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甲午战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甲午战败李鸿章难辞其咎
热度 4 zywsict 2014-5-13 20:04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中国近代史算是一位举足轻重且颇具争议的人物。李鸿章 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名进文,母沈氏。生于道光三年癸未正月五日,幼受学于寻常塾师,治帖括业,年二十五,成进士,入翰林实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幕僚于湘军曾国藩府下,后创立淮军,开始其最辉煌的生涯。在戈登的帮助下,平定江苏,后又率淮军,平定捻回起义,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天津教案中,显示出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在当任北洋大臣时,开半洋务,创建海军,办煤矿,修铁路,训练新军,事业到达顶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作为大清朝的全权代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功过是非很难定论,但甲午战败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一,朝鲜作为大清的附属国,李鸿章却错估形势,劝朝鲜与日本订立条约,使朝鲜变为独立的国家。 其二,既然允许朝鲜自立,却又发兵干涉朝鲜内政,以致给日本借口出兵朝鲜,致使在国际社会上失去道义。 其三,日本既然出兵,狼子野心,众人皆知。李鸿章却不积极准备备战,却想通过他国进行居中调停,以致贻误战机。 其四,聂士成提议趁日军立足未稳,即刻出兵平壤,抢占先机,牵制敌人,李鸿章也未采用,以致再次错失良机。 其五,高升号事件之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建议乘日本兵力不集中,主动出击,李鸿章为了保存水师实力,拒不采纳丁汝昌的建议,而寄希望于外交手段解决中日矛盾。致使日本海军逐渐集中壮大,反客为主,为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六,李鸿章为了保存水师实力,以经费不足和兵力不足为借口,认为不足以与日本抗衡,以致一错再错。须知,那时北洋水师的实力比日本还强,而且日本远道而来,清军以逸待劳,要是事先有准备,战局完全有利于清军。 其七,李鸿章治军不严,其麾下 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 但军纪涣散,克扣军饷,强抢民物,强奸妇女时有发生。却没有及时对犯军纪的军人予以严加惩处。 其八,李鸿章所管辖的军械厂,所造的枪炮弹药不合格,以致水师舰船只能处处挨打。 其九,在平壤战役中,没有全局的统帅,以致群龙无首,各军队不能相互节制,而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不能互相支援。以致战局出现不利情况时,各军队不能众志成城,而是弃城逃走。 其十,战争爆发时,李鸿章命令军队不要主动出击,而是坐以待毙,以致再次错失良机。 其十一,在海战时,海军战术出现大的失误,不使用快船快炮,以致处处挨打。 其十二,用人不当。旅顺天险,兵精粮足,如果能够凭险阻敌,日本根本攻不进,然而守将却弃天险,闻风而逃。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567 次阅读|7 个评论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重要反思文章的郑重推荐
热度 2 pww1380 2014-5-3 00:20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重要反思文章的郑重推荐 杨文祥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发生在1894年,距今120年的这一场战争,是中日两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对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1861咸丰十年底开始~1894,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所打断。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中国,从此一蹶不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被深深打入苦难深重的渊薮长夜难明,而日本则迅速步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命运的历史影响不止于此,它还为后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声的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即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全面侵吞中国的侵华战争预埋了历史伏笔。 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自1931年918事变直至1945年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前后坚持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付出了惨烈的民族牺牲和巨大的历史代价。就这样,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一次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所打断。 这两次中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屠刀,不但一次又一次地割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中日两国难以消弭的民族仇恨,同时也以一种 扭曲和罪恶的方式 ,深刻影响了日本民族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 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爆发的两次中日战争,不但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日本民族自己也饱受战争之苦 。可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逆转,在美国的庇护之下,日本军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得以保全。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通过伪造历史,对青年一代进行长期误导,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致使日本民族难以认清历史真相,对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永不再战 。 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举世瞩目,不但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的差距也在急剧缩短。可以说,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成真,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美丽梦幻。可是就在中国的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关键时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利用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死灰复燃,不但在突破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等复兴军国主义的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肆意制造东海的紧张局势,罔顾事实,伪造历史,妄图将其在甲午战争期间对我国领土钓鱼岛的窃取合法化。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深化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享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主题 。 显然, 目前美国在冷战思维主导之下所形成的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的全球战略,是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损人不利己的错误战略 。美国 如果执迷不悟坚持这一错误战略,不仅不利于中美两个大国的国际合作,而且只能加速深度依赖中国资金和市场的美国经济的持续衰落。而充当美国重返亚洲战略马前卒的 日本 ,显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断深化的形势之下, 中国的出路 在于改革的深化,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与此同时,在推进亚洲共同体,首先是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责无旁贷的枢纽作用 ; 美国的出路 则在于摒弃冷战思维,与中国携手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而 日本的出路 就在于,而且只能在于,彻底铲除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奉行睦邻友好的亚洲政策,在深刻反省近现代史上所犯下的战争罪行的基础之上,与亚洲各国,首先与中国真诚合作,通过推进亚洲共同体的形成,为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并通过这一历史贡献赢得自己的未来 。 不过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东海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之下, 今日中国必须在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同时,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军事准备,决不能让发生在120年前的历史悲剧重演 。 这就是说, 在美国不放弃冷战思维,日本军国主义再次挑起战争,试图以军事手段阻止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情况之下,我们中国必须坚决以战止战,用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彻底扫荡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彻底打消美国干扰和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图谋,迫使其回到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享的正确道路上来 。 实际上, 彻底消灭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铲除战争根源,清除破坏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社会基础,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责任,同时也是日本人民,首先是那些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在战争尚未爆发的和平时期,尤其如此 。 为此,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都需要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上,对发生在中日两国之间的这场战争作出具有足够历史深度的反思。而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能否成功,中华文明能否对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能否持续地正常发展,中日两国未来的国家前途和历史命运,以及中日两国人民的幸福,就完全取决于今天这一反思的历史深度和基于这一反思的历史抉择 。 以上所述,既有本人长期以来对 信息时代 、 知识社会 和 信息文明 的理论研究所形成的社会思想,也有近日来阅读有关甲午战争的文章的阅读心得。为有助于各位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朋友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本人对自己近来所阅读的几篇相关文章做一郑重推荐。 反思甲午战争重要文章推荐: 1 . 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彭光谦:反思与警惕 http://www.crntt.com/doc/1031/3/8/7/103138741.html?coluid=151kindid=11515docid=103138741mdate=0420002826 2 .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刘亚洲:民族之幸 http://www.crntt.com/doc/1031/3/8/7/103138755.html?coluid=151kindid=11515docid=103138755mdate=0420002436 3 . 刘亚洲反思甲午:国家之败 不只怨军队无能 http://www.crntt.com/doc/1031/3/2/1/10313215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3132150 4 .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清军战斗精神总体较差 http://www.crntt.com/doc/1031/1/6/5/10311650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3116509mdate=0408102016 5. 中国专家:日本军国主义会卷土重来吗? http://www.crntt.com/doc/1031/5/1/9/103151949.html?coluid=218kindid=11713docid=103151949mdate=0427000709 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马勇: 不要让日本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 2013-01-22 13 : 55 : 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7de870101g7lx.html 另外,参见: 日媒: 中国战略人士反思甲午战争 参考消息网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4/0419/88186.shtml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664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日本维新,刘亚洲差矣
热度 3 jintuo 2014-4-15 05:24
近日网上流传刘亚洲谈甲午战争和日本的采访。其中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刘亚洲援引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话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刘亚洲说:这个顺序决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刘亚洲写过不少有深度的文章,但这一观点需要商榷。 这段话也许放之三海而皆准,恰恰在日本这一海与历史事实不符。 据日本二战后第一任首相吉田茂所著的《激荡的百年史》,日本明治维新的操作持续了十年,其四部曲为: 1)在留学归来的皇族青年们的影响下推翻幕府,建立明治内阁; 2)建立现代(近代)大学体系; 3)建立地方政府选举体系; 4)建立国会选举体系。 政治文化改革完成后的日本大力引进西方工业,又过20年后成为列强之一,而中国依然或更加衰弱。 不错,这段历史的确说明日本的改革者对改变人心的重视,所以在掌权之后的第一举措是建立近代大学体系。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决定性的前提——改革者凭借至尊(天皇)推翻至上(幕府),牢牢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十年内(哪怕是1853美国海军登陆到1878明治内阁十周年的25年内)完成政治文化的全面变革靠的不是人心的自然觉悟,而是国家政权的强力推动。 日本当时至尊与至上分离的社会架构给留学西方的皇族青年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期待?而这种期待又怎样左右了他们的留学心态和举止,使之不同于没有政治期待的同期中国留洋青年?这些超出了这篇短文所能及,我们只能点到为止。可以肯定地是日本人心的举国性改变(包括福泽谕吉的被推崇和被上万元大钞)发生于政权的更新之后。
484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知耻雪耻 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热度 1 吴信 2014-4-13 15:03
2014年04月13日 12:5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0 )   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加速倾覆;让日本帝国主义大获全胜,更加狰狞。   120年来,每一次忆及甲午,都是辛酸、耻辱和悲愤。   120年中,无数人反思甲午,都在呐喊、战栗与鞭笞。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那时候,整个国家的最大追求也不过是最低限度的安全与生存。120年后的这个甲午,是光明的、振奋的、尊严的、崛起的甲午,13亿多中国人已经清晰地触摸到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   甲午战争,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废墟。在这个废墟上,腥风血雨,警钟长鸣。从这个废墟中,中国人深刻地懂得了人间正道。“落后就要挨打”;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一场大的海战,能决定国家的命运;政治腐败和昏庸统治,必然导致军事失败与国家危亡;“天朝上国”的迷梦已经破碎,国家要新生就必须信仰新的“主义”、建设人民政权;绝不能让“保船制敌”式的“消极防御”当道,失去战略进取心就会被人逼到羞辱的墙角;购买与模仿,永远不能承载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强盛和崛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责任;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没有一支能打胜仗的强大军队就没有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和平与安宁;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抚摸伤痛,是为了不再受伤。反思历史,却不能沉迷于历史。从甲午的废墟上站立起来,才是我们追忆甲午的最大目的。   站在120年后的又一个甲午年代,新一代中国人、中国军人无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责任,已经远远不是反思与回忆,更重要的是奋斗、前进、发展和壮大。   从甲午的废墟上站立起来,就要珍惜120年间我们历经艰险探索出来的富强之道,就要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就要推进改革、创新科技、稳定制度、强健国民,奠定强国、强军的坚实基础。就要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凝聚力量、锐意开拓,把每一项有利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事业推向前进。就要重视国防、励精图治、勇于战斗,确保面对任何敌人的挑衅时能够坚决还击,赢得胜利!   万众一心谁敢侮,一拔剑兮斩妖魔。一个知耻、雪耻的民族,一定会从废墟上崛起。一支坚忍不拔、誓死打赢的军队,一定不会允许甲午的废墟再现于神圣的国土!(冯春梅)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2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个甲子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责任
热度 1 黄安年 2014-1-30 16:43
二个甲子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责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月30日发布 再过不到七个小时 , 我们就要进入 60 年一甲子的甲午年,那是一个让中华儿女感到永远刻骨铭心的年代、是一个需要时刻牢记务必卧薪尝胆, 厉兵秣马 ,富国强兵,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年代。在 2014 年甲子年到来之际,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这个年代,从甲午年第一天起,每天都要记住这个曾经令人痛心而且羞耻的时刻。 1894 年初 , 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事件,诱使清政府出兵干涉朝鲜;同时乘机派遣大军在朝鲜登陆。 1894 年 7 月 , 日本对清政府不宣而战,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步步进逼,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避战求和,企求美国等列强出面“调停”;战争爆发后 , 又未能认真抵抗 , 抑制丧权辱国,被迫签订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 1895 年 4 月 17 日 )。在谈判中 , 美国采取支持日本侵略中朝,以图私利的纵容政策。日本则通过《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的辽东半岛,夺取了包括钓鱼列岛在内的台湾岛,勒索 20000 万两白银赔款,攫取在中国的设厂制造等特权。 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上的历史责任。 日本是赤裸裸侵略方,如果没有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掠夺中国大批国土和资源,日本不可能快速现代化,日本靖国神社也供奉了在战争中侵略者的亡灵。这绝不是一段什么对华和平友好的光彩事件。 历史也清楚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样是历史的罪人,也负有不可推逶的历史责任,虽然是受害方。富国强兵 , 保卫领土完整和神圣不可侵犯,保障人民生活安宁,是政府的责任。 历史清楚告诉我们,美国打着调停的旗号,纵容日本侵略 , 图谋私利 , 这种绥靖政策其实是早于第二次世界前夕的 20 世纪 30 年代的。今天,美国又扮演所谓“调停”日中韩紧张关系 , 我们需要谨防 120 年前甲午事件的重演! 说起 60 年前的甲午年 , 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迄今成为处理国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国的和平发展没有也不会威胁任何国家 , 中国倡导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合作共赢 , 迎接进入 21 世纪一甲子的新时代。日本安倍无中生有 , 恶人先告状 , 重走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却反诬中国威胁 , 企图重走当年甲午战争和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的老路是绝不可能得逞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国 , 美国也吃过了对日绥靖的苦头,如果头脑清醒的话,也需要重新审视对日政策,日本妄图利用美国再做当年甲午梦 , 势必落得彻底失败的下场! *************** 人民日报:再迎甲午年 历史之痛不能重演 2014 年01月30日 06:59:15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满怀中国梦 迎接 甲午年 ( 钟声)   不会忘记惨烈的历史一幕,深刻铭记非凡的奋斗征程。满怀中国梦,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 甲午 年,中国未来的甲午记忆必将满载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明天,我们将跨入21世纪第一个甲午年。   每每道出“甲午”二字,我们联想120年来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画面,荡气回肠之感必定油然而生。   不会忘记,1894年,19世纪第二个甲午年。惨烈的大海战,让中华儿女拳拳赤子之心震颤,神州大地回响振兴中华呐喊——“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列强嚣张一时,“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睡狮开始猛醒, 中华民族 百折不挠抗击侵略欺侮的历史展开新一页。   深刻铭记,1954年,20世纪唯一的甲午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亮出一道令世界惊叹的“红色风景线”。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领时代发展潮流,观照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成就国际关系史上伟大创举。   2014年,甲午记忆即将再次刷新,中国在世界眼中势将更加光彩夺目。中国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步履,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和平发展起来的中国,坚定地推动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享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承载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诚意。   历史列车不会倒退,历史之痛不能重演。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重、付出牺牲之大都世所罕见,但是我们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日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日之中国,经济成就拔萃出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中国自身利益的延展同世界各国的利益相辅相成。中国积极发挥新兴市场大国的正向作用,同 历史发展 必然规律顺势而行。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阻遏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蓬勃进发。   筚路蓝缕从历史走来,意气风发向未来驰往,浩荡之势如万马奔腾,蔚然壮观。世界正在“睁开眼睛看中国”,各国争相同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中国牵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我们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拥抱世界。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满怀中国梦,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甲午年,中国未来的甲午记忆必将满载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30/c_126080480.htm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3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到谷俊山的毫宅让我想起了甲午战争
热度 37 lin602 2014-1-27 12:05
谷俊山是近期中国的名人、名将。不是由于他的战功出名,而是他的贪腐而‘名满天下’。 这样一个军队的高官,没有任何战功,仅仅掌握装备权,网上说贪了数百亿的财产,茅台酒都无数,这样的军队干部就是‘万里长城’的蛀虫。 突然想起了中国的甲午战争,其实当时中国的北洋水师的船舰并不落后日本多少,中国的人口多,其实相对来说物质也不太缺。但是,许多军费都被用来建‘颐和园’供慈禧享受了。 那时候的军队也是腐败丛生,军队‘思想乱’,其实基本上没有多少战斗力。军队的官员许多都到驻地享受,根本也没有什么战略防备与研究。这样的军队不败才怪呢。 谷俊山这样的军队干部祸害无穷!这样的人越多,战斗力越下降,‘甲午战争’的阴霾越严重。 中国人输,经常是自己打败自己的。
5573 次阅读|57 个评论
钓鱼岛的归属和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
热度 1 黄安年 2014-1-14 09:01
钓鱼岛的归属和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4 年 1 月 14 日 发布 2012 年 9 月 26 日 ,笔者的博文 读《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9 月 26 日 发布 )写道: 由日本窃占并挑起的主权在我的钓鱼岛事件 , 是近年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这是中国政府就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基本立场的第一份较为详尽的官方文件。 文件指出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日本在 1895 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无论日本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都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长期以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时制造事端。 2012 年 9 月 10 日 ,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附属的南小岛、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中国坚决反对和遏制日本采取任何方式侵犯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毫不动摇。 在叙述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窃取钓鱼岛、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非法无效、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毫无依据、中国为维护钓鱼岛主权进行坚决斗争后,在结束语中 , 文件说 :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0 世纪 70 年代,中日在实现邦交正常化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两国关系大局,就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谅解和共识。但近年来,日本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背离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谅解和共识。这不但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和挑战。中国强烈敦促日本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中国政府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 这份文件有助于国人和世界各国了解事件真相和我国的严正立场。文件选择在联合国大会开会和野田不知趣地准备在联大提出所谓钓鱼岛也许并非巧合。白皮书只是官方立场的简要概述,这里面有广阔的想象和研究空间。白皮书全文中的彩色字体是笔者所加。 白皮书的第二部分如下: 二、日本窃取钓鱼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 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称冲绳县。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并于甲午战争末期将钓鱼岛秘密“编入”版图。随后,日本又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 ( 一 ) 日本密谋窃取钓鱼岛 1884 年,有日本人声称首次登上钓鱼岛,发现该岛为“无人岛”。日本政府随即对钓鱼岛开展秘密调查,并试图侵占。日本上述图谋引起中国的警觉。 1885 年 9 月 6 日 (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 《申报》登载消息:“台湾东北边之海岛,近有日本人悬日旗于其上,大有占据之势。”由于顾忌中国的反应,日本政府未敢轻举妄动。 1885 年 9 月 22 日 冲绳县令在对钓鱼岛进行秘密调查后向内务卿山县有朋密报称,这些无人岛“与《中山传信录》记载的钓鱼台、黄尾屿和赤尾屿应属同一岛屿”,已为清朝册封使船所详悉,并赋以名称,作为赴琉球的航海标识,因此对是否应建立国家标桩心存疑虑,请求给予指示。同年 10 月 9 日,内务卿山县有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征求意见。 10 月 21 日 ,井上馨复函山县有朋认为,“此刻若有公然建立国标等举措,必遭清国疑忌,故当前宜仅限于实地调查及详细报告其港湾形状、有无可待日后开发之土地物产等,而建国标及着手开发等,可待他日见机而作”。井上馨还特意强调,“此次调查之事恐均不刊载官报及报纸为宜”。因此,日本政府没有同意冲绳县建立国家标桩的请求。 1890 年 1 月 13 日 ,冲绳县知事又请示内务大臣,称钓鱼岛等岛屿“为无人岛,迄今尚未确定其管辖”,“请求将其划归本县管辖之八重山官署所辖”。 1893 年 11 月 2 日 ,冲绳县知事再次申请建立国标以划入版图。日本政府仍未答复。甲午战争前两个月,即 1894 年 5 月 12 日 ,冲绳县秘密调查钓鱼岛的最终结论是:“自明治十八年( 1885 年)派县警察对该岛进行勘察以来,未再开展进一步调查,故难提供更确切报告。……此外,没有关于该岛之旧时记录文书以及显示属我国领有的文字或口头传说的证据。” 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明确记载了日本企图窃取钓鱼岛的经过,相关文件清楚地显示,当时日本政府虽然觊觎钓鱼岛,但完全清楚这些岛屿属于中国,不敢轻举妄动。 1894 年 7 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同年 11 月底,日本军队占领中国旅顺口,清朝败局已定。在此背景下, 12 月 27 日 ,日本内务大臣野村靖致函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今昔形势已殊”,要求将在钓鱼岛建立国标、纳入版图事提交内阁会议决定。 1895 年 1 月 11 日 ,陆奥宗光回函表示支持。同年 1 月 14 日,日本内阁秘密通过决议,将钓鱼岛“编入”冲绳县管辖。 日本官方文件显示,日本从 1885 年开始调查钓鱼岛到 1895 年正式窃占,始终是秘密进行的,从未公开宣示,因此进一步证明其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不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效力。 ( 二 ) 钓鱼岛随台湾岛被迫割让给日本 1895 年 4 月 17 日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 1900 年,日本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列岛”。 按 : 中日马关条约( 1895 年 4 月 17 日 , 马关)中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个岛屿。 三、澎湖列岛 , 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我们知道钓鱼岛的经纬度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分散于 北纬 25°40′ ~ 26° 、 东经 123° ~ 124°34′ 之间。 又据 2014 年 1 月 11 日 , 在废除与英、美不平等条约 71 周年纪念日当天,马英九在脸书( facebook )上帖文表示,历史上的 1 月 14 日 ,是一个不幸而耻辱的日子。 119 年前的这一天,日本窃取了我们的钓鱼岛列屿。 1895 年 1 月 14 日 ,日本伊藤博文内阁以钓鱼岛为所谓 “ 无主地 ” 而秘密核准并入冲绳县管辖。 1969 年 5 月钓鱼岛争议发生后,日本在岛上设立所谓 “ 国标 ” 。 钓鱼岛列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并非日本所谓的 “ 无主地 ” ,更不能作为国际法上 “ 先占 ” ( occupation )的对象。因此日本的主张,在国际法上毫无根据,自始无效。 马英九表示,钓鱼岛被日本拿去只有一个途径,就是 1895 年 4 月 17 日 ,中国清政府军机大臣 李鸿章 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的《马关条约》。因为条约第 2 条明订,割让的中国领土包括 “ 台湾全岛与所有附属各岛屿 ” 。但钓鱼岛列屿由台湾省宜兰县管辖,二战后日本归还台湾给中国时,当然应该包括钓鱼岛列屿在内。 马英九说, “ 我从大学时代就关心钓鱼台列屿的主权问题,现在身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保卫钓鱼台更是我的责任 ”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diaoyudao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4_01/12/32939354_0.shtml 显而易见,如果不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含钓鱼岛)不可能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 1895 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是无可争辩的。 日本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只能证明日本政府坚持甲午战争中掠夺中国领土的侵略立场和拒绝国际反法西斯结果的极其错误的立场。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133 次阅读|4 个评论
《清日战争》——清帝国系统性的落后
热度 1 hyperthink 2013-5-19 18:50
《清日战争》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就买了,买了就一直搁在架子上,直到今天才粗粗看了一遍。 推荐它有两点: 1,在这本书里面,可以看到当时整个国家系统性的落后。历史有太多惊人的相似,看历史可以看到当下。 2,个人一直认为我们对日本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经常以一种自大的心态,过于从“战略上藐视”它,却鲜有认真、细致的对它的研究。我不喜欢日本人,但是对这个国家有一种对手的尊重。我们不是靠自大的藐视就能改变现状,我们是靠细致深入的研究才可能打败对手。本书的作者,一位定居日本的华裔学者,基于大量的日本国史料,为我们带来一个角度,同时丰富了那段历史的信息(光是统计和情报这一点上,日本国当时的进步就远远超出那个腐朽落后的清帝国),向作者致敬。
2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天“九一八”
热度 13 wangdh 2012-9-17 23:08
明天“九一八”
历史是什么。 历史记录什么。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该记住什么。 哪些是可以忘记的。 哪些是永远不可忘记的。 国家强大是必须的。 落后就要挨打!
个人分类: 博物与自然图片|42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系统的思考与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热度 2 liwei999 2012-8-26 16:49
系统的思考与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5/2012 12:01:26 中国当代科研就是一场新的“甲午战争” 的提法很是吸引人。但是 感情 的成分偏多了一些,缺少了对现实的理解。比起 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来, 定远号 要落后许多。 对于这类兵器,需要有系统的思考。装甲的强度、火力的强弱和速度的高低。这三者之间,需要有个良好的搭配。这个搭配又是个时间的函数。定远号比吉野要老十年,基本上综合战斗力就不在一个量级上了。 二战中,苏联T34坦克应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设计。 Quote 若一对一那么T34不是“虎式”的对手。但之所以T34名车,是因为它的火力、机动防御都十分的全面。再加上价格又不是十分贵。所以十分实用。由于虎式的构造复杂。所以不好修。造价又死贵。所以这也就让T34占了一个数量上的大便宜。 购买设备,同样需要T34坦克一样的系统思考。买了设备就要考虑用,、考虑设备折旧、考虑更新换代。如果有这样的思考,就需要避免同时购入多台同一种类的设备的情形,至少要在时间上有意识地错开一下。但是今天国人的协作精神相当地差。宁可坚持很低的设备使用率,也不愿意把多余的机时让给别的研究组使用。因此就会出现在全中国同时购买若干台同型的高档仪器设备的情形。买科研仪器基本上与买高档轿车简并到一个思路上了。 在镜某看来,国人的差距不单是表现在不能制造高档的仪器设备,甚至连购买高档的仪器设备时的战略思想都很匮乏。因此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7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洋水师最大的悲哀
jiangming800403 2012-8-25 12:20
作为一支舰队在海战中全部沉没并不是悲哀,最大的悲哀是窝囊的在港口里向敌人打起白旗。北洋舰队并不是在海战中全军覆没,而是困守威海卫后向日军投降,这是北洋水师最大的悲哀。甲午黄海之战中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脱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但也重创了日本舰队,日本舰队计有“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重伤(其中“西京丸”、“赤城”两舰不久后即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黄海之战日军并不是大胜,双方损失比大约2:1,但北洋舰队战力犹存。黄海海战以后,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直到最后的威海卫保卫战时,日军已取得了战场的决定权,北洋海军官兵再英勇也于事无补。当然威海卫一战时,北洋水师战力仍然存在,但困守威海卫,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见国事破碎如此,水师提督丁汝昌以下,刘步蟾、张文宣、杨用霖等将领先后自杀殉国。1896年2月12日,洋员马格禄、浩威及牛昶炳等人盗用丁汝昌名义向日军投降。17日上午,日军正式占领威海卫,将北洋舰队的舰船俘获,插上日本旗,这时候北洋舰队才全军覆没。时北洋舰队尚余“镇远”(7000吨级铁甲战舰)、“平远、“ 济远”、“康济”、“广丙”等战舰五艘并蚊船六艘。直到后来的日俄战争时候,这些舰船还在参加战斗。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5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当代科研就是一场新的“甲午战争”
热度 98 laserdai 2012-8-24 21:42
1. 当年李中堂的北洋水师,重金从西方进口了最新型的战舰和武器装备,配备的舰长皆是留学归国人员,很多高级职务也是海龟人员,号称世界第一强海军,至少比东洋日本明显的强。 这些设备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概十亿吨茶叶才能换一艘军舰。 但是军纪实际上很不好,很多人被克扣军饷,影响士气,还有的在军舰炮筒子上晒衣服, 也不经常操练,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时候竟然有炮打不想,靠放焰火蒙骗过关。并且,听说指令都是用外语传达,满洲官话排不上用场。结果一场甲午海战,几乎全军覆没,留下一两艘破船龟缩在海港内,后来被日军炸沉。北洋水师的悲惨,更是中华帝国的国耻,永远不会消除。 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就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场现代甲午战争,对象不止日本,还有西方列强。 2. 如今的中国科研,花费重金从西方国家进口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科研设备装备,配备的人员皆是留学归国人员,很多高级职称的使用者也是海龟人员,从人员、论文数量看号称世界第二强科研军,至少比东洋日本明显的强。 这些设备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概十亿件衬衣才能换一架客机。 但是实际上这些贵重的重要设备的使用情况很不好,有些好几年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型号已经过时了,做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世界前沿;有些及时安装了,但是没有人会用,所以成为黔之驴(洋之驴 ?),或许被科研人员在上面晒衣服了,多年以后,被垃圾站这个老虎吃掉了;有些设备功能很强大,使用中只发挥了20% 的功能,另外80%的功能根本没有人知道。有些(每年80%)科研人员拿不到军饷(科研经费),严重影响了士气(课题组所有成员)。 就算有了科研军饷,科研团队努力刻苦工作,总是按照人家的思路,证明人家是正确的,比如人家知道中微子存在,并有三种震荡,已经发现了两种,这边就把第三种做出来,结果很整齐漂亮。人家说铁基材料可以超导,咱们很快重复出来,结果比人家还整洁漂亮。而且,还是用人家的语言写论文,还被人家总是挑剔你这篇语言不顺,找个母语的帮忙看看,实际上这是提醒,找个说母语的挂名就可以了。不知道母语中文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并且,折腾到最后,还要继续交很多银子出去,名曰版面费。 从整个经济学上看,西方教中国学习西方语言赚钱,西方卖科研设备给中国科研赚钱,中国科研人员付出劳动作研究,结果写成外语论文老外挂名白拿成果,西方收取版面费继续赚钱,最后帮助西方发展高技术,开发成产品卖给中国再赚钱。 这场科学研究领域的甲午战争, 现在正在进行中,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但是胜败结果已经明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22078 次阅读|241 个评论
[转载]甲午战争116年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
热度 1 ssglwu 2012-5-5 09:46
吴国林 甲午战争 116 年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 本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0 年第 45 期封面故事,作者:蔡伟,原题:《甲午战争 116 年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0_11/08/3037945_5.shtml 中国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虽然屡见不鲜,却从没有一群人像清末北洋舰队官兵那样,如此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运,又遭受到如此多不公、误解甚至漠视。在众多参战、观战中外军人的眼里,北洋海军官兵在 1894 年 9 月 17 日以横飞的血肉,进行了一场几无胜算、但令人肃然起敬的战斗。 从旅顺到鸭绿江口 1894 年 9 月 15 日 大连湾内地旅顺港,为中国军队运送物资的美国商船 “ 哥伦比亚号 ” 刚刚抵达,美国船员詹姆斯 · 艾伦就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 在抵达大连湾时,我们发现该湾舰只云集。 4 艘大的运输船已经开始装运士兵,另一艘运输船也在我们之后到达。战舰排列整齐壮观,共有 12 艘,除两三艘外,均属北洋舰队。此外,还有 4 艘鱼雷艇。 ” 当时,日军进攻入朝中国军队,迫使中国再次向朝鲜增援。 考虑到此前丰岛海面日军击沉运载北洋陆军的 “ 高升号 ” 运输船的惨剧,此次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奉命率舰队几乎全部主力舰艇从威海卫军港抵达大连湾,为运输船队护航。 就在北洋海军离开威海卫军港第二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就收到了日本侵朝陆军发来电报,告知平壤之战中从大同江清军一艘船中搜到一封信。此信是平壤守将写给清军铭军统领刘盛休的,日军由此获悉,大孤山、大小鹿岛 ( 鸭绿江口西南 ) 可能会有大量中国军队登陆。几乎与此同时,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也发报指出,估计中国军队要取道海路运兵,从大鹿岛一带登陆。 北洋海军根本不知道已经泄露了出航的情报, 在此前,北洋海军的密码其实已经被日军破获,要命的是北洋海军一无所知 ,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更换密码。于是中国军舰还没出航,日本海军已经决定派遣舰队前往大东沟出战。 在中朝界河鸭绿江入海口处,一个大型冲积岛屿将入海口分为东西两侧。西侧入海口虽然比东侧狭窄得多,河道却比较畅通,甚至还在中国一侧形成了一个小型避风港 —— 大东港,即今天丹东港,这个出海口就被称为大东沟。 此前,中国军队海路入朝登陆地点是朝鲜中部的牙山港。但日军占领汉城,又在丰岛海域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从牙山登陆已不可行。如从陆路越过鸭绿江增兵朝鲜,在不具备铁路、公路的情况下,路途漫长、劳师费力。于是在大东沟登陆,就成为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 然而大东港毕竟是浅水港,运兵船只能在外海依靠小船将人员物资卸载后转运登岸。北洋大臣李鸿章虽然对此早有叮嘱,但边境中国官员竟相互掣肘,导致派遣的民船严重不足,物资、人员登岸极为缓慢。 丁汝昌将北洋海军主力舰停泊在大东沟西南 12 海里左右的小鹿岛附近以保护登陆舰的退路。在大东沟口,由 “ 平远 ” 和 “ 广丙 ” 两舰直接护卫着登陆船队。跟随行动的 “ 哥伦比亚号 ” 上,詹姆斯 · 艾伦再次目睹了中国军队登陆时壮观的景象: 士兵们在沿岸临时搭起了他们的帐篷, 16 日夜幕降临时,呈现出一幅粗犷的景色 —— 宿营地的灯火沿着荒凉的江岸向远处延伸,在恐怖的黑暗中聚集着粗大的人影,在遥远的地方到处有灯光通明的军舰的巨大影像。 然而,中国陆军和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并无此雅兴观摩夜景,对于登陆的迟缓,丁汝昌忧心忡忡。丰岛海战失利后,日军曾倾尽所有舰艇炮轰威海卫,当时北海舰队并不在港内。朝 内反对李鸿章的清流派借此攻击其下属丁汝昌 ,几乎要取其性命。在李鸿章力保下,清廷严令丁汝昌禁止任何一艘日军舰艇进入渤海湾,并颁布一条正式指令,命他不得出成山头灯塔到鸭绿江口一线以东巡航。 李鸿章的战略,也认为北洋多年经营不易,不该轻易 “ 浪战 ” ,而应以巡航海面, “ 做猛虎下山之势 ” ,即以舰队的存在威慑对手,不主张轻易和对方主力舰队在大洋决战。这正和西方海军以争夺制海权为核心的战略相反。 甲午战争时期曾在远东专门考察中日战况的英国中国舰队司令弗里曼特尔海军中将后来曾这样评价甲午中日海战: “ 最初日本舰队只是保卫运输船,清国舰队则只允许在渤海湾内巡航,禁止向山东半岛成山头到鸭绿江一线以东出航。因此,两国都以海军作为陆军的辅助,把海军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对制海权作用的误解。 ” 但李鸿章此举也并非没有苦衷。 自从建军以来,舰队已经 4 年没有增添舰只,早已不是当年亚洲第一舰队的实力,舰艇实力上超过北洋舰队的日本海军开始采用攻势。 办过多年洋务的李鸿章远比高唱 “ 主战 ” 的 “ 清流派 ” 了解中国,更了解对手。李鸿章清楚,一旦大战损耗,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将会如 “ 纸糊的屋子 ” ,一戳即破。 在这双重掣肘下,丁汝昌只先行派出 4 艘军舰前往旅顺,自带其余主力舰艇前往威海东部的成山头方向巡逻了一番,再转向旅顺和先头舰艇及运输船队会合。这个举动让不知内情却又情报灵通的日军误认为北洋海军再次只派出 “ 超勇 ” 、 “ 扬威 ” 、 “ 平远 ” 和 “ 广丙 ”4 艘弱舰前往朝鲜护航。于是没有出动全部舰艇,只派出主力舰艇 “ 松岛 ” 、 “ 吉野 ” 等 10 艘主战舰艇和两艘武装舰艇 “ 赤城号 ” 和 “ 西京丸号 ” 伴随。北洋舰队就此避免了从一开始就毫无胜算的可能。 12 艘日军舰艇组成联合舰队从朝鲜大同江口驶出,前往清军登陆地点所在的大东沟海域,目标,正是中国海军的运输船队和护航舰艇。 大东沟外海,丁汝昌虽然率领着北洋舰队几乎全部主力,但他担忧的正是日军主力一旦前来攻击登陆舰艇,北洋海军将不得不与日军决战。国内不知情的官僚、腐朽的陆军和空有慷慨的媒体都纷纷攻击丁汝昌畏战,却 全然不理会北洋陆军力量不足的事实, 更糟糕的是,无论登陆的清军陆军还是丁汝昌都不知道,就在 9 月 16 日登陆这天,他们试图 前往增援的平壤其实已经失守 。在朝鲜北部的大雨中,中国陆军已经一溃千里。 大东沟外的清晨 1894 年 9 月 17 日 4 点 30 分,天还未放亮。大东沟外舰上的北洋海军水兵们就起床了。 4 点 40 分点名前,吊床已被折叠到军舰两舷中的舷墙内,为的是战时能起到一定抵御弹片作用。 4 点 50 分,水兵们开始用被称为 “ 圣经石 ” 的石块打磨甲板。 5 点 42 分,太阳从东方海面升起。这是一个无风的晴天。 6 点 25 分,在打扫完舱面和甲板后,士兵们开始早餐。在升有五色团龙提督旗的定远舰上,丁汝昌正催促登陆部队加快速度,令各护航舰艇准备在中午 12 点左右护卫运输舰艇返航。 李鸿章幕僚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丁汝昌当时命令全军在中午 12 点准备起锚,返回旅顺。丁汝昌的紧迫正是担心与日本海军大队相遇,但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日军舰艇,定远舰上的英国人泰勒发现,北洋海军下级官兵却士气正旺: “ 呈欣欣之色者,大率为水手。彼等举动活泼机敏,以种种方式装饰其火炮,若不胜其爱护者,其向往之情盎然可觉。 ” 定远舰右舷处的姊妹舰镇远舰上,自愿加入北洋舰队的美国人马吉芬曾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他也发现,镇远舰上的水兵们似乎不畏惧随时爆发的战斗, “ 与通常一样, 船员们精神饱满 ,热切期盼着一场战斗来为 ‘ 广乙 ’ 和 ‘ 高升 ’ 报仇雪恨 ” 。 北洋舰队的 高级军官们多数曾留学国外 ,但他们和水兵一样着布制长靴和肥腿裤子,以及半西式的外衣,只以龙条彩纽作为等级标识。 中国在学习西方时更多试图学习其科学技术,而内心极度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这点和全盘西化、连军服也仿制英国海军的日本人大相径庭。 不过泰勒非常了解,北洋舰队的高层军官之所以 “ 不若水手之欢忭 ” 并非因为怯战,而是深谙中日海军当下实力的强弱,更 “ 熟知己方之所拙 ” 。 上午例行的炮术操练结束,定远舰艏部右舷的高级军官厨房内开始核对菜谱。当天军官餐桌上有一道重要的菜肴:西式烧鸽子肉。在定远舰尾部后方,和经远舰斜向并列的致远舰上,军官则在给他们的管带 ( 舰长 ) 邓世昌准备特别午餐 ——9 月17 日 ,是 邓世昌 45 岁生日 。舰艇的轮机已经发动, 劣质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煤烟笼罩在舰队上空 , 返航在即,无人知晓在北洋舰队泊地以西大鹿岛的西南方向 27 海里处,日军联合舰队却正在以每小时 10 海里的速度接近。 驶向海洋岛的日军联合舰队松岛舰上,海军大尉木村浩吉也注意到这个好天气,他这样记录: “ 是日拂晓,天气晴朗,微风徐徐。风自偏西北方向吹来,但烟囱喷出之煤烟却随着舰之速力渐渐地飘向不同方向。海水呈绿色,其面平滑。帝国舰队由 12 舰组成,皆涂成鼠灰色,前日自大同江之临时根据地启程。 ” 或许想象中最多遇到几艘战斗力不强的中国舰船,日军舰艇上气氛轻松。操练结束,木村浩吉甚至等人在士官办公室休息,不谙围棋的木村浩吉甚至和 “ 松岛号 ” 会计长浅野下起了围棋。松岛后来回忆,这时有人跑进来说,发现舰只。 日本《廿七八年海战史》记载的准确时间是 1894 年 9 月 17 日 10 点 20 分 , “ 吉野号 ” 前桅桅盘内的瞭望士兵发现了远处海面的煤烟。 3 分钟后,日军旗舰 “ 松岛号 ” 看到了 “ 吉野号 ” 打出的旗语,但发现的其实还只是海上的烟雾。由于海面曲度,日军尚未看到北洋海军舰艇船体。仅从烟雾数量判断,并不只一二艘舰船。从烟雾浓重的黑色来看显然不是英国舰队。木村浩吉急忙登上舰桥,观察东北偏北之天际, “ 煤烟丛腾,心想必是敌 ( 北洋舰队 ) 之舰队 ” 。 据《日清战争纪实》记载,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认为,北洋舰队的舰只 “ 大概不过是运输船五六艘,载陆军在鸭绿江口登陆,三四艘军舰掩护。若如此,应把敌舰全部击沉。以此作为我联合舰队的作战对手,颇感微不足道 ” 。日军水兵们则认为遇上了中国运输舰船,甚至高兴得在甲板上雀跃。数十年来日本国内对于侵略中国的宣扬,以及丰岛海战的胜利,让日军上下充满了狂热。 木村浩吉记载,无论士官还是水兵,都兴奋地各自去换上了新衣服。联合舰队从司令官以下到士官、准士官,都穿着藏青色普通军服,佩戴长剑,水兵则穿着工作服。所有人都渴望再次重复丰岛海战,木村浩吉自己也准备好白木棉手帕和望远镜,开始等待着战斗喇叭响起。 然而随着两支舰队距离的接近,出现在联合舰队面前的竟然是北洋舰队全部主力。曾随同山县有朋的第一军入侵朝鲜的日本随军记者川崎三郎在《西京丸的战斗报告》中写道: “ 开始只见煤烟,后来出现樯顶,再靠近,见舰体 …… 敌人却是包括 清国北洋水师全部精锐之大舰队 ! ” 11 点 40 分,吉野舰用信号旗对其他舰艇发出信号: “ 发现敌鱼雷艇和舰队! ” 迭次传来的情报让紧张弥散在风平浪静的黄海海面。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此时 “ 马上命令本队下士以下全体就餐,因为很快就要进行战斗准备,进餐可以使精神彻底镇定下来。而且为了让大家镇静,饭后还允许随便吸烟 ( 军舰上严禁吸烟 )” 。 正午 12 点 5 分,松岛舰下达战斗命令旗语,日军各舰桅顶都悬挂上了日本帝国海军舰旗。 迟缓的舰队 此时的北洋海军还是对已经准备作战的联合舰队一无所知。 之所以被日军先行发现,原因竟然是煤炭! 北洋舰队的燃煤一直由唐山开平煤矿供应。但 1894 年后曾为醇亲王府总管的张翼在李鸿章保举下接办开平煤矿后,开始用劣质碎煤对付北洋海军,原因是北洋舰队经费日渐缺乏,给价不高。为此,丰岛海战后的 7 月 30 日,丁汝昌曾经致信张翼,指责 “ 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气力,兼碍锅炉 ” 。丁汝昌斥责说,这种低价都卖不出去的煤炭连民船都不用,却用来 “ 塞责海军 ” ,如果再将这样的劣质煤炭给海军,将全数退回,并把这种情况报给李鸿章。 然而清朝的官场,正受到弹劾、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丁汝昌显然奈何不了左右逢源的张翼。大战在即,北洋舰队在旅顺港补充的 依旧是劣质碎煤 ,丁汝昌想要得到的开滦优质 “ 五槽 ” 煤根本无从得见。 日本舰艇使用的却是无烟煤 ,这让北洋舰队在对手发现自己一个小时后,才看到对手。 据随北洋海军参战的德国陆军军官、北洋舰队总察汉纳根的海战报告,上午 10 点,在北洋舰队南方天际发现了一抹汽烟。但直到中午 12 点,此时与定远舰并排停泊、位于舰队编队南侧的镇远舰瞭望手才发现了更多的烟柱,烟柱下方,全部是涂装成白色的日军军舰。 “ 远处看见敌舰煤烟! ” 北洋舰队参战美军军官马吉芬在战后记载。一名军官冲进定远舰餐厅,用英语喊道: “The Jiapanese are in sight , sir ! ( 先生们,发现日本军舰! )” 此时大量运输舰艇和陆军部队就在北洋舰队后方的鸭绿江口。 对于力图避战的丁汝昌来说,他不能抛弃运输舰只于不顾,决战已不可避免 。于是, 1894 年 9 月 17 日 12 点 10 分左右,丁汝昌下令北洋舰队全部起锚,开始驶往大东沟外远离。 蒙冤的提督 1894 年 9 月 17 日 12 点 50 分,在中日舰队相距将近 6000 米的距离上,定远舰主炮发出了第一发炮弹。 10 分钟后,日本联合舰队记录了战争爆发这一刻海面的天气: “ 当日,风力微弱,晴雨计在 30 英寸以上,平均湿度约 76 度,晴朗无浪,天气甚好。 ” 黄海上空只有微微的卷积云,海面风平浪静,几乎是最理想的作战海况。 在日军舰艇高千穗上,分队长小笠原长生在《海战日录》中记载,定远舰这枚 305 毫米口径炮弹从日军第一游击队上空飞过,在舰队左舷落入海中, “ 海水顿时腾高数丈 ” 。松岛舰上的海军大尉木村浩吉记载: “ 其他诸舰随之 ( 射击 ) ,敌弹往往落在我游击队诸舰之近旁,海上各处形成喷水水柱。令人感觉敌国炮手之技术亦不可小觑。尤其接近 “ 浪速号 ” 右舷后部落下之炮弹,令余颇感忧虑。 ” 日军没有还击,只是加快速度从北洋舰队前方冲向其右翼,以便让北洋舰队陷入侧面射击的障碍区。 日军主要舰炮为 120 和 150 毫米口径速射炮,射速虽高,射程却较短, 伊东佑亨命令,在 3000 米距离上才允许开火。 第一艘被击中的军舰是日本旗舰 “ 松岛号 ” 。 12 点 55 分,松岛舰 320 毫米口径的巨型主炮被北洋舰队一发 150 毫米口径舰炮击中。川崎三郎在战后报告中写道: “12 时 55 分,敌弹命中我 32 厘米炮塔。 ” 为击沉令日本海军生畏的 “ 定远 ” 和 “ 镇远 ” 巨舰,日本海军特别任命法国设计师在国内建造了三景舰,以著名的日本三景 “ 松岛 ” 、 “ 桥立 ” 、 “ 严岛 ” 命名。 “ 三景舰 ” 的特点是各装备一门口径 320 毫米大炮,超过 “ 定远 ”305 毫米 口径,但装甲却薄弱得多 。日军有将领评价这种赌博性质的军舰是 “ 手持利刃的赤身裸体兵 ” 。这发 150 毫米口径炮弹,让日军寄重望于击穿 “ 定远 ” 和 “ 镇远 ” 两舰装甲的 320 毫米巨炮之一在一开战就失去了旋转能力。 在单方面的炮击中,日军终于按捺不住,在抵达 3000 米距离之前开始射击。几乎是在海战开始不久, 一发日军 120 毫米口径爆破弹也在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飞桥 ( 舰桥,即军舰指挥观测平台 ) 附近爆炸 。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定远舰 305 毫米主炮第一次射击时就震塌了其年久失修的舰桥,导致上面北洋舰队主帅丁汝昌开战即跌成重伤,舰队失去指挥,以此证明北洋之腐朽。然而,从复制的定远舰上很容易发现,其飞桥根本就不在 305 毫米舰炮正上方。 陈悦带本刊记者进入到舰体两侧两座双联装 305 毫米 口径克虏伯巨炮炮塔内 ,巨大的炮身和旋转机构几乎将炮塔空间占满。陈悦说,在北洋海军此次出航前,为作战起见,已将巨炮顶部炮罩拆下以开阔射击视野,也避免火炮发射烟雾影响射手作战。士兵们完全可以看见飞桥,就此也可以否定另一种阴谋论的说法 ——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有意趁丁汝昌在舰桥上时,命令炮手开火。 定远舰两座巨炮炮塔之间是一个狭窄的钢制管型舱室,即军舰指挥室。一条纵贯舰艇甲板上部的钢木制天桥从上面经过,天桥甲板上有一个开口可以直接下到指挥室内。陈悦告诉本刊记者,战时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就在这个指挥室内指挥舰艇。当时舰长的主要职责就是指挥操纵驾驶舰艇,保持舰艇编队,这也是那时海战最重要的一环。舰队提督 ( 舰队司令 ) 丁汝昌则和汉纳根站在天桥最前端,如日军西京丸上参战的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一样,实际只能起到激励舰队士气的作用。舰队的实际指挥需要通过旗舰上发出的旗语来进行。 真实的情况,松岛舰上的海军大尉木村浩吉也有观测:交战之初,悬挂五彩提督旗的定远舰樯上部 ( 飞桥 ) 就被日军炮弹打断,此乃 12 时 58 分。丁汝昌左腿被破碎的甲板压住而无法动弹,炮弹引发的大火点燃了他的衣服,最后水手们不得不把他燃烧的衣服撕去,但他右脸和脖颈已经被严重烧伤。 重伤后的丁汝昌仍然坐在主炮后方的甲板上,以鼓舞往来作战的水兵的士气。当时汉纳根的顾问、英国人泰勒日后在其回忆录《中国纪事》 (Pulling Strings in China) 中写道: “ 提督坐一道旁,彼伤于足,不能步立;惟坐处可见人往来,见则望之微笑并作鼓振之语。 ” 泰勒被丁汝昌的勇气所感动: “ 予过之,用半通之华语及英语,互相勉力。终乃与作表示同情,崇敬,且钦佩之握手,凄然前行,心中尤念及不幸之丁提督所处地位之可哀。 ” 日军速射炮弹火力、射击的精确甚至是某种运气打伤了丁汝昌 ,他却被很多人以 “ 无能 ” 二字轻易地定下结论。 日军的炮弹几乎在同时还打断了定远舰前桅杆,导致定远舰无法用信号旗指挥。于是刚一开战,北洋海军主帅就身负重伤,旗舰失去指挥通信能力,陷入到不利的局面。 黑火药和“黄色火药”的对决 定远舰 305 毫米克虏伯主炮后膛两侧有一对竖起的铁尖。陈悦告诉本刊记者,北洋海军的火炮射击还延续较为复杂原始的六分仪 “ 水平测距法 ” ,需要军舰桅杆上的观测人员手持仪器进行观测测距。但战场上的煤烟、硝烟、爆炸激起的海浪和横飞的弹片,都会极大地影响实际操作。如果距离很近,炮手则可以通过炮膛进行直瞄。 日本最新锐的吉野舰上却已经装备了划时代的先进测距仪,操作者只需像使用望远镜那样对准目标,让目镜合焦,就能快速显示出目标距离 。吉野舰本由李鸿章为北洋海军订购,却因为海军衙门经费被挪用 ( 并非北洋海军军费 ) ,最终为日本举国募集经费抢购,成为甲午海战中的劲敌。 从战后中日两国军队炮火对射的数据看, 日军火炮的发射速度是中国军舰的 3 倍以上 ,但从两国战后战损的详细统计, 北洋海军的射击命中率竟然高于日本海军。考 虑到双方火炮装备上的技术差距,双方射击水平可能差距更大。这或许是由于多数中国水手都在同一舰艇服役超过 4 年,对装备的熟悉和运用程度强于迅速扩充建成的日本海军。 13 点 8 分,吉野舰上的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感到舰体发生一阵震动。北洋舰队一发炮弹击中吉野舰后甲板,引爆炮位附近的弹药。这次爆炸产生一阵黄色烟雾,明显不同于传统炮弹爆炸后的黑烟。马吉芬发现,日军使用了苦味酸炸药!因为它爆炸产生的有毒烟雾可以很明显和黑火药爆炸区分开来。 19 世纪 80 年代不但是世界海军舰艇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军事装备技术革命性的时代。 1883 年 TNT 炸药被发明, 1885 年,法国人发明了爆炸力强于 TNT 的苦味酸炸药,即 “ 黄色火药 ” 。在 1891 年,日本人下濑雅允就通过仿制,研制出灵敏度极高、燃烧能力极强的苦味酸炸药 “ 下濑炸药 ” 。卢毓英在《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中如此描述这种炸药的威力: “‘ 超 ’ 、 ‘ 扬 ’ 火,烈焰腾空,左顾 ‘ 定 ’ 、 ‘ 镇 ’ 亦燃。盖敌人火药甚异,无论木铁,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 ” 下濑炸药具有极强的燃烧性,甚至能够燃烧钢铁,与北洋海军炮弹使用的黑火药相比,完全是划时代的差距。 不仅是炮弹装药,在发射火药方面,日军海军速射炮已经使用了无烟火药。这种发射药不但射程更远,发射后也基本没有黑火药发射时弥漫呛人的烟雾,不必等待烟雾散尽再进行第二次射击,提高了实际发射速度。 北洋舰队依旧使用钝化了的黑色火药,每次发射都会产生大量白色刺鼻浓烟,影响射击视线和射手身体。 北洋舰队炮弹虽然多次命中日军松岛、吉野、高千穗、赤城等舰艇,并曾引发日军舰艇弹药殉爆,但遗憾的是, 黑火药的威力实在太小 。而且,即便是这样只装填了黑火药的 爆破弹,数量也实在太少 ,北洋舰队主要弹种,还是填有砂土的实心炮弹。 海战的第一小时,日军比睿舰从北洋舰队队中冒险对穿驶过时,镇远舰左侧 305 毫米巨炮在很近的距离两次击中了它。 此时如果炮弹中装的是日军下濑火药,比睿舰可能当即爆炸沉没,黄海海战的结局将为之改变 。然而,第一发炮弹虽然炸死日军十余人,并严重破坏了比睿舰后甲板舰体结构,但第二发炮弹却是 一枚不能爆炸的实心炮弹。 电影《甲午风云》中,北洋舰艇水兵拔下炮弹弹头倒出砂土的镜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清朝腐朽至极的证据。陈悦告诉本刊记者,这又是一种误导。北洋海军建军前后正是海军武器迅猛革新的时代,爆破弹开始迅速取代实心弹,而后者正是几个世纪以来长期通用的弹种,内部本来就是填充砂土等物,以打击舰艇水线附近导致敌舰大量进水作为攻击手段。 北洋舰队最初购买舰艇时随舰进口了一批爆破弹,建军后炮弹主要由天津机器局负责提供。然而由于天津机器局技术能力的局限,一直无法生产大装药的爆破榴弹,只能制造填充砂土的实心炮弹。北洋建军后,由于户部禁令停止购买外国军火,北洋海军急迫装备新式爆破榴弹弥补多年来消耗导致的不足。但天津机器局应急仿制的高爆榴弹因技术不足,质量低劣。 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一期毕业生,曾留学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专攻火炮技术的沈寿埅在甲午海战时是定远舰枪炮大副。他在战后呈文中指出: “ 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泡汤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 长时间炮击中,日军火炮射击速度和爆炸威力的优势开始显现。运送中国军队的美国哥伦比亚号商船在卸完物资后率先出港,在战斗爆发一个多小时后从战场海域附近经过。它隐蔽停泊在海岸上一个小海湾内,船员们则登陆,借助高倍望远镜,在海岸最高点目睹了中日军舰的战斗。 “ 一团团又大又浓的黑烟,没有风把它吹散;透过烟雾,那些巨大的战舰摇摇晃晃的样子隐隐呈现,难以分辨清楚,它们犹如许多发怒的巨龙在喷吐火焰;此外还有几艘军舰也在燃烧,因为它们已经中炮着火;而压倒一切的是大炮声震人心弦,如同雷电交加,响声不绝 ……” 海战持续到下午,北洋海军已经有超勇、扬威两艘舰艇沉没。当战斗持续到下午 15 点 10 分时,日本海军 “ 扶桑号 ” 的 240 毫米口径大炮击中了定远舰前部的军医院。这发炮弹几乎改变了整个战场的命运。 由于战前的预测,北洋海军并没有把没有防护的军医院当做战时医院,所以那里并没有大量伤员。但日军炮弹强大的燃爆能力将拥有大量木制构件和家具的军医院点燃,浓烟几乎让定远舰聚集了绝大多数重炮的前部无法射击。日军舰艇迅速接近定远舰准备近距离施以最后的攻击。 北洋海军最新锐的巡洋舰 “ 致远 ” 此时出现在 “ 定远 ” 之前,保护正在燃烧的旗舰。致远舰虽然拥有北洋舰队最高的航速,却 没有重型装甲防护 。在日军围攻定远数舰的炮击下,致远舰最终爆炸沉没。但在北洋舰队损失了数艘战舰的时刻,他们依旧出现了一线扭转战局的机会: 击沉 “ 松岛号 ” 。 松岛的命运 从战争开始,北洋海军便把日军旗舰松岛号当做最主要的目标。 日军旗舰松岛号第一次受重创是被平远舰 260 毫米口径主炮击中, “ 该乱弹在穿过中央水雷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发射管员 4 名因窒息而死,血肉喷溅在衣服上,凄惨可见 ” 。 “ 中央水雷室内,炮弹碎片及墙壁碎片狼藉,无论铁、木悉难以移步,或铺散沙子,或清洗甲板,始得步行。 ” 松岛号鱼雷长、海军大尉木村浩吉在战后回忆松岛号内部的惨状, “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散布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犹如洗刷地板一样。当时,在中央发射 指挥官 井手少尉的附近被敌弹炮击,使得发射电路断绝,同时,又有两三名士兵战死。之间少尉胸部以下一片血迹模糊,后背沾着厚厚的肉浆,少尉抖落下落在身上的人肉,正当准备下达命令时,又一敌弹炸死两名发射士兵 ……” 随着致远舰的沉没,北洋舰队太需要击沉一艘敌舰。如果这艘战舰是日军旗舰松岛号,则战况或许将会扭转。果然,下午 15 点 30 分左右,镇远舰再次发射两枚 305 毫米口径炮弹,命中松岛号左舷下甲板。这枚炮弹击中 4 号火炮炮身,继续穿过上甲板和右舷侧。另一发炮弹命中 4 号炮的钢盾,把 120 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炮身弯曲抛出,并引爆了附近的弹药。 “ 该炮台指挥官志摩大尉为首之士官,下士卒 28 名,多是四肢分裂,或仅存身体上部或者下部。其他受重伤后死去者 22 名,免于死者仅 30 余名。 ” 如果北洋海军使用了新式锅炉、使用了新式炸药,或者哪怕北洋海军使用的都是爆破榴弹而不是实心弹,黄海海战的结局,甚至此后整个中国的命运或许都可能改变。 击中松岛号的第一枚 305 毫米 炮弹正是一枚实心弹,伤害有限。第二枚炮弹虽然装填了90 磅 黑火药,但造成如此大威力,完全是因为引爆了日军舰艇上装有下濑炸药的炮弹。 日军的舰炮主要是以射速较高的 120 毫米阿姆斯特朗舰炮为主。为了方便战时的高速射击,同时避免北洋水师攻击弹药库的可能性,开战前日军水兵将大量炮弹和发射药包堆放在炮位四周,将弹药仓全部清空。然而下濑火药的缺点是容易被引爆。松岛号引发的大火,让舰上乘员的衣物几乎瞬间烧光成为裸体, “ 头发化为灰烬 ” 。木村浩吉走到士官办公室,发现被烧焦的日军 “ 横在桌子上下及沙发上,室内充塞,无容脚之地 ” 。 下濑火药的烧杀能力,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丁汝昌被严重烧伤的伤情与日军炮弹有关。在被临时作为医院的士官办公室,木村浩吉发现受伤者多因蒸烧全身膨胀,几乎涨破衣服。 “ 一水兵忍着痛苦,吃力地指点小刀之所在,希望将其上衣及裤子割开。余应其要求,为其割开上衣、裤子,将粘着皮肤之衣服一并滋滋剥下,只有任其裂开。如是一来,中度和受重伤者六七人很快丧失了性命。 ” 松岛舰恐怖的大火和置人于死命的浓烟,让一直士气高昂的日军水兵竟然也无一人敢进入船舱救火。如此蔓延下去,松岛舰必沉无疑了。然而就在此时,一直风平浪静的海面上, 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入松岛舰爆炸产生的大洞,将舰内毒气吹散 , 日军救火队终于得以进入船舱扑灭大火,挽救了联合舰队的旗舰 。 又是济远舰 几乎就在 “ 定远 ” 和 “ 松岛 ” 被击中的 15 点 30 分,一直在海战中躲在北洋舰队编队后方的济远舰突然挂出 “ 我舰艇已经重伤 ” 的信号旗,转舵离开战场。济远舰的举措带动了僚舰 “ 广甲号 ” 也离开战场。更糟糕的是, 济远舰在慌乱中撞上了由于大火导致舵机失灵的扬威舰,导致扬威舰下沉搁浅 。 济远舰上的德国顾问哈富门回忆,当时 “ 我舰虽受伤,并无大碍 ” 。这次撞击果然导致济远舰返回旅顺后被发现 “ 头裂漏水 ” 。在丰岛海战就弃运兵船不顾的济远 “ 重伤 ” 疑点还有很多。哈富门回忆,济远舰海战中一共发射了 35 发 150 毫米口径炮弹,但战后统计,济远舰上竟然少了 100 发 150 毫米炮弹、 53 发 210 毫米炮弹。而该舰在战场一共只停留了 2 小时 30 分,根本不可能发射如此多的弹药。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宣称,舰上 18 门火炮都被日军击坏,但实际统计,济远舰却仅中弹 15 发。 方伯谦在战后被处决前 ,北洋舰队一些高级军官拒绝其求情,还有军官愤怒地表示在丰岛战后就应该杀他。但事实是,丰岛海战抛弃运输舰高升号的恶劣事件当时竟然未能撼动方伯谦,让他得以率舰参加关系中国命运的黄海决战。方伯谦果然再次逃离,济远舰第一个逃回旅顺军港。北洋海军 10 艘舰艇,已有超勇、扬威、致远、经远被击沉,靖远、来远因重伤而撤往浅水区自保,济远和广甲的逃离,导致只剩下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舰艇被日军 5 艘战舰包围。更糟糕的是,此时两舰艇上的炮弹只够打 15 分钟了。 镇远舰上的美国人马吉芬回忆,日军本队突然又退回来,将定远、镇远包围, “ 进行射击,这是当天最猛烈的射击 ” 。 但日军指挥官发现,虽然长时间的围攻炮击,但似乎永远没有将定远和镇远击沉的可能。《日清战史》记载在日军围攻下,北洋二舰官兵们英勇应战的情形: “ 我本队舍其他各舰不顾,举全部五舰之力量合围两舰,在榴霰弹的倾注下,再三引起火灾。 ‘ 定远 ’ 甲板部位起火,烈焰汹腾,几乎延烧全舰。 ‘ 镇远 ’ 前甲板殆乎形成绝命大火,将领集合士兵救火,虽弹丸如雨,仍欣然从事,在九死一生中依然将火扑灭 ……” 定远和镇远厚重的装甲是生存力的关键。战斗中两舰各中弹数百枚,却无一发炮弹能击穿核心装甲,破坏要害。在漫长的围攻下,松岛舰内腹部受了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询问他人:“定远舰怎么还打不沉啊?” 当时在远东观战的英国中国舰队司令菲利曼特尔评价定远和镇远舰的价值时说,日军之所以不能够彻底消灭中国海军,正是因为有了这两艘铁甲舰的缘故。当时日军第一游击队在击沉受伤的经远舰后,追上了重伤的靖远和来远舰。但 17 点 45 分,日军第一游击队的信号兵突然发现远处联合舰队松岛号上升起的一组旗语。在长时间围攻定远、镇远舰而无功的情况下,伊东佑亨担心夜幕降临,北洋舰队鱼雷艇借机发动偷袭,于是挂出 “ 停止战斗 ” 、 “ 返回本队 ” 信号。 定远和镇远舰的顽强抵抗,最终避免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当时两舰大口径炮弹已经打完,此时, 吉野舰还剩余 120 和 150 毫米炮弹 1251 发,各种机关炮弹 6095 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裕 。 ( 参考书目:《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陈悦;《沉没的甲午》陈悦;《日藏甲午战争秘录: 征讨清国策案 与 甲午海战记事 》;《菊纹龙旗之战 ——1894 年甲午海战及分析》刘怡 / 阎京生;《北洋海军研究探微》孙建军;《日清战争》藤树道生;《梁启超评李鸿章》梁启超;《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甲午战争中日伤亡比较分析》王者祥;《北洋文库》网站 ) 中日甲午战争大事记 (1894 ~ 1895 年 ) 1894 年 ( 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 ) 5 月 4 日 ,朝鲜农民军集结白山,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 6 月 2 日 ,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并解散众议院。 6 月 7 日 ,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 月 22 日 ,日本外相向中国公使递交第一次绝交书。 7 月 23 日 ,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植大院君执政。 7 月 25 日 ,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海军舰艇和运兵船,击沉 “ 高升号 ” 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首开战事。 7 月 29 日 ,日本陆军和清军在朝鲜成欢作战,次日日军占领牙山。中日甲午战争陆战爆发。 8 月 1 日 ,中日两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战。 9 月 16 日 ,日军攻克清军据守的平壤,朝鲜清军全线溃败,退回鸭绿江中国一侧。 9 月 17 日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大规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获胜,就此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11 月 21 日 ,日军第二军占领旅顺后为报复中国军队此前的抵抗,屠杀旅顺全城,几乎杀尽旅顺中国军民。 1895 年 ( 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朝鲜高宗三十二年 ) 1 月 20 日 ,日军山东作战军在威海荣成龙须半岛附近的荣成湾登陆,基本未遇抵抗。 2 月 1 日 ,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广岛会谈。 2 月 2 日 ,中日两国全权代表会谈破裂。在攻克威海卫南北帮炮台后,日军第二军主力当日最终攻克威海卫防御圈,占领威海卫。 2 月 12 日 ,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向日本海军投降。 2 月 19 日 ,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和谈全权代表。 3 月 16 日 ,日本任命参谋总长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总督。 3 月 23 日 ,日军比志岛支队在台湾澎湖列岛登陆。 3 月 24 日 ,日本人小山六之助开枪行刺李鸿章,导致李鸿章身负重伤。 3 月 30 日 ,中日签订停战条约。 4 月 17 日 ,中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新约》,即《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战后 4 月 23 日 ,俄、德、法三国对日进行干涉。 5 月 4 日 ,日本内阁决定放弃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 5 月 10 日 ,日本天皇任命曾督战黄海海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 5 月 29 日 ,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 10 月 21 日 ,台南陷落,中国军民在台湾有组织的抵抗结束。 中日甲午海战前海军实力对比 ( 以 1887 年数据为参照对比 ) 清朝一共建设了四支海军: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其中福建水师隶属福州船政局,以训练为主,在 1884 年中法海战后几乎全军覆没。广东海军有鱼雷巡洋舰两艘,其中一艘 “ 广乙号 ” 参加了丰岛海战并被击沉。南洋海军实力同样很弱,缺乏能在大洋作战的舰艇。这三支海军实力之和,尚不如北洋舰队一支。所以中日海战,实际是 “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举国之师 ” 。 1887 年,中国海军总吨位 6.9843 万吨,居世界第 10 ,但超过日本海军总吨位。 据《德意志海军年鉴》 1891 年统计, 1887 年日本海军拥有战斗舰艇 27 艘,共 3.9682 万吨。但此后 7 年,到 1894 年中日海军开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达到 6.1373 万吨。而北洋水师则在 4 年中没有添置一艘新型军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此时第一线主力舰为 13 艘,总吨位 3.72 万吨。这些舰艇在航速、火炮数量、火炮口径、射击速度和弹药威力上几乎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师过去引以为骄傲的舰艇。 中国为什么会输? ◎ 舒可文 甲午战争的结果 甲午海战结束后,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独立财政几乎破产,大量举借外债,使中国的财政、经济和新的通商口岸以及内河新航线进一步被外强控制,半殖民地的状况急剧加深。被寄予希望 30 年的洋务运动进入了死胡同:坚船利炮连一向不以为意的日本都应对不成, 迫使中国重新检讨和确定富国强兵的方向 ;而随后的 “ 戊戌变法 ” 又遭失败,彻底把中国逼向了革命的方向。而 这笔赔款在日本则充当了现代工业的起爆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险,推动日本成为一大强国,并从此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延续整个 20 世纪。 甲午战争后,日本大藏大臣甚至主张向中国要求 10 亿两赔款,又担忧失之过苛,会引起西方列强的插手和干涉。为确保日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中国赔偿军费条款,要求中国赔偿军费库平银 3 亿两。 作为战败者,李鸿章的艰苦谈判无力可依,最终,日本还是根据西方列强对谈判的反应,为缓和列强的不满情绪,将 3 亿两的赔款减少 1/3 。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将 2 亿两库平银交给日本,作为军费赔偿,分 8 次交清。第一次赔款交清后,其余未付之款要按年加 5% 的利息。由于《马关条约》中辽东半岛的条款引起了俄国、德国、法国的不满,三国以损害了其在华权益为由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为此,日本再向清政府要求 3000 万两库平银作为补偿。《另约》中又规定,赔款交清前,日本在威海卫驻军费用,由中国每年支付 50 万两库平银。 戚其章 先生的《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做了更细致的计算:库平为清政府所规定的国库收支银两的计算标准,日本以库平银成色不一为由,提出要库平实足,并要求中国在伦敦的银行用英镑支付赔款。因为连年以来,金价上涨,银价跌落,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故英镑兑换比率虽偶有波动,但镑价上扬的势头是难以遏止的,这就形成了镑亏。 “ 镑亏 ” 一项日本又多得 1494 万两, “ 库平实足 ” 一项多得 1325 万两。加上赔款之外掠夺的舰船、武器、弹药、机器等及金银货币,约为库平银 8000 万两。总计,日本从甲午海战中所得合库平银 3.4 亿两,折合 5.1 亿日元,等于当时日本工业资本总额的 5 倍多。 当时日本的外务大臣说: “ 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 8000 万日元。因此, 3.5 亿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 这笔巨款被用于发展工业、军事以及国民教育。 “ 二战 ” 前日本最著名的钢铁生产基地八幡制铁所, 1897 年开创时所用的 1920 万日元即来自甲午战争赔款。 1901 年开工,第一年的产出就占日本生铁总产量的 53% 、钢总产量的 83% 。被张宇燕等经济学家引用的一份材料显示,从《马关条约》签署到 1903 年的 8 年间,日本的公司总数由 2844 家增至 8895 家,投资金额由 2.45 亿日元增至 9.31 亿日元,雇用 10 人以上工厂总数由 3740 家增至 8274 家,日均开动纱锭数由 38.2 万锭增至 129 万锭,铁路营业里程数由 2039 英里增至 4495 英里。日本农商务省公布过的统计中, 1891 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 70% ,到 1903 年便降至 64% 。显示出 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迅速变化,整体国力大幅度提高 。 战前,中日两国都还使用银本位的金融制度,欧美国家则实行的是金本位。当时的纺织业等工业设备和原料,军需品和军工生产设备都需从金本位国购入,银本位制度对日本发展工业的限制可想而知。 1871 年明治政府的《新货币条例》已经规定采用金本位制,但一直因资金匮乏不能启动。经由英国支付的中国赔款,为日本的币制改革提供了资金, 1897 年 10 月完成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便迅速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它得以在世界市场上与列强角逐竞争。 佩里公园与传统 日本旅游指南中,对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推介地点是 佩里公园 。公园里树立的佩里纪念碑建于 1901 年,碑文 “ 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 出自日本第一位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在这个公园每年都有名为 “ 黑船祭 ” 的开国纪念活动。从佩里登陆到甲午海战,时隔 40 年,日本地位已全然改变。 佩里纪念碑 真可以作为理解日本现代化起点的一个有意味的结构。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 · 佩里, 1852 年就任东印度舰队的司令官,被授予 “ 日本开国 ” 的指令。 1853 年7 月8 日 ,被日本描述为“ 黑船 ” 的美国军舰编队,到达了横须贺南面的浦贺海面,带来了美国总统国书。幕府通过国书了解到,美国对日本的要求是以日本为淡水、煤炭补给地,并要求与日本开展贸易。当时统治日本的幕府已经锁国 200 年,冒着黑烟架着大炮的黑船造成了一片混乱,武士忙于备战,寺院钟声齐鸣,人们拥进神社,祷告神灵,幕府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慌,黑船造成的压力迫使幕府采取了拖延策略,等待时机。但 1854 年,佩里再次到来,武力威胁下,幕府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这是 日本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根据 1854 年的这个条约, 1856 年,美国向日本派出了外交官哈里斯。 7 月哈里斯乘美国军舰来到日本下田,自称是美国政府派驻日本的总领事,负责日美之间的外交事务。谈判新的通商条约时,幕府向诸藩通报了条约内容,有人提出应该请天皇批准,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拖延策略。经过两年谈判, 1858 年幕府官员通知哈里斯,条约要经过京都的 “ 天皇 ” 许可,哈里斯首次听说在日本除了将军之外还有一个天皇,但很快他又了解到, “ 天皇是一个既无财力又没实权的没有价值的人物 ” 。他在日记里记下了当时天皇的地位: “ 幕府官员告诉我说,派往京都的使节定会成功地获得天皇的许可,一旦对外宣布已经获得了天皇的许可,那么所有的反对意见都将自然平息。即便是最极力反对条约的人,只要一听到天皇已经许可,都会表现出:这是神的旨意,我们服从吧。可这种说法与日本人平时对待天皇的态度完全矛盾。日本人在平时谈到这位君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不屑的态度。 ” 因为这时的天皇被冷落的历史已数百年,德川幕府自然从未有过需要天皇批准一个决定的先例。他们也并没有真的去禀报天皇。 1857 年荷兰商人就曾以 “ 亚罗号事件 ” 导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的事例警告日本,当哈里斯向幕府通报了英法联军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的消息后,幕府才意识到外夷到来的情势史上未有,之前长州、萨摩藩等地的武士与西洋军舰开战,一概大败,此时如果拒绝 “ 外夷 ” 的要求将带来战争、割地的结果,严重程度让幕府及诸藩都难以承担,才立即派出代表和贵重的礼物去京都请示天皇。而天皇无权、无兵,他所做的只是前所未有地向幕府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幕府派兵进驻京都,保卫京都。 1858 年,幕府与美、俄、英、荷、法五国签订了《安政五国条约》,内容涉及开放港口、领事裁判权、居留地等。这时的日本也同中国一样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境地。 尊王攘夷运动也从这时开始。 14 世纪日本曾有过君主的中兴企图,虽然没成功,但在那时的契机中写下的日本史,为近代的尊王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作为封建领地的幕府是国家更有实际功能的政治单位,但它对其他 200 多个封建领地并没有一般的行政权力,比如税收,幕府虽行使国家行政,却只能依靠在自己领地的税收维持。 19 世纪时,幕府政权下的日本各阶级都已经积蓄了广泛的社会问题,屈辱的条约更带来了了日本社会改变幕府统治的要求,各阶级都要求改组社会,但社会学家贝拉分析说:没有一个阶级因此而攻击传统的中心价值系统,也不存在所谓的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反而是要 “ 使中心价值能展现应该具有的面貌 ” ,这个中心价值就是武士道以忠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在尊王中发展为国家伦理。 “ 尊王显示出日本社会在危机中对传统中心价值的依恋更强,而不是削弱。 ” 于是,孝明天皇被推上了政治前台。 1867 年 2 月, 15 岁的睦仁天皇继位, 1868 年初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倒幕派皇族、大名、武士出席,宣布 “ 五政复古 ” ,成立新的中央政府,改号为明治,恢复天皇亲政,废除幕府,责令幕府将军德川交出领地和财产。德川则调集兵力抵抗,天皇组织了讨幕军,德川被迫投降。王政复古后,日本的封建领地仍由各行其内部行政,全国性的维新不可能推进。明治天皇的日本新政府命令各藩将土地和军队归还给天皇,并废藩置县,把日本分为 3 府 72 县,终止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1881 年,明治天皇发诏书,承诺推行宪法 。伊藤博文被派往普鲁士研习宪法,回国制定了日本宪法。 1885 年实行内阁制, 1889 年颁布宪法, 1890 年召开第一届国会。明治政府迫于外夷的侵扰,富国强兵是维新的首要动力,所以在法律上给予军队更大的权力。虽然史学家一再提示:这个内阁制度是为天皇的现世权力而创立,而立宪制作为天皇法权的事实形式,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市民政府,是传统政治体系内部的重新改组。但是,尽管地方势力尊王倒幕各有其私,但由于促成了天皇的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制度维新正好得以在传统体系中迅速完成。 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对比两国现代的起点,此时的日本刚刚完成天皇的中央集权,虽然也存在反对维新的势力,并且不乏革命的煽动,但都被来自天皇的权威压制和铲除。而中国皇帝的集权早在 2000 年前就已完成,改朝换代到 19 世纪,这种集权不仅不能控制地方势力,地方势力却足以阻挠进而剿灭自上而下的改良。中国被逼到了革命的角落,可自下而上的中国辛亥革命也失败了,日本思想史家竹内好对此的评价是, “ 败就败在它是一场革命 ” 。 也许,对竹内好而言,革命与传统相比,传统更有整合与重组的力量。但与中国不同, 在日本,传统文化以另一种面貌显示着力量 。 甲午海战后,清朝开始向日本派送留学生,渴望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到了嘉纳先生所设立的东京的弘文学院留学,在这里学习基础的生物医学,他记述了在某一天里发生的令他奇怪的事: “ 学监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来,说:因为你们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庙里去行礼吧!我大吃了一惊。现在还记得那时心里想,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时觉得很奇怪。 ” 鲁迅所奇怪的, 也许正是竹内好所指出的维新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即 “没有个性便是日本的个性” , “ 日本对欧洲没有表示出文化上的抵抗, 就在于日本文化结构上的这一性质, 日本文化总是面向外界的 , 等待着新的东西到来 ” ,如同早年对大唐文化的学习模仿。日本的国学派虽然拒绝了中国,在明治维新时,汉学一度被剥夺了教学权,不久又得到恢复。但竹内好也发现, 日本把外来的东西作为一种痛苦,总是在抵抗中接受,更新自身 。这种经验对日本不是第一次,但 19 世纪的痛苦与更新因为与一个更大范围的历史格局联系在一起,并且使日本变成了世界性的强国,这种经验显得更为深刻。 在这种日本式的历史经验中,佩里公园的黑船祭显示出了独特的面貌。 紧箍咒与脱亚 中日两国都因为被迫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853 年,佩里到日本, 1856 年,中国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 年,日本开放口岸, 1857 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863 年,日本萨摩藩和英军开战失败。中国依然以华夷逻辑对待时,日本却在当时就把这一系列事件放置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应对。 1898 年的《武士道》一书,就显示出针对欧洲文明的抗辩: “ 他们有着高高在上的律师乃至法官的地位,而我则可以取被告的姿态。 ” 日本思想史家子安宣邦说,以日本一面尊崇着传统历史,一面实现着新兴的现代国家的情势,被告是唯一的优势,因为这种抗辩的背后是来自黑格尔对东亚的否定性视线。 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里,以 中国的政治形态为代表的东亚 ,是 持续维持着历史原生形态的国家 ,它无始无终,停滞不动,象形文字被他当做这种停止性的象征。所以 这个东亚被置于世界史之外,或者说它处于世界史发展的彼岸 。发生于希腊的世界史则是不断发展的, 它源于人的内在精神的认识过程 。黑格尔对中国的叙述始终强调着, 中国缺乏主观的内在性 ,无论法律、道德,还是学问都不是在心里内在性地接受,而是被外在的力量所规定,被动地接受,所以他说这里的人根本没有独立性,只会依赖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依赖外在的权力 。这里的人更不会从内心问罪,没有道德感,只会强调外在惩处。因此,这里 没有推动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 。总之,在黑格尔眼中的东亚形象缺乏 “ 属于精神的所有东西,如自由的实体精神,道德心,感情,内在宗教,科学,艺术 ” 。黑格尔描述的这个亚洲形象大致确定了欧美对东亚的理解。 19 世纪之前,在文化意识上,日本长期地包括在中华文明圈的世界之中,子安宣邦说; “ 这种意识发生变化出现在 18 世纪。 ” 在日本学者看来,这个变化最初与清王朝相关,异族王朝的建立降低了中国传统帝国的权威, 鼓励了日本的文化觉醒和自主性的主张。 17 世纪的时候,日本历史学、文学、宗教丰富起来,编撰于那个时代《大日本史》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影响重大,在这部史书中论证了天皇的源源不断的血脉,以及天皇曾经直接统治日本的时代。它以此抨击中国的改朝换代,批判孟子为改朝换代赋予的道德正当性。同时它也还讲授中国的圣哲学说,和中国的道德伦理,而且这本书是用中文写就。到了 18 世纪德川末期,国学派再度关注这些课题。这时的国学派显示出了明显的摆脱中国文化圈的政治含义,国学派创始者贺茂真渊把这个含义完全清晰化: “ 中国在过去多年间一直受各个不同王朝的统治,而日本则忠实于万世一系的天皇。中国的历代王朝均构筑在反叛和弑君之上。 ” 它把日本的 “ 政治权力落入臣下之手,而最高的天皇成了无足轻重的角色 ” 的问题归咎于沾染了中国的风习,为了排斥中国的风习,国学派在极力排斥儒学时,转向了日本的古老宗教,神道。源自日本历史传说的神与人两性一体的天皇,原称是大王, 592 年改称天皇。天皇制实质是一种分封制,被封的将军们对天皇尊贵地位与肉体生命的延续有守护的使命。在被守护中,天皇远离了现世权力,神格得到加强,世代流传在日本人的精神血脉中。 1875 年福泽谕吉撰写《文明论概略》,论述了 天皇的精神性至高无上、军人拥有事实权力这种二重结构的政治权力 ,是中国所没有的。他从中发现了日本社会新发展的传统契机,也以此来表明日本与中国的差别。 1885 年福泽谕吉写《脱亚论》时,中日差别已不在话下,他把日本作为新兴的文明国,明确地把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关系,描述为文明与非文明的关系,仿佛以黑格尔对亚洲的描述为模本,区别是日本不在那个亚洲之内了。福泽在香港看到过英国人怎么对待中国人,从他的一段话里似乎透露了脱亚论的情感基础还是黑格尔的东亚描述,他说: “ 虽说厌恶压制乃人之心性,而人之厌恶压制自己者,若自己压制他人则人世最高之快乐也。 ”“ 何时,日本一度光耀国威,制御印度人,支那人,不但仿效英人,而且辱其英人,而将东洋权柄掌握于吾国手中。 ” 所以,日本学者把黑格尔的东亚形象看做日本的紧箍咒,这使现代日本一直夹在两套观念之间: 用欧洲文明摆脱亚洲,用亚洲立场对付欧洲势力 。 虽然东亚从来没有被黑格尔当做一个地理概念,日本接受了这个新概念其文化用意在于,以这个新的感念来代替中华文明圈预设了地域内部的多元发展,使用它正是为了摆脱它。明确日本与中国的差异作为一种自我证明,这是明治时期文明史论的重大课题。 甲午海战后的 1896 年,日本文明史名著《二千五百年史》出现,它对这个课题进一步推进,其中说道: “ 象形文字虽如巨石压卵一样威压日本文明,但日本全然没有被压倒,发明了独特的声音文字,其背后有着腓尼基文明之潮流。 ” 它 从文明的根本区别上论证了日本文化是与欧洲同样的海洋文明 ,日本文字也是表音文字,现代日本的成功依然是海洋文明的胜利,日本也就成为亚洲的例外,不属于亚洲文化,因此日本被描述为这个地域的文明代表,以此身份参与文明世界对非文明东亚的征服。 日本通过参加第一次大战主动进入世界秩序,通过大量生产军火卖给欧洲,不仅推动工业体系的成熟,也积累了强大的势力。 1930 年后,日本重提东亚概念,它的 “ 东亚协同体 ” 、 “ 东亚共荣圈 ” 无不是脱亚论的后续延展 ,他们认为, “ 日本在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中心点上成立其国,不断融会东西方文化,终于成了东洋的中心势力 ” ,因此有资格 “ 团结东亚、南亚,驱逐英美的东亚侵略 ” , 重组亚洲新秩序 。子安宣邦追述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是,随着侵华战争的进展, “ 日本知识分子急需对事态从理论上做出正当性论证。有关 东亚协同体的著述汗牛充栋,几乎全部都是追随于国家意识的隐秘意图 ” 。而 “ 新秩序 ” 一说出自 1938 年日军占领武汉后,日本首相的声明。随后,日本就打出了 “ 世界新秩序 ” 的理念,这个理念针对的是欧美发达国家支配世界的 “ 世界旧秩序 ” 。当时日本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浪漫派文学家、马克思主义派的知识分子,纷纷动员起来参与了重新解读这个 “ 新秩序 ” 的工作。因此,日本上下才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侵略亚洲国家的战争理解为所谓 “ 圣战 ” 。子安宣邦确认,这些解读, “ 的确是日本在亚洲实施帝国主义战争的理论产物,但是,同时也是现代日本众多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参与的亚洲问题理论构建的历史体验 ” 。 直至 1945 年战争结束,东亚新秩序瓦解。但在 20 世纪结束之际,一本《国民的历史》提出 “ 战争没有结束,日本还在继续战败 ” ,作者西尾乾二提出: “ 战后的战争中 日本败在了语言上 ” , “ 什么自由了,正义了,人道了,好听到语词都被战胜国拿了过去,他们仿佛与欺诈、残忍、背叛没有任何关系 ” 。所以,日本的 一些人认为,必须再次重新叙述自己的历史: 日本文明的优越性在于,日本是个 “ 诸神之国 ” ,而非一神 ,而且 “ 日本与西欧均继承了轴心时代的理念和思想,以多样的姿态成功地对文明的基因进行了重组 ” ,日本与西欧 “ 几乎在同时期的 15 、 16 世纪 ” 开始了近代文明。 现代日本对自己的叙述与现代中国对自己的叙述如此不同,这并不是回顾现代史的落脚点,与叙述相对应而展开历史实践更意味深长。 ( 资料来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查常平《日本历史的逻辑》,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国家与祭祀》 ) ( 感谢赵京华先生提供的叙述线索 )
个人分类: 杂记|25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应该慢慢来
热度 46 王铮 2011-10-27 08:58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应该慢慢来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应该慢慢来 毛泽东去世前,给华国锋写了个字条,叫“不招急,慢慢来。”这是毛泽东在位 20多 年的治理经验吧。有人认为不招急是不着急,其实不是的,不招急是急了会填麻烦,会招事。不信你问一问湘潭人。 最近以所谓北大、清华教授带头的“十五个公民”写信给中央,提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有人从人权角度欢呼,这是人权公平。这个大帽子一压,谁敢说话?不过,我有个毛病,喜欢想一想。 在美国加州的时候,有人告诉我,美国加州的公立大学质量好,收费低,但是如果不是加州人,就照私立学校收费。我说,这不是搞不平等了吗?他说,当然,我们加州人是加州的纳税人,当然我们有优先权。我又说,这样收不到外地学生了吗?他说,不。其他州的有钱人照样跑来读。( 注 :有一个自称伯克利的人说,加州没有这个政策,也没有这个法律。不论有没有,不关中国事,中国的区域差距大于美国的) 高考取消户籍限制,我最担心的是“其他州的有钱人照样跑来读”。在中国如此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现在富人就热衷于“高考移民”,如果高考取消户籍限制,有钱人的子女就容易全国到处跑,受排挤的当然是穷人的子女,因为穷人跑不起。穷人的子女受教育的人权将受到侵犯,用列宁当年的话说,叫资产阶级法权。资产阶级的平等法,侵犯了人权。当年就是因为这个法权导致了俄罗斯社会的紊乱,俄罗斯才在一战中德国打败,爆发动乱和革命。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一类,名义上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却旗帜鲜明地保护招工招生走后门,引起了各种的不满。华国锋上台,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公众仍然在“走后门”的威胁下,威望迅速下降。与之同时,邓小平恢复高考,为全国家庭提供了同等机会,结果他的威望如日中天。华国锋坚持上山下乡,把自己女儿也送下去了,按说是平等的。但是这种表面的平等被权力破坏着,让民众失望。高考真要取消户籍,就要注意到头上悬着贫富差距大这把“ 达摩克利斯剑”。一定要制定限制资产阶级的法律,从根本上保障平等,才能这样作。实际上高考取消户籍限制是富人的呼声。不信请看:请看被引用作为理由的话:“尽管我们的孩子很优秀,但只能带着满腔的怨愤,去国外接受教育。”一个能够送孩子到国外去接受教育的,是一般收入的公民吗?请注意她这里用的是“我们的孩子”,是复数,她代表的是一个富人阶级。 高考取消户籍限制,我还担心的是落后地区怎么办。我是一个云南人,当年年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我们的分数比发达地区的差,可是到了学校,我从来没有发现哪个发达地区考高分的,学习能力比我强。 2001 年,我当系主任,了解到我们那个系, 1997 年入学分数最差的是贵州学生,可是到 2001 年毕业, 3 个贵州人都考上研究生。其中那个因为是少数民族得了照顾分的,大学期间发表 2 篇论文,推荐上了北大,后来到了一个美国著名大学。另外两个考上了研究生,一个去了新加坡大学,一个当我的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公司技术负责人。如果统一高考,统一分数线,她们就可能上不了大学。长期的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了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如果要高考取消户籍限制,必须先解决保障落后地区的入学保障问题。 高考取消户籍限制,很多人的理由是北京、上海的高考分数线低。且不说这里有一个题目的难易度和改卷的标准宽严问题,我担心的是国家的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我一个学生把孩子从山东带动北京来上学。我说:山东教育质量高呀,为什么不留在山东。他说,不。老师,真正是北京的质量高。山东的学校就教那几门针对高考的课,北京的学校计算机、音乐都教,将来的适应能力强。我说,为什么山东不教呢?他说:第一是缺乏师资;第二是如果再教,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因为农村孩子毕竟有许多家务。其实我们在北京、上海当研究生导师的,许多人都希望找个北京人、上海人,没有,重庆人也行,因为他们“胆子大,敢于出去打交道,开会也敢于发言。”有一年华东师大推荐了一个上海姑娘给我当研究生,排名 19 名,我不想要。我的助手说,这个孩子得过全国书法大奖。说明教育基础好。果然,她来了,工作很认真 ,我们从事的艰苦边远地区研究,规定不能发布涉及数据的论文,她能够抽象出理论问题来。工作涉及大量数据,她把它整理得非常清楚。究其原因,上海提供的书法教育训练了她的基本能力。有个北京孩子告诉我,她到美国留学学计量金融学,去了要学 C#, 我说你大学没有学过,她说就在北京八一中学读书时学过 VB 。谢谢北京。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能用“亿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来推行教育,影响中华民族的能力多样化。在国民还没有普遍富裕的情况下,在 4 个直辖市留一点人才多元化的基础吧。可能有人建议直辖市以外和直辖市开同样的课,这样直辖市就可能要求考更多的课程,因为他们有优势,结果农村学生就要学更多的课程,背负更多的经济支出,使得更多的穷人都不能读书。现在搞自主招生,有几个穷人的孩子得到推荐的机会?把各种各样课程比,他们就不“优秀”了,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学那么多课程。急冲冲地取消高考户籍,结果就是边缘化穷人。 那么,高考取消户籍,全国统一命题,不实行统一分数线如何。那就就捅了个马蜂窝,引起全国矛盾,而可能刺激各省全省性作弊。中国中南那个地方,不是曾经有过某些县全县作弊吗?全省作弊,那就是全民道德大崩溃。 高考取消户籍政策的正确性在于,保护农民工利益。国家应该制定有个保护农民工子弟上学的政策,按农民工在某地上税的年份而不是数额,给农民工某种户籍,让它们的孩子参加打工地高考,帮助他们逐步城市化。至于“十五公民”提出他们的孩子户籍在其他国家,不能参加中国高考,完全可以学美国,公立大学对非本州籍的高收费来解决。我们中国人,首先要保障中国公民入学。那天我们的孩子到美国上学,不收我们的高额学费了,我们再对他们孩子给予同等学费待遇。这里没有人权问题,是有个上税公民的责任。 有些人,自己享受了中国的廉价教育,屁股一拍,入了美国籍,生了不少孩子,孩子大了又打着人权的牌子要求中国给他们的美国孩子廉价教育。中国现在还没有富裕到那个程度吧。可怜可怜我们这些土中国人吧! 不知道北大、清华参加“十五公民”的教授是什么专业,改行如隔山,不懂教育、不懂治理,你是院士,千人,也不是这个问题的专家。 教育部有人跟着起哄,是在是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从根本上建设中国教育,而是学形式。现在根本上建设教育,就应该要求国家把用不了的外汇储备拿出来,办中小学教育。甲午战争,中国人失败了,给日本赔款,日本天皇没有说赔款是“军部”的,而是下诏书,把全部赔款用于每个村子办个小学。日本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使自己强大了。现在的外汇储备,国家不能说是什么“央行的钱”,即使是,也要拿出当年天皇的魄力,投资到中小学教育上。全国中小学建设普遍提高了,地区差距缩小了,也就是高考取消户籍之日。 滥用“人权”口号,实际为富人谋利益,是要贻误国家的,是伪人权。 你们这些美国籍的贻误了不怕,我们中国籍的还是不希望国家被贻误的。 末了需要补充一句:据有关数据,现在高考录取率最高的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某个省。平等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平等,就应该废除高考,不要用分数线卡人。所以对不能绝对的事,要一步一步来。 毛主席教导华主席:“不招急,慢慢来。”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6432 次阅读|10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42:刘公岛上甲午风云
pony1984621 2011-8-3 18:14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42:刘公岛上甲午风云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42:刘公岛上甲午风云 摄影时间:2011年07月31日 摄影地点 :威海刘公岛 摄影:马志飞 、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6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辛亥革命百年祭
热度 1 yjs418 2011-6-21 01:51
一百年前的武昌炮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一九一二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在南京就职。中国历史上三千年的帝王专制,和最后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族入主,同时结束。中华民国也就正式诞生了。 自清王朝“同治中兴”年间的李鸿章等士大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初年的国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批批优秀的华夏儿女探索着救国图强的希望。然而,尽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但帝制的结束并未迎来人们心目中祈盼的安定、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夷狄交侵、兄弟萧蔷。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除对其缅怀、反思外,更有很多现今值得借鉴的内容。 历史不该被遗忘 从中学历史课中学到,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是由满清权贵统治的一个腐朽落后、任列强宰割的封建王朝。限于认识的阶段性,学到的历史也只是从表象了解了个大概,或是强记其历史特征与意义,以应考试。最近重读一些历史典籍,对晚晴七十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尽管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必将灭亡,但却出现了十余年的“同治中兴”;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海军更是号称世界七大海军之一。看似如此“强大”的帝国,为何被久称藩夷的东洋人打得七零八落呢?如果透过这些繁荣表象,看到在甲午海战前,清廷挪用海军购置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以一人抵一国、内悦昏君、外御强敌的艰难, 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难以忘怀,拳乱初结后爆发了两大强邻的“日俄战争”,竟是因为两混帐帝国主义为抢夺我中国的土地财宝,在我国境之内而开战的。而更混帐的却是我们的满清政府,无力阻止也便罢了,竟然公开把辽河以东的土地,划为“战区”,而自己在辽河西岸,宣布“中立”。这时的中国哪里还配称为“国家”呢!用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话来说:我们连殖民地都不如,一般的“殖民地”都还有个殖民国来保护它。我们这个“次殖民地”(中山先生警语)就只好作俎上之肉,任人宰割了。而那批满族统治者竟能把脸一抹说,大清政权维持不下去时,则“宁赠友邦,不畀家奴”。 尽管这个王朝终将被历史淘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此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心目中的理想,前仆后继、舍身赴死。国父孙文先生为共和大厦的建立,矢志不渝,奔走呼号;时年二十六岁的汪精卫冒凌迟处死、诛灭九族之罪到北京谋刺摄政王 载灃 ;邹容、秋瑾等烈士更是用自己的鲜血浇注共和之花;而当读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战斗的惨状与离行前的“与妻书”中“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时,无不为之动容,更体会到共和的来之不易。 这群中华民族中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眼见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而人民愚昧、清吏颟顼。原想藉华侨之钱,凭会党之勇,以推翻满清恶政。可是起义十余次之后,才知藉华侨之钱匪易,凭会党之勇尤难。绝望之余,乃决心以一己血肉之躯,作孤注之一掷。这是何等的孤愤之情。他们之死,挖掘了我们民族的良心,全国暴动已蓄势待发,清廷恶政也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历史不该被忘却,更不该被选择性的遗忘。无论他们属于何党何派,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国献身,奋斗到底的这种精神便应该被尊敬、被牢记。 谁的辛亥革命 尽管最终的辛亥革命将清帝拉下了马,但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国政民生也反远不如大清帝国之晚年。更是开始了李大帅打张大帅等类似春秋战国或五代十国期的乱世;人民的生活也如鲁迅先生在“阿 Q 正传”中所写:只是不情愿的割了辫子。中山先生更在弥留之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便丢下“建国方略”而驾鹤西游。 站在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伟大”的辛亥革命,到底是谁的辛亥革命?对普罗大众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辛亥革命所完成的两大任务: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其结果是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什么是“建立民国”呢?简单的说,就是“把君权换成民权”。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辛亥革命”又与我有何相关;相比于“民主、共和、自由、人权”等漂亮的政治口号,一日三餐来得更实惠些。试想当时全国的文盲率高达 80% 以上,妄谈“社会民权化”不亚于缘木求鱼。因此革命者 希望把一个有三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的古老民族,于极短期内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家形式,只 通过“一次革命”来完成,是万万办不到的。 因此辛亥革命也仅是我国历史上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更恰如一点烛火,将古老的帝制彻底烧毁,但究竟如何建筑这个新的大厦,却并未给出答案。 我们的责任 — 国人当自强 历史车轮驶入新世纪,距辛亥革命也转过百年。百年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国家日益强盛,台湾岛社会民主化夜间雏形。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的认识到,社会法制化、生活民主化、公民素养、科普教育等方方面面还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百年后,“辛亥革命”对现世的意义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青年人,坚持理想,增强本领,为民富国更强贡献微薄之力。
个人分类: 我心飞扬|2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忆甲午,感悟国运
guozhiyi 2010-12-7 16:43
甲午战争应该是国人永远的痛! 其程度远大于鸦片战争以及庚子赔款。 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是无非是通商而已,西方社会只是来和你做买卖; 比较甲午战争则是,中国真正衰败的开始,而日本开始登上列强的宝座。中国一次强国梦想的破灭;被蛮夷小国打败,更是彻底打败了国人的自信的底线;战败的事实,也让世界更加瞧不起中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甲午战争中的下濑火药
liuxiaod 2009-11-21 02:26
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双方都主要以火炮射击作为交战手段,因而炮弹的效力如何,对于能否给敌方军舰造成大的破坏具有决定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海战的进程和结果。本文谨就中日两国海军当时炮弹的性能进行粗述,以求从海军技术层面对甲午黄海海战的某些细节予以探析。   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海军装备的炮弹 大致有开花弹、子母弹、实心弹等种类,对于打击敌方舰船而言,开花弹是其中最具威力的一种,因而也是本文讨论的要点。当时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主要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即弹头与发射药,由于考虑到弹头较重,为了便于运输、装填,弹头和发射药没有固定组合在一起。使用时,先把弹头装入炮膛,再将用丝织品包裹成药包样式的发射药填入,通过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膨胀力将弹头推射出炮口 。   为了达到破坏、毁损敌舰的目的,开花弹的弹头内都填装有炸药,以便击中目标后能引起爆炸,弹头装药的威力直接影响到炮弹的爆炸效力。19世纪中后期,用来填充在弹头内的炸药大都还是古老的黑火药,这种由中国古代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如果在敞开的环境下点燃,只能发生伴随有浓烟的燃烧,只有在封闭条件下点燃时才会爆炸,其最通俗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爆竹。   北洋海军从创建开始,通过外购和自造等途径获得的开花弹装填的都是黑火药,用火药来充当炸药,其威力显然是极为有限的,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破坏敌舰,这也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是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黄海大战时,北洋海军的大口径火炮曾多次命中日本军舰,但是从未能直接使得日本军舰造成大的损坏(松岛舰中弹爆炸等事为特例,详见下述),甚至如排水量不足千吨的浅水炮舰赤城,在接连被定远舰305毫米口径巨炮炮弹击中后,都能侥幸逃脱 ,黑火药炮弹的破坏力之弱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北洋海军用以发射弹头的发射药,也采用的是黑火药,后来因为黑火药燃烧速度过快,担心会引起炸膛等事故,而改用栗色火药(即加入水汽钝化处理的黑火药,燃烧速度较一般的黑火药慢,因为颜色比黑火药略浅,故名) ,这种由黑火药钝化而来的火药,燃烧时温度过高,容易烧蚀炮膛,而且燃烧后产生的火药残渣附着在膛线上不易清除,每次发射后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清洁炮膛。另外,黑火药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刺鼻的白色浓烟,发射后必须等待浓烟散尽才能重新瞄准、发射。受这些因素制约,在黄海海战时,北洋海军旧式火炮本就不快的射速更形滞涩。   与北洋海军截然不同的是,黄海海战中的日本联合舰队,无论在弹头装药还是弹头发射药的效能方面,都完全超越了中国。   当黑火药还在充当弹头炸药时,欧洲国家已经发现了其存在的弊端,自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积极寻求一种用以替代黑火药的猛炸药。1873年,德国化学家斯普伦格尔发现,由英国人沃尔夫在1771年研制发明的苦味酸可以用引信引爆,爆炸的威力远大于黑火药,1885年,法国科学家特平首次将苦味酸大规模用于军用,正式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苦味酸,学名2,4,6-三硝基笨酚,最初只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称为黄色火药,爆炸的威力强于TNT炸药。   1888年9月,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开始着手研究苦味酸,至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定名为下濑火药,并于1893年1月28日正式开始在日本海军中换装填充下濑火药的炮弹 ,此举在当时世界都极为时式(由于担心苦味酸炸药爆性不稳定,欧洲列强海军并没有采用这种烈性炸药,直到1905年日俄对马海战时,俄罗斯舰队的炮弹弹头内填充的还是爆性较弱的棉火药)。这种炮弹具有一系列惊人的特性,首先炮弹的灵敏度极高,即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而且爆炸后不仅会形成普通黑火药炮弹爆炸时那样的冲击波和炮弹碎片,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号称对钢铁都能点燃,这种火药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另外采用苦味酸为成分的下濑火药炮弹爆炸时,还会出现有毒的黄色烟雾,与黑火药炮弹爆炸时产生的白色烟雾完全不同。   长久以来,传统军史著作基本都将日俄对马海战作为下濑火药炮弹使用的时间上限,实际除去日方档案中的明确记载外,在有关黄海海战的中日史料中都不难找到有关于日方使用下濑火药炮弹的迹象。以下仅试举几例:   敌舰中好像有使用梅里那衣特榴弹,一眼望去其有毒颜色的烟雾和一般火药不同(马吉芬《鸭绿江外的海战》)   定远火势愈来愈猛,舰体全被黄烟包围,终于不能自由运动(《高千穗舰某尉官亲笔记述的黄海海战实况》)   超、扬火,烈焰腾空,左顾定、镇远亦燃。盖敌人火药甚异,无论木铁,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   通过对下濑火药特性的分析,黄海海战中很多中国军舰为什么会受困于大火,乃至火灾屡救屡起的原因已经大致可以判明。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战后的报告来看 ,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中,曾遭受火灾的至少有超勇、扬威、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等7艘,所受荼毒可谓惨重。此外,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因为大量装备了速射炮,为了保证速射炮在战时能不间断地高速射击,而预先将大量弹药堆积在炮位附近,结果导致己方在中弹时引起连环爆炸,同样遭到下濑火药炮弹爆炸而产生的破坏,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北洋舰队镇远舰射出的305毫米黑火药炮弹击中松岛舰的炮房后,引发了堆放在炮房内的下濑火药炮弹爆炸,形成大火,导致军舰重创 。   最后仍要赘述一笔的是,在弹头装药性能方面超越北洋舰队的同时,日本联合舰队火炮使用的发射药也具有极大的优势。日本联合舰队发射弹头的药包内,包装的是白色的棉火药,或称棉花药。这种将植物纤维素(棉花)沉浸到硝酸溶液中而生成的混合火药点燃后不会产生烟雾,即是一种无烟药。这意味着日本联合舰队的炮手发射完一发后,无需等待硝烟散近,可以立刻进行下一发的瞄准、射击,与采用栗色火药作为发射药,发射完后需要等待浓烟散去的北洋舰队,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海军是技术特征相当鲜明的军种,海战也是充满了技术色彩的较量,技术装备在海战中的作用可谓重要。炮弹的装药,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微乎其微的细节,但却直接决定着海战中火炮武器的攻击效率,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严重差距,有助于解释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失利的部分技术原因。 注:    按照近代海军的习惯,火炮以口径大小为界,100毫米口径以下称为小口径火炮,以上称为中、大口径火炮。小口径火炮主要攻击敌方舰面的人员,并不能对军舰舰体起到关键性的打击,因而本文讨论的炮弹特指100毫米口径以上的中大口径火炮炮弹。    近代大口径火炮的操作程序,参见金楷理译《克虏伯炮说》,上海江南制造局,同治十三年版。    日本炮舰赤城号在黄海海战中一度被多艘中国军舰围攻,并曾遭到305毫米口径巨弹的打击,但是除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舰体上层建筑受损外,北洋海军大口径火炮的打击并未能使这艘弱小的日本军舰沉没。反而赤城舰发射的下濑火药炮弹却使中国军舰来远燃起了灾难性的大火。关于赤城舰作战的情况,参见:日清战争实记选译?赤城舰与阪元少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80-8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有关黑色火药、栗色火药的详细特性、制造工艺,参见魏允恭撰《江南制造局记》,上海文宝书局,1904年石印本。    下濑火药的研制经过、特性,以及甲午战前装备日本海军等事,参见黛治夫著《海军炮战史谈》,第102-105页,东京原书房,明治47年版。    鸭绿江外的海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2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梅里那衣特即英文melinite,意指烈性炸药。    高千穗舰某尉官亲笔记述的黄海海战实况,同上书,第255页。    《卢氏甲午前后杂记》,手稿。    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三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3册,第133-13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关于松岛舰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被镇远舰击中的经过,参见松岛舰之勇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76-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装备的鱼雷已经采用棉火药作为鱼雷战斗部的填充药,但并未普及至火炮的发射药使用。关于这种火药的特性、制造工艺,参见注4所引《江南制造局记》。
个人分类: 历史|4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的“隐身”舰队
liuxiaod 2009-10-26 19:35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有一支强大的隐身舰队,虽然这支舰队没有参战,但是他的存在对日本的战争决策和战争决心起了决定性作用。今天我们研究甲午战争,研究日本的战争史,不能忽视这支隐身舰队。 日本在1892年向英国订购了4艘最新式的战列舰,排水量1万2千吨到1万4千吨。这4艘舰之所以先进,不仅是吨位大,而且在炮塔的布局有明显的改变,我们知道大清海军的镇远和定远是19世纪80年代购置于德国,她们的4门主炮分别在左右两个炮塔内,其缺点是4门炮不能同时指向同一个目标。而日本的这4艘新舰则是现代战列舰的雏形,他的炮塔均在中轴线上,因此可以同时指向同一个目标。其主炮射程远,排水量是镇远和定远的两倍。 这4艘舰在1894年建成,但是没有赶上甲午海战,他们在1895年才回到日本,那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我们知道日本天皇曾为战争每天只吃一顿饭,我们也以为吉野是日本最先进的战舰,但是我们还是大大低估了日本的决心。日本海军的赌性很大,在4艘新舰没有回到日本以前,日本海军的实力勉强与大清持平,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赢和输的可能性都存在。如果输了,那么日本海军只能固守近海,等待新舰回家,同时在外交上与大清和谈。 那么如果在1894年没有发生战争,会有什么结局呢?我们可以预测,得到新舰的日本海军实力将大大超过北洋海军,由此激发大清海军新一轮购舰热潮,那时大清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一倍,因此购买新舰在经济上不是问题,很可能再次超过日本,这个结局恰恰不是日本愿意看到的。日本深知大清满酣堕落,北洋已经10年未购新舰,因此绝不能摇醒大清海军。 如果在新舰回到日本以后再发动战争,那么大清很可能慑于日本实力而避战,则日本的目的也不能达到。因此在新舰已成而未回国之际,正是发动战争的最好时机,于是才有了朝鲜的东学党事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谋略。
个人分类: 历史|3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