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南农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华南农大原校长卢永根院士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
redtree 2017-10-16 09:36
无言的火花——院士卢永根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 作者:蔡国兆 刘宏宇 李建国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10/15 9:48:15 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新华社广州10月14日电 题: 无言的火花——院士卢永根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 新华社记者 蔡国兆 刘宏宇 李建国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牛皮纸裹着的一叠存折 因罹患癌症,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 平日里,这位老校长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 笔记本扉页的四个“一点”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 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 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他说:“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从此,他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 1983年,他担任华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院长。 “先党员,后校长”是卢永根的口头禅,他认为当好校长的前提是先当好一名党员。 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经费紧缺,身为校长的卢永根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他对身边人要求也很严。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被他骂了回去:只要我一天在,你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即使身患重病住院,他仍要求秘书不搞特殊,办事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但对科研与人才,卢永根却很大方。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 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 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 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借1500元,还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学生。 “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弟子张桂全说。 病房里的临时党支部 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总是崇尚吃苦精神。 卢永根带领弟子,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 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已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 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卢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许多当年的学生和被破格提拔的青年学者,如今都已走上学术带头人、领导岗位。 “正直、率真、有情怀,卢永根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民盟中央副主席温思美说。 躺在病床上,卢永根仍希望能过组织生活。经校党委批准,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一个月开一次会。 “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他要继续坚持下去。”徐雪宾说。 “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华南农业大学教师王慧说。 1984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 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八旬院士卢永根向华南农大捐款800多万 作者:孙小鹏 方纬 来源: 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7/3/20 9:36:26 昨日,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教授与夫人徐雪宾教授,决定将积蓄多年的800多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奖励农学院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及资助农学院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 卢永根院士在华农党委书记李大胜的陪同下来到银行。通讯员供图 3月14日下午3时30分,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来到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他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将信封里的存折取出交给银行工作人员。在银行柜台前,每一笔转账都需要卢永根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他坚持一个半小时,将存在银行的近20笔存款约693万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隔日,他又前往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将余下的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 据了解,卢永根夫妇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他们决定将积蓄多年的800多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卢永根院士 一生致力稻作研究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在香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1949年8月,卢永根按照组织安排,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领导该校的地下学联工作。之后不久,卢永根转入农学院,开始接触自己一生的研究事业——农学。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学生。 在华南农学院里,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丁颖教授。丁颖给高年级学生讲授专业补充课,主要内容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这门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后走上稻作研究之路。1957年,丁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调往北京工作。1962年8月,卢永根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成为丁颖的科研助手。 丁颖去世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回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后来水稻种质资源逐渐扩充到1万多份,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一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并逐步深入扩展到水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成就 ●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条件反应特性》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对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对水稻矮生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和对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进行研究。 ●成功培育出等基因恢复系“珍汕97A”,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并提出应用“特异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设想。信息时报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方纬
个人分类: 人物|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罗锡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jlxt33 2009-12-3 14:41
中国工程院于12月2日下午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共产生48名新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榜上有名。 罗锡文,男,1945年出生,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 1970年7月至1979年8月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 1979年8月至1982年6月在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后留校至今。 1987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12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87年10月至1988年7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州立大学进修 1988年8月至1989年7月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进修 1992年6月至1996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系主任、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1996年5月至2006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农业机械学报》编委,并是ASABE、AAAE、CIGR、ISTVS、ISTRO等国际学术组织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1.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规划;2. 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水田激光平地机、水稻工厂化育秧、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和蔗田深松耕作关键技术;3. 精细农业关键技术,重点研究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农情信息快速采集技术、机器视觉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精细农业作业平台 。
个人分类: 侃侃科学|48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说百年华南农大(2)——历史沿革篇
jlxt33 2009-11-9 15:53
校史馆以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图表文字说明,展示了华南农大百年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在此就用校史馆的照片说明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沿革。 此后,名称几经变化,于1984年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到现在已成为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和办学规模如下: 来到华南农大的人都感叹校园之大之美,的确,这里的美景和生态在其他院校还真少见,下面的沙盘大概可见一斑吧。 用一张盛开的鸡蛋花来祝福华南农大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吧!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5136 次阅读|6 个评论
图说百年华南农大(1)——中式建筑篇(修改版)
jlxt33 2009-11-7 23:39
前记:下面的内容是7日晚草就的,很不成熟。昨天是热闹非凡的校庆日,忙着接待校友,晚上是文艺汇演,节目还是挺精彩的。实在太累,没有补充,更未写新文。这么多博友推荐和阅读,总觉得这样的文章对不起大家,趁现在还在首页,赶紧再修改一下。是为记。 2009.11.09午 ======================================== 从1909年到2009年,华南农业大学走过了风雨百年 明天就是她的百年华诞了,今天下午用了3个小时,走了一小部分华农。 这里先展示一些50年以上的中式建筑。 树丛掩映的是2号楼,可见历史悠久了。现在是人文与法学学院。 这是3号楼,也是有历史的了。 以下3幅是4号楼。望着这些斑驳的栏杆雕花的窗,还有房檐上蹲着的吉祥物,感觉到了与历史的对接。该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总面积约2085平方米,原为中山大学化学馆,后为华南农大生物学院办公楼。 4号楼的背面,其实是现在的入口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地。在楼西侧有一座钟楼,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凉亭,凉亭顶部悬挂一口大石钟,在原中山大学时期用敲钟以示上下课,钟声洪亮悠远,庄严肃穆,传遍整个校园。但我没找到钟的痕迹,遗憾! 倒是对面的喷水池依旧,是不是很有大家风范啊?这个建筑中西合璧,既有中国古典的狮头喷口,又有西方简约风格的绘画。当年暮鼓晨钟,流水潺潺,使这片土地更加精美雅致、洒脱自然。 以 下是5号楼,也是华农大的标志建筑,竣工于1934年,有70余年历史了,建筑面积5294平方米。最初是中山大学理学院,后来为华南农学院办公楼,现为校史馆暨丁颖纪念馆。是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山陵与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吕彦直之手的传统建筑,外观承继了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线条简洁明快,又不失磅礴气势,与中山陵及纪念堂的经典建筑风格非常相近。 近看5号楼,几乎所有的华农毕业生都在这里留影纪念。门楣上悬挂的匾额即为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华南农学院。 踏着红地毯,仿佛嘉宾一般,拾级而上,来到5号楼内,直面的就是校友赠送的鼎盛大鼎。 5号楼内的基本结构让人觉得宽畅厚重,我还是更喜欢以前的旧式建筑,好像有很深厚的根基和积淀。 从5后楼后面出来就是明天庆典召开的竹铭草海了,竹铭是丁颖院士的字。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置会场。 这是老的华农图书馆,今年10月前是行政楼,现在不知是什么楼了。 复建的红满堂,承载了几代华农人的记忆。于1958年建成后,一直是学校政治、学术、文化、生活的中心,1999年因安全原因拆除。在海内外的校友强烈呼吁下,于今年在原址按照原貌复建。红满堂重现广东壳的造型,地上地下共两层,工程总面积1049平方米,700平方米的大厅没有一根柱子,开创了我国驳壳结构建筑。 这是9月底启用的新的行政办公楼,虽然没有50年的历史,但建筑风格与前面介绍的老楼的一致,故展示在这里。该楼共11层,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绿瓦红墙,与古楼群互相辉映。作为学校行政办公中心,党组织系统、校行政组织机构均在此综合办公,有望提高行政效率和办事效率。 一栋老房子改建的代代相传的咖啡屋,里面一半木质桌椅,一般现代沙发台灯,表现着承袭,环境优雅,小坐适宜。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494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