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强国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师与数学强国梦——纪念吴文俊先生
热度 9 hejunsun 2017-5-7 22:37
吴文俊先生去世,中国数学又少了一位高山仰止般的大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大师逝去,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梳理他的人生和学术研究带给我们的启迪,学习大师身上的高贵品质,在他照亮的路上继续前行。为此,仓促写就这篇小文,纪念我们数学界、国人敬仰的这位前辈大师。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吴先生在拓扑学示性类、数学机械化的开创性工作、对中国古代数学继承与飞扬都是在中国数学发展史值得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工作。 我自己从事的微分几何研究。学过几何、拓扑的人都知道,示性类刻画流形和纤维丛的基本不变量,对于流形研究的极为重要。吴先生是“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学生。1936年-1937年,陈先生留学法国,师从嘉当。之后,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举荐吴文俊先生赴法国留学。1940年,陈省身先生给出了一类拓扑空间上复向量丛的示性类的定义。1956年,吴文俊先生因示性类及示嵌类的工作荣获国家第一届自然科学奖最高奖一等奖(其他两位一等奖获得者为华罗庚和钱学森)。这种学术的传承、承前启后耐人寻味。 1974年后,吴文俊先生开始从事中国数学史研究。同时,他也意识到计算机的巨大发展前景。于是,吴先生将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发扬光大,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开创了数学机械化这一全新的数学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对吴先生在这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吴先生给处于一片黑暗的几何定理机械化证明研究带来了光明和光辉的前景。今天的很多新闻稿将吴文俊先生称为中国人工智能之父,指的就是吴先生在这方面的工作。我读博的室友即是吴文俊院士、高小山研究员的弟子,从事的是数学机械化方面的研究。 陈省身、陆启铿、吴文俊……几位数学大师先后逝去,前辈们开拓的道路需要我们这些后辈继续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学习、体会老一辈数学家的精神和品质。 还记得读博士时,在院二楼图书馆见过查资料、做笔记的吴先生几次,白发苍苍,却那么专注。那是十三四年前,算起来,那时的吴先生应该已是80多岁的高龄。2011年有记者问他是否还在搞研究,吴先生说他已经将所有的书籍和资料捐给了数学院图书馆,记者再问:“您心里放得下数学吗?”爱笑的吴老敛起了满脸笑容,他说:“我当然放不下,我老师去世的前一天还在钻研学问,有句话说‘鞠躬尽瘁,到死方休’!” 2001年吴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他为社会大众所熟知。早年的一个报道中说过,吴先生不但不和媒体打交道,甚至连周边的人他也不会凑得很近。那篇报道中介绍了林群院士和吴文俊先生交往的一个往事:“你看照片上的吴先生像个孩子似的,但我很尊敬吴先生,甚至不太敢接近,因为吴先生经常是远远看见人就溜走了,为了尊敬吴先生的习惯,我也只好见了吴先生不太打招呼,有一次我俩坐同一辆车从天津回北京,这一路我俩一句话也没有说。吴先生这个习惯很久了。以前每逢春节我们都成群结队去华罗庚先生家拜访,我记得唯一从来没有去拜访过的就是吴文俊。有一次大概是数学成立理事会,会后大家都排队去和华先生握手,也是吴文俊一个人悄悄从边门溜走了,他从不搞关系,串门子。”林群院士在那次采访中希望有更多的媒体去报道吴文俊先生,以便让他这种不搞关系、专注于研究的精神成为年轻一代的楷模。 大师逝去,他们未尽的事业需要我们这些后辈继续完成。 陈省身先生在世时曾提出过“中国数学强国”的猜想,希望中国能在成为数学大国后能再进一步成为数学强国。 强大的数学教育和研究在前苏联的国力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7年,前苏联率先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马上反思国民教育要加强,于是出台鼓励培养数学、物理人才的政策。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强调指出:保持美国竞争力最重要的办法是继续保持美国人在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方面的领先优势。为此,他宣布实施“美国人竞争力计划”:增加对数理基础教育的投入,在10年里把用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教育和研究的财政预算翻倍;鼓励美国青少年学习更多、更深入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增加培养约7万名高中教师,其中包括3万名数学、物理和科学研究学科的教师等。吴文俊先生很赞赏历届美国总统对数学的认识和态度,他认为这是一个大国对数学的应有态度。 无独有偶,这几天微信群里热转的一篇题为“中科院院士眼中的数学与国家实力”的文章,作者是北大的张恭庆院士,原题应为“数学与国家实力”。实际上张恭庆院士从2012年开始曾以此为题多次为国务院干部培训班做过报告,阐述数学与国家实力的关系。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即比较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美国等世界强国与数学强国,提到“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加强了对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投入,使得本来在科技界、工商界、军事部门等方面就有良好应用数学基础的美国,迅速成为一个数学强国。” 近些年,我们国家引导人员、资源更多地投入数学应用,并获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现象和问题,就是有愈来愈多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嫌这些基础方向太难,出成果慢。即使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学生,也挑短平快的课题来做。这些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十年、二十年后科技进步的承担者,是我们国家科技的未来。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是需要众多学科的坚实理论体系和研究的支撑,是需要众多像吴文俊、陈景润这样耐得住寂寞、心态平和的众多数学工作者的努力来实现的。 但愿我们国家在越发重视数学应用的同时,也能在数学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从事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营造更好的环境,让中国数学多出几位像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陈景润、陆启铿等这样潜心理论研究、做出创新的大师。如果是这样,也就能早日实现陈省身先生关于“中国数学世界强国”的著名猜想。这将是对如吴文俊先生这样的数学大师最好的纪念。那时,也将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 PS:后记 感谢科学网在5月8日将本文放在网站和博客首页,感谢各位朋友的推荐。 曾几何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走在民族复兴之路的中国,太需要营造尊重知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社会氛围,太需要让那些潜心做事、看淡回报的人获得应用的尊重和回报,太需要引导年轻人更多的关注那些久久为功、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做事的大师! 希望这篇发自内心真实感触写就的一篇 小文是对 吴先生的一种纪念 ! 高山仰止,大师的精神、品行与风骨,不朽! 2017.05.18 写于南京
个人分类: 美丽心灵|8996 次阅读|9 个评论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信息文明篇):(2)
pww1380 2012-10-26 16:55
信息文明之光( 57-2 ):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 (信息文明篇)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反思、 信息文明的探讨 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展望 ( 2 ) 杨文祥 提示: 本博的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 诚恳交流,欢迎转载,剽窃必究,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 信息文明之光 (接上篇) 二、当代中国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现状的审视与反思 作为一个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饱受列强欺凌,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国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部国难史和屈辱史 。显然, 当代中国只有在第一层次上起步,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 。 即使用第一个层次的强国标准,即作为一个强大国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颇为沉重的历史课题。 众所周知, 即使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年,也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土资源不断被蚕食和流失的历史势头 。直至 1997 年和 1999 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国版图缩水和国土流失的势头才得以制止。 最近由日本方面一手挑起的钓鱼岛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解决钓鱼岛争端进而启动解决琉球问题进程的有利历史时机 。经过中国政府和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的坚决抗争,钓鱼岛问题如果能够不断向有利方向发展,那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和解决琉球问题进程的启动这几件大事将成为系列性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 这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标志着中国从一个 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弱国 正在逐渐转变为初步具备最基本的强国条件的国家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这个基本符合强国条件和相应标准,处于复兴进程中的世界大国正在向第二层次的强国,即较为成熟的常规性世界强国继续迈进 。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全球化、信息化正在走向深化,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在事实上也已经启动的当代国际环境下,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务须摒弃冷战思维以及与此相关的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 。 (未完 待续)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17353 2 .杨文祥.世界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其理性判断标准(民族复兴版) —— 全球化和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反思 面对基于非理性社会情绪的认识盲点与误区的现实认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17606.html 3 . 信息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增订版信息文明篇)——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22635 4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信息文明篇):(2)
pww1380 2012-10-26 16:42
信息文明之光( 57-2 ):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 (信息文明篇)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反思、 信息文明的探讨 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展望 ( 2 ) 杨文祥 提示: 本博的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 诚恳交流,欢迎转载,剽窃必究,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 信息文明之光 (接上篇) 二、当代中国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现状的审视与反思 作为一个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饱受列强欺凌,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国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部国难史和屈辱史 。显然, 当代中国只有在第一层次上起步,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 。 即使用第一个层次的强国标准,即作为一个强大国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颇为沉重的历史课题。 众所周知, 即使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年,也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土资源不断被蚕食和流失的历史势头 。直至 1997 年和 1999 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国版图缩水和国土流失的势头才得以制止。 最近由日本方面一手挑起的钓鱼岛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解决钓鱼岛争端进而启动解决琉球问题进程的有利历史时机 。经过中国政府和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的坚决抗争,钓鱼岛问题如果能够不断向有利方向发展,那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和解决琉球问题进程的启动这几件大事将成为系列性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 这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标志着中国从一个 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弱国 正在逐渐转变为初步具备最基本的强国条件的国家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这个基本符合强国条件和相应标准,处于复兴进程中的世界大国正在向第二层次的强国,即较为成熟的常规性世界强国继续迈进 。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全球化、信息化正在走向深化,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在事实上也已经启动的当代国际环境下,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务须摒弃冷战思维以及与此相关的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 。 (未完 待续)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17353 2 .杨文祥.世界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其理性判断标准(民族复兴版) —— 全球化和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反思 面对基于非理性社会情绪的认识盲点与误区的现实认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17606.html 3 . 信息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增订版信息文明篇)——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22635 4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
热度 1 pww1380 2012-9-27 23:31
信息文明之光( 54 ): 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 ——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杨文祥 所谓国势的强弱,是指一国与他国在国力的比较上所得出的差别性认识。 一 个国家的国力如何直接决定这个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于怎样的国际地位。因此,不同国家之间国力的全面比较一般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的比较来进行的。于是, 一个国家的国力状况也就直接体现为该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实际地位 。 在 170 余年的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作为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她的强国之梦无需其他的理由。 尽管中华文明具有至少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可是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采用弱民和愚民的统治政策治理这个国家和民族,致使这个古老的民族长期处于一种自在(自然存在)的状态,始终未能进入到一种具有文化自觉的自为历史阶段。这样,从文化自觉的历史水平上看,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既容易健忘又容易浮躁和狂热的极不成熟的民族 。 在浮华而躁动不安的今日中国,人们对社会心理环境的浮躁不会陌生。而经历过 20 世纪中叶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的人们,则对那种全国上下一片狂热的历史更是记忆犹新。而中国人的健忘,则是 既容易忘记自己的民族本色——民族文化传统,又容易忘记自己所曾遭受过的苦难和相应的历史教训 。 上述这一理论认识也许 可以解释这个历史悠久,曾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的民族何以长期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而难以生成更为进步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要素;可以解释,这个素有“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的实用主义理念的民族,当年何以为了一个今天看来荒诞得无以复加的意识形态梦幻——“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半年进入共产主义”,竟然付出了连续三年的举国大饥荒,直接造成了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惨重代价,要知道,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当年长达八年的无比惨烈的抗日战争,全国死于战乱的总人口也就基本是这个数字;也可以解释这个富有深邃的东方智慧的民族何以在当代人类社会以科学与民主为内核的现代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竟然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举国大兴个人崇拜,盲目而狂热地神化政治人物,将其奉为神明,而且这种精神现象和相应的社会思潮至今仍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 怀有强国之梦的民族应该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可是如果这个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缺乏文化自觉,既容易健忘又容易浮躁和狂热的不成熟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在其强国之梦梦想成真的道路上,恐怕就难免要走一些弯路。 这对在这条曲折跌宕的道路上一路坎坷走到如今的中国人民来说,以往的曲折与反复自不必说,我们在此所关心的是,今后的路是否能够走得顺利一些,尽可能少走或不走那些一再重复的历史弯路。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苦难民族,基于无比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历史屈辱,我们有着足够沉痛的历史教训。然而,在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基于相同社会根源的历史悲剧反复重演之后,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如果既不致力于国民现代文明素养的教化,提升相应的理性修养,又不在思维方式和社会理念层次上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根本性的转变,客观上存在的历史教训,除了不断累积愤懑不平的社会情绪和报复性的暴戾之气之外,并不能自动地转变为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与主观上对历史规律的理性认知 。 一般说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这些年来,为数众多的青年朋友在互联网上所体现出来的种种非理性的情绪一而再,再而三地认证了上述结论。 在青年朋友们的众多言论中, 在如何认识国情,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对待历史等这些问题上,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这种颇为普遍的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以此为现实基础,时下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的“愤青”这个雅号,就是用来称呼那些忿忿不平以至于在非理性情绪方面表现得较为极端的青年群体 。 情绪倾向是人的心理状态最直接的表征。 准确地说,上述这种非理性情绪并非青年朋友所独有。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与此同时,由于政治改革滞后,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社会分配长期失衡,各种社会不公现象也层出不穷。由此造成的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形成了压在国人心头的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这种非理性情绪就是在这种巨大社会压力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当下社会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 在这种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氛围中,人们针对各种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如果一些格调不高的泄愤性语言甚至谩骂也能够称之为讨论和争论的话。在这些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议题之中, 今日中国究竟是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问题就是网络上颇为引人关注的议题之一 。 在钓鱼岛问题持续升温,琉球问题也相应地浮出水面之后,这个问题就更为引人注目。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力。 一个国家的国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 国家软实力是指国家和民族须拥有一个共同、统一并且是成熟、健康、积极进取的文化心理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以民族自我认知和民族自信心为内核的民族文化自觉和与之相应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国家硬实力则是指由国家科技、经济、军事诸方面实力整合建构的综合实力。 一个国家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及其建构的综合实力是一种物质性现实力量。这种物质性现实力量与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相应的设备设施相统一,并通过这些物质载体和设备设施具体形象地体现出来,因此这种实力的大小便于量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断。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的实力是一种难以量化的精神力量,因此称其为软实力。 这种难以量化的软实力的最终落脚点就落实在这个民族在民族自我认知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上来 。 就是说,一个在文化上缺乏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文化实力的。 总之,一个国家由各方面硬实力构成的综合实力与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总和,就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因此,在今日中国是不是一个世界强国的问题上,那种既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历史水平的理性把握,又缺乏对今日中国经济、科技、军事诸领域的综合实力与对照国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仅仅基于历史上的民族屈辱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所得出的一厢情愿的结论,绝不可能是一个客观科学的理性认知,只能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在历史悲情的镜面上所折射出来的一个非理性的扭曲影像 。 参见下一篇《世界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其理性判断标准——全球化和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反思,面对基于非理性社会情绪的认识盲点与误区的现实认知》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危机四伏!
热度 43 张海霞 2012-3-20 19:35
看到施一公老师的文章:居安思危,中国的强国梦,谈到教育 - 创新和社会以及教师的责任,其实,就我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来看,中国的教育,现在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危机四伏! 首先我给大家看一封一位要申请出国的研究生给我写的信 : “老师,我要出国,我是为了自己未来的孩子,在这里,我怕我给不了他 / 她一个合格的条件:第一,现在食品安全实在太糟糕了,假奶粉、毒血旺、地沟油、致癌大米、敌敌畏火腿 …… 甚至连小孩儿的疫苗都是假的,其次,当代只要记得住就能考高分的应试教育,想起我的初高中同学在体罚后辍学的那么多,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算是应试教育下异常幸运的极少数了;还有,环境污染,说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我家周边全是重污染的工厂,我家门前那条儿时洗菜淘米的小河,现在已经被污染了完全钓不到鱼,和河水的颜色都变成深棕色了,夏天那味道已经重啊;最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基本扭曲了,太急功近利,有钱就是爷,有关系就能办事儿,拍马屁领导就喜欢。这样畸形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是我最不希望我将来的孩子接触的,也是这几条理由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个,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如何成长,我该如何教育他。” 看 完这封信,我心如刀绞,不是因为他要出国,而是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研究生是我们教育了十几年的中国北京大学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而他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他选择的不是负起责任、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其实,他不是孤立事件,向他这样的学生在北大、清华乃至很多的大学里大量地存在着!而且选择逃避和麻木在年青一代中渐成风气!中国的未来要靠谁?中国的强国梦要靠谁来实现?这些逃避社会问题的人,能够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吗?那些身在国外、不了解中国国情、高谈阔论的人能够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吗? 不能!当然不可能! 这样的现实不能不刺痛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强国梦要靠我们自己!要靠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负责心、有强国之心的年轻人!从这个角度看,毋庸置疑,今天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失败的,不仅仅是创新的教育,而是基本道德、责任心、使命感的严重缺失,让我们的社会已经陷入“孩子越来越累,家长越来越疯,学校越来越无奈,社会风气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时代的悲哀、阻碍我们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幸! 但是一味的 抱怨、谩骂有用吗?躲在象牙塔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行吗?逃避到国外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可以吗?用酒精和阿 Q 精神来麻木有用吗? 没用,当然都没用!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停止您的抱怨、谩骂、麻木和逃避吧!行动起来, 尽我们每个人的最大努力,尽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做什么,其实都可以做的更好,比如,作为一个老师,认真教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作为一个家长,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使命感!只有我们更多的人努力去实践和推动,才能 让更多的人不断体会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成长的力量、进步的喜悦、超越的兴奋、创新的激情,即使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改变! 如果有机会和能力,就多一些呐喊和呼吁,让政府重视起来、推动起来!就像总理说的:政府需要人民的力量!这样的人多了,这样的进步多了,也就成了社会的主流了!其实我们都不孤单!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975 次阅读|61 个评论
教育不创新,强国梦难圆----从钱老谈创新思想人才培养谈起
黄安年 2009-11-5 18:00
教育不创新,强国梦难圆 ---- 从钱老谈创新思想人才培养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5 日发布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了涂元季、顾吉环、李明整理的《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 忧虑大学缺乏创新精神》一文 , 整理者称: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 2005 年 3 月 29 日下午在 301 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笔者注意到钱老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和转载。在这篇经过整理的系统谈话中 , 钱老语重心长地说 :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他在对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创新风气时说 : 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他说 :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他强调: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他还说 :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320985.html 钱老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从头到尾充满着对于科学创新、学术创新、教育创新的热烈期盼。没有创新就难圆腔强国梦 , 创新就是敢于思想解放,就是勇于教育变革。而今的问题恰恰在于教育严重滞后于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需求 , 教育制度僵化,变革步伐过缓,教育思想落后 , 停留在 Yes Men 和稳定高于一切的地步。我们的教育已经积重难返 , 前周济部长等人还自我感觉良好。一种人所共知的现象是 , 迄今我们没有解决好培养创新人才这个大问题 , 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严重束缚了创新幼苗的培育,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估唯量化、学术资源封闭化、管理方式官僚化、教育商品化,难于培养出顶尖帅才,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又阻碍了全国范围的人才辈出。我们的教育部计划化、政治化、垄断化管理模式扼杀了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至于 5 年又 7 月前的钱老建议得不到迟迟得不到教育部门的落实。 学术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 , 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 在于有一个与时俱进以至超前发展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在于对于创新性人才和人才培养的制度性改革 , 要做到这一条 , 必需真正做到思想解放 , 消除那些妨碍创新人才非学术、非科技因素,真正的教育思想大解放 , 需要一个围绕教育创新问题的大辩论,如果没有这场大辩论恐怕只能是走走过场。然而指望推动一场教育创新的大辩论恐怕是竹蓝子打水了。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 , 时下我们又面临着克服经济困境的难题,这些问题的短期困难和长期挑战只能在不断创新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和思想解放中进行。 就高校学术和学术创新而言 , 笔者主张首先要打破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封锁和壁垒 , 倡导各类学科之间的广泛自由交流。 其次要切实解决学术研究中的资源共享问题。目前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间资源和档案相互封锁现象十分严重。 第三 , 倡导开展网络学术和鼓励网络自由与思想解放。宣传守纪律 , 学术要自由 , 如果我们做不到学术自由 , 谈何创新 ? 第四 , 不拘一格降人材,打破唯资历论和武大郎开店的心态。创新人才包括年轻的、资历浅无学历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 也包括虽已过 60 仍有创新潜力身体健康的学者。 第五 , 像当年周总理那样亲自过问海外顶尖人才的引进 , 欢迎大批海外人才回国建设现代化祖国,来去自由,爱国不分先后。 第六 , 切实改革各类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第七 , 教育部对高校要松棒再松绑,少管不该管的事。 第八 , 原则上废除以数量为导向的学术成果量化评估机制。 第九 , 切断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产业链。 第十 , 对于一再阻碍人才创新官员实行一票否决制。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26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