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佛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贾题韬:坛经讲座9
jiangjinsong 2011-1-9 22:57
【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学习过中国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几十位皇帝中,武则天是以敬佛闻名的。唐代皇帝大多信佛,但因政治需要,更加尊信道教,因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姓李,唐代皇帝自称是李老君的后人,所以往往把道教列在佛教之前。但武则天不姓李,她当上皇帝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加上她曾一度出家当过尼姑,对佛教有相当的感情,所以她对佛教特别尊信。武则天与华严宗、禅宗有特殊的关系,她把华严祖师法藏迎入宫中讲《华严》,亲自为《华严经》写序,敕封法藏为贤首大师。同时,她还把禅宗北宗大师神秀、老安,智洗等迎入宫内供养。由于她几十年不断地宣传佛教,使唐代佛教在她的时代中发展到了顶峰。 武则天对禅宗很感兴趣,经常向神秀等问法,可能也向神秀等询问世外高人,这时神秀就向武则天介绍了六祖,谈到了五祖传法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神秀是一位有道德、有修养的大师,他对五祖是尊敬的,对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对六祖也是推重的。不然,他为什么会向武则天推荐六祖,并明言五祖的衣钵传给六祖而没有传给他这一事实呢! 六祖为什么要推辞武则天的礼请而不到京城去呢?一般人可能要说,到了京城,见了皇上,就可以弘扬禅宗啊!这是庸俗和简单的看法。六祖不到京城,不见武则天,没有他的道理吗?这里就可看到六祖的定力和功夫了。其中表现了六祖多大的智慧啊!你想,神秀在那里地位是那么高,势力是那么大,除了禅宗的心印衣钵这一点外,神秀无论学问、相貌、口辩、年纪、地位都比六祖强。六祖是南方人,政治上也没有本钱;而且他传的法与神秀有差别,到了洛阳一定会引起意想不到的矛盾和纷争。正如《坛经》所谈到的情况二宗主虽亡彼我,六祖与神秀本人之间虽不会有什么冲突,但徒侣竟起爱憎,下面的弟子们则早就剑拔弩张了。六祖在广东,北宗弟子尚敢多次来找麻烦,甚至派人行刺,那六祖到了他们的地盘上,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说六祖为法忘躯,必须到中原传法,那就必然会引起争斗,从大处讲,对佛法不好,毕竟都是佛教嘛,都是五祖的传人啊。从小处讲,六祖未见得必胜,很可能失败,所以他不去,这是需要受大的智慧才能抉择啊,稍有一点利禄的私心,能这样做吗? 六祖对薛简的回答也很有趣,如薛简对坐禅所提出问题。对于坐禅,佛教中历来认为,若想学道,必须坐禅习定,这是印度传来的一贯主张,神秀的北宗,就是讲究坐禅的。他们认为要解脱,要了生死,不坐禅习定是不可能的。而六祖的主张不同,六祖主张是: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呢?六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耶。没有智慧;没有明心见性,你坐上千秋万载又有什么意义呢?六祖又引《金刚经》的道理说: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以故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啊!从形式来看佛,从外表上来认识,那就不是正道,佛的道理不在坐,不在卧,不在行,也不在住;不在生,不在死,不在这种种的一切相上,你若在外在的形象上见佛,那就错了,你若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你看怀让接引马祖那一套手段,不是现身说法吗?佛、佛性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你在那儿坐禅习定,一方面执著于相,另一方面是企图有所来去,这当然不能说不是禅,但是凡夫禅,那怕你四禅八定都坐到了家,还是凡夫,智慧没有开嘛。你要想从坐禅中得到佛的知见,没有般若怎么行。所以要牢记六祖这句话:道由心悟。 在禅宗里,真正见性了,才知道过去用功都是白费,本来就是佛嘛,用了那么多的工夫,得到的不外是今日方知我是我。五代时有个比丘尼的证道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却把桃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生无灭,并不是离开了生灭,世间的一切都是在生,都是在灭。深入佛教后,见了道后,你就可见到生灭之中的那个不生不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这是佛法的心要,千万要记住。一切东西都是有条件构成的,条件消失了它就不存在了。有个假名,就有它的作用。若离开假名另外还可以找个什么是找不到的。这个偈语把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其中了。最后证悟了什么呢?春在枝头已十分,现成得很啊,用不著你去追求,用不著你去制造,春天本来就是在这儿嘛。 六祖关于明暗的开示也很精到,一般人总是把明暗对立起来,把烦恼菩提对立起来。但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你如果在明暗之中去寻道就错了。还是那一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明也是它,暗也是它。洞山的《宝镜三昧》有两句可以作为六祖这里的注解: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天黑了,万物都暗了,你的自性并没有暗,它正光明著哩!天亮了,阳光普照,你的自性也不会而之而明显了。为什么呢?这些明暗都是客尘,都是外境,都在自性中生灭,而这个自性动都未动。 有个和尚问大随法真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这个还坏不坏?我们这个自性还坏不坏?大随说:坏!那个和尚弄不清楚,又问:那么就不得已必须随它去,随它坏了吗!大随说:是的。那个和尚不服,认为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坏呢?于是又去请教投子大同禅师。他把与大随的谈话向投子介绍了,投子马上向西方礼拜,说:想不到西川有古佛出世。。这个道理讲明白了不好,大家可以参一参。坏,在道内还是道外呢?若在道外,那又什么是道呢?若是道内,那道会坏吗?成与坏是相对的。金刚不坏之体是包括了低层次的坏与不坏,你真的懂得了,那成也是它,坏也是它,生也是它,死也是它,你就得大自在了。不过须要点明的是,针对那个和尚执著于那个不坏、放不下,大随、投子是大宗师,就是要把他的那个执著破了,这才是禅宗的作略,并不是要在理论上给你辩论什么坏与不坏。 修道的人以智慧照破烦恼,这是教下传统的说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禅宗却在这里向上提持。从体上来讲,烦恼即菩提,所以禅宗从高一层的意义上讲,是不断烦恼的,断烦恼等于断了菩提。所以既不重于菩提,也不畏于烦恼,而只重明心见性。 见了道的人是有气象、有力量的。检验一个人修行的标准是什么呢?俗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修行人来说,我们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有的人著书立说,你一看里面的道理高得很,头头是道。但看他的行为呢?却不那么像,总觉得说是说得极好,行为上总不是那么回事,要注意这个差距,所以六祖一再强调心行,要把学到的理论用在实践中,要把佛说的道理放在身语意三业的修待上。六祖是见了道的,而且是祖师,在当时就是法王,他是有力量的。武则天是了不起的皇帝,是人王,可以主宰国内的一切,但却支配不了六祖,大家要体会见道的力量。所以说:既为法王,何慕人王,佛法的力量,是超越世间的。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Remember Me和“万法唯识”
seawan 2011-1-7 21:53
星舰迷航的《Remember Me》和佛教的"万法唯识"有点相似。 Beverly被一个"子空间气泡"意外地捕获;在她进入该子空间的瞬间,她的意识形成了那个子空间的"现实存在",即一个对她来说完全真实的宇宙。 佛教的唯识学说认为,"万法唯识";我们所能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质疑这个学说的人一般会问:既然我所知道的这个世界是由我的"识"所变现,那么,为什么你、我、他等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情呢?对此,唯识学派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业力",使得我们的世界相互重叠,从而使我们有可共同感知的事物。 Remember Me从另外一个方面演绎了这个理论:由于影片中的子空间是由Beverly个人的识所变现,因此虽然该空间对她来说是完全真实的,但对原来的空间中的人来说则是不可接触的,其中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按自己的规则发展。 这样的世界不是一个"梦"。甚至,Beverly的生命也在其中正常的发展,并受制于正常的物理规律。虽然"神秘访客" Traveller站在另一个世界的人的立场上说:"As long as she thinks she's alive, she's alive",但实际上,在Beverly自己的世界中,她的生存仍然依赖于"自然"规律,包括依赖于飞船的life support system。 我们时常从网络上看到,某人在经历"死亡"后复活的所"看到"的奇幻的心理历程。很多人看到了自己先辈,或者见到了各种神灵或者各种光,听到各种声音等。仅仅"科学地"解释将其为"幻觉"显然是武断和不恰当的。那么,是否是他们临时的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一个"gateway",从而获得的体验呢? 片中最可笑的是当Beverly问计算机"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什么是宇宙的本质)的时候,计算机竟然回答:The universe is a spheroid region 705 metres in diameter(宇宙是一个直径705米的球状物)!然而,在"她"的宇宙中,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回答! 影片中Traveller用来鼓励Crusher的话更像是禅师说的: Let it all go. Leave it behind. —— 放下一切 Focus on the present. —— 活在当下 The ability is there, inside of you. You do not need to look for it. —— 本性具足,无需向外追求 (这是我原来在bokee上的文章,现在bokee关了。。。从快照中扒出来放到这里)
个人分类: STarTrek TNG|3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值得去感悟的佛学禅语66句-不一定只有信佛的人才去感悟
power100 2011-1-4 20:05
中国佛学66句震撼世界的禅语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4.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9.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个人分类: 悟道人生|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佛學的智慧與慈悲
jiangjinsong 2010-12-16 09:28
前一段時間, 曾應中國最牛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團委的邀請, 給他們做了一次題為“佛學的智慧與慈悲”的講座, (http://phil.bnu.edu.cn/list.jsp?id=109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139) 效果還不錯。 和我同去的清華同學還用MP3錄了音, 可惜我是計算機盲, 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把WAVE格式的文件在網上貼出來。 今天就把ppt貼上來吧, 我的ppt不過是講座的一些提綱和提示而已, 太簡略, 僅供參考, 歡迎批評指正。 佛學的智慧與慈悲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30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影尘回忆录27: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
jiangjinsong 2010-12-3 21:25
第二十三章 学佛真义重在行 (一)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 现在有所谓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四者之范围虽差不许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何谓佛法?曰佛者具足云佛陀耶,译云觉道。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亦曰知觉、觉悟、在佛的方面来说,是有觉而又有道;在迷沦的众生方面来说,则是有觉而无道,觉非其道,则为妄觉、错觉、佛字再往浅近一点说,就是明白,人谁没有觉性?没有明白?成佛就是成自己本有的觉性、明白本有的明白。“法”者、梵语达摩耶,此云法,法以“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为义。有色法、心法、心所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世间形形色色,般般样样,可思可议的;不可思不可议的,无一不是法。明白一点说,就是法则、样子,把佛法两个字联在一起,简单来说,佛法就是很明白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度人出苦海,到彼岸。可是众生不往明白里去做,整天糊里糊涂,所以永为众生,永远不能出苦。 何谓佛教?曰佛如上释,教者、圣人被下之言,就是根据佛法适合着众生根器,而分出来的部类体系,如华严部,度一类大机;阿含部,度一类小机等。因众生根器不同,故教有显教、密教、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教、不定教、乃至三藏十二分教。这是在体上来说,如果在用上来说,教就是教导、教化,怎样教导?怎样教化?就是根据佛说的各种教法,用一种很明白的方法,先导人以舍邪归正;后化人以背尘合觉,一人觉,则一人明白;多人觉,则多人明白。 何谓佛学?佛学就是佛的学问;也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学理,人们研究佛学,就是把佛所说的法相和言教融和在一起,作一种学术性有系统的研究,拿佛法当一种学问看待。现在无论出家在家,以这类人为最多。因他能博览群经,多学强记,东徵西引,写出来很多东西,称之为佛学家;或佛教学者。当然,在修行方面来说,为了恐怕盲修瞎练,先研究经教,这是应该的;可是按佛学的真宗旨来说,如果只顾学,在行持上一条戒也不持;一点心地的观念工夫没有,一点惭愧心没有,整天花天酒地的,这样纵让你把三藏十二部都熟读背诵过来,也不过等于个活藏经楼,一点用处都没有。 何谓学佛?学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学来的佛法、佛教、和研究的佛学的理论,来躬亲实践,付诸实行;由于实行,才能证诸理论之谬误与否。所谓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行起解绝。比如佛在因地时,曾三?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由实行而证得法身遍满,佛既是由实行而证得法身遍满的,我们现在是信佛,学佛的,也应当由解起行,由实行做起。如果不实行,纵让你天天站在讲台上给人讲,讲到嘴里冒白沫,也只是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一点用处都没有。譬如一个当教员的;或当医官的;当医生的,天天抱一大堆关于防治肺痨的书给人讲,还在黑板上画出解剖的图形来,让人怎样防范;怎样治疗。可是他自己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肺病患者,讲课时还咳嗽不止,痰中带血,末了自己还是因肺病而亡,这就是因他只顾研究书本上肺病怎样防范治疗的理论,而平素却不实行注意到自己的卫生。研究佛学的人,如果只顾学而不顾行,也和这种情形一样。 学佛之实行实做,有从智门入手的;有从行门入手的,从智门入手的,多是利根人;从行门入手的,多属钝根人。可是现代人从智门入手的,往往被聪明所误,横起知见,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学教人,大多是觉于口而迷于心;长于言而绌于行,这样尚不如从行门入手的比较可靠。真正上根利智的人,虽然其宿根深厚,要之其前因,亦从行门中来。如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阿罗汉等,莫不各有其所修之行,在劝化方面来说,也是劝人“修行,”如说“老修行!你好好修行,”没有劝人修智的。实际上,“行”的工夫到家,自然就生出智慧来。因为众生本具妙智妙慧,无须另外去修,只要行力坚固,始觉妙观察智显发,本觉大圆镜智自然现前。尤其出家当法师,更要注重行持,如果没有行持,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无济于事的! 想行持,必先持戒。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中國最牛大學分享佛學的智慧與慈悲
jiangjinsong 2010-11-28 08:01
蔣科學按: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同學們很用心,為講座做了許多很細緻的準備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不愧是 中國最牛大學 ,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講完後的提問也很踴躍,思考很深入,很有批判性。 本來他們與我聯繫的時候,我按照清華的常情推測,估計也就是幾十人在個小教室裡邊聽聽而已。到了學校,接我去教室的同學告訴我說是個大教室,而且他們事先還派了票,要憑票才能進教室聽,更讓我覺得太誇張了,也感到很緊張。結果,教室門口果然有許多同學因沒有票等在門口。我也認出了幾位師大的朋友,走了後門,讓他們沒票進了教室,本來想講座後大家敘敘舊。結果講座之後,同學問了許多問題,時間超了許多。後來在路上也只顧上回答同學們的問題,無暇與老友說話,匆匆而別,失禮了。最後講座開始的時候,守門的同學們讓大家全都進來,有些同學只能站著聽講。 本科學很受感動,很受教育,應該準備得更加充分才對得起同學們。 http://phil.bnu.edu.cn/list.jsp?id=1091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27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佛学200句震撼世界的禅语
anan 2010-11-25 17:21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67.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8.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69.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70.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71.天地间之事,有甚多为你观察乃至梦想所不及者。 72.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 73.千金难买赤忱心。 74.我们的疲倦常常不是来自工作,而是来自忧虑、挫折与愤懑。 75.不要立志成功,应该要立志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76.一个人若种植信心,他会收获品德;一个人若种下骄傲的种籽,他必收获众判亲离的果子。 77.事情本身并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是我们的思维令它如此。 78.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种下善因,将得善果。 79.一件善事,正像一枝蜡烛,在这罪恶黑暗的世界上大放光辉。 80.每一件善行,都是引人至天堂的一级台阶。 81.果实的职务很尊贵,花朵的职务很甜美;可是让我坚守叶子的职务,谦逊地奉献浓荫吧! 82.没有一株树结果子是给自己用的。 83.钱总是在那里,只是口袋不同而已。 84.破天下之至巧以拙,驭天下之至纷以静。 85.实可御虚,拙可制巧。 86.为圣贤的妙法,只在一些仁心;为豪杰的妙法,只在一腔义气。 87.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88.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89.永远不要低估善行的力量。 90.只有不设想报酬,以愉悦的态度全力以赴,才能获得生命中最丰富、最伟大的回报。 91.我们无须逃避现代生活中的功利,但必须懂得开启自己的心性。我们也无须远离尘嚣,刻意追求宁静,但必须懂得调整自己,陶冶性情。 92.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93.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94.好的举止是由许多小的牺牲构成的。 95.和平比一块土地珍贵多了。 96.开路先锋引人瞩目,但是他们往往是最孤独和寂寞的。 97.以耐心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了天下之纷争。 98.第一次作善事,要靠努力来完成,而一再重复你的努力,「善行」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 99.圣人的心,可以灵活变通,并能适当运用自己的心,来善待别人。 100.对有德者以德待之,对罪恶深重者,则视他们为不久即能改过自新的人。 101.无论你处理任何事情,若心存尊重他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102.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 103.我们无法祈求痛苦停止,但是必须祈求我们的心能够征服痛苦。 104.真正的名誉,在虚荣之外。 105.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106.我将努力采取行动,因为我确信我所做的事将使情况改观。 10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08.走路而摔跤,总比站着不动强些。 109.磨损耗尽总好过于荒废弃置。 110.找到自己的工作,乃是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111.只有意愿,没有行动,是无法前往天堂的。 112.每棵大树,都曾只是一粒种子。 113.光说不练就是「口头禅」,学以致用才是「行动禅」。 114.种植荆棘的人,不可能收获玫瑰。 115.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116.不要计算你过的日子,要使这些日子算数。 117.如果你尚未出发,便不要期待你的船到岸。 118.怠惰是诱惑的温床,疾病的摇篮,时间的挥霍者,福报的蚕食者。 119.睡眠,是坟墓的外厅。 120.触目所及,与万物为敌,是谓之凡夫。 121.没有自助精神的人,决不会受到上苍的保佑。 122.尽情行动,把空口白话留给别人说。 123.世界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全赖人们不安于现状;心满意足之人总是把自己关在旧框框之中。 124.创意总在认真工作时自然涌现。 125.当你闭上嘴巴,苍蝇就永远飞不进来;当你不开口的时候,恶业就不能对你造成威胁。 126.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卧室,患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监狱。 127.劳心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力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 128.先向别人伸出友善的手。让对方做那个对的人。这并不表示你就错了。 129.你越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你自己,你的内心就会越安宁。 130.令我们烦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躲得了一头大象,可是却躲不了一只苍蝇。 131.放下一切执著,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132.心灵像花园,如果不浇灌、不培植,就塞满垃圾和杂草。 133.一味的忙是不够的,问题是我们在忙些什么。 134.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少数人发表你自己的意见;接纳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自己的判断。 135.不要奢望自己能够讨好每个人。 136.老年人的外表掌握在自然的手里;老年人的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 137. 与「锦衣玉食」最大的差别,只在当事人的「心态」而已。 138.如果你还能努力时,及时去做;如果你无能为力时,放下忧虑吧! 139.青春永驻的秘诀是什么呢?常存赤子之心。 140.你无法选择如何死去,何时离世,你只能决定此刻怎么去活。 141.自卑和自傲两者都同出于自我中心,在潜意识里都有害怕受伤的自卑感。 142.孝养父母不只是供给他们吃住,更重要的是维护他们精神生活的健康。 143.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144.一个技术高明的木匠,毋须因未受到外行的赞美而伤心。 145.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脚跟做人。 146.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得比较烦恼。 147.整天就是我执:我对,别人都不对。那样永远无法见到真理,要见到真理,要大无我的精神。 148.我们不能离开生灭法,另找一个不生不灭法,我们如果悟到空性,当下放下,我们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佛。 149.如果你过份汲取一头母牛的奶,你所汲到的会是血,而不是奶。 150.在老鼠眼里,猫就是狮子。 15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152.真正的伟人,本身都很自谦,并不重视自己的殊荣。 153.人生就像是一匹马,你不驾驭牠,便要被牠驾驭。 154.真正的勇士是不打架的。 155.一台机器或许可以完成五十个普通人的工作,但没有任何一种机器可以完成一个超凡人物的工作。 156.自我克制是勇气的另一种形式。 157.我们的肉体可以被打败,但意志永远不屈服。 158.宁被嫉妒,不被怜悯。 159.有非常之胆识,始可从事非常之事业。 160.真正伟大的人,是由行动中使他人见识其不凡之处。 161.与他人共享成功的光荣,但要独自承担失败的责难。 162.一位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如何对待卑下的小人。 163.伟大的人,其最大的特征是遭遇不幸或者处于逆境时,仍然能够忍耐到底。 164.仅是向传统挑战,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勇者,要能提出比传统更好的方法。 165.时势不能造英雄,英雄可以造时势。 166.我们众生为什么跟佛会有隔阂?就是我慢。简单讲就是自己认为很行,所以不管善知识、佛陀现前都听不入耳。 167.不顾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维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168.为自己时代竭尽全力的人,会永垂不朽。 169.我们众生为什么跟佛会有隔阂?就是我慢。简单讲就是自己认为很行,所以不管善知识、佛陀现前都听不入耳。 170.有勇气与力量,就可算是男子汉大丈夫了,但真正的勇者,则必须克服愤怒,并宽恕别人。 171.好运永远不会眷顾没有勇气的人。 17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 173.我们愈有童心、爱心及感恩之心,则我们扭转命运的能力也愈强。 173.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灵魂,都是善与恶的交战地。 174.眼光短浅,行事只顾眼前的人,是力量最薄弱的人。 175.随时充实自己,你永远不知道机会何时降临。 176.我相信幸运,而且我发现:工作愈认真,运气就愈好。 177.幸运有时会在逆境中出现。 178.人生便像一出自导自演的戏,主角就是自己,而「公演」的机会仅此一次。 179.永远别说这个世界没有给你机会。 180.每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 181.我们无法预知机会何时降临,但却能事先培养实力。 182.有实力一定有机会。 183.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184.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185.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186.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 187.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188.金钱可包装你的外表,佛法能启悟你的内在。 189.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190.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91.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192.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193.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194.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95.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196.怀著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197.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198.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199.外道,就是永远断不掉我执,故永远舍不掉对错误知见的坚固执着。 200.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1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台禅寺散记
Mech 2010-11-24 23:54
旅游手册上写着,建筑媲美皇宫大院的中台禅寺。到现场一看,建筑的现代与气势,确实不同凡响,毕竟与 101 大楼出自同一建筑师之手。在我看过的佛家建筑中,大概也只有无锡的灵山梵宫属于同类。说实话,我个人不喜欢这种风格。 山门的楹联写着入佛法界永离颠倒梦想苦,修入正道即得菩提涅槃乐。很平易很通俗,有点广而告之的风格,更有佛门广开的意思。反面的则比较专门,中道实相生万法法法同归不二门,台中止观证三德德德共契真如海。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实相是万物本体,止观即是禅定和 般若,三德说法颇多这里似乎是泛指 。唯有台中是具体的地点,当然如果是中台又另当别论了。两联的上联首字与下联第二字相同,比较罕见。以我这种俗人看来,对仗都稍欠工整。 三门的楹联破初关重关牢关等生死三关彻见自己本来面目;净六根六尘六识共十八阴界即证如来法报化三身讲见心明性,这是古今中外圣贤的教导,如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老子的自知者明之类。另一联中台拈花众生微笑灯灯相传传祖意;西天取经高贤说法处处演化化群机,我读不太通。按照灯灯相传的记录,见佛祖释迦牟尼拈花而微笑传了祖意的分明是 摩诃迦叶,怎么成了众生,而且地点也是在灵山。 进大雄宝殿,迎面仍然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对子是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属于比较厚道的版本,没有笑世间可笑之人。身后仍然是威严的韦陀菩萨。顺便一提,几乎所有组织,参加前见到的都是慈眉善目的弥勒菩萨,想退出便有金刚怒目的韦陀菩萨。耶稣基督说宽门大道通往毁灭,我看更要小心满脸堆笑的人指引的道路。言归正传,四大天王极其高大威猛,有顶天立地之势。我第一眼看上去,以为是花岗岩的柱子,暗想台湾多地震需要大柱子。罪过!罪过!殿堂当中端坐着释迦牟尼佛, 多闻阿难尊者与苦行迦叶尊者 侍立两边。 后面右侧是珈蓝殿供奉的居然是关云长。关公被高僧点化而归位护法神的故事固然耳熟能详。不过,我以小人之心推测,关公在东南沿海人望很高粉丝众多,他的加盟显然对促销大有裨益。后面左侧则是祖师殿,供奉着西天二十八祖兼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后面玻璃墙上有列祖法相,以及六祖后的三条法嗣。可以预期,有一脉传到了中台禅寺。看来不仅要立文字,而且还需要辅以图像。 更高层的部分,似乎更是中台禅寺的建筑精华所在。可惜没有预约,不能游览。 尽管没有收费,也不出售香烛,但在中台禅寺还是感受到强烈的人间宗教气息。中台箴言是 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所谓 以恭敬心降伏骄慢,以慈悲心对治瞋恚,以忍辱心化解粗暴,以真诚心去除虚伪。 上下有别,人事分立,很有东方特色。当然,也可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方外之交1:聖地法師(李海濤)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0-9-9 01:36
我的方外之交 1 :聖地法師(李海濤) 最近 , 關於北大牛人柳智宇同學拒掉 MIT 的 offer ( 人生的意义?(北大牛人拒 MIT 去出家) ),到北京龍泉寺出家的傳聞(據說不實, 恶搞的意义?(北大牛人拒 MIT 去出家) ),在本網引起了紛紛討論( 柳智宇,那个心向佛门的北大数学天才 从宁铂到柳智宇  )。實際上,佛學作為智慧的追求,在中國向來就是很吸引知識份子認真鑽研、甚至努力修行的。古代如王維、蘇東坡、黃庭堅等之流都是如此。今天雖然在科學主義的影響下,在相關宗教政策的限制下,宗教在許多知識份子眼中似乎代表了落後、迷信、不夠科學,卻仍然有不少知識份子突破流行的俗見,將對真理的追求落實到佛法的學習上( 125 位知識份子學佛的心路歷程 )。 我個人接觸過太多的知識份子學佛的個案,所以早就不會驚訝了,想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其實,我與那些到處參訪、拜遍名山的佛子很不同,更願意閉門讀書,所以佛門名僧結識並不很多,但多少也認識一些。對於那些佛門高僧大德如淨慧法師、學誠法師、甚至如年輕比較輕一點的明海法師等,一方面他們法務太忙,沒有機緣深入接觸,一方面弟子信眾記錄他們風采行誼的文字已經很多了,此處不擬介紹。這裡準備介紹幾位尚無顯赫名聲,卻頗有宗教熱誠,修行踏實,教理通達的普通知識份子出身的佛子,因為曾與他們親身交往過,也許可以從一位追求真理的普通知識份子眼中,揭示一些有趣的側面。 一、聖地法師(俗家名字:李海濤) 聖地法師,未出家前是北京理工大學基礎課部物理教研室(這個小小的教研室居然出了兩位佛學高手,令人驚訝。另一位高手慈林居士,以後有機會再說。)的教師李海濤。李海濤原先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碩士生,在讀期間,結識了一位來所的訪問學者物理學家 XXX( 現任職於國內某知名大學,沒有征得其同意,所以暫 有扼殺掉同學們爲了追求真理不惜突破常規的勇氣。) 但是,退學下來總要生活,於是就去北京理工大學教書去了。(那時,退學的研究生都算人才,很容易在高校找到工作,田松這廝也在北京印刷學院教物理,那像現在堂堂海龜博士在高校里呆著都很艱難。)有人會說,爲什麽不馬上出家啊?這樣問的人,把出家看得太簡單了。有人和老婆吵架,說氣話,會說明天我出家去。有人認為出家人是衣食無著,混不下去,或者失戀傷心才遁入空門的。我也不能說中國那麼大就沒有這樣的現象,就好像社會上的人現在常常認為教授們都是抄襲剽竊的騙子,我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首先制度上、理想中肯定不是。實際上大多數出家人都是很嚴肅認真的選擇。不信,讓你出家試試?不消十天就會打退堂鼓的。而且,諸位到寺廟去說自己要出家,別看自己是博士、教授,看會不會馬上接受?我敢說,寺廟一聽你要出家的理由,聽你對佛教的理解,肯定會勸你別胡思亂想,還是趕快回家好好過日子去。要對佛教感興趣,先好好讀幾本佛經,瞭解佛教究竟是什麽再說。佛門認為,出家人作為人天導師,必須要有很大的福報才有可能,更不是混不下去的失敗者的收容所。 以李海濤的學識和聰明勁,教教普通物理應該不費太大力氣,他把業餘時間就用在了佛法的學習和研討上了。其中他用力最多,在中國佛教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大事,就是協助韓鏡清老居士成立慈氏學會,協助開辦慈氏學培訓班,整理韓老大量譯著及講課記錄。韓老解放前在北大哲學系讀研究生,受業於佛學大家湯用彤先生,解放後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數十年在孤獨寂寞中研究唯識學,並且利用藏文的唯識學經典對校對堪,對長期沉寂的慈氏學弘揚甚力,並有許多新的發揮。韓老晚年開始傳播自己的心得,地點選在中央民族大學幼兒園教室。這是因為韓老的兒媳是幼兒園園長,可以使用這塊場地。我現在還能記得韓老在教室前邊慢慢講解,那些術語非常深奧複雜,大多數佛教徒甚至出家人也從未聽過,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所緣緣、阿賴耶識、末那識等等,大夥兒坐在小朋友坐的小椅子上,認真記著筆記,這一景象常讓我忍俊不禁。(上課的朋友們也經常互相打趣說,大家在佛學上都是幼兒園小朋友。)能在這裡上佛學課,用佛門的話來說,也是有其深刻因緣的,民大幼兒園是過去法華寺的原址。聽課的人都是對佛學理論感興趣的人,其中不乏出家人,有中國佛學院的老師、學生、還有西藏來的活佛。各色人等,來來往往,來過的人加起來不少,但是真正能夠長期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因為韓老講的內容在佛學理論中是有名的晦澀難懂,而且韓老的觀點又與中國佛教界流行的觀點差異很大,韓老講到激動之處常常言辭激烈,許多人受不了刺激,下次就不來了。韓老在那間小教室裡邊,每週講一次,大概兩個半小時 ,持續多年 。這個沒有花任何費用,沒有得到任何資助的佛學班,培養了許多人才。可以說當今中國佛學界精通唯識學的僧俗兩界,幾乎都與這個班有很深的因緣。韓老可以說是熱誠的宗教感情和冷靜的理性探討相結合的典範。雖然,我在許多地方不同意他老人家的觀點,但是很佩服他幾十年如一日獻身唯識學研究、翻譯、傳播的精神,有暇當專門介紹他。 李海濤作為慈氏學會成立最早的推動者之一,韓老最早的助手和弟子,後來對於慈氏學(即唯識學,其根本觀點唯識無境,故稱唯識學,是彌勒菩薩所傳,彌勒菩薩以慈為姓,故又稱慈氏學)也有不同理解(慈氏學最大的一個特點,至少近代以來的特點,就是研究者的分歧很大,各自有不同的思路,在細節方面彼此辯論長期糾纏。一方面體現了研究者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我覺得研究唯識學的朋友往往缺乏實修,執著文字相。當然我這樣說,也會被學唯識學的朋友痛扁,哈哈哈),故逐漸淡出慈氏學會,并準備出家。在出家前的一年左右,受各地佛教寺廟和佛學院邀請講解佛學,最後將這些內容彙集出版《滾滾紅塵入清流》。 1998 年李海濤於五台山清涼橋披剃出家,法號聖地。出家後主要還是圍繞著弘揚唯識學展開,他有想要培養造就百位論師的宏大志願,令人欽佩。 我是在韓老的那個班上認識李海濤的。我的好友 yxy 博士,當時是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員,也是這個班的聽眾,他下功夫比我多得多,我去過幾次就不去了。李海濤給我的感覺是滿腔子宗教熱誠,思維的邏輯性強,爭論起來不留情面,說話雖有些口音,但是表達能力不弱。至今我還能記得,當時我還在人大哲學系讀博,一天我和他在北大校園的雪地上散步,海闊天空地交流的情景。(那時他已經從北京理工大學辭職,在各地寺廟和佛學院開講唯識學了。)我感覺,以他直率、毫不妥協的個性,要管理好一個寺廟,怕未必很容易,但是作為弘揚一派佛教理論的僧人應該是很不錯的。只是不知道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中他的處境如何? 他出家後,我只見過一次面,是他贈送其策劃出版的民國著名佛學研究者韓清淨居士的巨著《瑜伽師地論披尋記》(科學出版社)給北京地區對研究唯識學理論感興趣的人,承蒙他不棄,也送了一套給我(慚愧我後來在唯識學方面並未下什麽功夫,那套精裝的十本巨著仍然放在家中書架的最高一層,等著我去拜讀學習)。在我的建議下,他贈送了一套給清華大學圖書館。 他的太太也是學科學哲學的,研究生畢業,和我算是同行,同樣也是學佛者,很聰明能幹,深明大義,支持海濤出家。李海濤出家後,有一段時間她的生活也挺不容易的,現在已經重新建立了家庭。後來的丈夫人很不錯,同樣才華出眾,也是學佛者,對孩子很好,孩子現在對繼父比對媽媽還親。 轉眼十好幾年過去了,我已經從青年變成了中年,頭髮已經花白,事業佛學一事無成,與這些當年好友相比,汗顏得很!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8705 次阅读|6 个评论
佛教基本常識
jiangjinsong 2010-8-28 09:50
中國科學家們普遍缺乏宗教知識 但是又都很喜歡隨便發表評論 大多是流行的俗見 本網博主沒有幾個有基本正確認識的 其實 以當今網絡之發達 只要稍微認真一點點 就能避免這些低級錯誤 拿佛教來說 就已經有一些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介紹了 如聖嚴法師的 《正信的佛教》 和 《學佛群疑》 趙朴初居士的 《佛教常識答問》 雖然看似簡單 但是讀了之後就可以避免中國社會上流行的90%的對佛教的誤解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403 次阅读|6 个评论
佛法无边
liuxiaod 2010-8-26 21:41
以前有一位同事对佛学很有兴趣,经常跟我谈论佛,感叹西方(印度)佛经浩如烟海,致毕生之力也学不完,等等。我问他中国人写的佛经有多少?据他说不多,好像十几篇,于是我也感叹,佛学传入中国近2000年了,中国本土的和尚比印度和尚何止多几百倍,为什么中国和尚不写佛经?都要由印度和尚写? 从唐代取经到明代写西游记,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佛经必取自西方,自己写的(土鳖土著)算不得真传。西方的佛经是用梵文写的,取来也看不懂,以当代为例,举国上下研究梵文的只有季羡林教授,季先生的梵文也不是从佛界学来的,而是从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来的,在中国大概无人精通梵文,季先生才要舍近求远。 我曾问过一个和尚,南无阿弥陀佛确切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那是梵文,道行高的和尚才能知道。原来在中国用音译的方法把梵文写成中文,按着印度发音写汉字,结果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权且当成是咒语,反复念就行,念100遍不够,就念1000遍。 这位和尚右手有50颗佛珠,左手有20颗,念一遍经文,右手拨一个珠子,拨一遍以后,左手拨一棵,等到左手的20颗都拨过了,正好念了1000遍。他告诉我每天的功课至少在2000遍以上,我吓了一跳,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中国学习西方有2000年久矣,却不得要领。呜呼哀哉,阿弥陀佛!
个人分类: 教育|2357 次阅读|7 个评论
读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热度 1 yanghualei 2010-8-14 13:15
昨天根据( xuanji2010 )老师的建议,读了朱先生的《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感触较深;文章主要围绕物质世界有什么构成的即其基元是什么。 量子力学认为:所有的物质包括实体和辐射都是有弥漫的场构成 , 电子和光子只是场的能量增量 ,故 这个场是量子化的 ; 初感弦论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上的基础上 ,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质量和能量 相互转换的 关系 , 量子力学揭示 物质的波粒二相性 即能量(质量)和频率(波长)之间的关系 ; 最终质量对应于频率 即文章所说: “ 粒子是很小很小的一维 世界 弦的不同振动模式 或振动激发态 , 弦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故 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单元 砖块是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即 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 ,而 不是 粒子与 弦 本 身 ; 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故 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 而在作者看来: 粒子性更显实体而波动性更显意识 ,人是物质与意识的复合体,这也正是物质世界的属性波粒二相性在人类社会的复制和转录。 物质 (粒子) 都不是客观实在 ,那 音符是什么东西,而什么又是客观实在的;正如文中所说:“ 物质世界,成了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 ,从此 物理学进入了 " 自性本空 " 的境界 ,即 采取 “关系实在取代粒子实在(物质实在) ” 那什么是关系呢?于是 采取佛学的 “ 因缘 ” 阐述 , 所谓 " 关系 " 者 ," 缘 " 也 ," 关系实在论 " 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看一个公式“果 = 因 + 缘, y=f(x), 果是 y, 因是 x, 缘是关系法则 f ; 于是 佛说:“ 世上万物 因缘和合而生 , 因缘散尽而灭 ” 就是说要想得到 y, 必须具备 x 与 f; 很经典的,很美的 , 正符合我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的第一属性是应是艺术性和抽象性以及优美的 哲学属性 ,即其首先 应该是一个有美学欣赏价值艺术品 , 是一桌精神盛宴,具有高度概括和普适性 ;然后在考虑其第二属性实用性 . 在引用朱先生的话与佛语“ 二十一世纪以弦论为代表的 物理学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 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 ; 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当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朱先生那篇《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打算 在 多细读几 遍,从中挖掘更多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建立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观;同时再感谢一下那位( xuanji2010 )老师! ( 藏识 : 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识,即 阿赖耶识 ) 朱先生文章衔接: http://www.kman.cn/fjykx/f169.html
个人分类: 物理漫步|6124 次阅读|3 个评论
佛学禅音——我看佛中哲学
热度 1 fengzhigu123 2010-4-24 14:58
  我一直都是不拜佛的,见佛门不入,视佛像亦从不下跪。非是不尊敬真佛家的修行,只是跨入佛门圣地,到处是被利欲围绕夹在中间的窘顿佛像。人们跪在佛像前乞求神灵护佑的早已从乞求平安、得子迁越到了谋求官位、财富,让人不禁叹然惋惜。但若按照佛家种善因,得善果,岂非拜佛只是没用,倒不如把这句话拿来当做心中之佛来信奉的干脆,且更加掷地有声。      我说,佛教是大雅大俗之地,佛无常形、形无常态(不知此语准确否?)。其大雅是指诵经修行本身,置身物外、抛弃红尘是令人佩服的勇气和决然,是对大智慧的热恋外加对大智慧的肯定。其大俗是指佛法随缘、懂得变通,并不是教条本本主义,其智慧就容身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道德理念之中,现举一例说明。      故事说的是月氏国王率兵抵抗邻国安息国王的侵略,杀死了安息国九万生命,当有人说安息国王犯了杀业的时候,安息国王说他虽杀人九万,罪孽深重,但如能安心悔过,罪过也是可以灭的。而佛家也是认可这种说法的,其根本就在于月氏国王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不得不杀那么多的人,因为他的决定关心到一国的安危。但若简单看待此问题,九万生灵,想那月氏国王恐怕下多少会地狱都难赎罪过了。      佛家讲究静心沉气、无欲无求、淡看人世、随缘而定的至纯心境,我想这是一种内心安稳的状态,看上去似乎并无太多玄妙之处,但要做到却是难如登天,毕竟我们都是普通的人罢了,真正要将七情六欲看淡、甚至隐去,是大难之事。      禅是什么呢?文得查了一下书,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是指思维修、静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注:引自一路莲花:禅里禅外悟人生一书。)      于是,我想把佛家的一些理念、思想拿来当做自己内心追求的状态,大概也就是最简单的习禅了吧。闲来无聊时读读禅的哲学和禅的智慧,想来也是对人的心性、智慧有益的,这些或许就是一个人个人魅力的部分来源吧!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唐代无尽藏比丘尼的《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想来我们都有过某件急用的事物四处找寻都找不到的经历,我们左搜寻,右倒腾越找越急、越找越烦还是找不到,就在我们叹气发誓不再找的时候,却在无意之间发现了它,于是我们就开始自责自己的大意。      就是在蓦然回首时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向你微笑着挥手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经历了悲、喜、悔的三重状态,但我想那麽一瞬的忧愁和美丽细细品读的话是具有了成为自己最完美童话的所有潜质的,可能就是因为那一刻,我们发现原来我们错过的都是我们一直拥有的,我们有时候只是不知道它会在那个悄然无语的角落。于是,陡然之间,我们发现生命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并不是佛祖遗忘的那一个,我们的美丽同样得用热情来呵护,且美好的无可替代。      让我把那无尽藏比丘尼忘却吧,站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风姿绰约,满脸春光的妙曼女子,她长发飘飘、衣袂漫飞,在山头穿梭,寻找昨夜梦中的春的痕迹。      此刻,她转遍了山阴的角落,没有发现春的气息,于是又向山阳曼曼走来,春风吹在她的身上,把她的发丝吹向她的脸颊,急切的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她却不知,只是想找绿绿的叶、耀眼的花。      她来到了阳山,可以就是满眼浅黄的山梁,虽然站在山顶,让她感到心情舒展,但对于春的向往,依旧让她失望。      等到回家了,当被人问及去干什么了的时候,却只听见别人大声而爽朗的笑,那人手指着墙边的梅花。等到拿来梅花,却发现淡香丝缕成诗。      四处寻春春不归,及至归家春先到。我想,无尽藏这个比丘尼,真是率真而美好的典范啊,也或者这就是佛家的真性情吧。对于春天不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大约都是会有一种难以割弃的爱的,而这种爱大概也是人类甚至万物的一种最广泛的爱吧。      此诗先在前两句设伏,用尽日、踏遍等词刻画作者寻春的急切心情和现实行动,但却访隐者不遇,仿佛春天就是就是一位高深难辨的隐士,越是刻意寻求、越是感情强烈,越是难以把握、难以靠近,而这位隐士也仿佛不愿与俗世有所交割。      作者就是利用人的这种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要的心态,为后两句的到来做好感情的酝酿,让人们用调到嗓子眼的期望等待着后面故事的到来。      第三句开始笔锋一转,写归来时闻到了梅花香气,原来那春,早已在枝头挂满十分,一种淡淡的惊讶和微微的自责从诗句中渗透出来。      这首诗对于起承转合这种手法的应用堪称典范,第一句作为起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第二句延续起句,递进意思、深化情感;第三句意思转折,欲说却至、留下悬念;第四局为总结句,承接上句、道出天机。      而这首诗名曰悟道,而这道,大约就是佛家所说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的道理!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902893PostID=19748501idWriter=18500678Key=874069551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31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略论科学
jiangjinsong 2010-4-22 11:24
略论科学 作者:中华佛教 文章来源:中华佛教 点击数:902 更新时间:2005-3-31 略论科学               明心斋主人              0、科学的地位   0,科学属于最基础的主客分离学。   从理论上看,世间出世间一切有理论、有系统的学术按高下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   0.1,主客分离学。这是当今时代学术文化的主流,包括了科学技术及当代哲学、政治、伦理、一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主客分离学包括两个方面:1,有关客体规律的学科称之为科学。2,有关主体意志选择的称之为人道主义(人文学科)。其根本观点是:   a,主体与客体完全分离、根本对立。   b,客体遵循与主体无关的因果规律。   c,主体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来源和承担者,主体是完全自我规定的。   d,客体听任主体的操纵、控制、统治。   0.2,感应道交学。这是在近代西方文化统治全球之前,盛行于世界各国的学术和文化,包括了儒家、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外道宗教及各种巫术、方术。其根本观点是:   a,感应主体(人)与感应客体(天、上帝、真主、关公、土地、城隍、各地的山神、水神等)之间存在相互感应的作用。   b,感应主体的(心灵)感应状态决定了感应作用的大小、性质,决定了感应对象是否显现。   c,感应主体的生活意义与价值在于和感应对象(天、上帝)相适应。   0.3,真空妙有学。这是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教法,也称佛教,或称佛法、佛学。其根本观点是:   a,主体、客体都是虚妄分别、随缘安立的假名。   b,万法唯心造,外尘、内根皆唯识所显。   c,识亦假名安立,究竟而言,毕竟真空。   d,真空不碍妙有,空中能生万法 。   0.4, 主客分离学的真理是感应道交学,感应道交学的真理学是真空妙有学。             1、科学的目标   1,科学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控制事物的权力。   此处的科学是指发源于古希腊,形成于近代欧洲,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成就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传统 。   1.1,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本质是一致的,即为满足人类的欲望,实现人类意志的谋划行为。   1.11,看似毫无功利目的的纯粹基础科学研究,不仅在事实上是技术活动的基础和准备,而且在观念形态上已经把世界理解为外在的、现成的、机械的事物,因而是可以宰制、改造、统治的事物 。   1.12,准确的预测和随心所欲的控制,永远都是科学技术活动成功的最高标志。   1.13,科学技术活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对于真理 的把握和世界的如实理解 。   1.2,毫不奇怪,科学的昌明,技术的发达,常常是与人类高涨的贪欲、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迷恋紧密相连的,但其本身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 。            2、科学的假定   2,科学活动的最基本前提假定是:在能认识世界的主体之外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主体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假定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   这个假定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A,与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存在的状态都与主体无关。   B,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纯粹主体的存在及其存在状态与客观世界无关。   2.1,客观假定是无法证明的,它是科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信仰。它使科学具有一种表面上的客观性。   2.11,永远不可能用任何科学实验来证明这个假定,因为科学实验本身的合法性须以此假定为前提。只有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科学实验才能真正揭示客观的真理。   2.12,客观性假定也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   2.121,任何能推出客观性假定的推理,前提中都已经包含了这个假定。   2.122,如果否定这个假定,也不会推出自相矛盾的命题。例如,假定世界是虚构的,完全是幻梦一场,或者世界是依赖主体的,这都丝毫不会违背逻辑。   2.2,纯粹、永恒的主体的假定,同样是科学活动的基础。它使得科学活动具有一种表面上的纯粹性、永恒性。纯粹主体的假定要求科学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假定每个人都有接近真理的平等的资格和权力。   2.21,纯粹主体的存在是根本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的,它甚至不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永远逃避着科学研究的视野。科学研究的视野是由它规定的。   主体不同于人体或大脑。人体和大脑都是物质性的存在,属于客体世界的范畴。人体或大脑与客观世界的其余部分的相互作用是物质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客体世界内部的作用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   既然主客分离学不承认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感应关系,所以只承认身业和一部分为他人所听到的口业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不承认意业的伦理意义,并且以此而坚持毫无原则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反对限制异端邪说,使得今天各种邪说猖獗,魔教横行。今天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凶杀的游戏和信息,严重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却因为个人独自的思想活动――意业――不具备伦理意义而放任不管。   2.211, 根本无法合理地、确定地证明自我之外的他人的意识的存在。我永远不能象体验自己那样去体验他人的意识。他人是否有意识永远是个迷。   说明:意识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体验,因此确知意识存在的唯一方法是内省。   2.212,即使我自己的意识可以得到确认,也不能证明存在一个纯粹的主体。只能断断续续地、很不稳定地体验到某些意识事件。但这并不能推断有一个单一的与整个客观世界相对立的、截然有别的心。换言之,有意识存在,但未必有心存在 。   2.22,逻辑推理也不能证明主体的存在。在逻辑上这一点是极有可能的:即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都不过是一种幻觉,不过是那唯一的总意识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次上的不完善的体现。   备注:主客二元论有不同的修正版以应付上述的批判。   A,行为主义将意识状态划归为行为与行为倾向,以消解2.211。   B,唯物主义根本将主体归入客体范畴中,以消解2.21.   C,唯心主义 则常常将客体归入主体范畴中,以消解2.1。   但这些修正都破坏了主客分离学的基础。   2.3,量子力学的成就表明,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是不可能截然分割的。那种旨在认识独立于观察者的观察对象的科学已不复存在。   2.31,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月亮在无人观看时是不存在的。与观察者毫无关系的观察对象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虚构而已,甚至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   2.4,感通学是主客分离学的真理。即感通学是主客分离学的逻辑结论。主客分离学是感通学的特例和近似。             3、科学的方法   3,纯粹客观的所谓科学方法是虚构的、不存在的。科学活动并非遵循其标榜的所谓科学精神。   3.1,纯客观的观察事实是不存在的。观察中总是渗透着理论,渗透着观察者的理解。   3.11,视觉经验并非仅由视网膜上的图像所决定。从视神经所受到的刺激变换到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要受到意识状态的影响。   3.12,视觉经验的表述依赖于特定的理论和术语。   3.13,观察者的欲望、理解、猜想决定着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角度、层次。   3.14,科学理论审查观察事实的资格。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观察事实,与科学假定相冲突的观察事实,都会受到排斥,或者指责为骗局、幻觉,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引论:科学的成功已经使得其他传统在与科学的竞争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上,科学排除了有利于其对手的证据,取消了对手一方证人的资格,改写了历史。主客分离学假定了时间-空间的基本规定性。因此,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架构中证明宗教、人体科学、占星术、堪舆术等传统的科学性是不可能的。   3.2,从观察事实不能合乎理性地总结出规律,也不能合乎理性地验证假说。   3.21,观察事实是单称的、个别的陈述,而规律是全称的、普遍的陈述,从单称陈述无法确定地上升为全称陈述。归纳法缺乏必然性,其合理性无法证明。   3.211,过去使用归纳法成功的历史也无法为归纳法辩护,因为这种辩护不过是归纳法在元层次上的使用。   3.212,事实上,使用归纳法常常会导致失败。   3.213,即使仅在概率的意义上,归纳法同样也无法证明其合理性。因为无论多大数量的单称陈述,在面对无限多的可能性时,归纳为全称陈述的概率都是零。   3.214,从逻辑上看,以假说的推论和预言与实验结果一致来断定假说的合理性,完全是一种诡辩,没有依据。这是在逻辑上备受批评的肯定后件推理:即如果Q,则P,已知P,则Q。而今天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以这种逻辑魔术来获得其真理外貌的。   3.22,不仅单个事实无法通过归纳法肯定地上升为全称陈述,而且单个事实也无法确定地否定全称陈述。   3.221,实验和观察事实可能有错。   3.222,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的逻辑联系必须借助于许多辅助假设作为中介。而这些中介可能是错误的。   引论: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时刻在重新编织的信念之网。从逻辑上看,只要愿意对网络的其余部分作足够的调整,任何一个陈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证明是正确的。   3.3,逻辑一致性的要求也并不一定应当绝对遵守。   3.31,新提出的理论可以与过去提出的理论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因为过去理论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可能是有缺陷的。   3.32,一个理论内部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有矛盾。   3.321,因为一个很有效的理论体系可以通过以后的修正进一步完善自己,消除矛盾。如微积分、玻尔的半量子化模型,在刚开始提出时都是实践上有效,而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   3.322,哥德尔定理表明,任何体系都不可能兼具自洽性和完备性,即任何体系中都会有一些在本体系中无法证明的命题。   3.4,对于理论的选择不存在简单和固定不变的规则与算法。理论是可以发展的。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一个起初有缺陷的理论最终可能会很有前途。反之,一个目前似乎很完美的理论可能已经气数已尽,没有发展潜力了。所以,如果一位科学家根据其直觉宁愿选择一个暂时表现尚不完善的理论,努力去发展它;而拒斥一个暂时表现较好的理论,也是有道理的。科学家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为了鼓励其他科学家来共同发展这一理论,往往会诉诸科学之外的因素、非理性因素,这种做法常常是合理的,即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3.41,不同理论之间并无中立的评价标准,也没有中立于各种理论的观察语言可以提供选择基础。所以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是无法用严格合乎理性的方法来解决的。   3.42,评判各种理论优劣的元理论依赖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状况持何种理论,就自然地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理论评判标准。   3.421,所以,不同理论的拥护者们持有不同的理论评价标准。   3.43,观察渗透理论,持不同理论观点的科学家会拥有不同的观察事实。   3.5,虽然在科学活动的每个层次与阶段,在逻辑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科学的实际发展却显得如此简单明了,信心十足。这是因为科学活动追求的是实用的效果,而非真理。所以聪明的科学家都不顾教科书上的禁忌,忽视这些矛盾,而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具体的形势,发展自己钟爱的理论。最后又将实用的效果当作真理的标志来自欺欺人。            4、科学的党性   4,科学不仅是有党性的,而且还是不宽容的、排他的、和垄断的。   4.1,科学拒斥且重新解释科学传统之外的一切文化传统,如宗教、神话、传说等等。科学还系统地修正和篡改历史。   4.11, 通过修正和篡改历史,科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思想环境,删除了一切于己不利的证据。   4.12通过贬低和侮辱神话、宗教、传说的地位和权威,科学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权威。   4.2,科学企图垄断认识,垄断真理 。   4.21,常识过于零乱,来源太杂,未经整理;哲学诉诸猜测思辨,无法验证;宗教诉诸天启,不能满足理性的批判;神话荒诞不经,传说添油加醋,与时变化。总之,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唯有科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4.22,科学自称是客观的,即是无立场的、中立的。因此它已经不是各种互相争论的观点的一种,而是裁决各种观点正误的标准。   4.3,科学已成为自由社会中唯一必须信仰的宗教,成为与国家势力结盟最为紧密的意识形态。   4.31,文明国家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确立了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科学教育的法律义务。   4.32,绝大多数文明国家都规定人民只能接受基于近代科学传统的健康服务。   4.33,几乎所有国家中,司法制度都只接受近代科学的知识权威,其他传统的知识只能处于非正式的地位、甚至是地下的状态。   4.4,科学精神是有局限的。它既缺乏信仰,又缺乏彻底的怀疑精神。它推崇和鼓励一种普遍的、但又是独断的怀疑精神。科学是一种天真的、无反思的认识活动。   4.41, 科学精神认为,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对象,包括具体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观点,----除了科学和所谓的科学精神之外。   4.42,科学精神认为:免除怀疑或经受怀疑的唯一标准是,符合科学活动的游戏规则;即科学精神本身是免于怀疑的。   4.43,这种科学精神与真正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有差距的 。真正的真理是敢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   4.5,科学家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并不能代表全人类的整体利益。   4.51,因此科学家的工作,必须要接受其它利益群体的监督和检查。即使在有关科学的事务上,科学家也绝非唯一的和绝对的权威。             5、科学的对象   5,自然科学不是自然的科学,而是客观的科学。它不是以自然,而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   5.1,科学是实验科学,它强迫自然以很不自然的状态展现自己。   5.11,科学对自然进行理想化的剪裁。科学假定:在对自然作出了如此惊人的改造和变革后,我们还能够认识原本的自然。   5.12,客观世界是自然的一种很不自然的极限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主客体的相互感应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客观世界只是自然的一个特殊子集。科学很明智地通过限制自己的研究范围来保证其值得自豪的成功率。   5.121,因此,今天所谓人体科学适用范围是:主客体的相互感应作用足够大,能够产生足够稳定的客体状态的改变效应,又不会因人体科学研究者和其他旁观者、审查者的主体干扰而产生明显的变化。这也许该称之为半感通学,是由科学向感通学过渡的桥梁。   5.2,科学用外在的、漠视差别的观点来看待客观世界。   5.21,科学是精确科学,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数学是一切质的差别的死敌。   5.22,科学割裂了时间与空间,把时间的体验归于主体,使客体空间化,最终使得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化。科学假定空间和时间本身都是没有任何节奏的、各向同性的、可以随意作对称变换的、并可随意决定参照点的。   5.3,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   5.31,今天所谓的系统科学也依然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在分析之后又做了综合的努力。   5.32,科学之所以可能来源于分割,是因为科学的基础即来源于最大、最原始、最基本的分割――主客体之间的分割。             6、科学的传授   6,科学技术在原则上是公开传授和交流的,是可以独立发现而不须教授的。   6.1,科学技术知识在原则上是普遍的、与根器无关的。   6.11,科学技术知识是平面的,单层的,透明的,不需揭示的,无象征的。   6.111,科学技术知识必须是可以用名言表达的,可以无歧义地在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在科学技术知识中,不存在无法用名言表达和区分的差别,不存在任何无法用名言表达的事物。换句话说,科学是被拘禁在名言之中的。因此,科学绝对是相说,是一切执着中的典型。超越语言限制的世界、真理是科学所无法梦见的。   6.112,科学技术知识的表达形式是唯一的,即直接显露的,无有方便。所以科学知识要求一种最为天真、最为武断的理解方式,即所谓依言取义,相信存在着名言所指的实体。   6.12,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主体在原则上是平等平权的,无有高下。所以,科学知识实际上必须适应最劣根机的人。任何深刻的洞见、微妙的体悟在科学中都是无法生存的 。科学的这种平庸化、肤浅化正是它的力量所在,它借此力量,从而保证能在一个大众社会中获得足够的民意支持。   6.2,科学技术知识被当作是道德中立的。   6.21,任何人,无论善恶,原则上都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例如原子能知识、网络知识等)很显然地可能会被用来危害社会,残害生命。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者不存在任何审查控制机制,这是当今社会许多严重灾难的根源。与古代拳师对于只能伤害一两个人的技击绝招的严格控制相比,当今社会对于如此危险的资源竟然不加任何管理,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愚痴。现在任何一个聪明的顽童原则上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发动一场毁灭人类的核战争。   6.3,科学知识被假定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原则上不许保守、封锁。只有技术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当作知识产权、财富,可以作局部和短时间的保守和控制。   6.31,科学技术知识是自动繁衍的、不断扩张的。原则上是无法实施任何限制、约束、压缩、削减的。科学知识扩展的进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摆脱了人类的控制,相反却彻底控制了人类。             7、科学的效用   7,科学是有效的,成功的;但也是有局限的。科学研究的风格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必改变的。   7.1,科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科学所揭示的、所展现的世界正是众生共业 所感的器世界。科学把自己限定在共业所感的器世界中。因此,科学发现对于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都能保持一致。   7.2,科学所揭示的世界既是许多众生共业所感的同分妄见,故而与数学的结构相应,具有数学的和谐、简单、优美。   7.3,科学并非是唯一有效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并非是最有效的活动和传统。   7.4, 面对众生共业所感的器世界,凡夫必须通过科学来适应。科学有自己的规范,不能轻易改变。科学有自己的独立性。   7.41,对于众生须臾不可缺少的科学的破斥是当代邪教的一个特征。   7.5,如果迷信科学是唯一真理,就会导致众生堕入三恶道;甚至可能使众生断善根,成为一阐提。若正确理解和对待,科学也可能成为世间善法,甚至成为菩萨五明之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7.51,如果众生为科学的结果所迷惑,得少为足,执着于科学的基本前提假定:主体-客体的根本对立,向外求玄,认为人生一死百了,否定三世因果,造业轮回,不敬神明,则会使众生堕入三恶道,甚至会成为一阐提。   7.52,如果众生悬置科学的前提假定,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成果行善助人,则科学成为世间善法。   7.53,如果能看破科学的前提假定,认清科学发现并非究竟真理,在科学活动中体证缘起性空,体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随缘利用其结果,则佛法不离世间法,科学即是佛法,科学成为菩萨五明的宝贵内容。   佛法的真理性,已为无数修行者活生生的实践所证实;既不待科学来证明,也不会因为无修无证、世间学问一知半解的笔者文章的错误疏漏,而掩盖其夺目的光芒。衷心祝愿本文的所有读者,都能将追求真理的精神贯彻到底,早日走出科学拜物教的迷雾,获得圆满无漏的真智慧,认识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自由境界。   征求意见稿  明心斋主人  1999年11月26日   *********************   感谢慈林、净新、妙心等诸位大德的指导、启发和激励。   愿以此功德,回向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愿两位消除一切业障,增添福慧,转生善道,乃至往生净土。 附注:    若是一定要进行比附的话,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对应于主客分离学,而《判断力批判》则对应于感应道交学。而真空妙有学则远远超出西方哲学之上。    近代科学传统奠基人之一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最清楚地表明了科学知识的性质。与古代希腊哲学追求真理,欧洲中世纪神学寻求拯救,古代中国儒家力图治国平天下,道家企图长生久视相比,近代科学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无限扩张的征服欲,对实用性的高度系统化的追求。    流俗见解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固然是昧于对科学与技术活动各自特点的认识,却本能地领悟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联系。科学以发现所谓的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为己任。而这种运动变化规律恰恰是人类籍以改造事物状态的法则。    早期的科学家如伽里略等极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活动的限度,总是明智地回避本质问题,把自己的努力限制在对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上。而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总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重要的却是如何改变世界。最典型地代表了科学的价值观。    此处说的真理决非实用意义上的正确、方便、管用。后者很可能会与人类的贪、嗔、痴相应。真理给人们以自在、解脱,决非是道德中立的,决不是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的工具,而是提升人类素质,净化心灵的光明和甘露。    此处说的如实理解。并非仅限于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不同实验观察者的共同验证意义上的客观性,而是指超越一切概念框架,如其本来面目。前者是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的前提假定下的理解,后者是摆脱一切前提假定的理解。前者的意义在于不同主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无歧义地交流,可以准确地预测,可以有效地控制;后者的意义在于可以照破无明,觉悟人生,破除一切幻相和迷信。    科学技术活动的动力中常常搀杂了人类的贪、嗔、痴。   A,贪的表现:现代社会各国如此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主要就是因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永不满足。然而欲壑难填,虽然人类生产能力提高了许多倍,虽然人类为了满足贪欲,已经使得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人类今天却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难以满足。   B,嗔的表现: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军事的需要――人类自相残杀的需要――都是科学技术的最大动力之一;生物学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物种的灭绝,对各种野生动物的大规模屠杀利用,在饲养各种家禽、家畜和经济动物过程中的违反天性的高密度养殖,野蛮残酷的催熟、配种、屠杀,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而导致的滥用农药。诺贝尔既是强力炸药的发明者,又是科学研究的热情支持者,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C,痴的表现: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往往使得人们视科学技术为唯一真理,尽情嘲笑、诽谤、侮辱佛教及其各种人天善法的宗教,误以为人死百了,道德沦丧、虚无主义盛行。这些都是科学技术时代人类所种的恶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科学技术并未给人们带来人间天堂。恰恰相反,人类目前面临的灾难和危险却比过去更加可怕了。   A. 过去人类可以随意享用的清洁的空气、森林、饮水、安静的生活空间,现在都成了极其稀缺的资源。   B.人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精神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毒品泛滥,战争的威胁时刻笼罩全人类,各种闻所未闻的怪病层出不穷。   C,正信衰落,邪教流行,偶像崇拜盛行,精神空虚,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情趣低下。    因此,人体科学决不可能成为科学。由于承认主客体的相互感应,所以严格地讲,根本不可能有限定条件下的隔离实验,也根本不可能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体科学是骗局,也决不意味着人体科学的不合理性,它只是揭示了科学传统的界限与有效性的范围。我们称之为人体科学的研究活动,更准确地说应该属于天人感应学或感通学的范畴。    否定客观性假定只会与我们的常识相冲突,与我们的科学世界观相冲突。对于如此基础的、深层的假定而言,常识与科学世界观是不具备判决资格的。    客观世界的假定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内容上的客观性。而纯粹主体的存在则保证了科学知识在表现形式上的纯粹性。两者互为前提。    参见维特根斯坦的《名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8年,5.63-5.641,第71-72页。    康德意义上的统一整体的心,完全是一种虚构。意识并非一定伴随着自我意识。意识也常常是分裂的、多重的。A,印度教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是大梵的碎片。 B,精神分析学认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多个分裂的自我。    有些佛教徒常常将佛法误解为唯心主义。这是极端错误的。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强烈的虚妄分别和执着,甚至比唯物主义更难消除。    许多人认为量子力学已经摆脱了主客分离的束缚,这是一种误解。但它确实冲破了一种最粗俗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分离的假定。作为物质系统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整体都是客体的范畴,这一整体作为客体与作为认识论意义的主体是分离的、对立的,这就保证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性。这一微细的差别正是我们非常重视的 相互作用和感通之间的差别。    无论多少人看到了观音显圣、佛塔放光、西方三圣迎接,闻到满室异香,无论多少人能够预知时至,坐脱立亡,在科学家看来都不是科学事实。    如牛顿力学虽经受了极其大量的经验验证,最后还是被相对论突破了。    例如,对于历史上记载的韩愈驱走鳄鱼,龙智菩萨留寿800余年,颂观音名号得救的众多事例,以及见神、闹鬼等各种神异事件,不管历史学家的声誉如何,受当代科学影响的现代社会一律视之为谎言和幻觉。某些迷信考证的佛教研究者,请三思!    宗教对科学和科学对宗教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宗教认为科学虽不是究竟真理,却很宽容地视之为一种低级的知识;而科学则根本否认宗教的认识价值,最多看作是一种善意的谎言。J.F.Lyotard提出:叙事知识在无法理解科学说法的问题时,通常采用相当宽容的态度。科学家对叙事说法的正确性提出质疑,然后下结论说它们永远无法用论证或证据来说明。《后现代状况》,李奥塔著,海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1996,第94页。    美国小石城关于在小学课程中应当给予进化论和圣经同样时间的诉讼,被科学界和文明社会普遍看作是一种对于科学的侮辱。    在科学的名义下,民国政府曾下令取缔中医。直到今天,在西方许多国家中,中医和针灸都是没有合法行医资格的。    例如,您可以控告邻居的噪声污染对您的损害,但却无法控告他家的建筑风格对您的风水的损害。    科学精神可以说是真理精神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扭曲的投影而已。    想一想般若经典破除一切相的无畏精神,想一想禅宗大德那种骂祖呵佛的惊世骇俗。彻底的怀疑精神与虔诚的信仰在佛教中是如此地和谐统一!    康德说:我们对大自然的追问不是小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而是象法官审问犯人,强迫其回答我们的问题。    测不准原理说明了,不可能通过实验来认识绝对原本的自然。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下卷,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第852-856页。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对于我们似乎已经非常陌生了。按古人的观点,空间绝非各向同性的。东南西北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阴阳和五行的特征。而天干地支的计年也绝非是任意的符号分配,计年的起始点也不是任意指定的。每一个时刻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质的区别,体现了天地之气运行的不同状态。    李约瑟虚拟的假设是不可能的,科学不可能从中国传统的有机论中发展出来。因为整体论在本质上是与主客分离学绝对不相容的。至于中国在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冲撞之后,可以获得许多杰出的具体科学成就,并不能证明科学传统是文化中立的。必须看到科学传统对于非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和改变。新儒家思想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缺乏对于科学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科学活动中并非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洞见――事实上,爱因斯坦、波尔等都有很多深刻的洞见――,而是说任何深刻的洞见,要想成为符合科学规范的知识,都必须首先变为最为平庸的相说,都必须彻底消除其深刻性。例如作为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已蜕变为无聊平庸的相说。    因此,所谓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连袂闯入中国近代思想界,是不足为奇的。    随便一个黑客就能闯入五角大楼和英国情报部门戒备森严的系统,这早已不再是新闻了。    古代佛教大德,若无合适的传人,宁愿断了法脉,也不妄传非人。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法的精神,对于科学家而言,实在是太过陌生,无法理解。一位藏密活佛认真地告诉我们,他宁愿听任世间关于藏密的错误看法广泛流传,也不愿意更正它,怕的是泄露不该外传的秘密。莲花生大师指出:街上到处讲密法之日,就是密法灭亡之时。参见多识,《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民族出版社,北京,1996年月11月第1版,第155页。    海德格尔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的命运。    例如:中医和其它民族的传统医疗手段治愈了成千上万被基于现代科学的医学判处死刑的患者。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0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现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jiangjinsong 2010-4-22 10:31
现 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作者:慈林 文章来源:中华佛教 点击数:630 更新时间:2009-10-16 恰恰从这两个角度着眼,科学被判为外道:第一,它对真理没有诠显,第二,它不是到达真理的手段。只要被判为外道,就应该毫不留情地认为它与真理背道而驰,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作为佛教本位,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下面我就对断言科学是外道的理由作一简单分析。按照佛教的立场,真理是离言离分别的,科学作为言诠与分别的认识方式,显然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但下面我主要不是依据佛教的立场进行分析批评,而是根据世间能够认识与体验的立场来谈,这主要分四个方面: 1)、抽象性问题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象性。抽象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共相代替自相,二是名言安立。我这里将根据凡夫的境界进行批判,而无需直接采用佛经上的说法。我们凡夫所体验的对象,我们的任何存在,都是个体性的当下的存在,在时间上都是刹那性的,在空间上是局域性的。因此,凡夫有所观察的事物作为个体性存在,不能复制。对事物的感觉、感受也是单个性的。大家在生活中都有体会。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个体性存在,而科学不关注这个,它恰恰把这样的东西放过去了,把我们活生生的、刹那生灭、当下的存在放过去了。它试图把这种存在抽象化,然后去提取某种共相,殊不知这样的共相完全是虚构的。换言之,科学的抽象性把个体性实在放弃了,而把它片面地凝固化,而抽绎出共相,以偏概全,即把活生生的东西放弃,仅仅以抽象性的某个侧面来取代。但即使是这种片面的共相,也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事物的个体性就意味着你很难在意识中对它进行连续的认识。因为我们认识一事物时,前刹那是它,在后刹那还必须假定是它,这是形成认识的条件。但如果它只存在一刹那,意识是抓不住它的。实际上事物作为现象都是刹那性的。意识刚试图去捕捉它,就已在另外一刹那了,意识面对的事物也就成了另外一个东西,并非原先那物。就是说,宣称意识能对当下存在之物有所认识,根本不可能,因为意识所抓住的东西,实际只是对过去之物的一种记忆,而过去者绝非当下实存者,是一种虚无。既然意识不能固定事物(现象)之流,不能把握个体性刹那实存,那就更谈不上去抽象事物间的共相了。因此,意识不能真正抽象出一个确确实实的共相,共相观念即使不遭到简单否定,也是极为可疑的。 但要注意,佛教也讲共相,像空性、无常、无我等,这些也是共相,但这些共相只是工具性非目的性与实有性的,仅具启发、对治的意义。换言之,并不是说事物的实相就是这样,而是用共相告诉我们要放弃掉过去那种对事物或者说对实有的执着。共相本身在对治意义发生后也要被毫不犹豫地抛弃。因为佛教承许的真理是无相离言的。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教法的假安立性。由此可知,科学的抽象性或者世间对相的执着,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方面是名言安立。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全部是靠名言。通过概念、通过语言去描述去诠释。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语言的困境与共相的困境一样,它能够诠指的也是共的东西,不能把握住个体的刹那存在。这里就不再赘言。 从上面的两个角度看,抽象方法是失败的。科学通过抽象,将刹那实存滤掉,将生生不息、色彩斑斓的自然界分析为数量僵尸。这在西方近代文化中首先遭到一些文学艺术家与思想家的谴责、反抗。在十八世纪末就开始了。当时英国是科学的故乡,牛顿创立了古典力学。但正是在那里,科学在扩大自己影响的同时就引起了反叛。当时有湖畔派诗人如华兹华氏等,他们歌颂自然,呼唤回到田园风光中去。接着这种精神被传递到德国人中,十九世纪德国的诗派主要是歌颂自然的。部分德国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借用东方的思想也开始对科学进行批判。这些构成了对科学价值观的怀疑与反叛的第一阶段。到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现代派的出现也是对科学思维的反动。而在哲学上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文化运动,实际上都是如此。这是对科学反叛的第二阶段。 2)、能所分立问题 二元对立是一切凡夫的思维模式,现今我辈的思维概莫能外。二元对立,比如能所、自他等。从认识方式上是主客的对立,特别是能所的对立。能所对立,亦即能所分离,或者能所分立,是科学立论的前提。换言之,科学的认识对象即是所化(对象化)的事物,因此,科学即是对象化思维的产物。通过科学,能所对立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又被强化,由此构成一个不断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在古典文化思想中,能所对立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比如东方文化都有意识提倡以某种方式减少或消除二元对立,如佛教、儒家、道家,还有印度文化。包括西方古典文明,也有提出通过凡庸的人与至高的存在的合一,达到消除所有对立的境界。当然西方文化中作为科学起源的那类思想除外,因为科学恰恰是在它们明确坚持能所分立的思想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能所分立作为科学的前提,在方法上是在能所区分后,将认识的事物对象化,即通过能所分割,把我们的认识对象凸现出来,将其作为对象化的事物下功夫,认识它们间的联系与规律。被对象化的所认识对象,就是唯识学所说的离于心的外境。一般认为,由于科学要求主体间性,即作为成立科学规律基础的经验对象(或者说经验事实)必须是每个个体在适当条件下都能重复观察到的,因此,科学所认识的对象必须是独立于个体心识的,即必须是客观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有独立于个体心识的外境吗?如果认为有,但境的这种相对于心识的独立性明显是意识判定的,因此还不是真正的独立性,境也就非是真正独立于心识的外境。即使退一步认为有与没有不可知,但这种不可知性也是意识判定的,同样不能成立。所以,独立于心识的外境只是意识的虚构,是人们习惯性思维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唯物主义是一种可笑的执见,反倒成了一种独断的、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大家是学唯识的,当然很清楚这种将认识对象外境化的错误。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消减能所、主客对立的意义,并举量子力学为例。但实际并非如此。量子力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即是说一个事物的物理状态与整个宇宙的物理状态有关。以实验为例。在经典物理学那里,实验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化,完全可以被当成是独立于观察者的,换言之,观察者是超然的。但在量子力学那里,被观察者就与观察者相关。在没有观察者在场时,被观察者的物理量只有种种可能的分布。一旦有观察者介入,物理量的具体取值就呈现出来。但要注意,此处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只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主客关系,而不是认识的能所关系。前者的主、客皆是物理对象,是对象化事物。因此,虽然量子力学成功地说明了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物理呈现有重要影响,也仅仅是表明了量子力学意义上的实验结果与作为对象化事物的观察者有关。而且仅指量子意义上的单次结果,因为独立的多次结果的统计值却是与观察者无关的,这要切记!否则,量子物理学的物理量就不可比较,它也就成立不起规律了。换言之,测量者和被测量者之间是有关联,看起来好象主客不再毫无关系,但此时仍是对象化事物间的个体性关联,不具科学意义,一旦作为科学事实出现,还是必须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呈现。因此,量子力学如同经典科学,仍是以二元化、也就是把事物对象化为前提的,量子力学的规律也必须符合主体间性。综上可知,科学的对象化的能所分立割裂了实在,不可能把握事物的真实。 3)、因果关系问题 科学规律是以因果的形式呈现的。下面我对科学的因果观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的不彻底性,一是它的不确定性。我准备从世间普遍共许的角度而不是按照大乘佛教的因果关系思想说明。 不彻底性是指科学的因果观不能对一切现象贯彻到底。因果关系指因果相随,给定一个前因,就必有一个后果相随出现。科学规律描述的就是这种因果相随的关系。科学的这种因果观在科学的对象域中虽然很有效,但它却是极不彻底的。它的不彻底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有些现象作为果却没有因,用佛教的话说,是因果不平等。科学力图寻找一种不平等因,即要找到一个最终可靠的因,而它不再需要进一步解释,例如最基本的物质形式,以此给世界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按照一般科学主义者的世界观,世界的坚实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最终物质形式的可靠,一是它规律本身的可靠。前者是实体方面,后者是实体之间的联系。我们通常关注科学的规律方面,但在科学的理想中暗含着它要找到物体的最终形式。古罗马的原子理论为科学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范式。在东方文化中有极微的概念,也是试图用一种可靠的东西来支撑现象的存在。科学恰恰走的就是这条路。经典物理试图用经验事实作为可靠基础,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又把它建立在更深层的亚结构上,如分子原子这个层次,甚至认为已经一劳永逸地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后来又发现这个东西仍不可靠,还得往下找。不管什么形式,反正总是想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东西。科学确实设定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这是科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科学家使然,要把科学家本身的见解和科学的表现形式区分开。我称寻找亚层次物质形式的理论为基质论。虽然在现代物理中,基质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让位于关系论(比如质能转换关系、所谓的基本粒子都可以改写为场方程等),但这还是一种泛基质论,即科学还是以基质论式的思维方式为主,换言之,科学总是力图寻找一种可靠的描述范式作为基础来建构现象界结构大厦。所以前面就方便以经典的基质论说明问题(几年前讲《科学能认识真理吗》也是基于这种考虑)。科学的因果规律以及由之织成的理论网络即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面,结果因果规律就不平等。果是生成的,而此最终要素却不是生成的,是给予的,它就存在着,不再需要原因来说明。果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而因不是,所以因果就不平等。科学的因果观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不彻底的。这种不彻底性导致科学主义者对非是终极存在、非是终极规律的东西产生坚执。 在佛教中不平等因还有更广泛的含义,比如有人认为无为法能生有为法,这就因果不平等。因为有为法是造作性的,刹那无常,由因缘和合而成,而无为法没有造作性,是恒常的,因此不由原因生成,所以它如果作为因就会与果不平等。印度佛教一直批驳这种观念。但中国的佛教有一部分人持这种见解,甚至认为恰恰因为是无为的,才能够作为因生起有为。这确实与印度佛教缘起法精神相背离。 另外一个问题是不确定性。科学规律为什么不确定呢?比如休谟就提出一个责难,认为因果关系是联想出来的,比如A现象出现,跟着又出现了B现象,下次发现又是A现象出现,就伴随着B现象出现,这种无一例外的伴随关系就使人们心念当中产生了一种联想,认为有A就有B,A就是B的原因,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恒常的因果联系。所以休谟就把科学规律解释成为心理规律,即心理上的联想律,这样就把科学规律性的意义降低了,否定了它的确定性。为什么呢?他说,即使我们以前碰到的每一个现象都满足这种伴随关系,科学规律不能保证下一个现象也如此。比如,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西方下落,这构成一种恒常相随的关系,没有人见到例外。所以人们就认为永远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下落。但你能保证明天太阳一定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吗?不能。此例就反映了科学规律不具有确定性。说有永恒的确定性,实际是人们暗地里把心理的希望附加上去的结果。因此,科学不构成这种客观实在性与确定性。另外,不确定性问题还可包括归纳(或演绎)难题导致的规律的假说性、哥德尔定理揭示出的理论逻辑结构的局限性等等,这些说明了规律以及理论的不可靠,这里就不讨论了。 4)、实证的不可靠性 科学规律为什么被广泛接受,并认为它认识到了实相,把握住了真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坚信,科学规律、理论具有实证的可靠性保证。但事实上这种可靠性是可疑的,不可能得到保证。换言之,科学的实证基础并不牢固。具体而言,这种不可靠性首先反映的是事实基础的不可靠。在科学的世界观中有一点是人们绝对不怀疑的,那就是事实的客观性、中立性。事实是基础,规律即反映事实之间的联系。所以科学规律、理论之所以稳固就在于它的事实基础的稳固。但科学的事实基础实际上是可疑的。 首先,事实本身是没有实在性的。事物没有实在性,学佛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佛陀反复教导,看似实存的事物实际上是虚妄不实的,是一种假相。前面谈过,离心识是没有独立实存的外境的,所以,事物仅是心识显现的一种幻相。这种幻相似是而非,看着如此,实际并非如此。甚至我们以任何方式去捕捉它只能得到一种假相。比如我面前显现的这个东西,我叫它这个东西也好,或是叫它杯子也好,但不论称呼它什么都只是我们意识的构画,都不真实。它的实相并不是我们所抓到的这个东西。所以事实从本质而言没有实在性,只是一种虚妄的显现。对这点后面还有分析。 其次,即使有事实存在,事实也是非纯粹的。这种非纯粹性是指,我们看到的所谓事实,实际上是我们的常识,以及我们已有的观念、理论共同描绘出来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很坚硬的东西。朴素的思想认为事实应该是象石头那样明摆着的很坚硬的东西,换言之,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它都具有这种坚固性,绝找不到这个事实的漏洞,它就是这样,最可信的就是这个东西。但不幸的是,一切经验事实,在其中人们都预设了常识性的东西、观念或某种理论。 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一根筷子的一半斜放在水里,我们看它是弯的。无论怎样观察,在眼里水中的筷子都是弯的。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是弯的,就把手伸到水中摸一摸,但一旦把手放进去,发现手也弯了。但既便如此,我们仍认为筷子是直的,并没有弯。因为手摸它感到它并没有变形。这暗含着必须假定弯只是假象。而且还暗含着默许这种直的事实是拿一个弯的手去摸一个弯的筷子得出的结果。这里就揭示了所谓直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实际已经包含了假设或者观念在里面了。科学也认为水中斜放的筷子仍是直的是无疑的事实,因为可用光学中光线折射的理论解释。通过光线在水面折射反射,它就解释了为什么它本来是直的而看起来却是弯的。但这个事实,明显引用了光学理论作为其成立的基础。考察我们所有科学认定的经验事实,它一定暗含着一些观念、理论在里面,否则你根本就找不到这个事实。可用心理学中的格式塔转换作一形象的说明:对一幅图案,你从一个角度看是两个人脸相对,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个花瓶。经验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一个观念或理论的在里面支撑,你是根本找不到所认为的事实的。这在科学哲学中叫观察渗透着理论。 这告诉我们,任何科学事实,不论你认为它如何坚硬,但实际是内在空虚的。佛教认为事物是一种错觉,一种幻相,是一种颠倒执着。前面所述的对经验事实进行的分析推理,表明事实绝对不是纯粹的,它渗透着观念,换言之,没有一些观念为先导,没有接受一些低级的理论,你就不能够建筑一个事实基础。这样,高级理论的实证的事实基础一定暗含着比较低一些级的观念、理论作为构件。依此推下去,人类的任何一个事实皆如此。因此,事实无一不是处于人类意识的妄构之中。这就是唯识所说的所谓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这种妄构构成了我们认为客观、中立的所谓事实的本质。 再来举例说明。比如电影,我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场景,如果我们不知道是电影,我们就会以为是真实的活动场景。本来是一张张照片的连续快速放映,我们却感觉到了好象是真实连续的场景。这就象唯识中阿赖耶识的刹那生灭的种子显现,种子显现的连续性给我们错觉似乎现象是连续不断、常一不变的。电视是另外一个例子,一个个人物象真的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一个的光点打上去的,是空间上的点集合成象的结果。这两种例子一个从时间角度说明,一个从空间角度说明。这告诉我们,人们看到的事物,人们的感觉意识系统在眼前成象并对它进行定位的东西,绝非事物的实相。比如我们看到的顔色,并不是真的有个顔色。实际上,从视觉的角度来看,是无法确定一个永恒的确定的颜色的。为什么呢?因为总有一些色盲的人,举一个夸张的例子,在100个人中有90个人看这是红色,但是10个人看它是黄色,那它到底是什么色?总不能用投票方式确定,或者干脆用暴力宣布另一拨人有病(社会确实如此)来定吧!因此,从视觉上很难判定这两者到底哪个真。后来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方法,比如用波长。一测量发现这类人所看到的颜色对应的光线的波长一样,尽管一些人说是红的,一些人说是黄的。这也说明经验事实并没有一种真正的客观的东西。因为事实的基础是感性,而人类的感性和人类熏习的结构很有关系。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差异和不定的东西,常常需要人类人为地规定一个东西来成立事实。人为规定的东西中就有一些观念、理论,象我们刚才说的,为了解释光线颜色的问题,就用了包括波长、反射等概念在内的光学理论。这就看出了事实的虚伪,没有中立、客观的坚硬性。 另外比如我们看见事物,这是个成象问题,实际可以认为是事物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象。我们不知道支撑我们成像的事物到底是啥东西,我们永远只能知道这个所成之象,假设有一个始端的话,人类永远只能观看终端。从视网膜上成象是终端,从机器上读到一些数据是终端,我们永远不知道始端的东西的本来面目。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逼近它,你掌握的永远都是终端,永远达不到始端。但人类不满足于始端现象,迷信始端或说本质。贝克莱问,一个事物不被我们看见时是什么样子?因为看到的总是终端,终端是感官的东西,我们不满足,我们总想找比感官更基础的东西,不是我们感官所成之象、不被人看见的东西。有人说,这不简单吗?你抓一个人去看一下。但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要追寻的是不被人看见的样子。所以人永远找不到不被人看见的东西。换言之,从认识方式上你永远知道的都是表象上的东西,这东西具有虚幻性,佛教用各种比喻说它是虚幻的、空的,是我们心识的幻现,这种幻现本身无自性,不定,不可说,你抓不住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从世俗的角度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始端,或者类似于现象后面的本体这样的东西。 但科学主义者坚信科学可通过认识属性的方式接近事物的本质,就像把事物分成一个一个的层次,开始科学认识到的是最初的表面,然后逐步深入,最终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虽然在每个层面上认识的东西都不是最终的,但是通过逐步逐步对科学形式的改换,比如牛顿的力学、至相对论、量子力学,再至现代物理,等等,一步一步把世界像剥皮一样剥开来最终使之真相大白。但实际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方式永远够不着本体,永远看到的是终端,看不到始端;永远看到的是表象,看不到本质。 上面简略地从四个方面说明科学为何是外道,再作一小结:一是它的抽象性,放弃了个体性,只用共相,而且唯用名言安立,用名言方式来认识事物,也就漏网了个体性实存。二是二元对立,科学把事物对象化,而事物的实相是没有能所区分的,一用能所区分,就落入了凡夫的认识方式,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科学更是强化了这种二元对立,而且单单把对象化的东西地捧凸出来进行研究,更显出了它的虚妄性、荒谬性。三是科学最引以为自豪的因果规律,并不具有确定性与彻底性。实际上在哲学上还可以证明,因果规律不能成立。举个简单例子,大家看看龙树的批判方式,他从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生,非无因的四个角度分析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显现虽离不开因缘法,但否定有实在(自性)的因果关系。过去的事物已经消失,未来的事物还没有显现,因此皆不存在。只有当下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也仅是刹那之间。由于虚无的东西不可能引生实存之物,因此时序性的因果关系不可能成立。 唯识学在成立其因果关系比如种子相续的时候,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整个唯识规律的成立,不管种子生现行,或是现行生种子,这种同时的因果关系的基础是要求种子的成立,而且种子的前后相续是同时因果关系的基础。一般称种子前灭后生、相似相续是因果等流。这是一个最坚固的流,在我们现象界建立的时间观念,实际上基于这种种子的相似相续,即这种关系是时间的内在基石。但种子前后相续就遇难题,前刹那的种子已灭,如何引生后刹那种子?当然唯识家知道这个问题,就认为前种子在灭的同时它有引起后来种子生起的功能,灭、生这两者就像秤的两端,低昂时等,是同刹那的。这从理论的角度看也有些困难。但如果清楚唯识学建立的意趣,这种问题就会烟消云散。它的名言主要具方便的意义。因为佛教学说都是假安立的,它试图对真实有所诠显,但主要的作用是破除凡夫的妄执,引导行者在智慧上不断开发,一步步向上走,亲证离言之境。因此对佛教而言这个困难并不大,但对外道却极为严重。外道面临着一个真正灭掉的东西如何能引发下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唯识的建立却是为了引导凡夫而随顺凡夫的说法进行的一种假安立,并不承许如言所诠的东西有什么实在性。 最后一个是实证的事实基础。刚才说过,不管是从佛教还是从世俗角度看,事实并不具备客观、中立的坚硬性。大家知道波普尔,他认为科学是建立沙滩上的,沙滩就是事实,科学理论的网是覆盖在不坚实的基础上的。后来又有人提出观察渗透着理论,说明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事实基础,事实一定是在某种观念和理论的背景下成立的,如果抽掉了这些观念和理念,事实也成立不起来。后来一些极端的科学哲学家就极力否认科学的事实基础以及科学规律的真理性或者实在性。比如费耶阿本德就认为科学也只是一种价值观,即是人类的意识形态的一种选择而己,认为我们时代的最大悲剧是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所以应该把科学从其独尊的王座上打倒在地,让各种文化都百花齐放,构建价值互补的社会。上世纪在德国的法兰克夫学派,他们对科学从社会等角度进行了批判。总之,对科学的批判和否定在上个世纪进行得非常多。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说明科学不能认识诸法实相,也不能作为手段达到它。它现在的任何形态都不是真理,按照其认识方式也不能通过种种形态的演变最后到达真理。所以说科学是外道。但要注意,前面分析科学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并非要否定科学作为共业结构所感引的认识体系在世俗层面的普遍有效性,否则即堕入顽空见(虚无主义)。这在第三节有仔细分析。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能认识到真理吗?
jiangjinsong 2010-4-21 08:12
科学能认识到真理吗?    慈林1998年3月15日讲于法华寺,妙心根据录音整理   我主要是对科学进行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我为什么谈这个呢?因为我过去学佛的因缘就是这样,那时候我对科学的看法,就是采取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看的,我 是从这个角度接触到了佛法的真理。另外,现在绝大多数人对科学的看法都是错的。因此,这种批判性地分析介绍显得很有必要。围绕科学是不是真理、科学终究能 否认识到真理这个中心问题,我要谈九个方面。      一、真理与科学   先说一下真理的定义。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的意思,另一个是实的意思。正的意思是不错谬、不颠倒。比如说2+2=5,这就是错 谬的。又比如说两斤重于三斤,这就是颠倒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属于正的情况。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实,就是不虚幻。比如电影,它就是虚幻的,不真实 的,这通过我们的经验就知道。另外一种情况,象兔角,我们看兔的两个耳朵好象是它的角,实际上不是,兔角是没有的,这就不是实。   正,可以通过我们平常的逻辑推理,根据理智成立。实就跟我们的实践有关系了,必须通过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证实。这一般情况下可以叫实证,佛教叫 亲证,就是我们个体性的经验能够把握它,如果不是个体性的,那就不是实,因为对我们没意义。如果我们不能受用它,不能证实它,就是对我们没意义。比如刚才 说的电影、兔角,那就是要我们实证的。   理的含意,就是按照它做,能够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有两个相应,一个是跟它相应着去做,另一个要得到跟它相应的结果。比如说鸡蛋碰不过石 头,这是个理,因为我们如果拿着鸡蛋去碰石头的话,就发现这是真的,它碰不过石头。再比如说清心寡欲可以活得比较自在,这也是一个理,如果我们真的 是清心寡欲,那就会发现真活得比较自在。这都是一般的理。   我们这里谈的是真理,就是真之理,即实正之理,这就把理进一步限定了。而且真理是在终极意义上说的,或者依佛教的说法是从究竟意义上谈的。究竟意义上 说,如果我们能够跟真理相应,我们首先能够解脱烦恼,另一个是解除疑惑、痴迷,用佛教说法就是我们能够得到解脱和菩提。如果真的是跟真理相应,就一定能达 到这两个结果。这是真理的含意。   要按照刚才说的这个真理的定义,那么科学是不具备这样一种特点的,这是在究竟意义上来说的,不管从各个侧面考察,还是总观,科学都不满足这样一个 定义。在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来证明我这次讲的中心论点,就是科学不可能是真理。即按照刚才的定义,从终极意义上来说,科学绝不可能是真理。   如果有人不管从实践的意义上,还是从信仰的意义上,还是从种种利害得失的意义上来维护科学,希望科学是真理,都没有用,因为它不可能是真理。过去的科 学不是真理,这是肯定的,我们以经典力学为代表,当时是很成功的,但是后来新的物理学出现以后,它就被取代了,被扔掉了,就象破布、破衣服似的扔掉了。这 就看到了它不可能是真理。现在的科学实际上命运会跟它是一样的。未来也是这样。   而且科学不可能逐步迈向真理,即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这象一种定数。任何对科学在真理意义上的乐观主义,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就是愚痴与迷 信。比如有一些人就取这种乐观态度,它说科学认识是一种螺旋性的进步,我们现在是不可能认识到真理,但是今后随着我们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我 们最终能达到绝对正确的认识,黑格尔他们也有这种乐观主义,觉得最终能够达到真理。就是说虽然科学在任何一个时态上都不是真理,但是科学最终,就象数学上 的取极限,它会趋近于真理。从科学史角度看,或从科学的认识方式看,这种想法肯定是错的。   这是关于科学与真理的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我把结论搁在前边,然后在后面要对一些东西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来说明为什么是这样。但是我这个介绍比较粗浅, 不可能是专家式的那种考察,那种考察是非常细致的,要花很多时间。      二、科学的目的和功能   科学具有的目的和功能,这是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我取这个题目,为崐的是对它进行批判性考察。关于科学的目的,好象很多人都有非常一致的看法,是从认 识论角度出发的,说它是要认识事物和规律,这个规律是指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我们来考察一下,它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先来看科学能不能抓到事物这个东西。按照科学,比如物理学,这是科学的核心,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出现,象电子、质子等等,似乎确实能够认 识事物,因为我们如果给它一些条件,然后按照规律去找,我们确实是能够得到一些东西,能够抓住某些东西。甚至很多人确信如此。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为什 么呢?   我们先假设现实存在事物,就是科学涉及到的那些事物存在,有。如果真有,按照科学,如果学过些科学的就会知道,即使它涉及到事物,实际上涉及到的仅仅 是现象,或者是事物的属性,只是它某一方面的性质。现象是什么意思?这就涉及到现象和本体的关系。本体,就是事物本质性的体性,而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样 子,就是显现在我们人的感觉世界里的一些相状。一般人认为本体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甚至是不变的。比如说我这个人,不管我穿什么衣服,怎么打扮,化什么 名,他说我这一个体还在这儿,跑不掉。现象就是我这个人显现出来的,在大家感官、思维、认识的镜框里出现的那个相状。   实际上科学描述的、考察到的就是属性,或者是现象,因为事物的现象是以某种属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说红的颜色、硬度等等各种各样的相状,都是以这 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科学涉及到的东西,全是这种东西。它跟我们所说的那个事物的本体没关系,涉及不到,它讨论的全是表现出来的性质,或者是现象,是这 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电子,什么叫电子?我就是讲物理、讲电子的,开始我们只考察它带电的现象,这时候那个电子,实际上是指的带有一个单位负电量的一个点, 这叫电子。大家看到,这时候,实际上注重的只是它的带电的这种现象,它事物的那个本体性的东西根本就涉及不到,它被说成是带电的一个点。说它是一个点,这 在具体的实践上,以及在后来的科学理论当中,大家看到实际是不成立的。首先点是没有线度的,就是说它没有形状、大小,没有体积,完全是一个抽象的点,这个 点在数学上有意义,在物理上实际是没意义的。按照后来的物理学来看的话,这样一个电子,它是具有有限的质量的,而且也就相应具有有限的能量,如果它真是一 个点,按照相对论来看它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把一个具有有限的能量的、或者有限质量的物体压缩成一个点,要无限大的能量,因为这个点的直径、或者说线度是 零。   所以从科学自身的考察,还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哲学性的考察来看,科学是不可能涉及到事物的本体的。它只是涉及到呈现出来的这种现象性的属性,实际上很难 捕捉到那个事物本体性的东西。   这实际上在科学史上和哲学史上早就很清楚了。比如说科学上的一个奠基者伽利略,只要有点文化的人都会知道的,伽利略认为,事物分两种层次,第一性的和 第二性的,比如可以用质代表物质世界的特征,就是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我再把它的含义引申并固定化一下,这跟伽利略本人的含义不大一样,第一性的可以 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而第二性的可以看作是表现出来的属性。我们科学首先认识到的是第二性的东西,而第一性的东西实际上是认识不到的。   我们再来看看康德,这在哲学上大家可能会印象深一点,康德就认为科学只能涉及现象,科学只是一种讨论现象的东西,事物本体性的东西,他叫自在之 物,他这个自在之物实际上指的不是呈现出来的东西,他说科学是抓不到这样一个自在之物的,这个自在之物永远躲在幕后,永远在彼岸,他认为这 个彼岸用科学的方式是抓不着的,如果有的话,我们永远抓不着,我们只能涉及它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我们这里谈的都是跟科学有点相关的哲学家,不谈那种纯哲学家的东西。比如说还有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马赫,他甚至否定这种本体性的东西的存 在,他说事物那种本体是人们的意识构想出来的,那不是一个真实性的东西,他说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他说不同的感觉就象不同的布料,意识的功能就是把这些布 料式的感觉弄成一件衣服,就假设在这衣服里边必然包着一个本体性的东西,即肉体,而这个本体性的东西实是由意识加上崐去的,用我们佛教的话说,是增益上去 的东西,所以他认为事物完全就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他是从康德、还有科学这些东西推演出来的,他就否认本体性的存在。马赫作为物理学家是很伟大的,而作 为哲学家虽然只是业余爱好者,但还是说到了一些真的东西。其它那些专业哲学家我就不举了,就举这几位跟科学有关系的。   从这些哲学家来看,他们认为科学是抓不到本体的,它要么承认本体,象伽利略就承认这种本体,而康德是悬置,因为彼岸的东西够不着,他就把它搁起来了, 马赫是否定了,他说这些东西悬置起来,我们老想它,老够不着它,太累了,所以干脆把它扔了,这越来越靠近佛教的东西,但是他扔不彻底,因为感觉这东西本身 也是没有本体的,他把这个再进一步扔的话,那就快看到佛教了,但是他做不到,不过他能扔掉一部分就不错了,对我们的认识很有启发性。这是从科学家和哲学家 的角度来说的。   另外有的人就会说,科学里确实有电子这种东西,或者是类似的东西。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已经知道,电子这种东西,不管是从哲学上分析,还是刚才说的科学 本身的那种分析,它站不住脚。就是说科学中有任何物质性东西的断言那都是非常幼稚的,我们研究佛理的人对这种东西要有所分析才行,不能轻易地接受。   从这样一个对事物的观念,我们看到,科学起了这样一种作用,首先是科学的出现,它对本体性的概念并没有加以维护,我们不能说它将其完全摧毁了,但是至 少是把它搁置起来了。如果说科学有伟大的作用,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悬置本体性的东西。我现在是按西方的脉络来讲的,因为东方这一套大家可能好办。科学它 悬置本体性的东西,它不注意本体,本体它就用质点、一个点来代表,而大量的、丰富多采的、甚至很玄妙的东西它不要了。比如说一个电子吧,研究电性质的时候 我就只注意它带电这一个性质,别的我不管,所以科学就有这种悬置的作用。   再进一步,稍加思维的人就会觉得它会摧毁本体,它有摧毁的作用。这个悬置它不光是把电子那个本体悬置了,进一步的话,我们大家看到,它就会把刚才说的 现象、或者属性自身的那种本体也给它悬置了,因为属性很多人认为还是有本质性特征的东西,如果把它也连带地扔掉,那就比较靠近佛教了。这就是说马赫的思想 可以作为一个科学观点的注脚,他的思想有点新意。   这是说的对事物的考察,科学的术语当中,把事物作为它的一个中心术语之一,经常提到,但实际上它是抓不着事物的,具有一种悬置或者否定本体的功 能。这是关于科学目的性的一个方面的考察。   另一个方面是对规律性的考察。规律实际上是指的现象之间的联系,事物的某种属性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比如说构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构成是一个全称陈 述。简单地说,一类A,引起另一类B,这是科学规律的一种模式,这是两类现象、或者属性之间的联系。这一种关系,刚才说已经把本体扔掉了,剩下就是关系 了,关系就是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有的人认为科学似乎有点悬置本体,或者说用不着本体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科学是关系学呢?实际上这种人的智慧是非常短浅的, 各种关系,各种属性,如果把它自身也当作具有本质性、本体性的东西来认识,实际上也是非常肤浅的,如果要否定的话,它们也就一块儿否定,那就是跟佛教的智 慧比较靠近了。   由于把本体性的东西、事物这样的东西已经否定了,另外本质性的属性、现象,或者其它性质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本体性本质也应该相应地否定。从这种角度, 我们就说规律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这是按照科学的推理来看它是不存在的,所以说科学认识不到规律。它虽然表述成规律,但实际上是认识不到的。比如说它把一 些现象表述成规律的时候,用到了很多抽象的东西,而抽象是有过失的。有些哲学家经常赞扬抽象的功能,宣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人类认识的一个进步,但是我 认为是一个退步,因为抽象它否定了活生生的东西,如果说真有那种活生生的东西,那么一抽象它就死掉了。科学中的事物和规律描述的东西,全是死东西,全是抽 象化的东西,跟真实性的世界完全不一样,所以即使有规律性的形态出现,它也不能认识到真的东西。我说的都是究竟的意义上说的,千万不要拿那种肤浅的、操作 性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认识。大家都是研究佛教智慧的,佛教智慧都是要从根本崐上来认识的,不是世间人的那种认识。   对于规律,即使按照科学的方式来看,它也是不可能成立的,或者说即使已被接受了的东西,也无法证明它是对的,这后面要讲。比如要讲一些科学自身对于它 的规律的建立的一些方法,但都经不起分析。虽然科学确实建立了一些东西,但这种建立是有疑问的,换句话说,有所表述也是跟真实的东西不一样的。   另外科学的功能,大家一般认为是解释和预测,科学通过找到某种东西,能对另外一些东西进行描述和解释,这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另外一个功能就是预测, 因为它建立了规律这种形态以后,它可以预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再现某种现象,这是预测的功能。比如说万有引力规律,我们把一个东西举高了,一放手它会掉下 来,有了这个规律以后,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下次拿起一个东西一放手它会掉下来,所以它具有这种预测新的现象的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世间人认为是科学非 常可靠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对科学感恩的话,主要是感恩这两点。别的东西是虚的,这两个东西是实的。但这两点从真理的角度考察它是不成立的。因为二者依据的 事物与规律,不论在逻辑分析上、还是实践意义上都不是真的,就象前面分析过的。   大家可以看到,我避免对科学作一个直接的定义,我是通过分析研究大家对科学认同的某些特征,显示我对科学的看法。这就是中观派的一个特点,中观派它从 来自己不立东西,它总是观察对论者的过失,你立个什么东西,我总能把你破了。我这儿基本上也用的是这种方法。因为我不想成立个什么东西,是想通过观察某个 东西有过失来启发我们的智慧。所以我是把一般人对科学的看法,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一个一个提出来分析。      三、科学方法论的前提   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概括出很多,但是它的方法论有些前提,就是在这些前提上才能成立科学继续往前走。它的前提第一个就是大家尤其关注的,也是我们佛教尤 其可能不满的事,就是它首先搞一个主、客分离,科学的前提是主客分离。对此佛子们很不满,但又感到欢欣鼓舞。为什么?因为如果它是对的,我们就不用学 佛学了,我们就用科学来解决一切问题了,幸好它有这么明显的缺陷,这样我们学佛的人就踏实了。   科学的主客分离,不是指的我这个人和周围的关系,它指的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它的主、客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佛教通常所说的能、所的区分,就是能认识 和被认识的东西的一种区分。能认识这东西,我们说是有能动性的、主动性的、主观性的这一面,而被认识,就是被动性的一面,对象性的一面,就是对象 化了的。科学关注的是所的东西,作为对象化的东西,它是被认识的对象,被分析的对象,科学主要关注这个。但是它也有强调能的一部分,它这个能当然 是一种永恒性质的东西,它认为人具有这样一种能,就是理性,这个理性它认为是人本来具有的,是一种本质性的,它说人就有这种理性,它就能够认识对象化了的 事物等一些东西,包括它的性质、规律等等。   它这个能仅仅把它当作理性,而这个理性在我们研究科学的时候已经消失了。近代科学开始的时候会提起这个东西,比如说笛卡尔,这个分离首先是笛卡尔 作出来的,笛卡尔非常明确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区分,这叫二元论,而在这个二元论的基础上科学才发展得很快,因为它有这种哲学基础了。过去的科学家可不象我们 现在的科学家,我们现在的科学家大部分都是匠人,就是一个手工匠人,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头脑,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学科学,大家说科学重要大家学,最后 就跟着导师做论文,就完了。而过去那些,好多从事哲学,或者自然研究的人,都是有钱人家的,都是受过完整的教育,从小那种人文主义教育就打下很深的基础。 另外这种人确实有一种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的心理恰恰跟哲学头脑相一致,所以他们就不会象我们现在这样很多搞科学的人,层次非常低,他们那些人的层次是非 常高的。就是在笛卡尔二元论提出来以后,科学家觉得,哎哟,哲学上有保障了,一相应就做起来,所以科学发展很快。   能所分离以后,这个能的东西渐渐被抽象成理性了,而且这个理性象明灯一样,它永远发光,它能怀疑、分析、取舍,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人类抽象地 具有这个,归结到人的方面只有这个。然后所就是被对象崐化的东西,它作为被考察、分析的对象,永远跟能相分离。在具体的科学当中,这个理性就慢慢 消失了,剩下来就是突出了这个所的东西,对象化的东西。   而这样一种区分,它基于笛卡尔二元论,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刚才说了,科学它能够研究的东西,实际上都是现象,或者是属性,或者是它们之间的联 系。而这些东西都是事物呈现给我们的,呈现出来的,或者叫显现出来的。显现,在佛教唯识经典里经常用到这个词儿,比如说了别识,它这个了别的功能就是 显现的意思,它实际上是个识,但是它显现为是客观的事物,它是个显现。实际上科学研究的对象,全是显现给我们的东西。   显现的东西,首先给我们大家突出的印象,是我们主观的一面在,因为它是显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能、所(主、客)实际上分不开,割不断。它成为现 象,现象本身就是显现于我们认识镜框里的东西,或者认识的视野里面的东西,所以它这个分离、分割是不对的。这点我们学佛学的人很清楚,所以我不用再讲这 个。   另外这里提一点,唯物论的独断性,我要讲的是,唯物论实际上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如果说世界上有真正的唯心论,那就是唯物论。为什么呢?因为它 断言:离开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而这样一个东西,跟我们的意识又没有关系,我们意识是第二性的。那就是世界上的人死绝了,这个世界照样 在,或者说生命、人的意识没诞生以前,这个世界也是存在的,所以它非常乐观、非常自信地宣传。这是很多老百姓的观点,因为老百姓在生老病死各种烦恼面前把 握不住自己,不自在,他就觉得好象这种环境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古印度这叫顺世道,是一种外道,随顺世间。这个世间,佛教讲就是变化、变坏 的意思,这是一种刹那刹那变坏的无常的世界。但是世间人恰恰相反,他认为世界具有客观性,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或事物消失时其本质就断灭,老百姓都这么认 为。所以唯物论是把老百姓的思想稍微换一个比较文明、或者学究味一点儿的词儿来重新贩卖。   唯物论,由于它假定离开人的意识、离开人的认识有个独立存在的世界,这就是一种独断,武断的断言。为什么呢?实际上我们谈的任何东西,都跟我们的认识 有关系,都跟我们认识的视野有关系,只要我们谈到这个世界,那一定是我们这个认识已经跟它发生过交涉的世界。不可能说,离开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还能认识 到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不可能,这本身就有语病。实际上他们说的那样一个客观世界,完全是他们主观臆造出来的一个东西,它完完全全是一种断言,没有任何合 理的意义,从分析的角度不成立。所以说唯物主义是一种最蹩脚的唯心主义,因为它不合理。而其它的唯心主义,不管以什么面目出现,它都具有合理的成分。这是 大家特别要注意的,别看唯物主义它强调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唯物论是最荒唐的一种学说,它是跟很多老百姓观点是一致的,很遗憾,很多有头脑的人都受它愚弄, 包括一些学佛的人。   科学在研究过程当中干脆把能的东西忽略了,只剩下对所的东西的注意。这种主客分离,使科学永远不可能把握能的东西,它对待能,也 是将其对象化,即所化,这样能的东西就永远逃逸了。主客(能所)分离,及对能的弃舍,也彻底毁灭了科学对所的期望。   科学方法论的第二种前提是对客的进一步分割,这是科学常用的伎俩,这是个法宝。为什么它叫科学?科就是细分的意思,把它分门别类,然后进 行研究。刚才我们讲了,它把主观能的东西扔掉了,因为它恒常不变,可有可无,因为强不强调它都在,干脆我扔了它算了。而且即使它试图捕捉能的东 西,但其对象化的方法绝对无能为力。所以它就只研究所的东西,就对它进行开刀,就象切蛋糕似的把它切得一块一块的,它是把事物切小了以后,找到各各小 块之间的联系,最后合起来,认为把这一类一类的现象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整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这是它的妄想。   这是非常错误的,我是从真理的角度,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因为实用的崐世界是颠倒的世界,我们谈的是真理的世界,从真理角度它肯定是错的。这是一种机械 论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说,各各小块加起来就可以复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这叫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种思想很荒唐,实际上不可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 说对生命现象就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各部分器官割下来以后,你再把它连起来,他绝对不是一个活人,这很清楚,所以生命现象首先就否定它这种分割的方式。另外 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也跟这个相反,比如说道家的思想,还有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比如说中医的思想,它们都是立足于整体来解释部分的功能。这个跟西方刚好相反,这 里看出它对客的分割的这种方法也是错的,它不可能认识真的东西。   科学方法论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说的抽象,我们刚才谈过了,它肯定是不合道理的,它把活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把具体的东西变成抽象的东西,所以 不对。现在就不谈了。   这是我们谈的科学方法论的前提,实际上到后来科学自己的进展也发现我们人这种主体的介入是必要的。不知道大家学过量子力学没有?比如说,量子力学认为 事物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波动性是弥散在全空间的性质,而粒子性是定点的性质,事物同时具此二性质,就是说事物不再具有那种确定性的规律了。因为经典的世 界、牛顿的世界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只要给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用力学规律就可以预言今后任何时刻它的任何状态量,而且是非常精确的,如果说有不准的 话,那是我们测量仪器的误差,跟科学规律本身那个预测能力是没关系的。而量子力学不是这样,它认为即使按照科学规律本身,它都不能准确给出那个事物的状 况,比如说电子吧,它到底处在什么位置,它只能给出一个几率性的描述,就是它大概、有多大可能性呆在这儿,只是可能性。而且这种呆在这儿的可能性,它跟人 的测量有关系,人一介入的时候,它总在变,所以量子力学实际上已经开始给主观世界提供了一种舞台,或者说留了一个位置。这虽然并不能改变它这种主客分离的 特征,但是实际上它已经暗示了这种主客分离是有缺陷的,越深入研究越发现是这样。   这是我们谈的科学方法论的前提,从真理的角度看是错的,它没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虽然老百姓很信仰它。我这东西讲得比较枯燥,不象别人讲得浅显易 懂和生动,我希望大家耐心一点儿。      四、科学的基础   它的基础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既然主客分离把对象化的东西孤立出来了,所以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平常我们说的事实。老百姓特别信科学,包括新闻媒体 或政府官员等,凡是想叫别人信的时候,都要写一个科学的什么什么,或者按照科学的什么什么类似的词汇,似乎科学是一个判别标准。它经常教导人们注 意的是什么呢?似乎是说科学揭示规律,是客观的,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就是说科学是人类的理性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偏执与迷信 我们后面还要分析,下面首先看科学是否完完全全建立在事实上。实际上我们说这个是不可能的。   科学的事实,刚才已经谈到了,实际讲的是一种现象,现象是对我们人认识的视野呈现的一种方式,呈现的这种方式是跟主观极为有关的,分不开的,所以 它没有这样一种客观的、或者叫中性的(中性就是完完全全跟我们的主观没关系的)、没有污染的东西,我们佛教里面就用这个词儿,就是没有经过我们主观意识染 污过的东西,事实它就应该具有这个特征,才能建立他们所说的那种客观的真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过去人们对这个也有点认识,但是有的人试图挽救这个东西。比如说维也纳经验主义派有一个哲学家叫卡尔纳普,他提出一个原子事实说,他说我们 对事实牵涉到过多的描述以后,那就肯定有许多虚假的东西,但是可以建立原子事实,就象任何宏观的物体都是由好多小原子构成一样,他说事实也是这样,我 们挑选出一些可靠的原子事实的话,那就可以建立这种科学的事实,我把它组合起来不就成为复杂的事实了吗?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使科学的事实真实 化,从而给科学找到一种可靠的基础,但实际上这个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说的原子事实是这样一种描述,举个例子,我们看起来很枯燥,但哲学家搞起来津津乐道。他说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分某某秒,我在某一个 地方,观察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叫一个原子事实。但实际上这个原子事实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首先是他所强调的这个我,因为是我 观察到的,这个我的介入就失去了刚才说的一大套他要想得到的(客观的、中性的、没有污染的)东西。另外,他说的某日某时这一大堆东西要求复杂的时间理 论,因为我们现在钟表的时间观念,并不是天生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实际上是人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过程的结果。另外,他对位置的描述也要经过很多 的各种理论来证明他是在这个位置。还有从树上掉苹果等等这一系列,还需要考察,比如你观察的是不是苹果?你的光线够不够?如果光线不够你可能看错了,不是 一个苹果,你把它看成了一个苹果,等等,就是说这种原子事实是不成立的。   所以他提出来的这个理论,似乎很有意思,哲学构造上是有意思的,他觉得我只要承认原子事实了,整体事实的根据就有了。但他提出来以后,人们很快就 把它反驳了,这种尝试后来就没了,人们也就绝望了,就觉得这种事实没有客观的、中性的、不受污染的东西。所以他这个理论就象写了一幅挽联似的,也是一 首挽歌。所以我们看到科学的这种事实基础是不成立的,是不存在的。   这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说法,是我们所说的朴素的科学主义者、或者叫唯物论者们常常采取的战略,就是要强调这种东西。但是有些聪明人就战略后退,他说 虽然客观的事实我找不到,我退一步,这就是一些实在论者,他们说,我这科学不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事实肯定没有这种客观的、中性的、没污染的东西,他说好 吧,我们实在论者的科学观是,科学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要注意,这是一个大踏步的后退,用这个方法试图挽救科学,因为他们认为科学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 接受的东西,别的东西都经不起考察,包括上帝,或者即使你有强大的政权系统作为依靠的什么主义等等,他觉得都不能被接受。   所以他强调虽然事实不行了,但可以有经验嘛。经验是这样一个东西,这个经验跟我们平常说的经验还不大一样,我们平常说的经验是跟我们狭窄的时 空里的实践有关系,而这个经验它涉及的实际上是整个文化,他们认为从整个人类无始以来历史长河的文化积累中,可以淘洗出类似事实这样的一些东西,就象我们 从河边的沙子里提取金子一样,筛来筛去把其它的都筛掉了,淘出一些类似象事实这样的一些经验来。这个经验是这样的,它已经否定了事实了,它已经强调了跟人 类实践的关系,跟主观的关系。大家看到了,实际上这个经验也站不住脚,因为它这个经验实际上等于没说,它已经失去了客观化的事实那样的基础了。只要一失去 客观化,不但否定了事实,经验也无从谈起。   另外,有很多其它的物理学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他们叫观察渗透着理论,这是对事实否定的一种方法。观察,就是指科学涉及到的那种观察,凡是为了 建立真理的各种各样的观察,另外还有观察的结果,象事实,它可以是观察本身,也可以是观察的结果。这个观察渗透着理论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们这种观察 的结果、或者观察本身没有一个是中性的,没有一个是不受污染的,它全是由我们过去的各种文化的东西,或者各种理论定义出来的东西。举个例子,最简单的就是 筷子搁在有水的玻璃杯子里,大家可以看到,筷子都是弯的,如果我们直接用肉眼看它一定是弯的,不管怎么搁都是弯的,不管谁去看都是弯的,所以如果从视觉角 度看,我们非得说它是弯的才行。但实际上人们老是认为它是直的,为什么呢?他说我搁进去是直的,拿出来也是直的,都是直的,水没这么大能力,水很平常,怎 么搁进去是弯的呢?他不相信。   这里大家看到,这个不相信在科学上它就进行解释了,说这个筷子搁进去确实是直的,但是这里就得用到光学理论,没有光学理论他作不出这个解释。是直 的这个事实在老百姓是迷信,或者习惯,科学它号称要超越这些东西,要否定这些东西,但实际上它用了光学理论。我们老百姓以为,科学家的事实完全 说的是中性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偷偷地用了光学理论,因为光学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筷子看起来是弯的。其它事实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分析,所以任何事实它都渗 透着理论。当然也许不一定是同级的理论,也可能是渗透着比它低一个级次的理论,总之它是渗透着理论的。就崐是没有一个事实,或者一个观察行为、方式都是中 性的,绝对是渗透着理论的,这是用经验作为科学基础的一个很好的理论解释。   当然,经验这东西是一句空话了,如果它再退一步的话,经验自身也无法存在。事实或经验只是人们的习惯,实际上这也是佛教的观点。佛教说事实是 什么呢?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以及烦恼增上、造业感引出来的一些东西,我们这个异熟的世界都是感引出来的,所以它都是一些习惯,并没有那些中性的事实性的东 西。再往下分析就和佛教比较靠近了,我今天不多谈佛教的东西。   这就是谈科学的事实的基础,科学上是找不到那种事实的。我再引一句话这个小标题就讲完了。本世纪一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叫波普,有的叫波普尔,他说, 科学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他还是比较维护科学的,经验就是沙子嘛,人们好象看见它能够支撑,实际上支撑不住,你认为它能支撑这是一种信念而已,或者是一 种大家的希望,这是跟真实不相符合的。      五、科学发现的逻辑   我主要从科学自身的一些演变,包括它自身的一些缺陷来批判它,用自攻自,用科学说它科学不是真理。这个题目是借用波普一本书的名字,叫《科学发现的逻 辑》,这本书主要谈的,一个是科学发现一个规律的过程,一个是验证一个科学规律的过程,这两个东西一定要分开谈。   过去读高中或者是大学的时候,开始都告诉我们说科学发现是用归纳法,实践出真知啊,这是很多大人物经常吹捧的一个东西,它已经暗含着用归纳的方式来建 立规律。用归纳法怎么能建立规律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极少的例子宣称是用归纳法建立的,比如说,有个气体的波依尔定理,当时是他自己做 的实验,做了以后他总结出来一个东西,他自认为确实是归纳,他做了很多实验。但是找其它例子特别难,科学史家们费了很多劲儿,西方的科学史家可比我们中国 的卖劲儿,花了很多功夫,很难找到第二例,其它都缺少说服力,就这个波依尔自己的记录,他觉得是归纳出来的。当然,这也是靠不住的。   为什么说靠不住呢?或者为什么说归纳法不可能发现规律呢?下面从科学规律的形式谈起。科学规律一般的特征是全称陈述,关于全称陈述经常举的例 子比如说,所有的人都会死,它跟时空没关系的,没有说是哪一个具体的时间,也没有说是哪一个空间,它涉及的是所有的对象,它谈的是所有的人都要死,没 有一个例外,这是科学规律的一个特征,它是全称陈述,这样的话,不管在任何时空,都要满足这个,否则就不叫规律。但是实际上,我们人类的观察全是个体性 的,比如说,我们观察到这个人死了,过去比如说苏格拉底死了,这叫特称陈述,这是经常举的例子。未来的看不着,但是对过去的观察,毫无疑义,个体性的人都 是有死的。这些东西跟这样一个全称陈述是不一样的,大家注意,虽然我们很多人自然而然就得出一个结论说,所有的人都会死,但实际上,从个体性的陈述到 这样一个全称陈述,这中间是不能随便挂钩的。我们老百姓,哲学头脑不好的人,一下子把这个等同起来了,就是我观察到大批人,一千个,一亿个人都有死,所以 他就得到结论所有的人都会死,但是这两个是挂不起钩来的。为什么呢?也许今后就有个人他不死,也可能。这是休谟的一种怀疑论思想,休谟是哲学家,他举 的是那样的例子,他说人观察到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是不是就能作出一个全称陈述说每天太阳都会从东方升起,然后到西方下落呢?休谟他说这两者不是 一回事。为什么呢?他说也许在观察不到的未来某一天,太阳它确实不从东方升起,它也许反过来了。所以个体观察到的东西,很难上升到这样一个全称陈述,这两 个性质不一样,因为全称陈述里包含着很多没有被观察过的现象,这两个不等价。所以现代的哲学家倾向于认为,从归纳是得不到真的规律的,或者说从特称陈述到 全称陈述是没有可靠通道的。   我这是从非常抽象的侧面这么谈,实际上还可以从其它几个方面来谈归纳法得不到全称陈述,就是说归纳不可能合理地推导出真的规律来。因为有的朴素的先生 们这样认为,他说从观察的结论可以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一个规律来,他说你做实验多了,自然它规律就出来了,用不着去费大劲儿。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这是不可 能的,就是归纳是不可能产生规律的。   那么规律是怎么产生的呢?既然归纳法不行,很多的科学家就认为,发现规律的过程是非理性的,或者是非逻辑性的过程。为什么是非理性的呢?它可能出于归 纳的启发,或是别的,比如灵感,灵感突然蹦出来了,或者是类比。比如说象库伦定理,就是说两个电荷相吸,它受的作用力跟这两个电荷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 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是库伦规律。这个库伦规律特别象万有引力定理,万有引力是指的两个质量,这个力跟两个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库伦定理肯定不是归纳出来的,库伦完完全全是想到了牛顿的这个万有引力规律,然后根据万有引力模式来推测,那些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到解释。实际十七、十八世 纪那个时候的实验非常粗糙,结果的定量化程度极差,如果真是从中归纳出一个象距离平方反比这样的一个规律,这样要求很精确呀,完全按照他的实验就可能 2.1都行、2.5都行、甚至3次方都行,它为什么是2呢?所以跟心里想到牛顿那个启发是有关系的。还有的甚至说他不知道怎么来的,谁知道?也许是做梦, 梦里有人提示说你这个应当如何如何。所以它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它很象我们诗人作诗,有的诗人就说他得到诗是凭什么什么灵感来的。他们就把科学创造的过程 也当作跟诗人、作家的创作过程差不多,很多很严肃的人就这么认为,并不是在开玩笑,这是真的,就是说科学发展的过程是非理性的。说归纳产生规律,如果他不 是蛊惑人心的话,那一定他是个傻瓜。这是说发现过程是没有逻辑的。   有的人就说,是不是验证规律的时候有一个逻辑过程呢?比如说,我现在把假说提出来了,只要没有被大家接受为规律,被科学共同体认可,就称为假说。大家 注意,世间的东西都是这样的,他要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来认可,没有认可这个假说就不能成为规律。这个假说成为规律有一个过程,有人说这可以看作是一个逻辑过 程,他说,这个假说提出来它是一个全称陈述,全称陈述它不能直接从经验当中通过归纳得到,但是我可以通过非逻辑性、非理性的过程把它提出来。我现在谈的 是,假说已经提出来了,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择手段把它提出来,这个东西已经在了以后,他说这就好办了,我就有办法通过逻辑过程来把它成立为规律。   这个逻辑过程叫演绎,演绎过程是什么意思呢?全称陈述是所有的意思,包括所有的东西,他说现在我就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比如说所有的 人都有死,这是大前提,然后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他说虽然那个全称陈述我不能验证,他说我可以通过它推出一个个的特称陈述,就是牵 涉具体个体事物的陈述,比如说苏格拉底有死等等,我可以一个一个去验证,他说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验证,把这个规律成立起来,使假说成为规律。   但这种逻辑过程,也遭到了人们的反驳,他说你这种方式永远成立不起来一个规律。大家去想,是不是跟刚才归纳的困境是一样的?整个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 了,实际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你那个全称陈述可以演绎出无数个特称陈述来,无数多个,而且涉及到所有的时空,就是说你要成立这个规律。人类全部死光了你 都成立不起一个规律来,因为你死了以后那个现象还继续存在某个形态,你还没有验证过的。实际上用演绎的方式通过验证那一个个特称陈述来成立一个规律也不 行。所以大家看到,实际上科学上的那个规律是成立不起来的。就是说,规律的发现过程与验证过程都没有逻辑通道,不能靠理性来保证。      六、假说与规律   下面我就讲讲从假说到规律人们论证的技巧。人们总是在试图挽救一些东西,因为他们认为总不可能否定人类理性吧,科学家们,和一些有良知的哲学家们都 想,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别的都已经否定了,现在只剩科学一个了,我们总得挽救一点什么东西。刚才说提出规律的过程是非理性的,但是有的人认为验证过程还是可 以看成是具有理性的。我再把从假说到规律的过程即验证过程分析一下。   第一种方法就是证实论,这是维也纳经验主义派别提出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一个全称陈述虽然不能从归纳得出来,但是提出来以后,可以通过把它演绎成一个 个特称陈述,比如说把所有的人都有死,变成一个个特称句子苏格拉底有死、牛顿有死等等来验证,他说这样验证就可以成立规律。刚才说了这种形 式不可能真的成立它。   另外一个哲学家波普尔提出证伪原则,他也是维也纳经验小组里面出来的人,跟他们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象这就是不同的地方。他觉得证实 规律好象也是不可能的,也是象一个玩笑似的,他就想是不是可以用证伪原则来成立。一个个特称陈述要验证太难了,而且无数多个陈述验证不完,让所有的人一天 到晚都验证这个全称陈述也验证不完,那还是成立不起来。怎么办呢?他说这样一个全称陈述我只要找到一个反例,我就能把它推翻,这是波普尔的策略,他说用这 种证伪的策略就可以看看这个假说是不是规律。比如说所有的人都有死,这是一个全称陈述,那么我就开始找一个反例,比如说这位(指着旁边的一个人)是不 是不死呢?一看,他真的不死,修了道家的某种什么东西,真的不死,好,你这个所有的人都有死的假说就被推翻了。如果一个假说被推翻,就提出一个新假 说,再进行类似的证伪,当某个假说经过了相当多的考验没有被推翻,就可以当规律使用。但这仍落入了同证实原则一样的困境,这个假说仍不能称为规律,因为它 或许不能经受下一次检验。   这种策略由于跟刚才那个困境也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的原则都不成。现在人们就犯难了,科学规律的提出和建立,只能以非理性的方式来做, 而让一个假说成为规律,这也太难了,不管用什么方式,证实跟证伪是两个理性的极端,这都是理性主义原则,这两个都不成。到底这个规律是怎么成立呢?这就麻 烦了,这里就有很多观点,一个人一个观点,除了这两个是有名有姓提出来的以外,一个是维也纳经验主义小组公认的理论,基本上是早期公认的,另一个是波普尔 提出来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每个人一个观点。   这实际上说明接受一个规律,它也是有很多很多的非理性的因素。非理性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用严格的演绎推理得不出来。我们说的理性,常常是跟逻辑有关系 的。最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演绎逻辑,因为演绎逻辑被认为具有保真性,这是我用的一个词儿,就是说演绎的东西,只要前提对,我演绎的结论也对。很多人都坚信 演绎逻辑具有保真性。这也是为什么说人有理性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逻辑的保真性,我们就不能推理了。   归纳法一般人认为不具备保真性,同样一堆事实,一百个人可以归纳出一百个结论,如果大家过去不在同一个文化圈子里受熏习的话,那么归纳出来的结论肯定 是不一样的,但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文化圈子受熏习,也可能大家早就共同有一个什么什么观念,也许大家归纳出来的相象,而实际上如果基础不同的话,可能归纳 出来完全不一样,所以归纳法的这种保真性已经是不具备了。归纳是很奇怪的,证伪原则提出者波普尔的一个学生,他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捍卫归纳法,说还是具有 某种保真性,后来一直有、实际上现在还有人在搞这工作,怎么在逻辑上成立,就是从归纳里面也能找出一点能够合理地推导出一个真东西来的东西。这种工作是很 难做的,因为它根本就经不起理性分析,它容易被破掉,很麻烦,但是他们锲而不舍,因为这是大家过去长久以来的一种信念,就是对归纳法的一种信赖,所以他们 总要设法保卫。但总的来说,对归纳法的保真性人们已经失望了。   现在人们认为演绎逻辑是具有保真性的,比如说所有的人都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只要前提对了,结论也对,所以它具有保真 性,这个传递不变质。但我认为实际上这个保真性是不存在的。我的分析是这样,首先是每一个大前提作为全称陈述是不可验证的,不可能证明其为真,这在前面已 经说过了。另外,比如说所有的人都有死,这是大前提,然后苏格拉底是人,但是我说苏格拉底死于1998年3月12号,这个结果跟它那个前提一 点儿不矛盾,但实际上不保真,实际上苏格拉底在公元前多少年就死了。所以演绎也不具备保真性的。这个大家可以回去思考,因为过去我们想的那种演绎的模式, 那是大家的一种错觉,实际上演绎,它跟前提不矛盾就行,实际上它不具备保真性。   这是两种极端之间的各种观点,实际上现在我们要想找到一个成立规律的逻辑通道是找不着的。人们都是用种种方式来捍卫这种东西,但是实际上他们提出来的 东西都站不住脚。所以现在一个科学规律被接受,它完完全全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从真正哲学分析来看是很难解释的。我们表面上有很崐多规律被接受了,各种规 律都被相续提出来,而且花样翻新,牛顿的东西出来,爱因斯坦的又出来,现在又有许多人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又有修改,等等,这些东西好象都在变,变来变去到底 怎么被接受的?就是从一个所谓的事实到假说、最后到规律这个过程它是不清楚的。至少从逻辑上分析它不具备那种理性化的特征。所以规律这东西很可疑,规 律这东西可以说它不是规律。      七、理论和体系   我们刚才说,规律是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上面还有理论,理论就庞大了,理论它是有基本的一些原理、规律,还有一些定义,加上一些逻辑方式、方法合起来的 一个东西,很庞大的。比如力学,它就可以写很厚一本书,甚至可以写这么厚(比划了两尺厚),随便写多厚都行,很大,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方面。它就象眼镜, 比如我戴了这种变色眼镜,我看全世界都是变色的。我可以力学的观点看一切,所以它那个理论是可以非常庞大的。   另外就是整个科学的体系。理论和体系的建立与更替,这个东西也是很奇妙的,大家看到,一个规律的成立,它的接受、替换,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很难描述的, 可以说是非理性的。而一个理论的成立,或者一个理论的更替,乃至科学系统的价值,这东西就更难分析了。比如说整个牛顿的理论,是由很多定理构成的复杂体 系,同时它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有一种预测功能,所以它在实践当中、生活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巨大的作用渗透到人们思维当中,它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已经是一种文化的体系了。   大家看到,从一个规律,最后变成理论体系,最后成为文化体系,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是科学理论的现实,牛顿理论也是如此吧。而这样一个东西, 它怎样建立,怎样被取代,这个过程是很难分析的。常常说这个过程是非理性化的,尤其当它通过技术的方式进入了生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信念、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地位就不是简简单单用什么刚才前面讲的科学的什么证实、证伪那种方式就可以把它推翻或者是建立的。但是实际上科学又发生 了某种更替,比如说量子力学、相对论取代了牛顿的许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牛顿定律就是错的。这种更替之间,这个过程是很难描述的。有人说,是不是发现了几 个实验跟牛顿的东西不相符合,只有相对论、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牛顿的东西就被取代了,没那么简单。但实际上又取代了,所以这个过程是不接受逻辑分析的。这 种过程就看你写的时候怎么写,你怎么认为就可以怎么写。   我举个例子,就是人们为了保护一个规律、或者一个理论,首先第一个策略,一些比较有理性的人,或者说怯懦的人常常是喜欢提出一个新的假说。要是有一个 实验顽强地不支持已有的理论的话,怎么办呢?我就提出一个新假说来附加在原来的理论上,用这个假说解释了这个实验,这种方式一般科学家是不接受的。这个东 西脱离了基本理论的思路,完全是附加上去的,这叫特设性假说,专门设的。比如说象黑体辐射,还有光电效应等等实验,它拒不接受麦克斯韦电子理论的解释,怎 么去折腾都不接受,因为它这种行为是量子化的,就是说一份一份的东西,比如说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麦克斯韦理论认为能量必须连续分布,比如说你有5,就有 5.1、5.01等等这是连续的,但是量子力学就不,它说5过来就是6、6过来就是7。这两者之间不一样,怎么用牛顿的理论,或者是麦克斯韦理论解释 都不行,他这个时候就提出新假说了,比如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就是在经典的思路里附加一点儿量子化的思想,实际上很蹩脚的,但是他由此解释了黑体辐 射,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是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当时不被人接受,而且他自己也很苦恼,他后来一辈子没做出什么贡献,他就是老想,他觉得能量子这个东西还是 对的,因为解释实验了,但为什么不与经典思想符合呢?一般研究物理的人,对物理的感情都非常深,尤其是写过教材的,他对经典思路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而且是 比较喜欢的,所以他就很麻烦,他一辈子都想协调量子跟经典的关系,最后精疲力尽,他儿子也在参加对苏战争的时候死亡了,他整个最后心力交瘁就死掉了,所以 他是很可惜的。   还有那个罗伦兹也是这样,他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是研究经典物理的,他是坚决反对这种量子化的思路。这就看出,当时量子化的思想是很脆弱的,它是 提出一个假说加在一个原有的理论上去,还是特设性的东西。崐后来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后,由它可以推出其它的一些东西来以后,把我们刚才说的量子、 爱因斯坦开始提出的光子概念,还有后来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都解释进去了,这时候人们才慢慢认为这新东西对。所以可以看出特设性的东西是不起作用的。但 这种特设性在我们政治生活当中,在老百姓争吵的时候经常用,特设性的假说在逻辑上分析是很可笑的,但是老百姓很信,以为它是对的。用这个来堵理论的漏洞, 一般是不接受的。但是人们还经常用,反正你无可奈何。   另外一些方式,就觉得不可忍受了。有的人甚至直接否定你这个实验,如果这个理论正如日中天,谁都相信这个理论,而且绝大部分实验都支持,现在有一个实 验老不支持这个理论,他就干脆不理你,就说你这个实验肯定有问题,不管它,即使你做一千遍老是这个结果,他也不管。这就象一个奇点、象一个地雷似的,实际 上他心里老想着它,心里难受,可能回去自己睡在床上他非常难受,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绝对不承认这样一个东西,说我这理论绝对对。另外一种方法,甚至认为你 做实验的人是疯子,科学史上有这种例子,别人为什么搞不出这个结果,偏偏你搞出这个结果?这是真的,不是我随便说的。   这里看出保卫理论的方式、或者保卫规律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这还是比较涉及个别的行为,但实际上整体性的保卫更麻烦。比如说,凡是科学体系融入了社会的 意识形态以后,融入了文化以后,这个保卫的方式它是借助人民的力量,那个保卫更可怕了。所以科学,只要以凡夫那种认识方式,只要被很多人接受了,要改变那 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说理论的更替非常难。虽然有新理论发生,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发生是怎么发生的,我虽然是教物理的,我也看这些,但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发 生的。而且我也知道要推翻一个东西很难,包括牛顿定理现在大部分都用,你说从技术角度有几个不是用的牛顿定理?真正的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几个人知道?都 不知道。关于相对论,人们大概就知道爱因斯坦举的一个例子,当你跟漂亮的女孩坐在炉子边烤火的时候,你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你跟一个丑八怪坐在一起的时 候,或者你单独呆着的时候觉得时间很慢等等。他们就到这个程度,实际上不了解什么叫相对论。从这就看出,理论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真的东西,它跟很 多很奇怪的东西混在一起。      八、对科学的认识   下面两个题目比较重要。首先我是对科学观、或者说科学在文化、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印象的一种评论,这是从历史角度来评论,这种评论我觉得很重要,因为很 多时候我们一些错误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起源。   1、唯科学主义时代   首先我把对科学的认识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牛顿定律提出来、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概有150年,可以称作是科学的乐观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一种不正确的观念生起来了,就是唯科学主义,或者叫唯科学论。只要加上一个主义,我们对此是很反感的,因为真理它不是一个私家的产 物,也不是一个团体的利益,所谓科学主义,肯定是某一部分人特别信,另一部分人不信才叫主义。   牛顿的规律提出来以后,当时的影响就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理论,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实际上这以前已经发生了,由于中世纪在西方是宗教统治的时期,也是 神学的时代,那时候一切对世间的理解,不管是心理的,还是对外在事物的,全部是用《圣经》、《圣经》的启示,或者是按教父们的解释,那种教父很多,有各档 次的教父。但是到了以后,随着世俗化倾向的增加,这主要是有经济因素的介入,经济因素的进一步活跃,世俗化加剧,所以后来神学的时代就开始慢慢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的晚期,当时阿奎那,是一个著名的经院主义哲学家,也是神学的一个集大成者,他那个时候已经感到无可奈何了,他把真理分成两部分,一种叫启 示真理,或者叫天启、或者叫信仰真理,另一种用我们现代的话叫理性真理,理性的,这个带有个人主义色彩,世俗化的倾向,而那个完全是按照《圣经》或者是教 父、神父们的解释来的,天启的,上帝直接显示的。这已经是退让了,以前根本不承认这个,因为过去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所有的人都是邪恶的,吃了智慧果还不 邪恶?绝对那种理智是邪的,那时崐候根本不承认这个。阿奎那承认这个,给这个留出了地盘,他那时候已经是无可奈何,因为要顺应老百姓的势力。人们最怕暴民 的力量,你看,巴士底狱是暴民推翻的,现在我们知道自由、民主、博爱这个很好听,但是实际上都是一些无裤汉、暴民的革命。统治阶级不管它信仰什么,最终还 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手里的东西,所以它总是要考虑到老百姓是不是听它的,所以一旦老百姓不听了,它绝对要方便圆融,它不能不圆融一下。   我们佛教的圆融是对的,因为佛教的胜义谛是空性,而其它都是世俗谛,是方便,方便就是为了把众生引导到胜义谛,所以都是要用种种方式,这是没有问题 的,因为佛教有出世法、胜义谛。而西方没这个胜义谛,所以它一定要保卫,真正的保卫,誓死的保卫,当它退让的时候一定是真的破产了,它没办法,老百姓需要 这个,老百姓势力太大。伽利略、牛顿的时代就来了。这东西提出来以后,马上就把启示的东西推到一边去了。当时有个诗人普波,他专门写诗赞扬牛顿,那是把牛 顿看成好象是太阳似的,是一束光把黑暗给照亮了。   牛顿定律提出来以后很快就占了统治地位,人们对上帝就失去了过去的畏惧。当时的社会是由精英组成的,贵族知识分子,是由他们来主持世间的社会的,所以 他们提出来就等于这个世界发生逆转,神的时代就已经逆转成科学、理性的时代了。科学、理性的胜利就完完全全推翻了上帝,可以说上帝死了。牛顿的时代可以说 是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但是他有死,死是这个时候,一般人都认为上帝死了。法国那些启蒙思想家们很放肆地攻击上帝,没人管他 们。   这时候,真理由阿奎那的二元论变成一元了。一元就是科学论。科学真理象征着是人类理性的胜利,刚才我们说在具体地研究科学的时候理性不见了, 就是根本不起作用,刚才我们整个分析,包括规律的成立,最后理论的选择和更替,大家看到理性根本不起作用,全是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在起作用,都不知道怎么回 事。但是那个时候由于规律提出来的时候人们认为还是理性提出来的,那个时候认为是理性对信仰的胜利,这就对真理一元化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最著名的说法,有的人比较圆融,或者说有些胆怯,他就说上帝不是死了,上帝是让出地盘来了。他说上帝的责任在于第一推动,规律虽然 是牛顿发明的,但是规律起作用还是上帝来发动的,上帝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了,现在这个规律开始起作用,这个规律马上就起作用,这叫第一推动,第一因,上 帝已经退化成第一因了。但是这个第一因,按照科学的道理,科学是全称陈述,没有时空的概念,按照科学是不给上帝留地盘的,但是胆怯的人顾忌到世俗利益的时 候,他会说上帝是第一因,是第一推动。他们有这个譬喻,钟表的结构整个就是牛顿的规律,但是上发条让钟表走起来是上帝。但是我们知道,上帝是可有可无的, 哪个物理学家都想,这上帝是可有可无的。   另外有一种描述,学过物理或者数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数学物理学家拉普拉斯说,现在科学定律发现了以后,我们宇宙的一切都知道了。怎么知道呢?他说科学 定律就找到了一切现象之间的联系,现在只要给出一个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空间位置的,初始条件是时间,那么我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预测今后任何 时刻、任何空间它的现象。这是拉普拉斯的乐观主义,是一种决定论或确定论。这时候他对科学非常信,他本来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我们读到 大学高年级的时候马上就知道这个名字。那个时代上帝退位了,科学变成了一元化的东西,它上升为真理,这就属于唯科学主义了,或者叫科学主义、唯科学论。它 就认为真理就只是科学,没有别的是真理。这个时候科学主义主要还是知识分子的,因为这时候技术的威力没发挥出来,老百姓还没感觉到科学的威力。技术的潜力 一挖掘出来了,才是老百姓信仰的时候。   2怀疑主义时代   接着兴起的,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百年是怀疑主义的时代。我这种怀疑是指的另外一种含意。为什么是怀疑主义呢?虽然这个时代技术的 威力慢慢发挥出来了,随着十九世纪蒸汽在铁路上的成功,还有科学使很多的管理过程合理化,它的定量化、逻辑化使很多管理过程省掉崐很多成本,可以得到更大 的利益。另外十九世纪末开始逐渐运用电,通讯、电报,甚至电影、电灯都出来了,技术的威力发挥出来了。但是这个时候恰恰相反,在知识分子当中怀疑主义思想 盛行。   首先是,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有几个实验硬不接受牛顿理论、或者说麦克斯韦理论的解释,怎么解释都不行,象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科学家脑袋里头就笼罩了 一层阴影。另外的话,在热力学里出现了很难办的现象,热力学是一种宏观的规律,它是唯象理论,是从经验总结出来的。统计力学是研究分子规律的,认为宏观的 东西是由分子和分子相互作用构成的,而研究分子的行为用的是牛顿的理论,非常精确化,可以预测一个分子任何时刻的位置、速度,各种各样的物理量都可以预 测。而且牛顿理论具有一个什么样鲜明的性质?它在时间上是可逆的,就是微观运动过程完全倒过来它也不受影响,但是在宏观上却不行。热力学规律特别著名的叫 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是绝对不允许宏观过程倒着来的。它说一切热现象的过程,它是单方向进行的,绝对不允许倒着来。   这个就很奇怪,它跟那个时间箭头一样。时间箭头在物理上的描述用熵的概念,就是在一个孤立系统,开始时不管结构多么复杂,千差万别,各种性质之间 的区分很明显,是一个非常千奇百怪的世界,但最终它的结构就慢慢消失,随着熵的增大,这个结构就消失,最后就变成死气沉沉的、各处都一样的一个世界,就象 平静的时候的湖水一样,各个地方都一样,都是平的,找不出一个地方跟另一个地方的区别。孤立系统是指的跟外界没有联系的系统,它最后一定是要趋向于一个死 气沉沉的世界。这样,熵的增大指示了时间流逝,它就可看成是一个时间箭头,它是不可逆转的,绝对的。   刚才说的微观的东西却是可以逆转的,你那规律时间倒着也成立,一样的,可是宏观为什么却不是这样呢?所以人们感到困惑。这方面的一个物理学家波尔兹 曼,主要因为这个自杀的,他觉得这个问题太难了,觉得物理学绝望了,他自杀了。这是在热力学、统计物理学上起很大作用的、一个做过开创性工作的一位物理学 家,他是这样自杀的。   另外,当时有一个克劳休斯的热寂说。克劳休斯是跟别人一块儿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这个定律有一种著名的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传向 高温物体,这叫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这个定律很深奥,但实际上它的表述特别简单。热量能够自动地从高温传到低温。比如说这杯开水,我搁在这儿,它自然而 然就变凉了,水是高温物体,周围的环境是低温物体,所以它自动地就把热量从高温传到低温。但是反过来的过程没有,就是说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传到高温, 没有看见说这一瓶水本来是凉的,放在这儿突然它开起来了,不可能,除非是气功,或者鬼神作怪,科学不相信这个,所以那就不可能。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它表 现出时间方向,时间箭头。   克劳休斯他就提出来热寂说,他认为宇宙是个孤立系统,他说宇宙应该是包含一切,叫至大无外,它没有外边,所以是孤立系统,既是孤立系统,就一定是 热寂。那坏了,现在我们看生命体,一个个生龙活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即使没有战争和灾难,我们生命的结构,和物质的结构都会一块儿消失,最后变成一 个各处都一样,就象一个平静的海面一样,各处没有结构了。现在我们说有结构,比如手的密度和手外的密度就不同,这就叫结构,它是不均匀分布,只有不均匀才 有结构,凡是均匀了就没结构了,这就是热寂。热寂说提出以后,当时有人很恐慌,真以为这个宇宙是个孤立性的。但后来有人来挽救,说这个宇宙是无限 大的,说宇宙至大无外是方便说,实际上这个宇宙是非常非常大的,没边没沿,而且内部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说这个宇宙处于一种完全的非平衡过程,就是说一处 跟另一处差别极大,这样的话它就可以生长出生命以及结构,它永远不会趋于那种死气沉沉的状态。后来的耗散结构等都是解释这个。这是三论,七八十年代很 热门。   这是科学的怀疑时代,那时候人们对热寂说还是恐怖的。加上前边说的有几个实验老是不接受理论的检验,在科学上人们对理论的信赖就已经感到危机了。 一般的科学家感觉不到,只有那些前沿的比较有头脑的思想家们知道,感到非常难过,这是一个因素。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工业化早期对环境的破坏极大。马克思为什么写出他的《资本论》?写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那就是因为象伦敦那些地方,资本家对工人剥削 太厉害了,对环境破坏得太厉害了,完完全全破坏了过去田园式的生活。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描写欧洲过去那种田园式的生活,一般人很向往,但是工业革命一来, 就完全把它破坏了。人们失去了天堂般的感觉,就象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样,没有桃花源了。现在我说,唯有大学是桃花源,为什么呢?在大学教书,没人管,虽然 钱少,但确实没人管,这只有大学,别处都不是。   另外一点就是道德的破坏。科学的兴起就是伴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把金钱作为建立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象过去的道德,在上帝概念 下演绎出来的道德观念已经破坏了,上帝死了,随着一些道德观念也跟着瓦解了。所以说当时人们道德非常败坏,你们也知道,伴随着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那些启 蒙主义者的思想相应的是一种非常放荡的生活,法国文学那么兴旺也是因为生活放荡才能那样,道德败坏,真正有良心的人是看不惯的。   另外,具有空前破坏力的战争的出现。科学一方面能够对人们提供很多财富,但是在战争中,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去的杀伤力都没那么大,很短的时间内, 那时候实际上很多的重型武器都没有,但是什么马克沁机枪已经出来了,各种炮已经出来了,飞机轰炸虽然有限,但是有时候也起作用,那时候的杀伤力比以前大多 了,人们看到科学带来的破坏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前浩劫,我们中国死了接近两千万人,苏联也是两千万,德国可能是五百万左右,加起来死多少人,空 前的浩劫。而且核武器出来了,美国人那个核武器扔下来死的人就等于一个大战役,一个大战役都死不了那么多人,就一个命令一下,就一个飞机,几个人,扔下去 就了事了。这时候人们看到了,对科学的那种信仰完结了,也就是对理性,过去认为科学是理性的胜利,这时候人们对理性就发生怀疑,非常怀疑,不管从哪个角度 来看,科学的这种东西的出现,它的结果好象不是那么美妙的。这是怀疑主义时代。   3、虚无主义时代   最后一个时代,就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叫虚无主义时代或相对主义时代,我这是指的思想的时代。这个时代一个是刚才说的道德的问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道德败坏已经波及到全世界了,这时候全世界都一块儿败坏了,就是空前的败坏,全方位、深入的败坏,根儿上的败坏。不是 过去说是局部现象,现在是全人类的,而且绝对是应该的,这跟过去不一样。过去上帝这东西总还是起点作用的,过去传统的道德在老一辈的坚持下还有点影 响,因为离老一辈还不远,总是有。现在时代变了,好象你这个人不放荡,你这个人就有缺陷,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放荡就意味着不潇洒,不放荡就不是 一个完人,不是一个有趣味的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成了一种时髦,成了一种必需似的。这是这个时代一种根本性的改变,观念上的改变, 过去是初尝禁果,关起门来享受,还有负罪感,而现在淫秽产品泛滥,贪欲被合理化,横流世间,这没治了。   第二个,就是对科学的分析和批判空前透彻。象刚才我讲的前面很多东西,都是本世纪以来人们的分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接受 这个思想,包括存在主义等等的兴起,都就说明了这个。科学自身的体系更替也使科学失去了往昔人们的尊崇,如相对论的相对性思想代替了牛顿的绝对性思想,量 子力学的不确定思想取代了经典力学的决定论或确定论思想等,这在思想敏锐的人们的心中摧毁了对科学的传统信仰,不再认为科学能够认识真理,科学不再享有上 帝式的尊位,仅仅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一副变色镜而已。科学体系的更替不再代表着进步。   另外,还有科学现在的后果,比第二个怀疑主义时代更厉害了。首先是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了一个界限,核武器那个时候还只是美国有,现在好多国家都有 了,而且当时还认为是局部的毁坏,现在只要是一开战,地球可以被毁灭无数次,而且这是一种现实危险。有的人觉得没有问题,大家都有理性,而且每一个过程都 有很多人控制,不是一个人下命令就行的,实际崐上绝对是有现实危险。首先,这是由人操作的,人这个东西是很不可靠的,大家对理性已经非常之失望了。另外, 还有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既然是技术的东西,一定有人能够渗透、超越这个技术,把它给解了,完全可能,疯子多得很,这是可能的。   第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这是空前的。首先说污染,很多种的生物、植物都灭绝了,另外大气层破坏,这是不可弥补的,什么能工巧匠都修复不了大气层, 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南北两极的冰的融化等等,环境破坏已经到不可忍受了。我们有时候想就我们个人生命来说还没关系,好象危及不到我,但是如果是有慈悲心的 人就会想到,我们后几代马上就不行了。   第三,就是信息社会的出现。这是很恐怖的社会。为什么呢?大家谈到好象是一种方便、快捷的社会,实际上这看法不对,这正好是一个人完完全全地失去自主 性、就个体的人来说已经被取消了的时代。它已经整个用计算机联网了,我坐在这可以把全世界的信息取来,换句话说,人再也离不开计算机了,如果离开了就是异 端,下场是可以想象的。今后寺庙都不收这种人。现在寺庙接受我们这种对这些东西不太感兴趣的人,下一个世纪,寺庙绝对不敢收这种人,它要收,也得要会计算 机,他说我这每个寺庙也是联网的,你不懂、不会使用不能出家。那个时候,大家看到,人实际上被计算机控制了。   我过去看过一本小说叫《埃里汪游记》,是英国巴特勒十九世纪末写的,他对机械唯物主义已经反感了。他说他旅行到新西兰哪个地方,突然发现一个国度,那 个地方把机器作为博物馆的展览品展在那儿,告诫人们说这东西不好,这东西不能用,那儿的人们就完全不用机械的东西。大家现在想,这种世界现在是不可能的, 现在是信息社会,谁也逃不掉。文化大革命时,信息社会还不那么发达,就逃离不掉控制,西藏那地方应该够闭塞的,但是文革的发展照样影响到那儿,所以说没有 一个地方能够逃避过信息社会。整个世界都被信息给霸占了,人表面上在这里能够支配很多信息,实际上人被支配了,表面上是人制造使用机器,实际上是机器奴役 人,这是《埃里汪游记》里的一句话。信息社会就是这样,人完完全全被它渗透了,整个意识都跟它同化,不同化就是异端,谁都不收。那时候我们只能念阿弥陀 佛,早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办法。   信息社会的恐怖还在于,由于每个人他都可以坐在这里利用网络调动世界上很多资源,我只要有钱,我只要对计算机存进一笔款子,按照允许的方式,我可以调 动世界的一切资源,我一个战争狂,一个仇恨社会的人,马上可以在南美组织一个核武器工厂,因为核武器技术太简单了,受过高等教育的都行。生物技术类似克隆 一类的技术也太简单了,我随便出点钱就召集到一个地方做。我用技术有可能渗透你的核武器的控制,所以那个时候只要有狂人出现,这个世界就完了,这还是老百 姓认识到的一种危险。我刚才说的人被机器、信息奴役的那个危险,那是要比较有知识、要有头脑的人才能意识到的。   第四,就是生物技术时代,这是个恐怖的开端,为什么呢?它整个破坏我们传统的生命体制,它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任何东西,毫无顾忌,而且在科学意义上是正 当的,因为大家都认为科学是合理的,所以老百姓,一般的人,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他这种生物技术合法化,总有借口。   这四个危险是我们现在科学时代不可避免的,这是四大灾难,这是末法。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真理,他们就持虚无主义观点,由于上帝死了,人类理性也是虚妄 的,因为科学是由人类理性带来的,所以也被否定了,他们就持一种虚无主义观点,否定一切。但是否定一切也麻烦,我们虽然同情这种人,因为他们看到了上帝和 人类理性的这种缺陷,虚幻的一面,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常常是一种否定一切的态度。但是否定一切这种人过得常常不好,表面上他好象很聪明,把这 一切都看透了,但是过得特别不好,被认为是社会的渣滓,过去说局外人啊,什么多余的人,这都是表述。   这种人是很苦的,他们很聪明,特别聪明,但是他们由于没有接受佛法,或者暂时没缘,他们因为否定一切,有两个毛病。一个毛病就是对事相的否定,实际上 这个事相,不管佛经说怎么个虚幻,但是从缘起性来说,它还崐是有这个幻象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幻象都扔了。比如说眼前的桌子,说它有与没有完全是两回事,因 为这个还是缘起性的,还是有这个幻象的。佛是否认这样一个本质性的东西,不变的本质性的东西,但是这个幻象性的东西、缘起性的东西他还是承认的,这叫世俗 谛。象虚无主义者,他就连这个也否定了,他是一切否定。另外,他那个否定本身他不能否定,如果他能否定那他就也能够悟出佛教了。他认为一切都是空,但是这 个空本身不能否定。象中观它说空,空本身也要否定,它是一种彻底空。所以我形容虚无主义者,他们是要活不能,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没意义,所以他就活不了,他 就想死。但是要死也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死也无意义啊,所以死也不能,是不死不活,虚无主义者最苦,烦恼最重。但是现实是这样,这是彻底的、真实的虚无主 义者。   但是一般的虚无主义者都贯彻不彻底,都是一种虚假的,到最后阶段就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消极自杀,他是虚假的虚无主义者,他自杀;再一个就是纵欲,因为 欲是麻醉呀,利用这个,完全靠纵欲,在有头脑的人里面相当一部分人有这种思想。有很多有头有面的人,他也是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们不走这两个极端,表面上行 正道,但实际上他们苦极了,绝对苦,如果他有可靠的人引导的话,可以走上佛道。真实的虚无主义者同佛教所说的顽空见者或恶取空者是一回事,这种人确实是很 难救的。而虚假的虚无主义者倒可以救,只要因缘成熟。   我现在谈谈相对主义者,相对主义者是什么特征呢?貌似中道,由于上帝和理性被摧毁了以后,相对主义者就出现了,他们这帮人,好象有一种宽容,有一种豁 达,好象有一种慈悲的感觉,这种人他们是实用主义者,他说虽然上帝、理性或者真理没有了,但是现实生活还是有一个意义的,意义就在于用一种平和的方式 来看一切,或者说实用就是价值、真理。他说我们过去老是把西方社会看得比较重,忽略了东方社会的价值,也忽略了其它原始部落,比如说太平洋岛上的、或者南 美某些森林里的那些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他说既然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真理,这几种方式应该平等。所以他就说,美国你也是一种方式而已,中国也是一种方式而 已,南美、太平洋都是方式,都是平等平等。他们的相对主义思想表面形态上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主义,但这种平等主义骨子里也是否定真理的。我们这个时代, 比如说好多宪法是以类似的方式来建立的,这里骨子里还是虚无主义,要么是真理的否定,要么是对技术的崇拜,反正在根儿里是这两个。相对主义表面上是一种中 道,但跟佛教的中道不一样。      九、科学:技术和游戏   我把对科学的看法分几种人,一种是纯粹的理论物理学家,一种是一般的物理学家,一种是科学家,一种是科学工作者,一种是知识分子,再就是其他的,就是 老百姓。我现在谈的两个极端是老百姓和纯粹的理论物理学家。老百姓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对于科学无知无识的人,他们这些人,认为科学是技术,给人类带来很多好 处,他们把科学就看成是救星,看成是真理,这个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流行,你看老百姓、那些官儿谈起来绝对象,这是一类。   另一面是纯粹理论物理学家,极少数,这些人,他认为科学是游戏,为什么呢?现在科学里面直接跟实验挂钩的东西太少了,比如说从量子力学看,量子力学的 波函数不能直接验证,但是它又包含了一切物理信息,后来的高级理论更是这样,甚至到更高级,现在你们去请教一下,那高级的物理学纯粹是游戏,它利用非常曲 折的解释才跟那个实验挂上钩儿,非常曲折的,谁知道怎么解释,很奇怪,比那幻想小说还幻想,如果你们要看,就觉得不可思议,所以现在的科学是游戏,就跟你 们玩那个电子游戏差不多的。这是两个极端。   实际上对纯粹物理学家干的工作的性质,就连第二层次的物理学家都不了解,其他的更谈不上。我是科学工作者,为什么呢?我教物理,而且我是大学、研究生 都是搞物理的。虽然我这么多年了,我对现代物理不了解,就是我知道的不多,你象我们这些人都不了解,一般的知识分子,一般读一点儿,上个大学,更不了解, 更谈不上老百姓。所以大家看到,对于科学有点知道的,还是那种纯粹理论物理学家,但是那些人已经是游戏了。另一头就崐是老百姓把它放在技术、救星或真理那 儿,剩下中间这一段,是好象懂,也好象不懂,所以实际上一句话,人们现在对科学并不了解。表面上,我们老百姓十二亿人,至少有十亿对科学是顶礼膜拜的,虽 然这么地顶礼膜拜,但是实际上没有几个人真正对科学是了解的,没有。所以现在科学是什么?不知道。科学纯粹成了一种创作,是一种构造的理论,不但是建立在 沙地上的,而且它本身就是虚幻的。   我今天讲的这些,比较长,比较罗嗦,归结到一句话,是希望大家要对科学进行重新考察,更坚定学佛的信心。科学这种东西绝对不是真理,而且它永远不可能 认识真理。 amp;lt;a href=amp;quot;http://www.86fo.cn/1209097amp;quot; target=amp;quot;_blankamp;quot;amp;gt;amp;lt;img alt=amp;quot;amp;amp;#x6211;amp;amp;#x8981;amp;amp;#x5566;amp;amp;#x514D;amp;amp;#x8D39;amp;amp;#x7EDF;amp;amp;#x8BA1;amp;quot; src=amp;quot;http://img.users.51.la/1209097.aspamp;quot; _fcksavedurl=amp;quot;http://img.users.51.la/1209097.aspamp;quot; _fcksavedurl=quot;amp;quot;http://img.users.51.la/1209097.aspamp;quot;quot; style=amp;quot;border:noneamp;quot; /amp;gt;amp;lt;/aamp;gt;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629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不太同意明的或暗的唯心论
chenzhao 2010-3-11 10:27
本文是朋友发给我朱清时院士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演讲整理记录后,我的一些个人感言,很散乱,引用也不规范,权作存档,以后再整理。 看了物理学的那部分,我不是民科,但觉得朱有点偏颇。我希望在高能物理那方面,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能出来发表意见,我想应该是王淦昌,可惜他90年代就去世了。 绝大多数基本粒子是短命的,但正是长命的基本粒子支撑了这个物质世界。再比如说基本粒子的寿命是自由态,相对静止条件下的测量结果。如果是相对论性粒子,即使自由态下是短命的,相对论性条件下也是长命的 。束缚态下,中子也是长命的。束缚态下,只有几十秒寿命的中子实际上不断的跟质子做脚色互换,所以原子核里的中子是稳定的。 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这跟客观实在性没有关系,就像我们不能说,空气是实在的,空气的振动(音符)是唯心的一样。如果我是聋子,并不代表演奏中的交响乐不存在。不管客观实在是实体也好,运动也好,现象独立于观察者,与观察者耦合也好,它总是自在之物,不依存于主观意识。 物质是实体这个命题中,首先要弄清楚实体是什么?我们虽然不知道实体究竟是什么,但知道实体占据一定的,不可任意变更的空间与时间。广义相对论恰好确认了这点,物质决定了时空结构。 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客观实在的大世界(137亿光年尺度)与几升的脑容量之间的关系。前者的复杂度远超后者,因此更可能是前者决定后者而并非相反。你的大脑中的有序程度远超过一个玩具熊,因此更可能是你在玩它,而不是它在玩你。
5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散记金克木
zhangqq 2009-11-5 11:09
散记金克木 章启群 2000年8月9日下午,我在北大出版社看书稿的校样,只听正在看报的友人说:金克木去世了!不禁心头一震。拿过报纸,确知老人已于8月5日逝世。我怔怔地说不出什么,在有点突兀的同时,顿时感到一种凉意透过心底。此前未听到先生生病的一点风声,一个健谈、风趣、睿智的老人怎么突然就走了?原先打算我的博士论文《论魏晋自然观》出版后再去拜访他,因为那几年每次见面,老人总是问及我的博士论文,可是,拿到书稿校样,已与老人阴阳两界了。 回家后,我立即向金先生家里打电话,电话那边金先生的哲嗣给我大致说了一下老人逝世的情况,是因为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并说老人还向他提到我。但当时遗体已经火化,我想去见老人的最后一面,也没有了机会。放下电话我心里很乱,当时很想着要写点什么,或许是想说的太多,几次下笔,竟未成篇。 但是,这篇无人相约的文字却是我最沉重的文债之一。六、七年来,我在繁琐的俗事中沉浮,然而,无论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还是喧闹嘈杂的间隙,每念即此,心中便惴惴不安。 今年的五一长假,北京草木葱茏,鲜花盛开,艳阳高照,风和气清。平日为生机操劳奔波的人们难得享受这样的好日子,出游,聚会,玩乐。我也多出一份闲心,拾起了沉淀在心底的情思,打开了封尘已久的往日世界。这篇耽搁了六七年的文字,终于摆到案前,到了划句号的时候。 我在北大虽然有二十多年,但与五四一辈的学者真正打交道的,只有金克木先生一人。记忆中还清楚地保留着我第一次与金先生见面的情景。那大约是在1982年底,是北京一个最平常的冬日下午,阳光和煦、温暖,天气无风而干冷,万木萧疏,行人寂寂。《江淮论坛》的王献永老师领着我从成府的蒋家胡同7号走进北大东小门,绕过博雅塔,沿结冰的未名湖走到朗润园。我们在一座临湖的楼前登上三楼,敲了敲右边一间的门。随即听到屋内的脚步声,伴着一声谁呀的询问,门就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身材不高、偏瘦、略有驼背、满头银发的老头。王献永老师笑道:金老,你好!我们来看你。老人笑呵呵把我们让进屋,在他的卧室兼书房中的两个单人旧沙发上落座。 在大学读书时我就知道金克木这个很特别的名字,因为一看就联想到阴阳五行。《读书》创刊后,老人在上面连续刊载文章,这些文字简练而不失古雅的文章展现了新颖的观点和崭新的知识,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他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我能够登门造访老人感到十分荣幸。老人把他书桌前的木椅子搬到我们对面坐下,说耳朵不行了,凑近点才能听见,接着便神侃起来。他先问到我的专业,我回答是美学。他便由此展开,不断尖锐地提问。由于紧张,我对于他的很多问题不敢回答,怕答错了出丑,因此回答很少,他于是自问自答,大多数时间仿佛都是他在给我们讲课。所谈内容从中西哲学、文学、历史,到眼前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涉及世界科技发展,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说起《读书》上的文章,老人声称自己老了,什么也做不了,只是给《读书》写些小文章得了罢。大约有一个半小时后,我们起身告退,老人送至门口。 这次造访,金先生给我的印象除了身体健朗、学术渊博,而且谈锋犀利、思维敏捷,根本不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学者,当时的感觉犹如蛰居深山的柴夫突然凭临汪洋大海,被一种博大和浩瀚所震慑。 1986年9月,我考入北大读研究生。这期间是我拜访老人最多的时光,大约每学期有两、三次,时间一般是下午。从我们住的46楼骑自行车经过勺园,穿过未名湖东角后,就进入僻静的后湖,那条弯曲水泥砖块小路上还有座简陋的小桥,桥旁边立着一块废弃的太湖石,被张中行先生考为京城第三大名石青莲朵。这一带很难碰到行人,仿佛荒郊野外,一路走过来心里自然也有着一种探访隐居高人的感觉。那时我们打电话特不方便,拜访老人都是贸然登门,常常从下午3点聊到5点多种,去时光天化日,回时暮色苍茫,每次都有满载而归的收获。好几次天色已暗,金师母走进来,试图打断我们的谈话,见到金先生谈兴正高,只好悻悻然转身出去。 金先生和我说,他在印度求学,也没有在大学正式注册读书,而是探访名家。因为名家之为名家,也就那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找他聊几次也就差不多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听很多课,那是浪费时光。说到当时的改革,他说,从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很容易,一夜之间就行了。但是,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就不容易了,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他说,毛主席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一种战时经济观点,不能算是一种经济学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全盘西化的思潮甚嚣尘上,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我是学西方哲学、美学的,也对中国文化持有偏见,可老人却说,中国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领先,近代才落伍,怎么能怪罪祖先呢!这些看法常常使我茅塞顿开。 对于印度的文化和历史,老人更是如数家珍。他说,伊斯兰入侵印度时,所有的佛教寺院都被杀光、烧光,而所有的印度教寺庙都保留下来了。因为佛教徒不抵抗,印度教徒抵抗,结果就是这样。我于是想,如果佛教不进入中土和西藏,它今天的命运是如何呢?现在的新疆、阿富汗等地,当年都是佛教盛行之地,后来都被伊斯兰征服,佛教文化荡然无存,只留下沙漠中的洞窟壁画,命运与印度佛教一样。21世纪初,塔利班还把保留下来的巴米扬大佛也毁了。他还说,英国人在印度是培养一个反对派做自己的接班人,比其他的殖民者聪明。实质上,现在的印度政治体制,就是英国的翻版。这样一些知识和见解我们即使专门找书也很难看到。有时他也问一些问题,譬如,我当时在研读中世纪美学,他就问道:中世纪有什么美学?我说,认为一切美源于上帝,上帝是最高、最本源的美,就是基督教的美学思想。可见,老人也是在不断求知,随时学问。 这当中,让我最难忘的是关于学德语。研究生要学第二外国语,我打算学德语。金先生说,德语当然要学,不过应该再学点有意思的外语,比如拉丁文。他说他就是学了三个月的拉丁文,然后去了印度,把梵文学会了。然后颇自豪地说,别人是从西方进入印度,而他是由印度进入西方的。意思是,他获得的印度文化知识是原汁原味的。我问拿下德语大概要多长时间,回答说只要半年。我说半年拿不下来呢?他说那就拿不下来了。果真我学了半年德语没有拿下,至今还是门外汉。今天我才明白,研究西方学术,仅仅懂几门通用的英语、德语、法语是不够的,必须要学西方古典语言拉丁文和希腊文。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会向老人提出跟他学拉丁文。只要精诚所至,我想他也会答应教我的。 1995年,我决定拓宽专业研究领域,跟楼宇烈先生攻读中国哲学博士。楼先生当时的学术重心已转向中国佛学研究。我在他的课堂上连续两年选读了八部佛典,还修了佛典概论、中国哲学史料学等课程。虽然我的方向是魏晋玄学,却也萌生过做佛学论文的念头,甚至题目都想到了,是后秦姚兴与佛教的关系。一次我去金先生处,便问起研究佛学的方法,他沉思一下,说:还是读全藏,把大藏经读一遍。我问要多少年。他说十年。接着又说,他发现一种方法,可以六、七年读完。我心想,现在的学术环境如此恶劣,学校和系里每年都要统计科研成果,评职称也要发表文章、著作,如果关门读十年佛经,什么成果也没有,在北大哪里还有立足之地,还不被扫地出门?于是便断了研究佛学之念。现在想来,如果关门读了十年佛经,今天至少比现在出息大点儿。真是为了眼前的区区小利而毁了大事,后悔也没有用了! 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想到把老人的谈话内容记下来。读博士时候,与老人谈了很多魏晋学术方面的问题,这与我的论文选题相关,那时多了个心眼,回来作了追记。今日翻检笔记,发现了两则,现录如下: 1997年2月24日记:金克木先生认为,范缜神灭论实质是用佛教方法反对印度教,用无我反对多神论。因此,梁武帝未杀他,文章还收入《弘明集》。关于汉译佛经问题,梵文文本就有问题。印度佛教派系林立,传本也不同。玄奘《瑜伽师地论》,藏文为《瑜伽行地论》,可能原本不同,否则玄奘不会把书名译错。还有观世音和观自在的译法,可能也是梵文文本有差异,因为主要是口传。译本中,鸠摩罗什和玄奘的是可靠的。他们精通汉梵两种文字。 1997年4月4日下午访金克木先生所记: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产生诸子百家,魏晋又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比较以前,中国个体开始觉醒,自我出现。这是汉大帝国的崩溃所至。 在学术上,为反对汉代谶纬哲学,王弼何晏等人用清议玄学来反抗,玄谈与佛学合一,形成强大力量。 表现在造型艺术上,雕塑:有个性,比汉代的生动。来源:佛教造像艺术,西亚人进入中原,面孔、鼻子不同,汉人个性化。绘画:宗炳六法,表现艺术自觉。音乐:嵇康的音乐从礼乐中独立出来。(诗:陶诗) 佛教传入,已变化了。宗教传入,但哲学观念和精神未传入。同样,至今西方哲学未传入,只有基督教传入。汤用彤等人是从材料上搞得很清楚,但不够,应该从思想上搞清楚。真正懂佛教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鸠摩罗什是半个外国人,所以中国人只有玄奘。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和道生的观点不同,鸠摩罗什一言不发,述而不作,玄奘亦如此,不著述。 禅宗不能算佛教,至少不能算印度佛教。身是菩提树,佛教的身是空,是要破的,不能是树。(有人说禅宗恢复了佛教不说顿悟的本质) 佛教:信仰经,文学律,哲学论。 从这里所记的内容可以看出,老人对于中、西、印学术具有非常深厚的根基,看法可谓真知灼见。其中对于佛教、禅宗的观点对于我更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今日学人之中能达到如此高妙境界实在难找。 最后一次拜见金先生,是1998年6月底,也是与王献永老师一起。我觉得这里确实有种宿命,我认识金先生由王老师开始,造访金先生也由王老师而终。那时我刚刚从美国访学一年回来,送老人一本刚出版的《伽达默尔传》。虽然他说老了,身体不行了,但是在我们看来,除了听力比以前略差,其他方面没有变化,仍然是个健朗、风趣、敏捷、睿智的老人。所谈内容现已淡忘,只记得他问了我的毕业论文,我答应论文一定送他指教。原想出版后一定呈上,不料后来琐事缠身,直到2000年老人去世之前,再也没有去登门拜会老人。 当然,我与金先生的交往仅仅限于学术,几乎没有谈及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在这一方面也留下一些遗憾和迷惑。有件事现在想来有点后悔。1988年春,适逢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北大研究生会发起,全体研究生签名,写了一封致两会代表的公开信,要求重视教育。我参与了公开信的撰文。当时大家要找到北大的人大、政协代表将信件带到人民大会堂。我未加思考便与几个同学来到金先生家,老人见状颇有为难之处,我们也就另找一个代表将此事办了。当时我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当然也没有反省自己的鲁莽和冒失。过了几日我又去拜访,老人见我时略有歉意和不安。后来我知道,金先生自反右以后便远离政治,虽同情学生运动,但决不参与。这件事,我应当为自己的冒失带给老人的难堪而自责。 还有一次,安徽某出版社欲为金先生出文集,总编让我带着他们登门造访。在与老人谈及出版事宜时,被他婉言拒绝。这件事至今我没有解开谜底,而且,作为安徽人,金先生的文集最终没有在安徽而在江西出版。甚至在已经出版的金先生的所有著作中,没有一本是在安徽出版的,这其中真正的缘由现在大概只有老天知道了。 每次拜访中,老人总是把所出的新书题赠我。在撰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略略统计了一下,共有8本。分别是:《艺术科学丛谈》(三联书店,1986年10月25日赠),《文化的解说》(三联书店,1989年赠),《金克木小品》(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14日赠),《蜗角古今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赠),《难忘的影子》(三联书店,1998年6月赠)、《无文探影试破文化之谜》(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6月赠)、《金克木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赠)、《书城独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6月赠)。除了他早先的《比较文化论集》和去世后出版的著作,这几乎是他这十几年中出版的所有著作。 说到金克木先生的著述,坊间已有高论,但是,我忍不住还是要多说几句。他的书很少大部头,例如印度文学和哲学那样的,绝大多数像杂文、散文集。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进门老人就说:我现在成散文家了!语调中不无调侃。那是1988年,各种金克木的散文、小品集广为流传,令人眼花缭乱。很多报刊、杂志、出版社通过各种途径搜求金先生的文稿,得之如获宝贝。人们仿佛刚发现了个出土文物,就是写散文、小品的高手金克木。其实,金先生这些看似轻松、简练、短小的文章,内容涉及中西方历史、哲学、文学,还有佛教、天文学、数学等,其领域之宽,令我辈望之兴叹。不要说写出这些书,今日能够看懂这些书的人其实也不多。文中知识与见识交融,思想和诗意争辉。即使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读了他的文章也受到启发。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在知识界广为流传。 说来奇怪,我与金先生交往十几年中,从未想到舞文弄墨之事。但是,在老人去世前几个月,2000年3月14日上午,我不知为何写下了一段话,正好也是对于他文字的看法,谨录于下: 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是他学问的最好表达方式。这位智者型学者一生从未上过大学,却学贯中、西、印,文、史、哲、经无所不通,任何部门的著作,都不能足以承载他的敏锐思想和极广博的学识。故他的散文应该是真正的essays,虽然与鲁迅杂文相比他还缺少一点艺术的魅力,但在当代中国却无人出其右。 现在想来亦觉是神差鬼使。我不知冥冥之中,是否存在一种神秘的信息交流。 哲人逝矣!今夜,当我沉浸在逝去的岁月之中,写下以上的文字,亦不知当年栖居在未名湖畔的老人,现在天国是否感知? 2007年5月4日凌晨一点于京西魏公村荻园,疏星点点,夜幕深沉。5月5日夜修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