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健康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健康学

相关日志

历史 文化81:抗美援朝捐飞机
热度 1 laofan68 2020-10-31 18:42
最近我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抗美援朝的活动。我非常赞成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努力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以及在抗美援朝中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等军事家的卓越指挥,入朝战士的誓死战胜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英雄事迹,这些都很有必要。 不过我认为有一点也有必要大力宣传,就是当时国内人民同仇敌忾,努力工作,全力支援。 当时全国(指大陆)刚刚解放,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但物资极其匮乏。谁都知道,打仗是要用钱的,没有物资就打不赢。 物资从哪里来?帝国主义不会给,”苏联老大哥”的武器也不是白用的。只能靠全国人民。 当时工人为了支持抗美援朝,加班加点努力生产,农民多种粮食支援前线。 记得当时还在全国发起了捐钱捐物支援抗美援朝的运动。在我们老家那样还很贫困的山区,好像也进行了捐献。有的捐献几毛、几元钱(相当于现今人民币),几斤、几十斤粮食(由于当时自己年幼,只有这些事情的模糊印象)。众多财力好的人慷慨解囊,印象深刻的是豫剧演员常香玉,好像还有另外一位名人(记不清是否是梅兰芳了)每人捐献了一架飞机(的钱)。 我认为,抗美援朝除了毛主席的英明决断、指挥员的卓越指挥、战士的浴血奋战以外,亿万群众的倾力支援,不仅保证了朝鲜战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的供应,也是入朝做战人员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这也是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我认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胜利。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4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延缓衰老5:吃之易
热度 1 laofan68 2020-10-24 18:50
说完多吃,再说我吃饭不发愁,什么饭都能吃得下,吃饭是件容易事,我称之为“吃之易”。当然,这只是说我自己,是个例。各位老师看后,切勿效仿。 我小时候挣扎在生死线上,长期忍饥挨饿。直到 30 来岁,还想那怕是玉米面窝头,想吃多少就有多少该多好。养成了看什么食物都好吃的习惯。 我深信一般情况下,身体组织是越用越强,坚持按照健康学生活模式多运动。活动量大,身体就会有多补充营养的渴求,也有利于我说的吃之易。不过这只是对我习惯的北方饭菜,若是南方的吃蝙蝠、蛇等动物,我一口也吃不下。 很多人不敢吃剩饭菜,我是经常吃。小孙女主要由我带大,多年来孙女和她爸经常在我家吃饭,总得多做点菜,剩下的几乎全是我的。有时过 4 、 5 天还吃。有专家说剩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高,对身体有害。我通过计算得到的结论是:吃剩了多天、即使亚硝酸盐超标 2 、 3 倍的菜,直到吃得撑死(比如一次吃 20 斤),所含亚硝酸盐也不至于引起中毒。 现在强调少吃盐。我也不介意吃得菜多,摄入的盐太多。我想,我运动多、喝水多,出汗多,排出的盐也会多,不一定会引起心脑血管病,至少现在还没有得。 现在国家提倡节约粮食,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馒头有时因放的时间长出现少量菌斑,我把菌斑扣掉继续吃。剩米饭有时已经多少有点变味,我也会加热后吃掉。不是花不起这点钱,而是几十年的习惯所致,而且从来没有因此吃坏过肚子也是原因之一。 我和老伴都出身贫寒。我参加工作加上后来搬迁三线地区补贴共 56 元工资, 15 年没有长。爱人工资更少。 3 个孩子我们独自带大,还得补贴双方父母一些。长期经济紧张,老伴养成买处理水果、蔬菜的习惯。尽管现在条件好了,不缺这点钱,但老伴去菜市场,见到论堆卖的处理水果,由于便宜就会买。回来有时怕烂掉,我会吃很多,好象也没有因此吃坏过肚子。 每次老伴问我做什么饭吃,我都是说,你爱吃什么咱就做什么,我都能吃得下。 总之,我吃饭很随便,吃得种類杂、数量多,什么都能吃得下,吃饭是件容易的事,也符合健康学的要求。缺点是不对美味佳肴进行仔细品味,当不了美食家。 最后再强调一遍,上面说得做法只适合我自己,老师们不要效仿 !
个人分类: 延缓衰老|25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 文化80:一个送鸡毛信的真实故事
laofan68 2020-10-17 18:51
赵志民是元氏县封照村(在我老家苏庄村东面约10里)人。1940年,13岁的赵志民加入抗日儿童团。当年夏秋之交的一天,鬼子又打算对一些村庄发动扫荡,必须立刻把消息告诉当地游击队!“我去!”13岁的赵志民主动请缨。他提上一个破篮子,里面装上烂菜,把插有两支鸡毛的信放在最下面,化妆成叫花子,躲过了日伪军的搜查,平安地把信送到了那里。 他所在的封照在南佐东北方向约5里,马岭在南佐西面约8里,中间隔着日军修筑的北起封龙山、经南佐、至武庄的封锁线。 一天,县抗日游击支队长急匆匆来到封照村找到儿童团长赵志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 送给马岭村民兵 赵志民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鞋底里,戴上草帽 ,拿着镰刀、盛草的筐就出发了。他装着割草的样子,走小路,跨河沟,很快就来到了敌人的封锁线。 赵志民急匆匆地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条路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正有两个鬼子 向他走来,嘴里不知在吆喝着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生疑心,也来不及了。赵志民想起出发时,支队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牛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踩那牛粪,稀糊糊的牛粪溅了他一身,沾了两脚。他也顾不得脏和臭,走到旁边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走过来,像是日本军官 的一个 抓住志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志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地站在那里。鬼子军官吼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志民表面上装作惊慌,说:“俺是割草喂牛的!”鬼子将志民从上到下搜了一遍身,什么也没搜出来,牛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因嫌脏,鬼子就没有让他脱下鞋来检查。这时候,鬼子炮楼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志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割草!”志民忍着疼痛,一路小跑的来到了马岭。 马岭的民兵得到了情报 ,第二天晚上和游击支队配合,外攻内应,打下了鬼子在这里附近的一个据点 ,铲除了这个祸害一方的钉子。 注:本文内容由我表弟 (我三姨的孩子) 钱振国提供。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4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延缓衰老4:多吃饭 就肯定是错的吗?
热度 4 laofan68 2020-10-10 18:59
在延缓衰老2中我说的那些感受,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有具体内容的。我会陆续介绍。 吃喝拉撒睡对健康致关重要,㭍米油盐酱醋茶中有6件事与吃有关。先从吃开始说,今天先说的是多吃。 现在各种媒体上都是讲要节食,甚至还要隔一定时间再断食(辟谷)一次。说这样有利于健康和长寿。并且已经从小白鼠实验和很多人的体验都得到证明。于是有人说这是能够长寿的唯一得到科学证明的方法。 我相信科学家们的科研结果,但我想他们是在不去强迫小白鼠和那些进行体验的人去做很多体力活动的情况下做得实验, 包括我自己在内,人和动物都有偏懒的本性。就是在没有外界逼迫或靠主观意志驱动的情况下,倾向于能省力就省力。估计小鼠试验中,没有人整天驱赶着它跑跳。对于人,若让一般人在省力气和费力气中自由选择,绝大多数会选择少费力气的一种。我认为在体力活动少的条件下,会得到节食有利于长寿的结论。 但是从健康学的角度,人的组织、器官一般是越用越强。因此若从使人更健康、延缓衰老的角度,在主观意识的驱使下去多活动,就不仅需要提供运动做功的能量,还要提供使组织变强的营养。人体是个有机的系统,一个部位多活动,也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参与,增加营养就离不开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所有相关系统的运动和增强,也都需要营养。增加的营养从那里来?当然是从吃的饭中来,所以若想更健康,延缓衰老,按照健康学模式生活,就需要多吃。 我现在与那些整天靠钓鱼、打牌、看电视来消磨时光的中老年人相比,体力活动量是他们好几倍。所以就必須比他们多吃。我的小孙女也知道我吃的多,每次给我盛饭,比给她爸盛的还多。不过我主要是主食和蔬菜吃得多,每天一个鸡蛋,吃肉不多。到现在还没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敢说一定长寿,但活过80岁已成定局。 当然人不可能不老,我今年1月过完80周岁生日后的这多半年,吃的好象比以前有所减少。 最后再强调一遍,可能只有我这种按照健康学模式多活动的人,需要适当多吃 。
个人分类: 延缓衰老|2896 次阅读|8 个评论
历史 文化79:来自仙翁寨“鸡毛信”
热度 1 laofan68 2020-10-3 18:44
电影《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该影片获得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和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数十年来,这部儿童电影及其改编的连环画穿越一个多甲子的时空,被持续观看和阅读,尤其是《鸡毛信》故事被收录入小学课本,其红色经典属性,从精神到审美层面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的拍摄地大部分取景就在我老家所在的元氏县西部山区。 鸡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当时征调军队的文书,《汉书•高帝纪下》中就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杜甫《秋兴》诗云“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信封上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要像鸟飞的那样快。 后来民间通信也用这种方式,但用鸡毛代替了鸟羽。鸡毛信传递的都是重要信息,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两根鸡毛表示快步转送;三根鸡毛表示十万火急,必须连夜火速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元氏县西部山区是日伪军、八路军交锋的前沿阵地,属于敌我拉锯战的区域。日寇盘踞县城,魔爪控制了大部分县域,并且强迫民工修筑了北起封龙山,中经南佐,南至武庄贯穿全境的封锁线,一步步将元氏县抗日民主政府挤压到边远的山区村庄。县抗日政府一度只能在西岭底、胡家庄、时家沟、割髭岭、佃户营等很小地域公开活动。 由于日伪军队全面封锁交通,抗日政府没有通讯设备。民运队、妇救会、青救会、交通站的信件送不出去,只有儿童凭借自身目标小的优势来突破各种封锁线,用鸡毛信来传递重要信息。它也被太行山根据地部队广泛使用。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的躺着一封全国现存唯一的鸡毛信实物。它是从元氏县仙翁寨(仙翁寨分前街和后街,简称前仙和后仙,在我老家苏庄村西面7里)送来的。信件已微微泛黄,翎羽却鲜明如昨。它曾经肩负重任,为抗击日寇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是抗日战争时期用鸡毛信传递重要信息的历史孤证。 注:本文主要内容由我仙翁寨的表弟钱振国(我二姨的孩子)提供。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52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延缓衰老3:余热有时也疯狂
热度 2 laofan68 2020-9-26 18:51
在延缓衰老 2 中说的我的感受中,“余热有时也疯狂”可能是最不好理解的,这里先说一下。 它的意思是:仅对我本人而言,在职 36 年做出的成绩,可能还没有退休后“发挥余热”所做事情的意义大。 1965 年我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马上去搞“四清” 1 年,回所后是文革。 1970 年单位从北京搬迁到陕西, 1975 年又搬到四川, 1984 年再从四川搬到天津,经 4 年基建后,逐渐进入正常科研状态。 由于自己能力平平,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职 36 年中,虽然也研制出 1978 获得年科学大会奖的“中医脉象仪”中的传感器,以及“深部体温计”和多种体式银 /氯化银电极。负责起草制定了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的行业标准,并负责研制了此标准的专用检测仪器。使这种电极从需要高价进口到自给有余并大量出口。 但总的来说,在职36年只干了些技术活儿,或者叫应用研究,最多算是技术创新。由于没有理论创新,基本没有在正式重要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退休后,在家继续研究心电电极生产工艺,转让给了7个电极生产厂家。 2008 年写出“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当年92岁的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和当时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都写来亲笔信表示赞赏。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表了“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医发展之路”,提出了一种发展中医的新思路。 经过约6年的思考,2014年在中文核心期刊《医学争鸣》上发表了“健康新定义的提出”;此后在《海峡科技与产业》上发表了“宏观健康学”和“健康学新定义”等多篇文章;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上发表了“提出健康护理学”;在《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了‘“健康医学工程”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等论文。在理论创新方面,远超在职的36年。 此外在科学网已经发表博文256篇,点击量42万多。特别是今年 ,一周的点击量最多达5212人次。而我在职36年期间,阅读我所写文章的总人次也不会超过它的一半。 这10多年来,我在探索让人更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实践中取得的结果,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可能有一定益处。 总之,仅对我自己而言,退休后“发挥余热”所做工作的意义,可能远超在职36年,这就是“余热有时也疯狂”的含意。
个人分类: 延缓衰老|25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历史文化78:对“名不副实的珍珠山”中田中角荣一事的修正
laofan68 2020-9-19 19:11
在我老家元氏县工作的我的表弟方兼刚见到我写的博文“名不副实的珍珠山”后,给我发来了一个微信,说了两点。一个是又说了另外一种关于珍珠山的传说。凡正这类神话传说就是有人编出来,然后说着玩儿,不必当真,就不再详细介绍他说的那个传说了。 第二点说的是我在博文中写的关于田中角荣的事有点错误。由于涉及的是真人真事,作为历史的记录,应该尽量真实,在这里我把“名不副实的珍珠山”中的有关内容做一下修正和补充。 他说,田中角荣在日本侵华时到过我们县的黑水河村,后来说过黑水河村的杮子好吃,这都是真的。但是说他在担任日本首相访华时,说“黑水河村的杮子好吃,他印象深刻”就错了。实际情况是,这件事发生在田中角荣卸任首相以后 ( 其出任首相是 1972 ~ 1974 年,在这其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 。 大约是 1983 年,卸任首相后的田中角荣,作为友好人士来华进行访问时,来到石家庄进行访问。在石家庄时他曾说黑水河村的杮子好吃,他印象深刻。并且还说,想到黑水河村再去看看。当时负责接待的人没有让他去,但是给他送了 200 斤黑水河村一带出产的杮子。 我的兼刚表弟还介绍了田中角荣的另外一段经历,就是他差点死在八路军手下: 在日军侵华时,包括他在内的一支日军,在河北省行唐县被八路军包围,他们被赶到一个砖窑里。 砖窑,就是烧制盖房子用的砖的窑,我见到的砖窑都很大,一窑就能浇制几万块砖, 这些日军认为,不突围肯定是全部被消灭,突围还有活的可能。于是他们就冒死突围,结果只有 6 个人突围出去,其余全被八路军打死了。这 6 个人中就有田中角荣。 没想到他后来当了日本首相,与中国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他在战场上是中国的敌人,后来却成了中国的友人。他自己也算是“大难不死,后来得福”吧。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3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延缓衰老2:增加活力和延缓衰老
热度 1 laofan68 2020-9-15 14:23
近 10 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增加身体活力和延缓衰老,我称其为健康学,它有什么用呢? 它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根据生理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提高身体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整个身体的活力 ( 包括免疫力 ) 。以此来增进健康,让中老年人衰老的慢一些。 它不是通过外力干预,如打针、吃药或吃保健品,更不是通过美容来抗衰老。也不是用现代技术设备代替身体的一些组织,使身体具有某种生理功能,诸如人工晶体、关节置换、透析、体外循环、人工肺等。 它也不能保证一定会长寿,因为活力比较强的人也不一定不死,就像年轻人活力强,也有人会死一样。 我所研究的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显效比较慢。但只要因人制宜,方法科学,持之以恒,一般总是会见到效果的,而且这样增加的活力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本人思考、研究如何增加活力和延缓衰老 10 多年 。但由于年龄关系,在践行方面,主要是进行了一些延缓衰老的探索,感觉有以下一些好处。 吃喝拉撒不发愁,晚上更能睡得香。 感觉器官退化慢,信息获得较通畅。 减少病痛干活多,家庭和睦乐洋洋。 少去医院少受苦,心情愉快寿命长。 反应灵活有力气,运动能力有增长。 身体健康有底气,疾病来了不慌张。 精力充沛看孙辈,孙女聪明又健康。 脑子灵活勤思考,余热有时也疯狂。 要详细说明这些内容需要很长的篇幅,以后将会逐步阐述这些具体内容。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3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延缓衰老1:有必要提出健康学吗?
laofan68 2020-9-12 18:48
时隔 3 个多月再写有关健康方面的博文,还是先说说有没有必要提出健康学吧。 人人关心健康, 中老年人希望延缓衰老。 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关心人民的健康, 2018 年4月 , 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说:“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 但如何能使人更健康、延缓衰老呢?现在人们都寄希望于医学。医学虽然发达,但医学是不管这些的。 身体功能基本正常的“健康人”,若希望更健康一些去看医生,大夫会说,没有病来看什么。 中老年人希望延缓衰老,医学也不管。除非组织、器官出现了明显的疾病症状,医生会给开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如给关节退化引起疼痛者开止痛药。若有的组织功能已经损伤或丧失,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弥补被损伤的生理功能,如戴助听器、装义齿、换人工晶体、关节置换等。然后对您说,这是身体衰老的结果,没有什么好办法。显然,这些措施根本不是用来延缓衰老的。 让人们更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是有的,这就是健康学。 健康学,是除治病以外,对能够增加健康活力、减少伤害因素、使身体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各种原理、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解释、创新、实施的科学。 有没有必要提出和发展健康学呢? 我认为,从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不发达,人们都在为生存而奋斗,有病能得到治疗就满足了,没有多少人去想如何使人更健康和延缓衰老,确实没有必要提出健康学。 但是,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吃穿不愁,都希望更健康、衰老的慢一点。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不用上班,生活幸福,有了增进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强烈愿望,甚至把这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提出和发展健康学就非常必要了。 本人通过10多年的思考和践行,认为 根据生理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一般的“健康人”再提高一些健康水平,使中老年人的衰老减慢一些,是完全可能的。就我自己而言,由于岁数关系,主要在延缓衰老方面做了各种探索,已经有不少收获,以后一段时间将会介绍。 所以我认为,现在提出和发展健康学不仅必要,还很紧迫。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76: 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苏庄抗日结束篇)
热度 3 laofan68 2020-9-5 19:21
前天渡过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纪念日。范振英集中写老家苏庄抗日时期的真人真事 (17) 也到此告一段落,这是最后一篇。 经过 14 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苏庄村在日本还没有投降时就成立了共产党控制的政权,组织民兵进行游击战。在日本投降后就成了解放区。尽管国民党军队发动过一次进攻,造成一些损失,但共产党掌控的政权和解放区的性质没有再变。 成为解放区后时间不长,我们那里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村里穷人做了主人,成立了由贫农和顾农组成的贫顾团。村里的事由贫顾团说了算。 贫顾团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财物还比较好办,分地是一个很麻烦的事。原因是我们那里是山区,大部分耕地是山上的梯田,很零散,而且好坏差别悬殊。因此需要全部进行测量、计算、标出名称 ( 当时叫丈量土地 ) 。再好坏搭配进行分配。我老爸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进行村里土地的丈量工作。 当然当时也做了很多别的工作。比如动员青壮年参军干革命。为解放军筹集粮食、物资、做军装、做军鞋。组织劳动力为解放军运物资,抬担架等。 由于东面二、三十里就是国民党统治区,为防范国民党的特务到解放区搞破坏。在村口进行查路条:就是西面解放区的人要到东边去,需要他所在村的干部开一个说明是那个村的人,叫什么名子,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的路条。在经过属于解放区的村庄时,有人 ( 一般是儿童团员 ) 查路条,没路条有就不让过去。 成为解放区以后,村里面貌确实与日军占领时完全不一样了,处处一片欢快和喜气洋洋的景象,像换了个世界。不知是从那里学来了一首当地老百姓都非常喜欢唱的歌,开头几句是: “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们好喜欢。打倒地主分田地呀,人人脸上都笑开了颜。……。” 只有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人民当家作主、发生这种改天换地的变化。也才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说明 : 已过 9 月 3 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集中写苏庄抗日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今后再写历史文化方面的博文,不再限于苏庄和抗日战争。 我仍然很关注健康,再写一些有关博文,与历史文化博文穿插发表,敬请老师们关注和批评指正。 苏庄抗日战争记实博文的目录及网址: 历史 文化57:元氏县地理和革命史略(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0119.html 历史 文化58:我党地下工作者奋力救百姓(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2414.html 历史 文化59: 鬼子枪杀八路军及其他革命者(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4609.html 历史 文化60: 八路军清除日军密探(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6739.html 历史 文化62: 老爸的密秘窍门(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7739.html 历史 文化63:没有盐吃是啥滋味?(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8667.html 历史 文化64:消息树(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39597.html 历史 文化67:坚壁清野(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0608.html 历史 文化69:一个抗日高级小学的点滴故(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1632.html 历史 文化70:井陉石佛村惨案(1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2565.html 历史 文化70:想起1942年痛苦泪连连(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3586.html 历史 文化71:由误解造成的保长之死(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4591.html 历史 文化72:保长受难(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5562.html 历史 文化73: 学会磨洋工 拉屎三点钟(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6494.html 历史 文化74:石头地雷(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7465.html 历史 文化75: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1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248421.html 历史 文化76: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17)(本篇)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5025 次阅读|6 个评论
历史 文化75: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laofan68 2020-8-29 19:17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5 周年,范振英写点抗日时期的真人真事 (16) 。 现在若什么地方两人被杀害,就是一件比较大的事,甚至弄的全国都知道。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苏庄那样的交战区,与日军作战牺牲,或者被日军杀害或迫害致死,是常有的事。我们苏庄这个几百人的山区农村,解放后被认定为烈士的有范景洪,张自建,张玉子,张天根,范庆小,王石进,张新秋,张三黑,张吉秀,范雪廷,范景怀,张兰玉,张二黑,李聚根等 14 人。 定为烈士的只是正式入编军队、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的人,只是日军的侵略所造成军民死亡的一小部分。仅本人最近写的这几篇博文中,提到的被杀害的在家养病的八路军战士或军人家属,被日军抓走送到日本未归的劳工,参与去为抗日队伍弄枪的群众,以及由于日军侵略战争饿死、误伤的老百姓就有 16 人,除 1 人外都没有认定为烈士。还有更多死在日本鬼子铁蹄之下、我不知道或未提及的群众。 当然,在烈火垂青中活了下来,后来成了革命干部的也不少。我所知道的有: 范鸿恩。我的远方叔叔,小名根秀,因为长的黑,村里人都叫他黑秀。解放后任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长达 34 年 (1952—1985 年 ) 。 张作人。在老家叫太兰。曾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 张振,村里人都叫他张振小。曾在外贸部任副司长好多年,当时多年没有正司长,他实际干得是司长的工作。后任中央纪检委驻外贸部检查员。 张子厚。在村里叫香兰。曾任兵器部某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张兰瑞。曾任北京墙体材料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 以上 5 人全都是 1938 年参加革命队伍的。 范振堂。我的叔伯哥哥 ( 我二伯的孩子 ) ,在军队可能是团长,后来转业到郑州化学制药厂任党委书记好多年。 张汝舟。以民主人士参加革命。解放后任元氏副县长,后到河北省监察厅和政法厅工作。 这两个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队伍的。 还有不少人在解放后成了县、乡级干部。 我们苏庄村只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在抗日战争中就有那么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 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千千万万前辈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几十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永往直前的奋斗,才建立了新中国,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珍惜。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74:石头地雷
热度 2 laofan68 2020-8-22 19:2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5 周年,范振英写点抗日时期的真人真事 (15) 。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电影“地雷战”都有很深的印象。不过,我小时候只知道石头地雷,与电影“地雷战”中的大多数地雷不太相同。 1944 年 3 月,包括我们苏庄在内的元氏县西部山区虽然还是日军占领,但大部分村庄建立了由共产党掌权的、可靠的两面政权,并且组建了民兵,开始了包括苏庄村在内的、以封龙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也就是在这个月,元氏县武委会在元氏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割髭岭村,举办了元氏县西部山区 20 多个村的民兵骨干参加的训练班。学习制造、埋设地雷技术。此后在这一地区的对敌斗争中广泛使用了地雷。 不过,我们那里的地雷与大家想像的可能不太一样。 那时条件差,不要说是我们村那样的敌占区,就是在元氏县政府所在的根据地,制造铁质地雷也不太容易。我们那里是山区,有的是石头,而且我们那里的人修梯田、修道路、盖房子、制造石磨、石碾,都离不开与石头打交道,随便叫个男子汉出来,都是半个石匠。于是人们就用石头制造地雷。就地取材、省钱快速。制成的地雷称为石头地雷,简称石雷。 说实话,由于自己当时太小,对石雷的制造、使用没有很完整的印象,更没有见过石头地雷炸死鬼子。但是对没有装炸药的石雷有印象。因为有些制造石雷的石头加工好后没有使用,就扔在村里的街道旁边,到我能清楚记事时仍然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石雷的形状和基本结构。所用石头就是我们那里最多的花岗岩石料。先把它弄成直径 30 厘米左右、类似园形南瓜的形状。再在上面凿出一个直径约 3 厘米、深 15 至 20 厘米的洞。至于在这个小洞中怎么填放炸药,怎么安装引爆的引信和引线我就没有印象了,但最下面装炸药,上面装置引信,最后封口这种基本结构是肯定的。 这样的石雷一般是埋在敌人要经过的路上,与引信相连的绳子横在路上,作好伪装,让敌人看不出。在敌人路过时踩到引线就会爆炸,杀伤敌人。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4921 次阅读|3 个评论
历史 文化73: 学会磨洋工 拉屎三点钟
热度 1 laofan68 2020-8-15 19:28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5 周年,今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日。范振英写点抗日时期的真实事 (14) 。 1942 年 3 月日军占领我们苏庄村以后,不久又侵占了元氏县抗日根据地的绝大部分地方。日军占领后,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除强行派钱、派粮以外,最经常的就是派工,让老百姓去为他们修公路、修砲楼、修工事、干苦力,甚至有的被抓走送到日本。我村张天宅就被送到日本当劳工没有回来,他的弟弟张双宅是我初小同学。 日军在我们村修的公路我有一点印象,基本在我们村的南边,正好穿过我家的打麦场,印象中就是一条比较宽的土路。 在我们村修的砲楼在村南偏西的高岗上,是村子附近的制高点,本人隐隐约约的印象是个园形的、感觉是个很高大的建筑。不过我对砲楼最深的印象是打跑日本鬼子、摧毁砲楼后留下的很大一滩石头,一直堆在那里至少有 10 多年。 像我老家那样原来多年是八路军的根据地,人们深知共产党的英明和八路军抗日的意义,很多人参加了抗日队伍。并且还遭受过敌人长期封锁,以及进攻、扫荡、施行“三光”政策蹂躏的地方,老百姓对日军是深恶痛绝。把日军叫洋鬼子或东洋鬼子。 被日军占领后,有时迫不得一去给洋鬼子干活,都是想方设法尽量少干。叫作“磨洋工”。 “磨洋工”,除了监工在的时间就干得快点,监工不在就慢慢干以外,假装去解手也是一种方法。因为即使日本人,也不能不让人拉屎撒尿。我小时候还听到大人们说:“日本鬼子管天管地,管不了人们的拉屎放屁”。于是不少人就借口去大便少干些活。慢慢地,“学会磨洋工,拉屎三点钟(解大手用 3 个小时)。”就成了形象地表达老百姓尽量少给鬼子干活的心态和表现。 日本投降后,在我们老家那里,不仅“学会磨洋工,拉屎三点钟”成了我们那里人们常说的风趣话,而且“磨洋工”成了对干活不抓紧、拖拉的常用表述方法。比如一天能干完的活,某人 2 天还没有干完,别人会说他干活像磨洋工。让孩子快点干一件事,大人会对孩子说:“要抓紧干,不要磨洋工。” “学会磨洋工,拉屎 三 点钟”,也算是洋鬼子给我们留下的一点遗产吧。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35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 文化72:保长受难
laofan68 2020-8-8 19:37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5 周年,范振英写点抗日时期的真人真事 (13) 苏庄村多年是抗日根据地,吃尽了日本鬼子的苦头,对日军深恶痛绝。 在 1942 年 3 月,苏庄被敌人占领,接着在同年 7 月又占领了西面 7 里的仙翁寨,并且在那里修了砲楼,叫洋城岗楼,有鬼子常住。 日军占领后,强行推行保甲制,原则上每 10 户为一甲,每 10 甲、即 100 户左右为一保。若有 1 户出了问题,他所在的那个甲中的 10 户都有连带责任。还要对所在保的保长追责。 人们憎恨日本鬼子,都不愿意为他们当保长。但是日军又要求必须有,只好按照一定规律轮着当。提供本文主要情节的李新廷说,他父亲李绍常是 1942 年当保长的。 由于在 1942 年以前几年,敌人封锁根据地,设有三道封锁线,包括食盐在内的很多物品都非常缺乏。并且,苏庄村东面 8 里路的南佐就是日军的中心据点,敌人对根据地经常进攻、扫荡、实施“三光 ( 烧光抢光杀光 ) ”政策,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八路军和日军的交战区。特别是又赶上华北地区连年自然灾害,真是民不聊生,一些人被活活饿死,人们都挣扎在生死线上。 日军占领后,不但不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还老是派粮、派钱、派工。 由于老百姓既无粮,也无钱,无法满足日本鬼子派粮派钱的无理要求。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就把保长李绍常捉到鬼子在仙翁寨的洋城岗楼里,威逼拷打,把一条腿打断,人昏死过去。鬼子认为他已经死了,就把他拉出去扔在仙翁寨村东的河滩里。后来他苏醒过来以后,被仙翁寨后街(现在的后仙村)他们家的一个亲戚发现后救起送回家。后经获鹿县(现在的鹿泉巿)南故邑的老中医精心治疗才得以痊愈 。 说明 : 1 .本文主要情节是 2016 年、当年 86 岁的李新廷提供的。 2 .按照李新廷所述,他父亲李绍常当保长是在 1942 年,并且是日军占领仙翁寨并修了岗楼时,那就应该是 1942 年 7 月以后。即在上篇博文中说的两个保长由于误解而死 ( 那时日军还没有占领仙翁寨 更没有修岗楼 ) 之后。 3 .提供资料的李新庭的弟弟李新恒是我初级小学的同班同学。他的父亲李绍常与我父亲年龄相当,最终都活到 90 岁,是我们村当时寿命最长的两位男人。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3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