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极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教育发展不应走“过度”与”缺失”极端
xiaoshidaguan 2019-1-31 15:04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教育发展不应走“过度”与“缺失”极端 作者:肖纲领 于2016年出版的中文版《教育思想的演进》(法文原名为《法国教育的演进》),由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教育社会学的鼻祖涂尔干先生所著。该作品是涂尔干“法国教育史”课程的讲稿,最早于1904-1905年开设,后成为法国“大中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专业理论培训课程。全书共27讲,对自8世纪(加洛林时期)至19世纪法国教育的历史脉络做了详尽论述。该书集中展示了涂尔干对如何正确看待教育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创新、巴黎大学的形成与国际特色、艺学院全膳宿制体系与中世纪大学的辩证法,以及伴随文艺复兴的教育变革等内容的洞见,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不无启发意义。 一、深究教育史有利于制衡与纠正人们对于时代的激情与偏见 涂尔干尤为强调反思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教育组织相对较为排斥变迁,更为保守和传统,因为其功能在于将一些源远流长的文化传递给新的一代。但保守不代表不需要改变,要想实现教育领域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必须依靠反思的力量。涂尔干认为,教育理论就是对关涉教育的事情进行有条理的反思,而有条理地运用反思,就相当于探索教育理论。反思是循规蹈矩的天谴和宿敌,反思可以使习惯不至于成为固执、刻板、俨然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断言“一旦限制反思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就注定使它限于停顿状态”。可以说,对教育的反思是涂尔干高度重视的内容,也是贯穿该书的隐性理念。 由此可见,尽管教育领域相对较为保守,但合理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原本保守的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缺乏必要的创新,也就更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在当下这个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反思,促进教育领域的合理变革,显得重要而必要。 同时,涂尔干对于教育史颇为重视。他表示,“只有细致地研究过去,我们才能预想未来,理解现在。因此,教育史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较为思辨性质的说法,为了使该结论有说服力,涂尔干继续阐述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我们昨日所是的那个人。甚至在事物的本性当中,都可以说我们过去的那个人占据了主宰地位。因为一旦拿现在与过去的漫长时期相比,现在就必然显得无足轻重,而我们正是由于过去的漫长,才呈现出今日的形式的。可以说,过去的自我的影响,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构成了我们身上无意识的部分。”从这些话可以推之,当下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又该如何发展,必须从教育历史中去追寻而不至于盲目和迷失。 从更大的时空来讲,当下就一定是当下吗?当下就一定是最重要的吗?我们所理解的当下就是正确的吗?无疑,每个人都会有因自己的年龄、知识、思维和视野的局限而带来的对于所处时代的激情与偏见,因而,历史的考察将赋予我们感受力,从而制衡与纠正这类激情与偏见。这说明,尊重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视对教育历史的反思,对于当下及未来的教育改革而言,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二、不可低估“黑暗”的中世纪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 在法国历史发展早期,基督教和修道院对于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基督教和修道院需要“讲道(讲学)”,普通大众要理解《圣经》,均要求讲道者在知识、语言和逻辑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因而,早期学校由教会及修道院开办,且在宗教场所附近。当然,这种胚胎期的教育有着矛盾的一面:即宗教成分与古典文明中的世俗成分之间的相互排斥性。以至于涂尔干总结道:“学校从其源起之时,自身就孕育着神圣与凡俗之间、世俗与宗教之间激烈的斗争。”可以说,这种斗争至今仍然是存在的,尤其在高度教育阶段,尽管学校的世俗性不断增强,但始终有其超越现实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如何兼顾神圣与世俗、精神与物质就成为重要的命题。 当然,相对来说,希腊和罗马早期学校的形式还较为初级、分散,学生在各个导师家里,以各自的方式接受指导,导师之间彼此毫无关联,缺乏沟通。这种极度分散之后,教育组织有了创新,出现了极度集中的趋势。这种集中源于一种新的教育观:强调学生共同、集体的道德生活对个人情感、思考方式和整个本性的影响。这也启发我们,教育的目标必然需要特定的方式加以组织,从而产生持久而深刻的道德效应。就这样,早期的会所逐渐因学生集中而最终发展为学院和大学,可见,人们常提到的“黑暗的中世纪”,实则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基于此,对中世纪的评价,涂尔干并不像传统中的那么消极,他认为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才开始出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创新,是“全新文明的良种的孕育期”。 当然,这种集中的教育在欧洲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爱尔兰的僧侣和教会促进修道院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智识教育(如天文、辩证、诗律等)的发展;另一个是加洛林时期查理大帝开展的教育集中运动,包括创办宫廷学校。于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形成了一整套学术体系的三个层级:底层是堂区学校,教授最基础的内容;主教座堂学校和大修道院学校居中;顶层是专为精英阶层预备的模范学校,即宫廷学校。整体来说,早期教育提供的是“百科全书式”教育,基于智慧的七根支柱的类比,教育被分为了“七艺”,一是文法、修辞和辩证法三科,重在教导心智及在思考和表达自己时所遵从的法则;二是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面向真实世界。“七艺”教育,与今天较多省份实行的“理综”和“文综”学习,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 在公元9-12世纪,无论是从学术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都可以称之为文法时期,因为文法的教授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这遭到了一定的批评,但涂尔干是给予了较高的肯定,他认为“我们在处理词语和语言的时候,也就是在以某种直接的方式处理思想”“如果文法真的消失了,就会在心智的教育上留下一处空白,一段相当严重的裂口”。这对于今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不无启发意义,因为除了中文相关专业,大多数的专业课程中都缺乏文法内容,以至即使是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出手成章”都并不那么容易。 三、自然形成的巴黎大学的国际主义痕迹超越了狭隘的民主性 学校为何会在巴黎聚集?因素有很多。从偶然因素来说,是因为在后来被称为“巴黎学校”(隶属于巴黎圣母院)的学校最开始有一些超越其他学校的光彩,才逐渐形成了支配性地位。从必然因素来说,一是当时社会上弥漫的思想焦虑和对知识的渴求;二是该校位居法国最中心,因获得法律优越性,成为固定学术中心,于是知名教师聚集,以新的方式组织教育;三是神学家和哲学家阿伯拉尔对该校的发展做出的实质贡献。这些导致了巴黎圣母院学校周围学生云集,教师供不应求。因而,大量教师只好把授课地点移到私人府邸、居所,巴黎城岛乃至塞纳河的桥上,私人学校开始出现。 这些私人学校的创办,构成了一场真正的革命。一方面这种公共活动带来了教师法团盛极一时,使得活动本身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则受到教师法团的严格纪律约束,即就职礼(首次亮相,就任试讲,博士学位的最初形式)和法团生活。而这也带来了教会传统权力与教师法团新生力量的决斗,因为按照传统,谁要想开办学校或就任教职,必须从圣母院主事那里获得一份执教权,然后才能进行就职礼。 不得不提的是,基于精神和学术生活体现出的世界主义倾向,中世纪的学校均具有跨国和世界性特点,在巴黎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被视为从整个教会拿到的博士学位,当时流行着这样一个观念:巴黎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首都,像巴黎大学那样的学校是基督教世界所共有。基于这种特性,涂尔干甚至指出:“制度性的学术生活在跨国的基础上取得了繁荣,甚至在今天,如果不背叛它自身的根本属性,它也不可能养成狭隘的民主性。其实,欧洲各大学几乎都保留有这种古老的国际主义的痕迹。”可见,国内高校不能囿于一时一地,须打破地域、民族的藩篱,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走向世界文化与精神的中心。 中世纪大学,教育门槛并不高,听课行列中有来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学生,既有贵族,也有平民;既有贵胄子弟,也有鸡鸣狗盗之辈的孩子。也因此出现了一种学院的早期形式——慈善捐赠的会馆,主要为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子弟提供住宿与饮食条件。这么说,中世纪的学校早已在教育公平和“幼有所教”方面为现代教育树立了典范。 早期的巴黎大学是各方面教师组成的一个法团,等其作为一个机构相对稳定时,学生和教师组建了四个独立的群体,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艺学院。学术之外生活方面的事由同乡会负责,院系则主要处理学术事务,组织教学。四个学院中,前三个为专业性学院,艺学院是进入其他三个学院的预科,相当于今天中学里的高级班。艺学院较其他三个学院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对于巴黎大学的形成,涂尔干认为是自然现象,一种环境之力的产物,是社会的自然产物,也许比其他任何机构都更好地表现了社会。 四、艺学院全膳宿制体系与中世纪大学的辩证法不乏诟病之处 基于捐赠会馆而来的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全膳宿制体系的建立。它既是学校,又是宿舍,与今天的寄宿制有差别,是两种不相同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四不像”带来的问题是学院逐渐将学术教学活动从大学转移到学院内部,学院成为巴黎大学附属的学院;同时,为了实现自治,学院内部管理较为严苛,使得教育陷入了膳宿制隔离的状态。 要在艺学院教学,需经过“执教权考试”,以确保教师候选人具备一定才干而被其他教师推荐;同时,博士学位候选人需进行公开辩论(即辩定),以证明自己适合第二阶段学术生涯。这两种考试,对今天挑选学术人才和教师仍然有启发意义。艺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阐释特定学科领域里的权威性著作,有“研读课程就是读一本书或听一部书”的说法,这也为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经典研读”以及社会提倡的“经典阅读”作了注脚。 提到中世纪教学,不得不提辩证法。在中世纪,基于对权威性著作的学习,学生以被动或主动状态进入书本,因而出现了“相安无事的辩证法”和“兵戎相见的辩证法”,“讲解的辩证法”和“论辩的辩证法”的分类,与此相对的教学方法是讲解和“究问(即论辩)”。但不管怎么说,逻辑在其中有着主导地位,而且文法也有一席之地。 在当时,论辩是学生学习的风格,甚至成为“众学之王”,获得了彻底的垄断地位。学生们每个礼拜六都要开展论辩,由院长主持,学生轮流充当立论者与反对者。学生出现了吃饭、公开场合、私人场合等“无时无地不在论辩”的现象。这种论辩大行其道,用论辩辅助证明的现象,与当时科学少不发达,一些事情难以得到严格证明有关。 究竟该如何看待辩证法和论辩?在涂尔干看来,它们作为逻辑训练的形式,存在一定的欠缺,他认为“对于人的心智来说,逻辑训练本身不能构成一种完满的教育……需要引导人从总体上去理解他的人性……世界的纷繁复杂,已经完全不能局限于纯粹逻辑的狭小界限内”。其实,过于注重辩证法和论辩自然不宜,但就今天的教育来看,我们或许又走向了“不重视辩证法和论辩”的极端,不仅涂尔干提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经院哲学抱有敌意,严格逻辑训练的关注未能予以维护”,就算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天学生们的逻辑推理水平也有待提升。 五、文艺复兴带来的教育虚无主义以及多样化教育体系的价值 文艺复兴(这里指16世纪),是思想演讲过程中的一段间断,标志着与中世纪的断裂,开启了某种全新的东西。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进入了青春勃发的时期,对任何界限或束缚都无所顾忌。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拉伯雷,他所有作品(包括《巨人传》)的主导思想,就是厌憎一切管制或纪律的东西,或是为随心所欲制造障碍的东西。 在拉伯雷那里,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而不在于它可能产生的效果。知识的价值是内在固有的,是一种绝对的东西,是以其自身为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在这一阶段,知识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一切以知识为中心,人们通过学识而充分地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因为人们相信,只有占有真理带来的欢欣,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快乐。当然,涂尔干评价这种现象“存在知识过度的问题”。 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伊拉斯谟。他认为要全面把握人类知识的总体,要求教师们广闻博识,通晓人类知识的全域,因为“为了不让每一个人都得去读所有的东西,就得让一个人去读所有的东西。”伊拉斯谟十分重视演讲才能,他指出“演讲才能第一”,关键在于操练和培养孩子使用词语的能力。伊拉斯谟也十分强调对年轻人“品味”的培养。他认为,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培养起来的品味,对于年轻人纯正而典雅的写作风格至关重要。从这里来看,鼓励阅读孩子名著并非没有根据。 这是两种教育思潮,一种要塑造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才智之士,另一种则要塑造一种心智让它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精美语言的魅力。其不良影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学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而慢慢与现实世界脱离,因为无用的博学(或者说贵族教育、审美教育)在实践中并不适用。这带来了教育虚无主义和教育道德危机,以致16世纪中叶耶稣会法团的兴起,以其免费教育和积极回应时代的品味和需要而广受欢迎。 关于法国的教育体系,涂尔干认为,如果不考虑加洛林时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经院哲学时期,从12世纪到14世纪,大学、院系、学院、学位、考试等得到发展;二是人文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到18世纪,出现了文学课程体系;18世纪以后为第三个时期,开启了学术史的新纪元,教育理论强调多样化,其中现实主义理念兴起,人们开始用历史与科学来弥补文学学习,更具现实性,强调学术对于经济、管理、政治等方面的关怀。 这一新的阶段,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现实主义教育理念为代表,认为“教育绝不能丧失对世俗生活和公民生活的关注”“教育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对此生乃至来世具有真正的用途”。伴随而来的变化,一是科学而不是人文,逐渐成为法国教育的重心;二是19世纪课程体系开始走向多元化。这符合涂尔干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越是进步……社会职责越来越多样化,由此导致职业和能力也是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教育体系也具有多样化。”审察当下的教育实践,多样化仍然是受到遵循的重要理念。 在最后两讲“结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教育论点颇值得重视,总结起来主要有: 一是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教育人,塑造人们身上携带的人性的种子。二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联系密切,自然科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而人文科学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必要准备。三是文法和语言的学习,构成所有教育的共同基础。四是要培养通才,不对整体有一定了解,就不可能理解部分。五是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全面的理性能力。六是要理解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缓慢且渐进,并且始终不完善。七是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语言、科学和历史三重修养。 限于笔者时间、学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难免疏漏。总体来说,读罢此书,感受到教育是复杂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观点,如涂尔干在最后总结中提到的那些内容,在实践时要么过度,要么缺失,没有找到有效平衡。因而,我们既要对人性、对教育的本质和时代有着清晰的认识,也要适时回望教育走过的历程,看看当下的教育缺少了什么,有些内容是否因此失彼。在社会转型发展期,教育领域被新技术、社会发展大潮影响的概率越来越高,越是需要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多一些反思,不走极端。“尊重历史,注重反思”,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肖纲领) 书目信息: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讲》,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一版),李康译。 文章发表于2018年《中国德育》第16期。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禁牧是鼠害的帮凶
热度 8 WLHyh 2015-9-1 17:35
约一月前曾发过一博文,写过如下文字,但没表达清楚。 简单的逻辑:老鼠主吃粮食,粮食是植物种子。草也是植物,当草场被封育禁牧之后,草在结籽前不会被牛羊啃吃,皆能结籽而熟为“草谷”。铁网封育圈内,牛羊不得入,草谷季季得熟,皆将变成老鼠的粮食。 很多人理解偏了,再解说一二。 再论禁牧是鼠害的帮凶 对于广大牧区来说,控制草原“鼠害”是一场重要的战争。 纵观人类战争史,大多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不是武器是否精良,也不是军队是否众多。关键往往取决于粮食是否充足,是否会被对手轻易断粮。 那么,“鼠害”之仗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断绝或减少老鼠的粮食? 老鼠的主粮是什么?主要是普通的粮谷,主要是草禾类植物的种子。 禁牧只是禁止牛羊去啃食蒿草,牛羊多季反复轮吃的“牧场”,植物多数没机会结籽成熟。而禁牧、休牧之后,所有的结籽类植物都必结籽成熟,结果变成了老鼠乐见的“鼠田”?否则,为何禁牧越多,鼠害越烈? 禁牧、休牧的直接结果之一:各种草都会自然成数结籽。一片片封闭的草原不断成熟的“草籽”,都成为老鼠喜欢吃、喜欢收藏的“主粮”。那么是否可以说:禁牧是资敌以粮? 控鼠的关键是挤压老鼠的生存空间,控制有限面积上老鼠的最大容量。一片自然草场上,牛羊与老鼠是最基本的争食关系:老鼠的理想食物是草籽,牛羊的理想食物是草的茎叶。牛羊一遍遍啃食草的茎叶,自然的就不会有多少草能结籽成熟。因食物限制,老鼠就不能安逸的繁殖,只能忙碌的寻觅食物,不停的在外活动,而遭遇天敌机会大增,自然就压缩了这片草原老鼠的生态容量。 反之,人类“禁牧”、拉偏架,把牛羊驱逐出境。草籽年年大丰,老鼠就近收集、积累,几乎不用怎么出窝,可以安逸的生小老鼠。 动物觅食都有安全半径,更需要体力支撑。 哺乳类中老鼠繁殖迅速且易成功:每年可怀胎多达 8 次,每胎可生幼鼠 4 至 7 只。当有了足够的食物,支撑老鼠种群大量繁衍,大量繁衍就可建足够的窝。当老鼠偶尔出来短途采集,周边有七八个洞可逃避之时,那么整片草场都会成为老鼠采食的安全半径。 草籽丰厚、积贮富余的老鼠可以在窝里连续数天睡大觉。若在草原上老鼠窝连窝、洞连洞,形成地下迷宫之后,鹰和狐狸还能有什么作为?鹰和狐狸,能蹲守多久?在其体力耗尽之前,总得去游猎、去寻找新的目标,甚至友军相争。 原始的人类同样弱小,但会群居、会存储食物、会借物地筑洞穴,然后繁衍发展,挤压得更凶猛的虎狼等少了存在空间。 能进入老鼠洞的食鼠动物也有如蛇、鼬等,但蛇、鼬等也是鹰等猛禽猛兽的猎物。而且这些家伙可不像老鼠那样能迅速的繁殖种群。在北方蛇还要冬眠,冬眠时蛇也会成为老鼠的食物。 草原老鼠的天敌是什么?在生态本质上,牛羊才是草原老鼠的天敌,是最直接的争食关系。 防止草原退化沙化,固然要防止牛羊过载,但更要防止老鼠过载。过载的结果都一样,都会使草场退化、沙化。牛羊过载,人很容易解决,宰杀食用即可。对老鼠可不行,想宰杀食用都难。 关键是合理控制载畜量,控制好牧场上牛羊的数量。不能赶走牛羊,肥了老鼠,让老鼠更欢快、更不可逆的去破坏草原,等鼠洞泛滥而致草原无草时,周边林农将迎来老鼠大军。更有可能因老鼠的大量死亡,而产生各种病毒、瘟疫。 真心希望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知道:老鼠是如何控制了一部分生物学者,替老鼠代言圈地、护粮?居然能得出“鼠害”是因为过度放牧的结论?更不知其是何种逻辑,居然还说在 10 年前玩过与我博文所言一样的问题得了这种结论?这种一样我耻与其同。 “过度放牧”能给老鼠增加口粮,还是能帮老鼠下崽?或是帮老鼠打洞?抢了老鼠在草原的饭碗到是真的。
486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思绪一缕:极端还是中道?狂热,还是淡定?
pww1380 2015-8-13 14:36
思绪一缕: 极端还是中道?狂热,还是淡定? 杨文祥 极端,必然狂热 。 中道,才能淡定 。 淡定,才能宽容 。 历史经验证明, 极端,必然狂热,不极端,无以狂热 。 狂热,必然走向斗争,不狂热,无以斗争 。 而斗争,只能导致社会的撕裂 —— 从狂热地斗争,到残酷无情地斗争,从残酷地斗争,到社会动荡,苍生蒙难 。 生活实践证明, 唯中道,才能淡定宽容,唯淡定宽容,才能走向和谐 。 唯有和谐,才能构建起百花盛开,“和而不同”,争奇斗艳,多元一体的精神文明百花园 。 参见:牛登科《罗马教皇承认了进化论,不被极端成员所绑架》评论 杨文祥 2015-8-1313:5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772do=blogid=911951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13骇人游戏 13 Sins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4-11 19:27
导演 : Daniel Stamm 编剧 : Daniel Stamm / David Birke 主演 : 朗·普尔曼 / 马克·韦伯 / 普路特·泰勒·文斯 / 德文·格拉耶 / 卢蒂娜·卫斯理 / Brittney Alger 类型: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92分钟 又名: 13宗罪 IMDb链接: tt2059171 埃利奥·布兰德是一个性格开朗而又温顺的的推销员。然而,即将迎娶一生挚爱的他却陷入了债务危机中。正当他为此感到绝望,走投无路之时,意外的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他被告知已被挑选参加一场隐藏摄像头录制的真人秀电视游戏节目。只要他按照要求完成13项游戏任务,就能获得一笔总值620万美元的奖金。      艾利奥试探性的完成了前两项任务:抓住在他身旁飞来飞去的苍蝇;将抓到的苍蝇吃到肚子里去。紧接着数千美元突然出现在他的银行账户,埃利奥虽然持怀疑态度,但是金钱的利诱驱使他安慰自己是可以随时放弃这不亏本钱的游戏。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陷入了他人的恐怖操纵之中,随着游戏的升级埃利奥特必须完成更为极端的任务,他也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318100
3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权利论者是极端主义者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11-30 00:32
蒋科学按: 别怪我重发博文,因为,总是有人不断重复早已被回复的质疑和问题,只好重发旧博文。我记得魏东平老师感叹:科学网总是在低水平重复,甚至后来的讨论往往还达不到原来的水平,常常让人有徒唤奈何之感。我自己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魏老师的观察颇为准确。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320 :动物权利论者是极端主义者吗? 常常有人以不屑或者恐懼的口吻說:動物權利論者是“極端主義者”,似乎他們是一些不講理性的狂熱分子,無法和他們溝通講道理。這種貼標籤的辦法常常被用於攻擊動物權利論者。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極端主義者”或者“極端主義”究竟是啥意思?這其實是非常含糊的辭彙。極端主義者有時是指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的人。例如, 911 摧毀世界貿易大廈的恐怖分子,他們是極端主義者,因為他們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不惜殺死數千無辜的人。 在這種意義上,動物權利論者不是極端主義者。動物權利論者可以採用各種方法來推動動物保護,但是他們絕不會採用暴力,不會去殺人,這是與動物權利論的基本宗旨相衝突的。 有時,極端主義者是指那些無條件堅持自己信念的人們。在這種意義上,動物權利論者也許是極端主義者。但,這並不是一種貶義詞。因為我們在許多問題上都是極端主義者。比如,我們所有人反對強姦,都反對奴隸制,都反對虐待兒童。在這些議題上,成為極端主義者是很合理很正常的事。 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一個很平凡的真理:有時極端主義的觀點是正確的觀點。因此,動物權利論者是極端主義者,這一點本身並不能說明動物權利論錯了。要討論的是 : 動物究竟有沒有權利? 《打开牢笼:面对动物权利的挑战》,汤姆·睿根 著,莽萍 马天杰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3-14 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549455.html 相关文献: 如果我极端,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更极端 # 老蔣動保每日談 #20120203 :動物保護很好,但是不要太偏激了。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320 次阅读|4 个评论
極端是啥意思?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9-4 22:27
1,是講道理比較徹底?邏輯貫徹得比較自洽? 2,還是沒有道理? 我看是批評素食主義宣傳的朋友們,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自己不敢面對事實。 當年奴隸制流行的時候,有些人要廢除奴隸制,就會受到一些人攻擊,他們承認有些奴隸主太不像話,太殘暴,也主張要善待奴隸們,不要隨便毒打奴隸,要讓奴隸吃飽,但是,他們認為廢除整個奴隸制就走極端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808 次阅读|6 个评论
性选择:极端的求偶方式
热度 6 smallland 2011-3-13 14:28
两性的性选择策略都不是单一的,男人也不总是在表达关怀和温柔,女人也不总是在静静地等待,许多极端的求偶方式就能迅速打动女子的芳心。这方面就不用举例了,上网查一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它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为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呢?从表面看,在人头攒动的闹市打出“我爱你”的横幅仅仅表达了雄性的勇气,但这勇气具有另外的含义。在远古时代,人类以规模不大的群体为单位生存(到底是150人还是250人都不重要),一个年轻的雌性可能有不只一个追求者,如果哪个胆大妄为的小子突然站出来宣布 “她是我的”,无疑是有风险的,所以,敢于这么做的勇气,不仅仅是某些人理解的脸皮厚或不要脸,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风险。在今天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流的文明社会,这么做可能已没有原始的斗争风险,但雄性的本能依然不改,依然觉得是令人恐惧的。这种仅仅需要勇气而没有多少风险的事情,却能打动女子的芳心,就是原始的风险意识在起作用。如果他这样做了,而没有别的雄性出来和他决斗,就说明他是胜利者或处于优势地位,就像摆擂台没人敢上来挑战一样。 在众目睽睽之下摆出999朵玫瑰并大声喊“我爱你”,会令许多女子感动不已,难以拒绝。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方式未免幼稚可笑,但女人却不这么认为,这样的方式往往比其他温和的方式更加见效。人类的爱情不是文明出现之后才有的,而是历经了百万年。文明改变了人的生活,影响了人的本能,但不可能完全扭转本能,本能中的许多逻辑不会随着文明进步而改变。这就是人性,至少是人性的一部分。 勇气,是雄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性关系中,雄性的风险大于雌性,因为雄性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正因为如此,雌性可能很看重雄性的勇气,看他的勇气怎样表现出来。公开的求偶,就是勇气的表现。如果雄性一直萎缩所不敢公开承认,那是令人失望的。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雄性会利用电视台选秀露脸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求偶方式,表示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当然,全国人民是不感兴趣的,但他们生活的小圈子的某些人可能很有兴趣,或咬牙切齿或醋性大发。 尽管女人可能会尽量隐藏自己的交配关系,但因为她面临的风险较小,所以她可能更愿意在公开的场合表示亲昵,而雄性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正是因为大多数雄性的畏惧心理,才使得一小撮具有原始勇气的雄性的阴谋能够得逞。如果人类的雄性像孔雀那样温和,只是聚集在一起抖自己的尾巴而没有别的风险(狐狸偷袭除外),任何稀奇古怪的“我爱你”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高度文化的动物,雄性的求偶方式和求偶策略不同,雌性的选择策略也不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求偶方式和策略总是与人类的性行为特征有关,与人的生殖特征有关系。
3796 次阅读|6 个评论
现在的天气怎么了?
lxwang 2010-7-29 08:41
引用一则新闻的开头:干旱、低温、暴雨、高温接二连三,达到历史最高值不断见诸报端,今年以来,异常气候频现。天气像脱了缰的野马,会把我们带向哪里? 前些天各地高温不断的时候,我还感叹生活在兰州有多幸福,兰州真是无愧夏宫的美誉,不料今天,夏宫也遭遇高温,兰州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今日最高气温可达40℃!现在到底是怎么了,如此极端反常天气频频出现,难道2012真的要来了吗?呵呵,开个玩笑,个人是从来不信这个的,专家也和我有相同的观点。专家称:目前气候变化与环境异常越来越明显,这是事实。但是这个异常会发生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2012》中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地震和气候之间是相互影响而非因果关系,那种全球性的地震,地球板块的重组过程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需要几亿年的发展才能完成的过程,所以电影《2012》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后天》那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因为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后,大气环流将发生改变导致气候突变,这在地球历史上也是有过先例的,也就是冰河时代。但那时候还没有人类,人类还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一旦发生,人类虽然不会完全毁灭,但会遭遇大灾。(来自新浪科技,匡耀求: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4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左派、右派与中间派:真理到底在哪一派?
tianli99 2010-6-27 23:55
学术中讨论时观点难免有别,难免有派别之分,但在激烈的争论中到底是左派正确?还是右派正确?还是中间派更正确? 对此似乎很难说是那一派更正确。 但从孔子的中庸哲学中可以看出,中间派占正确的几率最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由这里可以看出中庸与真理相距不远。 孔子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对走极端持反对态度,主张折中,也就是追求两个极端之间的和谐。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预知中庸的难以实现,我们现在却还有多少人陷入走极端而不省悟呢?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恐怕就在这些地方吧。 孔子的观点对吗?谁能有个评判?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些事可以走极端
wliming 2010-6-15 19:59
我见到有篇博文,《凡事不可走极端》,我不知道这个宣言有什么科学道理,或是什么神人说的话,凭什么要我们非信不可。我只知道,有些事可以走极端,算是对这垃圾哲学的否定。 比如,我们彻底否定了永动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了巫术迷信,这不是走了极端么? 凡事不可走极端,事实上,讲这话的人自己就走了极端,凡事就是一切事,你怎么能包括一切呢?这不也是极端么? 可见,这哲学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只能算是垃圾哲学。
个人分类: 娱乐|1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转载:科学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famingkuang 2010-3-17 22:25
今天晚上进入科学网博客首页,编辑部的博文《 博客点击量统计方式调整 》把我吸引住了。点击进去一看: 根据博主建议,个人博客点击量统计方式进行以下调整: 转载的博文点击量不计入个人博客总点击量。 我真不太相信这是编辑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呢。 当初编辑部鼓励多转载,结果某博主通过辛勤转载,仅仅半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百万目标杀入科学网博客总排名前二十,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在这奇迹的背后伤透了许多热爱科学网的博主的心。 有成功者自然就有跟风者,现在编辑部看到难以收拾了,就又来另一个极端转载博文的点击不计入个人博客的总点击量。这虽然能让那些以转载骗点击为目的的人没事干了,但也等于不再承认那些为了转载一编好博文做了大量工作的博主。这会伤更多人的心。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转载本身,而在于转载的是不是精品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大伙都只转载精品而不转载垃圾呢? 办法当然有,而且非常简单:那就是限制每位博主每天转载的文章数量不能超过某一定数比如每天最多只能转载两篇。当然这个数字可以听取广大博主的意见后再确定最好。如此一来,喜欢转载精品的博主会更用心搜寻精品过来,而喜欢以科学网博客做收藏资料的博主则可以数篇文章放到一篇博文里转发。如此一来,对于热爱科学网的博主们,岂不皆大欢喜乎?当然痛苦的人还是有的,那就是那些以转载骗取点击量的人了。 矣,集全中国广大精英于一堂的科学网竟然被小小的转载搞得如此狼狈,不怕被农民工兄弟们笑掉大牙?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420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强烈支持极端分子方舟子
wliming 2009-11-25 00:13
方舟子因为揭露伪科学,揭露欺骗和谎言闻名于世。他的这样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学术界绝大多数正直的人士都对方舟子的行为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欣赏。可是,方舟子正在被某些当权派打压。
个人分类: 社会|1919 次阅读|3 个评论
终于获得了一个认同:极端是可以走的。
wliming 2009-11-19 19:36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辩论,终于有个人对我的观点表示认同:极端是可以走的。参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8233 中37楼回复。 顺便解释一下,极端和中庸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有些情况下,你是可以走极端的。比如,我们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彻底否定文革,遵守科学规律,等等。中庸这种哲学是一种不分对错的垃圾哲学。
个人分类: 哲学|196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庸的祸害(科学主义檄文)
wliming 2009-11-5 13:30
有人说我偏激,说我极端,好像这就证明我错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胡说八道的中国中庸思想在作怪!偏激错了吗? 极端错了吗? 我要告诫这些糊涂虫,科学就是偏激的,就是极端的。我给你说几个例子: 你绝对造不出永动机,你绝对不能超光速,科学就要说一不二,怎么样,够偏激吧? 够极端吧? 我就这么偏激,这么极端,又如何? 注:这人后来大概也发现偏激不是什么错,就自称比我偏激十倍。可是,既然如此,怎么指责别人偏激呢? 这些糊涂虫,目的不过是想在模棱两可的中庸之道上为中医这样的伪科学找到一条生路!你看,只要不极端,你就不能全盘否定中医。这世界上,哪怕是强盗土匪,都有好的一面(当年很多土匪成了革命者!),也不能全盘否定。 可是,这能证明强盗土匪有存在的价值吗? 所以,你们找的这条路是一条死路,救不了中医。 没有偏激,日心说战胜不了地心说; 没有偏激,相对论取代不了牛顿力学; 没有偏激,科学不能进步,世界不能发展;没有偏激,就没有辛亥革命,没有五四运动,甚至没有新中国!偏激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消灭愚昧打击落后的精神武器! 中庸之道,是一条愚蠢之道,无能之道,庸人之道,废物之道,无所作为之道,是一条自甘落后挨枪子之道。中国的愚昧落后就是因为中庸的祸害! 中庸之道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当我们要求民主自由、要求学习西方的时候,他们指责你全盘西化;当我们宣扬科学的时候,他们指责你科学主义(这很类似于,当你要求温饱的时候,他们担心你吃太多而撑死)!这些废物,特别擅长这一套中庸的诡辩术。 中庸,要你听话,要你忍受,要你做小人做窝囊废,要把你训练成奴狗;偏激,要你讲真话要你直截了当干脆果断,要你堂堂正正做人,让你端起武器,直插敌人胸膛!不愿做软蛋的中华民族,要雄起,要偏激! 你中庸,我偏激,我们看看到底谁战胜谁! 只有科学能让我缴械投降!
个人分类: 哲学|3647 次阅读|4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