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阳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思考题(四十九)一平方米的镜子反射太阳光相当于多少瓦的节能灯?
qianlivan 2019-2-9 09:43
一平方米的镜子反射太阳光相当于多少瓦的节能灯?(须考虑入射角、反射率、节能灯效率等)
个人分类: 思考|3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用太阳能可能是人类能源的最终归宿
热度 6 lin602 2016-2-17 11:59
煤与石油,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能源,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农作物秸秆都不作为燃料了。 但是,照目前的速度,世界上的石油与煤总会有个枯竭的时候,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石油与煤是许多年前的大自然的产物。其实细想,石油与煤也是太阳能光合作用的结果。 核能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是,核废料与危险性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总觉得也会有个度。 人类的能源的最终归宿在那里,我的感觉是‘太阳能’。只不过有个时间与过程。 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方面,如果能够在催化剂作用下用太阳光分解水成为氢气与氧气,这是非常好的能源,在催化剂作用下,将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其实大自然就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也会成为燃料与有机化工原料。只不过,这催化剂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提高速度会成为一个瓶颈。 风能可能只能做个补充,不能成为主力。
25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目前的技术测量光速是件简单的事,关键是NASA愿不愿意的问题
热度 5 jmluo0922 2014-4-12 17:02
这件事比NASA发一颗COBE画“宇宙蛋”,所要求的技术低得多! 所用的科学原理很简单: 光的Doppler效应是与光波的传播速度c,以及光源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V相关的效应。 采用地球轨道卫星,搭载一台高精度的光谱分析或多普勒光谱仪,内置校准用的氢光谱灯(相对于测量器静止); 对太阳光进行氢吸收光谱(太阳周围氢气产生的吸收谱,暗线)的测量, 由于卫星的速度至少是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的,假定为9Km/s,地面上可以准确遥测; 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有沿太阳光传播方向与背离方向(不考虑地球公转)9Km/s两种状态,因此会测量到Doppler效应的两个极值点,并用搭载的氢光谱灯的测量结果进行校准和比对,得出效应产生的频率移动值; 我想接下来的工作,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的计算,仅涉及四则运算,大家一定都会做的。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受不受 以太 运动的影响,是不是常数? 采用这种方法测一测,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个人分类: 杂谈|393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地震局回应济南"地震云" 与气流太阳光反射有关
杨学祥 2012-12-20 15:45
地震局回应济南"地震云" 与气流太阳光反射有关 图 水母网 2012-12-20 10:16:51 来源: 大众网 评论 ( 0 ) | 大 中 小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济南东部上空出现的这个像是地震云吗?”今天上午,有网友在微博上传的济南东部天空一片云层的照片在网上被迅速转发,并在网上引发热议。今天下午,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回应:根据全市各前兆 监测手段的监测资料分析,近期均未出现异常现象。同时,济南气象台专家表示,气象术语中没有“地震云”这一名称,照片中的云是层积云,由高空气流和太阳光反射造成的。 网友热议:济南上空现“地震云”? 今天上午,网友“力诺瑞特齐冰”在微博上传了一张济南东部天空的照片,并在微博中追问,济南东部上空出现的这个像是地震云吗? “别这么吓人好不?”、“真的假的,别传谣啊。”、“这种去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 ”该微博经知名博主“济南草根新闻”转发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另外,还有自称为“地球地震火山民间预测研究中心 ”的机构发布解释称,今天出现在山东济南的地震震后云属于其他地区地震后次声波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引发大气形变并且向外扩散的正常气象现象,每次全球某地发生6级地震后几天全球各地都可以观察到地震震后云。 地震局回应:监测无异常,“地震云”无理论依据 网上热传的照片是“地震云”吗?“地震云”有无科学依据?对此,济南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的值班员刘晨表示,目前济南有8个测震台,13个强震台,14个前兆监测站,139处宏观观测点,能实时监测辖区内1.5级以上的地震和爆破活动,并在5分钟内进行速报。根据济南各前兆监测手段的监测资料分析,近期均未出现异常现象。 刘晨说,所谓的“地震云”是一种普通的云的形式,它的形状和色彩与高空气流及太阳光的反射有关,作为地震前兆的说法无理论根据。地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凭单一现象进行预测,应对各种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市民要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不要听信谣传。 气象台:网上照片应是“层积云”,29种云的气象术语中没有“地震云” 今天下午,据济南气象台值班室的专家称,根据早上8点龟山监测站报送数据,该区域主要是层积云和高积云,在29种气象术语中没有“地震云”,具体到引发网友热议的几张济南天空的云彩照片,气象术语中应称其为“层积云”,是由高空气流和太阳光反射造成的。 专家解读: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济南地震局引用国家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权威解读称,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一方面地球的不可入性,上天容易下地难,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另一方面,是地震孕育的复杂性。 另外,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对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有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需有统计样本,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王磊) http://news.shm.com.cn/2012-12/20/content_3957518.htm
个人分类: 图片|2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言趣事(5)
sunapple 2012-7-12 20:23
傍晚,和宝宝看西天的灿烂晚霞,我说,太阳公公快要落山了,天上的云彩被太阳光照射,形成了火红的云彩,叫晚霞,又叫火烧云! 宝宝接过话头,说:“爸爸,我知道,火烧云就是被火烧着的云彩,火烧的越旺,云彩就越红!着火啦!” 原来火烧云是这么回事啊!呵呵!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设想在平流层喷洒二氧化钛为地球降温
热度 1 crossludo 2012-5-31 19:25
科学家设想在平流层喷洒二氧化钛为地球降温 核心提示:为解决全球变暖难题,英国科学家日前提出可通过向平流层喷洒足够的二氧化钛来反射太阳光,从而达到为地球降温的目的,这么做能够有效抵消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各种不利气候因素。 英国科学家日前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他们认为可通过向平流层喷洒足够的二氧化钛来反射太阳光,从而达到为地球降温的目的,这么做能够有效抵消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各种不利气候因素。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二氧化钛。 当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不好的发展趋势,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为此,英国科学家日前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他们认为可通过向平流层喷洒足够的二氧化钛来反射太阳光,从而达到为地球降温的目的,这么做能够有效抵消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各种不利气候因素。 据悉,二氧化钛目前广泛用于生产防晒霜,无毒性,对人体无害,能够有效反射太阳光的直射,并且其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如若喷洒在平流层能够长期发挥作用。英国科学家提出,可利用高空气球将这一化学物质带入到平流层,然后进行释放,一旦二氧化钛均匀分布在地球平流层之后,能够有效反射太阳光,从而为地球降温。 英国咨询公司戴维森科技(Davidson Technology)的总裁、化学工程学家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dson)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介绍称,只需要往地球平流层运送300万吨的二氧化钛,就能够在地球平流层形成一层厚度为1毫米的保护层,而它能够起到的作用却是巨大的-足够抵消两倍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所导致的温室效应。 戴维森表示,这项地球改造工程的灵感来自于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的爆发。当时,那次火山爆发共造成2000万吨二氧化硫进入地球的平流层,之后这些化学物质在平流层形成了一层硫酸层,致使地球温度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降低了约1摄氏度。不过,考虑到硫酸会降解臭氧层,并且降落到地表之后有可能会引发干旱,并且其本身就对人体有害,因而并不适合用于改造地球。然而,二氧化钛就不一样了,首先它是无毒性的,并且其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它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也要更为有效。 具体方案 根据戴维森的项目规划,首先要利用无人高空气球将一些柔韧度高的管道带入到约20公里高的高空,管道连接地表的部分是包含有二氧化钛的泥浆;等到管道到达指定位置后,再开启“超音速喷嘴”,将含有二氧化钛的泥浆喷洒到更高的大气层当中。为了尽量避免在工程实施过程当中遭遇强风或者雷电等恶劣天气,应该在赤道地区的船上或者小岛上发射高空气球。 据悉,此前已有科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方案,即通过人为的向大气层释放分子微粒来为地球降温。但是,戴维森这项工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的是二氧化钛这种物质,并且想到了利用高空气球来作为搭载,而此前科学家提出的方案均是利用航空飞机或者是火箭来运输分子微粒,无疑戴维森的方案更为经济可行。 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环境科学家罗布·杰克逊(Rob Jackson)表示,无论是采用何种分子微粒,其中耗费资金最多的部分是如何把这些分子微粒送入到平流层当中。据悉,杰克逊并未参与到戴维森的项目当中,因而他的评论较为客观。 杰克逊还称,如果这个项目最终能够得到实施,只要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它就应该继续实施下去。他表示 :“直到地球大气层的碳含量出现负数,我们才能停止这个项目。 不过考虑到当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程度,这个项目可能要持续实施好几个世纪才行。” 戴维森根据估算,表示他的这个项目每年花在气球喷发系统当中的费用为8亿美元至9.5亿美元,而二氧化钛每年则需花费2亿美元至3亿美元。 风险因素评估 戴维森表示,二氧化钛对于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他介绍称:“已有很多测试表明,人体在接触二氧化钛之后,并不会对皮肤或者身体带来危害。此外,考虑到项目当中均匀分散后的二氧化钛,其浓度是如此之低,那么就更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了。” 不过,杜克大学的的环境科学家杰克逊还是表示,在风险评估方面还是需要更加谨慎小心。 他称,历史已经表明,“每次科学家向大气层注入化学物质的时候,其所产生的化学效应都是未知的”。 例如,在20世纪,含氯氟烃曾被广泛用于制作冰箱的制冷剂,这类化学物质也由此进入了地球大气层。但是随后的科学研究表明,它会对臭氧层起到分解作用,因而从1996年1月1日起,含氯氟烃化合物正式被禁止生产。 正式实现这项工程仍需几十年时间 戴维森和杰克逊均表示,要想实现将二氧化钛安全送入到地球的平流层,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杰克逊表示:“我们在大规模实施这项工程之前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便确保安全,也许今后的研究甚至会发现,这项工程实际上根本不可行。” 部分科学家担心,因提出地球工程解决方案来解决温室效应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造成温室效应的本质性问题,那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也许,一旦科学家成功改造了地球的大气环境,今后人们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更加无节制。 杰克逊表示 :“如果执政者发现应对气候变暖可以从另外的渠道很简单的进行解决,他们可能对于减少碳排放就不那么关心了。我并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的发生,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来源:国家地理,编译:残剑) 【相关消息】 :飞掠地球的星光 --2012 KT42直径约7米的小行星本周二在距离地球1.4万公里处 以每小时3.8万英里(约合6.1万公里)的速度从地球边缘呼啸而过。
个人分类: 战略对话|1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易北河边观垂钓
热度 3 rczeng 2011-10-2 22:29
易北河边观垂钓
2006年6月25日星期日下午,天气凉爽,太阳光从阴云中穿出。午睡之后打算透透气,我骑车沿着易北河北岸朝Geestacht小镇慢慢前行,欣赏着沿岸风光。约一刻钟后,在一浅湾处,注意到一对父子在河边钓鱼。父亲比较结实,小男孩不到十岁。河边放着4杆钓竿。我一边观察云层的变化,拍些照片,偶尔用德语与男子艰难地交谈。 自我介绍一番,也得知他几年前来自于俄罗斯,就住在附近。河里边鱼(武昌鱼)还挺多,几分钟时间就有鱼儿上钩。爸爸收竿,男孩则提着篓子接鱼。不长时间,他们已经钓上好几条。我看着鱼儿新鲜,询问我是否可买一条鱼?他说,不要买,免费送给你,并说,我给你收拾了吧。他手脚很麻利,把鱼肚破开,掏掉内脏,刮掉鱼鳞,在河里用水冲洗,很快将鱼收拾干净。真有点不好意思,也不知如何拒绝。只好收下,忙说谢谢! 看天色略晚,赶快骑车回宿舍,在厨房将鱼洗净,煮熟,当作晚餐盛宴。这也是来德国三个月第一次吃鱼。 1 2 3
36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TM波段组合[z]
gosci 2011-8-12 11:00
一、波段特征及其选择: 光学遥感所接收的电磁波辐射源是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其波长主要分布在可见光、近红外区域。目前使用较多的光学遥感卫星有:美国发射的LANDSAT 的TM 数据分7 个波段,其中6 个波段波长范围为0 .45~2 .35 μm,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间分辨率为16 d, 其中TM5 对线性构造反映清晰,一个热红外波长范围为10 .4~12 .5 μm,空间分辨率为120 m,在揭示第四纪覆盖区的隐伏断裂及活动性构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用于地热制图、地质、制图等。 多波段的传感器提供了空间环境不同的信息,以下以TM为例: TM1 0.45-0.52um蓝波段:对叶绿素和夜色素浓度敏感,对水体穿透强,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TM2 0.52-0.60um,绿波段: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对力的穿透力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在所有的波段组合中,TM 波段-2 的分类精度是最高的,达到了 75.6%。从单时相遥感影像的分类来讲,这种分类精度只相当于中等水平。但若从多时相图像的角度来看,这一精度则相当于在采用分类后比较法时,每一景图像的平均分类精度需达到 86.9% 的水平 ② ,而这种分类精度,特别是在山区,其实已经是比较好的了。 TM3 0.62-0.69UM ,红波段: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其信息量大多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广泛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等方面。 TM4 0.76-0.96UM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牧师调查,作物长势测量,水域测量,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 TM51.55-1.75UM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处于水的吸收波段,一般1.4-1.9UM内反映含水量,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善研究,作物长势分析,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用长势的能力,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在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 TM61.04-1.25UM远红外波段:可以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长势,差别表层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TM7 2.08-3.35UM,中红外波段,为地质学家追加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可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的热蚀度,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 各光谱差异为:TM1居民地与河流菜地不易分开;TM2居民地与河流菜地不易分;TM3乡村与菜地不易分;TM4农田与道路不易分,乡镇,道路,河滩易浑;TM5县城与农田不易分;TM6村庄与河流易混。所以在遥感的类型提取上,一般采取: 城市与乡镇的提取:TM1+TM7+TM3+TM5+TM6+TM2-TM4 乡镇与村落:TM1+TM2+TM3+TM6+TM7-TM4-TM5 河流的提取:TM5+TM6+TM7-TM1-TM2-TM4 道路的提取:TM6-(TM1+TM2+TM+-TM4+TM5+TM7) 二、波段融合及专题应用: 利用多波段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特征提取,可获得较多的信息量。常用的方法有:灰度四则运算、假彩色合成、HIS 变换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简单地减少异物同谱现象,如在波长0 .63 μm 下,绿泥岩和褐铁矿的反射系数相同,但在0 .5 μm 下,其反射系数的差别却很大,可针对不同的遥感资料,根据岩石反射能力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波段,对岩石进行分类。TM图像的光波信息具有3~4维结构,其物理含义相当于亮度、绿度、热度和湿度。在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3个可见光波段(即第1、2、3波段)之间,两个中红外波段(即第4、7波段)之间相关性很高,表明这些波段的信息中有相当大的重复性或者冗余性。第4、6波段较特殊,尤其是第4波段与其他波段的相关性得很低,表明这个波段信息有很大的独立性。而第7波段只是在探测森林火灾、岩矿蚀变带及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地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选一个波段是不够的,在进行地质现象的解释时,常选几个波段进行比较,以下以TM为例: 741 :741波段组合图像具有兼容中红外、近红外及可见光波段信息的优势,图面色彩丰富,层次感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表环境信息;而且清晰度高,干扰信息少,地质可解译程度高,各种构造形迹(褶皱及断裂)显示清楚,不同类型的岩石区边界清晰,岩石地层单元的边界、特殊岩性的展布以及火山机构也显示清楚。 742:适宜于温带到干旱地区,提供最大的光谱多样性。 1992年,完成了桂东南金银矿成矿区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利用1:10万TM7、4、2假彩色合成片进行解译,共解译出线性构造1615条,环形影像481处, 并在总结了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火山岩型典型矿床的遥感影像特征及成矿模式的基础上,对全区进厅成矿预测,圈定金银A类成矿远景区2处,B类 4处,C类5处。为该区优选找矿靶区提供遥感依据。 743:我国利用美国的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图象成功地监测了大兴安岭林火及灾后变化。这是因为TM7波段(2.08-2.35微米)对温度变化敏感;TM4、TM3波段则分别属于红外光、红光区,能反映植被的最佳波段,并有减少烟雾影响的功能;同时TM7、TM4、TM3(分别赋予红、绿、蓝色)的彩色合成图的色调接近自然彩色,故可通过TM743彩色合成图的分析来指挥林火蔓延与控制和灾后林木的恢复状况。 754:适宜于湿润地区,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分辨率。 对不同时期湖泊水位的变化,可采用不同波段,如用陆地卫星MSS7,MSS5,MSS4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中的蓝色、深蓝色等不同层次的颜色得以区别。从而可用作分析湖泊水位变化的地理规律。陆地卫星图像的标准假彩色指采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所成的同一图幅的第四波段MSS4图像、第五波段MSS5图像和第七波段MSS7图像,分别配以兰、绿、红色的彩色合成图像上的彩色。并称此种合成的图像为陆地卫星标准假彩色图像。在此图像上植被分布显红色,城镇为兰灰色,水体为兰色、浅兰色(浅水),冰雪为白色等。 541:某开发区砂石矿遥感调查是通过对陆地卫星TM最佳波段组fefee7合的选择(TM5、TM4、 TM1)以及航空、航天多种遥感资料的解译分析进行的,在初步解译查明调查区第四系地貌。 543: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的区分,陆地/水体边界的确定。 例如采用1995年8月2日的TM数据对于图象分析,选用信息量最为丰富的5、4、3波段组合配以红、绿、兰三种颜色生成假彩色合成图象,这个组合的合成图象不仅类似于自然色,较为符号人们的视觉习惯,而且由于信息量丰富,能充分显示各种地物影像特征的差别,便于训练场地的选取,可以保证训练场地的准确性;对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K-L变换)进行数据压缩,形成三个组分的图象数据,用于自动识别分类。 742:用于土壤和植被湿度内容分析,内陆水体定位,其中植被显示为绿色的阴影。适宜于温带到干旱地区,提供最大的光谱多样性。 采用以遥感图像解译为主结合地质、物化探资料进行研究的综合方法。解译为目视解译,解译的遥感图像有:以1984年3月成像经处理放大为1:5万卫星TM假彩色片(5、4、3波段合成)和1979年7月拍摄的1:1.6万黑白航片为主要工作片种;采用1986年11月的1:10万TM假彩色片(7、4、2波段合成)为参考片种。 432:红外假色。在植被、农作物、土地利用和湿地分析的遥感方面,这是最常用的波段组合。提供中等的空间分辨率。在这种组合中,所有的植被都显示为红色。 例如当卫星遥感图像示蓝藻暴发情况时,蓝藻暴发时绿色的藻类生物体拌随着白色的泡沫状污染物聚集于水体表面,蓝藻覆盖区的光谱特征与周围湖面有明显差异。由于所含高叶绿素A的作用,蓝藻区在LandsatTM2波段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在TM3波段反射率略降但仍比湖水高,在TM4波段反射率达到最大。因此,在TM4(红)、3(绿)、2(蓝)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蓝藻区呈绯红色,与周围深蓝色、蓝黑色湖水有明显区别。此外,蓝藻暴发聚集受湖流、风向的影响,呈条带延伸,在TM图像上呈条带状结构和絮状纹理,与周围的湖水面也有明显不同。 453:用于土壤湿度和植被状况的分析,也很好的用于内陆水体和陆地/水体边界的确定,可突出水体、城市、山区、线性特征。 例如采取4、5、3波段分别赋红、绿、蓝色合成的图像,色彩反差明显,层次丰富,而且各类地物的色彩显示规律与常规合成片相似,符合过去常规片的目视判读习惯。再例如把4、5两波段的赋色对调一下,即5、4、3分别赋予红、绿、蓝色,则获得近似自然彩色合成图像,适合于非遥感应用专业人员使用。本研究遥感信息源是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于1995年10月接收美国MSS卫星遥感TM波段4(红)、波段5(绿)、波段3(蓝)CCT磁带数据制作的1∶10万和1∶5万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图。图上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各类用地影像特征分异清晰。成像时期晚稻接近收获,且稻田中不存积水,因此耕地类型中的水田色调呈粉红色;旱地由于作物大多收获,且土壤水分少而呈灰白色;菜地则由于蔬菜长势好,色调鲜亮并呈猩红色。园地色调呈浅褐色,且地块规则整齐、轮廓清晰。林地中乔木林色调呈深褐色,而分布于喀斯特山地丘陵等地区的灌丛则呈黄到黄褐色。牧草地大多呈黄绿色调。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呈蓝色;公路呈线状,色调灰白;铁路呈线条状,色调为浅蓝;机场跑道为蓝色直线,背景草地呈蓝绿色;在建新机场建设场地为白色长方形;备用旧机场为白色色调,外形轮廓清晰、较规则。水库和河流则都呈深蓝色调。 472:土壤和植被湿度内容分析,内陆水体定位,植被显示为绿色的阴影。 在采用TM4、7、2波段假彩色合成和 1:4 计算机插值放大技术方面,在制作 1:5万TM影像图并成 1:5万工程地质图、塌岸发展速率的定量监测以及在单张航片上测算岩 (断) 层产状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from: http://www.cnblogs.com/zhangwei4573/
个人分类: ENVI|1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果然不出意料,UV-B光受体被发现了
热度 1 alaliping 2011-4-27 07:07
植物紫外线B辐射光受体被发现 一个欧洲的研究团队找到了植物用于探测紫外线B辐射的蛋白。太阳光对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是一种能源也是一种影响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信号。植物对阳光的反应受到对某些光线波长具有特异性的受体的精微调节。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个监控一系列波长的植物光受体族,但是他们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发现专门感受紫外线B辐射的光受体蛋白。Luca Rizzini及其同事证明,拟南芥蛋白UVR8的功能是在紫外线波长中充当一种光受体。紫外线B辐射会引起UVR8二聚物裂开,接着单一的UVR8分子会在细胞核中担负指导细胞对紫外光作出反应的功能。 ——摘自:4月1日《科学》杂志精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321.shtm UV-B光受体非常重要,之前已有端倪,所以在意料之中。自己曾很感兴趣,也是作为未来博士论文的备选题目之一的。该领域的研究一定会大爆发,看好吧,不久就会有重磅炸弹出来。
个人分类: 科学|8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所谓“防辐射”是说防电离辐射,不是太阳光的辐射。
liwei999 2011-3-17 09:56
所谓“防辐射”是说防电离辐射,不是太阳光的辐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6/2011 19:35:03 因此在法律上对X射线这类辐射的说法叫做“电离辐射”。就是说其能量高,可以使原子、分子电离 。而一般的电波也是辐射,但是不分类在“电离辐射”之内。阳伞这类挡太阳光的“防辐射”根本就挡不住“电离辐射”级别的辐射。 “内部辐射”是说放射性元素在体内产生的辐射。有些辐射线比如阿尔法粒子,能量虽然高,但是比较容易抵御。因为它的穿透能力很低。但是到了体内,这部分辐射就都要被人体吸收,因此要避免吸入放射性物质。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议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效和环保途径
zbouyang 2011-1-17 22:22
议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效和环保途径 植物是利用太阳能的天然生物。在太阳光的能量作用下,植物利用来自于地下的水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了果实和木材等碳水化合物,可以说人类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植物的贡献。这是一个天然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人们都认为它的过程比较慢,效率似乎也不引人注目。由植物生产出的木材的燃烧质量也比煤炭和石油差得多。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经济、非常环保而值得引起重视和大力发展的好方法。建议国家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挑选和培育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就像培养杂交水稻和杂种猪那样,有望培育出比目前生长速度快数倍到数十倍的树种来)。注意,每个地区应有不同的树种,以得到适应于该地区的高速生长的树种。高速生长的树种应是合成二氧化碳和水生产碳水化合物效率最高的树种。这些树木大量生长后可以砍伐,砍伐得到的木料不要直接拿去燃烧,应先用一定的方法,比如烘干方法或高压方法,去除木料中的水分,得到含水很少的碳。由于去除了水分,燃烧烟雾很少,热量损耗小,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同时,去除水分后重量轻了很多,也会节约很多运输成本。 另外,还可以研究将木材转变为油(代替石油)的方法,从而,可以逐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最终由于木材生产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有望通过木材转化的油就可以满足人类工业和生活用油的需要。 通过这样的方法,大量生产木材后,人们生活的燃料渴望基本得到解决,就可以不再挖煤,这样就可以不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进一步升高。如果木材生产速度进一步提升,木材多得用不完,就可以将多余的木材埋入地下,这样还可以逐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步消除温室效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发?
liwei999 2010-11-6 23:25
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发? (2208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06, 2010 05:58AM 不同于人文领域的文章,一般认为科技领域里的文章还是要有些标准的,甚至应该比专利的申请作文还要严谨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用太阳光发电的一个新观点》( ),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站上。既然是新观点,作为第一近似是原理上可行。第二是要比已有的技术性能好、或者是性能差不多但价格上有优势。什么都没有的观点叫三不沾,根本就没有被称为新观点的意义。 这篇文章大约有十个可以纠正错误的机会,不让人们看到如此不堪的文章来。可惜,作者没有把握好其中的任何一个机会。按说对这类文章,不与理睬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但是考虑到作者是师范学校的教师,还是点评一下为好。 1)既然是本文提出利用太阳光波的磁场对金 属中的电子的作用来产生电能,以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降低其制造成本,10%的变换效率就必需要意识到。这个新方法比10%的效率如何?不去算、不去估,就一个这种光电转换原理完全不同于目前基于半导体 p-n 结的太阳电池光电转换原理就完事儿了的做法是不允许的。在能力问题之前,还有个敬业的问题吧? 2)太阳光基本上是无偏振的。从这样的太阳光里滤出直线偏振光的效率恐怕不足1%吧。如果能考虑到这一步,这个文章也可以不写了。 3)就算是圆偏振了,这个周期在空间上是一个波长程度不到一个微米。微米的长度扩展到毫米、厘米级时,相干长就要起作用。如何能保证受力的电子都是同相位呢?发电机的频率不过50Hz,而光的则是大于THz,电子的步调一致的难度跨越了10个量级。 4)就算是有洛伦兹力,这个力的相互作用也要比电场的小一个光速的量级。比PN结电场的作用要小得多。 5)电荷的数量太少了。高频电磁波对金属的表面效应使得参与反应的电荷数量受到限制。 6)图3的具体尺寸应该给出来。即便是理论的估算,也要有个尺寸。 7)不妨用圆偏振光先做个预备实验,看看这个想法是否可行。激光的功率比起太阳来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激光都搞不定的事情,太阳光就更没有戏了。 8)太阳电池的出力是直流电。这个新点子的出力应该是对应着光频。这样高频的出力衰减如何考虑? 9)作文章在结论的前后是否应该有个讨论的小节呢?如果按照常规写些讨论的内容,是否也能避免这种论文的登场呢? 10)这也是与半导体光电池共同的课题:后边用电的变换设备如何办?偏振带来的超高频电势能否用光伏电池的变电设备呢?大约不成。 提案的精神可嘉。但也要有个前提:提案者对所提的方案要负责任。人家香港老板出钱资助研究,作为被资助的一方,总要拿出点儿象样的方案来才说得过去吧? 打住,不说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8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老师总是“好问”,镜某都不好意思答了
liwei999 2010-9-14 06:22
李老师总是好问,镜某都不好意思答了。 (71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13, 2010 08:39AM 这是对李老师《阳光照射能产生的最高温度是多少?》的回答。与往常一样,问题可以问,但问题的问题多多。 引用: 问题: 我们都知道,把太阳光聚焦,能点燃纸张,温度可达二、三百度。但是,这不应该是阳光能达到的最高温度。谁能说说,这个最高温度是多少,有什么办法可以接近这个最高温度。 一共三个句话,都缺些部件。第一句是说 纸的 温度可达二、三百度。第二句又说 阳光 能达到的最高温度,第三句却问 有什么办法可以接近这个最高温度 。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少了一个量 热=能量 。 因此这个问题应该是 用太阳光能源加热所能到达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吧? 第二问也不是问题,因为随便一个小手段就可以把物质加热到1万度。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291,66291#msg-6629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反射太阳光:格陵兰岛保持北极低温气候
pony1984621 2009-10-29 09:50
资料来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我们地 球上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 (即日照)每月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热带纬度地区,而是出现在极地。在北极,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峰值出现在 6 月份,可以达到每平方米 520 瓦。相比之下,赤道地区的峰值出现在 3 月份,约每平方米 439 瓦。尽管夏季的入射阳光充裕,但南北极不会达到热带地区那样的高温。这里有一系列的原因:冰盖、积雪、海冰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又反射到太空。 以下是美国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 CERES 传感器获得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在 2009 年 6 月、 7 月和 8 月地球所反射的太阳辐射总量。 图片是以北冰洋为中心所拍摄,左下方为北美洲,右上方为亚洲。反照率最高的地方是黄绿色,最低的地方是深蓝色。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随着夏季的到来,北极的海冰和加拿大及俄罗斯北部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北半球对太阳入射光的反射率开始逐渐降低。由于云层覆盖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明亮的陆地表面(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所以能够在夏末继续反射一定量的太阳光。 这些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格陵兰岛(图片中心偏下的位置)对保持该地球的低温气候所起到的作用。由于海冰和格陵兰岛周围积雪的融化,颜色较深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吸收了较多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但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在整个夏季都是个比较明亮的区域,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和海洋。 图1:2009年6月的图像 图2:2009年7月的图像 图3:2009年8月的图像 图4:三个月份的反射能力对比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