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能量代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冠心病的研究新思路:异位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jinlinzi 2019-11-14 09:20
冠心病的研究新思路:异位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异位脂肪如内脏、腹部脂肪和细胞内脂肪的累积与胰岛素分泌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心脏脂肪组织也被认为是一种异位脂肪组织,被心包分成两部分: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和心包脂肪组织(PAT)。EAT在心包内包裹着心脏和冠状动脉,而PAT在心包外包裹着整个心脏。EAT约占健康成年人总心室重量的20%。由于EAT在解剖学上与冠状动脉的极其接近,其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虽然有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随EAT含量升高而疾病严重程度增加,但临床研究中并未发现EAT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因此,EAT含量的增加是否直接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还是其他因素(例如EAT的功能改变)导致了冠状动脉的变化,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EAT具有新陈代谢活性,它能分泌各种与能量代谢和炎症相关的生物活性分子。由于其直接与冠状动脉相接,没有其他纤维筋膜层等阻断物质,EAT中的功能改变很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直接扩散至冠状动脉,从而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硬化。线粒体作为一种主要的能量来源,在维持细胞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直接关联。 北海道医学院心血管系、北海道大学医院临床癌症基因组学部联合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系共同研究了25位心脏病患者的EAT样本,其中1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3例患者进行心脏病手术。研究使用奥地利的OROBOROS O2k细胞能量代谢分析系统对EAT组织进行了直接测量,测量过程中对EAT组织进行透化性处理,得到EAT中的线粒体呼吸能力指标 其研究结果显示: 1、 患者特点:表1总结了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的部分参数特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腹部脂肪面积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的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大多数冠心病患者(86%)均患有其他多种血管类疾病 表1:患者特点。 2、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研究。图1a给出了CAD组和非CAD组透化性EAT组织中线粒体呼吸能力的代表性图。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图1b),在leak呼吸水平,CAD组较非CAD组的数据偏低,在OXPHOS氧化磷酸化呼吸水平,无论是蛋白复合物I还是蛋白复合物II所介导的细胞呼吸,其CAD组较非CAD组的线粒体呼吸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此外,与非CAD组相比,CAD组在FCCP滴定后产生的最大电子传递体系(ETS)中,其线粒体呼吸能力也出现了显著降低。 图1,EAT中线粒体的呼吸能力。 3,、线粒体呼吸能力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检测了EAT的线粒体呼吸能力降低是否与Gensini评分有关,Gensini评分是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一个参数。研究者对所有患者的分析表明,EAT中所有能量代谢状态下的线粒体呼吸能力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图2a-e)。此外,当仅在CAD患者中进行分析时,Gensini评分与仅ETA 具有蛋白复合物I介导的线粒体OXPHOS能力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图2b,虚线)。 图2,线粒体呼吸能力与冠状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4、EAT中脂联素的蛋白含量。研究者对EAT中脂联素含量的分析结果如图3a,b所示。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可见,与非CAD组相比,CAD组EAT脂肪细胞脂滴周围的脂联素含量减少(图3a)。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EAT中的脂联素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图3b)。 EAT中脂联素蛋白含量与线粒体呼吸能力或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线粒体OXPHOS能力和最大ETS能力与EAT中脂联素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图3d-g)。相反,具有蛋白复合物I所介导的Leak呼吸与EAT中的脂联素浓度之间没有相关性(图3c)。此外,在所有患者中,包括在CAD患者内部比较中,EAT中的脂联素蛋白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图3h)。ETA中脂联素水平与线粒体OXPHOS能力呈正相关,无论是蛋白复合物I还是蛋白复合物I+II所介导的线粒体呼吸(图3e-f),包括线粒体最大ETS能力 (图3 g)中均呈现正相关。 图3,EAT中脂联素的蛋白含量与患者的线粒体呼吸直接的关联。 5、EAT含量研究。冠心病患者的ETA 含量大于非冠心病患者(图4a),但与Gensini评分无关(图4b)。所有患者的ETA 含量与线粒体蛋白复合物I所介导的OXPHOS呼吸能力呈负相关(图4d),但与其他线粒体呼吸能力无显著相关(图4c, e-g)。此外,EAT中的脂联素水平与ETA 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图4h)。但仅在CAD患者中进行分析时,ETA 含量与任何参数均不相关。 图4:EAT含量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与接受心脏手术的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的线粒体呼吸能力显著降低。EAT线粒体呼吸能力降低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评估的依据是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的Gensini评分。与此相反,冠心病患者的ETA 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尽管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的ETA 含量更大。有趣的是,冠心病患者EAT中的脂联素蛋白含量降低,这与该组织线粒体呼吸能力降低和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据研究者所知,这是首次证明人类ETA 中线粒体呼吸能力的研究。与心脏和骨骼肌等新陈代谢活跃的器官不同,脂肪组织中的生物能学研究很少,部分原因是这些组织中的线粒体含量较少。然而,最新的高分辨率的呼吸运动计量法和高效测定线粒体呼吸能力测定方法使我们准确地评估线粒体功能,即使是脂肪组织这种新陈代谢明显低于心脏和骨骼肌的生物组织。
个人分类: 应用文献|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减肥新方法?大脑来帮忙!
medjaden 2015-2-12 16:15
肥胖威胁着全球许多人的健康,它的定义是白色脂肪组织异常增加。大脑传出的信号不仅能控制我们的食欲,还能控制身体的能量消耗,而这两项都是决定体重的重要因素。发表在ScienceSignaling上的最新研究表明用遗传和药物的方法控制两种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β和PI3Kγ)都可以通过增加能量代谢来减少小鼠脂肪量。这种效应伴随着刺激脂肪分解和白色脂肪转变为可燃烧性的褐色脂肪(褐变)两个过程,而褐变的过程涉及到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研究发现PI3Kβ和PI3Kγ共同作用可以促进中枢神经中黑皮素4受体下游信号的负反馈调节,从而控制食欲及外围能量的消耗。通过研究药物引起交感神经丧失的小鼠实验。科学家证明这些蛋白激酶是在大脑内控制交感神经驱动器的。令人激动的是通过脑室内注射给药同时抑制PI3Kβ和PI3Kγ能使小鼠最快在10天内脂肪含量减少10%!这使人们看到了治疗肥胖的希望,结合抑制PI3Kβ和PI3Kγ可能是一种治疗肥胖的有效方法。 美捷登学术部 美捷登版权http://www.medjaden.com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原文题目: Combined inhibition of PI3Kβ and PI3Kγ reduces fat mass byenhancing α-MSH–dependent sympathetic drive 原文链接: http://stke.sciencemag.org/content/7/352/ra110.long
个人分类: 美捷登观点|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衰老与人体能量调节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30 08:11
衰老与人体能量调节 (有钱难买老来瘦?Why?) 人到了中、老年,为了维护肌体的健康,一定要注意防止肌体体重减轻和脂肪的流失 老年人体内能量调节的改变容易造成老年人的饭量发生变化。出现饮食过量或食物摄入量减少。即常见的“饭量"减少。 对于年轻人而言,一般活动量大时,吃的也多,活动量减少时,吃的也相应减少;但对于老年人群而言,肌体这种依据能量平衡原则的饮食量的调节能力发生了改变。年轻人的肌体倾向于减少因过量饮食所增加的体重,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减少饮食量后,又会倾向于较多地赢回体重(恢复到比因食物量减少而体重下降更多的水平)。而老年人在过量饮食时,肌体倾向于降低体重的能力仅为年轻人的1/3(29%)左右,同样在经历饮食摄入不足之后,体重恢复能力也只有年轻人的64%。 因此,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自身维持肌体长期体重的能力明显下降。 肌体感觉饥饿或获得“饱腹感”受多种机制联合调控,可能在老年这些调控机制出现了问题。 老年人的BMR出现降低的趋势 依据Keys等人的研究结果推测,70岁的老年人与20岁的年轻人相比,BMR要降低 ∼400 kJ/天。包括脑部血糖代谢能力下降而造成的BMR的降低(约为125KJ/天)。 与之有关的是,老年人的肌体内非脂肪类组织相应减少。但目前的有关研究结果通常相互矛盾,综合这些研究结果看,好像老年人的BMR确实要比年轻人的BMR有所降低,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要小于2%。 简言之,许多研究证据表明,人在老年时期肌体的能量摄入的调节能力发生了下降,这有可能相应增加老年人肌体能量失衡的风险。 本站相关信息: 如何管理自己肌体的热量收支?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组成果介绍:环境温度影响哺乳的老鼠妈妈对后代的投资方式
热度 1 wangdh 2010-2-6 20:28
研究组成果介绍:环境温度影响哺乳啮齿动物对后代的投资策略 (王德华) 哺乳期是小型哺乳动物生活史中能量需求最大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母体的大部分的能量是以乳汁的形式散失的。因此关于哺乳期母体的最大持续能量需求的生理限制因素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备受学术界关注。限制动物的最大持续能量摄入的因素很多,学者们提出了中心限制假说 (central limit hypothesis ,能量摄入受消化系统的能力限制 ) 、外周限制假说 (peripheral limit hypothesis ,能量摄入受动物体内消耗能量的系统的限制如乳腺的泌乳能力、肝脏的解毒能力、肌肉的运动能力等等 ) 等等进行机理性解释。散热能力限制假说 (Heat dissipation limit hypothesis) 是近年解释最大持续能量摄入的一个新学说。这个假说认为动物哺乳期的最大持续能量摄入受到母体加工利用食物和泌乳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热量散失能力的限制。也就是说,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受到产热和散热两个方面的影响, 30C 的环境对于恒温动物已经是过热区 (在热中性区的上限或超过了动物的上临界温度点),泌乳过程本身就要产生热量,消化食物也产生热量,哺乳过程(母体与后代密切接触)自然也会限制热量散失。按照这个学说,受到散热能力限制的母体能量摄入会减少,泌乳量降低,乳汁中的脂肪成分减少,从而导致幼体的体重较小(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这个假说迄今仅在实验小鼠中有了一些证据。我们研究组以栖息于内蒙古草原的布氏田鼠 ( Lasiopodomys brandtii ) 的室内繁殖种群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组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对高温驯化条件下的哺乳布氏田鼠及其幼体的能量收支特征进行了研究。 为了测定哺乳期布氏田鼠最大持续能量收支的生理限制因素,布氏田鼠在分娩当天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养温度为 21 1 C (n=23) ,处理组为 30 1 C (n=23) 。每日测定母体的食物摄入、窝仔总重;在哺乳的第 14-16 天,用双标记水技术 (doubly labeled water, DLW) 测定动物的每日能量消耗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DEE) 。我们发现:高温条件下,布氏田鼠母体的体重并没有发生补偿性变化,两组动物( 30C 与 21C )之间的体重没有差异。 在整个哺乳期,饲养在环境温度为 30C 条件下 的动物,其能量摄入一直低于 21C 组,在哺乳的第 1-14 天内差异显著。在哺乳高峰期, 30C 组动物的食物摄入比 21C 组每天少 3.3 g ,但两组动物对食物的消化效率则表现出差异。两组动物的平均窝仔数也无差异,分娩时 21C 组为 7.3 0.5 , 30C 组为 7.8 0.4 ;断乳时 21C 组为 6.8 0.5 , 30C 组为 7.7 0.5 。 但是,在哺乳的第 14-16 天,用双标水技术测定的田鼠母体的每日能量消耗在 21C 组为 105.7 3.8 kJ/day (千焦耳每天),在 30C 组为每天 75.7 2.5 kJ/day (千焦耳每天),两组动物间差异极显著。动物的泌乳量的计算可以通过母体的可代谢能量摄入 (metabolizable energy intake , MEI) 与每日能量消耗 (DEE) 的差值来估算。计算得知,在 30C 条件下的动物的泌乳量 比 21C 条件下每天 少 23.38 kJ/day (千焦耳每天)。如果窝仔数小于 7 的时候,窝仔总重在两组动物之间没有差异;但当窝仔数大于 7 (包括等于 7 )的时候,在哺乳第 1-14 天内窝仔总重在两组动物之间差异显著,如在哺乳第 12 天时, 21C 条件下的 窝仔总重在比 30C 条件下 重 15.5 g 。 这些结果表明:如果窝仔数较大,那么布氏田鼠在哺乳高峰期的持续能量摄入对热量散失能力的限制比较敏感,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生理限制因素。当窝仔数较小的时候,布氏田鼠母体对散热能力的限制就不是很敏感,其可持续能量摄入可能受到乳腺的泌乳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窝仔数小的物种中对这个假说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这样我们才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那么这个研究结果还有哪些意义呢? 我们的结果已经说明了:环境温度不同,哺乳母体的泌乳量是不同的,自然对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高温环境下,母体的泌乳量减少,后代生长发育慢;相反,在低温环境中,母体的泌乳量多,后代生长发育快。所以,热带地区的妈妈们,哺乳期的泌乳量要少,孩子受委屈;而温度适宜的地区的妈妈们,哺乳期的泌乳量就多,孩子有奶吃。当然这只是一个启示了,在啮齿动物身上的结果是否适合于人类,还需要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如果真有这种影响的的话,全球气候变化(无论变暖还是变冷),对于人类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哺乳的妈妈和孩子们的健康的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即使对人类没有很大的影响,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们的影响是不可置疑的。不管气候怎么变化,野生动物(生物)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等都会受到重要的影响,这与政治无关。 我们这个结果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 Wu SH, Zhang LN, JR Speakman and Wang DH 2009 Limits to sustained energy intake. XI. A test of the heat dissipation limitation hypothesis in lactating Brandts voles ( Lasiopodomys brandtii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12, 3455-3465.】 (王德华 2010.1.6 ) 英文介绍: Ambient temperature affects matern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lactating Brandts voles The maximum rate of sustained energy intake (SusEI) may limit reproductive effort, thermoregulatory cap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an animals energy expenditure. Consequently, factors that limit SusEI are of interest. The heat dissipation limitation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maximum SusEI during lactation is limited by the capacity to dissipate body heat generated as a byproduct of processing food and producing milk.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ested the heat dissipation limitation hypothesis in lactating Brandts voles ( Lasiopodomys brandtii ). Female voles were mated and pregnant at 21(1) C. A random sample of animals was transferred into a hot room 30(1) C on the day of parturition. The energy intake of lactating voles at 30C was always lower than that at 21C . At peak lactation food intake was 3.3 ? g ? / day lower at 30C than at 21C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gestibility. With similar mean litter sizes (7.260.46 pups at 21C and 7.780.39 pups at 30C at the beginning of parturition, 6.830.51 pups at 21C and 7.730.50 pups at 30C at weaning), the milk energy output of mothers, evaluat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bolizable energy intake and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measured by doubly labelled water, at 30C was 23.3 ? kJ ? day1 lower than that at 21C on days 1416 of lactation. As for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the response to the higher temperature between mothers raising large and those raising small litters. For small litters (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litter mass, but for large litters ( 7)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at the higher temperature. On average, in larger litters the pups were 15.5 ? g heavier on day 12 of lactation when raised at 21C . Our data from Brandts voles support the suggestion that SusEI at peak lactation is limited by heat dissipation capacity, particularly for those voles raising large litters. In smaller litters the peripheral limitation hypothesis may be more relevant. The importance of heat dissipation limits in species raising exclusively small litters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6668 次阅读|7 个评论
能量代谢应激与衰老生化本质——历史的回顾
热度 1 yindazhong 2010-1-3 17:48
年前,应《实用老年医学》杂志邀请,以能量代谢应激与衰老生化本质为专题,组织国内衰老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写了一组系列文章。其中含:一篇引言,六篇专题。该杂志拟在 2010 年首期发表该系列专题。今得知系列文章付印,于是征得同意,也将在本博客栏中逐渐选择登出相关内容。一为加速衰老研究最新进展的介绍;二来因为衰老机理太复杂,需要加大科普力度;三为满足在前几次博文中有些读者对于了解衰老与运动疲劳相关探讨的要求;第四当然也希望就此机会,请各位学者专家,品头论足,拍砖留念。 但今天自己复读了一遍,觉得文章有点太奥,亦有点太专,专业性多于娱乐性,跳跃性大于逻辑性,这里先请大家海涵,以后一定改进。真正想对衰老机理及其整体研究状况有一个系统认识的读者可阅读我八年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科普书籍《破解衰老之谜》。 今天先发系列论文第一段,前言: 能量代谢应激与衰老生化本质历史的回顾 为了解释生物衰老现象,现代衰老研究已逐步深入到对衰老本质的认识。尤其是近百年来,老年医学工作者们已从不同层次和领域提出了许多学说,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认为衰老是一个由遗传基因调控的程序化过程;一是认为衰老是由环境伤害引起的随机过程。 随着高等动物机体主动衰老的可能性被学界逐渐否认,遗传因子损伤与生理性衰老的相关性也越来越遭到质疑。因为尽管直接的 DNA 损伤和突变与种种老年性疾病息息相关,但研究发现,与人体在漫长的衰老过程中无所不在的生理性蛋白质损变的积累相比, DNA 损伤的明显特征恰是往往造成机体的病理性改变。因此,学界进一步提出基因与防病、抗病、或生病有关,可以决定寿命,但不导致衰老!那么衰老或者说机体老化的速度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决定作用呢? 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应激决定损伤 。 尽管由遗传因子调控的抵抗应激、新陈代谢、机体稳态和蛋白质更新的网络系统扮演着高等动物衰老的先天性制约因子和维护修复系统的角色,然而生化损伤导致的机体失修性改变,才是衰老的真正表现形式。狭义地看,能量代谢过程中被氧自由基应激和非酶糖基化应激以及所推举而出的羰基应激过程,似乎更能代表普遍的、深刻的、超越其它理论的衰老分子机理。从这里出发,进一步的分子共轭交联所造成的生物体的熵增性改变不可修复的积累性改变,才是对人体生理性衰老的最为合适的物理化学诠释。这也就是我们提出广义衰老学说的理论基础。 2006 年 5 月澳大利亚著名衰老研究科学大师 Robin Holliday 教授在纽约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文章衰老不再是生物学的未解之谜。接着, 2007 年,以提出细胞复制衰老而享誉世界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Leonard Hayflick ,将他终于认清的关于解密衰老机理的几篇非常类似的文章在不同的场合频频发表,向世界宣告生物衰老之谜已经终于解开。 为了厘清该领域科学发展的脉络,让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跨入 21 世纪的近十年来,发生在中国科学界的关于衰老机理研究的主要事件及其科学内涵。 2000 年笔者回到祖国,在《生命科学研究》发表了衰老研究的新纪元,开始了在国内衰老机理研究的新长征。 2002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笔者的专著《破解衰老之谜》,向国内学术界完整地介绍了笔者与 Brunk 教授提出的羰基毒化衰老学说。 2003 年,《中国老年学杂志》在第 9 期刊首,发表了笔者的文章,题为衰老,生命与熵增之战,在老年学研究领域首次一语道破天机地指出了熵增衰老的具体生化内涵羰基应激作为自由基氧化和非酶羰基化的共性核心过程。 2005 年初笔者与陈可冀院士撰写的衰老机制,生化副反应损变的失修性累积,将衰老机理的本质从千丝万缕的衰老基因的乱局中清理了出来,提出了能量代谢生化过程造成的损伤是衰老的驱动因子,而防御、更新、修复和代谢的基因网络对机体的维护共同决定了生物体的寿命。 2005 年 6 月,笔者与陈可冀院士的英文综述文章衰老机理的本质被美国老年学学会的权威杂志《实验老年学》杂志作为特异论文发表在刊首。进而获得了中国老年学最高奖杰出贡献奖。 2008 年春,我们在专业杂志向学术界正式宣告:衰老,千古之谜的终结。 无疑,我们根据老年色素形成的生化本质提出的羰基应激衰老学说,所谓狭义衰老学说,为进一步提出广义衰老学说,所谓衰老过程的核心驱动力为生化副反应损变的失修性累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由基损伤生物大分子,自由基是外因,属于衰老衍变的启动因子和加速因子。而各种生化分子结构中的烃 - 羟 - 羰 - 羧功能团的衍变,是生化大分子的共性氧化衍变,是生命物质本身的变化,是衰老改变的内在物质基础(内因)。既是熵增衰老的具体生化内涵,也是人类衰老过程的生化本质。 我们的衰老学说突破了当前从生物大分子(主要从基因和蛋白质)看生命奥秘的思维局限,开拓性地提出了从生化反应的共性元素,亚分子功能团的水平,或所谓表观基因组学,表观蛋白质组学和表观系统生物学水平,看人类生理性衰老的共同分子机制的思想。在亚分子功能团水平,衰老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形形色色表演,都可以得到严谨的科学的诠释。 总之,我国生物医学科学家关于衰老本质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所谓老应同源和老病同源的新概念,标志着人类对于生命本质认识的重要突破,也标志着人类对于衰老千古之谜的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化学解答的到来。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7450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微生物活细胞,星元如是说:
biozhang 2008-4-30 13:39
张星元:关于微生物活细胞,星元如是说: 世界上一切物体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进行实验和研究的,为了实验和研究的方便,只好从这个整体分隔出一部分(我们感兴趣的部分)来,这样分隔出来的被界面包围的部分(准备进行研究的部分),被称为热力学的体系(或系统),与体系相互作用着的其余部分称为该体系的环境或外界。 根据界面的性能可将热力学的体系分成 3 类: ① 孤立(隔离)体系,指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体系; ② 封闭体系,指与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的体系; ③ 开放体系,指与环境既可有能量交换又可有物质交换的体系。 微生物活细胞属于哪一类系统呢?这还得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说起。 德国克劳修斯( R.E.Clausius )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1850 年)指出:热量不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也就是说,热力学系统的自发过程总是向有序性程度减少、无序程度增加(即熵增加)的方向发展。这个定律的经典热力学表述是:在封闭系统及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孤立系统中,任何自发过程总是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演化。 微生物的活细胞任何时刻都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只有在与环境的交换中才能维持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因此微生物细胞绝不是孤立系统。如果微生物细胞是封闭系统,那么根据熵增加原理,它们及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孤立系统必将自发地走向混乱,其结果必将是微生物细胞的解体;因为微生物活细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微生物细胞也不是封闭系统。综上所述, 微生物活细胞只能是开放体系 。 微生物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朝着有序的方向进行的,有序状态的形成和维持都需要与环境之间有交流的、开放的条件;而交换则要靠细胞内外的不平衡来推动。微生物活细胞总是不断地从环境取得营养物质(一般是作为化学能源的低熵物质),在细胞内进行生物氧化,获得代谢能和生物合成的代谢中间物,同时把细胞内部这样的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热量和一部分降解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 微生物细胞是不平衡的开放体系 。 微生物活细胞靠消耗能量来维持细胞的低熵(高度有序)状态 。为了维持生存状态或使生物量有所增长,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能源。如果净的能量输入超过临界值,细胞状态会发生宏观变化,即出现一种新的有序状态(生长)。对于微生物细胞这个系统而言,细胞离开平衡状态越远, 混乱 的输出能力越强,细胞结构越稳定,细胞的活力越强。因此, 微生物活细胞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体系 。
个人分类: 细胞经济假说|4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能量货币ATP”为代表的“货币代谢物”
biozhang 2008-4-29 23:08
张星元:以“能量货币ATP”为代表的“货币代谢物” “货币代谢物(currencymetabolites)”是指可在细胞全局范围内像货币一样流通的代谢物,如能量货币ATP以及以辅助因子的形式出现的辅酶NADH和NADPH。 它们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代谢流的流量和方向,使受它(它们)控制的途径成为代谢网络整体的一部分。 生物合成反应一般都依赖于ATP供应,若ATP供应不足,则生物合成受阻,甚至连产能途径(形成代谢能的降解途径)都不能激活。ATP及其相关分子ADP、AMP(三者组成腺苷酸库)不但调节中心途径的供能反应,还直接参与代谢反应。然而,就其重要性来说,其调节作用远远大于其参与作用。 货币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对于中心途径(无定向代谢途径)尤其重要。 中心途径既要提供代谢能和辅助因子,又要提供前体代谢物,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有双重作用。 货币代谢物对这些途径的调节为有机物正确地、协调地流进生物合成途径或产能途径提供保证。
个人分类: 代谢能支撑假说|66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概念:能量代谢副产物
biozhang 2008-4-18 05:02
张星元:新概念:能量代谢副产物  能量代谢副产物是一个专门名词。在研究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代谢能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支撑时,能量代谢副产物的概念逐步地清晰了: (1)没有代谢能的支撑就没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代谢,生物氧化是把化学能转换成的代谢能的代谢过程,没有生物氧化就没有代谢能,没有代谢能的支撑就没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目前,发酵工业生产主要依靠兼性厌氧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细胞群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是耗能的,而且只能直接消耗代谢能。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把有机化合物作为化学能源,经生物氧化获得可以直接支撑自身生命活动的代谢能。因此,对于这些微生物来说,必须把有机营养物质所储存的化学能转换成的代谢能,解决能量形式转换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命活动。 (2)微生物细胞通过生物氧化获得代谢能,同时不可避免地生成一些代谢产物 兼性厌氧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在控制供氧的条件下生存时,不可避免地生成一些代谢产物(不完全氧化的产物)。其中有些可直接参与细胞宏观组成(属于初级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有些通常对细胞自身没有明显作用(属于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还有一些不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的宏观组成,而且如果不及时排出细胞会危及细胞生存(能量代谢的副产物,如醇类和某些有机酸)。 (3)能量代谢的副产物的定义 微生物细胞进行生物氧化不可避免地生成的既不能直接参与细胞的宏观组成,在细胞内累积会危及细胞生存代谢产物,称为能量代谢的副产物。因为能量代谢是微生物最基本的代谢,能量代谢的副产物可以简称为代谢副产物。 能量代谢副产物的定义在酒类、发酵食品类和生物质发酵燃料和溶剂的开发和生产上,将发生意义深远的推进作用。 (4)能量代谢的一个重要的控制参数 发酵工业一般采用兼性厌氧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为生产菌种。在通气(供氧)条件下培养细胞群体进行工业发酵,并把通气量作为工业发酵的一个重要的控制参数。 当供氧充足时微生物细胞群体以主要以有氧呼吸的方式进行生物氧化,将能源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被高效地转变成以ATP为代表的代谢能;生成的大量ATP主要用来支持细胞组成物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增殖。 当供氧不足时微生物细胞群体主要以生理性发酵的方式进行生物氧化,微生物细胞对能源有机化合物的氧化,通过与内源的(已经经过该细胞代谢的)有机化合物的还原相耦合的方式来实现,主要以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方式获得以ATP为代表的代谢能,仅生成的少量ATP,主要用来维持生存。 (5)能量代谢的副产物的生成 实验已经证明,兼性厌氧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维持生存时,三羧酸环(TCA环)环式运行中断,TCA环就变成在草酰乙酸(OAA)处发生分叉的TCA途径的还原支路和TCA途径的氧化支路,即从OAA出发的经苹果酸(MLA)、延胡索酸(FMA)到琥珀酸(SCA)的TCA途径还原支路,和从OAA出发的经柠檬酸(CTA)、异柠檬酸(ICA)到-酮戊二酸(-KG)的TCA途径氧化支路。在活细胞中,不同的酵解途径以及TCA途径氧化支路的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所形成的还原型辅酶(NADH)需再生,以便再用于下一轮的脱氢反应,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提供底物,维持底物水平磷酸化,为维持生存提供ATP;还原型辅酶再生时将电子交给细胞的内源有机化合物,就可能将它们还原成不同的生理性发酵产物(如醇、醛、酯和某些有机酸)。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可避免地生成的这一类既不能直接参与细胞的宏观组成、在细胞内累积将危及细胞生存而必须及时排出细胞的代谢产物,这就是前述的能量代谢副产物。 (6)细胞组成物质和能量代谢副产物合成的示意图 在工业发酵生产中,兼性厌氧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生成的发酵产物因不同的微生物物种、不同的能源化合物、不同的培养条件而五花八门(见图)。 图1.细胞组成物质合成示意图(原载张星元《发酵原理》第456页) 图2.能量代谢副产物合成示意图(原载张星元《发酵原理》第456页)
个人分类: 代谢网络假说|7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