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天,你自以为是了吗?
热度 1 zr0118 2016-2-26 22:17
“我们常常基于非常片面的信息,或者自我经历的联想,就在心里给别人贴上标签,下了结论,从而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 晚上书中看到的一段话,直击心房。 一直有一种感悟:永远不要轻易以自己的角度来判别他人。 当你看到一个不太开心的人,不要认为他不热爱生活,也许他刚刚经历了失业的痛苦;当你看到一个衣角没有整理好的人,不要轻易认为他不爱整洁,也许他只是刚刚赶了一晚的工作,还未来得及收拾整理;当你看到一个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的人,不要轻易认为他不懂礼貌,也许他的听力不够好.......太多的太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只凭一件小事,一个动作,来给别人贴标签。因为,我们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评判别人,看待别人。习惯了从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固有印象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企图不断证明自己正确的。 诚然,大部分时候,我们似乎都习惯了“自以为是”。对吗? 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非他,又怎知他的快乐,他的悲伤? 殊不知,当我们在评判他人的时候,自己也是在被别人评判呀。那么,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体谅别人,接纳不同,让这多样的世界更加美好呢。
个人分类: 一点感想|2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核雾染”马可安先生新博文评判之二
热度 5 Talky 2016-1-3 10:43
祝各位网友新年快乐 ! 本文背景请参阅博文 “ ‘ 核雾染 ’ 马可安先生新博文评判之一 ” 。 我没有核辐射和矿产地质等基础,所以不和马先生讨论有关核辐射的问题。推荐参考代世峰博主 2015 年 12 月 29 日博文“ 雾霾是由煤中的铀造成的吗? ”。 马可安引用我文章之后是举几个 “ 实例 ” ,说明应用他的 “ 核雾染 ” 观点 可以解释湿度不太高时也会发生灰霾的现象。他举的实例是: 1. “ 。。。最近江浙沪一带发生的几次雾霾,在湿度仅有 40% 的情况下发生了,因此必然有某种原因,使得粉尘吸湿性大大增强,使本来不足够形成雾霾的低湿度情况下,也能发生雾霾了。这个大大增强粉尘吸湿性的真实原因是核雾染,也就是放射性电离使粉尘带电荷。 ” 2. “ 。。。乌鲁木齐近年也雾霾严重,一年有大半年雾蒙蒙的。乌鲁木齐地处内陆,空气干燥,也没有什么重工业污染,历史上空气极少有雾,即使有雾也只能是早晨日出即散的那种雾。那么在空气干燥之地发生雾霾,原因只能是燃烧的新疆煤是高铀煤的放射性引起。 ” 3. “ 更强有力的例证是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人口仅一百二十万,没有什么重工业污染,经济不发达,可是现在成为世界第二的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终年雾霾笼罩。其原因是蒙古煤炭和内蒙煤炭一样是煤铀伴生,烧高铀煤导致核雾染现象。 ” 4. “ 普遍把华北雾霾成因归于单纯的空气高污染是错误的。 PM2.5 粉尘污染里面的硫化物,硝化物,华北华南都有,同等的严重。而论空气的湿度,华南更加湿润,华北更加干燥。因此从常规雾霾成因解释,应该华南比华北严重才对,不应该倒过来。” 5. “ 再说空气中的硫化物和硝化物会形成酸雨,中国东南的酸雨问题比华北严重。华北近年并没有见到特别严重的酸雨,那么为什么雾霾独独特别严重呢?只能是某一个非常规的原因,使得通常无法形成雾霾的湿度条件下,雾霾也形成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环境气候学家们用常规解释,至今也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成因解释的原因。真正的成因,是燃烧高铀煤的核雾染灾难的导致的高雾霾现象。 ” 这些就是马先生所举 “ 事实根据 ” ,用来 “ 合理推测 ” : “ 近年来突然严重起来的经日不散的普遍雾霾现象,是放射性铀造成的核雾染灾难的直接表现。 ” 但马先生说的 事实根据 究竟是什么? 1、 如果 连续注意上海市重霾污染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就能发现: 上海的重霾,常常和冷空气南下相关。例如最近几次上海重霾,气象部门都用 卫星云图展示了弱冷空气南下,北方污染云团向上海的输送过程 ,是这几次上海发生重霾的主因。霾污染有 生成和传输 两个过程,湿度对其生成很重要,但对霾传输的重要程度就降低了。在上海发现湿度变化和 PM2.5 浓度变化不很相关的重要原因是,当着重霾主要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偏北地区生成,再被输送到上海来时,上海市观测的湿度就可以较低,而且可以和 PM2.5 浓度不相关。 2、 说乌鲁木齐,不如读读科学网资深博主张学文先生的博文: “ 为什么 2009 年 1 月乌鲁木齐多雾? ” ( 20090209 )里说当年 1 月雾日达到 19 天;“ 冬湿夏干的乌鲁木齐 ”( 20150619 )里,不仅说明乌市 冬湿夏干 ,并且展示了一张乌市 30 年平均湿度的月变化,冬季平均湿度高达 70~80% : “ 白雪作证,乌鲁木齐的冬天气候确实好了 !” ( 20131201 )里说 “ 记得那大约是 10 年前,乌鲁木齐污染严重时,那灰蒙蒙的烟雾居然可以飘进屋子。而或烟,或雾,难得一见阳光则是乌鲁木齐冬季的标准特征!可去年以来,有日光的日子多了,市区的陈雪白了 … 这一切发生在慢慢的无形之中!回顾起来,这些年乌鲁木齐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出了市区,这两年推行 ‘ 煤改气 ’ ,几乎关了所有的烧煤的锅炉,而改为烧天燃气了,其大气质量明显好转。 ” 还有 “ 迄今这里的雾霾为什么这么少 ? ” ( 20141129 )里说 “ 由于 ‘ 煤改气 ’ ,霾也比较轻。 11 月我们看到了很多日光。 ” 马先生了解过乌鲁木齐气象和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吗? 3、 蒙古乌兰巴托市近年来空气污染确实日趋严重,但 马先生是否查阅过乌兰巴托的相关数据和研究文章? 例如乌兰巴托也有一个盆地地形,冬季容易出现低空逆温和薄混合层。蒙古近年来人口、城市化和工业都有快速发展,但空气污染治理落后。火电厂,矿石冶炼,传统蒙古包采暖。。。造成二氧化硫和烟尘浓度高( 烟雾甚于雾霾 )。还有我查到乌兰巴托市机场 2016 年 1 月 1 日的 气象预报图 ,这两天相对湿度平均在 75% 左右, 1 月 2 日之后有机会到达 90% ,低吗?  上面两张湿度图下载自 https://weatherspark.com/#!dashboard;ws=34116;t0=1/1;t1=12/31;graphs=humidity:1 http://blogs.worldbank.org/eastasiapacific/ulaanbaatar-s-air-pollution-crisis-summertime-complacency-won-t-solve-the-wintertime-problem 4、 说华南华北空气污染差不多。 马先生是闭着眼睛说话的? 网友不会忘记 2011 年 NASA 发布 2001-2006 年全球细颗粒物遥感图。 12 月中旬 NASA 发布 NO 2 遥感图 。近日网上又流传主持研究这批 NO2 遥感图的 NASA 研究员邓肯为学生作报告( 腾讯视频 ),展示了 SO2 浓度在中国的分布。可见京津冀和南侧相邻地区污染最严重! 5、 关于酸雨问题更加好笑。酸雨的标准是测量雨水 pH 值低于 5.6 (实验室里水样中性是 pH 值等于 7 ,大气降水因为 CO2 和碳酸根的存在以 5.6 为标准)。但 pH 值是一个相对标准,衡量水样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平衡状况。然而雨水样品会受到当地土壤成分的干扰,即尘埃会因为雨水下降过程中被 “ 淋洗 ” 进入雨滴。我国南方土壤呈中性和弱酸性,北方却多呈强碱性,干扰了降水酸度,这是我国酸雨区主要在江南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讨论酸性污染物的 沉降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老资格的黄美元研究员著书中有 一 张图 ,看看当年( 1995 年前后)的“二氧化硫和硫酸根的总沉降”分布在哪里?马先生不是环境人士,说错话可以理解。但 不能拿错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从上面的“事实根据”可见,马可安先生的“核雾染”解释重霾生成的观点只是他的 主观臆断 !
个人分类: 灰霾|6426 次阅读|5 个评论
杜立智希望你再批评一下我的初等数学水平!
accsys 2015-7-16 12:43
杜立智希望你再批评一下我的初等数学水平 姜咏江 我说我解决了P/NP问题,你打死也不信,不奇怪。我记得你有篇博文,说的P/NP的问题就是初等数学的问题对吧? 确实如你所说,解决3-CNF-SAT不用高等数学,最多也就用点集合论的知识。 论文不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905817.html ,希望你认真批评。我说了请你做评判,再邀请你一次。 2015-7-16
个人分类: 科研讨论|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次请求p与np问题专家杜立智网友评判
热度 1 accsys 2015-6-20 06:27
科研是一种兴趣的体现,特别是理论研究。研究中如果你发现了问题,那么就应该大胆地提出来,但这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其实,自信与勇气皆来自于个人深入地研究,这自然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理论科研的发表不是生就是死的问题,因而要慎重。可是当你发现已有理论不靠谱的时候,敢于勇敢地说出来吗?这时自然是考验你实力的时候。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我也算打拼了一辈子,我相信知识的积累可以应付眼前这个不靠谱的所谓算法多项式时间复杂度问题。 我进入p与np问题研究确实时间很短,但我以往的研究却无不是在这一问题当中。这种情况别人无法知晓,说几句讽刺贬低的话,自然情有可原。 快有一年的时间了,我陆续发表有关p与np的博文已经不少了。真诚希望国内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够发声,一块探讨。科学的问题毕竟不是以名气作为评判对错标准的。 为追求真理,同内行一块探讨问题,再次在此要求杜立智专家发声,评判'算法多项式时间复杂度不靠谱的证明''一文。 姜咏江 2015年6月20日
个人分类: 随笔|2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张宗昌
热度 16 xuxfyuwp 2014-9-9 21:22
有同事对我将人工影响天气这样复杂的科学问题与军阀张宗昌联系在一起感到有些滑稽,从写博文的角度,其实仅是个引子,从张宗昌对天发炮引发降雨这个传说引出对人工增雨的认识,并非刻意要写张将军。对于北洋时期那段历史,我也不熟悉,在有限的信息中,对北洋军阀的印象负面成分较重。在近来读到的一些文章中,正面的内容似多了一些,评价也开始多元化。 具体谈到张宗昌,上篇博客中已提到,在名声欠佳的北洋军阀中也是很差的,获得不少负面绰号。除了求雨打炮的段子外,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将军还喜爱写一些滑稽的打油诗,在网上流传不少,据说还曾出过诗集《效坤诗抄》,张宗昌,字效坤。特别是其中有不少还与气象有关,从专业的角度,感到蛮有趣的。比如关于抗旱求雨的事,就有这样一首: 《求雨》 玉皇爷爷也姓张, 为啥为难俺张宗昌? 三天之内不下雨, 先扒龙皇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 不知这算不算诗,文如其人,倒是与传闻中的张宗昌有些吻合,玉帝姓张,似确有此一说,不知学界是否认可。还有一首关于闪电和下雪的诗,风格也类似。 《咏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啊筛石灰。 能将飘雪花比喻为天宫大兴土木筛石灰,也算是独特的想象了。 《天上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象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看来气象这些事都是玉皇大帝和天上的诸位神仙干的,与古代先贤们的思路倒也差不多,解释不清了,自有上天接着。 更为有趣的是张的诗句还流传到了国外,被翻译成了英文。几年前曾在杂志上读到过一篇文章,谈到张宗昌的一首诗被翻译成英文后,一位酷爱中国诗歌的外国人读后很欣赏,他有次来到中国向文章作者称赞这首诗,认为孔子故乡的爱国诗人庄重禅(音译)在诗中表达了很深的寓意。遗憾的是文章作者并未听说过这位爱国诗人,更没读过被这位老外又从英文转译成中文的诗句: 遥远的泰山, 展现出阴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础, 支撑起浅薄的高层; 假如某一天, 有人将那乾坤颠倒; 陈旧的传统, 必将遭逢地裂山崩。 直到作者有一天读到了张宗昌的原诗,才对上了号,原诗为: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看来翻译还真是一门艺术,翻来翻去,想象与加工可使原诗面目皆非。 评价历史人物不是件简单的事,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人文环境、经济条件、社会观念、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不考虑特定的发展阶段,就很难做到真实客观,过于脸谱化的评判往往与实际相距甚远。陈寅恪先生在谈到研究历史人物时曾表达过一种理念:“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其意应是要站在所研究的历史古人角度,考虑当时的特定条件,理解古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具体到评价张宗昌,除了传说中的那些荒唐不堪的草莽之举外,如能仔细看些史料,也能发现张的所为亦非全无可圈点之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即便是写些谈不上高雅的歪诗,也算是表现出了对文化的亲近感吧。何况还不仅于此,1926年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很重视发展教育,高薪聘请出清末状元王寿彭出任山东教育厅长,对人才也是很尊重的。 在当年财政困难、军费都吃紧的情况下,张宗昌仍热衷于兴办高等教育,在给教育部写的申办报告中说:“教育为国家根本事业,齐鲁为圣贤桑梓之都,乃自停办科举,兴办学校,将及三十年,而最高学府,尚敷缺口,不得谓非憾事。”能意识到在孔孟圣贤之地没有最高学府是件很遗憾的事,作为一个戎马倥偬、从炮火中打出来的军阀,也算是很有些眼光了。在将军的命令下,合并了6个公立专科学校,在济南建立了山东大学,历史上“山东大学”的正式名号应是从那时开始的。 除重视教育外,张还主持出版了《十三经》,后人对张版《十三经》印刷和装帧给予了很高评价。张宗昌还为其写了一篇《重印十三经序》,因文采不同寻常,没人相信是出自张的手笔。 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宗昌,还需历史学家认真考证,目前在网上流传的段子很多,按照信息传播规律,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负面、恶意、搞笑的内容确实比例较大,但显然不足为据,疑问较多,难以信之。
个人分类: 文章|1447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如何客观看待和评判科学家的举证?
热度 2 lbjman 2013-11-13 11:41
如何客观看待和评判科学家的举证? 在博文《 转基因话题:我为何说吴中祥老师添乱? 》的评论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刘旭霞老师说: “科学上的举证很重要,所以才设定了转基因相对严格于普通食品安全的标准条件。安全评价过程,就是要求科学家举证的过程” 。刘老师的回答很中肯,但我有疑虑,我这样回复:“ 如果某个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很前沿,而且他是这个领域具有话语权的人,若他举证过程中存在私利或私心,如何判断他举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程序和标准能够应付这样的专家吗?” 再次请教各位专家和学者,我对刘老师的回复表达了我的疑虑,这种疑虑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如何客观看待和评判科学家的举证?
6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教育的自信
热度 8 sstone2009 2013-5-8 21:46
时下,常常有批评中国的教育,大学前教育是填鸭,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大学教育教不出创新人才,出不了大科学家等等。这些批评甚至有出于教育领域的专家。 我也时常思考我们国家的教育,我也常常问: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但,我与时下的这些批评意见不同,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非常优秀,历史上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当然,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但这不是主流,也不是根本,中国教育的问题,与近代史国弱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教育的成就。 中国教育的最大成就,是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几千年完整、详细的中国历史。这一成就,使得中华文明 传承至今,并独具深厚底蕴。中华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教育经年累月所致,放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其他任何文明可与之相比较,这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独到之处! 中国教育的成就也体现在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现、发明、发展各种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科学规律……使得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止、波澜壮阔不覆。其中蕴含的教育的功勋,不言自明! 中国教育的成就在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初,一次又一次达到顶峰,并形成推进!每个时期,中国教育都在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无不渗入到每个环节。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教育是什么? 中国教育不单单是现行的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体系,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熏陶教育……中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种因素均在发挥其自身的特定的教育价值,培育一个个中国人个体,并形成优秀的中华民族,由此孕育了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 最后,看看中国教育的不足。 中国教育具有其他国家教育不同的理念、手段、形式,也有其他国际通行的一些教育方法,后者,在我们国家发展较晚,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最初30年里,我们还经历了许多波折,这些新的教育方法几近崩溃。好在,最近的20多年里,我们在努力赶上。 我们要做好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拾起中国教育的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的教育,几千年历史记录的中国教育成就,必然可以预示着未来中国的教育成就仍将傲然于世界之林。我们要充分发扬祖先们传流下来的特色教育体系,也要努力学习国际上新的教育方法。 在学习西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盲从,要结合我们自身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我们不要操之过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文明传承如此,对个人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不要动不动否定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要简单了教育优劣的评判标准,肯定不是一次考试成绩,不是有没有好的发明,更不是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教育的评判体系是人的一生、是一个群体的一长段历史、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最终将以这个群体所生存的整个社会体系全面发展为衡量! 对中国教育的议论,我们需要各种声音,不同的批评,有利于更好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失去对中国教育的自信!
个人分类: 随笔|3251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与刘岩先生探讨:什么是数据说话?
热度 18 xqhuang 2011-1-30 18:23
与刘岩先生探讨:什么是数据说话? 刘岩先生发表博文: 海外华人学者混得怎么样? 首先,我完全赞同刘先生:国外的月亮不比中国圆,不要盲目“崇洋”的观点。刘先生的博文是为了证明中国学者在海外混的很差,遗憾的是,所采用的数据很不充分、很不科学。 刘岩先生在他的博文中提到: 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都相信数据,因为数据是科学的东西,任何人难以撼动。 本人不敢苟同!搞自然科学的不一定都相信数据,如果你盲目地相信数据,基本上可以告别科学研究,因为数据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很多数据是可以被撼动的。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怀疑数据,撼动数据的过程中进步的。 为了说明海外华人学者很“面”,刘先生拿化学学科的数字说事 :“美国化学学会的期刊大约60种,中国本土化学家担任这些刊物的副主编,编委的人数30余人。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期刊大约50种,中国大陆学者担任编委的有20余人。但是,海外华人化学家担任美国化学会期刊编委的,只有区区5人。而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期刊海外华人学者没有一人担任编委”。 他认为这个数字充分说明,海外华人学者在化学学科的研究业绩远远达不到国内的业绩。 本人更不敢苟同!能否担任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委,与学者的研究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举刘岩先生为例,刘先生自我介绍:从1994年起,先后担任5份国际刊物编委,副主编,还担任两个国际学会理事和委员一级职务。请问刘先生,你的学科研究业绩在国内化学学科可以排名多少?虽然我不搞化学,至少在前100名中没有发现刘先生的大名,相信1000名之内都很难找到。显然拿是否担任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委,来评判学者的研究水平,并下结论海外华人学者在化学学科的研究业绩远远达不到国内的业绩,这非常不严谨。大家都知道,一个刊物在选择编委的时候,在注重学者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更注重学者的奉献精神和地域的广泛性,随着中国学术市场的繁荣,会有更多本土学者为国际学术刊物服务,但并不能因此推论他们就是国际大牛。 关于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比较,很多读者都指出这毫无意义,对待在美华人学者,你规定只能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的,而国内的就没有任何限定,仅仅为了支持你的结论,为了让数据为你说话,按需任意取舍,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况且,院士真的就能代表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学贡献?另外,美国科学院院士与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的评选标准完全不同,如何进行比较?刘岩先生应该知道,中国学者在海外混得再好,他/她也没有资格当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5962 次阅读|52 个评论
创新发明不用编辑审也罢
热度 1 accsys 2009-11-14 10:39
博客是个好东西,自由,快捷,不靠名气,能够各抒己见。 搞创新发明的人经常会有奇谈怪论,这些人的文章送到知名杂志、报刊,很少能够面世,如果是认定有错,或古已有之,那完全是正常的。如果因为拿不准或担风险就拒之门外,那就有失办刊的宗旨了。 我写了一篇名为《计算机设计的基础理论限位数》的文章,投到国内计算机权威杂志《计算机学报》。曲曲折折,一年多,终于还是决定放在2009 中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中,不在学报上发表,有错误?没有实际意义?还是违背办刊宗旨?为此,我曾多次见刊负责同志,希望与审稿专家探讨一番,我认定文中提到的理论与方法,对计算机微体系结构设计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对运算器等设计,可以让国人少走弯路。请求至今未能实现,原因可能有几条,我也不去多想了。退休人士写稿的目的为什么?不是就让大家看嘛。当然,如果有同行喜欢讨论,就更有乐趣,免去了许多退休人士那种无事可干的烦恼。 接触科学网,使我有了新的想法,自己的体会、想法可以随时在博客上贴出,这样一定能够吸引有心人一块讨论,不用花审稿费和版面费,岂不乐哉。 理论上能够创新发明人士的观点,可能多少有些怪异,要想让资深或著名的学者审察,常常是非一日之功。反正想要大家知道你的观点,文责自负嘛,让读者评判,不用劳烦编辑审察也罢,对与错,让时间说话不更好吗。 2009-11-14
个人分类: 随笔|345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