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身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悼念黄帅是几个意思?
冯用军 2017-12-13 13:32
一个所谓的“反潮流革命小闯将”、“小学生事件主角”,因癌而逝,不但新闻报道遮天蔽日,连网上也是看取“悼念声一片”,这个新时代、这个新社会是肿么了? 尊师重道 立德树人 1979年,黄帅从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 参加理工科高考,得到322.5分, 在填高考志愿时,她一口气写下4个选择都是北京工业大学。黄帅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确保能留在北京。 搞“株连九族”、“斩尽杀绝”是人治社会“丛林法则”背景下的反动落后产物,是反人类反社会的罪行,与文明新时代格格不入。 胡耀邦 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博大胸怀。难怪那 首献给胡耀邦同志的歌曲——《好大一棵树》,唱得天地动情。
个人分类: GHCRC全球人类浩劫研究中心|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保研中的“出身论”站不住脚
热度 26 xiaoshidaguan 2016-1-11 13:10
近些天,教育领域持续发酵的事件当属2015年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文章“‘出身’”挡住保研路,讲述了几个非211高校学生拿到了本校的推免资格,却因“出身”缘故被名校拒之门外的故事。   消息爆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如《中国教育报》的文章“保研‘问出身’合理吗?”,反对方认为这违背了公正公平的招生伦理,更背离了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而支持方则认为高校是否接收推免生,接收怎样的推免生,属于其办学自主权范畴,是它们的一种次优选择。1月4日,《中国青年报》再次以文章“与其谈论出身,不如默默努力”对关于此事的舆论观点做了一番梳理,指出对这种现象的最理性看法是承认与名校生的差距,与其抱怨不公,不如默默努力。   以笔者之见, 这种论出身的保研自然是不妥的。 有意思的是,已有的一些观点主要围绕“公平”和“人才筛选”这两个论点,这种单向度的论证还难以平复争议,不仅支持方的观点存在极大漏洞,反对方的说法也论述得不够透彻。其实,批判是有顺序的,从批判的价值次序视角来看,保研中的“出身论”之所以站不住脚有以下四个由近及远的原因。    首先,这种做法涉嫌违法违规。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其中的平等受教育权主要指入学机会、学业成就和就业机会的平等。而且,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再次明确要“让每一个公民都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可见,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公平、存在歧视,更有违法违规之嫌。    其次,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 一般而言,名校学生更适合搞学术,因而名校选拨优质资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将这种规律放在个体上并不合适。一个能在普通学校搞好科研的学生与在名校的同水平学生比,谁的水平更高是显而易见的。自然,要达到同等水平,非名校学生必须克服学校因素对自己带来的不利之处,用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角度努力。从未来发展来看,这样的学生更有潜力,名校人才选拔时不挑这样的学生合理性何在?    第三,这种做法违背了师者之道。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助人成长。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想着学生进校时如何优秀,希望得到英才,正所谓“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可实际是,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即使在名校,也有优等生和差生。因此,好的教师一定是能将不那么优秀的学生教会为英才,这需要教师的付出,但却是基本的为师之道,大师往往都有这种品质,恰恰部分招生人员,却缺乏这种精神,抱着“出身论”,将一些优秀的非名校学生拒之门外。    第四,这种做法凸显了制度之弊。 高校“出身论”只是当下高校格局的一种反映,这种高校排排坐、等级分明的划分局面,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随着社会成才观的日益多元,对高校层次和类型划分的逐步科学,高校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被打破,特色也将不断显现。看不到这种格局变化的名校,只知道在现有的僵化条件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其他学校和其学生,难免关门办学、视野狭隘。    其实,国内的保研制度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颇类似。 如美国的研究生招生主要采取“考试+面试制度”,其中学生的能力考察是重点,虽然其不同学校规定了不同的申报研究生截止日期,但一些学校对考生的申请材料“来者不拒”,如美国的莱德菲尔大学采取了“随来随审的”报名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极为宽松的申报环境。法国研究生招生采取的是“申请注册+双向选择”制度,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为研究生的是导师和学校的专业评审团,并不会将学生卡在学生本科的学校上。这些做法与事件中名校由行政管理人员先看学校再进行材料审核的理念和做法大相径庭。   说来说去, 名校选拨优质生源,认为名校学生综合素质更高,更有科研潜质,有一定道理,这也是保研制度本身存在合理性的地方,但新闻中“他们竟然连我的资料都没看,只看到学校的名字就把我拒绝了”的做法,显然是一种抱有偏见的懒政行为,至少应该给非211学生以站在起跑线进行pk的机会,否则,于情、理、法,都站不住脚。 (文/肖纲领) 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2w5z2.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10364 次阅读|44 个评论
高校的出身论
热度 49 mdzhao 2015-4-13 16:01
离今年高考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各种针对高考填志愿、选学校的高校排名也一个接一个出台。其实,高校排名的不尽准确大家都清楚,但要说这些排名对考生报考学校没有影响也不可能。而从过来人的角度,我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忠告是,如果考分能上重点高校,以选择学校为主,也就是说,尽可能争取上好的高校,如果只能上一个普通高校或专科学校,则以选择专业为主。因为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高校间的差距太大,上一个什么样的高校,对今后考研、找工作都有很大影响,不说将影响人的一辈子,但在入门的时候,那个起点的不同却是明显的,甚至有的时候因为没了这个敲门砖,你可能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这大概就属于高校的出身论。今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被许多媒体转载:“ 聚焦985·进不了985,一些名校生源质量下降 ”,其实就说了这个问题。 我查了下资料,其实该文是根据栗晓红、张莉娟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4期上一篇论文《 “985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 》缩写而成。该文针对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背后暗含的逻辑悖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指出:政府通过出台并强有力地推行“985”和“211”等含有强烈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扶持计划和振兴工程,极大地增强了部分高校吸纳教育资源的能力,把它们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层结构的顶层,同时使得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落到分层结构中较低的位置,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因其不同的高校出身而处于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另一方面,当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把毕业生据此划分为三六九等时,政府又判之违反了公平原则,应该禁止。 该文主要研究了“985工程”对本科生源的影响。“985工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考志愿选择的指挥棒,从而导致高分数群体集中在“985”高校,并使得非“985”高校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研究结论是:“985工程”对于本科生源的确存在一种聚集效应:对于那些生源质量排名本来就靠前的“985工程”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巩固了它们的地位;对于那些生源质量排名原本较为靠后的“985工程”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提升了它们的生源质量排名。无论通过对单个高校生源质量排名的历年比较还是对多所高校生源质量排名的历年比较都可以验证这个效应。“985工程”虽然只是众多教育工程中的一项,但是该工程已经显著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场域,正在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尤其是那些顶级的专业特色类高校,它们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虽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严禁高校出身歧视的文件旨在打破这个机制,但是其文件执行范围也只能囿于隶属其管辖范围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对管辖范围之外的就业市场却爱莫能助。在就业市场中,每个毕业生都拥有双重求职条件,一是就读的高校,一是所读的专业。而实际上,就业市场目前对高校排名的重视远远大于专业排名。 我的印象中,以前对高校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排名,主要是看一个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声誉,但985、211工程在实行多年后,对高校的分化确实有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我有一个熟人高考时便给儿子填报了西北农大,并不是因为儿子喜欢农林方面的专业,而且江浙一带的人其实很怕到西北地区去的,生活习惯有太多不同了,而报考该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上一所985高校,西农因其地域问题,属于985高校中在浙江录取分数最低的学校,最后她如愿以偿,而知道的人基本上都认可这个选择。 易连云在《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 “211” 院校的调查》一文中,曾对100所重点高校的聘任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明确规定最高学历应毕业于‘985’、‘211’重点高校的比例为51%;本科第一学历的获得应是‘985’、‘211’重点高校,为44%;而同时要求本科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同为‘985’、‘211’重点高校的达到30%”。有意思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全国优秀 大学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夏令营”活动通知 》,申请条件的第一条就是“全国‘985’或‘211’高校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档案学相关专业的三年级本科生”。其实许多高校也有类似的针对大三学生的夏令营,主要为选拔硕士研究生,夏令营活动期间也会组织接收免推硕士生的面试。而在这些夏令营报名的条件中,都有对“985”或“211”高校学生优先考虑或放低要求的条款。 可见,高校的出身论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而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绝不是发布几个类似 《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就能完成的。
个人分类: 杂谈|21532 次阅读|73 个评论
名校背景or not
热度 4 lkzmaster 2011-12-13 18:58
今天和一位日本博后聊天,因为他是京都大学本硕博毕业,在日本也算是名校到底了,就问他在日本大学找工作最主要的看什么,是不是非常看重你是不是名校出身?因为以前听说日本大学的教授基本都是名校毕业的,不然根本没机会拿到教职。他的回答倒是很让我感到意外,他说能否在大学找到教职最主要还是看你的publications,因为名校比较容易出成果所以教授里名校毕业的比例比较高,但是就两个竞争职位的人而言,如果一个是名校毕业而另一个是非名校毕业,但是他们的publications无论从质量还从数量上都差不多的话,那么面试委员为通常倾向于要非名校背景的人,因为既然这位非名校背景的人在硬件及软件都没有优势的条件下做出了比较出色的工作证明他更有发展前景,换言之有名校背景的人顶着名校的光环以及名校的优势资源却拿出了不相称的成绩,这个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比较,至少比国内要求985、211等出身论的评价方式不知道公平多少倍。
411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种论彻底破产,中国人并不比美国人聪明!
热度 1 chrujun 2009-11-8 18:27
人种论彻底破产,中国人并不比美国人聪明!(注) 100多年前,西方有的研究者认为白人最聪明,黄种人次之,黑人最笨,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人种论。 希特勒是人种论的推崇者,使犹太人遭受重大灾难。 也曾经有人认为教授的儿子比农民的儿子聪明。经理的儿子比工人的儿子聪明。但统计数据否决了这种观点。一个人的智慧究竟与什么先天因素有关,一直是未解之谜。 有一段时间,有人说在美国钱在犹太人口袋里,智慧在华人脑袋里。令不少中国人高兴不已,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统计数据好像也支持这种观点,在美国华人子女受教育的程度确实要高。其实这是人种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没有明显差别。 研究者以中美两国的大学入学新生为样本,对大学入学新生的数学、物理、化学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大学新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比美国大学新生的成绩高了很多。但奇怪的两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致的。 由于两个国家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没有逻辑学课程,这个结果更能够说明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智力上的差别。 中国大学新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之所以比美国大学新生要高,是因为中国学生在这些课程上学习时间更长,课程难度更大。 由此看来,中国人并不比美国人聪明。这很大程度说明各人种在智力上是一致的。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因为中国人更注重教育,更喜欢死记硬背。 制度和体制是导致教育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 各人种的先天智力没有显著差别。 人种论和出身论,都该彻底破产了! 注:本文观点的支撑数据来自中国社科院与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的统计分析结果,发表在今年或2008年的《科学》上。本人看过后一直无法忘怀,但目前一时无法找到这篇文章。请各位朋友谅解。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7146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