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厢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厢记
大毛忽洞 2020-1-8 12:23
看看,这是《西厢记》的风景
个人分类: 2020-野花野草|1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郎憔淬却羞郎”的元稹
热度 6 xying 2013-1-25 07:27
看了原创坛里的“春分词配画《忆江南·白居易》”的帖子,让我想起中晚唐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大才子元稹。 要说才子佳人的故事,人们往往提起司马相如和柳永。司马相如那时候也就是个文学青年会弹琴,一曲“凤求凰”忽悠得小寡妇音乐迷卓文君跟他私奔了。后来没钱了,让文君当了首饰开店当垆卖酒,逼得老丈人就范资助,有点韩剧的味道。别以为卓王孙是什么皇亲国戚,其实那只是那个名字比较牛气,卓家不过是富家商人,难度不算大。后来司马相如两赋成名,文君幽怨,不是什么坚贞爱情的故事,美辞名赋和这事全不搭界,可惜了文君白奔一场。 柳永是考公务员落榜了,酒喝多了发个牢骚: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事让宋仁宗知道了,认为有腐败倾向,政审不通过,断了当干部的前程。从此就去演艺界里混。写的词虽然好,却不是他的真实生活,算是“奉旨填词”,给明星们写歌词编剧本打工的。所以这两个都不及格。 真正才子佳人情深意重且自己写诗词的,陆游和唐婉算一对。“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心酸得令人无言。《钗头凤》更是家喻户晓,呃~,过了点。想起我有次在科学院研究生院讲课时说到“联想记忆”,唱声“嘀嘀嘀当”,人人都知道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念了句“错、错、错!”,堂下面面相窥,交头接耳,目光诡异,不知联想到什么。从此明白了你认为大家都知道的,不一定就是如此。咳,绕远了。这陆游离元稹也远点,不说他了。 其实以亲身感情经历入诗,够得上才子佳人故事的唐人也不少。年轻时读唐诗,给我第一个深刻印象的是韩翃的《章台柳》。 唐朝安史之乱两京沦陷。诗人韩翃爱姬柳氏,为避兵祸,剪发毁形,寄居法灵寺。及长安收复,翃遣使密访柳,携去一囊碎金并写了《章台柳》赠之。柳捧金呜咽,答了《杨柳枝》。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诗句朴实无华,借物说人,以柳树喻柳氏,将希望、担忧、揣测、沮丧矛盾心情表露无遗。柳氏泣血回诗: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则诉说离怨相思,柔肠百折,悲愧难言之情,跃然纸上,令人鼻酸。柳后遭番将沙吒利劫以专房。肃宗因请下诏断柳归翃,夫妻最后终于才得团圆。 唐人的言情诗以崔郊的《赠婢》也最为传世感人。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说的是崔郊与他姑妈的婢女相恋,后来这婢女被卖给一贵宦。一日崔郊与这婢女在外偶遇,回来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诗中王孙、绿珠都有典。萧郎是弄玉箫郎的意思,指的是情人中的男方。最后两句绝望悲情长嘘而出,从此传世,最是令人概叹,婢女主家于頔读诗后竟感动得成人之美了。 这些才子佳人亲历有诗的故事都不如元稹来得丰富。他亲历过良配韦丛亡故,与薛涛的姐弟恋,以及备受同情的崔莺莺的故事,无一不列为才子佳人故事的经典。 言情最能触人心怀的是悼亡。元稹 24 岁时仅仅是秘书省的校书郎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为妻,元稹那时还没发达,日子过得艰难,这富贵家的“谢公最小偏怜女”却毫不嫌弃,贴心扶持,七年后韦丛身故。他流传最广的《遣悲怀三首》细道日常琐事,乃至“贫贱夫妻百事哀”,写得悲气袭人。至于《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更是大家耳熟能详,却是他第一个写出这么磅礴大气,不能自拔,无可取代的情感。 他 31 岁时,在成都认识了才女薛涛。薛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美姿容、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称为女校书,与名士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牛僧孺、令狐楚等人都有唱和。那时她已经 42 岁了,终生未嫁,相识才子无数从未动过情,居然为这相差十一岁的姐弟恋灿烂了一回。不能不说元稹是个懂感情,让女人入迷的才子。 其实元稹在文学史上留名最著,难以定论的是他的传奇《莺莺传》。这个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唐代传奇中成就最高的,震撼文林之作。无论是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都会令古今文人生嫉。它后来被改写成几种版本的《西厢记》。与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不同,这《莺莺传》是以张生始乱终弃为结局。比较尴尬的是,自宋代王铚以后,千百年来许多名家包括鲁迅、陈寅恪等考据,众口一词认定故事里的张生就是元稹自己。这千古流传的才子佳人大戏,虽然让元稹坐实了风流才子第一把交椅,但这薄情的炫耀和张生忍情尤物之说,却给元稹带来不少骂名,尤以现代为甚。 我读《莺莺传》时在上大学,那时没读过什么评论。只是觉得这悲剧故事比大团圆结局更为感人,后半部分莺莺的戏份甚多。此传前半部分与《西厢记》相同的戏码,只记得“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传奇下半部分,张生文战不胜,遂止于京贻书于崔,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之下,就有五六百字,千万珍重,珍重千万!送了玉环、发丝、茶碾子。写得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待到张生忍情抛弃,崔氏无奈嫁人后,张生也娶妻了,却又以外兄求见。夫语之,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她送出一首诗。 自从别后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淬却羞郎。 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之: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我读起来,只觉得这两诗所含感情充沛复杂之至,远胜前面《会真诗》三十韵的艳诗。全文之中最为凄婉动人的就是这一句“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淬却羞郎。”这个“羞”,为己羞?为郎羞?责不知羞?读之余味不绝。最为理性令人深思的是“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全文立意的高潮。到了这儿整个悲剧的动人之处和思想高度才呈现出来。 我不明白那些专家是怎么考据的。据说是看了这个传奇最后一段“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我很愚钝,始终看不出这个张生就是作者自己的道理。只是觉得唐传奇未必是作者自传,为什么不能是虚构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得如此动人,最精彩最动人最富有思想性的女主角的这两首诗也是出自作者之手,让天下人读后都唏嘘不已。为什么男主角关于“尤物”的辩解台词和结尾“善为补过”的议论就一定是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而不是仅仅用来反衬女主角的艺术手法? 专家们非要把男主角的言论和结尾应景的时人之说,栽到作者元稹的头上,再怜香惜玉、满腔怒火地对作者进行道德批判,是太入戏了吧。你们说呢? 【注】 下面链接是《莺莺传》的原文和译文 http://www.cclawnet.com/tangchuanqi/tcq133.htm 【后记】 我在海外网上贴出这篇文后,有诗文评论颇有名气的老大评说:确实是很愚钝,需知文学创作都要有生活经历,元稹的诗文和生活里都透露出玩弄女性的腐朽意识,确实应该受到批判。 我仍然傻傻地想不通。作者必须有生活才能写小说,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这生活里的张生不一定是他本人,就像莺莺不必是元稹一样。元稹如同那时代才子那样的多情不专一,也是不能以现代的规范来责难的。其实他编的崔莺莺这两诗,境界远远超越了时代,即使放在现代也很深刻,那“尤物”之说也许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规范的托词。 问题是确定作者的境界时,是根据他小说中粗陋的台词,还是深刻的思想来评说,这其实是由批判者的眼界来选择。站在制高点的人,看到的总是粗浅的部份。
个人分类: 随笔|66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校友美文】顾耀文:日落西厢
ShenHuiChuan 2012-11-18 15:17
[转载]【校友美文】顾耀文:日落西厢
顾耀文:日落西厢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节是选入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课本的,至今还能背得。背过的书不少,能在岁月淘洗后残存下来的应是精华之精华。 十一月的深秋,虽然快立冬了,北方已降大雪,南国的深圳,却乍冷还暖,依然二十度上下的气温,早晚有点凉意而已。那夜,忽然西风呼啸,吹来了北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深圳大剧院作《西厢记》“封箱”巡演,由茅威涛等原班人马出演,巡演结束后年届五十的茅威涛将告别张生这个角色,由下一代的“小百花”去传承。 王实甫的《西厢记》几百年来深深打动过一代又一代的痴男怨女,包括贾府里的宝哥哥和林妹妹,“多病多愁的身”和“倾国倾城的貌”,这种略带病态的美,超凡脱俗,非艳俗的“快餐文化”“一夜情”能比。这次汇集于大剧院的“茅迷”们,有一半以上是中老年人,说明青春虽已逝去,“花落春仍在”,肉体会老去,灵魂树常青,有的“茅迷”称自己成了“茅病”,又升格一级。 我其实真算不上越剧的“粉丝”,只是童年时期,被家里长辈带去看戏时,才接触越剧,女性长辈去看的都是越剧。那时剧场门口墙上画有标尺,一米一以下的孩子不让进,我紧张得悄悄踮起脚跟,眼珠上翻,似乎眼高就身高了,检票员看这孩子机灵,智商应够一米一了,就放了进去,那是在两个大人中间夹着的“站票”。再大一些,有点“男人相”了,就不再看越剧,那时男女同学间有界线,这“大防”延及越剧,甚而抵触,认为“娘娘腔”,女学生才看的。六十年代初,看戏曲电影《红楼梦》,不禁被“黛玉葬花”的伤春和“宝玉哭灵”的悲情所折服。谢晋的电影《舞台姐妹》,江南水乡,冷雨孤舟,一船越剧艺人游走于乡间码头,“年年难唱年年唱……” 那凄美而感人的画面就永远深藏在记忆里了。但是,我还是很少主动进剧院去看越剧。 九十年代初,“小百花”来深圳会堂上演新排的“诗化越剧”《西厢记》,出于新奇,也出于乡愁,和太太一起去看了,结果是惊艳,越剧还能演成这样的!茅威涛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最像张生的张生,似乎她就是为张生而生的。扮相俊美的小生很多,但这般洋溢着书卷气,飘逸潇洒的却难找,那不只是形秀,不只是骨秀,是神秀!当年演出轰动一时,茅威涛作为一颗越剧新星,星光闪烁,《西厢记》一剧奠定了她的舞台地位,多次获得梅花奖等戏曲界最高奖项。 张生应是怎样一个人物?金圣叹在点评《西厢记》时说到:“《西厢记》写张生,异样高才,又异样苦学,异样豪迈,又异样淳厚,相其通体自内至外,并无半点轻狂,一毫奸诈,年虽二十又余,却从不知裙带之下有何缘故。”又说“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他(王实甫)亦只是平心敛气向天下人心里偷取出来。”借金先生妙论,茅威涛亦是把天下人心里的张生偷取了出来,才有众多“茅迷”“茅病”为之倾倒。千年光阴,天地日月,风火水土,造化出儿女情长,世世代代,“风无成心,云无定规”,千姿百态,而此情绵绵无绝期,存于人人之心灵,遂使《西厢记》长盛而不衰也。 越剧起源于浙江,却成熟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可说是海派文化的成果。那年代上海是中国最富庶发达之地,各种文化在此交汇,那些显贵太太,小资佳人,弄堂阿姨,住家媳妇,成了越剧的基本粉丝。越剧演唱多为真嗓,声色沉稳,圆润舒缓,哀婉动人,鲜有尖刺劈裂之声。如果说昆曲是“水磨腔”用水磨出来的,越调则可说是乌篷船在水巷里摇出来的,都充满江南水乡的淡烟疏雨,灵秀婉约之气,都是水造的。也就难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演的多是才子佳人戏。“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每听此曲,心驰神飞,摇呀摇,把魂儿摇到了外婆桥…… 今日所谓“传统越剧”其实就是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它借鉴了昆曲京剧的古典剧目,身段程式,也吸纳了话剧电影的真实细腻,现代元素。融会博取,勇于创新是越剧的“海派”基因,这种基因与西洋音乐一相逢,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飞往世界的中国的蝴蝶。 越剧通俗易懂,语言浅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能听懂浙江方言,没人看不懂的。布景服装道具都极华丽,逼真讲究,以前名角出场,一场戏可换十来套“行头”,尤如时装表演,江浙一带的“老好婆”,老阿姨,小姐太太无不着迷,“外行看热闹”,看的是红男绿女,满眼胭脂,那热闹是没说的。到我有点观赏能力,尤其看过些昆曲以后,“取次花丛懒回顾”,对越剧就兴趣寥寂了。 当年推出的《西厢记》却面目一新,使人眼前一亮。其一,布景大为简化,舞台中央就一个四方转台,一转动风景就似乎流动起来,配上灯光和简单的吊幔,一会是佛堂,一会是后花园,一会是西厢,一会是十里长亭,变幻自如,全在那二十平米的方台上,有了抽象写意的味道。真美是简单的,这种简约提炼了美,整场戏紧凑流畅,大幕没有开闭过。 其二,服装不像传统那般华丽复杂,没有重花叠翠,珠玉相拥,而是飘逸,流畅,简洁,清新,张生出场就如一阵清风飘临,一股强大的气场立即将观众吸引入戏。 其三,茅威涛把川剧中的一些程式大胆化入角色,一个踢袍,撩襟,拂袖,把张生初遇莺莺,惊鸿一瞥,“猛然看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魂灵儿飞上九重天”那种失魂落魄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活龙活现,又不失优美洒脱。张生急追而上的场景,不由想起一件青铜文物:“马踏飞燕”。 这本《西厢记》是将越剧艺术推上一个新档次的鼎新之作。把一幅写实的工笔重彩画,升华为一幅泼墨写意画。化出了《西厢记》“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那般意境。 艺术必须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任何艺术形式,当其初出,都有一个全盛时期,佳作泉涌,慢慢普及成熟,程式化了,也就是僵化的开始,终于日渐式微,成了束缚。为什么后人在唐诗宋词元曲上难以超越前人水平,似乎杰作已被唐宋人写尽了?原因在此。二十年前的小百花《西厢记》正是一个创新,十多年后的青春版《牡丹亭》与其有前呼后应的影子,不知白先勇有无看过这台《西厢记》,艺术的灵魂是相通的,都能通鬼神。金圣叹说,必须扫地,焚香,对雪方可读西厢,可见其对天地妙文之虔诚恭敬,如对神灵。 二十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小百花原生代演员,已届“知命”之年。春来秋去,花开花落,世之常理。茅威涛此时毅然封箱西厢,与张君瑞这一角色作别,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概,使人钦佩,联想到一些梨园大师,七老八十还粉墨登场,再重的油彩也难掩岁月之沧桑,艺术再高,也使人目不忍睹,形式与内容相差太大,只可教,不宜演矣。茅威涛是明智的,她把最美的形象永远留驻舞台,留在观众的心里,而腾出精力,投身更多的创新。 青春版《牡丹亭》的推出与《西厢记》的封箱之演,从两极显现了艺术推陈出新的生命韵律。日出日落都是自然界最能感动人的景色。二十年前我见证了“茅张生”的日出,二十年后又见证了“茅张生”的日落,黄昏日落常使人伤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日落也使人心旷神怡,“长河落日圆”有种完满的豪气;黄昏日落也使人惆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日落又给人带来新的希望,西沉的太阳明天升起更明亮。执着就是迷失,放下才能拿起,期望茅威涛来日星光更灿烂。 小百花《西厢记》演到《长亭送别》剧终,现版的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金圣叹判定为后人的续貂之狗尾,俗不可耐,决非王实甫手笔。《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好的结尾,正如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后的是“未济卦”,未济者,物不可穷,周而复始,“天下事了尤未了”也,“大团圆”不是好收尾,“临去秋波那一转”才勾魂摄魄。 是夜,曲终人未散,谢幕后是封箱仪式,老一代演员,卸下戏装,放入衣箱,红纸上封,年轻一代的张生莺莺躬行谢师之礼。茅威涛在箱前一个“踢褶”,紧随一个华丽转身,脱下戏袍,从此“放下”张生,谢幕了。 当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今夜里日落西厢晚霞飞,眼见着一个时代飘然而去。 《西厢记》“封箱”巡演明年一月在上海和香港还有几场演出,好花不常开,同好者不要错过此番“绝唱”。 顾耀文 2012年11月
个人分类: 休闲|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审音鉴古录>研究》的评阅书
热度 1 BMK 2012-6-19 23:19
李阳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从专家提供的学术评阅书来看,她的学位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为导师,对她的论文选题及评价都有有些话要说。 论文的学术评阅书共三份。一份为本单位教授评阅,有所溢美。外单位的两位专家都在本领域中有很高的声誉,评阅书也写得很认真,而非应景之作,值得认真分析学习。 廖奔研究员的评阅书说:“《审音鉴古录》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唯一一部导演学著作,首次进入博士论文视野也是首次为研究者所专门发掘,此选题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该论文为中国戏曲史研究填补了一处空缺。”他的评阅书在指出本论文的缺点时说:“《审》著选取当时流行的9个剧本《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里的65出折子戏——设计出身段谱,这些剧本在当时舞台上的演出面貌和导表演状况都值得细细分析研究,从中可看出一部戏曲表演史的轮廓,论文未涉及,却将一半篇幅用于了引申研究:“堆花”表演史、“跳判”表演史和昆曲道白的吴语化。尽管这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未免让人感到比例失当、轻重失衡。” 麻国钧教授的评阅书指出:“在国家开始投以重金,全面研究、构筑中国戏曲表导演体系的前期,作者选择这样一个选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评阅书指出了若干不足,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应该说,这两篇评阅书对论文价值的判定与批评都是中肯的。 我的本业是《诗经》,从事戏曲史研究只有十几年。能够为李阳同学选定一个在戏曲史领域可以占据主流地位的论文题目,我感到可以允许自己有一点点自豪感。李阳同学原来的基础并不很好,但通过她自己的努力,这篇论文奠定了她一生的事业基础。答辩后,知道这篇论文最终只得了“良”,而一些差得多的得了“优”。我对李阳说,成绩优、良无关宏旨,主要是这篇论文让你端稳了这碗饭,那些得优的论文怕不行吧。 附件一 廖奔研究员的评阅书: 《审音鉴古录》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唯一一部导演学著作,首次进入博士论文视野也是首次为研究者所专门发掘,此选题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该论文为中国戏曲史研究填补了一处空缺。尤其是,对此选题的深入探讨需要研究者具备戏曲表导演和文献发掘相结合的专门知识,一个博士生能够涉足其中颇为不易,因而也难能可贵。论文详细发掘了《审》著的中心内涵——昆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与身段谱的产生,重点分析了《审》著中的身段谱,又重点选择了冠生身段谱作为具体切入点,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印象。另外,对于“花神”、“跳判”和昆曲吴语道白的引申研究也充满启发性。论文写作规范,具有较清晰的思路,观点明确,结论可信。作者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门知识系统深入,态度严谨,学风良好。 对《审》著的本体发掘尚嫌不够全面深入。例如对于书中身段谱的具体研究应该是重点部分,论文却仅举出冠生身段谱为例,至少也应将正旦身段谱纳入。《审》著选取当时流行的9个剧本《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里的65出折子戏——设计出身段谱,这些剧本在当时舞台上的演出面貌和导表演状况都值得细细分析研究,从中可看出一部戏曲表演史的轮廓,论文未涉及,却将一半篇幅用于了引申研究:“堆花”表演史、“跳判”表演史和昆曲道白的吴语化。尽管这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未免让人感到比例失当、轻重失衡。 建议作者继续丰富应该完成而未能完成部分,从而充实对《审》著的本体研究。 博士论文《审音鉴古录研究——清代昆曲舞台表演的文献见证》的作者意识到这样一个在戏曲领域不容再置之不理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即对戏曲表导演体系的全方位的研究。在国家开始投以重金,全面研究、构筑中国戏曲表导演体系的前期,作者选择这样一个选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二 麻国钧教授的评阅书 作者对《审音鉴古录》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研究,几乎囊括了其各个方面,作者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考述与论证相结合,对序言、剧目、眉批、尾批的考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各种身段谱进行了仔细分析:读者在其对“堆花”、“判官”的研究中,看到了撰著者的史论功力。在讨论中,不时与当下的剧场艺术连同参照,使这样一部远期的昆曲指导性文献具有了当下的新鲜感。对中国戏曲史学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可见,该文是一篇比较出色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论文。 在行文中,应当做到并保持书名等的前后一致性,如《审音鉴古录》,《审》两个书名的使用要全文统一。 “堆花”,可能是唐宋“队子”以及“队子”在北曲杂剧、明清传奇中使用的继承与发展,不妨从这个角度再做审视。 该论文注释引证规范,未发现剽窃抄袭等学术失范之处。 鉴于前述,我个人认为,该论文达到博士论文的水准,可以进入答辩程序。 ——麻国钧
3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学让你口若悬河
pinger328 2011-11-11 10:27
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渊博的学识并将这些学识运用到谈话当中去,使得自己的说话水平得到提高呢? 其实,渊博的学识大都来源于书本和生活两个方面。但是,切不可以生搬硬套、太过于教条,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其加以思考和引申。一个人的博学,不在于知晓天下之事,而在于对天下事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智慧博学的同时还能修身养性,下面这些书会给你帮助。增长智慧:《第二性》、《苏菲的世界》、《野火集》、《智慧的探险》、《这个动荡的世界》。 修身:《西厢记》、《飘》、《金粉世家》、《荆棘鸟》、《呼兰河传》、《生为女人》、《简·爱》、《围城》、《嘉莉妹妹》、《茶花女》、《傅雷家书》、《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 养性:《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随想录》、《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石评梅散文》、《叶芝抒情诗全集》、《音乐气质》、《雪莱抒情诗选》、《草叶集》、《西方艺术的故事》、《李清照诗词评注》。当然,在生活中,谈话的内容还会涉及历史,下面的书籍可以增加你历史方面的知识。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其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推荐大家仔细阅读。除此之外,还有《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尤其是《史记》、《三国志》很是值得一看。这些书中的任何一本,只要你细心看过,就一定会大有收获。 如果你能够通读这些书籍,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你就可以有很多话题,就能够侃侃而谈。
0 个评论
普救寺与莺莺塔
lixuekuan 2009-11-1 09:34
普救寺位于 永济市 蒲州镇的土岗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 西厢记 》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莺莺塔之绝艺普救蟾声   回音建筑,在我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现在,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这四处古建筑被誉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莺莺塔之所以成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首先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声学效应蛙鸣,这种效应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游人在塔的四周,以石相击,即可听到从塔上传来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几百年来,这一奇异的效应成为普救寺的一大奇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并为之赞叹称绝。 敲击这个石头可以听到清晰的蛙声 庙里有很多描述张生和莺莺爱情的蜡像。 这是张生爬树跳墙的地方,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会不会爬树。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09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