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协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趣谈协调工作之“难”
wusaite 2019-7-30 11:13
对“协调”一词可定义为“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要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上级、同级、下级等各种关系,使其减少摩擦,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看似简简单单两个字,但是实施起来却多有不易,对管理者的沟通及抗压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非任何人都能担任此类职责。但除此之外,光是沟通能力强,就一定能起到较好的协调效果吗? 非也,在实际协调工作中往往不难发现,你个人协调能力强不强是一回事,你协调了人家听不听你的是另外一回事。协调工作必须起到一定的效果,往往协调人员的职级或话语权比协调人员自身的协调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协调工作对于处于职级底端的基层人员而言,尤为困难,如要实现“跨部门协调”等“战略指标”,更是难上加难。因而通常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往往需上升至领导层面,由领导出面进行沟通协调。 同时反言之,如果仅仅因为基层人员的协调工作并未起到和领导一样出色的效果,即为其扣上个“协调能力差”的大帽子,也是武断、粗暴且不合理的。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协调“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薪挖人才”现象
zhouia 2019-6-13 11:01
如何协调“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薪挖人才”现象 (十五)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个人认为这个条款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个人建议: 每个学校可以设置如同职业球赛的转会费,尤其是西部、东北的学校;学校人事部门每年评估自己学校科研人员的身价,比如可以把某个学者多年的论文、项目与奖励累积起来或者乘以一定的系数换算成一个转会身价,然后学校财务系统与人事部门联动进行备案,国家要在法律上保护转会费的严肃性,比如你高薪挖长江学者可以,但转会费5000万元,你挖不挖?或者科研人员自掏腰包买断5000万身价,你跳不跳? 另外,还可以针对不同学校进行转会费机动调整,如与不同学校每年获得的经费总数联动起来,比如某个学校今年的经费总数为10个亿,另一个学校的今年的经费总数为5个亿,那么转会费得再加上这个经费的一定比例,所以清华大学挖一个5000万身价的学者,比起其他学校他要掏出的转会费得翻倍,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既然无法阻止人才流动性,那么最佳方法还是商业化操作,不同学校发展采取不同路线,财大气粗的走皇马路线,勤俭节约的走青训路线也能取得不错的发展成绩。 实际上大多数学者也挺在意自己的名声的,要是学校把自己的身价定在5000万,相信即便跳不了槽,至少这份荣誉感不比“帽子”差!
个人分类: 杂谈|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有过的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
热度 1 jiasf 2016-9-26 21:18
1982年5月,国务院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 1988年9月24日, 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各部门及各地区之间重大水事矛盾,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小组是国务院协调、审议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机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组长,水利部部长杨振怀任副组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任顾问。办公室设在水利部,日常工作由水利部相关司局承担。 1988年10月, 国务院“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①处理和协调有关部门在执行水法和水土保持及其他有关水行政法规时出现的问题;②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有关 水资源综合利用 和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③处理协调省际间重大水事矛盾;④审核全国大江河综合规划。 一九八九年一月五日 , 田纪云副总理主持召开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 ,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 审核全国大江大河综合规划 ; 审核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点防治中的重大问题 ; 处理、协调部门之间有关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大问题 ; 处理、协调省际重大水事矛盾等。会议经过讨论 , 同意刘中一同志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春园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 后来1990、1991、1992、1993每年举行一次小组会议。但第5次会议 是国务委员陈俊生主持的。 1993年2月10日, 陈俊生主持召开第五次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审查通过《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 。 在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 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被 撤销。 现在有人建议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以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尤其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不是好招呢? 协调必须要加强,但不一定要成立新的机构,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就行。比如把水相关的事务都交给一位国务院领导来协调,尤其是把水利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交由一位副总理来主管,事情就好办了!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如夏花》:个人角色与团队协调
热度 1 wangdh 2015-2-7 19:06
个人角色与团队协调:听《生如夏花) (王德华) 央视又一轮的《梦想星搭档》。碰巧听到了阿鲁阿卓和山风组合演绎的《生如夏花》。好听的音乐,第一次听就可以被触动,从而喜欢,记着、想着再听。 确是由听了《生如夏花》这首歌,搜索到了梦想星搭档的视频。反复又听了多遍。也搜到了原来这首歌流传很早,是朴树的歌。朴树的演唱,也很好听。 阿鲁阿卓与山风组合演绎的彝族特色的《生如夏花》,男声和声很美,女声和男声配合协调。演唱者,乐队,听众激情,完美一致,高潮、细声,跌宕起伏,听着、看着,很受感染。 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音乐与喜欢 。 一首歌,为什么喜欢听?因为旋律美。什么样的旋律美?因为有好听的旋律。这是转车轱辘。自己思考半天,无解。 喜欢什么旋律的音乐,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哪些成长经历呢?成长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爱好呢?我不知道。猜测应该是某个阶段,某个时间点,某个环境,某种音乐刺激强化了记忆,在大脑留下了记忆的痕迹。音乐能够唤醒人们脑海中一些沉睡的记忆,久远的记忆。 有些音乐,一听就喜欢。 有些音乐,反复听几遍,也会喜欢。 有些音乐,开始听就抵触,总是很难喜欢。 为什么?没有答案。 第二个问题: 协调与合作 。 主唱有实力、特色,和声有实力、特色,还有乐队编配。 团队的协调和合作,往往是很难的。 团队,必须有主角。团队中,每个人必须都是优秀的。 优秀的每个团队成员,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但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角色,发挥出最优秀的水平,做到与角色相配的最好,就是协调,就是团队的最佳状态。 任何团队,要达到一种优秀,完美统一是必要的。 导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协调一致,才能演绎出美妙的和声。 怎么唱?怎么和呢?这是团队成员必须清楚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明白,不清楚,就难以协调。不协调,就破坏了完美。 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每个人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 在位置上,不起作用,起作用但达不到好状态,不行。不明白角色的作用,不行。不能胜任角色的功能,更不行。 协调,包括各个方面,性格、能力、文化,需要磨合,需要过程,需要相互适应。任何事情,开始总会有不协调,所以需要一段时间达到协调,找到最佳状态。 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才华,做自己内心喜欢的事情,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角色错位,忙忙碌碌,没有成就感,没有满足感,从事的工作与内心冲突,是很痛苦的事情。 寻找适合的角色,适应角色,享受角色,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快乐,不是总在身边。痛苦,也不会永远纠缠。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狐狸和鹤的酒宴
anan 2010-12-3 21:05
有一天,狐狸送了一张邀请函给鹤:晚上请来舍下用餐。 哇!真罕见!狐狸先生会准备什么酒菜招待我呢? 鹤很高兴地前去狐狸的家。 呀!鹤先生,欢迎!欢迎!请不要客气!狐狸取出的酒菜只有放在大平盘里的汤而已。 我最喜欢喝汤啦!谢谢你呀! 鹤很想喝汤,可是,因为自己长着一个长嘴巴,所以费了好大的劲,也只能闻到味道而已。盘内的汤,一滴也喝不到。 可是狐狸却叽哩咕噜地一下子就把汤喝完了,而且嗤嗤地笑着,觉得很有趣。 真不够意思,你在捉弄我!鹤恨恨地回家去了。 不久,鹤也送邀请函给狐狸:晚上请客,请你一定要来喔! 狐狸是个贪吃鬼,是什么样的食物呢?狐狸暗暗地想着,连不久以前的事,狐狸也忘得一干二净,高高兴兴地到了鹤的家。 狐狸先生,欢迎!欢迎!别客气,尽管用吧! 鹤拿出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原来是装在细颈水瓶里的汤啊! 谢谢!狐狸将嘴伸进水瓶里,但是怎么喝也喝不到一口汤,只能闻到鲜美的味道。鹤则将长嘴巴轻轻松松地伸进瓶底,津津有味地喝着呢! 狐狸肚子饿坏了,眼前的美食却一口也吃不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狐狸捉弄鹤,鹤也会想办法以牙还牙。作为企业的部门经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企业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虽然有着自己的职权范围,但是部门运作必须服从于企业全局需要,切不可搞诸侯割据,如果人事经理面对财务经理的协作邀请不闻不问,或者口头支持,行为上不落实到位,财务经理尴尬。但是山不转水转,人事经理总有要求财务经理协作配合的时候,一旦财务经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人事经理又作何感想呢?最终是两败俱伤。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41005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2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导师注重“工程”,我更喜欢“学术”,怎么办?
taol 2010-9-8 23:21
研二开学了。之前就泡在实验室打打杂什么的。 我本来怀揣着“学术的梦想”——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探索出一些东西,为我以后的学术生涯开个好头。 但是,最近慢慢的感受到,我的“学术梦想”在慢慢的“破灭” 导师是工程师出身,后来来到的研究所,加上本身电气工程就很“工程”的工科……所以所里面做“工程”的远远多于“搞学术”……或者说“学术”只是附带品…… 对于这个事情,我是很理解的,尤其是我们组独立出来没有多少时间的事实,多做横向的项目,做出一些“原始的积累”是必要的,也是迫不得已的——毕竟,与那些“理科”的科研院所相比,我们这种工程性质的研究所得到国家的支持要少很多几乎可以忽略,都是靠自己去拉项目积累。 恩,要想发展,必须先生存下来,对于刚分离出来不久的研究组来说更是这样。 来了之后一直在“调研”,调研各种各样的“题目”但是都是以工程为主,遇到过一些“工程中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老师的意见大多是这个我们做不了,这个需要大量的设备…… 后来,有一次调研之后在讨论的时候,我也简单的表达了我想做些学术的东西,有深度的东西,不想混个博士学位,哪怕延期都无所谓……恩,这次只是简短的交流,我也只是简单表达了这个意思,没有什么具体的学术问题的想法。 老师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情,他告诉我:这些他都想到了,博士的题要有深度,有创新,但是最好得有人支持,这个事情才有用……两方面不好协调……所以他也一直让我调研,他也在想着我的这个题目的事情…… 我没有再说什么……我也知道老师会这么说,老师他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唉…… 其实,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现在研究所的这种氛围和每个组长尤其是成立的时间不长的组,这种没有很多项目就要饿死的困境我十分清楚…… 我也很想协调,哪怕是我一天工作很长时间,一边完成组里面的工程任务,一边有些时间做些“学术”,哪怕是老板少给些补助什么的,只要老师能支持我做些有意义的学术研究…… 这些天在考虑要不要在老师这里读博士了,研一刚来的时候我本想着要在这里完成博士阶段,但是现在,如果协调不好,我就是做些杂货混个毕业的博士……虽然这样更容易毕业,但是我做梦都会吓醒…… 前天我也和一个师兄提过相关的事情,他说了这么一句:现在的情况是,肉都被别人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骨头…… 当时我没有说太多,只是嘴上 “恩”了一声 其实,我心里的想法:我天生就是用来啃骨头的,啃硬骨头的,如果有不是“痴心妄想、好高鹜远”的相关学术问题需要解决,那最好不过,如果有那么一位老师带着我一起“啃”,那是最完美的了,即使是失败了,后面的人也知道我是怎么失败的,留给后面的人一些经验。 恩,我也是理想主义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132 次阅读|5 个评论
做项目设总的几点一会
liweiyin2009 2010-7-9 11:27
做项目设总的几点一会 大概还是从1973年开始我就开始涉足设总的工作,开始只是一个子项负责人,到1994年,才真正承担工程项目设总的工作,也就是秦山二期核电的设总,具体来说,是核岛的设总。 设总,其实全称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它不同于一个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总工的职责是在技术方案方面负技术责任,分工种的总工是对相关工种的设计负最终技术责任。而设总,实际上是项目的设计组织者,更侧重在设计的计划管理方面,保证所有涉及的工种按照工程计划的要求完整地提供设计图纸。一个综合设计院会接手来自不同业主委托的设计任务,一旦接到任务,院长就由生产管理处安排项目设总。 任何一个设计,哪怕是一个小厂房,也会涉及不止一个工种,至少有工艺工种、自动控制、仪表、电气、建筑、结构、设备、给排水、暖通、压空、概算多个工种。对于我们的核工业,因为工艺过程和设备都带有放射性,为了防止对工作人员的伤害,还必须设有辐射防护计算工种,计算设备室的屏蔽厚度。对于核电或火电设计,还专门设有热工设计工种。也就是说,一个设总要和许多工种打交道。对于大的项目,一个工种就要配备许多人,设计全员的人数会高达数百人,要想使这么多人协调一致地工作,就要求设总从一开始将各工种的负责人汇集在一起,制定出既符合工程总计划的供图计划,又为各个工种所能接受的设计进度,这个进度是错综复杂的,因为,各工种相互制约,没有各自给出的接口资料,就无法开展自己的设计。设总的工作就是制定一个可行的出图计划和工种之间的配合进度并保证计划得以最终实施。设计工作直接影响一个工程的顺利进行,设计图纸的按计划交付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一个设计院的设总对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通过工作实践,对做好设总工作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1. 必须熟悉设计工作的规律;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或者来设计院很久,但没有参加过实质性的设计工作,哪怕在学校中承担过多么重要的社团组织工作,有多么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下出任设总工作是不行的。设总必须亲自参加过一些项目的设计工作,才能明白,各工种需要什么样的接口资料才能开展工作,在设计的什么阶段各工种能够向其他相关工种提出相关的接口资料,然后接到资料的各工种需要多长时间能够组织出图。我记得,在1973年左右,我们已故的籍孝宏院长,曾命令我从组里派两个人去现场,在两个月内完成废水处理站的设计任务,我当时就拒绝了,资料都没有接到,我怎么知道什么时间可以出图,再说,即使拿到资料,对于那种规模的废水处理站,没有四个月根本不行,我不能让我们的组员去受这个罪。籍院长当时对我极不满意,认为我不服从指挥,当时该项目的设总向他作了解释,认为我的理由充分。设计工作有自己的规律,绝不可以胡来。我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我曾经做了几个废水处理站的工作,慢慢地有了体会,得出了结论。在担任设总工作时就能听懂各工种的诉求,甚至在召开工种协调会之前就能自己编织一份计划初稿。如果设总自己从基层起来,譬如,做过工种负责人,和有关工种打过交道,加上虚心学习,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他就有数,对于不同难度的项目,各工种都需要什么样的接口资料以便动手,又在多长时间后可以向其他相关工种提出接口资料,再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自己的图纸,人力状态如何,技术水平如何,如果不能按工程进度进行,又该采取什么措施。如果自己毫无经验,对所做厂房心中无数,往往会使协调会成为讨价还价会,会说话的压倒不会表达的,定出的计划不能表达真实的需求。也就是说,一个设总最好自己具有设计的全过程的经验,理解各个工种设计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做好各工种之间的接口协调工作。 2. 需要具备宽泛的知识:设总不是技术专家,可以说是个杂家,但是必须杂的在行。十 几个工种的专业质量,他们对设计组织的要求都有他们各自专业室的主任或者主任工程师把关,但是,理解他们的要求,防止他们不合理的要求,能够使各工种在总的工程进度的要求下互相理解、妥协和支持,设总就要有能力说服大家。技术工作是不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的,只有相当的专业水准使大家信服才行。我记得,在秦山二期做电缆路径时,堆芯剩余热冷却系统的一个仪表盘的就位问题居然卡住了电缆的路径设计工作,据说是,作为参照的大亚湾的图纸上的仪表盘位置表示不清,做过现场修改,而修改资料又没有到手,负责设计的工程师不肯给意见。到了影响出文件的时刻,我不得不干预了:我把有关人员找来,把图纸摊开:既然是该仪表盘属于安全系统的B系列,那么就可以在B系列通道里找地方,有图可参照固然好,没图可抄,一个仪表盘,我们自己还做不了主了?我们终于在通道墙面上,在电缆托盘敷设的下方确定了那个仪表盘的位置。对技术原则的把握,对技术规范的熟悉,和对各工种图纸阅读的快速能力,都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微不足道却卡了很久的问题,即使很强势的设计人员也能够配合。还有一次,我收到通信工种的图纸,快速地浏览之后,发现怎么缺了一层的图纸,这才发现,他们专业室主任没有给他们提供到手的最后一版的建筑接口图纸,他们的图纸当然得返工。 3. 需要不断深入,不断协调,以确保工程给定的交付图纸和文件的计划要求:一个工程项目,在各工种经过协调后虽说制定了配合进度,但是在实施工程仍然会出现不少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每个月的计划检查和再协调。但是,各个工种或各个室派来参加会议的人员不见得了解所有下面工作人员的问题,再说,设总只是协调计划,有些实属专业室的事项一般不在设总工作范畴之中,但是,如果解决不好,却会真正影响设计院承诺的交付文件和图纸的计划,设总也不能绝对坐视不管。譬如,秦山二期土建图纸出图时的人力不足的问题,管道配置图出图阶段,也是由于人力问题,将管道布置室的机构作适当调配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深入到各设计室、乃至设计组时发现的问题。在秦山二期设计后期,由于发现自控仪表文件和图纸按时交付有困难,在其他工种出图计划都基本落实的情况下,我曾打破常规,到自控仪表室蹲点,帮助协调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工种之间接口不落实的问题,例如安全冷却水系统的自控资料,由于该系统与大亚湾核电站相比,有了改进,备用和冗余设备都有了变化,系统工艺设计人员,一是由于设计经验不足,不知如何满足控制人员的要求,二是对系统本身的操作运行了解不够详尽,给出的接口资料,使控制设计人员无法开展工作,作为设总,我出面组织多次协调,终于使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我还在深入的同时,发现该室内部,控制工种和仪表工种之间的接口协调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作为设总,两个工种之间的协调也不能说是越过职权,事实上我的蹲点曾经很受欢迎,与他们的是领导和设计人员都交了朋友,对帮助他们按计划顺利出图,他们心存感激。就和所有搞其他管理的工作一样,不是光坐在办公室里下任务或召集会议,在会议上搞平衡,而是深入第一线。下去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发现问题,以自己的有利身份,帮助下面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不是越权。 最后,设总主要的职责是计划管理,但是,设计质量与计划是密不可分的。设总在各工种出的主要文件和图纸的签字栏的最上面代表设计院做最后签字,实际上就是全面负责,接口资料的正确提供,最后文件和图纸是否符合接口资料,是质量保证中的重要环节。 我的这点体会是我个人工作的一点体会,每个做设总的都有他们各自的经验和工作习惯,特别是行业不同,工程开发的成熟程度不同,项目的大小、难易不同,设总的工作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我是应网友在看我的人身故事时的留言,希望介绍一些工程管理经验的情况下,我做的一些回忆,其实也不能盖全,但愿对做设计工作的管理人员会有些帮助。请原谅我写作的粗陋。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57 次阅读|5 个评论
电波传播中干扰协调距离的简单小结
williammilo 2010-2-24 11:12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博士的网站!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电波传播中干扰协调距离/ 1.干扰协调距离是指在地-空通信地球站周围某一方位上的一段距离外,地面电台与该地球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可以忽略;而在这一距离之内的地面电台则须同地球站协调干扰问题,这段距离称为干扰协调距离。 各方位上协调距离的端点可连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它所包围的区域称为干扰协调区 。 2.协调区中的地面电台,必须根据它与地球站间详细的路径剖面, 按各种可能的传播机制和详细的干扰计算方法计算干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协调 。地球站与地面电台之间的干扰,可以由多种传播机制产生, 包括视距传播、地面和障碍物绕射传播、超折射和对流层波导传播、对流层散射和雨散射,还可能有飞机反射 。但在考虑干扰协调距离时,由于起始距离较大,主要考虑出现概率和路径衰减都很小的传播机制,又由于不可能考虑干扰路径细节,所以实际上只考虑对流层波导和雨散射传播机制所引起的干扰。干扰协调距离的计算, 是根据这两种传播机制的给定时间百分数内所容许的最小基本传输损耗与传播距离的关系进行的 。 3.这两种情况都考虑到大气吸收。按两种机制计算得到的距离中的较大者,即为干扰协调距离。 给定时间百分数内所容许的最小基本传输损耗,取决于干扰站的等效辐射功率、干扰和被干扰站的天线增益,以及给定时间百分数内被干扰站所能容许的干扰电平。所给时间百分数和容许干扰电平又取决于被干扰站的工作性能 。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价指标”说
热度 1 boxcar 2010-2-5 21:37
现在做什么工作,都多少要涉及点儿评价,而凡评价就必有评价指标。今天就说说评价指标的事儿。 凑巧了,临近年关,东北的习俗农村要杀年猪【1】,这时城里人也要买上猪肉若干准备过年,而无论是自家杀猪还是去市场卖肉,以前都有个术语叫几指膘,说的是猪肉当中纯肥肉膘的厚度有几个手指宽【2】,膘厚则肉多,搁在30多年以前,象四指膘那样的肥肉是最受欢迎的。这个猪肉的指膘和我现在要说的指标是谐音,权且再玩儿一次同音字游戏,来个类比。 其实,指膘其实就是关于猪的重要指标,以前在大家肚子里面都没啥有水、买肉的人想多买点儿肥肉回去熬猪油的年代里,为了四指膘这个指标,养猪人就必须想尽办法喂猪多吃,还得少活动,这样养得肥肥的才好卖。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甚至可以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了,肚子里的油水足了,就不再有人对猪油和肥膘感兴趣了,大家这时候买肉的人更喜欢买瘦肉而不想要肥肉了。这时指膘成了不好的指标,而瘦肉成了好的指标,于是养猪人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在猪的饲料里添加瘦肉精,让猪干吃不胖,多出瘦肉少长肥肉。这样做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喂瘦肉精长出来的瘦肉人吃了会很难受(我曾亲自遇到过一次,吃了这种瘦肉精猪的肉,心脏难受,结果只好把剩下的半盆红烧肉倒掉了),于是,瘦肉精被明令禁止使用了。但不论什么时候,对养猪卖猪的人来说,猪的体重都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它直接和赚的钱成正比,所以不断传出猪在出售前会被插管子灌水(虐待动物呀!)和注水猪肉的新闻。这些,就是关于猪的若干不全是指膘的评价指标。 从上面说的这段猪指标来看,有个评价指标还是必须的,否则不好比较好坏。其实有了评价指标也不是就此万事大吉,还要考虑这个指标是不是好用、该不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调整变化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评价指标,对具体做事的人就有了明确的指引和奋斗目标,这样有目的的做事情其实效率是很高的,更何况还有很多专门为了达标而做的努力(其中包括正常的做法和一些不端的做法)呢,这样以来,用不了多久原来那个遥不可及的指标就会比较容易地达到。一旦这个指标达到起来很容易了,作为一个用于合格与否判定的指标被普遍达到没什么,但如果用于遴选和排队,能被轻易达到的指标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指标了。这么一来,曾经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因此而改变了。例如, 大学里面博士生毕业和教师评职称就常会有发表文章的指标要求,一开始这个指标是要求N篇核心期刊的文章,后来大家逐渐对发表中文杂志的文章已经门清路熟了,这个指标就变成了N+X篇外文的SCI文章了,SCI数量上去了,又要求影响因子,总之会不断地递进,门槛越来越高。但只要要求发文章,无论指标数值如何变,大家总会设法先达到、再超过并搞得多多益善,以至于越发夸张。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会看到象只要瘦肉而少有肥膘的猪一样,我们会看到大量被称为垃圾文章的学术论文不断问世,却看不到显著的科学发展和有价值技术进步。这就是以单一指标冒进为特征的大跃进,它总是显得很虚很浮,缺乏美感而极不协调。 事实上,无论何种指标,本质上都是从一个大的有机整体中抽取出来的一个容易量化的局部,人们常用这种局部来作为代表去评价一个整体。在不凸显指标的时候,这个整体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比较协调地发展,可是一旦形成了指标评价系统,人们就会为了疯狂地提高指标而忽视整体的正常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种种畸形和怪异的现象出现。看来,评价指标应该尽量合理和全面,否则没有或者不突出评价指标的作用对事物的自然、协调的发展也许会更好。 参考: 【1】东北民俗杀年猪, http://cul.sohu.com/20080202/n255039128.shtml 【2】从四指膘到不占油,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9-09/16/content_8146321.htm
个人分类: 社会|639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幸福——自我的成功协调
fqng1008 2010-1-29 11:43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原我(音译为伊德)、自我和超我。 所谓原我,是一个人从出生时就有的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原我不认道理,不懂法律,不明宗教,只接受快乐原则的驱使,一味的追求欲望的满足。那是一口混混沌沌的,充满各种冲动、各种激情的沸腾的大锅,那是一匹不受约束的,带着极其卤莽、极其粗俗的任性的野马,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随时就可能爆发,随时就可以疯狂。然而现实生活是决不允许原我为所欲为的,人一出生就同外界接触,原我首先受到父母制约,接着遭受各种打击和失败,其中一部分被迫分离出来,也就形成了自我。 所谓自我,从原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那个部分。自我尊重环境,尊重欲望,也尊重思想,它接受现实原则的指导,努力追求和谐和协调:又要得到快乐,又要不受痛苦;又要顾住眼前,又要放眼未来。一方面,它像一个勇敢的骑士,借助野马提供前进的力量,借助思想寻找远大的目标,还要认清现实并选择可行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像一个尴尬的仆人,必须同时侍奉三个严厉而又专横的主子,既要满足原我的冲动,又要服从超我的监督,还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所谓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是时代的道德准则,它形成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超我能够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并监督自我,从而充当检查官的职务。超我和原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它的职责就是压抑原我的冲动,使其欲望不能实现。 可见,在原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中,自我对人生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即协调和控制作用。协调、控制得理想,人生就会感到幸福;否则,人生就是不幸。弗洛伊德从仆人的角色来理解自我,必然是幸福的悲观论者。他说:我想神在创造天地时并没有设计幸福这个词。一般人所谓的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它只不过是意指一种暂时的、过渡的比以前较好的情况而已。因此,实现幸福实在是一种乌托邦心态。因为他认为,自我是虚弱无力的,有句谚语告诫人不得一仆同事二主。可怜的自我境况却更糟:它要服侍三个严厉的主子,并要竭力把他们的要求和需要做得彼此协调。这些要求总是参差分歧,常常还似乎水火不容。无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其任务。它的三个暴虐的主子即外界、超我和伊德,它感到三面被困,受三种危险的威胁,如果它受压太紧,就产生焦虑做反应。由于它起源于知觉系统的经验,它就专门代表外界的需要,但它也力求作伊德的忠仆,同伊德维持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它一举一动都受严格的超我的监视,超我给它的行为规定明确的准则,丝毫不考虑伊德及外界方面给它带来的困难,而假如它不遵守那些准则,就让它有强烈的自卑感作为惩罚。因而这自我,受伊德的驱使,受超我的约束,受现实的排斥,为掌握作用于它的三大力量,能协调一致的有益工作而大费力气;于是文明便能够理解,何以我们经常无法压抑的一句呼声:生活实不易! 然而,我们更倾向于把自我理解为一位骑手和艺人。因为无论欲望多么难以满足,思想道德多么高尚,现实多么严峻,但生活总像有位睿智的长者,教会我们去理解、把握、调整和理顺各种关系。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自我就能够在现实的条件下,把原我和超我调谐在某一适当水平,幸福就会从容而至,并源源不断、绵绵不竭;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刻苦操练,自我就能够成长为一位勇敢的骑手和高超的艺术家。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权力制衡与协调 秦惠民
pikeliu 2009-10-28 22:06
中国高教研究 2009年第8期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权力制衡与协调* 对我国大学权力现象的解析 * 本文得到教育部211 工程三期子项目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平台建设的资助 26 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 秦惠民 摘要:我国的大学治理是一个包含四种基本权力的权力结构体系,是一个要求四种权力在和谐关系中协同治理的权力关系架构。在这个架构的权力关系中,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权力失衡与冲突现象,突出表现为:两个一把手的矛盾、大学的行政化以及缺乏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权力机制。在四种权力的博弈中,目前的问题是:政治领导权力和行政权力居于强势地位,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处境。明晰的学术权力和有效的民主参与的缺失,是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瓶颈。大学的和谐,要求这些权力的行使有效、恰当和协调。为此,规范各项法定权力的行使、运行及其相互关系,是我国大学治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内部治理;党委领导;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管理与监督 近十年来, 我国大学的规模和校园建设以亘古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然而,名校的牌子和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都没能阻挡空前激烈的对大学事务的非议。在这些非议中,无论是感情色彩浓厚的抨击还是理性的批评, 都集中地指向大学的治理。我们的大学治理出了什么问题? 研究和分析中国的大学治理现象, 不能不研究和分析大学治理中的权力及其相互关系与和谐状态。 一、我国现行法律明示或默示的四种权力 (一)政治领导权力 法律规定党对高校实施政治领导 的组织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从组织上保证法律所规定的国家公共性在公立高等学校的实现,《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 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行政权力 法律规定校长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 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一)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二)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三)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四)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五) 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六)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并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主持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处理前款规定的有关事项。该规定默示校长的行政管理职权不应是个人权力或个人专断式的行使。 (三)学术权力 法律规定学术性任务型组织所行使的权力我国法律通过规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各种审议 学术事项的任务型组织的形式,诸如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 明示或默示了这种组织中根据审议学术事项的任务需要而建构起来的权力 学术权力或称知识性权力、 专业权力。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有 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 其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遴选决 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做出决议。 学术权力是一种区别于行政权力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准则主要源于专业,而不是某个直接有关的正式组织。这种权力被认为是以技术权限为基础的,以专家为基础的,而不是以 官僚权限为基础的。官僚权限是从正式的等级地位中派生出来的[1]。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是由高等学校依法设立的一种审议学术事项的任务性组织,任务型 组织大都是由常规组织设立的,所以,它也得到常规组织的授权。但是,它从常规组织那里获得授权的依据却不同于常规组织中的部门或机构,它获得授权的依据是它所要承担的任务, 在很大程度上, 它是以组织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如果说常规组织中依据组织层级、岗位、职位的授权与基 于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权力之间是矛盾和冲突的话,那么,在任务型组织这里,依据任务的授权与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权力之间,则有着充分的一致性,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权力,任务型组织通过对实质合理性的强调, 并将其贯 彻到组织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去建构权力, 往往表现为通过合作和信任去获得权力,所以, 任务型组织会表现出更多的对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权力的依赖,常规组织中权力的那种不得不服从的强制性, 在任务型组织这里转化成了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的自愿服从的理性力量[2]。 学术权力是现代大学为完成学术管理的任务而建构的权力,从属于完成特定学术任务的需要,是通过行政权力对于特定学术管理组织与学者个体履行职责的一种授权, 是一种与现代大学学术任务型组织和教师职责相联系的权力。它是学术任务型组织完成特定任务的需要, 也是学者履行学术评价职责的需要。 (四)民主管理权力 法律规定以一定组织为形式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高等教育法》进一步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这条规定,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有了法律依据。 民主是现代社会组织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基础。高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善治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实践过程,因此,在大学治理中就不能不把对人的尊重和维护放在重要位置。在大学治理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对人的尊重和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确立为大学治理的一种机制, 使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主人真正成为民主管理的主体。大学善治的实现过程, 是分散化的不同目标群体理性沟通、整合、交融的过程。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大学成员的一种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沟通、整合和协调大学成员个体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 是保证经济学所说的帕累托改进①的重要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组织的和谐发展。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高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一种基本制度形式,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实现学校的管理工作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曾有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大学生上、管、改的历史, 但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的管理缺少现行实体法的依据。 二、我国大学治理实践中权力的失衡与冲突 我国《高等教育法》设计的大学内部治理权力架构,包括决策层面的政治领导权力、操作层面的行政执行权力、监督层面的民主制约权力和学术管理中的专业权力。大学的和谐,要求这些权力在大学的治理过程中有效、恰当和协调。 (一)领导与负责的矛盾与冲突 两个一把手的困惑 大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是大学管理的核心机制。从新中国成立到1998 年我国《高等教育法》确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适应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经历了校长负责制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③、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④、党委一元化领导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⑥、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⑧ 的反复变化。在这些变化中,谁是大学领导的第一把手始终是问题的一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 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深入研究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员和群众的联系,带动群众推进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等学校, 党委要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和其他学校, 党的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实现国家公共性为目的, 本质上是强调一种和整个国家的领导体制相一致的政治领导和集体领导体制。但在实践中由于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党委会议、负责党委工作,这一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党委书记在逻辑上的负责人地位。由于《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使得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校长的全面负责经常会在实际工作中处于一种平行状态。 ① 帕累托改进: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② 1950 年政务院制定《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③ 195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该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④ 1961 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60 条)规定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⑤ 1966 年至1976 年,先是踢开党委闹革命,后是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1971-1976)。 ⑥ 1978 年经修改后的《高教60 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⑦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 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 ⑧ 1990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明确: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8 年党委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为法律规定。 党委书记作为高校法定领导体制中的负责人, 显然是第一把手;但校长作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即高等学校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是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把手。这样,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关系不仅在工作实践中有可能发生摩擦和冲突, 而且在法律地位上也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纲要》提出的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在两 个一把手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制度性机制。 毋庸讳言, 党委书记和校长关系的不和谐是导致高等学校中党政矛盾、多头指挥、互相推诿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效率的发挥,而且某种程度地外显着我国大学治理的官僚化特征。 (二)大学的行政化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混淆和失衡 大学的行政化不是一个片面的教育或者学校的孤立现象,有其复杂和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与社会基础。导致大学行政化的理论基础是学术权力的泛化, 即把学术权力与学校权力相混淆,简单地认为学术权力就是学校权力、学术权力就是学术管理,甚至认为校长就是学术权力的代表。当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的学术观点与宗教学说相冲突时, 大学要求学术自治, 以自治的学校权力对抗神权统治以及世俗社会的政府权力,相对于神权和政府的行政权力,把大学的学校权力称为学术权力从这个意义上并无不妥, 但由此也就产生了广义上的 学术权力 基于大学这种学术组织或高等教育机构所形成的权力[1]。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今日中国,大学自治或大学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学术自由, 作为处理大学与外部关系的学校权力, 将其抽象地概括为广义上的学术权力不仅没有实质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难以辨析大学治理的权力逻辑。 在大学管理活动中,不区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用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才会出现学术管理活动中的行政化现象, 今日中国广受诟病的大学学术权力的式微以及行政化的种种弊端就是最好的注解。盲目照搬个别西方学者的观点和缺少学理性的逻辑分析, 是导致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混淆的一个原因。学术和行政作为同一层次的抽象概念,显然区别于学校、政府这样的实体性概念。因此,把学术权力等同于学校权力,是概念上的滥用和逻辑上的混乱。 (三)有效权力机制的缺乏 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之一。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权力机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的问题严重。这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大学发展和大学治理实践中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需要以权力制约权力。教职工代表大会没有足够强大的权力, 便无法形成制约管理权力的约束机制,从而难以实现对管理权力的有效监督。国外大学的教授会在大学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是因为教授会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具有有效的制度性权力机制。 教职工代表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民主参与的失灵。在长期民主参与失灵的情况下,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淡泊、党政领导不够重视等问题的出现就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不断创新,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权力机制和工作方法,是在大学治理过程中推进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当务之急。 三、大学治理的和谐与权力关系的规范 善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和谐。大学治理的和谐反映着在大学治理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和谐。权力关系的不和谐往往由权力关系的失范引起。这种状况,正在影响着大学治理的过程和效果。大学治理中的权力结构,不可能脱离特定时代中特定国家与社会的特定环境, 中国的特定国情背景决定了今天中国大学治理中的权力存在及其结构状态, 从大学治理的和谐出发,规范大学治理中各项法定权力的行使、运行及其相互关系,是我国大学治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然选择。 (一)改变两个一把手状态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统治职能以及公立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机关附属物的性质, 使其表现出一种鲜明而单一的国家公共性特征。目前我国公立高校的内部领导体制正是这种国家公共性要求的反映。随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虽然社会公共性对于大学的要求正在逐渐增强, 但公立高校公共性内涵的多元化发展并不能形成对于国家公共性主导地位的影响。在这种制度情境下,通过优化和完善制度机制和组织格局,强化现行体制的功能和提高现行体制的效率,以解决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党委领导集中表现为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的决策权力,而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则是具体的执行权力。这种政治领导与行政管理的割裂关系或两张皮现象是导致两个一把手的症结所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树君撰文指出,由于书记强调党委领导,而校长则强调校长负责 制,且双方都是正职,确实很难摆正二者的位置,很难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一是应将党政两个一把手的正正关系变为正副关系,使书记、校长一肩挑,再配备一个常务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级别可以与校长同级,但解决了谁是一把手的问题;二是将党政两个班子的左右结构变为内外结构,使党政班子实现内外的有机统一;三是将目前的校、院(系)的一校两制变为一校一制,即校、院(系)都统一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畅通校、院(系)两级或者三级的体制渠道;四是将党政两个班子变为一套人马,同时强化对一肩挑的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机制,变人制挚人 为制度约束人。凡涉及人、财、物等重大事项,都要提交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并进行票决,甚至特别重大的事项,要交教代会票决。这样,既可以使学校班子实现统一领导、团结和谐、高效运行,又可以使一把手得到科学规范的有效监督,从而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 (二)学术管理的制度性建设 区分和规范权力 如前所述, 我国法律通过规定高校学术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职责, 规定了一种区别于行政权力的权力存在方式和行使方式,使审议学术事项的权力成为高校学术管理中的一种法定权力模式。在这种权力模式中,学术性组织是一种任务导向的基于审议学术事务的需要而设立的组织, 组织的存在和组织中的权力从属于审议学术事务的需要。这种任务型组织的去等级化使其运行过程中的权力有着不同于常规性行政组织的性质。作为组织成员的学者个体,其所获授权是一种基于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权力,从属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这种授权的形式合法性是以实质合理性为其前提和条件的。 在行政关系中,权利往往因权力而产生。当一个具体行政关系中的下级认为其上级有资格或有权利指挥他的职务行为时,这种被认可的资格或权利是以其享有的权力为基础的。而在学术关系中则恰恰相反, 知识性权利是构成学术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基础。学术权力本质上是使用专业知识做出学术判断的权利。每一个参与者个体在行使学术自由权利的意义上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只有当其与任务型组织的任务职责相联系时,它才具有权力的强制性。在学术关系中权利和权力的关系,最自然地体现了权利和权力的自然逻辑关系,权力以权利为前提而存在。否则,权力的行使就会因其缺乏正当性而表现为一种暴力。即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长官,当其不具有对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评价的学术资格的时候, 他对于这个学术问题的评价,就不具备正当的前提或实质合法性。如果这种评价凭借权力的行使,那么,权力的滥用便难以避免。 学术本身的复杂性、专业性以及不确定性,构成了学术权力性质的特殊性。学术权力区别于行政权力的一个本质特征, 即学术权力的合理与合法与其行使者的学术行为能力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状态构成学术权力行使者的正当性基础。学术权力的合法性, 无疑具有与行政权力相类似的形式; 但在本质上, 学术权力能够形成对他人支配力量的合理性,却是以学术自由的行为能力为基础的。就个体而言,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学者担任大学的校长、院长、处长,这些学者在其行政工作岗位上所行使的行政权力, 并不因其学者头衔 就当然地变成了学术权力。 学术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 是以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来划分的, 即人们对于以学术事务为对象和以学术事务为内容的管理称为学术管理。学术管理既包括以行政权力为背景的管理活动,又包括以学术权力为背景的管理活动。也就是说, 在学术管理活动中,既有行政权力又有学术权力。学术管理的过程,经常是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权力形式来进行的。二者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倘若分不清学术管理的具体过程中到底 是哪一种权力在起作用,误以为学术管理就是学术权力,势必导致学术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模糊, 以致出现相互混淆、错位和相互替代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学术组织管理实践中的很多问题,经常与两种权力的被混淆有关。因此,科学合理地区分和规范这两种权力,促使二者效能的发挥,是学术管理秩序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的需要。 (三)建构和完善民主管理的权力机制 与政治领导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协调 实现高校的有效治理或善治 和谐,其重要特征是 ① 本文使用的是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概念。 权力的分享与合作治理(shared governance),需要成熟的多元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治理的过程应充分体现民主、合作与协商精神。 政治权力在中国大学权力结构中居于领导地位, 法律规定党委领导的四项内容具体体现为党委常委会甚至党委书记的领导权力;中国的人治传统与行政权力的首长负责制,使得党委对重大事项集体领导的约束作用和民主管理的监督作用在大学权力结构的制度设计中格外重要。如果说党委领导的体制已经建立了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对个人行使权力的约束机制的话,那么,建构更加完善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机制,以实现制度保障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对话、合作和相互监督,是解决高校治理问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培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的主体理性。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参与,就是要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培育相互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使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建构一种恰当的主体间性①或沟通理性, 使不同目标的个体理性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中沟通交融而达成相对统一, 有利于以群体理性协调和平衡个体理性的偏执及对自我利益的不恰当过度追求。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建 构和完善民主管理的权力机制, 使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利变成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权力形式, 如规定何种涉及学校发展和教职重要利益的事项,必须经过教代会投票表决,从而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 今天我国大学治理中的学校权力, 是一个包含四种基本权力的权力结构体系, 是一个要求四种权力在和谐关系中协同治理的权力关系架构。在这个架构中,任何一种权力独打天下都不符合高校治理的要求, 只能是各种权力的分享管理和协同作用。在四种权力的博弈中,目前的问题是:政治领导权力和行政权力居于强势地位, 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处境。明晰的学术权力和有效的民主参与的缺失, 是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瓶颈。因此,在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中,明晰学术权力和强化民主管理权力,就是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若不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目前正在推进的大学章程的制定,可能会成为无本之木而流于形式,从而缺乏对于大学章程的现实需求的真正动力。 (秦惠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兼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100872) 参考文献 [1][加]约翰 学术权力范德格拉夫,等. 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9. [2] 张康之,李东.比较常规组织与任务型组织中的权力[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04). [3] 董树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格局新探[N].学习时报,2008-09-08. 29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