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师大学报编辑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
黄安年 2009-10-30 17:11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 17 年想到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30 日发布 王炳照先生今年 10 月 5 日离我们而走了 , 这使我感到很突然。 1975-1978 年间 , 我和他在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科)编辑部共事两年 , 在我印象中 , 他一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 , 早来晚走 , 对本职工作极端负责。他负责教育版栏目,我则在历史版栏目,平时业务上虽没有什么联系 , 编辑部人员总共才四五人 , 所以接触也是多的。 1978 年春,我回历史系任教,和他的联系也就少了 , 不过凡是我去学报编辑部时,无论白天黑夜几乎都能见到他在伏案工作 , 编辑工作是默默无闻的 , 有时还不署名,但是他认真负责的态度依然一丝不苟,不为名利。北师大教育系的中国教育史 学科建设实力雄厚,邱椿、瞿菊农、邵鹤亭、毛礼锐、陈景磐等教授都是国内享有盛誉的老一辈学者, 60 年代初我在校部文科工作时和这些老先生有工作上的接触。 60 年代初我校中国教育史专业率先招收研究生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教育史专家学者,其中就包括 王炳照这样的 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在我印象中 , 在学报工作期间,王炳照先生不仅出色地做好了作为学报编辑的本职工作,而且作为老先生们的助手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和组织工作 , 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了个人的突出研究成果。 王炳照在师大和我同住丽泽 19 楼 , 只是不在同一栋内 , 平日经常照面聊聊天 ,2002 年后我住到了天通苑和他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 但我回师大时总会在二个月内见面一次。今年 8 月底友人托我了解关于古代教育史情况 , 我想最合适的就是王炳照了 , 于是和他家通电话 , 没有人接 , 再打电话问教育学院,那位接电话的是代值班的 , 不知道王炳照的电话 , 更没有说他已经重病在医院,我以为他又外出开会了 , 根本没有想到他早已住院。 10 月 8 日 , 和老友通电话时说他走了 , 我简直难以想象这是真的。 炳照在北师大编辑部长达 17 年 , 就他的编辑水平、工作效率、敬业精神 , 就他的专业水平,以及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地位来说 , 别说由他来担任编辑部主任 , 就是由他来担任学报主编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是称职的 , 然而他一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 , 对他来说 , 从不计较,是他的崇高品质,但在是从我们的组织工作角度来说 , 实在令人感到不公。 学报在 50 年代初 , 主编是钟敬文先生 , 七、八十年代是白寿彝先生 , 他们是学术型的主编,可是在这以后就变成了副校兼党委副书记郑师渠了 , 这一改使得学报主编的学术型变成了官僚型了,实事求是地说 , 由王炳照先生来担任学报主编也许更加符合学术型需要。现在官阶高于学术 , 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 , 有人说学术行政化、官僚化不无道理,一个大学的学报都不能让真正有学术水平的学者来担任,我们的学术究竟是什么 !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4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