了问题!中华文明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中医是解决人为什么要生病的问题,人不是天生有病,生病主要是人生活态度出了问题。生活态度包括心理和生理。心理不健康(如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等)。生理不健康(生活习惯不健康,如偏食、不按正常时间休息等)。其实,中国富裕阶层99%的人是吃出了病。尤其是自己不掏腰包白吃惹出的祸。如果在我们的中学或大学教育上补上黄帝内经这一课,我们国民身心和谐、健康!不生病,还需医改嘛?(见: 医改为什么这么难?是国家战略出了问题,还是战术出了问题 ) 3 人民的健康思维意识问题 人民习惯于依赖医生,一生病,动不动就说,医生啊,我这一百多斤可就交给你了。其实,病是自己生的,治疗也需要自己的努力,医生,不过是个辅助而已。死狗推不上墙这句话大家应该都明白吧。 看是三个问题,其实质还是一个问题:利益和心理。老百姓若是都不生病或少生病,看病也就不难不贵了,不仅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没了,GDP也没了…… 观点总结: 从以上分析来看,世界各国中,也只有中国有解决好医改问题的资本。因为 1我们是公有制,2我们有中医,前者可以体现我们的医改决心,后者可以降低我们的医疗成本。比如,解放后,我们的赤脚医生体制,也的确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看病需求。而 中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疗体制中占据了话语的制高点 ( 毛泽东赞扬 赤脚医生 制度:要让农村人看得起病 ),因此,赤脚医生制度,可作为当今医改的重要参考。 当然,全国人民都穿鞋了,再让医生们打赤脚,似乎也有失公平,需要在其他方面补贴一下。曾看到当年的赤脚医生老了之后,国家不仅不承认其医生身份(无文凭),也没有经济补贴,很伤人啊 参考资料: 李玲:美国 医改 为什么也 这么难 ?_评论_凤凰网 2009年09月10日 09:34 新民周刊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3 条 我国很多改革都“以美为师”,美国医疗领域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提前进行思考,防患于未然的。 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辩论。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一直在为其医改新政奔走呼号,关于医改的报道和讨论近几个月来充斥着美国各大媒体的版面。 美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其社会经济诸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导致的。既然我国很多改革都“以美为师”,那么美国医疗领域所出现的问题,也许也是我们必须提前进行思考,防患于未然的。 美国为什么要医改? 美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同样突出: 首先,美国的医疗体制是世界上最贵的一个,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占其GDP的比重为17%,每年的医疗花费已经高达2万亿美元,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但是美国也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 其次,美国的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有商业保险或者享有老年医疗保险和穷人医疗保险的患者也承担不起,因为即使有保险,个人也还要支付一定的比例。卫生经济学早已证明,有了保险之后,会推高医疗费用。 美国的医疗负担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掣肘。医疗是目前美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最大的项目,高于教育和国防的支出,老年医疗保险和穷人医疗保险已经成为美国财政最大的包袱,历届政府都为此头疼。美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是雇主依法为雇员支付的,而这也成为美国企业的沉重负担,并被认为是损害美国企业竞争力的元凶之一。 更为严峻的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福特、通用汽车等美国大企业就已经因为医疗保险负担而难以为继。奥巴马呼吁说,美国的医疗体制再不改革,将拖垮整个美国。因此他将医疗改革的目标定位为:为美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建立全新的基础。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对于医改的重视程度和医改在美国的战略高度。 医改 为什么 这么难 为什么我们的 医改这么难 ?_名流之谈_新浪博客 医疗改革走向纵深,直面问题挑战。64.3%的老百姓认为看病贵,大病重病看不起。难倒美国人的问题,奥巴马如何解局?透过美国医改谈谈中国的医改,我们每一个老百姓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全球医保,异曲同工的奥秘在哪里?今天你要医改成功的话,首先要打破这个既得利益集团。药厂是最重要的一个利益集团,任何改革都首先要把药厂切割在外。 毛泽东赞扬 赤脚医生 制度:要让农村人看得起病 赤脚医生”这个词,1968年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随之流行。其本义是指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公社社员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他们一面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为社员治病,鼎盛时人数在100万以上。   几乎被国民党政府明令禁止的中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疗体制中占据了话语的制高点,这种逆转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毛泽东大发雷霆   1965年毛泽东接到卫生部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不禁大发脾气。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认为,毛泽东的态度是对一组数字的反应:“1965年,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了75%。”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这几乎是对1949年以来的医疗卫生工作最严厉的质疑。为了改变最底层尤其是市镇之外的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1965年之前已经出台了各种方案并加以实行。尤其是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最为常见。这些医疗队有的来自城市和县城,有的出自镇一级的卫生院或者联合诊所,有的则是以“土改”或“四清”工作队的名义下乡,但并未真正解决亟须解决的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   杨念群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即便医疗队密度再大地穿梭巡医,与居住过度分散的农民求医的渴望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医生无法留在乡下,对农村的医疗保障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杨念群认为,毛泽东发怒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医一直没有整合进农村医疗资源。   尽管1949年以来政府即提倡中西医的团结和互相学习,很多中医也逐渐学会了注射等西医诊疗技术,并且参加各地防疫活动,但中医整体被贬抑的评价并没有根本改变。1954年毛泽东曾说,解放后卫生部门有宗派主义情绪,对扶植中医不积极,导致中西医没有团结好,责任主要在西医。他指责中央和各地卫生部门领导对中医中药抱有严重的粗暴的宗派主义态度,是一种极端卑鄙的恶劣的资产阶级心理的表现。   “ 神医有三个好处 ”   毛泽东并不掩饰对中医的兴趣。1958年他曾批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但毛泽东的兴趣与其说是医学的,不如说是政治的。这种兴趣既源于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农村的了解,更和他的政治构想不可分割。“六二六指示”认为西医教育和诊疗手段不适合农村。 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 。”6月26日大发雷霆之后一个多月,毛泽东召见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事宜。谈话中, 毛泽东忽然说,乡村“神医有三个好处:神药它保险,不会害人,没有毒;第二个好处是省钱,几个铜板就可以了;第三是给病人精神安慰,病也就好了”。   这时候,“毛泽东考虑最多的仍是‘中医’的位置。他心里很清楚,中国乡村医疗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绝大多数民众长期认可的医疗资源。”杨念群认为,这种资源不可能是西医,因为在毛泽东看来,西医只为城市中占15%的“老爷”服务,而农民最相信的仍然是中医、1965年那次后来被称作“六二六指示”的讲话,被认为是赤脚医生的理论基础,毛泽东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成本最重要   “养得起”事关农村卫生保健制度的成本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念念不忘要将1949年之后仍受贬抑的中医整合进新制度,成本是重要原因。他带有怒气表态,是对当时医疗资源分配的不满,国家医疗资源严重倾斜在城市,城市中又倾斜向高收入人群;也是对西医排斥中医的不满。根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不脱产的卫生员制度正式迅速进入中央政府的议程,而“不脱产的卫生员”也即后来的赤脚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大量使用了成本低廉的中医中药。   实际上,赤脚医生制度出现绝非1960年代灵机一动的创造。1930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举世闻名的“乡村建设运动”,吸引了大量知识精英加入,史称“博士下乡”。他们试图用试验的方法,探索使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方法途径,其中,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陈志潜试图在定县建立“县、乡、村三级保健制度”,奋斗多年,成效不理想。   杨念群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陈志潜的失败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他的医务人员来自城市,不能长期为当地服务;其次他坚决排除中医参与这一公共卫生体系。而赤脚医生制度俨然继承了陈志潜的设想,同时做了重要的改进。赤脚医生大多是本地农民,居住在乡村里,还要参加农业劳动挣工分,这大大加强了农民对他们的认同;另一方面,将价格低廉的中医药纳入治疗,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广泛覆盖、低水平的医疗保健制度建立。   “成本问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需求可以满足,也就可以有效地整合国家。”杨念群认为,1949年后大多数国家政策,比如户籍政策,工农业剪刀差等等,都违背城乡平等原则。但在医疗上,却实现了实际上的平等。这不是医疗资源分配在城乡之间绝对平衡,而是指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并且达到了一般意义的平等。   不管今人如何评价历史和人物,杨念群说,“通过吸纳中医,创设赤脚医生制度,为中国几亿分散的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这是一个事实。”多年后,在评价中国医疗体制变革的历史时,赤脚医生更是常常被提起。有人叹息这一“公平的”制度后来消亡是一种不幸。“文革”结束之后,城市里迅速恢复了西医在医疗体系中的主流地位,赤脚医生的专业能力受到了怀疑,政治地位也急剧下降。随着公社解体,他们后来大多自行开业,很多人放弃了中医治疗手段,同时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法则。上世纪90年代药价飞涨,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在城乡之间变得更加显著起来。 王健答网友问谈过去的赤脚医生制度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66273.shtml   北京青年报        张虹(主持人):王博士,刚才网友提了这样的问题。网友: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的状况,五六十年代曾经有赤脚医生,而且村村都有,这种体制适不适合今天还这样做?        ??王健:在五六十年代,关于我们的赤脚医生,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曾经辉煌,如今为何如此飘摇》,当时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在六十年代,在广大   的农村,通过一个短期的培训,塑成了一大批赤脚医生,而且他们一根针、一个药箱,走遍全村,为大家做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而且这种行为也获得了一个国际上的赞同,很多人学我们。我记得在去年的一个研讨会上,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讲,1980年以前,我们学你们的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我现在感觉你们回过头来把我们又请回来了,为什么他们对我们的赤脚医生有一个高度的评价,当时的时候,赤脚医生,用我的观点就是在农村是一个哨点,一旦发生了疫情或者一旦有了基本的小病的时候,哨点的哨兵就可以在第一线解决掉,防止传染病大面积的发生。另外,赤脚医生还有一个特点,赤脚医生的整个的载体,是在村一级的,当我们进行了改革以后,由于赤脚医生的载体村集体或者集体的经济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也就随之消失了。但是我觉得网友的问题提得很好,就是说在现有的医疗体制当中,如何使公共卫生体系真正延伸到村一级里去,这是下一步值得探讨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以目前的支付体制而言,村一级的卫生体系同样会染上城市医疗体制的弊病。甚至还会多一样——假药劣药盛行。      以前的赤脚医生有一定的行政公务员身份,但现在要延伸村一级医疗体系,免不了要一定的商业化。如此这般,农民也免不了被宰,当然,没有城里宰得狠。 农村的赤脚医生还是很有必要的,至于赤脚医生的腐败或者宰人问题,应当是很小的,因为赤脚医生只是在一个村子里活动,病人都是熟人,也经常要向乡亲求助,这就决定了对赤脚医生的监督和制约是比较完善的。另外,赤脚医生对待病人的时候,走后门或者拉关系的情况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互相了解,而且关系比较长期,在大家都熟悉的情况下,特别照顾某些人是很少出现的。 毛时代简陋的“赤脚医生”,用极小的资金为数亿农民提供了十多年扎扎实实、方便可靠的医疗服务。其社会效益远远超过现在耗资数千亿、只有少数人享受得起的权贵医疗体系。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母亲得孝心
yangyongtian 2011-5-8 09:11
君臣父子古有训, 长幼尊卑乃人伦。 中华文明几千载, 西方也敬父母亲。 母亲节庆今效仿, 中华妈妈得孝心。 祝愿博友佳节庆, 阖家欢乐笑殷殷!
个人分类: 感怀|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明不灭之谜
热度 2 sheep021 2011-5-6 11:33
杨学祥 : 远古文明的神秘消失:现代文明的警钟 该文盘点了12个神秘消失文明。远古文明消失不是世界末日,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一首挽歌。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外族入侵和经济危机,用简单的“没有世界末日”来回答是愚蠢的,远古文明的消失为人类现代文明敲响了警钟。 远的不说,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 为啥中华文明千古不灭,传承至今? 因为我们有中医 这样回答,也对,也不对。 因为单单有中医,并不能保证中华文明万年不灭,中医中蕴含的精神,才是中华文明不灭的精神。 世界文明, 亦如大海中的浪花,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又如自然中的生命,死死生生,流转不息 只有我中华文明,横亘千古,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老当益壮 何也? 无他,兼容并蓄而已——大海不舍细流,方成其大;泰山不拒细壤,方成其高 。 中华文明也历经沧桑,只不过是同化了入侵者。 能把他吃了,并消化掉,也是本事啊 文明之间的竞争,也同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一样哦,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但是,很显然,力量巨大,性情生猛,未必是强者。 飓风来袭,先倒下的是大树,而不是小草 年老体迈,先掉下的是牙齿,而不是舌头 草原干旱,先灭绝的不是草食,而是狮子。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死死生生,自然规律。文明亦复如是。宇宙代有文明出,各领风骚数千年,呵呵。没啥可惜的 不过,所有文明之中,唯有中华文明(道家)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脱离生死轮回。 这,难道也是中华文明万年不灭之谜?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
白荷飘香 2011-5-4 11:46
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 流波 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就是要彻底驱散“西方中心论”的历史阴霾和剔除长期以来沉积在人们心理的殖民残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审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一项重大的历史课题 ,也是我国思想界、教育界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正确的定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进而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根本走向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今天对自己伟大民族和文明的认识仍停留在“四大文明古国”、“四大发明”这一基本定式上,就是这一基本认识也被强大的思想误流湮灭得有综无影,从而形成了一种对中华文明莫大的社会误识:是中华传统文明,特别是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阻碍着中国近代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这里,几千年民族辉煌的表层被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锈化得斑驳就离,以至于民族的、爱国的精神长城是那样的易坍易塌,而殖民的、“西化”的理论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误区,清醒认识到在这种思想观和理论观支配下所形成的长期以来对我中华文明的藐视和轻描淡写,深刻反省我们自己对伟大文明的漫不经心或还冷嘲热讽甚至是彻底的虚无!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吗?中华文明排在四大文明古国之四的位置是公正的吗?还是让我们打开人类长河的闸门,仰看中华文明之光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历史当然不能重复、也不能“复制”,但历史就“埋”在我们的脚下、“散落”于民间、“粘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使我们对文明的认识尽量向历史的真本靠拢。对中华文明来说 ,“西方”的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对伟大文明缺乏根本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这才是历史的悲哀!从现今考古史料中,我们可随便采撷几个实例以之绳证: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万~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发现了目前人类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陶器和人工编织物等;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距今1.2万~0.8万年,洞中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万年前;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野生稻和栽培稻遗存,距今1.13万~0.9万年,两处遗址分别处在两个小山包上,直线距离只有800米,仙人洞是原始部落的主要居住场所,吊桶环则成为临时性的屠宰场所和稻谷收割后的打谷场,烧制出的陶器已带条纹和绳纹;浙江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遗址发现了上万年的陶器和栽培稻,与长江中游发现的上万年的农耕水稻遗址多为洞穴和山地类型有所不同,体现了农耕文明从长江中游向下游周边扩散的趋势。而上万年前的印度、两河流域、埃及都还基本处于蛮荒阶段。再列举几个例子:公元前6680—642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和石刻文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雏形,比之古埃及、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早出了约4000多年;河南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骨笛,多为七孔,具备音阶结构;公元前6100——56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窖穴达88个之多,储藏粟的总量约10万余斤之多;中国玉器业的发展早在8000年前就基本成熟,独树一帜;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中充分显示了中华先民纺织业的发达,中国丝织物后来成为古代文明史上横贯中西最为耀眼的彩带;江苏金坛三星村石钺的出土说明了6500年前以有了常备军;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奴隶殉葬,反映了制历权(社会政权)的形成和神权的高度集中;湖南澧县古城墙的发掘证实我国6000多年前就有了城墙的建造和城市的出现;天文历法独领风骚,七日星期制的使用远远早于犹太人”、“巴比伦人”2000年;牛河梁遗址南部的“金字塔式巨型建筑规模宏伟,堪匹千余年后的古埃及金字塔 地(1)这些伟大的历史因考古的发现而与被我们当着神话讲了几千年的“三皇五帝”史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华近万年的国家文明史的面目显露端倪。中华文明是上下各五千年而非上下共计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万年”!伟大的史学研究者——《三皇五帝史断代》的作者董立章先生“挺奋进之孤师,付十数年之功力”,通过考古学、古文献学、考古年代学、古天文学、古气候学气象学等的综合研究,得出了惊人的历史结论:随着以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为基础的华胥氏超级部落联盟(已具半国家性质)势力的渐衰,而发源于湘江流域后逐渐东进的伏羲部落,与东夷女娲部落联盟后形成巨大族团,大规模从山东、江浙西进北进,于公元前5341年统一中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华伏羲奴隶制国家诞生了。它西起关陇,东致大海,南括长江中下游,北越燕山而跨蒙辽,其辽阔版图为一千五百年、二千年后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所无法企及(2)。壮哉!从公元前5341年伏羲奴隶制王朝的建立到公元前1046年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灭亡,莽莽苍苍3000年,期间主要经历了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唐、虞、夏、商等十个朝代,主要大事纪有:公元前4130—4082年共工称霸九州;公元前3707年涿鹿之战;公元前3007—2902年九黎之乱;公元前2780年统一四川;公元前2220—2150年鲧、大禹治水;公元前1930年统一巴蜀;公元前1520年小甲统一川陕(3)。就这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犹如人类历史的火车头,执人类文明之牛耳呼啸向前,到公元前11——8世纪,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文明而跨入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封建领主制的国家——西周而雄居于世。经春秋战国——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改革与活力时代文化的大积累,到秦皇汉武——统天下而修法度,外击强奴内举经济,使得强大封建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实力雄浑无比,化解了来自中亚、西亚凶悍蛮族的进攻并将其大部融化,避免了诸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极早就被游牧蛮族灭亡的命运。此后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分久必合”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还是“合久必分”的封建统一大帝国,中华文明始终以其无可替代的先进性和独特性,逶迤磅礴至人类发展的近代前夕。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所著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提供了1750—19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在世界总量(100)中的相对份额的数据:1750年,中国占32.8%,欧洲占23.2%,美国占0.1%,日本占3.8%;1800年,中国占33.3%,欧洲战28.1%,美国占0.8%,日本占3.5%;1830年,中国占29.8%,欧洲占34.2%,美国占2.4%,日本占2.8%;1860年,中国占19.7%,欧洲占53.2%,美国占7.2%,日本占2.6%;1880年,中国占12.5%,欧洲占61.3%,美国占14.7%,日本占2.4%;1900年,中国占6.2%,欧洲占62.0%,美国占23.6%,日本占2.4%(4)。虽然从这个数据看出了中华大国近代以来的逐步衰落,同时也看出了中华经济曾经在世界经济史上占有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全可以这么说,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大多数岁月里,中国的综合国力雄超于世,国民生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又是中华科技特别是“四大发明”彻底改变了欧洲进而整个人类近代的历史进程。所以说,不是中华文明排在四大文明古国之首还是之尾的问题,而是中华文明远远地走在世界其它文明的前列且自文明发祥以来从未间断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之所以有如此辉煌不败的历史,究其因,第一,自中华文明发祥以来不仅抵制住了“蛮族”的武暴进攻,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化野蛮为动力,同化蛮夷戎狄,吸纳百川成一海,从而增强了民族的机体,避免了同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同样的命运。第二,中华文明极少受到宗教的窒息。无论是中华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影响深远的佛教,其主体作用主要是为中华文明的民间文化增光添彩。不似欧洲,基督教束缚麻醉达千年;更不似印度,宗教的不良作用从古至今。第三,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无疑是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文化之一。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已具备“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可以想象,汉字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语言载体,不说它有多么悠久、丰富、博采、蓄炼、艺术,单就它给人以联想灵感、启迪而言,就足够了。 当然,我们决忘不了近代以来这场血与火的“洗礼”。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世界“中央之国”的历史陶醉之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农民起义”等一系列的变革,彻底砸碎了近千年来农奴式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经过二百来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非洲成了贩卖与屠戮黑人的屠宰场;美洲文明的创造者(实际上也是中华先民的支系)被屠至殆尽;印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最后,中央之国也成为了“东亚病夫”。这样,西方成了人类文明的“主宰”,西方人成了“上帝的骄子”,全球的“西化”之风从此地弥漫开来。今天人们盲目的崇洋迷洋心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是近代以来西方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还远远地走在前面这样的客观现实和西方不断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西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自己伟大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中所应有的崇高地位缺乏根本认识甚至漠视的恶果。一些“西方中心论”者不是对我中华文明史有无3000千年都还持着怀疑态度吗?中国今天的大部份上古史学家们不是还在为中华文明是否有5000年做着辛勤的历史鉴证吗?今天的大学生们对着“千年论坛”上的历史演讲者大声的询问:古希腊、罗马和古埃及、巴比伦及印度文明都还各有各的伟大和长处,唯有中华文明除了打造中国妇女的两只小脚外还有什么别的长处吗?这就是今天中国很大一部分青年、学子对自己伟大文明的认识?!你说是幸还是悲?!难怪今天的殖民文化不仅大有市场,理论上还不断创新有了新的“突破”,什么“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任务,所以,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就不能反对,甚至还要欢迎”,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更有甚者大呼“只有当殖民地三百年才能实现现代化”,多么荒谬绝伦的论调却影响着不少年轻人,我们的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还不应该敲响起警钟吗!? 当然,我们应当好好分析中国近代为什么落伍的原因,落伍后在一个相当的时期里又为什么没有赶上直至成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等等。这还得要从当时的大环境大历史背景说起。国际上,一是欧洲在沉寂了近千年后所暴发出的无穷能量,这股能量带着人性的野蛮与扩张,就象一条饿极了的猛兽冲出了牢笼,它虎视眈眈,用古希腊罗马精神武装头脑,以中华科技文明为先导,带着吞食全球的欲望,追踪着阿拉伯人的退迹,拉起海盗式的风帆,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掠夺与殖民:非洲成了贩运黑人的奴隶场,广大黑人被当做畜牲般捕捉枪杀;美洲的原有居民(实为中华先民的支系)印弟安人被驱逐屠戳,惨绝人寰;印度、东南亚诸国已被搜括的遍体粼伤。二是西欧借鉴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四大发明”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社会结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工业革命使欧洲向着人类近代文明迅跑,这为欧洲能最后掠击自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执文明牛耳于前的中华大国奠定了经济的军事的基础。三是美国独立后的迅速崛起,俄罗斯由蒙古金帐汉国下的莫斯科公国成倍的扩张开来,日本因“明治维新”的成功而由被殖民者激速发展成张狂的国家,这几个掠夺成性的帝国的形成,从国际背景说来,中华大国的厄运是在劫难逃了。国内,从表象上看,到17、18世纪,中国经济还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与西方的对外贸易交往中,还基本是中国产品输入它国的占绝大部分,西方却还拿不出象模象样的中国比较需要的东西输送到中国来,于是英国就从印度偷运来鸦片,林则徐禁烟,才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其次,由于国内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而形成满清入主中原,这是导致中国近代最终走向落后的内质原因。这个意思并非说因为建立了满清国家政权就一定会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而是说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满清国家政权的建立更容易形成中国走向落后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其一,正当欧洲资本主义滚滚向前之时,中国的明末农民大起义诱发了满清入关,这种农民起义与民族战争不似欧洲近代的农民起义旨在彻底摧毁西欧旧的农奴式的封建割据和黑暗的宗教窒息社会,而在于推翻一个旧的封建政权后又建立一个几乎相似的封建政权,而且这个政权的建立是由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来完成,其艰巨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是显而易见的。清军对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繁华的苏州城的毁坏性攻击就是其典型一例。其二,由于满族在各方面相对的落后,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的崇拜,势必进一步掩盖中华大国相对后发起来的欧洲发展有所停滞的内质,使中国进一步沉浸在“世界中央”之国的自豪之中。康熙大帝比俄国的“秦始皇”彼得大帝大约4岁,而彼得能化妆到西欧考查并高价买回工程师,但要求康熙有同样的举止却不现实。其三,满清遗老是近代改革图强的伴脚石。浸润着中华文化同样被殖民奴役着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并最终成为伤害中华民族最为惨烈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而告终,最主要原因是满清政府的大部分人尤其是遗老们认为这种变革首先就是针对满清而来,就当然要以全力进行阻挠与破坏。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李自成个人的悲剧造成了中华民族近代的整体悲剧。后来,又有多少中华仁人志士为国图强奋发,最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毛泽东主席总结这段历史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5)“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6) 今天,中华民族已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必将彻底洗刷近代以来因落伍惨遭蹂躏的种种耻辱,用人类第一族的气魄、人类第一族的自豪、人类第一族的精神高筑起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 (1)(2)(3)(见《三皇五帝史断代》,董立章著,暨南大学出版社,第33页,第372、378页, 第401页。) (4)(参见《回眸:共和国的50年》,司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57、558页) (5)(6)(见《毛泽东选集》,第1359页、1362页) 初稿于2001年, 2011年1月6日略修改 http://www.weiweikl.com/lbwh4.htm
个人分类: 网络时评转帖|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竞:解密玛雅纪年柱
pkuwpz 2011-4-28 13:04
南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出土文物中有一通玛雅先民遗留的凿刻文字的石柱。玛雅曾是美洲大陆具有几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但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于13世纪,这一文明,包括语言、文字、城镇、建筑、宗教、风俗、习惯,均遭到毁灭性破坏,从大地上消失净尽。今日的印第安人即是玛雅人的部分后裔。 玛雅纪年柱群 根据已破译的古玛雅文字,得知出土的石柱记载的是玛雅的历法,后人称之为“玛雅纪年柱”。该纪年柱建成于公元八世纪,约相当中华文明的大唐盛世年间。那时,也正值玛雅文明的鼎盛时期。 玛雅历算表明,玛雅历法为太阳历,每个月20日,一年18个月,360日;外加5个忌日,总共365日。此外,还有一个长达942万日的长周期,称为“纪”。并指认当时正值“第五纪”之中。现代天文学家将942万日的时间段,换算为今日的岁时,得出的资料是25800年。 现代天文学家对25800年这个时间长度的数值并不陌生,它是地球自转轴类似陀螺的轴摆动那样,正是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长度。不禁要问:在玛雅人编制历法之时,地球人尚未建立太阳系的今日观、也未确认地球的天体运动观、更无从得知何谓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玛雅历法中的“纪”时长25800年的依据为何?其实,这一数值在那时不止一个古代文明的天文学家知晓。例如,我国东晋之后,南北朝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就首先在编篡历法中,计入改正量‘岁差’。尽管并不知道春分点在天球上位移的‘岁差’现象乃是地球自转轴摆动引起的后果。‘岁差’的轮回周期正是25800年。 人们公认,地球人的文明史只有几千年,不足万年,所以,玛雅文明不会亲历“第五纪”的最初一两万年,关于“第五纪”初始岁月的描述,不是史实,只是传说或神话。根据“玛雅纪年柱”的断代,将“第五纪”的最后一日换算为现行公历,结果是:2012年12月21日,即2012年冬至日。“玛雅纪年柱”记载的是“第五纪”的起止时间,未涉及任何可能有的、在“第五纪”之前的“纪”,以及之后的“纪”;也未表明最后一日之后,是否是“第六纪”的首日,更没有最后一日乃是“世界末日”的明示或暗示。 鉴于“玛雅纪年柱”是唯一有关“第五纪”的历法文物。因此,关于玛雅文明预言“第五纪”之末日乃是“世界末日”的说法是个伪命题。据悉,轮回之说可能是玛雅文明的特征之一。因此,玛雅“世界末日预言”之说乃是固有“世界末日”理念的基督教文明强加给古代玛雅人的,有必要判明历史真相。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2012年12月21日冬至时刻,确实将呈现一幅难得一见的天象: 2012年,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时,太阳在天球上的方位正好与星空背景上、位于人马座方向的银河系中心一点的方位重合,即地球、太阳和银心一点三者正好在处在同一视线上。由于地球和太阳的空间运动,三者呈一直线的天象转瞬即逝。近几年,由于天文探测的进展,发现并确认银河系中心有一个约为400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称之为‘银心黑洞’。 银心黑洞 不具备天文科学背景的广大公众,由于专业知识不足,通常会对那种密度超大、体积超小、品质超大、引力超强的奇异天体——黑洞,既好奇又畏惧。如果此时,再面临诸如太阳中微子、地球磁场极性翻转等较生僻等科学名词和现象,往往很难辨明真相和是非。例如,有人宣称,玛雅文明的2012冬至日将是地球毁灭的世界末日的预言是真。因为,地球、太阳和银心黑洞三者一线,银心黑洞的引力和太阳的引力二者迭加;黑洞引力促使太阳爆发并产生中微子;突现的超强引力再加上太阳中微子,致使地球‘天崩地裂’,更引发地球磁场极性翻转,南极变成北极,北极变成南极,一下子末日来临,地球毁灭!这是多令人心惊肉跳的景象,说的如此似乎真的有眉有眼,有根有据,用了诸如大品质黑洞、引力迭加、太阳中微子、地极翻向等诸多科学名词和术语,不怕你不信! 作为有良知的天文学家,应该郑重指出: 一、银河系的直径约 8.5~10万光年,太阳和银心的距离约3万光年。因此,银心黑洞的引力信息传输到太阳系需时不会少于3万年。所以,2012年冬至时刻,呈现在天球的银心黑洞乃是3万年前的“像”。与之类似,那一时刻的太阳是8分19秒前的“像”。2012年冬至时刻,银心、太阳和地球三者呈一直线实为视觉效应,由于银心黑洞于3万年前辐射的引力,在到达太阳系之时,历经了3万年,太阳和地球也同时都经历了时达3万年都空间运动,在3万年前,这三个天体肯定不在同一视线上。结论:《千载难逢的三者一线》是个伪命题。 二、关于包括银河系黑洞在内的‘星系黑洞’的存在可能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关于它们的起源和演化还知之不多。如今大多认为它们是星系诞生之初,激烈的天体物理过程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银心黑洞已存在了不下100亿年,其年龄远大于太阳的50亿年和地球的46亿年。尽管,人类发现并测定在银河系中心区有一个重达400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其实它在太阳和太阳系诞生之前早就存在了。银河系中心区有一个恒星密集的棒状体,包括银心黑洞在内,质量约占银河系总品质的 1/3 ~ 1/4。正因为银河系中心棒状结构的强大引力 ,才致使中心区外围的1~2 千亿个恒星以逆时针方向,围绕银河系中心区运转,其中的太阳和行星系约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2亿年绕行一周。还应指出,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和二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银心黑洞和太阳的距离不下3万光年,其引力作用已微不足道。《银心黑洞和太阳二者引力迭加引发地球毁灭》之说是似是而非。 三、太阳中微子是太阳核心区产能的氢氦核聚变之核反应过程中,诞生的一种中性的基本粒子。它们的一个特征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所以太阳中微子的诞生与银心黑洞无关,太阳中微子也不会引发‘地球毁灭’。 四、地球的地质史和古岩石学指出,地球磁场的特征之一是极性翻转,例如,恐龙存在的 1.6 亿年间,曾历经3次北极变成南极,南极变成北极。地磁极性变化是地球物理内因,与太阳中微子无关。还应指出,一次极性翻转过程历时长达万年,絶不是瞬间突变。 五、2012年可能和通常年份类似,也会出现多种形式的自然事件,诸如,剧烈的太阳活动、地震、火山、飓风、海啸、极端气候和气象,等等。但可以完全肯定,所有的自然灾害均与“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无关。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李竞 http://lijing.kepu.cn/archives/58 转载已授权。
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菊遍插满冢坟
yangyongtian 2011-4-5 15:23
清明时节天转阴, 天人同理慰忠魂。 年年此时祭列祖, 黄菊遍插满冢坟。 清酒三杯敬孝爱, 深鞠一躬谢慈恩。 中华文明传万代, 永立世界民族林。
个人分类: 24节气|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临沂历史考
lysyxcs 2011-3-13 21:50
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二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使用文字符号,现沂河和沭河流域发现的近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一、二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早在 5000 年以前,这里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就丰存过郯、莒、费诸方国。周灭商后,鲁国和齐国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支柱 , 临沂地域除分属齐、鲁等国外,见于 春秋 的还有颛、阳、向、莒、郯、根牟、於馀丘、杞等国。 春秋时期,除上述古国外,见于 春秋 的有启阳,中丘、祝丘、费、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盖、艾、纪障、密、鄢陵等 20 个。这些大城邑的出现,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 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西汉时,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三国时期,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朝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 1734 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 6 县1州。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1913 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 1914 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 1918 年撤销。 1936 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1940 年 8 月,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1943 年 9 月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 1945 年 8 月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山东省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相继建立过 30 多个县级和县级以上政权机构。其中属于县级的政权组织,一般称抗日民主政府,也有一些称作行署或办事处。这些县级政权组织,都独立的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分属鲁中、鲁南、滨海3个行政区。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划层次仍沿袭抗日战争时期,只是对区划作了某些调整。 1948 年 7 月,鲁中、鲁南、滨海三个行政区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设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下辖 7 个专区, 49 个县。至 1949 年 10 月 1 日,临沂地域分属沂蒙、尼山、台枣、滨海 4 个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1950 年 5 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 9 县。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 9 县。 1953 年 1 月将原属临沂专区的赣榆、东海、邳县、新县海连市划归江苏省。 1953 年 7 月,沂水专区撤销,除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外,所辖其余各县皆划归临沂专区,同时,原属滕县专区的平邑县亦并入临沂专区。 1956 年 3 月,日照县划归临沂专区。至 1961 年 4 月,临沂专区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 13 个县市。 1989 年 6 月 12 日,国务院确定,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 12 月2 日 ,国务院 确定,沂源县划归淄博市管辖。1992 年 1 月,莒县划归为日照市管辖。至此,临沂地区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 10 个县市。 1994 年 12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 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 河东、罗庄 3 个县级行政区。地级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 3 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沭 9 县。 临沂市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等,就出土在临沂市银雀山下 . 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杲卿等,有的出生于此,有的在这里生活过,都留下了难以湮灭的印迹。清末,著名的鲁南幅军配合太平军、捻军作战,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坚持斗争长达15年之久,涌现出刘淑愈、孙化祥等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沂蒙山区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就在沂蒙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0 年代,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刘之言、郭云舫、刘晓浦、刘一梦、孙善师、孙善帅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铭沂蒙大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指挥中心,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 赵博、 罗炳辉、刘炎、陈明、李竹如、常恩多、汉斯 . 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都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生命。从沂蒙山区出发,罗荣桓率雄师挺进东北;从沂蒙山区出发, 陈毅率大军直下江南。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车轮的辙印。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10 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学研修纲要
jhongbing2 2011-1-23 13:41
人之自立于天地间,须会两门学问。其一为与天斗之学问,另一为与人斗之学问。与天斗者,格物致知也;与人斗者,立身行事也。不与天斗尚可为人,无知、无欲、无求,昏昏尔;不与人斗必非人类,无运筹、无组织、无建树,牲畜也。 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绵延不绝,璀璨夺目,乃与人斗之精华集粹。欲从道、法、术三层研修国学。道者乃格局、气象、境界、心量也;法者乃理念、价值取向也;术者手段也。 儒家以仁为本,修齐治平,以达天下治;释家欲渡众生,教人得解脱;此二者可以为研修之根本,至德要道。主攻《论语》、《孝经》,偶听佛家言。道家以忍为本,开人眼界、启人心智,每每给人以绝处逢生之感;兵家以全胜为要旨,攻坚克难,可为策略源;此二者,可法。主攻《道德经》兼《唯物辩证法》、《孙子兵法》。“ 儒家不兼纵横,则不能取富贵”, 鬼谷子 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可为术。主攻《鬼谷子》。 中国哲学自古缺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基本上是对人应该怎么活进行思考,而较少地对人为什么活反思。所以要追问自己,找到生活的根据,也就是人生信仰!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思想大纲》林尹 著 2.《鬼谷子绝学》 兰彦岭
个人分类: 国学|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文明应该是八千年
xupeiyang 2010-12-29 20:53
本文摘自:《南方日报》2010年12月26日第A11版,作者:蒲荔子,原题:《周宜兴:中华文明应该是八千年》 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1996年,国家组织了200多个学者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于2000年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个年表把中国的历史往前推了1200年,到公元前2070年。中国的历史究竟有多久?12月18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宜兴登上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提出中华文明八千年的概念,把听众带回八千年前,感受伏羲时代的气息。 中华文明史有八千年 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启动了下五千年断代工程,并在2000年发表了夏商周三代的年表,确定大禹治水的时间是公元前2200年。夏朝,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朝代,建立在4070年前,夏400年,商600年,西周、东周800年,历经1800年后就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来的历史就清清楚楚了。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大概就是5000年。夏商周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而上五千年是从中国的上古时代,就是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下子就推得很远,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概念。上古文明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但是不等于不存在。所以,在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有些学者就提出,可否在断代工程之后,再开展一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绝不是5000年就可以止住的。上五千年是从黄帝起向前推的上古时代,近几十年的考古成就也一再证明着在上五千年间,中国文明史真实存在,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学者认为,只要是古代历史文献里面没有记载的东西,只要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没法证明的,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一些事情,都不予承认。但我认为,对上古时代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两个新的出发点;中华民族的文明应该在五千年的基础上再向前推三千年。 首先是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无论怎么变迁,文化始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与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承下来的。因此,历史学的研究核心,应该放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放在文化的产生、再现、发展与继承方面,考虑那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化和产生这个文化的代表人物。 其次,对史料的认定要有新的概念。把文字记载的史料、考古发掘的史料及保存在民间的史料三者并用,相互补充佐证。伏羲文化发生在甘肃天水,是在古城际这个地方,时间上也是重叠的,有遗址又有传说,这是我提出八千年历史的证据。 周宜兴(摄影:李立辉) 现代考古最新成果支持八千年文明史观 文字描述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7800年到8000年左右,二期文化跟仰韶文化是同期的。大地湾遗址现在已掘出1万多件文物,证明了这个地方8000年前已经有了文明。 中国科学院的权威杂志《科学通报》刊发了关于大地湾遗址的最新报告。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国内的学者在大地湾挖了个深八米的探方,发现从6万年前开始,一直到5千年前,共有6个文化期连续存在。探测的结果证明了在8000年到7000年这段时间,这个地方的人类吃的主要的东西90%左右可能是粟和黍,10%不到的是那时候人类已经饲养的动物的肉。粮食已经成了这个时期大地湾人类的主要食品。第二个结论,是大地湾旱作农业的起源,发展时间大概是13000年前到8000年前。当时的人类还完成了北方的野生粟的驯化。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这个地方已经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农业。 农业的产生应该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的一个起始点。在13000年前到8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在不断创作和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明,在伏羲时代做了集大成的工程。伏羲文化的时代,在8000年前到6000年前的这两千年中,逐渐由发达的采集狩猎时代,向成熟的农业经济转变: (1)造网罟促渔猎,开创农业; (2)继承结绳,造书契,始创八卦,应天时地利得人和(天人合一,阴阳辩证); (3)俪皮为礼,制度婚娶,始有家和姓; (4)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创社会初型; (5)作历度,定节气,以利农耕; (6)驯养牺牲,以充庖厨,民食乃丰; 可以想象,这么多文明的创造,绝不可能是一代伏羲完成的,而是伏羲时代的先祖对前13000-8000年间所创文明的集成与总结,也是其后的十多代伏羲历时1600年才逐渐创建的。在这个创建的过程中,伏羲带领族群的一部分部落,沿着渭河到达黄河中游地区,把他们的文化与当地的族群文化交融与汇集,为后来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以三皇五帝为开端的华夏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现在有伏羲故里(甘肃天水)、伏羲故里(河北新乐)、伏羲故都(河南淮阳)三角之说。它反映了伏羲文化由西向东传播的真实过程。全国各地都有伏羲和女娲的活动遗存和寺庙,充分证实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先祖当时走遍中华大地,向各个地区不同部落族群传授他的文明薪火的真实痕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在8000到4000年前,由伏羲所创文明开始,经历了神农、黄帝和尧、舜、禹的时代,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称为华夏的中华民族。这个过程正是大地湾遗址所显示的成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即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远古历程。 在8000年前-4000年前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先后产生过许多先祖人物,为什么认定伏羲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定论。 据文献记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经过秦汉一直到隋朝,历代帝王都在祭祀太昊伏羲为首的五帝。五帝实际上是青帝(太昊伏羲氏)、赤帝(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白帝(少昊金天氏)、黑帝(颛顼高阳氏);到了唐、宋、辽、金各代,都通祀三皇,即伏羲、炎帝和黄帝。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了历代要祭三皇的制度,改为用盛大的国祭来祭祀伏羲。北京的阜成门内大街有个明朝建的历代帝王庙,明朝皇帝在一定时间都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先。而在这里供奉的最高地位的帝王就是太昊伏羲,接下来才是炎帝和黄帝。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惯例,由国家出面祭祀伏羲。这说明,从夏商周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代都没有忘记我们的祖先,也并不认为伏羲、炎帝、黄帝是神话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不合时宜”的民族精英 —— 与周少祥先生的网络对话
pww1380 2010-12-26 19:46
近日,借助科学网,本人与周少祥先生针对博文《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进行了一次短暂却不乏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对话。实际上,这一对话又可视为一篇以对话为表现形式的具有一定文化理论深度的理论探讨文章。 现将这一对话稍作文字润色和整理,贴在下面与网友共享: 周: 本人对博主这段评论的回复是:中国历来都有许多这样不合时宜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一辈子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被世事所动,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敬重这种人。 博主回复 : 应该说,只有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民族精英。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在用自己的个体生命默默地承载着民族的精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无声地支撑着民族的命运。 他们就这样在社会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层次上,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延续着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并将这些精神文化资源融汇到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洪流之中,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朽,使自己的个体生命得到永生。 这些特立独行的精英,不仅有自己坚定的精神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更有先行者的思想、智慧和圣者的品质。 你在内心里敬重这些民族精英,从而也赢得了我的尊敬。只要敬重这种人,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价值取向,“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有可能最终成为其中不朽的一员,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充分释放自己全部的潜能。 需要注意的是, 精神是一种人的内在的品质 。因此, 精神重在内在的坚持,而不在于外在的张扬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外圆内方”,就是指在外在社会环境和世俗层面的成熟干练与内在精神信念的韧性坚守这两方面功力的内外兼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毕竟与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分割,这样,中华传统文明既凝聚着普遍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人类文明价值精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重的以封建宫廷政治和官场政治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封建文化糟粕。这种封建文化糟粕基本上表现为一种 权谋文化 ,即“厚黑学”所宣扬的那种 阴谋文化 。这种权谋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对民族文化精英群体的摧残、迫害与扼杀。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封建王朝为实现对思想的禁锢而大兴文字狱,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对知识分子的重重压制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自始至终都有封建文化糟粕的幽灵在那里徘徊,吞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群体无比宝贵的生命——现实的生命和精神意义上的生命。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在封建文化的典籍里看到了重重叠叠的“吃人”二字。 这样,在封建文化糟粕尚有影响力和吃人魔力的文化环境下,具有精英特质的青年尤其要注重 外圆内方 这种内外功力的兼修。用军事术语来表述就是“保存自己,发扬火力”。 没有保存自己的功力,发扬火力也就没有了可能。 总之, 作为民族精英,不仅要具备对具有人类文明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民族文化价值精华内在坚守的功力,还要具备在各种困难的外在环境下承继文明传统,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精华的过人智慧。 显然,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又何其艰难! 参考文献: 1 . 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5298 2 .杨文祥. 读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有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7319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4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文荐读一则
pww1380 2010-12-10 08:17
好文章。有事实,有理论,有思想。 参考文献: 1.陈静.人类的智慧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812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艺林撷英(3):天路
pww1380 2010-11-17 10:24
艺林撷英(3): 天路 ——从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跃迁之路 篱风 (杨文祥) 西藏铁路以其不可比拟的海拔高度和建设难度堪称名副其实的天路。 这一条天路的构筑,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伟绩和壮举,也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更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和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历史高度的现实标志。 一个能够在物质世界的极顶地带建设一条与云端比高的天路的伟大民族,必然也有同样的能力和心智在精神世界构筑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天路。 物质世界天路的建设是一个热血、汗水、泪水和人类智慧融为一体的凝结过程。精神世界天路的建设则是一个人类心理、情感、生存意志和人类智慧融为一体的心路历程。遥望远在天边的西藏天路,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心路历程。而这物质天路和精神天路的凝聚与统一就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漫漫征途上所走过的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天堂之路。 回想当年我们为西藏铁路的建成而兴奋不已欢呼雀跃的时刻,不知道是否曾细心地体会到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刻内心的激情和热血的律动?不知道是否曾即景生情,遥想到汉唐盛世那流光溢彩的农业文明的历史辉煌?回想起那错失工业文明崛起机遇的历史遗憾以及这一失足所导致的那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血雨腥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曲折跌宕,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心路历程,是足以让后世子孙自豪、 感动、 遗憾、痛惜,百感交集的历史记忆。 高高蜿蜒在青藏高原上的天路是当代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是走向信息化进而开展信息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而由此引发的绵绵不绝的历史记忆则是当代中国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尽历史的风雨与坎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铺就的一条由物质走向精神,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记录。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忘记了历史,也就毁灭了人类走向明天的梦想与希望。而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历史记忆,就构成了人类从物质文明走向精神文明,由原始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的天国之路。 写于 2006-07-06 日 20:34 ,修改于 2010-11-17 日 10 : 26 am 参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950028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3840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2):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
pww1380 2010-11-1 20:04
信息文明之光(2): 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翱翔 作者 杨文祥 鹤在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里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鹤,其实是中华文明寻求人类精神自由的精灵,尽管它从不发表什么振聋发聩的宣言。 它那对白云和蓝天的依恋,对隐秘在远方的世界本真、生命之源和生命本义锲而不舍地寻觅和追求,无时不使人感受到自由的真谛。      湖畔传来一声清脆的鹤鸣,随即便在天际留下一道仙踪鹤影 ......      信息时代全球化的空间是这个中华文明的精灵自由飞翔的蓝天。愿这个自由的精灵,在信息文明这无垠的长空,伴随白云翩然起舞,最后也幻化为一朵洁白无暇的白云在蓝天碧海漫游。 我深知,那是信息文明的信使、生命的呼唤和人的自由意志的灵光。 写于 2006-6-13:11:00 AM at Residency at Ziyuan (Purple Garden) , 2010-10-20 修改, 2010-11-01 再修改 参见 : 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翱翔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676880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民族是野蛮民族乡巴佬
wliming 2010-9-3 12:32
选自 邢志忠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8385 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 (1848 - 1901) 特别瞧不起中国人。他在 1883 年的一个题为《为纯科学而呼吁》的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 , ... 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 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 barbarians。 Barbarians 是野蛮人、乡巴佬的意思,反正不是好词。 博主评:我对这段话深有同感。易经八卦阴阳五行这些垃圾学问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华野蛮史。
个人分类: 娱乐|24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技术的发达需要中华文明的崛起做依托
热度 1 cherrylu1960 2010-4-30 23:22
大约从去年年底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个字总是时不时往耳朵里灌,但一向不知所云,只知道是继中共科学发展观教育运动之后,即将开展的又一项教育运动。说句心里句,咱理论水平低,连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整不太明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多少有些反感,然今天的一个报告会让俺的认识转变了许多。 既然在科学网论坛,不想离题太远。结合科技发展论题,谈一些体会,也想与科友们交流一下。 中华民族号称五千年灿烂文明,单说科技上就有四大发明,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可近代,众所周知,我们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20世纪影响世界的10项重大发明,没有一项与中国有关,诺贝尔奖百余年与中国大陆人无缘,绝顶聪明的中国人,聪明劲儿都用到哪里去了?中国科技引进多,创新少,科研看眼前利益多,从长计议少。依此现状,在阶级仇、民族恨早已不能靠暴力解决的今天,我们何以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打败美市国主义?我的几个研究生室友,目前不是在美国,就是加拿大,我也问过他们,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你们为什么不回国寻找发展的机会?答曰:已经不习惯于中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处事处人环境。开放初期,大批的精英们为此而离去,祖国招唤的今天,不是学子们不爱国,而是他们已不适应中国的环境。 曾经同化了多少外来民族的汉民族,如今正在日益接受西方的同化,而这种同化,是从科学精英们开始的。多数人还抱着固有的,腐朽的价值观不放。中西方价值体体系的冲突,中华民族信仰乃至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已深深震撼了当政者,以致继中共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之后,即将展开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可惜,现在很多东东很难定论。民主、平等、公正、互动,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也仅仅停留在公教授的一已之见。 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不良之风与执政党的腐败现象一样,往往归结于体制问题,但曾几何时,发现用制度、用法已经不能解释和约束一切,需要从渗透进国人骨子乃至基因里的信仰去追根溯源。这就是要明确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从五千年的文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确定我们的价值取向,作为人们许多事情说YES或NO的依据,并以此作为舆论导向,约束各自的行动,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人一向私自当头,体现在科研上也是往往互相排挤、争名抢誉,在学术讨论上,往往缺少谦卑的态度,重表现自我,甚至不惜诋毁他人。这在科学精英们聚集的科学网上也有个别体现,令人悲哀。 良好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文明的象征,这种文明,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文明,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它要考虑更多人的感受,要让世界感到感到靠谱,感到舒服,感到有合作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将科学和人文割裂开来,反映在科普上,也是只讲知识,不大将人文。其实,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顶重要的还是应该从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开始,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欠缺的。 从很大程度上讲,科技的发展,学术的进步,也必须以中华民族文明的崛起做基础。何时科学人的心态都摆平了,不勾心斗角了,能平等交流、精诚合作了,凝聚力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就到来了。 民主、平等、公正、互动,多么感动人的价值取向,看起来离我们又多么遥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的理想,构建一个环境美好的新社会。 科学文明从科学网上的精英身上升起。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19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华文明:源有多远,流有多长
sheep021 2010-4-28 16:38
一 、 200 万年以前的东方文明 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说,中华文明至少二百万年以上,现在说 5000 年,是太谦虚了。 的确,近来的考古工作,也不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中华文明的源头直指 200 万年以前。 发现 240 万年亚欧古猿 人祖山 东方文明之光从这儿燃起 经过多年的挖掘,考古学家在人字洞发现了 7000 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灵长类的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十分珍贵。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 10 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迹,上面的打击点甚至极其细致的修理疤痕都清晰可见。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作的工具,在距今 200 万~ 240 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 二百万年的三峡文明史 读完带有科普性质的专著《 , 二百万年前山寨 龙骨坡 》,虽然由发现巫山人的院士黄万波及参与发现者侯亚梅博士、徐自强教授等亲自撰写,但一当去掉科学数据及专业词语的书,就觉得那样的简陋,无法让人明白龙骨坡给中国历史,给世界历史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龙骨坡,对于中国人和世界的意义,就如同东非大裂谷对世界人类学者和考古学家的重要意义。与六千多公里长、垂直高差达上千米的东非大裂谷相比,龙骨坡所在的长江也有六千多公里长,而且龙骨坡所在的三峡,垂直高差也上千米,同样出现了二百万年的最早人类。多么神奇!在黄万波等学者的眼中,二百万年前的三峡腹地,正处于动植物的鼎盛时期,是二百万年的香格里拉。 中医药的源头至少已有 170 万年之久 《黄帝内经》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生命意识的积累所成。正因为有了这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才有了祖先对生命的不断认识和认识的一步步深化,才凝聚成这部医学巨著。 李经纬 教授在《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绪论中指出: 中国医药学的源头历史久远,至少已有 170 万年之久。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地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非洲古人 170 万年前来到中国 。 这批远道而来的探险者比本地土著还是晚了 30 70 万年。 . 二、流有多长:兼谈 2012 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总不会说没就没了吧。 南怀瑾大师曾说过 87 年后中国将进入持续 200 多年的繁盛安定社会,没提到 2012 年。 这个 2012 年的问题,据说来自玛雅历。但乐观的人说,所谓的 2012 年世界末日,其实相当于中国农历中的冬至这一天,是个一元复始的转折点,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是东方日出,西方月出的转折。如果非要说这个日子有啥寓意,那么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此后,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东方文明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明。 有不少朋友问到 2012 年的问题,本人笑说:对中方文明来说,这也许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吃饺子是最好的庆祝方式。 本人也不会算,不是大仙,但: 东方的预言都是乐观的,西方的预言则都是悲观的,这与各自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关。 一个悲观,一个乐观,我们该信谁? 2012年之后,自见分晓。 三、见证历史时刻,弘扬中华文明 《阴符经》: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 , 万化定 基。 天地、气候、自然巨变也许是少不了的,但当属正常情况,前途一片光明。千万不要被表象蒙蔽眼睛。 . 更多信息参见: 宇宙(生命)的奥秘 天地人事灾变论 破解 李约瑟 的难题 (地球如果这么早就崩了,这个李约瑟难题可就真的没解了)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4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杨正瓴:中华文明长期存在的地理原因
sheep021 2010-3-23 09:47
杨正瓴:中华文明长期存在的地理原因 按:所见略同,转载参考 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或 5 个文明古发源地(古巴比伦: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2250 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 3500 年~公元前 600 年、古希腊:公元前 3000 年~前 1100 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 2000 年、 古中国 :公元前 1600 年),只有中华文明长期连续存在。 对照地形图,可以发现,地理因素对中华文明长期连续存在有明显的作用。 中国大陆:西南大山,正西大沙漠,北部外兴安岭外人烟稀少。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大陆处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因此可以长期存在 。 蒙古族、满族都在这个天然屏障里面。 成吉思汗打到莫斯科、捷克、维也纳,却不能真正占领。古罗马军队打到中国,却回不去了。 而埃及、印度、古巴比伦等不具备这样的大的天然屏障,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攻击。不利于长期存在。 美洲的土著文明(玛雅、印地安)在欧洲人入侵以前,也有很长的存在时间。但大海的天然屏障,被欧洲文明的发展突破了。 以上仓促观点,未经仔细核对,各种错误难免。 请补充和核对有关内容。谢谢! 附录 古罗马军队的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的第一军团,公元前 53 年打到中国,被安置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城南祁连山。 http://www.yongchang.gov.cn/Context.asp?id=7227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 1846 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23 页 参考: 人类文明起源之地利篇 简评: 此一时,彼一时。在全球化时代,核武时代和基因时代,地理位置的优势将逐渐淡去。灭亡一个国家或民族,根本不需要正面接触,甚至根本不用动刀动枪。 从热战,到冷战,金融战、??战,??战,战争形式层出不穷 好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没有地利,我们还有人和。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784 次阅读|3 个评论
您知道‘四大发明’这个称呼是谁提出来的吗?
qlms 2009-8-8 14:07
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都知四大发明,也愿意在老外面前津津乐道。 如果有人问 四大发明这个称呼是谁先提出来的, 您知道怎么回答吗? 四大发明这个称呼,并不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它 来源于西方学者 ,不过这一概念传到中国后,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 。 在四大发明这个概念提出之前,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 - 培根 曾提出了 三大发明 的概念。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来自中国的发明对世界的发展起着革命性的影响,以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培根的看法得到了伟大的卡尔 - 马克思 的认同,马克思也曾这样评论三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来华传教士、汉学家 艾约瑟 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 ( 指日本 ) 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这个发明清单被后来的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 李约瑟 发扬光大。 1942 年,蒋介石先生在重庆听说李约瑟在搞中国科技史,急需提高中国军民士气的他立刻把李约瑟接到了重庆,让他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李约瑟在一年后的 1943 年,在重庆正式提出了 四大发明 这一概念,轰动了世界。 四大发明 在抗战进入关键时期及时提出,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斗志。张召忠将军评价说此项研究 抵得上共和国卫队 10 个师 。 李约瑟对中国科技文明发展史的整理,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人应该记住这个名字。其专著有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 约瑟 1994 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 本文主要摘录于百度百科上相关词条。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605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华文明不会灭亡
famingkuang 2009-4-4 22:46
看到儿童背不出正宗的唐诗宋词,恶搞版的唐诗宋词却能背出一大串,发发不由得发出《 唐诗遭恶搞标致 着中华文化权威的倒坍 和民族精华的遗失 》 的感叹,谢柏松评论道: 200 年后,说中国文化有唐诗宋词。。,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是小品加恶搞 。突然间灵光一闪,我笑了,因为我终于看透了文化的本质。那就是只要还有人类文明,唐诗宋词是永远不会灭亡的,最多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值得后人称道的东西罢了。于是心大为宽慰,白木先生真高人呀! 而蒋永华先生在他的博文《 被恶 搞的唐诗 清明 》 中回复发发评论 发发原则上反对恶搞唐诗,这容易误导儿童。的文中说道: 为了教育儿童,为了传承文化,让我们反对恶搞唐诗!宁可不再作诗,决不再仿唐诗。愿共勉 令人感动。 愿真正的文化人都自觉的加入到传承民族文化,宁不不再作诗,也绝不恶搞唐诗的阵营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中华文明是不会灭亡的。 中华文明 不屑子孙难识宝,恶搞唐诗竞比高。 巍巍长城千年在,中华文明万古存。
个人分类: 反思|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叫发酵学?
biozhang 2008-4-2 16:29
张星元:什么叫发酵学? 从字面上讲就是关于发酵的全部学问,特别是指关于发酵的有系统的主张和见解。 人类对发酵的认识,从无意识的发酵到有目的的发酵,有几千年的历史。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与发酵的关系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发酵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均有联系。发酵产品的生产与数理化天地生密切相关。发酵产品的消费除了与数理化天地生密切相关,还与文史哲密切相关,特别表现在酒和茶的享用方面,即所谓酒文化和茶文化。由此可见,发酵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因此,发酵学是一种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问。 发酵产品的生产的学问除了大学的基础课程外,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学、发酵工艺学、酿酒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发酵过程和设备、发酵生物学原理(简称发酵原理)、发酵工厂设计、沼气发酵等等。 发酵产品的消费的学问主要包括发酵产品标准、发酵产品检验、有关药典、仪器分析、有关酒的诗歌和散文、有关茶的诗歌和散文、酒史、茶史、酒经、茶经等等。
个人分类: 发酵工程|4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