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上海地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媒体四问上海地铁:事前已发出警报为何未警觉
davidzsguo 2011-9-28 08:01
黯淡的一天里四问上海地铁 疑问一 事前已发出警报,为何未警觉 据多名当事乘客称,在事故发生之前,出现长时间停车现象,而上海地铁的官方微博也于14:14、14:17与14:20分别发布“突发运营信息”,称“目前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南京东路至交通大学区段目前列车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 网友指出,所发微博已经充分说明运营方知晓设备故障,但为何没有引起警觉,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而网友“caroley”也在微博中称,“长时间停车,没有任何解释和告知,始终在重复因故暂停的录音,撞车后也没有用广播安抚大家的情绪或者告诉大家发生什么事。只是让大家从车头有序撤离。” 而据运营方公开的信息,事故发生在信号系统故障后采用电话闭塞方法运行约40分钟后。对此,有轨交专家坦承“无法理解为何在电话闭塞下发生追尾”。 “电话闭塞,简单地说就是2个车站区间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联系、调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轨交专家透露,电话闭塞后两站间会分成多个闭塞分区,“一般是一公里多一点”;而闭塞分区中前后车之间将有红灯、黄灯、黄绿灯三个“不能驶入 ”的区间,“等于是‘三保险’。”专家表示,即便电话闭塞后ATP系统不再介入,但正常操作下行车应该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地铁两站间的区段相对较短,一般在一公里左右,“电话闭塞时两站间可能只允许一辆列车进入, 也因此,对此次发生的10号线追尾,专家坦承“无法理解”。 疑问二 曾发多起故障,为何未警醒 今年8月2日上午,上海网友“安生小宝”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出地铁故障的消息,“10号线故障!门都开不了,乘客只能排队从驾驶室出去。”原来,10号线当天“搁浅”在半路,直到后续列车把它顶送至最近的虹桥路站才疏散乘客。 在此之前,10号线还因为开错方向饱受网友质疑,原本开往航中路方向的列车在Y字形分叉口开往了虹桥火车站。 其实早在2009年12月22日,在地铁上海火车站附近,上海地铁1号线两车侧面冲撞,造成驾驶室受损等后果。事后,调查组最后认定,卡斯柯提供的区段编码电路配线出错,使信号系统错误地向150号列车发出65km/h的速度码(正确的速度码应该是20km/h),导致制动距离不足而发生冲撞。 另据上海媒体报道,10号线还在今年1月份出现多个站点漏水情况。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个月后,上海10号地铁线又发生追尾事故。上海地铁官方微博称“这是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 网友提出四大疑问:为什么信号供应商又是屡屡出事的卡斯柯?7月份,10号线就接连发生过好几起事故,事后的检查维修是否落到成效?为什么事故发生不到5小时后,10号线就恢复通车…… 这些疑问现在还没有答案。 疑问三 刚开安全会议就出事故 记者在上海地铁的官方网站中,发现一条于9月26日发布的企业新闻,题为 《打响国庆保卫战 确保运营生产安全》,消息称,近日,为深刻吸取“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教训,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全力以赴确保国庆运营的安全有序,运营一公司召开了“精心组织迎国庆,全力以赴保安全”动员会暨安全生产大检查总结会。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该安全生产大检查总结会结束没多久,便出现了这起事故。 疑问四 不到5小时即恢复运行 19:28,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目前上海地铁10号线全线恢复正常运行,所有换乘车站恢复换乘功能。”而此举也引来了网友的质疑,网友“山东杨嵩”表示,“在没有详细的调查结果之前,为什么要急着恢复通车?”多名网友认为,应当等调查结果之后再进行通车,否则很难让人信服。 记者就此事拨打了上海地铁24小时咨询服务与监督热线,话务员表示,的确已通车,“但是限速行驶”。至于为何通车,他则表示还没有接到这方面信息。 温州动车事故仍无调查结论 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第五天,国务院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调查组在温州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事故调查组副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表示,调查组要在9月中旬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9月15日,调查组专家组成员、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魏臻透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调查书面报告已经起草完毕,上交国务院,正在等待审批。如果不出意外,月内或有说法。 直到9月21日,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才通报调查的最新进展情况。不过,只字未提谁应为“7·23”事故负责,也未给出事故调查报告发布的时间表,仅称“仍有许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验证,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本报记者文乃斐 向佳明 长沙报道
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地铁追尾伤亡情况最新消息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28 06:26
http://news.ifeng.com/photo/hdsociety/detail_2011_09/27/9506582_4.shtml 9月27日晚,上铁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市政大厦举行。 申通集团总裁俞光耀鞠躬道歉。 七家医院共收治了271名伤员,180人已经出院,61人需要住院治疗,30人仍处于急诊观察阶段,无人员死亡。 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追尾事故,据运营方公开的信息,事故发生在信号系统故障后采用电话闭塞方法运行约40分钟后。对此,有轨交专家坦承“ 无法理解为何在电话闭塞下发生追尾 ”。 据地铁方面公布的信息,14时10分,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故障,交通大学至南京东路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约 41分钟后,一列列车行至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不慎与前车发生追尾。 “电话闭塞,简单的说就是2个车站区间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联系、调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轨交专家告诉新民网记者,电话闭塞后两站间会分成多个闭塞分区,“一般是一公里多一点”;而闭塞分区中前后车之间将有红灯、黄灯、黄绿灯三个“不能驶入 ”的区间,“等于是‘三保险’。”专家表示,即便电话闭塞后ATP系统不再介入,但正常操作下行车应该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据介绍,地铁两站间的区段相对较短,一般在一公里左右,“电话闭塞时两站间可能只允许一辆列车进入, 也因此,对此次发生 的10号线追尾,专家坦承“无法理解”。而究其原因,专家称不排除应急状态下处理不当等人为因素导致。 资料显示,上海地铁10号线信号系统承包方卡斯柯公司,即是“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的甬温线信号系统供应商,也是2009年该公司的信号错误还曾导致上海地铁1号线两车侧面相撞。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84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地铁十号线事故:又一记“猛掌”——轨道交通忧思录之四
热度 29 sqdai 2011-9-27 22:55
从上海电视台传来消息:今天下午 2 : 51 ,上海地铁十号线在豫园站与老西门站之间的隧道内发生两车追尾事故,导致 271 人受伤,少数乘客伤势严重。 又发生了一起不该发生的事故!对我国城市地铁的隐患我曾有博文论及(见链接),上周在西安开会,我与同行再次谈到了此点,很担心发生大事故,不曾料想,这种担心如此迅速地变成了现实! 这次追尾事故再次表明:我国的轨道交通系统相当脆弱。从一系列事故看来,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是最大的薄弱环节。以今天的事故为例,根据有限的公开信息,下午 2 : 10 ,地铁十号线的新天地站发生设备故障(据我估计是控制设备故障),于是部分区段改用电话调度控制。恰在此时,相邻的豫园-老西门区段运行的一辆下行地铁列车抛锚,过了一段时间,该列车重新启动时,就给后行列车追尾了! 我们要问,在出现故障后,为何不能迅速恢复?列车抛锚后,有无信息反馈系统?为何不能及时通知后行列车停发?这说明,我们的地铁管理中心并未掌握先进的管理、控制系统,也没有非常可靠的应急管理系统。实际上进一步说明,我在前年的博文中谈及的,有些控制系统对我们的管理方来说,还是“黑匣子”! 在高铁、地铁频发事故之后,有过许多议论,我总觉得有一点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这就是,必须迅速加强相关的交通科学研究,力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重点研究轨道交通的控制和应急系统。为此,我呼吁,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赶紧立项,进行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千万不能再“头痛救头,脚疼治脚”了! 作为交通科学研究者,对于上海市地铁系统,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l 以基础研究为先导,尽快实现上海地铁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下的集中统一控制;特别是,摸透地铁控制系统的内在机理,一旦出现故障或问题,能自主及时地予以解决; l 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建立地铁的充分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特别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系统; l 拨专款研究地铁行人流特征,特别要研究紧急事故中的人流疏散动力学和人员换乘动力学问题; l 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切忌缩短地铁列车的运行间隔。 布衣之言,仅供参考。 写于 2011 年 9 月 27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基础科研薄弱 迟早要出大乱子——上海地铁一号线事故引发的思考 基础科研薄弱 迟早要出大乱子 —— 上海地铁一号线事故引发的思考 12 月 22 日 ,上海地铁一日三惊:触网跳闸、撞车、冒烟, 16 万人遭受困厄,受困的最长时间达四个小时,更多的人出行受阻。这一爆炸性新闻轰动全国。上海市韩正市长主张: 必须冷静思考地铁事故深层次原因。这个提法很对。 韩正市长指出,必须清醒看到,上海轨道交通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同时,管理能力与建设能力并不匹配,防灾、防事故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尚有不小的差距,随着五百七十公里轨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上海相关的管理队伍、管理体系、管理能力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因而必须在轨道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同时,及时冷静思考分析,及时调整建设方针和管理理念,把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集中力量搞好,确保轨道交通网路安全运行。 我认为,这些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应该不仅仅从管理层面上找原因,还应从更深层次上找原因:我们的基础研究不足,科技知识储备不足,掌握基本控制操作能力不足,也许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进行反思。 今年,上海地铁 17 岁,北京地铁 40 岁,东京地铁 82 岁,巴黎地铁 109 岁,纽约地铁 140 岁,伦敦地铁 146 岁。与一些 “ 老大哥 ” 地铁相比,上海地铁还是血气方刚的 “ 年青人 ” 。年青有年青的好处, “ 老大哥 ” 已经积累了运用地铁科技方面的丰富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学习、借鉴的机会,应该把事情办得更好些,但是,罕见的事故还是在昨天发生了!国内 “ 大哥 ” 北京地铁的情况也不大妙,骤停事故时有发生, 11 月 15 日 的早高峰时段,新建的北京地铁四号线也有过严重的停运事故;上海的轨道交通更是小事故不断,是此次大事故的预兆。 发达国家早就发现,发展城市地铁、轻轨,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妙策,但在 1969 年北京建成地铁一号线之后,全国基本上按兵不动,迟迟没有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坐失了发展良机,更要命的是:相应的基础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直到最近十来年,才开始在建设层面上 “ 大轰大嗡 ” 起来。 兴建地铁的科技问题接踵而来。先是不会制造掘进盾构,后是不会制造地铁车厢,频遭外商讹诈之后,经过努力,一一实现了国产化,局面有所改观。其它方面呢?我不甚了了。 今天下午,我趁着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机会,向我的同行了解情况、进行请教,获得的信息令我震惊!我国在地铁科技方面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极其不足!尤其是地铁线路控制系统,基本上是靠引进的,有的还是 “ 黑匣子 ” ,一旦出问题,维修、重整都很困难。如果把整个地铁系统比作一个 “ 人体 ” ,控制系统就好比是 “ 脑袋 ” ,上海地铁的 “ 脑袋 ” 的大部分不是自己的。因此,我的同行担心,可能还蕴藏着更可怕的事故。 应该说,地铁、轨交建设所涉及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至少比航天技术(如嫦娥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要简单吧!但恰恰是这类技术我们没有全部自主地掌握,不出乱子才怪呢!在目前的 “ 大干快上 ” 的形势下,这一事实更令人揪心,地铁的运营者似乎是坐在火山口上! 鉴于上述,我认为,不应该就事论事,应在彻查事故的同时,迅即加大地铁科研的投入,尽快掌握、运用与地铁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写于 2009 年 12 月 23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48913.html 2 、轨道交通忧思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5242 3 、需要从深层次找原因——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8825 4 、高铁何时让人放心—— 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83023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11085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上海地铁追尾致200余人受伤 视频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27 21:16
9月27日下午,因设备故障,上海地铁10号线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间发生两车追尾事故。目前,事故伤员总数上升到260人。 http://news.163.com/11/0927/17/7EVMO0I40001124J.html 东方网9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2点45左右,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追尾事故。记者从10号线老西门站了解到,目前10号线每个列车门口都有民警把守,列车检修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追尾列车前车头车窗破裂,3处严重变形,车厢和车厢的连接点处。车厢里狼籍一片,到处都是乘客物品,目前没有人员死亡报告。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铁也开始追尾了
lovekk 2011-9-27 20:12
下午刚在研究生复试会上说起南京地铁最近的事故,紧接着传来了上海地铁追尾的消息:“ 周二下午,上海两列地铁发生追尾事故。据官方媒体报道,有250人受伤。上海地铁运营公司说,追尾事故发生前曾出现信号故障。” 而且,“ 上海地铁10号线信号商与动车甬温线为同一家”。 无语了。。。 飞机下次会不会追尾?
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想生活在新闻联播里!
热度 4 pingcn 2011-9-27 19:54
网易首页的新闻,看着让人心里很“那个”—— 最热门的几个新闻: 佛山百余商户未获批准游行 4人被判拘役 K256次列车工作人员打死乘客 铁道部要求调查 死者同为铁路职工 中国外长要求美国撤销对台军售决定 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追尾事故 200余人受伤 信号故障改用人工调度所致 信号供应商与温州动车事故为同一家 浙江国税271万元工作游艇内部曝光(图) K256次列车员被指打死乘客 其他新闻: 甘肃平凉文明办副主任家中遭情妇杀害 嫌犯已投案自首 七旬老翁晕倒后自掏200元求路人搀扶 过路青年将其扶起未索报酬 传媒人称其文章被中山大学博士后抄袭 全文1万余字仅72字未被抄 李银河:年轻人打架还不如去做爱 (这个纯属标题党。 李银河原文链接 ) 再看看新闻联播,然后,突然觉得,哎,我好想活在新闻联播描述的那个盛世里。 以前听说,新闻联播可以治抑郁症!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以后哪天心情不好,就把新闻联播拿出来放放看。 PS: 今天上班路上,看见“豆角爬在墙上”。 这种豆角,我妈妈把它叫“老和尚耳朵”,炒着吃很好吃。 有一点点想走上前去上演一出现实版的“偷菜” 念头一起,心中立刻有个声音响起,批判自己“素质!注意素质!” 然后,拍个照片就走了……
72 次阅读|5 个评论
铁道部真的该查了
热度 3 yanhuasanman 2011-9-27 18:35
今年是铁路问题的高发集中年,刚看到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和乘务员打死乘客的两件事情,感到很是无奈也是无言,我不是在埋怨也是呼吁,呼吁检察院把铁道系统好好地翻查一下,那些不为老百姓,不为乘客着想的那些官员给予一些行动和说法! 7月份我在广州遇到了铁路乘务员与黑车勾结事情,现在又出现这样恶劣的事件,可以深刻的拷问领导的内心是做什么的?领导呀,这样子你对得起谁,要是你做车上坐着,你会怎么想? 铁路系统频频的出错,我们真的该冷静的思考一下,那些常规的检查天天都应该去查一查,排查一遍。上海市铁路局安路生也许真是倒霉了到家,可在你任上发生了事故你就有不可推卸的失职和责任,上任那么多天了,日常所有的检查早应该在您的管辖范围里排查了一遍了,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故,可想您是怎么样的一个排查法,失职之责您内心是无法逃避的,领导的责任。当然也许您就是个倒霉的领导在哪里哪里就有问题! 多少年的铁路系统,多么庞大的利益链条,我们不可想象,但这样子下去只会是拿着生命的代价去赌博,博得起吗?我们不难都感到惭愧,惭愧之余我们何不曾拷问我们内心世界,国有企业我们应该相信的企业,可伤害我们最深,最没有安全,最无奈! 风头上出问题,你想掩着只问烟雾更大!
个人分类: 无言申诉|274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发展过快or不负责任:感叹上海地铁追尾
热度 5 陈龙珠 2011-9-27 17:28
下午研究所教师碰面会期间,收到了 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 的短信,心一沉,却不惊讶。这应该是近2年来上海发生的第2次地铁相撞事故,只是世博会前发生的 1号线两车相撞 ,人员受伤轻微而已。 电视画面上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富丽堂皇的会场,听到党政官员们建设富裕、和谐社会的豪言壮语。只是原本可以不发生的恶性事件,现在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了。 人是活生生的,生活是很具体的,职责要人去做才能落实。一个社会,若建成了空中楼阁、海市唇楼,一时再怎么辉煌,则迟早也会泯灭的。 发展过快,自上而下的工作更需要脚踏实地。欲望过剩,贪图虚名实利,不干实事,生了祸,就以发展过快来搪塞,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悲剧! 地铁事故中,火灾产生的高温和烟雾或许算得上是第一杀手。所幸上海的2次地铁相撞事故,均未引发次生火灾!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90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总是铁道部
herolihl79 2011-9-27 16:53
铁道部:这回追尾真不归我管。 上海地铁列车追尾40余人受伤 打死人归你管不? 铁路公安调查K256次列车铁路职工打斗致死事件
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7月28日上海地铁开错了方向到今天的再追尾?
热度 14 liuliangyun 2011-9-27 16:25
http://dzh.mop.com/shzt/20110729/0/Ogg8S5I2732259Fl.shtml 中新社上海7月29日电(记者 郑莹莹 陈婷婷)本应开往航中路方向的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却反常地朝着虹桥火车站方向开出,28日晚间上海地铁发生“开错方向”事件。地铁运营方29日对此作出解释称,系因实施CBTC信号升级的调试中发生信息阻塞故障所致。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N0001/17821.html#p=7EVH6UAG00AN0001 9月27日14时许,上海地铁10号线老西门站发生列车追尾,有人受伤。目前,救援正在进行中。 动车、地铁的混乱和追尾让我们很多人恐慌,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不知道是否体现了国家高速发展转型的混乱和无序。 我希望国家发展慢下来,理清楚发展方向和必要后在起跑,别让我们太多人被落伍、被淘汰、被边缘,国家跑错了方向、不同阶层追尾和碰撞后会怎么办?
667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地铁追尾-----信号--人工---人祸
胡业生 2011-9-27 15:58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 有人受伤救援正进行 2011年09月27日14:32 新民网 李欣 我要评论 ( 319 ) 字号: T | T 转播到腾讯微博 故障区段。来源:上海地铁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友发布的事故现场情况。 【新民网·独家报道】上海地铁运营信息,9月27日14时许,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南京东路至交通大学区段列车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目前老西门站和南京东路站实施换入10号线限流,请乘客及时调整出行路线。 新民网记者从地铁方面了解到,10号线突发设备故障,全线路实施人工调度 、手动驾驶,可能会因此导致列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建议乘客换乘其他线路。 记者从一位正在事发10号线列车上的乘客徐小姐处获悉,她所在的列车已经在隧道内停留了将近一个小时,在停车前曾经有过急刹车。她试图透过车窗玻璃向外观察,据她所见,车头车尾方向均没有其他列车。 15时10分,新民网记者从地铁方面了解到,10号线老西门站发生列车追尾,有人受伤,救援正在进行中。 目前,记者在西藏南路上看到,救护、公安车辆正在飞速赶往事发现场。(新民网记者 李欣 萧君玮)
1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铁路系统中存在的危险隐患值得高度重视、尽快予以消除!
热度 2 zbouyang 2011-7-30 13:02
铁路系统中存在的危险隐患值得高度重视、尽快予以消除! 惊动全中国、全世界的7.23动车事故发生了, 上帝用一节和谐号列车在高铁路边打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对中国的铁路发出了强烈警告 ! 这个警告不止是针对7.23事故,还针对近年来多次发生的列车事故(自1976年10月以来共发生了36次重大事故,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针对于2011年7.29发生的上海地铁反向开行事故! 这些事故,或者是制动失灵,或者是维修设备时线路未加以封闭,或者是危禁品爆炸,或者是玩忽职守,或者是技术缺陷,或者是道路维护不善而造成。因此需要从诸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 对于制动失灵问题,需要有严格的制动片使用时间记录、使用时间限制、定期维修保养制度、定期更换制度、行车前的制动测试等一系列保证措施。 对于铁路线上和一切涉及铁路运行状态的设备的维修, 要严格操作流程,必须事先停止列车线路运行,将列车线路封闭后,才能实施维修。这次7.23事故和以前多次事故,就是派出了维修人员维修设备,而未封闭列车线路所造成的恶果。 对于各种爆炸事故,所有车站都必须安装危险品检测设备,并严格安全检查制度,不能把安检设备当摆设。同时,火车上要禁止烟火,车上要安装烟雾报警器。 对于玩忽职守,要严格管理制度,严格操作流程,违者严惩。 对于技术问题,要全面进行技术升级,确保安全。这里特别说一点,就是目前列车行动完全依赖于信号灯指挥方式,这是不保险的。 这种方式,相当于一个瞎子完全靠路边人提示而走路,当路边人不负责时,或提示命令不及时,或者提示命令含糊时,瞎子在行走时就容易出危险 。 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办法是,每个列车要成为有“眼睛”的人,只有列车自己有了“眼睛”,才有了避免列车出事故的可靠保证。 繁忙的城市公路上,各种车辆高度密集,但是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追尾事故。这是由于驾驶员通过自己的眼睛能看到其临近车辆的运行情况,从而可以避免追尾和碰撞。 对于列车而言,虽然也有驾驶员,但是由于列车速度高,制动距离长,无法变道,仅依靠驾驶员的眼睛就显得不够了,这就需要利用技术手段,给列车准备新的眼睛。 如何让列车有“眼睛”呢?这实际上就是要让每部列车知道在同一轨道或相邻轨道上,在自己前后运行的列车的状况,包括相邻车的行车速度、相邻车与本车的车距、相邻车的车辆型号、相邻车的运行方向、相邻车所在的列车轨道编号(需要对全国的列车轨道加以编号,以进行科学化管理)等。可以通过无线电收发机,每个列车都主动报送这些信息,其它列车受到信息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即可以获得本车是否应该加速、匀速、减速、停车等控制信息。也可以自带测距、测速等装置自行测量列车前后的车辆与本车的距离和运行速度,而实现对本车的加速、匀速、减速、停车等的控制。 一旦列车有了“眼睛”,则列车不再是盲人,轨道上的信号灯(指路人)就可以成为辅助手段了,列车通过自己的眼睛,可以避免一切追尾事故发生。 最后再来讲道路的维护问题。铁轨、铁路两侧的道路都需要做定期安全检查和维护。对于易塌方的地方,需要加固山坡。还需要安装监控设备,使得调度中心及时了解到塌方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塌方而造成的列车事故。
个人分类: 建议|3460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日惨剧:地铁出问题往往是大事
热度 7 xupeiyang 2011-7-5 13:31
北京的暴雨,地铁成了水帘洞。 上海地铁、广州地铁都出过事故。。。。。。看来必须有个地铁事故预警和应对系统 有个专门的委员会 我每次乘地铁电梯时,心里好害怕的,万一出事,高深的电梯上的那么多人往下倒就完了,今天真的发生了。 不知道救护车从哪里进地铁? 北京地铁4号线发生电扶梯故障 1人死亡28人伤 7月5日上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62492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1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上海地铁四通八达
黄安年 2010-7-20 07:13
上海地铁四通八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20 日发布 在上海的交通出行,乘坐轨道交通通常通常是居民首选 , 虽然车票比北京要贵 , 由于方便快捷,人们还是宁可多花些钱也乘坐地铁。 和北京相比轨道交通 , 上海已有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3 号线、还有世博专用线 , 通往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浮线。我坐过了其中的 7 条线路,主要郊区线路多数没有坐,半个月下来,至少每天往返一次。 总的感觉是上海地铁要比北京发展得快,更加四通八达,尤其是上下有电梯,地下通道和繁华商业区相连,人们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出入购物和交通 , 减少地面行人活动,这在遭遇恶劣气候时的优长是很明显的。美中不足的是出入站和转站的路线接轨过长,对于年老体弱的乘客并不方便,在这方面北京站和站之间转乘走的路要少得多。例如,地铁 3/4 号线和 9 号线在宜山路的转站,要走七八十来分钟,路过马路 , 使人想到 10 年前的北京西直门倒车,很不方便。 就文明乘车来说 , 上海地铁车厢中乘客给老人让座的比北京要少得多,当然其中不全是上海住地的人。 就地铁车厢设施和服务来说 , 北京检票时是有声音显示的 , 上海则没有,这使得乘客不大容易知道是否刷上卡了。北京近年投入的车厢中有抵达和即将抵达的站名滚动颜色显示,而上海的多数车厢没有 , 主要靠广播报站名,人多声音嘈杂,往往听不清楚,是个明显的缺点。许多车站没有安装屏闭门 , 也不如北京。 上海建造地铁的地质结构远比北京要差 , 地铁建造得却比北京多 , 北京要迎头赶上了才是。由于地铁,浦东和浦西的联系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几条隧道和大桥,地铁使得黄埔江的障碍不再存在。上海市区和郊区通过地铁紧密联系的程度要超过了北京和郊区的联系。至于参观上海世界博览会,轨道交通事实上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可以预期,用不了多少年,上海将有一个崭新的联成一片的地下城。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地铁百态一瞥(幻灯片)
黄安年 2010-3-9 21:48
上海地铁百态一瞥(幻灯片) 黄安年转 许令仪供图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9 日发布 上海是个开放型迈向国际化的大城市 , 多元化社会生态必然在上海地铁中有所反映 , 这里转发许令仪老师传来的上海地铁百态幻灯片 , 反映的自然并非主流,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并非常态,因为上海地铁里通常是很拥挤的。上海党政领导称欢迎尖锐的批评 , 相信上海朋友不会介意这份幻灯片。笔者青少年时期在上海生活了十 几年 , 对于十年洋场的上海体会颇多。当然这里的图文并不代表笔者立场。 图片共 22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3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
pinjianlu 2009-11-3 15:16
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1.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对出口转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3. 一条装饰线让顾客更安全   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意识到离站台边的远近,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磁砖,乘客一不注意就靠近轨道,危险!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4. 不同的站台宽度给人的舒适度不同   每次我到上海的时候,都体会到两条地铁舒适度的巨大差异。一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让人难受,尤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这种大都市,二号线站台显得非常拥挤。 5. 为什么省掉站台门?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一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二是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站台门,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中国人决不乏聪明才智,缺的就是对精细的执着。想想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工程留下了多少遗憾。请问:我们城市的道路有多少条没有被开膛破肚过?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有谁想到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现在好像仍然没有)?我们城市中的立交桥有多少刚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从而不得不进行一遍遍的改造?我们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真正有创意的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片地被克隆着 与从德国回来的一位海龟朋友聊天时,我自然问起了他留德的感受,并问他对德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就是德人的严谨,德国人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他说了令我吃惊的一件事: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有的还是希特勒时代修筑的。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工程问题。京深、沪宁高速公路刚修了几年,看看有多少路段在修修补补,是我们的设备不够先进吗?不是。据我所知,我们的许多建筑施工单位用的都是一流的进口设备,我们的差距其实就在我们的思想里。说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人聪明?我想未必。关键在于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比起意大利、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可就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使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号强国。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李素丽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5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