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nerd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士僧、屌丝、nerd
热度 3 taol 2012-6-9 22:13
【 写在前面 】前些日子答应俺的一个高中同学(就是在《 你今天流的泪和汗,就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文中提到那位——对物理执着追求,最终实现自己理想)在博客大赛期间以这个题目写一篇博文。同学说是依据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给俺弄的命题作文。其实想想,俺就是三位一体——保福寺博士僧、科研屌丝一枚、“ what a nerd !”。 科研屌丝 ——科研“矮穷挫”,与科研“高帅富”相对,无关系、无背景,无无无……科研界的底层代表,博士僧最为典型,青椒也相对普遍。需要多年修炼成为科研“高帅富”。速成绝技——“抱大树”。 博士僧 ,最底层的科研屌丝。与老板们有三至五年的“卖身契约”,如果中间违背契约将没 有“完成修炼”的两张纸。事前多为自愿或半自愿,不排除极少数极不自愿。 有段子表明 博士僧与老板们的主要矛盾: 要“工资”的时候,老板白你一眼:你还是学生呢,好意思谈“工资”? 要放假的时候,老板白你一眼:你以为你还是学生啊,好意思谈放假? 注:这里的工资指老板们给的月钱,虽然少得可怜,但是对博士僧来说意义重大,至少解决吃饭问题。 Nerd ,多为宅男,美剧《 the big bang theory 》中的 nerd 们表现的最为经典。善于自娱自乐,内心善良,总有着最简单的理想和追求,过着最简单的生活。 作为科研屌丝,特别是博士僧,有一颗 nerd 的心是幸福的,至少内心多一份平静。 YXB 同学,同为 nerd,还是你能hold住—— 怀揣着理想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nerd也送给自己一句话:“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 Richard Feynman
个人分类: 一笑而过|6225 次阅读|6 个评论
nerd眼中的摄影技巧(三):黄金分割
热度 6 taol 2012-5-20 21:32
nerd眼中的摄影技巧(三):黄金分割
写在前面: nerd 眼中的摄影技巧系列博文算是我的 学习札记 ,作为初学者的笔记纰漏可能有很多,还请各位老师指点批评:)在 《 nerd 眼中的摄影技巧(一):背景虚化》 中分享了具有强烈背景虚化效果的一些照片,分析了背景虚化效果的光学成像原理以及背景虚化效果的影响因素。而在 《 nerd 眼中的摄影技巧(二):透视》 中分享了具有夸张透视效果的一组照片,对如何改变透视效果和透视的效果对创意的影响做了简单的描述。 1 、简单的黄金分割照片 2 、死理性派眼中的黄金分割 画面的分割不可避免,而且有无数种可能,人们最关心的是 那些相互之间包含了确定比例关系的分割 。分割是一种比例关系的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相当关注几何方法分割画面。古希腊人创造的黄金分割必然是最为著名的分割画面的方法。 黄金分割完全基于几何学,而摄影者几乎从来不会有需要或者有机会来构造它 。它的重要性在于,所有的区域都完整地相关联,小区域和大区域的比例和大区域和完整画框的比例一致。它们相互关联,因此让人感觉协调 整体分为两段,整体与大部分的比例与大部分与小部分的比例相同,这个比例即为黄金分割。 (a+b)/a=a/b,a 为大部分, b 为小部分。 比值 即为黄金分割比例。 经典的黄金分割照片 这张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他老人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后人从许多方面做了无数的解读,而黄金分割在这幅画中的“应用”也在其中。 黄金分割矩形 上图为美式足球的经典照片 “The Catch” ,由 摄影 师 Walter Iooss 于 1982 年的 NFL 决赛中拍摄。图中众多关键元素均落于黄金分割位置。 当然,这个比例对于摄影的人来说,必然是事后的分析,没有人摄影过程中精确测量这个比例构图。从上面的 美式足球的经典照片 “The Catch”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两张照片就可以看出来这种事后分析…… 即使是想那样也未必有机会,画家们也许从空白开始创作可以有机会。只不过熟知这些分割比例会凭直觉构图时更容易想到从而再现它们。 黄金分割并不是和谐分割的唯一方法,甚至不是整体比例相关的唯一方法。另一个同样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是斐波那契数列——数列中每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 1 、 2 、 3 、 5 、 8 、 13 …… 对大多数照片来说,凭借直觉构图是唯一现实的方法。最有效的分割画面的方法是让你的眼睛熟悉各种微妙和谐的比例关系。你对此越熟悉,你凭借直觉的构图就自然越发和谐。 相关博文 : 《 nerd 眼中的摄影技巧(一):背景虚化》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3462-561861.html 《 nerd 眼中的摄影技巧(二):透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3462-569399.html 参考 : 《摄影师的视界:迈克尔 · 弗里曼摄影构图与设计》 黄金分割: http://baike.baidu.com/view/1816.htm 蒙娜丽莎的微笑: http://baike.baidu.com/view/30241.htm 美式足球的经典照片 “The Catch”的分析 http://sheying.sioe.cn/goutu/8711.html 照片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摄影|2098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壮美的趣味——闪电
热度 2 taol 2012-4-26 22:04
壮美的趣味——闪电
闪电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给人带来麻烦,火灾、人员伤亡神马的。尤其是对于电力系统就只能用 horrible 来形容了 —— 巨大的冲击电流、冲击电压以及巨大的力效应和热效应等等。但是在摄影师眼中闪电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magnificent ,一种壮美的趣味。 摄影师眼中闪电与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的“合影” : 闪电与埃菲尔铁塔 闪电与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 自由女神遭雷击 闪电在伦敦上空 伯尔尼联邦宫 金字塔大酒店 帝国大厦 巴西耶稣像 芝加哥摩天大楼 摄影师眼中奇异绝美的闪电 : 阿拉斯加里道特火山闪电 美国中西部惊心动魄雷暴闪电 坦噶尼喀湖上空的雷电 尼泊尔现闪电奇观 彩虹闪电 冰岛火山闪电 澳大利亚现球形闪电 nerd 眼中的闪电 : 闪电是雷云中的大量电荷在大气中放电现象。分为内闪、云间闪、云地闪。 云间闪 : 云地闪 : 最常见的,也就是我们基本上每次都看到的都是云地闪,而且 90% 是负极性闪电 ( 极性由雷云流入大地的电荷的符号定 ) 。 一般来说雷电的发生有三个阶段: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 先导放电过程持续时间在 ms 量级,几个毫秒即可完成。这个过程相当于一个积累着大量电荷具有极高电位的“针电极”(雷云)和一个具有零电位巨大“板电极”(大地)之间的“气隙”被击穿的过程。从而气隙失去了绝缘能力,放电的通道形成。 当这个通道的前端与大地“短接”时,发生第二个过程——主放电过程,瞬间(约百微秒)释放巨大的能量,电流可达数万安培,犀利的亮光划破天空,巨大的雷声——我们所看到的闪电。 之后余光放电阶段,剩余的电荷被释放。最后通常还会跟着一些分量,强度要小一些。 雷击的破坏 : 可见 nerd 眼中的闪电就没有摄影师和“看客们”眼中那么有美感了 O( ∩ _ ∩ )O 哈哈 ~ 图片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ghtn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mospheric_electricity 高电压工程·梁曦东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http://style.cntv.cn/20101014/101135_print.shtml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12/16/3537104_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66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各种“青年系列”——2012我的书单(上半年)
热度 6 taol 2012-4-24 22:54
各种“青年系列”——2012我的书单(上半年)
这几天某东(按惯例隐去商家名,以免有做广告之嫌:D)借着世界图书日又搞促销活动。“不争气的”我又禁不住“勾引”上了钩,先是和别人凑一单,而后一个没忍住,见活动没结束又和师弟凑了一单。想想近半年也确实到手了不少之前觊觎已久的“砖头”,这次做一次清算。 普通青年系列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周国平 / 译林出版社 / 2012-2 / 29.00 算是国内“正面”介绍尼采比较早的吧,感情色彩还挺浓,用周国平自己的话说,很多地方不够严谨。不过我这样的外行读起来读起来更流畅,不至于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仔细考证。 文明与野蛮 / 罗伯特·路威 / 吕叔湘 / 三联书店 / 2005-03 / 19.5 也是一本人类八卦的集合。从北大的一位同学手里转的。 花间一壶酒/ 李零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0-5 / 32.00 李零老师的杂文集,整理收录了李零老师的一些随笔和杂文,很多文章写得很有意思,语言上也许不是那么精致吧。 人往低处走 《老子》天下第一/ 李零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8-3 / 28.00 还没有看,虽然买了一段时间了。 兵以诈立 / 李零 / 中华书局 / 2006-8 / 39.00 李零先生研究兵法算是“主业”,确实写得不错。《丧家狗》和这本我都很喜欢。 nerd青年系列 :( 不管是文史nerd还是理工nerd呢O(∩_∩)O ) 也是砖头系列……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1/ 岳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1-1 / 39.80元 南渡北归2/岳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1-1 / 39.80元 南渡北归3/岳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1-5 / 48.00元 南渡北归三本砖头量很足,料也很多。民国大师们的风采令人折服,大师辈出的年代。另外,里面有很多大师们的八卦,很有意思。 三国志 / 陈寿 撰 / 裴松之 注 / 中华书局 / 2009-4 / 36.00 史记 /司马迁 / 中华书局 / 2009-1 / 30.00 中华书局的这版两本小砖头再好不过了,没有后人乱七八糟的东西,很简洁看着舒服,爽!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Felix Klein / 舒湘芹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年9月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一卷)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二卷)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三卷) 说是三卷,其实是三本“小书”,放在一起算作一块“砖头”。克莱因是大师,写科普也很有一套。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Richard P. Feynman / 王子辅、李洪芳、钟万蘅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06 / 85.00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2卷)/Richard P. Feynman / 桑兹 (M.Sands)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 2005-06-01 / 85.00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3卷)/Richard P. Feynman / 李洪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6-1-1 / 60.00 垂涎已久,本科的时候就看上了。终于到手了,有时候会翻翻。不过这个版本的纸张实在是糟糕。 败家青年系列 : 摄影师的视界 :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图与设计/ Michael Freeman / 张靖峻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9-9 / 88.00 摄影师的思想 :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思与创作/迈克尔·弗里曼 / 汪梅子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12 / 88.00 光线与用光 :迈克尔·弗里曼数码摄影用光完全指南/迈克尔·弗里曼 / 张靖峻 / 2010-5 / 108.00 败家不解释,作为最近发展的业余爱好算是“投入”了,不打折上折,估计碰都不敢碰啊。 童年系列 :(已经算不上青年了:D) 父与子全集 (彩色版)/ 埃·奥·卜劳恩 绘 / 阿卡狄亚 / 2009-7 / 35.00 返老还童了,不解释。 科学美国人趣味数学集锦之一 :悖论、谬误、多联骨牌及其他/ 马丁·加德纳 / 封宗信 / 2009-6 / 17.00 科学美国人趣味数学集锦之二 :迷宫、幻方、趣味拓扑及其他/ 马丁·加德纳 / 封宗信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8-4 / 18.00 两本“凑单”的书,脑子好久不活动,反应要慢很多啊,没事做做操。 还有一些书没有写上,大多属于读了没太大感觉的吧。 读书是乐趣,买书也是乐趣。话说这也可以上瘾:)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407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宅专题]宅人简史之有图有真相
songshuhui 2009-11-9 18:20
红猪 发表于 2009-11-09 7:40 作者 R.J.Evans 译 红猪 原文: http://purpleslinky.com/humor/computer/a-short-illustrated-history-of-the-nerd/ 译者按:本文写的是nerd的历史,为配合主题,文中的nerd一律翻译成宅。两者的意思其实不尽相同,至于具体如何不同,还要请教资深宅人(或nerd)也~ 编者按:该文概述了在堕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宅人群体从弱小逐渐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悲痛地回顾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对宅人这一光辉的新生力量的打击和压迫,歌颂了宅人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作者做为万恶的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公民之一,出于阶级局限性,必然不能深刻地意识到宅人这一代表了全民进化方向的伟大群体的伟大之处,因此在行文中有不少揶揄讽刺之语,这是不正确的。永远十八岁的红猪大人愤而出手翻译的这篇文章仅仅做为参考使用,并非代表我们认同作者的所有观点。另外,本文并非严肃的科学文章,不喜者请绕行。宅人满塞。 宅之作为字,作为人,作为物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社会大众起初对宅人持有什么看法?这些看法又在近几十年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且进入宅的世界,自己探索这部神奇而轻松的插图版御宅起源史。达尔文大人,你就瞧好吧。 乔布斯之末日 图中墓碑上文字:史蒂夫乔布斯致命错误产生 首先说说宅这个字。所谓宅者到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宅字的意义通常是负面的(这一点已有所改观,见下文宅之骄傲节)。一般而言,宅人指生命中的激情未被人口中的多数分享的个人,他们心目中的大神也不为芸芸众生所仰慕敬拜(非宅对上图中的笑点根本无法理解)。坦白地说,宅人所爱者在传统上一向被大众视为奇怪且略带诡异。但随着因特网的诞生,宅的规模正呈指数规模增加。御宅族已大驾光临。 拖动,放下 宅人们在上中学时多少因为两大特征而被归为异类:一、对运动不屑一顾;二、掌握了某种在同学们眼中具有智力性的、多少带些神秘的知识(凡人其实对智力性和神秘的意义理解不能随便说说)。不同于积极投身社交活动的同窗,宅人往往独来独往。有幸者偶尔能遇上同种同属――智人属宅人种――的个体,从而得到在食堂占领一张餐桌的机会。有人可能会将其视作主流对少数御宅族的大方接纳;但就事实而言,这只不过是一种阴险且蓄意的社交排斥而已。 对宅之不敬 广告文字:爱犬,但讨厌清理犬之遗溺?敬请拨打米田共宅株式会社热线2087132198。 米田共宅,犬辈所弃,我辈所取。大号产业中的超大号 就根本而言,宅人常被社会之主流成员视为敝屣;宅字也往往被当作侮辱性字眼使用。公众对于宅的汹涌敌意导致对这一族群的蔑视常被用作廉价的营销策略(见上图)。将上面广告中的宅字替换为针对性别、肤色、或信仰的贬低性标签,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强烈冒犯意味。 宅之推与被推 鉴于上述原因,宅们不得不开发唯有群内成员方能理解的独特语言(见上图)。上图公式可理解为 一旦进入芝加哥大学,推与被推的几率即下降为零。(欲知真相请咨询芝加哥大学资深学员之桔子同学――译注)见到公式后未科科窃笑者,或需等候旁人翻译后方能理解者,大概都不能归入宅的类别。宅们同样投身孟浪事的真理令许多人难以接受,不久之前,宅人还被视作贞洁程度堪比基督教义中某位神圣人物的纯洁群体。 七月之宅 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宅们也会庆祝某些场合。他们的确下了功夫让自己的节日显得与众不同,但他们对自身这个族群的由来往往理解错误乃至彻底无知。为了对宅字正本清源,必须向字匠中的字匠苏伊斯(Dr Seuss)博士致以敬意。他在1950年的神作《要是动物园归我管》(If I ran the Zoo)中第一次白纸黑字地使用了宅字。书中的叙述者杰拉德麦轱辘(Gerald McGrew)打定主意要在自己臆想的动物园中收入圣诞控(nerkle)一枚,宅(nerd)一枚,外加泡泡纱(seersucker)一匹。《动物园》成书于1950年,因此可视作宅界创世纪。 宅之盥洗室 大多宅人昧于自身历史的事实并不出人意料。毕竟,他们的强迫性行为(读作强迫性/行为――译注)已经严重到了要将住处的房间根据兴趣改造成在旁人看来有违常理乃至令人担忧的地步。苏伊斯博士在无意中开创了一股潮流;他发明的字眼迅速流传到了更加广阔的(成人)社会。 宅军来袭 上图文字:长官淡定,在下是从网上来的。 自此,宅作为一个独立物种登上了地球进化史。这个词没有早被发现实在是怪事一件(该物种的雌性成员早在18世纪就获得了蓝袜娘 的称号。)(此说源于由18世纪文艺女青年组成的蓝袜团――译注)然而根据《新闻周刊》杂志于1951年的报道,宅的说法当时已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的密歇根地区广为流传。此时,宅的大军已经开始壮大起来。 先天宅抑或后天宅? 图中幼齿正在阅读弗郎字卡夫卡的《变形记》 关于宅是先天形成还是在成长过程中为某种因素调教而成,这方面的辩论依旧如火如荼。许多产下了宅向后裔的文盲父母对子女何以成宅莫衷一是。自责者不乏其人,还在诸如纽约和旧金山之类的地方成立了受害者互助会。但这还是应该视作社会风尚的一点小小跃进。到了60年代初,宅字开始如病毒一般席卷全美的电视、广播、及其他媒体,乃至在爱尔兰这样的偏远角落都见了报(就是国民长红发、说鸟语的神奇国度)。宅品牌的全球化已经指日可待。 宅之骄傲 图中文字:我宅,我骄傲 但傲宅(pride of nerd)一说在此时尚未诞生。骄傲和权力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方才进入宅人的语汇,而傲宅庆贺运动则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宅字在60年代的意义和今天还是有着些许差异;宅人们也尚未如羞涩而紧张的羚羊一般踏入大众视野。彼时,宅的意思仅限于沉闷无聊者,同义词有drip或square。orz 宅日蛋糕 直到优雅、细腻、斯文的七十年代,宅才算真正赶上了好时候。这是在电视屏幕上奉献了《奥斯蒙现象》和《神奇女侠》,在政坛上奉献了杰拉德福特总统的十年,也是将宅字催熟的十年。不擅社交、书呆气息、对《星际迷航》的大爱,这些都成了宅的标志;或者反过来说也未尝不可。总之那是奇怪的十年。 宅人亮出中指 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宅都不是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称呼――即便是真正的宅也不例外。其时傲宅运动尚未起步,敢于亮出中指的宅人则数量零星,戴着眼睛,呆头呆脑。七十年代是刻板印象的十年,电视剧《快乐生活》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将宅字推而广之,尽管其用法和剧情设定的五十年代并不相同。亨利闻可乐(Henry Winkler)所饰演的疯子(Fonz)对宅字的滥用负有责任;愿他堕入污浊的三次元世界中不得好死。 宅之励志招贴 图中文字:宅,沉迷于他人的幻想 今天的宅们应对围绕宅字起源仍在进行中的辩论有所觉悟。许多人宣称自己是首创者,各种说法真真假假。SF作者菲力普迪克自称于1973年首创该字,尽管他所使用的是拼法不同的nurd。这种说法后被证伪,因为nurd一说早在1965年纽约州特洛伊市的一本学生杂志中就已登场。这对宅文化而言堪称耻辱,因为就术语创始人而言,能在名望上超越苏伊斯博士者唯迪克先生一人。 宅之文身 尽管从未找到白纸黑字的记录(纸,老派教育媒介),许多人还是认定宅(nerd)字源于醉(drunk)字的倒转拼写。knurd指的是热爱研究,对学术成就孜孜以求的读书人,狂饮啤酒的长毛兄贵则不在其列(后者若出没于学术研究场所,其言行都足以构成矛盾)。这个字的另一个版本gnurd于上世纪70年代的麻省理工学院蔚为风行。麻省理工常被流落全球的宅们视作一盏明灯,因此这种说法也可能道出了局部真理。 宅之宠物 关于宅之字源的探讨可谓卷帙浩繁。有人认为,宅字之源起与20世纪30至50年代红极一时的腹语表演者艾德加伯根(Edgar Berge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伯根的人偶之一名为摸他妹死纳德(Mortimer Snerd),极尽呆板之能事。这的确和宅的原始意义接近,但宅的意思偏向沉闷而非愚蠢。另有人提出,宅(nerd)字乃由40年代广为流传的nert一词演化而来。而nert源自nut,意为或蠢或疯、或两者皆备之人。但这种说法也不大可能成立。 宅之大声说出来 感谢七十年代的渲染,对于宅之刻板描绘近年来甚嚣尘上。在电视和电影中,宅们主要表现为皮肤惨白、着蓬松背带裤、戴啤酒瓶底镜片的白人男性(英国宅剧《IT群英》则将主角之一设定为英籍黑人)。由于对宅的描绘经常涉及其神秘老派的语言风格,有语言学家遂将其属性认定为超白。以近乎语言法西斯主义的态度将美籍非洲裔人士的口头文化排除在外,这种倾向已经在有色宅强力崛起的九十年代和新世纪遭到痛斥。彩虹宅的世界已经到来。 宅之艺术 对于他人负面看法的无视是宅的典型态度。由于宅们将热情倾注在别人视作神秘或没有爱的领域,这种态度往往转化为对他们的厌恶以及将其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举动。但随着宅族于90年代形成规模,社会的厌恶情绪也发生了180度逆转。随着数学和科技对智人的存活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宅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自身在社会的持续和构成方面的重要角色。于是,傲宅诞生了!宅人满塞! 宅与爱 图中糖果上文字:欢迎试用,推我,推我的博,我心换行 如果未能涉及《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及《神秘博士》这些重要作品,那么任何宅研究都将是流于疏忽。上述三者是宅人生活的圣杯,想要对宅人群体有透彻理解,就应花点时间对这些剧集进行研究。第二级研究可以在RPG游戏中进行,尤以《龙与地下城》为重点。而旨在理解宅族的第三级学术研究,则必然要包含漫画书研究入门及卡片交换入门。在对宅文化的这三种神器做出全面恰当的认识之前,就永远谈不上对宅的恰当理解及欣赏。 宅属性 新世纪提出新要求,对应对的准备最充分的人就是宅们。宅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的一般特征是欢聚一堂(大体而言)而非驱逐出境。这是天宅座的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股潮流中助了一臂之力,不少宅人也因此积累了超乎贪欲的财富。多数父母已经不会在发现孩子身上展现宅属性的端倪时感到绝望;在许多人眼中,宅成为了聪明、有趣、在社会上混得开的角色。许多女性将宅男视作优质的结婚对象,半是因其遗传物质,半是因其滚滚财源。随着态度的进化,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拘泥于宅界的负面特征。诸如《丑女贝蒂》和《超市特工》等剧集都将宅表现得颇为正面――即便在表现其萌属性方面也是如此。 宅人进化之时间线 就这样,我们进入了宅的时代。达尔文对垒圣经的战争对多数宅人而言无关痛痒,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另外一种进化。(见上图)(上图展示了由旧到新的一系列电子产品,看图即可明了十之八九,故不一一译出――译注)整个社会逐渐明白聪明毕竟不是坏事。电视节目也常常鼓励年轻观众无视反智主义的同辈压力。Slashdot 网站甚至打出了面向这个群体的标签行宅人新闻,只报道重要事件。(Slashdot,美国IT技术网站――译注)被错误地归于比尔盖茨名下的引语善待宅人,日后为他工作也未可知已经广为流传。西班牙甚至出现了货真价实的傲宅庆贺活动,活动始于2006年,于每年5月25日举行。 宅之厨房 当然,上述一切意味着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冒充宅人的非宅。从所谓宅核嘻哈的兴起即可见一斑。(nerdcore hip hop,以宅文化为主题的嘻哈音乐――译注)对于伪宅要提醒一句:真宅能识别冒牌货于一瞥之间。请记住:若想借用宅的形象、概念、及文化以标榜特立独行,那就违背了宅的真正精神。一旦被识破,别人就会避之不及! 总而言之,宅人已经在宅字初登历史舞台后的一个甲子左右走过了漫漫长路。将来六十年的发展只能诉诸想象,但一定非常有趣。宅一族在日后的走势极有可能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如何,唯有时间――或互联网――才能知晓吧。
个人分类: 其他|1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题:宅!
songshuhui 2009-11-8 23:01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10-31 22:00 站起来吧,给你自由!虽然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你依然固执地认为,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响起的声音,才应该是真正的自己;但你翻个身,挺了一下,又蜷回椅子里,保持惯常姿态,那个微小的声音被抓起来扔到遥远得看不见的地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宅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房间,哪怕外面正是最好的春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宅流行了起来。像流行性感冒,像流行时尚,像借由光纤肆意蔓延的互联网。 在Google搜索宅男,搜索结果为一千两百四十万项。搜索宅女,结果为两千一百二十万项。做为对比,搜索甲型H1N1的结果是一千九百三十万项,癌症的结果是一千四百四十万项。宅的流行度居然如此之高,突然之间放眼望去苍茫世界,行色匆匆的路人甲乙丙丁,心上都或大或小地印着一个浓浓淡淡的宅字。 一般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宅,应该是从我们的东邻岛国日本,以御宅族(otaku)发源,在宝岛台湾引申和放大的一个概念。英语世界中的geek、nerd等词似乎也渐渐包含了一些宅的特性,东西合璧洋为中用,终于天下宅人是一家。 从御宅族对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狂热开始,到中文宅字的望文生义,再到逐渐由贬义转为中性甚至略带褒义的geek、nerd等词,勾勒出了一种小众文化逐渐为主流所接受的发展历程。短短十数年间,从秋叶原那些不修边幅的油头痘脸内向闷骚眼镜男,到《龙枪》译者朱学恒口口声声自豪地称呼阿宅,再到《电车男》和近年来大热的剧集《the big bang theory》,宅开始变成了常态。 在提到宅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特征?家里蹲?社交障碍?不修边幅?某种专长?无法沟通?夜行生物?面色苍白?身材走形?以及,单身? 最后这一特征,是我们选择现在这个时机放出宅专题的原因。从11月1号到11月11号,我们将会邀请松鼠会成员和特邀嘉宾来聊聊他们对宅的看法。专注于做饭的 云无心 分析为什么宅人们往往会发胖; 蓝枫 将用案例来说明宅的某种心理原因; 想娶奶茶 雄辩地论证了能否娶到媳妇不仅和宅有关,还和我们所处的宇宙有关;自称从三岁就开始宅的 苏椰 发起了宅人的反击; 四月 让松鼠和兔子宅了一个快乐的冬日; 小庄哥 会来聊聊性幻想单身宅人们对此一定不陌生;最后, 桔子帮小帮主 将会自得其乐地展示一下幸福的宅人生活,内含大量优质八卦,最适合宅人冬天进补。 那些在北京的宅人们还有机会去参加 科学青年交友大Party ,我们不带他们玩。让我们在这些日渐降温的日子里,温暖舒适地宅在一起吧。让网线连接在一起的我们,不孤单,不寂寞。宅也快乐。 白鸟老师 说,几乎所有参观过她实验室的人都会对实验动物感到担心:他们不会跑出来吗? 面对这种问题,白鸟老师早已整理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对于蚯蚓/大型蚤/红虫来说,土里/水里/棉花里比外面舒服多啦。 宅人亦如是吧。 by 猛犸 宅专题目录: 云无心 宅人的食谱不等式 想娶奶茶 宅男娶媳妇和时空曲率 四月 宅完这个冬天吧 蓝枫 大宅门里探究竟 苏椰 你才宅呢 newgnaw 实验室里的宅生物 小庄 宅族性幻想分析
个人分类: 其他|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