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雅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强地震成因与预测各抒己见的根源
热度 14 QuentinYue 2013-4-21 12:25
强地震成因与预测各抒己见的根源 岳中琦 2013 年 4 月 20 日上午 8 点 02 分,强地震突然在我国四川省龙门山南端雅安芦山县发生了,造成了巨大灾难。不少专家学者就这次地震的成因和预测作了分析和论断,并和 2008 年汶川地震进行比较。有些人认为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又有人认为是次独立的强地震。有人说预见了这次地震,又有人说他人过去的一些预见被这次地震证明是错误的。 专家学者们,在做这些分析和论断时,可能都是基于地震是由活动地质断裂的突然主动破裂所造成。地震能量是断层两侧岩体因地壳变形而产生和储蓄的弹性应力应变能。这个固体弹性应变能是经多年长期板块移动而造成的断裂两侧岩体的逐渐缓慢变形而产生和积累的。地震能量的释放过程是断裂两侧弹性变形岩体在几秒到数十秒钟内的突然脆性破裂和扩展,和再弹性回弹。岩石弹性应变能转变成了岩石间的强力主动破裂磨擦的热能,弹性波和破碎岩石能。这就是传统的地震断层弹性回跳成因假说。它是 H.F . Reid 教授等,在研究了 1906 年 4 月 18 日美国加州旧金山 7.8 级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和同震地表土体破裂的基础上,于 1910 年提出的。 大量地震调查和研究已观察到了很多震前、地震瞬时和震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们包括: 地震发生地点位于地壳地质体材料 - 软弱带、深大断裂带 发生许多弱震、小震的地方不一定要发生强、大地震 中小震的震源深度变化很大,而强震、大震的震源深度通常浅( 25 公里深度以内) 地震类型序列多样,如,前震 - 主震 - 余震型,主震 - 余震型,双主震型等 地震在一个地方可重复发生,各个地质体区的地震重复周期差别大,可有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 地震发生地点可能有空白区和围空的特点 地震前兆非常复杂、各地不一、难重复 震前局部地区不同时间可能有红外增温 临震前,人们可能有天气闷热的感觉 地震前,纵波和横波波速有时可能有变化 气象可能有变化(如大震前数年可能有大旱等) 地震前动物有异常,震后动物异常突然消失 震前可能发生电磁异常 震前大地可能有隆起等变形 震前可能有地下水、地应力、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地震时,人们先听到地声、后再感到地动 强地震前或瞬时可能会有地光闪闪 地震时有地风(或阴风) 地震前、地震瞬时,和震后可能有天然气体喷出、爆炸、燃烧、或火球 地震时候,城市可能会发生火灾、甚至巨大火灾 地震时能发生砂土液化,喷砂冒水 地震导致海啸或湖啸 强地震时,局部山地岩土被气体抛出、山崩地裂、同震地表土体破裂(拉张和剪切型) 现场观察到的同震地表断裂一般是发生在地表土体、风化岩土、煤层等软弱地层中,很少见到地表坚硬岩体被的同震断裂 地震弹性波和其幅度的大幅变化,可分为体波(纵波、横波)和面波( Love 波和 Rayleigh 波),面波振幅、周期和能量比体波大很多 在震中和近场地区测到地震波中,很难将横波同面波区分开 地表 P 波初动的象限分布 大地震可造成环绕地壳的地幔面波 单个地震突然发生,到完成时间非常短,仅数秒到数十秒 地震岩体断层的破裂速度非常高,可有 1 到 3 千米 / 秒 微观 - 宏观震中可能重叠或不同地点 地震烈度沿水平距离衰减速率远远小于它沿深度衰减速度 地震宏观震中(破坏带)位于地质材料 - 软弱带(如盆地内或边) 大地震瞬间可能立即会天昏地暗 地震瞬时和震后,空气温度可能立即开始下降 强震、大震数小时后可能会降大雨或下雪 地震后地下天然气田储量可能有巨大增加变化 大地震后的地球自转速率可能加快变化 大地震后,地面大幅度、大范围的水平位移和沉降 地震造成地表和建筑物(如高大烟囱)的旋转等破坏模式 震中垂向加速度大,远处水平加速度大 地震前后地下天然油气田的压强和储量会有较大、突然增加变化 每个断裂带在发生强地震前的平静期时间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 极震区伤亡一般是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力学机械动能所造成的,有人在地震时因吸入气体粉尘不适,似乎没有人被毒气伤害 大地震带、大天然气田和大断裂带在地球上分布是一致的(如龙门山断裂地震带和四川盆地地下天然气油田) 巨大地震可能造成大气压强短期增大或变动 很多断裂地震带附近存在大量活动喷发火山,地震和火山伴生。 地震断层弹性回跳成因假说(或板块活动假说)本身是不能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逻辑地解释上述很多地震现象。并且,它与上述不少地震现象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大地震宏观震中断裂带在震后空气立即降温同断层岩石强力主动破裂磨擦生热之间的矛盾。先听到地声、再感到地动与断裂主动破裂造成地动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实现预测单个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相关文献调查和研究表明,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上述很多地震现象是,震前、地震瞬时和震后,地壳断裂岩体闭锁段主动再断裂所附带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因而,人们对这些众多,被认为是附带的、次要的地震现象的研究和认识相当缺乏。有些现象的研究甚至几乎空白。人们研究最多、最为集中的部分现象分别是地震波、活断层和大地形变。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三种现象才是真正的、主控地震现象。 一百年来,逐渐一致地对这部分被认为与地震成因和前兆真正和主控的地震现象的研究、应用和积累,可能导致了目前全球地震成因、预测和预报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和更加困难的局面。它也可能是今天人们对四川省龙门山南端雅安芦山县发生强地震的成因与预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根源。 2013 年 4 月 21 日中午 12 点写于港大办公室
10586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为什么美国与中国报的芦山地震的震级不同?
热度 50 Majorite 2013-4-21 09:01
【科普】 为什么美国与中国报的芦山地震的震级不同? 4月20日发生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局先速报为5.9级,然后改为7.0级,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始终报为6.6级。同样,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的 汶川地震,中国国 家地震台网最早报的震级是 “ 7.6 级 ” ;之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震级修订为 7.8 级, 6天之后,干脆 升级为 8.0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在汶川地震后约 10 分钟公布的汶川地震震级为 7.9 级,自始至终没有再修改过,汶川地震的 USGS 这个震级得到国际地学界较普遍地采用。 中美两国报的 芦山地震的震级为啥不一样?有人说 差异是由于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美国地质调查局使用能量基础的矩震级,而中国还在沿用历史的面波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释放多少即地震大小的标度。 目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 4 种:矩震级 M W ,近震震级( M L )、体波震级( M b 和 M B )和面波震级( M S )。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 Ms (国家标准 GB17740-1999 ),这样做不仅不太科学(见图1)、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作为体系外的我,不清楚地震局系统为什么要一直或还要继续使用面波震级呢?震级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不宜人为的修改。 1. 矩震级( M w ) 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 M w ,它的适用范围从 3.5 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震级 3.5 。矩震级是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等于断层面的面积 S 、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断层岩石剪切模量 μ 的乘积。地震的矩震级,既可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获得,也可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破裂长度、实验室内测量的岩石剪切模量以及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的震源深度计算出来。 1960 年智利大地震是 Mw9.5 级,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大地震是 Mw9.2 级, 1957 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诺夫岛大地震是 Mw9.1 级,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发生的、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 28 万的大地震是 Mw9.0 级。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地震是 Mw7.9 级, 1976 年唐山地震是 Mw7.5 级,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是6.6级。 2. 近震震级 (M L ) 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 400 km , ML 的应用范围界于 2 - 6 级,最多不能到 6.8 级,否则就饱和了。在美国南加州地区,近震震级可由 Wood-Anderson Torsion 仪器测定的周期 1 s 近震 S 波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对于小于 6.3 级的地震,近震震级总是大于矩震级(图 1 )。 图 1. 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与 Mw 相比 ) 。黄区内, MMw ;绿区内 MMw. 改自 Utsu(2002)。 由图看,Ms是不太客观的震级标度。 3. 体波震级 (M b 或 M B ) 由 P 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为体波震级。深源地震( 300 km )的面波不强,故体波震级更适用于标量深源地震的震级。用周期 1 秒左右的 P 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叫 Mb, 而用周期 5 - 15 秒的 P 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叫 M B 。 M B 总是大于 M b (图 1 )。 M b 从 5.5 级就开始饱和,到了 6.0 级就完全饱和。从图 1 可以看出,在震级 5.0 级左右, M b 总是比 M s 更接近于 M w 。 4. 面波震级 (M S ) 面波震级 (M S ) 是指根据 Rayleigh 面波垂直分量的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 , 由周期 20 秒附近( Airy Phase ) Rayleigh 面波的垂直分量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 M S 从 7.25 就开始饱和,到了 8.0 级一般就会完全饱和。所以,面波震级的应用范围界于 5 - 8 级, Δ 界于 20 - 180 。 原则上说,面波震级不适用震级小于 5 级的地震。如图 1 所示,对于小于 6 级的地震,使用面波震级不可避免要低估地震的实际震级(即矩震级 Mw )。 中国各省地震局所报道的震级一般都是面波震级 Ms (国家标准 GB17740-1999 )。细心的人或许已经发现,中国地震局所报的中小地震(小于 6 级)的震级总是比国外(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所报的要低零点几级。例如, 2008 年 6 月 18 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国外报的是 4.6 或 4.7 级( M b 或 M w ,图 2 ),而中国报的是 4.2 级( Ms )。小于 5.5 级的地震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用面波震级虽然可以人为地把震级报低,从而达到稳定民心、让民众安心生产、放心生活的目的,但是这样做中国的震级数据就不和国际接轨了,缺少直接的对比性。 一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 损失的强震之后,各地地震局人员往往会对其速报震级进行校定,经校定后的震级往往比国外测定的高些。 例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地震,中国说是 7.8 级( Ms ),国外地震学家说它 7.5 级( Mw )。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初给新华社报的震级是 “7.6 级 ” ;之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震级修订为 7.8 级。 2008 年 5 月 18 日,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汶川地震升级为 8.0 级。美国地调局在汶川地震后约 10 多分钟公布的汶川地震震级为 7.9 级( Mw ),从此之后就没有再修改过, USGS 这个震级得到国际地学界和专业文献的普遍地采用。 2010 年 04 月 14 日的玉树地震,中国地震局公布的震级是 7.2 级,后又改回 7.1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是 6.9 级地震。这次芦山地震开始速报5.9级,后来改成7.0级,而美国地调局报的6.6级。 中国地震部门对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地震震级进行修订, 往往被人诟病,以为震级是令人打扮的少女。有人说,地震灾区当地领导喜欢地震监测部门把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 损失的地震的 震级报高,一是能得到高级领导的重视,更多的获得社会同情和救灾援助,还可以推卸建筑质量与工程问题的责任。 图 2. 2008 年 6 月 18 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的 M b 震级 图3. 发生于 1904 - 1992 之间的等于或大于 Ms8.0 级大地震的数据。 地震的基本参数除了震级外,还包括(微观)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发震时间等。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初速报的是 33 公里,随后正式公布的是 10 公里, 2008 年 6 月 26 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领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国家地震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把震源深度定为 14 公里;后来有关专业文献中有定为 18.6 公里。美国地质调查局自始至终报的震源深度都是 19 公里。 2010 年 04 月 14 日 07 时 49 分的玉树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先报的震源深度 33 公里,恰好和 2008 年的 5.12 汶川地震的一样深。美国地调局报的是 10 公里。正如我在玉树地震震后一个小时写的博文(《青海玉树地震的背景情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826 ) 中所讲的,震源不可能是国家地震局报的 33 公里,报的人对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和其流变结构不甚了解,即使没有地震波数据,也不能报出这个震源深度来。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如下:在地震监测方面,出现“电脑代替人脑”的情况,同时,中国自动化地震监测的仪器故障率高、不少台站形同虚设,不能正常连续工作。地震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技术素质偏差,遇到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纪录数据质量较差。 今后中国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发表论文也都会用 Mw6.6 级而不是 7.0 级去描述芦山地震,正如他们在所有英文发表的 SCI 论文中都用 Mw7.9 级而不是 8.0 级去形容汶川地震一样。这就是事实!这就是人为拔高震级的尴尬,其结果连自己国家的专家学者都不承认。
个人分类: 地震灾区|21314 次阅读|59 个评论
我对雅安芦山地震的一些认识
热度 67 石耀霖 2013-4-21 07:42
我对雅安芦山地震的一些认识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先从汶川地震谈起。汶川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网上经常见到的解释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龙门山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块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发生地震。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应该说没有错误,但是十分不够。我们曾经指出(见 石耀霖,张贝,张斯奇,张怀, 地震数值预报 ,物理,2013,42(4):237~255 ! 高级科普文章,或 石耀霖,地震数值预报, 科学中国人,2012年11期科普文章, 或柳畅,朱伯靖,石耀霖,汶川地震释放了龙门山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地质学报,2012,86(1):157~169) 。但是,为什么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之下,而不是更东或更西?为什么汶川地震发生在十余公里深的上地壳底部,而不是更深或更浅?为什么汶川地震西南段以逆冲为主、而东北端为右旋走滑?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仅仅是上面定性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定量的数值模拟。 图一是我们用三维粘弹性模型数值模拟的结果。为什么用粘弹性,在短期载荷下(地震波传播),岩石圈表现为弹性的;但是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地质历史缓慢的运动会发生柔性变形,例如人们可以看到的褶皱。因此必须采用粘弹性模型(如果采用理想弹性模型,所得结果会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异). 图一、三维粘弹性四川盆地在受到基于GPS观测给定的边界条件作用下,达到准稳态时应力增长速率。红色为高应力增长率,蓝色为低应力增长率。四川盆地应力增长率低、无大地震;高原一侧应力增长率高,有一些大地震;最高的应力增长率出现在龙门山下10-20公里的上地壳底部。压应力最大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因此发生逆掩断层;剪应力最大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因此右旋走滑断层渐渐发育。 以上模拟中,我们 输入的是 基于观测的结构模型数据,基于观测和实验室实验的物性数据,以及基于地表 GPS 观测的边界条件。 不知道的是 深部边界条件,只能做一些简化的假定;也不知道初始应力条件,只能从假定的零应力出发计算;不知道边界的历史,只能假定开始运动后边界为匀速运动。 得到了什么 ,得到数百年后脱离暂态影响后的准稳态应力变化率,发现该应力增长率与地震活动性有相关关系。 得不到的是 应力的绝对值,因此也无法预测究竟哪里最危险。因为应力增长率高的地方,模型开始计算时刻的初始应力未必一定最高。只知道增量,不知道原来的初始值,就不知道应力的绝对值,无法确定后续地震最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如果我们对该区地应力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就有可能对更具体的地震危险性作出估计。 汶川地震巨大,断裂带长达近 300 公里,几乎整个龙门山断裂带都发生了破裂,但是西南段的约 100 公里没有破裂。这一段落会破裂吗?破裂规模会有多大?什么时候破裂? 破裂规模上限是以上问题中困难程度较低的问题。就震级来说,由于震级和断层长度存在一定经验关系,因此这段 100 公里左右的段落即使全部破裂,震级也仅仅可能略大于 7 级(也可能几个接近 7 级的地震破坏陆续释放积累的能量)。 西南端一段没有地震破裂,但这一段落也是压应力积累率最高的部位之一。而且汶川地震的发生,使这一段落发生类似机制的逆掩断层的地震危险更加增加。(见石耀霖,曹建玲,库伦应力计算及应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地球物理学报, 2010 , ,5 ( 1 ): 102~110 ),因此会破裂是必然的。 图二中表示的是:汶川大地震后,如果一个地方存在类似汶川地震的北东 - 南西走向的断层,在原来的构造应力场背景下,断层是变得更危险了,还是更安全了(库伦应力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所有彩色部分都多多少少变得更危险了:红色部分应力增加可以到数兆帕,黄绿部分为零点几兆帕,绿色部分为百分之几兆帕。龙门山断层东北端以外断层以东西走向为主,不存在 NE-SW 走向的断层。但龙门山断层的西南段部分,汶川地震中并未破裂,其库伦应力有明显增加(图二)。 图二,对于类似龙门山断层走向和力学性质的断裂,汶川大地造成的震库伦应力变化。 从映秀西南到雅安这一段的龙门山断层,既有较高的构造应力增长率,汶川地震又令它库伦应力有较大的提高,自然成为是否会发生下一个大地震的引人注目的地段。但什么时候会发生,则是现有资料难以回答的问题。必须要获得该段落现今地应力的大小究竟是多少?是否已经临近了岩石的强度? 那么,究竟这个地区的应力状况怎样呢?我不从事应力测量工作。图三显示了其他研究者一些近期应力测量的结果,主要是主压应力的方向。可以看到宝兴钻孔应力测量结果主压应力为 NW-SE 向。据秦向辉等(秦向辉等,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岩石力学学报,2013,,3 增刊1,2870~2876 )认为: “ 对比分析 2003 , 2008 和 2010 年在宝兴、康定地区 4 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初步揭示汶川地震后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康定地区,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震后应力调整以积累为主;龙门山断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下限值,断裂活动进入临界状态,未来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结合地应力测量结果、地震地质等资料认为,龙门山断裂西南端具有潜在大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 ” 我自己觉得只有少量不深的钻孔应力测量资料,我们在数值预报探讨中还无法在雅安芦山地震前做出确切的预报。作为数值地震预报的探讨,目前还不在于我们是否做了预报,更重要的是预报的根据。雅安接近 7 级地震的发生,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但是,在没有地壳深部( 10-20 公里)基于观测的应力(包含孔隙流体压力)的实测资料、断层强度的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没有充分的定量的力学根据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这两天见到的余震目录资料,目前的雅安芦山地震似乎还没有释放出这 100 公里断裂带内积蓄的能量,但是下一次接近 7 级地震发生在何时,尚缺乏资料作出估计。 我们也可以计算雅安芦山地震对鲜水河和小江断裂等的库伦应力影响,但没有绝对应力测量基础资料,在对后续大震发生时间问题上也难以下结论。 地应力绝对值的测量和相对变化的可靠测量具有自管重要的意义。 图三、蓝色箭头表示汶川地震后钻孔应力解除测量到的主压应力方向(据陈群策, 2013 ) 图 4 该区域地震分布图
个人分类: 科学|36928 次阅读|47 个评论
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热度 28 Majorite 2013-4-21 05:37
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嵇少丞 芦山地震灾区余震还时常发生,使得山上尘土飞扬(陈桂华摄影) 昨天的雅安芦山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局先速报为5.9级,然后改为7.0级,而美国地质调查局报为6.6级,两个数字的差异是由于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美国地质勘探局使用矩震级,而中国按惯例使用面波震级。我这里先搁下这个差异不论,仅就4.20的芦山地震是否2008年5.12地震的余震发表些意见。 紫红色圆圈是芦山地震的震中,它是最早到达地表的地震波的出露点,即震中。说明地震与龙门山山前断裂的关系。改自Xu,ZQ,SC Ji , HB Li (2009, Episodes)的图1. 救援现场 新华社记者郭爽没有采访国家地震局专家,而是舍近求远采访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他说:【此次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龙门山断层上发生东西反向运动造成的,目前我们认为,此次地震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一次余震】。这条在科学上甚不可靠的“意见”经过新华社传播, 误导许多国人。 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芦山地震是汶川大地震迄今“最大的强余震”。“我五年前就提过,汶川地震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朝东北扩散,而是将来在西南处会发生七级左右地震。”   陈运泰 表示,当时提交的政府内参中,他特别提到汶川西南100公里左右的宝兴一带可能发生七级左右的强余震。陈云泰认为,从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看,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是汶川大地震的破裂向西南方向的发展。 但是,我却要同意 四川省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周荣军的意见,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尽管两者都发生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只是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而此次芦山地震发生在南西段,两次地震的震中相距87公里, 其外两个地震的震源机制亦相似,断层性质与破裂方式相似。芦山地震属于主震-余震类型的可能性很大。 所谓余震就是一次大地震,即中强度以上地震发生之后又接连发生的一系列“帮凶”性的震级较小的地震,余震分布于由主震形成的同震破裂延展的同一区域,所以,据余震的分布可以确定主震破裂的产状,即脆性断裂的延长、延深与倾角等。 大震之后要特别注意强余震,因为 震级较大的余震会给灾民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建筑物结构在主震时已经受到损坏,再受到余震袭击,损坏就会扩大,甚至造成倒塌。主震之后,援救人员到破坏的建筑物内搜寻和营救灾民,原居民回家寻找亲人,取回物品,都冒着非常大的危险。 4.20 的芦山地震并不是发生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产生的 同震破裂延展的同一区域内。 汶川地震的同震破裂是从映秀地下的震源向东北方向传播扩展, 而芦山地震是从太和村的之下的震源 向西 南方向 传播扩展 。 芦山地震 是龙门山内一次新的、独立的地震,虽然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发生可能稍微提高龙门山南段山前断裂的断层面的剪切应力。 芦山地震主震之后所发生余震的发布图,四川地震局这张图似乎把安县-灌县断裂画错了,比实际位置向西移了许多公里。 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就在这里 余震的成因 为什么一次强震之后会发生无数次余震?原因如下: (1)断裂带及其邻区各地块之间应力和应变的重新调节与平衡。主震时岩石发生破裂与位移,造成新的不平衡,余震是主断面周围邻近区域小断层在新的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局部破裂与位移造成的。大家可以做个类比实验,将黄豆倒进一个玻璃瓶里,粗看好像瓶子满了,摇晃几下,体积变小了,再摇晃,体积还要减小,摇晃使得豆粒变得更紧密堆积了,豆粒之间要发生位移,这就对应于发生小地震。等到豆粒全部作最紧密堆积(74%)之后,体系就稳定了。从这层意义上说,余震是重新夯实因主震造成源区岩石破碎松散的地质过程。 (2)主震造成断裂带内部岩石及其周边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突变, 例如孔隙度与渗透率增加,岩石摩擦强度降低,断层易于活动,形成小震。 (3)主震使得断裂带内部特别是已经滑移区与尚未滑移区的边界线(位错)周围的流体压力重新分配。局部区域流体压力相对升高,总是有利形成新的破裂和使得老断裂重新活动,形成余震。 地震属于“自洽系统”,具有自相似的特点。每次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余震。每个地震,都可能是其他地震事件触发而成。每个地震,又都可能触发或激发新的地震事件,形成余震。 余震的特征 余震以其震级低(一般比主震至少低一个震级)和频度(单位时间内发生地震的次数)高为特征。所有余震所释放的总能量也不会高于主震能量的10%。即使一次较大级别的地震发生上次N年前大地震的余震区域之内,判别这次地震是否是以前那次主震的余震,主要看现今地震频度是否恢复到主震之前相当长时段的正常水平(即背景频度),检验用的是修订后的Omori经验公式, 这是一个尾巴拖的非常非常长的衰减曲线。主震1-2年之后,地震频度一般就已经很小了。 图1. 汶川地震余震频度的衰减——大尾巴曲线(据蒋海昆等, 2008)。因为背景频度不清,故用该值确定余震的持续时间不可行。我认为如果地震频度下降到最大峰值的1%以下,余震就可视为基本结束。 可见, 余震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如何认定该地区的地震的背景频度。在世界上主要板块的边界,经常发生地震,地震复发周期短,前后两次地震之间的背景频度较高,容易估算,用Omori经验公式得出的余震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到10年。但是,这样的方法硬搬到成分复杂、历史复杂、构造复杂、地热结构各异的大陆就有问题了,地震复发周期一般为几百甚至几千年,之前没有地震仪,无法完整地记录所有级别的地震。因此,也就无法准确估算各地区地震的背景频度,也就无法自信地套用Omori经验公式计算余震的持续时间。 从流变学角度看,一个地区余震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主震后断裂带岩石力学性质的恢复,就像前面那个例子中,体积减小一直到瓶子里黄豆最紧密堆积为止。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9公里,在这么大深度上,压力高达500多MPa,主震瞬间在岩石中形成的破裂空隙是无法持久的,很快就会被假熔岩、压溶-沉淀矿物(方解石、石英等)胶结,岩石剪切强度和渗透率用不了几年就会基本恢复。但是,近地表几公里的浅部地壳(4-5 km),断裂带岩石的强度和渗透率恢复一般较慢。所以,从地质角度讲,那些震源深度十几公里的地震不可能是几十年或几百年前地震的余震,而是断裂的重新活动。 芦山地震有其自己的余震系列 2013年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 04 月 21 日 00 时 00 分 ,共记录到余震 846 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 57 次,包括6.0~6.9级 0 次,5.0~5.9级 2 次,4.0~4.9级 14 次,3.0~3.9级地震 41 次。 序号 发震日期 纬度 经度 深度 震级 震中地点 主震 2013/04/20 08:02:46 30.3 103.0 13 7.0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1 2013/04/20 08:06:38 30.2 102.9 10 4.8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2 2013/04/20 08:07:32 30.3 102.9 10 5.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3 2013/04/20 08:27:25 30.3 102.9 15 3.6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交界 4 2013/04/20 08:31:34 30.4 102.9 12 4.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5 2013/04/20 08:37:12 30.2 102.9 18.9 4.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交界 6 2013/04/20 08:42:35 30.3 102.9 20 3.6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7 2013/04/20 08:50:34 30.1 102.8 16.3 3.1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8 2013/04/20 08:52:23 30.2 102.9 13 3.7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9 2013/04/20 09:02:57 30.3 102.9 15 4.6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交界 10 2013/04/20 09:11:51 30.2 102.8 16 4.3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11 2013/04/20 09:20:09 30.2 102.9 19 4.6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12 2013/04/20 09:26:00 30.2 102.9 17 4.4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13 2013/04/20 09:37:28 30.3 102.9 15 4.9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14 2013/04/20 09:39:34 30.1 102.9 17 4.5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交界 15 2013/04/20 09:54:55 30.3 102.9 18.7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16 2013/04/20 10:01:41 30.2 102.9 15.1 3.7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交界 17 2013/04/20 10:06:29 30.2 103.1 10 3.3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名山县、成都市邛崃市交界 18 2013/04/20 10:12:34 30.3 103.0 11.4 3.4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19 2013/04/20 10:19:03 30.3 102.9 15 4.3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20 2013/04/20 10:29:48 30.2 102.8 17.5 3.7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21 2013/04/20 10:38:34 30.2 102.9 17 4.6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22 2013/04/20 10:41:14 30.2 102.9 9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交界 23 2013/04/20 10:46:46 30.3 102.9 16.9 3.3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24 2013/04/20 11:04:56 30.3 102.9 15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25 2013/04/20 11:19:51 30.2 102.9 20 3.6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天全县交界 26 2013/04/20 11:29:11.4 30.2 102.9 17 3.3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27 2013-04-20 11:34:17.4 30.1 102.9 11 5.3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28 2013-04-20 11:40:23.1 30.1 102.9 14 3.7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29 2013-04-20 11:55:38.1 30.3 102.9 11 3.4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30 2013/04/20 12:38:50 30.4 103.0 16.0 3.0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31 2013/04/20 12:47:02 30.2 102.8 14.0 3.0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32 2013/04/20 13:36:36 30.2 102.9 16.0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交界 33 2013/04/20 13:39:06 30.3 102.9 15.0 3.3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34 2013/04/20 13:44:02 30.1 102.8 17.0 3.4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35 2013/04/20 13:52:07 30.3 102.9 15.0 3.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36 2013-04-20 14:12:45.6 30.1 102.8 16 3.0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宝兴县、芦山县交界 37 2013-04-20 14:23:16.8 30.2 102.9 15 3.0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38 2013-04-20 14:43:20.8 30.2 102.9 16 3.6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39 2013-04-20 15:12:23.3 30.4 102.9 16 3.0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40 2013-04-20 15:18:32.1 30.4 102.9 17 4.1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交界 41 2013-04-2015:53:27.6 30.3 102.9 15 3.6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42 2013-04-2016:06:03.1 30.3 103.0 15 3.4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43 2013-04-2016:39:43.4 30.4 103.0 15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44 2013-04-20 17:45:15.0 30.3 103.2 17 4.0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 45 2013-04-20 18:03:14.4 30.1 102.9 15 3.0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46 2013-04-20 18:09:15.8 30.3 102.9 20 3.0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47 2013-04-20 18:59:00.1 30.4 103.0 17 3.8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48 2013-04-20 19:01:55.4 30.1 102.8 14 3.0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49 2013-04-20 19:10:51.9 30.3 102.9 17 3.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50 2013-04-20 19:12:49.6 30.3 103.0 17 4.5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51 2013-04-20 20:33:39.7 30.0 102.8 20 3.1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 52 2013-04-20 22:10:32.3 30.3 102.9 15 3.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交界 53 2013-04-20 22:29:35.4 30.2 102.9 15 3.8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54 2013-04-20 23:00:39.3 30.2 102.8 18 3.3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55 2013-04-20 23:02:56.3 30.3 103.0 18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56 2013-04-20 23:08:11.9 30.2 102.9 17 3.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交界 57 2013-04-20 23:20:51.5 30.1 102.9 15 3.4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芦山县交界 所以, 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个人分类: 地震灾区|10288 次阅读|32 个评论
台灣的搜救隊隨時可以出發救援雅安!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4-20 21:46
马英九关心四川地震 “陆委会”表达慰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0 21:06:36   中评社台北4月20日电/马英九关心四川雅安地震灾情,已指示“陆委会”向中国大陆表达慰问,及政府愿意提供各项协助的意愿。   中央社报道,“总统府”发言人李佳霏今天说,马英九相当关心雅安地震的灾情,除指示“陆委会”向中国大陆表达慰问,并转达搜救队已经准备好了,“对岸如有需要,我们的搜救队可即刻出发,协助救援”。   “陆委会”发布新闻指出,上午已立即联系海峡交流基金会,请海基会致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表达诚挚关怀与慰问,及政府愿意提供各项协助的意愿。   海基会也同时透过不同管道了解当地台商及旅客情形,截至目前并无台湾人伤亡。   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率领的关怀台商访问团,目前正在四川访问,“陆委会”表示,团员都平安,并将就近掌握灾情及提供必要协助。   “陆委会”也表示,已与“内政部”消防署保持密切联系,消防署特搜队已完成待命整备,大陆方面如有救援需要,可提供即时救助。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481 次阅读|6 个评论
雅安!黄金24小时过半!
热度 1 xupeiyang 2013-4-20 21:14
【李克强抵达灾区反复确认废墟下是否有人】20日下午,李克强抵四川芦山地震重灾区龙门乡,在一处废墟前,李克强问了5遍“有人吗”来确认是否有人被埋,他指示救援人员:第一任务是救人,一刻不能停,抓紧干,谢谢你们!并安慰受灾民众“别伤心,我们灾后重建,新家会比以前更好。 http://t.itc.cn/ynBV9 #雅安芦山7级地震# 【李克强:救灾部队今夜不睡觉也要挺进宝兴】20日晚8点,记者在芦山县救援现场听到中央领导发出指示,今晚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就算不睡觉,也要全力以赴挺进宝兴。四川日报记者 李旭 http://t.cn/zTJ8B7O 【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全县共有14万人急需安置】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布消息称,全县共有14万人急需安置,至少需要4万顶帐篷和共14万人生活必需的饮用水、干粮等。 据央视最新消息,截至4月20日20:00,雅安地震已造成156人死亡,4人失踪,150多万人受灾,仅雅安就有5500多人受伤。 12个小时过去了,救援转入攻坚!第一夜,余震、缺水、断电、路损,难度骤然増大。每一息被压迫的呻吟都应是救援的命令,每一个被失踪的名字都应是捜寻的任务。连续奋战,极度疲劳。您辛苦了!拜托您了!给您鞠躬!By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326 次阅读|8 个评论
雅安,为什么是雅安,为什么选雅安
热度 3 readnet 2013-4-20 20:45
雅安 雅安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 听到此消息,我并不感到意外。 为什么是雅安? 雅安是 汶川地震后我们曾选作研究临震预测的一个点。 为什么选雅安? 雅安地处于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的交汇部位,而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往往是大地震的易发地点。 研究结果印证了我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 “ 利用深大活动断裂附近地下水中氢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进行地震临震预报”的理论。 研究结果在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 和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讨论会 上做了学术交流。 一点点遗憾:因本人并非从事地震研究的专业人员,在无研究经费的情况下,未能在雅安进行长期采样研究,否则,这次雅安7.0级地震,如果采用实时采样分析测试手段,或许能给出更好的临震预测结果。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从雅安地震看专家预测 石耀霖院士:地震预报研究的反思 地震数值预报——飘渺的梦,还是现实的路? zdlh 2013-4-20 20:58 石耀霖:地震数值预报——飘渺的梦,还是现实的路? -- 第一次注意到科学网地球科学方面有你这样院士级的博主。 计划找个时间全面读一下你的博客内容。 简单地看了视频和本文,仓促地留言: 我觉得,你说的内容的思路是基本正确的,尤其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数值预报”“地震数值预报展望”“弹性模型计算结果无法解释汶川地震成因”给我留下印象。 你做的是科学研究,希望通过“理论-模型-计算”这样的套路来实现地震预报,应该说是正确的,也是很多人如此盘算和计划的,但可惜仍然没有“可操作”的结果? 在院士门前说下面的话,基本上就是“班门弄斧”了,但是,我认为实事求是地追求“实现地震预报”的前提下,还是可以说说的。 我认为,“基于物理原理的数值预报”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坚持并落实。 本人不是地球科学方面的, 就我在业余时间做的临震预报技术来说,目前看,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过大约15年时间,我综合运用至少6-7个不同专业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比较复杂的仪器,在2010年10月左右已经实现了直接在显示器上观察物理地震前兆信号。经过这之后的不断验证证实: (1)所有类型地震之前,都可以监测到“必然在未来72小时内发生实际地震的”物理性地震前兆信号; (2)陆地和海中的地震前兆信号的采集办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全部可以监测到; ——上述2条归纳的结果是: 我用仪器第一次全面证实了“所有类型的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前肯定会发生可测量的物理信号” (难度很大,肯定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设计出来的。) (3)我具有可以在中国任何企业担任电子分系统设计师资格, 我设计的仪器(验证性初样机)可以直接显示地震前兆信号的幅度、波形(这些目前还属于保密),通过对信号来源的方位和幅度,可以验算出“震中”和“震级”(地震的“时间”参数为“未来72小时内”)。“震中”由2台以上的监测网获得的方位角获得,“震级”由信号幅度分离获得——信号幅度包含“震中距”和“震级”二个参数(表达式和系数目前保密); (4)通过仪器的监测,可以绕过“理论-模型-计算”中目前上无法完整表达和计算的缺陷,变通实现“地震预报”这个结果; (5)我这个研究的缺陷:    ① 我可以根据仪器监测记录来验证地震预报类论文的正伪和价值,但因为我对地质、地震理论几乎完全不懂,无法独立在科学上提出任何理论,需要寻找专家合作,通过实际监测数据来形成可靠的、可信的地震预报理论;    ② 我做的是“未来72小时内”临震预报,仅仅能够解决“防震减灾”避免伤亡的问题,更加提前时间的预报因为信号实在微弱难以测量和分离而停步不前。希望可以找到专家,通过建立理论来做可靠的中长期预报, 这样才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阶段,我主要是在做前兆信号监测网的验证性设计,已经基本完成,打算开始验证性试验(在国内尽可能远的地点分布3个监测点,然后将全部信号汇总到上海来处理。) 希望有机会和你面谈,看是否有可能合作。(资金我由全部承担) 老虎(上海) 20:51 2013-04-20 刘庆生: 也谈天然地震 zdlh 2013-4-21 18:46 前不久意大利法院审判了那几个胆大的地震预报“科学家”。我戏称,谁叫他们那样“胆大妄为”敢于叫板“地震预报”这个不可预知难题。 -- 你作为一个科学家,写出这样的言论是不应该的——尽管你已经声称自己“当然不完全是外行!”,如果有错误,我还是要明确地纠正的,尽管你已经声称“不讨论了”。 看来,你对“意大利地震预报的科学家”真的不了解,为避免你的博文“误人误己”,我在这里公开地给你科普一下: 意大利地震预报的科学家这次获罪,是因为他们对小震不断发生而公众恐慌日盛的时候公开发布“放心地回家喝酒”的声明严重误导了公众防范地震伤害的警惕,造成很多居民听信后,回家休息被地震中损坏的建筑砸死、砸伤。 另外, 你还有一个不知道的是:意大利地震科学家,是比较早地开展地震预报技术研究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是远远超出你想象的。 另外的另外: 我是在70年代(当时还在读中学,上海),看见意大利地震科学家的科普后,决定在这方面做点努力的,我为此制定了一个30年学习计划(意大利地震科学家估计地震预报会在当时的50年内解决),我计划自学所有需要的知识,然后想办法解决预报问题——事实上,我只用20年就已经掌握了仪器设计所需要的几乎全部电子技术,仅仅80年代初期我就自学掌握了程控软硬件技术,几乎与大学第一批微机老师同步。 我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发现了“地震之前会出现前兆”,我在2000年代初期已经确定 “每个4.0级地震之前必定出现可监测的物理前兆” ,我在2010年10月左右实现了可靠的地震临震前兆监测仪器的设计并开始执行最严格意义上的验证(直到今天),第一次确定了4.0级地震在上海的有效预警半径,并逐步增加到10000公里(这相当于在上海为中心的地球投影面上,所有4.0级以上的地震,我全部可以提前实现监测、确认和发布需要的话),如果这个范围内发生4.0级以上地震而我没有预报需要的话,我愿意承担地震的所有损失! 意大利地震科学家被判刑,虽然我没有做过他们的学生,但我一直以老师看待他们,但是,我不得不提供证据,证明他们的确是犯罪了: 我在嵇少丞的博客看见这个新闻 ,然后,我回查了2009年的原始监测记录,我做的原始记录证实——就在意大利地震科学家叫公众“放心地回家喝酒”的时候,我在上海的仪器监测到上海西偏北约45度方向 出现密集的地震前兆信号(具体方位:穿越意大利中部,即该6.3级地震的震中)。 这个情况说明: (1)意大利地震科学家叫公众“放心地回家喝酒”之前,他们“做过科学监测”的前提不成立。也就是说,他们虚构了自己的监测能力。(注:我的依据和结论没有传递给意大利法院和科学家。) (2)在意大利6.3级地震发生之前,上海方位“西偏北45度±2.5度(误差范围)” 内没有其它地震的前兆信号干扰。可以认定为全部是意大利6.3级地震的前兆,如果意大利地震科学家掌握地震预报技术,他们必定要监测前兆信号,在周围国家没有地震的前提下,这种能力本来应该发挥到最佳状态,而不是“监测不到”而产生误报。 (3)结论:意大利对地震科学家公诉的理由成立,并且客观公正 。 资料链接: 嵇少丞 学习意大利严惩强震前撒布“不地震”谣言的地震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17725.html 意大利6.3级地震的数据和kml文件下载地址: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qinthenews/2009/us2009fcaf kml文件软件计算得到的上海监测点数据:方位角314.78°(西偏北44.78度),震中距9055.55km 公诉相关的内容,请读者自行网络检索。 老虎(上海) 18:45 2013-04-21 李小文:反地震预报的专家,也需要学点数学 zdlh 2013-4-22 01:06 李老师说的对,我也遭遇过同样的质疑。 联系地震局主管地震“预报卡”填报的部门,他们拒绝接收。问他理由,回答说的和你写的一模一样。 我耐心告诉他们,我每天监测到的十几个前兆物理信号具有方向性,与实际地震公布后计算得到的方位完全重合。 在监测点只有上海一个的情况下,被动式监测仪器只能预报地震前兆信号的来源方向,而难以确定距离(雷达测定方位角的同时,因为有主动信号发出,可以获得来回时间而换算成距离),实在需要“震中”具体位置的话,需要另外设监测点,这对我业余状态下是完全做不到的,我哪来那么多时间? 我上报的临震预报除了用“方位角”代替“震中”外,震级和时间都是明确的,应该是很方便验证的。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好几个接电话的人每次都在被我“说服”找不到理由的情况下,用了你博文里“猜”的说法。 我真是搞不懂,360度范围内,每天十几个地震预报如果真都是猜出来的话,我好象应该去买福利彩票啊,只要猜中7-8个就可以拿几百万元甚至几个亿了。 居然还有地震局 接电话的人要我“把相关技术仔细写好了邮寄给他验证”。我问他“验证有效怎么办”,他告诉我:“知识产权肯定是他的,因为他会按照专业的要求继续研究,关键是他会写论文证明这一点。 ” 还有个问题: 国内地震,尤其是大地震即将发生的时候,我肯定要慎重处理,反复监测和核实后联系地震局,这个时候,往往离开地震发生只有24-36小时了,但如果按照他们的要求填写“预报卡”然后通过邮局邮寄出去,等他们收到了,可能还没来得及看,地震就已经发生了,预报还有什么用? 问题是,地震局到今天还坚持这个“邮局邮寄”的规定,不愿意接收网络或邮件邮寄“预报卡”。 二年前,在我的一再坚持下,总算给了个邮件地址,我把第二天即将发生的地震在半夜监测好之后发送过去(包括地球投影图,未来24小时的地震肯定在这些投影线上),连续几天,我根据USGS报告核实,正确率几乎99%(注:包括漏报和误报),结果是:到现在也没有回音。我考虑后认为,不能发傻再提供了,我查到的邮件地址是某地震研究所的网站,如果他们把我报告的时间去回查地震仪器,可能会找到监测前兆信号和接下来预报的办法。 现在,我只能继续做仪器的完善和组网的设计,并且眼睁睁地看着地震不断发生,不断地看见新闻里的伤亡报告,这还没完,每次大地震后,不断地有科学家站出来“以科学的名义”给我科普:地震不可能被预报! 陈桂华 2013-4-22 00:52 恕晚辈直言,李院士您不应该一直跟着地震只看到地震预报,而有意无意忽视比地震预报更本质的有实效的减轻震灾的问题。 拿地震预报替代减灾甚至无意识消遣,是对死去的和即将死去的震灾受害者的消遣。 李小文 : 反地震预报的专家,也需要学点数学 zdlh 2013-4-22 20:43 许浚远 2013-4-22 18:05 现在地震预报,就像中医,说它行,它又不行;说它不行,有时又行。 中医和地震经验预报值得研究,其中必含有价值信息。 -- 抱歉,我还是想尽可能在做好保密的前提下,解答一点疑问,并不是针对你。 应该可以理解,地震是分种类的(根据地震专家的科普大约有四类),按照地震发生的地点,有陆地和海中、、、等,这些情况说明: 任何一个地震预报的——依据——(我用这个分开,希望你们看清楚了!)——也就是“来源”的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如果简单“照搬硬套”难免失误。 “中医和地震经验预报值得研究,其中必含有价值信息。”这句话,我同意。我在上面的解释也包含了一些“有价值信息”。 千万别以“看不懂的”就是“伪科学”这样的逻辑来论事——我在中学阶段还看不懂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呢! 再次声明,我的回复并不针对你。 zdlh 2013-4-22 20:21 许浚远 2013-4-22 08:41 老邪眼光总是那么敏锐犀利。我想进一步打赌: 时间以一星期为准,地点以县-乡(有些县太大,县-乡相当于小县大乡)为准, 震级误差1(6级以上地震,小地震随时随地都有)。这“三要素”每一百次,能蒙对三次,我就服了;蒙对十次,就是活神仙。 如果三要素中时间改为以日期为准,我没有听说哪位蒙对一次6级以上地震的。 -- 建议你点击查看下面的帖子,我不希望你改变想法,只是希望你说话不要太绝对。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75201-28-1.html 另外,我还希望你点击之前知道一件事:“ 我国《地震法》规定,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发布地震预报。 ” 所以,你 在核查这个帖子的时候,千万别以“没有出现我国具体地点”而否定预报,举例来说,我预报云南的地震,一般会说是缅甸(其它依此类推),更多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提供具体地点而笼统地发布“警告”或“严重警告”。 徐晓: 大地震预测指标探讨 倪鹏云 2013-4-25 09:34 如何加强我们与地球的信息交流 —— 我对地震能否预报问题的思考思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499-26881.html 此文虽是我五年前512汶川地震后写的,但感到在当前420芦山地震后又引发对地震能否预报问题的讨论,似仍有意义,特转发与大家探讨。 博主回复(2013-4-27 00:34) : 谢谢关注。 zdlh 2013-4-23 18:30 博主回复(2013-4-23 12:41):更正,“以四天计” 博主回复(2013-4-23 12:39):以3天计,那是吹牛。 -- 地震之前,可以监测到的前兆物理信号会随临近地震而增强——在地震发生前,信号最强 ——根据我5年多的监测,虽然,我 已经可以监测到3000公里以内的3.0级地震的前兆信号,但尚未有——可靠的——办法能够鉴别更小幅度的前兆信号。 所以,谁要是能提前监测到96小时以上的前兆信号,肯定超过我,但是,肯定需要验证了才算。 地震预报,目前看主要有二种,一种是 根据仪器监测的数值建立所谓的模型 来预测。这种办法因为定量计算肯定会遭遇“最后一根稻草”的临界计算(全人类尚未解决的难题)而停步不前。谁要是宣布根据数值计算可以预报地震,等于是宣布“解决了自临界组织的世界难题”,这个比还搞不清楚的话,我们就缺乏讨论的基础了。 另外一种研究地震预报的办法是 用仪器监测“最后一根稻草”放上去之后出现的最初的“断裂声” (形象的比喻),而避免了难以计算的问题。 我做的是这一类 。 另外, (1/2)“发震地点经度/纬度 0.1度” 这个指标,我经过初步估算,目前只有上海一个监测点的情况下,难以满足要求,需要等我把手上的组网设计完成后,实施一年左右的验证工作。也就是起码一年之后,才可能满足你设计的标准。综合考虑下来,我目前可以实现的指标不符合要求(我也从来没有宣布过符合我制定的验收标准,我只是说“我已经解决了地震前兆信号的监测技术”),我宣布推出。 最后,希望你把这个博客和以前我留言过的博客全部保留。 博主回复(2013-4-27 00:33) : 我会保留 zdlh 2013-4-23 00:26 “同意5楼镜子意见”更正为“同意3楼镜子意见” 博主回复(2013-4-23 12:41) : 更正,“以四天计” 博主回复(2013-4-23 12:39) : 以3天计,那是吹牛。 zdlh 2013-4-23 00:23 简评: “(2)要素指标” —— 考虑制定标准很好,这个,我记得以前提醒过你,希望你出面制定一个比较严格的验证标准。 不过,就这个表格的内容来看,有的指标过于“严酷”。 考虑了一下,也不能怪你,你没有实际具体做过检测和预报,这里列举意见提供继续考虑: (1/2)“发震地点经度/纬度 0.1度” 这个指标,我需要计算后才知道是否可以满足要求。 (3)“发震时间 0.5年” —— 同意5楼镜子意见,并且,我认为这个指标定得太低。宽泛意味着留下猜测的空间更大、漏洞也更大。所以, 镜子“100小时”的意见是合理的 。 (4)“发震震级(6级或以上) 0.1级 ” —— 这一条,我现在就可以肯定地说“我不能够做到”。经过最近几年的监测和总结, 我只能做到±0.3级的误差 。 (5)“地震深度 公里 ” —— 这个不设指标是可以的,我没有做过这个指标的估算。 (6)“影响范围平均半径(以烈度大于5度为标准) 10公里 ” —— 这个指标目前我做不到,说穿了是“不会做”。对地震预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涉及预报后的人口疏散半径。我已经对这个内容做了计划,准备作为分系统之一“外包给地质或地震方面的专家”来做(我到科学网来主要目的就是寻找这方面的专家),而 我仅仅解决地震三要素的测定和确认 。 应该说“影响范围平均半径”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计算的内容,需要非常扎实的地质基础才可以实现。具体的,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6.6级地震的主震”为例,下面这个USGS网页做的图片可以体现其复杂性: 图片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pager/events/us/b000gcdd/exposure.png 数据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pager/events/us/b000gcdd/index.html 关于预报技术的真伪、优良判定,正好我刚才写的一个回复涉及到。主要概念是“有效监测半径”和“可重复性”。 重点是:一个预报技术的真伪、优良判定可以“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思路来解决。具体内容比较长,提供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75201-1-1.html (545楼) 博主回复(2013-4-23 12:38) : 标准不算严,可见【7】的回复。而没有其它两项预测,我认为从实际使用情况的要求讲,不算预测。 秦四清 2013-4-22 11:22 先分析一下现状: 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某院士和我说“谁要能提前知道2008年在四川发生8.0级地震,可以减少多少损失啊”,可见人们对预测精度的要求并不太高,也表明强震预测之难啊。 目前的现状是学界仍然认为强震不能预测或难以预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强震肯定能预测,从俺目前的理解是:即使我们完全掌握了其孕育规律,预测精度,尤其是时间是难以做到短临程度要求的。因为,预测离不开长期的监测,监测数据带来的误差,即使很小,也给发震时间的判断带来很大影响。通过对震例的分析,确实如此。 具体到我们的理论方法而言,确实我们已经找到了唯一前兆,也掌握了其孕震规律,但若做到您建议的标准,也很困难。 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朝着更准确的方向努力 博主回复(2013-4-22 11:30) : 秦老师的讲法很对。我自己觉得设定标准,应该注意标准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所以现实性还不好说。至少,目前,您是走在最前面,最靠谱。 秦四清 2013-4-22 10:23 徐老师,您的倡议很好。 俺曾强调过一点,预测到了固然很好,但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预测到的,靠谱吗? 可重复性检验是判定预测方法是否有谱的唯一标准。 您建议的标准有点苛刻,可放宽一些,否则会吓住很多人。不如这样: 预测中国及其边境地区Ms6.5级以上地震,误差要求: 震中位置,经纬度正负1; 震级,正负0.3; 震源深度,正负5km; 时间,正负1年。 在此范围内,满分,否则按照偏离的范围设定权重打分。 博主回复(2013-4-22 10:45) : 秦老师, 我这个公式是按信息熵的方式给出 的。 精度标准(而不是范围)就规定了判别的要求 。 各因素的偏差影响是按指数变化的,也没有规定最低线。 如果各项判别都达到精度要求,则本结果为满分,为1。否则任何一项判别都会严重降低分值。 您给的标准太松,没有区分性,起码要升点。比如震院深度,以5km为标准实在是不理想。 权重可讨论。也需要讨论 秦四清 2013-4-22 09:28 【3】楼的理解太过狭隘。 提前知不知道某个震发生,减灾效果大不相同。如提前2年知道某个强震发生,可以采取对危房加固、救援队伍与物资准备等措施。 如果我们提前知道2008年汶川巨震要发生,在汶川地区提前进驻一只救援队伍,多准备一些挖掘机,会少死多少人啊。 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减灾。 博主回复(2013-4-22 09:54) : 完全同意秦老师的看法。 刘庆生 2013-4-22 07:12 造成社会恐慌谁负责?那些隔靴挠痒的预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3楼说的100小时叫预报,估计世界上没有人现在能做。 博主回复(2013-4-22 09:54) : 刘老师,我觉得你不把这个问题放开,大家还是会预测。真放开了,各家言论都有,除非是官方发布,否则谁的也作不得准,反而没那么容易恐慌。所谓堵不如疏。 博主回复(2013-4-22 09:54) : 刘老师,我觉得你不把这个问题放开,大家还是会预测。真放开了,各家言论都有,除非是官方发布,否则谁的也作不得准,反而没那么容易恐慌。所谓堵不如疏。 mirrorliwei 2013-4-22 06:47 发震时间0.5年的设定基本没有意义。因为人们不可能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对具有导致人畜伤亡的破坏性地震,预测的时间精度也就是几天,比如100小时。 博主回复(2013-4-22 09:51) : 李老师,从应急管理看、数据挖掘看、学科进步看,这可不能说没意义。我提出的公式,实际上是信息熵的一个变种,对地震学科进步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戴德昌 2013-4-22 04:27 提供场所,让这些预报专家出来遛遛,看看是什么动物。 博主回复(2013-4-22 09:47) : 有的是小动物,有的可能是老鹰、狮子。 博主回复(2013-4-22 09:47) : 有的是小动物,有的可能是老鹰、狮子。 李竞 2013-4-22 04:00 要得, 简称民间地震预测徐俆氏三要素 博主回复(2013-4-22 09:45) : 应称为徐氏6参量5指标评价。 我想, 地震预测已不再是虚无飘渺的梦,而是一条现实的路。 标题:发表评论人: jiangxun 删除 回复 l 重要的是坚持一个信念 -- 地震终将可以预报。 博主回复:这与信念无关, 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不是什么 “ 伪 科学 ” 的问题。 我在 “ 地震应当怎样预测? ” (任晓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3677 的博文中很具体地给出了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用地质学的大地构造理论确定易发生地震的主要区域:如板 (断)块边界附近; 用地球物理学手段测量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圈出可能发生 地震的异常区; 用地球化学手段进行地震时间序列的判别; 用 “ 群测群防 ” 的人海战术,提供临震前的宏观异常; 则地震预报就有希望了。 个人对地震预测的理解: 长期预测 —— 十年以上的预测 中长期预测 中期预测 —— 以年为单位的预测 中短期预测 短期预测 —— 以月为单位的预测 短临预测 临震预测 —— 十日以内的预测 (最有用,难度最大) (最有可能实现的几种预测方法: 基于地震前兆信号获取 : zdlh 已接近成功; 基于天文预测,任振球先生的”天地耦合“法对于震级和时间误差或许不大,地点难定; 基于卫星云图,。。。) 地震预警 —— 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快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来告知地震波尚未到达地区的人们发生地震的消息 构造地质学家的预测(只能预测大致地点和震级,但预测不了发震时间) 嵇少丞 : 四川龙门山南段今发生强震, 证实本人先前预言 赵明 2013-4-20 12:58 看来地震是可预测的 yuelushan1 2013-4-20 12:58 7楼的评论十分精确地描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批评水平之差劲的地方。 文章写出来就是给人评头品足的,不管是正式的论文还是博文。那种写出来的东西就是金枝玉叶,不可质疑,那就是圣经了。可惜科学网不是宗教场所。如同博主说的白纸黑字是收不回去的。 秦四清同学预测2011年靠近雅安的四川地区要发生6.9级地震,2年过去了,6.6级地震才发生。秦四清同学多次不及格后再次不及格。 中国足球不行,球迷可以喊主教练下课。秦四清同学连马后炮都预测不准,该不该下课了?不过回头看来,秦四清同学也不是地震科班出身,是搞边坡不稳定的。这个预测地震的活计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了。 那么给秦四清同学一个题目做做,这次雅安地震后,发生滑坡的几率有多大?滑坡地点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也做不到的话,秦四清同学怎么在中科院“上课? 博主回复(2013-4-20 13:00) : 秦四清的本行就是边坡稳定性,地震与地质构造他不懂的 陈进斌 2013-4-20 12:34 可以可以理解为下次大地震会发生在中段?现在只剩下一根绳子了。 博主回复(2013-4-20 12:37) : 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 今天的地震就是连最后一股也断了。 于亚军 2013-4-20 12:10 只能说预测了地段,但不可能预测发生时间。 就目前的科研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不过贵老师的专研精神可嘉 博主回复(2013-4-20 12:21) : 我预报不了发震时间,所以是预测。 夏新宇 2013-4-20 12:08 在人们逐渐淡忘的时候,地震终于又来了。加州的地震也是早晚的事。 王学文 2013-4-20 12:03 @zdlh 李世春 2013-4-20 11:30 地震不地震,难于准确预测(时间和地点), -- 是哪个科学家给你科普的? 你开写个博文,提供一个空间,看我把4.0级以上地震全部预报给你看看? 我想给你提供个博客,您给我提供下4.0级以上地震的预报结果给我看看,但请确保不是事后诸葛。 zdlh 2013-4-20 11:39 李世春 2013-4-20 11:30 地震不地震,难于准确预测(时间和地点), -- 是哪个科学家给你科普的? 你开写个博文,提供一个空间,看我把4.0级以上地震全部预报给你看看? zdlh 2013-4-20 11:35 秦四清 哈哈~笑话出版社~整个一投机分子,最近几天来,我一直密切关注他的博客标题,故意不在预报帖子里发布任何消息,怎么样?地震前木知木觉了吧! 以前偷看我的预报,然后赶紧发布临震预报的伎俩,这次骗人的把戏玩不下去了. 李世春 2013-4-20 11:30 地震不地震,难于准确预测(时间和地点), 但是,改善当地(地震带)老百姓的房子还是应该的。 国家也不是没有钱。 可惜决策者没有听进去。 biofans 2013-4-20 11:20 秦四清:四川雅安7.0级地震,被中长期成功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82057.html 博主回复(2013-4-20 11:22) : 秦四清、薛雷、徐锡伟、黄鑫、王媛媛、泮晓华等6在一篇题为《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Mw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的学术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卷,11期,2639-2650页)中公开宣传称:【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可能不是主震,而是前震(预震)。未来的巨震(真正的主震)的震中将位于虎牙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界处(32.0°N, 104.3°E;即四川省北川县开坪乡与小坝乡之间),震级为8.2-8.3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发震时间可能在2029-2038年之间】。他们并没有预测到龙门山南段今天的强震。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强震几乎宣布秦四清等人的预测的破产。请参见我的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7855 嵇少丞 : zdlh 2013-4-28 23:28 在 确定震中和震级方面 ,我已经做了很多基本实用的努力,但是在确定 发震时间 的参数上一直进步不大,基本上维持在“未来24小时”这样的时间单位上,一直 想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单位 (这样可大幅度降低避险停产的社会总成本),但不成功。请岳先生在这方面多考虑。 博主回复(2013-4-29 09:28) : 多谢您。我一定会思考您提的问题。 zdlh 2013-4-28 23:23 如果港大和岳先生同意的话,以后可以在你那里 设置一个前兆信号监测点,平时请你照料设备运转和相关技术的科学解释 。(通过前兆信号监测可以发现很多目前没有看见过的现象,也可以判断现有地质、地震理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需要修改,还能够验证这类论文的价值等。) 根据我的估算,在香港设立监测点,可以和上海监测点拉开足够大的监测视角,这二个监测点配合,可以准确确定台湾、四川、云南等地即将发生地震的震中和震级。由于上海-香港的距离比较近,可以有效监测2.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并且在至少48小时前提前确定未来地震的参数。不过这个设想还需要大概一年时间的实际验证,上海人到香港行程好象不方便,我会另外选点试验,证实可行的话,再来找你合作。 博主回复(2013-4-29 09:26) : 多谢您的建议。不过,我个人是没有能力做您建议的这件事的,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做。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全球全国有众多科技工作者多少年来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艰难、辛苦、有益的工作。我深为感动和敬佩他们。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应该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就是阅读他们的成果、将他们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在课堂上或文章中或科技网中,做广泛宣传。这是我力所能及之事。再次感谢您,希望您地震预测成果,有成果一定告述我。 倪鹏云 2013-4-30 10:56 应该科学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把震前征兆观察与高科技探测结合起来,把有关地震的空间与时间信息结合起来、逐步增强对地球活动规律的认识,人类总应该逐步向能够相对准确预报地震的目标靠近! 如何加强我们与地球的信息交流 —— 我对地震能否预报问题的思考思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499-26881.html 博主回复(2013-4-30 12:32) : 好观点和探索精神!多谢。再拜读您的文章。 杨正瓴 2013-4-29 21:43 为什么大地震都是1970年代准确预报的? 博主回复(2013-4-30 12:31) : 好问题!大概1970年代用的是本土群测群防的共同协作方法。多谢! liyouxi 2013-4-29 11:58 想花国家的钱也不是这样找理由! 博主回复(2013-4-29 14:03) : 多谢!看不懂您这句话的意思? zdlh 2013-4-28 23:28 在确定震中和震级方面,我已经做了很多基本实用的努力,但是在确定发震时间的参数上一直进步不大,基本上维持在“未来24小时”这样的时间单位上,一直想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单位(这样可大幅度降低避险停产的社会总成本),但不成功。请岳先生在这方面多考虑。 博主回复(2013-4-29 09:28) : 多谢您。我一定会思考您提的问题。 zdlh 2013-4-28 23:23 如果港大和岳先生同意的话,以后可以在你那里设置一个前兆信号监测点,平时请你照料设备运转和相关技术的科学解释。(通过前兆信号监测可以发现很多目前没有看见过的现象,也可以判断现有地质、地震理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需要修改,还能够验证这类论文的价值等。) 根据我的估算,在香港设立监测点,可以和上海监测点拉开足够大的监测视角,这二个监测点配合,可以准确确定台湾、四川、云南等地即将发生地震的震中和震级。由于上海-香港的距离比较近,可以有效监测2.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并且在至少48小时前提前确定未来地震的参数。不过这个设想还需要大概一年时间的实际验证,上海人到香港行程好象不方便,我会另外选点试验,证实可行的话,再来找你合作。 博主回复(2013-4-29 09:26) : 多谢您的建议。不过,我个人是没有能力做您建议的这件事的,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做。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全球全国有众多科技工作者多少年来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艰难、辛苦、有益的工作。我深为感动和敬佩他们。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应该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就是阅读他们的成果、将他们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在课堂上或文章中或科技网中,做广泛宣传。这是我力所能及之事。再次感谢您,希望您地震预测成果,有成果一定告述我。 赵树贤 : 日本大地震M≥5.8 强余震预测及其检验 相关链接: 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5026 次阅读|7 个评论
雅安加油!
navy11 2013-4-20 19:20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自然灾害的无情,但人间有爱,困难只是暂时的,加油中国。哀思逝者,生者坚强,雅安加油。
4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上本没绝境,只有对绝境产生绝望的心
热度 1 xyysh2008 2013-4-20 19:15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2013 年 4 月 20 日 8 点 02 分 发生 7.0 级地震,震源深度 13 千米 。 地震已致 124 人死亡, 3000 余人受伤, 但“世上本没绝境 , 只有对绝境产生绝望的心!” 习近平就军队救灾作批示:发扬能打仗,打胜仗精神 李克强看望伤员:以后日子会更好 四川省长弃车步行赴重灾区 沿途询问逃生民众 雅安地震现场:受伤小女孩坚强微笑感动网友 祈祷芦山!祝福雅安!四川人雄起!
个人分类: 政论|3036 次阅读|1 个评论
雅安旧照
热度 3 sqzhang 2013-4-20 18:21
2007年到雅安公干,匆忙中拍了几张照片。今天,庐山县安发生了地震,不由得把这些旧照片翻了出来。那次还到雅安周边转了一趟,可惜已经记不得是不是到过庐山县了,也没有找到照片,也许是删除了,也许是放在哪里找不到了。只好把找到的雅安照片贴出来作为对地震灾区人民的慰问。 在雅安虽然没有几天,可是对“雨城”却深有体会。每天下雨,下起来就是大雨。当地人还带我们去看了“天漏”,据说那是雅安下雨最多的地方。无怪乎雅安人都以“雅雨”自喜。 到了雅安,“雅鱼”是一定要吃的,就坐在青衣江边,廊桥附近。雅鱼确实是美味无比,空气也清爽无比。 雅安的第三个雅就是“雅女”了。当地人都说,雅安的大姑娘、小媳妇在四川是最漂亮的。可惜,我没有看到,反倒感觉成都和重庆的美女更多,也更漂亮。哈哈。 青衣江上的楼桥 高速公路桥 川藏公路起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丽的雅安,熊猫的故乡
热度 9 yejian 2013-4-20 15:07
为雅安的朋友们祈祷
5661 次阅读|18 个评论
雅安还好吗
胡业生 2013-4-20 11:19
多灾的四川 512还历历在目,420有从天而降。多难的民族,外有强敌内有瘟疫,挥之不去的天灾人祸注定让2013又是多事之秋。当务之急是如何安置灾区居民 如何测定潜在余震如何确保灾区民众生活,希望政府高效率处理雅安,安抚受伤民众内心的创伤惊惧,不要发一些慌乱民众狼狈神态。降低民众对风险关注的台风眼。考研民众对社会信心就是突发事件民众的情绪这些符号背后是民众对政府依赖和信任的晴雨表。
个人分类: 独白|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1956年,川农迁雅安时杨开渠教授迎新辞
热度 1 leezb 2012-7-19 02:13
亲爱的新同学们: 你们好,你们一进校就参加了我们农学院的成立大会,你们是我们新成立的四川农学院的第一批新生,这“新”和“第一”是多么令人兴奋而鼓舞的名词,它象征着丰富的生命力,它标志着远大的未来。你们,充溢着热情和希望的年青小伙子,从各方来到这山明水秀的雅安市,开始你们的大学生生活,我欢迎你们,也祝贺你们。但由于我院初搬迁到这里来,一切还未就绪,对你们的关怀和照顾,是做得不够的,这是我深深引为歉然的,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改进。 在这开学之初的迎新会上,我想简单地谈一谈如何学习的问题。初进大学,可能有一种“如何学起”的茫然之感,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抱有远大的理想的年青人,他有丰富的想象力,想学这样,又想学那样,但一接触到实际,就感觉到无从着手,这种现象,是无足为奇的,主要的要看我们如何订计划来学习。我们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学习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过高教部集合全国有经验的教师,反复讨论,屡经修改而订出来的,每一个专业计划,都是完整地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来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身体健康的专业人材的蓝图,我们每系都将按照每一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培养你们,所以你们从各自所属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中,就可以看到你们将要学什么,各系的系主任,已对你们做了专业计划的报告,所以我在这里不谈学什么而是谈如何学。我认为学习的第一步是“阅读”,这里包括着听课和书本杂志的参考,这是前人的经验的积累,我们阅读得愈多,我们的知识愈丰富,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博览群书”,在现在的学习期间,这是不可能的,因之,我们首先应该依每一门课的教师所指定的参考书,选定最主要的最好的一种,反复地深入地读通它,而不东翻一本西翻一本,读通了一本,就有触类旁通之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可省时省力不少,再参考其他书籍,这样就很容易牢记而不多费工。当然我们新课的开始,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把讲授的内容,融会消化,那是首要而必需的,同时,笔记和摘要,这是研究学问的重要步骤,是听讲、阅读中所必不可少的劳动,它帮助我们记忆,帮助我们思考,这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第一步。其次是实验和实习,我们学习自然科学,不仅仅只有书本知识,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它另一方面,就是实验和实习。在实验室里,无论是化学、物理或动植物生理解剖等基础学科,要经过实验,才能加深印象,这就要求每一个人能亲自操作,达到熟练而能应用;在田间、牧场或苗圃地上的实习,操作上在初期可能认为是简单的劳作,但实质上没有这样的实习,就不可能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所以也要求每一个人,要好好的实习,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熟悉各项的操作。作为一个农学专家,他必须懂得作物的特性,同样,一个畜牧专家、兽医专家或林学专家,也必须懂得牲畜或树木的特性,但这首先是要靠实习中才能掌握的,书本上虽说得有,但总不及自身体验的深刻。此外,一年级的课,主要的是基础课,你们可能会感觉到这些功课和你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大的联系,过去曾有人反映农学院学了一年还没有碰到专业的边边,这确是如此,但实际上我们学习专业,必须有广泛的、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专业的功课,才能做科学研究,所以一年级的功课是为专业作好准备的必要课程,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这不仅在学校的期间很重要,而且在你的一生中,对你自己的科学成就上将会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切不可忽视。其三是观察和调查,了解情况,找寻问题,观察、调查和研究,在每一个专业上都是必要的。所谓观察,不是“走马观花”,而要“细察秋豪”,譬如我们在田边,在路旁甚至在电灯之下,如果不注意,什么东西都是“视而不见”,如果稍加留意观察,你就可以看到,田这有什么杂草、野花,灯下有什么小虫、飞蛾;这些飞潜动植物,四季中有什么变化,朝暮间有那些不同,都变成问题,都变作研究的对象。同样,我们对于农作物、家畜和树木,也可以这样来看待,从观察、调查然后进一步来作研究,这是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走的步骤,也是你们今后应加注意的。最后就是综合、分析和总结。我们所观察、调查和研究的结果,那只是一大堆的资料,可能看到一些现象,但不会涉及到本质,把这些资料运用过去所学的学科作一番综合分析的加工工作,这样才会得出比较深入的总结。总的说来,我们的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来验证的理论,提高理论,这是辛勤的长期的劳动过程,也是必走的艰苦过程。 我们农学院,现在迁到雅安。从雅安的市区说,那仅仅是一个小都市,但就雅安周围数百里的范围来说,那是有许多特点为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在这区域,是平原和高山的交界处,也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交界处,它的气候复杂,高山上为寒带,河谷中是亚热带,它的动植物,在宝兴一带(宝兴距雅安市70公里)是南北交错的枢纽,种类的丰富为全国各地所不及,是研究动植物和物种形成问题的好据点,它的土壤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像平原地区的单纯;它的农作物的种类,森林的资源,也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很多变化,不像平原地区的单调。我国过去的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多在大都市的平原上,偏重平地,对于山地、丘陵的农业研究至今还是空白点,因之在农业教学的教材上也是空白点,教师不知道山地的农业,学生自然也不会知道。如农学系的毕业生,在成都学习,只知道平地的几种作物和耕作技术,不知有旱灾,也不知有水灾,没有对自然斗争的锻炼,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观察考虑,前年派到大凉山的张光宇同学反映,到那里几乎要从头学起,过去所学的没有多大用处,就可说明这一点。因之,我们要善于利用雅安地区的特点,利用它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复杂的地形气候,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内容,来全面的——平地、丘陵和山地——掌握农业知识。必须理解,所谓全面发展,就专业的业务知识来说,需要掌握平原、丘陵和山地的农业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在平原上的一点知识。我国的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又多于平原,如果不把山地和丘陵的农林畜牧事业作深入研究,培养高级的人才,那么我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现在建院在一个有利的地区,我们应该肩负起这一重大的任务,向山地的农林畜牧科学事业进军,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自然,我们新搬到这里来,在精神生活和物质条件上,短时期内,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想一想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他们使“山岳低头,江河改道”的气魄和精神,是何等的伟大,我们年青的学农的小伙子,连我半老的人也在内,应该学习他们,使高山上的野生动植物,变成驯化的作物和家畜,丰富我们祖国的自然资源。我们是向自然的斗争者而不是向自然乞恩的可怜虫!不是环境的奴隶而是环境的主人!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但不是空想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创造者!努力学习吧,同学们!预祝你们四年之内培养成为优秀的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的专家,分配到各处的高山、丘陵和平原上,在我国的农、林、牧业的建设上放出灿烂的光辉。 1956年9月6日
个人分类: Sicau|5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知应该供奉在哪里的鲜花——汶川地震纪实(1)
热度 8 dkysdc 2012-3-5 19:36
不知应该供奉在哪里的鲜花——汶川地震纪实(1)
01 祭奠亲人的鲜花 今天是 2012 年 3 月 5 日,离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 日本 9 级大地震周年不到一个星期,离 2008 年 512 汶川大地震 4 周年还有两个月多一点。原本计划这个星期集中写一下日本的地震,之后再向大家介绍汶川地震的故事。因此,前天先抛出了一个轻松些的《京都清水寺游记》为引子。而这些天陕西 3 名地质队员在可可西里失踪并且搜寻进展十分不顺利的新闻使我改变了主意。还是先把最近四年来我在汶川地震现场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吧。 从 2008 年 6 月 14 日至今,我走访了汶川地震的绝大部分现场,对重要的地点和人物进行了近 4 年的追踪拍摄,大到新旧北川县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灾区一家一户的故事多记录在我的相机中。通过 4 年的走访,了解了很多珍闻,更希望有些故事会给从事地震或地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今天先接着我的博文《有多少 " 科学人 " 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说起,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科学网有位博友叫 苏新华 ,其父 苏英俊 等 6 名地震地质研究预报工作的科研人员在 76 年唐山地震前夕因追踪震情奔赴唐山,恰赶上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大地震的爆发,这 6 位前辈把生命贡献给了他们事业 (参见苏新华的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93313 ) 。 无独有偶,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也有从事地震研究与测量的科研人员在地震中遇难。 2009 年 5 月 12 日,我到 彭州谢家店子 拍摄这个村子的村民为失去亲人一周年而举行的仪式 。公路上挤满了各式车辆,几乎所有人都是要到山里祭奠亲人的。下午 2 : 28 分,远在映秀的国家主席 胡锦涛宣布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开始,公路上本来就艰难爬行的所有车辆全都自发地停止前进,向遇难者鸣笛致哀。 02 排队等候进山祭奠亲人的车流 03 排队等候进山的祭奠亲人的车流,2:28分以后,车流彻底停止了前进。 04 公路左侧就是谢家店子滑坡现场 05 能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祭奠亲人的地方 巨大的滑坡体前,一群明显与当地群众装扮不同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东瞧瞧,西看看,在寻找着什么。一会儿,在公路旁找了个稍微开阔的地方烧起了纸钱。 06 这群人的衣着与本地人有些不一样 其中一位花格素底衫的青年女子悲恸异常。我走到他们跟前,通过这位女子的亲属,了解到女子的丈夫是四川地震局雅安测绘院的职工, 2008 年 5 月 12 日,她的丈夫和几位同事奉命去彭州出差,下午在彭州通往银厂沟的公路上恰遇大地震爆发。其中两位同志连同一辆车被埋在滑坡体下,从此下落不明。侥幸活下来的同事在巨大的慌恐中,没有记下滑坡的具体位置,便匆忙撤离了。 请不要埋怨幸存者。面对天崩地裂,人的本能驱使你逃命。没有几个人有足够的理智和勇气,何况大部分参照物都已经瞬间消失了。 07 站起身来准备“寻夫”的少妇 因此,地震发生那一瞬间的遇难者位置永远成了迷局。亲属们早晨 6 点从 200 公里以外的雅安驾车赶来,可路况极差, 8 个小时才到了这个地方。前进进不得,后退退不了,堵在哪儿,哪里就当成了遇难者的坟场。而这寄托着亲人哀思的鲜艳的黄花只能供奉在路旁的石头上。左右看去,路旁烧纸的人中,大部分情况皆是如此。 08 每块石头都可能是致命的杀手 09 到处都成了遇难者的坟场 烧完纸,年轻女子摆脱众人的搀扶,坚持要四处走走,期望能从碎石堆中找到丈夫的踪影。 黄花在石头上静静地放着,青烟随着微风向滑坡体上方移动,祭奠的人群久久地愣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青烟的流动,思量着亲人在世时的音容。 10 烧完纸钱,愣愣地发呆、张望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33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雅安之行
liuziqiang7606 2011-10-27 21:50
今日有幸到雅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参观学习.到了医院后,付子俊主任在百忙中热情的接待我们,带着我们去参观他们的病房,运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 褥疮的病人,使我们从临床上亲身体会到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好处:无痛 不出血 价廉.这种方法:1对传统的烧伤液体治疗提出了挑战.2.对骨科中运用带蒂皮瓣及肌皮瓣治疗软组织也提出挑战;使我想到一名外科医生现在治疗患者不仅仅是靠手术刀说话,还增加了一种武器:湿润烧伤稿.能够让患者在不受痛苦,不流血的情况下解决痛苦或者在小面积的植皮(微粒皮手术)创伤小的情况下治愈患者,这应该是医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感谢付主任提供的宝贵知识,尽管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我想这些知识对我 对患者都有好处,不枉此行.若此技术能让广大病人均受益则是作医生的荣耀.
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木垒
ywang69 2009-10-29 20:08
神木垒,藏语里,就是神仙玩耍的地方。国庆期间,一家人驱车游览了神木垒。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新开发的景区 —— 神木垒,在东拉山大峡谷回雅安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广告,临时决定前往这个新开发的藏族乡一睹其风采。 作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木垒面积达 60 平方公里,景区从 2300 米一直上升到了 4300 米。神木垒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它原生态的风景。在这里,既有参天古木,也有高原草甸,原始森林的风貌保存得很好,新修建的旅游山道和木桥,让人轻松穿行在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藏族牧民的牛羊,骡马甚至放养的猪儿在山坡草甸惬意地啃食牧草,让人觉得仿佛到了世外桃源。有些藏民牵着牧马向游人兜售他们的服务,骑马上山。 到了山顶时却天公不作美,浓密的雾霭导致视线不佳,只见到许多由于不明原因而成片折断的大树,绿油油的草地上留下的一个个桌面大的树桩,如同向着天空张开的嘴,仿佛天然的木雕艺术。 在硗碛藏乡乡政府旁边还有个一所新建的希望小学,校舍很气派,和旁边的藏族风格的民居形成风格迥异的对比。 时令虽是中秋,但树木依旧是葱茏蓊郁,远山也是冷青的,流动的白云增加了山的活力和灵气,白云、远山、蓝天,融为一体,给人的则是高远空阔的感受,在翠绿之中偶尔也有红叶点缀,新认识的乡干部告诉我们,到了十一月,红叶红遍层林尽染,景色相当巴适。 景区刚开发,没有什么人为的 “ 现代设施 ” ,倒更其显自然与本色,一排排迎风飞扬的经幡,表达了藏民永恒的祈愿。 在山顶的时候,接到宏剑从乌鲁木齐打来的电话,他们还处于不能上网,不能发短信的状态中。 雾中藏民的经幡 高原草甸 小桥流水人家 夜晚锅庄有点热闹
个人分类: 游山玩水|5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