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短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看一个人》(短诗六首)
pingguo 2017-8-15 14:34
《看一个人》 透过目的, 看一个人的欲望或雄心。 透过手段, 看一个人的本性。 《理想与现实》 所谓理想主义, 三字经第一句便是。 而现实主义, 刚好相反。 《说话》 有话要说的人,善于节制。 无话可说的人,习惯于口若悬河。 《从熟人到陌生人》 从陌生人到熟人,毫无困难, 当我们年青的时候。 而今,从熟人到陌生人, 仿佛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绝症》 死亡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跟别的部分不大相同。 死亡并非绝症, 不被时间治愈的才是绝症。 《荒诞》 荒诞的东西不值一提, 也不值得为之沉默, 除非我想成为这荒诞的一部分。 可是荒诞之存在却是一件严肃的事。
个人分类: 诗歌|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这个女人》(短诗五首)
pingguo 2017-8-14 20:06
《你这个女人》 从立春开始,经由二十四节气, 回到另一个春天,另一个你。 所有关于你的信息,我一一细听。 可是我谁也不信,包括你。 《小荷》 当我静得象没有涟漪的湖面, 湖水深处的美,一件件浮出水面。 《爱是简单的事物》 数不清的人备好了数不清的东西, 所能想到的一切东西, 他们准备去爱, 可是他们一生也没准备好。 《女人的天性》 莫泊桑的见解, 女人的天性中有一串项链。 一个她,为隐藏另一个她, 耗费大半个人生。 《痛苦》 相当一部分痛苦,乃是我们自己播种。 我们培育它,滋养它,呵护它, 盼望它早日长成参天大树, 以使我们看起来非凡。 我们酷爱它的花朵,酷爱它的果实。 我们咬紧牙关认定苦尽甘来。
个人分类: 诗歌|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诗,短诗(四)
dalilijiang 2011-1-11 21:08
谈到文学,首先是诗。而诗中,唯有短诗最能打动人心。 短诗,精致而完美;明快而含蓄。它玲玲剔透,几笔于诗词,不尽之意于言外。 它或许比长诗更难创作。它只是诗人瞬间灵感的迸发,因此,其意境单纯而深刻。 它可于画相映,与乐同歌。细细品味,如荡漾于另一个时空。
个人分类: 哲学与文学|38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学,诗,短诗(三)
dalilijiang 2011-1-5 23:31
诗是以真、善、美为基础的。 真,即诗所表现的情感、意境的真实,真切; 善,即是诗所表现的人格、品性,它给读者最直接,最深层次的感受; 美,在这儿不多提了,没有美,何谓作诗。 诗所表现出的真善美,正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这三者是相互统一,互相转化的。是真的,必定是善和美的;是美的,怎么会不是真和善的呢?一首诗中缺其一,不为诗。 世间的一切也唯以这三者为中心,才能稳定、长久的存在,发展。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也必须以这三者为准则,才能和谐的与自然共存。
个人分类: 哲学与文学|3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学,诗,短诗(二)
dalilijiang 2011-1-5 18:13
一首好诗,其语言、结构和意境是完全融于自然之景,之感的。它不需要一丝的人工雕琢。它由诗人随感而发,随意而作,是诗人内心不可言喻的精神世界的最好表达方式。 由于诗的自然性,它不会给读者带来一点语言和精神感受负担。有时读完一首诗,其语词、结构给人的印象是模糊的,时间一长会把它忘的干干净净。而诗中融会的意境、情思跟人的感受是永恒的。 一首诗,是诗人与读者情思的沟通,是诗人与读者精神世界的共鸣。诗人把其灵魂注入诗中,以此穿越时空,寻找其精神归宿,这种归宿,就是读者由诗产生的意境,情思了。因此,一首诗,没有与其共鸣的读者,就成了虚壳。这就要求,一首好诗必须是适应传统的精神世界的。 一部诗经,经历几千年,如今读到它,其中的绵绵情思,仍深入我们的内心。它所表现的情感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世界观的沉淀,因此适应于人民大众。每次读到《关雎》、《静女》、《氓》... ...,内心舒畅而平静,细细品味,妙趣丛生。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而平凡的语句,使读者产生了如此美丽、朴素的意境。这首是的语句是朴素的,它的内在精神也是朴素的。一幅幅朴素的画面,融合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个人分类: 哲学与文学|2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学,诗,短诗
dalilijiang 2011-1-3 23:47
在众多文学中,或许只有诗可以让每个人心动。它作为最悠久的语言艺术,也是形式最简单的,但却是艺术中的最高形式。它使无数艺术家沉湎于此,不惜为它而穷尽终生。 或许,它就是语言艺术中最璀璨的明珠,可观,而不可得;可吸收其无尽的光辉,而终无极点。它的艺术范围是极窄的,或就一个点;但它的艺术感性又是及宽广的,了无边际,任何人都找不到它的边界。 “一切艺术都有诗的本质”,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因为它就没有外在形式。可歌,可咏,可叹的就是诗。 有人说,精美的,抒情的,才是诗。但这缺乏表现诗的本质。 有人说,让心灵颤栗的才是诗。但这又局限了诗的广阔范围。 诗有其外在语言形式的美,但更重要的是其意境的美和诗灵魂的美。这三者缺一不可,缺其一,就不是诗,至少不能算是好诗。(待续)
个人分类: 哲学与文学|3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寄远—— 赠兄(六)
pww1380 2010-12-10 11:56
                      同气相求, 同病相怜。 同道相携, 同胞可鉴。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 . 科学网,中国学者的精神家园 从与鲍海飞先生的往来切磋中所想到的. (该博文评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900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1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父诗作》之一:农民的心酸
pony1984621 2009-10-30 09:34
今早起床,洗涮完毕,即收到父亲大人发来的短信一条,反复阅读,沉思良久,一种莫名的心酸和感动涌上心头。 前天刚卖二亩大豆,得款一千零六十元,去掉花销六十元,余下一千元整;忽接到路平来电要报考辅修课考试费,即刻汇去;偶感种田艰难,挣钱不易,掂笔苦思,作一五言短句,不成诗意,笑谈笑谈: 汇去一千元, 二亩大豆钱; 真正种田苦, 农民挣钱难。 智者优则仕, 愚者守家园; 我悔已晚矣, 当初只贪玩。 如今社会中, 竞岗就业难; 必须立大志, 学习莫等闲。 人外还有人, 先苦而后甜; 尔等有出息, 吾忙无怨言。 父亲,其实也是文化人,大专毕业,本是中学教师,供职于乡村,后调入县城,任教数十年,虽踌躇满志,却时运不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不忍丢弃家中几亩散田,半工半农,起早贪黑,以己之力撑起偌大家庭,不知不觉已经鬓丝斑白,年过半百矣。父亲之愿,寄托于膝下儿女,望子成龙之心,晚辈岂能无视,怎敢再将希望寄于吾之后代?父亲的短诗,今日收藏,不时阅读,以鞭策自我,励我心志。
个人分类: 家父诗作|5649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