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清华修复文科只能是画蛇添足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4-14 12:08
清华修复文科只能是画蛇添足 清华曾经出过文科的四大导师, 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现在的文科, 已经不是那时的文科, 此文科已非乃文科。 现在的文科多三气: 俗气、庸气、媚气。 北大倒是有文科, 还不是那个样子! 清华一心一意办好理科和工科, 倒是可以脱离三气, 有利于提前实现一流。 中青报:清华修复文科找回来的不止另一半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2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胡适的学位
热度 2 liwei999 2011-4-8 08:33
回答: 还是没解释清楚为什么10年后才拿到博士文凭 由 致远 于 March 26, 2005 05:45:10: 那个年代,美国人尚以到欧洲拿学位为荣,美国的学位并不具有象今日一样的地位,更况且是文科的。到美国留学的一个原因是新世界里对亚洲人多少还客气些,费用也相对低些。当时的欧洲连犹太人都容不得,对亚洲人就更是苛刻了。 镜某的推测是:胡适知道美国的学位与大学的教职的孰轻孰重,哪个日后可以补救哪个不可以补救,因此才有了“毅然”。 文科的功夫不象理工,30岁就可以“牛”起来。搞文的有了“博士”也不管用,还是要有“胡子”和作品。 那个年代,“学问”少反而能成优点。这样才可以不顾“传动”、才能“革命”,就如同红卫兵们一样。要求那一代人有学问也是不甚合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科的无知与理科的无知
fxf 2010-9-27 13:19
先对题目说明一下,完整的应该是,学文科的人的无知与学理科的人的无知,为了行文的方便,以下的提法依照题目。这里的文科、理科,就学科而言,指的是大文、大理。我是学教育学的,算作文科,所以先谈文科的无知。 向来,有知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至少,今天还是如此。文科的无知,简略地说,就是稍知人,不知物。比如说,出门见花草树木,觉得可观可赏,有闲情,也许还会吟出些诗词来,可是对大多数花草树木的名号,不得而知。也就是说,所有的情动,动于不知不识,虽然无妨,却也是憾事。抬头看天,苍穹茫茫,日月星辰的来源、发展抑或形成,不能知道,甚至连光速也不能晓得,很是无知。 例子太多,举不胜举。但,这无知的事实,也妨碍不了文科的狂妄。我有时想,人的狂妄到底是因为无知呢?还是因为知道一些,想必是因为知道一些,所以能够目空一切,甚而骄横起来。文科喜欢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慰,神情中透着莫名其妙的尊贵。于是,文科的傲慢一般傲慢于眼神、表情,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其实对天下的万物,知道的并不多,除了于人的事,有所知晓之外,在大多领域,就是一白丁。 理科的无知,我不能亲身体会,只有间接经验。因为天下的知识分子,非文即理。理科的无知,简略地说,稍知物,不知人。比如说,谈谈历史,有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且在这时候,容易现出一付极不耐烦的神色,似乎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价值,也许就是没有价值。说到文学,尤其古文学,更是不屑一顾,懒得理它。的确,生活中这些东西,有或没有并不影响理科的敏捷推断。于是,理科的有关人的推断,大多速捷而浅薄,如同文科有关物的认知,茫茫然,宛如一个蠢货。 例子举几个,就够了。理科的无知同样无法避免或造就了理科的狂妄。而且,我发现,理科之间更容易相互瞧不上。原因也许也是因为,理科还是知道一些东西。正如,有人说爱因斯坦,伟大的确伟大,只是后来说得太多。理科很欣赏自身的明快透彻,神情中的傲慢却不是从眼神里露出来,而是从身形动作中表现出来,显得果敢、明断。 说文科、理科的无知,自嘲浓于批判,希望重于失望。常常想,文科多一些理科知识多好,省得心胸愈来愈狭窄,省得在不知物是何物的情况下,埋头挖掘所谓的意义;所以文科有机会,读一读有关理科知识的书,最起码,看看理科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常想,理科多一些文科知识多好,省得见识愈来愈浅薄,省得在不知人是何人的情况下,一味探究所谓的本源;所以理科有机会,读一读有关文科知识的书,最起码看看文科中的历史材料。 虽然,我们注定了无知,但还是有必要努力减少一些。这样的话,相互交流起来,不至于如禅僧谈机锋,牛头不对马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私下里,很喜欢那些理科知识不少的文科,也喜欢那些文科知识不少的理科。全知是不可能的,尽可能知还是可以的,否则,该闭嘴的时候就闭嘴,不要让别人从我们的眼神或身形中读到傲慢,跌所谓知识分子的份,最后让老百姓骂我们,读书读到 dog 肚子里了。 是为记,无它。
个人分类: 关于学者|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培养中文科与理工科各应加强的不同方面
热度 1 周可真 2010-8-7 01:43
李小文 老师新近所发《 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 》一文,是迄今为止我在科学网上所看到的自然科学家的博客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特别欣赏其中这样一个观点: 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广泛阅读文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绝不能误以为没有数据就不能发文章,有了数据发高质量文章就有了保障 。 我之所以特别欣赏这段话的理由在这里就不说了,在此我想要说的是,李老师的下述陈情使我想到了我们文科(当然主要是本专业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情况有所不同,欲借此机会也来一番陈情。 李 老师说: 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和经费主要都花在实验上,实验数据却解释不好,但要结题了,要毕业了,只好在结论与讨论里胡混,靠嘴巴过关 。 我所了解到的文科的情况似乎与李老师讲的理工科的情况正好相反: 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 (按:文科研究生很少有所谓科研经费) 主要都花在漫无目标的游荡或有目的的找工作甚或吃喝玩乐上了,原著原文却懒得去读 ( 按:文科研读原著原文,相当于理工科做实验,都是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 ), 但要写论文了,要毕业了,只好到网上去下载一些相关资料,花几个星期甚或几天功夫,胡拼乱凑一气。这样的急就章,整篇都抄别人论著者倒是比较罕见,只是偶然出现 (按:几年前本院就曾有过一篇硕士论文是全部从网上抄来的,连中文提要、英文提要都一字未改,只是标题上改动了几个字,经人检举发现后,被立即开除出学校), 但改头换面的抄袭是不乏其例,这类改头换面的文章,约略相当于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其中是有些学问或功夫在内在,不可完全抹杀它的价值,但没有任何原创性意义,完全是炒冷饭。 可悲的是,现在文科的论文中,能够做到炒冷饭而没有明显抄袭别人的东西,就颇让人要喊阿弥陀佛了,原创性的论著的确很少见。在我这个专业中,本院至今让我看到的在原创性方面明显做得比较好的只有两篇,一篇是几年前的研究佛学的硕士论文,另一篇是今年的研究道教的博士论文,它们的共同点是研究一个哲学家或一部哲学原著的思想,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原文研讨得细致入微,也因为如此,那篇硕士论文写了约8万字,那篇博士论文原稿写了35万字左右(后经导师指点,删削成约28万字),它们都获得了校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按:本校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前者被规定要有两个校外同行专家的评议,必须都评议合格才能进行答辩;后者被规定要有五个校外匿名的同行专家的评议,必须过半数的评议合格才能进行答辩)。 如此比较理工与文科的不同情况,看来 理工科是要强化学生的原理意识,加强对其钻研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文科是要强化原典意识,加强对其研读原著原文的教学和训练 。 重要补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uyishan 删除 回复 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始数据的获取(通过实验、社会调查等)与分析,原典的研读与诠释,没有这三原,就没有原创性。对自科、社科都一样。 博主回复:三原:武老师概括总结得好而且全面。
个人分类: 教育|8671 次阅读|6 个评论
mirror - 国人的理工教育不够“活”,而文科,思维没有个头绪。
liwei999 2010-7-29 06:19
引用: 镜先生,作为您的忠实fans,我有义务提醒你: (26764) Posted by: mangolasi Date: October 13, 2006 01:51PM 吸烟危害健康; 问题要有答案。 担待不起啊。有些可以有,有些则无。 (26767)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3, 2006 02:09PM 比如可以这样想。测量剥落树皮的力,找棵树试试就是了。 因为树皮没有被剥落,所以这个力要小于什么什么的也就可以了。 要的是这个思路。国人的理工教育还是不够活。而文科是活,而且很滋润。但是思维没有个头绪。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两只“兔”:为王宝山老师博文配图
qlms 2010-7-20 21:29
王宝山老师在博文《 北大三只兔,清华一头牛 》 中写到 : 北大之所以为北大,是因为有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这三位都是文人,均属兔 。 前几天正好有机会翻拍了其中两只兔的老照片,感觉两位都很有气质且有一位超帅,现把两位的照片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少了一个兔子的照片,多贴另外一个与北大有关的帅哥的照片,大家猜一下他们是谁?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5132 次阅读|9 个评论
余秋雨点“睛”的联想
wangdw 2010-6-25 11:11
余秋雨点睛的联想 关键词:点评 文科 理科 封建社会 重文轻理 明星 院士 新的青歌赛正在进行,余秋雨又来点评了。他的文学功底深,起码是对我这个理科的人来说是如此。这是青歌赛,是文科的范围,用文学家来点评无可非议。可是,我偏要想,为什么就不能用个理科专家来点评,也出点数理化基础问题? 因为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英语热,电视里经常有各种赛事。一次,是听力比赛。一边是外语学院的学生,另一边是理科学生。问一般生活内容时,外语学院的学生来得快,得分高。可是,后来,是简单的数理化题,光听懂还不全面,还得会算题。这后来就可想而知了,文科学生算题慢,理科学生快了。当时,我就想,文科学生在中学也学过数理化呀! 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文科领域引进点理科的也是应该可以考虑的。 中国古代,重文轻理。科举考试只考文科。这也是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现在好象还有些。不知我看法对不对,我总认为,在某些地方还是文科吃香。如现在的明星都是文科的吧,他们最富了。比院士有名有钱。
个人分类: 教育|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科类研究生,路在何方?
lgmxxl 2010-6-20 09:12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 59.6 %的人反对文科无用; 58.7 %的人认为是现有文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46.5 %的人表示文科专业性不强,可替代性强; 46.4 %的人干脆认为文科生的就业的确比不上理科生。 公众心目中的文科生优势有: 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 72.0 %); 善于沟通( 61.4 %); 感受力、洞察力比较强( 55.1 %); 社会实践能力强( 24.3 %)等。 专家认为文科无用论是一种功利主义观点! 对这些抽查,我们不能说不科学、不客观、不准确。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2010 届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式较好。本科生、博士生基本没有太大问题、硕士生有点难度。这其中文科生的情况较为不好,尤以文科硕士生最为难堪。 经常听我课的几位硕士毕业生告诉我以下几个观点: 后悔上了硕士,本来还有一个较为满意的工作,现在没有了; 毕业了才知道,学问做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过硬的、当权的关系; 现在是花钱找工作都不知道钱送给谁; 文科类硕士生最好少招 如此等等。 作为曾给他们上过课的老师,曾经严格要求过他们好好做学问的老师,面对这些问题和他们的窘境,真是无语! 为何会这样呢? 国家和学校无度、无序扩招,只为了规模,没有考虑到就业、学科发展等要素。以某很不好就业的文科专业为例:第一届招生 2 人;第二届就 5 人;第三届达 10 人;第四届已经达到 20 人。如此无序,真不知道这些学生毕业时会如何。 政策支持缺失。国家现在重视的是本科生就业。研究生中的博士生因暂时数量较少,还可以勉强就业,研究生由于近年的扩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鸡肋。要吧,水平高不到那里去,还得支付较高工资,还不稳定。不要吧,好像单位也需要几个研究撑门面。 研究生质量不高。近些年好点的学校,把研究培养的重点、精力放到了博士身上;差的学校,本来水平就不高。研究生自己也越来越不努力,基础也越来越差。文科生更是如此,专业不对口随意报考的比比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职业愿景和事业规划。在平时中,他们学习也不是特别努力,主动性不强。 对此种情况,我也没有什么主意来改变,只是把平时与同学们的一些交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 、限制文科硕士生、特别是理工类大学文科硕士生的招生人数。 2 、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评估。对不能达到一定就业标准的学校停止其招生。 3 、建立以学科为导向、以科研实力为主导的投入体制,不再主要以硕士生人数为拨款依据(当然还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4 、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学习评价体系、导师考评体系。 PS: 文科类研究生就业问题,说大了,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和谐;说小了,关系到学生的尊严和幸福。但愿这种情况可以很快得到解决。 王聪聪 . 59.6 %的人反对文科无用 . 中国青年报 . 2010-6-15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5303 次阅读|4 个评论
文科大楼里的理科生004
kingstar 2010-3-19 22:48
作为理科生的我,最为显著的标志性代表就是在高一的时候加入当时的计算机兴趣小组,286,5寸盘,BASIC,呵呵,但到高二时选择理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那是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况且我当时也不是儿童了,最不喜欢背东西了,政治与历史是最为枯燥的,解题对于我倒是有莫名的兴奋。那个时候混的还不错,可惜高考那年,出大事了,不是我,而是国家,那年1989,于是当年的高考录取一反常态,我和很多人一样填报了较近的学校,录取分数很高,总算挤进杭州大学,没有想到分到地理系!我的天,高中那是文科的啊。一切从头来过了。。。 其次的标志是,老杭大(现在改叫浙大了)的地理系是从老浙大分出来,地理系在浙江是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到杭大手里只剩2/3,还有1/3分去了华东师大。因为地理系跑出来的,现在最忘不了的就是在天目山顶气象台喝热茶,在山腰的树林里面认树叶、树干,在山脚稻田里挖水稻土,一挖就要挖个近一米深。也忘不了在兰溪水文站钓鱼,在凤凰山敲石头,在南麂山列岛白天丈量土地,晚上渔民家里吹啤酒瓶。。。 再次的标志就是,工作若干年后,考上了华东师大的硕士,进入的又是地理系,虽然是地理教学论,但是,对于浙大的地理渊源来说总算是圆满了。 现在在华师大的文科大楼,我应该算个博士后,站在博士的后面,坐在博士的后面。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冉冉新星蜕变为流星的迷茫
唯我独尊 2010-3-5 22:54
今天,2010年3月5日,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师生与关心安管学院的朋友们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学校发布公告,安全科学管理学院与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合并,成立信息与安全学院,学院职工人数增加三倍。有识人士认为,调整的结果,将使不足4岁尚蹒跚学步的原安管学院发展举步维艰。 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是2006年6月11日,学校顺应国家对安全日益的重视与社会对安全人才强劲的需求而成立的。学院成立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张炳曾司长、湖北省副省长任世茂,以及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湖北煤矿安监局、质监局、公安厅、交通厅等均到场祝贺,并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成立学院的初衷,是期望凭借国家对安全人才发展的东风,通过安管学院的发展,开辟一块文理交融的实验地,借助科研合作与知识交融,促进传统文科改造与发展,探索形成一条文科大学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选修、实验、讲座等形式,丰富文科生的工科知识。 安管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是有着坚实基础的。它拥有全省安全类高校四个唯一的教学条件。第一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纳入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矿山安全实验室;第二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的风洞与通风系统模拟实验室;第三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的煤矿矿长培训资质;另外还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仪器设备安全检测资质。这些独有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为学院管理与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师生提供一个实践与对外发展的平台。 短短的四年,学院发展了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学生近300人,其中硕士生7人,函授生78人。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连续几年收入超过二百万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矿山安全实验室、仪器仪表检测实验室、通风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十余个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初步形成安全类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 学院原计划引资做大做强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然后凭借强大的财力支撑,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端人才,用10年的时间建设形成国内一流的安全类学院。宏美的蓝图让安管人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然而,骤然降临的暴风雨冲毁了安管人的希望。随着领导班子与学院的调整,学院的发展方向随之改变,偏居一隅的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在学校文科与学院理科不利环境中,发展令人堪忧。 学科结构调整是大学改革提高的重要举措,尤其对没有行业依托的学科,通常将其并入有行业依托的实用学科。比如,北京大学将信息学院并入了医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将信息学院并入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然而,此合并非彼合并。显然,安管学院尚在培育中的两个幼小的工科专业,不可能引导并入的学科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反而或会以温水煮青蛙的态势,走向成熟。 近处,树林中有人在高歌,有人在叹息;远处,火烧云映红了半边天,孰知是朝霞?还是晚霞?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科大楼里的理科生001
kingstar 2010-3-4 10:44
说实话,文科大楼里面的科学元素也是不少,建筑、采光,布局设计等自不必去说,且说上下楼的电梯好了,为了节能,为了避免高峰拥堵,两部电梯,你觉得怎么运行会比较科学呢。对,分单双运行。那怎么个分法呢?3579?还是2468?此楼17层,你会怎么样设置经停的层次呢?华师大在我10年前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就已开始有低碳理念了。右梯8,12,10,14;左梯7,11,15,17;这样啊,我去16楼的课程研究所,是两种选择,坐左梯到15楼,更上一楼。坐右梯14楼下,更上2楼!为了低碳,为了节约时间,右梯到了,你难道还要傻等?登2楼是登,而不是爬。 人生啊,总会有两种选择,你看似选择了一个不得已的,其实最终你还是有选择能够靠近你的人生目标。 昨天我是最近距离的听崔老师的课。崔老师看来是很讲机会的一个人,他在细小地方都做了处理,课前的10来分钟他是必提前到,缘由并非他就住在近在咫尺的华师一村。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课前也是放点轻松的音乐,我们知道高质量的轻音乐那是对心灵的按摩,好东西。然而,崔老师的音乐还带美轮美奂的画面,这样听觉、视觉一起按摩了!学习者的情绪,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者对课程的期待都会几何级数的提升。 崔老师的导语也是轻松平淡,但听后回味总有强大磁力。尤其是参与式的编组,虽是一个课堂小插曲,但毕竟让大伙来个360度的热身,抽查结果只有一个,但已足够。 说到课程(curriculum),崔委员(国家课程专业委员会)的故事多了起来,似乎前面才是他的热身。基础的东西讲得透,像故事叙述一般;但也留着一些悬念,那是可以拍续集的。最有感触的话是: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最印象深刻的话是:机会决定人的能力,学校课程发展的不是智力而是能力,因为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经验?)。一句年轻的老干部的笑语,揭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症结。 核心思想,崔老师理科头脑,文科出身。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3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贴 复旦领导秦绍德:高校文科建设
pikeliu 2009-9-17 09:55
编者按:2009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秦绍德书记就高校文科建设这一主题接受了该报记者的采访。采访内容如下:      一、今年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纪念,在这6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能否请您谈谈复旦大学在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办学成就。      复旦的文科门类丰富、底蕴深厚、人才荟萃,百余年来一直是学校学术声誉的重要标志之一,吸引众多学子报考复旦的魅力之一,更是架构复旦学科大厦不可缺少的一极。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211工程、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复旦文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2年院系调整时,复旦文科只有5个系,改革开放后文、史、哲等传统基础学科焕发着勃勃生机,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一批重要学科恢复重建并逐步走向繁荣。如今复旦文科已经涵盖了13个直属院系,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6个各类研究所(中心)。在最新一轮(2007)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复旦文科有17个二级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等的持续投入,从2003年到2007年,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已经达到2.4亿元,五年时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1.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去年在上海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中,获奖数占全市奖项数的40%。      谈到文科成果,不能只看数量、不重质量;只看眼前,不重长远。我校提出,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要看重传世之作、经世之作。人文学科强调传世之作,也就是要出能够继承、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能在历史上留得住的里程碑式的成果。社会学科强调经世之作,也就是要出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成果。而要产生传世之作和经世之作,必须要鼓励潜心学术研究,反对浮躁功利。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复旦几代教师薪火相传。不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他们都能安贫乐道,恪尽职责。他们有执着的学术追求,坚定地守护自己的思想天空。复旦也因此产生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的大著作。比如谭其骧先生花了三十年时间,带领二三十位教师,从黑头做到白头,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被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两项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地理领域最权威的成就,现在他的弟子们继续在这一领域拓展成果。外文系陆谷孙先生带领他的团队,耗时十余载,完成了《英汉大辞典》的编写,被称为我国当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英汉词典,被列为联合国翻译文件的指定工具书。      近几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具有雄厚学术力量和研究特色的老研究机构继续拓展着新的研究方向;新建的文史研究院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则展开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研究项目,如从周边看中国、马王堆竹简释解等。中文系陈尚君教授花了十余年时间,潜心治学,先后完成660万字的《全唐诗补编》和《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填补了国内空白。王运熙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葛剑雄所著《中国人口史》、裘锡圭的《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刘放桐、俞吾金主编的《西方哲学通史》、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新著》等等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都称得上是复旦的扛鼎之作。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复旦也注重积极面向现实,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写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复旦先后成立了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会展与服务经济研究中心、长三角研究院、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等,开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成果显著。经济学院高帆副教授完成的粮食安全战略研究专报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社会学院任远教授完成的分阶段有选择差别化推进城市户籍改革专报在今年2月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的批示,并直接推动了2009年上海户籍新政的相关改革。公共卫生学院郝模教授的《艾滋病等十个重大疾病防制项目全流程规范和效果研究》被国家卫生部采纳。林尚立带领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完成的《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得到了统战系统的高度评价,去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我校新闻学院在第一时间完成了《西方媒体对拉萨3.14事件报道的剖析》报告,为国家在西藏的对外宣传及时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科建设对于全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科的交叉和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凝聚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影响很大。这也是现在许多大学积极建设文科的道理所在。百余年来,一代代复旦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成为共和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不论学校、社会,政界、商界,国内、海外,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在他们身上,有时代的印痕,更有超越时代的复旦人的特质。复旦的毕业生往往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不随波逐流;有源自内在的自信,不怨天尤人。可以说,这些与复旦人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复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名师的课总是爆满的,学生们选课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就是愿意接受这种熏陶,慢慢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精神气质。我曾用深深的水,静静地流来形容复旦的气质,这里比喻大学追求学术和真理的一种精神。我们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表现在始终坚定地前行,始终不懈地努力,表现在不盲从、不轻弃、不屈服、不张扬。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虽然默默无语,但静默之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著和勇毅。      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办学历程中,您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或体会是什么?      第一点体会就是,在文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长期指导我们思想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世界观、方法论。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能靠主观愿望和行政命令,要靠理论和学术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首先要能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这方面,复旦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早在1920年,由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三本书对他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最为深刻,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新中国成立后,每一届校领导班子都把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文科繁荣发展的重点,扎扎实实抓出实效。新中国成立后,复旦重组了经济系,成立了哲学系,其他院系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的研究。复旦是第一批建立政治理论课的学校。蒋学模先生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一个时期成为全国高校和其他单位的权威教科书,一版再版,发行量超过了1800万册,仅次于《邓小平文选》。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后,我们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学校1980年成立了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1992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0年,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国内唯一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这些研究机构在不同时期汇集了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讨。近几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领域,涌现了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俞吾金教授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吴晓明教授的《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其次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繁荣学术。这一点不能动摇。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学科建设,并不是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该学科的现成结论,更不是穿靴戴帽硬贴标签,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术建设,也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学术发展。因为我们认定这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食洋不化的情况是经常有的,还有大量的是远离实际、脱离实际;轻弃传统而侈谈创新,脱离实际而要构架体系;历史虚无主义也发生了,形而上学的观点盛行。所以文科建设关键一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学术研究。      第二点体会是文科特别是社会科学要跟上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实际。一般来讲,人文社会科学的命运总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说,盛世修史。如果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环境比较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命运也会比较好。古人又说做学问讲经世致用,如果文科脱离了时代,自己也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当代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亿万人民的发展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宝库,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繁荣的重要背景和历史机遇。事实证明,文科科研只有面向中国,面向实际,面向社会,着眼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比如能源问题、人口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问题、文化建设问题等等,我们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才能真正繁荣起来。实际上,在文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比如我校经济学院洪远朋教授研究的以利益问题为核心的课题,既属于理论问题,但是利益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如果能坚持联系这些重大问题,就比较容易形成重大成果,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突破。      第三点体会是,大学要坚守人文传统,传承文明,对人文学科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加以扶植。      我们说,文科科研要联系实际,不能用狭隘的、庸俗的观点去理解。有些社会问题的研究,既急需又紧迫。相比之下,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学、哲学、音乐学、美术学等的研究,就不那么紧迫。而且人文科学的研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潜心钻研,才能有成果;传播和辐射也需要一个过程,成效更是隐性的。这就使得人文学科不受重视。      但是,一个社会不管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地步,如果缺少人文精神,一定是一个残缺的社会,我们培养的下一代缺少人文教育,将变得智商和涵养极不相称。《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这些学术成果,可能无法在短期内产生效益,但长远来看,却担负起了传承文化的使命,它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了整理、提炼和播扬,帮助人们重新找到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找到凝聚人心的共同点。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复旦在组织人文科学的研究时,一直将规划和自然发展、集体大项目和个人项目结合起来,对这些领域的投入,持之以恒,连续扶植。      第四点体会是要不断提高文科的国际对话能力。当今世界,由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信息网络化的带动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当前既存在着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生吞活剥地照搬或套用西方学术思想的情况,也存在着无法用西方习惯的话语系统传播中国学术成果的情况。我们应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主动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开展合作研究, 敢于并善于与国际对话,提高我们自己对外部的影响能力,不断扩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同时,不断引入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促进传统研究方法的更新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这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该项目完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详尽、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还有如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国文学点评史的研究工作;亚洲研究中心与斯坦福胡佛研究院开展的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复旦与耶鲁大学合作开发的耶鲁全球在线中文版等等。      第五点体会是要遵循文科的学术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自然科学相比,尤其和大型实验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劳动和创造。即使是大型的学术成果,也往往是个人成果的集成。这是文科的特殊规律。因此文科的兴衰往往和人联系在一起。有大师、学科就兴;无大师,学科就衰。而大师的出现,需要环境条件和天赋才华的结合,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孕育。光凭主观愿望不行,急躁更不行。复旦外文学院的陆谷孙教授,1959年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舍不得丢下学术,就在田埂上背诵普希金的诗。被人发现以后,就禁止他背。禁止背,他就在心里背,从普希金到莎士比亚,从中文到英文。他后来自嘲为是田埂上的小布尔乔亚,正是因为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后来的《英汉大词典》。      文科要有良好的学术生态。这个生态中要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开放的学术空间,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复旦人凡事都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喜欢问一个为什么。也因此总是有不同学术观点自由碰撞,老校长陈望道说,不同意见的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作为大学的管理者,要能倾听他们的见解,支持他们的创新,包容他们的个性甚至偏误(当然不是政治原则错误),调和他们的矛盾,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潜心钻研学问。这是一所大学保持思想和知识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学术生态还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诚信严肃的学术规范和风气。还要不断吸引和凝聚人才。大学应该是一池活水。引进优秀人才,可以给学校带来一股新鲜空气,打破一潭死水的状况,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科的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良好的学术生态还要能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在文科发展中,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否认集体研究的力量。在综合性大学中,要能够弘通学科之限,消除门户之见,发挥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近年来葛兆光教授领衔的文史研究院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三、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等问题,您曾经提出过很多非常有影响的观点。请问您最近对这一问题有什么新的思考?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教育制度这个题目很宽泛。在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包括资源配置、法规和政策制度、宏观管理。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表面看来,大学争创一流的竞争,是优质师资、优质生源、科研结果的竞争,但根本上其实还是大学制度的竞争。一套好的制度可以培养出最好的人才,可以留住人才,可以使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更有效的利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缩短距离的进程更快一点。所以近年来,有不少学校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命题。这是一个已经被提上日程的改革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会要求学校的内部管理在理念、制度和运行机制上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最近复旦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因为我们感觉到,现代大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般都规模大,功能多元,机构复杂,人员分类也复杂,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起来难度很大。现代大学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制度原则,西方大学历史悠久,制度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学制度,世界各国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对制度设计和有效实施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探讨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有几个问题非常关键,比如,在学术管理中,究竟如何充分发挥教授教师的主体作用?学校的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为学术运行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师生服务?校、院、系架构主要适合于教学的学术组织,成型于五六十年代,在学校规模扩展的背景下,已越来越不适应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如何使院(系)成为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办学实体?如何能够建立起一种学科结构调整比较灵活、科研资源容易聚散,运行有效能出成果的体制和机制,等等。      2、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每年到这个季节,社会上讨论最为热烈的恐怕还是高考。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我一直呼吁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因为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素质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已经半个世纪,但是一直没能得到有力贯彻,应试教育反而愈演愈烈。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可见问题之严重。正如老百姓形容: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但为什么许多人虽然对应试教育、学生负担重深恶痛绝,但没有人敢与此对抗,因为应试的氛围已造成巨大压力,应试教育的体制机制决定着利益趋向。在这种氛围和惯性下,家长不敢逆势而行,学校教师也不能打破怪圈。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坚决措施,用系统方法、从制度层面扭转现状。高考制度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里,大学处于高端。高考这一指挥棒,对中学教育影响极大。高考的命题要求和范围、考试的方式等,左右着中学的课程教学和其他教育内容。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中学课改空间有限,全面素质教育难以落实,中学校长独特的教育思想无法实现。这种情形还会向下延伸,中考这一指挥棒又对初中和小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说,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寸步难行。      复旦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要让高考、让高校招生办法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四年来,复旦大学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先行探索自主招生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一卷定终身的现行统考制度,让大学有选择学生的自主权。我们从本校培养目标、特色要求出发,通过水平测试、考察中学一贯表现、面试等综合方法,吸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深造。这一改革已对中学素质教育产生影响。有一位著名中学的校长说:唯分数论的一元选拔标准被打破。高校自主招生带来的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哪所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得好一点,它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四年的改革进展顺利,群众最担心的公正公平问题在自主招生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希望不同学校自主选拔办法不一样,这样今后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我乐观地认为,如果全国有30到50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能够实现自主招生,那么大家批判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大格局就有可能出现大的改变。到那时候,中国也会出现一个中学毕业生同时收到四五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了,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氛围也就能彻底形成。我们期待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怀着对教育的理想,一同加入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探索。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四、今天是《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的日子。1970年您就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来又曾任解放日报的总编辑,可以说是老新闻人了。能否请您对我们的报纸说几句话?      只有做过报纸工作的人,才体会到办报的辛苦。读者日复一日地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平常得很,谁知办报人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车之一轮、鸟之一翼,和自然科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无容讳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转型为价值取向的环境下,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面临着不少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学术类、理论综合类报纸,是反映学术前沿、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当然也承载了人们很多的期望。希望这份报纸能越办越好,在坚守、播扬人文精神和传统,特别在让人文社会科学走向青年、走向大众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领导文集|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维模式的思考 -- 也谈工科思维
liangjin 2009-6-15 16:00
宝兄弟一篇 工科思维对中国科研和教育的危害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850 )引来近百条热评,一时间硝烟四起,砖头横飞,刀光剑影,炮弹轰响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7872 )。眼见宝兄弟陷于孤身苦战,我不由得豪气干云,挺身而出,拔剑相助。 宝兄弟的观点我不再重复,我的支持也在评论中表明。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我支持宝兄弟的工科思维论,但是这个论题还需要延深一下。好像这个论点引起学工科的不满,我想这不是宝兄弟的原意,他没有贬义工科思维。其实我们每个经过科学训练的人都倾向于某种思维方式,而且不自觉的把这种思维方式带进其它学科,有时是好事,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他山之石不能喧宾夺主代替本山之石。工科思维有其优越性,它是严谨的,程序的,客观的,相对静态的。特别是处理工程类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复杂、多变、灰色、交互的问题,就有些力勉能支。宝兄弟的博文都有论述。其实宝兄弟客气了,我以为在政治上也应避免工科思维的局限性。当然这不是说工科出身的人不能搞政治,这是两码事。有科学训练同时有政治智慧,那搞政治就很精彩了。 博主回复:谢谢梁兄支持! 理解万岁! 现在,我想进一步就工科思维展开我的观点。 先谈谈思维模式。什么是思维模式?所谓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处理外界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定势。其本质是连接思维对象、工具和主体间关系的相对定型化结构。是人们认识世界,处理事物和预测未来的一种习惯性方式。思维模式有天生的雏形,也有后天的改造,它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专业训练都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注重思维模式与专业训练的关系。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思维是散漫的,无序的。基础的学习和生长的环境使思维模式得到基本塑型,而专业的训练使思维的某些方面得到强化。受教育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更是进行思维训练。君不见,用人单位很多职位招人时多半要大学毕业生,很多时候并不十分在乎其知识面,而在乎的是其易改造程度。经过大学的学习,思维的某些方面已经得到强化,在灌以相应的业务知识,就会使聘用者者合用。另一方面,强行塑造统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是另一个极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脑子。 环顾周围的人,我想大家应该同意,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有差别。大家很容易注意到周围的人和自己思维的差别,有人缜密,有人灵活,有人僵化,有人混乱。好多俗话也反映了这种差别,如一根筋,少一窍,认死理,花岗岩脑袋,脑子进水、神经搭错,痴人说梦,等等,等等。我是学理科的,考虑问题倾向于逻辑、严谨,但我却发现我的诗人朋友的跳跃思维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的工程师朋友的实际考量也使我受益匪浅。 接着,我们聊聊专业训练对思维模式的改造和强化。专业学习为思维模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专业的训练当然是为专业所需。例如。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文科人和理科人的差别。前者大气磅礴,洋洋洒洒,腾云驾雾;后者逻辑严格,脚踏实地,拘谨深入。就拿宝文的例子来说,我们要建一座大厦,先由建筑设计师设计。建筑设计师虽然应该有建筑的基本知识,但还应属艺术家即文科范畴,大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构想。然而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必须得到建筑工程师的首肯。建筑工程师则应受工科训练,必须根据理科的力学、材料等理论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据说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程师是天生的敌人,常常为一个角,一个洞大动干戈,后者从工艺、安全等因素考虑要砍掉,而前者觉得一砍就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好像工程师要割自己的肉一样,拼命维护。等到终于掐够了,吵完架,达成一致意见后,下面的事情就由工程师主持执行工程,由工匠们一砖一瓦,完全按照图纸和程序实施完成。最终将想象落到实处,由艺术家的想象,工程师的蓝图变成一座、摸得着的大厦。而后面的过程,如宝兄弟所说,是不容许随意改动的。 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贡献都是重要的,缺乏任何一个环节,大厦都建不起来。所以门户之见和互相瞧不起都是可笑而有害的,应该摒弃。从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思维。建筑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想象,新奇,不拘一格的。力学理论家的思维是逻辑、严谨、实事求是的。而建筑工程师的思维是实际,具体,一丝不苟的。我们也容易看出,让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大厦都建不美,建不牢,甚至建不成。 然后,我们研究一下思维模式的深化、拓展。我一直以为,要正视由于专业训练给自己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偏科现象。别科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其学科本身,对自己的学科也有借鉴作用。所以要虚心学习别科考虑问题的方式。具体说,文理科的人要克服反感工科琐碎的特点,学习工科的实际思维,而理工科的人要放下固有文科没用的偏见,学习文科的开放思维。工文科要丢弃认为理科背书的观念,学习理科的逻辑思维。 一个例子就是人文素养对科学家重不重要的问题。为这事我还和我的本家兄弟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099 上有过一番唇枪舌剑。我认为人文素养对理科生,尤其是希望做出创新性工作的科学家来说重要的。这种素养将柔化、补缺和扩展理科的思维模式。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不完全同意。优秀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特性是创造,而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直接相连。有道是功夫在诗外,这是对诗人说的,对其他人一样,也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在努力也是工匠,不能出大家。 博主回复:不知道怎么能够得到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直接相连这样的结论?再者,你提到功夫在诗外,这是对诗人说的,对其他人一样,请问为什么对诗人成立的东西就对其他人一样?还请指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谈不上指教,讨论而已。科学,狭义来说是理科,人文,狭义来说是文科。这两门课的很大差别是思维方式,理科严谨,乃趋渊,文科开阔,乃趋博。学习中的训练也就成型于此。所以两科的缺点也因之而来。文科不实,理科太紧。想一想,你的学科,我假定是理科,大家都是这样的训练,要只靠本学科学到的东东,是很难发现点什么。而如果你的人文素养高,就有文科的优点,思维开阔,跳跃,容易将一些关联度小的东西连起来思考,自然你的创造性就强。这就是我说的第一层意思。至于功夫在诗外,那是一种意境,说的是诗,绝不纯指诗。你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你听出这句话的话外知音,这就是文课的思维方式。其中就有我谈到的前面那层意思。还有更多的意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的一个体会就是我上个评论说到的: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在努力也是工匠,不能出大家。 博主回复:谢谢liang老师的回复.有几点跟您商讨一下:也许liangjin老师提到的想一想,你的学科,我假定是理科,大家都是这样的训练,要只靠本学科学到的东东,是很难发现点什么这点在几百年前是对的.但对于当今的学科,至少对于我从事的学科来讲是不恰当的.正如我在博文中提到的,现在的科学分科太细,能够掌握自己大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自己科研方向的具体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讲已经是件很难的事情了.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能够把这些咚咚掌握了,idea是水到渠成的.不过很难想象在没有掌握这些的情况下,人文知识能够提供啥创造性.说到这,我到想起了众多预测地震的大师来了,我觉着他们中不少人的人文素养挺高,至少没少读,要不然也很难想到用这些个咚咚来预测地震.可惜的是他们地震方面的知识有些欠缺,虽然搞出来的咚咚很有创造性,但是有点伪科学的意思. 另外您提到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在努力也是工匠,不能出大家,这点我基本同意.但能真正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大家又有几人呢?真正科研的主体是好的工匠吧,而我们现在是不是连好工匠都没有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1.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永远是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也别谈,但这并不与人文素养矛盾; 2.人文素养孕育你的想象力,想象力决定创造性思维,这是一个优秀科学工作者必要的素质;没有这个素质,idea不会水到渠成,相反只能follow别人,不可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3.艰苦的专业训练的确很苦,任何科学、古今中外都一样,但这绝不是放弃人文素质培养的理由; 4.人文素养不是仅仅指养养花,拍拍照,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和宽阔的思考,需要虚心学习,特别是哲学等人文科学,要一点点积累和培养,至少要有兴趣去了解。这对你专业的帮助是正面的,是磨刀的功夫。 5.创造性思维与伪科学不是一回事;伪科学的人文素质不一定高,恰恰相反,他们没什么素质,才会招摇撞骗; 6.预测地震我不懂,没有发言权,但我不赞成随便扣伪科学的帽子; 7.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工匠,我没有话说。毕竟科学工作需要大量的工匠,为这所大厦添砖加瓦,而工匠只能看懂蓝图,却不能设计蓝图。但我要说的是做一个好工匠也需要人文素养,不然你没有想象力,你的工作效率就不能比别人高。 博主回复:1.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永远是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也别谈,但这并不与人文素养矛盾,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很多人的专业知识积累的并不够.这种情况下提高什么人文素养是不是有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人文素养会孕育想象力?我只是见过这个结论,不知道论据是啥呢? 3.同一,在科学素养还不够的时候提人文素养是不会走就想跑.我在文章中也说了,也许对于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很高的诸位大师,答案是yes,但对于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NO.当然了,其前提是我觉着由于学科细化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知识积累并不够. 4.这对你专业的帮助是正面的,是磨刀的功夫。 why? 我有与上面的第二点同样的疑问. 5.伪科学的人文素质不一定高,恰恰相反,他们没什么素质,才会招摇撞骗; 他们确实素质不高,不过更多的是科学素质.至于其观点是否有创造性,我倒是持肯定态度的. 6.---- 7.不会走就会跑是违反发展规律的.抛开人文素养对科学家有无帮助不说,不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先,而去提倡人文素养,是不是有些主次不分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jin 你的问题是非要把两件事分开来,这两件事不是互斥的,是互补的。人文素养不能等到你科学知识学完后再去培养,那就晚了。应从小开始。至于你非要找什么证据,就说明你理科太紧的缺点显现出来了。想象力是不需要证据的。 关于思维模式,还有几点要特别指出:1.专业性思维并不特指该专业的人所专有的思维,而只是该专业训练过程中容易形成的思维模式。工科人就有工科思维大概是宝文最招质疑的地方,但仔细读下,宝文并没有混淆这两件事;2.思维模式有固定的趋势,在某些方面用起来很灵,灵过几次容易陷入僵化的状态而难以接受别种模式;3.自己的思维模式一定有局限性,在讨论问题中要随时注意这种局限性,切不可有你的模式去评判世界上所有的事务;4.思维模式也有改造的可能。要包容、欣赏别的学科,时时注意学习它们的优点,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5.某种思维在本领域也许就够用了,但越是大家,越是需要多模式思维。 最后,回到宝兄弟的问题,工科式思维到底适不适合教育和科研管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把定义搞清楚,什么是工科式思维。从宝文中,我理解成由工科教育训练成的适用于工科的思维(不对请指正)。这种思维适用的对象是工科的对象即相对稳定,性质清楚的物。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思维应该是具有按图实施,程序操作的特性。 那么,再来看宝文中讨论的应用对象:教育和科研管理。教育也可以看成一个工程,对人才的培养,有工科的性质,然而培养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所以绝对有文科的特性。这就表明纯粹的工科的思维是不适用的。那么再来看科研管理。科研有理科的性质,但科研成果的随机性和难预测性也难用程序化管理,从而工科思维在这儿也殆力难支。教育和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纯科的思维都显得力不从心,所以需要多学科、多模式的思维。 所以我支持宝兄弟的观点。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9442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的统一性
cutefay 2009-2-13 23:15
看到周可真老师的一篇文章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499 ),我在评论中提到我觉得文科跟理科本来是统一的,本来不应该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大多数文科出身的人跟理科出身的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我觉得出现这种差异是不应该的。具体怎么解释,我再好好想想,如果想得出一些东西,就也发一篇博文。 周老师回复:文理思维出现差异是不应该的?您这观点倒是很有启性啊,如果能说出道理来,一定会很大意义,不必说得周全了,就是有些道理,也有创新意义的。我觉得,这网上就得要大家敢于胡思乱想,就是说错了或直觉猜测之类,也没有什么坏处,谁也不会把这种讨论中的言论当作严肃的或正儿八经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来看待。 在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批判指正! 文科跟理科,是人为地划分的学科,现在文科理科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晰了,正如周可真老师所说的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我觉得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具有统一性,只是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罢了。换句话说,对立统一,既有不同的方面,也有相同的方面。我觉得是内在是相同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文科跟理科,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我的看法是:理科往往是对物质进行研究,无论是数理化还是天地生,都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而文科,往往是对人的意识产生的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我记得以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学过: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我觉得文科研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现在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有较大的差别,从科学网上大家的博文和评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受研究对象的不同所造成的。理科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而文科的研究对象稳定性差。我定义的稳定性这个词我不会用一段简练的语言来解释,就举个例子吧!我是搞生物工程的,属于典型的理工科,我们搞科研要做很多实验,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要很严谨,例如在测定温度对某个物质提取的影响的时候,要在除了温度之外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来测定提取率,这样的数据才是准确的。并且,做理工科的实验,很容易控制条件,来实现自己想研究的目的。而文科呢,研究的对象人的差异会很大,同样的一个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候都会做不同的事情,要看心情,别说是不同的人。正因为人和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都是不具有严格的比较性的,所以我觉得对文科很多事物的研究往往会靠一种统计规律,而不是严格的可控实验。文科的艺术方面,差别就更大了,我想让达芬奇再画一次《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可能画得那么好了。 理科的人往往用还原论来思考问题,就是把问题分解,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分解;而文科的人往往会用整体论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因为往往文科的研究的对象分解了看没有意义,只有宏观整体来看才有意义。我觉得这个就好比波粒二象性,单个粒子表现不出波的性质,只有一群粒子,最后才能表现出波的性质。还有中医和西医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西医可以比喻成还原论,中医可以比喻成整体论。中医如果用还原论来看,既找不到经络,又找不到气。 但我觉得,有时候还原论和整体论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人类现在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并且往往不是由局部简单相加而成的,而是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会起到一种协同的正效应,有的时候是负效应,或者有的时候更复杂。整体论和还原论本是统一的,但是因为现在人类目前认知的局限性,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 我觉得只用整体论来分析问题,或者只用还原论来分析问题,都会有所局限。对事物的分析,可以先用整体论指导宏观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向,再用还原论分解,再研究局部是如何组成整体的。而现在对有的对象只用整体论,往往是因为对研究的对象不知道如何还原或者还原了没办法组装,所以就黑箱操作了。而对有的对象只用还原论,往往也是因为还原了之后没办法跟整体论相联系。 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我认为,非实体的东西是逻辑学,实体的东西是生物学。 先说说逻辑学。它在研究思维上是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无论对文科的研究,还是理科的研究,都离不开逻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础。事物是靠逻辑联系起来的,例如如果,那么这样的充分条件,以及要,我们必须要这样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心理学的研究也是靠逻辑学的,虽然有的时候人的一些行为看似没有任何理由,但没有任何理由也是一种理由,那就是因为人们做某种行为经常毫无理由,所以人们常常会 再说说生物学。生物学是联系物质跟意识的桥梁,基因和神经细胞属于理科研究的对象,而由基因和神经元决定的人的行为则属于文科的研究对象。虽然人的思维和行为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是由基因和神经细胞控制的。人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得透基因如何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也还没有搞明白人的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神经细胞是怎样变化的。并且,为什么从核糖体组装的蛋白质自发地去高尔基体修饰,这类似的生命现象至今还没有完美的研究结果。这让人们觉得生命现象是多么伟大啊,生命的很多现象,超出了人类现有知识所能够解释的范畴。我想,如果理科方面能够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更为深入,那文科和理科之间的桥梁就会产生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同时具备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去认识事物。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销售,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并且我觉得应该属于管理学中的偏文科的范畴,同样一种产品的销售的好坏跟销售员的推销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一样,因此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也不一样。而一位以色列的物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博士创立的TOC制约法中,把销售用理科的思维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说服和推销的流程,,用这样的方法去推销,屡试不爽。高德拉特的第一部作品《目标》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说明如何通过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结果一炮走红。 所以,我觉得文科的很多问题,如果加一些理科的思考方式,很多复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同样,理科的人如果有一些文科的思维做指导,看问题不会偏颇。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转载了一篇很不错的博文假如爱因斯坦做管理咨询,来跟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4558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可真 2009-2-12 08:09
博主按:此篇文章作于去年10月份,写成后储存在一个什么地方,后来忘记了。刚才偶然间又发现了它,现发表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是来源于我所读的如下几段网友评论: ( 1 ) 科学在科学网里不断需要被正身,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要来辩论这个问题,真是悲哀。说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还是少了。其实我一直喜欢的文笔都来自搞自然科学的人,感觉文科的人总有些传销气质。 (摘自: freefloating 在王鸿飞《学术自由与学术创造》博文中的评论) ( 2 )可真老师属于文科,而鸿飞老师属于理科,两个人的学术态度出现不同是自然而然的。 (摘自: 我科研故我在 在王鸿飞《学术自由与学术创造》博文中的评论) ( 3 ) 在西方国家 , 科学家从来不是社会的主宰 ... 因为他们知道科学家普遍存在一种职业病偏执,狭隘,过分理性,不宽容!这些职业病对社会的和谐有很不良的影响力 ! (摘自: 隔壁家的二傻子 在 廖永岩《科学网 90% 的博主是民科?》博文中的评论) 这三段评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科与理科之间存在着学科差异,这种差异我把它理解为学术理性的差异。 学术是人类的理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精神表现形式,其作用(反映、思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客观世界由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和人与人的物质关系所构成的感性的物质运动。这种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一般被概括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通常所谓文科与理科,是对由于其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学术门类的统称,一般地说,理科是指那些以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作为其对象的学术门类,文科是指那些以社会运动作为其对象的学术门类。另外,学术在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作用于自身对人类的理性活动本身的反映、思考、研究,这种自我作用的学术形式包括心理学、逻辑学,它们是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学术门类,但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当然我是比较倾向于把心理学、逻辑学都归入文科的。 还有,哲学与数学这两门学术,其对象其实并不限于客观世界的某个特定领域的,但习惯上哲学是被归入文科,数学则被归入理科。在我看来,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外在的形质,因其有形而必有其数,数学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形与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同时,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又都有其内在的理则,因其有理而必有其道,哲学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与道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所以,这两门学术是超越于文科与理科之上的特殊学术门类,不宜将它们硬性归入文科或理科。但是,尽管如此,我仍不能不随乡入俗地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习惯把哲学归入文科,把数学归入理科。 这样,从对象上看,如果撇开哲学与数学不论,文科与理科的根本区别在于: ( 1 )理科的对象是相对简单而稳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文科的对象是相对复杂而多变的运动形式(社会运动、包括心理和思维在内的精神运动); ( 2 )理科的对象是不包括与从事学术的人自身在内的,亦即是独立于从事学术的人之外的非人性实在,文科的对象是包括与从事学术的人自身在内的,亦即是与从事学术的人有内在联系的人性实在。 进而言之,理科的对象具有简单性、稳定性和自然性的特点,相对地文科的对象则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正是由于其对象的这些方面的差异,文科与理科的学术性质便不同,从而其理性形式也不同: 理科理性的特点:( 1 )由其对象的简单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分析性; (2) 由其对象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精确性; (3) 由其对象的自然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外向性。 文科理性的特点:( 1 )由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综合性;( 2 )由其对象的多变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模糊性;( 2 )由其对象的人文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内向性。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982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科生VS理科生(不得不看的贴子)
flytosky 2008-11-2 10:40
  文科生看文科生:潇洒浪漫。      理科生看理科生:聪明绝顶。         文科生看理科生:呆。      理科生看文科生:酸。         文科生口头禅: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你会吗?(源于孔乙己)      理科生口头禅:1+1=?(源于陈景润)         文科男生的爱情战术:肥水不流外人甜(本系女生很多)。      理科男生的爱情战术:引进外姿(本系女生太少)。      女生的理想男友:文科男生的嘴(甜)+理科男生的腿(勤)。      男生的理想女友:文科女生的外表(美)+理科女生的头脑(慧)。         文科生最头痛的事:1530元存了3个月零七天,银行利息2.14%,扣去20%的利息税,最后总共是多少?      理科生最头痛的事:情人节的前一天,在烛光下苦思冥想,给女朋友的卡片上写点什么才好呢?               文科生最常做的事:咬着笔杆发呆。      理科生最常做的事:扶着眼镜发愣。      文科生对文科生吹嘘:最近我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理科生对理科生吹嘘:《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我已烂熟于心。         文科生对理科生炫耀:古代音韵学学起来像唱歌一样有趣!      理科生对文科生炫耀:学微积分其实像打游戏一样好玩。      文科生最激动的事:名字变成了铅字。      理科生最激动的事:攒机成功。         文科生最不爱听的夸奖:哇!你连莎士比亚都知道,好渊博呀!      理科生最不爱听的夸奖:天,你连灯泡线路都会接,真能干啊!      文科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国象棋,因为历史悠久,典故丰富。      理科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桥牌,因为记分复杂。 转自红网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3282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文科生不懂科学”
可真 2008-9-10 04:31
哈哈哈哈哈先生在拙文《 对科学网讨论学术问题的三条建议 》下面发表评论说: 好几次我看到被人说一两句对周老师批评的话 , 比如周老师是文科生不懂科学, 周老师马上删掉。这可不简单的是什么心胸吧? 这段评论表述了一个事实、一个观点:其事实是 周老师删掉了比如周老师是文科生不懂科学的批评的话 ,其观点是 周老师删掉了比如周老师是文科生不懂科学的批评的话,这不仅是心胸问题,而且是比心胸问题更加严重的问题 。 我对上述观点不感兴趣,但对上述事实很感兴趣毕竟在科学网时间待长了,现在我越来越重视事实了。在现实生活中,我和其他人一样,其实每天都面对许多事实,从而产生许多感觉经验,但作为一个搞哲学的人,我从不轻信自己的感觉经验,而总是习惯性地要对呈现在我的感觉经验中的有关事实的现象我认为有意义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例如,对上述事实的现象,我会做出如下思考: 真有所谓 周老师删掉了比如周老师是文科生不懂科学的批评的话 这回事吗?老实说,我记不得了 。(如果除了 哈哈哈哈哈先生以外,还有别的网友记得确有或没有这回事的话,则烦请提醒我,谢谢!) 既然记不得了,我只好做出真有和实无两种假设这里只谈真有假设条件下的情况,因为实无假设条件下的情况就实无再说之必要了。 如果确实有人曾经在我的博客上说过比如周老师是文科生不懂科学的批评的话并且被我删掉了的话,那末,对此我现在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有谁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他(她)或他(她)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据我分析,其意思无非在于:( 1 )文科生不懂科学。( 2 )周老师是文科生。( 3 )周老师不懂科学。我只是 不知道周老师是文科生不懂科学到底是一个归纳性判断,还是一个演绎性判断 。如果是一个归纳性判断,则由周老师不懂科学的个别事实,显然还不足以归纳出文科生不懂科学的一般结论。如果是一个演绎性判断,则由文科生不懂科学(大前提)和周老师是文科生(小前提)推出周老师不懂科学的结论,其结论之是否正确,乃完全依赖于文科生不懂科学这个大前提是否正确:如果其大前提正确,则其结论必然正确,反之,其结论必然不正确。 文科生不懂科学是一个真命题吗? 这里首先涉及到文科与科学两个概念。关于文科,不必扯得太远,仅凭文科生一词,应可把文科的含义限制在如今我国一般学校中通行的文科概念的意义范围内,则其文科显然是指非理工科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等,其中按照现代一般的学科分类,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是属于社会科学,则显然与其文科相对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 由此可见 ,文科生不懂科学其实还蕴含着另一个命题:从事社会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 从事社会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是一个真命题吗? 从事社会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有可能是一个真命题,假如这里所谓从事社会科学者是特指某些从事社会科学者,或所谓自然科学是特指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些学科或专业。 因此, 如果从事社会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是一个真命题,则由此就还可推出另一个真命题:从事自然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 当然,这里的从事自然科学者是特指某些从事自然科学者,或自然科学是特指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些学科或专业。 在实际生活中, 某些从事自然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 ,例如,有些因为缺乏严格的自然科学训练而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的人,他们虽然进行着自然科学研究,却可能并不真懂自然科学;而 凡是从事自然科学者,他们更没有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是全懂的,他们所懂的主要是在其研究范围之内的某个或某些知识领域,而且就是这些正在被他们研究着的知识领域,他们也未必已经达到了真懂或精通的地步 。就后一种情况而言,只要是真做过学术研究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儿,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除了全知全能的上帝,有谁会精通一切知识领域呢? 据上分析, 如果文科生不懂科学是一个真命题,则从事社会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就是一个真命题,从而从事自然科学者不懂自然科学也是一个真命题,但是其命题却毫无价值 除了告诉人们凡从事学术研究者都不是上帝以外 。 其实,只要承认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它们的各个具体知识部门之间有其内在的相通性,则凡在这些知识领域中真正从事学术研究并且有较深入研究的人,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懂哲学也懂自然科学也懂社会科学,只是 这个懂乃是指了解普遍存在于这些知识领域的一般学术精神、一般学术方法、一般学术规范等 。 我作为一个从事哲学专业的人,当然只是比较了解本专业特殊的对象、方法等等,而对其它各专业特殊的对象、方法等等都不懂,但这决不意味着我全然不懂哲学之外的任何东西。事实上,对于普遍存在于各个知识领域的一般学术精神、一般学术方法、一般学术规范等,我还是有所了解的,这道理就在于: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列宁:《哲学笔记》)。 所以,尽管我只是直接地研究了哲学,而且主要是中国哲学,而且主要是顾炎武哲学,但是,即使顾炎武哲学这样一个具体的对象, 如果能够认真而深入细致地对它作解剖麻雀的功夫,也照样可以达到对普遍存在于各个知识领域的一般学术精神、一般学术方法、一般学术规范等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 。 当然,解剖麻雀的工作,决不是简单的把自己的眼界局限在这个麻雀上,而是应当也必须 胸怀麻雀,放眼世界 ,唯有如此,其工作才会有所成效。既要放眼世界,就得关注其它知识领域,特别是与麻雀相关度较高的知识领域。例如,要研究顾炎武哲学,就不能不研究整个中国哲学,把顾炎武哲学置于中国哲学的整体中来予以考察、分析和研究;而要研究中国哲学,就不能不关注与中国哲学相关度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甚至还不能不关注与哲学相关的宗教、科学。我之所以到科学网来,最重要的学术目的就是想通过与科学网博客的博主群体以及常来这里的读者群体的直接接触(网上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了解在其它场合所了解不到的当今中国科学界的学术研究之一般情况。我在这里发表的学术评论性文章,皆是就 学术研究之一般 而论,我何尝敢对自然科学领域中那些具体而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发表什么意见!不要说自然科学领域,就是中国哲学领域,除了某些为我所熟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我也不敢对我所不熟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发表什么意见。 说实说,我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界从未听到过诸如理科生不懂文学、工科生不懂哲学之类的评论,却不时看到科学网上有文科生不懂科学或与之类似的评论,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想,从学理上说,这不过是说明了这样一点: 这些评论者不懂得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基本道理 。我认为,如果 连这个基本道理都不知道、不明白,其在学术研究中如何能 自觉地 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呢? 如果 不能自觉地 进行这种科学的归纳活动和演绎活动,如何能取得科研成果呢?抑或其科研成果是从何得来的呢?如果连自己的科研成果都不知道究竟是借助于什么思维方法取得的,那末,我就不得不怀疑其科研是否为真科研了。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7910 次阅读|41 个评论
身后的世纪(之六)辛亥革命后国内经济及教育情况
自我源于思考 2008-4-6 19:36
中国理论是苏联理论、欧美理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白话文与中文拼音推广,科技名词的统一和性教育的引入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三个成果。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发布政令、制订章程,各地鼓励办工厂、企业,由于世界大战,外国商品剧减,国货开始热销销,一时间民间资本异常振奋,希望趁这个机会中国可以在经济上崛起。少数留学生与华侨来到国内,希望可以发展中国实业,冯如从美国带回来两架飞机,希望发展国内的航空工业,建设航空军事力量; 1918 年,黄藻裳等留美药物化学师创立广州安亚制药厂,并研发出几种销量不错的新药。孙武、黄兴等革命党及杨度等维新派也加入创办实业的队伍,包括北洋军阀黎元洪、冯国璋等也纷纷出资办厂。 由于社会的重视,管理方面有了进步,原来徐 州煤矿几经转手,始终经营惨淡,以致于胡恩燮等经营者忧疾去世,这种情况很少见了。陈淡浦家族的广州均和安机器厂在 1908 年制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 ( 单缸卧式 8 马力柴油机 ) ,其精于技术,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多是国外资本控制, 特定的技术状况和经济环境决定当时国内发展的主要是轻工业,尤其是棉纺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如纱厂在 1914 年至 1922 年间,增加了 50 余家;面粉厂在 1912 年至 1921 年间,增加了 100 余家。 周学熙在天津办华新纱厂,资本逐渐发展到与张謇的大生纱厂相匹敌,外国惊称中国不久棉纱就可以自给了。化学工业中的亮点是上海吴蕴初的味精,他从日本的味素产品中仿制、改进,在张崇新酱园的资助下生产出天厨牌味精,由于全国抵制日货的环境而基本垄断了市场。 从地域上看,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属于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 上海江南造船厂在 1918 年至 1919 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蒸汽机型货船,交付后得到对方赞赏。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张嘉璈建议上海各银行的正副经理以聚餐会的方式相互加强联系,沟通信息,类似的还有虞洽卿等发起的宁波商人的四明会所。由于银行之间互开户头,许多大企业资本入股银行,银行又为工业提供大量贷款,在这种利益联系紧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财团:江浙财团,张謇,刘鸿生、荣氏兄弟及张静江兄弟都属于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江浙财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处身于租界中,受到军阀影响少,所以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袁世凯在清政府所设银行的基础上,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中央银行,但是官股迟迟未到位,引起了商界不满。 在财政方面,由于北洋政府承接下来的清政府的欠款、不平等条约,关税、盐税等仍然控制于外国手上,即使辛亥革命后,苏维埃宣布放弃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北洋政府仍然在列强的影响下把赔款存入旧俄国的银行供作反对苏维埃的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当对原来签订条约不断从外交途径尝试,使外国降低要求,如美国在 1908 年就主动立法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留美。其次,应当借入款项发展实业,对内施行扩大财政政策,为工业发展提供贷款。蔡锷支持善后大借款的原因就是因为要发展云南工业,苦于没有资金、设备,希望善后大借款可以分出一部分给云南发展经济。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在对内有利的条件下引进人才、技术和资本。 但袁世凯的财政政策方面却让商界一再失望,为了压制地方军阀及登上皇位, 1915 年,挪用中法实业借款,用于帝制。这种情况下,外国银行团拒绝向中国借款,袁向美波士顿财团借款也仅有一点,与是答应了日本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强烈反对。由于先后出现的护法战争和护国战争,各地军阀截留中央税款,为了满足军费开支,北洋政府大力发行纸币,中行与交行在成立后始终没有得到政府的准备金,在纸币滥发的情况下,货币信用降低经济混乱。 1915 年,袁自认为称帝有日本支持,各国陷于欧洲战争,无力阻挠,便择日称帝。开始各国态度模糊,待其称帝时却提出劝告以致于警告,要求缓改国体。段祺瑞等反对家天下,在护国战争,袁军将领作战不积极。蔡锷等护国军则作战灵活,并用谋略分化袁氏势力,国内大部分人士坚决反对袁世凯,而支持帝制者均是投机分子,许多督军趁机宣布独立,扩大自己势力。一些鼓动帝制者在这种情况下纷纷离开袁世凯而去,袁世凯气悔而亡,由此开始军阀混战时代。 1916 年 5 月,北京 市面纸币有数千万元,而准备金只有几十万元(银),银行出现挤兑, 北洋政府发布了震惊全国的中、交两行兑换券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现的命令。外国银行团对北京的金融政策不满,上海中行分行张嘉璈痛斥停兑无异宰割百姓,在江浙财团支持下,宋汉章、张嘉璈毅然抗停兑,使得中行货币的信用在南方得到极大提高,各省流通无阻。江浙财团的影响力得到提高,张嘉璈则因为梁启超的关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核心人物,被财政部长梁启超邀请到北京改革财政。但是 政治上无法统一,财政改革必然不能成功。 各 地军阀对于金融业或者直接抢劫或者借口保护进行勒索。吴佩孚曾派人把张带到自己办公室,当面勒索军饷。张作霖的奉系入关后,向各银行勒索军饷遭拒,便把张嘉璈扣押起来。于是商界把希望寄托在孙中山的广州政府身上。宋子文任广州中央银行行长时,由于准备金不足而通货膨胀,信用不佳,张嘉璈便提供援助,使其稳定了财政。 中国经济表面上有了起色,但是战乱使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员刘艺舟等在烟台演出《武汉风云》等新剧,筹款接济革命,全国各地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运动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是极大的,女性放足的条令始终得不到贯彻执行,缠足现象直到三十年代才基本禁止。许多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由于其期待的统一、强盛的国家没有出现,军阀混战却愈演愈烈,从而陷入彷徨,代表如鲁迅的中国就像一个黑房子,四周什么也看不见。另一部分投机革命的人则开始加入到军阀之中。然而新的青年始终以负担天下责任之心参与到社会中,如同上一代人反清的前辈一样,但不同的是他们接受了最新的思想和文化,因而他们将谱写新的历史。当然,也不乏许多一直坚持不懈的人们,如革命元老陈独秀等。 当时中国高校中大部分为教会学校,在双方不平等的状况下,由于中国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使欧美文化、宗教的传播遇到极大阻力。 1908 年,美国退还庚款,资助中国青年留学美国,这一举动引起中国上下普遍的好感,留美学生逐渐增多。尤其在五四运动后,欧美理论与苏联理论的传播大大促进了留学生的规模,邓小平、周恩来等留法。并且各种因素也使留学生所学专业结构有所改变,学习工业的人大为增加, 刘少奇(未成行)、李富春、李维汉都曾参加过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当时 刘仙洲 担任教员。又 如茅以升加入唐山路矿大学,受到孙中山演说的鼓舞而学习建筑,由于受到北洋军阀排挤,参加辛亥革命的李四光出国去学习地质。 1915 年,胡适率先提倡使用白话文,并写出了尝试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积极响应,全国掀起了反对文言文的运动。 1925 年, 黎锦熙更是发动了东南诸省(浙、皖、苏三省)的 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运动 ,从而白话文大大普及。中文拼音的工作也紧张进行,黎锦熙、钱玄同及赵元任等人作出了贡献,由于不断的内战和抗日战争,这个工作直到内战基本结束,重点开始国内建设的50年代才完成。 1914 年,赵元任、任鸿隽、胡适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了科学社,并着手开始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回国以后,与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联系,统一科技名词。到三十年代后期这一工作才大部分完成,如刘仙洲等人修订的机械名词成为国内标准,改变了以往技术人员、工人各自随便称呼 弹簧(spring)为 司不令 ,联轴器(coupling)为 靠背轮 ,机车前的排障器(scraper)为 猪拱嘴 等等,这一关键任务的完成为国内知识传播体系及国家创新系统形成打下了地基。而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工作也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性教育也初步被南开大学等引入国内教育。美 国山格 夫人于 1922 年来到北京大学作报告,提倡节育等观念,引起轰动。鲁迅也曾应学生要求讲授了一次性教育课程。然而,形式开放、互相尊重的性教育至今仍未普及,而这也是当代价值观受到挑战的原因之一。 白话文与中文拼音推广,科技名词的统一和性教育的引入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三个成果。这些成果是在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的新文化运动下进行的,欧美理论的全面引入是新文化运动的强大动力,他们提倡现代的大众文化,鼓励重视个人价值,极力批判封建思想,使国人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由于中日矛盾愈演愈烈,留学日本的学生大批回国。以李大钊、王光祈等为首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这个学会普遍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接受了苏联理论,提倡中国彻底的平等与独立,发展强大的平民社会。受到了欧美理论的批评,二者开始对立,以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为标志。欧美理论支持者偏于宣传,后来成立了新月社,成为一个文学支流;而苏联理论支持者不单注重宣传,也注重实践,后来成立了共产党,成为目前中国在大陆的执政党。二者从在对立中一起批判传统观念到不断相互攻击并最终决裂的过程代表了完整的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苏联理论支持者们以切身行动证明他们的确是注重实践的。李大钊曾派邓中夏等到开滦煤矿发动工人,他们首先放几个短电影,然后与工人聊天,了解工人的情况,鼓励工人争取自己的利益,并吸收积极分子,帮助和领导组织工会。毛泽东在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时,曾到天津看海并考察了天津机车厂的工人情况。在苏联理论得到更多关注的时候,苏联派人到中国找到陈独秀等,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陈在上海与李达等组党,并写信给北京的李大钊、张申府,湖南的毛泽东,广州的谭平山等,要他们建立党组织。在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缺席被选为第一任中央局书记。苏联在帮助部分知识分子建党时,也关注了广州的孙中山,于是在苏联的参与下,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展开两党全面合作。孙中山就此事说:国民党正在腐朽,她需要新的血液。 在两党合作共同推动社会运动及军事发展的过程中,共产党主要做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工作,国民党则主要做军事建设的工作,这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在同盟会的成立之初,都是由文人担任领导职务的,如汪精卫担任《民报》主编,共产党更是如此,最初一批党员俱是文笔一流人士,瞿秋白也是因为主编过党机关报而在苏联代表的支持下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蒋介石为军队将领,受排挤时在上海与张静江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因投机破产想耍赖,被虞洽卿镇住,乃求虞将其推荐给黄金荣解决了问题。蒋虽然在生活作风问题上开放,但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守旧,除了为宣传自己而写的《孙大总统蒙难记》之外,没有什么拿得出的好文章。正因为孙中山信任的国民党员中军事人才极少,才由蒋介石负责军事建设,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同时任教官的还有周佛海(后脱离中共并叛国)、张国焘(后脱离中共)、恽代英、周恩来等共产党员。周在欧洲由张申府介绍加入共产党,并受其极力推荐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当时在广州的还有担任宣传部长的毛泽东。国共双方高层领导诸多复杂渊源也在此形成。广州政府首要的任务是平定军阀混乱,稳定国家政局,这一目标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而战斗力得以极大提高的黄埔军来完成。普遍的愿望是在胜利后,建立统一、独立的中国,实施全面的三民主义,发展工业经济,使中国获得新的生命。然而这一愿望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因国共决裂而破灭,顽强的共产党战胜了极大的困难,以自己的方式在中国建立了政权。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3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