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尚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食哉惟时”,如何解释?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9-4-11 11:22
《尚书》,上古之书,诘屈聱牙。自己学养不足,书中的语句读起来,晦涩难懂。 譬如,“ 食哉惟时 ”,如何解释?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6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初态敏感性的形象描述1----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11
热度 2 Mech 2014-3-16 16:34
儒家经典《书》和《礼》 所谓初态敏感性,是指开始时候存在的微小原因,导致后来形成巨大的结果。初态敏感性是混沌概念的最重要内涵。尽管古人并不知道初态敏感性的科学概念,但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描述。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是儒家的五部经典。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立五经博士,专治前述“五经”。由此奠定了“五经”在儒家经典中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取得了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五经”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典籍。 “五经”之一的《尚书》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构成与《诗经》并列的文体类别。由于该书绝大部分是处理国事的公务文书,现在认为是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 《尚书·盘庚 上》用火焰燎原比喻谣言传播: 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语,恐沈于众?若 火之燎原,不可向迩 ,其犹可扑灭? 这是盘庚告诫群臣的话。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为避免水患,复兴殷商,他主持迁都。此举遇到了部分臣民强烈反对,有大臣甚至散布谣言。盘庚那段话的意思是,你们有话为什么不告诉我,却用流言蜚语相互煽动,恐吓蛊惑臣民呢?就像大火已在原野上燃烧起来,使人无法面对接近,还能够扑灭吗?顺便一提,学者们不仅应用非线性数学工具建立了火焰扩散理论,而且也在用非线性动力学和网络理论分析谣言传播的过程和特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的扩散过程被认为具有初态敏感性。 “五经”中的另一部《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该书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被宋代理学家选出与《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乎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必读书。《礼记·经解》用这种初态敏感性提醒为人修身细节的重要性: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意思是说,礼仪的教化防微杜渐,能防患于未然,让人不自觉地趋善避恶,因此先王很重视。正如《易》所说,君子开始就谨慎从事,否则开始毫厘之小的差错,可能扩大为千里之大的谬误。注释中称引文来自《周易·系辞》。《汉书·司马迁传》中也引用《易》的“ 差以豪 氂 ,谬以千里 ”。但该引语未见现存的 12 章《周易·系辞》。现在常用“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种初态敏感性现象形象地说明混沌。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3032 次阅读|4 个评论
闲说济南(5)伏生与《尚书》
热度 1 fdc1947 2013-7-23 08:18
诗人杜甫说:“济南名士多”。闲说济南,总要说几个济南人。如今,各地都抢名人,比如诸葛亮吧,山东人说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士,河南人说他“躬耕于南阳”,湖北人说他躬耕的地方现在属襄阳。诗人李太白的故里,也是好几个地方在抢。本文开始,介绍几位地地道道的济南人,这几位恐怕不大会有争议。 第一位,是济南伏生。 据 《史记·儒林传》 :“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 。”(下面几节凡括号中的粗体字,未经注明的,均引自《史记·儒林传》) 伏生的祖上据说就是孔子的学生,名列于七十二贤人的 宓子贱 。子贱是被孔子称赞为“君子”的极少的几个人之一,流传下来主要的事迹是做单父宰的时候,是古时“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宓, 房六切, 音伏 。《康熙字典》引用三国曹魏“孟康《漢書古文註》:‘ 宓,今伏字。皇甫謐云:伏羲或謂之宓羲。考諸經史緯侯無宓羲之號,必後世傳寫誤以虙爲宓。孔子弟子虙不齊,後人云濟南伏生,卽子賤之後,是知虙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爲宓也。 ’ ” 伏生是秦朝的“博士”。《汉书·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始皇置博士70人。这些人大概肚子里都应该有点学问,他们的职责是皇帝的顾问,他们也能够参与议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后来,秦始皇批准李斯的建议:“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文中提到的书,是指后世所说的《尚书》。《书》在古代是专名,在先秦。凡单独说《书》,一定指后世所谓的《尚书》。这是尧、舜、禹、夏、商、周历代传下的官方文献,是中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关于中国上古社会的所有说法,都源自《尚书》,据说曾经孔子删定,得 100 篇。 “ 秦时焚《书》, 伏生壁藏之。 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这伏生在焚书之时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可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又失散了。到汉朝安定下来以后,伏生把失散的凑了凑,还有二十九篇,就以此在家乡教学生。古代的所谓“书籍”,都是写在竹简之上的,一条竹简上写十几个字,用丝线系在一起,一旦散了,要重新按次序编起来(这是“编”字的原意),就等于要把打乱了的一句一句话重新连成一篇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是“编辑”的意思),非对于原文十分熟悉不可。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随便哪朝哪代都要学习前朝历史,前朝的文献资料都是宝贵的。但是,由于秦末大乱,作为前代政府文献的《尚书》找不到了,这是非常遗憾之事。(后世人,包括现在的许多文人,往往把《尚书》的散失归咎为“焚书坑儒”,其实,我看这只是原因之一,而且恐怕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大乱。焚书只是下令焚烧民间藏书,朝廷的未焚。魏晋时期,并没有焚书坑儒,无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不又都失散了?——题外话) “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汉文帝的时候,想寻找能够通晓《尚书》的学者,可是找不到。后来听说伏生能够通晓,想召伏生,但是此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太老了。于是让掌故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学习。) 据说伏生因为年纪大了,口齿不清,由他的女儿作翻译,但总算是把《尚书》记录下来了。当然,是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由于《尚书》是古代文献,语言古奥,很难读懂(连 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所以伏生授晁错《尚书》,并不只是把书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且还得解释。以后,朝廷就专门设立“博士”传授、研究《尚书》,这成为一门官学。过了一些年,鲁共王在拆孔府房子时,在墙内发现了据说是古代藏在里面的《尚书》,这些文献用先秦时东方的古文字记录,与伏生传下的《尚书》内容并不相同。这样,把伏生传下的用当时文字书写的称为《今文尚书》而把后来发现的称为《古文尚书》。据说,《今文尚书》虽然是用当时看得懂的文字书写,语言却古奥。《古文尚书》用不容易看懂的文字书写,但是语言却相对好懂,所以,有人怀疑是否是真的。 两个版本要争正统地位。在汉代,占正统地位的是《今文尚书》,官方只有《今文尚书》的博士官。到了东汉末年,古文尚书才挤到了与今文尚书并列的地位。但是,不久天下大乱,晋代永嘉年间,两个版本的《尚书》又都丢失了。过了一些年,又有人向朝廷献上《尚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尚书》,其内容是今文尚书和据说是古文尚书的杂合物。经清代学者考证,其中的《古文尚书》是后人的伪作。据说最近清华竹简也确证了清人的考证。——此系后话。 济南伏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便再说两句,伏生的子子孙孙在有汉一代出了不少很好的学者,伏氏家族也始终昌盛。但是到了汉末,他们介入了政治斗争,家族成员伏完终于当上了大官,他的女儿做上了汉献帝的皇后,最后几乎被灭族。——可叹,可叹!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5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大复性读书会】《尚书》研读通知
xiao 2013-4-13 10:01
【复兴读书会第十二次读书会暨《尚书》研读第三次读书会】 诸位同道:明天早八点至下午五点,我们在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尚书》,讲完《夏书》,由卞景君主讲。 请大家提前阅读《尚书正义》相关部分,参阅《书集传》以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至少通读五遍原文,否则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复性读书会】《尚书》研读通知
xiao 2013-4-13 10:00
【复兴读书会第十二次读书会暨《尚书》研读第三次读书会】 诸位同道:明天早八点至下午五点,我们在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尚书》,讲完《夏书》,由卞景君主讲。 请大家提前阅读《尚书正义》相关部分,参阅《书集传》以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至少通读五遍原文,否则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复性读书会】第十一次读书通知
xiao 2013-4-3 11:23
诸位同道: 本周日早八点至下午五点,我们在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尚书》的《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三篇,由鄙人主讲。 此三篇对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的根本宗旨何在、礼制刑罚观为何、理想的君臣关系为何等关键问题都有深刻阐述。 请大家提前阅读《尚书正义》相关部分,参阅《书集传》以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强烈建议大家至少通读五遍原文,否则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氏微博】孔子是删帖的鼻祖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5-2 07:12
  如果要论删帖,孔子怕是各位版主的祖宗。   且不说他在整理《诗经》的时候就开始抛弃了很多他老人家认为不好的帖子,在整理《尚书》的时候他又把删帖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尚书》相传有3000多篇,孔老二拿来一看,不合上级要求,结果删成了100篇,但是传来传去,《今文尚书》里面只剩下28篇。
个人分类: 史论|27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改写中国上古史的"战国楚简"回到祖国
tianli99 2009-10-28 08:54
清华简来历不明 很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http://history.news.163.com/09/1027/11/5MKJHKSP00011247.html 转载自网易与新华网 一批竹简通过校友捐赠流回清华大学,根据考古界惯例被称为 清华简 。经鉴定,这批共 2388 枚的竹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初步研究显示记载着失传 2000 多年的《尚书》、周武王乐诗等,据称全部解读完成后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形制多种多样的清华简,竹简上文字多精整而清晰 编者按:去年 7 月,一批竹简通过校友捐赠流回清华大学,根据考古界惯例被称为 清华简 。经鉴定,这批共 2388 枚的竹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初步研究显示记载着失传 2000 多年的《尚书》、周武王乐诗等,据称全部解读完成后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昨晚,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讲述 清华简 的来龙去脉。 接收 清华简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 年 7 月 15 日 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据李学勤介绍,当天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 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 清华师生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水里。由于最长的竹简有 48 厘米,中心还定制了 70 个盘子来存放竹简。 清洗过后,研究人员将泡在水里的竹简拍照用于研究。 我们把数码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条条地读。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费眼,第二是这东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动,所以每天只看半天。 李学勤讲得很风趣, 连看了 3 个月才粗读了一遍。 学者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这批竹简时代清楚,成于战国中晚期,碳 14 测定结论是公元前 30530 年;第二,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主要的记载属于经部,还有诗、书、礼、乐的内容。 释读 清华简 部分记载可能会与 曾国 有关 清华简 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 ( 即后来的周武王 ) 发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另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记载着周武王八年征伐耆 ( 即黎 ) 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 饮至 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失传 2000 多年的《尚书》重新面世。《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据说孔子时代有一百篇之多,后由于秦始皇焚书大部被毁,汉朝初年只有 29 篇通过学者的背诵默写流传下来。在 清华简 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竹简文句与其多有差异,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 李学勤还讲到,其中近 150 支竹简是一部编年史书,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早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会与湖北 曾国 ( 曾侯乙编钟即来自 曾国国 君墓 ) 有关。 定位 清华简 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 清华简 学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可以改写中国上古史。昨天学生们问起了这个问题。 目前存世的文献竹简主要有 3 批 , 即 1993 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 郭店简 和抢救回归的竹书 上博简 , 还有就是 清华简 。李学勤表示, 郭店简 ( 出土自湖北荆门市郭店 ) 以及 上博简 ,以儒家和道家典籍为主,包括《老子》三篇等,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上述两批简不同, 清华简 所载内容属于学术思想的并不多,其中有一段像是孔子说的话,但还不能确定, 清华简 大量内容是反映上古史的,将为了解中华早期文明提供大量资料。 清华简 部分研究成果公布后,部分学者曾对解读成果和竹简价值提出质疑,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称 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次遇到专家拒绝就 清华简 发表看法的情况。 清华简 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 对于 清华简 的价值,李学勤坚信不疑,他表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与解读,就是对该文明留下的经典进行传承和再发现,近年国学的大热,缘于全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需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整理一套经典的东西。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一再表示, 清华简 并不是清华所有,它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将尽快出版整理研究报告,把资料提供给学界共同研究。 清华简 来自校友 匿名捐赠 ? 李学勤披露信息令竹简来历更加神秘 根据此前媒体广泛报道, 清华简 系 清华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 ,但 李学勤 教授昨天的说法却有所不同,给 清华简 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 李学勤介绍说: 我们最早收到关于这批竹简的消息是在 2006 年底,消息说竹简当时已经流失海外,曾有学者看到过关于这批简的一点点材料,但消息被湮没在一堆伪消息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看到的材料太少,学界很难判断这批简的真伪,也很难追溯它们的来源。 持有这批简的人也不敢公开兜售。后来我们的一位校友得到了这批文物,并请专家到香港看了一部分标本。经过专家判断,竹简具有收藏价值,这位校友就把竹简捐赠给了母校。 按照这位校友的意愿,他是匿名捐赠的。 2008 年 7 月 15 日 ,这批竹简进入海关,送到了清华大学。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 5 月李学勤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作了类似表述: 竹简来自境外,具体来自谁或哪个单位尚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批竹简是怎么流失到国外去的,可以透露的是,捐赠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校友。 记者查阅了 2008 年 10 月清华宣布收藏这批竹简时各大媒体的报道,清华大学当时的说法全部是 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 。清华大学 刘国忠 教授也曾向媒体介绍: 2008 年 7 月 15 日 ,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成功拍下竹简,将其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此前清华大学介绍 清华简 时对 校友赵伟国 都是一笔带过,如 2008 年 11 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就称: 清华大学没有对外透露 清华简 的流散过程、购买价格以及捐赠者赵伟国的一些情况。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媒体报道经常提及的 清华校友赵伟国 系民营企业 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多年来对清华 累计捐赠约 5000 万元 , 2009 年 6 月出任清华著名校办企业紫光集团总裁,拉开了持续至今的 紫光重组 的大幕。 清华简 是否出自湖北? 李学勤:我们确实不知道 根据媒体的广泛报道,有专家曾表示 清华简 可能来自楚地,比如湖北、湖南这些地方。 李学勤 教授昨日就此表示, 清华简 出土地很难判断,至于流散过程清华方面则不好调查。 有专家此前曾表示,由于 清华简 上的文字类似楚国文字,再加上同时入藏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残部上有楚国艺术风格的纹饰,判定该批竹简应出土于战国楚国境内,大约也就是今湖北、湖南等长江中游地区。这一信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了许多湖北读者的兴趣。 昨日,一位大学生提问: 能否从文字的字形和语句的文法来判断这批竹简出自我们湖北? 李学勤回答: 大家肯定关心这些竹简是什么地方出土的,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没法调查,只能根据经验推测是出自楚地,但由于学界目前对楚和其他六国的文字掌握得不够,尚无法明确判断,所以还是叫战国楚简为好。 那么,从国内已经出土的竹简所用竹料和竹简制式,可否帮助判断竹简的出土地?李学勤告诉记者,清华大学曾委托中国林业科学院对 清华简 的无字残片做过树种鉴定,结果为 钢竹 , 钢竹 的范围很大,无从判断。 清华大学方面是否曾联系过湖北或湖南等地公安部门尝试调查一下这批竹简可能是从哪里、什么时候流散出去的?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李学勤表示: 这个问题我们不好调查。 是否存在调查之后会被文物出土地追讨的担心?李学勤表示: 这不是学术问题,我无法回答。 不过,在讲到关于 清华简 的研究结论时,李学勤表示: 经过测定,这批竹简成于公元前 30530 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那么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 ( 公元前 278 年 ) 之前。 ( 本文来源: 新华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主评论 : 意义重大。 在中国古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中,乐已经失传,虽然二十四史中大都在乐志留有中国古乐的一些史料,但都不太完整。这次发现的武王乐对于中国古文明的考证具有莫大的价值。 而《尚书》的重新发现,对于重新解读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与脉络也有重大意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终于还是没能葬送中国文明的史《书》。 李学勤教授研究团队正在研究清华入藏的战国竹简。摄影:郭海雷 曹魏时期的三体《尚书》石刻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473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