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建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建筑

相关日志

很难相信这样的建筑有很高的力学稳定性
wliming 2010-9-1 15:27
这样的建筑能抗地震?上海去年一座新楼房倒塌,是一个例证。
个人分类: 娱乐|19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之旅(一):流动的音乐
carldy 2010-8-2 20:14
有机会来到了英国,而且正赶上英国最舒适的气候,品味异国文化,欣赏美丽的英格兰风光,当然有无限的感触。前几天忙于学习,几乎没有时间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抽空记录下来的,是我对于英国建筑别样的体验与认识。 初来乍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是异国,还是他乡,首先给人冲击力最强的恐怕要算当地的建筑了。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为黑格尔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出处代考)。把建筑比喻成音乐,这对于没有多少音乐细胞的我来说,起初没有任何感触。既然自己不懂音乐,也不懂建筑,当然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我还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不过,这一次来到英国,一下飞机(曼城 Manchester ),坐上前往 Ormskirk 的火车,沿途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让我感叹的还是别样的建筑:不管是民房,还是火车站,是那样的古朴而又透出无限生机。 请看英国小站。 其实,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建了自己的家园,用独特的建筑艺术,阐释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这不由得让我想象:何谓艺术? 艺术一词,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要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却是有点勉为其难了。有学者认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与自身、对二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 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备注】我是学语言的,看到这样的定义,不由得让我想起许国璋先生对于语言的定义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语言艺术,奇妙无穷。我自己正在享受这种乐趣。这一次有机会来英国交流语言研究的心得体会,确是是一种无上的快乐。大家围绕这同样的话题,撇开一切种族差异与文化艺术的差异,开展平等对话与交流。 会议之余,我们大家开始发表对英式建筑的感叹。 建筑艺术?建筑风格? 还有什么样的艺术能让人这样身临其境,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类型的艺术,比如: 艺术类别 构成材料 建筑 有重量的物质 空间艺术 雕塑 物质+形象 空间艺术 绘画 颜料+形象+颜色 空间艺术 音乐 乐音 时间艺术 诗 语言(声音+文字) 语言艺术 建筑作为空间艺术之一,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天地玄黄,自从我们的祖先从树上来到地面,学会建造简陋的窝棚,勇敢的跨出第一步开始,先人们便不断的对生活与居住、居住与环境进行不懈的探索。建筑是一本无声的史书,房屋不仅是构成村落、城镇的基本要素,还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物质文明的外在标志,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饱含人类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印记。 黑格尔曾这样形容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经典建筑是凝固的诗,是立体的画,从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到江南私家园林的秀丽隽永,从现代大都市精品单元楼盘到山林海滨的幽雅别墅,建筑像一曲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华美乐章,奏响在广袤的大地上。汉字的“宇宙”原是指建筑物,建筑物就是大地上的宇宙。人类的文明史,从居室到村邑、都市、城郭乃至国家,就是文化与建筑交融和共荣的历史,建筑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人们的居住文化主题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转换(参阅 http://www.dzwww.com/fangchan/qlls/lslt/t20040701_160006.htm )。 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往往被首先看作是城市精神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 我这几天全身心感触到的,就是周边那风格迥异的英式建筑。 这才想起,为什么人类通过要建筑来进行交流(如世博会)。 那么,宕开一笔,我们学语言的,也应该用语言来建构我们共同的空间,挖掘内在的奥秘,深入探讨语言的奥秘。如果说人类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可以遮风挡雨的建筑群里面的话,那么,人类还生活在须臾不能离开的、更系统、更带有迷宫性质的语言“建筑群”里面。如何有效展开语言真正的画面,把语言像建筑那样直观的显现在人们面前,这需要人类更大的投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语言“建筑师”,每天都在用语言建筑材料——文字,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体态姿势等等,建构美妙的世界。 这是我在异国他乡的“奇思妙想”了。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3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子建筑——高盛新厦
yaoyaxin 2010-7-19 11:56
我们身边的建筑物象,从来都是建筑之外的非物象表达,茅舍有可能是回归自然的一种雅好,但棚户决非居住其中者的选择。一座建筑潜藏的根本矛盾,在于物质水平与精神境界的分离,更多地表现为财富力与观念、审美能力的失调,尽管社会对于美的包容度日益宽舒,审美基准却有它的永恒性。跨越式发展取得的经济成果,若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水准,而尽情铺张于城市建筑的大兴土木,那么一些城市精心营造的地标性建筑,极有可能成为巨资造就的精神侏儒,成为反遭设计者暗地揶揄的笑柄,成为留在千年文明国土上的建筑病。中国在社会与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有必要补上无法超越的现代主义艺术精神的基础课,理性对待历史建筑,现代建筑内涵式创新,城乡气质优美清新,才不至于成为近百年中国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园梦。我们看看高盛集团的新总部大楼,是如何思想建筑的,以下是《纽约客》天际线专栏建筑评论家 Paul Goldberger 的文章: 影子建筑高盛新厦 作者: Paul Goldberger 纽约的大型金融机构惯以建筑来吸引眼球。 1960 年,大通银行在曼哈顿下城建成巨型玻璃摩天楼时,银行名称、标识布满整座建筑,人们的视线无不投向这里,大通银行位于曼哈顿的办公地点就这样逐渐家喻户晓了。正是步曼哈顿各商业银行的先例, 1930 年,大通银行大厦在华尔街 40 号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高楼,银行家们遂以占地几个街区的金字塔式顶尖高楼而闻名。 高盛作为全球最大、最具财富的金融集团,对此却别具见解。数千名高盛雇员近期迁入位于曼哈顿下城的总部大楼,玻璃与钢质的大楼,外表平滑光润,却不再冠以高盛大厦的名称。曼哈顿西街 200 号的高盛,不仅在建筑外部、大堂,甚至在保安人员的制服、赠与参观者的徽章上,都找不到公司名称。高盛新厦高 43 层,占地两个街区,呈现的却是希望回归无形的设计理念。 近两年来,高盛问题缠身,先是被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又接受联邦检查官的刑事调查,高调形象难再,希望遁于无形更容易理解。高盛新厦由亨利科布(贝聿明事务所合伙人)设计,在金融危机爆发、高盛在次贷市场受到指控之前,高盛新总部大楼已规划有时,建筑设计关注高盛长期形成的权力极致与世人罕匹的地位,而很少言及公司当下面临的问题。 今天,高盛形象低调的举措,看似古怪,甚或有些错觉感,其实它这样做已颇有时日。高盛总部原来位于布罗德大街 85 号, 1983 年建成的预制混凝土大厦,是纽约最易被遗忘的大楼之一。随着建筑不断增高,高盛集团请佩里在泽西市新建一座面向哈德逊河的玻璃大厦, 2004 年竣工时,成为新泽西最高、最优雅的摩天楼,同时也埋下在纽约规划建设新总部的伏笔。纽约新筑选址在炮台公园市( Battery Park City ),位于世贸大楼遗址( Ground Zero )西北的一个街区,这里长期用作停车场,属于曼哈顿下城的发展迟滞区,高盛的选址计划无疑带给纽约市和州级官员一份意外的惊喜。市州一级立即同意为高盛提供价值 1.15 亿美元的税惠与资金担保,更开特例,州与地方政府决定提供另一笔大额资金,准予高盛使用 16.5 亿美元的免税自由债券,意在刺激 911 后的美国经济发展,意在为高盛新厦 21 亿美元造价的一部分埋单。高盛上月宣布, 2010 年第一季度盈利已近 3.5 亿美元,在数月之内,用现金方式,足以支付新厦的全部开支,而无需来自纳税人的任何助力。 然而,当你看到高盛新厦建筑时,很难不想到以上事实,它们根本未影响这件建筑作品的质量;有趣的是,又能从中发现不少高盛精于算计的聪明才智。在与建筑师交往时,公司想要表达什么,总是缺少充分表达的感觉。建筑要体现业主的权力与尊严,还是不惜成本地摆阔?钟情新理念、老传统,还是融会新旧?从高盛新厦看来,它确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说,将建筑要体现的所有品质皆分解为平淡与中庸。高盛的建筑目标十分明确,一座建筑外观要现代化,炫技的先锋却无处可见;建筑不能过于简朴,更不宜奢华;建筑要讲求效率,看上去却并非只重功能。这些建筑理念的辩证法,造就了 43 层的矛盾体 一座寡言的大厦。 在诺曼福斯特、理查罗杰斯等国际主流建筑师中,高盛选择了 84 岁的亨利科布。科布的低调人生很自然地适应了高盛新厦的主旨,科布大部分的职业生涯比他的许多同伴更为内敛,贝聿明就是他最长期的合作伙伴。 在高盛新厦之前,科布设计了风格简约的汉考克大厦,也有人认为是高技风格,这件 30 年前建在波士顿的作品,至今仍是美国最优美的摩天楼之一。科布先生举止优雅,富于思想,有时话语轻柔得让人难以听清,但他坚毅而有主张。科布先生的种种气质,对于高盛的理念,最为贴切,当然也最具魅力。 高盛新厦的建筑,仿佛一件精心裁剪的衣装。远观,建筑别无二致;走近,则能捕捉到它的品质象征精致的表皮与细致的连接。科布设计的建筑立面十分平展,为清澈无色的玻璃与光亮的钢的组合。 钢质网格向上攀升,那些宁静的方格纹样如果不做出适当比例的微转,这个方体很有可能显得灰暗。足够近地感受这 座建筑服饰,就能辨出它确实没少花钱。 新厦的组成包括一座容纳公司办公室的厚板形大厦,上部基础体积笨重,包括 6 个贸易专区,每区能容纳近 1000 名雇员。从大多数角度看,建筑呈方形,只有面对哈德逊河的西侧,弯出一条长而优美的曲线。高盛认为贸易专区要尽可能地开敞,因此,建筑师通过运用桁架托臂来减少柱子,全部电梯被挤到建筑的北角,而非在建筑中部运行,这就营造出如同航站楼般的超级大堂空间。若从南端进入新厦,需要步行近于航站楼的距离才能到达电梯。大堂风格简约,大理石墙面平整,无任何装饰;但是,为减少长距离步行的乏味,高盛布置了两堂令人印象深刻的抽象派壁画,一幅出自美国年轻女艺术家朱丽麦赫图( Julie Mehretu ),是急速与狂奔的组合,位于东侧,暗色、彩色各一;另一幅出自德国艺术家弗朗茨阿克曼( Franz Ackermann )之笔,位于西壁。透过宽大的窗户,从外面的街道也能一瞥壁画,但这不比公众看到的建筑外表丰富多少。当然,高盛的保密文化使之免于受到侵犯或炫耀王牌之虞。然而,高盛新厦丝毫不像纽约最令人称羡的商业圣殿,对于不在其中工作的人,这座建筑永远算不上什么。 高盛新厦第十一层还有另一个大堂,建筑基础与塔楼在此连接。名为空中大堂,也像在高耸的酒店,所有来自街道的电梯先在此停站,因此任何人都要步行经过这个空间,才能到达上面的办公区,空中大堂如同公寓式社区的主广场。这个高达两层、气派堂皇的空间,拥有大开窗与自然光,可以直面哈德逊河;由于对现代家具略知一二,还陈列着红木板式家具;不少宽敞的大门通往一间大型咖啡厅。在建筑的中部,巨大的螺旋型楼梯盘旋而上,向上一层通往各式会议室,向下一层通往健身中心。 办公室都配有 SOM (美国最大的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木质办公桌,质感很强的地毯,空间宽敞,自然光充足;整体色彩柔和中性,充满舒适温和的氛围;位于下层的贸易专区空间却是充满活力与动感,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私人办公室有玻璃墙,比旧楼时期几乎没少多少。只有高盛集团的合伙人才有私人办公室,薪酬丰厚的主管、副董事为数不少,他们只能坐在规划出的开放空间中办公,他们的地位显示,他们与透过周边墙体射进的自然光的亲近程度。 高盛委托许多前卫建筑师对咖啡厅、音乐厅、健身房等内部空间进行设计,这也是新厦最不寻常之处。这样做,是为了给很少在协作环境中工作的新公司提供一个机会,以展示他们可能的作为。尝试获得了多样的结果:波士顿公司设计出一个惊人的咖啡厅,白石膏屋顶和柱子,呈现自上而下的俯冲型;借用现代主义建筑师高迪的手法,巧妙地使科布的几何外壳相形见绌。纽约 SHOP 公司设计了音乐厅,铜板外墙给人印象深刻,内装修却是截然不同的传统风格。建筑研究事务所( ARO )设计了健身中心和会议区,普利斯通 .S. 科恩突发奇想,在建筑的一侧建个转角玻璃天篷。加拿大多伦多 KPMB 公司设计了建筑的顶部两层,形成一种会议、餐饮形式的行政顶层空间,并做外部装饰。这里空间较大,墙壁不透明,感觉比下面各层更安静。的确,在这座建筑里,你越往高处走,似乎能耗越往下降,这也许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下面各层没有 KPMB 公司出色设计的原因。( KPMB 设计了供皇家音乐学院演出的加拿大多伦多科纳音乐厅)行政餐饮空间展示了高盛的建筑摄影艺术收藏,尊贵的进餐空间被建筑图象环绕,这可比建筑本身更具冒险意味。或乘公共升降梯,或乘隐在门后、由保安操作的小型私人客梯,可达顶层的行政餐饮区。 在高盛深沉宁静的总部大楼中,为身处边缘的新生小型金融公司安排了一席之地,对于当代大型投资银行,这并非一个恶意类比。大厦清醒严肃的外表掩盖了其中每个独立个体的冒险之举,他们匆忙地设计出复杂的金融产品,而局外人很难理解产品的真意。不幸的是,在高盛新厦,人们可以大胆地接触到建筑内部,但是作为只见建筑表象的局外人,却又无法认清这里。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高盛竭力脱去主业之外非己所长或无能为力的业务,将其风险事业完全保持在局外人的视野之外。 姚雅欣译 Photo From: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00419/ffe080226.asp
个人分类: 过眼译|6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国家大剧院建筑和开放的思考
黄安年 2010-6-21 13:20
关于国家大剧院建筑和开放的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21 日发布 对于国家大剧院设计和建筑的评价从一开始就众说纷纭 , 不同人群的视野评价分歧是很自然的 , 有前瞻性评估、旁侧性评估、实时性评估、全球性评估、民族性评估、学术性评估、外观性评估等视角的不同区别。 笔者以为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具有时代标志性建筑 , 我们需要立足于全球性和民族性兼顾,前瞻性和学术性兼顾。有人称就 21 世纪百年经典建筑地位来评估,国家大剧院建筑是名列其中的。这座标志性建筑值得细看 , 慢慢品味,昨天上午,我们带着两个外孙前来观摩,连这两位小观众都兴趣盎然。 令人们感叹不已的还在于国家大剧院的全球性和大众性 , 不仅吸引全球顶级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前来登台演出 , 而且大剧院高水平演出以低票价向普罗大众开放 , 使得普通观众能够经常前往欣赏世界水平的演出。大剧院还经常举办艺术讲座,普及艺术研究教育。
3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晚期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生存伦理思想
guowencheng 2010-6-16 20:11
论晚期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生存伦理思想 郭文成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 210096) 内容摘要: 海德格尔指出建筑的本性即让居住,同时思想作为建筑的意义属于居住,而居住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它规定了建筑和思想的本性。只有为了居住而思想,我们才得以在思想中居住。然而,思想作为道说与诗同一,因此诗与居住有其内在关联,这里关键点在于居住的本性是诗意的。在此,这种对于居住本性的去蔽和显现意味着对居住本性的经验。 关键词: 居住建筑 思想 诗 诗意 居住这一主旋律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荷尔德林和诗的本性》、《如当节日的时候》等30年代的文章中就已经在隐隐约约的鸣奏。但只有到了晚期,海德格尔才把这一思想形成专题,如《建筑居住思想》、《演讲与论文》等。在此思想道路中,其路标这样昭示着: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之上。 P.219 这里试图描述出海德格尔所思的居住的本性,显然它相关于建筑,但不相关于建筑学;它也相关于思想,但不相关于形而上学。在此,我们要问:什么是居住?借此一问,我们走上了追寻的道路。 一、居住本性的遮蔽 通常 ,我们认为居住不外乎就是对一个空间位置的占用问题,是一套可诉诸人均占有面积来精确衡量的住房问题,最多是一个诸如住房的周边软硬环境之类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已按技术的方式被对象性地分割为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流通领域等等,而每一领域又有更进一步的切割。于是,人之居住便顺理成章地被划归于某一个具体领域,比如消费领域。然而专业化、资本化、规范化、功利化和一体化使人之居住为技术世界所占用。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与被剥去了主体性的主体实际上已然沦为技术世界维系自身以及再生产自身的有机部分。如人被设立为人力资源或有灵魂的生产力,并以就业和失业的方式在人才交流市场的吞吐中内在地归属于技术世界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按照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需求而被规定、筹划、调整和算计的。由此,人之居住的沉沦状态或者说技术性居住的本性便呈现出来了。在此,居住的本性被技术以及其背后的形而上学态度所遮蔽了,而且这种遮蔽是最广阔和最根本的。 另外,我们也把自己处于某个建筑物中称为居住。但并非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住房,如桥梁、车站、公路、水坝、发电厂、商场、运动场都是建筑物,它们却不是居所。然而它们依然属于人们居住的领域,此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是具体的居所。但只有当我们以为在家中时,我们才说我们居住。如果居住意味着占用一个地方的话,那么,上述那些非住房的建筑物并不能使人居住,因为人们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但上述那些非住房的建筑物本身服务于人们的居住,它们本身就是从居住得到规定的。由此,似乎居住与建筑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与这种看法,就是把居住与建筑看作是两种分离的活动,并把两者之间的本性关系遮盖了,因为建筑不只是居住的手段和通向居住的途径。在此,居住的本性被日常的态度所遮蔽。 由此,还有一种现实的遮蔽:居住的困境。一般而言,我们都在谈论或者听到住房的短缺,并且有很好的理由去证明这点。当然我们还有行动,我们试图通过住宅的建设以及通过整个建筑业的规划来实现居住需要的满足。在当今住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占有或拥有某个住房已经可以令人满足了,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住房并不就一定能保证居住的发生。因为居住的真正困境并不仅仅在于住房的短缺,它也先于毁灭性的世界性战争,先于地球上人口的增长和劳动者的状态等。居住的困境更在于:人总是重新追寻居住的天性。 这里下文将有详细思考。 二、居住本性的显现 这里不在于给出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所有的详细分析,而主要标示出海德格尔对于居住本性揭示之路标: 1 、 建筑的本性即让居住 建筑( bauen )本身就是居住。为何这么说?如果我们注意语言的本性,语言会把事情的本性告诉我们。在古英语和古高地德语中的建筑一词是 buan ,它意味着居住,即留于、停于一地。动词建筑 bauen 的真正意义(即居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 P.147 同时,古词 bauen 也意味着爱护和培育,特别是指耕种土地、养植葡萄。这样的建筑只是留心由自身结出果实的作物的生长。与之相反,建造船只和修建庙宇却是某种方式的制造。实际上作为耕种的建筑与作为建造大厦的建筑,都包含在真正的建筑之内即居住之中。但这种真正的建筑,即作为居住的建筑是作为人类在大地上的存在。但因为它对人类的日常经验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因而被人只用来指称耕种与建筑,而其真正的含义居住却被遗忘了。这不只是词的意义的变化,实际上其中隐藏着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居住没有被经验为人的存在,没有被思考为人存在的基本特征。 对此,海德格尔指示了三条通向居住的道路:1、建筑是真正的居住;2、居住是能死者在大地上的一种方式;3、建筑作为居住展开为保养植物和建造建筑物。 但建筑在何种意义上属于居住? 海德格尔以一座桥为例展开他的思考:1、桥轻松和力量地横跨在河流上,其使河流、河岸、陆地进入相互为邻的关系中,而河流、河岸、陆地都属于大地。因此,桥把大地作为河流及其四周的风景聚集起来:桥聚集着大地。2、桥已作好了准备应付天气及其无常的变幻,甚至在桥梁跨过河流的地方,它通过使河水流入弯形的桥洞,遮住了冲天的水流,然后又让其自由地流去。桥聚集着天空,从而使天空成其为天空。3、桥聚集着能死者(人),其为能死者开出了一条道路,并且以多种方式疏导,使他们能来往于两岸之间。4、桥作为一个跨越的通道,聚集在诸神的面前。而且它也把人带到诸神之前。 P.154 由此,桥这一物以自己的方式把四元聚于一身。这一方式即为四元提供一个场所,通过这个场所,构成空间的所在和方式得以确定。 P.158-159 而提供了场所的物,我们称之为建筑。由此,建筑的本性在于让居住,它让天地人神四元居于其中:建筑物保护着四元保卫四元,即拯救大地,接受天空,等待诸神,指引能死者这种四元的保持是居住现身的素朴天性。以此方式,真正的建筑物属于居住以现身,并给这种现身提供住所。 P.174 虽然建筑和居住是同一的,但它们之间仍有着区分。建筑的本性的贯彻是通过地方空间的构成的地方的建立。只有当我们能够居住的话,我们才能建筑。 P.174 在此, 建筑的本性是让居住,或者说,居住规定着建筑的本性。只有人能居住,他才能建筑。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居住是那个更为根本的东西存在的基本特征。于是它不仅规定了建筑,而且也规定了思想,因为居住是那值得思考的,它作为存在给予去思考。 P.174 2 、思想以作为建筑同样的意义属于居住 海德格尔指出 居住有两种方式:思想与诗。但什么是这里的思想 (Denken/Gedanke)? 首先看思想不是什么。思想不是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其把思想当作是逻辑性对象性的思想,其表达可以概括为两个命题:第一、人是理性的动物,思想是人的本性;第二、思想是主体性对象性之思想。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形而上学追问存在者的存在,即事物背后的原因和根据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思想恰恰要克服形而上学 。同时,思想也不是科学,在此,思想在本性上不同于科学的表象计算性思想。这里的科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理论的特征是范畴的假定,并有表象-计算性的特征。但现代科学否认它与哲学的关系,其实它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表现(当前化)。因而,思想作为哲学、科学之外的第三种可能性有着自己的任务:思想的任务是:放弃以往对于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P.392 因此这里的思想不再是理性、逻辑,而是比理性更本源的作为经验的思想,此经验是存在的经验,由此它是思索的深思。 由此,思想是思索的深思。这表现在思想首先是倾听,思想的本真姿态不可能是追问,而必然是对一切追问所及的东西的允诺的倾听。 P.72 这要求我们去倾听那源初的声音,由此思想也不仅是倾听,也是听从。其次思想是纪念,思想逗留于曾有的到来并成为纪念,由此纪念是纪念那些已发生的事情,因此念又成为记忆,记忆是对于那优于一切要去思考的纪念的聚集。最后思想是感谢,首先学习感谢,然后你们才能学习思考 P.182 ,而感谢的是存在对思想的给予。作为倾听、纪念和感谢的思想意味着思想(Gedanke)的聚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聚集在一起。 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思想 是以作为建筑同样的意义属于居住的。它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以自己的方式必然是为了居住。但建筑与思想对居住来说并不充分,因为它们不是互相倾听,而是以自己的事情各自不相干的忙碌着。如果建筑与思想两者都属于居住,它们就能相互倾听。 尽管人的无家可归已是事实,然而一旦人思考了无家可归,那么悲惨的事将不再发生:世界大战、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诸如此类,都将在思想的学习中被克服。人必须永远学习去居住,这正如他们也要永远学习去思想:需要在思想中接受教育,并且在此之前首先还需要对何谓在思想中受过教育和未曾受过教育这回事情有所认识。 P. 392 正确地思考并且牢记于心中,这就是把人引进居住的唯一召唤。我们应该为了居住而思想,这正如出于居住的目的而建筑一样。建筑与思想之属于居住是因为居住之本性是对存在的守护与保持。 由此,居住是那值得思想思考的,是那建筑所要建筑的。居住规定了思想与建筑,思想与建筑在本性上是为居住;但建筑与思想还是有其区分:建筑是建筑居住,而思想却思想存在。思想性的建筑是居住对存在的守护和保持,但思想的建筑不是建筑某一建筑物,而是铺设道路。此思想建筑那告别形而上学以及技术性的思想并走入林中空地的道路。惟有走入林中空地,思想才是那建筑居住的思想。在此,因为思想作为道路建筑居住,所以它在根本上是诗意的。 P.175 然而思想的本性如何是诗意的?但是思考的诗作在事实上是存在的形态学。它给存在道说处其本性的地方。 P.176 思想之为建筑如同诗作一样是诗意的,同时,思想者如同诗人一样又是歌者,思想如诗作也似歌声,但此歌声正是那宁静的排钟。因为思想是道说,亦即语言的道说。 由此,思想之为建筑是那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此家园召唤天地人神聚集于此,从而能死者能居住于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诸神之前。 3 、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 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那么什么是诗意?这要从诗着手。而诗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居住的另一种方式。 在海德格尔那里, 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诗可以指:一般而言的诗歌( Poesie ),适合于世界文学中全部诗歌的诗歌概念。但是,诗歌也可以意味着那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其标志是,只有它才命运性地与我们相关涉,因为它诗意地表达出我们本身,诗意地表达出我们处身于其中的命运,无论我们是否知晓这种命运,无论我们是否作好了准备去顺应这种命运。 P.228 第二:在根本意义上,诗即是诗的本性( Dichtung )。它意味着诗人、诗作和诗意的统一体,因而是存在的显现。这里的诗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神的祭司,在神圣之夜走遍大地。而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 P.44-45 这就是说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就是对诸神和物的本性的有所创建的命名。这里诗意规定着诗歌、诗人,而人作为此在在其根本上就是诗意的。后一种对于诗的理解又特别地规定了前一种,因为它让前者成其为自身。因此,海德格尔指出: 诗看起来就像一种游戏,实则不然。游戏虽然把人们带到一起,但在其中,每个人恰恰都把自身忘记了。相反地,在诗中,人被聚集在他此在的根基上,人在其中达乎安宁;当然不是达乎无所作为、空无心思的宁静,而是达乎那种无限的安宁,在这种安宁中,一切力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 P.49 而且,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是与我们十分亲切熟稔的触手可及的喧嚣现实相对立的,实则不然,相反地,诗人所道说和采纳的,就是现实的东西。 P.49 由此,诗不能理解为创造,它不是去给予一个尺度,而是倾听与沉默,它是接受尺度。 在海德格尔看来, 诗与思想是道说的两种不同方式。思想与诗本来一为理性,一为感性;一为逻辑的,一为体验的,这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设立的对立。因此思想尚未思考那要思考的,即诗意之思被遮蔽了,而诗作为创造和建立也丧失了诗意的本性。诗人或者诗歌的语言作为存在者不能取代语言自身,同时尽管诗人道说出了神圣的东西,却不能如思想道说存在。诗人在诗中道说着对语言的经验,而思想只关注存在。但诗与思想是近邻,都处于居住的领地之中;诗的语言经验在本性上只能是思想的经验,如果思想不被仅仅当作认识的工具。对海德格尔来说,思想首先要学习放弃,放弃对终极根据的追问而返回到林中空地,倾听林中空地的召唤。作为如此,思想让进入到语言之中。一方面,听从语言的召唤,为语言所用;另一方面对答语言,凭借于它被语言所使用。由此,诗与思想是一种对话,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语言。而思想与诗的对话旨在把语言的本性召唤出来,以便能死者能够重新学会在语言中居住。 P.161 而 作为道说与居住的方式,诗与思想又同一。思想作为道说与诗同一:凡是思想,都是诗性的。因为诗是人居住于大地之上的方式。诗意语言使居住成为可能,能死者(人)倾听此诗意语言并以此方式居住于语言之道说之中,诗意作为创造的本性是使之居住,但这依赖于能死者倾听语言的道说。诗意的言说显现了林中空地,使人进入大地,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居住。 海德格尔认为居住的本性就是诗意的,因为一居住是非诗意的,只有当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 P.228。诗意在近代以来是一种设立,即使荷尔德林对居住与家园的诗作也是设立,即设立-居住之尺度,而非道说那泰然让之的建筑。 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的诗句中,发现了诗人与诗意居住的独特关联,这种关联发生在诗意与居住的本性上,使诗意的居住成为可能。 但海德格尔思考的却是建筑的本性,即诗意的思想,此为海德格尔思想与荷尔德林诗作在同一经验(无家可归)中的区分 P.156-160 :海德格尔已将无家可归的经验带向了道说的语言自身,而不是诗作的表达。在此,诗意是接受尺度,是泰然让之的建筑,以此建筑居住。 三、居住的本性再思考 如上所述,海德格尔指出建筑的本性即让居住,同时思想作为建筑的意义属于居住,而居住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它规定了建筑和思想的本性。但这里需要进一步 详细思考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居住本性的思想的不同以及他的某些论断。 问题一是海德格尔在他的早期、中期 (海德格尔的早期(世界性)、中期(历史性)和晚期(语言性) ) 是否有居住本性的相关表述?如有人认为 海德格尔早期的居住思想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这时的居住思想是以作为时间性的此在展开的。居住就是此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而在同一房檐下的不同时代的人穿越时间之旅的黑森林农舍意向是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空间性时间性规定的存在论诠释。 问题二是 何以居住的困境比世界战争、毁灭事件、人口快速增长、现实工人状况等等更古老?按照海德格尔的逻辑,更古老意味着,即使现在居住的面积及其环境已完全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我们作为曾在、现在和将在着的能死者的人类仍然深深地置身于居住的困境之中。在此困境下,近现代以及后现代技术性居住的本性便一览无遗:它使人之居住在本性上沦落为一个像居住的面积或环境这样的专题性问题,从而遮蔽了人之居住困境的古老性或源发性。因此,当代技术性居住的真正困境,与其说是诸如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核战争的悬临,文明的冲突等等这样的问题,不如说在于它始终只表现为这样的专题性问题,即始终以派生的困境顽固而又至深地遮蔽着人之居住的那种古老的、源始的、真正的困境。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居住的困境更在于:人总是重新追寻居住的天性? 这意味着居住的本性就是居住的困境, 此困境乃作为存在的居住本身的困境。危险最终只是存在自身,其最危险性表明为困境的无困境性。 P.161 也 就是说,居住之为居住始终发生为、绽出为重新寻求居住的本性或重新学会居住这种由存在本身而来的困境的话,那么对居住着的人来说,真正的事情就不是如何去一劳永逸地摆脱这种困境 , 而是如何本然地去进入这个困境,也就是纯然地去倾听那把自己唤入居住的唯一的呼唤,并进而平静地将自己遣送入那无家可归的深不可测的生存中。 问题三:海德格尔将居住理解为逗留,但什么是这一逗留?此逗留被经验为置身于和平,被带入和平,保持于和平。和平 ( Friede ) 一词意为自由,即Frye。而 fry 一词又意味着:不受伤害和防止危险,防止也就是保护;使自由实质上就是使受保护。保护本身不仅在于,我们不伤害所保护的东西,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任某物存在于其本性的时候,发生在我们特别地让某物返归其本性存在的时候,就自由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言,发生在我们让某物自由地进入一种和平的持存中的时候。 P.149 但这里什么是海德格尔未思考的?如汉语的居住的语义及其思想。与此相关,海德格尔要思考的也就是人如何在语言上获得居住的本性。由此,我们从海德格尔那里获取了宝贵的消息:首先去询问什么是家园, 在此,家园与人的存在是本已相关的,道路本身就是家园。 其次是无家可归的思想,无家可说的是现时代的技术把人连根拔起,人丧失了他们的家园。最后是何处是家园与人的还乡的可能,那么何处是家园? 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于其住处。 P . 313 这意味着 语言就是居住的家园。作为能死者的人要回到语言的家,这里的语言是诗意语言而区分于信息语言、逻辑语言。 通向诗意语言的道路,就是向诸神(不同于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的神)的切近,就是回家。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正是语言使四元合一成为可能。诗的言说乃是一种与剥夺或馈赠相适宜的经验。它把一切保持在关系中,正如海德格尔所引用的,作为阅读荷尔德林的主导词的独特术语,即一切都是亲密的。( Alles ist innig ) P . 90-91 诗人是语言家园的守护人。同时,只有在语言的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而人如何还乡?还乡在根本上是从危险到拯救的道路。这里关键是思想的学习、思想的放弃和思想为建筑 P.165-173 ,因为作为建筑的思想是一条道路并且是通往居住的运动,也就是从无家可归通向家园的运动。 综上,我们要获得对于居住本性的经验,这依然要求我们去追寻那历史性的家园,并在语言性视域中敞开居住的意义。由此,居住是生成的,以此我们去经验无家可归,显现那被遮蔽的家园,从而重构我们当代的精神家园。 Matin Heidegger .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 New York : Harper & RowPublishers , 1971 。 彭富春 . Das Nichten des Nichts . Europische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 Frankfurt am Main , 1997 。 彭富春 . 无之无化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王为理.人之问思与禅的一种阐释与对话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 Matin Heidegger . Basic Writings . Edited by David . Farrell . Krell , New York : Harper & Row , 1977 . Matin Heidegger . On the Way to Language . Translated by Peter D . Hertz , Harper & Row , Publishers , Inc . New York , 1982 。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彭富春 . 评西方海德格尔研究 ,哲学动态,2001(5-6)。 张文喜 . 居住 : 此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切入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一种视角 ,哲学研究, 2002 ( 3 )。 张贤根 . 诗的本性与人的居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 1 ) 余平.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Martin Heidegger. Wegmarken .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76. Marc Froment-Meurice. That Is to Say: Heideggers Poetics .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0802064C),东南大学博士后重点资助项目(2009年度)。 对此,王为理在他的《人之问思与禅的一种阐释与对话》第二章中指出:思作为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他对于海德格尔的思想的规定如下:1、思是存在之思,存在是思的基本成分;2、思是去倾听存在的语言;3、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可作一种参考。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京建筑抗6级地震没问题
杨学祥 2010-5-13 05:24
南京建筑抗6级地震没问题 2010-05-13 04:2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王烨 共 0 条评论有关专家表示,根据江苏的建筑抗震设防要求,住宅可做到大震不倒,重震可修,小震不坏。在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之际,省政府派出了三个小组分赴全省13个省辖市进行抗震设防检查。裴友法还指出,家庭装修可别破坏了房子的抗震性,特别是多层砖混结构。   本报讯昨天,本报报道了江苏未来十年存在6级地震的可能,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如果地震来临,我们居住的房子够不够结实,什么样的住宅最安全?有关专家表示,根据江苏的建筑抗震设防要求,住宅可做到大震不倒,重震可修,小震不坏。   南京建筑至少可抗6级地震   昨天下午,当记者拨通省防震抗震领导小组抗震办公室裴友法副主任的手机时,他正在赶往苏北的路上。在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之际,省政府派出了三个小组分赴全省13个省辖市进行抗震设防检查。   江苏对建筑抗震一直很重视,每个市都有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裴友法介绍说,其中6度抗震设防区占39.2%,包括南通、无锡、苏州等城市,而南京市的设防等级为7度,也就是能抗6级地震,最高的宿迁、徐州为8度设防区,可抗7级地震。   自汶川大地震之后,我省对中小学校、医院,体育场馆、车站、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的超限高层建筑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在现有抗震等级上再提高一度,能抵御更大的风险。   每个建筑都要做抗震审查   为了保证每一个建筑的抗震性符合城市设防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省规定建设项目都要进行抗震设计,在开工前要向当地建设部门进行施工图抗震设防审查,通不过审查不得开工。其中超限高层建筑还必须通过省住建厅的专项审查。经过正规设计的房子,老百姓都可以放心去住。即使是一些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区,也可以通过抗震设计,比如高层住宅地基打到岩石层,来保证抗震能力。实际上按现有的设计审查,即使出现七八级的地震,南京的房子也能保证基本安全,可以让人顺利逃生。   小户型抗震能力更好   各种户型的住宅抗震性能也不同,裴友法指出,小户型含墙率最高,抗震能力最强。而一些楼中楼跃层住宅、错层住宅,以及开间较大的房子,风险相对大一些。他表示,一些开发商喜欢借用国外的户型设计,实际上有些国家不会发生地震,建筑没有抗震设防要求,如果要买这几类房子,消费者要格外关注其抗震性能。   此外,裴友法还指出,家庭装修可别破坏了房子的抗震性,特别是多层砖混结构。目前,不少家庭装修时都会对非承重墙下手,认为拆了非承重墙不影响结构。而专家表示,房屋中的柱、梁、墙、楼板和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抵抗地震引起的结构变形,即使是拆掉非承重墙,也会改变结构的刚度,改变房屋抵抗变形的能力。 (王烨)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5/13/4858995.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地震:胜利的惨烈战争总是不如和平
cgh 2010-4-17 03:14
我们的外交政策一贯强调和平解决冲突,这种理念似乎可以用来分析一下我们应对地震灾害这样一种特殊的战争。 我们战胜过无数的自然灾害,但是面对地震,我们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战争在进行一次次发动的美国也是最忌讳的。所以,美国的战前准备是最充分的! 在汶川地震,救人基本代表了救灾;在王家岭矿难,我们听到我们的领导强调救人第一,不惜一切;在玉树地震,温总理发出了救人第一的指示。 听到这些,也许我们应该激情百倍、斗志昂扬地投入到救灾中,但是我还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希望面对地震时,我们不需要忙于救人,我们都能够在地震中自善其身。 是什么让我们受到生命危险,绝不是摇晃的大地,绝不是撕裂的地裂缝,绝不是轰鸣的地声;有人被滚石砸死,有人被滑坡掩埋;但是,多少生命却是被自己视为生活最重要的房屋所夺取! 如果告诉你,也许你今天花了所有积蓄并准备背负30年债务的栖身之所,明天就是你的杀人凶手,是不是很残忍?!看看汶川地震倒塌的房屋,看看玉树倒塌的房屋,看看西部的土房、西南山区土木房,即便是中国东部的江西九江,在2005年不到6级的地震中都有民房倒塌。你是不是想检查一下你的住所是否足够抗震,如果你是一辈子只能一次置业的,只能认命吧;如果你有充分的财力或者获取财力的潜力,你可以尽早找到你的安全。 是的,在抗震救灾的战争之前,我们最好的战争准备就是建好抗震房屋。我们不需要能抗摇晃的房屋,只需要它在地震振动的数分钟之内挺住!如果趴下,就是残酷的,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却最不想看到的。 我们还没有富裕到每个人都住上抗震的房子,我们还没有富裕到短时间把所有的杀人房推倒重建。这样着实也不好,到时我们的建设部统计出来的数据会发现,我们的房屋使用寿命会比现在的30年还要短很多。我们购买的美国国债都取回来盖房子,人家会说我们很自私、威胁美国利益、危害世界安全。 地震了,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救人、第一时间评估灾害、第一时间恢复生活生产。经历了汶川地震,我们的应急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是无容置疑的,这是汶川地震留下来的教训。遥感飞机24小时内就获得资料并交付救灾使用( http://www.ceode.cas.cn/xwdt/ttxw/201004/t20100416_2823264.html );地震参数与物理过程、地震地质构造背景等资料第一时间提交使用;地震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救援队第一时间装备出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各个省级消防和救援队伍利用交通优势,第一时间到现场。 其实,只能说我们进入战争状态的能力提高了。所谓战争,古人就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那么,面对杀人魔头-脆弱房屋,我们了解了吗?我们能第一时间拿出震区建筑规划图吗?我们能在现场第一时间了解具体建筑结构吗?我们应该可以,所有的建设都是规划批复了的,所有的房屋都有结构登记;所有房屋都有详细的测绘。不信你看看你的房本吧。当然,像我一样没房的就只能参考一下别人的。当然,我们需要的很多数据,我们的建设部门很多是统计不出,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的是,房产开发商、银行等需要的数据他们可能能统计出来的。 很显然,我们的遥感应急反应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现成的GIS系统(其实数字城市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或许,理想的应急模式可能是: 1、基础资料收集(一小时以内) 收集地震参数、地震地质构造、建筑、生命线工程、地理地貌等 2、震害预测(2小时以内) 结合地震数据和构造数据反演地震动,结合建筑、工程、地理地貌等预测震害分布 3、现场应急 根据地理地貌安排交通,根据震害预测部署救灾力量,根据震灾部署救灾方案 4、震害评估 调查实际震害,核实震害预测,深化震害预防、应急认识。 我们的应急能力有提高,但是,数字化时代,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缺的是核心的,建筑信息!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信息补上,我们的抗震救灾战争也可以进入信息化。 但是,回到主题,我们不是希望在我们的信息库看到狰狞的杀人魔头,而是和谐、和平的景象。
个人分类: 地震|3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质量堪忧 年产数亿垃圾
pikeliu 2010-4-6 14:10
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质量堪忧 年产数亿垃圾 http://news.online.sh.cn 2010-04-06 :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 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告诉记者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 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居民们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发倒塌。 日后规划部门表示,在建的6层楼房是户主擅自将原来的平房推倒重建的,事先并没有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事故发生时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外墙粉刷装修。 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业界巨大震荡。 根据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房屋倾倒的主要原因是紧贴7号楼北侧在短期内堆土过高,最高处达10米左右。与此同时,紧临大楼南侧的地下车库基坑正在开挖,开挖深度达4.6米。大楼两侧的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 一个月后,南京 再现楼脆脆。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和546名学生残疾。 住建部在一系列房屋质量悲剧之后于2009年7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通知显示,此次检查的范围包括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等各类在建住宅工程。检查内容则包括工程实体质量情况,施工单位、执业人员和责任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 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中国日报记者王茜)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0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國建筑設計的一大缺憾——樓梯扶手少
LEOLAND 2010-3-27 09:59
曲津華 從多種場景、電視電影以及親身體驗,都可以感受到中外在樓梯的設計上有個很大的差異,確切地說,是我們的建筑設計普遍有一大缺陷我們的樓梯,不管是室內的,還是室外的,都不太注重設置扶手。 這很不好! 這不僅是經費不足的問題,更是人本理念不足的問題,而且問題很大。 就看我們的室內樓梯,靠墻的外緣那側基本都沒有扶手,有的甚至在內緣一側也沒有,就是一截小矮墻。 再看我們的室外樓梯。所謂室外樓梯,主要是指大樓門廳外的梯級。由于這種梯級臺階多用作襯托大樓之偉岸,所以大都級數比較多,也比較寬廣。這種情況在法院、檢察院、政府大樓和大 型場館 會堂等處,較為普遍。 設想一下,走在這樣無扶手的樓梯或寬廣梯級上,行者有足夠的安全感嗎?答案是否定的。 女同志多喜歡穿高跟鞋,小孩子都喜歡跑跑跳跳,老年人則常有眼花目眩腿腳不便,他們走在這樣的樓梯臺階之上,不想找個東西扶持一下嗎?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沒有了扶手會怎樣?可以想象出,或以手扶墻,污損墻面;或提心吊膽,亦步亦趨;或不慎摔倒,傷筋動骨。 國外的樓梯和臺階扶手遠比我們為多,這是事實。人家的寬臺階,在中間都會設置一溜扶手(多為金屬桿製造),大概二三米之內就可以讓行人有所依,有所扶。 國內的建筑設計規范何時修改,接上國際慣例,尚未可知。 2010-03-26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卫星图像:2010年2月的迪拜
pony1984621 2010-3-13 21:08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作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部分,迪拜这样一个度假胜地在 21世纪初迅速迈入城市化。由于缺乏石油,迪拜的发展主要依靠金融业、房地产和旅游业。由于缺少地表水,地下含水层也很少,再加上降雨稀少,无奈之下迪拜只有通过海水淡化厂将海水转换为淡水。装饰整个城市的是大量的高尔夫球场、花园和棕榈树,沿着海岸也生长着巨大的棕榈树这里是利用海底的砂石修建的人工岛。 2010 年 2月8日,美国航天局 Terra 卫星上的高级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计( ASTER)捕获了这幅假彩色图像(图1),图像中包括棕榈岛度假胜地。裸露的土地为褐色,植被为红色,水体为深蓝色,建筑物和人工铺设的道路为 淡蓝色或灰色。 与 前两年的迪拜卫星图像(图 2、图3)相比,图1变化不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最显眼的地方早已经被开发,还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2009年初的经济衰退。在图1的右半部分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以前是植被稀少的荒地现在建起了新的道路和房屋。 经营和发展 高尔夫球场、花园和水上公园对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这里降雨稀少,而且不可预测,全国只有不到 1%的土地适宜于耕种。尽管海水淡化过程需要很高的能源的大量的废水回用,迪拜也不得不这样做。 图1:2010年2月的迪拜 图2:2008年11月的迪拜 图3:2002年2月的迪拜 高清图像 2010年2月的迪拜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宫及附近的建筑
lixuekuan 2010-3-5 18:00
华盛顿的天为什么那么蓝?阳光怎么那么厉害?这样的天和阳光只能在中国人烟稀少的高原才能享受到。由于没有戴帽子的习惯,晒了几天资本主义的太阳把我头上晒出了阳光性皮炎,如果不戴帽子,只要一去青海和新疆(据说西藏更厉害,但没有去过)就发病。 路过华盛顿,走马观花,也拍了几张,请欣赏!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655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国新书介绍 #35 (2010年2月15日) The Secret Lives of Buildings
newlight 2010-2-17 20:40
(英国新书介绍从去年圣诞新年期间开始休息了一段时间,现在虎年新春,是重新开始的好时机。) The Secret Lives of Buildings: From the Parthenon to the Vegas Strip in Thirteen Stories 作者 Edward Hollis 出版社 Portobello Books Ltd (精装本2009年9月7日出版) 页数 448 页 定价 25.00 ISBN 978-1846271274 这本书的作者Edward Hollis是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的讲师,书中的13个故事,是用诗化的语言,散文式的叙述方式,将述建筑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 这13个故事的起点是雅典的 Parthenon 神殿,这曾经是雅典人献给城市守护神雅典娜的殿堂(parthenos 意为处女,指雅典娜这位处女女神),这个被称为是最完美的建筑,在建成之后,便是一个逐渐被毁坏的过程,所以第一章的标题就是 In Which a Virgin is Ruined,在经过马其顿人的洗劫、罗马皇帝的掠夺(神殿内的雅典娜金身塑像被搬到了君士坦丁堡)、神圣同盟的炮击、直到英国人Lord Elgin 把神殿大理石带回英国,神殿曾被改造成教堂、清真寺、以后又出现破坏性的修复等等,似乎每个人都想从这个完美的处女身上掏一点东西。现在希腊政府 已经放弃在原址修复神殿,而是在山脚下重建一座透明的复制品,作者最后说,直到Parthenon神殿成为真正的废墟,才会回到真正的完美。 其它每个故事,都是集中讲一个建筑理念,而建筑理念的形成又离不开政治文化环境。巴黎圣 母院在1864年的修复,说明修复不是复原,而是再现原作的完整性。英国格罗斯特大教堂的修建,展现的建筑理念的继承与进化过程。有一章专门讲述柏林 墙的竖起和倒下如何改变了普通德国人的人生。另有一章则说的是曼彻斯特的 休姆环楼(The Hume Crescent),一个196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实验点的诞生与毁灭,从恩格斯一直说到未来主义。 这本入选2009年《卫报》图书首作奖长名单的书,读起来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建筑的热爱,也不乏幽默感。读完之后会让你更想去看一看这些地方。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35 (2010年2月14日) 这是Lord Elgin 在回到英国之后,计划在爱丁堡的Calton Hill 上重建的 Parthenon。结果预算太高,英国议会不愿意出钱,中途夭折,只在Calton Hill 上留下了10根柱子。
个人分类: 科学媒体|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拆迁过勤是二氧化碳排放高的原因之一---现举一例
qlms 2010-1-26 12:19
刚刚过去的哥本哈根会议,可谓精彩纷呈!多国政要为了碳排放控制争论的不可开交,演绎了一场大戏。 我一直认为,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维系在高碳排放上面,现在让我们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减少碳排放,这不是笑话吗?我们每日生活中,才用多点电啊,和他们相比太小儿科了。 后来咨询了一下建筑方面的学生才知道,建房子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比如钢铁、水泥,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碳排放比较高的原因。同学说,过几年,等房地产建设的差不多了,估计碳排放自然就下来了。那时候我们的能源消费,可能更多的集中在生活上面,而不是建设上面了。 再看看下面这个新闻,估计我们国家的高碳排放,还应该要维持好多年吧。 史上最短命小学将拆除 投资1500万使用不到两年 http://news.sohu.com/20100126/n269822125.shtml (中国之声记者李谦报道) 文章摘录: 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刚刚全部完工的现代化小学即将面临拆迁。有网友称这所使用不到两年的祥坂小学是史上最短命的学校。 祥坂小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附近算小有名气。原来的老校舍只是一幢两层的小楼,非常陈旧,一度成了危房。在当地几届人大代表的不断呼吁下,台江区政府终于决定投巨资将学校彻底翻新。 祥坂小学校长孙明龙说等于把旧的教学楼全部推掉了,在原来的地方新修的这所学校。 祥坂小学2008年9月10号竣工剪彩投入使用。2009年9月份,学校的操场、绿化等配套设施全部完工。同时传来了即将被拆迁的消息。 台江区教育局局长黄英明说: 是要拆掉、就是要拆掉。我们这福州市找来找去,沿江这个地方是最好的一个中央商务区。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啊。听说这个地方会变得非常美丽,福州的品牌,世界之最的一角。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568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欧洲游记12:日内瓦的建筑与雕塑
kd652 2009-12-31 13:59
日内瓦的建筑 日内瓦的火车站: 国际红十字会: 大楼上的雕塑: 日内瓦大学内的雕塑: 抱成一团: 人与马: 喷水池: 乞讨者: 顺祝大家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6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明的建筑师-----蜘蛛
phd9992000 2009-11-16 19:33
爬山时候,偶尔见到蜘蛛,它的结网技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以图1为例。A,B,C,D是四根树枝(也可以是别的,例如草等,蜘蛛都会就地取材)。蜘蛛充分利用它们,作为网的受力基础。然后开始结网。M,N作为承受整个蜘蛛网重量的构件,是最粗的,它们由几根丝组合而成。P,Q两根丝受力小,主要是起稳定作用,所以比较细些。中间的W环形部分,是捕捉昆虫的,丝很细,但很密,并且有粘性。能够保证很容易粘到昆虫。蜘蛛丝的韧性和坚固当然更是人尽皆知的。 M,N,P,Q四根丝接近W部分是分叉的,这样就避免了应力集中,使得蛛丝不易拉断,同时也非常符合结构优化的原则。同时,它们因为只负责受力,不负责粘住昆虫,所以它们都没有粘性。而负责粘住昆虫的W部分的粘性,可以历时很多天不干,仍然保持良好的粘性,随时可以捉住昆虫。其化学粘合剂水平也非一般可比。 蜘蛛网的这种悬挂结构,对于抗震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可以发展图2所示的结构,可以有很强的抗震性能。a,b,c,d是四根高刚度的钢筋混凝土柱体,房屋重量通过其他构件传递到a,b,c,d上。为减轻重量,其余部分可以采用钢材和玻璃钢。当然还要考虑经济性和地区的地震烈度。 另外,蜘蛛布网的地方一般是沿着山坡,气流运动的方向。这样会有很多虫子被气流携带到网上,为蜘蛛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 蜘蛛确实是高明的结构工程师和材料工程师,不得不佩服自然进化的巨大力量。人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它。 (不知为何,图贴在这里只有1周寿命。说明:图1是4根树枝托着一个蜘蛛网;图2是交叉的2根倒U字梁,悬挂着主体结构)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