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海观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蓝天俯瞰南观音
xucq45 2020-2-21 13:24
2019.12.23中午时分,我由北京飞往三亚。那天,三亚一带天气很好,蓝天白云,空气通透。十分幸运的是,飞机从南海观音上午飞过。这是本人第一次从空中俯瞰南海观音,只见她慈眉善目,祥云缭绕。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时的中国南海、普陀山与南海观音辨析
陈龙珠 2019-1-5 19:55
近日闲读吴越历史,又看到史记有关秦始皇南巡的记载:“癸丑,始皇出游 ... 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 南海 ,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 ... ”。此处的南海,有文指秦始皇当时可能将今属于东海的杭州湾海域误认了。果真如此? 翻看资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示疆威,服海内”,先后五次走出咸阳巡游,其中足迹最多的是齐鲁大地 ~他称今山东青岛向南到江苏连云港一带海域叫东海(今称 黄海 ) ,而南巡却是他最后一次巡游~先到云梦(今湖北, 望九疑而祭舜 ),再沿长江顺流而下,至会稽(今绍兴)祭拜大禹陵后,又沿海北上返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途中于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病逝。由此和他在重要地点刻石的习惯可见,他生前未曾巡游位于今广东、广西境内的南海、桂林和象郡。从已有资料综合判断,今杭州湾海域,很可能就是秦朝时的东海~南海交界区域了。 想起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先秦的春秋时期,楚称齐处北海,而自己则在南海,井水没犯河水啊,怎么你们要来我的地盘上打战呢? 再看清康熙、雍正二帝曾先后为今舟山普陀山寺庙御题碑记,他们那时还称普陀山在南海。 而今天我们叫的 南海 ,秦之后的两汉、南北朝时,还叫涨海、沸海,是清代中后期才开始改称现名的。 那么著名的普陀山南海观音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文说,我国东南沿海早已就在信奉观世音,但正是清朝两代皇帝的上述御题,才奠定了舟山普陀山观音道场在天朝的首席地位。普陀山寺庙目前人们看到的简介,给人的印象是此处的佛教尤其是观音信仰于唐宋才始兴起。这是值得商榷的,与舟山群岛不远的陆地宁波(明州)天童寺、 阿育王寺是公元300年前建的,舟山岛的佛教按理说不可能晚500余年。开始有~知名~ 兴旺,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再联想颖川人陈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回国后写的《 大唐西域记 》和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的兴衰历程,以及西域的观音菩萨原本是护航的一种男身海神(到天朝后逐渐演变成女身了),舟山普陀山南海观音信仰的旺盛,与宋朝尤其是南宋海运达到巅峰有关。 至于南海观音称呼中的南海,从大唐西域记内容看,在古印度时就叫那里的南海观音,与天朝古时将舟山岛及以南海域统称为南海,巧合了而已。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9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春游普陀山2,南海观音
sqzhang 2013-3-22 17:48
南海观音是普陀山最著名的寺庙。她高高屹立在普陀山的南端,俯视着苍苍众生和茫茫大海。前来朝拜的人熙熙攘攘,既有普通信众,也有远来的高僧,更多的大概是慕名而来有求于观音菩萨。 朝拜观音的路上 南海观音立像入口 南海观音立像全景 南海观音 南海观音 远来朝拜的高僧 朝拜观音菩萨的信众 南海观音立像前广场的信众 殿内朝拜的信众 远眺大海 天王殿 观音跳 远眺观音立像 远眺观音立像 观音立像广场一侧的解说--佛是人不是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南掠影
chenxiaoblog 2012-9-25 22:00
海面天竺临琼台 烟遮云埋真蓬莱 闲来三江抱玉带 云过雨颦比眉黛 在海南待的时间不短 出去走走的时间不长 利用最后一天剩余时间 绕着海南岛走马观花转半圈 到一个忘了名的海边小县 吃了顿忘了名的海野菜和海鲜 不是不给颜面 只怪匆匆溜走的时间 亚龙湾 靛波万顷 天际湛蓝 密布琼云 南山寺 面朝大海 恭迎海上观音 有求无不应 博鳌岛 烟波浩渺 三江汇流 玉带成形 匆匆留下的 虽是掠影 却也怡情 心随海澄净
个人分类: 徜徉山水|2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陀山南海观音掠影
黄安年 2009-11-12 16:55
普陀山南海观音掠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2 日发布 一尊高 33 米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像, 12 年前的 1997 年 10 月 30 日开光,坐落在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是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观,海天佛国的象征。    2009 年 10 月 22 日 , 我们一行五人来到这里参观。南海观世音菩萨像立像台座三层,总高 33 米,其中佛像 18 米,莲台 2 米,台基 13 米,台基面积为 5500 平方米。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观音立像工程浩大,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观音菩萨仿金铜像高 20 米,主钢架总高度 19.4 米,面部含金量 6.5 公斤。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谓印,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大慈大悲,神韵尽出。铜像地处观音眺、南天门之间,面朝大海,与洛迦山隔海相望。( http://www.foz.cn/Article/mingsi/huadong/zhejiang/Article_1119.html ) 不过今年 3 月月底我们在海南三亚南山看到了 108 米的南山海上观音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奇,乃世界最大的白衣观音造像,观音像鉴于南山海上 , 用石了填海联结起来(请见笔者的博客)。据说,现在山东 滨海城市龙口正在建造超大型的东海观音广场。看来在滨海旅游城市纷纷建造世界一流 观音造像却是不差钱的。 附介绍 , 另见即时拍摄照片 24 幅。 **************************************** 寺庙简介  南海观音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主体为一尊高 33 米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像,气魄宏大,雕制精巧,世所罕见。系近妙善法师主持修建。    1997 年 10 月 30 日,海天佛国普陀山喜适盛世,南海观音露天铜像建成,普陀山佛教协会隆重举行开光法会。观音宝座前总计 5200 平方米的礼佛光场鲜花似锦,人山人海,宝像上空四朵大圆彩球翩翩起舞,呈现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仁德法师、副秘书长倪强居士、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修法师、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龙安定先生、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处主任茅临先生、副主任严紫娟女士等,应邀出席了铜像开光法会。   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是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亲自发起,报经国家宗教管理部门批准后,由海内外佛教界捐资建造的。铜像工程于 96 年 4 月正式动工兴建,历时一年半竣工。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702 所负责铜像整体结构和内部支撑设计;洛阳铜加工厂以其雄厚的技术和设备实力,负责铜像壁板制造和现场总安装以及表面防腐保护等工作;舟山船厂负责承制主、副钢架制作及现场组装焊接工作;刘大为先生及陈氏兄妹等艺术大师,以其高超的造型艺术为我们塑造了南海观音的完美艺术形象。因此,该工程是集设计、艺术造型、异型制造、焊接、表面保护、几何形态、测量、建造工艺等多学科新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观音菩萨仿金铜像高 20 米,主钢架总高度 19.4 米,面部含金量 6.5 公斤。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谓印,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大慈大悲,神韵尽出。铜像地处观音眺、南天门之间,面朝大海,与洛迦山隔海相望。整个工程设计充分体现了海、山和铜像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宝像造型则尽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柔美,形像端庄,线条流畅,金光闪闪,无将以海天佛国宗教艺术的一大瑰宝被载入史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欣喜的为南海观音提笔题字。   上午 8 时正,当主持人戒忍法师宣布南海观音法会开始时,天空刹时间雾开云散,太阳如同是跳跃而出,诸多瑞像一时齐现,信徒顶礼膜拜,很多人激动的热泪盈眶,口中默念南无观音菩萨 .........   在这热烈的气氛中,妙善大和尚首先讲话。他说,南海观音铜像将成为南海佛国史上空前的建设创举和杰出标帜,成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新时期佛教事业崭新面貌的有力见证。成为四海来宾慕名朝礼的观瞻的一在圣迹。他表示,将以此为动力,为把普陀山建设成为一流的佛教名山和圣地而再创辉煌。净慧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讲话并宣读了中国佛教协会发来的贺电;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爱世在会上代表市政府向南海观音铜像的落成表示祝贺;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代表来宾也在会上讲了话。   妙善大和尚、净慧法师、仁德法师、惟青法师、龙安定副会长、茅临生主任等为南海观音宝像剪彩。接着,妙善大和尚主持了佛像洒净及开光仪式,来自海内外的 5000 多位来宾观瞻了观音铜像,参观了大佛功德等建筑。至 9 点 30 分,南海观音开光法会功德圆满,但仍有几千人久久不愿离去,希望能更多的注视观音菩萨的慈容,感受观音菩萨的慈光   妙善大和尚为开光大典礼特作《南海观音开光法语》:   宝陀岩上大悲尊,相好光明转金轮,婆心切切施无畏,万众景仰万古存。   震旦普陀洛迦,地处南海,道续西乾,经云: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既云圣人所居,故而瞻礼如潮,因兹梵宫遍布,钟磬相闻,可谓宝纲交光,运台共观。时适中华崛起,象教重兴,南海观音铜像应运落成,国事家事,频传佳讯!仰见宝像凌空,海众欢腾,龙天齐赞,谨延诸山尊宿,共为开点灵光。且道大士心光、身光,两皆具足;智光、慈光,照耀无量;既今开光一句,又作么生道呢?   真如界内不染尘,佛事门内万法生,悟得三谛归一贯,不妨朱笔点虚空。 http://www.foz.cn/Article/mingsi/huadong/zhejiang/Article_1119.html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9A)|1017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