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团队精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团队胜过我的生命
热度 11 chrujun 2013-2-15 03:06
我把团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始终认为,只有发挥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把一个团队做大做强,才能干重要的事情。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没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个人很难有大作为。 从2005年开始我当了4年的本科生班导师。我把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作为班导师,我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班上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但如果班上形成大家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人人负责的氛围,我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班级的可靠信息。为此,我在班上大力培养团队精神。班干部会主动向我反映班上问题学生的动向,我也可以找个别学生获取我想知道的信息。学生之间会相互关心,相互交流学习经验,而不是互相嫉妒。4年下来,我所指导的班级在全院9个班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创造了多个目前尚未打破的记录。 地球物理仪器研制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个时候团队的力量显得极端重要。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坦诚交流、勇于担当,将对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拆台、互相提防,谁都不敢讲真话、怕承担责任,肯定会一事无成。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我认为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无私心杂念、用人唯才。 不考虑性格、资历、亲疏等因素,只有真才实学是用人的唯一标准。 二是要平等待人、言为心声。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权威和独断专行,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都可以对我的做法和思路提出不同意见。大家讲话的时候没有心理负担,所言所语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三是以理服人、以诚心动人。用诚挚的心对待不同意见和想法,用道理和证据去说服别人,也期待自己被别人说服。 四是要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战斗力的保证,要千方百计在团队中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体现在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集体决策、相互支持、勇于担当、互相学习、真诚交流、不抛弃、不放弃等。 五是要论功行赏,不谋私利。对做出贡献的团队成员,根据贡献的大小进行相应奖励。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办法和奖励手段。不在无实质贡献的成果、论文和专利上署名,绝不将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 在我手上一共只毕业了5位研究生,其中有三位研究生目前在我负责的团队里工作。他们本来可以在待遇优厚、高枕无忧的大企业里工作。却冒着极大风险和我一起打拼,我想他们认可的是这个团队的力量,这里的团队精神。 一支有强大生命力的团队,尽快刚开始是何等弱小,但一定有机会发展成实力强大的队伍。 一些团队尽管拥有强大的资源,但尔虞我诈、争名夺利的风气注定无法持久发展。今后,我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比我的生命还重要。至于我具体在科研上做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8250 次阅读|19 个评论
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1-7-15 07:20
p { margin-bottom: 0.08in; } 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14 日 我在前面的几篇博文中谈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兴趣, 情绪和计划性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这些方面都是属于个人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因素。现在我来谈谈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我这里谈的环境包含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人文环境,另一个是自然环境。 在人文环境方面,我主要想谈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体制, 第二是团队精神, 第三是个人因素。 有关体制的话题, 我本人因为身在国外, 对此没有亲身经历, 所以, 对此问题的发言权是很有限的, 也许是不全面的。我的论点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而总结出来的。 因而,要是我的论点是偏激的, 那么, 主要责任应该由媒体担当。 根据大部分媒体的报道, 目前国内的科研大环境, 或者说科研体制是不利于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的。 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 在国内, 申请科研经费需要通过人际关系, 而不是按照科研内容的实际需要。因而, 许多科技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搞人际关系, 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是用来搞科研的, 是应该花在实验室中的, 而现在, 却不得不花在酒桌上。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 许多在科技方面的优秀人才, 他们的主要才能是在搞科学研究方面,他们的主要知识,才能和注意力都在科研上, 而在搞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和意愿,因而, 这些优秀的科技人员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欠缺, 就得不到应有的经费和资源, 其结果必然导致科研成效的低下。 而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的,往往对科研不是很内行,他们手中却掌握着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这些经费和资源可能不能有效的用在科研上, 这就会造成事实上的科研经费和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造成科研成效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体制造成了一个大环境, 这种大环境构成了一个人才逆淘汰的气围,这种逆淘汰的气围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下的结果。 所以,要在大范围内提高整个科技界的科研成效,对现行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至于团队精神, 科研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集体合作,这是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共识, 不用多说。不过,恕我直言, 中国人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恭维的。有关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人在体育方面的表现。 凡是个人项目,中国人取得好成绩的有很多, 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项目几乎称霸世界,而在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的项目上成绩很差。 在科研上也是一样,中国科技界在数学等一些纯理论方面还是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 也是有一些成就的, 可是, 在需要很多人合作的工程方面, 就很少有重大的建树。 因而, 13 亿人口的大国,到现在才勉强地跟在别人后面造出大飞机,即使也有国产的汽车, 可是其质量与国外先进的相比,还不在一个档次。 在这方面,中国人的自我独大, 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的心态是构成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是造成科研成效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 显而易见,我们要提高科研成效,必须营建一个团队合作的气围, 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同心合力, 攻克难关。 在个人因素方面, 个人的兴趣爱好, 个人的情绪, 个人在时间上的利用率(计划性)也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效的好坏。有关这点, 我已经在前面的一些博文中讨论过。 简言之, 个人有强烈的兴趣, 情绪好的时候, 对实验进行仔细规划的情况下,就会有较高的成效,反之,则反。 再说自然环境, 这里指的自然环境, 当然是指实验室环境,而不是真正的大自然。真正的大自然环境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们,比如说, 地质学家, 考古学家,气象学家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少差别,环境条件对他们的科研成效影响不大。不过, 我们现在的许多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实验室内进行的, 因而,实验室的环境对科研成效会有直接影响。 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在这一点上应该更有切身体会。具体地来说, 生物学研究要有培养基,要在无菌状态下培养试验需要的目标微生物,要是实验室的空气污染很严重, 消毒灭菌的仪器设备又很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灭菌的目的,那么,培养基受到污染的概率就很高。一旦培养基被污染,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实验的进程。 刚刚看到一篇报道,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在谈及科研环境时觉得清华大学实验室的环境没有普林斯顿的实验室好,因为,在清华的实验室内,培养基经常被污染, 而在普林斯顿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好的环境出高的成效,反之,则反。 鉴于这个原因,美国的科研单位,一般非常重视对实验室环境的改善。 他们会定期对实验室装备进行维修保养,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时也是如此。 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是更经济的做法。 综上所述, 科研体制,团队精神,个人因素和实验室环境对科研成效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一个公正合理的科研体制,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加上优秀的个人因素, 是提高科研成效必需的科研环境。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560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写在劳动节
热度 1 hainadaxuezuowu 2011-5-2 12:07
我越来越发现,我是一个老好人,明明有些事不该我干,我可以在宿舍上网玩,可在去上课,可以去做实验,可以在宿舍睡觉,也可以出去玩,打电话找我,就说手机没有带,这样可以的!但是每个人都这样,整个团队怎么发展,我发现有些人就是做事不用心,也许我在这短暂的停留三年,三年以后就要离开海南,在这三年就是拿个文凭吗?一张硕士文凭有什么用呀,有些人也不配当和尚,当和尚当一天还撞一钟呢,你在这一天都忙什么? 我想好了,既然在这一天,在世上一天,就用心去活,用心去做事,该是我的事就好好的做,不该是我的事,我也可以做,但是前提我有时间,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没有团队精神,这个团队没有凝聚力怎么合作,怎么发展。未完待续额
个人分类: 种业的福音|2648 次阅读|3 个评论
管理知识(白板运用)和集蔟技术
热度 1 icstu1 2011-4-25 13:51
管理知识(白板运用)和集蔟技术
在开发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的讨论(包括:面试模拟)和讨论课题的研究方向中,有时需要集成大家的智慧的方法 就是使用电子白板; 为了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 有效方法是: 1,先右脑后左脑 2,对素材,先卸货再打磨。 3,使用白板: 在讨论中,由参加成员随意提出观点和概念,写在白板上;然后将相关的概念、方法和思路聚集成概念族,由此逐步进行讨论(卸货再打磨),能够收获不同的集体创作结果。 例如: 早在1983年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期间,瑞迪教授就已经在白板上和李讨论研究的方向了。 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写出来,而且允许犯错误,因为白板上的字是很容易抹去的。它更意味着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你的思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灵感上。 一个想法的好坏,一个研究方向能否成功,都靠研究员们的“灵光一现”。而在微软研究院创建之初,让这些聪明的中国人不分地点地交流、不分级别地辩论特别重要,因此,多装一些白板,成了微软特别重视的一件事情。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堆砌数据和脑力激荡 1、准备一个大白板或画板 2、召集你的脑力激荡小组 3、记录下涌现的各种想法 4、逐一讨论和发表意见 5、拓展这个想法 6、将“概念”和“概念”或者“想法”按群落——联接起来。(思维导图的功能) 要把脑力激荡中提出的所有想法都当作是演讲的备选材料而不是最终的内容。
个人分类: C 有见解的意见和询问|1916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团队要主动出击寻找“狗鱼”
热度 13 qpzeng 2011-4-22 21:47
过去渔民们以出海捕获鳗鱼为生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因为 当渔船刚刚离开深海区还没有返回岸边时,堆积在船舱里的鳗鱼就很快死亡了 。死鱼卖不到好价钱,渔民们为此损失惨重! 可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不管他多久回来,鳗鱼总是鲜活的,因此都能卖出好价钱。原来, 老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事先在船舱里放几条狗鱼。 狗鱼特别好动,在船舱里游来游去,到处挑起争端、制造摩擦。 鳗鱼则视狗鱼为异己,狗鱼的“鼓噪”让鳗鱼如临大敌,非常紧张,也随之上蹿下跳,搅得水花四溅,结果无意中使得水中的氧气供应更充足,于是大多数鳗鱼就存活下来了。 这样整船鳗鱼运进渔港后仍然是活蹦乱跳的,老渔民当然就赚得盆满钵满。后来,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狗鱼效应”。 我理解的“狗鱼效应”有两层意思: 一是来自内部的竞争意识,二是来自外部的激励机制。 如果鳗鱼本身就是一种喜欢“折腾”的鱼类,那么就用不着狗鱼来“撒欢”了。正是因为鳗鱼天生就不好动,所以狗鱼才能在此“大闹天宫”!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对公司内部人浮于事、销售一蹶不振的状况感到束手无策, 但在听了副总裁宫泽讲完“狗鱼”的故事后,他就果断地引进了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武太郎。 年仅35岁的武太郎充分发挥了“狗鱼效应”,凭着自己的销售经验取得了骄人业绩,博得销售部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而他惊人的毅力和高亢的热情把员工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于是公司的销售业绩和经营状况出现转机! 作为科研团队,竞争意识和激励机制都很重要!换句话说,既要鼓励内部人才拔尖,又要从外部引进人才。 按照这个逻辑,团队负责人应该有意识地在团队内“安插”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既可以是内部突变的“鳗鱼”,也可以是外部的“狗鱼”。这样以来, 整个团队中那些懒惰的“鳗鱼”都会因突变“鳗鱼”或“狗鱼”的加入而产生“触电”的感觉,从而在一种人为制造的紧张气氛中达到增强团队活力的目的。 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团队内没有一个人做出结果时,大家都做不出结果,而当一个人出了结果,其他人也纷纷出结果。 这就是“狗鱼”式的竞争意识在起作用。 团队负责人应该以鼓励一个人而带动其他人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这比动不动就训人并骂遍全组要好得多! 如果将“狗鱼效应”的概念扩展开来,那么 团队负责人还要主动物色国内外本领域的超强“狗鱼”,并自觉地把它们树立为本团队最强劲的对手,有意给自己的团队施加压力 。随着世界一流团队不断发表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自己的团队也会在一种白热化的残酷竞争中得到好处: 那就是整个团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必将大大增强!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620 次阅读|29 个评论
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似乎并无不妥
热度 2 zjohnliu 2011-4-13 20:44
对博文“‘师资博士后’制度可否这样理解?”(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8308do=blogid=432719from=space )的评论: 博主有点误导。据我所知,师资博士后的产生缘由更在于:中国大学教师只能进不能出,导致学校及相关课题组引进一名师资非常慎重。通过两年博士后工作,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特别是课题组可以借此对想引进的博士从人品、团队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免导致“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博士后的待遇略高于讲师,因此并不存在“压榨”的问题。从中国目前体制来看,师资博士后的出现似乎并无不妥,反而有益。
个人分类: 随想(Essay)|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求判断的智慧
qinnvnv 2011-3-14 16:22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自己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我们拥有“判断”的智慧。利用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来判断、甄别“可改变”和“不可改变”。算起来,我真正开始科研已有6年整,但受体制的影响,我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却撞得头破血流;现在想想,我当时确实还没有这种判断的智慧。在变通中求发展,追求和谐,发挥团队精神,应该是“智慧的”表现吧。 我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也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我相信,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会得到判断的智慧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踏浪团队参赛之心路历程
ican2010 2011-2-23 14:29
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踏浪团队参赛之心路历程
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踏浪团队参加第四届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之心路历程 我们踏浪团队能够有幸从全国500多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第四届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中国总决赛特等奖,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老师的辅导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但在我们看来,获胜的关键的是: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 图1 参赛作品——踏浪鼠标 团队精神贯穿赛前赛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不可忽视。在报名期间,团队的五名队员就多次聚在一起讨论,从作品构思到作品方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但是在一起交流时总会迸发许多精彩的想法,这也为作品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报名参赛后,团队成员对作品的制作进行了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硬件电路调试的,有专门负责软件程序编写的,也有专门负责模型设计与制作的,但是每周末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交流近一周各自的进展情况,提出遇到的难题并合力思考,探求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作品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在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无私奉献的,南京的酷暑无法挡住队员们的热情,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大家都推迟了回家享受空调的时间,更多的留在学校实验室钻研参赛作品,常常是忙到凌晨。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齐心协力,作品在8月初就基本成型了。 在比赛中,大家更是发挥团队作用,在中国区总决赛路演中,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不断地为过路的同学和市民讲解、示范,请他们亲身体验,两天的路演,前来展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兴趣盎然,却不知团队成员早已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但我们互相为彼此打气,不放弃为每位来参观体验的市民讲解。天道酬勤,团队成员们两天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 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从一开始参赛,我们团队就非常重视比赛中的每个细节,我们认真研读参赛手册和相关赛事文件,认真准备每一份材料,抓住竞赛中的每一个要点,认真走好参赛过程的每一步。 举几个比赛中的事件来说吧。在苏皖赛区比赛前,团队成员对PPT答辩环节开场白的设计上就煞费苦心,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激发起观众对我们作品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都使我们非常纠结,直到比赛前的晚上才最终决定下来。在队长李云龙拿起麦克风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道“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在长时间操作鼠标的时候,胳膊手腕有没有酸痛的感觉?”“有!”观众异口同声的回答。经过这样的一个巧妙设问,场面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也为PPT的顺利答辩奠定了很好的氛围,答辩过程进行的很顺利,队长李云龙在做PPT报告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明了,回答评委的问题也很巧妙,给评委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颁奖环节,当我们看到来自苏皖地区其他高校的创新作品纷纷得奖时,我们很坦然,有些作品的确很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但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颁奖的最后环节,评委宣布一等奖名单时,第一个就是“踏浪鼠标”,当时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情都无比的激动!我们知道这个奖励是对我们参赛几个月以来的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以后继续参赛,继续创新的鼓励。 在中国区总决赛中,答辩环节的六分钟对于将几个月来五个人的心血呈现在评委面前是非常关键的。答辩环节中包含可选的才艺表演,这既要展现我们设计的作品,还要展示出团队精神面貌,最好还能在众多表演中让大家眼前一亮。考虑到这些,对于六分钟答辩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认真探讨了一周的时间才基本确定下来。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经过几轮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对上台答辩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的才艺表演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排练,力求用最合理、直观、娱乐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灵感来源、创新亮点、实际功用等。在答辩前两天的晚上队员们还在住所进行了多次精确计时的彩排,进一步优化措辞,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案,以保证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保证将我们和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评委和观众的面前。在正式答辩开始时,我们队员赵文洪亮的声音:“下面插播一段广告”拉开了我们整个答辩的序幕,我们依次进行了才艺表演——“疯狂推销”和作品的PPT答辩,队员们默契的配合,以及每名队员精彩的表现给赛会评委及观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答辩环节总时间为5分26秒,这与我们排练平均5分24秒的用时相差不大。赛场边的志愿者无不感叹的说道:“踏浪团队不仅答辩做得好,而且表演有新意,够娱乐,更令人吃惊的是时间也控制得也非常完美”。比赛最后一天颁奖的时候,当听到特等奖名单中有“踏浪鼠标”时,我们队员们闪着幸福的泪花兴奋的抱在了一起······ 尽管我们踏浪团队最终荣获了中国区决赛的特等奖,但回首我们走过的参赛历程发现,刚开始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参赛成绩,参赛中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的是我们踏浪团队成员五颗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心和为参赛过程中的每一个难题思考、探讨和解决所留下的汗水。 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并获得肯定,真心的感谢ICAN大赛组委会在各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是您们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是您们为我们开启了走向创新之路的大门,是您们坚定我们的信念:“Y 图1 参赛作品——踏浪鼠标 团队精神贯穿赛前赛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不可忽视。在报名期间,团队的五名队员就多次聚在一起讨论,从作品构思到作品方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但是在一起交流时总会迸发许多精彩的想法,这也为作品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报名参赛后,团队成员对作品的制作进行了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硬件电路调试的,有专门负责软件程序编写的,也有专门负责模型设计与制作的,但是每周末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交流近一周各自的进展情况,提出遇到的难题并合力思考,探求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作品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在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无私奉献的,南京的酷暑无法挡住队员们的热情,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大家都推迟了回家享受空调的时间,更多的留在学校实验室钻研参赛作品,常常是忙到凌晨。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齐心协力,作品在8月初就基本成型了。 在比赛中,大家更是发挥团队作用,在中国区总决赛路演中,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不断地为过路的同学和市民讲解、示范,请他们亲身体验,两天的路演,前来展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兴趣盎然,却不知团队成员早已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但我们互相为彼此打气,不放弃为每位来参观体验的市民讲解。天道酬勤,团队成员们两天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 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从一开始参赛,我们团队就非常重视比赛中的每个细节,我们认真研读参赛手册和相关赛事文件,认真准备每一份材料,抓住竞赛中的每一个要点,认真走好参赛过程的每一步。 举几个比赛中的事件来说吧。在苏皖赛区比赛前,团队成员对PPT答辩环节开场白的设计上就煞费苦心,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激发起观众对我们作品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都使我们非常纠结,直到比赛前的晚上才最终决定下来。在队长李云龙拿起麦克风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道“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在长时间操作鼠标的时候,胳膊手腕有没有酸痛的感觉?”“有!”观众异口同声的回答。经过这样的一个巧妙设问,场面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也为PPT的顺利答辩奠定了很好的氛围,答辩过程进行的很顺利,队长李云龙在做PPT报告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明了,回答评委的问题也很巧妙,给评委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颁奖环节,当我们看到来自苏皖地区其他高校的创新作品纷纷得奖时,我们很坦然,有些作品的确很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但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颁奖的最后环节,评委宣布一等奖名单时,第一个就是“踏浪鼠标”,当时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情都无比的激动!我们知道这个奖励是对我们参赛几个月以来的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以后继续参赛,继续创新的鼓励。 在中国区总决赛中,答辩环节的六分钟对于将几个月来五个人的心血呈现在评委面前是非常关键的。答辩环节中包含可选的才艺表演,这既要展现我们设计的作品,还要展示出团队精神面貌,最好还能在众多表演中让大家眼前一亮。考虑到这些,对于六分钟答辩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认真探讨了一周的时间才基本确定下来。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经过几轮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对上台答辩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的才艺表演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排练,力求用最合理、直观、娱乐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灵感来源、创新亮点、实际功用等。在答辩前两天的晚上队员们还在住所进行了多次精确计时的彩排,进一步优化措辞,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案,以保证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保证将我们和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评委和观众的面前。在正式答辩开始时,我们队员赵文洪亮的声音:“下面插播一段广告”拉开了我们整个答辩的序幕,我们依次进行了才艺表演——“疯狂推销”和作品的PPT答辩,队员们默契的配合,以及每名队员精彩的表现给赛会评委及观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答辩环节总时间为5分26秒,这与我们排练平均5分24秒的用时相差不大。赛场边的志愿者无不感叹的说道:“踏浪团队不仅答辩做得好,而且表演有新意,够娱乐,更令人吃惊的是时间也控制得也非常完美”。比赛最后一天颁奖的时候,当听到特等奖名单中有“踏浪鼠标”时,我们队员们闪着幸福的泪花兴奋的抱在了一起······ 尽管我们踏浪团队最终荣获了中国区决赛的特等奖,但回首我们走过的参赛历程发现,刚开始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参赛成绩,参赛中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的是我们踏浪团队成员五颗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心和为参赛过程中的每一个难题思考、探讨和解决所留下的汗水。 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并获得肯定,真心的感谢ICAN大赛组委会在各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是您们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是您们为我们开启了走向创新之路的大门,是您们坚定我们的信念:“Yes, I can!”es, I can!” 图2 荣获特等奖后,与赛会主席张海霞老师合影 踏浪团队:李云龙 朱冬冬 赵文 刘亚舒 蔡永娟 2011年2月10日
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研经验原创]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
热度 2 jlcuit 2011-2-13 20:29
原文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183966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 我讲的主要是工科博士生,多数时间在实验室里的那种。工科硕士应该也有借鉴意义吧,理科和文科我就不会涉及了。言归正传。 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果认真写的话,真的可以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了。做好科研是发表文章的前提,发表文章是做好科研的肯定,但不是做好科研的全部,有时努力了,但暂时得不到好的期望结果,就像人生,但迟早会有回报的。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我就从下面的七个内容来说说。 1. 专业方向 2. 自身素质 3. 实验条件 4. 团队精神 5. 学习能力 6. 软件应用 7. 时间分配 一:专业方向 如果博士生所在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也有暂时的不热门专业),起码博士生就要嘀咕如何发文章、如何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了,既然读博了,专业似乎没得选择,除非时间倒流,让你本科毕业读硕时就好好选择专业。心态稳的人、素质好的人就安心下来,争取早出成果、早点毕业、早点脱离苦海,心态不好的博士生,读博两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前途一片迷茫。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冷门或者了解专业后觉得没出路,那就早点转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甚至退学,免得尝受以后读博的无奈和痛苦。我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在学校BBS的phd版就有许多博士生同学发牢骚,说要退学的,后来了解还真退学好几个。也许现在在这个不重视培养研究生、人才泛滥的社会大环境下,退学也许还真是好事。专业方向还有一个对于博士生来说致命的影响,就是发表文章的难易,好的方向,每年发10篇SCI也不为过,比如新兴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那些SCI文章一堆一堆的发出来,而且期刊影响因子IF还很高。羡慕之余,我们也不要盲目悲观,毕竟,你的研究方向和这些有大的差别,你所要做的,就是多看文献、多创新、做好实验、写好paper,尽量往本研究领域期刊影响因子IF高的期刊投稿,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才是你的目标。当然,为了博士早点毕业,你也可以先发中低档期刊,凑足了学校文章要求的数目,再去投本领域高档期刊,当然,希望不要将你的客观上十分优秀的文章“往下”投偏了。即使专业方向好,也不能保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和科研道路上一帆风顺,更何况有的专业冷门变热门。热门变冷门。 二:自身素质 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虽然博士生自嘲自己为高级打工仔,但说实话,应该庆幸自己比那些农民工要好些,我不是贬低农民工,我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正是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就受苦很多,所以我自己就很珍惜我自己读大学、读硕博士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困苦和挫折,就不会知道珍惜,搞科研也是如此。迎难而上,就是无论你在博士期间遇到啥问题,无论学术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认真解决,想办法解决,最担心的就是退怯,遇到失败和挫折就怨天尤人、自甘堕落。我知道有个博士生读博读了六年才毕业,他头一年浑浑噩噩的过,自以为自己聪明,而且是很好的高校读博,有优越感,当自己真正进行科研时,他似乎感觉困难和他总是作对,受到太多失败,自信心受挫,然后自甘堕落,上网聊天打游戏,时间在流逝,他的导师开始还是教导他,后来没耐心了,任他所作所为,只要他不犯法就行。这个博士生等能玩的都玩腻了,到博士三年级才真正进入课题,等他回头看看时,两年时光已经耗掉。因此,我想说的是,无论你以前多么优秀、无论你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无论你是否在名校读博、无论你是否有牛的导师、无论你科研路上多困难,希望都要摆正心态安心踏实的去做人、去做自己、去做即使你不喜欢的实验和科研,因为你是博士生,退N步说,早博士毕业为好。如果觉得生活或者科研一时苦闷,要及时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闷,比如去运动,找要好的同学倾诉,找宿友打牌游戏等,,不要憋在心里,这样积累容易爆发伤人伤己。 三、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项目基金、人才梯队等因素。先说软件吧,如果你想做个模拟、仿真或设计,但没有相关的专业软件,这个你就要吃苦头了,一个是你以后要投稿的文章一些示意图、仿真图不好看或者没有,影响投稿文章的质量,另外就是没有经过设计和仿真,你做实验时那些器件的材料和尺寸怎么去确定?做器件的,起码有个优化的结构尺寸问题。你如果仔细看看那些期刊IF高的文章,那些图都很漂亮,美轮美奂的,当然,我不是叫你纯粹追求图的美感,文章的创新、意义和实质内容还是主要因素,但我得强调软件条件对你实验进程、发表文章的确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软件条件,就自己去网络搜索,或者加入一些专业论坛,下载相关的专业软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免费资源很多的,就怕你不去找,坐在电脑前发呆。我在第一学期刚开始,就下载了实验室里老师和同学已经发表的文章,这样我知道哪些人在做什么,哪些工艺条件我可以借鉴。因为我是工科,离不开实验,而做实验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在实验室做器件之前,对器件进行必要的软件的仿真,这就需要学会一些科学软件,比如HFSS、ANSYS、MATLAB等软件。硬件主要是指实验设备、电脑相关设备,实验设备这个自不用说了,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嘛,好的博士生会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进行创新性工作,所以说发文章创新点很重要,即使现有设备不理想,我们博士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去创造“设备”、创造条件,比如对设备就行改装、自制简易设备,那些动辄百万价格的设备,我们是没办法的,可以通过去本校其它院系或者校外单位进行加工实验或者测试,这个博士生得和老板商量商量了。项目基金,自是导师的项目基金,导师有项目基金,是他手下的研究生日子好过的前提,没有项目基金,除非老板很慷慨,自掏腰包给学生生活补贴,这恐怕很少,因此没有项目基金支持的研究生最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碰上不好的老板,学生自掏腰包买零件、买资料、复印打印等;老板有了项目基金,学生也不要高兴太早,还要看老板的人品还不好,有些老板即使有几百万的项目,也不给他的学生多发一个子儿,很是抠门。所以许多硕士生报考博士生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去打探他要报考的老板的学术水平和人品,比如在学校BBS的院系板发帖,我就遇到不少,我自然通过站内信件给他们客观的说下,以免他们选错了导师啊。很是庆幸我的硕导、博导和现在的老板对我很好。项目基金,有两个来源,和企业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另外就是国家和省市的纵向。聪明的博士生,会先想出一个好的Idea,然后和老板说,甚至帮老板申请项目基金,老板自是高兴了,因此告诫博士生不仅仅学术做的好,而且也要帮老板排忧解难,这样老板和学生关系会融洽吧,不和老板沟通交流,时间久了就会有大矛盾,学生自然希望老板们能真正关心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要发多少文章、发IF必须大于多少的文章;聪明的老板,如果没有国家和省市的基金,他会去公司拉项目,至少不能饿着学生啊,老板对学生好,学生才有动力嘛,才会多发好的paper,如果饿着学生太多、饿着学生太久,手下学生要么造反炒掉老板、要么老板自己臭名远播,以后招不到研究生了,自己的博导资格岌岌可危。有项目基金支持,可以有资金进行课题研究、购买设备仪器,可以给学生生活来源和科研动力,还可以在发中文文章的时候加上基金项目编号,提高稿件录用率。最后说下人才梯队,初入课题的小博,如果没有师兄师姐的帮助,肯定会有一些迷茫,特别是硕博研究方向相差较大的小博。因此,有师兄师姐的帮忙或者指导,大部分博士生才顺利进入课题,而大多数老板都喜欢将新招的博士生推给那些高年级的博士生,让师兄师姐带着他、指点他,这种情况很普遍,希望准备考博的同志们接受这个现实,不要总抱怨老板对你的指导很少,你应该想想自己是博士生而不是硕士生了。多向师兄师姐请教、甚至向比你早进来的硕士生请教才是正道,虽然那些硕士生也会喊你师兄,但可不要对他摆架子。记得我博士第一学期任务就是上课,但我也跟在我一个师兄后面,看他怎么做实验,即使自己不做,也要咨询他和实验室的工艺老师,这种感官接触还是有必要的,每次回来都要做个笔记,记述师兄的实验动作、工艺条件和实验注意事项,只有这种事无巨细的记录,以后自己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时会少犯错误,并提高效率。做实验我也说下,我做实验时喜欢记录,包括仪器名称、实验工艺条件、失败原因分析,与其它文章作者工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比较有利于概括创新点:))我们博士生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技术员和设备操作员,和他们处理好关系,对你实验进展大有裨益的。碰到他们,也要喊某某老师好,礼多人不怪,还有,不要忘记他们的姓名,至少不要忘记他们的姓,记住别人的姓名是对这些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尊重,方便的话最好记住他们的手机号,以便实验紧急或需要咨询时和他们联系。如果你的老板没有太多的人才队伍,对于刚进入课题的你是一个挑战,什么事情都得你去做,没有他人帮助和依靠,只得在电脑前和实验室打拼自己能力。对于导师来说,自己的学生梯队要合理,人多了发生活补贴也多,会心疼,除非财大气粗,人少了,就靠一两个主力学生,能进行课题么? 四、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团队,一般是指一个课题组成员的合作关系,我在此将其扩展一下。一个博士生的团队,也就是影响他生活、学习、科研的人。父母、配偶、老师、恋爱对象、同学、宿友、朋友等。大多数博士生的每月生活补助就那么几百元,对一些男生来说,向家里要钱或者靠配偶(对象)的资助,的确很是郁闷,看人家小学毕业本科毕业的同学有房有车,自己还要靠年迈父母或配偶对象的资助,还真是心理不平衡、心里惭愧内疚的。每次放假回家,父母都瘦了很多,那时觉得很是内疚,而我父亲确很高兴,因为对他和家乡大多数农民来说,博士有很高地位的吧,我父亲明着跟我说,因为有我,他在乡里才不比别人低了一头,看着家乡都是楼房,即使住瓦房他也高兴。听了父亲的话,心里酸酸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只有暗下决心,努力做科研,多出成果。大多数做实验的博士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兼职,老板也不会容许他们出去打工,对自己学生如果苛刻,这个博士生就真的不好过了。我个人就是靠女友(现在是老婆)的帮助,才顺利读完博。记得我在读博的第一学期,白天主要是上课和阅读资料,晚上我就去做家教,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吧。因为我的博士大老板做行政不搞学术,所以交给小老板带我,第一学期小老板就给我定了研究方向,有了研究方向,我觉得才有奋斗的目标,不像有些导师将学生的研究方向换来换去,使得这些学生无所适从、浪费精力和时间,师生关系也会不好。所以希望那些导师为学生们考虑下,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定方向,毕竟博士生都是成人,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责任。第二个学期之后,生活方面,幸好大老板对我很好,给予的助研补助比其它同学要多两百,所以吃饭还不是成问题,有剩下的钱我都寄回家(因为我爸在我研二时就得了胃癌,家里经济很不好),如果家里缺钱,我就要我女友要,有时也很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友,没有给予她什么,比如衣服首饰之类的,而我女友虽然有时也希望我花钱给她一个惊喜,可我苦涩的笑笑,她有时笑我怎么喜欢上一个“穷光蛋”,我说我也没办法啊,我说以后会好的,以后工作工资80%都上交给你,就这样哄哄她就过去了,还不行的话给她唱唱歌,再不行就做饭,这个做饭还是很灵验的,女友不会做饭的:)。博士生在中国大多很辛苦,生活精神上都苦,生活上那么一点点补助,精神上,家人、谈恋爱等压力,有时还要想想博士毕业后的工作还是难找。唯有的解决方法就是苦中作乐吧,和宿友踢球、打球,或者自己看电视、看电影。有时真的经济紧张了,向宿友借钱过着,宿友间相互支持、相互借钱。很难想象如果你和导师、女友、宿友关系不好,你的博士生生涯能好过么?我的建议是,你将这个团队组织好、安排好,就是你的能力,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团长,领会团队的精神,思考如何让这个团队为你发挥更大的效用。 五、软件应用 一个研究生,一定要熟悉应用一些通用的专业软件和本领域的专业软件。比如画示意图和流程图的软件:画二维的Visio、smartdraw(最新版本7.5)、sigmaplot10、 coreldraw、window自带的画图板、Excell、photoshp、illustrator等,画三维图的有soilidworks(最新版本2008)、UG、Pro/E、autocad、3Ds Max等;专业的画图软件,如化学生物方面的:chemoffice(最新版本2008)、chembiooffice (最新版本2008)、Chem3D、 ChemCAD; 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origin(最新版本8.0)、matlab(最新版本7.5?)、mathmatica、spss等;通用的设计和仿真软件:ansys(很强大,多场耦合,最新版本11)、Protel (电路);专业的仿真软件,如HFSS(微波射频,最新版本10)、Maxwell(低频)、microwaveoffice(微波射频)、fluent(流体)、conventor(MEMS专业软件)等;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noteexpress和QUOSA;编辑排版软件:Latex、公式编辑器mathtype(最新版本6.5);常用转换软件:Solid Converter PDF(PDF转换成WORD)、ppt Convert to doc(PPT转成WORD)等;曲线数字化软件Windig(抓取文献图上的数据);屏幕截图软件:HprSnap5、WiBCapture等。专业化数据处理软件,如:diamond、XRD、Material Studio 、质粒绘图的专业软件Winplas、红外读谱软件omnic、数学Maple、热化学计算软件HSC Chemistry、 FL-solution FL-4500日立荧光分析软件、镀膜光学模拟软件TFCALC等。 比如画示意图和流程图,我使用visio很顺手,visio虽然只能画二维图,但线面结合和使用一些技巧,就可以画出很漂亮的三维示意图。很想自己有时间,能写个visio画图的介绍。再比如常用的PPT,网上有许多漂亮的模板,只要自己搜搜,就可以得到。小木虫的“工具”板有许多软件的下载、介绍和使用资料,大家可以去那上面下载;如果是软件方法求助,可以去“工具求助”板发帖求助。 六、学习能力 感觉许多博士生,包括板上的一些虫友,很是怀疑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者能动性不够,明明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或者下载的东东,偏要发帖询问别人,花费别人时RD间去解答,自己得到现成的答案。我认为博士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自己去寻找答案,除非非常紧迫或者的确自己难于解决。比如我在上海交大担任BBS的paper板板主期间,一些博士生常问一些基本的资料查询知识,觉得他们并没花精力和时间使用、研究数据库,而了解数据库是博士生发文章必备的知识。还记得去年我在深圳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一个博士生问我,某某这个会议的文章是SCI收录吗?很是奇怪他是怎么读博的。对于博士生来说,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专业知识学习我就不说了。一个博士生要想发文章,必须要有这些基本知识或者经历吧,查阅文献、阅读文献、资料整合、软件应用、数据库掌握、期刊了解、论文写作、投稿一般流程、审稿人审稿的重点、和编辑email往来、出版流程等等。这些知识可以在网上搜一大把,自己先看看,消化吸收下,还不懂的可以问其它人,这是自身的学习,别人不可能花很多时间给你解释投稿一系列的问题的。还有最重要的是向他人学习,向同院系的优秀XDJM学习,不耻下问,另外,就是向文献作者学习写作,提高写作的能力。对于刚读博的同学,英文文献阅读比较困难,这就要花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文献,先认识掌握专业词汇(结合金山词霸和专业英汉科技词典或者网络在线词典),然后从文献中总结,总结的内容有标题的选取、摘要的写法、前言的表达、正文和图表的表达、实验方法或技术手段、理论和讨论、测量仪器和步骤、结论和摘要的不同等等,要充分利用pdf的批阅功能。集中时间阅读了约20篇文献后,最好做下资料整理,一方面回忆所看内容,另一方面从各个文献中比较异同,对比思考,也许你的新的idea就在那一刻产生了。文献阅读多了,你就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了,这样就逼着你去查找更多文献、阅读更多文献,甚至是跨学科的文献,这样大量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对你以后发文章很有帮助。下载文献还是去google学术搜索吧,很强大的,只要你的学校有这个数据库,有这个期刊,你在学校的IP范围内,如果你知道要下载文献的标题,只要在 http://scholar.google.cn/ 输入文献标题,就会直接下载的,这比去学校图书馆的各个数据库下载省时多了。如果下载不了文献,可以在网上找找国外的代理,或者在一些QQ群或论坛内求助。我很希望研究生们能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科研心得,这样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有些人学术很牛,但他又为那些刚进入学术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做了些什么贡献呢?也许大牛们不会理会这些,也不在意这些,但我希望能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们以后能发扬“饮水思源”精神,让更多人向你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学术上,更多的是学习这种人文关怀。 七、时间分配 如何在四年的博士生生涯中获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合理安排时间对他们来说很是重要。对于做实验,学生就要考虑时间的安排了,最好有一个时间安排表。设计、仿真、实验、阅读、投稿、写作,虽然有时间上的顺序,但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内容,每个内容都要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我就说说我三年半的时间表吧。第一学期:白天主要是上课和阅读资料,晚上我就去做家教。第二学期: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所以辞去了家教,一门心思做实验,有时晚上八点多;第二学期快放假之前,投了两篇英文稿件到国外期刊,一篇档次高,一篇档次不高。我这样投的目的,就是想保证中一篇,当然这两篇文章不是一稿多投,内容有很大差别。因为暑假至少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可以等待审稿,一般期刊审稿要两个月以上。暑假我没有回家,找了家教,挣些钱,然后寄回家。暑假过后,打开邮箱,中了那个档次较低的期刊,那时很高兴的,还请了要好的宿友和同学去吃了一顿。 第三学期:这学期还是主要做实验,除了在第二学期做的器件基础上进行改善之外,还做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器件。寒假之前投了三篇外刊。第四学期:寒假两个月后中了两篇外文。于是我申请学校的奖学金,因为发了三篇外文,所以不久拿到了,金额5000元,这5000对我来说很不少,我都把它寄回家了,因为我觉得家里很需要钱,虽然有时我对钱既爱又恨,可我也是俗人,知道钱的重要性。这学期也做了一些实验,主要是将前两学期的实验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时间还是多看资料,集中攻破理论方面的知识,因为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那种创新性特强的文章,不仅仅要有实验,还要需要理论的东西,两者结合,才是一篇好文章。第五学期:9月和小老板去法国参加了国家学术会议,第一次出国,感觉中国和法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仅在生态环境、在人文道德上和生活态度上也很有差别。11月当了paper板板主,后来还当了phd板板主,我觉得这样可以将我的一些经验给后来的ddmm们学习和参考,这学期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写了《饮水思源paper(论文)板实用手册(试行版)》,我努力管理paper板,可以说尽心尽职了。结识了不少水友,和他们积极交流学术和生活。其它时间就是完善投稿的理论内容,投了两篇,也都中了。第六学期:我想三年毕业,大老板同意了,所以我开始写博士毕业论文,我真的很渴望早点毕业,这样能早点挣钱养家。可小老板还要我再等半年,无奈除了写论文,管理paper板和phd板,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电影。这学期我又申请两个不同的奖学金,都中了,拿了一万奖金,这对我家庭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自然又请宿友吃了一顿,然后给女友买了一些礼物,剩下的都寄回家。暑假期间继续毕业论文撰写,主要是论文的后面几个章节。第七学期:给大老板干其它的活,感觉比较闲,大部分时间看电影了,然后将《饮水思源paper(论文)板实用手册(试行版)》改版成第二版,从搜集资料到完成几乎有两个多月时间。2008年1月7日进行了正式答辩,2008年3月毕业离校。三年半的博士生生涯,我进行了一个经验总结:(1)入学后规划自己的博士科研和生活;(2)学会查资料;(3)请教老师和同学;(4)合理安排科研和学习时间;(5)养成良好习惯,勤做实验记录和文献批注,实验上总结教训,投稿时弄清步骤;(6)苦中作乐,合理消遣时间;(7)处理和大小老板的关系;(8)与女友处好关系,共同进退;(9)与宿友搞好关系;(10)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闷,不要憋在心里;(11)文章投稿掌握好时间点;(12)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方面生活不会枯燥,一方面会有自我成就感;(13)在BBS上或学术论坛上或专业QQ群上和其它人多多交流;(14)积极主动申请奖学金,一般来说,高校的奖学金还是比较多,拿到奖学金起码能解决部分生活费问题。 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十个要素 NO1. 下面是审稿人对某篇APL文章的评论 RECOMMENDATION: Publish in APL with mandatory revision (minor) Paper Interesting: Yes Original Paper: Yes Sufficient Physics: Yes Well Organized and Clear: Yes Free From Errors: No Conclusions Supported: Yes Appropriate Title: No Good Abstract: Yes Satisfactory English: No Adequate References: Yes Clear Figures: No OVERALL RATING: Fair NO.2 下面是审稿人对某篇JAP文章的评论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Reviewer Evaluations: RECOMMENDATION: Major Revision Paper Interesting: No Good Use of Space: Yes Sufficient Physics: Yes Well Organized: Yes Clearly Written: No Spelling: Yes Good Title: No Good Abstract: Yes Adequate References: No Clear Figures: Yes TECHNICAL QUALITY RATING: Marginal PRESENTATION RATING: Marginal NO.3 下面是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State Letters期刊编辑 要求审稿人审稿时要考虑的几个要点: Q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cle Clarity of Presentation Suitability for Letters Clarity of Figures and Tables (Is color essential?) Understandable to Non-Specialists? Does Material Need to Be Added or Deleted? Recommendation Do You Want to See the Revised Manuscript? 审稿人对Manuscript的最终审稿结果: Overall Rating: Reconsider based on responses to issues raised by reviewers Good Scientific Quality: Yes Appropriate Journal: Yes Satisfactory English/References: No Tables/Figures Adequate: No Significance Level: 4 Significance Level Comment: The author fabricated a good inductor on Si substrate with high Q-factor. Appropriate Title and Abstract: Yes NO.4 下面是两个审稿人对某篇会议文章的评论 Reviewer 1's opinion: Appropriateness to the Conference: Strong Accept Originality: Strong Accept Technical Strength: Weak Accept Presentation: Weak Accept Overall Evaluation: Strong Accept Reviewer 2's opinion: Appropriateness to the Conference: Strong Accept Originality: Weak Accept Technical Strength: Weak Reject Presentation: Weak Accept Overall Evaluation: Marginal NO5. 下面是三个审稿人对某篇ICIC会议文章的评论 REVIEW NO. 1 Originality: 2 Significance of topic: 3 Technical quality: 2 Relevance to ICIC 2006: 3 Presentation: 2 Overall rating: 2.4 REVIEW NO. 2 Originality: 4 Significance of topic: 3 Technical quality: 4 Relevance to ICIC 2006: 4 Presentation: 3 Overall rating: 3.6 REVIEW NO. 3 Originality: 4 Significance of topic: 4 Technical quality: 4 Relevance to ICIC 2006: 4 Presentation: 4 Overall rating: 4 NO.6 下面是三个审稿人对某篇文章的评论 Review from Reviewer 1 Originality : 3 Technical Correctness: 3 Impact: 3 Reference: 3 Presentation: 3 Relevance: 3 Overall Recommendation: 3 Confidence in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Review from Reviewer 2 Originality: 7 Technical Correctness: 7 Impact: 7 Reference: 7 Presentation: 6 Relevance: 7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Confidence in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Review from Reviewer 3 Originality : 6 Technical Correctness : 7 Impact: 6 Reference: 7 Presentation: 6 Relevance: 7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Confidence in Overall Recommendation: 5 对以上的总结: 在高质量期刊(含letters)上发表论文的十个要素 一:原创性 二:创新性 三:题目合适 四:好的摘要 五:论文组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六:图表清晰可靠 七:英语表达好,语法拼写等错误少 八:精选参考文献 九:LETTER要求投的文章要适合该期刊 十:可读性,好的文章通俗易懂,有影响力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183966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3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黄蜂与蚂蚁的故事
anan 2011-1-14 20:00
有人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木箱里,几天以后打开木箱,发现木箱的四壁多出了七八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蜂,而这些小洞,最浅的也已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 有人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因洪水撕开了江堤,平地成了汪洋泽国。一个黑球正顺着波浪漂过来,虽然一沉一浮,但这个黑球最终还是向着岸边漂来。原来这是一个小足球大小的蚁团,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抱在一起。蚁球靠岸了,然后一层层分开,它们奇迹般地战胜了洪流,逃过了一场劫难。 大黄蜂和小蚂蚁相比,可谓强大威猛,但为什么黄蜂最终全军覆没,蚂蚁却能死里逃生?原因就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前者只会各自为政,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以个人的力量去与危险抗争,当然无法化险为夷;后者则正好相反,面对险境,它们立即汇合一起,抱成一团,形成一个蚁球,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惊涛骇浪搏斗,终能冲出亚马逊,劫后余生。 黄蜂和蚂蚁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一个企业来说,一种团队精神要比精英意识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危难关头,往往最终帮助企业步出困境的不是那些各自为政的精英,而是一个坚强、勇敢、精诚、合作的集体。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91228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3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体精神具有普世价值 回复吕杰博士
chrujun 2010-10-2 13:06
集体精神又叫团队精神,是我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一直重视的关键要素,我经常向我的学生宣传集体精神。 针对吕杰博士的质疑,我特意把他的质疑和我的回复放在下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ulfharth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科学网博客是一个小社区,集体是存在的。《拯救大兵雷恩》这部美国大片,不知博主看过没有? 看过加入美国国籍要读的宣誓词没有? 忠于集体是个人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这是美国的规定。 ================================================= 把加入科学网和加入美国国籍相比?? 别开玩笑了,加入科学网能申请持枪许可证吗? 还是那句话,这根本无关集体和忠诚,仅仅是在虚拟空间的一个个人选择问题而已 如果科学网上纲上线的要求所有博主开博的时候都对着圣经宣誓效忠,那才是最可怕的 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挥舞着大棒子,就不怕失手伤到自己? 博主回复: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存在一个集体。集体发展的核心作为集体一员的个人忠于集体。 现在很多人一听说集体就反感。事实上,最自由的美国也在大力发扬集体精神。 集体精神不是什么道德大棒,是一个团体前进的基本保证,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人把集体精神快丢光了,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李开复对中国大学生的期望和评价。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3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高科研效率方法的几点体会
热度 7 sunx0053 2010-8-30 10:09
引子 我实验室的资格最老的成员(一个博后和一个博士生)的科研效率都很高。今年除了已被接受的六篇论文,我们做的工作够再发6-7 篇较好的论文。新的发现一个接一个。我们越做越兴奋。不过他们科研的效率高了,写作就变成了瓶颈。当然这是个良性的问题。以前和大家分享过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的心得。 这次先把写作的事放在一边。 以后摸索出了更好的办法再和大家分享。 我科研小组的效率除了自己运气较好找到好的组员外,与我使用促进科研效率的一些方法也是分不开的。 现就谈谈自己提升整个科研小组效率的一些体会。这里的假设是每个组员都是很认真做,有个积极进取的认真做科研的态度。如果碰到只想混混日子的组员,以下方法不一定灵。 1. 给每个人注入大局观。 我和每个人在一开始都坐下详细谈自己实验室的科研方向。 每一块都讲清楚,并且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 每个人都专攻一个方向。 每个人所做的研究在整个实验室的位置是一清二楚的。 这样,做起来就更有方向感和动力。 2. 组员间互助。 我要求每个组员都有团队精神, 而非单打独斗。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 要把所有重要的试验技巧或设备都精通需要花很多时间。 若培训好了但长期不用,所学的很快又还给老师。若是等需要了再考虑临时培训, 一定会耽误课题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很难达到高水平,精通的标准。 做出来的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就从一开始分配每个人专攻1-2项技术,做到精通。 若某个组员的课题需要做他并不精通的实验,我就安排组内的专家帮忙做。 此组员在跟着做的过程中慢慢掌握该项技术,以至于最终自己也变成了该项实验的专家。这样以整个组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 课题进展速度大增。此策略成功的前提是我自己要深入第一线,要对每个重要的实验技巧心知肚明。 如此每个实验技巧才能在整个科研组稳定地连续下去。 3. 保证试验设备跟的上。 有些好的想法,放久了也就失去了要去验证的激情。设计实验时就考虑到是否有仪器可以使用。一旦实验设计好,就全力找到所需仪器开展工作。数据拿到后,整个课题不需要在猜测疑虑中摸着前行。 4. 给每个组员指出明确的方向。 当任何人迷茫的时候, 科研也就常常停顿不前。要么是没有章法地作一通试验。 要么就在痛苦中度日, 不知要做什么。所以目标一定要清楚。 我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每做一个试验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的实验就不应该做。 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5. 激发每人内心的兴趣。 当他们自己有兴趣要找到答案时,一定会立马去做。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和每个人谈课题的进展。把我对每个课题的未来和方向结合已有的数据再阐述清楚。 这样对我和对组员都是很大的帮助。有了兴趣,他们自己也会钻研,把课题做的更深,更好。 6. 下第一线。 我经常到实验室里转。 问他们问题,帮着分析数据, 并提下一步试验的建议。有问题当场解决。 这样, 我就不会脱离实验室太远。所谓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成长, 也可以从我这儿学习。 我在做的是尽量帮他们避免我有过的失败。 我带孩子学走路时,他们很少在我面前摔倒过。 我或是用手搀着叫他们一步一步地走, 或是用心保护他们, 快要倒下时,出手援助。他们少了些许苦难。 但我却多了很多辛苦。 因为爱孩子的缘故辛苦一点并不在乎。 当然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也许永远不会体会到我的心思意念。但我心甘情愿。对学生和博后,我也是同样对待。这也是团队精神的一部分。 我是这个团队的中心。 自己不对这个团队负责,有怎能期待组员会呢? 7. 自己要不停地学习新东西。 要想维持自己团队科研的活力, 必须要有创新。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评审文章,做学术报告,到公司做顾问等活动,我是组里和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核心。学生和博后加入这个团队几年后又离开,只有我是固守阵地的。 所以,我对自己实验室里总体的研究比其他人都更清楚。开发新的科研方向和领域也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依靠有专项技能的博后有时也可以开发出新的研究。 但当自己碌碌无为,却依靠博后一人去发掘新东西的效率必定大打折扣。 另一点是,我实验室做的应该都是我有兴趣的科研。 否则即使再新的研究, 做起来也没有乐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133 次阅读|22 个评论
有得有失
tangtang1987 2010-7-2 08:19
去年花了将近四个月时间,带着四个完全没有基础的本科生,做一个关于软件攻防的项目。 从最简单的加壳脱壳,到文件系统加密和内核钩子等等。 我跟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会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最炎热的四个月,每天在实验室待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 可是 老师们并不认可我,因为我不会做报告。 我过于本分过于固执的处理一切,最后项目的功劳全被另外一个组的老大夺取。 因为他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可以忽悠的把懂得人都套进去。 毫不讽刺的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别在中国的学术圈。 这也是让我把自己逼出国门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 这段时间我也得到了很多很多 那四个小朋友,到现在都抢着请我吃饭。 因为,对于在一个高度的朋友来说,你做了什么,他们是清楚的。 也许我有一天回来还是会面对这一切让我难受的东西 也许我可以努力不回来。
个人分类: 学习|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岛效应和社会稳定,浅谈自杀
longfo 2010-5-26 13:02
人为什么会自杀,原因有很多,心理学家总结如下: 1 .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 屈原 投身 汩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谭嗣同应该算是这个范畴)     2 .自我性自杀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最近的跳楼属于这个范畴)    3 .失范性自杀   失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最近的跳楼也该属于这个范畴)     4 . 宿命 性自杀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 密室 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没有具体例子,院士跳楼那个例子算不算?)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有些笼统,不利于问题解决)    情绪型自杀 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 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那么我们就谈谈最近发生的连跳问题吧。再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孔子的境遇。孔子生活在一个乱世,那个社会的价值和孔子本身的价值观相差很远。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典型的失范时代(礼崩乐坏),孔子的梦想或者理想就是恢复周礼,一生其梦不得实现,按照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来说,孔子早应该自杀了,毕竟他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为何他没有自杀呢?如果他自杀了,那一定是失范型自杀。从孔子的经历来看,孔子不可能是自我性自杀,因为孔子一生怀有济国济世的伟大抱负。他没有自杀(王国维、傅雷、老舍等人自杀可以粗略看作是失范型自杀,比较典型的是波尔兹曼的自杀)里面就具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和学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20 )。 无论是自我性自杀还是失范式自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集体脱离了关系,所以我认为人一旦离开雨岛,自杀的几率就会增加。什么叫做雨岛呢,雨岛就是一群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小环境内影响小环境生存的,具有一定社会理想的一群人。孔子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就是因为存在一个雨岛,雨岛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团队自身的力量实现团队的平衡。我们来看看孔子,孔子一生收了很多徒弟,这本身就给他塑造了一个安全的雨岛,在大范围出现失范的情势下,孔子身边的小环境仍然是保持完好范式的( 3000 弟子, 72 贤人,足以在身边营造出一个小环境),这种内外有别的不同天地,给孔子留下了活下去的勇气。这就是雨岛效应。 应该讲雨岛效应救了很多人,孔子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也有一个小小的雨岛,包括我和其他两个人,其中一个一直抱有报复社会的思想,我和另外一个人就会适时的帮助他,最后帮助他顺利毕业。这就是雨岛效应,我们发现在雨岛效应里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有个团队,而且要互相有用,不能由一方单纯的付出。孔子尽心尽力教授知识,孔子的徒弟也不辜负他,尽心尽力传播儒家思想,尊重孔子。所以一个雨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缺乏雨岛。中国缺乏雨岛,现在有两个比较大的雨岛,一个是党,一个是团,但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之前我们国家还属于农业社会的时候,家庭可以算是一个雨岛,随着社会工业化脚步的加快,国家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党团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导致失范式自杀的可能性逐步提高。 企业缺乏雨岛效应。现在企业应该是最应该组成一个雨岛的群体了,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同一条船上,一根绳上的蚂蚱。但是企业却和这个理想境界背道而驰,相反企业越来越发挥着打击雨岛的作用,起到了反面作用。究其原因,企业本身也没提供给员工一个利益平台,而仅仅是一个工作平台,虽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却因为个人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价值,所以企业内部差异化很明显。雨岛很难在企业支配下形成,如果要做的话,人力资源部门要好好下功夫,其实国家也可以统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 很多学校也缺乏雨岛效应。现在不光是企业内自杀事件多,高校内这也是个大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之间缺乏雨岛形成。还好学校内有社团组织协会组织,有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调剂。如何在高校内形成雨岛,其实很多兴趣协会是值得推广的,另外就是朋辈心理辅导也要深入推广,积极形成雨岛。 现在网络上慢慢形成了一些雨岛,比如科学网上就有雨岛,组队比赛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不管自己队员写得好写的坏,作为一份子,都有义务投一票,拉一把,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和爱好。但是有一些群体就是坏的雨岛,容易引发问题。要注意鉴别真伪好坏。 自杀和他杀都和雨岛效应存在关联,因为人是聚居动物,缺乏群体的人从根本上很容易发生非人的情绪和举动。 所以我们要自己学会组建自己的雨岛。组建自己的雨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今天我在这里说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特长分享。 能把自己的特长施展出来,就可以笼络一批人,比如我,我是太极拳大师级的人物,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是以老师自居,我的身份很像孔子,这样我就在自己身边形成了一个雨岛,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岛内解决。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希望大家思考。 还有就是国家要出面解决问题。国家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加强党团的服务性功能,最大程度的服务党员团员。另外,就是党团活动公益化,多组织公益活动,这是我的一个经验。另外就是加强工会的作用,统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人现在对于企业没有归属感,失去了对于集体概念的理解,缺乏雨岛的保护。 另外就是企业可以借鉴大学的管理。大学里面虽然也有跳楼自杀的事件,但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可以有效地限制自杀事件的连锁式发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班级管理制度和兴趣协会组织都是很好的雨岛组织,可以尝试建立。 另外就是鼓励作坊式企业,由于人数少,便于管理,这也是个好途径,国家可以着眼于这个方向发展,后面我会提供一些作坊式农业的资料我们一起学习。 雨岛,是人回归家族式社会的一个途径,由于国内社团审批的复杂性,可以考虑依靠国家现有的组织进行重组,强化服务功能,这对于今后社会的发展是个巨大的进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学术路在何方?
wangdw 2009-11-2 08:08
中国的学术路在何方? 本人所在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来是科学院的一老所,明年是研究所 60 年生日,现在科学院院部所在的三里河地方原来就是地球物理所的所址。地震局是 70 年代才成立的。后来研究所应邀调归中国地震局管辖。 80 年代初,所里的几位学部委员联名给中央写信,要求取消地震局。理由自然如本博主的第二篇博文所说的,地震预报现在做不到,现在是处于研究摸索阶段。结果上面意见不一,想听底下看法,球就踢到地震局。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地震局的头头当然不同意取消,庙没了,官也难保了。记得那时局里不时地接所里的学部委员去局里辩论。以后就阴错阳差,地震局不但没有被取消,反而在各次改革中站稳了脚跟,名也由国家地震局变为中国地震局了。 赶快回到本文的主题吧,就本人身边的事情来谈谈中国学术路在何方。最近,曾热议过何时中国的科学家能得 诺贝尔奖。我们还是不谈这大的较深奥的问题,只关心一下学术风气小问题吧。 一、学术民主讨论:中国的学术界,民主讨论的风气一直没有形成,尽管改革开放 30 年了!看国际上,同行对某一论文有不同看法,马上就写文章发表不同意见。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发展。 国内学术呢,一潭秋水平又静。哪见有学术讨论?例如,地震局最近几年用郭增建为预报顾问委员会主任,他是地震学研究员,可也要指挥地磁学,搞了个地磁九倍法(亦叫磁暴九倍法),不科学。本人 2005 年曾写了文章与他讨论,对地磁九倍法的思考。记得当年有位院士见我直夸这篇文章写得好。但是,到了 2006 年,地震局一副局对我说以后别再写了。这明明是权术压学术嘛!在最新的一篇纪念钱学森大师的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话: 大学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后,是权力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创造的扼杀。 不让发表不同意见,不对吧,怎么在学术界如此呢?有的也是怕打击报复,不敢说真话,犯毛主席批评的自由主义,怕申请基金遭遇暗算,等等。其他一些心里却说谁要是得罪了我,我就要报复。 二、要坚决反腐:在学术界腐败现象也是多的很。就在本人身边,就有雇人写文章,自己还是第一作者。这比抄袭现象还厉害,自己都不研究,学科如何发展?科技部有关文件称其为不端行为,用词太温柔了,就是学术上的腐败现象嘛!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椐为己有,是种剥削行为吧。拿别人的文章大讲特讲,申请职称,一点也不脸红! 以权谋私,在学术界就是表现在以权谋经费。本人一直保持在以前科学院管辖下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退休前十多年是与科学院兄弟所合作,研究空间天气。地磁基础研究,很难得到地震局的赞助。后来想,也搞点地震预报探讨研究吧,想以预报养基础研究。九五、十五,都参加了,可是到手的两次都只有五年内 2 万。几千万的项目,掌握在局里某些领导手里,下面的科研人员穷稀稀的,怎么能出成果?! 三、要提倡团队精神:本人的导师出国了,他原来是研究室主任,大家听他的,团结。可是他一出国,底下就事多了。例如, 2000 年由本人起草的中国地磁图研制, 1700 万经费,大家的眼都红了,都想多得点。后来某所领导指挥,可以说是一脚把本人踢开,首席科学家不是本人,就连首次公布的专家组名单中也没有本人。只给本人 1.5 万,半年就花没了。根本不听我说的应开展模型研究,最后用的还是 70 年代的老方法。借口是地震局说要使用现有技术。尽管被聘任为客座研究员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也公开支持本人、也强调说要研究新模型,该大项目还是用的 70 年代的老方法。这么大的项目的确测量要的经费多,但是模型研究是核心。不搞研究,研究所就是搞研究的岂不成为空话?! 四、献身精神:要培养科研人员的刻苦精神,不要讲报酬,要有责任感。 要有好的政策吸引人才。 地震局与科学院比起来,在人才竞争的激烈市场上,毫无优势可言。研究生毕业后在科学院可以有较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尤其是地磁学领域,更是如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来源一般是国内的二流生源,一流的多数都出国了。而对地学口来说,更是二流中的二流。再拿本人在北大地球物理系的个人体会来说,本人多次在课堂上直接问学生是否愿意来我们所,他们都只笑笑,最后结果是成绩在头里的都出国了,其他多数报考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或留在本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大改革步伐,大大提高研究人员的收入,财力上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并且,努力使我们也有一个好的科学研究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地在人才竞争的激烈市场上拥有优势。 中国学术的路在何方?就在脚下!就看我们走不走了!
个人分类: 反学术腐败|271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