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待人处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的待人处事是否具有双重标准?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3-1-8 07:24
你的待人处事是否具有双重标准? 蒋继平 2013 年 1 月 7 日 所谓双重标准, 就是指在同一个事件上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采取两 种不同的措施, 或者说的通俗一点, 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我 们无论是写博文, 还是发表评论, 或者做其他事,往往需要引经据典。 虽然 一些科学的统计数字本身是中性的, 可是, 我们在引用的时候可能会根据我 们的个人爱好而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这种选择性的取舍就是反映一个人待人 处事的做人准则。 现在让我用一个在科学网上最具争议性的话题来具体地展开讨论。 这个最具争 议性的话题就是转基因和食品安全的问题。 在一些相关的博文和评论中, 我 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倾向, 那就是大多数参与者都喜欢引用美国农业部的一些相 关的官方数据, 而且认为是比较权威的。 与此同时, 我也发现对转基因具有 不同观点的人在引用这些数据时采取了选择性的取舍, 他们都选择对自己的立 场有利的数据,而故意避开对自己的立场不利的数据。 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是 科学家处事的双重标准。 这种双重标准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人品。 一旦一 个科学家在引用数据上采用双重标准, 那他 / 她的诚信度就有疑问。 具体地来 说, 就美国国内的转基因大豆来看,农业部网站有很多不同的数据, 主要包 括总产, 单位面积产量, 在全部产量中占的百分比,出口数量, 国内消费数 量,出口占的百分比, 国内消费占的百分比。 更详细的是,国内消费的部 分, 多少用于直接消费, 即用豆子直接作为食品上餐桌,多少用于豆制品, 多少用于制油, 多少用于饲料, 等等。我发现, 对于这样的数据, 挺转一方 的人士尽量引用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数据, 而故意避开国内消费占的百分比。 这就大大地扭曲了这些数字的完整性和科学的严慬性。 原因是, 大豆是一种 原始农产品, 它经过加工后的食品与原始产品在食品安全上有很大的不同。这 里顺便说一下, 用转基因大豆制成的豆油应该跟非转基因的豆油没有多少差 异。 这是因为基因的直接表达产物是蛋白质, 而豆油是脂肪, 两者是完全不 同的东西。 因而, 即使是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油, 已经不含有转基因的产 物。 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 转基因的成分在榨油的过程中已经被过滤掉了。 想想看,为什么美国市场上的大豆食品, 包括豆浆, 豆腐等有的都标明非转 基因产品, 而豆油就没有这样的标记? 一些挺转人士不但对这个现象视而不 见, 反而寻找理由曲解其意。与挺转人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反转人士则侧 重引用或者着重解释直接作为食品消费的数据, 而无视总产和总体消费的数 据。 这些都是极端的做法, 有违科学的精神。 在我的意识中, 政治家们的待人处事一般比较具有双重标准。 所以, 中国有 句古语: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在我的印象中, 我觉得现代的一些 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变得具有双重标准, 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家们更是如此。 这 是不是跟中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偏重于政治有关? 我的观点是, 一个真正的科 学家, 必须做到中立, 客观, 公正和全面, 不能采用双重标准来对待科学数 据。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544 次阅读|47 个评论
科学网,文人“晒”稿的好地方!
biozhang 2008-5-31 20:43
张星元:科学网,文人晒稿的好地方! 我在 茶与悟空书斋 一文中说过,悟空书斋一个名字,两地建设,一个建在家里,一个建在空中(互联网上)。 家里的悟空书斋里书多稿也多,书,主要是别人写的,稿,主要是我写的,也有我保留的学生交给我的部分文稿。因为书斋朝北,要晒东西不太方便,只好在朝南的封闭阳台里晒,实出于无奈,绝没有秘不示人的意思。 后来发现,科学网阳光充足,微风荡漾,真是好去处。悟空书斋乃科学网上的一个开放的节点,清茶一杯待客,在晒的文稿伺候。八方佳客飘然而至,留香而去。路过也好,浏览也好,细读也好,有兴头的还可以留下电子墨宝,批评的,补充的,指点的,鼓励的,赞誉的, 主人大度,客人自律,斑竹负责,文稿增辉 。 科学网,文人晒稿的好地方!
个人分类: 随笔|43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将心比心,爱满天下
biozhang 2008-5-19 04:48
张星元:将心比心,爱满天下 世界失去一个人,哪怕是伟人,世界照样存在;一个人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整个世界,失去了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机会。将心比心,爱满天下。
个人分类: 随笔|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善心就好!”
biozhang 2008-5-15 05:48
张星元:有善心就好! 昨天晚上女儿打电话来说,快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关于地震的救灾报道,让他们的儿子受教育,还告诉我们他们已主动捐款1000元。 我对老伴说,女儿昨天还说这个月钱紧了,要节约用钱呢,老伴说,有善心就好!。 想起四年前我在他们 结婚典礼上的讲话 ,希望他们为人要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将心比心;要有爱满天下的大量。 我们感到欣慰:他们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
个人分类: 接力棒|35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辣”: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biozhang 2008-4-10 15:25
张星元:论辣: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离重庆火车站不远有一家饭店,叫做天下第一火锅。面对接风的朋友和饭桌上正在沸腾的火锅,我们曾经有过一场关于辣的即兴谈话。从苏州人怕辣,说到川妹子的不怕辣,从川妹子的不怕辣,说到辣椒虫的怕不辣。 以辣为由头说说笑话的,大有人在。然而,要一本正经地做《论辣》,恐怕就是才子也得就地走七步的。以笨鸟自居的我,带了这个题目从重庆飞回学校后,校园徘徊千百度(何止曹植的七步),才悟出一点道道。先前已多次把自己的想法在研究生课堂上讨论,今天冒了贻笑大方的危险把它搬上博客,但求能 鼓舞士气,超越自我,文脉长存。 辣是一种味觉,说到辣,首先想到的是辣椒。辣椒的辣味是味觉器官可以感知的。美国药物化学家斯高威尔最早建立了辣椒辣的程度的检测方法,随后又有了辣味感官指标辣度单位。由此看来辣是一种可以度量的客观存在。 对于辣椒的辣味,有人怕,有人爱,有人无所谓。 与辣味相关的味觉有热感,或者烫痛感,因而就有辣乎乎、辣哗哗。 与辣相关的感觉有(为人)泼辣,(处事)老辣。 上升到感情层次有热辣辣、辣手。 可以根据对待辣椒的境况依次分成 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层次 。不怕辣只是对辣的一种姿态,辣不怕是直接面对辣的意向,怕不辣是对辣的选择。 甜、酸、苦、辣、咸等味中,你怕那一种?你怕辣(怕甜怕辣怕酸怕苦怕咸)吗?你说不怕辣,不怕究竟是真是假,不经过检验怎么知道!挑出辣来给你吃,面对辣,你说不怕,当面检验,真的假不得,假的真不得,一试就知道啦!你吃过了说不辣嘛,还有更辣的吗?原来你是专吃辣的辣椒虫,就是怕不辣!于是,从内在的自我感觉,到外部环境的挑战,进而挑战外部环境与环境互动,每前进一步,上一个层次。 从吃辣椒而想到困难,如果把辣引申为困难,在对待困难的问题上,就出现三个层次: 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考研究生的人不怕难,参加研究生和导师的双选;底气足的研究生难不怕,听说某某导师的选题难,就选他(她)当导师;有一技之长的研究生怕不难,选了导师还要导师手里的难题,专找难题,即使是鸡肋也在所不辞! 人难做,其实并不难。面直现实社会,对有利于发扬科学民主的事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业,就是应该知难而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千万不要患得患失,千万不要自我束缚裹足不前!
个人分类: 杂谈|5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酵原理》后记:“四十字诀”诠释
biozhang 2008-4-3 20:55
张星元:发酵原理后记:“四十字诀”诠释 《发酵原理》终于完稿了。在编著《发酵原理》的同时,还完成了一个四字联句,后来被称为“四十字诀”,因为它的形成与本书息息相关,把它写入后记,与读者们交流思想,与学子们共勉。 我深知,一切生命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最终都要通过生命体本身的调节来实现。“四十字诀”文字稿形成的那一天,我就把它写入电脑屏幕保护的滚动字幕,就把它录入手机。当我在电脑前工作稍有放松时,“四十字诀”就会扑面而来,提醒我;当我在外工作十分疲劳时,随手按下手机热键,它就会模仿我的声音,播放“四十字诀”,告诫我。于是,我就能适时地接受自我激励,振奋精神。 “ 理想不灭,青春不老;生命不止,追求不息;面对现实,心态平和;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和而不同,稳操胜券。 ”这个“四十字诀”是一气呵成的,可又有谁知道,它 已有几十年的酝酿史 呢? 《发酵原理》课程前所未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偶尔出现在青年学生的梦中和咏叹中:“什么时候我们发酵专业也能有发酵原理课程就好了!”创建《发酵原理》课程的理想,在这样的咏叹中萌生。紧接着“文革十年”,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十分渺茫,然而理想终于没有破灭,也许是因为有少儿时代“时刻准备着”的信念在支撑。“四人帮”倒台时,我已三十出头,为了实现理想,奋起报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留校,皆大欢喜。年迈的导师需要助手,嗷嗷待哺的研究生“苗苗”们需要“保姆”,有志者需要实现理想的奋斗岗位。人的生存寿命相对固定,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就等于延长生命,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害命。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自己争分夺秒地工作,做实事、做好事的人永远年轻。这就是“ 理想不灭,青春不老 ”的由来。 学习主要靠自己,这对学生和教师都一样。大学教师的作用在于激起学生对知识的饥饿和渴望、给学生以追求真理的动力和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一代师生的成就是有限的,而世代师生的追求将是无限的。因此,“怎样去追求”才是大学问。流年似水,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而我这个永不毕业的学生,还背着大书包上学,参加一场场考试,为实现学生时代的理想,研究“怎样去追求”的大学问。就这样“ 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不引人注目的脚印。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奋斗的结果往往不会尽如人愿。因为自己的行为不但取决于自己,还受制于环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去日本访问研究,所见所闻发人深省,深感现代工业发酵的基本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实乃生物工程研究和教学的当务之急。然而,动手去做的时候,才发现似乎不合“时宜”。创收有硬指标,理论建设不吃香,学术上的分歧意见,……。在最困难的时候,通过读书和独立思考,恍然意识到别人不曾遇到的问题,我遇到了,因为我正在做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终于开了窍:遭遇困境并非坏事,在困境中的我将拥有一片难得的成长空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要怨天尤人,关键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做孔子称道的君子。教师贵在忘我,忘我才能“咬住青松不放松”,忘我才能够进入自得其乐的进取状态。一个人的能力虽有大小,但每个人一年都只有365天;小事糊涂,才能集中精力追求真理,实现理想。人生苦短,贫、富、利、权都将过去,烟消云散后,才见生活的本来面目;只有博爱才是珍惜人生,只有文化才能超越死亡。经过自我调整,终于走出来了,身体没有垮,意志更坚强,精神更饱满。这就是“ 面对现实,心态平和 ”的背景。 “ 滴水穿石,集腋成裘 ”:前面半句是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后半句说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巧夺天工,还突出了办实事要下功夫。教师的成长,学问的累积和升华,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不是说“一席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教学效果。有心人带着百思不解的问题,恭听哲人指教,才能茅塞顿开,因此,不应该忽视听“一席话”之前自学的阶段。世界万物中,人是最有灵气的,人组成社会,社会靠人来运转。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化,靠自学和各种媒体的引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大学教师队伍,理当是最优秀的人才群体。对教师队伍和教学的投资方向,是富民强国的最佳投资方向,必须加强对这个投资方向的考核,促使教学投资落实到人才和学术生态环境的优化。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建设中,教师是“天”,学校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地”,其意出自《易经》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教师要像“天”一样,健行不止,自强不息;学校要像“地”一样,孕育万物,广纳百川,厚德载物。一个新学说的提出、一门新课程的开出、一门老课程的深化,不但需要滴水穿石的顽强精神,更需要集腋成裘的批评和融会贯通。在学术问题上,首先应该是学习和研究,入了口,才能辨味道,弄懂了,才能发表令人信服的批评意见;不学习、不研究而作不负责任的盲目批评,只能污染学术环境,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集腋成裘的工作,《发酵原理》终于写成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容易(未必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非同儿戏。不论流行什么“游戏规则”,教育和教学仍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合乎客观规律的导向,或许是21世纪大学的成功之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是大度, “ 稳操胜券 ” 是自信。 大自然最讲究实际,最铁面无私。在研究微生物细胞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已在不同层次上体会到对立统一规律的博大精深。生活在对立统一之中,做任何事情,如果要达到稳操胜券的境界,处事必须“和而不同”。在大学教学中,最犯忌的是教师的一言堂。一言堂局面的出现,往往并不是因为学生怕教师,而恰恰暴露教师的不成熟。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不懂。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教学出现不同的见解,甚至师生之间的争论和批评,不但能体现老师的大度,也能显示教师的追求精神、民主作风和学术基础。通过讨论和辩论求同存异,师生之间“和而不同”,教学改革才有生命力。师生之间尚且如此,教师之间更应该“和而不同”。学术上出现不同学术观点是好事,有变化才可能有进化,学术上铁板一块就不会有进步了。 “四十字诀”是我研究发酵原理的精神产品,也是我花甲之年对生活的认识。当我看到或听到“四十字诀”,我就进入了一种状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身份……,唯有五十多年前加入少年儿童队时的誓言忘不了:时刻准备着 张星元2004年暑假于 悟空书斋 本文原载 张星元:《发酵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457-459页
个人分类: 接力棒|7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校园生态学
biozhang 2008-4-3 17:35
张星元:大学校园生态学 我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人,又是大学环境里的人。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在大学里工作和生活的人同样离不开它们所处的大学环境。这里也冒出一个学科交叉的话题。 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那末,大学校园里是否也有类似的生态学问题呢?我以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暂且把它叫做大学校园生态学吧。 如果把大学里师生员工的个体或群体称为校园人,那末,大学校园就是校园人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顺理成章地,大学校园生态学也就成了研究校园人与其所处的大学环境,以及校园人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问。 当然,从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来讲,人应归属于动物;但从人的思想和行为来讲,人更多地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生态学也许应该叫做大学社会生态学或大学文化生态学,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大学校园的生态学至少是生物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生态学的一些成熟的原理和原则,可以作为借鉴,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人的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运行规律,以及当今校园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誉观、进化观、健康观、人才观、金钱观、地位观、婚姻观、是非观、朋友观。 生态学有四条成熟的基本原则:即自动调节的原则,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原则,物质的循环与再生的原则,以及交互作用的原则。这次先就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原则说上几句。 大学校园的生态学研究的主体是校园人,大学的活力在于校园人,而不是吞吐校园人的高楼大厦。校园人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具体表现在食物链、竞争、互利共生等三个方面。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鱼虫,就是食物链的序。这里鱼虫处于食物链的末端,生存的压力最大;但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鱼虫死光光,那么不单小鱼要饿肚子,大鱼也就活不长了。当然大鱼可能被钓,祸福难测,又作别论。处于多种食物链中的校园人的个体或群体应当从整体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顾全大局,忠于职守。不要与鱼、虫一般见识。 竞争和互利共生在生物学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原则。在大学里校园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往往也存在竞争和互利共生两种关系。各个校园人因为相辅相成的相似而竞争,又因为相反相成的区别而共生。 恶性竞争,特别是在财力、物力有限和政策倾斜失度的情况下出现的,自身条件相似的、利用同一(或类似)资源的校园人之间争实验室、争仪器设备、争经费、争好学生、争岗位、争编制、争名争利,往往会助长学术变味、管理腐败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互利共生在大学校园里表现为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园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条件上互通有无,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在思想上坦诚沟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互相谅解;从而促进学术民主和教学相长,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实现和谐的发展。 恶性竞争的组合助长闭关和保守,阻碍大学的发展;而共生的组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的发展。我们反对急功近利的竞争,提倡和衷共济的互利共生。
个人分类: 生命系统|306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