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口老龄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正的人口学大师才能把握国家未来
热度 2 wya 2015-11-2 10:46
人口学大师思想摘录(二): 博主注: 下面这段文字和前一篇博文都是一位年近70的人口学家,花费数小时,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敲进去的,其中饱含了多少对国家、社会、学科的责任和热情?!目前社会,这样做人、做学问的还有几个? 1、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不等于实践效果 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是回归70年代群众创造的经验,是生育政策合情合理的回归。这一政策历经人大确认就将修订计划生育法而赋予实施。70年代的两孩计划生育政策,把中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到了更替水平值,1980年初的紧缩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控制人口增长成效大幅滑坡,这种把提倡只生一个孩子,作为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推行的结果,因政策可行性低,而导致到2000年,较之按70年代末两孩政策的生育水平,多生了人口半个亿左右,这就是说,过严的政策恰恰是起了多生的反效果,因有类似1958年大跃进地方,故又将其称人口大跃进。 现在不少人误以为政策放宽了,就是要放,甚至还测算这种政策会导致多生多少人,还在误以为社会公共政策的预期效果,就是按政策规定的一对夫妇允许生育孩子数计算之果,可谓是紧缩政策适得其反的经验教训都不认真研究记取。中国是一个人口相对过剩的国家, 生育政策回归合情合理,只是变第二孩生育不和法规为符合法规,变罚为不罚的问题 ,完全与易富贤等认识根本不是一码事! 2、计划生育加速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合理转化进程 实施计划生育对经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绝不可低估, 正是实施计划生育才使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向合理转化 ,那种以年龄结构不合理为由来否定计划生育的作法,都是违背年龄结构基础理论,错误计量的结果。 中国应该好好普及人口学知识,今天的老年人口多正是60年前过度生育于今天的反映,70年代以来的少生,正是2030年以后老年人口减少的反映。死亡率低,科技水平高,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与之相应的生育水平就是低, 所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解决中国人口相对过剩问题,就是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 人口相对过剩与人口不足,以及以抑制人口过快到一个时期的负增长来减轻过剩,或以鼓励生育提高生育水平加速人口快速增长减轻人口不足压力,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延缓作用。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农业,手工业社会,或说是在工业化之前,人手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关系,多生就是增财富,而在工业化社会,就不是这样,也即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计算机化等现代科技,客观上也使所需的劳动力加速减少,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们少育。然而,若是等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实施计划生育,那相对过剩人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前一段时间,对于一个人口相对过剩的中国来说, 竟是误把人口相对过剩中国,在盲目生育时期的人口过快增长阶段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称之“人口红利”。 当实施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形成的一部分年龄结构逐年步入劳动年龄人口,使过剩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也即是计划生育成效逐年增大时,竟撇开了人口相对过剩的前提,错误地生搬硬套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把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人口说成是转入短缺 ,人口步入负债期。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过剩分年龄人口之总和,解决相对过剩人口的过程,就是解决诸分年龄人口相对过剩问题的过程,当然,也是解决过剩人口年龄结构向不过剩人口年龄结构合理转化的过程。 这一解决过程始终是真正人口红利不断递增的过程,也是人口年龄结构向合理转化的过程,完全符合计划生育功在当今,利在长远的基本国策。 4、 社会公共政策只有来自群众,符合了多数人意愿,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70年代初,群众创造的“晚稀少”计划生育两孩,因其成效显著,而在1973年被政府升格为生育政策来实施。直至1979年,反映其效果的1980年总和生育率值,基本降到了更替生育水平,若是不受1979年紧缩生育政策抢生影响,则会降到低于更替生育水平值。足见, 社会公共政策只有来自群众,符合了多数人意愿,才能形成社会公众舆论对人口自然增长的控制 ,其成效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低的前提下,创造了世界生育史上,仅短短几年生育率就有超半下降的奇迹。 1980年紧缩生育政策,把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强行只准生育一个孩子来推行,其结果是生育水平的大福回升,人口控制效果的大幅滑坡, 导致2000年总人口,要较比实施两孩政策,多生了半个亿左右 。实践检验再一次告诫人们与决策者,人口大跃进的结果也是适得其反,欲速不达。 90年代后期出现的生育水平下降与低生育水平,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的影响结果,而不是现行的过紧生育政策实施结果,中央把生育政策回归到70年代初群众创造的一对夫妇生育两孩政策,一是使政策合情合理;二是从实际出发,变第二孩生育罚为不罚 。 5、 人口老龄化对不同的人口国情,有截然不同的涵义与意义 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是美国总人口的三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所需劳动力人口将会大幅减少,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始终将是一个难题, 也即就业难,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都将客观存在 。生育政策回归合情合理,就如同紧缩生育政策根本不会把生育率紧缩下来一样,也绝不会导致生育率的回升。 至于把生育政策回归两孩,认为是为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优化人口结构及应对老龄化,都纯属是误解。 解决相对过剩的中国人口问题,愈加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就愈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即这种老龄化过程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对人口不足的国家来说,诸如澳大利亚,俄罗斯,提高生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使一个时期的人口呈年轻化趋势才是客观的需要,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才是好事,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坏事。可见,人口老龄化对不同的人口国情,有截然不同的涵义与意义。 (上文作者:马瀛通研究员;小标题为博主自加) http://news.163.com/16/0304/01/BH9E04SH00014AED.html 工会界:延退每年减700万岗位 博主注: 现在的某些所谓专家只会照搬国外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忽悠领导。真正能够利用人口学知识,为国家未来着想的太少了 。真正的人口学大师能从众说纷纭的重重迷雾中拨云见日,一锤定音,让你看清未来的方向。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36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制定全球性行动计划,积极应对痴呆症大潮
zhpd55 2015-4-30 18:06
制定全球性行动计划,积极应对痴呆症大潮 Apr 2015 当前,针对核事故处理、化学品泄漏清除、自然灾害的防御、流感爆发的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或处理计划。然而,目前我们还没有任何全面的、可负担的、用于应对扑面而来的痴呆症大潮的全球性行动计划。 痴呆症导致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消耗和经济成本,且其导致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正在逐年攀升。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痴呆症患者4750万人,其中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约占到60%,而这些国家对痴呆症的应对能力却是最低的。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快,预计痴呆症患者的数量将每20年翻一番。 2010年,全球用于痴呆症的治疗护理费用达到近6070亿美元/年,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这种疾病的发生率的增长速度。 高额的护理费用对于个人来说是往往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当需要患者或家人自掏腰包时,其结果往往是毕生积蓄因此而化为乌有。晚期痴呆症患者需要全天候照顾,非正式照顾者(家庭照顾者)不得不因此牺牲自己的工作。 痴呆症患者的护理成本不仅仅是护理费用。相关研究表明,其家庭成员或其它照顾者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我想象不出还有哪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独立性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或是有哪种疾病的护理负担可以超过痴呆症;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些疾病,能让希望有尊严地体面老去的人们如此畏惧。 我想象不出还有哪种疾病,会给家庭、社区和社会带来如此沉重的负担。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些疾病,对有效的治愈方法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有如此迫切地的需要。 请允许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痴呆症的疾病负担和护理成本,如果富裕国家已经不堪忍受,那么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希望何在? 就治愈,甚至就改善病情或者减缓其进程的治疗而言,我们几乎一筹莫展。改进治疗和提供支持方面的创新同样是急需的。一些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及时发现问题、减轻照顾者负担的尖端技术产品目前尚处在研发阶段。 可协助痴呆症患者处理日常生活的科技创新同样是十分迫切的。 我们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增进我们对预防机会的了解。我们发现,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相关风险因素类似的许多风险因素也可能增加痴呆症的风险。目前已发现了一些痴呆症的诱发因素,但这些研究结果还不是结论性的。 我们需要训练有素的基层医务人员以及早发现,并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我们还需要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以防治过度用药的带来的风险。 提升对痴呆症的重视程度还意味着,需要以更为系统的方式汲取照顾者丰富的集体智慧,促进照顾者的相互学习。幸运的是,这些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当中。 长期以来,我们对痴呆症的应对相对滞后。但近年来的一些情况表明,我们正在迎头赶上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和阿耳茨海默氏病国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陈述了必须将痴呆症在全球范围内列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的原因。报告还列举了一系列有助于改进对痴呆症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关怀和服务及可为各个国家的痴呆症应对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帮助的行动计划。 2013年12月,由英国政府组织的八国集团痴呆症问题首脑会议是一个分水岭。首脑会议取得了许多成果,并通过了一项重大决议,即到2025年,把对痴呆症研究的资助提高一倍用于找到痴呆症的治愈方法或病情改善疗法。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和让人翘首企盼的决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代价高昂的失败后,许多制药公司退出了寻找痴呆症治愈方法的行列;许多研究项目因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而延缓或搁置。 继痴呆症问题首脑会议之后,召开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探索了如何突破长期以来阻碍快速产品开发的一些壁垒。如何调整、简化和协调监管审批。政府资助机构的研究工作如何与制药业的研究工作协同一致。在市场力量无能为力时,如何促成创新。 世界卫生组希望通过此次抗痴呆症全球行动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的召开,能有效促进意见和经验的交流,并将承诺化为行动。 紧迫性激发创造力。此次会议上,我们看到了一批不乏远见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它们开辟了推动其他急需的医疗产品经由发明和监管审批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 但随着痴呆症大潮袭近,新的病例源源不断,行将席卷世界。时不我待,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我们的任务是梳理来自多个新倡议的各种有希望的线索,将之整合为一个在低资源环境下也能行之有效的全面计划。 该计划必须得到强有力的政治和政府承诺的支持,并体现在资源和实际政策的支持上。应对痴呆症也是医疗体系和公共福利问题。计划的制定同样要考虑到相关公共服务的需求。 我们目前还没有遏制痴呆症大潮的有效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强化基础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各种应急行动的实施,有效减轻其影响。 摘自世界卫生(WTO)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博士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抗痴呆症全球行动首届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瑞士日内瓦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1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爱动"的老人 设计好户外活动的平台
shuz 2013-12-19 13:2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你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儿会做些什么?家住西安城南的马女士一回家什么都不干,先冲到客厅拿起遥控器将电视打开,并且把音量调大。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她才松了口气,不会那么焦虑。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年龄渐长的父母常常会感到孤单寂寞。 科研出版社 英文期刊《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 (土木工程期刊)2012年6月发表了中国湖南大学Hongzheng Xi等人的研究论文,研究了在城乡背景下,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问题,该如何进行户外空间的设计。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城镇人口受制于住房,大多子女成年后,与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农村人口中,年轻人大多仍在当地就业。即使婚后拥有自己的房子,距离父母的家也并不远,子女还是会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样一来,一方面子女会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会呆在家里,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他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容易选择,也能自由地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找到工作后,与父母分开生活, 和另一半构筑爱巢,导致老年人只能孤独、寂寞的住在老房子里,也就是现在社会上所谓的“空巢”现象。如今,要恪守《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已不太现实,更有效的措施,是通过整个社会对老人提供帮助,让老人们能养活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 扬·盖尔(Jan Gehl)把户外活动大致总结为三种:必要的、自发的和社会性的。失业的老人必要户外活动很少,后两者会更多。而芦原义信(Yoshinobu Ashihara)则把户外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空间,可以散步和做游戏,另一种则是冥想空间,可以观察、谈话等等。 户外空间的设计主要包括三种:无障碍设计、标识设计和活动空间设计。 无障碍设计主要针对残疾人,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入口、交通系统、无障碍标志、无障碍停车位、室内无障碍设计等等。无障碍设计从入口到室内,应保持一致性和相应的完整性。这样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可以更顺利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从而是进入和使用变得容易。 标识设计是为了减少人们迷路的概率。老年人走丢的可能性很大,这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变化息息相关。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他的“城市意象”中谈到,人们通过五种途径认识城市形象,分别为道路、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物。他们辨认自己周边的环境也是从“形象”开始。 活动空间设计包括了步行长廊、集体活动空间、宠物陪伴老人的空间、局部开放的通信空间和手工劳动的空间。老年人的特征是喜欢到家的周围转转,而方便行走的长廊和室外走道,如果能够连成一体,老人就可以在无人陪伴的时候徒步行走,又不会发生危险。 阅读原文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0130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和人口学是两个十分奇怪的学科,根源在于太接地气
热度 1 wya 2013-11-26 10:15
很难想象,物理、化学、数学家讨论问题时,会有别的学科学者或普通群众来插一嘴。 而中医和人口学讨论问题时,经常有其他学科的人过来插嘴甚至抢风头。 听过一个故事,开人口学讨论会时,突然会议室门口一个旁听者进来说:我也想发言... 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界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吗? 一个《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竟能汇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用时两年多方始完成上述报告。殊不知人口学表面上官方能正式称“院士”的不过宋健与田雪原而已,而其实质水平与院士差距在学界自有公论。不知这十多位院士都是学什么的?在人口战略研究中得出什么创新研究成果? http://www.chinavalue.net/Management/Article/2011-8-27/196895.html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若干问题与科研体制问题 虽然人口学比较简单,但真到用时错误百出,却几无真正人口学家出来辟谣。 例如,西欧国家也在热论延迟退休问题,但人家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而非养老保障不足。我国置长期劳动力就业难这一根本国情于不顾,盲目照搬西方老龄化国家做法,东施效颦而不知耻。 中医学科也是如此。一大批来自清华、复旦等国内顶级大学的所谓“中医中药现代化”研究者,只会在实验室化验有效成分、饲养小白鼠,而对中医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几乎一窍不通,妄图用显微镜和注射器研究中医中药,甚是可悲。以致出现用死老鼠的肺滴注pm2.5悬浊液研究中药功效的可笑做法。 试想,不懂物理的人能研究物理现代化?不懂化学的人能研究化学现代化?...为何中医中药就可以? 要想研究中医,先学会用中医诊病治病,与西医不同,中医、中药一脉相承,不能分家。 现在连研究中医的能力都不具备,何谈中医研究?何谈中医继承和发扬? 也许是因为这两个学科与民众生活太过于接近,有太多感性认识,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和设备就能发表观点。殊不知,这两个学科真正学好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存在诸多似是而非的误解,在很多简单问题上一说就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74297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1918-744705.html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2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社工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hesiyusc08 2013-8-29 09:01
转载社工论文材料 来自: 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陶斯文 西南财经大学 陈明立 西南财经大学 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步入老年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可能产生极其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与措施。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 、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 1982 年老年人口比重为 6 . 10% , 1990 年为 5 . 81% 。而根据 1990 年—— 2050 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 2000 年全省老年人口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为 4 . 62% , 2005 年为 5 . 64% , 2010 年为 6 . 38% , 2050 年为 14 . 46% 。( 1 )。从 2000 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 65 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 5 . 12% 、 5 . 36% 、 5 . 48% 。( 2 )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3 )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 1995 年广西 65 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 6 . 61% , 1996 年为 7 . 06% , 1997 年为 7 . 62% , 1998 年为 7 . 52% , 1999 年为 7 . 95% , 2000 年为 7 . 12% 。由此可见,广西是在 1996 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 4 )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 2000 年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 11 . 70% , 2003 年已升至 15 . 43% 。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5 )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 23 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 2010 年将达到 53 . 09 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 12 . 7% 。( 6 )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 、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 、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 “ 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    、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西北人口, 1994 ( 4 );    、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    、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 ,巴蜀书社, 2005 ;    、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 ? ,百家言, 2002 ( 11 );    、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4 ( 12 )。    、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 82 页,巴蜀书社 2004 .    :    陶斯文, 男,( 1969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学、人口学研究。    陈明立, 男,( 1945 -)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个人分类: 论文材料|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科学帮助呆在家里的老人
热度 3 rbwxy197301 2012-11-17 13:14
阿德雷德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正在开发一个新的传感器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年人独立、安全地呆在家里。研究人员利用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器技术自动识别和监控人的行为,它能判断一个人是否保持正常状态,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帮助。 虽然射频识别技术自二战以来就被广泛应用在商场中的反盗窃和公路收费站的车辆识别,其在实验室里的一个潜在应用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阿德雷德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和资深教授Michael Sheng博士说,“我们的工作是世界上少数通过大尺度的常识性推理对人类行为的自动识别的项目”。 Sheng博士说,他们提出的这些技术和系统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有非常大的潜在价值。他说,对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加和劳动力市场的紧缩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有许多老年人需要别人来照顾,但是做这件事的人很少。“我们正在通过开发一个无线传感网络与呆在家中的人们进行交互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解释之后知道某人正在做什么事情”。 这些系统成本很低、不显眼、没有隐私问题和可以加强视频临控。它不需要老人配备专门的设备和开关什么装备。 在过去3年,这项研究得到了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发现计划的资助,并且他们与昆士兰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展开了相关合作。研究人员将构建一个人类行为识别的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研究一些通过对收集到数据的解释来识别人类行为的算法;通过上下文感知和自动推理感知人们行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够及时的交互。 这些技术在实验室实现之后,然后应用到医院的老年患者。 注:这类技术对于我们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附原文: http://www.adelaide.edu.au/news/news57721.html Computer science helping the aged stay home Older people: being helped to live at home Full Image (201.92K) 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2 University of Adelaide computer scientists are leading a project to develop novel sensor systems to help older people keep living independently and safely in their own homes. The researchers are adaptin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and sensor technologies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and monitor human activity; to be able to determine if an individual's normal routine is being maintained so that timely assistance can be provided if it is needed. Although RFID technology has been around since World War 2 and is in common use today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anti-shoplifting and vehicle identification at toll road collection points, its potential use in interpreting human activity remains largely in the laboratory. "Our work will be among the first few projects in the world conducting large-scale common-sense reasoning in automatic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says Chief Investigator and University of Adelaide Senior Lecturer Dr Michael Sheng . Dr Sheng says the technology and system they propose has huge potential value in an aging population. "This is becoming a significant problem for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older people is rapidly increasing and the labour market is tightening - there are more elderly people to be looked after but less people to do it," Dr Sheng says. "We are trying to solve this by developing a system using a network of sensors attached to objects that the person is interacting with in the home; using software to interpret the collected data to tell us what someone is doing." The system will be low-cost and unobtrusive and without the privacy issues and intensive monitoring of video surveillance. There will be no need for older people to wear anything or turn anything on or off. The research is being funded under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s Discovery Project scheme over three years, in a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nd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e researchers will construct an RFID sensor network for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develop an algorithm to allow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llected data into recognised activities; and develop context-aware, commonsense-based automatic reasoning so that changes in activity patterns make sense and can produce an alert for timely intervention. The technology will be first investigated in a laboratory setting and then in hospital trials with geriatric patients.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3654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人口老龄化及延迟退休的讨论看民科与官科的水平
热度 3 wya 2012-7-5 08:51
博主注: 官科:假、大、空,且不具备操作性。优点是几乎找不到错误,因为所有内容都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 民科: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贴近实际感受,数据丰富,例子具体。但缺点是往往抓不住问题关键和理论根源。 其实,年轻劳动力也不缺乏,看看大学、硕士、博士找工作的难度的就知道了。 别拿“劳动力不足”来忽悠延迟退休 http://view.news.qq.com/zt2012/retirement2/index.htm?pgv_ref=aio 中国缺劳动力吗?根据当前的数据,缺大量年轻劳动力。可问题是因为对出生率的严格控制,年轻人比重会越来越少。 而已有的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又受到城乡壁垒的限制,作为“城市的脊梁”却无法融入城市。同时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一无经验二无实用性专业知识又没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打算而毕业就失业的。 可解决这些问题,实在靠延长退休年龄解决不了。否则,只能让许多老人没有工作不说,还为了社保倒交钱,可直到死,可能拿到的退休金还远远没交的多。 另外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速不会一直保持这么快。一些专家预计我国经济两年内至少会落到6%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在80—100万人,相反也是如此。未来若干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可能会减少,但是,经济增速下滑创造的劳动力岗位也在下滑。 劳动力总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若干年内都不会有丝毫变化。 http://focus.news.163.com/12/0702/19/85EBBE2K00011SM9.html?from=index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94 次阅读|6 个评论
推荐一本好书:《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马瀛通著
wya 2010-7-27 18:09
推荐一本好书:《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马瀛通著
《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马瀛通著, 1993 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主要内容与特点: 该书收集整理了作者在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 10 年间发表在人口计划生育领域的研究报告、论文和发言稿,是将人口学基础理论方法与计生工作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其内容理论深刻,涉及广泛,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利、有节,展示了一代人口学大师的理论素养与科研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夯实基础,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科研品质 1) 科研的精髓是创新,品格是自律: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2) 科研需要淡泊之心和踏实的做人之道:不向世俗捷径取道;不碌碌随波,不唯唯苟合,不沽名钓誉 3) 科研需要扎实的理论基本功,杜绝“假冒伪劣”:实口袋能立起,空口袋立不住 4) 科研有风险, 科学家更需要良知 :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20 世纪末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2 亿以内是否合理与可行性讨论(《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报告与专家论证会) 5) 科研一定要与实际工作深层结合 二、基础理论扎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把握指标内涵与适用范围 1) 总和生育率的内涵:控制人口的关键不是控制 TFR 2) 计生工作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问题:计划生育科学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 3) 科学认识人口出生高峰 三、高瞻远瞩的研究成果 1) 人口预测方法与人口增长控制问题: 1984 年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建立《计划生育法》,保障群众生育权益 2) 人口老龄化问题: 1987 年提出建立个人养老储备金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 3) 人口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之研究;我国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人口规划的制定原则 四、以人为本的人口控制理念 人口控制是社会控制,决不能等同于物理机械控制。政策要求要有约束力,但政策要求决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最大可能接受能力。计生政策的效果要靠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备注:由于 该书收录了两份给中央的报告,并获时任领导人批示,故当时未公开发行。现在有需要者可与我联系邮购。原价12.5元。 )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56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计划生育政策应调整
xupeiyang 2009-11-26 18:5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07:41 经济参考报   河南省是第一人口大省,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测算,河南的第1亿个小公民将在2010年7月7日中午至7月8日凌晨诞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这个数字的到来已经整整推迟了13年。图为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上赶会的群众。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中国和印度0-14岁少儿人口数及比重 表1 中国和印度15-59岁劳动人口数及比重 表2   作者:胡鞍钢   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灵活、稳健的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是一项我国基本国策,但是它的目标、内涵、措施同样需要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解决中国人口问题至少需要几代人努力。    中央曾设想2010年后调整人口政策   1970年全国总人口规模超过8亿。1971年中国政府(指国务院)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5年,毛泽东指出:人口非控制不行。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   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党中央决定实行更加严格的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当时党中央的决策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全国人民在吃饭、穿衣、住房、交通、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使整个国家很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当时3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总数的65%,之后每年平均将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婚育期,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每对夫妇的生育数量。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早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逆转。从1998年开始,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已经降到10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进入世界上的低人口增长国家行列。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极低的国家之一,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5,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到1.8以下,属于少子化类型国家。我国现在面临新的人口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   1980年党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就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这表明,过去30年的人口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这一代人为落实基本国策作出重要贡献和牺牲,舍小家,顾国家。30年后我们需要根据党中央的战略设想和对人民的政治承诺,适时、灵活、稳健地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再花上一代人的时间,从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向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软着陆和转变,从而使得我国的实际生育率略有上升、接近人口生育更替水平,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2.1左右,让以后几代人既可以顾小家,又可以顾国家。从长远来看,可以逐步实现中国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以及总人口规模的稳定。    为何需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既要避免过高增长,也要避免负增长。特别是当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明显低于妇女生育更替水平的时候,就会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以及随后总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   事实上,我国少儿人口首先出现了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趋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在1995年前后我国0-14岁少儿人口绝对数达到了最高峰,大约为3.34亿人,而后便持续下降,2008年的时候减少到2.52亿人,比1995年减少了24.6%,占总人口比例的19.0%。这与印度的情况正好相反,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起印度0-14岁少儿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在2010年达到3.74亿人,高出中国近50%,这意味着15年之后,15-30岁青年人口比重比中国高出近50%。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提高妇女生育率,扭转少儿人口大幅度下降趋势。(如表1)   我国的15-59岁劳动人口大约在2015-2020年之间也会达到最高峰,大约9.23亿人,而后开始持续下降。最迟在2025年印度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会超过中国;到2050年,中国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大约要比印度少2.44亿人。(如表2)   进入21世纪,我国在人口问题方面同时出现两个新的发展挑战:一个是加速的少子化,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过快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第二个是加速的老龄化。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大大高于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2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人口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人口增长过快,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因此我们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属于第一代人口政策,也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从现在起开始实行第二代人口政策,即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其政策目标是防止人口严重老化和少子化。现在看来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依然是未知数,它取决于我们对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机会窗口。由于1980年以来的人口政策还有很大的惯性,还有被继续锁定的可能,调整起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从长期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晚主动,不调整则被动。    人口增长已经不再是我国资源环境的主要压力来源   或许有人会认为人口多是环境资源压力的主要来源。可以说30年前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的确是这样,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当前造成我国资源环境主要压力的已经不再是人口增长,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来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   第一, 从贸易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完全能够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一个国家既不能也没有必要实现资源和能源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并且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过程中,能源和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适当增加能源和资源的进口比例,也能够缓解国内的生态压力,减少国内枯竭型资源的开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实际上从1995年我国才开始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初级产品进口额占GDP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由1.43%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6.57%。我们认为这个比例还可以上升到10%以上。因为该比例的上升标志着我们从国际市场获取资源的能力提高了,这也相当于进口了水、耕地、矿产等稀缺自然资源,大大缓解了我国国内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   第二,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资源和能源压力。根据中国科技中长期规划目标,我国已经在加速发展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并且根据当前的规划,我国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将在2020年之前就会达到甚至超过15%。我国在新能源方面的专利数已经在世界上排到第七位,并且在世界的位次仍在不断上升。可以说我国有希望成为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方面的世界上领先的创新者和应用者。这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中国的资源和能源约束。   第三, 随着过去几十年里我国教育事业的显著发展,已经形成了人口方面的两大新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首先从人力资源优势来看,2005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5年,同年我国15-59岁人口数为8.81亿人,累积了74.89亿人年的总人力资本,这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本。其次从人才优势来看,2008年我国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到了8400万人,2020年有希望发展到1.5亿人,2050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达到3亿以上。更重要的是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RD)的专业人员规模也在迅速增加。1991年的时候我国RD人员数量只有47万人年,而到了2008年就已经增长到161万人年,已经高于美国的130万人年,以及欧盟的120万人年。这些人力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就为我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为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了可能。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目标   人口发展战略既要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又要统筹考虑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战略。从长远观点看,中国应该实现人口稳定的目标,具体包括:   1、保持少儿人口数量稳定的目标。少儿人口并不是减少越多、越快就越好,而是应该保持在一定规模上。   2、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稳定的目标。防止2020年之后的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防止15-29岁青年型劳动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3、保持总人口规模。防止2030年之后总人口规模的大幅度下降。   在稳定各类人口数量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提高人口素质。具体来说,包括:   1、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005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3.0年,高于世界平均的67.6年,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的63.7年。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力争使我国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在2020年达到76岁以上,2050年进一步提高到80岁以上。   2、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05年时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5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力争2020年达到11年,2050年应该超过13年。   3、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08年我国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8400万人,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家投入,并且开放民间高等教育市场,使得这一数字在2020年超过1.5亿人,2050年超过3亿人。   4、提高我国HDI指标。HDI(人类发展指数)指标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它综合反映了经济、健康和教育的发展程度。2006年我国的HDI指标为0.762,在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94,属于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我们应该力争HDI在2020年达到0.88,2050年进一步达到0.95以上。   以上就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它既包括各类人口数量稳定的目标,也包括人口质量提高的具体目标。因此,中国应该综合采用各方面的政策,不仅是生育政策,还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总之,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问题。人口发展的长期规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短期政策来将其调整。现在看来,我们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的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1980-2010年期间,先是严格控制一代人;2010年之后,再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因此,今后人口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怎么科学地坚持?
吴信 2009-11-4 13:41
目前很多小学因为没有生源而倒闭、合并,主要是没有孩子了啊。现在的大学无限制的扩建,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就住不满人那,也许将来所有的孩子都去读大学,宿舍和教室也是空荡荡的。而与之相应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就是老龄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面对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怎么科学地坚持?我觉得应该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原因如下: 最重要的一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我们老人?很多将出现劳动力缺乏的情况,需要补充人口,以适应我们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次,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感觉一个孩子实在是太娇气、太孤单了,不利于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性格,现在好多独生子女根本就搞不明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什么叫做分享,独生子女心理、人格等因素存在偏差,对对老年的赡养也存在弊端。还有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要发展内需,就需要足够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再次,缓解性别失衡的现象,呵呵。 最近,央视也开始授命进行观察、引导,呼吁民众重视这个严重民生问题:2009年10月26日央视播出新闻1+1特别节目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在我国目前失能老人已经达到940万,如何照顾这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也成为困扰千万家庭的问题。央视建议计划生育政策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你知道我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可怜、同情或者说福利机构的欠缺,我首先看到的是羡慕。为什么这么说?片子一开始的史大爷,他病了之后会有五个女儿辞职来到他的身边,请问你我将来有可能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的局面就是四个老人病在里头,外头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两口子在那儿哭,不是不孝顺,是没有能力,这是第一种局面。第二个要羡慕的是刚才的老俩口,人家夫人都78岁了,但是老两口能相濡以沫,一直走到现在,你想象一下还有相当多的是单身的老人们,那么他的局面会更悲惨。所以我用羡慕这样一个词其实在提醒我们自己,提醒这个社会,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做好很多事情的话,将来让这些羡慕的局面是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因此如何善待今天的老人,关注到明天我们将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的照料,所以千万不能冷漠,冷漠今天的老人就是冷漠明天的我们的自己。 目前,上海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个孩子。中新网7月24日电香港《大公报》24日刊文说,上海日前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个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开始议论:上海难道要搞特殊?置计划生育国策于不顾?鼓励生第二个孩子的背后,上海其实有着自己的苦衷,就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支出为社保托底的巨大压力。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六十岁及以上的老人超过三百万,占总数的两成以上,高于全国水平一倍,老龄化程度已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鼓励生第二个孩子,也反映了上海对控制人口的自信。我们其他地区会不会也紧随上海呢? 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制日报7月24日讯记者李松黄洁);天津成为继北京和上海后全国第3个老龄化城市(城市快报);苏州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0周岁以上老人超121万(来源:苏州日报);武汉城市圈老年人口约35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1%;无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09年的19.01%上升到2020年的24.60%(新华报业网)。[据哈尔滨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有122.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4%;据测算,哈尔滨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新增老人近4万,哈尔滨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中将有1/3达到60岁或者更大,与之相比,美国是26%。预计那时中国4.38亿老年公民将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记者孙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三日说,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会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是世界第一,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 湖南祁东70多岁农民曾经付达信一劫成名,他在北京站抢劫只求入狱养老;大年夜,河南邓州一九旬老人因无人照看被火烧死。极端事例并非只展现了个案的贫穷与无助,更揭示了整个中国养老的现实困境,财政投入不足和村集体难承受五保供养之重;中国只有解决老有所养这个基础民生问题,才可能昂首挺胸傲立于世界之林,才有资格讨论盛世与崛起!(本段转自网络)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713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