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健康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健康学

相关日志

健康学24:不要当被温水煮死的青蛙
热度 2 laofan68 2018-1-20 11:57
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是说让青蛙所在的水的温度升高得足够慢时,青蛙感觉比较舒服,不会跳出,直到身体组织受到严重伤害无力跳出,所以直到煮死也不会跳出来了。 社会的发展,被迫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吃的越来越好。出门有汽车、地铁,不用多走路了。上下楼有电梯,可以不爬楼了。家里有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压面机,很多家务由机器来做了。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巨大的上海洋山港,竟“空无一人”。已经小康社会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这当然是好事。但也使有的人的贪图安逸、舒服的固有弱点得到了更多地表现。 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不用上班,吃穿不愁。认为自己吃苦受累一辈子,现在该享福了。首先从思想上给自己“灌输”已经衰老(请看网上一篇“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的文章)、应享清福的概念。认为自己的身体像老旧的机器,零件磨损了,啥都不行了,要服老,能不干的事尽量不要干了。这时若参加了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疲惫或酸痛,马上想到这是因为自己衰老了,不应该再做了,不做自然就没有不舒服感觉了。天冷一点或热一点,有“冷”或“热”的感觉,不太舒服,于是就呆在有暖气或空调室内不出来,感觉舒服了。糖是甜的,油是香的,特别是动物脂肪,含很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 ( 硬脂酸或棕榈酸 ) ,因此特别香,于是就多吃,满足了舌尖上的享受。做自己吃的饭也嫌费力,于是就下饭馆、叫外卖、或请保母来做,自己不干活认为是一种享受。看电视比干活省力,窝在沙发中很舒服,于是一天中的很多时间窝在沙发中看电视,那多舒服!有电梯,即使一层楼也懒得爬,乘电梯多省力。坐公交车不花钱,出门不坐感觉好像吃了亏,于是即使一站地,也一定要坐车,身心都得到了满足。……。 这样的人,身体的组织和器官在这许许多多的舒服和享受中萎缩、活力越来越低,功能加速退化。直到个别器官支持不下去时,出现了生理异常,也就是生病了。于是着急了,赶快去医院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把病治好。其实即使病治好了,在这个器官的功能增强、回复的同时,别的组织、器官也会受到伤害(是药三分毒及手术会伤及无辜)。到很多器官支持不下去的时候(多脏器衰竭),生命就快要到终点了。大家看这是不是有点像温水煮青蛙? 当然人不可能不老不死,但是通过健康学,能使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活力和机能增强或衰退的慢一些,情况就很可能会变成: 自然衰老是必然,但要经过百余年。 病理衰老可以抗,有些症状能逆转。 健康学能增活力,心态也会更坦然 ⑴ 。 努力实施健康学,寿命过百并不难。 注解⑴:身体健康更容易心态好,重病缠身很难心情好。 笔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希望对这些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3234 次阅读|3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3:我对白内障的认识和做法
laofan68 2018-1-13 12:05
老年性白内障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本文谈些有关白内障的情况和做法,有些内容老师们不一定注意到,个别内容在网上也很难查到。 1 . 2011 年春天,我到天津最好的眼科专科医院挂的专家号看眼,视力是一个 0.3 ,一个 0.6 。专家对我说:“是白内障,需要做手术,问我是马上做呢?还是过几天再做”。我说过几天吧。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快 7 年了,我还是没有做,最近我陪老伴看眼时在医院自己测了一下视力,两只眼都是 0.2 左右。单纯从测量结果来看,视力确实有明显下降。但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 6 、 7 年前看晚报上的小字(可能是小 5 号吧),不用放大镜看不清,现在虽然看着还比较吃力,但能看清了。查白内障资料知道,这是白内障的生长,使眼球变长了,不是返老还童。 2 .我老伴视力一直比我好,大约在 1.0 左右。但是从大约 3 年前,视力很快下降: 2016 年 5 月是 0.2 和 0.6 , 2017 年 9 月是 0.1 和 0.09 ,到 12 月是 0.05 和 0.03 (以上数据都是在眼科医院看病时的检查结果)。 12 月 15 日右眼做完手术后,视力恢复到了 0.9 。 上面啰啰嗦嗦写了些过程,是想告诉大家白内障的发展有的很快,有的比较慢。我的白内障发展比较慢,不知是否与我体力活动多,并且特别注意增加头部供血有关。不过这几年我的白内障的发展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根据健康学的思路,刚开始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做法。由于刚做,而且也不一定有效,所以现在不作介绍。 诚心希望各位老师想方设法延缓此病的发生或使白内障发展的慢一些。 3 .平常说的视力,是在规定距离 ( 比较远 ) 看视力表得出的结果。但视力都为 1.0 的人,有的看书没有问题 ( 如年青人 ) ,有的却需要戴老花镜 ( 很多 5 、 6 十岁的人 ) 。原因是看远的地方都能达到 1.0 。若他们看近的物体,有的人眼球的调节能力好,也能看清,若眼球的调节能力差 ( 如老花眼 ) ,就看不清了。 原来听许多人说过,如果没有其它眼疾,白内障做完手术后,视力能提高到 0.8 、甚至 1.0 以上,从 2011 年医生说我应该马上做白内障手术,到 2017 年 5 月我老伴住院安排做白内障手术 ( 最后因为白血球偏高没有做成 ) ,医生都没有告诉我们换人工晶体后,由于人工晶体基本不能调节,所以看远处清楚,看近处会不够清楚。还是老伴住院时,听一个做完一只眼睛、准备做第二个眼的病友说,换人工晶体后都是远视视眼,看近处看不清。 在这里想告诉准备做白内障手术的老师,要知道这种情况。即做完手术后,测视力 ( 看远处东西 ) 可能很不错,但要看近处的小字,很可能还需要戴眼镜,这一点有的医院是不主动告诉的。 4 .白内障看不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晶状体比较均匀地变混浊,看东西像隔着一块毛玻璃,或在雾中看东西,得到的物体不变形,只是变的模糊、变暗。另外还有一种是眼内晶状体透光率还可以,但由于晶状体病变,出现重影或多影。笔者的白内障主要是后一种情况,看不清远处物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影重合的原因。白内障病人白天瞳孔缩小引起视力变化 ( 一般是下降 ) 称为“日盲”。笔者在白天瞳孔缩小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就是由于瞳孔缩小,把一些重影遮挡住了,看远处的东西比晚上清楚很多。“日盲”的结果导致看东西更清楚,这点在网上没有查到。 5 .做手术的时间。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一点是看是否明显影响生活。我虽然测量的视力很差,但还不准备马上做手术,原因是还没有太严重影响生活。我现在看近处,比 7 、 8 年前还好。看远处虽然看不清,但不是看不见。比如 7 米以外的羽毛球,别人看是鸡蛋大小,我看大约是网球那么大,在接近自己的过程中,还会看得越来越清,所以不影响打羽毛球。另外自己喜欢蹦蹦跳跳,不知换人工晶体后还能否如此。 第二点就是各位老师大概都能做到的,就是何时做手术自己要有所考虑,不一定全听医生的。比如我若 2011 年做手术,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没有任何过错,但我自己认为当时没有做似乎更好。 笔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近几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23 做一些强度较大的运动很重要
热度 2 laofan68 2018-1-6 11:45
新年伊始,首先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本文是基础健康学之六。经常做一些强度比较大的运动或活动,以医学为基础的防病或养生中不被重视,但从健康学的角度认为很重要,所以作为单独一篇博文来讨论。 我们现在不管是身边亲人和好心人说的,微信上传的、养生专家讲的,还是媒体上介绍的防病的知识和做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医学的。它以没有风险、在短期内身体不出现问题、平平安安为目标。对组织、器官机能的提高不太重视。所以特别强调“防”和“养”。具体到运动方面,因为进行运动强度较大的剧烈运动,短期内收效不明显,而且还存一定风险,所以多为避而远之。常推荐的运动为散步、太极拳、游泳、健身器械等。甚至经常建议身体不太健壮的人尽量少出门,少活动,以防跌倒摔伤和感冒。 从健康学的角度,身体的组织、器官是越用越强。除了要保证运动量以外,还强调要经常做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尽管这要承担一些风险,但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应该坚持。在运动量方面大家谈的比较多,这里要特别讨论一下运动强度与健康的关系。 病理学家纪小龙在一篇文章中说:“ 平时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过成年累月都是这种状态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个礼拜有一次或两次,让心跳达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过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动,等于给房间来了一次大清扫。一个礼拜左右彻底清理一两次,把每个角落里的废物都通过血液循环带走,有助于你身体的代谢。” 在一次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协和医院肝胆外科著名医生、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的黄洁夫说: “心脏支架手术的状况就更令人担忧了,德国莱比锡医院的外科专家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 他们将100位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手术,另一组不手术每天锻炼身体,一年后,手术组的康复率70%,而没有做手术组的康复率却达到88%。” 黄副部长没有细说德国外科专家实验中的“每天锻炼身体”是做得什么样的锻炼。但笔者推测,肯定会包含一些相对比较激烈的运动。因为笔者赞成病理学家纪小龙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常做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让心跳达到100次以上”,才能够“把每个角落里的废物通过血液循环带走”。德国医生所做实验中,通过锻炼身体使大部分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康复,可能就是通过适当的、相对比较激烈的运动,加快的血流把冠状动脉中的“废物”带走的。 也许还能反过来说:即一部分人得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就是这些人长期不做激烈运动,或者做激烈的运动太少,血管中的废物长期得不到清扫,使其越积越多,血管就有可能逐渐被堵,具体到冠状动脉,就形成了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可知,做一些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很有必要。 笔者认为经常做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的好处远不止此。它可以使身体的许多组织、器官增加活力,提高技能和免疫力,增加肠道功能防止或缓解便秘,改善心理和精神状况,减少抑郁症的发生等等。不过这是有风险的,比如加快的血流有可能把冠状动脉中脱落下来的斑块冲到脑血管造成梗塞,运动可能不慎摔伤,室外活动可能受凉感冒,还可能增加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等。但总的来说,从较长时间考虑是利大于弊,应该坚持。当然具体作的时候要依据不同人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要做适合自己的,不要攀比,不要逞能。 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希望对这些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843 次阅读|4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2:多运动要从娃娃做起
laofan68 2017-12-23 17:22
健康学认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是越用越强,越用越灵活。这同样适用于小孩,所以多运动要从娃娃做起。 笔者是老年人,践行健康学主要说的是结合老年人的一些想法和作法。本篇破例谈一些对小孩运动的想法。原因是我的小孙女从 1 岁就由我带, 3 岁上幼儿园和 6 岁上小学以后,也基本上都是由我送去和接到我家,她父母下班后再回他们家,所以有点谈小孩事情的本钱。有的老师要带自己的小孩,还有的老师可能在带孙辈,若觉着我说的有点道理,可以作些参考。 经常听到人说,现在的小孩小胖墩越来越多。笔者认为除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以外,也与小孩的体力活动太少有关系。也常有人说现在的小孩容易感冒,这可能与现在的小孩室外运动少、做比较激烈的运动更少有关。 我家楼下是一个喷泉广场,虽然建成以后喷泉从来没有喷过水,但那个广场却是小孩玩耍的好地方(当然也是大人运动的好地方,我们在那里打羽毛球和踢毽子,还有的在那里滑轮滑等)。 笔者认为,小孩多运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吸收营养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身体组织长得更健壮、更有活力、免疫力增强,发育更圴称。因此,从我的小孙女 1 岁以后,我就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鼓励她多走、多跑、多上下台阶、多玩球等。总之消耗体力的活动我都让她多做。 比如,她跑步时,我几乎没有阻止过,而且还要鼓励。在她可能有危险时,一方面告诉她前边的危险,让她自己多注意,同时还要去做好保护,防止万一。还好,从小到现在 9 多岁了,还没有摔伤过。一般的跌倒不会摔伤,让她自己爬起来就是了。前面说的喷泉广场中间的喷水池周长约六、七十米,我的小孙女在 2 岁半以前就能一气跑 10 圈。且不说许多小孩室外活动少,即使在广场玩耍的其他小孩在跑步时,总是听到他们的家长在那里喊:“不要跑,别摔着!” 或者喊:“不要跑,跑出汗会感冒的”! 另外,在小孩运动时,要告诉她们一些运动技巧,比如在从高处往下跳时,告诉她一定要前脚掌先着地,并且还要给她们做示范。 还有就是给小孩买什么样的运动用具。我的小孙女是玩各种各样的球,滑滑板车、骑小孩三轮车、小自行车、滑轮滑、跳绳、滑活力板等,都是要消耗体力的,而且她玩的每一种都相当熟练。比如她在幼儿园时,跳绳是全班跳的最多的。又比如,她学轮滑完全是自己学的(有时我或她父亲给指点一下),有一次她在滑的时间,被在旁边的一个教轮滑的教练看到了,那个教练对我说:“你告诉她的父母,如果让她跟着我去练习,保证 3 个月就能参加比赛”。近两、三年,即小学 2 年级(现在是 4 年级)以后,跟着我一起玩的是篮球、羽毛球、踢毽子等。她还在课外学跆拳道,参加过 4 次比赛,每次都得了奖。 而不少家长给小孩实了遥控飞机或遥控汽车、有点像汽车的电动儿童车等,看起来很现代、很高尚。但小孩除了手有点活动以外,身体其他部位活动很少,身体组织得到的锻炼也就少。还有的家长太重视智力教育,有一个小孩学滑板车。学了不到 5 分钟就不学了,嘴里说:“学校考试又不考这个,学它干什么!”这很可能是代表了家长的思想。 总之,“身体组织越用越强”同样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多运动,使他们的身体组织更强壮,精力更充沛,会对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长发育都有利,多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笔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近几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下个星期六就到新年小长假了,首先预祝各位老师新年好!并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认!为了不打扰各位老师欢度新年佳节,下个星期六,即 12 月 30 日,停发一次博文。)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22 运动种类多多益善 方式越多越好
laofan68 2017-12-16 15:14
这是基础健康学之五。健康学要求多运动,而且是运动种类多多益善,运动方式越多越好。 健康学的目标是增加身体技能,提高健康水平,使人们从整体上、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让人们更健康、少得病、不得病。 而医学主要是治病,同时也介绍一些基于医学原理的使人少生病的内容。我们姑且不说医药是可以得到丰厚利润的行业,因此医药行业的很多管理者、经营者、专家、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内心里并不一定真心想让人们少得病、不得病。现实中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大量的无效治疗、美国阿片类药的滥用都是例子。 即使根据医学理论使人能少得病的内容,笔者的观察分析是,它们主要依据的是一些比较短期的实验或观测结果,而且很多不是经过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 比如,主张适量运动是对的,但不太强调运动的种类和方式,有风险的运动更是尽量避免。若在 100 个冬天参加晨练的中老年人中,有一个人得了重感冒。很多人、甚至专家就会说:天冷不要出去锻炼,某人就是去晨练受了凉得了病。又如,在 1000 个进行踢毯子的中老年人中有一个不慎摔倒,造成股骨颈骨折,给此患者治病的医生就会告诉大家:“中老年人不要踢毽子,我的一个病人就是踢毽子造成骨折,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从短期看,基于医学的防病方法肯定是有效的:比如同一个人,与经常做激烈运动相比,若不做比较激烈的运动,走路慢慢悠悠,连蚂蚁都不会踩死,在短期内跌倒摔伤的几率肯定会比较小。若尽量不出门,得感冒、中暑、过敏性病、交通事故受伤的人也会较少。 但是从健康学的角度,要看长期、看总体效果,有时还要承担一些风险。比如 100 个人进行锻炼一年以后,若 90 个人健康状况提高了, 9 个人没有什么变化, 1 个人出了点失误,造成了一些损伤。从健康学的角度看,此种锻炼还应该坚持,而不是由于极少数人的损伤,一叶障目,不再锻炼。 前面的博文说了,人体组织是供使用的,一般是越用越强。由于不同的运动种类、不同的运动方式,会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得到锻炼。因此从健康学的角度,是在适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运动种类是多多益善,运动方式是越多越好。 对于运动种类,即使对于中老年人,大多数运动项目,如田径、球类、游泳、爬山、武术、太极拳、广场舞,以及散步、各种健身器械等都有可以参与的人群(当然参加不是为了竟技,不要达到极限)。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以及他所处的具体环境,很多项目就不适合、或者没有条件。比如游泳是好运动,但很多人没有条件(没有游泳池或经济条件不允许)。又如许多人的身体条件不能做很多运动等。所以要动脑筋,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客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运动项目很重要。 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了每天进行打羽毛球,踢毽子一个多小时,上下楼梯 1000 多阶,骑自行车接送小孙女上下学,晚上散步等运动。 关于运动方式越多越好,同样是只要多动思考,就能想出许多一般人不常做的方式。比如,有人按照健康宝塔的要求坚持每天走 6000 步,但是姿势很单一,得到锻炼的组织、器官就比较少。 笔者晚上虽然只走 2000 多步,但是我要做屈腿走,踮脚走、内罗圈走,外罗圈走,高抬腿走,左右扭腰走等。同时还要做多种上肢运动,颈部运动,口腔运动等,得到锻炼的组织会多很多。 作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学并阐述了其主要内容。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1:向女士学习
laofan68 2017-12-9 15:13
世界各国女性的平均寿命都高于男性,原因可能是她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中老年男士要向她们学习 ! 要说为什么女性比较长寿,一般都是说是基因决定的。我想说的是还要增加几个字,即变成:女人的基因决定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她们的长寿。 从健康学的角度,认为人体组织一般是越用越强。女性虽然力气没有男性大,但她们与男性相比,活动得种类更多,时间也长,特别是在退休以后更是明显。 在家中,一般来说女性做家务活儿多于男性。洗衣服、拖地板、做饭一般女性做的更多。女性经常还能找一些“闲不住”的活,过去常做的是织毛衣、做衣服或缝补衣服等。现在一些人在家中作的照看孙辈、修改衣服、绣花、插花、装饰房间等一般也多于男性。 在外面, 做健身操、跳广场舞地方,男性不仅参加活动的数量少,而且一般来说,没有女性做的认真。 女性逛商场、买东西所用的时间比男性多得多,这是需要运动并动脑的。男性比较喜欢的是钓鱼、打牌、遛鸟、放风筝等,做这些事时身体的活动很少。 女性还有一个对健康很有利的优点,就是爱说话。她们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有时两个女人就够一台戏了。我对与我们一起锻炼的一个女同胞说:只要有另外一个女同志与您聊天,在我看来,比话剧还精彩。 从解剖学知道,在控制身体运动和感知的大脑皮层中,管手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嘴。这就是说,动手动嘴,就是动脑。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痛快的事,女性通过与别人聊天等方式得到一定的宣泄,男性更多的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把不痛快的事压在心里。 这些性别基因所决定的行为差别,使女性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为了争取健康长寿,男性应该向女性学习。当然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根据健康学的道理,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并且要争取做得更好。 比如:不爱逛商场,就有意识地多去公园、体育场馆、或健身器械上做一些有氧运动或体力活动;若感觉没有那么多话可说,可以唱歌、唱戏、哼小曲,同时再做一些四肢的运动;在家要主动多做一些家务,既有利于健康,也使家庭更和谐;少计较个人得失,心地无私天地宽;遇事想开点,与健康无关的事尽量少管或不管等。 只要明白了道理,主动想办法去做,完全可以比女士做得更好 ! 比如女士站着聊天时,往往很长时间身体基本不动,就不是好习惯,而男性更喜欢做一些活动。所以只要男士扬长避短,完全可以更健康长寿。 笔者主张多运动,每天上午打羽毛球、踢毯子约一个半小时。而且还比较激烈,夏天运动过后,穿的背心是湿的,甚至有时能拧出水。接送小孙女上下学和办其他事,每天上下楼梯台阶约 1300 个。老伴身体、眼睛都不太好,我干了大部分家务活。现在身体好可能与这些有一定关系。 作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已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21:身体组织是越用越强
laofan68 2017-12-2 15:10
这是基础健康学之四:身体组织一般是越用越强、越灵活。 我们的身体组织是活的、是供使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内是越用越强,所以要适当多活动。 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耗氧运动,它包括体育运动,也包括体力劳动。运动部位包括四肢、躯干、颈部、头部等部位可以自主运动的组织。它们都是越用越强、越用越灵活。这点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平常看到的运动员、杂技演员、具有特殊技能的工匠,都是练出来的,就是身体组织在反复的使用中,组织变得越来越强,越灵活,甚至表现出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力量或技能。 健康学的目的是改善健康状态,提高健康水平,不是追求最高竞技水平,所以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都要适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都是基础健康学中“身体组织是活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越用越强,越用越灵活”的规律。 身体的这些运动是大脑支配的,它们的运动必然会带动脑子的活动。 多活动就需要更多的营养,就需要多吃食物、多吸入氧气、加快血液循环。从而带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运动。 身体的活动越多,产生的废物越多,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排泄系统、泌尿系统、或出汗排出,增加了这些组织或系统的工作量,从而迫使它们多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肌肉、肌腱、关节、骨骼等组织在“使用——恢复和生长——再使用……”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使它们变的越来越结实、强壮。脑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更多的神经网络,使动作更灵活。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排泄、泌尿、淋巴等各系统的功能也在使用中得到了加强,提高了机能,并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总之,经常多活动,身体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增强了体力、精力、耐久力和免疫力。身体变的更健壮,就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还能少生病,自己少受罪,节约医药费。 笔者对此是有体会的。 在 2008 年以前,我的体育运动主要是每天上下班 ( 退休后是去自己的简易实验室 ) 骑自行车约一小时。健康状况还可以,但和同龄人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从 2008 年开始思考有关健康的问题并尽量付助于行动。经过近 10 年的研究,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并且也尽量按照健康学的理论、规律和要求去做。 比如,从 2010 年开始打羽毛球、踢毽子,有意识多爬楼梯,单位组织的爬山等运动每次都去。吃的食物品种了和数量都比较多。 7 年多以后的今天,我现在平均每天上下楼梯超过 1300 个台阶。每天打羽毛球踢毽子 ( 大约是中等以上的运动强度 )1.5 小时左右,夏天在运动完以后,穿的背心都是湿的,有时还能拧出水来。晚上出去遛弯,走 2000 步以上,一天下来并不感觉很累。 2015 年单位组织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都参加的爬山运动中,我是爬的最高的人之一。我家吃面粉多, 50 斤的面粉一口气扛到 7 楼,现在还不成问题。老伴身体不太好,大部分家务活都是我干。精力也还行,能坚持每天看材料、写文章三、四个小时。 这些可能很多同龄人就做不到了。 最后再说一点个人的认识。社会进步当然是好事,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出门坐汽车、上楼有电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使被迫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人的固有的“懒”毛病更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根据基础健康学的“人体组织越用越强”的规律,有意识地多做一些体力活动和耗氧运动,纠正现在人们从理念到行动总的来说运动偏少的错误,对健康是有利的。 作者范振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贴。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0:老年性耳聋能延缓吗?
laofan68 2017-11-25 14:34
老年性耳鸣、耳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且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更不幸的是人们常说:久鸣必聋,久聋必傻。意思是说,出现耳鸣后,再发展就会听力越来越差,很可能导致耳聋。由于耳聋听不到别人说话,必然自己就会说话少,减少人际交流,脑子的活动少,会加速脑组织的退化。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呆傻。 能否从健康学的角度延缓这些人耳鸣、耳聋的发生或减慢其发展速度呢?理论上是可能的。 从解剖学可知,内耳只有一条比较细的血管,并且没有另外的血管能起代偿作用。供血不足、使内耳缺乏营养是造成老年性耳鸣、耳聋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想办法增加内耳的供血,就能延缓大部分人的耳鸣、耳聋的发生和发展。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设法增加内耳的供血,从而增加耳部的营养供给。但是真正做到有效增加耳部的营养供给,并不那么容易。 如何能做到这点,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也请各位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更多的办法。 笔者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 2006 ~ 2008 年,明显出现了耳鸣。忙着干活时,没有什么影响,当坐着休息时,经常出现耳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耳鸣出现的越来越多、越厉害,而且在晚上出去遛弯时,总“听到”有人在自己后面跟着走,回头看又没有人。于是意识到是出现了幻听。在 2008 年体检,在做颈部多谱勒血流检测时,查出颈动脉流速异常。 笔者当时认为,已经 68 岁了,听觉器官必然有所退化。特别是颈动脉血液异常,会使包括内耳在内的头部供血减少,内耳缺乏营养可能是造成耳鸣、幻听的重要原因。 于是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⑴ 增加营养素的摄入,一日三餐不节食,并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平衡。这样有利于身体有足够的营养。 ⑵ 除坚持正常的体育运动以外,还经常做一些有利于缓解颈椎病的动作,如有意识地做一些仰视和颈部活动等。 ⑶ 增加内耳附近组织的运动。有养生专家特意告诉我应该多做按耳朵和拉耳朵。不过笔者认为还是多做一些主动运动可能更好。经过认真研究,最后认为嘴巴的运动能带动耳朵附近组织的运动,于是就尽量多做一些嘴巴运动。 得到的结果是:现在是 2017 年,与 10 年前相比 ,幻听没有了,耳鸣基本上没有了,听力没有明显下降。 虽然笔者说的完全是实事,但它不是像双盲法那样的科学验证,可能仅是个例。希望各位老师思考笔者说的是否有道理,更希望大家想出更多办法来避免或延缓老年性耳鸣、耳聋。 另外,很多人可能想到通过医学的方法来增加耳部的血流量。比如通过使用活血化瘀,或降低血液粘度的药物,通过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甚至还有的人迷信保健品。由于笔者不是医生,也没有做这些方面的试验,不能肯定它们的效果,也不向大家推荐。 “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范振英。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20:人体组织的恢复、修复和生长能力
热度 1 laofan68 2017-11-18 15:16
这是基础健康学之三。 健康学的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人体组织是活的,有一定的恢复、修复和生长功能是健康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一般人对此似乎都知道,但对其很多内容和重要作用却了解的太少。原因是大家都迷信的医生和医学专家都会建议您按照他们的权威方案进行治疗,不会讲您的病痛主要是身体自己的修复、或生长功能使您痊愈的,更不讲这些恢复和生长过程还会使您更强壮。 经常听一些中老年人说: 人老了,身体的器官像使用久了的机器零件,已经严重磨损,一定要省着用。这显然就是忘记了人体器官是活的,有一定的恢复、修复和生长能力。 恢复功能,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比如 进行强度比较大的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后浑身酸痛,休息一会或睡一晚上就好了。就是通过休息,肌肉等组织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甚至比原来更强壮了。现在知道酸痛的主要原因是激烈运动使肌肉等组织中积累了过多的乳酸等物质,休息以后消除了。 这个道理似乎都知道,但有人有时好像忘了。比如有的中老年人,白天做了一些腰部的运动,晚上有些腰痛,从此后就不敢再做类似的腰部运动了。我在一次遛弯时,一个人突然对我说:“我见你散步时经常扭动腰,一天晚上我也学着做了,腰痛了好几天,再也不敢再做了”。其实一般情况下,过一段时间腰部就恢复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是循序渐进并坚持下去就行了。 在中央电视台的健康节目“膝关节保卫战”及无数养生专家的“谆谆教导”下,许多中老年人都尽量少用膝关节。原因是说其中的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组织是磨损一点就少一点,还说特别是上下楼、爬山等运动,膝关节受压力大,磨损快,尽量不要做。还用“上下楼时膝关节会受到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来吓唬人,我是学物理的,从力学的角度,说上下楼“膝关节会受到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笔者现在每天上楼梯和下楼梯的台阶数加起来,平均在 1300 个以上。可能比有的同龄人一个月的总和还多,而笔者的膝关节并不比一般同龄人差。原因是我知道膝关节是活的,运动以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复和修复。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一次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协和医院肝胆外科著名医生、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说:“心脏支架手术”的状况就更令人担忧了,德国莱比锡医院的外科专家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 他们将100位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手术,另一组不手术每天锻炼身体,一年后,手术组的康复率70%,而没有做手术组的康复率却达到88%。像这样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医疗机构是极不情愿公布于众的,因为心脏手术带来的高额收入是医院和外科医生都无法抵御的“诱惑”,从医的职业道德在强大的利润面前摇摇欲坠。 黄洁夫副部长还说了另外一个事:“椎间盘切除术”已被证实有四成是失败的,甚至术后病情恶化的达到了12%,英国在一次外科医生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对220位整形外科医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220位医生没有一位愿意因腰痛而接受手术治疗的。 即便像腰间盘突出这样的“顽症”其实也都可以凭自身慢慢恢复,英国的柯拉马医生强调: 脊椎本身有惊人的自愈能力,免疫系统的细胞会将从椎间盘脱位的物质视为异物,通过酵素加以溶解,这就是自愈作用,这需要一些时间。但医生永远也不会这样告诉患者。医生会说这种病永远不可逆转,……。 笔者从健康学的角度认为,血管、血液都是活的,在一定条件下,一些狭窄的血管得到一定恢复是有可能的。同样,脊椎也是活的,有“惊人的自愈能力”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恰当合理的方法,充分调动人体的恢复、修复和生长能力来提高健康水平,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8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9:也谈锻炼的适度和过度
laofan68 2017-11-12 15:03
最近看到一篇题目为“适度和过度”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该文作者邓某在医院见到他一个老同事。这个老同事退休前身体不太好,退休以后“坚持每天走路 5 、 6 公里。后来走路更多,还做一些其他运动”。变的“脸放红光、身板硬朗、嗓门亮如洪钟”,而且“糖尿病、心力衰竭、消化不良等病症一扫而光”。但由于锻炼过度,“使双膝的骨关节炎已到三期。半月板也严重损伤 , 走路艰难”。该老者不想做手术,现在只能靠在膝关节处注射玻璃酸钠和吃止痛药来止痛,连走路都很艰难。 如果此文写到这里以后,再分析一下什么情况是适量,多大的量就可能是过量,锻炼要适量不要过量,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但是该文的后半部分,全是写的在医院的骨科门诊见到的情况:“因为锻炼得病的患者多的令人惊讶”。跳广场 舞的大娘“把膝盖跳成了罗圈弯”。还见到一个抬进来的老太太是锻炼狂,“小腿部一段肌腱断裂,导致骨头移位,出现瘫痪症状”。骨科主任说:“现在这样锻炼过度的患者越来越多,有时一天就能接诊 10 多位”等。 文章尽管前面说了几句身体锻炼的效果,但似乎是用来反衬由于过量运动造成负面效应的严重性的。所以该文给人的印象是“还是不锻炼好”。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使用在骨科门诊见到有一些锻炼过量或受伤的人,相对庞大的锻炼人群,并不能表明锻炼过量的人占的比例很大。这是只说分数的分子、没有说分数的分母,是不能知道分数的数值的。更何况去骨科就诊的有一些是“老病号”,骨科医生接诊的锻炼过量的病人不可能都是新病人。所在真正由于锻炼而受伤的人占的比例可能很小,不能一叶障目。 笔者认为,从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的角度,锻炼能增强身体组织、器官的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锻炼身体的好处不能否认,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充分说明锻炼效果的同时,过量锻炼的负作用也要承认,并且 要尽量避免运动过量或方式不对所造成的伤害,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除了运动量以外,还有运动种类、方法、时间等许多方面是都需要进行研究。这些正是健康学的内容。反过来说,正是由于现在没有健康学,对这些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没有相应的理论作指导,锻炼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应该通过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避免,而不能出现个别问题就说锻炼不好。 相信通过健康学的研究和发展,找到对什么样的人群,适合哪些种类的运动、应采用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应该多大的规律,逐渐提高对运动的理论指导,会使通过运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更好,并且运动过量及造成损伤的情况逐渐减少。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笔者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9:人体组织需要营养
laofan68 2017-11-4 14:59
这是基础健康学之二。人体的组织、器官需要营养。这是常识但仍须要进一步讨论。 人体组织需要营养,这是基本的生理规律之一,也是人们的常识。媒体上的养生保健和饮食节目中,每天都有关于营养的内容,但见到的基本上都是基于医学观点的。这里再提营养问题,是因为它在健康学中的作用比在医学中更重要,也有区别。 医学的核心是治病,治病的效果主要是通过药物、手术等,靠物理、化学、生物或生物制品对身体进行干预,使疾病得到治愈或缓解,研究营养只是辅助问题。所以不太受重视。笔者的一个写了好几本营养学方面论著的朋友、天津市总医院原来的一个营养师说过:不管怎么对领导讲营养的重要,就是得不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唯一的例外是在医院评级时,因为医院的评级的条件要求必须有相应级别的营养师。 饮食节目也会讲一些有关营养的内容,但它们是用到什么食材就介绍一下它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再根据营养成分的指出一些可能的作用。 健康学的目的是增强组织的机能,增加人体的活力,提高健康水平,考虑的是比较长期的效果。人体组织是越用越强,所以强调多活动、多锻炼,所以需要增加营养。因此营养问题在健康学中很重要。 1. 要摄入足够的营养 我国现在进入小康,食品不缺少,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营养充足。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消化能力减弱,不太想吃东西。再加上受到怕得高血压、高血脂;“吃饭七分饱”;“有钱难买老来瘦”;“现在唯一得到证明的抗衰老的方法是节食”;一些专家宣传和提倡“辟谷”有利于健康长寿等舆论的引导。使一些中老年人是吃饭不敢吃饱,而且认为是吃的越清淡越好。 笔者认为,从医学的角度,上述的理论和方法也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医学主要是治病,其次是防病。不要说治病,就是在防病中,也多是强调比较保守的方法,看短期效果。比如节食、吃的清淡、 少摄入脂肪,在短时间内就能使血脂降低,身体变瘦。这是现在很多人为了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最近一项涉及全球 13.5 万人、历时 7.4 年的研究证明: 脂肪(总脂肪或饱和脂肪)、糖类及水果 / 蔬菜 / 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无关。 健康学要求的是比较长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多活动使组织机能增强、提高身体活力和免疫力。上述节食、辟谷、饮食过于清淡,可能造成一些中老年人营养跟不上,不利于更好地锻炼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健康。 除了数量以外,营养的种类要全,或者说营养要全面也很重要。 总之,在对待营养的问题上,医学和健康学的区别是:医学要求的是宁少勿多,健康学要求的是除了保证身体的基本生理需求以外,还要摄取进行锻炼所需要的额外增加的营养。 2. 营养要能输送到需要它的组织 这点很重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脑梗塞和心肌梗塞。此外还有,一些中老年人患有耳鸣、耳聋。更不幸的是人们常说,久鸣必聋,久聋必傻。造成耳鸣耳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耳只有一条细血管,而且没有能起代偿作用的其它血管,容易造成内耳供血不足、缺乏营养。 不少中老年人膝关节疼痛,医生说是骨性关节炎,半月板、关节软骨受到磨损,是人体老化的现象,建议要尽量少使用。其实包括膝关节在内的很多关节内部血管很少、甚至没有血管,这些地方容易缺乏营养。遇到受凉、外周血管收缩,或者由于身体有的组织发炎、引起代谢性缺氧时,这些地方更是雪上加霜。缺乏营养可能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老年痴呆研究的比较多,但其病因还不太明确。但笔者见到有文章说,在出现老年痴呆以前,一般都存在多年的脑部缺血。于是笔者想,由于脑部缺血,使脑组织营养不足,说不定是导致老年痴呆的一个原因。 3.能否有效利用营养素也要重视 缺钙能引起骨质疏松。于是一些中老年人天天吃钙片、高钙片、喝牛奶,但仍然骨质疏松。其原因可能是摄入的钙质未能有效选用。因为钙能否沉积到骨骼中,还需要有维生素D和成骨激素的作用。若后者缺乏,钙质就不能有效利用。 如果人的消化功能很差,吃进去的养分不能消化吸收,那么吃也等于白吃。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8: 共享单车助健康
laofan68 2017-10-28 14:32
共享单车 ( 自行车 ) 不仅环保,而且有助于健康。中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在注意安全的条件下,也可以骑。 骑自行车出行有很多的优点。它环保,没有污染。骑车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停就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养生专家说,骑自行车时膝关节受到的压力小,对于膝关节,除了游泳以外,骑自行车是最好的运动。即使不考虑膝关节受压力这个因素,我仍然认为骑自行车是很好的运动。我从 18 岁开始骑车,到现在已经是第 60 个年头了,没有去过健身房,也没有参加过专门的体育训练,现在身体还不错,与 60 年来坚持骑自行车可能有很大关系。通过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符合健康学的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体力活儿很少了。上楼有电梯、出门坐汽车,被迫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了。使人的一些固有弱点得到了更多的表现。现在人们的好多疾病是由于吃得太好、动得太少、思想压力大造成的。骑自行车又省钱、又环保、又开心、又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多得。 被有人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又给骑自行车增加了省心、方便的优点:说它省心,是骑单车不担心骑坏,不用考虑修车;不怕丢,骑完以后不用搬上 7 楼 ( 我住 7 楼,以前骑完车都要搬上 7 楼 ) 。说它方便,要想骑的时候开锁就骑,骑完后锁好就走。唯一要注意的是骑完离开单车时,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带走,否则想找回来就难了。 70 岁以后还能骑自行车吗? 在我退休前后多次听人说, 60 岁以后身体衰老了,骨头脆了,反应逐渐迟钝了,应该少骑自行车。 65 岁以后尽量不骑, 70 岁以后就一定不要再骑了。 我的父亲在 72 岁左右,由于骑自行车下车时没有下好,造成股骨颈骨折。我家是河北省农村,我当时的单位在四川简阳,没能回家陪老爹去做及时、有效的治疗,成了瘸子。受伤的腿比好腿明显短一段,走路离不开拐杖,直到去世。 不过我认为, 70 多岁还能不能骑自行车,同样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决定。与过去相比,现在老人骑自行车增加了一些有利因素:一个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身体状况比几十年前的老人有明显提高。另一个是过去基本上都是 28 车,车身高,容易摔倒,现在都是 26 车、 24 车,甚至 22 车,车子矮,脚可以着地,比过去安全多了。所以只要身体状况许可,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 70 多岁、甚至 80 岁也可以骑自行车。 从健康学的角度,身体的组织、器官一般是越用越强。所以我在骑自行车时,往往还多做一些额外活动。比如骑行时增加一些腰部运动,手或手指的运动,在拐弯时多向后方看几次等。 当然老年人毕竟身体差了,体力和反应速度比不上年轻人了。所以骑自行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太快,要专心,尽量避免摔倒和发生意外。 “践行健康学 1 :“引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8:基础健康学
laofan68 2017-10-21 14:34
基础健康学是健康学的重要基础,很重要。后面几篇博文所写的这方面的内容,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本文是第 1 篇。 健康学中,除了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基础 ( 逻辑基础 ) 以外,基础健康学也是它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 生命科学或生理学基础 ) 。 基础健康学是研究人的生命本质及其规律,以及健康模式所遵循的、以宏观表征为主的人体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以微观为主的生命本质及其一些基本生理规律 因为健康学和医学的对象都是人,而且它们的目的都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或减缓健康水平的下降。它们的措施、方法都不能违背生命科学的普遍原则,都必须基于人的生命本质,都必须遵循人的基本生理规律。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基础医学,也是基础健康学。比如基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等。 这些内容已经研究的比较深入,而且现在还有很多人、投入大量经费在研究,所以在健康学中 ( 至少是在健康学创立的初期 ) 基本不再对它们进行专门研究,而是采用需要时拿来就用。 2 .具有宏观表征的生理学规律 健康学和医学所针对的人群、着眼点、主要做法和目的都是不同的。它们所依据的一些人体的很多现象、内容、规律肯定有不同。即使相同的规律,在两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侧重点也可能有很大差别。 医学主要是治病,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 病理学 ) ,疾病的表现 ( 症状学 ) ,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 药理学 ) 等都非常重要。 而健康学的目标是让身体组织更有活力,免疫力更强,身体更健壮,精力更充沛、精神状态更好。而且健康新定义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在健康新定义的基础上创立的健康学,同样也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 因此具有宏观表征的很多生理规律和理论,是基础健康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中,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微观的、但所引起的结果主要是宏观的,比如:人的组织、器官都需要营养;一般说来它们是越用越强;人体组织有恢复、修复、和再生能力;免疫学;心理学;内分泌学;生物钟;人的生理节律性等。 基础健康学的这部分内容非常多,需要花很大力量进行研究。而且像药理学要研究每种药的作用机理、适用病种、药物用量、有什么副作用、治疗效果、代谢过程及速度等许多问题一样,基础健康学也需要研究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适用人群和条件、用什么样的强度、坚持多长时间、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可能的副作用等很多问题。 若深入进行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笔者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后面关于基础健康学的几篇博文只是提出几个方面的一般规律、现象,是笔者的想法,没有给出具体适用条件,也缺乏数量关系及准确的效果,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基础健康学的理论,只是提出了一些笔者的认识和想法。若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很满足了。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1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7:肚皮“舞”
laofan68 2017-10-14 15:36
肚皮“舞”这里是指主动有意识地进行腹肌运动,会有利于缓解便秘和增强消化能力。 中老年人便秘和消化能力差是常出现的毛病,便秘会给一些老人造成不少痛苦。消化能力差、身体得到的营养素少,可能是加速衰老和易患疾病的一个因素。虽然可以通过吃药或其他治疗方法得到缓解,但往往效果都是暂时的,需要长期吃药或治疗。能否从健康学角度,靠主动有意识地运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让自己腹肌的运动,使便秘有所缓解,并且能帮助消化呢? 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关于便秘的节目,是一个患有便秘的女士非常痛苦,最后通过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即吞下一个药丸状的检测器,通过它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得知它的运动情况,进而知道肠子的蠕动情况。结果是它移动到横结肠的一个地方以后,就几乎不再向下运动了,说明后段结肠的蠕动非常弱。通过针灸等方法治疗,增加结肠的蠕动,使病情缓解。 大家知道,腹式呼吸有助于消化,其实质是膈肌的运动,对肠胃等消化器官起到按摩作用,使其蠕动增强,增加了消化能力。 我在电视上还看到过一个表演肚皮舞的节目。不管是运动方式还是表现出的力量,都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多。于是我想,肚皮的运动必然对肚子里的肠胃起到按摩作用。如果有意识地进行适当方式、适当强度的腹肌活动,应当能对包括结肠在内的消化器官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增加它们的蠕动,起到缓解便秘和帮助消化起的作用。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想法,是否真正有效还要经过实践验证。而且什么样的运动、用多大强度对便秘最有效?那些活动更有利于帮助消化?这些都需要人们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总结。 笔者一直不便秘,自己不能做在缓解便秘方面是否有效的实验。不过近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自己认为可能有效的方法做一些腹肌运动,感觉到明显的变化是,排便的速度比原来快了。 不知是因为经常运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本人的消化能力一直比较好,对于通过肚皮运动能否起到帮助消化,无法体验到明显的效果。希望认同此想法的朋友不仅要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多从实践中去体验、总结出规律,对人们的健康做出贡献。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笔者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7: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基础
热度 1 laofan68 2017-9-23 15:30
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前提,或者说是健康学的逻辑基础。 我是学物理的,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直至退休。在学习和工作中,学习和接触了许多学科。比如大的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每个大的学科中还分多个小的学科。但不管是大的学科还是小的学科,都称为“某某学”。每个“某某学”中都有它们自己的核心内涵及其界定。比如物理学的“物”是指不进行化学反应的物质;生物学的对象是指有生命活性物质等。相反,如果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不明确,边界不确定,就产生不出相应的学科。 在我 2008 年开始关注健康后,对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健康学感到很意外。心想,健康是党和国空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人都关心,天天在说、每天在做的大事,为什么会没有健康学呢?后来发现健康的定义不正确,是没有健康学的主要原因。于是就首先研究有关健康定义的问题。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认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健康定义,才能创立健康学。原因如下: 1 .作为一个学科,不管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必须有其明确的核心内涵。如果其核心内涵不正确、或不明确,就没有办法创立相应的学科。原来健康定义就不恰当、不正确,所以没有办法创立健康学。 2 .科学是研究相应学科核心内涵的不同状态、变化规律及其结果的。所以一个学科的核心内涵必须有不同的状态 ( 或事物 ) 。假如其核心内涵是一种固定的、不变化的事物 ( 或状态 ) ,则只对它进行描述就行了,没有必要创立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原来定义的健康就是一种不能变化的、人的身心的理想状态。 3 .每个学科的创立,是为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否则就没有创立的必要。创立健康学是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原来定义的健康没有人能达到,与广大民众不占边,按那种健康定义,即使创立了健康学也没有多大意义。 若按照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它包含许许多多的健康状态,能含盖所有人,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就能够创立健康学,并且创立的健康学可以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巨大作用。所以说健康新定义是创立健康学的基础,或者说是一个前提条件,也可称作是它的逻辑基础。 总之,有了正确的健康定义,就能创立真正、科学的健康学。有了健康学,就可以用健康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指导大家的行动,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提高健康水平,使我国尽快变成健康强国。 可能有的老师会问,你说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健康新定义就不能创立健康学。那末医学中没有相应的内容,为什么可以创立医学? 实际上,健康新定义的核心是它包含许许多多的状态 ( 健康状态 ) ,有了这许许多多、可以变化的状态,就可以创立健康学。在医学中虽然没有特别指出,但实际上医学是建立在“有许许多多的疾病状态”上面的,并且这许许多多的疾病状态是可以变化的,就成了创立医学的基础和前提。人们有把病治好、改善疾病状态的强烈要求,所以能创立医学是理所当然的。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前提,或者说是健康学的逻辑基础。 我是学物理的,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直至退休。在学习和工作中,学习和接触了许多学科。比如大的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每个大的学科中还分多个小的学科。但不管是大的学科还是小的学科,都称为“某某学”。每个“某某学”中都有它们自己的核心内涵及其界定。比如物理学的“物”是指不进行化学反应的物质;生物学是指有生命活性物质的科学等。相反,如果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不明确,边界不确定,就产生不出相应的学科。 在我 2008 年开始关注健康后,对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健康学感到很意外。心想,健康是党和国空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人都关心,天天在说、每天在做的大事,为什么会没有健康学呢?后来发现健康的定义不正确,是没有健康学的主要原因。于是就首先研究有关健康定义的问题。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认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健康定义,才能创立健康学。原因如下: 1 .作为一个学科,不管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必须有其明确的核心内涵。如果其核心内涵不正确、或不明确,就没有办法创立相应的学科。原来健康定义就不恰当、不正确,所以没有办法创立健康学。 2 .科学是研究相应学科核心内涵的不同状态、变化规律及其结果的。所以一个学科的核心内涵必须有不同的状态 ( 或事物 ) 。假如其核心内涵是一种固定的、不变化的事物 ( 或状态 ) ,则只对它进行描述就行了,没有必要创立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原来定义的健康就是一种不能变化的、人的身心的理想状态。 3 .每个学科的创立,是为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否则就没有创立的必要。创立健康学是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原来定义的健康没有人能达到,与广大民众不占边,按那种健康定义,即使创立了健康学也没有多大意义。 若按照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它包含许许多多的健康状态,能含盖所有人,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就能够创立健康学,并且创立的健康学可以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巨大作用。所以说健康新定义是创立健康学的基础,或者说是一个前提条件,也可称作是它的逻辑基础。 总之,有了正确的健康定义,就能创立真正、科学的健康学。有了健康学,就可以用健康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指导大家的行动,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提高健康水平,使我国尽快变成健康强国。 可能有的老师会问,你说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健康新定义就不能创立健康学。那末医学中没有相应的内容,为什么可以创立医学? 实际上,健康新定义的核心是它包含许许多多的状态 ( 健康状态 ) ,有了这许许多多、可以变化的状态,就可以创立健康学。在医学中虽然没有特别指出,但实际上医学是建立在“有许许多多的疾病状态”上面的,并且这许许多多的疾病状态是可以变化的,就成了创立医学的基础和前提。人们有把病治好、改善疾病状态的强烈要求,所以能创立医学是理所当然的。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说明:再过一星期就是国庆节和中秋节假期了,为了不干扰各位老师过节,本人发表博文停发两次,即 9 月 30 日和 10 月 7 日两次停发。预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 对各位老师关注本人的文章表示衷心感谢 !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6:多用积极的方法减少跌倒摔伤
laofan68 2017-9-16 15:43
中老年人要多锻炼,多用积极的方法减少跌倒摔伤。 从去年到现在 (2017 年 ) 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家庭防跌倒小贴士 ”中说: 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重要诱因。在中国,每年约有4000万65岁以上的老人意外趺倒。 的确,中老年防止跌倒摔伤非常重要。 此公益广告介绍了7种防止跌倒的贴士。它们是:①洗手间多装一个扶手。②地板防滑,时时保持干燥。③台灯放在伸手可及处。④沙发床垫硬度适中,家中过道不堆杂物。⑤小孩玩具及时收纳,防止摔倒。⑥住所灯光足,明亮无死角。⑦鞋底防滑,服装宽松舒适。 这些都是正确的,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医学思路的防病方法,是消极的方法。 若从健康学的角度,这还很不够。根据健康学,除了上述消极的防跌倒方法以外,还需要用积极的方法防摔倒,更重要的是减少摔伤。具体的方法主要是想方设法提高身体组织、器官的能力。 身体组织是越用越强。体育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可以防止或减慢骨密度的降低,不容易骨折。活动能使关节产生关节液,关节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使关节更健壮、更灵活。肌肉、肌腱是越用越强健,能够更好地保护骨骼和关节不受损伤。活动是由大脑支配的,所以活动还能使脑子反应更快。因此,经常锻炼和不锻炼的人相比,反应更敏捷,同样情况下不容易跌倒。由于骨骼更结实、关节更健壮、肌肉能更好地进行保护骨骼和关节,即使跌倒了,也不容易摔伤。 笔者今年77周岁,这几年有几次摔的比较重:一次是约2014年的冬天,正带着小孙女在天津的南运河的冰上玩耍,小孩的爸爸突然在我背后的河岸上叫我,由于转身太快摔倒在冰上。去年11月底去爬长城,在一个下坡处,由于下的太快而且没有看到一个地方有结冰而摔倒。还有两次是我的孙女学滑活力板,我也试着学,结果都是在上的时间向左侧(前进方向)摔倒在石板地上。其中一次是前边的脚(左脚)站的太靠前(站到了前轮的前面),另一次是左脚踩的位置是对的,但是在抬右脚时身体重心向左移的太多了,移到左腿的外侧了。从力学的角度,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活力板突然向后(即向右)快速滑动,因此人就向左侧摔倒了。 我多次摔倒都没有摔伤,肯定有很大的幸运因素,但与我这几年坚持锻炼,每次体检骨密度都基本正常,关节比较灵活,肌肉比较强健也有很大关系。 说实在的,由于这几次都是摔在髋关节,很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过后我也很后怕。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多注意安全,不要像我这样冒险。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笔者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没看过的老师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6:从健康因素看健康学提高健康水平的巨大可能
laofan68 2017-9-9 07:55
从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健康学来提高健康水平,而且作用巨大。 前面提出了健康学,说了它的重要性,可是健康学的操作空间在哪里?真能用健康学提高健康水平吗?用健康学提高健康水平的预期效果大吗?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下列因素:自我保健占 60% ,遗传因素占 15% ,社会因素占 10% ,医疗条件占 8% ,气候因素占 7% 。 可能很多老师都看到过这个健康与长寿因素的比例,但是用什么样的系统理论作指导,全面阐述用什么样的做法和方法,来大大提高占 60% 的自我保健因素对健康的贡献,可能就没有人看到了。这应该就是健康学的内容。 利用健康学提高健康水平,最主要的操作空间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对健康起 60% 作用的这部分。也就是说,要自觉主动地想方设法、通过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行健康管理、保持良好心态等方式方法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从理论上讲,这是完全可能的。人们通过实践,也证明其效果是确定的。 另外,通过健康学使身体健壮了,精力充沛了,就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得到更多的报酬,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己的条件,反过来又有利于健康。人的幸福指数与健康水平存在正相关。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更能感觉到幸福。整日饱受疾病折磨的人很难感觉到幸福,甚至会产生厌世轻生的想法。因此,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会感到更幸福,反过来更有利于健康。也就是说,健康和社会条件,健康与幸福指数都是正反馈关系,也称正相关、或相互促进的关系。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健康学来提高健康水平。 笔者认为,通过创立和深入研究健康学,在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认真执行。经过全国人民几十年的努力,在占 60% 的自我保健领域内,提高 20% 的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做到这点,马上就可以算出,它对健康和长寿的贡献提高了 12% 。想想现在世界各国在医疗上花的钱,连美国都认为是联邦预算的定时炸弹。投入了巨大人力,有那么多医务人员。建了那多药厂、医用品工厂、医院设备生产厂等。所有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健康和长寿的贡献才 8% 。若能实现笔者的上述想法,即对健康的贡献提高 12% ,那就是医疗的 1.5 倍,它的意义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若真能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之后,我国将成为健康强国。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5: 开创中医特色现代医学和健康学新时代
热度 1 laofan68 2017-9-2 10:23
按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中医发展之路”,有可能“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和健康学新时代”。 科技部主管的、 46 位两院院士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的最新一期( 2017 年第 8 期),刊登了笔者一篇标题为“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和健康学新时代”的文章。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引言、摘要、和结束语。 引言: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在 30 多年时间内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仅 3 年多,就开启了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篇章。笔者是一个普通退休人员,不能胜任治国理政的大事,仅是提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中医发展之路”,希望能开启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新时代。并且通过近 10 年的思考、研究,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等一系列有关健康学的创新理论,希望由此开创健康学的新时代。 笔者认为,中医药不是只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作用的古迹或文物。而是包含深刻文化底蕴、能解除病痛、强身健体的实用科学技术,必须不断发展。中医 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 : 一种是只能在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等古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内发展。常以“内经”所述内容以及古代名医的论著作为最高标准。 若 按这种模式去发展,尽管也能够挖掘出一些有效的古方、验方,提高一些治病方法的效果,但不能与科学技术爆发式发展的今天相适应。长此下去,中医必然会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可能被淘汰。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就不是中医了。因此,不管中医在这个死胡同中怎么发展,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变成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 另一种是在中医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相融合的道路上发展。它不仅能发展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而且中医的理念和独特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还能创造出许多具有颠覆性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促进医学以及医学之外领域的创新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2008 年,已经 92 岁的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在给笔者的信中说:“ 过去认为医学只是自然科学,是生物医学。现在加上心理和社会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中医是天、地、生、文、史、哲、艺术的综合体,因此多学科相合才能帮助中医的发展 ; 只有新技术革命之成就,才能帮助中医的发展。”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2015 年 10 月,卫生部副部长、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在《以诺奖驱动中医药创新》的讲话中强调:“瞄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前沿和重点,集成生物医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研究方法,指导中医的各类科学实践,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渗透结合,可以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更大贡献”。 按照习主席、王国强副部长和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的教导,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新时代和健康学新时代。 摘要: 按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中医发展之路”,把现代科学技术引进中医“为我所用”,用现代科学 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从而促进中医快速发展, 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产生医疗卫生新突破,从而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新时代。利用中医的先进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等一系列有关健康的创新理论,以此开创健康学的新时代。希望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国变为健康强国。 结语 提出了“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中医发展之路”,希望能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新时代。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学、宏观健康学等有关健康学的一系列创新理论,希望能开创健康学新时代。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民再努力奋斗数十年,使我国变成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学技术强国、政治强国的同时,也成为健康强国。到那时,中国就由站起来变成了强起来;到那时,试看天下谁能敌! “践行健康学 1 :“绪言”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没有看过的老师最好看一下。 顺便说一句,此前 3 篇践行健康学 ( 即践行健康学 2 ~ 4) 中的这句话中的“绪言”误写成的“总结”,向各位老师表示歉意 !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健康学15:创立健康学的意义
laofan68 2017-8-26 11:18
健康学是指导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科学。在我国建成健康强国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6 年 8 月 26 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会议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在 2016 年 8 月 19 日召开的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 健康很重要,党和国家很重视人们的健康,人民也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健康。 但 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政府制定的有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政策、措施、计划、规划等,只能依据医学理论(或称医学模式)。因此不可能是最佳方案。 无数人在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而奋斗,却没有明确、系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说不清所做的是否科学。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人们便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生物学或医学模型、不同信仰等,提出了没有明确适用条件和数量规范的各种各样的“健康理论”,使“健康理论”满天飞。很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无所事从,更说不清从人的整体和长远来看是否真正有效?还是有害。同时还使许多“保健品”大行其道,使很多人上当受骗。 健康学是与医学非常不同的一门科学。在核心内容上,医学关注的病或治病;健康学关注的是身体机能的提升。在方法上。医学是通过医生对病人进行干预来缓解疾病,对病人来说是被动的;健康学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身体机能增强,是积极主动的,因此他们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能做得比预想的更好。在成本上,医学的费用巨大,连最富有的美国也成了联邦预算的定时炸弹,而且浪费严重;健康学即使包括科研、教育、实施在内,也比治病的费用少得多。在效果方面,医学只是使部分病人缓解了病情;健康学能使大部分人改善健康状况。 即使在使人少得病方面,基于医学的思路和方法也与健康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从去年到今年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防跌倒小帖士”,介绍的全是消极的方法。若从健康学的角度,这远远不够。还应该、甚至更重要的是让下肢多活动,使相关的骨骼、关节、肌肉变的更强壮(或退化减慢)。不但不容易跌倒,即使摔倒了,由于骨骼更结实,关节更灵活,强壮的肌肉会更好地保护关节和骨骼,不容易造成伤害。 上面这些只是定性地一般论述,实际上健康学要花很大的力量去研究每种增加身体活力方法的理论依据、使用条件 ( 或说适用人群 ) ,所使用的数量,效果如何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选择,有的放矢,科学严谨地操作,取得预期的效果。避免现在这种健康理论满天飞,效果很难说得清的局面。 总之,创立、研究、实施健康学,就能够使人们从不同于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健康、争取健康、促进健康,开创健康学的新时代。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4:每天步行2600步
laofan68 2017-8-19 10:35
通过步行来锻炼身体有许多优点:第一是方便,不用特殊场地,能走路的地方都能做;二是安全,只要身体状况尚可,精力不太分散,一般不会发生事故;三是运动强度的运动量都好控制,适应面广。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步行或称散步是公认的好运动项目。从健康学的角度看,它也是增活力的一个好方法。 2007 年版的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俗称膳食宝塔,特别增加了建议每天步行 6000 步。但是我这里写的是 2600 步,似乎缩水了一多半。实则不然。膳食宝塔中的完整话是“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 6000 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我的 2600 步是每天晚上去遛弯的量。通过我前面的 2 篇《践行健康学》博文可知 ,若加上爬楼、打羽毛球等,我的运动量不止 6000 步。当然这是我的运动量,其他的中老年人不要和我比,膳食宝塔中的 6000 步也不是要求所有人的,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这里说的 2600 步是个大概数,有时可能多一些,下雨天有时不去。写本文,主要是我的步行与一般人不太一样,或者说有一些特点。 现在的一般养生专家讲运动,除了安全以外,主要关注的是运动量,常把消耗多少卡的热量作为运动的最重要指标。但是在笔者看来,人是由许多组织、器官、系统构成的复杂生物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均质物体,只关心消耗多少热量是不够的。 人体组织一般是越用越强,更多的组织进行运动,才能使更多的组织变强。所以除了运动量以外,还要特别关注使更多的肌肉、更多的骨骼、更多的关节组织得到锻炼。因此散步时就需要做更多的步态、更多的姿势。这样才能使不同的肌肉、不同的骨骼、不同的关节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使它们都得到锻炼。 写这篇博文,主要是我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也尽量按健康学的要求去做。所以我在散步中加入了一些一般人散步时没有的内容,就是做更多的活动姿势。但在做法上,没有严格、具体的要求,每个人可以自由发挥。 记得养生专家赵之心说过,蹲一会儿“马步”,膝关节就会产生关节液,对关节有利。我想在散步时,若做一点类似于马步的腿始终不伸直的弓步走,可能也会对膝关节有利。为了使下肢各部分的骨骼、关节、肌肉得到更多的锻炼,应该尽量用多种行走方式。比如,除了弓步,还有每一步都让腿尽量弯曲的蜷腿走;向内和向外的罗圈腿走;向左侧或右侧的横向走等。另外,在走路的同时,上肢和腰部同时做各种运动,使相应的组织也得到锻炼。 我出去遛弯的时间一般是晚上。选择晚上的原因,一个是上午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运动量,另一个原因是晚上光线差,自己奇离古怪的姿态不至于被太多人注意。 但是只要你做,总会有人看到。有一天一个人突然对我说:“我看您散步时还扭腰,我也学着做了一天,没想到腰痛了好多天”。我对他说,一要循序渐进,二要坚持,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践行健康学 1 :结论”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