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杰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举例说明】谁是中国科学界的大海龟、中海龟和小海龟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3-1-1 21:50
  我认为,对(中国)科学和技术领域有不可或缺的杰出贡献,才是对海龟是否是“大”的唯一判定标准。   中国所以加了括号,是因为科学本身是世界性的。   现在,很多人几乎认为年薪高的就等同于大海龟,其实,那些至多算纳米海龟。还有一些只会从祖国母亲机体里抽血的一类海龟,只能算烂纳米海龟了。   在这样的标准下,我列举一下大、中、小三类海龟的具体人士,希望抛砖引玉。   一、大海龟   这一类为了实现中国的崛起而殚精竭虑,甚至牺牲了生命。而他们在在科学上,即便是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时之选,其水平绝对远远高于今天引进的年薪500万的海龟。   1,邓稼先。入选理由:两弹   2,钱三强。入选理由:两弹、杰出的项目组织者   3,钱学森。入选理由:导弹、杰出的项目组织者   4,郭永怀。入选理由:两弹。   5,华罗庚。入选理由:构建了中国现代数学体系的基础框架,培养了多类多层次数学和管理学人才。   6,杨振宁。入选理由:有点复杂,杨老是物理学的巨摩,身影到处,就留下一阵欢呼。就凭这一点,就可以入选大海龟,尽管在对中国的贡献方面会有些争议。   7,黄昆。   8,竺可桢   ...... 二、中海龟      在科学重大问题的解决上有杰出贡献,有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科研成果。   1,吴文俊   2,谷超豪   3,邹承鲁   4,何泽慧   5,苏步青   ...... 三、小海龟:   创立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领域内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有国际知名度。   1,彭实戈(法国博士)   2,李小文(总得举俩科学网博主,大家熟悉的吧)   3,程代展(科学网博主)   .......   (抱歉,由于对其他学科不如对数学界的科学家了解些,所以多列数学家)   当然,还有一批属于微海龟,纳米海龟,这里就不列了。  
个人分类: 人论|401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平庸与杰出
热度 3 yyhsci 2011-12-25 19:15
2011 年 12 月 25 日星期日 师弟借我一本书《把时间当朋友》,上面谈了一些平庸的人与杰出的人之间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区别等等,师弟在旁边写了一些批注,把自己的感悟也写在其中的空隙处,有些虽然有些道理,但却显得有些不成熟。 师弟是本科毕业工作了一年再考研的,估计在那一年中,也经历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也慢慢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决心考研,希望通过自己的三年努力,自己能够在专业上能够有所突破,也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所以从进校起,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图书馆啃那些专业书,而对于其他的事情却不怎么关心,实验室的组织的一些业余活动基本上不怎么参加,有时虽然参加了,却也不主动融入。 我较能明白他的一些想法,因为自己大学开始的时候也是这种状态,生怕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总觉得被时间追着,每天都有计划,每天都忙不停,可是后来却发觉,这却不是真正好的学习状态,虽然有时候也能很沉浸于其中,但失去的东西仿佛更多,不能很好地处理好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一经受打击,很可能把自已业已坚持的东西全部放下来,进而怀疑起人生,怀疑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好在自己后面也慢慢地康复过来,到现在虽然觉得那种状态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终归不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不过也或许只有经历过了那种状态才能知道什么才是更好的状态吧。 回到书中的批注,我却觉得他对平庸与杰出的理解还不够成熟。当自己很努力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时,看看周围的人,的确是没有如你那样努力的人,此时容易把自己想象成杰出的人,或许以后会杰出,而周围很多人却不是,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可现实中我却觉得不能如此的区分。向我们周围看看,能找出多少真正杰出的人?大多数人注定会平凡或者平庸。况且谁也不能保证谁一定会杰出,谁又能断定谁将平庸下去呢?一个真正在走向杰出的人,不应该拒绝向周围的人交流与学习,而应该是一种虚心的接受。 我相信一个真正想要杰出的人永远是在超越于自己的平庸,而不是在区分自己与他人。
个人分类: 点滴思考|2980 次阅读|6 个评论
例外是怎样练成的?
热度 2 yaoqizhou 2011-7-22 22:25
在学术上,例外是指孤立的异常观测值。新的发现常常从研究例外开始。例外因为突出而被关注。同样,做人要想突出就得成为例外 。我有一个优秀的学生毕业时找工作不顺。我让他给我看看他的求职信。发现信既简单而又无特点。我和他说不把你的优点突出来使你成为求职者中的例外,谁会看你的信哪?后来他汲取教训,成功地找到一个教授职位。 那么怎样能成为例外?美国有个六到八年级数学竞赛叫 Mathcounts 。今年是一个吴姓华裔得了全国第一名。因为我女儿参加过比赛,我对其难度和深度有所了解。最后一轮是 “Countdown” ,由笔试的前十六名口试互相 PK 定胜负。一般是一个主持人读题,二个人抢答。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有时题目刚刚在屏幕上显示,主持人才读了开头,我还没看明白,就有孩子将正确的答案讲出来了。注意:这可不是简单选择题而是有相当难度的应用题。后来在网上发现了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颇有名 Mathcounts 教练的经验介绍我才明白。他说训练数学竞赛学生就象训练体育运动员一样要时时练,一直练到能条件反射,见题就知道解法而能速算才行。也就是说,把人练成计算机就成了。数学竞赛如此,钢琴比赛也大同小异。我女儿参加辛辛那提世界钢琴比赛,我们向同胞取经。发现有人一年就只练比赛的曲子,不断练节奏,抠细节,找感觉,一直把死的曲子练活了才行。[需不需要追求这样的例外,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畅销书名作家 Malcolm Gladwell 2008 年写了一本书叫《例外者成功的故事》(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里面他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的定律。成功需要一万小时的在同一个事上不断地磨练(十年,以 20 小时一周算的话)。他说披头士乐队在英国的成功是建立在德国汉堡 1200 多次现场演出的基础上而比尔盖茨从 13 岁开始编程到 12 年后推出了 MS-DOS 。 MalcolmGladwell 的成功公式被批评太简单。但也反映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例外是千锤百炼炼出来的,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长城也不是一天能建得起来的 。所以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然如果不是铁,再怎么炼也炼不出钢的。我小时候是以跑不快,跳不高,扔不远而得不了三好学生而出名的。但是人人都有闪光点,都会有不同的特长。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蒸馒头也可以争口气。活着、存在自然有它的意义。成功不可能也不需要去复制,因为条条大路都通北京,贫富贵贱美丑城乡都可以成为成功的资本。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利用它。 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刻意培养磨练,你就一定会成为又一个例外。
个人分类: 政策评论|5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因为我们庸常,所以他们杰出
热度 1 fqng1008 2011-7-2 19:44
长期以来,国内民众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简直到了“非神即魔”的地步。其实,这些政治人物离我们很远,因为距离模糊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他们离我们很近,因为在一个集权社会,他们的点滴举动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他们的权力与我们拥有的相差有许多个数量级。因此在集权社会里,大家没有平等的意识,我们总是匍匐在地上,瞻仰天空中的英雄。是啊,那是一个需要英雄和创造英雄的时代,英雄把我们都搞得激情燃烧。 毫无疑问的是,毛泽东在现实中国被热捧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问题,还存在着大众心理学需要的深层原因。也许,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一个普通的事件就可能被无限放大,官员们常常在维稳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和谐的期盼异常珍贵,往左行往右行都很为难。似乎,这又是呼唤政治强人的背景,让习惯了请别人解救自己的民众又期盼新的政治明星出现。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世界格局和政治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其他的政治强人如利比亚的卡扎菲,朝鲜的金正日,埃及的 穆巴拉克,也门的萨利赫等等,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许当今世界已经过渡到不需要政治强人的时代。 的确,为什么对政治强人的评价会出现“是非两重天”的境地?也许 就 好像是 “盲人摸象”,我们大家各自所站的位置不同,摸出来的感觉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关键是目盲。大家为什么盲?也许是因为信息不公开,也许还存在价值观的不同。当然,无论魔鬼还是英雄,他们都是杰出人物,具备超人的意志、才能和品格,值得我们敬佩或憎恨,而不能让我们漠视。在他们和我们之间,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庸常他们才杰出,还是因为他们杰出我们才庸常?正如因为他们集权我们才无权,还是因为我们无权他们才集权?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1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杰出者总是例外
qsqhopeiggcas 2011-5-27 02:00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名人的成长过程,看励志的书,现在又看哲学书,所有这些都是试图总结出那些所谓杰出人物的杰出特点,并且引为自己所用。但是多年下来,得到了一个结论,杰出不可重复,杰出永远都是例外。 首先, 杰出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杰出者做出的事业高出同时代人一截;其二,杰出者是少数。 前者是杰出者的条件,后者是杰出者的稀有性。人类的知识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总结,是一种规律,从数学上来说,就是对经验的学习,然后得到经验中的规律。但是所有这些知识都遵循一个基本的数学定律,那就是大数定律。即,当样本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就可以反应出该类样本的整体规律。正因为我们潜意识中使用了大数定律,才导致杰出者并不适合这些知识规律。具体原因如下: 原因一、 杰出者有时代性。 任何年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但是这些英雄绝大多数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脱离时代讨论英雄或者杰出人物,价值是很小的。虽然,也有超越时代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在中国,能够成为真正杰出的人, 10 年也许都没有一个。而且,把一个时代的杰出者拿到另外一个时代就可能不是那么显眼。因此,杰出者的规律是随时间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不同时代的条件不同,因此,把不同前提条件不一样的样本放在一起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原因二、 杰出者是人类进步的幸运儿。 杰出者能够做出突出的成绩,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幸运的成分也很大。人类总要进步,而进步总要有某些人来完成。而人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因此,并不存在某个人必然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只有概率上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很多人因为很多原因没有能够达到杰出的境界,但是正是这些人构筑了出现杰出者的金字塔的基座。那些有幸成为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基座上努力工作人的共同代表。 原因三、 杰出者之所以能够杰出,还因为杰出者从来都不同流俗。 几乎所有的杰出者的成长之路都是曲折的,甚至有的是悲剧式的。这些人往往都不是按照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去思考,去生活。都是跳出我们既有规律之外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智力的差异并不大,如果我们都按照相同的条件和规律做事,大家的结果也就相差无几,也不会产生杰出的现象。正因为,有些人不按照游戏规则办事,才有可能突破既有的框框,达到更高的高度。 原因四、 杰出者有我们想象的包装外衣。 很多杰出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人类需要英雄,需要榜样,因此,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有倾向于把我们的主观期望寄托于英雄身上的习惯。当一个人做出了突出成绩之后,他的能力以及贡献都被或多或少的放大,因此,加上了想象的杰出者已经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而是被美化了的人物。因此,我们的所谓规律存在有意识的强化,但是这些强化并不构成客观的规律。俗话说,仆人眼中无将军,伟大的人物在他身边人看来并不显得那么伟大,也正因为如此。 原因五、 杰出者的思想境界不能为我们所理解。 杰出者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还在于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我们常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些真正杰出的人的思想维度是超越常人,甚至同时代人。因此,要想理解这样的杰出者,没有类似的思想境界是无法完成的。我们今天看古代先贤和各宗教鼻祖的言谈,并不能真正理解其想法,只能看到皮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再现杰出者的想法。人的语言是非常有限的,而人的精神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要找到杰出者的规律是几乎不可能的。 总之,杰出者固然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什么超过 50% 的规律可以讲的。也就是好比证券市场,必须是个无套利市场。杰出者的游戏一样是个无套利游戏,在这里,没有固定不变的成长过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可以确定性的成为杰出者。我们只能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从自己的理想出发,从自己的乐趣出发,做好自己,做个完整的人,让上帝来确定谁是杰出者,也许这样,我们过得才更有意义。 ——转载彭思龙的博文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杰出者总是例外
热度 24 stone1971111 2011-5-26 08:09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名人的成长过程,看励志的书,现在又看哲学书,所有这些都是试图总结出那些所谓杰出人物的杰出特点,并且引为自己所用。但是多年下来,得到了一个结论,杰出不可重复,杰出永远都是例外。 首先, 杰出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杰出者做出的事业高出同时代人一截;其二,杰出者是少数。 前者是杰出者的条件,后者是杰出者的稀有性。人类的知识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总结,是一种规律,从数学上来说,就是对经验的学习,然后得到经验中的规律。但是所有这些知识都遵循一个基本的数学定律,那就是大数定律。即,当样本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就可以反应出该类样本的整体规律。正因为我们潜意识中使用了大数定律,才导致杰出者并不适合这些知识规律。具体原因如下: 原因一、 杰出者有时代性。 任何年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但是这些英雄绝大多数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脱离时代讨论英雄或者杰出人物,价值是很小的。虽然,也有超越时代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在中国,能够成为真正杰出的人,10年也许都没有一个。而且,把一个时代的杰出者拿到另外一个时代就可能不是那么显眼。因此,杰出者的规律是随时间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不同时代的条件不同,因此,把不同前提条件不一样的样本放在一起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原因二、 杰出者是人类进步的幸运儿。 杰出者能够做出突出的成绩,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幸运的成分也很大。人类总要进步,而进步总要有某些人来完成。而人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因此,并不存在某个人必然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只有概率上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很多人因为很多原因没有能够达到杰出的境界,但是正是这些人构筑了出现杰出者的金字塔的基座。那些有幸成为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基座上努力工作人的共同代表。 原因三、 杰出者之所以能够杰出,还因为杰出者从来都不同流俗。 几乎所有的杰出者的成长之路都是曲折的,甚至有的是悲剧式的。这些人往往都不是按照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去思考,去生活。都是跳出我们既有规律之外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智力的差异并不大,如果我们都按照相同的条件和规律做事,大家的结果也就相差无几,也不会产生杰出的现象。正因为,有些人不按照游戏规则办事,才有可能突破既有的框框,达到更高的高度。 原因四、 杰出者有我们想象的包装外衣。 很多杰出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人类需要英雄,需要榜样,因此,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有倾向于把我们的主观期望寄托于英雄身上的习惯。当一个人做出了突出成绩之后,他的能力以及贡献都被或多或少的放大,因此,加上了想象的杰出者已经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而是被美化了的人物。因此,我们的所谓规律存在有意识的强化,但是这些强化并不构成客观的规律。俗话说,仆人眼中无将军,伟大的人物在他身边人看来并不显得那么伟大,也正因为如此。 原因五、 杰出者的思想境界不能为我们所理解。 杰出者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还在于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我们常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些真正杰出的人的思想维度是超越常人,甚至同时代人。因此,要想理解这样的杰出者,没有类似的思想境界是无法完成的。我们今天看古代先贤和各宗教鼻祖的言谈,并不能真正理解其想法,只能看到皮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再现杰出者的想法。人的语言是非常有限的,而人的精神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要找到杰出者的规律是几乎不可能的。 总之,杰出者固然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什么超过50%的规律可以讲的。也就是好比证券市场,必须是个无套利市场。杰出者的游戏一样是个无套利游戏,在这里,没有固定不变的成长过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可以确定性的成为杰出者。我们只能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从自己的理想出发,从自己的乐趣出发,做好自己,做个完整的人,让上帝来确定谁是杰出者,也许这样,我们过得才更有意义。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4457 次阅读|44 个评论
何裕民教授荣获“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侧记
热度 1 何裕民 2011-1-5 14:11
12 月 30 日 ,第五届世界华商领袖年会暨世界杰出华人颁奖典礼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举行,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荣获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 何裕民教授与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宪梓 此次活动由世界华人协会、世界佛教基金会、《祖国在我心中》组委会主办,其中世界华人协会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广泛的华人华侨民间组织,集社会各领域(商业、书画、文学、医学、武术、健康、动漫、音乐、形象艺术等)杰出华人于一堂,以和平、友爱、发展、共赢为宗旨,起到凝聚世界华人华侨力量、弘扬中华文明的作用。 何裕民教授与香港英皇集团主席 杨受成 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潜心肿瘤研究与临床治疗三十多年,擅长胰腺癌、肝癌、肺癌、脑癌、卵巢癌等各类难治性肿瘤治疗。他还创立了中医肿瘤治疗零毒疗法理论,并以此为核心编著了《现代中医肿瘤学》,代表了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新趋势,取得了世界范围内肿瘤治疗策略、治法双重突破,受到医学界肯定,在此次世界华人协会颁奖晚会荣获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 何裕民教授与国际篮联主席程万琦 世界华人协会黄金泉副会长为何裕民教授颁奖,感谢他在医学领域为华人作出的贡献和对世界华人协会组织作出的贡献,并勉励其继续为组织贡献力量,共同把世界华人协会做得更大更强。 何裕民教授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 孙永章 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原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 日 韦 荣获世界杰出华人终身成就奖。宋丽娜、孙海英等14人获得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颜丙金、王正聪等11人获得世界杰出华人贡献奖。 何裕民教授与清朝皇帝乾隆第七代嫡孙 爱新觉罗恒绍 何裕民教授接受深圳电视台采访 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表示,世界华人协会成立18年来,凝聚了海外5000多万华人华侨力量,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后,世界华人协会将在促进国内就业和保障海外华人人身安全和海外投资安全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保护华人华侨利益做出更多贡献。 据悉,第六届世界华商领袖年会将于2011年5月在墨西哥举行。(稿件来源:《民生健康》)
个人分类: 访谈与时论|6248 次阅读|3 个评论
佩雷尔曼有点"怪"
lihf 2010-3-26 08:36
佩雷尔曼有点怪. 大家一般都注意他没有领奖金,其实怪还有以下三点,如下: (一)科研不靠团队. 个人英雄主义! (二)发表不过期刊. 都这么干,期刊不失业了?:) (三)获奖不经申报. 不用报,奖自来?怪! 真是一个怪天才.您怎么看呢?
个人分类: 科普园地|401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年挖几个坑与多年挖一口井
lin602 2009-11-13 18:19
一个人可以一年挖几个坑,但坑不太深,打不出水来。一个人也可以多年甚至几十年挖一口井,但这口井打出水来了。 一位学者,一年可以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我还听到过一年发表一百多篇论文的。一是要往院士申请上争取,另一也是考核的要求。 如果一位教授,几年甚至一年不出论文,可能就要被点名甚至不被聘了,当然所有的申请及资格也就没有了。因为近期没有出论文。 几十个不出水的坑与一口出水的深井比,谁更有价值呢? 所以中国不容易得诺贝尔奖的。 武书连的大学排名,非常鼓励大家挖坑的。他对中国大学的贡献,非常非常之大。 可怜的中国大学教授(被论文数量牵着转),可悲的中国大学管理(简单地也不懂地指挥着大学教授们做科研),可笑的中国大学排名(只要求学校规模大,要求论文绝对数量多,加上还有公关成份),可观的布满小坑大片土地(浪费公共资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