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由卖油翁谈起
yaojunwei 2018-9-28 18:31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卖油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翁又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这是此油翁的功力使然。 我想说的熟不能生巧,也可以因为熟而大意、而粗心。古今这么多卖油翁真正能达到 欧阳修 所述的此翁,又有几人焉。 卖油翁的故事其实说的是技巧、技能是需要用心锻炼的这是一种坚持、用心、顿悟的结果,不仅是熟就可以做到的,这里面蕴含着隐性知识,例如包括手的感觉,眼睛的感觉以及身体和意识的感觉等,者需要这些感觉的协同配合,才可以“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就如同科研一般,需要用心、专心、把时间、精力和心思都放到研究方向去,是处处用心的结果,当然还需要眼界、领悟力和诀窍。
个人分类: 应如室|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笨’成就了我的大学梦!
热度 3 lin602 2013-4-28 10:44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有幸考上了大学,从一个田间的农民,放下肩头的担子,走到了城市,开始了做大学生、研究生及大学教师的生涯。 在中学期间,除了学习不错,其他各方面都非常‘笨’的。打乒乓球总是打不过同学,我们有好几个同学是地区中学生乒乓球赛前几名,篮球在手上还没有到篮板前经常被其他人夺走,排球扣不过网,我们中学是县中学排球赛冠军,跑步不快,下中国象棋也不是许多同学的对手。那时候总觉得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笨’的。 这‘笨’让自己没有在这些方面有过多兴趣,也时常与大家玩这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也都会玩玩,就是水平差),当时是‘读书无用论’,没有考大学一说,总觉得做做数学、物理、化学题挺有意思的。不少同学也将难题一起拿来探讨。总体上学习成绩不错。 高中毕业,由于没有关系与背景,回乡种地三年半。恢复高考,由于成绩好点,一下‘中举’,哈哈。三百五十多一届的高中同学,七七级考上二个本科,一、二个专科。七八、七九级还考上三、五个。 高中时,我们学校有几个同学特别厉害,体育活动什么都行,还会书法、唱歌及上台表演‘芭蕾舞’,而且由于他们家庭条件好,家里当时还有点权或资源,那个时期,他们就是‘白马王子’及‘公主’,我们就象那小矮人,穿得也差,营养也不良,个也矮,下课得赶回家割草或做家务,加上由于农村长大,直来直去加上有点调皮,不会说让老师们高兴的话。 时过变迁,现在情况就非常不一样了,这就不细说的,大家可以想象农村中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如果进城,也就是一般的工作岗位(知青回城)。有时候与要好的同学说起来,他们说,他们坏就坏在‘什么都行’,没有一样特别行。 看看我的学生们,不少‘笨’学生发展得真不错。 有时候‘笨’也能成就人! 想想上帝也挺有意思的,在许多方面上帝给我以‘笨’不让我‘出色’,仅仅在学习上给了我点灵感与兴趣。但我感谢上帝,他非常厚爱我!
3028 次阅读|6 个评论
放下修行中的虚荣
热度 2 king500 2012-5-9 09:46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 放下诵读得滚瓜烂熟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数目一样多,谁说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样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会一样。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 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心中妄念”,一个不能接受客观现实的人,不能正视别人的反对见解,就是作茧自缚的人,永远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指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今天做的每个错事,错念头。 放下,才有广阔的胸怀去容纳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脑保持平静的心态;放下,才没有我慢心的生起……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说得好 : “修道的人好像一头牛,背部载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继续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后,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应该观察世间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还可怕,专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离苦海。”
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漫谈(17):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谈熟读
热度 17 sqdai 2011-4-15 07:36
要读好书,必须做到略读与熟读相结合。略读又可称为速读、泛读;熟读可说成细读、精读。昨天发布的博文中讲的是前者,本文主要讲后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熟读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这里讲两个事例。 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的四叔)在《八十忆双亲》中写道:“先祖父鞠如公,有手钞五经一函,由先父( 即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 )以黄杨木版穿绵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 …… 先祖父中年即体弱多病,此书钞毕不久即辞世,年仅三十七。先兄( 即钱伟长的父亲钱挚 )指示余,在此书后半部,纸上皆沾有泪渍,稍一辨认即得。愈后则渍痕越多。因先祖其时患眼疾,临书时眼泪滴下,遂留此痕。余兄弟不能读五经白文,但时时展阅纸上泪痕,把玩想念不已。家中又有大字木刻本《史记》一部,由先祖父五色圈点,并附批注,眉端行间皆满。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此书启之。” 这里说的“ 钞书 ”、“ 圈点 ”,都是熟读的法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钱伟长的曾祖父钱鞠如的熟读功夫之深。更大的启示是:钱穆、钱伟长学问做得这么好,决非偶然,就是由于家学渊源,儿时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他们“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加上他们的毕生努力,成就了“一门二大师”。 去年 11 月 11 日,明尼苏达大学牙科材料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的程沅生教授在我所做了题为“科研方法漫谈”的报告(“科学与文化”系列报告之八)。程教授 1960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我所最早的成员之一。他的报告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 要想做好学问,必须熟读几本书 。 他刚入数学、力学研习之门不久,就发现有两本书非熟读不可。一是柯钦所著的《向量和张量计算初步》,一是铁木辛柯的《材料力学》。他立即把书买来(居然偶然留下了 50 年前买书的发票),时刻放在手边,不断翻读,已记不清阅读了多少遍。学了张量分析,并且烂熟于胸,碰到力学难题,就自觉地应用,他的一篇代表作就是用张量分析做工具,解决了连续介质力学中的一个难题,经钱伟长先生亲自推荐,发表在创刊不久的《应用数学和力学》上。而熟读了力学大师铁木辛柯的著作后,对力学的理解和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特别细致地阅读了书中关于材料力学发展史的章节,从历代大师的贡献中,领略了力学学科的无限风光;细读相关内容,打好了做力学研究的基础。他说,这是他进入力学科研之门的“敲门砖”。他的报告使我所师生大受启发。我的一位博士生告诉我,人生几何,能像程老师那样熟读几本书,做几份像样的工作,足矣! 做好熟读并不难,要的是专心和恒心,还要不断地学以致用,在使用中不断加深对一些具体知识的认识。 希望年青朋友们静下心来,趁着这青春时光,好好啃几本书,必将一辈子受用。 写于 2011 年 4 月 15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13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累了,要专心
alishay 2010-10-7 22:36
累了,就这样吧,既然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那么就等这件前提的事情先解决了再说吧~ 其他的静静关注就好了,不再期待,不再猜测,就这样默默等待吧~ 就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突然消失,突然忘记,突然失忆 等到忙完这一段再说吧那样才会有喜剧~~ 期待喜剧,期待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所以要专心,要努力~ 相信自己,积极准备~~ 收集信息,清楚,透彻的分析~~ 勇敢的面对自己~~不再隐藏,fight for自己想要的~ 加油`~坚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另一位‘不聪明’学生的故事
lin602 2009-11-3 21:22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我的一位不聪明研究生的故事,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4107 ,见大家还挺感兴趣的,我再说一位不聪明学生的故事。不过,严格来说,他不是我的学生。 1988年放暑假回家,我中学一位老教师找到我们(其实他并没有直接教过我,我是三班的,他教一班语文),说他的一位堂弟,得了中风(儿子上学后他去世了),但他的一位儿子,已经高考第四年,分数离当时江苏大专线低一二分,可能上不了学了,已经下地干农活了,也不准备再考了。当时高校有极少数的自费指标,看能否介绍进学校读大专。我们回到学校,联系了一下,他还真的够条件,按省的规定,交了费用,他来读了汽运专业大专(我是教化工的,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所以并不算我的学生)。 他也是少言少语,话不多,也算一个木讷的人,其实也并不算聪明的人(参加四年高考哟)。二年大专学习结束后,正好有个指标,是苏北的一个汽车制造厂新办,要招人,他去了。 去年回老家,他毕业十多年后重逢,(尽管中途有电话联系,他也来校见过我们一二次),他已经是这个企业焊装车间的技术主要负责人,除外国人外,他是最主要技术负责人。薪水嘛,反正比我这个教授多了不少,而且其他的汽车生产企业还要请他去上班。当然他还是没有去,因为他觉得是这个企业培养了他,又在自己家乡,可以照顾自己的母亲。自己有二套房子,单位配了一部车子,呵呵,生活得有滋有味。 而与他同时去这个企业工作的许多正规的本科生,大部分人现在的工作岗位与薪水比他差多了,年收入甚至是他的一半都不到。要知道,他是一位自费大专生呀。 他不聪明,也不伶俐,但他工作非常出色。而且也是人缘很好。他尽管不是管人的,不带长,但在技术上是过硬的,吃的技术饭。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