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奥巴马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奥巴马

相关日志

副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天皇照片
ecosinic 2009-12-21 21:01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2月15日在日本国内一片争议声中会见了日本明仁天皇。 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会见天皇
个人分类: 日记|8698 次阅读|7 个评论
温家宝气候大会两度拒见奥巴马 逼其无奈硬闯
sheep021 2009-12-21 12:40
温家宝气候大会两度拒见奥巴马 逼其无奈硬闯 2009年12月21日 06:38 来源:人民网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最后达成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协议,但整个过程其实充满戏剧性。由于不满美国执意要求中国的减排工作接受国际检查,温家宝曾两度拒绝参加有奥巴马参加的会议,最后为了与温家宝会谈,奥巴马硬闯由中、印、巴西和南非领导人参加的会议。   奥巴马当地时间12月18日抵达哥本哈根之后立即参加一场20多个国家举行的紧急会议,但中国方面仅派副外长参加,温家宝没有出席。对此,美方觉得是一种羞辱。随后,奥巴马与温家宝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单独会见。但在不久之后举行的大范围会议上,中方派了一名更低级别的官员代表温总理与会,对此,奥巴马相当上火,直言:我想和温总理会谈。但当时已经比较晚,温总理已经回到酒店。在美方的要求下,中方答应当晚7点可以安排见面。而正在这个时候,奥巴马的助手告诉他说温家宝正在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于是,奥巴马不请自来,直接闯进了会场,他边走边说:总理先生,你准备好了和我见面吗?准备好了吗?四国会议变成了五国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对于硬闯会场,美国官员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解释是,奥巴马当时只是觉得7点能与温家宝会谈,没想到其他三国领导人正好都在那里。(国际金融报) ---------------------------------------------------------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此一时,彼一时也。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1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不请自来闯入中印四国会议
xupeiyang 2009-12-21 09:0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0日03:21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综合消息 据凤凰卫视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五国领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过程,原来有一段戏剧性的小插曲。正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不请自来,直接走进了会场,开展了五国的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   奥巴马闯进中印等四国会议后,各国的记者争相希望进入会场内拍摄五国领袖开会的情况,但当首批中方记者拍摄完毕后,美方希望跟随进入拍摄,但遭到阻止,双方一度引发争议。随后,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出来调停。经过一番争论,美方记者最终获准进入拍摄。各国领袖及与会官员也被场外的一轮争议吸引过去,所有记者最后在美国官员的陪同下离开,五国领袖的会谈才随即展开。   奥巴马政府一名高级官员随后透露,由于奥巴马希望与四国领袖会面,恰好四人正举行会谈,奥巴马认为是一个良机,所以决定加入会议。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国对印第安人战争看奥巴马“使用武力为道义所需”的谎言
黄安年 2009-12-12 10:21
从美国对印第安人战争看奥巴马使用武力为道义所需的谎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2 日发布 2009 年 12 月 10 日奥巴马总统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 宣扬为道义而使用武力的正当性 , 他说 :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个严峻的现实: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不会根除暴力冲突。会有一些时候,国家不论是单独或共同行动发现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我认为,基于人道理由的武力是正当的,例如在巴尔干地区或饱经战乱的其他地区。不采取行动不仅折磨我们的良心,还会导致未来以更高的代价进行干预。因此,所有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相信使命明确的军事行动所能够发挥的维护和平作用。和平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可见的冲突,只有基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尊严正义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持久和平。如果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和平只是空洞的承诺。((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December/20091210211933eaifas0.7974513.html ) 这种说法实在经不住美国历史的检验。我们这里不妨以美国对印第安人战争来看奥巴马使用武力为道义所需的谎言。人们清楚,美国近代文明的兴起是建立在对印第安人的剥夺、杀戮和驱赶的基础上的。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险和殖民、美国近代大国崛起的历史 , 就是土著印第安人遭受掠夺、驱赶、割离和种族灭绝的历史。在英属殖民地和美国建国后很长的一个时期里 , 白人统治者发动了持续不断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 , 他们通过战争、签约、欺骗性购买等手段霸占印第安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战争毫无道义可言,可以说的惨无人道的战争 , 完全不是什么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 2008 年 1 月 28 日笔者《昔日主人 , 今栖保留地 北美印第安人 , 难圆美国梦》一文发布在我的博客上,本文原载《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第 26 ,第 156-161 页,《世界 100 系列丛书》主编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本册主编黄安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10 月 7 日网上首发,内容如下: 北美大陆的最早主人 , 是世代生息和劳动于斯土的印第安人。他们也是今日美国人数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 年的数字,共有约 200 万人,占美国总人口不到 1% 。一半住在美国西部,三分之一住在南方, 6% 生活在东北部,有大约 44 万人生活在所谓保留地内,这种保留地有 314 个。在保留地内居住的印第安人平均年收入只有 3000-5000 美元(美国 1990 年贫困线为年收入 1.2 万美元) ? 在距今 1 万至 2.5 万年前,美洲已有印第安人活动。据学者估计在 1492 年哥伦布首航美洲时 , 在现今美国境内 ( 阿拉斯加除外 ) 的印第安人有 85 万人。当时的北美印第安人分散为上千个独立的集居单位 , 属 20 多个互不关联的语系 , 有着丰富的古老文化。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的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考察 , 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是古代氏族制度。当欧洲殖民者入侵北美时 , 由五个独立部落组成的易洛魁联盟 , 由 6 个部落组成的克里克联盟等部落联盟的势力已相当可观。易落魁联盟在 1675 年前后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 其活动范围包括今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安大略湖北岸的部分加拿大地区 , 该部落既务农又捕渔和狩猎 , 主要农作物是种植玉米。与易落魁联盟势均力敌的是阿尔贡金诸部落 , 他们的活动范围沿大西洋海岸向南延展到北卡罗来纳 , 沿密西西比河东岸向南延伸到威斯康星、伊利诺伊直到肯塔基一带 , 他们在林地中开地建村。在现今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一带 , 居住着具有较高氏族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韦布洛部落 , 以采集为主 , 并从事狩猎 , 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 , 会储粮 , 懂灌溉 , 能织布 , 并驯养动物。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打断了印第安文明的进程 , 他们也会缓慢地走向近代文明社会的。 北美印第安人对近代美国文明兴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开发北美的先驱 , 近代农业的奠基人。今天在美国有 20 多种农作物如玉米、烟草、白薯、马铃薯、利马豆、花生等发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种植。对欧洲探险者和移民始祖来说 , 早期北美大陆的辛勤开发 , 是和土著印第安人的热情响导和帮助密不可分的。印第安人帮助欧洲白人在完全不熟悉的美洲条件下度过生活关 , 教会欧洲移民种植玉米、马铃薯、可可、蕃茄、烟草以及其它许多农作物 ; 教会欧洲移民在树草丛生的情况下如何开荒种地 , 如何以野草为药 , 以枫叶制糖浆 ; 教会欧洲移民如何设置陷井 , 捕捉野兽 , 怎样在河里捕鱼 ; 教会欧洲移民以烟柱、火把为号 , 探路传讯 ; 教会欧洲白人制作原始独立舟在障碍重重的河湾中行驶 ; 还教会欧洲白人在军事对抗中采用散兵队形。北美印第安人文化还丰富了美利坚文化 , 今天美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 到处可以感受到印第安文化对它的影响。 ? 然而 , 美国近代文明的兴起却是建立在对印第安人的剥夺、杀戮和驱赶的基础上的。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险和殖民、美国近代大国崛起的历史 , 就是土著印第安人遭受掠夺、驱赶、割离和种族灭绝的历史。在英属殖民地和建国后很长的一个时期里 , 白人统治者发动了持续不断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 , 他们通过战争、签约、欺骗性购买等手段霸占印第安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到 18 世纪中叶 , 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印第安人部落 , 几乎都遭厄运。 1783 年 9 月 23 日 , 大陆会议宣布割让印第安人的土地需经国会授权。 1785 年 5 月 20 日的《土地法令》和 1787 年 7 月 13 日的《西北土地法令》均无视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权。从年到 1873 年 , 美国政府同印第安人部落间签订了 370 个有关土地割让的条约。在 1784~1894 年间 , 这种割让共有 720 次。随着美国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的发展 , 居住整个北美大陆的美国印第安人都惨遭厄运。 1830 年 , 杰克逊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印第安人迁徙法 , 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各州的印第安人要全部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 , 并保证迁居后的新地永远属于印第安人。然而 , 这次西迁充满着血和泪、欺诈和威逼、杀戮和抢夺被印第安人成为眼泪的道路 , 到 1840 年 , 除少数易洛魁、阿尔贡金、切罗基和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外 , 居住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都被赶到河西地区。《俄勒岗条约》的签订和美墨战争后 , 美国政府取得了大批西部领地 , 加上 1849 年淘金热、银矿和石油的发现 , 又出现了重新安置印第安人的问题。 1853 年 3 月 5 日起 , 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改行保留地制度 , 安置印第安人在指定的传统的居住地 , 这些居住地几乎都是当时认为十分贫脊之地。然而割地仍在继续 ,1854 年由于建立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准州 , 迫使印第安人割让大片土地 ;1861 年阿拉帕霍、切延内族印第安人又割让了内布拉斯加、勘萨斯、科罗拉多和怀俄明的整块土地 ;1889 年 4 月至 1890 年 5 月 , 俄克拉何马狭长地带向白人移民开放 , 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的土地又被侵占 ;1893 年 9 月 16 日 , 由于俄克拉何马准州内切罗基族的 600 万英亩土地开放 , 印第安人再遭厄运。从 1887~1933 年间 , 全美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夺走了 9000 万英亩 , 占 1887 年印第安人拥有土地的 65 %。 美国政府推行保留地制度的目的在于取得印地安人更多的土地 , 满足白人社会对土地的占有需求 , 同时同印第安人进行文明开化。但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动自由 , 印第安人的传统活力遭到致命打击 , 对白人社会难以构成重大威胁。为根本动摇土著印第安人的社会基础 ,188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土地专有权法》即《道斯法案》 , 强制实行土地私有化 , 它实际上形成了对印第安人的又一次土地掠夺。为同化印第安人 , 美国政府推行美国化的非部落化强制教育。组成保留地寄宿学校、保留地外寄宿学校、劳务培训学校的印第安人教育体系 , 并选拔优秀土著学生进入公立白人学校和大学深造。土著学生入学后要放弃土著传统 , 以便在短期内实现美国化。这种非部落化教育在促进部落社会和土著文化的瓦解方面起了浅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它不可能根本改变学生的部落意识 , 即使个别改变了的 , 也难在部落中受到青睐 ,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育还推动了印第安人民族意识的形成。进入 20 世纪以来 , 保留地的全日制学校逐渐取代了寄宿制学校 ,1941 年 , 前者有学生 15789 人 , 而后者只有 14500 人。在罗斯福新政期间 ,1934 年 6 月 18 日国会推出了《印第安人改组法》 : 停止份地分配 , 扩大保留地面积 , 资助印第安人成立经济开发公司 , 成立部落政府 , 维护部落权益。虽然实施该法后约有 75 %的印第安人重建了部落政府 ,96 个部落群体制订了宪法 , 废除了教育、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强制同化措施 , 但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 道斯法案以来印第安人被剥夺的土地仅回收不到 5 %。  保留地制度并没有使印第安人走上富裕和现代化之路 , 经济状况的恶化 , 资源的贫乏和工作机会的短缺 , 使一些年轻的 , 印第安人走出保持传统习俗的保留地 , 两次世界大战更使这一趋势明显增强。鉴于保留经济形势日趋恶劣 , 为摆脱被称为监狱营地的困境 , 政府开始实施分散保留地人口 , 把部分青壮年安置在城市工作的再培训计划。 1952~1960 年间 , 有 35000 人自愿迁往丹佛、菲尼克斯、阿尔伯克基、旧金山、  达拉斯、洛杉矶、  俄克拉何马、塔尔萨、芝加哥等地。 在 1787 年联邦宪法中 , 并未涉及印第安人的政治地位问题。 19 世纪初 , 约翰马歇尔大法官在对切罗基部族诉佐治亚州和伍斯特诉佐治亚州两案中作出了对印第安人地位影响深远的判决 , 部落既非独立国家又非从属国家 , 而是美国的国内依附族群。 1887 年的道斯法案规定了印第安人获得公民权的程序 , 需待取得份地后 25 年。 1905 年最高法院宣布取得份地之日 , 即成为美国公民 , 而不必等待 25 年 ,1916 年又宣布暂缓执行。 1924 年 , 国会通过《印第安人的公民权法》 , 宣布美国全境的印第安人都拥有公民权。美国白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白人主体文化下部落文化的存在 , 但同化部落文化的初衷始终不变。实际上印第安人拥有三重人格 : 部落成员、联邦政府的被监护人、美国公民。 1968 年 , 美国政府制定了《印第安人民权法》 , 宣布印第安人与其他美国人一样享有宪法前十条修正案规定的各项权利。 1981 年经美国政府认可的部落已有 283 个 , 而争取部落资格的还有 175 个 , 事实上 , 印第安人被认为是有别于其它种族集团的下一等的特殊种族。今天在高度现代化美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下 , 印第安人的土著的传统文化体系已被搞得支离破碎 , 它们既未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长处 , 也未充分享有现代文化雨露的滋润 , 它既没有在新条件下发展新的独特文化体系 , 也未完全溶化白人的现代文化。美国印第安人难圆美国梦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102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没有和平的战争总统奥巴马的诺贝尔和平奖讲话
黄安年 2009-12-11 20:57
评没有和平的战争总统奥巴马的 诺贝尔和平奖讲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1 日发布 奥巴马获 诺贝尔和平奖实在荒唐 , 即使在美国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民认为他不够格。奥巴马是名副其实的打着为了和平旗号的战争总统,他在伊拉克还没有完全撤军 , 而且迄今伊拉克并没有出现和平局面;在伊朗、朝鲜、巴勒斯坦地区我们没有看到奥巴马的政策取得实质性的和平前景,不仅如此 , 奥巴马又肆无忌惮地宣布增兵三万于阿富汗,开辟了奥巴马的阿富汗战争。这样的战争总统居然荣获 诺贝尔和平奖,岂不是对和平的莫大讽刺。 更可笑的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 , 奥巴马极力为阿富汗战争的所谓正义性辩护 , 宣称 为的是保护我们及其他所有国家不再遭受攻击 可以一直驻兵和增兵阿富汗。宣扬美国的核保护维护和平观。宣扬美国的普世价值观 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 , 基于人道理由的武力是正当的 。 宣扬 美利坚合众国在 60 多年里,以自己公民的鲜血和军力,帮助维护和保证了世界的安全。 为美国全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辩解。鼓吹组织军事集团的必要 , 称 和平需要承担责任。和平需要作出牺牲。这是继续不能没有北约的原因。 在核裁军问题上 , 他一方面主张 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不谋求核武器 ,但是却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他还奢谈人权 , 不谈国家主权,说什么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和平只是空洞的承诺。 为美国利用人权作幌子出兵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找借口。 奥巴马应该记得美国扩张史,在历史上他门是怎么肢解新兴国家墨西哥的 , 居然说什么 美国从来没有同民主国家交战,我们最亲密的友邦也都是保护其公民权利的政府。 尽管奥巴马能言善辩,我们还是看到他的为美国的和平而对外战争的见解是站不住脚的。 下面是奥巴马 2009 年 12 月 10 日在接受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讲话的全文,讲话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的。 ************************* 2009.12.10 奥巴马总统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奥巴马总统 12 月 10 日在接受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讲话指出,这个奖表达出人类的最高理想。以下是讲话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09 年 12 月 10 日 奥巴马总统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挪威奥斯陆市政大厅 中欧时间下午 1 : 44 总统:国王和王后陛下,各位殿下,杰出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委员,美国公民及全世界公民们: 获此殊荣,我深怀感激并深表谦恭。这个奖表达出我们的最高理想 尽管这个世界存在种种凶残困苦,但我们并不任命运摆布。 我们的行动是有作用的,能够推动历史向正义方向发展。 不过,如果不坦承你们这项厚爱有加的决定所引起的相当激烈的争议,那我就有失疏忽了。(笑声)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在世界舞台上的奋斗才刚刚开始,而不是接近尾声。与曾经获此殊荣的一些历史巨人相比 史怀哲( Schweitzer )和马丁 路德 金 (King) ;马歇尔 (Marshall) 和曼德拉 (Mandela) 我的成就微不足道。还有全世界为追求正义而遭到监禁和欧打的男女志士;那些为减轻苦难而在人道组织中艰辛工作的人;那千百万默默无闻地以充满勇气和关爱的无声行动让最悲观的愤世嫉俗者也受到感召的人们。我绝不反驳那些认为这样的男女志士 有些知名,有些只为他们所帮助的对象所知 远比我有资格获此殊荣的看法。 但 与我获奖有关的最深层的问题可能在于我是一个正打着两场战争的国家的三军统帅 。其中一场战争已接近尾声。另一场并非是美国挑起的冲突;有包括挪威在内的 42 个国家在与我们共同努力, 为的是保护我们及其他所有国家不再遭受攻击。 然而,我们仍处在战争时期,是我派遣成千上万名美国年轻人远赴战场。有些人要杀射,有些人要被杀射。因此,我是带着对武装冲突的代价的敏锐感觉来到这里的 心中充满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以及我们为用和平取代战争而努力的难题。 而这些问题并不新鲜。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历史初期,战争的道义性无人质疑;它是如同干旱或疾病一样的现实 是各个部落以及后来的各种文明谋求权力和解决分歧的方式。 后来,随着旨在控制群体内部暴力的规范的出现,哲学家、宗教领袖和政治家也纷纷致力于用条文限制战争的破坏力。 正义战争 的概念由此形成,亦即认为,在符合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时, 战争是正义的:如果战争是最后手段或是为自我防御;如果武力程度适当;以及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不对平民使用暴力。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这种 正义战争 的概念鲜被理会。人类显然有无穷的能力不断想出新的方式相互残杀,同样也有无穷的能力毫不怜惜那些外貌不同或信仰不同的人。军队之间的战争变成国家间的战争 模糊了战斗人员与平民界线的全面战争。这种战争大屠杀曾在 30 年内两度侵吞这块大陆。虽然难以设想还有什么比击败第三帝国( Third Reich )和轴心国( Axis powers )更正义的事业,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平民总数超过了战死疆场的军人。 在这种毁灭之后,并且随着核时代的到来,战胜者与战败者同样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需要有防止另一次世界大战的机制。为此,在美国参议院拒绝接受国际联盟( League of Nations )的四分之一世纪后 而伍德罗 ? 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正因为提出成立国联的设想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带动世界建起维护和平的体制: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 和联合国,对发动战争的规范,以及保护人权、防止种族灭绝大屠杀和限制最危险武器的各项条约。 这些努力在很多方面获得了成功。不错,可怕的战争仍然发生,种种暴行依然出现,但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 冷战以兴高采烈的人群推倒一堵墙而告结束 ;商贸将世界大片地区紧密连在了一起;数十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自由、自决、平等和法治的理想断断续续地向前推进。我们是先辈们的坚韧精神和远大目光的继承人,这是我自己的国家有理由为之感到骄傲的业绩。 然而,在进入新世纪已 10 年之际,这一旧有的架构正在越来越难撑新生威胁的重压。 世界或许不再为两个超级核大国之间可能发生战争而颤栗,但核扩散可能会增加发生巨大灾难的危险。恐怖主义一贯是一种手段,但现代技术会使少数怒火超量的小人以可怕的规模残杀无辜。 而且,国与国的战争正在日益被国家内部的战争所取代。民族和宗派冲突的重新抬头、分离主义运动、叛乱活动和失控国家的增加,都越来越将平民困于无休止的动乱中。在今天的战争中,平民的死亡大大超过军人;埋下未来冲突的种子;破坏经济;摧毁公民社会;形成大批难民;使儿童遭受创伤。 我今天没有带来对战争问题的决定性解决办法。但我确知,应对这些挑战要求具有几十年前那些英勇无畏的前辈所具有的远见、勤劳和坚韧不拔。这 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正义战争的含义和正义和平的必备条件。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个严峻的现实: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不会根除暴力冲突。会有一些时候,国家 不论是单独或共同行动 发现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 我说这番话时并没有忘记马丁 路德 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多年前在这同一仪式上说过的话: 暴力永远不会带来持久和平。它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只会制造新的、更复杂的问题 。我站在这里,作为金博士毕生奋斗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对非暴力的道义力量的活见证。我知道在甘地( Gandhi )和马丁 路德 金的信念与人生中,绝无软弱 绝无消极 绝无天真。 但是,作为宣誓保卫自己国家的一国元首,我不能只以他们的榜样为指南。我面对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 我不能面对美国人民遭到的威胁无动于衷。 因为,切莫误会:邪恶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一场非暴力运动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军队。谈判不能说服基地( al Qaeda )组织的头目放下武器。 说武力有时是必要的并不是让大家变得愤世嫉俗 这是承认历史;是人类的不完美和情理的限度。 我说起这一点,我以这一点开头,因为今天在许多国家,对军事行动,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存在一种深深的矛盾心理。有时候,这种矛盾又掺杂着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的一种反射性的不信任。 但世人必须记住,不简单地是因为国际体制 不只是条约和宣言 才给二战后的世界带来稳定。不管我们犯了多少错误,一个明白的事实是: 美利坚合众国在 60 多年里,以自己公民的鲜血和军力,帮助维护和保证了世界的安全。 我们的男女军人的贡献与牺牲促进了从德国到韩国的和平与繁荣,使民主能在像巴尔干这样的地方扎根。我们承受这些重负并不是因为我们谋求强加我们的意志。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开化的自身利益 因为我们为我们的子子孙孙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如果别人的子子孙孙能生活在自由和繁荣中,他们的生活会更好。 所以,是的, 战争的手段确实在保卫和平中具有作用。但这个事实必须同另一个事实共存 不管理由多么正当,战争导致人间悲剧。 军人的勇敢和牺牲无比光荣,表达了对国家、事业、战友的忠诚。但战争本身决不光荣,我们决不能如此宣扬。 因此,我们面对的挑战部分来自于调和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事实 战争有时必要,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愚蠢的表现。具体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努力放在肯尼迪总统( Kennedy )很久以前所指出的使命上。他说: 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实际,更能取得的和平上,这种和平不是基于人类本性的突发革命,而是基于人类体制的逐渐演进。 这种演进可能具有何种形式?哪些可能是切实可行的步骤? 首先,我认为所有国家,无论强弱,都必须遵循对使用武力的规范。与任何国家元首一样, 我保留在必要时采取单边行动保卫自己国家的权利。 然而,我确信遵循标准 国际标准 的国家更有力量,而 那些不遵循标准的国家会陷于孤立,并且被削弱。 9.11 之后,全世界团结一致,与美国站在一起, 并在今天继续支持我们在阿富汗的努力,这是滥杀无辜的残忍与公认的自卫原则使然。同样,当萨达姆 侯赛因( Saddam Hussein )入侵科威特时,世界也认识到必须与其抗衡。这一共识发出的清晰信息是:侵略必须付出代价。 另外,美国 ── 以及任何国家 ── 都不能在自己拒绝遵守规则时要求别人遵守规则。如果我们不以身作则,我们的行动就会表现为专横武断,使未来进行干预的合理性受到影响,无论理由多么充足。 当军事行动的目的超越了自卫或帮助某一国抵抗侵略者的防卫行动时,这一点变得尤其重要。我们大家都越来越多地面对棘手的问题:如何防止一国政府屠杀本国的平民?如何制止一场其暴行和所导致的痛苦会殃及整个地区的内战 ? 我认为, 基于人道理由的武力是正当的,例如在巴尔干地区或饱经战乱的其他地区。不采取行动不仅折磨我们的良心,还会导致未来以更高的代价进行干预。因此,所有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相信使命明确的军事行动所能够发挥的维护和平作用。 美国将矢志不渝地致力于确保全球安全。 然而,在这个威胁日益蔓延、使命日趋复杂的世界里,美国不能独自行动。 美国独自行动不能带来和平。在阿富汗如此,在恐怖主义和海盗伴随饥荒肆虐、人民受苦受难的索马里等政府失控的国家也是如此。 不幸的是,这种状况在今后岁月里会继续存在于动荡地区。 在阿富汗,北约国家以及其他友邦和盟国的领导人和军人以自身能力和勇气证实了上述论断。可是,在许多国家中,奉献者作出的努力与公众的矛盾心理之间存在脱节。我理解战争不受欢迎的原因,但我也知道: 单凭向往和平的美好意愿很少能够带来和平。和平需要承担责任。和平需要作出牺牲。这是继续不能没有北约的原因。 这是我们必须加强联合国及地区维和行动,不能将此重任推卸给少数几个国家的原因。因此,无论是在奥斯陆或罗马、渥太华或悉尼、达卡或基加利,我们都对那些完成维和行动与海外培训任务归来的军人给予极大的荣誉,因为他们不是战争制造者,而是和平缔造者。 请允许我对使用武力的问题最后再说明一点。即使我们对出兵参战一事作出了艰难的决定,我们还必须认真考虑我们如何参加作战。诺贝尔委员会在向亨利 杜南( Henry Dunant )颁发第一个和平奖时认识到这一点。亨利 杜南是红十字会( Red Cross )创始人、《日内瓦公约》( Geneva Conventions )的幕后推动力量。 凡有必要使用武力的地方,我们出于道义与战略上的考虑,需要受某些行为准则的制约。即使我们遇到不遵守任何规则的邪恶对手,我认为 美利坚合众国也必须一如既往成为遵守战争规范的楷模。这就是我们区别于作战对手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就是我禁止酷刑的原因。这就是我下令关闭关塔那摩湾监狱的原因。这就是我重申美国坚决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原因。我们为保卫自己的理想而战,如果我们放弃这些理想,我们就会自取其咎。(掌声)我们维护 我们维护这些理想,不论如何顺利,也不论如何艰难,都对这些理想恪守不渝。 我刚才比较详细地谈到我们在选择出兵参战之际,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现在让我转而谈一谈我们为避免这类悲剧性的选择进行的努力,谈一谈我们维护正义和缔造持久和平的三个途径。 首先,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和法律的国家,我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一些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方式,但需要有足以改变其行为方式的强硬措施 因为如果我们希望实现持久和平,那么国际社会说的话必须算数。不遵守规则的国家必须承担责任。各种制裁必须迫使对方付出实际的代价。如果拒不悔改,则必须施加更大的压力借以抗衡 全世界只有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施加这样的压力。 举例来说,努力防止核武器扩散,争取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上世纪中叶,各国同意受一项条约的约束,其内容十分明确: 各国都可以和平使用核能;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不谋求核武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努力裁减核军备。我坚决支持这项条约。这是我采取的外交政策的核心。 我正与梅德韦杰夫( Medvedev )总统为削减美国和俄罗斯的核军备进行合作。 但我们大家也都有责任坚决不允许伊朗和北韩等国家玩弄这个制度。声称尊重国际法的人不能在这些法律遭到践踏时视而不见。关心自己安全的人无法忽视中东或东亚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希望和平的人不可在一些国家为发动核战争建立军备时袖手旁观。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那些违反国际法,残酷压榨本国人民的人。当达尔富尔地区出现种族大屠杀,当刚果发生层出不穷的强奸事件,当缅甸采取镇压行动的时候 必然会产生后果。是的,会进行接触,也会有外交行动 但当这些做法无法奏效时,必然会产生后果。我们如果更密切地合作,就很少有必要在武装干预和纵容专制压迫之间进行选择。 这就关系到我要讲的第二点 我们所寻求的和平的性质。 和平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可见的冲突,只有基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尊严正义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持久和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是这种真知灼见给了《世界人权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的起草者们以动力。在巨大的灾难之后,他们意识到,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和平只是空洞的承诺。 但是, 人权宣言被漠视的状况屡见不鲜。某些国家将人权原则是西方原则、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不符合国家发展阶段等作为不维护人权的不实借口。 在美国,那些自称为现实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的人之间,长期以来也存在矛盾 它代表着在狭隘地谋求利益与无休止地在全世界推行我们的价值观之间的僵化选择。 我拒绝这些选择。我认为,在那些公民无权自由发表意见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不能选择自己的领导人或自由集会的地方,和平是不稳定的。被压抑的不满情绪会激起怨恨,压制部族和宗教的认同可能引发暴力反抗。我们也知道其实相反的情况。欧洲在赢得自由之后才最终享有和平。 美国从来没有同民主国家交战,我们最亲密的友邦也都是保护其公民权利的政府。 不管多么苛刻地界定,压制人的理想不会有利于美国的利益,也不会有利于世界的利益。 因此,即使在我们尊重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同时,美国仍将一如既往地为这些全人类共同的理想而大声疾呼。我们将为昂山素季( Aung Sang Suu Kyi )那样具有沉静尊严的改革者见证;为不惧殴打而参加投票的津巴布韦人的勇气见证;为成千上万名在伊朗街头默默游行的人见证。这些都说明,那些政府的领导人对本国人民的理想的畏惧甚于任何其他国家的力量。全世界所有自由的人民和自由的国家都有责任明确宣告,我们站在这些行动 希望和历史的行动 的一边。 我还要这样说:促进人权不能仅限于规劝告诫。有时还必须辅以艰苦的外交努力。我知道,与压制性政权接触没有义愤填膺来得畅快。我也知道,如果一味制裁而没有主动接触,如果一味谴责而没有对话,只能保持一个有害的现状。任何压制性政权都不可能改弦易辙,除非它们有可以选择的出路。 鉴于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恐怖,尼克松与毛泽东的会晤似乎不可饶恕 但是,这确实帮助中国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千百万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并与开放社会建立了联系。 教皇约翰 保罗( Pope John Paul )与波兰的接触不仅为天主教教会,也为列赫 瓦文萨( Lech Walesa )等工会领袖拓宽了空间。罗纳德 里根( Ronald Reagan )为武器控制所作的努力以及对苏联改革的欢迎不仅与苏联改善了关系,也给整个东欧的持不同政见者增添了力量。这里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但我们必须尽可能在孤立与接触、施压与鼓励之间找到平衡,以使人权和尊严能够与时俱进。 第三,正义的和平不仅包括公民和政治权利 它还必须包括经济安全保障与机会。因为真正的和平不仅摆脱恐惧,而且无乏匮之虞。 无可置疑,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发展难以扎根;同样肯定的是,在人们缺少生存所需的衣食,净水、医药和住所的地方,不会有安全。在孩子没有希望受到良好教育或人们没有可能得到工作养家的地方,不会有安全。无望会使社会从内部恶化。 因此,帮助农民养活本国人民 或帮助一个国家教育本国儿童并照顾病患 不仅仅是慈善之举。这也是全世界必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几乎毫无争议的科学事实是,如果我们无所行动,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干旱、更多的饥荒、更大规模的流离失所 所有这一切都将在未来几十年引发更大冲突。为此,不仅是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呼吁采取迅速和有力的行动 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军事领袖也都知道,我们的共同安全处在紧要关头。 各国间的协议。强有力的机制。对人权的支持。投资于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实现肯尼迪总统所说的逐渐演进的至关重要的要素。然而,我认为,如果没有另一个要素,我们就不会有意志、决心、持久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而这便是我们不断扩展的道德想象力;一个对我们共同享有某种无法削弱的东西的坚定信念。 随着世界越来越小,人们可能认为,人类会更容易认识到我们是多么相似;懂得我们基本上都在追求同样的东西;我们都希望在我们一生中,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带来某种程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但是,由于全球化令人眩目的进程以及现代化带来的文化趋同,人们担心丧失他们所珍视的自身特征 他们的种族、部族,以及也许最强有力的,他们的宗教。在有些地方,这种担心导致冲突。有时,我们甚至好像在倒退。在中东,随着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似乎深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情形。我们在因部族间的冲突而四分五裂的国家看到这种情形。 最危险的是,我们看到,宗教是怎样被那些歪曲并玷污伟大的伊斯兰教,以及那些从阿富汗向我国发动攻击的人当作谋杀无辜的借口。这些极端分子不是第一批以上帝名义进行屠杀的人;对十字军( Crusades )的暴行有大量记录。但是这些提醒我们,圣战绝不会是正义的战争。因为如果当人真的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时,就根本不必有所收敛 不必对孕妇、对医务人员、对红十字会工作者、甚或有自身宗教信仰的人留情。这样一种扭曲的宗教观不仅与和平的理念不相容,而且我认为它与信仰的目的本身不相容 因为每一个主要宗教的核心教义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坚持爱的法则常常是人性挣扎的主要内容。人难免要犯错误,我们会做错事,我们会受自负、权力、有时甚至邪念所诱。即使是我们中那些最怀善意的人们有时也未能改斜纠偏。 然而,即使我们知道人性不是完美的,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人类的状态是可以改善的;即使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不是个理想世界,我们仍然能够追求让它变得更美好的理想。甘地与马丁 路德 金等人所实践的非暴力也许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切合实际或者可行,但他们所宣扬的爱 即他们对于人类进步的基本信念 必须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北斗星。 因为,如果我们丧失了那个信念 如果我们觉得它愚蠢或过于天真而不屑一顾;如果我们在就战争与和平问题决策时抛开了它 那么我们就丧失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就失去了能为的信念,我们就失去了道德指南针。 和以往世世代代的人们一样,我们必须拒绝接受这样的未来。多年前,金博士在同样的场合曾经说道: 我拒绝接受以绝望作为对历史含糊性的最后反应。我拒绝接受所谓反映人类现实状况的 实然 (isness) 使其无法从道义上达到永远需要面对的终极 应然 ( oughtness )。 让我们努力达到世界应该达到的境界 神圣的火花仍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中激荡。(掌声) 今天,在某一个地方,此时此刻,在现实的世界上,一名士兵知道自己势薄力单,但仍然坚定地维护和平。今天,在某一个地方,在这个世界上,一位年轻的示威者知道将受到政府的残酷镇压,但她仍然有勇气大步前进。今天,在某一个地方,一位母亲受尽贫困的折磨,但仍然不惜花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凑集仅有的一些零钱送孩子上学 因为她相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仍然有一线空间可以实现孩子的梦想。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生活。我们可以承认,压迫将经常伴随着我们,但我们仍奋力争取正义。我们可以认为,腐化难以消除,但我们仍积极要求获得尊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可以知道,战争将会爆发,但我们仍努力争取和平。我们可以做到 因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历程;这是全世界的希望;在当前面临挑战的时刻,这必须是我们在全球从事的工作。 多谢诸位。(掌声) (完) 中欧时间下午 2:20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December/20091210211933eaifas0.7974513.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公义之战 出兵有理
xupeiyang 2009-12-11 10:17
奥巴马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称战争有时是合理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22:10 中国日报网站 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奥斯陆领取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图为奥巴马领取奖章和证书。 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发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感言。奥巴马的当选引起了广泛的质疑,甚至连环保主义者都批评奥巴马更改了先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再去奥斯陆领奖的原定计划,选择了先去领奖后去开会。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26874033);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uid", 1290078633);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今年10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奥巴马获得和平奖,这个决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质疑奥巴马何德何能获此奖项,甚至获此提名,因为在今年2月1日和平奖提名截止时,奥巴马才刚刚上任不到2星期。   奥巴马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对于你们(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把这个奖颁给我引发的巨大争议,我不敢轻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因为我才刚刚开始,我为国际社会所做的努力才刚刚开始,还远没有结束。他表示自己的贡献与曼德拉等诺奖获得者相比微不足道。   他认为:可能我得奖却引发争议的原因就是我领导的国家正处于两场战争之中。在提到自己对于使用武力和战争的理解时,奥巴马说:今天我也拿不出一个明确的办法解决战争带来的问题。我只知道,我们需要和先人一样拥有长远目光,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才能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定义。   作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国家总统,奥巴马称他有义务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认为有时战争是合理的,特别是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例如向基地组织开战。他说:非暴力无以阻止希特勒的铁骑,谈判不能让基地组织放下武器。我们说武力是必须的,这不是在狡辩而是在以史为鉴。但是奥巴马强调,美国并没有想要挑起阿富汗战争。   在提及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时,奥巴马说对某些破坏国际法的国家,制裁是最恰当的奖赏,伊朗和朝鲜没有权利制定游戏规则。   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我感激不尽,同时也感到有愧于此。这个奖项传达了人类最终的愿望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而困难重重的世界上我们也绝不是命运的囚徒,我们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历史朝着正义的方向前进。(中国日报网:于盟 编辑:柳洪杰)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英文对照)(zz)
tarimriver 2009-12-11 07:18
下面是转自新浪博客一任群芳妒的博客文章(有调整): 10 月9日,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Nobel Committee)宣布授予奥巴马总统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获悉后发表讲话。以下是奥巴马9日在白宫玫瑰园讲话的全文译文。 早上好。我没有料到今早醒来是这样。在我接到消息后,玛莉娅(Malia)走进来说:爸爸,你获诺贝尔奖了,而今天是波(Bo,小狗的名字译注)的生日! 萨夏(Sasha)接着说:还有,我们就要过三天长周末了。所以,有孩子帮助保持清醒是好事。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令我既惊讶又深受感动。我要说明:我不认为这是表彰我个人的成就,而是对为实现所有国家人民的愿望发挥美国带头作用的肯定。 坦率地说,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跻身于获此殊荣的众多变革者之列是那些男女志士对和平的勇敢追求激励了我和整个世界。 但我也知道,这个奖反映出这些男女志士及全体美国人民都想建立的那种世界一个将我国建国纲领的承诺变为现实的世界。我知道,诺贝尔和平奖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仅用来表彰具体的成就,而是也被作为一种给一系列事业增添动力的手段。因此,我将把接受这个奖视为行动的召唤一个呼吁所有国家迎接21世纪共同挑战的行动召唤。 这些挑战无法由任何一位领袖或任何一个国家应对。因此,本届政府致力于创建一个交往接触的新时代一个所有国家必须为我们所向往的世界承担责任的时代。 我们不能容忍一个核武器向更多国家扩散的世界,不能容忍一个核武大屠杀的恐怖危及更多人民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为争取实现没有核武器世界而采取具体步骤,因为,虽然所有国家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所有国家也都有责任表明他们的和平意图。 我们不能让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日益增长埋下冲突与饥荒的祸种,摧毁海岸线,城市萧疏给我们将传予子孙后代的世界造成永久性破坏。因此,我们所有国家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 我们不能让民族间的差异来界定看待彼此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信仰、种族和宗教的人民之间谋求一个新开端,一个以互利和互尊为基础的开端。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多少年来导致无数创痛与苦难的冲突,这一努力必须包括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最后实现所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各自国家平安生活的权利。 我们不能容许一个使更多人被剥夺机会与尊严的世界这种人人渴望的机会与尊严体现在,能够受教育,能够过像样的生活;享有安全感,不在疾病或暴力恐怖的威胁下无望过活。 即便在努力寻求一个和平解决冲突,共享繁荣的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今天我们眼前的世界。我是一国之最高统帅,而这个国家有责任结束一场战争并在另一战场抗击直接威胁美国人民和盟国的无情的敌人。 我也清楚,我们正在应对导致数百万美国人待业求职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是我必须为美国人民的利益每天迎战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一些工作不可能在我的任期内完成。有些工作,例如全部销毁核武器,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也不会完成。 但我深信,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些挑战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来独自应对,则最终问题会得到解决。这份奖励针对的并非仅是本届政府的努力,而是全世界人民作出的无畏努力。 因此,这份奖励必须由为正义和尊严而奋斗的每一个人分享其中包括为争取自己的发言权,甘冒遭受毒打和枪击的危险默默上街游行的年轻妇女;包括因拒绝放弃追求民主而被软禁家中的领袖;包括为了地球他方的人而牺牲自己,一次次奔赴战场的士兵;包括那些在世界各地为了和平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安全、自由甚至生命的所有男女人士。这一直是美国的事业,一直是世界对美国瞩以厚望的原因,也是我认为美国将继续走在最前列的原因。 Good morning. Well, this is not how I expected to wake up this morning. After I received the news, Malia walked in and said, Daddy, you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and it is Bo's birthday. And then Sasha added, Plus, we have a three-day weekend coming up. So it's -- it's good to have kids to keep things in perspective. I am both surprised and deeply humbled by the decisio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Let me be clear, I do not view it as a recognition of my own accomplishments, but rather as an affirmatio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on behalf of aspirations held by people in all nations. To be honest, I do not feel that I deserve to be in the company of so many of the transformative figures who've been honored by this prize, men and women who've inspired me and inspired the entire world through their courageous pursuit of peace. But I also know that this prize reflects the kind of world that those men and women and all Americans want to build, a world that gives life to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ing documents. And I know that throughout history the Nobel Peace Prize has not just been used to honor specific achievement; it's also been used as a means to give momentum to a set of causes.And that is why I will accept this award as a call to action, a call for all nations to confront the common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Now, these challenges can't be met by any one leader or any one nation. And that's why my administration's worked to establish a new era of engagement in which all nations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orld we seek. We cannot tolerate a world in which nuclear weapons spread to more nations and in which the terror of a nuclear holocaust endangers more people. And that's why we've begun to take concrete steps to pursue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 because all nations have the right to pursue peaceful nuclear power, but all nation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monstrate their peaceful intentions. We cannot accept the growing threat posed by climate change, which could forever damage the world that we pass on to our children, sowing conflict and famine, destroying coastlines and emptying cities.And that's why all nations must now accept their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ransforming the way that we use energy. We can't all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s to define the way that we see one another. And that's why we must pursue a new beginning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faiths and races and religions, one based up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And we must all do our part to resolve those conflicts that have caused so much pain and hardship over so many years. And that effort must include an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finally realize that -- the rights of all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to live in peace and security in nations of their own. We can't accept a world in which more people are denied opportunity and dignity that all people yearn for: the ability to get an education and make a decent living, the security that you won't have to live in fear of disease or violence without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even as we strive to seek a world in which conflicts are resolved peacefully and prosperity is widely shared, we have to confront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today. I am the commander in chief of a country that's responsible for ending a war and working in another theater to confront a ruthless adversary that directly threatens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our allies. I'm also aware that we are dealing with the impact of a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hat has left millions of Americans looking for work. These are concerns that I confront every day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people. Some of the work confronting us will not be completed during my presidency. Some, like the elimin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may not be completed in my lifetime. But I know these challenges can be met, so long as it's recognized that they will not be met by one person or one nation alone. This award is not simply about the efforts of my administration; it's about the courageous effort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that's why this award must be shared with everyone who strives for justice and dignity; for the young woman who marches silently in the streets on behalf of her right to be heard, even in the face of beatings and bullets; for the leader imprisoned in her own home because she refuses to abandon her commitment to democracy; for the soldier who sacrificed through tour after tour of duty on behalf of someone half a world away; and for all those men and women across the world who sacrifice their safety and their freedom and sometime their lives for the cause of peace. That has always been the cause of America. That's why the world has always looked to America. And that's why I believe America will continue to lead. Thank you very much!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奥巴马在阿富汗的脱身增兵战略
黄安年 2009-12-4 09:05
评奥巴马在阿富汗的脱身增兵战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4 日发布 继 2001-2008 年的小布什的在阿富汗清剿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军事行动后 ,2009 年 12 月 1 日正式开始了奥巴马在阿富汗的新战略 , 这个战略简而言之就是为脱身而增兵的新战略。这个战略从制订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取胜。 为什么呢。 第一 , 奥巴马的新战略等于宣布 2001-2008 年美国在阿富汗无能为力,不增兵不仅会丢了阿富汗,而且已经留在阿富汗的 6 万多美国士兵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现在再增加三万能够保证供打胜仗凯旋归来? 第二 , 奥巴马的新战略等于宣布增兵是为了脱身,其间隔的时间只有一年 , 这一年的时间难以保证卡尔扎伊的阿富汗军队能够控制阿富汗局势 , 谁能保证美军脱身后 , 阿富汗内战的结果阿富汗塔利班不会再掌政权? 第三 , 既然美国佬已经安排了脱身之计,盟国为何还要增兵望火坑里送命 ? 第四,更为要命的是 , 向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明白宣布美国要在 2011 年 7 月脱身撤军 , 这一愚蠢做法。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是美国的敌人而非盟友,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有足够的时间和地盘来粉碎奥巴马的如意算盘。他或许设法拖住美国 , 使其无法脱身;或许保存实力一旦美军脱身就出山摘桃,让阿富汗易帜,其主动权不在美国手里。 历史上有这样的军事统帅,明白宣布军事行动时间表 , 奥巴马的用意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奥巴马的时间表恰恰和 2010 年美国的中期选举及 2012 年大选密切关联。奥巴马的政治用意也许大于军事考量。奥巴马的脱身增兵计划一出炉,白宫、国务院及国防部开动宣传机器鼓吹新战略 ( 见附件及附图 ) ,但是国内民调却表明反对者远胜于支持者。智库也质疑颇多 , 并未引来一片赞扬声,至于军队中的官兵关注的是如何保存性命等着撤军时间的到来,这样的军队能够打好仗吗? 附相关文章和报道 : ************************ 2009.12.01 简报 :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推进策略 白宫于 12 月 1 日发布简报,阐明美国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策关系的前进方向。以下是简报的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白宫新闻发言人办公室 2009 年 12 月 1 日 简报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推进策略 ( THE WAY FORWARD I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 我们的使命 : 总统的讲话重申了 2009 年 3 月的核心目标:破坏、瓦解、最终击败基地( al-Qa ida )组织并防止其在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卷土重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和我们的盟国将增派兵力,打击叛乱分子,保护主要人口中心,训练阿富汗军队,把责任逐渐转移给能够胜任的阿富汗伙伴,并加强与正面临着同样威胁的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 该地区是基地组织谋求的全球暴力极端主义的腹地,是我们所遭受的 9.11 恐怖袭击的起始地,那里现在正在策划新的袭击这个事实已经由被美国有关部门侦破和瓦解的一个最近阴谋所证实。我们将阻止塔利班( Taliban )把阿富汗重新变成国际极端主义恐怖分子的避风港以及向我们和我们的盟友发起攻击的据点。这种情况将对美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我们不能容忍这一威胁。基地组织仍在巴基斯坦,他们在那里继续策划对我们的攻击,他们和他们的极端主义同伙也对巴基斯坦国家构成威胁。我们在巴基斯坦的目标是打败基地组织,保持巴基斯坦的稳定。 ? 审议过程 : 该审视是一慎重、有序的三阶段过程,旨在检查我们目标的一致性,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以及最终所需的资源。在 10 个星期中,总统主持了与国家安全顾问班子的 9 次会议,并与主要盟国和盟友磋商,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府。总统着重于提出尖锐问题,花时间深思熟虑了所有选择,并统一了内阁班子中的各种不同看法,然后才同意为这场战争增派更多美国人。 审议的结果是,我们将使命集中,并就我们在该地区采取的方式和国际援助的需要达成了共识。我们将快速向阿富汗部署兵力,将利用这些增加的资源为从 2011 年夏季开始逐渐减少战斗部队创造条件,同时维持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以保护我们在该地区的长期利益。 这些会议着重于如何最有效地从该地区消除基地组织的威胁并恢复地区稳定。我们仔细审视了我们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努力的一致性和民事与军事资源之间的平衡,以及美国和国际社会所作的努力。 给予深度探讨的一些问题有:国家利益,核心宗旨与目标,反恐怖主义重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避风港, ? 全球美国军事力量状态,与军队部署相关的风险与代价,全球部署要求,针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国际合作与承诺,阿富汗在各个领域的能力,包括阿富汗的安全部队、中央和地方政府治理和腐败 ( 包括毒品交易 ) ,以及发展和经济等问题。 3 月份以来的变化:自总统在 3 月份宣布了我们的重新承诺以来,几项关键发展导致本届政府审议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方针: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给予新的注重,在阿富汗确立了新的美国领导力量,巴基斯坦加强了其打击极端分子的努力,阿富汗的局势更加严峻。 美国向阿富汗派遣了新的文职和军事领导人,任命卡尔艾肯伯里( Karl Eikenberry )为驻阿富汗大使,任命斯坦利麦克里斯托尔( Stanley McChrystal )上将为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 ISAF )的新指挥官。艾肯伯里大使和麦克里斯托尔上将在抵达阿富汗后立即认识到,由于 8 年来的资源不足,局势比预期的更为严重。艾肯伯里和麦克里斯托尔共同发表了一项新的军民战役计划( Civilian-Military Campaign Plan ),以便汇总美国全国的努力。 阿富汗艰难和延时的选举过程和缺少法治的明显迹象,清楚表明了喀布尔中央政府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人表现出新的决心,致力于打败盘踞在距伊斯兰堡仅 60 英里的斯瓦特河谷 (Swat Valley) 的武装分子。巴基斯坦政治领导人,包括反对党领导人,携手支持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今年秋季,巴基斯坦把对极端分子的战斗扩大到与阿富汗交界的南瓦济里斯坦( South Waziristan )的迈赫苏德部落地区。 展望前程:总统决定向阿富汗增派 3 万美军。这些部队将被加快部署,增援已在阿富汗的 6 万 8 千名美军和 3 万 7 千名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打击叛乱分子,摧毁他们的势头,更好地保卫人口集中地区的安全。这些部队还将使我们有更大能力有效地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 Afghan Security Forces ),与他们结成伙伴,进而能使更多的阿富汗人参与到这场斗争中。通过建立这种伙伴关系,我们能够把责任移交给阿富汗人,在 2011 年夏季开始撤出我们的作战部队。简言之,这些资源将使我们能够作出为培训阿富汗人所需的最后一次推助,以便移交责任。 我们将在未来 18 个月内保持增兵后的军力水平。在这期间,我们将定期衡量进展。从 2011 年 7 月开始,我们将向阿富汗转交主要安全责任并开始将我们的作战部队调出阿富汗。在阿富汗人承担起自身安全责任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咨询和援助,并为了他们的安全而保持伙伴关系,使他们能够将这一努力继续下去。阿富汗人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正义和经济保障。我们有意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结束这场战争,消除重新被与基地组织有关的外国武装人员占领的威胁。 我们将不是单枪匹马地进行这一努力。我们会在斗争中继续得到阿富汗人的支持,麦克里斯托尔上将所预示那种积极的伙伴关系将会使更多的阿富汗人为他们国家的未来而战。北约( NATO )也会增加资源。这些盟国在阿富汗已经作出了自身的重大承诺,在未来数日和数个星期里,我们将讨论联盟的更多支援,包括部队,教官和资源。这不仅仅是对联盟信誉的考验,而且关系到更根本的利益。它涉及伦敦和马德里的安全;巴黎和柏林的安全;布拉格和纽约的安全;以及我们更广大的集体安全。 我们要与我们的伙伴、联合国和阿富汗人民一道,加强我们的民政努力,一旦我们确立了更大安全,阿富汗政府便可承担职责。卡尔扎伊( Karzai )总统的就职演讲传递了朝着新方向前进的正确信息,其中包括承诺重新融合与和解,改善与阿富汗的地区伙伴的关系,稳步增加阿富汗安全部队的保安职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行动和进展。我们将讲明我们的期望,我们将鼓励和加强支持那些为人民做事和反贪反腐的阿富汗部长,省长和地方领袖。我们不会为那些不负责任、不为阿富汗人民和国家服务的人增强力量。我们还将把我们的援助集中用于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领域。例如农业。 民政援助:在大量投入更多民政援助的同时,将继续增加大批文职专家。他们将与阿富汗人进行长期合作,加强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的能力,并帮助恢复阿富汗关键性的经济行业,使阿富汗人能够击败那些只会带来更多暴力的叛乱分子。 发展增长对在近期削弱极端主义分子的吸引力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的首要重建重点目标是实施军民农业再发展战略,恢复阿富汗曾经生机勃勃的农业。这将有助于挫败叛乱分子的活动和减少罂粟种植的收入。 我们在行政治理方面的努力将着重在省、地区和地方各级这些是普通阿富汗人与政府打交道的地方发展更听民意、更公开、更负责任的机构建制。我们还将鼓励和支持阿富汗政府富有新活力的打击腐败计划,以及为实行更大问责而采取的具体进展措施。 我们政治战略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将是支持在阿富汗领导下进行的将那些与基地组织决裂、放下武器并参与政治程序的塔利班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努力。 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合作伙伴: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同我们在阿富汗的努力密不可分。保证我国的安全要求我们具有一个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两侧奏效的战略。不采取行动的代价要大得多。 美国致力于加强巴基斯坦的能力,以打击对我们两国均构成最大威胁的组织。就那些其所在地已为人知、其企图已明确无疑的高层恐怖分子头目而言,绝对不容有他们的避风港。我们继续支持巴基斯坦文职和军事领导人坚持打击极端主义分子,并在他们本国内清除恐怖主义分子庇护所。 ? 我们目前注重于与巴基斯坦民主机构进行合作,为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关注深化我们两国政府及人民的关系。我们致力于与巴基斯坦保持长期战略关系。我们已申明对巴基斯坦的这一承诺,在今后五年内每年向巴基斯坦提供 15 亿美元,支持巴基斯坦的发展和民主事业,并且带领一项全球努力,争取更多援助。这一大规模长期援助承诺的目标如下: (1) 帮助巴基斯坦解决当前的能源、水及相关经济危机,以加强我们与巴基斯坦人民的合作关系并削弱极端主义分子的吸引力; (2) 支持必要的更广泛的经济改革,使巴基斯坦走上创造可持续性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道路。这也是巴基斯坦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所必需; (3) 帮助巴基斯坦利用其打击武装分子所取得的成果,清除那些威胁巴基斯坦、阿富汗乃至世界更广泛地区及人民的极端主义分子的庇护所。 增加美国的援助将有助于巴基斯坦奠定长期发展基础,并且,通过显示美国在共同努力击败既威胁巴基斯坦也威胁美国的极端主义分子的过程中致力于解决最严重影响巴基斯坦人民日常生活的问题,美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将得到加强。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December/20091202010319ptellivremos0.3676111.html?CP.rss=true ********************************8 美国智库批奥巴马增兵阿富汗计划具三大致命伤 2009 年 12 月 03 日 07:58:13 来源:中新网 ?   阿富汗局势   据中央社报道,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 (Heritage Foundation)2 日表示,奥巴马总统的阿富汗增兵计划具有 3 大缺点:数量太少导致风险太高,明定撤军期限不利作战,难以说服盟国跟进。   传统基金会指出,军方 8 月提出的评估是,增兵 2 万是失败风险很高的方案, 4 万至 4.5 万是中风险, 8 万是低风险选项;但欧巴马最后选择增兵 3 万,其风险将是中度至高度。   此外,明确指出美军将在 2011 年 7 月撤出阿富汗,或许可以满足民主党内的左翼份子,但在作战心理上却非常不利,因为这等于告基地组织与塔利班,只要再撑一年半就可以风平浪静。   同时,专家一般认为,要完成阿富汗国防军的训练与整备,至少需要 3 至 4 年,奥巴马的期限将不利阿国自主因应国内安全威胁。   最后的缺点是难以说服盟国跟进。基金会指出,前总统小布什任内,已经很难说服欧洲盟国增兵,奥巴马的增兵幅度及撤军期限,势必更难说服盟国不要静观其变。 (中新网 12 月 3 日电) http://news.cqnews.net/48djph/200912/t20091203_3834750.htm ************************** 美国智库指出奥巴马阿富汗新战略定成败 5 因素 发表时间 :2009-12-03 11:57 来源 : 转载文章 世界上没有包治一切的良方。 12 月 1 日奥巴马宣布的对阿富汗新战略 , 是否能解决已经持续了近 9 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 , 恐怕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结果。此间许多美国智库对决定驻阿美军的前途进行了大量分析 , 认为决定奥巴马阿富汗新战略未来成败的主要有五大因素。 首先 , 新战略是否能适应形势并得到军方的贯彻执行。奥巴马此次重审对阿战略 , 固然是因为布什时代的战略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 , 但导火索是 8 月驻阿美军和北约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向他提交的一份形势评估报告。 据后来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透露的消息 , 在这份报告中。麦克里斯特尔向奥巴马提出 3 种风险选择方案 : 其一 , 高失败风险方案 , 增兵两万 ; 其二 , 中等风险方案 , 增兵 4 至 4.5 万 ; 其三 , 低风险方案 , 增兵 8 万 , 将有效防止塔利班卷土重来。 奥巴马增兵 3 万 , 是平衡各种利益的结果 , 与军方所期望的数字尚有一定差距。美军和盟友能否在有限的人力和投入的基础上完成战略目标 , 还有待观察。 其次 , 美国国会是否对新战略进行主要是资金方面的足够支持。新战略的预算需要得到国会这一钱袋子的认可和审批。 奥巴马新战略中 , 并没有言明需要多少预算 , 但据此间分析认为 , 除了维持原有预算外 , 光第一年就需要额外增加约 300 亿美元。除去人员伤亡 ,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至今已耗费超过 7680 亿美元 , 到本财年末将突破一万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增加美国的财政赤字 , 但美国债台高筑 , 吞噬了本来应该投入到国内急需项目上的资金。 就在奥巴马演讲前几天 , 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威斯康星州民主党议员戴维 - 欧贝警告说 , 如果奥巴马决定增兵阿富汗 , 那么他拯救国内经济的努力就会失败。他说 , 更深地卷入阿富汗战争是一个错误 , 但如果这样做了 , 美国人应该支付费用。他建议对美国人征收战争附加税 , 对于富有的高收入人群税率达到他们年收入的 5% 。 这一方案得到许多议员的支持。但奥巴马及其支持者对此表示反对 , 因为如果征税 , 可能会引发民众更大的反战浪潮。失去大部分民意支持的结果 , 可能是美军不战自败。 第三 , 阿富汗政府能否顺利接手并掌控局势。阿富汗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 军阀林立 , 形势复杂。普什图族和塔吉克族是占阿富汗人口比例最多的两个民族 , 各占总人口的 44% 和 25% 。塔利班成员绝大多数是普什图人 , 卡尔扎伊属于温和派普什图人。美国政府和军方曾多次批评卡尔扎伊政府的组成包含许多军阀头子。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 只会使局势复杂化。 经过增兵后的美军 , 能否帮助阿富汗稳定局势 , 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培训出符合美国标准、强有力而统一的阿富汗安全部队以及地方警察力量 , 将是美国实现退出战略成败的核心和关键。 第四 , 卡尔扎伊政府能否按照美国要求进行改革 , 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可依赖的伙伴。这是美国政府高度警惕的一个问题 , 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和军方不断向卡尔扎伊施压的原因。 一个强有力的阿富汗合法政府 , 对美国推进对阿战略至关重要。但今年 8 月阿富汗第一轮选举中舞弊行为和阿卜杜拉退出第二轮选举 , 给新一届卡尔扎伊政府的合法性蒙上阴影。 分析人士认为 , 卡尔扎伊早已不是一个理想的伙伴 , 但美国在现实中没有更好的人选。包括奥巴马、希拉里在内的美国政府官员 , 多次对卡尔扎伊进行敲打 , 警告他要想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 , 就必须推行改革 , 铲除腐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曾表示 : 阿富汗政府在国内面临的可信度问题 , 不亚于塔利班的威胁。因此 , 美军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卡尔扎伊。 第五 , 美国的盟国是否对新战略进行全力配合 , 进行增兵。目前英国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增兵 500 人 , 但这离美国要求盟国增兵 5000 人的愿望相距甚远。 上周 , 德国宣布是否增兵要等到明年 1 月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开完后再做决定 ; 意大利政府表示已经接到奥巴马要求他们增兵的请求 , 但意大利没有做出积极回应。其他如丹麦、挪威、瑞典等国目前也没有增兵计划。加拿大、芬兰和荷兰甚至可能撤军或设定撤军时间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拉斯穆森上月中旬曾表示 , 在阿富汗有驻军的北约一些成员国 , 曾私下许诺将向阿富汗提供更多援助 , 但未作增兵承诺。 奥巴马演讲前 , 在媒体进行的一份民意调查中 , 有一半的人支持增兵 , 认为美国应该完成在阿富汗的战略。但相比半年前 ,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阿富汗战争感到厌倦。阿富汗战争拖得越长 , 美国反战民意也将越强。尽管奥巴马强调要掌握主动权 , 但局势的发展并非美国一家可以掌控。美国能否实现其退出战略 , 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 news.cn.yahoo.com/09-12-/346/2jr18.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50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黄油加大炮战略恐难奏效
黄安年 2009-12-3 10:04
奥巴马黄油加大炮战略恐难奏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 日发布 在当代美国历史上 , 很难找到美国历届政府既要 黄油又要大炮的成功战略。 60 年代民主党约翰逊政府的既要伟大社会 又要越战胜利是这一战略的惨败典型 , 那时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 60 年代。小布什共和党政府的对阿 ( 富汗 ) 和对伊(拉克)战争 , 既未能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 , 也使来之不易的 9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局面终止,并埋下了导致 2008 年秋严重金融危机的祸根。今天在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摆脱困境的情况下 , 在美国尚未在伊拉克尚未脱身的情况下 , 在伊朗和朝鲜及巴勒斯坦问题不断困扰美国的情况下 , 奥 巴马 12 月 1 日开始了奥巴马的对阿富汗战争 , 这无异是一场拿总统前途下注的政治赌博。这场赌博如果未能如愿,那么等待奥巴马的命运恐怕是无法在 2012 年连任。 我们先来而谈,奥巴马的大炮战略。 阿富汗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 历史上阿富汗三次遭受英国入侵,但是并未征服阿富汗,大英帝国征服不了阿富汗( 1838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败英国的第三次入侵后获得独立) 。不可一世的苏联 1979 年 12 月入侵阿富汗,打了十年 , 以惨败而告终, 1989年2月15日,苏联被迫从阿全部撤军。 2001 年911事件, 10 月起美国在阿富汗境内,开展清剿塔利班及基地组织的战争 , 塔利班政权倒台,阿尔扎伊新政权上台。但是塔利班及基地组织有恢复和发展的态势,迄今美国依然在阿陈兵数万 , 无力彻底解决塔利班及基地组织的祸害。截至2009年9月, 美国的阿富汗战争 拨款累计已达223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历时已经8年,成为美国近现代史上仅次于越南战争的第二漫长的海外战争。2009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惊心选择位于纽约州的西点军校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宣布阿富汗战略的调整方案 ,其中包括2010年夏季之前向阿富汗增派3万名军人以及美国从2011年7月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军。奥巴马企图通过三万增兵来解决阿富汗问题 , 恐怕难以奏效。 第一 , 这是一场难以脱身的战争 , 战争一旦打响不是依照奥巴马的时间表来进行的 , 还得看阿富汗的塔利班及基地组织同意不同意以及如何打法。 第二 , 这是一场难以最终打赢的战争 , 即使三年后美军侥幸脱身了 , 阿富汗是谁家的天下,不是由奥巴马和呵尔扎伊说了算的。 第三 , 奥巴马说 这不是一场美国的战争 ,其实 这是一场美国自己出兵、出钱、出力的战争 , 从目前国际反响来看 , 响应奥巴马号召增兵的国家很少。 第四 , 这可能也是没多有边界的战争 , 有可能加剧美国国内的安全形势。既然美国大兵压境,阿富汗为何不能在美国国内采取响应的行动呢? 第五 , 奥巴马说 , 我们没有追求世界霸权 ,事实这这正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地位所必需的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 第六 , 归根结底,这也是一场削弱美国国际影响力的战争。美国打赢了 , 应该,打不赢,面子丢大去了。 再来说说黄油这一块。 第一 ,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增兵三万要增加拨款 300 亿美元,等于一个士兵 100 万美元。谁能保证明年后年不再追加拨款。拨款是要收纳税人的钱 , 美国老百姓平时掏腰包还好说 , 在经济困难荷包缩水时期,还要增加附加税 , 年收入 15 万美元以上的增收 5% 附加税 , 等于一个年收入在 20 万美元的家庭要多缴纳 1 万美元的税 , 谁乐意呢?首先中产阶层很不乐意,奥巴马得罪了美国的广大中产阶层,他能有好果子吃 ? 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会轻易投赞成票?那些投赞成票的议员,他们在 2010 年中期和 2012 年选举时的日子还好过吗? 第二 , 美国现在的国债累累,再加上为一场持久的难以打赢的战争背债 , 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第三 , 奥巴马一心指望通过好大喜功的医疗改革法案,这一来人们将改革法案和战争拨款捆绑在一起 , 其结果可想而知。 奥巴马为和平而增兵,为撤军而增兵的好话说尽,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则是不依奥巴马 Change 的愿望行事的奥巴马的战争开始了 , 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中国的角度看 , 这场战争对中国发展自己确实是个好机会。 下面是 奥巴马总统在美国西点军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就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发表讲话中文译文,是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根据白宫提供的讲话稿翻译。其中红字是笔者转发是所加的。对于奥巴马西点军校的讲话进一步评论将有另文发布。 **********************************************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 2009 年 12 月 1 日,奥巴马总统在美国西点军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就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发表讲话。以下是讲话的中文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根据白宫提供的讲话稿翻译。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 巴拉克 奥巴马总统的讲话 纽约州西点军校 2009 年 12 月 1 日 晚上好。美国军校学员们、男女将士们、同胞们:今晚我想和你们谈一谈我们在阿富汗的行动 我们对该地区的承诺的性质、我们的利益范畴、以及本届政府为赢得这场战争而实施的战略。能够在这里发表此番讲话,我深感荣幸,因为西点军校有如此众多的男女学员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捍卫我们的安全,展现我国最优秀的品质。 在探讨这些重要问题时,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及其盟友最初被迫在阿富汗开战的原因。 这场战争不是我们挑起的 。 2001 年 9 月 11 日, 19 名男子劫持了四架飞机,并利用这四架飞机杀害了近 3000 名民众。他们撞击了我们的军事和经济神经中枢。他们屠杀了无辜的男女老少,并不区分信仰、种族或社会地位。若不是其中一架飞机上的乘客采取了英勇的行动,他们还可能撞击我国民主制度在华盛顿的宏伟标志之一,并夺去更多人的生命。 我们知道, 这些人是 基地 组织( al Qaeda )成员 这个由极端主义分子组成的组织歪曲并玷污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以便为滥杀无辜寻找借口。 基地 组织的行动基地设在阿富汗,受到塔利班( Taliban) 的庇护。塔利班是一个残酷无情、压制成性、极端激进的组织,在阿富汗多年遭受苏联占领和内战蹂躏后夺取政权,而当时美国和我国盟友的注意力已转向其他地区。 在 9.11 事件发生短短数日后,国会授权对 基地 组织以及那些庇护该组织的人使用武力 这项授权至今依然有效。当时参议院的表决结果是 98 票对 0 票,众议院的表决结果是 420 票对 1 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有史以来首次实施第五条 该条规定对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应被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联合国安理会(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也支持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应对 9.11 袭击事件。美国、我国盟友及全世界采取一致行动,旨在摧毁 基地 恐怖主义组织网络,保卫我们的共同安全。 在这种国内团结和国际授权的形势下 而且是 在塔利班拒绝交出乌萨马 本 拉登( Osama bin Laden )之后 我们派兵进入阿富汗。在短短几个月内, 基地 组织溃不成军,很多成员被击毙。塔利班被赶下台,狼狈逃窜。这个几十年来被恐怖所笼罩的地方看到了希望之光。 在一次由联合国召集的会议上,组建了一个以哈米德 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为总统的临时政府。同时建立了一支国际安全援助部队(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 ),以帮助这个遭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实现持久和平。 后来,在 2003 年初作出了在伊拉克进行另一场战争的决定。围绕伊拉克战争展开的痛苦的辩论众所皆知,无需在此重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伊拉克战争占用了我们的主要兵力、资源、外交努力和全国的注意力 在伊拉克开战的决定还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之间造成了严重的裂痕。 今天,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我们正在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我们将在明年夏天结束之前撤出我们的作战部队,并到 2011 年年底撤出我国全部军队。 我们的行动证明了我军男女将士的品格。由于他们的勇气、刚毅和坚忍,我们给伊拉克人民提供了一个决定自己的前途的机会,并将伊拉克完好地交还给伊拉克人民。 然而, 当我们在伊拉克取得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时,阿富汗局势却出现恶化。 基地 组织头目在 2001 年和 2002 年越境逃窜到巴基斯坦后,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藏身之地。阿富汗人民虽然推选出了一个合法政府,但这个政府因腐败行为、毒品交易、欠发达的经济和力量不足的安全部队受到削弱。近几年来,塔利班与 基地 组织同流合污,他们共同谋求推翻阿富汗政府,同时还对巴基斯坦人民发起了日益猖獗、极具破坏性的恐怖主义攻击。 在这个时期,我国在阿富汗的驻军规模仅相当于在伊拉克的一小部分。 在我就任总统时,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军人数刚刚超过 32,000 人,而伊拉克的美国驻军人数最多曾达到 160,000 人。阿富汗驻军的指挥官多次请求增援,以反击卷土重来的塔利班,但始终未能如愿。因此,我在就职不久后便批准已提出多时的增兵请求。 在同我国盟友进行磋商之后,我宣布了一项战略,阐明了我们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与极端主义分子在巴基斯坦的藏身地之间的重要联系。我制定了一个目标,具体而言便是 挫败、瓦解并战胜 基地 组织及其极端主义同伙 ,并承诺更好地协调我们的军事及非军事行动。 从那时起,我们已经在一些重要目标上取得进展。 基地 组织和塔利班的一些重要头目被击毙,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增大了对 基地 组织的压力。在巴基斯坦,该国军队发动了多年来最大的攻势。在阿富汗,我们和我们的盟友挫败了塔利班阻止总统选举的图谋。虽然选举中出现了舞弊现象,但通过选举产生了符合阿富汗法律和宪法的政府。 然而,巨大的挑战依然存在。 阿富汗没有崩溃,但在数年里出现了倒退。政府没有面临被推翻的紧迫威胁,但塔利班的势力增大。 基地 组织在阿富汗并没有恢复到 9.11 之前的规模,但保持了他们在边境地区的藏身之地。我们的军队没有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支持,因此未能有效地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并与他们合作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安全。 我们的新任阿富汗指挥官麦克里斯托尔( Stanley McChrystal )上将报告说,安全局势比他预期的情况更加严重。要言之: 目前的状况无法维持。 作为军校学员,你们在这一危险时期自愿服役。你们之中有些人曾经在阿富汗作战,有些人将被派往那里。作为你们的总司令,我有责任向你们明确表述一项值得你们为之奉献的使命。因此,在阿富汗投票结束后,我坚持对我们的战略进行彻底审议。我希望在此明确表示: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在 2010 年之前部署部队的方案,因此,在审议期间没有发生延误或拒绝提供必要战争资源的情况。相反,这次审议使我有机会提出一些难于回答的问题,并与我的国家安全班子、我们在阿富汗的军事和外交领导人以及我们的重要伙伴讨论各种选择方案。鉴于此举事关重大,这是我对美国人民和我们的军人所应承担的基本责任。 现在这项审议工作已经完成。 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我作出决定,为了捍卫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向阿富汗增派 30,000 名美国军人。 18 个月后,我们的部队将开始返国。这是我们为了掌握主动权所必需的资源,同时阿富汗的能力将得到加强,使我们的部队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离开阿富汗。 我并非轻易作出这个决定。我之所以反对伊拉克战争,正是因为我认为我们在使用武力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并且务必考虑到我们的行动可能产生的长期后果。我们已经进行了八年战争,承担了巨大的生命和资源损失。多年来,由于就伊拉克和恐怖主义争执不下,我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意见难以统一,走向两个极端,以党派划线。 美国人民刚刚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振兴经济,为本国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这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这项决定要求你们作出更大奉献 你们这些军人以及你们的家人已经承受着最沉重的负担。身为总统,我签署了发给在这两场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每一个家庭的唁函。我阅读了那些奔赴疆场的官兵的父母妻子发来的信件,在沃尔特里德医院( Walter Reed )看望了勇敢的伤员,并前往多佛( Dover )迎接 18 名美国军人的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迎接他们回到永久安息之地。我亲眼目睹战争恐怖的代价。如果我不认为阿富汗关系到美国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我会乐意地命令我们的每一名军人明天就回国。 因此,我并非轻易作出这个决定。 我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我深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到我们的安全。这里是 基地 组织从事极端主义暴力活动的中心。正是在这里,他们发动了 9.11 袭击。正是在这里,就在我讲话的此时此刻,新的袭击正在策划之中。这不是无足轻重的风险,也不是假想的威胁。就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在我们的国界之内拘捕了极端主义分子,他们被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派来,执行新的恐怖行动。如果该地区走向倒退, 基地 组织能够为所欲为,这种危险只会增大。我们必须保持对 基地 组织的压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帮助该地区的伙伴国家增进稳定和能力。 当然,我们并非独自承受这个重担。 这不是一场美国的战争。 自从 9.11 以来,从伦敦到安曼到巴厘的袭击均源于 基地 组织的藏身之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人民和政府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关系更加重大,因为我们知道 基地 组织和其他极端主义分子妄图获取核武器,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他们会使用这些武器。 这些事实迫使我们与我们的友邦和盟国共同行动。 我们的最终目标依然没有改变: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挫败、击溃并战胜 基地 组织,防止它在未来积聚力量,威胁美国和我们的盟国。 为了实现这一长期目标,我们将在阿富汗达到下列短期目标。 我们必须清除 基地 组织的藏身之地。我们必须遏制塔利班的扩张势头,阻止它获得推翻政府的能力。我们还必须加强阿富汗安全部队和政府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为阿富汗的未来承担主要责任。 我们将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上述目标。 第一,今后 18 个月,我们将采取军事战略打击塔利班的气焰,增强阿富汗的实力。 我今晚宣布 增派的 30,000 名军人将在 2010 年以最快的速度上半年部署完毕 ,从而集中力量打击反叛活动,同时保障主要人口聚集地的安全。这部分兵力将增强我们的能力,有助于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并且与他们协同努力,争取更多的阿富汗人参加作战。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为美国将责任转交给阿富汗创造条件。 由于这是一次国际性行动,我已经要求我们的承诺应得到我们盟国的支援。有些盟国已经提供了部队,我们相信今后几天或几个星期里还将获得进一步的支援。我们的友邦已经和我们一起在阿富汗浴血奋战并遭受了人员的伤亡。现在,我们必须为顺利结束这场战争同心协力。因为关键不仅仅在于考验北约的信誉 关键也在于我们各盟国的共同安全,全世界的共同安全。 以上新增的美军人员和国际部队共同努力,将有利于我们加快向阿富汗部队移交安全责任的工作,也可促使我们从 2011 年 7 月开始将我军陆续撤出阿富汗。正如我们在伊拉克采取的行动一样,我们将根据实地情况,以负责的态度实施过渡。我们将继续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咨询和协助,保证他们能够取得长期的成功。但是,很显然,对于阿富汗政府而言 同时,更重要的是,对阿富汗人民而言 他们将最终为自己的国家承担责任。 第二,我们将与我们的合作伙伴、联合国和阿富汗人民一起,采取更有效的民政方略,使阿富汗政府能够妥善利用安全形势的改善。 这方面的工作必须以政绩为基础。只知道开空头支票的时代已经结束。卡尔扎伊总统的就职演说传达了正确的信息,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今后,我们将表明,我们对接受我国援助的一方有哪些期待。 我们将支持阿富汗各部、各省和各地方打击腐败和为民众谋福利的领导人。我们期望那些庸庸碌碌或贪污腐化的人罪责自负。 我们还将要求我国援助的重点是能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立即产生效果的部门 例如农业部门。 阿富汗人民饱受暴力蹂躏已有数十年之久。他们曾有国土被占领的经历 苏联的入侵,然后是外来 基地 组织武装人员,这些人试图利用阿富汗的领土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此,今晚 我希望阿富汗人民能够明白 美国是要结束这些战争和苦难的岁月。我们无意占领你们的国家。我们支持阿富汗政府向放弃暴力和尊重本国同胞人权的塔利班人员敞开大门。我们还希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阿富汗建立伙伴关系 孤立那些采取破坏行为的人;支援那些从事建设的人;让我军撤出的日子早日到来;同时相互建立永恒的友谊,让美国成为你们的伙伴,永远不以庇护者的身份出现。 第三,我们采取行动之时将充分认识到我们在阿富汗的成功完全离不开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合作。 我们在阿富汗是为了防止毒瘤再次向这个国家蔓延。但是 这个同样的毒瘤已经在巴基斯坦边界地区生根。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需要采取在双方边界地区都行之有效的战略。 过去,巴基斯坦有人声言,打击极端主义分子不是他们的事,对采取暴力的人不闻不问或者求得相安无事,对巴基斯坦更有好处。但是近几年来,从卡拉奇( Karachi )到伊斯兰堡( Islamabad ),无辜的民众遭受屠杀,巴基斯坦人民显然最容易受极端主义分子的危害。公共舆论发生了转变。巴基斯坦军队也在斯瓦特山谷 (Swat) 和南瓦齐里斯坦( Waziristan )向极端主义分子发起了攻势。毫无疑问,美国和巴基斯坦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以往,我们过于经常地从狭隘的角度来界定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但这种做法已经结束。从今以后,我们致力于建立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将建立在共同利益、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增强巴基斯坦的能力,以打击威胁我们两国安全的团伙,并清楚地表明我们不能容忍为行踪已知而且企图明显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所。美国还提供可观的资源以支持巴基斯坦的民主和发展,我们也是世界上为巴基斯坦战乱中的流离失所者提供援助最多的国家。展望未来,巴基斯坦人民可以相信:在枪声平息之后,美国仍会长期坚定地支持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繁荣,使其人民能够发挥自己的深厚潜力。 我们的战略包括三个要素:以军事行动创造移交所需的条件;增派文职人员以强化正面行动;与巴基斯坦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 我知道人们对于我们的方针顾虑重重。因此让我扼要回应几种我不但听到、而且极为重视的主要论点。 首先,有人认为阿富汗是另一个越南。他们认为该国局势不可能稳定,因此我们最好减少损失,迅速撤军。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基于错误的历史观。 与越战不同的是,我们有一个认同我们行动合法性的、由 43 个国家组成的广泛同盟。与越战的另一区别是,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受到民众广泛支持的叛乱。与越战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美国人民受到了来自阿富汗的恶意攻击,并且仍然面临在阿富汗边境地带进行谋划的同一伙极端分子的切实威胁。如果现在放弃该地区,只对 基地 组织发起远距离的对具体目标的打击,将严重妨碍我们对 基地 组织施加压力的能力,使我们的国家和盟友再度遭受攻击,这种风险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一些人认识到我们无法任由阿富汗停留在目前的状况,但是建议我们以现有的驻军向前推进。而这只会保持现状,让我们疲于应付,并造成局势缓慢恶化。这样做最终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延长我们在阿富汗驻留的时间,因为我们将永远无法创造必要的条件,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并使之能够从容地承接责任。 最后,有人反对我们制定一个将责任移交给阿富汗方面的时间表。的确,有些人要求我们的军事行动升级,增加强度而且不设定期限 让我们承诺以长达十年的时间投入该国的重建。我反对这条路线,因为它制定的目标超出了我们能够为之付出的合理代价,也超出了我们为保障自身利益而需要取得的结果。此外, 如果不制定移交时间表,将会使我们在与阿富汗政府合作时丧失紧迫感。必须申明,阿富汗将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起责任,美国无意在阿富汗打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身为总统,我也拒绝制定超出我们的责任、能力或利益的目标。 另外,我必须权衡我们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不可能只应对一种挑战。的确,我谨记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提及我们的国家安全时所说的话: 对每项建议都必须进行更大范围的考量:即必须在每一个国家项目之内及各个项目之间保持平衡。 过去几年来,我们失去了那种平衡。我们没有注重我们的国家安全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经济危机发生后,我们有太多朋友邻居失去了工作,要为付账而挣扎,美国有太多人在为孩子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我们确实无法忽视这些战争的代价。 在我就任时,如果把一切开支计算在内,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费用已接近 1 万亿美元。未来,我将致力于以公开和诚实的方式处理费用问题。我们在阿富汗的新战略在今年很可能会需要约 300 亿美元的军事开支。 在我们努力降低我国赤字的同时,我将密切与国会共同努力解决这些费用问题。但是,随着我们逐渐缩小伊拉克战争的规模并向阿富汗移交责任,我们必须重新充实国力。 我们的繁荣是我国力量的基础。它支付我国的军事开支,资助我国的外交,开发我国人民的潜力,允许对新产业投资。它将使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纪的竞争中取得像上个世纪那样的成功。因此,我们在阿富汗的驻军承诺不能没有期限,因为我最关心的还是我们本国的建设。 我希望明确表示:这一切都不容易。 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斗争不可能很快结束,它远远超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它是对我们作为一个自由社会以及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的长期考验。 与决定二十世纪的大国冲突和明晰的界线不同,我们的努力将触及骚乱的地区、瘫痪的国家和分散的敌人。 因此,美国必须以我们结束战争和防范冲突的方式 而不是以我们进行战争的方式 来表现我们的力量。我们在使用军事力量时必须灵活机动、精确无误。不管 基地 组织及其同伙企图在何处建立据点 无论是在索马里、也门还是其他地方 都必须以不断增强的压力和牢固的伙伴关系予以应对。 但是美国不能单靠我们的军事威力。我们必须为增进我国的国土安全而投入资源,因为我们不可能抓获或击毙每一个暴力极端主义分子。我们必须改进和更好地协调我们的情报工作,以便抢在地下网络的前面。 我们不能让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落入敌手。这正是我把绝不让恐怖分子得到散落的核材料、制止核武器扩散和寻求实现无核世界的目标当作我外交政策的一个中心支柱的原因。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懂得,真正的安全绝不会来自无休止地进行毁灭力日增的武器的竞赛 真正的安全将由拒绝使用这类武器的人获得。 我们必须展开外交,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相互联系的世界的挑战。今年一年,我都在巩固我们的同盟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我们与穆斯林世界之间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即认识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在于打破冲突的恶性循环并构筑一个未来,让捍卫和平繁荣与人类尊严者将屠杀无辜者置于孤立境地。 最后,我们必须汲取我们价值观的力量,我们面对的挑战可能有所改变,但我们坚定的信念不会改变。 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内以身作则,以此来推进我们的价值观 这就是我为什么禁止使用酷刑并将关闭关塔那摩湾的监狱。我们必须向世界各地生活在暴政阴影下的男女老少表明,美国将在人权问题上为他们代言,维护自由之光、正义、机会、以及对全人类尊严的尊重。这是我国的国格。这是美国威信的道义源泉。 从富兰克林 罗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时期开始,通过我们的祖父辈及其父辈的奉献与牺牲,我们的国家在全球事务中承担了特殊的重负。美国人在横跨几个大洲的许多国家里洒下了鲜血。我们把我们的收入用于帮助别人在废墟上重建他们的国家和发展他们的经济。我们与其他国家一道建立起一整套机构 包括联合国、北约和世界银行 保障了人类的共同安全与繁荣。 我们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曾经犯过错误。但美利坚合众国在过去 60 年内为全球安全所承担的责任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尽管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目睹了壁垒拆除、市场开放、数十亿人民脱离贫困、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人类自由的前沿不断向前拓展。 与历代强国不同,我们没有追求世界霸权。 我们的国家创建于反抗压迫的基础之上。我们绝不会占领另一个国家。我们绝不会攫取另一个国家的资源或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民的信仰与种族与我们不同而把他们作为我们攻击的目标。我们过去和现在所追求的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深信,如果其他民族的子孙后代能够在生活在自由和机会之中,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再像罗斯福总统时代那么年轻 可能也不再那么天真。 然而我们依然是为争取自由而战的崇高使命的继承者,我们必须召唤我们所有的力量和道义的呼声应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 归根结底,我们的安全和主导作用不单单来自我们的武力,还来自我们的人民 来自将重建我国经济的工人和工商企业;来自将创办新型工业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来自对我们的子女进行教育的教师以及国内为各社区工作的人们提供的服务;来自在国外传播希望的外交人员及和平队( Peace Corps )志愿者;也来自我国的男女军人,他们体现了世世代代勇于牺牲的精神,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实现。 如此广泛和多样的公民队伍不可能永远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取得一致,我们也不应该如此。但我也知道,如果我们让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毒化我们国家舆论的同样的积怨、嘲讽和党派之争使我们自己处于四分五裂状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就无法继续发挥我国的主导作用,也无法驾驭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 人们很容易忘记,当这场战争开始时,我们戮力同心 当时人们对恐怖袭击尚记忆犹新,决心保卫我国国土和我们弥足珍贵的价值观的意志使我们同仇敌忾 。我不接受我们无法再次弘扬团结精神的说法。我完全相信,我们 作为美国人 仍然能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书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 而且是召唤我们团结一致,带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一国之民接受最猛烈的暴风雨洗礼的一种信念。 美利坚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严峻考验的时代。 我们在这些暴风骤雨中发出的呼声必须明确无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决心坚不可摧。我们将怀着正义产生力量的信心前进,同时 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安全的美国、更有保障的世界、一个不代表最深层的恐惧而是憧憬最崇高的希望的未来。 谢谢大家。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None/None/20091202010512ptellivremos0.1350977.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的世纪宣言
jamesdong 2009-11-26 07:16
科学网的博客已经开通两年了,因为事务繁忙就没有写博客文章,年初博客管理员希望我能尽快提供博客文章,本来想写一篇关于节能减排战略中的战术问题,后来还是放弃了,我想也许不久会写的,因为自己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了。最近因为奥巴马访华,许多媒体似乎报道甚至评论奥巴马总统访华没有成果,自己实在是不敢苟同,因此有感而发以奥巴马的世纪宣言为题写了个人的一些看法,主要是一些观点,没有展开论述的想法,也不想与人进行争论,因为是属于战略问题,需要时间验证。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试图遏制中国,中国不是威胁。对国际社会而言,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将是力量的源泉。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确应该感谢奥巴马,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作为一个具有最强影响力的国家的总统在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宣传队、播种机的活动,发表了 21 世纪发展的宣言书。 要实现奥巴马的目标,历程是漫长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保持了无比清醒的头脑,以极具智慧的语言向美国政府、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表达了中国无意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无意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很难用同一模式发展的,这一点是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了解美国比美国了解中国更多一些,中国政府真正在关心照顾美国的核心利益,我们不仅不谋求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而且在全球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但美国只知道中国核心利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因为奥巴马的世纪宣言而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我们知道奥巴马总统要实施其战略在其国内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以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连续性。 1. 人民币升值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没有相似性。 2005 年开始,美国和西方联手迫使解决人民币升值,以图解决贸易平衡与失业问题,但事实证明这些问题与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关系,升值以后反而加剧了其失业问题,而贸易平衡问题应该比较容易解决,但因美国的设限,使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人民币升值不符合美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全球经济起平衡作用,然而这个平衡体在当今已经开始失衡,本来修补平衡体的方式应该是让人民币进行贬值,以减轻美国人民购买日用品的支出,但人民币被迫升值了,打破了最基本的循环需求,破坏了经济再平衡。 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解决逆差和美国的就业问题,这就是事实,奥巴马能否克服西方保守势力的影响这是后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的产品结构冲突并不大,人民币升值只会加重美国人民的负担,那么人民币贬值是否会加重美国人民的负担呢?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是相似关系吗?这要靠奥巴马总统及其幕僚们自己去思考,去思考人民币贬值后的发展策略,同样中国政府也要思考人民币贬值后的发展策略,如建立全球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全球最壮观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力所能及的援助计划,同时在不使邻国感到巨大威胁的条件下进行保证我国海防和全球海运经济安全的中国人民海军建设,这势必快速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2. 人权问题 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中国要解决 14 亿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我们很欢迎中美之间所开展的对话交流机制,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美国可以介绍美国人权情况,中国也介绍自己的人权情况,其中也要介绍各自改善人权状况的速度和环境,我相信中国能够吸收可取的美国改善人权方面的经验的。人们崇尚自由,那是有前提的,也许索马里比美国更自由,我想大家都不会崇尚吧。中国政府有很强的危机意识,那就是中国改善人权的动力。美国的人权观太呆板,过去几十年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存权?二战剥夺了无数人的生存权,也创造了苏美两个帝国。美元体系摧毁了华约帝国,同样美元体系也可能摧毁美国的帝国地位,同样战争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争也将埋葬美国的帝国地位。奥巴马的世纪宣言也许能够挽救美国。 3. 核问题 我们十分赞赏美国在核不扩散方面的立场,但不赞同美国的做法,美国的做法让很多国家感到没有安全感,这是一些国家发展核力量的动因。同时美国很多做法也让很多国家觉得没有尊严包括其传统盟国,这是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最失败的地方。伊朗与朝鲜核问题,我们希望美国和西方国家能够给他们最起码的尊严和安全保证,进行认真和实质性的对话以期最终圆满解决。 我们希望奥巴马总统的世纪宣言是战略目标而不是战术目标,您和您的国防部长都有战略家的眼光,希望您能按照战略目标开展行动。另外一个国家一般应由当时代最优秀的分子来领导,而中国共产党具有培养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的机制,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都不具备的,虽然中国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最优秀分子能够逐步解决好所存在的问题,一个稳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保障,也最符合中美以及世界各国的利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专车亮相京城》幻灯片
黄安年 2009-11-25 16:13
奥巴马总统专车野兽亮相京城幻灯片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5 日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许令仪老师传来李忆民编译的《奥巴马总统专车野兽亮相京城》幻灯片,共 36 幅 , 其中对于总统专车分解部分网上已经有不少资料。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9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忙里偷闲,奥巴马随员瞻仰毛主席遗容
sheep021 2009-11-24 11:00
按:本人总是后知后觉,刚看到这个消息。 外讯:《奥巴马随员瞻仰毛主席》:11月17日,尽管气温在零下2度,奥巴马的随员,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泽东时。这三位美国 政府 官员,是在大会堂胡与奥会谈时,忙里抽闲到纪念堂来看毛主席。中方陪同人员有5辆车,很是威风。最后三位美国官员从纪念堂出来(二男一女,其中一名黑人)。 天安门实拍奥巴马随员瞻仰毛主席 记者拍摄到奥巴马总统随员,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泽东时的派头。这三位美国政府官员,是在大会堂胡与奥会谈时,忙里抽闲到纪念堂来看毛主席。中方陪同人员有5辆车,很是威风。最后三位美国官员从纪念堂出来(二男一女,其中一名黑人)。 在广场现场报道。 见: http://bbs.newssc.org/viewthread.php?tid=1583127 历史回顾:1972年毛泽东在书房会见尼克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调工资而不是调汇率――向奥巴马敬一言
lcguang 2009-11-23 13:47
美国一再就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似乎中国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美国就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减少贸易逆差。但是,我觉得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另有原因――两国工资占GDP比例相差太大。为此我向奥巴马敬一言。 美国的工资总额一直占GDP的50%左右,而中国职工工资只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现在降到12% 左右了。按收入法核算GDP, GDP由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构成。从GDP构成看,中国工资比例低,主要是因为税收和企业利润占比例大,其次是利息和租金高。 中美工资占GDP比例的巨大差异就决定了:1)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远不如美国老百姓的购买力;这主要不是消费观念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2) 中国的企业和其老板拿走的利润占比例大, 美国企业和其老板拿走的利润占比例小, 美国的企业难以和中国企业竞争;3)中国的大多数产品中国人自己没有能力消费, 必须出口; 而美国相反。 不过,中国的企业老板、权力阶层和垄断企业员工工资外收入也多,中国的实际购买力不是12%所能反映的。但是中国富有阶层主要所购买的不是普通消费品, 而是高档房子,高档烟酒,以及其他奢侈品。这就使得中国人不光收入两极分化,商品价格也两极分化――贵的更贵,便宜的依然便宜。高档房价疯长,高档烟酒价格疯长,可是反映普通消费品特别是食物的物价指数上涨很少,原因在此。 奥巴马要解决贸易逆差,必须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这只能让美国企业多赚一点辛苦钱,就提高竞争力来说是事倍功半;而拉近中美两国职工工资收入占GDP的比例,这才能事半功倍。奥巴马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他应该呼吁两国调整职工工资,而不是呼吁中国央行调整汇率。 不过,奥巴马有其难处。中美两国职工工资差别有历史原因。一是美国有太强势的工会,中国没有;二是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出比例大,中国第三产业产出比例小;三是中国工业革命和和信息革命同时兴起,蓝领劳动异化(马克思用语)和白领劳动异化同时发生,随着机械和电脑互联网的普及,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同时劳动者越来越没有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时间, 需要多方面努力。 奥巴马的另外一个难处是:他是民主党领袖, 而民主党通常站在劳工利益一边。要奥巴马降低美国人工资, 这太难了。不过,可以先从拿那些大企业―― 比如高盛和AIG――的高层人士开刀啊!这些高层人士年收入动不动就是数千万,他们下面的员工能少拿吗?还可以从通用等汽车企业下手啊!再不降工资,工厂就关闭了,大家都失业了。 吴敬琏最近说,要回到政治经济学。 我看就是要重新重视所有制和分配问题。我的研究曾得出结论:科技进步带来资源增值(参看拙作《财富增量公式及中国经济反思》,见《证券市场周刊》2008年23期)。土地增值了, 矿山增值了, 普通劳动者没有从中得到明显好处。我觉减轻企业税务, 让企业多发工资, 同时增加资源增值税特别是土地资源增值税,是解决分配问题的较好途径。 不光中国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美国也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 仅就分配而言,美国在社会主义方向上走过头了, 而中国在资本主义方向上走过头了,这才是贸易逆差的原因。所以重要的是调整工资或分配制度,而不是汇率。 参看网页:http://www.bgsyw.com/zhengwu/html/?1434.html
个人分类: 经济学|3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奥巴马关系最密切的十个人
xupeiyang 2009-11-21 19:41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仅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的两则评论
忆江南 2009-11-20 14:42
南方周末报道象征意义非凡 北京媒介新思维工作室 刚看到联合报网站上中央社下午的报道《 南方周末专访欧巴马至今未能出刊 》,下楼取回订阅的南方周末,赫然在第二版上就有专访奥巴马的报道。而在本期南方周末头版,由有《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的黑体标题! 由南方周末总编及一记者出马,专访奥巴马,但内容呈献上,仅在半版篇幅,大约不到三千字。显然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中央社的报道称 ZXB 不让出版,最终或许选择只是登一些不痛不痒的报道以示抗议。这应是我们可以想见的结果。而只要专访字样出在报纸上,无论两百字还是一千字,已然是大大的胜利。 在本人看来,这是注定要写入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那就是全球瞩目的美国总统,初次到世界最古老的国度 中国访问,没有选择中央级官方媒体,而是选择了一家地方媒体接受专访,其象征意义确是需要大书特书的! 本人认为,其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首先体现了奥巴马对中国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极度不认同。其主要担心在于:提问及编辑、播出的自我审查影响到真实本意的传达。 这直接说明了,中国官方的新闻传播以宣传为导向引起了不少恶果。虽然会有间断性的改良,但这样的印象不仅影响到西方普通人,也影响到奥巴马的智囊团。同时也说明,上述印象也是奥巴马本人潜意识里有的。 二、正如奥巴马在上海回答关于TWITTER使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互联网信息自由的问题。这也证明他本人对中国在线与线下的信息流通自由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其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美国总统,他选择不由官方媒体来发声。这应该也是史上美国总统唯一的总统在新闻采访中的率性之举。 作出这样的举动,应该不是奥巴马给美国民众作秀看。若真要视作作秀,可以说是用行动向中国普通民众上了一堂无形的课程。课程意义在下一条。 三、 在中国,南方周末奔突二十多年,曾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一纸风行。近年来,它开始致力传播一些普世价值。虽然有保守派甚至极左派有争议外,但它对公众的启蒙功效,应逐步发酵,促使更多的草民向公民身份转变。 正是基于此,其媒体形象显然与官方媒体姿态全然不同。即令在言论尺度松紧更替的国度,它往往能通过变通的方法努力突破,并有不少喜人的战果。这应该是奥巴马选择南方周末进行独家专访的最大理由。 正是从这个角度,本人想特别提出,在中国,地方媒体仍是充满希望的。如果我们不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帮凶,也不是平民百姓花边新闻的提供者,而是扎向中国最深、最广的现实中去,为民鼓与呼,那么这样的工作是可以彪炳千秋的。 这样的媒体,甚至不需要奥巴马点名专访,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们民众心中的灯塔,早晚也是 中国新闻史上的丰碑。 四、 奥巴马仅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这是庶民的胜利,也是部分人的耻辱!他们的耻辱在于:虽有强势的支持,获得强势的地位,却没有对等的公信力!很黄很暴力、心神不宁,1001检测关,还有那烧掉众多民脂的大火,让公众对所谓的国家级媒体已然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反感。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也是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一大挫败。对一些人来说,败得不明就里,或许骂一声奥巴马这浑小子不按常理出牌。可他们压根不知道,何为常理,却以为自己辞典里的定义是全世界是正确的定义。 只不过,奥巴马手里也有自己的辞典,也有关于常理的定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引发言论自由议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四天国事访问前天结束了,但是美中两国有关言论自由的博弈还在进行。奥巴马离京前接受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媒体《南方周末》独家专访,还给该刊写信表达对自由媒体的支持。 专访刊发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但是在官方干预下,报道内容在网上传播受到限制。网民能通过《南方周末》的网站,点开扫描成电子版的专访版面,此外其他网站的转帖非常少,或者打不开。《南方周末》也没有将访问放在其网站首页。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昨天成为国内自由知识分子议论的话题。据了解,奥巴马是在美国驻华使馆建议下,点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美国在奥巴马访华日期临近时才通知中国要求安排,中国外交部接着通知《南方周末》从广州总部派人上京专访奥巴马。   从见报的稿件看,这个特别安排的专访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新意,也回避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访谈主要显示奥巴马对中美合作的充分肯定。他说,外界将很快看到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中美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   他表示,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可以帮助确保亚洲的繁荣和稳定。唯一可能阻止上述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中美双方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因此中美要进行经济对话、安全对话。   这篇内容平稳的文章,却受到限制传播。有网民指出,奥巴马没有选择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而独挑不时被官方批评的《南方周末》,这说明了奥巴马对中国新闻管制的批评,表现了美国对资讯自由的态度。   奥巴马本次访华被普遍认为温和,甚至被批评为过于忍让,在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人权课题的表述上太温和。据美联社报道,中国这次未如过去一样,在美国总统访华前释放异见人士,反而在奥巴马在华期间加紧了对维权人士的监视与行动限制。 不过,谨慎的奥巴马也利用了正式会谈外的机会公开表达美国的立场:一是在上海与青年对话时批评网络审查制度,其次是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奥巴马前天还发给《南方周末》一封信,重申美国期待持续发展两国关系,又肯定该报对中国重要政策的分析。他说: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468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奥巴马为何不帮弟弟安排个工作
大毛忽洞 2009-11-20 12:59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奥巴马为何不帮弟弟安排个工作 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太不会拍马屁了。 比如哈佛,是不是去拍拍奥巴马的马屁, 聘奥巴马弟弟当个副校长? 比如美国的科学院,是不是去拍拍奥巴马的马屁, 聘奥巴马弟弟当个副院长? 奥巴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什么不给你弟弟安排个好工作? (奥巴马的弟弟在中国打工)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462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国百姓真厉害,敢抗议奥巴马
大毛忽洞 2009-11-20 11:51
韩国百姓很厉害,敢抗议奥巴马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忆江南 2009-11-20 10:31
奥巴马中国行,他接受了哪家媒体专访? 你当然以为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因为它是国家宣传机器,又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收视群体。 但是,你错了! 选择答案是:南方周末! 美国总统奥巴马 18 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接受了《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本次专访确由美国驻华大使馆提议,由奥巴马直接点名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相关安排也是通过两国外交渠道进行的。 在接到相关通知后,《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亲率专责国际新闻记者张哲,赶赴北京对奥巴马进行了历时 10 多分钟的采访。据悉,整个专访是《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主问,曾有留学美国经历的张哲主要负责翻译。 18 日上午 11 点左右,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奥巴马,并没有回避或是以政治家的口吻躲闪,而是非常谨慎而准确地回答了 6 个 的问题, 双方对话 12 分钟, 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把该问的都问了。 采访结束后,采访结束后,奥巴马左手手持中国英雄牌金笔,欣然为南方周末题词, 奥巴马还手拿《南方周末》报纸与采访者留影,并交换礼物。 这一段时间,南方周末的许多个人电话和办公电话一直不断,许多媒体都想获得一手的新闻材料。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6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与弟弟北京会面 中国弟媳认哥
xupeiyang 2009-11-19 21:36
核心提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访问期间与在中国的弟弟马克见面。奥巴马还给了自己河南籍的兄弟媳妇一个大大的熊抱。 视频 说明:奥巴马一到北京就与弟弟会面,兄弟俩一见面就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弟弟马克表示当时心情激动、欣喜若狂。 11月18日,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奥巴马接受访问畅谈兄弟见面时的兴奋。 马克的中国籍妻子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北京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和在深圳工作的弟弟马克(Mark Okoth Obama Ndesandjo)相见欢,兄弟俩在奥巴马一到北京后,就见面话家常,奥巴马还给了自己河南籍的兄弟媳妇一个大大的熊抱。 据东森新闻报道,长相、身材和奥巴马有点像,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2002年到深圳工作,并娶了河南女孩,听到贵为美国总统的哥哥到北京访问,马克特地北上想见哥哥一面。 据了解,奥巴马一到北京,兄弟俩就见了面,奥巴马还给了马克的中国河南籍妻子一个大大拥抱,双方话家常,聊了很多家庭的事情。虽然马克在深圳低调生活,但这趟到北京,毕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人,行动还是受到保护。 奥巴马弟弟兴奋回忆与兄会面:我给了他一个大拥抱 凤凰卫视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访问期间,与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马克,进行了一次难得的聚会,马克事后接受了凤凰卫视的专访。 和哥哥奥巴马一样,马克也是一个混血儿。他的父亲老奥巴马是一位有才气同时又命运多变的肯尼亚学者,母亲露丝恩德桑乔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两人在哈佛大学读书时相识,后来移居到肯尼亚并生下了马克。马克和哥哥奥巴马在性格上有很大区别,过去7年时间里,他一直隐居深圳。 马克对来北京同奥巴马见面,回味无穷。尽管见面时间马克不肯透露,但是他一直强调同这位同父异母的总统哥哥一家亲,为了这次见面,准备许久。虽然马克同奥巴马的见面过去快两天了,但是他仍然不能从兴奋中回过神来。 奥巴马同父异母弟弟马克说:我就是给了他一个大拥抱。非常激动,我现在还在当时的心情中。我想这因为我们毕竟是一家人。亲情是可以跨越遥远距离的。尤其是今年,和过去的岁月里,在很多方面,我为我的大哥感到骄傲。 采访马克就像采访追星族,其实,对奥巴马的了解马克同中国民众相差无几。 马克:爸爸曾打母亲和我,呼吁关注家庭暴力问题 马克日前出了一本半自传的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出书的目的之一是呼吁各界关注家庭暴力问题,马克透露,父亲曾殴打他和妈妈,他不记得父亲做过什么好事。 马克透露,这是本半自传体小说,书中主人公以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为原型。他说写书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唤醒大家反抗家庭暴力的意识。我父亲打我母亲,我父亲也打我。这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最近我才可以接受这一事实。 马克是美国公民,他在内罗毕就读于国际学校,上完高中后去了美国,先后就读于布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电信和市场公司工作过。2001年的911事件重创美国经济,马克不久便丢掉了工作。他决定前往中国寻找新天地。马克汉语流利,热爱中国文化。他还热心慈善,经常到福利院做义工,教孩子弹钢琴。他一直非常低调,这是他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 马克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主要从事战略营销工作,在通信及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拥有15年工作经验。多才多艺的他读过中文原版《红楼梦》,会中国传统书法,出版过3张钢琴CD。他定期为深圳的孤儿们教授钢琴课,今年初还为四川大地震赈灾举行慈善音乐会。 他透露说,自己正计划写另一部作品,那是一本真正的传记,其中将会更深入地谈到他与哥哥的关系。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游览长城感言
JYH64J98Y99H 2009-11-19 11:30
奥巴马参观长城慨叹历史沧桑(转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19:11 中国新闻网 11月18日下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冒着严寒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中新社发任晨鸣 摄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下午参观了北京八达岭长城,在媒体前生发感慨。   据路透社报道,奥巴马与导游分开后,独自一人从长城走下。他双手插进外套的兜里,说 :感觉很是奇妙,让人想起历史的沧桑。    这里可以让你很好地反思日常事务,那些只是沧海一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于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登上长城。那一天也是一个寒冷晴朗的冬日,他游览的也是八达岭长城。   而奥巴马此次一共登上了三个烽火台,最远到达北三烽火台。   奥巴马在长城上说 :我们在地上的有生之年并不长,我们应好好珍惜。 他随后将前往韩国,这是他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88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