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谢世(1920-2009)
黄安年 2009-10-30 16:04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谢世( 1920-2009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30 日发布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先生, 2009 年 10 月 26 日晚间,于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过世,享年 89 岁。 1948 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曾任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学校任教,在美国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及口述历史工作,在推动口述史研究工作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团结美籍华人史学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也为美中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80 年初 , 我们曾邀请唐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学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 他还多次参加我国红楼梦国际会议学术会议。 1992 年 , 我女儿北京大学毕业后去美国学习时,曾去美国纽约唐先生家中拜访,得到他的热情接待和指点。时隔 20 多年 , 唐先生在北师大讲演时侃侃而谈、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讲学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唐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华人史学界的损失,唐先生一路走好! 附网上有关唐先生的介绍 ************************ 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 1920 年 -2009 年 )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安徽合肥人   生平    1920 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唐家圩,德刚幼时在私塾念书,旧学邃密,十多岁即已圈点过一遍《资治通鉴》。 1939 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 1949 年更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黄彰健等人同学;此一时期的中大历史系有沙坪坝的黄金时代之说,柳诒征、朱希祖、缪凤林、郭廷以、向达、沈刚伯、贺昌群、白寿彝、韩儒林等史学家皆执教于此; 1943 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4 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 1948 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讲授《汉学概论》、《中国史》、《亚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课程,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 7 年。 1972 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 12 年。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   唐德刚的散文可读性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誉之为唐派散文。夏志清先生在《胡适杂忆》序中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唐德刚与师郭廷以,都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家,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他受柳诒征及其他学衡前辈影响极深,肯定中国文化。对美国华人史有所研究。   他在中国时曾在国军内当小兵,做过中学教员。在美国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及口述历史工作,与当时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等人多有接触。和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则为忘年之交,有师生之谊,曾著《胡适口述自传》( 1981 )、《胡适杂忆》( 1979 )。   他曾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   夫人吴昭文,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吴开先之女。    2009 年 10 月 26 日晚间,于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过世,享年 89 岁。   书目   史学:   《中美外交史百年史 1784-1911 》   《晚清七十年》   《袁氏当国》   《新中国三十年》   《美国民权运动》   《中国之惑》   《毛泽东专政始末 1949-1976 》   口述回忆录与传记:   《李宗仁回忆录》   《顾维钧回忆录》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杂忆》   《梅兰芳传稿》   《张学良口述历史》   文学作品:   《战争与爱情》   其他:   《史学与红学》   《书缘与人缘》   《第三种美国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779.htm   ************************** 唐德刚逝世:这么专业的历史说书人,走了 2009 年 10 月 30 日 10:05 东方早报 王晓渔 89 岁的唐德刚先生罹患肾病多时,饱受折磨,最终决定不再洗肾, 10 月 26 日在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 众所周知,唐德刚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不可胜数,唐德刚却只有一个。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具有专业的历史说书人的气质。当年黎东方巡回讲史,四方轰动,有次从贵阳到香港,没有买到机票,用门票收入包了一架飞机,成为一段佳话。唐德刚没有这种辉煌往事,我甚至没怎么见过他出现在电视上,但是阅读他的文字,依然有满村听说蔡中郎的感觉。比如在一些作品中,他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说书,常常直呼读者诸位、朋友,亲切得像是拍着你的肩膀说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天石先生,表示唐德刚的书很生动,读唐先生的书有时候会笑出来。 这几年,随着《百家讲坛》以及类似节目的兴盛,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一个个学者模样的说书人。学者在电视上讲历史,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可是除了极少数专业和口才俱佳的学者,绝大多数历史说书人和历史毫无关系,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选里面的好玩故事讲一讲,成了故事会。唐德刚不同,他的作品很有趣,很好看。他对于历史有着非常深入的把握,不管观点是否值得商榷,他在有意识地把握历史背后的精神和脉络。他认为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存在两次转型 : 一次是秦朝废封建,立郡县的创举,进行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又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进行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被唐德刚称作历史三峡,他认为通过这个三峡,大致需要两百年的时间,而且前提是不能出现大的政治军事偏差。 唐德刚的成绩不仅限于他的著作,他还推动了口述史在中国史学界的发展,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顾维钧、胡适、李宗仁等在 20 世纪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不用严刑拷打,都在唐德刚的拷问之下对自己的历史一一招来。很多名流一扫名士风范,主动屈尊申请接受唐德刚的拷问,比如宋子文并不认识唐德刚,却找过他多次,并且委托顾维钧代为说项。根据唐德刚的回忆,国民党那时流亡国外的有几百人,他们都想做自己的口述历史,这一方面是因为唐德刚主持的口述历史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项目,口述对象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与唐德刚的能力也逃脱不了干系,像顾维钧、李宗仁,都没有获得任何费用,他们依然接受了唐德刚的拷问。 目前国内也有口述史热,但能跟唐德刚相比的很少,甚至没有。唐德刚做的口述史不仅对象非常重要,而且做得非常专业。今天很多人做口述史,好像有个录音笔就可以了。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口述史要对口述对象和相关历史有着深入的把握,当事人所说未必准确,有些话会有一些出入,唐德刚做了大量的注释和研究。拷问实乃考问,一边考证,一边提问。所以,唐德刚虽然曾与张学良有过对谈,而且录音也有所保存,但是唐德刚并不认为他做过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因为两人在对谈时,张学良拒绝唐德刚在史实层面上的质疑和纠正。在唐德刚看来,口述历史需要经过考辨,不是有闻必录即可。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历史说书人,通常只能面向没有专业基础的观众,一旦面对专业人士或者历史当事人,就会哑口无言。比如号称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的袁腾飞先生,据说有很多学生粉丝,可是讲稿出版之后,不仅很多史实错误被一一发现,还涉嫌抄袭小说,几乎成为史上最差的历史老师。唐德刚也曾对个别史料判断有误,他的文章时时会有一些情感色彩过于鲜明的句子,但与那些单靠讲故事取胜、以至于把小说当做历史的说书人有着天壤之别。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说,和黄仁宇的潜水艇三明治说(黄仁宇把中国比作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庞大而没有分化的官僚制度,下层是巨大而没有分化的农民,黄仁宇认为中间阶层的缺乏使得中国无法进行数目字管理)一样,在读者之中具有广泛影响。他做的口述史,是研究 20 世纪中国无法回避的历史资料。可以这样说,唐德刚不仅研究历史,也会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 可惜,这么专业的历史说书人,走了!(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   http://book.ifeng.com/culture/1/200910/1030_7457_1411819.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687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